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

2024-09-08

回避(共14篇)

回避 篇1

检察人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

(2000年7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65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保证检察人员依法履行公务,促进检察机关的廉政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检察人员之间有下列亲属关系之一的,必须按规定实行任职回避:

(一)夫妻关系;

(二)直系血亲关系;

(三)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包括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弟兄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

(四)近姻亲关系,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女子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配偶。

第三条

检察人员之间凡具有本办法第二条所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

(一)同一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二)同一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

(三)同一工作部门的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

(四)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第四条

担任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自治地方县一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人员除外。

第五条

检察人员任职回避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本人提出回避申请或者所在人民检察院的人事管理部门提出回避要求;

(二)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核,需要回避的,予以调整,并按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办理任免手续。

第六条

检察人员任职回避,职务不同的,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个别因工作特殊需要的,经所在人民检察院批准,也可以由职务较高的一方回避;职务相同的,由所在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和检察人员的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在本检察院内无法调整的,可以与其他单位协商调整;与其他单位协商调整确有困难的,商请有关管理部门或者上级人民检察院协调解决。

第七条

检察人员在录用、晋升、调配过程中应当如实地向人民检察院申报应回避的亲属情况。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检察人员录用、晋升、调配过程中应当按照回避规定严格审查。对原已形成的应回避的关系,应当制定计划,逐步调整;对因婚姻、职务变化等新形成的应回避关系,应当及时调整。

第八条

检察人员从事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监察、审计等公务活动,涉及本人或与本人有本办法第二条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时,必须回避,不得参加有关考核、调查、讨论、审核、决定,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施加影响。

第九条

检察人员从事检察活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第十条

检察人员在检察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第十一条

检察人员在检察活动中的回避,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检察人员自行回避申请的,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所在人民检察院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检察人员回避的,应当向该检察人员所在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或者口头申请,并说明理由,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提出回避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检察人员所在人民检察院有关工作部门对回避申请进行审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提出是否回避的意见。

(三)检察长作出是否同意检察人员回避的决定;对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作出决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会议,检察长不得参加。

应当回避的检察人员,本人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要求其回避的,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应当决定其回避。

第十二条

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驳回回避申请决定的五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申请复议。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三条

检察人员自行回避或者被申请回避,在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作出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案件的办理;但是,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进行侦查或者补充侦查的检察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第十四条

因符合本办法第九条或者第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而决定回避的检察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诉讼的行为是否有效,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

第十五条

检察人员离任后两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第十六条

检察人员在检察活动中具有以下情形的,视情予以批评教育、组织调整或者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一)明知具有本办法第九条或者第十条规定的情形,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者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的;

(二)明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具有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故意隐瞒的;

(三)拒不服从回避决定,继续参与办案或者干预办案的。第十七条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知情人认为检察人员有违反法律、法规有关回避规定行为的,可以向检察人员所在人民检察院监察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将有关意见反馈举报人。

第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检察人员,是指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和司法警察。

人民检察院聘请或者指派的翻译人员、司法鉴定人员,勘验人员在诉讼活动中的回避,参照检察人员回避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监察和人事管理部门负责检察人员回避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回避 篇2

[问题一] 金太阳幼儿园收到应诉通知书后 , 发现案件的审判员是天天的妈妈。此前, 幼儿园因未接纳天天入园就读, 而和天天的妈妈发生过激烈冲突, 天天的妈妈曾扬言报复金太阳幼儿园。金太阳幼儿园担心天天的妈妈会从中作祟, 遂决定申请天天的妈妈回避审理本案。请问, 金太阳幼儿园如何申请天天的妈妈回避本案?

一般来说, 当事人在方式上可口头申请也可书面申请。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 发现了应当回避的事由, 多即时提出口头申请。但在开庭前申请回避, 多提交书面申请。在时间上,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当事人在案件开始审理之后法庭辩论终结之前, 发现可以申请回避的事实和理由的, 也可以在辩论终结前提出。但是, 如果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结束后, 认为自己可能要败诉, 才提出回避申请, 其申请一般不会被接受。至于开庭审理前的回避申请问题, 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 只要当事人提出申请, 法院多会慎重考虑。

[ 问题二 ] 法院通知金太阳幼儿园的回避申请因不属于法定的回避情形, 案件由原定审判员继续负责审理。请问, 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有哪些?

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等相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自行回避,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 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另外, 相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回避, 但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未经批准, 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 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 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 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 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就本案而言, 金太阳幼儿园曾与审判员因天天入园问题“发生过激烈冲突”应属于有“其他利害关系, 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情形。因此, 金太阳幼儿园申请天天的妈妈回避本案于法有据。

[问题三]后来的判决果然对金太阳幼儿园非常不公平, 金太阳幼儿园几乎被判断承担了全部法律责任。请问, 天天的妈妈违反回避制度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等相关人员违反回避制度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果在二审时, 人民法院发现或者根据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举报, 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违反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有关规定的, 经检查属实, 应当裁定撤销原判, 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如果审判人员明知具有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情形, 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者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的, 经查属实的, 人民法院内部也会根据相关纪律处分规定, 对当事者予以行政处分。

不必回避的话题 篇3

撩开性药神秘的面纱

首先应当指出,性药一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医学术语,它是人们对增强性功能、提高性能力的药品的一种通称。一般来讲,性药可分为性功能保健药和性功能障碍治疗药两类。性功能保健药偏重于患者心理、生理上的保健,该类药多属中成药,长期服用可达到平衡阴阳、增强性功能的作用,如青春宝、滋阴补肾丸、男宝等。性功能障碍治疗药则是对性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的药物。该类药多属生物化学制品,如性激素制剂等。雄性激素可以治疗多种男子性功能障碍,雌性激素对治疗女性性功能不全和性欲衰退有良好的作用。为了防止不良反应,服用上述两类药物均需接受医师的指导。

