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2024-10-15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通用9篇)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1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第78页的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数学学习,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连减同数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连减同数中的退位减 教学准备:

学生两个人一组,每组分圆片23个,30根小棒,每人一张作业纸、连减算式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超市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谁来帮我算一下我一共买了多少箱牛奶?

师:谁来上黑板上来做,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1:老师,我是用画图法做的,图是

师:你做得很好,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师:你回答的真棒,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师:那么,哪种方法更简洁呢?谁来当小老师评一评。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要多动动小脑子,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环节是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知识的迁移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探索新知

1、收集信息

师:昨天,老师的邻居王阿姨去了水果店,她买了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谁来帮王阿姨算一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可以通过数数、看文字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画图、列算式、画表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下面同学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老师解决分橘子的问题吧。

师: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来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算一算。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想出来不同的方法。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老师有一个更直观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样做是不是更简洁,更直观。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这种方法,这里要用减法来解决。

师:小朋友们,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也可以画图圈一圈。所以,我们以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动脑,多思考,学会用简洁合理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做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3、回顾与反思

(1)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师:那么这道题有了算式,有了结果是不是就写完了呢?分别找学生来说说用什么方法说明我们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呢?

师:你说的非常对,能看出平时做题很认真,给你一个小笑脸。

师:同学们,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写单位,有的同学总忘记写单位,老师希望这些同学做题时要认真一些,做一个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师:都解决完了,我们要做口答。(板书口答)

师: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检查,他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老师希望检查能成为你们学习上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认识到用加法可以对减法进行检验)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同学们,你们会解决问题了吗? 课件出示(儿歌)理解题意看问题 选择方法要合理 仔细检查不可少 小朋友们要牢记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答。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在教材的第78页。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78页,仔细看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把解答的结果写在方框里。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巩固与练习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都有那些人?

谁最神通广大?他们也遇到了数学问题,大家想不想帮助他们呀? 生:想

师:话说,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师徒们口渴了,于是师傅让神通

广大的大徒弟孙悟空去想办法。一会,孙悟空采回来25个桃子,每人分6个,可以分几个人?

师:前后桌一组,分别分给每组25个圆片,当做25个桃子。一个人说,另外一个摆。最后找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回答得好的小组奖励一颗智慧星。生:(一名同学自高奋勇的站起来说,)我们组是这样做的,6个一堆我们分了4堆,也就是他们师徒4人每人分了6个,还剩一个被贪吃的猪八戒抢吃了。(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你的想法很正确,语言很幽默。老师奖励你们两个人每人一颗智慧星。

三个小组纷纷说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老师给予了鼓励。师:你们都很聪明,会学以致用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第78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老师这一共有30根小棒,想拼出下面的图形(六边形),最多可以拼几个?

师:看到这道题,和我们之前做的有些不同,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你收集到哪些有用的信息了?

生1:老师我从题中知道了一共有30根小棒 生2:我还知道了下面的图形需要6根小棒

师:你们找的很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拼一拼,还是前后桌一组,谁来帮老师拼呢?

下面,我们还是用这30根小棒拼一下下面的图形,最多可以拼几个?

师:小组合作来完成,并进行小组交流。(略)

师:你们都回答的很好,老师很欣慰,你们都很聪明,想问题想的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游戏”数学接力赛”

师:为了奖励大家的努力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全班分六个小组,每组一张连减的算式题卡,每张卡片上有7道题,游戏规则是从每竖行的最后一个同学开始,每人一道题,依次往前传,人数不够的由第一名同学完成,最先做完且都对的一组为优胜队并给予奖励,老师先找一个小组做下示范,听明白了吗?。

师:各小组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停

最后评选出了游戏冠军,本组成员每人一颗智慧星。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没有得到奖励的小组不要灰心,下课多多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

(四)布置作业

1、有24箱苹果,李明每次运八箱,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有16个扇叶,每3片装一个吊扇,这些扇叶可以装几个吊扇?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 经调查,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 (虚岁) , 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 7岁入学, 在学校学了五年, 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 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 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 “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 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1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 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 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 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列出方程, 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 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 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 (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 这节课, 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 少22米, 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1)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 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 师板书:2×43-22=64 (米) 。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 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 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 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 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 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 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 师给予肯定, 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 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 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 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 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 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 使方程变形为2x=?, 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 变新知为旧知, 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 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 核对求出的解, 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 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 体会运用转化策略, 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 思考其他方法, 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 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 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 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⑴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⑵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⑶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 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时训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比较例题, 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全长大约36千米, 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 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⑴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⑵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⑶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⑷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 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包括用算术方法) , 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 (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 第一步要怎样做, 依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 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 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 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 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 棵。

