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9-28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2篇)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居然、石榴、爱慕”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第十自然段。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T:认识这个吗?其实花生还有一个名字就是“落花生”,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课文就是《落花生》,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那么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

2、出示落花生生长过程的图片,教师讲解: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关于他文后有一个介绍。请大家读一读“资料袋”,说说从“资料袋”里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想问的?就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语(个别读,正音----齐读----划词语)

2、在预习过程中你都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全班正音(注意空地、买种、播种、吩咐、便宜)

4、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怎么样分段?板书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齐读第一大段,思考: 怪、开辟、居然的近义词

种花生和收花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为什么收花生时会非常意外?

2、分男、女生齐读第一段读出惊喜的语气

3、自由读第二大段(2至15段),找出“议花生”这一大段话中写了花生的哪些好处。花生还有另外哪些好处?

4、T: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5、默读第一次,看图完成表格,体会最可贵处。齐读,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6、指名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7、作者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用波浪线划出来。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四)总结全文

1、T: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了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纯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2、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分角色朗读“议花生”,找找周围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为写课后的小练笔做准备。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解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那些内容是详写的,那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的确定均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五、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点金术”,授之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读、思、说、议、悟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许第山的资料;教师也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成教学。

七、说课时安排

根据这篇课文的容量,我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八、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入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草》,让学生说说心中小草的形象和品格,再想想有哪些植物和小草一样,自然导入落花生。在了解作者后发问:“许地山”为什么取名叫落华生呢?设下疑问,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巧解字词,理清脉络。虽然已是五年级学生,但我认为字词的学习仍不可放松,而且要稳扎稳打。所以,我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堂进行生字词检查,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记忆生字词,理解生字词。之后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一,配合多媒体课件理清文章脉络。

三)分清主次,学习质疑。

“学贵有疑,疑则生进”。我在让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后,仔细、认真的读重点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四)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这一环节设计是一个亮点。我们常说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怎么解决问题。

我出示了课文的重点语段,让学生读,配合了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的图片,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花生特点。(不炫耀自己的好处)并通过情感朗读,体会父亲对花生的赞赏,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像花生一样的人。从而逐个击破学生提出的一个个疑问。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通过研究探讨解决问题,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时旨在摈弃繁琐的分析, 重品读感悟、想象体验、美读积累。以文章开头那幅静谧灵异的画面切入教学, 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想象猜测中初识“闰土”;而后让学生初读全文, 感受文章“白话文”初期的语言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其次是重点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在读书批注、品味语言、角色朗读中丰满“闰土”;最后借助人物对话巧妙还原画面, 诵读积累, 让鲁迅笔下的这一经典画面永驻每个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读准并理解“秕谷、鹁鸪、跳鱼儿、正月、供品、五行、神佛、其间、无端、如许、希奇”等词。

2.整体感知全文, 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 感受“闰土”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所学段落, 积累语言, 永驻经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名片, 聊聊“鲁迅”。

(课前以递名片的形式让学生“隆重”地认识“鲁迅”这位我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形式新, 效果实, 为本单元的学习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一、情景导入, 初识闰土

1. 师: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位跟同学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 想认识他吗?你们瞧! (出示课文插图, 师配乐朗诵第一自然段) 说说这位新朋友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简要说说)

2. 揭示课题:

这少年便是闰土 (揭示课题、读题) 。《少年闰土》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但并不是鲁迅先生。

(恬静的画面, 轻缓的音乐, 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诵读, 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而后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图中少年的外貌、神态、动作猜测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说话、欣赏画面中初识“闰土”, 起到了课才始情已生的功效!)

