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精选9篇)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1
摘要: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就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就要具有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以及具有对各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 本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跨越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概念,模型,渗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开展, 教师的职责、任务和内涵,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改革, 教师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启迪其创造思维的呢?“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发现问题的关键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发现和找准问题解决思路, 需要以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研究、探讨为前提进行教学, 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重现, 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 从中体验和学习前人科学思维的方法, 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随着知识的积累, 把复杂的知识穿成线、织成网, 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知识网络, 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准确而迅速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下是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一、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内涵和外延是物理教学的根本。有些物理概念内涵非常丰富而定义却相当简单。比如, “机械波”的概念, 其定义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过程”。那么究竟传播的是什么呢?是以振源为榜样, 媒质中的质点在各自附近通过相互作用沿波的传播方向由前到后依次做着同频率同振幅的振动。而内涵包括: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周期性关系的各个侧面。由此我们会很自然地得出: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 而媒质本身不随波迁移。这样对机械波的概念有了真正的理解, 在问题解决时就有了正确的思路。
例1.关于机械波的概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波的传播方向;
B:简谐波沿长绳传播, 绳上相距半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相等;
C:任一振动质点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
D:相隔一个周期的两时刻, 简谐波的图像相同。
因此, 我们不难判断正确的答案是 (B、D) 。
有些概念之间很相似、相近, 由于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和思维定势等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给正确理解、掌握概念形成了障碍, 则很容易产生混淆, 这样在问题解决的时候, 不是得出错误的答案, 就是无从下手, 找不到问题解决的思路。
例2.在某一电场中的A点, 1库伦的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是5焦耳, 则该电势为伏, 若A点放入单位负电荷后, 则A点电势为伏, 若在A点不放入电荷, 则A点的电势为伏。
该问题解决的思路就建立在对基本概念准确理解基础上。“电势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 与电荷的正负、存在与否无关;而电势则是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 与电荷无关。”
因此,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 才能达到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具有创设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 并在一定的情景下诱发的。而模型是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构建而成的。情景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 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从理论到实践, 关键在于从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经验材料、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等则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
要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 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 分清主次, 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 用等效思维方法, 对旧模型再加工, 使之与新的物理情景相适应, 就可以构建起符合新情景的物理模型。例如:对于一个小球在光滑的半圆形碗底部作幅度不大的滚动, 就要联想到单摆的模型;对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运动问题, 就要联想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模型等等。这样根据模型就能很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具有对各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 本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跨越的能力
随着高考综合科目的确定, 各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试题将会不断出现。目前, 出现一种新情景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命题;涉及理、化、生、地等多个学科。”特别是高考中的综合能力测试, 强调学科内部的综合和跨学科的综合, 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各学科联系起来。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第13题, 融入了化学知识, 不仅要理解原子能的概念, 还要理解分子的结构;第20题, 不仅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同步卫星的运动规律, 而且要求了解地球纬度和经度的概念。要想有问题解决的思路, 学生就要必须具备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且能把它们相互联系、渗透方可。
近年来还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 增加了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 从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 如:2001年高考天津市试卷第24题, 题中告诉的切割磁感线的不是一根金属棒或一根导线, 而是流动的连续流体, 这就要求考生对电磁感应的规律和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有确切的理解。考查了考生是否理解了切割磁感线的是流体的哪个边以及流体的电阻与流体各边的关系;还考察了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思路取决于思维的起点、角度和方式, 由此得出多种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问题解决思路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顺利解决问题。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2
重视解决思想方法问题(上)
杨春贵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言
同志们,大家好!
这次来到云南跟同志们一起交流学习理论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我是很高兴的。云南有一个农村干部学院,这是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我感到是一种创举,是我们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创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战略意义。我想也是落实我们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四中全会所强调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具体措施。今天我讲的题目——重视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实际上就是谈谈思想方法问题。
为什么我选这么一个题目跟同志们交流,我是这样考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概括起来大体是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二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三是学习党的历史;四是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大体上是这四个方面的学习,在这四个方面当中,我认为重点应当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这个东西它是管方向、管全局、管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是建设一般的学习型政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所以学马克思主义这应该是重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当中内容也很多,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文化理论、科技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各方面的理论我们都应当系统地进行学习,而在这些系统的理论学习当中又有一个重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学习。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只有搞通思想方法才能够深刻地、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方法不同,对理论的理解就很不同,对形势的判断就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不同,实践的结果也不同。就是思想方法的不同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对理论的理解、对形势的判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乃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都很不同。可以说思想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我们应当重视思想方法的学习。
