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精选8篇)
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 篇1
附小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分析
我校一年级老师针对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行多次测试。下面综合各班情况,对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具有应用意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整体来看学生掌握最好的是看图列一图四式,解决简单的求部分、求整体的应用题和0-2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三部分,学生理解了图中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找到数的规律和特点,会运用凑十法求算式结果,失分很少,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解答一般实际问题。
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分析
有多部分同学在做有关方位词填写和判断的题时出现很多困难。
如:
在思考本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的确定参照物,对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概念模糊,导致判断错误。尤其在第四问的时候,可以选择排出的方法来找到正确答案。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们还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知识的灵活的掌握程度。
再比如:1=()—(),很多孩子理解这类题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他们以为是从右向左的顺序填写,导致出现错误,比如有的孩子写成1=7—8。类似的题目还有:9=()+()=()+(),7=()—()=()—()很多同学想成是第二个括号数等于前面的算式结果,比如9=2+7=3+4、7=10—3=2—1等之类的答案。
最后还有一类学生易错的题目:“在第9和第15之间的数有几个?”;“从第4页看到第9页,一共看了几页?”“从9开始数起第5个数是多少?”此类题目学生难以分清什么时候起始和结尾的数要算进去,什么时候不算,导致计算结果出现错误。
三、从教材方面进行分析 一年级的知识结构也折射出教材的一些优缺点,优点是内容的呈献体现了儿童的已有缀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素材;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增加了生活中的数;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老师可以创造性的教学;教材的新、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缺点是配套的教具、学具、练习题跟不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四、教师教学方面的分析
进过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的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方面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首先在良好习惯方面,一年级 大多数的孩子自制力很差,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比如上课坐姿不正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在讲课时随便插话,卷面不整洁等等存在好多问题。学生刚刚由学前班升入,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其次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教材,初步学会估算。在现时的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培养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2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在认识图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第三是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要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们也进行了反思:(1)对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严肃,一年级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学生思维的开阔不够,我们的教学可能更多的是按部就班、依教材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自由”思考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3)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力度不够,书写不认真就容易导致孩子心浮气躁,从而出现本可以避免的错误。(4)对孩子的评价不够及时和明确,让孩子出现不积极、感觉无趣味、无信心的现象。
鉴于此我们决定在下一阶段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5)充分利用媒体整合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6)加强教研活动,及时交流教学方法和体会,重点探索教材的教法和学法。
(7)进一步加大培优补差力度,扎实打好基础,缩小优差距离。(8)解决问题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练习,并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使学生产生兴趣。
五、测评分析
每次的测评卷基本都涵盖了书上的重点知识,形式多样,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基本能反应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况。
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 篇2
师1:关于这道题的学习, 学生对表格里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搞不太清楚, 不能够寻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2:在引导学生学习表格问题时, 我都是让学生找一找已知什么, 要求什么, 然后再想一想,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规定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程序后, 学生的错误率比较低。
听到这样的话, 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这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把三个不同的问题放在同一个表格里学习, 但是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表格问题。如果在前面表格问题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经历表格的形成过程, 并理解表格问题的结构, 那么, 学生对于表格里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出现混淆也就属于正常现象了。在教学过程中, 仅仅让学生按规定的程序先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 然后再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合适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学生只是经历了逐个解决表格问题的过程, 并没有获得灵活转换表格中的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生成新问题的经验。在认识表格的初步阶段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教学, 才能够充分发挥表格问题的价值呢?对苏教版教科书刚开始的三个表格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94页第4题 (如表2) 、第103页第9题 (如表4) 以及一年级下册第7页第4题 (如表1) , 笔者进行了教学实践与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经历问题压缩过程, 积累整合信息的经验
在低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 都是先接触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 然后再学习表格问题。如果在表格问题学习的初始阶段, 仅仅直接出示表格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 学生容易将图文结合的问题、表格问题以及后续要学习的纯文字描述的问题进行人为割裂, 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也不能够很好地把三者进行转换。在表格问题学习的初始阶段, 应该基于原有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经历表格问题是对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进行压缩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体会到表格问题是一类高度相关问题的抽象与概括, 在后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也能够主动提取原有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表格问题。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表格问题时 (如表2) ,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首先让学生根据每道题里前面两个信息提出问题, 然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下面的问题。
1.大班有8架, 小班有5架, 两个班共有多少架?
