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2024-09-08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精选10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1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

2.能用方程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3.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优越性。【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3.经历比较标准的方法,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说出每道题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说出下例题中的等量关系: 1.爸爸的年龄比小胖大27岁。2.买3支钢笔的价钱可以买4支铅笔。3.小亚带一些钱去买东西,找回1.2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小胖带了80元去电影院买电影票,他一共买了5张儿童票,售票员找给他5元,儿童票多少元一张?

问:你能用方程来解答吗? 2.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3.反馈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解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①解:设儿童票x元一张.②解:设儿童票x元一张.80-5x=5,5x+5=80 5x=80-5,5x=75,x=75÷5,x=15 答:儿童票15元一张。③解:设儿童票x元一张.5x=80-5 4.说说是怎么想的? ①数量关系分别是:

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用去的钱=付出的前-找回的钱 ②找到等量关系中的每一个量。

用去的钱=一张儿童票的价钱×儿童票的张数(又是一个等量关系)所以:设儿童票x元一张,用去的钱就是5x元。5.怎样检验?

①检验方程是否符合题意。②检验x=15是否是方程的解。

小结:顺着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很方便。

[借助多媒体,理解题目中等量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写出等量关系,再组织交流,使学生能通过自己思考,理解题目含义,再通过老师的指导,列出方程。] 6.出示例题2:

小胖用5元钱先买了一瓶橙汁,找回的钱正好可以买2瓶单价为1.2元的矿泉水,这瓶橙汁的价钱是多少?

问: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7.先独立尝试,说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在组内交流、反馈、尝试纠错,教师巡视指导。8.同时呈现几种不同等量关系的方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可能有: ①5-x=2×1.2 ② x=5-2×1.2 ③x+2×1.2=5 ④5-2×1.2 = x 问:你能看懂吗?等量关系分别是什么?有没有错误的? 组内讨论交流。9.反馈。

等量关系:①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

②找回的钱=付出的钱―用去的钱 ③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④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

错误式子:② x=5-2×1.2和④5-2×1.2 = x中方程的一边只有未知数,没有体现方程的思想。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道列方程解的关键是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用方程进行描述,再通过解方程得出问题的结论。]

三、分层练习用方程解

1.小胖从家到学校要走1020米。他走了3分钟后,离学校还有765米。求小胖的速度。

解:设小胖的速度是x米/分。

3x+765=1020 3x=1020-765 3x=255 x=85 答:小胖的速度是85米/分.2.码头有80吨货物,运走了一部分后,剩下的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需要 16辆卡车才能运完,问已经运走了多少吨?

解:设已经运走了x吨。x+4×16=80 x+64=80 x=80-64 x=16 答:已经运走了16吨.用心

爱心

专心 3.小花猫和小白猫去钓鱼,小白猫钓到7条鱼,比小花猫少钓到5条鱼,小花猫钓到几条鱼?

解:设小花猫钓到x条鱼。x-5=7 x=7+5 x=12 答:小花猫钓到12条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2

教学目标:

1.在会解简单的两步方程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三步的方程。2.掌握解三步方程的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4.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是解含有三步运算的方程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对方程进行变形求解。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1.下面括号中的x的值,哪个是方程的解?

3X+6=12(X=2,X=6)3.5-2X=2.1(X=2.8,X=0.7)0.7(X-2)=5.6(X=8,X=10)(X+0.4)÷2.5=1(X=2,X=2.1)2.解方程,并写出检验方程。10-1.4X=7.2(X-3)÷1.3=0.2 3.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3+X+18)÷2=30 1)分析:

师:请学生尝试解方程。然后进行交流核对。师:解这个方程,应该先算哪一步?

生:先求23+18的和等于多少,使方程变成41X÷2=30.师引导小结:这样的方程,能计算的先计算出来,再想含有未知数的一项是一个什么数,用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来求方程的解。

2.(出示例题)7X+9-3X=17.8 师:学生尝试在小组内说说解方程的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师:解这样的方程关键是什么?

生:能化简的部分先化简,把三步方程转化成两步方程,然后再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求解。3.试一试:

(26+X-18)÷3=10 8X-4X+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引导学生小结:解这一类方程,要能化简的部分先化简,把三步方程转化成两步方程,再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把含有的X的项看成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步步求出解。

4.(出示例题)X+6=3X 1)师:思考:这个方程与前面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

2)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如果未知数出现在方程的两边,还是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进行化简,然后求出方程的解。试一试:解方程并检验。

9X-36=5X

三、巩固运用

1.直接写出得数。

9X+5X= B-0.4B= a+4a= 5x+4x-3x= 2.解方程并检验。

(7+2.3-X)÷2=3.1 9X+19+7X=51 3+2X=5X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会使用化简的方法来求方程的解。

