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12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共13篇)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

内容摘要:

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入地了解和钻研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在教学中,始终紧扣“转化”这根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应把隐含在知识中的转化思想加以揭示和渗透,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作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整体把握,注意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转化思想

数学教学论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的载体,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要注意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使之明朗化,这样才能通过知识传授过程达到思想方法教学之目的。因此一节课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考虑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老师都应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和具体的要求。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相关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化归思想,掌握方法,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探索途径,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转化思想

教学实践经验证明,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转化思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关键在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探求相应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地归纳整理,不断加以完善。

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特殊和一般两方面的属性,特殊性既寓于一般性之中,又从某些方面反映着一般性。

运用转化思想,既可以实现一般向特殊转化,使需求解的具有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特殊形式来解决;也可以运用特殊向一般的转化,通过解决一般性问题而使得特殊问题得到解决。如,低年级数学中关于数的性质、简单四则运算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常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把问题转化为特殊的、个别的应用题或图形、算式研究,通过观察、计算、分析、比较,然后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而关于图形认识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的图形的分析和研究而归纳出图形共同的本质属性。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数据转化

二、分率转化

有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由于题目中出现两个或几个单位“1”不同的分率, 必须把它们转化为相同单位“1”的对应分率, 方能列式解答。

三、比的转化

分析:此题若按一般的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不知道两人奖金之间直接的倍数关系。若换一个角度, 找出两人奖金的实际比例, 然后按照比例分配的方法依次计算即可解决所求问题。具体做法是把题中的两个分子不同的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四、图形转化

例5.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 又在这个圆中画一个尽可能大的等边三角形 (如图1) 。图中小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大等边三角形的几分之几?

例6下面图1是由两个同样的直角梯形重叠而成的, 图中只标明三个数据 (单位:厘米) ,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很不规则的图形, 而且缺少必要的数据, 若采用“化整为零, 分割计算”是行不通的。解答这道题目的正确方法是找出与阴影部分面积相等的部分去“替换”它。

因为图中两个大直角梯形面积是相等的, 所以除去它们的重叠部分, 上、下各自剩下的部分, (如图2中甲、乙两部分) 的面积也相等。因此, 求上面阴影部分 (即甲) 的面积就只需要求出最下面的那个小直角梯形 (即乙) 的面积。可列式计算:[ (10-2) +10]×3÷2=27 (平方厘米) 即是题目所求。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 应用效果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为数学知识的某一形式向另一形式转变,即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等。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下面以“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及“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测量”这两条主线为例,谈谈转化思想的渗透。

一、转化思想在“数的运算”中的渗透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所占分量比较大的内容。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新知识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知识掌握基础上的。比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这个新知就可以转化为乘法解决;多位数的乘除法口算均可以转化为表内乘法解决,多位数乘除法的笔算同样可以进行转化;完成整数乘法学习之后,就要把小数乘除法直接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里的转化体现的是“化异为同”的思想。在数的运算中基本都是利用旧知转化解决新问题的。

各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对“转化”思想渗透的尺度把握应有所不同:低年级教师只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悟通过转化能够解决问题就可。在整个中年级教学中如果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渗透,到五六年级时学生面对“小数乘除法”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这些新问题就能自觉在头脑中搜索与该问题有关的旧知识,并灵活利用相关旧知识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二、转化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渗透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指导,是渗透转化思想的最好时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核心是等积转化,在整个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会“形变积不变”这一关键。教学开始,首先以曹冲称象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的转化,再以不规则图形通过剪、拼转化成规则图形求出面积。孩子们从体会生活中的转化迁移到教学中的转化,感受到由繁到简的教学策略,通过“剪”和“拼”,感受蕴藏的“切拼法”和“割补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观察“切拼”或“割补”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形变,积不变)最后师生达成共识:通过“切拼”或“割补”,我们可以把不知道怎么求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从而解决新问题。