2.大班有7辆, 小班有7辆,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辆?
3.大班有7只, 小班有4只,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只?
师:读完这三道题,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一题画了三次飞机, 第二题画了三次拖拉机, 第三题画了三次轮船。
师:真会思考, 发现了问题里相同的地方, 这些问题能不能说得更加简单一些呢?
生:可以直接说大班8架, 小班5架, 一共多少架?
(教师根据孩子的发言板书:大班8架小班5架一共多少架?)
生:这里的“一共多少架”可以学着前面的样子, 变成“一共 ( ) 架”。
师:真会学习, 把前面的经验用到这里来了。想一想: 仅仅这样整理, 其他人能知道这里的8架和5架是什么吗?
生:肯定不知道, 我们可以在最前面画一架飞架。
师:真爱思考, 这样写出来就变得更清楚更简单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板书:
师:第2题和第3题你们也能像这样整理吗?
(学生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板书)
大班8架 小班5架 一共 ( ) 架
大班7台 小班7台 一共 ( ) 台
大班7只 小班4只 一共 ( ) 只
师:真会动脑, 通过把问题里相同的信息放到最前面, 这样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了。再看看这些问题, 你们还能够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吗?
生:每一竖排都有“大班”、“小班”和“一共”。刚才我们把相同的信息放到每一排最前面了, 现在我们可以把相同的信息放到每一竖排的最上面。
师:真会思考, 数学家们就是这样想的!根据你的思路, 把问题整理一下, 然后再画上线, 最后就变成了这样一个表格 (如表3) 。
师:刚才这张表格, 我们是把三个问题横着排成一排的, 除了横着排, 还可以怎样排?
生:还可以竖着排, 也就是表格转一下。
(老师演示了把问题竖着排的过程, 并生出图2的表格)
师:表格虽然转了一下, 但是什么没有变化?
生:虽然转了一下, 一个是横着排的, 一个是竖着排的, 但是每一道题里的已知信息和问题都没有变化。
通过呈现三道完整的实际问题, 学生发现了每个问题里相同的地方。通过“能不能变得更加简单”的追问, 学生首先对同一问题里相同的信息进行了合并, 对整个问题进行了初步压缩。在整理完三个问题后, 通过再次追问“能不能变得更加简单”, 又很快发现了不同问题之间的相同之处, 对问题再次进行整合, 最后形成了数学书上的表格问题。通过对具有相同信息问题的整合, 学生经历了表格的形成过程, 一方面能够结合表格的形成过程去读懂表格里的问题, 并且自主调动头脑里原有的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积累了对一个问题的压缩以及对几个问题整合的经验。
二、经历表格展开与压缩过程, 建构基本数量关系
学生经历了问题压缩, 体会到表格问题是对几个问题的高度整合之后, 还要让学生对表格进行展开和压缩, 让学生在展开和压缩表格的过程中认识到同一表格里面如果问题处于相同的位置, 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 并且让学生学会基于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炼出基本数量关系。在学生第二次学习安排表格问题时 (如表4) ,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首先让学生从表格里读出三个问题, 然后解决这样的问题, 并交流。
师:如果把表格向后再拉长, 添加一些格子, 你能够向里面填一些问题吗?
生:原有排球8个, 借出了7个, 剩多少个?
生:原有作业本14本, 借出了4本, 还剩多少本?
师:继续向后说, 能够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可以说许许多多的问题。
师: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告诉我们原有的数量和借出的数量, 求还剩多少的问题, 只不过上面的物品不同, 有的是毽子, 有的是足球, 有的是跳绳……
生:后面许许多多的问题其实都和第一个毽子的问题是相同的, 都是用原有的减去借出的等于还剩的。
师: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 从不同的问题中发现了相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 向后可以把表格拉得很长很长 (如表5) , 补充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 我们只要找到了第一题问题的思路 (如表6) , 那么后面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上述学习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基于原有的表格问题生成更多的与之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展开表格的过程中, 丰富了对“原来”、“借出”与“还剩”这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认识。再通过对表格的适时压缩, 让学生理解虽然问题情境不同, 但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同, 并基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学生经历了从丰富的情境中抽象出基本数量关系的过程, 获得了去除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里数量关系的经验, 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
三、经历表格变化过程, 获得问题转换的经验
表格问题的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表格中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更有利于学生从中把握同一类型数量关系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表格问题的初始阶段, 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解决表格问题, 还要学会把问题里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灵活转换生成新的问题。在第三次学习表格问题的过程中 (如表1) , 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二列表格, 从图中读出已知信息和问题, 想一想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然后再组织交流。
师:想一想, 表格里的括号除了可以在“一共”的位置, 还可以在什么位置?这个时候就需要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能够编出问题吗?