(2) 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 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 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时速能达到110千米, 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 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 又能正确解方程, 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 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 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 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 进一步深化认识, 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 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 看39岁和12岁, 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 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 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正确地运用方程, 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 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 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2-02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解决问题”是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里所提到的问题不是那种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强调对不同个人智力的挑战,是因人而异的,概括起来是指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面临的、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解决而又没有现成对策的新问题、新情境。[2]小学一年级问题解决学习指的是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识字范围内清晰易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解出来的现实问题和情境。这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学习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相关联时,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或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就很容易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地运用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并提出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路。比如在教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人,后面1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从后面数是第2,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豁然开朗,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二、引导审图读意,培养良好习惯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完成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解。新课标教材在低年级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像老教材那样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图文结合,把条件隐藏于图画或人物的对话之中,问题要么以问号形式出现,要么干脆省略,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地叙说图意,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说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已知的信息,什么是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是哪些等等,初步感知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例如,在一年级上册 《金色的秋天》——6、7 的加减法的应用时,我是这样做的:在第一幅图中,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出“草地上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所隐藏的问题是“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第二幅图虽然也呈现了两部分的向日葵,但由于问号标在左侧,因此,在引导学生表述图意时,首先要明确大括号下面的“7个”表示一共有7个向日葵,另外一个已知条件就是摘下了3个向日葵。左侧的向日葵个数即使能数得清,也不可作为已知条件,因为问号标注在此,说明这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图意可以表述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下几个?”对这幅图来说,学生的叙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图画的含义,分清了已知和未知,明晰了条件和问题。

三、利用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经验缺乏,所以只能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他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的方法。如池塘里游走了5只鸭子,还剩8只鸭子。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读完题目后,让学生扮鸭子“玩”起来。黑板上先画一个大池塘,叫13个学生到黑板前扮演鸭子。首先让5只“鸭子”游回座位,这时黑板前只剩下8只“鸭子”。提问:原来有几只鸭子?该怎么解答?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学生讨论交流出共识:原来的鸭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游走的,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解决问题是不能单看几个字如“游走”“剩下”而是应该仔细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再把题目变成:池塘里游来了5只鸭子,现在有8只鸭子。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 学生仍兴致勃勃,直到解题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教师如果能把这种直观操作有目的,有控制地运用到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练习游戏,体验学以致用

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它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游戏多为运用在课堂后半部分,大半节课下来低年级学生会显得有些劳累,这时我就采用游戏来进行巩固练习,能够重新振作学生精神,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在实际问题教学中也有同样功效。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是这样安排的:(1)设立各小组商店,说明规则: 每组将各自的商品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小商店,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负责管理合买东西,一名财务人员负责记录(姓名、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其他组员当顾客。(2)指导学生购物和出售,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现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一教学片段采用购物游戏,学生“玩”兴十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习的境界,真正体现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内涵。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探索应用,寻找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学,使“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才智,2015,18:41.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4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13张口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复习加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1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2个小朋友在玩球,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列出算式呢?2+1=3

你为什么用加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2.复习减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5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原来有3只小羊,后来有2只小羊回家了,还有几只小羊?)

谁能列出算式呢?3-2=1

你为什么用减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3.P27-28 4、8两题。

小组合作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

二.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出示1+3=     5-2=

哪位小朋友会做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3和7题,任选一题加法和一题减法说给组内成员听,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题。

1. 第10题,比一比谁做得快。

4.开小火车做口算卡片。

三.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表演。

2.一半学生发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算式,告诉他们这是一张车票,黑板上有5辆车,要对号上车。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交换。

四.小结:通过游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6

课题: Unit8 Section A 1a-2c课型 : 新授课年级 :八年级教者:zlp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2.学习already ,yet 在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课前检查—自主学习—听力检测 —语言运用与展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如何与人探讨和交流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现在完成时的用法。2.现在完成时的构成。

3、动词过去分词的变

化规则。

4、already ,yet 在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自我预习

1、自学Page57-58页的单词。(根据音标拼读、拼写单词并牢记,学科组长检查过关)。

2、自学完成Section A 1a,学科组长检查。

3、小组合作操练1c、2c句型,准备课堂展示。

4、用双色笔标出重要的短语和句型,标出疑难点,准备课堂中讨论解决。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核心板: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预习检测:

翻译:1.充满_____________2.借入______________ 3.出海______________

4.英国5.书的封面 ___________6.在岛上_____________

自主、合作、探究: Task1.1、通过自主学习1a-1c,并完成1a.2、听听力,完成1b练习,老师核对答案;听2a、2b录音,完成听力练习。Task 2.合作学习1c, 2c 小组训练,课堂展示, 老师点拨知识点.四、实践创新,知识反馈(升华板—拓展延伸训练)

一、用所给单词正确形式填空。

1.He has just ________(copy)all the words.