无论哪类性药,其目的都是使患者在夫妻性生活中获得成功和自信,从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性生活是夫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旦夫妻之间的一方出现性功能障碍,性和谐就会被打破,家庭生活必将受到影响,最终形成社会问题。性药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现实状况应运而生的。由此可见,性药和淫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性药以保健、治疗为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而淫药则纯粹是追求低级的感官刺激,以淫乐为目的,长期使用将导致身心俱伤,无异于饮鸩止渴。名医王燕昌有言:“春方药为害最烈,近则杀身,远则绝嗣”。淫药之害可见一斑。

滥用性药后患无穷

据统计,我国男子性功能障碍患者至少有5000万人,他们正忍受着常人无法体察的痛楚,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性生活质量的要求及性保健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性药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但是,医学专家们认为,性药并非人人都可以随便服用。这是因为每位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因各不相同,服用性药和服用其它药物一样,必须强调对症下药。许多人对自己的体质状况和病因并不了解,或盲目求医,或擅自购药,结果误入不法游医、药贩的圈套。有些所谓的“性药”,不仅没有远期疗效,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产生药物依赖性,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狂躁、头昏、鼻出血、血尿甚至血精等症状。

有位30多岁的男子患有阳痿,想治疗又不好意思去医院,看到街头广告,就想当然地买了“壮阳”药服用,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由萎至枯,最终酿成不可逆转的性功能丧失。中医认为,壮阳药性偏温燥,多服久服势必助其阳、伤其阴,以致阴阳两败。且精气亏虚亦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来改善,还应注重饮食调养和全方位的养生。专家认为,健康者当忌服壮阳药。若确有阳痿、早泄、遗精之疾,当请专科医生诊治,以免阴虚者误用阳药,加重病情。

江苏省中医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福松教授认为。历史上一直认为阳痿就是阳虚,但根据他本人几十年来的诊疗实践发现,阳痿患者中有70~80%源于阴虚。阴虚往往表现为嘴干、小便黄、心慌、出汗、舌红,是不适宜吃壮阳药的。真正因阳虚而致阳痿者,按徐教授的观点尚不足20%,常见的症状有:平时怕冷、不易出汗、嘴干、舌淡等。

因此,服用性药必须慎之又慎,应接受医生的指导,不可跟着药品广告走,更不可轻信游医、药贩的花言巧语。

性药市场亟待管理

改革开放活跃了市场经济,性药也作为一种商品进入了市场,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怎样强化管理。使性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正常的作用,为人民的健康幸福提供服务,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南京有家性用品商店开业不到1小时,就有50多人前来购买了各种性保健用品。可见,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但是,商店在经营过程中也碰到过一些发人深思的事。如有个在校大学生要买“感觉最好”的避孕套,有个小青年则满柜台地寻找“春药”。这说明性药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否则很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另外,加强性药经销单位的自身管理也很重要。有些性用品商店所卖的药品没有卫生部门的批准文号,大多披着“化妆品”、“消毒品”的外衣出售,其中既有假药,又有劣药,疗效根本无法认定。如果不坚决杜绝这类不法行为,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严重侵犯。

检验回避制度 篇4

检验回避制度

1.目的

为实现公正性的承诺,确保检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公正性,提高全体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避免在检验中可能发生的营私舞弊现象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工作的全过程。3.职责

3.1书记负责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公正性和回避制度的教育、培训及监督。

3.2 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本部门人员回避制度的执行情况。3.2办公室负责回避记录的归档和管理。4.控制要求

4.1回避的提出和实施

4.1.1对于涉及到检验过程的回避环节,检验人员应主动告知科室主任,并自行提出回避。

4.1.2客户要求有关的检验人员回避,应向业务技术科提出申请。4.1.3客户对回避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说明理由,经业务技术科批准撤销委托和检验评审合同,同时填写相关记录。

4.2回避批准

需回避人提出申请。科室主任审批,提交业务技术科审核,由分管领导批准。

4.3主动回避

4.3.1 抽验过程的主动回避

发布日期:2012年8月16日 实施日期:2012年8月16日

工作规程ZZ-2012-089

1)与本人或者近亲属相关的被抽验单位。

2)抽验品种的选择严格按照规定和计划执行,回避人为干预。4.3.2检验过程的主动回避 1)本人或者近亲属的委托检验。

2)本人与客户或与委托检验项目有利害关系。

3)检验人员主动回避将不合格、举报、案件样品等检验结果在本所未出示正式检验报告前告知其他人员,其他人员应回避了解上述检验结果。

4.3.3复试过程的主动回避

1)参加过初次检验,并经本人复试2次以上,确认结果无误,不符合规定,应更换人员重新试验复试,本人回避。

2)作为专家提供过咨询意见的检验项目影响互动回避。4.4 处罚

对违反本制度的检验人员,一经查实,将视情节给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相关文件

5.1《保证诚实性及公正性程序》CW-2012-02 5.2《保护客户机密信息与所有权控制程序》CW-2012-01

回避制度 篇5

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利益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为使我校领导干部在职务任免、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工资晋升、人事招聘、招生录取等方面与广大教职工公平参与竞争,在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上更好的坚持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推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回避制度适用于我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二、本回避制度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三、在以下方面有涉及领导干部本人或其配偶、子女、亲属的,应主动回避。

1、考察、决定提拔或罢免领导干部;

2、组织发展;

3、职称评审全过程;

4、各类评先评优;

5、人事招聘与引进;

6、部分人员奖励工资;

7、学校各级各类考试的录取过程;

8、工程建设、维修项目、物质采购、教材图书采购等方面的招投标;

9、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配偶、子女从事的活动;

10、违法违纪问题的调查、取证、研究、处理。

四、领导干部如不主动提出回避,负责主持该项工作的其他领导同志要劝其回避,回避后有关工作方可继续进行。

五、对于发生应回避而未主动回避也未劝其回避的问题,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取消该领导干部或配偶、子女、亲友的当选资格,并对其本人或配偶、子女、亲友的有关问题重新处理。

六、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回避申请书 篇6

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或者工作单位、职务、住址)

被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或者工作单位、职务、住址)

据了解,被申请人________与本案________是________关系,联系密切。为避免本案的不公正处理,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要求________回避。