生:括号在男生的位置, 就需要知道一共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可以编一共有13人, 女生有8人, 男生有多少人?
生:括号在女生的位置, 就需要知道一共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可以编出一共有16人, 男生有7人, 女生有多少人?
(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相应的表格)
师:刚才我们把已知的一个信息换成问题, 把要解决的问题换成已经知道的信息, 这样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了。现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 然后交流思路)
生:第一个问题是用男生的人数加上女生的人数等于一共的人数, 第二个问题是用一共的人数减去男生的人数等于女生的人数, 第三个问题是用一共的人数减去女生的人数等于男生的人数。
师:这里都是关于男生、女生和总数的问题, 不过, 由于我们交换了原来问题里面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原来会有一定的差别。
通过让学生变换问题在表格里的位置, 把第一个问题里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转换生成新的问题。由于学生经历了在同一表格中生成不同问题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再用一成不变的思路去思考, 而是主动从原有经验中寻找与问题相匹配的数量关系。生成新问题的过程, 也让学生获得了转换题目里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来提出数学问题的经验, 加深了对不同数量关系之间联系的认识, 为灵活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能力培养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查阅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师用书,教学目标中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都对探究规律都提出了的明确要求。在四、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中,还有“找规律”的独立教学单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一年级学生对于这类题型不知道如何发现、总结规律,以致对“找规律”产生害怕心理,不利于今后学习。为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典型习题从摸索形、数形结合、数、式的规律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一、摸索形的规律
摸索形的规律就是要察看并发现图形的摆列特点,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地分层引导、讲解这部分内容,先找简单图形的规律,再察看较复杂图形的变化规律。
1.固定周期画图。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35第4题)
第一行:2个正方形后面1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并说出规律,并适时示范画出图形,学生积极发言,予以配合。教师只画3个图形或6个图形,用虚线隔开每3个图形,暗含周期规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二行、第三行:让学生说出规律,并引导学生上台画出1个周期的图形。通过此题,学生初步感受到图形的周期规律,为今后学习“找规律”做好铺垫。
照样子接着画。
2.周期变化的图形排列,找出规律画图。(新课堂AB卷P4十一题)
○△☆○○△△☆
从改卷过程中得知,大多学生能抓住变的图形与不变图形的位置,发现○与△都变成了2个,而☆仍然是1个。他们能从周期不变迁移到周期变化的图形排列,画出了:○○○△,此题的正确率约75%。通过类似的训练,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学起来感觉轻松、愉快,有了成就感,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摸索数形结合的规律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学好数学的一种方法。在小学阶段,已略显雏形。其中,在“找规律”题型中就有体现。如:(新课堂AB卷P4第十一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思考下,找出了正确画法,并总结出规律:
第1、3、5个图形画的都是黑圆点,而且个数分别是9、7、5。即单数号方框画黑点,点数也是单数,按9、7、5这样递减下去;
第2、4、6个图形画的都是小圆圈,而且个数分别是1、2、3。即双数号方框画小圆圈,点数按1、2、3的顺序增加。
通过将数与形的规律加以接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直观图形深化学生对于数和数的运算的理解,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巧妙之处。
三、摸索数的规律
摸索数的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察看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推断。例如:(一年级下册课堂练习P49)
找规律填数:
(1)8,10,12,( ),( ),( )
(2)30,27,24,( ),( ),( )
(3)11,12,14,17,( ),( ),( )
(4)58,57,55,52,( ),( ),( )
大多学生都能从8、10、12,发现( )所填的为双数。
学生从数字表面上没发现什么规律,但教师引导他们计算相邻两数相差多少时,很多学生明白了规律。此题也渗透了乘法的点滴知识,所填的数前后相差3,都是3的倍数。
(3)、(4)题在(2)题的讲解与点拨下,约80%的学生学会了前后连起来观察,比较它们相差的部分,再根据减法运算得出了正确答案。
数的规律有时比较抽象,没有图形进行对照,也不摆图片,而是直接通过察看、计算找规律。学生进一步理解找数字排列规律的要领,加大对数的深度理解。
四、摸索式的规律
根据一种现象,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找出一般的式子去计算,就找出了规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29思考题,绳子打结问题)。
4根绳子中间有3个结。有的学生猜出了绳子数减1就是结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并示范画出8根绳子,学生数出结数,验证了推测。再试试4根、5根、6根,都能适用,学生才真正明白结数与绳子数的关系。
在考试中,大多学生能将知识举一反三到试题中。如:
用小棒拼搭正方形,除第一个外,每增加1个正方形,只需要3根小棒,2个正方形就是3+3=6根。掌握式的规律要让学生学会摸索要领、总结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总结。综上所述,一年级“找规律”题型常以数字式和图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教师教导学生理解与记忆,明确做题要求,这样才能保证题目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还要注意重视差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静.《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2