此时“转化”思想教学水到渠成。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通过这样的渗透,“转化”思想深深植入学生心中。试想,有了这节课做基础,后面再学习三角形、梯形和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就能对转化思想方法运用自如。

另外,在“图形与几何”中会遇到一些运算或数量关系非常复杂的问题,“转化”思想化难为易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解题策略。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不规则的铁块,让学生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顿时议论纷纷,认为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但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计算出它的体积。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会想出多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可以请铁匠师傅帮个忙,让他敲打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后再计算。

方法二:用一块橡皮泥,根据铁块的形状,捏成一个和它体积一样的模型,然后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橡皮泥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这个铁块放到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的水槽内,浸没在水中,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拿水槽内底面的长、宽与水面上升的高度相乘得到铁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铁块放到一个装满水的量杯内,使之淹没然后拿出来,看看水少了多少毫升,这个铁块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在转化思想的影响下茅塞顿开,将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形象又有创意地解决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教师,从根本上说就是获得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圆外接一个正方形,只知道这个外接正方形的面积为12cm2,让学生计算这个圆的面积。这个问题难住了同学们,他们认为半径不能求出来,这个圆的面积也就不能计算出来。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将求半径问题转化为求半径的平方,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转化思想是精髓和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需要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比较简单、形象的题目,使学生深入地对数学题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数学解题效率.

一、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初中数学题目有很多,学生不可能将其全部做一遍,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明确数学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通过努力就能接受的知识,缩小学生接触知识的陌生程度,避免遇到大量的陌生知识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注重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并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教学课标要求的重点.新的数学教材在强化数学意识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与提升,注重数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中考试题中有很多应用型问题,并且其重要性逐渐提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强化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计算题,能够使应用题得到轻松解决.

三、实现“数”与“形”的有效转化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 要】一节真正有效的政治课,应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使其内心受到震撼,情操得到熏陶。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表演、社会考察、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开展体验式教学,把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养成良好品格,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角色表演 社会考察 家庭生活社会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下面我从中抽取两道题来看看学生的答案。(1)“政治课上,平均每节课你有几次展示自己的机会?”结果选择“3次以上”的学生占7%,选择“大约1次”的学生占17%,而选择“没有机会”的学生占了76%。(2)“一堂政治课后,你受过感动或鼓舞吗?”结果58%的学生选择“从来不”,38%的学生选择“偶尔如此”,4%的学生选择“经常如此”。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节真正有效的政治课,应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使其内心受到震撼,情操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一、设计角色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但徒劳无益,反而会令学生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设计角色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前,让几个同学扮盲人、聋哑人,一对一地互相搀扶着在校园里走,到达目的地后,再互换角色走回去。这样,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人给予的爱心以及自己所应有的同情心,从而懂得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

体验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交流与合作,形成一定的体验。偶尔穿插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表演或欣赏同学的表演之后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正确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学习《走进青春》这课时,针对初中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其身心不平衡、易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情况,我设计了“爱的冲突”小品环节,由学生自导自演,把自己与父母的冲突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再进行引导分析: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许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但是初衷只是出于“爱”。冲突是因为爱,那么我们就该去理解这些“爱的冲突”,读懂爱,回报爱。

让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扮演角色,模拟社会真实场景进行演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成熟。

二、进行社会考察,体验学习政治课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但由于教材滞后于现实,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党的大政方针和社会时政热点,紧密联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之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直面三农”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调查国家近几年出台的“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感受。这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增强了对党执政为民的理解。

将学生置身于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之中,通过考察、参观、访问等方式接触社会,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的认识、理解、感悟、反思和批判。

三、体验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优越往往养成孩子不良的消费习惯。在学习《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做一天的“当家人”:自己去买柴、米、油、盐,让他们在生活的实践中,真实感受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为人父母的不易。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笔者鼓励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寻找政治。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我们家乡岑溪本地的特色菜――白斩鸡、豆腐酿,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家长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以前很多学生总是埋怨学校饭堂的菜这个不好吃那个又不合口味,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之后,明显有了很大的转变。