此致

__________人民法院

申请人:________

论我国律师执业回避制度 篇7

一、律师执业回避的简概

(一) 律师执业回避特征

1. 特定性

律师执业回避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律师, 律师事务所也应在回避之列。

2. 从属性

律师回避制度的出台与完善, 将辅助原有的司法回避制度趋于完备, 以利于我国司法机关更公正的办理案件, 同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的申请回避权。

3. 广泛性

律师回避制度在全国实行前, 有些地方对担任律师的职务上就有所限制。而《规定》的出台, 使律师执业回避制度扩展至全国范围内。

二、我国律师执业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必要性

(一) 职业回避

《规定》第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 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 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后, 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而提出异议的, 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不予准许本院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二) 亲属回避

《规定》第5条规定, 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 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 人民法院不予准许。《检察官法》与《法官法》亦有相同的规定。

(三) 执业回避

《律师法》第39条规定, 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 不得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

(四) 律师执业回避制度的必要性

1. 遵守利益冲突的正确选择

律师回避与律师职业伦理中的利益冲突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利益冲突, 是指当事人的利益与律师或者与其所代表的其他利益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对抗, 进而有可能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损。律师自觉遵守回避制度, 是严格遵守利益冲突规则的正确抉择。

2. 维护我国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

律师回避制度有利于“切断”律师与法官之间在审判案件中的不正当联系, 使法官不受各方面的诱惑与影响, 防止和消除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三、我国律师回避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 立法上的问题

《规定》一出台, 不少学者就发表了各自的评论, 其中一部分人指出, 律师执业回避存在着立法上的硬伤, 理应废止。

1. 法理基础不足

“自然正义”法则是构建回避制度的精神, 它要求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回避旨在以制约法官的形式来保证司法公正, 而律师执业回避没有回避的法理基础。

2. 法制保障不足

我国现行三大诉讼法均明确规定适用回避制度的对象范围: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勘验人。曾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 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两年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以及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 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与法律意义上的回避制度是不同的, 是暂停了律师担任辩护人和代理人的资格, 不存在诉讼中的律师回避, 故律师回避制度缺乏基本的法制保障。

3. 法治理性不足

从表象上看, 律师因为与法官存在不利于公正审判的密切关系, 而被管辖法院要求暂停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资格, 从而使法官不受此类关系的束缚, 依法按正当程序进行断案。同样依照此理, 若当事人与法官存在利益冲突, 是否也需要要求当事人回避呢?显然是不合理的。防腐倡廉, 法官从自身入手, 才是解决司法腐败的重中之重。

(二) 内容上的问题

1. 回避的范围上的问题

一旦律师与法官、检察官有近亲属关系, 就一律禁止律师不参与该法官、检察官所在法院、检察院所在法院、检察院案件的审理, 存在回避范围过宽和限制过严的问题。不考虑与律师有亲属关系的法官、检察官是否在承办该案, 亦不考虑司法工作人员在所在单位的职务大小以及其对案件审判有无影响力及影响力大小是不合适的。

2. 关系限制不宽

在我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底层, 亲情关系是一团化不开的结, 其渗透力和影响力也无处不在。除了配偶、父母、子女外, 其他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和姻亲关系亦在日常交往中显得过于密切。除配偶、父母、子女外的其他近亲属关系也是影响司法人员公正审判不可忽视的因素, 应当予以重视。

3. 对特殊关系规定不够

从文化传统上看, 以儒家为代表的礼法文化不仅无所不及, 而且还根深蒂固, 与亲情、私情、友情等密切相连的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无处不在。人的一生经历小学、初中直至大学, 甚至于在职就学, 可谓“活到老, 学到老”。期间有无数的恩师的谆谆教导, 与数不清的同学关系, 可问题是, 当这些老师、同学以代理人或辩护人身份参加到由该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主持的审判活动中时, 这会不会在产生一些偏离公正的实际危险呢?战友关系历来被认为最坚固的感情, 枪林弹雨下培养的感情, 以生命为媒介的交往, 当一位律师在法庭上尽力为其当事人辩护, 其一位战友手拿法锤, 这又会不会产生一些偏离公正的实际危险呢?对方当事人完全有担心的必要。

四、完善我国律师回避制度的措施

(一) 域外律师回避制度的优点

1. 法律渊源比较正规

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均在诉讼法中或专编或专章规定了回避制度, 对象都针对法官, 而未提及律师回避情形。在其他法律中, 主要指律师法或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才有律师回避的有关规定。

2. 职务的高低与回避程度的高低对应

我国台湾地区“律师法”规定, 律师与法院院长或检察署检察长有配偶、五亲等内血亲或三亲等内姻亲之关系者, 不得在该法院办理诉讼案件。律师与办理案件之法官、检察官或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有前项之亲属关系者, 就其案件应行回避。

3. 对回避的申请提出了必要的限制

《澳门刑事诉讼法典》规定如果法院以明显无理由拒绝当事人的回避申请, 则判处申请人缴付澳门元2000至8000元之款项。《法国邢事诉讼法典》《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亦有相关规定。

(二) 我国律师回避制度完善措施

1. 科学、合理地规范我国律师回避制度的法律渊源

撤销《规定》第5条的规定, 《法官法》、《检察官法》中的相应规定也应予以删除, 将律师在特定情形下不得接案的问题放在律师法中规定。

2. 完善禁止对双方当事人代理的规定

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 此条规定是针对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而言的。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律师法》时考虑的方向可以是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 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两名以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担任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3. 完善律师执业回避制度中的时间限制的规定

删除《规定》第4条中曾任法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后, 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二年”时间限制。

4. 科学界定和补充我国律师执业回避的事由

台湾地区“律师法”考虑到了与律师有近亲属关系的法官、检察官的职务高低, 这点可值得借鉴。结合我国司法制度的实际情况, 可以如此规定我国律师执业回避的事由:律师与承办案件的法官、检察官有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特殊身份可能影响案件公正的关系的, 不得担任该案件的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律师与案件管辖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存在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特殊身份可能影响案件公正的关系的, 不得担任该案件的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

5. 规定律师改任法官、检察官的, 在该法官、检察官承办案件时其曾执业的律师事务所应当回避

原执业的律师事务所回避将防止此类“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

6. 规定双方当事人的律师存在近亲属关系及利益冲突时理应回避

在司法实践中, 确实存在有近亲属关系、利益冲突的律师代理同一案件双方当事人的现象。为了维护委托人的权益, 存在配偶、父母、子女关系的律师, 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 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两名以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担任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摘要:回避制度源于“自然正义”法则中的“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基本要求, 律师执业回避制度存在诸多必要性, 同时亦存在了一些缺陷与不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司法制度的实际情况, 提出我国应当逐步修改和完善我国律师执业回避的规定, 以实现司法公正的效果。

关键词:回避,律师回避,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宝岳.律师参与辩护、代理存在问题及对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356-370.

