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转化工作

2024-10-24

思想转化工作(共12篇)

思想转化工作 篇1

“问题学生”多半是那些由于家庭不和谐、不完整,或是父母对孩子缺乏相应的管教,导致孩子出现暴力、自闭、桀骜不驯等情况。而在学校,如果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冷淡粗暴,并抱着“除之而后快”的心态,就会使孩子本来已经受到了创伤的心灵更加脆弱。此时,若还给他们灌输负面的情绪,在他们最需要人来关爱的时候,对他们冷落、嘲笑,会使得情况更加糟糕,并且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和行为。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变得和正常孩子一样。

一、教师应该平等地尊重学生

尽管孩子还很小,但是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平等地对待他们,让老师成为他们的大朋友,一视同仁,如父母般地对待他们。而对于真正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对其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更深层次地剖析,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孩子的心灵创伤。对教师而言,一句言语上的讽刺而尖酸刻薄的话语可能不算什么,却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难以弥补的创伤;而相反,一句赞赏的话语或一个认同的眼神、动作会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并感觉在身边还是有人会关心自己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多一点宽容和帮助,让孩子走出阴影,恢复自信,变得阳光积极,并对人生充满希望。因此,教师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同,前提是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

二、积极关注学生的动态,多多鼓励

很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得不到父母或他人的关注,从而在幼小的心灵埋下阴影的种子。因此,他们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想要急切地获得外界的关注。为此,他们不惜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在平时多多鼓励他们,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体会自己的价值所在。比如,在班级大扫除中,夸奖学生劳动积极;某一次上课回答问题,答对了,也可以进行口头表扬。通过这些举动,为学生创设机会来展示自己,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获得自尊、自信,从而变得积极向上。而这也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

三、与孩子父母多多进行交流

小学的孩子在校时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毕竟有限,若只通过与孩子的交流而获得信息是很少的。因此,积极展开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定时召开家长会可以使家长和教师双方了解孩子在学校或在家的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孩子从内心会感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关心,从而不断的进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与学生父母的交流,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

四、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很多事物的领悟能力还达不到一定的标准,正因如此,孩子才容易走上歧途并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这一因素在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可能他们一时半会还不能像初高中生那样透彻地理解。因此,老师的教育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抱有“立竿见影”的心态。想要学生认同你、跟随你,就必须对其进行长时间的熏陶和教育。而这一教育方式因人而异。对思想、品行较优秀的孩子而言,一两次教育可能就会让他们的言行得到改变;而对于“问题学生”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对他们充满信心,并相信等待会得到好的结果。学生感觉教师对他们还有所期待,从而变得努力、勤奋。而这些变化也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效果。

五、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虽然有些孩子被贴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但他们的本质还是好的,而且他们可能在其他某一方面有杰出的表现。例如,动手能力强、领导能力强、运动神经好、善于与他人交流等。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或课堂表现较差,就全盘否定他们。当我们近距离观察他们时,可能会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闪光点”。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关怀。从心里打消对他们的歧视的念头。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原则的。例如,学生犯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过错时,我们还是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不能因为他们是“问题少年”就大事化小。这不仅不会拯救他们,恰恰还会害了他们,令其越陷越深。

综上所述,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和耐心,多给予他们一点时间去消化和改变,而不能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措施。现在,趁着学生年龄还小,抓紧时间改正他们的不良习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摘要:在如今,“问题学生”似乎已经成为教育中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学校和家庭无法接受的对象。若是采用粗暴、冷淡的办法对待,则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应对其进行“心理治疗”,转变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走上正轨。

关键词:问题学生,思想转化措施,教育观

参考文献

祁永良.给“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J].学周刊B版,2014(9).

思想转化工作 篇2

思想反复是邪教的一大特征,为有效防止法轮功转化人员出现思想反复,**公司党委在处理法轮功工作中,探索建立了思想工作体系,坚持常抓不懈,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建立思想动态分析体系,摸准职工思想脉搏,做到超前预防控制。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体系就是以基层党支部为主体

进行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和教育疏导工作的网络体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他们把法轮功练习人员的思想动态作为主要内容,做到节假日必访,法轮功敏感日必访,家庭有困难时必访,每月一分析,一汇报,对思想由不稳定苗头的人员,定时间、定措施、定专人靠上做工作。在去年12月份,原法轮功练习者李××、赵××有反复迹向后,立即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将两人送教育转化基地进行巩固。学员赵××转化出班时声泪俱下的说,第一次进班转化不彻底,思想上仍有斗争,通过这次教育学习,真正看清了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反动本质,看透了李洪志的险恶用心,感谢组织的再次帮助,真正挽救了我,今后坚决与法轮功和李洪志彻底决裂。