2、掌握解三步方程的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解含有三步运算的方程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如何对方程进行变形求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化简:

9X+5X=

b-0.4b=

a+4a=

5x+4-4x=

23+x+18=

7x+9-3x=

2、解方程

(1)18-4X=2

(2)23+X+18=60

独立完成,交流核对(有不同方法的可以辨析)

3、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解方程:(23+x+18)÷2=30

学生尝试解方程。然后进行交流核对(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解:先求(23+x+18),23+x+18=30×2

23+x+18=60

再化简,41+x=60

最后求x,x=60-41

x=19

方法二:

解:先化简,(41+x)÷2=30

再求(41+x),41+x=30×2

41+x=60

最后求x,x=60-41

x=19

集体检验

师:解这个方程,应该先算哪一步?怎样更方便?

引导小结: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化简”的方法,能计算的先计算出来,再求解。

2、模仿练习(1)

(26+X―18)÷3=10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3、出示:解方程:7x+9-3x=17.8

这道题目有什么特点?(方程左边有2个含有未知数x的项)

[

学生独立探究并试做

]

汇报交流:

7x+9-3x=17.8

解:先化简,4x

+

9=17.8

再求4x,4x=17.8-9

4x=8.8

最后求x,x=8.8÷4

x=2.2

师:这题和上一题相比,有什么异同点?(都需要化简,但第一题是把数字进行合并化简;而第二题是把x项进行合并化简)

师总结:解方程的步骤:先化简,再求含x的项,最后求出x。

4、模仿练习(2)

8X-4X+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引导学生小结:解这一类方程,能化简的部分要先化简,把三步方程转化成两步方程,再求含有X项的字母式的值,最后求出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有*的要检验)

(1)(4X-7+5X)÷2=1.9

(2)4(6X+2.8-4X)=72

*(3)(X―2.8―7.2)÷6=2.5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2.8减去X,再加上0.6,所得的和除以2,结果是1.5,求X。

(四)总结归纳

今天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方程

步骤:

(23+x+18)÷2=30

7x+9-3x=17.8

先化简

解:

(41+x)÷2=30

先化简,解:

4x+9=17.8

再求(41+x),41+x=30×2

再求4x,4x=17.8-9

41+x=60

4x=8.8

最后求x,x=60-41

最后求x,x=8.8÷4

x=19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4

会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它的值。

教学重点:把具体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难点:会用规范的格式书写求值过程,能化简的化简后再求值。

教学准备: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化简,代入求值要求学生把原先用简便方法表示的字母式,省略的乘号写出来。

2.学生实际 格式书写要做一定的辅导,有些学生再代入求值时,把原先的数字写在后面,其实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根本没有必要。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与导入 探究阶段 巩固阶段 课堂小结:

作业:

1、求值 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下面的算法流程吗? 课件演示。

当我们输入的数分别时3、0、50、6.5…时,输出的数是多少? 从表中抽一个表示x的数,求18x+32的值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反馈后教师强调并示范书写格式:

解:当x=36时,18x+32 =18×36+32 =648+32 =680 学生模仿规范的书写格式计算当x取其它值时,18x+32的值。

反馈时,注意书写格式。

小结书写格式注意点:

(1)写“解”;

(2)写明式子中字母的值;

(3)用递等式的形式代入计算式子的值。

2、试一试:

当a=3,b=12时,求9a-2b的值。

观察,这一题与第一题有何区别?(有两个字母),思考一下,怎样书写?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板书:解:当a=3,b=12时,9a-2b =9×3-2×12 =27-24 =3 当x=17时,求4x+6x的值。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注意:在求值的时候,能化简的先化简,再代入数字进行计算。

再次小结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书写步骤,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写“解”,第二步写出字母等于几,第三步抄写题目,第四步能化简的要化简,第五步代入数值,第六步计算结果。小结:在求值的时候,能够先把算式化简的先化简,然后代入数字进行计算。

2、求值:

当b=5时,求9b+3b-6b的值。

当m=5,n=3时,求8m-m+n2的值。

拓展 在第一个10x+32流程图中,如果输出的数是98,那么输入的数是多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求值的格式,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里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馈评价、小结格式等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小组合作解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总反馈 小组合作尝试解决后面两题。

汇报交流 输入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水到渠成的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再让学生举例字母x表示的数,让学生在举例中感知字母x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并为后面求值提供了来自学生自己的素材 例题1提供的是含有一个字母的不需化简的式子,通过例题2提供求含有多个字母的和需化简的式子的值。

拓展,供思考 反思重建:

板书: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2.了解课文说明的严谨和文句的生动,理解“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等词语的意思。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读书,了解常州陨石的有关知识,了解课文的定法。难点:了解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热情。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读懂第1.2自然段,了解常州陨石的外形和来历。教学过程:

一、揭题,回顾学法。

科普说明文学习有哪两个基本学习要求?