思想方法问题内容也很丰富,涉及的问题也很广泛,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实质的东西是什么?纲领性的东西是什么?也就说思想方法里头抓什么?毛主席讲了一段话,毛主席说“在人们的思想方法方面,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是对立的。”这一句话我认为是概括了思想方法问题的实质和总纲,也就是说解决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思想方法这个问题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为了把思想方法这个问题能够比较系统地跟同志们介绍一下,我今天讲三个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想讲重视思想方法是毛泽东为我们开创的一个好传统;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前进一步都得益于思想方法的科学解决;第三个问题想讲一讲关于当前改进思想方法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思想方法是毛泽东为我们开创的一个好传统
我有一个想法,或者有一种理解,我认为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十分重视并且善于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关于思想方法方面的著作之多、内容之丰富和系统,表达形式之简明生动和富有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在他以前没有那么多的人讲那么多的关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著作那么多,而且那么系统,那么富有特点,中华民族的特色,那么深入浅出,诸如此类。我认为这是我们党的一份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丢掉毛泽东长期所提倡的一系列的科学思想方法,不能因为他晚年犯了错误,忽略了这个东西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这些东西并且发展这个东西,使我们全党在思想方法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
关于毛泽东在思想方法方面的贡献,我想大体按照历史的顺序讲四点。
(一)关于调查研究的实践和理论
毛泽东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就深受经学致用这种学风的影响,强调不但要重视读有字之书,还要重视读无字之书,要学会按照人生的社会实际说话。所以他经常在寒暑假的时候跟他同学、好朋友一起到长沙附近的各个县去,叫游学,毛泽东有一个词叫游学,在旅游中学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大概就是了解社情民意吧。至于他参加共产党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这种朴素的认识就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他的调查研究就更加得深入、系统,也更加科学。
大家知道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有一篇文章叫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毛泽东用了32天的时间走了湖南五个县,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回答党内外当时一些人对于农民运动的指责,解决一个问题,好得很还是糟得很。所以他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不是什么糟得很,是好得很,用事实说话回答问题。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他带着队伍上井冈山,以后又开辟中央苏区,这个时候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的阶段。他对中国的农村做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比如说1928年春天,有两份调查报告,《宁冈调查》、《永新调查》。毛泽东很喜欢这两个调查报告,但后来丢了,他多次提到这个事时很惋惜。1930年又有两篇著名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1933年又有《才溪乡调查》、《长冈乡调查》,我说的这些都是大家平常都很熟悉的那些调查报告,2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此外还有一些大家不熟悉的,后来在延安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叫《农村调查文集》,一大本。正是通过这些调查研究,毛主席说我搞清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寻乌调查》搞清了什么,搞清了中国的地主跟富农的问题,什么是地主,什么是富农,《寻乌调查》搞清楚了。《兴国调查》搞清楚一个什么问题呢,贫农的问题和雇农的问题,什么是贫农,什么是雇农,整个中国农村的状况他说我用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搞清了。真是一个榜样啊!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没有这一段这么深入系统和科学的调查研究,是不可想象的。没有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没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入调查也是不行的。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在这两个问题上他都解决得好,认真地学了马克思主义,又认真地对中国的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搞清了中国的农民、中国农村,就搞清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向毛泽东学什么。毛泽东不仅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关于调查研究的必要性、长期性,态度、方法、技术等等。为什么要调查研究必要性,长期性;今天需要调查,明天需要调查;我们需要调查儿子,需要调查孙子;态度,小学生的态度,眼睛向下的态度;方法,阶级分析,矛盾分析;技术,讲的很多技术,开调查会人多了不行,太少了也不行,还得口问手写如何如何,细节他都谈到了。
1928年他给林彪的一封信里边第一次提到“思想路线”这四个字,提出反对形式主义这个问题,叫远方来的形式主义,就是从莫斯科来的形式主义。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提出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对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估计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指导,起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专门写了一节关于主观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查研究。1930年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原名叫《关于调查工作》,这篇东西后来丢了,1957年福建的一个农民发现了送到中央,失而复得,毛泽东特高兴,然后改了个名《反对本本主义》印发全党。反对本本主义这个东西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阐述了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批评保守路线,当时叫保守路线。什么叫保守路线呢,认为六大的本本就够了,解决我们的问题已有的方针就够了,我们就按这个做就行了。毛泽东说这是保守主义的路线,共产党正确的毫不动摇的政策、策略是在斗争中形成的,应该在斗争中不断开创新局面,这样一条思想路线也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的,但是必须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1931年毛泽东起草了一个通知,总政治部关于调查研究的通知,这篇东西又一次提出来什么东西呢,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又进了一步了。所以从给林彪的信到提出那四个字,到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这个概念,到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到总政治部的通知没有正确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他这个思想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一步一步地丰富。
然后1941年有两篇东西专门讲调查研究的,一篇叫做《关于农村调查的序言》,再有一篇就是毛泽东对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局组成的联合调查妇女问题的调查组出发之前,毛泽东接见这个调查组的讲话。这两篇东西也是收在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那本书里了,对于调查研究里边一些基本问题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做了系统阐述。所以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理论在今天我认为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的,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其中有一多半都是农村干部学院的学员,是做农村工作的同志,所以我就建议有时间的话回去找一本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读一下,茶余饭后读一下这个东西。这本里边反对本本主义也收到里边去了,1941年的序言收进去了,对调查组的讲话也收进去了,然后他那几个调查报告大体都在里头了,除了1928年春节那两篇没有,大体都在里头了。所以我想对于我们在座的农村干部学院的学员来说,重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有重要意义,不是说他讲的当时的农村政策今天还要实行,而是他讲的研究农村问题的思想方法今天仍然有用。
这是第一个问题毛泽东的贡献,关于调查研究的实践和理论。