[2]陈宜, 李本森.律师职业行为规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35-145.

未可“回避”的收获 篇8

“可不是吗?人教版中这篇文章是被安排在二年级,我半课时就‘解决’了。而且,我上课时生怕学生会问我问题!”

一进办公室,就听到张老师与夏老师在谈刚刚上过的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

“怕问什么?”我不禁答腔问道。

“我怕学生会问:下雨时,爸爸把雨衣让给了妈妈,妈妈让给了萨沙。为什么爸爸不直接给孩子萨沙?”

“再说,爸爸、妈妈都没有把雨衣让给托利亚,这托利亚当时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啊?”吴老师皱着眉头补充道。

“嗯,是个问题,这些我真没想到!”

铃声响了,我带着忧虑、担心与不安走进教室。

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接下来概括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假日,萨沙一家人去森林度假,突然下起了雷雨,爸爸把雨衣让给了妈妈,妈妈让给了萨沙。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一切顺利。可好景不长,读第1自然段时,学生就开始提问:老师我有问题——既然他们是一家人,为什么不直接说:父亲、母亲、姐姐托利亚和弟弟萨沙,而特别指出: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岁的萨沙?

我无言以对,留下这个问题继续阅读。

“老师,我有问题!”思维活跃的T同学举手了,“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而是先给妈妈,妈妈再给萨沙?”

果然,学生提出了我事先担心的问题。

“我知道!”K同学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如果直接给萨沙,就不好说‘最弱小’的了,那就不会引出萨沙的疑问与妈妈的对话,也就不会有下文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了!”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深表认同。

我惊诧——自己深深担心不解的问题,K同学从作者构思与表达的角度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而且“深得人心”。

“是的,看来作者是——”

生齐答:“精心安排!”

“巧妙构思!”我补充道。

“我还有一个问题,那爸爸为什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再给萨沙?这样也是三个人之间的传递呀,萨沙还是最弱小的?”T同学不依不饶地追问。

“托利亚也是小孩子,她说不出妈妈那样的话!”L同学回答道。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借妈妈之口说出来是最合理、最恰当的!托利亚毕竟和萨沙一样是小孩子,这样才合情合理嘛!”我不禁借题发挥,慷慨陈词。

“那么,最好应该是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给托利亚,托利亚再给萨沙,这样不是更好吗?” T同学打破沙锅问到底。

“不需要了,第1自然段中特别指出‘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岁的萨沙’——说明了萨沙是一家人中最弱小的,直接由妈妈传给萨沙就行了,再经过托利亚就显得累赘了,不简洁了!没有必要这样写!”

学生连连点头。

“哦,对了!再想想第1自然段中我们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姐姐托利亚和弟弟萨沙,而特别强调‘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岁的萨沙’?现在你知道了吗?”我趁势追问。

“就是要告诉我们托利亚比萨沙大。”

“这是为下文——”

“打基础。”“作铺垫。”“埋下伏笔。”……同学们纷纷说道。

“那么,像这样在文章的前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的巧妙构思的地方在文中还有吗?”我兴奋之至。

“有!有!第1自然段中‘天气闷热’就是为下面‘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埋下伏笔。”

“否则,后面写下雨,就显得太突然了!”我补充强调。

“还有第2自然段写野蔷薇的句子,这样为最后萨沙把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打下基础。”

“是啊,第2自然段描写野蔷薇的句子,一是为下文埋伏笔,同时也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森林的美好!”

“还写出了当时萨沙一家人非常快乐!”

“说得好!第2自然段写野蔷薇这一处描写可谓一箭三雕!妙!”

“好,假如你就是萨沙,文章最后一句——你会怎么说?”(出示填空题)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地问道。

“神气”、“骄傲”、“自豪”、“理直气壮”、“自信”……同学们的答案脱口而出。

教师课前深深担忧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还是在课堂上被学生真实地提了出来,这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也是文本特点客观存在使然。这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外,意外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那样的顺利与轻易,远没有教师课前所担忧的那样“难办”。原因何在?

主要原因是受教师的思维惯性与教学定势的影响。教师担心的不能求解的问题是从自身理解的角度出发,是仅从对文本内容解读的角度提出的问题。聪明而富有想象力的学生是从作者写作的角度,从文章构思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恰恰符合了文本的“文学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我们解读《愚公移山》时思考“为什么愚公非要移山,不搬家”一样——也是未能从作者构思立意、表达主旨的角度去思考!

笔者以为,上面的案例提示我们,关注语文自身的角度。语文课要回归本体,不仅要关注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内容的“表达形式”,要让学生习得语文,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回避复议申请书 篇9

一、现将本文书的制作要点介绍如下:1.首部。写明:第一,标题;第二,申请人的基本情况。2.正文。写明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写明案由和请求事项;第二,要写明回避复议申请的事实和理由;第三,证据材料也是回避申请复议书的一项重要内容。3.尾部。要写明致送人民法院的名称,申请人必须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提出复议申请的日期。

二、格式:复议申请书申请人(申请人为公民):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住所地。请求事项:事实与理由:此致人民法院申请人人:(签名)年月日附:证据及材料注: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基本情况项目及签署方法同于其他申请书。