(掌握课文的知识要点,了解课文的写法。)

科普说明文一般该怎样阅读?

(学习生字词——梳理介绍的知识要点——了解介绍知识点的说明方法。)

二、自学,初知大意。

1.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比较组词:

暮——墓——幕——慕遨——傲——熬

联系上下文了解下列词的大意:

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

2.课文介绍的陨石是哪儿的?怎么来的?有什么用处?

三、阅读,了解1.2自然段。

课文的旁注有什么作用?

根据第1自然段旁注阅读填表。

人们为什么对这块石头那么感兴趣?称它为异乎寻常的石头?根据第2自然段旁注阅读填表。

陨石坠落许家,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根据填表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陨石的来历。

四、巩固作业。

1.抄写生字词。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填空:

陨石的外形很特别,一是,二是。

陨石坠落时,天空传来的响声,发出,的工夫,它划着的线,坠落到地上,钻入一个的洞。洞里有的亮光,还有的热气。它是送给我们的礼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陨石的科学研究价值,激发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

2.了解课文严谨和形象的说明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什么?

说说这块陨石的外形特点和来历。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游人们常围在落星亭周围,对这些石头津津有味地谈论?人们会谈论些什么?

2.为什么它坠落时会有夺目的火光和巨响,会砸出1米多深的洞,还有一股热气?

3.为什么说陨石是送上门来天然史书?这块陨石是什么类别的陨石?

独立读划——同桌互议——全班交流讲评。

三、研究写法。

这篇《陨石》的写法和《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什么不同?

(叙述来历是生动具体的叙事而不是简略的概述;从来历到陨石的研究价值之间是用设问句作过渡,自然而吸引读者。)

严谨:时间、地点准确,价值科学说明。

生动:陨石外形介绍形象,开头吸引读者,设问句点明异乎寻常石头的地位——宇宙礼物,并引出下文;陨石来历介绍具体形象。

四、小结。

课文旁注有什么作用?读了后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五、延伸作业。

1.摘录课文的设问句、拟人句。

2.根据课文内容,用“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说一段话。

用心

爱心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6

第一课时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数学问题。

3.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4.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数据整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能用单式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数据,会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小黑板上画好的表格。

预习设计

1.预习例1,填写有关的数据。

2.了解一下各小组拥有的电话数量。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教学调整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出示例1的场景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预习作业1。

3.说说各张表格中数据的意义,并简单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4.你能对不同兴趣小组的男生人数或者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吗?有什么感受?

5.谁能出一个好主意。让我们比较起来方便一些。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出示一张复式统计表。

2.学生按照自学菜单完成自学。

3.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就是一张复式统计表。表格的左上一格横栏、竖栏和中间的相关信息。总计数可以有两种算法。一是把各组男生人数和各组女生人数相加。二是把四组男女生的合计数相加。将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是便于数据之间的比较。便于分析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同样要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1.独立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提供了哪些数据。

(2)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3)集体交流: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解答。

(4)分小组调查小组内同学家里拥有的电话数,并完成统计表。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小小组交流。

相互评价。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必做题:补充习题第76页第1、2题。

选做题:配套练习第107页的拓展应用。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版块一】

1.情景创设。

各位同学,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学习内容,培养大家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开办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不过你对各兴趣小组的情况了解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版块二】

1.老师把这四张表格合并成了这样一张表格。小黑板出示复式统计表。

2.出示自学菜单:

(1)仔细观察一下,它和刚才四张表格有些什么不同?想一想,表格中的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2)请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在这张复式统计表中。

(3)总计格里的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4)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有何好处?

(5)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表还有一些什么注意点?

【板块三】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

2.练习二十第1题读题以后教师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两个问题。

知道调查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并完成统计表。

【板块四】

1.全体学生做必做题,有能力的做选做题。

2.全班交流,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共同研究。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加法运算的实际含义之一:组合。2.知道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3.知道加法交换律。【能力目标】

1.能理解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2.能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3.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构建的思想处理学习过程。教学重点:

1.能看图列出正确的加法算式,并计算。2.能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教具准备: “教学平台”媒体。学具准备: 红、蓝圆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请学生边回忆边说说幼儿园时,老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秋游?2.出示小丁丁、小亚秋游时在公园里看老虎的情景。

二、探究:

1.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演示小丁丁、小亚数老虎的情景。3.根据小丁丁数虎的情景,列出加法算式。

(板)2+4=6 4.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 + 4 = 6 加数 加号 加数 和 5.读算式。

6.看图小组讨论:小亚是怎样数虎的? 7.你能根据小亚数虎的情景列一个加法算式吗?(板)4+2=6 8.观察算式组:2+4=6,4+2=6。你发现了什么?