(二)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中国革命走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民主革命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1921年到1935年十几年间中国革命两起两落,一起是北伐战争的胜利,然后是大革命的失败蒋介石叛变,又一起是土地革命的兴起,然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叫两起两落。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长征,在长征的路上大家就议论纷纷,为什么中国革命两起之后会有两落,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提出总结经验的这个问题,这也是合乎规律的,凡是倒霉的时候都会提出总结经验。当然胜利的时候也要总结经验,但是不迫切,接着打就是了,倒霉了打败了,不知道怎么打了,这就要研究为什么打败了,所以总结经验的任务就提出来了,而且很迫切。总结经验怎么总结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方法不同结论不同。
在遵义会议上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发言,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就是那个德国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责任人之一,他有过发言,李德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完全在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老实说这不叫总结经验,这叫推卸责任,彻头彻尾的外因论。我们打败了是因为敌人太强大了,这叫总结经验吗?革命初期的时候,基本的态势就是敌强我弱,敌人强大我们弱小就一定失败那就永无胜利之日,不叫总结经验,这叫做推卸责任,意思无非是说我指挥打败了,谁指挥也打不赢,敌人力量太强大。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怎么反驳的查不到资料,但是长征到陕北之后,毛主席读哲学书做了很多的笔记,现在出版了,叫《毛泽东哲学批注集》。这里头毛泽东有一段话实际上是回答李德的,也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的一篇笔记。毛泽东总结的方法是什么,着重于内因的分析,着重于路线的分析,不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着重于路线的分析,内因里边有是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是不是正确,然后归根到底思想路线是不是正确。着重于内因的分析,着重于路线的分析,着重于思想路线的分析,这就是毛泽东总结经验的方法了。毛泽东那一段话是怎么说的呢?毛泽东那一段话这么说的,“非战之罪乃天亡我”这是第一句,非战之罪乃天亡我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非战之罪乃天亡我,这话谁说的?这是楚霸王项羽说的,跟刘邦打仗被刘邦打败了,乌江自刎之前仰天长叹,非战之罪乃天亡我啊!这个罪是罪过的罪。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毛主席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然毛主席不是在说项羽的事,楚汉之争的事,不是在那发思古之忧情,评论楚汉之是非,不是的,就是说的李德,把李德的话翻译成古代汉语就叫非战之罪乃天亡我。毛主席说你李德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怎么是错误的呢?接着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敌人力量强大是原因,讲问题得客观,他说如果敌人很少很弱,那当然局面就不一样了,是原因,但战之罪,战争指挥上的过错、干部政策之罪、外交政策之罪、军事冒险之罪是主要原因。
讲清楚了,战之罪包括什么?首先是干部政策之罪,什么叫干部政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不同的意见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让毛主席等等这些正确主张的人靠边站,剥夺他们的军权,这个干部政策有问题,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嘛。外交政策之罪,外交政策当时没有外交,就是说的不知道搞统一战线。比如说当时福建省的蔡廷锴国民党左派起来反对蒋介石,本来应该联合蔡廷锴去反对蒋介石右派,但是他们说不能联合,为什么?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就这种政策,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本来应该联合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但是王明他们说不行,知识分子只有三天革命性。所以这个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联合,知识分子也不能联合,结果搞的个孤家寡人,叫关门主义。政策是不对的,自杀政策。所以是干部政策之罪、外交政策之罪,还有军事冒险之罪。军事路线也不对,军事冒险主义。蒋介石十倍于我的力量进攻中央苏区,而且大筑其乌龟壳,就是堡垒,往前推进。怎么对付啊?毛主席说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跟敌人周旋,发现他的薄弱环节,聚而牵制,打完就跑。毛主席是这个办法,他们叫阵地战、正规战,堡垒对堡垒,军事冒险主义,你本来就弱,你什么堡垒对堡垒,来都不知道跑,傻不傻啊,所以军事路线是错的。最后句号以后来个总结性的话,机会主义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你看毛主席这么总结,这么总结才管用,着重于内因的分析,往自个儿身上使劲,这样总结才有用。
不要以为毛主席这个方法谁都懂,很多人不懂。李德不懂那是一种了,当然不懂了,后来很多人懂吗?也不懂。苏东剧变之后也总结经验,大家都在那想怎么搞的?苏东说不行就行了。当时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结果,是不是这么说的?当时很流行,当时我就说整个又是一个李德,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结果,又是外因论。那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也不从今日之时,有社会主义国家那天就搞和平演变,他为什么那时候搞不成?现在搞成了,为什么?他也不光对苏东搞,对中国也搞,为什么在中国他搞不成?在那搞成了,为什么?还是内因的问题,你没搞好。你真搞好了,你不仅不能被和平演变,你还能把他和平演变了,我们把西方给和平演变了,那才本事呢。你不往自个儿身上使劲,总结自己的问题,老让外边说,这样不行。
现在市场经济也很残酷,竞争也很激烈,有人在市场经济大海洋里边就发了,有人就赔了。赔的就说太激烈了,就因为他们那太会做生意了,那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你有什么问题,你这个产品长期都不更新,你的核心技术一个都没有,你如何如何你都不行,你不往自个儿这儿找原因,就说市场太紧俏了,竞争太激烈了,这美国太厉害了,你说这个有什么用?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包括自然界也是这个问题,我们今年遇到大旱了,这个困难是很大的,也得总结经验,就光说这水太少了,光说这够吗?现在至少没有办法使老天爷多来水,说呼之即来,说多下就下,多了少下,你也管不着。把农田基本设施搞的怎么样?你总结这个,最近几十年你搞了多少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现在好多都还吃着五八年的饭,老祖宗挖那个湖那个水,我们自己没怎么搞。你想再旱你也没有以色列旱,那都是沙漠,但是人家那个滴灌搞的很好,它农业倒是发达,所以老说外因不行,遇到社会事的时候,外人的地方敌对势力,有时候是敌人,遇到自然界老天爷不行,那就你行?先看看自己怎么不行才解决问题。市场激烈,再激烈也有赢的,不激烈你不会搞也不行,送给你的东西你都搞不好,可惜了那个资源给你。
所以毛主席总结经验,着重于内因的分析,着重于路线的分析,然后着重于思想路线的分析,又进一步。当时思想路线是毛主席说,一切大的政策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这又是毛主席一句话,这话是在那个《批注集》里边的,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就是想问题的方法不对了。什么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思想方法把马列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把苏联的经验绝对化,唯上唯书不唯实。因为思想方法不对,遇到问题就说书上怎么说的,共产国际怎么说的,斯大林怎么说的,遇到问题就这么想,那还能行啊?应该说实际生活怎么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按照生活这个面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规律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么顺应这个规律,并且根据这个规律去创造条件,你得研究生活,遇着问题就说书,那也不行。所以这个方法就有问题,所以毛主席说总结经验要从哲学上总结,从思想路线、思想方法上总结。
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12月就瓦窑堡会议,毛主席有个讲话,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讲统一战线,讲政治问题的,批评左倾关门主义的,讲统一战线。本来是讲政治的著作,其中讲哲学,讲什么哲学,批评教条主义者的那个思想方法。“《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两句话就出在这个地方,讲政治的著作里边讲哲学问题,批评《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样一种思想,批评所谓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这种错误思想。因为王明他们那帮人是很瞧不起毛泽东的,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在哪里啊?马克思主义在书本上,马克思主义在莫斯科,我们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我们学了一大堆马克思主义,一本一本的,现在我们回来了,拿回来了,有书为证。我说了打大城市有书为证,人家巴黎公社就打的大城市,十月革命就打的大城市,我说要反对封建主义,同时要消灭资产阶级,毕其功于一役。那因为马克思说要消灭资产阶级,当然马克思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消灭资产阶级,但是中国第一步先消灭不了,先得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他认为你毛泽东倒是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山里打游击,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山沟里有什么?山沟里只有狭隘经验论,他说你那个是狭隘经验论,不算理论,你农村包围城市,书本上有根据吗?哪一本书说了农村包围城市?没有,你是狭隘经验论。
所以,遵义会议毛主席是胜利了,当了领导了,很多人不服气的。其中包括那个凯丰,在我们党内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后来当了宣传部长,看来是懂理论的人,宣传部长嘛。凯丰就特别不服气,他在遵义会议上对毛主席说,毛泽东你懂什么马列主义,你打仗不过是根据那个《三国演义》,根据《孙子兵法》,你懂什么马克思主义,我们才懂,我们学过的这都是,你就是《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毛泽东就很不客气了,凯丰同志,你说《孙子兵法》有几章啊?他没读过不知道了。你都没读过《孙子兵法》你说我按《孙子兵法》打仗的,战争这么残酷,谁有工夫去翻那个《孙子兵法》啊?我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打不赢就走,我懂这个,实事求是呗。谁按照《孙子兵法》第几章打,那傻了不是,不可能的事,就是说他那个思想方法有问题。所以你看讲政治的著作结合讲思想方法,你这不对,不能光说看书怎么说的,还要看生活怎么说的,实践怎么说的。