二、感知全文, 走近闰土

1. 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好小节。

(2) 边读边想: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学生自由读书, 师巡视并提醒:由于这篇课文写于1921年, 当时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所以有很多语言我们现在读来比较陌生, 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

秕谷、鹁鸪、跳鱼儿

正月、供品、五行、神佛

其间、无端、如许、希奇

自由读, 指名读, 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跳鱼儿等词, 结合图片理解)

(鲁迅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语句还保留了文言文的色彩, 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语言现象。上面出示的三组词语也是各具代表性的, 第一组是难读的, 第二组是多音字, 第三组是含有文言色彩的。先让学生读准音, 再让他们提出不理解的。像“跳鱼儿”等词可结合图片当场解决, 而“其间、希奇”等词则可以随文理解。)

(2) 交流: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并上台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 把这些事都找得非常准确。闰土讲的这些事, 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就叫—— (板书:希奇事) 闰土带给我的希奇故事就这四件吗?从哪里知道?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指名读, 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 既培养了高段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又巧妙地引出对“希奇”一词的理解和中心句的揭示, 使闰土和学生走得更近了, 可谓是水到渠成, 一箭双雕。)

三、品读对话, 走进闰土

1. 师巧妙过渡:

令“我”最最难忘的是哪一件事?

2. 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1) 大屏幕出示对话, 学生自读批注。

你瞧, 老师把看瓜刺猹的对话都已经打在大屏幕上, 请你仔细默读, 看看哪些词句使你对闰土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把这些词句圈画下来, 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批注, 师巡视指导)

(2) 交流并随机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重点体会猹的凶猛、伶俐;闰土的勇敢、淳朴。

(3) 分角色朗读。

当时闰土和“我”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把这两位好朋友请到现场来, 看看图再想象一下, 说说闰土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听的? (同桌分角色练读——男女生读)

(4) 引读这一段:

看来看瓜刺猹确实是一件很希奇的事,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生合作, 读出“我”的好奇、担心, 闰土的勇敢、猹的狡猾)

3. 借助对话还原画面。

听着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他说在月亮下管西瓜, “我”就仿佛看到了——;他说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 “我”又仿佛看到了——;他说这畜生很伶俐, “我”又看到了—— (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学生朗读)

(在静思默想, 圈画批注, 分享交流, 角色朗读中, 一个“淳朴、善良、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清晰起来。最后以此处对话还原到第一自然段的神异画面, 自然无痕。)

四、美读画面, 留驻经典

(1) 感受环境的优美。

如果说闰土讲的刺猹的故事是黑白版的, 那“我”记忆中的刺猹就是彩色版的。谁来读第一句话, 让我们感受一下彩色的夜晚。 (指导读好第一句话。“一望无际”给你什么感觉? (大, 西瓜多) 还有什么感觉? (色彩丰富, 景色美)

(2) 品读少年的机智勇敢。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还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多么迷人的夜晚!少年闰土在干什么呢? (理解:其间。引导读好第二、三句)

(3) 配乐诵读:

这迷人的夜色, 这奋勇刺猹的少年, 勾成了这样一幅如此神异的画面, 难怪作者30年都难以忘怀。让我们和着音乐, 再美美地读一读。

(4) 背诵积累:

这么美的画面, 这么优美的语言, 真应该让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请按照“景——人——猹”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如果说前面“黑白版”的看瓜刺猹侧重于品悟, 那此处“彩色版”的看瓜刺猹就无须再多言, 只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积累, 让那静谧灵异的画面浮现于眼前, 留存于心底便可。)

五、凸显形象, 回扣主题

1. 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参与板书:勇敢、机智、聪明、能干……)

2. 回读中心句:同学们, 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吗?面对一个 (指板书) 机智勇敢的闰土、一个善良淳朴的闰土, 难怪“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再读, 读出羡慕、感叹之情)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第四课时

复习考试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测验题

一、              基础知识(25分)

1、某班同学要给“希望工程”捐献295元钱,请你按汇款单的要求把钱数填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隐秘(   )瞬间(    )耸立(    )啜泣(    )嶙峋(     )不禁(   )

目眩(   )庸碌(   )伶仃(    )小憩(    ) 骚扰(    )挑逗(    )

3、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是(2分)

A 渲腾 训诫 啜泣  擎天撼地    B 呐罕 辜负 忍俊不禁 C诱惑 迸溅 怡然 盘虬卧龙

D 糟蹋 笼罩 繁密 头荤目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经过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使我你完成了了制作班级网页的工作。

B 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D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5、仿照下面两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课时目标 : 1.会认15个生字和会写“洪”字。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泛滥”的意思。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禹。(板书)