三、举一范例供制作时参考:回避复议申请书申请人:钱××,女,××年××月××日出生,×族,××柿×市人,本市××公司职员,住本市××路××号。请求事项:申请人因诉本市齐某××罪一案,不服××市××区人民法院“驳回申请人申请本案审判员樊××回避的决定”,现提出复议申请,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复议,变更原决定。事实及理由:原决定认定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决定认为:“××市齐某与本院审判员樊××不是兄弟关系,非近亲属,因此,申请樊××回避的理由不足。”这不符合事实。(事实应祥述,此略。)正是基于以上事实,申请人认为齐××与樊××是亲兄弟,属法定近亲属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提出了樊××应法回避的申请。原决定驳回请求人的申请是错误的。特请求人民法院进行复议,依法变更原决定。此致××市××区人民法院申请人:钱××××年××月××日附:证人廖××,本市××公司职员,住本市××路××号。

回避“老大”心态 篇10

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否将主宰世界?中美能否在这场大国崛起的博弈中避免冲突?中国究竟是在被“唱低”,还是在被“捧杀”?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所有这一切,不仅仅基于对中国发展的展望,对美国的估价也同样至关重要。

如今美国的“世界帝国”泡沫破灭,大概已经触底。这给我们重新估价美国的机会。不过,在重新估价美国前,我们还必须指出:所有这些展望和估价,往往和人们的心态纠结在一起。应该说,中美双方都有着“大国心态”。这本来并无可非议。毕竟,两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最大的经济体。

问题在于,“大国心态”往往演化为“老大心态”,好像一定要决出谁是世界第一,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或者究竟谁应该听谁的。出于这种“老大心态”,人们往往提出一些假问题,并且深化中美之间的不信任。

首先,在21世纪,谁是“老大”恐怕并不那么重要。二战结束后,世界虽然并不太平,但毕竟没有世界大战。冷战结束后,世界大战的前景就更虚无缥缈了,我们更可能面临的是和平竞争。和平竞争并非战争,不是“你赢就是我输”的“零和游戏”,往往可能出现共赢的局面。所以,一个明智的国家,其发展战略并非立足于谁打败谁、谁压倒谁,而是谁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本国老百姓的生活。如果花过多的精力琢磨谁是未来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则可能误导国家的目标。

具体看中美两国,至少自9·11后,彼此关系中的合作远远多于对抗。布什上任时曾要把美中关系从克林顿时代的“战略伙伴”界定为“战略竞争者”。十年下来,即使从美国的立场看,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是非:两国更是“战略伙伴”。2012年总统大选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虽然口口声声说在上任第一天就要把中国定为货币操纵国,但我们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率几乎已经变为子虚乌有的问题。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美国迅速成为中国的市场的话,在未来三十年,中国则可能迅速成为美国的市场。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可能会加深。在经济上,中美之间已经纠结得难解难分,一方之败就是另一方之失,而不会是另一方之赢。在美国,妖魔化中国一直是大选年的主要游戏。9·11后这个“保留节目”已经没有市场。这次罗姆尼老调重弹,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美国的“大国心态”,更在于其“老大心态”。这种心态,让美国在布什治下的八年吃尽苦头,至今还没有缓过来。

中国一方也未能免俗。中国的媒体和公众,以压倒的优势认定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老大”。而这种在国际上占主流的看法,是建立在高增长的预期基础上的。在中国,谈论低增长的模式几乎是没有市场的。最近的新闻就颇为说明问题: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7.6%,为2009年以来最低,也是三年来首次“破八”。这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焦虑。但是,另一组数字,虽然也是国家统计局同时公布的,却远没有像“破八”那样吸引眼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同比名义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200元,同比增长14.9%……

这些数字,指向了一个现实: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生活在改善。当然,工薪大幅度的上涨对中国经济会带来严峻的挑战。这需要另文分析。但是,总体而言,对于长期受低薪之困的中国老百姓,难道这些数字不是一个好消息吗?为什么经济学家和媒体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破八”上呢?说白了,还是“老大”心态主导下GDP主义在作怪。中国保持什么增长率,决定了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决定了“大国崛起”的势头。但这是否基于中国本身的需求,则另当别论。

其实,国际舆论关心中国GDP的增长率倒是有情可原。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对世界经济的“需求”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的能源和各种原材料价格,都会跟着中国GDP的增长率起伏。但对于中国人来说,GDP总量则未必那么重要,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满了屈辱和悲愤,如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颇有些扬眉吐气之感。这本并无可厚非。但是,扬眉吐气是发展的自然结果,并不是发展的目标本身。中国的日子要自己好好过,而不是过给别人看。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应该避免被“老大”心态所误导,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浅析我国刑事诉讼回避制度 篇11

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立法存在的不足

(一) 回避理由不够明确

回避事由是指发生回避之法定条件。回避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回避”即回避的原因。因此对回避理由的考量实质就是对回避制度是否科学的一种考察。因此司法工作人员在审理案件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均纳入回避的法定事由中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防止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防止偏私者介入诉讼活动中来。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现有的法律制度来看, 诉讼法对回避亲属的规定比较狭窄, 一般仅限于“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而近亲属只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因此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比如回避理由不够明确, 从而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

(二) 利害关系界定模糊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理由是“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在这一陈述当中, 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利害关系”, 那么如何界定是否是“利害关系”就成为了回避理由的关键所在。但是很遗憾在当前的相关法律制度中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与说明, 因而给司法工作实践带来了困难。而在法学界, 不同学者对“利害关系”的认识也各有偏颇。比如有从物质利益关系来进行考察和阐述的, 也有从法律上的各种利益来进行论述的。可见, 学者们这次尚且认识上难以达成一致, 更何况我们一般的当事人了。尤其是部分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相对较低的当事人, 对利害关系的认定就更加模糊不清了。究竟哪种关系是利害关系, 似乎没有定论。因此在司法实践中, 当事人也就不清楚相关人员在何种情况下应当回避, 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对其申请回避了。这样, 当事人如何有效地行使法律所赋予他们的申请回避权, 回避制度又如何得以切实地执行呢

(三) 举证责任的规定不足

从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来看, 就刑事回避制度的举证责任由谁来承担, 尚未有确切的规定与条文。但根据“谁主张, 谁举证”的一般诉讼规则,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由提出回避申请的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来承担举证责任。然而鉴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及司法实践环境, 操作起来往往难度较大。比如, 在司法实践工作中, 如果当事人怀疑审判人员偏袒另一方, 却又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和材料, 因此只能将信将疑地参与诉讼而不敢提出回避申请。这样一来最终结果是无休止的上诉和申诉, 带来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 举证责任的规定不足是阻碍刑事诉讼回避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回避制度的发展的建议