二、建立思想教育体系,打牢职工思想根基,筑牢抵御邪教防线。职工思想教育体系就是指以宣传部门为主体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领域,他们广泛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科普知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在形式上突出多样化,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安排参观、开展咨询服务等,争强教育活动吸引力。今年2月,他们把“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的宣传挂图制成展板在公司各单位进行了巡回展出,产生了很好效果。在时间上抓好经常化,每次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有关处理法轮功工作的重要宣传报道,都认真组织收听、收看,召开座谈会、揭批会和声讨会等,每年在“4.22”、“7.22”法轮功敏感日前组织2次揭批宣传周活动,不断掀起斗争高潮。在对象上强调全员化,扩大活动受教育面,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全部参加,通过思想教育,在全公司营造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文化活动体系,丰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占领职工群众思想阵地。职工文化活动体系是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活动为载体,丰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工作体系。工会、老年管理中心、文联等部门经常组织各类棋牌比赛、游戏、电影周等娱乐活动;开展以交谊舞、健身舞、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等为主要内容的职工健身或比赛活动;组织文学、音乐、戏曲、书法美术、集邮等作品的创作和展评活动。公司还通过文艺活动骨干紧加入户做工作,积极动员引导已转化法轮功练习者加入到健康的活动中来。为开展好活动,公司舍得投入,在每个三级单位建立了职工场所,为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了活动室。同时为强对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配备专职人员,制定管理制度,职工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去年,公司投入20多万元,率先建立起了青年型学习基地,吸引了众多职工群众参加。

四、建立排忧解难体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处理法轮功工作效果。职工排忧解难工作体系是以工会部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体系。在法轮功练习者中,有许多老职工和家属,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体弱多病、治病健身的目的上了李洪志的当而迷恋法轮功的。该公司把他们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专门建立了法轮功练习者家庭贫困户档案,工会组织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送温暖工程”服务社成员和这些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对子,对因病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困难者,从“送温暖救助金”中给予一定数额的救济。原法轮功练习者李×,常年患病,家庭又十分困难,公司安排车辆和陪护人员,到济南为其治疗,支付药费5000元,病情得到很好控制。她激动的说:“多亏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今后一定要相信组织,相信科学,从我的身上充分看清了李宏志及其邪教组织的邪恶本质,感谢党组织帮教转化,使我早日摆脱了李洪志的精神控制。

思想转化工作 篇3

[关键词]“问题”学生 转化 观念 了解 交流 优势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98

“问题”学生,人们习惯称之为“差生”。他们不但成绩“差”,而且纪律性也“差”,所以也叫他们为“双差生”。他们平时无心学习,纪律松散,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经常聚集在一起惹是生非,甚至在校内外聚众斗殴。这不仅给班主任带来了许多麻烦,消耗了班主任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给班级、学校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成为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转变观念,端正思想

由于“问题”学生无心上学,成绩较差,加上经常违反纪律,他们往往被老师和同学当做坏学生来看待,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甚至是歧视。有些教师干脆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只求他们在课堂上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课外不惹出重大麻烦就行。至于其他的,如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睡觉、玩东西,课后不写作业等行为都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懂得“问题”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这时候我们不加强教育,转化他们的思想,今后他们走到社会上,就会真正成为有“问题”的人了。因此,我们要转变固有的观念,端正思想,认真对待“问题”学生,把“问题”学生当做普通学生一样看待,让他们也能得到教师的关怀。

二、深入研究、了解“问题”学生

其实,“问题”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他们也具有自尊心强、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活泼好动、脾气倔强、喜欢争强好胜等性格特点,还有一些学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因此,作为教师或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或特长,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问题”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特点,就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到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让他们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将力气浪费在打架斗殴中。教师平时要多观察他们、研究他们、了解他们,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为对他们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提供依据。