2、禹是谁,干什么的?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课件示:随板“大”)

3、讲大禹什么事情?(板书:治水)领读课题后提问:治的什么水?(课件示:洪水)

4、“洪水”是一个生词。(板书)“洪”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谁来读?我们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看谁是小小侦察员?(指名)可组什么词(指名)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怎么写,请翻开课本73页写字、唱写字歌。

5、“洪水”是怎样的呢,它的危害性有多大,我们见识一下。(课件)5、“洪水”这是多么可怕啊,洪水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不幸。面对洪水,大禹毫不畏惧,与它展开了较量。他是怎样跟洪水进行不掘不挠的较量呢?这节课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穿越时空一同去感受英雄的力量。(再读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1页,让我们一起走进4千多年前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示)

3、我们大概地了解了课文内容,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大禹的英雄事迹,还得靠这些生字朋友的帮助。(示生字)①我们一起来拼读拼读吧。

②现在我们来分男女生PK拼读,看看哪组拼读得更精彩?大小声游戏。③ 同桌互相说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多读几遍。(指句回答)请按顺序说。(课件示)④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你能和大家分享你的记字方法吗?(指名答)闪一闪游戏。

⑤ 如果把生字藏到词语里了,你还能认出来吗?指名读

⑥为了奖励你们刚才学得那么认真,我们来玩一玩收集水滴的游戏。开火车读。5、现在我要提高难度了,老师把刚才的词语分成了两组,看你们能不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课件示)第一组:洪水 毒蛇 猛兽 伤害 灾难 痛苦极了 ①(指名读)想访问你,你在读这一组词语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痛苦)全班一起读

②第二组:继续 退去 被动 耕种 恢复 安居乐业(指名读)你又是带着怎样心情读呢?(开心)

6、你们真棒!读这两组词语的时候能带着不同的心情来读,第一组词语描述的是洪水带给人们的恐惧与伤害,第二组词语告诉我们的是洪水退却后人们生活的变化。这一变化归功于谁?因为有了大禹治水,人们才能从“痛苦极了”走向“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精读感悟,体会洪水泛滥情景。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视频)

2、说说你的感受。

3、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洪水泛滥的情景。(第一段)

4、(课件示第一自然段)齐读。这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课件示)

5、从哪些词语中,让你体会到洪水的凶猛?(课件示)(泛滥、淹没、冲毁)

6、“泛滥”是什么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和图画来理解。(指名、课件示)过渡:下面老师想跟你们合作读读句子,老师描述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你们边听边想象,并带着想到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7、引读课文:洪水泛滥,恐怖极了。这洪水,一路咆哮,它来到田野,(生接读)—大水淹没了田地。

它来到村庄,(生接读)—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生接读)—伤害牲畜和百姓。

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的生活(生接读)—痛苦极了。(板书)

8、指导读: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这段话、男生读。

小结:洪水给老百姓带来无数的灾难,所以人们决心要治好它,那人们是怎样治洪水,又有哪些人来治洪水,结果怎样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四、作业:

1.教材上的第75页习题

2.推荐阅读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板书:

15、大禹治水

洪水泛滥

五年级《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五年级《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夜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即兴、吟哦、闯进、斟酌、推敲”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顺叙的叙事方法,提升概括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练习讲述故事;了解顺叙的叙事方法,提升概括文本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寻隐者不遇》,诵读。

2、介绍贾岛。

师: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苦吟诗人,为了写出好的诗句,他总是不断地思考、斟酌。贾岛第一次去寻隐者创作了一首好诗,第二次去寻隐者又发生了一个故事,得到了一份友谊,成就了一段佳话,也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推敲。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

2、检查词语

和尚 即兴 吟哦 斟酌 妥帖 避让

簇拥 仪仗队 思索 宽恕 礼貌 莽撞

3、读了第一行词语你想到了谁?(贾岛)同学们再看第二组词语,这次你又想到了谁?(韩愈)找到文中有关韩愈的句子,用一句话介绍,学生借助课外搜集资料增加对韩愈的了解。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

找出对应的段落,并用几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相机板书。

5、师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板书: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一种顺叙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的层次同事情发展的过程相一致,脉络清晰,有头有尾。