(一) “近亲属”界定应扩大

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将近亲属界定为“法官与被指控人或被害人是直系亲属或直系姻亲, 现在或曾经在旁系三亲等内有血缘或在二亲等内有姻亲关系”,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将近亲属界定为“配偶、八亲等内之血亲、五亲等内之姻亲或家长、家属者”。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他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立法, 有学者提出的将近亲属范围扩大至直系血亲三代以内, 旁系血亲及直系、旁系姻亲之列, 并以婚姻法标准来解释血亲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 对回避情形应尽量量化

回避情形的出现, 第一种即“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其本质是一种涉及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关联的利害关系。对于此, 有提出“无因回避”的设定构想, 这也是相对“有因回避”而提出来的。主张这种无因回避的主要理由是鉴于在司法实践中, 往往回避理由的设定太空泛, 且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而如果采用无因回避那么就会在操作程序上简便化了。但是笔者认为, 在司法实践工作中, 无因回避与有因回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我们不如对回避原因在立法上尽量细化, 进行量化考察。这既有利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避免回避权不恰当的使用情况, 有利于提高案件审理的公平公正性。

(三) 变革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的刑事回避制度

变革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的刑事回避制度, 首先在司法实践工作中, 当事人可以以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没有履行回避义务为抗辩理由, 要求人民法院宣告侦查、检察人员所取得的证据无效。这无疑有利于回避制度落到实处和合理运用。第二, 应明确检察机关对侦查人员刑事回避的监督职责, 赋予检察机关更换侦查人员的建议权。第三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庭审阶段可将检察人员由刑事回避主体变更为刑事回避启动主体。从以上三点, 对变革侦查、检察人员的刑事回避制度做有益的尝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鉴于回避诉讼制度的特殊性, 以及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其运用于司法工作实践还存在着需要完善与提高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合理的应用, 从而使案件的审理经得起推敲与考量。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下, 我国法制建设也日益推进。文章针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立法存在的不足, 指出回避理由不够明确、利害关系界定模糊、举证责任的规定不足这三个方面是其主要存在的问题, 文章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与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提出了回避制度的发展的建议, 认为:“近亲属”界定应扩大, 对回避情形应尽量量化, 变革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的刑事回避制度是完善我国回避制度的有力举措。

回避申请书(范例) 篇12

申 请 人:XX,男,XXXX年X月XX日出生,汉族,XX省XX市人,住XX市X

X区XX路XX号XX座XX房。

被申请人:XX,男,XX市XX区XX派出所民警,在《XXXXX故意伤害案》中任

办案人员。

XX,男,XX市XX区XX派出所民警,在《XXXXX故意伤害案》中任办案人员。

XXX,男,XX市XX区XX派出所民警,在《XXXXX故意伤害案》中任办案人员。

请求事项及理由:

申请人系《XXXXX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现案卷已移交贵院审查起 诉,鉴于此案有退回重新侦查的可能,申请人有如下请求回避的原因。被申请人在《XXXXX故意伤害案》立案前,申请人曾向省公安厅投诉被申请人刑讯逼供野蛮执法的行为。为避免本案不公正处理,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四款的规定,申请被申请人回避。望批准。

此致

XX市XX区人民检查院

申请人:XXX

代理人:XXX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篇13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证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委托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要暂停参与该鉴定工作,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司法鉴定人的回避,在接到申请三日以内,由鉴定机构负责人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机构负责人担任鉴定人的回避,要在收到申请三日以内提交机构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委托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鉴定机构对于复议申请,要在收到申请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复议申请人,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回避制度》。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鉴定工作

2.回避制度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一项基本制度。既是司法鉴定人的义务,又是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回避的权利。这一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司法鉴定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有明确规定。

司法鉴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不自行回避的,委托人、诉讼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其回避:担任过本案的侦查员、检察员、审判员的;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

社会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本人提出回避或委托人、当事人涉及利害关系人认为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提出申请的,由司法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司法机关内设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本人依法请求回避或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要求其回避的,由其所在司法机关决定。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与回避制度有关。有的认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是“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属于违法办案;有的坚持认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是依法设立鉴定机构,鉴定人依法实施鉴定职能,属于依法办案。

回避 篇14

(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常遇到的有关“删改”现象。

我近三年连续执教高三语文。在与学生一起做题的过程中, 我对各类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最后的“有删改”三个字越来越感到好奇。有一次遇到一道现代文阅读题, 学生和我做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都相差甚远。根据选文分析, 参考答案总给人牵强之感。于是我借助网络寻找原文, 发现命题者在节选文章时, 有意将揭示答案的文章内容删去了。从此, 我开始关注“删改”现象, 逐渐意识到对文章“删改”是语文教学各类试卷及练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那高考题又会怎样呢?翻阅历年的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删改”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以2011年高考为例, 全国17份高考语文卷对现代文阅读的文章都作了删改。

再翻开中学语文教科书, “有删改”“有改动”等词眼同样屡见不鲜。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五册必修课本中注明“删节”或“改动”的篇目有14篇, 占了所有篇目的17.72%。苏教版五册必修课本注明“删节”或“改动”的篇目有46篇, 占了所有篇目的41.74%。而一些未注明“删改”的篇目, 也未能逃脱被“删改”的命运。如人教版必修五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说“木叶”》两篇课文, 注释中没有“有删节”之类的说明, 但是两篇课文都经过了编者的删改。像这些被编者悄悄删改的课文篇目就很难让人察觉。

自从发现”删改”现象后, 我和学生逐渐养成了做题查原文的习惯。现代网络发达, 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许多题目中涉及的文章都能找到原文。可是时间久了, 另一个有关“删改”的现象又浮出了水面:某篇文章一旦被选进高考或模拟试题中, 时间一久 (有时只要两三个月) , 网络上则只能搜索到被节选或删改过的文章了。如张笑天的散文《上善若水》, 原文刊载于2008年9月25日的《吉林日报》上, 长约3700字,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 整篇散文被命题者删改得面目全非。我们现在在网络上搜索张笑天的《上善若水》散文, 结果几乎全是高考命题者删改过的文章。由此可见, 命题专家对所选文章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再由此推知, 被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其传播范围会更加广泛, 影响更加深远。许多读者是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了解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的, 而该作品本身的原貌到底怎样, 反而无人知晓。