1936年毛主席又一篇讲话,12月,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军事的,批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讲军事的著作第一章讲哲学,很有意思。所以我一开头就说毛泽东善于从哲学上提出问题总结经验,第一章是哲学题目,如何研究战争,讲研究战争的方法。先不跟你讨论为什么不能那么打,只能这么打,先不讨论这个,讨论不清楚。你先讨论他说打大城市,他说为什么不能打大城市?他说怎么不能打?巴黎公社就是打的,俄国就是打的,有根据的。你争论还争论不过他,因为你没根据,所以毛主席说,我不跟你讨论那些具体问题,我先上来讲哲学问题。如何研究战争,他有一段名言,这里边讲的如何研究,这句话很经典,不但适合于战争,适合于一切实践活动,他说研究战争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什么叫着眼其特点?着眼其特点就是说你要注意这个战争跟别的战争有什么不同;什么叫着眼其发展?就是你要注意今天战争跟过去的战争有什么不同,在这个不同上建立我们的战争指导,就是要注意战争在时空上的特点,在空间上这个地方那个地方不同,在地点上过去今天不同。从时空的不同上建立我们的战争指导。什么叫战争机械论?机械论就是机械照办,把那个战争的经验简单地搬到这个战争上来,把过去的战争经验简单地搬到今天来。这个思想方法在哲学上是成立的,所以毛主席说研究战争应该怎么研究呢?战争的一般规律是要研究的,首先说第一句这是对的,战争的一般规律是要研究的,你不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就不懂得战争,你打什么仗呢?战争有一般规律的,比如说所有战争基本矛盾是什么?攻防矛盾,进攻和防御,战争都是这样。所有战争有一个基本原则,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都是没错的,而且在这个基本原则里头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保存自己是第二的,这个你得懂,这个不懂你倒过来保存自己是第一位的,消灭敌人是第二位的,这个仗就没法打了;见着敌人使劲跑,保存自己是第一位的嘛,那怎么打啊?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在消灭的过程中尽可能保存自己。这倒过来都不行,所以一般规律你要研究,要不然什么都不懂,就是战争的门外汉。
我们发展经济跟保护环境这个里头也有一个第一第二的问题,首先是为了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如果倒过来行不行?保护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我看麻烦了,那最后的保护把北京城都推倒了都种树,那保护多好,都种树以后那人怎么办?上树呗,人上树就变成猴子了。把保护放在第一位,7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最后人就变成猴子,这个东西就包括我们有一个水利开发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争论过来争论过去,就是思想方法的问题。
战争的一般规律是要研究,但是光懂这个不行,还要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有特殊性,比如说革命战争可以搞人民战争,反革命战争没法搞,正义战争可以搞人民战争,反革命战争就不行。蒋介石也看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什么东西,他学不来那个东西,反动怎么学人民战争啊?我们可以打人民战争,因为我们军队敌人追了以后往老百姓窝里一钻,混同老百姓了,看不着了。他们那成天见着就是又杀又抢的,他一来老百姓说这个是国民党,把你给交出去了,不一样。所以革命战争有革命战争的规律,但是还不行,还要研究现阶段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土地革命战争跟北伐战争又不一样了,所以这都是方法。
同样的,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用到很多地方去,搞现代化也是一样,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外国怎么搞现代化?当然可以借鉴,但是搬不过来的,他们没有这么多人口。他们搞一个用机器人卖东西售货可以,他们劳动力贵,都用机器代替可以。咱们这儿一帮人围着没事干还搞一个机器人花了很多钱,这帮人没活干,那何必呢?我看有的时候就不用,这样就感觉开一个小铺就挺好。不能简单说人家西方都是机器人,咱也买个机器人,哪个合算?国情不同,这个事搬是搬不了的,要着眼特点着眼发展。
1935年讲政治讲哲学,1936年讲军事讲哲学,1937年专讲哲学了,这就是《实践论》、《矛盾论》。结合讲哲学有好处,结合着讲联系实际,缺点也有,哲学讲不充分,因为他是以讲政治为主或者军事为主的,讲哲学讲不充分,为了充分地讲哲学,所以1937年7、8月两月毛主席讲《实践论》、《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东西干什么的?以扫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反教条主义的。《实践论》它的主题是什么?认识跟实践的统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四句话就叫做基础。用一句话说就是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所以理论跟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矛盾论》是讲什么的?讲辩证法的,它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矛盾的普遍性跟特殊性的统一,都是矛盾,但是矛盾是各个特殊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这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所以《认识论》上这个实践跟认识的统一,《辩证法》这个普遍性跟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就提供了一个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要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原则的哲学基础,或者叫结合的哲学基础。结合就是马列主义普通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结合的哲学基础《认识论》上说认识跟实践的统一,《辩证法》上说普遍性跟特殊性的统一。所以我们也可以对两论的性质和地位作用做一个高度概括,《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论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做了哲学论证,对否认这个结合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做了深刻的哲学批判,对如何实现这个结合做了方法论的阐述。所以两论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为结合做了哲学论证,对否认结合的教条主义做了哲学批判,对如何实现结合做了哲学上的阐述。也可以说两论是结合的哲学基础,过去如此,今天如此,过去在两论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的指导下,我们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仍然是在两论的指导下,结合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紧接着1938年,毛主席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一个政治报告《论新阶段》,这就是《毛泽东选集》里边那篇东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战争中的地位》,原题叫《论新阶段》。这篇东西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现在《毛泽东选集》里边不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叫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是现在《毛泽东选集》的原文,当年的原文不是这样的,当年的原文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建国以后出《毛泽东选集》的时候给改过来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照顾苏联的看法,因为斯大林他们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口号的,他甚至认为这是民族主义,不赞成的,实际上是对的,但是他不赞成,这个时候也得考虑考虑老大哥,共产国际的头儿,所以咱们就改一个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现在我们又重提了,我们还是要恢复中国化这个口号了。
所以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哲学总结。
(三)在延安整风当中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做系统批判
尽管毛主席从1935年到1942年之前做了很多的清算,但是真正扫清教条主义也不容易,特别是王明教条主义在中国统治时间从1931年到1935年长达四年之久,所以到延安整风这一段就是整顿教条主义。
延安整风整三风,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说是整三风,中心的内容是整顿学风反教条主义,因为宗派主义是什么东西?宗派主义不过是教条主义在组织上的反映,因为他们这会儿先搞教条主义,人家别人不同意,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好了,宗派主义了,你不搞教条主义他就没有这些事,所以宗派主义是教条主义在组织上的反映。党八股是什么?党八股是教条主义在文风上的表现,搞教条主义的人一定是党八股,说话写文章一定是党八股,因为他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他不联系实际,那不是党八股吗?所以中心是反对教条主义整顿学风,学风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这是毛主席在整风里面说的,学风不仅说是学校的学风,是全党的学风,学风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学风里边有两种学风,一个叫做实事求是,一个叫做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跟主观主义作为两种学风或者两种思想方法是对立的,他们的对立表现在什么地方?第一条,是不是注重研究现状?教条主义不注重研究现状,实事求是注重研究现状;第二,是不是注重研究历史?教条主义者也不注重历史;第三,重视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教条主义就不注意运用,就是念书,离开中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而实事求是注重于理论的运用,运用干什么?运用它来研究现状,运用它研究历史,通过这种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引出关于中国革命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制定符合这个规律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等,这就是两种学风、两种态度、两种方法的对立。所以延安整风的时候毛主席就编了一本书,就是《马恩列斯论思想方法》,这本书前几年出版了,跟毛主席的指示编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的。毛主席在什么地方指示呢?毛主席给中央高级研究组写了一封信,当时为了总结经验,党中央成立叫中央研究组,就中央领导同志参加的,还有个高级研究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干部参加的。他写了一封信,研究组诸同志为了总结经验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战以研究思想方法为主。延安整风的时候先给你提供思想方法为主,所以重视思想方法,然后毛主席做了一系列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等一系列的报告。通过延安整风才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起来,这条思想路线一确立,党的七大就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才有了中国革命从此以后的顺利发展,这就是延安整风对教条主义的系统批判。