三、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问题”学生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感情,只是由于平时教师不愿理睬他们,犯了错误就是一顿斥责,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其实,“问题”学生也是很想与教师接触、交谈的,但他们又不敢主动与教师接触,更不敢和教师交谈,害怕教师冷落或挖苦他们。因此班主任在平时要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打球、聊聊天等,有时还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有些话不好当面说,可以通过QQ,在网上慢慢聊。总之,想办法多渠道与他们交流思想,增进互信,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淡漠就会化解,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越浓厚,也就越容易对学生开展思想转化工作。

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问题”学生主要的缺点就是纪律差、学习成绩差,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优点或特长。2013年9月,笔者担任我校高二文科(09)班的班主任,刚接任两周,就有五个学生从理科班转入,他们都是因为违反学校纪律,与原班主任有矛盾而转班的。其中有一个叫董某的体育生因为晚休时翻学校围墙出去上网,夜不归宿,不愿接受原班主任的批评教育而转过来的。笔者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后,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兼男生宿舍的宿舍长。在2013年的校运会中,他夺得了高二年级组男子100m、200m的第一名以及男子接力第二名和男女混合接力第三名,他所管理的宿舍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文明宿舍。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问题”学生虽然问题多多,但只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优点和特长,还是可以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的。如有些“问题”学生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可以让他们担当班干部;有的有绘画特长,可以让他们参与到班级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创作中去;有的擅长唱歌跳舞,就鼓励他们去参加学校的文艺队;有的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就鼓励他们去参加学校的体育集训队。根据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安排一些事情给他们做,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学好而且能够学好的人,也可以为班级、为集体争得荣誉。

总之,“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艺术性很强的工作,教师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够把“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好,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思想转化工作 篇4

现代教育理论早就证明, 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来克服其消极因素, 不仅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而且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任何一个学生的内部道德环境中都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互相斗争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于思想中的主要方面时, 学生品德表现好, 反之则较差。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 是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思想斗争和转化的过程。因此,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学会和善于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暂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那么, 究竟应如何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以克服其消极因素呢?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肤浅做法和体会。

一、要善于发现暂差生的闪光点

所谓暂差生, 绝不是一切都差, 他们也有自身的长处和闪光点, 只是因“暂差”的掩盖而未被教师发现和重视。要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暂差生大多数自控能力差, 因而犯错较多, 被老师批评也较多。久而久之, 这种学生心理上就有一种偏向, 认为老师对他们总是批评, 看不起他们, 因而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班主任如果仍然以批评的方法做教育工作, 那往往效果甚微, 甚至适得其反。如果班主任能根据暂差生的这种心理, 对他们所犯错误既进行批评, 同时又肯定他们的优点, 并鼓励他们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那么就容易使他们消除逆反心理, 使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1年开学后第一周, 我班有一名学生因不服从任课老师教育, 与老师顶嘴, 甚至摆出欲与老师动手的架势。据了解, 这名学生常有这种现象, 且上课好动, 学习成绩很差, 是师生公认的差生。据一些老师反映, 这个学生如得不到转化, 那么我班的班风很难得到优化。为使该生得到转化, 我特意制订了一个计划。首先, 我着力注意观察并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结果发现他有不少优点, 如有一次他在回校的路上捡到了一双运动鞋能主动交给学校的值日教师。由此可见, 他的思想品德并不差。而好的思想品德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于是, 我在班会上结合班级工作总结有意识地表扬了他, 同时指出他存在的缺点, 鼓励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此他认识到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不是样样都差的学生, 因而消除了对老师的逆反心理, 同时也激起了他上进与甘居落后的思想斗争, 使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自此以来, 他再也没有发生过与老师顶嘴之类的事。

二、要善于创造条件, 因势利导,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暂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个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初中生, 从年龄特点看, 他们的思想认识、性格特点都处于不稳定阶段, 可塑性大。班主任有效地激起暂差生进步与落后的思想斗争, 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要使其朝着健康方向稳步发展, 还需要创造条件使其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如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处于全班倒数第二名, 思想上不求进步。但经观察, 发现他有集体荣誉感。于是, 我把检查班级卫生工作的任务交给他, 由他负责带人检查本班的清洁卫生。结果, 他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我班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因清洁卫生问题而被学校扣分的事情。全班同学对他热心服务和负责的精神有目共睹, 一致认为他关心班级荣誉, 为班风建设作出了贡献, 老师也给予充分肯定, 并鼓励他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 刻苦努力学习。这个学生得到老师与同学的称赞后, 思想上开始要求进步, 表示要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在我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和勉励下, 他渐渐地减少了与其他班差生的过密往来, 课间与同学追逐打闹的现象也没有了。事实说明, 一个暂差生只有其积极因素在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时, 他才能真正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三、要培养暂差生的进取心和自我教育能力