[2]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3]孙丽谷,王林.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
[4]新课堂AB卷编写组.一年级数学下册AB卷.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1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4
在第9周周四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研讨课,主要研讨方向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我们运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数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在学生心中养成。最终让孩子把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首先,在这堂课开始运用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贯穿这节课。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始出示学生已知的复习题。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这三点基本内容、通过让学生找、画、说等一系列措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展示两个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是整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寻求这堂课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采用问题导学最有效!从3个问题进行整堂课的重难点突破。
1、图中有什么?(学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及问题)
2、怎样解答?(可以多样化,采取画图或数字的方法进行解答,最后根据画出来的图进行列式计算。)
3、解答正确吗?(这是数学运用知识最关键的一步。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检查的习惯经常都会算错。)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运用学生容易进场容易犯的错误以找错误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积极反馈所学知识,放手让学生从这幅图上的信息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题,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运用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找我们平时有没有遇到过此类的数学知识,让孩子们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成为这节课难点突破。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学习解决问题,在初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枯燥而乏味的,在整堂课教学中要不断增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通过找错误学生积极性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练习的时候,我把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做成灰太狼做错题的题目,让学生从中找出问题给自己今后做题的时候不要出同样的错误做好铺垫。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很多预想不周到的地方。由于在教学前没有对学生的已知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自主探究环节高估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孩子很多不认识字,学生还不能完全把图片上的文字理解透彻,虽然在不停引导学生看图片上的文字,理解意思在解答,把每一步的步骤在不停地引导。最后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没有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自己不停的在学生旁边催促他们快点完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备学生,教材是死的,方法是活的,让孩子在今后的数学课中能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还需要在数学研讨的道路上不停地摸索,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更加丰富多彩!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5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主动提出疑问,出乎了我之前的课堂预设,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题中三个条件再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这样被动探索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但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课堂上,巩固练习还不错,可课后练习情况就不太乐观,有很多同学没有分析题中的有用条件与多余条件,导致运用条件思路不清,解题错误。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新课太快,没有突出本课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含有多余条件,所以学生对多余条件认识不深刻。如果开始能创设一个“选一选”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
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也一定会愿意积极参与,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一定能解释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教师再强调“多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去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其次,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好学,才能学得更好。
再次,学生还没有掌握取舍条件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再下功夫,让找出解题所要的条件,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框圈起来,加强了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 篇6
故事引入:小朋友们,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要过生日了,他邀请了他最好的朋友来家做客,于是,小白兔一家就开开心心的采蘑菇去了。(贴主题图和图上有什么?)
二、新授:
1、图上有什么?