(二) 近年来发生的与中学语文教学“删改”有关的大事件。

随着各地区自编新语文教材的使用, 社会和网络上刮起了一阵有关教材篇目“删改”的风波。2009年5月20日一位叫“洞庭湖边的野草”的网民在天涯社区发表了一篇《818 (网络用语, “扒一扒”的意思) 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的帖子, 对旧语文教材中的“删改”问题展开讨论。2009年6月24日《南方周末》刊载了《教科书:删得掉的文字, 删不掉的“秘密”》系列文章, 语文教材中的“删改”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许多人对教材中的“删改”现象口诛笔伐。2010年9月14日, 《新疆都市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鲁迅, 该不该删?》, 对语文教材中鲁迅经典篇目删选展开了讨论。2010年12月15日, 《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中国青年报刊载“冰点”特稿《对抗语文》, 认为当前语文教材删改严重, 甚至出现胡编乱造现象, 并声称现在的教材是给孩子“喂了垃圾”。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2010年12月26日, 《扬州晚报》刊载了《语文教材:垃圾or典范?》系列文章。至今, 教材编选问题仍然是社会热议的话题。

2011年1月, 在北京的“两会”上, 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针对目前语文教材被指篡改, 删除名家名篇, “伪造”名人故事等现象, 北京市政协委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现象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删改”现象很容易被语文教师和学生忽视。但从前文所呈现的与“删改”有关的现象可以看出, “删改”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震动。它牵涉到中学教材的编订、教学资料的选编, 也影响到日常的中学语文教学。那么, “删改”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删改”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值得教材编订者和试题命题者去思考, 也值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每一个关注者去思考。只有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 才有利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当前社会和语文界对“删改”的争论其实包含了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 对教材篇目的“删选”问题, 也就是教材篇目的取舍问题。 (二) 教材对所选文章的“删改”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两个问题。

(一) 教材编订者理应拥有教材篇目的“删选”权。

中学语文教材应该选择哪些文章?随着各地自编教材的日益盛行, 这样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有关教材篇目“删选”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对于许多经典老课文的消失, 许多人认为这是教材编订者对经典的埋没。许多人还对入选新教材的文章多加指责, 认为是“滥竽充数”。这些争论的出现与时代的变迁及人们对教材编订的误解有很大关系。

当前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 对同一事件, 不同背景的人会出现多角度的理解。有些观点甚至针锋相对。语文教材中入选篇目大多是文学作品。读者的审美情趣各异, 对相同的作品的情感态度也很难绝对统一。我们应该宽容和多角度地看待经典作品在教材中的进出。以教材中涉及的鲁迅作品为例, 许多喜爱鲁迅作品的读者认为《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灯下漫笔》等经典课文从中学教材中消失削弱了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性, 是教材庸俗化的体现。而广大的“90后”学生及许多社会民众并不喜欢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冷峻的语言风格也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因此, 大多数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疏远是难以避免的。再从整个中学语文教材来看, 鲁迅文章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教材编订者将《灯下漫笔》这样理解难度较大的鲁迅作品放到选修教材中, 这也给喜爱鲁迅作品的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主权。

某些评论者对语文教材的评判也不够客观理性。《收获》副编审叶开将某位教师的教学失误 (如将“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的答案定为“诸葛亮”, 而回答“孔明”就批错, 这显然是某位教师个人的理解。) 无限放大, 将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归罪到教材编订者身上, 将当前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体制问题与教材编订问题混为一谈, 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扩大为对整个语文教材的否定。当评价者拿起批判的大刀挥向语文教材的编订者的时候, 伤害的不仅仅是教材编订者, 还有整个语文教学及其教育的对象。只有站在公允的立场, 认真细致地了解语文教学的实际, 理性地面对当前的教材“删选”现象, 评判才对语文教学有益。

从教材编订的角度来说, 编订者删选教材内容要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首先, 编选的教材要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各项要求;其次, 教材编订者要熟悉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有准确的把握;再次, 所选作品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富于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 所选范围还要兼顾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最后, 教材内容既要突出语文课程特点, 又要便于语文教学。由此可见, 一篇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进出体现的是教材编订者的眼光和智慧。这是教材编订者经过反复权衡、仔细斟酌得出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自主编订教材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 编订者选择或不选什么作品应该由其慎重而自主地决定。教材如果编订得不好, 就无法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市场和历史也会让其淘汰。

最近还有人将民国时期叶圣陶等人编订的国文教材拿出来与当前的语文教材作对比, 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远不如民国时期的教材。这种评价也有失公允。且不说两种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迥异, 就其所面向的对象来看, 当前的语文教材面对的学生其思想认识、心理状态与民国时期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而两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两者的可比性非常低。退一步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材编订是在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叶圣陶一手主持下编写的。语文课本中被人们所诟病的认为是唱赞歌的《长江三日》《荔枝蜜》都是在叶圣陶的主持下选定的。因此将民国时期叶圣陶编订的国文教材理想化, 而贬低当前的语文教材, 是脱离了语文教学实际的不公正的评价。

因此, 我们对教材所编选的课文, 对一些经典课文的删减, 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样可以为教材编订者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更加自主地编选出好的语文教材。当然编者也应该允许社会对教材篇目的合理争论, 让所编教材接受更多人特别是语文界的评判, 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编订意见。教材编订内外良性的互动一定会推动语文教材的发展。

(二) 入选教材的文章应该慎用“删改”。

“删改”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现象。不仅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对作品的删改现象, 各类教辅资料、模拟及高考试卷中更是存在着任意删改文章的现象。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也普遍存在任意删改的问题。这其中, 语文教材编订专家及高考试卷的命题专家对作品的删改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