四、参与社会实践,树立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为此,政治课外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形式,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之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大街、爱心助学、关爱老人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劳动的辛劳,感知责任,承担责任,去体味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然后组织课堂反馈,在反馈中,学生加深了对“人人在对我负责”的认识,从而增强了“我对人人负责”的自觉性。课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各种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政治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体验式教学,不断创设活动新形式,优化活动的结构,帮助学生从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社会意识,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和政治觉悟,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苏珍.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J].教师,2013(33).[2] 梅彪.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的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1(11).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单位:屯溪区奕棋镇中心小学 姓 名:吴 龙 娣 电子邮箱:617328470@qq.com 电话号码:***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思想,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贯彻陶公的‚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语文,怎样去用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去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

一、解放自己的思想,聚焦有效教学。

‚为教而学‛之先生要在‚学‛中变成小孩。‚变成小孩‛既是‚学‛的基点,又是‚学‛的最高境界。当先生自己变成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之关隘就能轻松攻破。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说:‚你若想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平凡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爱迪生,您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因为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小孩子那种给你一块糖,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写的作业没得到五角星,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失意。当你变成真正的小孩子,加入到孩子的队伍中去,便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了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了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你变成了真正的先生了。当我们老师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1

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的界限就打破了,师生就可以平等地坦诚相待,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需求向老师反映,就能够聆听到孩子们的心声。记得有一次与学生玩耍的时候,听说有位学生的家长用100分减去学生考的分数,差多少就打多少下。我觉得挺残酷的,就改变了策略,不在试卷上打分,只打上等次和箭头。A、B、C、D等次代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箭头朝上说明你进步了,箭头朝下说明你有些退步。当打着等次和箭头的试卷发给学生之后,他们喜笑颜开,欢呼起来。还没等我讲评,就自己主动地查阅资料订正起来,错的地方还拿出纸来反复地默写了几遍,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次,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了学生的才能,在备课的环节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便于他们理解的教案,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足了,课堂气氛活了,参与面广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想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就必须解放自我,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外如一的小孩子,走进孩子的中间,不断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才能,增进对学生的情感,从而聚焦有效的教学。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想象思维。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南通州去推广‚小先生‛,写了一篇一分钟的演讲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话音刚落,有个小孩子马上就说:‚陶先生,你的演讲最好把‘不是人’改成‘木头人’。因为‘木头人’比‘不是人’更好。‘不是人’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印象。‛这一故事无疑告诉我们小孩子是有创造力的,而创造的源泉在于想象。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 2

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阐释语,去品味文本空白处的意境和神韵。解放学生的头脑,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形象。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了拟人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的大小争论之后,末尾写到小鸟劝执拗的青蛙跳出井口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我有意识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问题一出,就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撑起两只手,两只脚猛力一蹬,跳出了井口,它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看,‘哎呀’一声,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也有的说:‚青蛙露出自信的神色,半睁着眼睛,摇了摇手,仍然坐在井底,因此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么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表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竭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思维,让学生在想象王国中自由自在地遨游,重构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学生的心灵。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引导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也指出:‚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语文课堂上,想要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和积极性,就必须解放学生的嘴巴,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王树槐通过对父亲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是一个勤劳、聪明、坚强的人。我在执教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课题处引导学生质疑。板书好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想:看到课题后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父亲的菜园有多大?‛‚父亲的菜园美不美?‛‚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父亲的菜园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