2.When you finish _________(read)the book, please remember ___________(return)it to the library on time.

3.Last year, they __________(buy)a new computer. 4.Have you ________(pack)the camera yet?

5.I have already _________(put)it in my suitcase.

二、单项选择

()1.—Have you ever read English novels? —____

A.Yes, I doB.Yes, I haveC.No, I haveD.No, I don’t()2.Have you done most of your jobs?

—Not ________, I will do them in a minute

A.reallyB.at allC.alreadyD.yet

()3.He does business in Shanghai.He ______ Shanghai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leaves forB.is leaving forC.left toD.is leaving to

()4.Beijing __________ a lot in the past ten years.Now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modern ________ in the world.

A.changes;citiesB.changed;cityC.has changed;citiesD.changed;cities

三、根据汉语完成句子。

1.我们已把教室打扫干净。教室到处都很干净、整齐。

We ______ already _______ the classroom.It’s clean and tidy everywhere.2.我已经看完这部电影。

I _______ _______ the movie already.3.这支钢笔我只用过三次。它仍然是好的。

I ________ ________ this pen only three times.It is still good.4.我的叔叔是一位作家,自从1990年以来他已经写了10多本书了。

My uncle is a writer.He ________ ________ more than ten books since 1990.五、板书设计: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7

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常规问题

由于幼儿课堂和小学课堂的巨大区别,加上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高,新入学的小学生常常听到上课铃声也不能及时回到教室或听到上课铃声才去上厕所. 上课时常有吵闹声,有同学四处走动,钻桌子下等违纪行为. 这些行为也导致一年级新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二、已有知识结构和新知识重复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一年级初入学学习的10以内的读写, 这些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课时,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不需再学,导致10以内数的意义认识有所缺漏. 很多同学也在幼儿园里学会了简单的10以内数的加减的计算, 但一年级却要学习这加减算式的含义,已有的基础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也想尽了各种办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总是能轻易地被分散. 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

四、缺乏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不仅不能认真听老师上课,常大声打断老师讲课,也不能认真听同学发言,当同学发言有错时大声打断. 小组合作时,不能听取他人意见. 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总有同学没有注意到.

五、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老师提问时,许多同学高举小手,叫起来回答却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或者表达的不准确,需要老师“翻译”.

六、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

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 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过早握笔导致握笔习惯形成,很多学生握笔姿势已经无法更改. 幼儿园时已经开始写数字,但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数字的规范要求不高,能写的像就行,这样,学生的数字书写习惯已经形成,极难更改.

七、口算速度有待提高

数学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太多口算练习,大部分家长不能配合在家练习,使学生口算能力一直无法提高.

八、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 学习困难比较大. 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 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九、提问题能力培养是教学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我们的孩子习惯与回答问题而不是提问题,甚至大部分家长认为练习中提问题的题目不用做. 一年级学 生识字有 限,表达能力欠佳,数学内容看懂了,却无法用问题表述出来.

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以上问题的一般办法,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对于一年级新生应该进行一段时间的入学教育,让他们明白他们已经进入小学,学习内容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 具体可以通过:

1. 儿歌明要求. 开始的第一节课就用儿歌让学生明确课堂的要求,比如:“小腿并并拢,小手放桌上,身体做做直,眼睛看老师”等.

2. 榜样做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 让学生模仿好的孩子. 表现突出的孩子可以给各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奖励小红旗就十分有利于课堂的激趣.

3. 渗 透为自觉. 开 学几周以后 , 就可以尽量减少儿歌等 机械语言,向孩子们灌输一种自觉的观念.

二、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以下习惯

1. 培养孩子集中精力做事情的习惯 . 无论做什么事情 , 都要要求孩子专注, 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一年级孩子在家学习时间需要家长的指导, 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不能玩手机或看电视等,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 培养孩子认真书写的习惯 . 不要认为书写只是形式 , 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素质的评价. 在学校老师要这样来培养学生的,作业不多,但一定要严格要求工整认真.

3. 培养孩子养成有条理的习惯. 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完作业要及时将书本作业本放回书包.