我讲了三个问题,关于毛主席的贡献,调查研究问题、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问题、对教条主义系统批判的问题。
(四)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是思想方法在领导工作中的贯彻,思想方法那是普遍的,干什么都要正确的思想方法,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就是领导方法、工作方法。
我想给大家提供几篇东西,有机会你们自己翻一翻。1934年有一篇文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里边提出来,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方法就是桥梁或者说是桥和船,任务是过河,过河这个任务如果没有桥和船就过不去,就完不成任务,所以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其中集中讲了一个方法,什么呢?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方法,为了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要关心群众生活。我们重读这一段是有好处的,衣食住行问题,修桥补路问题,孩子上学问题,生小孩的问题等等,毛主席说都应当关心。战争年代尚且如此,今天更不用说了。毛主席说通过关心群众生活,使老百姓认识我们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从而跟着我们去参加战争。这是一个大家要读的。
第二篇1943年毛主席一篇《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这篇著作很精彩,一开头就说任何领导工作中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领导跟群众相结合。这是任何领导工作都要采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没有一般号召不行,不能发动群众,光有一般号召不行,还有个别指导,否则不能落实。而且一般号召也从个别指导中取得的,一般号召只有通过个别指导才能落实,并且能够发展一般号召;第二是领导跟群众相结合,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同志们记住他用词的顺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然后他又讲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以这篇文章我们要理解的话,就可以记住三个公式的统一:群众、领导、群众这是一个公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二个公式,个别、一般、个别、这又是一个公式;第三个公式,实践、认识、实践,又是一个公式。三个公式是统一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从个别中来到个别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三者统一起来,做这样的阐述前无古人,把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统一起来,提出这么三个公式,这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
是毛主席创造。
第三篇文章1949年《关于党委会议的工作方法》。这实际上是七届二中全会讲话里边的结论的部分。这篇东西也很重要,他说为了提高党委的领导水平,必须改进党委的领导方法,讲了12条,每一天今天你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2条太好了。学会当班长,这是第一句话,对中心工作一定要抓紧,然后还要学会弹钢琴,围绕中心工作要把各方面工作处理好,还有胸中有数,就是注意基本的数量分析,不能讲什么事都是大概其,那不行,要基本的数量分析。剥削量多少就是地主,剥削量多少是富农,这个概念都得有基本数量分析的。今天我们到处都是数量分析,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如何如何,公有制跟非公有制比例如何如何,都是数量的分析。还有安民告示,还有精兵简政,精兵简政就是提倡讲短话的,文章要写短,要精粹,今天更有现实性,还要注意西安和延安的区别。你这个问题是西安的问题还是延安的问题,西安的问题那是敌我的问题,延安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的问题。所以他这个12条讲得非常好,我提倡我们的干部都读一读这个东西。这是第三篇文章。
毛主席的六篇短文,实际上就是1966年《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一篇,还有五组文字,《毛泽东著作选读本上下册》那里边的,叫做《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五段文字,加一块是六篇短文。这六篇短文也可以再读一下,比如说其中一篇《对自己的工作要坚持一分为二》,第二篇说《要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还有一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还有一篇《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一共有五篇短文,加上《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那篇文章,这样就是他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理论,我觉得是非常丰富的。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3
一、收集有效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图文并茂, 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思考, 才能发现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认识乘法”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 一课, 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下面的一幅情景图, 并配有两个问题:“小兔有几只?鸡呢?”在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收集信息, 选择其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解决。
显然, 这样组织教学, 比直接解决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更富有思考价值, 更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突出思路教学, 教给数学方法
分析应用题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综合思维, 二是分析思维。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 往往将分析和综合联系起来思考,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在综合的指导下再分析。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情景图呈现, 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再解决问题。显然, 这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运用分析思路进行思考的问题很难找到。基于这样的编排, 在第一学段教学时, 要注意在进行综合思维训练的同时, 加强分析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能够比较好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例题:“乒乓球每个2元, 每袋装5个, 买6袋一共要多少元?”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分别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路解决问题。
师:从“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装5个”这两个信息中,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可以从中算出“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要求“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生:可以列出算式2×5=10 (元) 。
师:根据“一袋乒乓球要用10元”和“要买6袋”这两个信息, 又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买6袋一共要多少元”, 算式是10×6=60 (元) 。
师:谁能完整地将刚才的思路说一说? (生答略。)
师:其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问题想起。谁能说一说要求“一共要多少元”, 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生:需要知道“买多少袋乒乓球”和“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题中已经告诉我们要“买6袋”, 现在要求出“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需要知道什么?
生:需要知道“一袋乒乓球有几个”和“每个乒乓球多少元”。
师:“一袋乒乓球有几个”和“每个乒乓球多少元”题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是多少? (生答略。)
谁会列出算式? (生答略。) 现在请一个同学完整地说说刚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生答略。)
在开始教学时, 虽然学生有些不习惯, 但是,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学生的思维方法就会形成。
诚然, 根据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和根据问题自己提供信息的训练, 也是提高学生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有效方法。如:“一个小组有8人, 每人做5朵花。 () ?”“ () , () , 平均每天修多少米路?”