还有一次在执教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时,我们班的邓慧同学就问了‚为什么春江水暖是‘鸭’先知,而不是‘鱼’先知?‛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预设这样的问题,为了给自己争取一点思考的时间,于是灵机一动,便说:‚谁知道为什么?‛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积极性立刻高涨了,有的说:‚鱼儿长期生活在水里,感觉不出水的温度。‛也有的说:‚鱼儿在水底诗人看不见。‛还有的说:‚鸭子对水温的变化比较敏感。‛…… 一派踊跃发言的景象,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如果教会学生‚质疑‛,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数学是一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思维的学科.数学知识中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用心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转化思想,立足教材,依托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逐步培养他们初步地掌握相关的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一、将新知识变为已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教师完全能够帮助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使新知识变得不那么陌生、难懂.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小学生回顾三角形与长方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学生会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由一个长方形与两个三角形组成.如此,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因为有两个三角形,则面积公式=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又因为三角形的高与长方向的宽是重合的,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底×高+长×宽=(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长)×高=平行四边形的底×高.

也有的同学会发现平行四边形就是由一个长方形转化而成的,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正好能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它放在平行四边的另一边,平行四边形就立刻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运用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推出各体积的公式.如在学习正方体体积的时候,小学生已经了解到长方体体积公式=底面积×高=长×宽×高,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因此其长、宽、高都是一样的,所以其体积公式=长×宽×高=边长3.

通过已知的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是转化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它能够让小学生回顾并巩固已有的知识,同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化繁为简,降低题目的难度

化繁为简是转化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能够降低题目的难度,让小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寻找解题方式.

例题:将1+2+3+4+…+99+100=?在看到这道题目,大多数小学生会采用直接相加的方式进行运算,这样就过于烦琐.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发现,1+2+3+4+…+99+100=(1+100)+(2+99)+(3+98)+…+(50+51)=101+101+101+….最终这道题目转化为50个101相加,也就变成了50×101=5050.如此不仅能快速地算出结果,还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化繁为简是锻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拘泥已有的解题思路,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好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烦琐复杂的题目都可以用转化思想解题寻找出最优解决方式,教师还是要根据具体题目恰当运用.

三、化抽象为直观,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

在学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表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相关的工具,让小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联系.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体与圆柱体的教学工具,小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圆柱体所包含的内容.圆柱体的面积是上下两个圆形的面积与整个侧面的面积.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圆柱体剪开,看看整个侧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剪开后,小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因此可以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2,进而能够推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圆的周长×高)+圆的面积×2=圆的直径×π×高+圆的半径2×2.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只要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就能够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了.

运用转化思维,很好地将立体图形的问题转为若干个平面图形的问题,有效降低了整个立体图形的解题难度与理解难度.将转化思想活用于立体图形中,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对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理解与解题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运用数学的逻辑与思想,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题:小明家里是经营水果店的,今天他帮助妈妈一起来算账.已知昨天销售的苹果比香蕉两倍多30千克,苹果和香蕉一共销售了180千克,那么昨天销售了多少香蕉?

当小学生学过“认识方程”后一定会立刻想到通过列方程来解决该问题.可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苹果和香蕉的销售量,那么应该选取哪个设为x?根据题目分析可以了解,销售的苹果比香蕉两倍还多30千克,所以苹果的销售量=2×香蕉的销售量+30,所以昨天香蕉与苹果的共同销售量=180=香蕉+苹果=香蕉的销售量+2×香蕉的销售量+30=3×香蕉的销售量+30,所以应该将香蕉的销售量设为x即可.

解:设香蕉的销售量为x.

3x+30=180,3x=180-30,3x=150,x=50.

答:昨天销售了50千克的香蕉.

结论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什么是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具体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获解原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转化思想就如恩格斯所指的那样,是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变,并不是百无聊赖的游戏,它是数学科学最有利的杠杆之一。

其实转化思想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渗透了。因此,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转化思想又是数学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转化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二、转化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所谓的“变更”就是要求我们去“翻译”题目,以更具体的表象去想象,更简洁的语言去描述,从而在已知与问题之间寻找出最直接的捷径,使我们对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停留在解决的层面上,而是能够形成模式——明白不同特征的题目以怎样的角度入手去解才是最简。下面举例说明。

1.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已知的相互条件之间似乎是没有必然联系,而单独凭借其中一个条件又无法解决问题。此时,则可以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地分析,尝试转化条件,使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能够产生某种内在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例:六年级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分组时,6人一列正好分完;7人一列少1人,8人一列少2人。问六年级进行队列训练至少有多少人?