其实“删改”现象并不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才有的现象, 也不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现象。早在两千五百年前, 孔子就对《诗经》和《春秋》做了大量的删改,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遂成今天我们所读的《诗经》。“至于为《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意思是孔子编订《春秋》时, 该记载的记载, 该删的就删。为了宣扬仁义, 惩恶劝善, 孔子不惜采用“春秋笔法”对鲁国的史书记载加以删改。如将晋文公“践土之会实召天子”的历史记载改成“天王狩于河阳”。此种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的苏轼在《仇池笔记》也提到对典籍的“删改”现象:“近世人轻以意改书, 鄙贱之人, 好恶多同, 从而和之, 遂使古书日就舛讹。”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图书中的“违碍”内容也做了的大量删改。而被许多人推崇的民国国文课本同样也存在对作品删改的情形。叶圣陶在《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甲种) 序》中就曾坦言:“既称读本, 文字形式上应该相当的完整, 所选文篇如有疏漏之处, 我们都加上修润的工夫。这是要请各位作者原谅的。”探诸国外的教科书, 日本对历史教科书的删改已是举世皆知的事实。詹姆斯·洛温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也揭露了美国教科书的删改事实。可见, “删改”是一个常见现象。我们无须大惊小怪。

那么, 编订者为什么要对所选作品加以删改呢?这与教科书所担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语文教材的编订既要符合主流思想,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志, 又要让所选作品便于语文教学。许多时候编订者对作品中不符合的地方加以删改。叶圣陶就曾明确表示:“入选文章要加工, 思想内容要加工, 语言文字也要加工。”“选定之文, 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 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 期于文质兼美, 则文中疏漏之处, 自当为之修补润色。”这些话成了语文教材编订者的“删改”依据。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在《光明日报》刊载文章《谈选编中学语文课文的几个问题》, 专门对课文的“删改”问题做了说明:“中学语文课本一般是选取现成作品为课文的。但是, 这些作品本不是特意为课本写作的。为了适合教学, 课本编者难免对有些作品做加工或删节, 力求使其更加完美。这是编写语文课本的惯例和基本准则。”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一被很少人关注的“删改”现象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一) 对作品的“删改”日益引起原作者的反感。对作品的“删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许多作家对这种行为持反对态度。老舍年轻的时候, 文稿常被编辑改动, 深感头疼。他把书稿送出版社后, 在旁标明:“改我一字, 男盗女娼。”在老舍的那个时代, 这可是最恶毒的诅咒。茅盾在1978年12月9日, 因散文《风景谈》入选中学语文课本问题, 向全国通用教材编写会议中学语文组写信提出抗议:“总而言之, 你们改字改句, 增字增句, 多达百数十处, 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 有一套规范, 不合你们的规范, 就得改。那么, 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 (随便删改, 却又不明言) , 实在太霸道, 不尊重作者的风格……在结束此信之前, 我严正地要求你们不要把《风景谈》编入中学教材。因为我有权坚决保护我的作品不被人乱改。” (二) 对作品的“删改”, 本意是让作品更完美, 但“删改”的结果往往导致文义不贯通, 还破坏了文章的原貌和整体风格, 有时甚至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例如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五的选取的林庚的《说“木叶”》与原文对比有多处经过了删改, 但除了将“丰富多采”的“采”改为“彩”较为合理外, 其他删改内容都使文章出现了前后语义不连贯的问题。原文在谈到“落木”绝不是诗歌中的偶然现象时, 列举了庾信、杜甫和黄庭坚的诗句来证明, 而编者却将黄庭坚的例证全部删除, 这恰恰违背了作者想要证明三人对“落木”一词具有承继关系的文章思路, 也使后文提到的“黄庭坚”失去了照应。张笑天的散文《上善若水》经过高考命题者删改后, 其在试卷上呈现的面貌已与原文大相径庭。作品的思想也由批判现实转为讴歌传统文化了。 (三) “删改”作品, 还使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或资料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课文注释下标注的“有删改”三个字之所以引起社会诸多批评, 是因为这三个字语义含糊, 给人暗箱操作之感。当前社会各种信息日趋公开化、透明化, 对作品不加解释地“删改”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 这种行为似乎是对阅读者有意的隐瞒。随着时代变迁, 被“删改”的内容终究会呈现在读者面前, 到那时教材的其他内容也将被读者怀疑。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石, 一旦动摇, 则必然会危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还不如尊重作品, 保持作品的原貌。 (四) “删改”还导致资料保存和传播的难题。“删改”后的作品, 通过教材和高考试卷传播以后, 其影响要比一般的媒体传播广泛得多, 深远得多。这使许多读者特别是主要通过教材和各类试卷资料阅读作品的学生不清楚作品的本来面目, 而将教材内容等同于作品来看待。“删改”还易于形成一股随意“删改”作品的风气, 这对文化典籍等资料的流传和保存都是不利的。从这个角度看, 少删改或不删改, 更加有利。

让“删改”退出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 既尊重作者, 又尊重读者。这除了利于保持作品原貌, 切合时代要求, 利于资料保存和传播外, 更加有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编者对作品的不足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 要敢于向学生呈现有残缺的阅读文本。当我们将“删改”的实施过程交给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完成时, 学生和作家的距离反而被拉近了, 学生会感觉到“大师”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自己通过弥补习作的不足也可以成为作家。对作品相关部分的修改过程也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的写作修改能力的手段。编者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给出对作品的修改意见, 每一个这样的选择性注释都播下了一颗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种子。

总之, 社会应该对教材编订者宽容, 将作品的“删选”权放心地交给他们;编订者和命题者要对作品宽容, 通过多种途径保持作品的原貌, 而不是简单地“删改”作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也要宽容, 避免“粗暴”地“删改”学生习作, 让学生在一个不太完美却不断完善的语文世界里成长。

摘要:“删改”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近年来引起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删改”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理性地分析和对待“删改”现象, 将作品的“删选”权交给编订者, 让“删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最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删改”现象,现象分析,宽容对待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3.

[2]叶圣陶,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

[3]叶圣陶著.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余连祥.逃墨馆主:茅盾传.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04.

上一篇:凿岩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 问题解决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