三、相机启发诱导, 展示思维过程
所谓展示思维过程, 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说出各自分析思考的方法。数学课上, 如果学生能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 不但可以将个体的解题思路让集体共享, 而且可以在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路的过程中, 启迪同伴对数学的思考,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教学时, 注意相机启发诱导, 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例如,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一道例题, 用文字表述是:“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同样的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
当学生列出算式18÷3×5后, 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方法。
师:谁能告诉我, “18÷3”求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出它?
生1:“18÷3”求到的是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因为要求“买同样的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 所以要先求出“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师:这是一种思考方法。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2:“18÷3”求到的是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因为要求“买同样的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 所以要先求出“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师:你的思路也很清晰。再“×5”求到的又是什么?
生3:再“×5”求到的是“买5本练习本的总价”。
师:如果老师将“5本”改为“6本”, 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生:……
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 不但理解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 而且通过“说数学”, 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数学策略。
四、运用多种策略, 训练扩散思维
所谓扩散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心理学家认为,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教学时, 适度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常用的训练方法是“见一说几”。这里所说的“见一说几”, 就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已知条件进行联想, 从而生发出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 为学生的思维扩散进行认知上的铺垫。比如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前, 我们可以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 让学生根据一个条件, 如“五 (1) 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展开联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可能会说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同样的还可以根据“五 (1)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让学生展开联想。
这样, 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就可以打破学生固化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 “学校美术组有35人, 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女生有多少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题, 学生可以通过扩散思维找到多种解题思路:
转化的思路:35× (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 :
用方程解的思路:解:设女生有x人。x+x=35
一般思路:35÷ (1+) 。
通过比较, 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另外, 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自编应用题等练习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扩散的有效方法。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4
——基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稳评引发的思考
董嘉明 叶建勇 陈啸 王畅
近年来,浙江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已建高速公路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尤为突出,各种社会矛盾层层叠加、年年累积,已严重阻碍了新项目的顺利推进。相关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有历史的原因,即高速公路建设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养老保险政策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项目推进和后续运营过程中制度执行偏差所造成的。本文以近年来浙江省省内十余条高速公路(含拓宽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为基础,对评估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并提出应对与化解措施。
现有高速公路历史遗留的主要问题
失土农民养老保险没有解决成为项目推进的最大风险隐患。从稳评调研来看,浙江省内十余年前建造的高速公路普遍存在失土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办理的情况。由于当时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不高,失土农民参保的意愿普遍不强。比如,浙西某高速公路建设时,村民纷纷出具承诺书放弃参保,造成100多个参保名额浪费。而近几年来,随着失土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逐步接轨,其待遇逐年提高,失土农民的参保意愿日益强烈。比起浙东北地区,浙西地区由于大项目建设相对较少,农民从其它项目征地获得的参保机会也少,因此,相当一部分失土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如果遇到高速公路拓宽,失土农民就会要求将过去被征土地的社保也补上,否则,就会出现阻碍施工的情况。稳评调研中了解到,浙西某县当时因高速公路建设未参保农户多达3500多户,全部补缴预计政府需支出3个多亿。这对于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浙西县(市、区)来说,确实是不堪重负。
大小“三改”工程留尾巴。高速公路红线内外的大小“三改工程”(改路、改渠、改沟)是高速公路主线建设影响地方水系、道路和农田的恢复性工程。高速公路的修建,不可避免要截断和破坏路线两侧原有的道路体系、灌溉体系和排水体系。如果“三改工程”恢复不好,会给沿线百姓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损害群众切身利益,进而引发、激化地方矛盾,造成阻碍施工等现象发生。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因“三改工程”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以浙西某高速公路为例,稳评调研中发现,项目已运营多年,业主承诺的改道、改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及时完成。如遇拓宽工程,以前的矛盾会因此叠加。某行政村村民居住地与承包田被高速公路分割在两边,承诺建设的高速公路上跨桥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实施,村民上访不断。还有的村反映高速公路“三改”工程因层层转包,存在质量问题,或高速公路积水未解决,或土地未复垦,或村道未修复。工程结束后建设指挥部撤销,存在的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处理,群众只能走上访途径。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5
一、基于数量关系原型, 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中的多数数量关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如:单价×数量=总价, 付出的钱数-购买物品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等, 这些数量关系在学习之前, 是无法让学生进行概括性表述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早已运用这样的数量关系解决了相关的实际问题, 有大量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 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量关系, 从而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这样,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不再是抽象的、死的、单一的知识, 而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活的、丰富的知识。
二、厘清数量关系, 夯实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
1. 读懂数量关系
要解决问题, 首先就要明确: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清晰地理解了题意, 才有可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 读题, 理解问题, 特别是理解问题的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 能读数量关系。现行教材的问题呈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图文结合式, 一种是文字描述式, 低年级以图文结合式为主, 随着年级的增高, 文字与符号的表述逐渐增多, 高年级则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所以, 读懂数量关系, 也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与读文。
首先是读图。新课程改革以来, 注重现实性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在教材上体现的就是图文结合, 通过一幅情境图呈现出条件、问题等相关信息, 这当中包含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 也包含没有价值的信息, 这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种形象再现,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要解决问题, 就要对提供的情境图进行理解, 读懂图意。因此, 在出示情境图时, 要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 理解图意, 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找出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图中的哪些信息与解决这个问题相关, 哪些信息是无关的。这个过程很重要, 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过程,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 通过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能理解的问题表达。
其次是读文。以文字描述形式为主的问题, 在读时要求逐字逐句地读, 做到读得准, 不添字、不漏字。要读得懂, 就是边读边初步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节、数量关系等。数学题目的文字表述简练而准确, 这些文字功能基本可分为四种:介绍问题背景、描述重要数量、刻画数量关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会读数量关系。首先是抓重点词语。解决问题的题目表述, 会用数学名词术语、专业性、常识性的概念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这些字词、术语、概念, 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的能力, 抓住重点词语, 进而理解并分析它们, 这样把握其内在的数量关系就容易多了。其次是复述。复述是读题的延伸, 是对学生读题效果的检查和反馈。教师可选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 要求他们不看题目, 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情节复述一遍, 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清楚, 也可以由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提问进行复述。通过复述, 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数量、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便有一个较明晰的理解。
2. 呈现数量关系
学生理解了题目表达的意思之后, 接下来就是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的方法有:口头表达法、列文字等式法、画线段图法、图文结合法等。无论哪种方法, 都要让学生经历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 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呈现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这样就把题目中文字描述或情境提供的问题、条件等数量数学化、符号化、简明化了。如: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180棵, 两种树棵数的比是2︰1。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学生经过阅读后, 便可有以下的表达形式:口头表达式——两种树一共180棵, 桃树是苹果树的2倍, 两种树的总棵数应该是苹果树棵数的3倍;文字表达式———桃树+苹果树=180, 桃树=苹果树×2;线段图表达式——