三、复述故事

1、梳理故事情节。(访友不遇——题诗斟酌——冲撞推敲)

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读好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化为已有。

3、练习讲故事。

4、指名讲故事,点评。

四、学习古诗《题李凝幽居》

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于是贾岛提笔写下“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1、读题。

2、李凝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3、品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推敲”的故事被千古传诵着,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读这个故事,去学习诗人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把《推敲》的故事将给同学们听,比比谁讲得更精彩。

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沙洋县高桥小学 陈继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 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爸爸建设边疆

(袁鹰)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篇二: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案(1)(精品)3 白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关于建设者开发西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1.交流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茫茫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的身影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戈壁: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课件出示)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开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三、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课件出示)争论白杨——介绍白杨——笑看白杨 篇三: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 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个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在课堂上展现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而语言实践我们可以分为:朗读、感悟、口述表达、书面表达等。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由不会到会,情感的少许温存到滚烫的外露。过程是真实的,有生命价值的。我们要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在感悟语言时的增量。本节课中力求体现语言实践中的口述表达训练。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以演体会,多向互动,创新言语。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

2、欣赏第1回合的较量,抓人物语言反复揣摩、体味人物心情,品味语言之妙,感悟晏子的魅力。

3.感悟晏子反驳楚王语言中的推理过程,在 “情境场”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生动有趣地发展学生语言。

4、渗透“辩驳”的口述训练技巧。

课前讲周恩来外交小故事

师: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美国国务卿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总是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如果当时你就是外交官,面对美国国务卿,你会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这样瞧不起我们,将来我们国家会强大起来的;你这是对我国的侮辱!师:想知道故事下面是怎样发展的吗?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总理的这句话你觉得妙在什么地方?(指生说)

生:周总理是在暗示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发展趋势,是话中有话。

师:是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魅力!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因为在那个场合,他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中国,给瞧不起我们的美国一个有力的回击。

上课!师生问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课文内容。(4分钟)

现在我们将目光聚集在二千五百年前那个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PPT展示当时地图、解说)去领略一下当时一位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晏子的风采。(板书:晏子使楚)

(齐读课题)

1、从“子”初知晏子

谁能根据“导学案”提供的信息,说说这个“子”是什么意思?(“子”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像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谁?(孔子、老子......)

2、从“使”理解题意

“使”又如何理解?(出使)晏子代表哪个国家出使?(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指的是——(楚国)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晏子你表齐国出使楚国)由课题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晏子出使楚国所遇到的事)

(PPT出示课文插图)哪一个是晏子?你是怎么知道的?(他的身材和矮小)

你看他大约有多高?晏子的身高约一米四。咱们班有一米四的同学吗?指生到台前,晏子大约这么高。

说起晏子,他的故事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本书:(出示:《晏子春秋》)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晏子的生平轶事。这节课,我们要走进他的其中一个故事——《晏子使楚》。

齐读课题

3、从“查”导入课文

相信在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也完成了“导学案”的自学任务,下面我检查一下生字。

(1)PPT出示词语(侮辱、规矩、尊重、柑橘、大臣、淮南),分行指名读。

(2)侮辱中的侮是三声,在三声的辱前边要变调,(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规矩的矩原来是去声,这里读轻声(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3)大臣的臣的最后一笔是什么?(竖横)指导书写“臣”:师范写,生书空写。

(4)这些词语中有本课的两个关键词,它们是——(侮辱 尊重)

(板书:侮辱 尊重)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二、理清顺序,把握事件过程(15分钟)

(一)了解起因、结果

1、生快速浏览,找出两个句子。(出示句子)

(1)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如何理解“侮辱”?(羞辱、凌辱)开始,楚王想羞辱、凌辱晏子,可后来,变成(不敢不尊重晏子)。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用了“不敢不”)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双重否定句)起到什么作用?(强调、语气更强烈)

2、对这个故事来说,这两个句子是故事的(起因、结果)你有什么疑问?

(生1:为什么楚王一开始不尊重晏子,后来就尊重晏子了呢?