每个暂差生的思想上都始终存在着是与非、善与恶、公与私、片面与全面等矛盾。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思想上的转化, 不是向好的方面转化, 就是向坏的方面转化。学校与教师在抓学生德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学生思想通过矛盾运动向好的方面转化。当然, 要完成这种转化, 必须依靠主体内因———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 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外部教育影响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还以以前一个学生为例, 该学生的行为习惯虽然有所好转, 但学习上缺乏刻苦努力的精神, 加上基础差, 学习成绩很不好。对此, 我一方面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帮助, 使他认识到刻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他因材施教, 即在作业量、难易程度等方面放低要求, 使他既不觉得学习是件很难的事, 又能看到通过努力, 自己也能掌握知识, 取得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 他的评议成绩终于达到及格。我以此为契机, 在各方面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问他:“你对老师和班级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他说:“老师, 我没意见, 我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虽然是朴素的一句话, 但我却看到了一个学生努力克制自己, 要求上进的心理, 看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不正是暂差生转化的希望所在吗?

作文构思转化思想的培养 篇5

诠释义务教育中教材的讲读课文

讲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五册、第六册 教材各有讲读课文24篇,占全部课文32篇的四分之三;六年制第五册、第六册各有讲读课文22篇,占全部课文 ……

心理教学对语文课程的渗入初探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

浅思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方法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 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代写职称论文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

神奇的“转化”思想 篇6

关键词:梯形;面积;转化

【案例叙述】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0+10)×6÷2,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上底+下底)×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2]王俊英,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M].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4.

[3]张奠宇,孔凡哲.小学数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利用转化思想解题 篇7

本题是2014届苏北四市一模高三数学第14题, 现提供两种利用转化化归思想解决的方法, 仅供大家参考.

解法1: 点P ( a, b) 到直线

将两式平 方得

而| a - b | +| a + b - 2 | = 4转化为| x | +| y | = 4, 如图1. 而的最大值 为定点 ( 0, - 2) 到Q ( 0, 4) 距离平方除以2得36/2

即a2+ b2的最大值为18.

解法2: 点P ( a, b) 到直线

结合线性规划, 分四个区域进行讨论.

若点P ( a, b) 在第Ⅰ区域时, | a - b | +| a + b - 2 | = 4转化为a - b + a + b - 2 = 4.

妙用转化思想解题 篇8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 是高考的有效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转化思想的应用。

一、在立体几何中妙用转化思想

立体几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的思想方法, 它贯穿立体几何教学的始终,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立体几何中的转化主要是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

例1.如图所示, PA垂直于矩形ABCD所在平面, PA=AD, M、N分别是AB、PC中点,

求证:平面DMN⊥平面PDC

思路分析:要证明平面DMN⊥平面PDC, 可以转化为证线面垂直, 即证MN⊥平面PDC。欲证MN⊥平面PDC, 又可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即证MN⊥PC、MN⊥PD, 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而证明MN⊥PC只须转化为证明MP=MC即可, 而证明MN⊥PD, 则需要运用图形变换, 转化为证明AE⊥PD。

证明:连接MP、MC, M是AB的中点, PA=AD=BC且∠PAM=∠CBM=90°,

∴Rt△PAM≌Rt△MBC, ∴MP=MC。

又N为PC中点。

∴MN⊥PC……………… (1)

取PD的中点E, 连AE、EN,

因为EN∥DC且.

所以EN∥=AM, 所以AMNE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E∥MN, 又PA=AD知AE⊥PC,

所以MN⊥PD.………………… (2)

综上 (1) (2) 得MN⊥平面PDC, 又MN哿平面DMN, 所以平面DMN⊥平面PDC.

点评:本题解题思路是把“面面垂直”化归为“线面垂直”, 继而化归为“线线垂直”, 从高维向低维转化。

二、在解析几何中妙用转化思想

例2.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 长轴在x轴上, 离心率, 已知点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 求这个椭圆方程, 并求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

思路分析:设椭圆方程, 我们要利用已知椭圆上的点到P点最远距离为的条件, 则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 对这样的解析式最值, 就需要利用换元法转化为三角函数最值问题。结合离心率的条件, 从而确定a, b的值, 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设所求椭圆方程为

因为

设椭圆上的点Q (x, y) 到点P的距离为d,

令x=acosθ=2bcosθ, y=bsinθ.