本题中出现了三个条件,但它们的分法是不一样的,似乎找不到解题的门路。如果我们将三个条件作如下转化:

(1)“6人一列正好分完”转化为“6人一列多6人”

(2)“7人一列少1人”转化为“7人一列多6人”

(3)“8人一列少2人”转化为“8人一列多6人”

通过比较以上三个条件就可以容易发现三种分法都是多6人。于是,就可将所求问题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述为“一个数分别被6、7、8整除后,余数是6,求这个数”,即求比6、7、8的最小公倍数多6的数。

2.生疏问题熟悉化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学到知识,我们常常会遇到“坎坷”,这时如能把复杂的、生疏的、难解的问题转化成另一种简单的、熟悉的、易解的问题进行思考,会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例:张老师为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买书,他带的钱正好可以买15本语文书或24本数学书,如果张老师买了10本语文书后,剩下的钱全部买数学书,还可以买多少本数学书?

分析与解答:本题初看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既不知道单价,也不知道总钱数。其实,如果将总钱数理解为总工作量,把带的钱可以买15本语文书或24本数学书理解为甲、乙两人单独完成总工作量各需15天和24天,那么就将本题转化成了工程问题,运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解答。

由以上事例可见,转化是有目标、有桥梁、有效果的,具体说也就是寻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差异,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桥梁,从而构建转化的目标。同时桥梁的建立是需要依靠联想、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

三、转化思想妙用的注意事项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却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教师在平时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由易到难的呈现,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使之能灵活的运用,同时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细心的观察是构建“转化”的勘察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学习始终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在小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观察的习惯。

2.合理的分析是构建“转化”的蓝图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复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了。”华罗庚教授所说的“退”,就是“转化”,这种“退”中求进的思维策略就需要学生挖掘题目的蕴含条件,将已知条件中比较隐蔽的,一时难以观察到某些特征性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就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信息,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将题目“退”到最简洁、原始的某个模型,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思路。

转化思想就像一根强有力的杠杆,能撬开你数学认识的大门,架起思维的桥梁,使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领悟,领略到数学之美。事实上,这种领悟反映的是数学学习一种质的飞跃。这也正体现了转化思想这一“杠杆”的作用。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作者:西充县凤鸣镇小学 杜圣

内容摘要: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实践,能够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道德情感,促成自然感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四个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思品学科教学 渗透信息技术 四个方面 效果良好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青睐。众所周知,传统的思品教学偏重灌输,而讲授灌输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接收器,被动地学习,最终是思想品德课成了纯粹知识的传授课,根本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要把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所谓整合,也就是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手段、新形式,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对这两年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确能够在四个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视听优势,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心理学家特瑞拉经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 通过听觉,83.5%是通过视觉,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而采用多媒体可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教学环境,能明显增加视听效果,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在开始讲新课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两组配有背景音乐的图片,一组是鸟语花香图,伴有鸟叫流水的美妙背景音乐:另一组是荒芜贫瘠的图片,伴有伤感的背景音乐。通过这两组图的强烈反差,学生们心里都能感悟到了这个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精彩。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道德情感,促成自然感悟

鲁迅先生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感染,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升华道德情感,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样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离课堂结束还有五分钟的时间,为了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所学的知识令他们回味 无穷,我选择了flash 动画“地球的诉说”作为结尾。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将“生命与生命之间要相互关爱”的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还感动,沉浸在动画中。如教学《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即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 忘返,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思想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互联网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品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在互联网上下载了澳大利亚著名残疾 人励志演讲家力克·胡哲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力克·胡哲的表现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总之,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吻合了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将为“辉煌的历程”增添更为神奇绚丽的一笔。潜心钻研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必然给增强实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黎奇.新课堂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策略.2006年4月.徐建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丁玉英