4.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或老师求助时, 家长或老师不能马上告诉孩子答案, 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 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给孩子一定提示,要让孩子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孩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 培养孩子及时改错的习惯 . 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 . 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想方设法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比如,在课堂开始, 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知识内容学习完,可以用一些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

同时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正确适当评价,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家校合作,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家校联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教师要善于利用家校联系的各种平台,和家长合作,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1. 利用家校联系平台 ,告知家长孩子学习情况 , 了 解孩子在家学习情况. 对于问题学生, 及时的交流能方便老师制定更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2. 利用家校联系平台 , 布置学习任务 , 告知家长学习要求. 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可以利用短信告知家长指导孩子的方法. 如口算能力的培养, 每天作为作业通知家长进行口算训练,不会出题的家长,教会家长从课本,练习册等中抄出题目,模仿这些出题,反复练习.

3. 对于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利用家校合作平台时常提醒家长在带孩子外出购物游玩时适时让孩子试试计算购物花费,乘车人数等,让解决问题从课本具体到生活中,也让孩子发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提问题能力很重要,孩子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解决问题.

4. 在发现家长对孩子学习有所放松时 ,及 时提醒家长.

5. 在家长会时要告知家长 , 要注意学校短信 , 根据短信要求督促孩子学习,但不能依赖短信,要给孩子准备好一本专用小本子,嘱咐孩子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任务和要求记下,培养孩子认真倾听老师讲课的习惯.

一年级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篇8

一、故事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阶段的“问题解决”,简单地说主要的也就是一个“求和”“求差”的问题。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刚入学,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却也着实不易。问题出在数学问题的意思表达过于简洁凝练,而条件和问题之间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这样的问题表达和日常口语表达有太大的不同,导致学生看不懂读不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理不清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有的学生会将数字拿来随意加减,错了就换一种计算,反正不是加就是减,猜对的可能性占了50%,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猜谜、碰运气的过程。

而“故事”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纽带。

故事的语言表达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学生在编故事的时候,会学着合理地组织语言,让其他同学能听明白,其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所编的故事将越来越接近数学的问题解决;学生能讲述的故事的内容必定是结合他的生活经验,能让数学问题随之变得生活化;当学生能“编出故事”的时候,也意味着他是真正地理解了那个所需解决的“问题”,真正理解了运算的意义,那么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故事”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连接起来。

二、借助编故事进行数学教学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故事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笔者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编”。接下来就选择其中典型的几个案例来简单地说一说。

(一)一图多编

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配套的《数学课堂作业本》,还有许多教辅资料上的很多问题解决都有标准答案。尤其是一年级的问题解决,有时候甚至连算式的加、减号都标明了。而笔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那么他相对应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就是正确的。

如图1,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12大题的一小题。

从图中不难看出,编者已经将运算方法和总量都一并体现在右上角的算式中了。而对于这一题笔者首先是将右上角的算式去掉,只留下小熊搬盒子的情境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故事,列算式。

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数学故事。

故事一:有6盒糖,小熊搬走了2盒,还剩几盒?

故事二:小熊搬走了2盒糖后,还有4盒,原来是几盒?

故事三:小熊要搬6盒糖,还有4盒没搬走,已经搬走了几盒?

如果按照原来的题目意思,那么有了一个固定的算式之后,学生编的故事大部分会是故事一,少数可能出现故事二,绝不可能出现故事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限制住了,还怎么能让他们的思维任意地飞翔呢?

相信能编出这样三个故事的学生,其对于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必定是深刻的。他的思维也是开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是多样的。他的数学能力也必将随之不断提升。

(二)一式多编

学生不仅要学着根据图上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编出合理的数学故事,他们也要学会根据抽象的数学算式来编故事,为简单的算式添上生命力。

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及加减法”的学习中,刚学完了第26页的“减法的意义”之后,笔者出示了一道减法题:5-2=3。

师:你能说说,这个减法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生:有5个气球,飞走了2个,还剩3个。

师:不错,我们刚学完例题,你马上能拿来活学活用,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妈妈买了5个苹果,我吃掉了2个,还剩3个。

师:看来苹果真香啊,你一口气吃掉了2个。还有不一样的故事和我们大家分享吗?