因为b>0, 所以, 又-1≤sinθ≤1。

三、数列中妙用转化思想

例3.在等差数列{an}中, a1>0, S4=S9, 求Sn取得最大值时的n值。

思路分析:此题我们可以设出数列{an}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 根据S4=S9, 得到a1与d的关系, 再代入前n项和Sn的表达式, 转化为关于d (或a1) 的一元二次函数求最值, 较繁琐, 所以我们直接利用前n项和Sn表达式是一个二次函数的性质, 转化为利用函数图象求解。

解:在等差数列中a1>0, S4=S9, 可知前n项和, 图象如下图所示 (是点列)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 所以S6=S7且为Sn中的最大值.所以当n=6或n=7时, Sn取最大值。

四、不等式中妙用转化思想

例4.若不等式|x-4|-|x-3|≤a对一切x∈R恒成立, 那么实数a的最值范围是_______。

思路分析:|x-4|-|x-3|≤a恒成立, 可转化为a大于等于函数y=|x-4|-|x-3|最大值问题.而y=|x-4|-|x-3|, 若将其写成分段函数求最值较麻烦, 所以我们将之转化为数轴上的点P到点3, 4距离之差的最值问题, 我们也可以利用绝对值不等式性质转化为||x-4|-|x-3||≤| (x-4) - (x-3) |=1来研究。

解法1:设y=|x-4|-|x-3|, 如图所示, 因为数轴上的点Px到点3、4的距离之差最大值为1, 所以a≥1。

解法2:||x-4|-|x-3||≤| (x-4) - (x-3) |=1,

所以|1≤|x-4|-|x-3|≤1。

所以a≥1。

五、在三角函数中妙用转化思想

例5.函数是 () 。

A.周期为π的奇函数B.周期为π的偶函数

C.周期为2π的奇函数D.周期为2π的偶函数

思路分析:要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须将f (x) 转化为一个角一个函数的形式.

故选C.

转化思想, 以其适用的广泛性而区别于解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转化思想注重联想、类比、反思, 并以此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尽管高考题的命题方向是“出新题, 考能力”, 而且解高考题的思维策略也是因题而异, 但是思维策略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就是抓住问题的本质, 挣脱知识框架的束缚, 构筑起解题的新平台, 尽可能把新问题转化为某一个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 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 注重运用转化思想解题是必要的, 最终达到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 真正有助于自我能力的完善和升华。

摘要: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高考时有效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 解题善于运用转化思想, 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利用转化思想解决应用问题 篇9

转化能够把陌生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经知道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

例1一项工程,由A建筑队修建,需要12天,让B建筑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一起修建则要多少天?

思路分析:这项工程的总工作量可以设为“1”。A队修建要花费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B队修建要花费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A、B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则两个工程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的天数就为2/15。

列式为:1÷(1/12+1/20)=1÷2/15=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解法是把工作量看做“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例2为了解决某次比赛学员的住宿问题,当每个房间住2人时,那么将有12人无床位;当每个房间住3人时,则会多出2个空床位,求共有几间宿舍?共有几人比赛人员?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若每个房间增加3-2=1个人的时候,原来12个无床位的人将有了床位,还多出2个床来,即每个房间增加1个床位,就会多出12+2=14个床,所以一共有(12+2)÷(3-2)=14(间)房。

解:根据题意可得宿舍的间数是:(12+2)÷(3-2)=14(间);那么代表的人数是:14×2+12=40(人)。答:宿舍共有14间,代表共有40人。

例3某班共有学生51人,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问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等量关系式是:男生人数×3/4=女生人数×2/3,那么你就可以把任意的一个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了。把男生人数看做单位1,女生人数就是3/4÷2/3=9/8,男生人数=51÷(1+9/8)=24(人),女生人数=24×9/8=27(人)。

例4下列图形的周长可以转化成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来计算,也就是周长为(15+9)×2=48(厘米)。

思路分析:如上图,将长2厘米的线段移到上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但还多两个3厘米的线段。

解:(15+9)×2+3×2=54(厘米)。

浅谈初中数学“转化”思想 篇10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G·波利亚曾说:“如果不变化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把求解的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 是数学解题中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 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 具有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的作用.当用直接的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有困难时, 通常要将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的问题、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 数学问题就是在不断地转化过程中得到解决的, 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并提高解题的能力.