用以上的方式来呈现数量关系可谓简单明了, 学生很容易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学生对相同问题表达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个性化的呈现能力, 并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合理化, 从而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三、深化数量关系,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沟通数量关系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自然会形成对数量关系的一种感悟和理解。但这样的感悟和理解是直观的、零散的, 缺乏结构性与深刻性, 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发展。因此, 要对学生已初步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深化, 沟通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构起良好的数量关系基本系统,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在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出沟通数量关系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深化学生对某种数量关系的理解。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变式的训练等都是有效的方式。如“柳树是杨树棵数的”这个数量关系,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得出:杨树是柳树棵数的;柳树比杨树棵数少;杨树比柳树棵数多;柳树是两种树总棵数的等, 这样就由原来单一的数量关系拓展到与其相关的其他数量关系, 形成一个数量关系的网状结构, 每个数量关系之间都有联系, 学生思考问题时就能左右逢源、思路开阔、思维灵动。
还有一种沟通, 就是基于各种不同数量关系的本质内涵的沟通, 如: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等等, 这些数量关系呈现方式不同, 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达的形式不同罢了。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关系沟通时,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表层结构”, 更要引导学生去沟通这些看似不同的数量关系的“深层结构”, 这样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深化了。
2. 表述数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就是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并能较好地完成当天所学的内容, 但是没过几天, 又把学的内容“还”给老师了。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学生只是在表层上理解, 没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建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出声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声思维就是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用语言说出来。要说出来, 学生就要自己动脑去想, 想的过程就是内化与建构的过程。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不例外, 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 在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之后, 要让学生把分析过程及解决问题过程说出来, 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数量关系, 可大大地丰富学生对数量关系内涵的感性体验。
3. 编拟数量关系
学生能理解数量关系, 能做出正确的分析, 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重要体现。但这也只是达到知其然的程度, 要想知其所以然, 还应在学生已理解、掌握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编拟相应数量关系的题目, 为学生把内化的数量关系进行应用提供平台。如:在教学“比例尺”时, 比例尺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在学生理解并会运用这个数量关系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个数量关系进行变化, 然后编拟一道有关比例尺数量关系的题目, 并说明编拟的理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对比例尺的基本数量关系理解到位, 还要在理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上, 进行正确的变化, 才能编拟出经过变化的比例尺数量关系的题目。这样, 学生对所学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就由原来的感悟式上升到体验式, 是一个真正内化的过程, 是一个质的飞跃。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6
再看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 出题也是围绕新课标、新课改精神, 力求联系生活实际,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那么, 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呢?笔者认为: (1) 确立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 把握教材内容, 数学教学要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 (2) 创设数学情境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3) 提出数学问题的核心, 联系学生实际水平, 从生活中找到一个数学资源。 (4) 选择可行性的操作方法, 解决应用数学知识的归宿。
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般原理, 就不能激发智慧;如果学生学到知识没有结构把它联系起来, 就容易遗忘;如果不交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 就不能从已知推向未知。
下面以实例谈一谈。比如走楼梯, 这个对于每个学生都不陌生, 每天都要走好多遍。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 观察体验:看一看, 走一走, 感受感受。
(2) 提出问题:有一个10层台阶的楼梯, 一次可跨一阶也可跨两阶, 共有多少种走法?
(3) 分析问题 (见表1) :这一过程要计算、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总结规律, 得出结论。这里教师要进行引导, 学生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按此规律, 如果n阶台阶, 每次可以跨一阶或二阶, 共有走法用an表示, 则an=an-1+an-2。 (n>2 n是整数)
(4) 解决问题。将n=7、8、9分别代入上面公式, 填表 (见表2) 从而解决问题。
(5) 思考验证:验证过程就是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的过程。对于本题, 鉴于初中学生实际水平, 用数学归纳法不再多说。
(6) 拓展延伸: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这是对于问题的再思考过程, 能力的提升过程, 举一反三过程, 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 一个飞跃过程。
再提问题 (见表3) :如果每次跨一阶或二阶也可跨三阶, 那么10个台阶又有多少种走法呢?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我们还是这样来, 先做一做, 然后再找规律。上面是根据下面排列填写的 (见表4) :
于是, 得到有n个台阶, 每次跨一阶、二阶或三阶共有的走法, 应是:an=an-1+an-2+an-3 (n>2, n是整数)
如果每次能跨四阶, 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但我们的步子没有那么大, 所以对于跨台阶暂不多想。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法用于其他方面, 不是一样有意思吗!
摘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 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学生,初中,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苏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组.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 (下册)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7
一、重视提高随班就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班就读学生数在中小学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有专家统计, 甘肃省适龄入学残疾少年儿童数占适龄少年儿童总数的2.66%, 因此部分县区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对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很不重视, 拒适龄入学残疾少年儿童于学校校门之外, 这是极其错误的。殊不知这个很小的比例对残疾少年儿童及其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接受教育直接关系着残疾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与幸福, 关系着残疾孩子家庭的解放与希望, 关系着与残疾孩子相关的许多亲属的幸福与安宁, 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重视随班就读教育工作
残疾儿童少年虽然身体残疾, 但并不代表不能接受教育, 也并不代表他就是废物。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残疾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潜能, 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有的甚至在某方面能够超长发展。只要按照特殊教育要求, 把残疾孩子安置在学校里、班级中, 积极帮助他参与学习、活动, 他就一定会有进步。如果再创造条件加强其自身需要的、适合的个别化教学、辅导与康复训练, 那么他一定会有较大的进步。
三、克服畏难情绪, 做好学生筛查鉴定工作
进行随班就读首先要进行学生的确认, 随班就读学生的确认要进行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鉴定。现实中有的残疾类别程度好鉴定, 家长认可, 比如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 但有的不好鉴定, 比如智力残疾、精神残疾, 在一般的市县也无单位鉴定, 特别是轻度的, 介于正常与残疾之间的难以界定, 家长也不愿意承认。可是在普通学校, 轻度残疾学生, 特别是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占随班就读学生的多数, 这些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都差, 按正常学生一样要求显然是不行的, 不加强其自身需要的适合的个别化辅导与训练显然也是不行的。为了这些孩子, 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克服困难, 积极做好筛查检测工作, 努力为学校管理部署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依据, 为教师、家长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四、建立健全随班就读管理与业务工作机构
随班就读是一个系统工作, 牵扯着社会、学校、家庭, 关系着领导、教师、家长、孩子, 影响着管理、教学、学习, 没有人负责, 没有人管理是不行的。本市已初步形成的由市教育局———县 (区) 教育局———乡镇学区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的随班就读管理网络和由市特教中心 (特教学校) ———县区特教指导站———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教研支持网络是随班就读管理与业务工作的有效机制, 值得借鉴。
五、重视随班就读制度建设
随班就读工作难, 难在残疾学生绝对数相对少, 在普通学校难以成班, 难在学生管理、教育、评价没有统一模式和现成的方法, 难在教师的流动性大, 受过培训的老师不一定有学生可教, 教学的老师不一定受过培训, 因此, 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办法, 没有一套有效的制度是难以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 所以要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工作制度, 确保随班就读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六、重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最终要靠教师教育和管理。随班就读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随班就读的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了解掌握特教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合适的教育, 随班就读往往就流于形式, 变成了随班就座或随班混读。随班就读师资培训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基础, 是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保障, 必须高度重视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工作。
由于随班就读教师难以固定, 每位教师都有可能遇到随班就读学生并进行随班就读工作, 因此随班就读教师培训, 不仅要加强挡任随班就读工作教师的培训, 而且要重视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七、重视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 照顾差异。残疾学生正是这差异中的差异, 每一个残疾孩子都因其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家庭而与众不同, 其思想、行为习惯、知识结构等都独一无二, 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 像对普通学生那样管理、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 特别是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的学生, 更加需要教师特别的付出。特殊教育研究成果证明, 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实施个别化教育。