《运用多媒体 优化思品课》 陈庆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双沟小学 王娟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的在教学中推广应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和大家共勉。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数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例如: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还有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利用课件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身临其境理解平面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意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如:在教学减法的概念时,我制作课件设计了这样几个情景:小明过9岁生日,在蛋糕上面插了9支蜡烛,现在小明吹灭了1支蜡烛,还剩下几支蜡烛?;小红的手上拿着5只气球,手一松,一不小心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汽车上有10位乘客,到站后,下去了6个人,车上还剩下几位乘客?-------通过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习起来非常主动积极。有时同学们一边做作业,一边享受多媒体播放的轻音乐,感觉好极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象,又能随着图象的展示作简要的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分部,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两个端点向左、右分别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用计算机的闪动功能突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利用动画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结论。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棱长特征时,就可以利用其中几条棱的上下左右平移形式的动画,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12条棱长,可以分成三组,每组四条棱的长短相等这一知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信息量,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变静为动,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再如,在对图形面积计算的强化训练时,我们可以设计上机练习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练习时,在计算机上对图形做割补、平移等变形并求解,这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还能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出相应的诊断,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求助键就会帮助学生添线、割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五年级一节 “数学活动课”中,我用录像播放师生游“富华游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780人,教师40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30元,学生票每张10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15元。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思维 转化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76-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播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则更为重要。转化思想是一种数学中常见的解题策略,它根据事物的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理论与现实、新知识与旧知识、抽象与具体、空间与平面、复杂与简单等形式的转化。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概念还无法形成全面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在转化中建立数学体系、拓展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实际问题中渗透转化思想,将现实转化为数学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而运用数学知识合理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领略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渗透转化思想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挖掘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精打细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在买东西时通常会货比三家,昨天老师去买牛奶,发现有两家超市都在搞牛奶促销活动,老师将他们的促销海报拍了下来,请看(用课件出示海报),海报中甲超市5袋牛奶需要11.5元,乙超市6袋牛奶需要12.6元,那么这里包含了哪些数学信息,请你为老师推荐一下,去哪一家超市买牛奶更划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回答:这道题中包含了小数除法和比较大小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两个超市的牛奶单价来确定那一家超市更划算,即甲超市牛奶单价为11.5÷5=2.3(元),乙超市为12.6÷6=2.1(元),经过比较,去乙超市购买比较划算。而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很顺利地向学生引入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在知识衔接中渗透转化思想,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数学存在的基础就是其内在的逻辑性,而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利用这种逻辑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其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表明数学逻辑性的最好证明。正常心理条件下,我们对于新事物通常会持有排斥的态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而小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同样会如此,因此,数学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利用转化思想,将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旧知识,从而让他们降低对新知识的难度预期,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首先,利用相关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对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整数与分数的运算、分数的加减以及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知识进行了回顾;然后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最后再算括号里面”的运算法则导入新课,即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强调二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接下来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如只包含两种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在尝试中领会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分数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深化,利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带有括号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知识综合和巩固。在这一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与探索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总结,最后将分数混合运算的新课程转化为整数混合运算和分数运算的旧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也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

三、在几何学习中渗透转化思想,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几何知识是数学体系中一个主要部分,它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抽象,利用数学关系来阐述几何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都集中在一些常见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计算上,而利用转化的思想实现其运算公式的推导,也是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并记忆各种复杂公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首先复习旧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宽”,在求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直接进行面积计算,而是利用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将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教师安排学生根据教材指导,对圆形进行分割、拼接,同时思考一下圆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是否也可以像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一样利用转化思想呢?而学生经过细致的分割,化曲为直,将圆形转化为一个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而其中的长就是圆形的周长,而宽则是圆形的半径,这样通过转化,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求出圆形的面积公式,而在这一推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理解了该公式的来源,更是在推导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在几何知识学习中的运用精髓,即利用裁剪、拼接、组合等方式实现化繁为简。

总之,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转化意识”,落实“转化”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在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转化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鲍善军,余真彪.小学数学练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的能力[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5)

[2]史俊.运用转化思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15)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一、未知向已知转化

有些问题看起来无从下手, 但转化一下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曹冲称象”的故事, 使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个初步的认识, 明白可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的教学中可以体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解方程 (组) 的技能, 更要使学生领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具体思想方法.通过对方程的同解变形, 未知数x的值由未知到已知;通过消元, 多元方程组可化为一元方程来解;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等等.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可谓应用广泛.