一、一般与特殊的转化

解题时如果一个一般性命题一时难以入手, 不妨先考虑它的特殊情况, 取定一个或几个变元的特殊值, 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及复杂的推理, 使问题直观、简单.

例1 如图1, A, B, C, D是圆周上的四点, 且AB+CD=AD+BC, 如果弦AB的长为8, 弦CD的长为4, 那么图中两个弓形 (阴影部分) 的面积和是多少? (π取3)

分析AB+CD=AD+BC, 已知AB+CD的长等于半圆周, 若将CD绕圆心旋转, 使点C与点B重合 (如图2) , 由AB+CD=AD+BC知, ABD=AmD, 即AD的长恰好为半圆周, 此时AD为⊙O的直径, 从而∠ABD=90°,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D=45, 故S=S-SABD=12πr2-12ABBD=12×3× (25) 2-12×8×4=14.

当我们遇到某些特殊问题感到很难解决时, 也可适当放宽条件或改变一些条件的限制, 把问题转化为一般的问题加以研究, 先解决一般情况, 再把解决一般情况的技巧、方法或结果应用到特殊问题上, 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例2 若ab≠1, 且5a2+2001a+9=0, 9b2+2001b+5=0, 则ab的值是 ( ) .

A.95B.59C.-20015D.-20019

解析 若由题设条件分别求出a, b代入ab求值, 则相当麻烦, 现将其中一个等式9b2+2001+5=0进行变形, 得51b2+20011b+9=0.

结合已知等式5a2+2001a+9=0, 可以看出a1b是方程5x2+2001x+9=0的根, 又a1b, 即a与1b是此方程的相异实根, 故由韦达定理可知a1b=95, 故选A.

二、代数与几何间的转化

把几何问题中的变量用字母表示, 从而将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 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例3 如图3,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P为BC边上一点.QP⊥AP交DC于Q, P在何位置时△ADQ的面积最小, 并求出这个三角形的最小面积.

分析 把几何问题变化的量, 用函数表示, 将面积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的代数问题.

解 设PB=x, △ADQ的面积为y,

则由△ABP∽△PCQ, 得

CQ=4x-x24DQ=4-4x-x24y=12ADDQ=12 (x-2) 2+6.

于是当x=2时, ymin=6.

即当P与B的距离为2时△ADQ的面积最小, 且最小值为6.

有些代数问题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或以某种方式与几何图形相关联, 则可以通过作出与其相关的图形, 将代数问题的条件及数量关系直接在图形中表现出来, 从而利用几何关系来求解.

例4 如图4, 已知|x-1|+|x-5|=4, 则x的取值范围是 ( ) .

A.1≤x≤5 B.x≤1

C.1<x<5 D.x≥5

分析 此题答案考查的是绝对值方程的知识, 若采用“代数的零点法”加以解决, 讨论起来比较麻烦, 若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去解, 则可“一目了然”.

解 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x-1|+|x-5|=4表示数轴上到1和5的距离之和为4的所有点所表示的数, 由于1和5之间的距离为4, 所以数x所表示的点应落在1和5之间, 如图, 包括1和5, 所以应选A.

三、等价问题逆否化

有些数学问题, 如果直接从正面不易找到解题思路, 则转化思维角度, 从结论入手或从条件结论的反面进行思考, 亦可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5 若三个方程:x2-4x+2a-3=0, ①

x2-6x+3a+12=0, ②

x2+3x-a+254=0

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

分析 从正面考虑“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需要分各种情况讨论, 分别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 再求出它们的并集, 这样很麻烦, 不妨从反而入手, 逆向求解.

“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等价于“三个方程不可能都没有实数根”, 它的反面是“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我们可以先假设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 求出此时a的范围, 该范围的反面即为题目中要求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假设三个方程同时没有实数根, 则有

{Δ1= (-4) 2-4 (2a-3) <0, Δ2= (-6) 2-4 (3a+12) <0, Δ3=32-4 (-a+254) <0

解得72<a<4.

∴当a72或a≥4时, 以上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故a的取值范围是a72或a≥4.

四、空间问题平面化

例6 如图5, 圆柱的截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 一小虫在圆柱底面的P处沿圆柱侧面爬到BC中点S处的最短距离为 ( ) .