师:请你仔细观察:在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2人} 师:边做动作边说,真了不起!(生做手势,师指着大屏幕做手势)
师:同学们,瞧一瞧,今天我们要认识2个新的数学符号,大括号和问号。(课件出示,师板书)
师: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还谁想说? 师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师:那问号呢? 生: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对,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这里,表示一共有几只?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生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
师:你用了三句话说能清楚了,真不错!谁还能像他这样说一说?来,我们大家一起说。(用手势)贴信息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像这样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2、怎样解答。(1)画图意。
师:同学们把这幅图和意思说得很完整,你们能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兔子吗?你用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用你喜欢的图形把这幅图的意思表示出来吧。(半分钟)
师:同学们完成得又快又好,现在把画你的图和同桌说一说.(1分钟,师巡视)师:同学们都说完了吗?谁想把你画的图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我用4个圆表示4只?子,2个圆表示2只兔子,合起来一共有几只? 师:用圆来表示兔子,简单,明了。生:我用。。。。
师:用三角形来表示兔子,也很清楚。
师小结: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示图中的信息和问题,简单,明了,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是你们的想法,老师帮你们贴上去。(贴图意)
(2)列式计算。
师:通过画图我们一下就能?出信息和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怎样解答呢?(贴怎样解答)请你们自己列式算一算。师:同学们,做完了吗?谁来说一说。生:4+2=6(只)(生举手回答)(板书算式)
师:这个算式里,4,2,6分别表示什么?(你的意思说4表示?2表示?6表示?)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师:求一共有几只兔子?为什么用加法来解决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巡视)生: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在一起,就用加法来解决.。师:说的真好,如果把问题加进去说完整,那就更好了!来试试。
生:求一共有几只,就是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在一起,就用加法来解决.。(师引导说)
师:谁还能像他这样完整的说一说?(2人)
师:我们一起来说:求一共有几只,就是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在一起,就用加法来解决.。
3、解答正确吗?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解答正确吗?(贴解答正确吗?)我们检查一下.,检查什么,怎样检查呢?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吧。师:说来说说你是怎么检查的? 1检查算式.2检查得数。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检查,我们就不会成为小马虎了。师:让我们一起来口答:一共有6只兔子.师小结: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我们要先看图里有什么,找到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题意,再列式解答.最后进行检查和口答.以后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完成。
刚才同学们学解决的有关小白兔的问题就是书上46页的例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46页,把例题的空填完整。
三,练习1, 46页做一做.师:同学们,学会了吗?现在考考你,打开书第46页,独立完成做一做。
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左边有2只小企鹅,右边有5只小企鹅.,一共有7只。
2+5=7只
师:小眼睛真亮,先找出了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还会自己解答。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那解答正确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检查一下。
检查:左边有2只企鹅,这里写2,右边有5只企鹅,写5,合起来用加法解决,写加号。数一数,一共有7只。
师:同意吗?你真是个不错的小老师,谢谢你。口答:一共有7只。
让我们来把空填完整吧,(课件)
2、小白兔知道大家今天辛苦了,建议大家轻松轻松。(1分钟)
轻松完以后,我们继续学习吧。
3、出示金鱼图:请打开书48页,第一题,请你在书上做一做。师巡视。师:谁来说说?
生:左边有3条金鱼,右边有3条金鱼,一共有几条?3+3=6(条)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对不对? 一起口答:一共有6条。
4、师:仔细看,小金鱼有什么变化?求一共有几只,怎样解答呢?呢你的同桌说一说。生:4+3=7(条)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求一个有几条,就是把左边的4条鱼和右边的3条鱼合起来,用加法来解决,4+3=7(条)
生2:求一个有几条,4条红鱼和3条黑鱼合起来,用加法来解决。师:真聪明!虽然你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但是得数都是一样的。让我们来口答:一共有7条。
3.生活中解决问题。同学们,像这样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教师也有,你能找到吗?找到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 篇7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 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 飞走4只小鸟, 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生2: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生3:图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师:现在咱们就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怎样运用今天所学的乘、加或乘、减的知识解决这三个问题。
教学思考:情景图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 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素材中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二:请你解决问题
师:刚才, 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我们把飞来的
3 只小鸟看成1组, 把树上的6只小鸟分成2组 (每组3只鸟) , 把飞走的4只分为1组多1只, 这样就有4个3和1个1。列式为:3×4=12 (只) , 12+1=13 (只)
生2:还可以列综合算式:3×4+1=13 (只)
生3:我们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飞走的4只小鸟看成1组, 把飞来的3只和树上的6只合起来分成2组多1只, 这样就有3个4和1个1。列式为:4×3+1=13 (只)
(教师把这两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4:听了两位同学的算法, 我受到启发, 又想出一种解法。我把树上的6只小鸟看作1组, 把飞走的小鸟和飞来的小鸟合并起来是7只, 看成1组多1只。列式为:6×2+1=13 (只)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动脑筋想一想下一个问题怎么解?