二、一般向特殊转化

问题解决若只采用直接求法, 可能难以解决, 甚至解不出来, 若将一般问题向特殊问题转化更容易.有些题目,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一般问题特殊化, 往往可以很快得到结果或答案.

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是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中进行探索, 发现真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部分向整体转化

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由整体入手, 通过细心地观察和深入地分析, 找出部分与局部的有机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由部分向整体转化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四、新运算向老运算转化

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类“定义新运算”型的开放题, 这类题以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为基础定义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新运算,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所给的定义或规则, 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老运算.

例 用“#”“¤”作为两种运算符号, 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b=b, a¤b=a.例如, 3#2=2, 3¤2=3, 那么 (2009#2009) ¤ (2007#2006) =_______.

此题定义了某种新运算, 把握等式左边运算符号与右边的结果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即新运算向老运算转化.定义新运算一般都是初中学生未学过的知识, 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理解、归纳、自学等能力, 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新运算向老运算转化的能力.

五、数向形转化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缺数时难入微”所以在平时教学时要求学生注意数形结合, 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 以便化抽象为直观.

六、不规则向规则转化

将不规则问题向规则问题转化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解决与圆有关的面积计算问题时, 常常通过等积变形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面积.

数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思维的转化过程, 在解题中, 要不断改变解题方向, 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讨问题的解法, 寻求最佳方法.在转化过程中, 应遵循三个原则: (1) 熟悉化原则, 即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2) 简单化原则, 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直观化原则, 即将抽象内容具体化.

转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已知与未知、数量与图形、图形与图形、概念与概念之间都可以进行转化, 也常常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之间互相转化, 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转机, 可以说,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转化思想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熟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转化的基础;丰富的联想, 机敏细微的观察、比较、类比是实现转化的桥梁;培养训练自己自觉的化归与转化意识需要对定理、公式、法则有本质上的深刻理解和对典型习题的总结和提炼, 要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去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抓基础, 重转化”是学好中学数学的良策.

摘要: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 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 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本文浅析以下转化: (1) 未知向已知转化; (2) 一般向特殊转化; (3) 部分向整体转化; (4) 新运算向老运算转化; (5) 数向形转化; (6) 不规则向规则转化.

关键词:数学,思想,转化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13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蔡广伟

长葛市后河镇赵楼小学,河南长葛461500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既是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学习工具、交流协作工具、探索和研发工具,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展多层次、多角色的合作交流。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中,如何体现整合的优势,乃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在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已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信息技术将成为他们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同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我们知道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与一般传统教学过程是一样的,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利用和更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对教师而言就要体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师生交往民主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精心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对学生而言就应实现角色转换,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即网络技术的学习者,网络学习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采集处理者、网络信息的交流协作者、网络信息的创新者。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用这样一句话阐述了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视抽象思维的学科。而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限制了学生的视听能力,直接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数学学科的抽象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从而开始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图、文、声、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令人愉悦的界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观察、体验、感悟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件存在着偶然性或必然性,掌握了它,寓意深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能性”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低年级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教材中所说的可能性大小感到疏远,不会分析。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数学课中我结合插图,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联系生活、联想到事物的发展、变化等,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了观察的感受。如教“欣赏和设计”一课时,课件显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都是用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并且很多图形都存在着规律。如何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我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图片、通过处理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

上一篇:高中生上网的调查报告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案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