A. B.2

C.4 D.2

分析 在圆柱侧面上, 不易找到小虫所走的最短距离, 但若画出圆柱侧面展开图, 则空间的线路就变成了平面上的线段了,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勾股定理即可.

解 把此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如图6BS=2BΡ=πrΡS=BΡ2+BS2=4+4π2=21+π2, 故选A.

五、分散问题整体化

有些题目中的条件或者需解决的对象比较分散, 难以进行研究, 因而转化为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或结构,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7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2+6, 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 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

解 如图7,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则

{a+b+2=2+5a2+b2=2.

若分别解出a, b比较麻烦, 若根据结果是求S=12ab, 则只需把ab视为一个整体即可, 于是①2-②得

2ab=1ab=12.S=12ab=1414.

六、实际问题数学化

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是近年来数学教改的一个热点, 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也是新大纲强调的重点之一.新编教材在加强用数学的意识方面也作了改进,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教材的重要原则之一, 教材注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去,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 如图8中是抛物线形拱桥, 当水面在l时, 拱顶离水面2 m, 水面宽4 m, 水面下降1 m, 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人教版第九册下“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探究3)

分析 我们知道,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就可以求出这条抛物线表示的二次函数, 为解题简便, 以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 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图9) .

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

由抛物线经过点 (2, -2) , 可得-2=a×22a=-12.

这条抛物线表示的二次函数为y=-12x2.

当水面下降1 m时, 水面的纵坐标为y=-3.

代入y=-12x2, 得x=±6.

答:水面下降1 m, 水面宽度增加 (26-4) m.

总之,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 解题新颖, 耐人寻味.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恰当运用转化 (包括构造等) 思想, 对于启迪学生思维, 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长华.浅谈解竞赛题的特殊化方法.数学大世界, 1999 (4) .

[2]乐对丰.浅谈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学科教育研究, 数学教育, 2002.

把握关键节点,关注转化思想 篇11

关键词: 立体图形表面积 转化思想 磨课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继承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增加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这一课程总目标的变化给我们身处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领域,如何结合这一变化,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值得进行大胆探索与研究的。下面笔者就从自己在参与一次教学活动展示磨课时的体会谈起,以两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教学为切入口,围绕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感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一、找准教学起始点,渗透转化思想

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奥苏伯尔曾说:“所有新知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其已有知识经验之上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转化过程,其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和重构”。在这两节课中《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把圆柱侧面这一曲面转化成平面,其实质都是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其本质是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变换形式获得对原问题的解决。但数学思想并不能像知识一样讲授,只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自己感悟。

如:在本次磨课的过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由“包装”导入,意在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生活来源。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是出于生活中包装的需要,教学的起点应该由包装入手,通过解决包装纸面积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面在体上,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转化为计算包装纸的面积,实现了立体—平面的转化,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本质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由于有前面《展开与折叠》这一课的基础,学生对于长方体由立体—平面的转化比较容易迁移,对于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很容易理解,当我们把长方体展开就可以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即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从而实现了新知—旧知的转化。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们认为探究圆柱表面积的关键在于侧面,而化曲为直恰恰是侧面积的探究起点,因此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如: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如何化曲为直呢?剪开后是什么?)——联想回忆(如:前面认识圆柱时是如何制作圆柱的?它的侧面可能是什么图形?)——操作发现(如:剪开后是什么图形?它与圆柱有何联系?)——验证归纳(如:把剪开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侧面进行对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问题解决(如: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后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等),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当然,在探究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和推进以下几点:如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转化的前提是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如探究过程的层次递进,具体包括操作学具,感知形变,观察思考,找到关联,推导公式,建立模型等;再如要注重交流提炼,发展数学思维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把握。

二、抓住思维发展点,感悟转化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提出四基与四能,它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要能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获得基本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蕴涵在小学数学教材各知识领域中,但是数学思想常常处于潜形态,是不能像知识一样讲授的,只能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那么如何真正体验感悟呢?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处,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本次展示的两堂课都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都是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整个推导过程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当学生的感知实现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转化时,其空间观念也随之相应提高。

如:在打磨《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我们在设计活动学习单时抓住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即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与原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分别找出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经过课堂验证之后,又改为只计算上面、前面和左面的面积,再试着计算长方體的表面积,意在改变原来单调而又繁琐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在感悟转化的过程中想象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提升其空间观念,使其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更清晰。