八、重视随班就读档案建设与管理
据统计随班就读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小学, 初中次之, 高中极少, 那么曾经在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去哪儿了?据了解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小学后就流失了, 这就反映出随班就读管理有漏洞。档案不健全, 无据可查就是原因之一, 因此要重视随班就读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档案。
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 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管理水平, 取决于随班就读教师的素质。随班就读工作任重而道远, 只要政府支持, 教育部门、学校重视, 所有参与、从事工作的每一位校长、老师不断努力, 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不仅符合我国国情, 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是符合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推崇的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理论, 是解决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好形式、好方法。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 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管理水平, 取决于随班就读教师的素质。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8
现在的科学教学中, 非常重视教师设计问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提问仅限于做不出的题目, 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表明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 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迫切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三个阶段
1.培养兴趣阶段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在教学中, 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 让学生在听课中或自学中遇到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题目时, 能主动地大胆地向同学或老师提出来。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即使提出的问题是就事论事, 甚至是书上可找得到答案的, 也必须给予肯定,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2.模仿教师阶段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激疑, 善于启发, 精心设计问题, 不断让学生去思考, 去提问, 去探索, 多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解答, 并做到画龙点睛。当学生问到:“老师, 这道题目怎么做”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 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隐藏了什么条件, 未知与已知量建立怎样关系, 知识点是什么。通过向学生启发提问, 引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然后模仿老师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这道题如果改变条件, 该怎样解题, 结论与前提是否变换, 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 掌握更多知识。
3.培养创新思维阶段
学生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 提出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体现出一定的水平。例如, 讲重力的概念时, 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有学生问:地球能够吸引物体, 那么物体能否吸引地球呢?这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学生能全面地分析问题, 从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 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几条途径
1.对科学教材提问
新教材中有的讨论、思考、读图、活动、练习、探究、阅读、实验等内容。新教材中的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活动本身就带有一个一个的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科学公式的提问
公式的推导、意义、使用条件、推广应用等都可作为提问的素材。如对于密度公式ρ=m/V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2) 公式的应用范围是什么? (3) m变了ρ是否改变? (4) V变了ρ是否改变? (5) 同一种物质ρ是否改变? (6) 不同种物质ρ怎样改变? (7) 可以导出什么公式? (8) 同一种物质状态改变ρ怎样改变?等等。
3.对解题方法的提问
教师可以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要点:
(1) 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
(2) 题目的隐含信息是什么?缺少什么条件?
(3) 怎样把信息联系起来?
(4) 以前是否有类似题目?从什么角度去解?
(5) 是否有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全部已知条件是否都用上了?
(6) 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能检验结果吗?
(7) 能否变换题目的情景?
在科学解题中, 经常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 学生会按这些问题自问自答, 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4.对现实生活的提问
科学教材源于生活, 教材中的许多现象都源于自然界。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去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观察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如讲《光的折射》时, 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看酒瓶里的人参会变大;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在分界处弯折, 这是为什么?通过老花镜看靠近镜子的物体, 显得比原物体大还是小?对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 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 学生有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对科学实验的提问
科学教材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 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因此对实验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 都可以提出问题或提出改进意见, 这样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 篇9
关键词:转化,渗透,数学思维
对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重要, 具备数学思想和意识更重要。“转化”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 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 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 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有益于思维的拓展。笔者以小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维。
一、经历探索, 感知“转化”,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只教会学生做几道数学题, 而是让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 切身体会, 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 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领会数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转化”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在过去解决问题中学生有过运用转化策略的经历, 只是并未将应用提升到策略这一高度。因而, 学习这一策略必须先对这一策略的应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感知。
借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中例题1 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亲自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步骤。第一步, 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困惑。如例题1 中的两个平面图形是不规则图形, 学生通过将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相比较后发现无法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第二步, 引导学生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使学生对“转化”思想从无意识地感知逐步发展为有意识地运用。第三步, 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较复杂时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使问题变得简单, 使学生体会“转化”数学思维的价值。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 笔者仍不时地组织学生来体验转化的过程, 思考每次通过转化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进而使学生形成能完整运用“转化”思想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应用变式, 领会“转化”思想,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变式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应用变式教学, 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 进行联想、猜想, 对题目的条件、解决过程和结论作进一步探索。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变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桥梁作用, 在最近发展区之中能把学生从已知的此岸渡到未知的彼岸。“转化”思想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应用变式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转化”思想的实质。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 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 关键是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 如何去实现“转化”。
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 如例题1 后的“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是对数字变化规律与图形变化规律的考查, 由图形观察分割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减去最后一次分割后剩下的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这里的“转化”需要学生运用灵活、创造性的思维。又如练习十四中第2 题的第3 小题“求大正方形中小正方形的面积”, 在不知道小正方形边长的情况下, 正面思考显然会进入死胡同。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 让学生充分思考, 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 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去揭示规律、方法, 运用掌握的方法去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 并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优势, 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 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数学教学成效的最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3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重视问题解决的能力】推荐阅读: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论文11-05
中学生心理问题应重视09-09
老旧小区用电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重视10-18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17
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05-24
重视能力05-13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08-21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培养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