生5:对于一共有多少只蜜蜂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树丛中有4只蜜蜂, 左、右两边的喇叭花上分别有3只和4只蜜蜂, 把每4只蜜蜂分为1组, 这样就把蜜蜂分成2组多3只。算式4×2+3=11 (只)
生6:我把蜜蜂按3只分为1组, 可以分成3组多2只。列式为:3×3+2=11 (只)
老师表扬学生, 小朋友们个个兴致勃勃, 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解法, 不知对不对?”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和蔼可亲地说:“别怕, 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该生说道:“我是把3组小蜜蜂都看成4只, 就有了3个4, 因为有1组实际只有3只, 所以算出来后从总数里减去1, 列式为:4×3-1=11 (只)
师:前面几位小朋友都是用乘、加的方法来算, 其实也可以用乘、减的方法来做。乘、加和乘、减都是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做题的时候, 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就用那种方法算。
教学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 以说促思、以思促学, 多角度, 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片段三:请你展示算法
我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这个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鼓励他们上台展示算法, 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的算法有:5×2+1=11 (朵) ;4×2+3=11 (朵) ;2×5+1=11 (朵) ;4×3-1=11 (朵) ……
师:在实际生活中,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方法常常有很多种,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简单、容易理解的方法做。
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 篇8
一、引导审题,初步把握题目大意
审题是解答“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至少用心地读3遍题目,然后从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画出来,理解其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如:像有的题目的问题中会出现“各是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王阿姨家平均每月用水6吨,照这样计算,他家一年大约用水多少吨?此题就包含了隐藏条件。一张课桌65元,是一张凳子的2倍,一套课桌多少元?这里“一套”是什么意思?……用质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直观、全面地理解题意
学生读数学题的方法应该就是像读语文课文的自然段,也是在对一个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分析,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弄清所描述的意思,所以,教会学生读懂题意是至关重要的。理解题意不是简单、机械地叙述哪个是条件,哪个是问题。要真正理解题意,学生必须明白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通过自己的分析,将之转化为内在的认识,这样学生在解题时,会始终地保持在头脑中。可是,让学生自己做练习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从何下手,感到十分生疏,这时候如果老师给学生读题,说成白话,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这是什么原因?这说明老师读题的表情、语气等因素对帮助学生将题目内化为可接受的形象起一定的作用。从中笔者得到启示,要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能力,可采取以下方式: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解决问题”,将之转化为鲜明的表象
“解決问题”内容的呈现都是比较简练,且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我们不妨试一试,让学生把题目多读几遍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内容复述一下,可以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图画等等。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及把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将整个题目内化为鲜明的表象,为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如在教学“学校体育室借出20个足球后,还剩15个,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题时,学生读题后,我让学生来复述此题。其中一个学生是说的:“我就想原来体育室装足球的筐应该是满满的,借出20个足球后,还剩15个,原来有多少个的意思就是没有借出之前足球的筐里有多少个足球。”至此,说明这位学生已真正理解了题意。该生接着说:“我把借出20个足球放回去,和剩下的足球放在一起,不就是原来的个数了吗?所以用加法做”。这些习惯的养成,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培养的,所需要的,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2.借助直观演示或引导学生操作,帮助其理解题意
有些题目除老师直观演示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或者画图。如:“老师给6个学生分苹果,平均每人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有些学生一看到“平均”二字,就用“除法”,还有些学生看到“一共”二字,就用“乘法或加法”。怎么办?我就引导学生画图:
学生把图画出来后就明白了,这道题是求6个2,2×6=12(个)。
又如在解答“树上原有15只鸟,又来了一些,现在有32只,飞来了多少只?”可引导学生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把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直接为其所接受并理解,实现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三、建立数学概念,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1.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采用摆一摆、听一听、说一说的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时候就需要建立“同样多”的概念,我们会引导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和第一行摆的同样多,第二行摆几个?”当学生知道第二行也摆5个时,老师接着问:“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个,第二行应该摆几个?”学生先摆和第一行同样多——5个,再摆比第一行多的2个,这样突出了“同样多”的概念。教学中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早已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说情节,可是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造成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教材中呈现的例题大多是图文并茂,我们应充分利用直观主题图,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努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纯文字的题目,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07-03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10-15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17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论文10-15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典型例题07-03
给点时间问题轻松解决六年级作文06-02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测试题07-02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06-05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