又如:在打磨《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我们几易学习单,由一开始预设的三道填空题:①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一个(?摇?摇)形。②展开后图形的(?摇?摇)等于圆柱的(?摇?摇),(?摇?摇)等于圆柱的(?摇?摇)。③因为(?摇?摇)形的面积等于(?摇?摇)乘(?摇?摇),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摇?摇)乘(?摇?摇)。改为三个问题:①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直线剪开,请画出剪开后的图形。②同桌两人说一说剪开后图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请试着写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因为我们认为原来的填空题设计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只能跟着预设的思路一个一个往里填,而有效探究应该建立在学生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说深度思考是实现思维发展的基础,是感悟数学思想的载体。

运用转化思想, 促进数学教学 篇12

一、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 转化思想是探究新知的重要手段

对于如何引入新知识, 很多教师都进行了诸多方法的尝试, 在这里我就谈一下转化思想在课堂新知识引入中的作用。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比如加法和乘法之间, 减法和除法之间, 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这种天然的联系是数学知识相互转化的根本。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运算时, 就可以给学生举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风筝5元钱, 谁能最快地告诉我两个风筝多少钱?对于学过加法的小学生而言, 这个问题并不难。接下来我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那么谁能在30秒内告诉我8个风筝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对于仅仅学过加法运算的小学生而言, 要在30秒内做出来就有一定难度了, 这时候我就趁机把乘法运算带入了课堂教学活动, 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另外一种运算就能够在30秒内甚至是10秒内计算出来结果了, 这其实就是转化思想在学生探究新知识中的浅显运用。

(二) 转化思想是知识融通的重要途径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数学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且要帮助学生学会融通知识, 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用灵活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难题。例如, 在教学完“乘法运算”的知识后, 就可以将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进行比较, 从运算方法上、运算法则上找到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之间的某种关系及本质区别, 让学生认识到5×5其实就是5个5相加, 但3+4+5+6+7则无法用乘法运算来简化。又如, 在教学完“梯形的面积计算”之后, 就可以通过图形的变化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互转化, 融通几种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材中, 这样的通过“转化”来整合知识的地方还很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二、实现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一) 着力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授之以渔, 才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积极主动地用转化思想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由新化旧。这就是说要着力培养学生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 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 发现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可以转化为同底等高的长方形, 再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延伸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2.由繁化简。这就是说要着力培养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能力。例如, 1200米长的公路, 工程队6天修了3/8, 以这样的速度, 还要几天才可以修完?这道题如果按一般应用题常规的解法, 1200× (1-3/8) ÷ (1200×3/8÷6) 会很繁琐, 而换一个角度思考, 把它转化为工程问题则非常容易, 即6÷3× (8-3) =10 (天) 。

3.由生化熟。这就是说要着力培养学生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的能力。如我们把工程队施工换成是学生吃糖,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因为吃糖是他们生活中最常做的事。

以上三种转化思想都是转化思想的具体运用,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知识, 而是培养他们转化思想的主动性。

(二) 教学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进行转化思想的熏陶, 帮助学生培养转化思想。如给学生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奶奶一共有20块糖, 给了小明3块, 给了小刚6块, 给了小鹏5块, 问小明的奶奶现在还有多少块糖?对于这一问题, 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要求学生对这一应用题的条件进行加工, 但不能影响最终问题及结果, 然后把自己的问题让同学解答。在学生们给应用题变形的过程中, 有的改成了:小明的奶奶小明3块糖, 给了小刚的糖的数量是小明的2倍, 给了小鹏5块糖, 已知小明的奶奶原有20块糖, 问小明的奶奶还剩多少块糖?有的则改成了:小明的奶奶给了给了小明3块糖, 给了小刚6块糖, 给小鹏的糖的数量比给小明的多2块, 小明的奶奶原有糖果是给小鹏的糖果的4倍, 问小明的奶奶手中还有多少块糖?这样的教学, 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同时在彼此出题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于四则运算的理解, 同时也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转化思想。

总之, 转化思想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工具, 在教学中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摘要:学习不能死记硬背, 不能生搬硬套,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数学公式、运算方法等是最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 也是学生能否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根源, 从而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各种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然后通过实例的方式对实现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加以阐述。

关键词:转化思想,小学数学,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帆.利用转化思想解决应用问题[J].成才之路, 2013 (15) .

[2]史俊.运用转化思想,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3 (15) .

上一篇: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下一篇:南岭隧道光面爆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