9.揭示加法交换律:交换2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巩固:

1.学生动手摆圆片,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可以怎样列式?2.结合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4.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角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2.动手实践,认识直角,角和直角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直角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认识角 1.认识角

(1)选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角。[出示:题1](2)抽象出:

(3)揭示概念: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4)认识顶点和边

这个尖尖的部分就叫做顶点,直直的线称为边。指出其它两个角的顶点和边。2.判断巩固 [出示P63题5]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1)独立完成(2)汇报 3.找生活中的角

让我们再来参观一下教室,找一找教室中的角。

二、操作演求、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1)小朋友,刚才你们找了那么多的角,取出你的彩纸,你能折出一个角吗?(2)汇报

(3)认识直角。[选择学生折出的直角] 拿出你的三角尺比一比,三角尺上有直角吗?一把三角尺有几个直角? 打开折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直角?

2.判断[出示P61判断题5],这里的图形哪些是直角? 3.活动:找生活中的直角

(1)我们周围有直角吗?带着你的工具找找我们周围的直角,并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2)验证(3)总结

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这幅图形里面共有几个直角呢?

4.动手折一折:怎样可以折出一个直角?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的能力。2.熟记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求积。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

理解2的乘法的意义,熟练进行2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

理解2的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感悟阶段 1.创设练习情景

请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写出得数。2+2+2=()×()=()2+2+2+2+2+2=()×()=(12)2+2+2+2+2+2+2+2+2=()×()=()2.创设体验情景

说说12是怎么算的?有没有算起来更快的方法呢?

二、探究阶段

(一)理解2的乘法意义,获得2的乘法算式。1.出示媒体(今天我们继续和小白兔玩跳格子游戏)

(1)猜猜游戏规则并说说理由。(2格一跳,因为每2格换一种颜色)(2)以媒体演示,跳2格标一个数,引导学生完成主题图上的练习。2.引导学生完成几个2和它的交换题。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1个2、2个2是几?算式怎么列?还可以怎么列? 板书:1×2=2 2×1=2

2×2=4 2×2=4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3×2=6 2×3=6 4×2=8 2×4=8

5×2=10 2×5=10 6×2=12 2×6=12 7×2=14 2×7=14 8×2=16 2×8=16 9×2=18 2×9=18(2)仔细观察几个2的一组题目,你发现什么?

当学生发现乘号后面的因数都是2时,揭示课题:2的乘法。

当学生发现第一个因数每次增加1,积就增加2时,追问:为什么积增加2,而不增加3等?

(二)2的乘法口诀。1.编写口诀

(1)引导学生说出 1×2=2的口诀:一二得二。

2×2=4的口诀:二二得四。

(2)学生独立编写2的其余口诀。(3)校对并齐读口诀。2.记忆口诀

(1)再次出示感悟阶段的练习题,问:现在请你算3×2、6×2、9×2等于几?你会怎么算?(用口诀)

(2)乘法口诀重要吗?要不要背出来?(学生独立背口诀)(3)同桌互背、对口令、抽背。

(4)推算:6×2=?,一时想不出来,你可以怎么办?

三、内化阶段

1.根据乘法口诀说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想想哪句口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2.说说你是用哪句口诀算的?

6×2 2×1 8×2 3.完成数学书P25(5)的前两列。

(估计有学生对0×2=()、20=10×()感到有困难,可以组织学生质疑、讨论)4.有关2的乘法应用题。欢欢想请小朋友用今天学的本领帮它解决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实物出示:2个苹果放一盘,有4盘,欢欢想知道一共有几个苹果?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求一共有几个苹果,表示求4个2是多少?用“×”。(2)学生列式并解答。

(3)学生独立完成书P25(2、3、4)5.完成书P25(5)的最后一列。(1)独立完成。

(2)指名任选一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小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篇10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243745536672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1)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第2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2)提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先把哪两个数相加?

(评析:这里的提问是为了揭示加法里简便算法的一种规律,便于学生掌握方法。)

3.进一步研究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过去口算57+28是怎样算的?

板书:57+28

=57+(20+8)

=(57+20)+8

=85

提问:以前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应用的?

(2)教学“试一试”。

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实际上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把一个加数看成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和,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十,再加几。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口算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老师巡视辅导。学生口答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第1小题哪个数接近整百数?第2小题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时,可以怎样口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第4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每组一道题。

集体订正。

(2)提问:每一组里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对照第一个算式,第二个算式实际上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

指出:这里的加法简便计算,就是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起来,再接着计算。

2.练习十三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里要把哪两个数先加使计算比较简便,这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练习十三第6题第一行。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一个加数如果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可以用口算,方法是先加整百数,再加几。

说明: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后熟练了可以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但现在还是要一步一步根据运算定律,把过程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题,第6题第二行。

上一篇:回避下一篇:初级职称《初级会计实务》:捐赠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