(之后,学生开始疯狂地述说不同的5-2=3,其中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生:我口袋里放了5颗糖,现在只有2颗了,原来口袋破了掉了3颗糖。

生:今天我得了3张奖励卡,我同桌得了5张奖励卡,他比我多了2张,我要加油了。

这样的故事编写,从例题的模仿,渐渐地联系到了自己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本节课教学的数学减法的意义开始,慢慢拓展到了一年级下册才要求的“比多少”的问题。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存同求异,让5-2=3这个减法算式变得越来越丰满,变得越来越不同,知识得到了延伸。

这样的故事交流,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起到沟通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之功用。

(三)故事续写

学生自己要能编故事,也要能够帮助别人将故事编写到底。很多时候,按照自己的思路编故事,是一种水到渠成。而根据别人的故事续写下去,就会发现有点青黄不接。而出现这种青黄不接也正是还没有学会好好分析故事信息,理解其内部联系。为此,笔者进行了故事续写的练习。

有时是一个开头,例如:

小红养了8条金鱼,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故事的续写,不过续写的时候一定要和小红养的金鱼产生关联。

有时是个内容较为丰富的故事,当中不仅仅只有2个必备信息,可以有3个,甚至更多个。例如:

小红养了8条金鱼,可惜死了一条。小明也跟着养了3条金鱼,_______?

这里只留给学生故事的结尾的续写,而这个结尾,只要和其中的2条故事信息相关联即可。

有时是一个故事的结果,例如:

_______,树上还有几只鸟?

续写时可以有不同的故事情境,但无论哪一种情境,都要能解决留下的这个故事的结尾问题。

这样的变式练习,对学生编故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从中经历失败和成功,从中不断累积编故事的经验,他们的编故事的能力也在积累中提升,同时提升的还有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故事拼图

故事拼图其实就是在很多故事内容和故事结尾中,学生能从中快速地找寻到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它难就难在数学信息和问题的内在联系点的找寻。

如图2,在解决这样一类题目的时候,一般要教学生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看条件想问题,一种是看问题想条件。像下图这样故事信息较多,一般建议从问题出发,看看问题中所涉及的是什么信息,然后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最后合到一起,看看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

故事拼图,讲究的是对故事信息和故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了解。就拿上题来说,当问题选择了一共有几只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是谁,所以就可以任意地选择其中2种或者3种,甚至是4种小动物的数量;如果选择的问题是小鸭和小鸡一共有多少,那么就只能挑选小鸭和小鸡的数量了。

像这样的故事拼接,只有真正掌握了内在的关联,才能抽丝剥茧,拼装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

三、编数学故事应掌握的原则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不少,数学知识经验却不足,如何让所编的故事贴合数学问题解决要求,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情,需要从头开始。

编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首先需要做到仔细观察和仔细分析,通过观察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分析了解信息的内在关系,最后统一成一个数学故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和学习内容相依相偎

一年级编故事分成两种形式,根据算式编故事或者看图编故事。

根据算式编故事的时候,要注意算式中所给的条件数据,明确求和还是求差,这样编故事就能有的放矢。

看图编故事又分成两类,一类是看图提问,碰到这类情况,编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数量一定要和学生心里所想提的问题相关联;另一类是图上数据、问题都已经标明了,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已经有的问题,剔除无关条件,找寻到需要的相关条件,再串成一个故事。

不管是哪一类,都必须做到条件和问题相关,数学信息中的数据要准确。

(二)繁而简之

故事情境要简单,尽可能做到化繁为简。

数学故事和其他故事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对于情境设置要简单明了,不需要像写作文一样描写具体,只需一句话带过就可以了。数学故事最重要的是数学信息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有条有理,有据可依

故事的语言表达要有条理。无论是什么时候,学生在表达的时候都要做到语言连贯、通顺、有条理。只有清晰的思维才能够有清晰的语言表达。所以,同样的道理,借助语言的条理性,可以反过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总之,让故事成为沟通“数学”和“生活”的纽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篇9

教学内容:2页——11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指导法 自主探究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数学同步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

22+13=35(人)35-6=29(人)22-6=16(人)16+13=29(人)

(1)22+13-6(2)22-6+13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指导法 自主探究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 数学同步习题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2:54-8=46(个)46-22=24(个)

8+22=30(个)54-30=24(个)(1)54-8-22(2)54-(8+22)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指导法 自主探究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跷跷板乐园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数学同步习题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3: 4X3=12(人)12+7=19(人)

4X3+7=19(人)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方法: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数学同步习题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13~36页。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方法:指导法 动手操作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布置作业:数学同步习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方法:指导法 动手操作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数学同步习题

六、板书设计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例3: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24÷4=6(条)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方法:指导法 动手操作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个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数学同步习题

六、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2÷4=3(个)读作:12除以4等于3。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方法:指导法 动手操作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数学同步习题。

六、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 20 ÷ 4 = 5

上一篇:老年护理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经典的学校元旦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