生2:为什么楚王一直想侮辱晏子,后来又尊重他了呢?

生3:为什么楚王一开始不尊重晏子,后来又不得不尊重他了呢?)

(二)了解经过

1、我听出来了,大家弄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结果后,都想了解故事的经过,哪些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3—5自然段)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2、请同学们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读一读故事的经过部分,然后简练地概括一下,完成这个表格。(PPT出示)

3、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第一个回合?(师:表述得非常清楚,谢谢你!)

谁愿意来说说第二回合?(师:概括到位,了不起!)

第三回合,谁来?(师:语言精练,真棒!)

师相机请生板书:钻狗洞 笑无人 没出息

(三)复述故事

“表格摘要”式学习有利于抓住故事要点,但显得零乱、不连贯、不生动。同学们能不能借助这样的句式(PPT出示),简要地复述一下三个故事,注意二个说的要求:(1)尽可能把晏子的机智表现出来(2)听的同学想想:晏子抓住什么来辩驳楚王的。

有一回,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在,用 方法来侮辱,晏子用巧妙地用 反驳,为 赢得了尊重。

师:看来你不仅会学,还善于运用;你不仅会读文,还会表达......)

(四)小结课文

1、感悟表达顺序: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了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故事的起因——楚王想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接着写故事的经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是都被晏子巧妙反驳。最后用一句话来写结果——不敢不尊重晏子。

2、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来欣赏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相信,学了后,你对晏子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三、品味故事,感受语言之妙

(10分钟)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回忆故事——

(1)起因:这一次的较量,发生在什么时候?(晏子刚到楚国城门外)什么地点?(楚国城门外)楚王干了什么?(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狗洞进去。)

(2)经过:晏子如何应对?(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结果:听了这话,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3、体会妙——

(1)妙一:我们一起来看看晏子说的这句话,这明显是话中有话?他其实是想说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假设:(PPT出示)

(1、钻狗洞就是进狗国。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2、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就应该。)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你楚王是最清楚的了。你自己琢磨着选其中一个吧。晏子的话妙就妙在——(把“球”踢还给楚王,让楚王陷入尴尬、难堪之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妙二:我有个疑问,既然楚王这么不友善,晏子也该针锋相对直接辱骂楚国是狗国得了。行吗?是呀,这些晏子都想到了,身为大夫,凡事都要以国家为重,凡事都要考虑周全呀。晏子的这番话妙又妙在——(说得得体,说得恰到好处,既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又不伤两国的和气。一是说话策略高超,一是说话语气得当)

4、朗读——谁来学晏子说说这话。(不紧不慢地说)这是一个胸有成竹的晏子;(朗声说)自信;(轻轻松松地)话语显示着晏子对楚王不怀好意之心的蔑视。齐读。

5、小结——第一回合,晏子未与楚王正面交锋,就巧妙地给于骄狂的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四、展开想像,对话展现晏子(10分钟)

1、这正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呀,晏子说的这话哪些人听到了?晏子的随从、车夫、接待的人、楚王、楚国的大臣。他们分别会怎么想?选其中

一、两个人物,想想他们会怎么说,和你小组的同学把当时的情况演一演。

2、小组讨论、交流、表演。

3、楚王为了显示国家威风,想趁机侮辱晏子,但第一次交战,晏子就把他挫败了。楚王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了,晏子又是如何巧妙的应对第2次,第3次侮辱,让楚王甘拜下风的?我们下节课再来欣赏。

五、拓展文本,古文赏读(机动)(1分钟)

最后,送给大家一份小礼物,《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从古文中翻译过来的,我把描写第一次较量的古文片断送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可以对照着课文读读。(PPT出示)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钻狗洞 侮辱 笑无人 没出息

(经过)不得不 尊重(结果)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2、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二.品梅

请大家打开课本,边读边思考: 出示预习题:

(1)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标出相关段落,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归纳出小标题

(2)文中写到外祖父几次落泪!(3次)找出相关段落读读,想

想他因何而落泪?你从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3)找出描写梅花秉性的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已的情感。(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点拨)

(4)“梅花魂”在文中指什么?标出相关语句

2、(处理预学题一二题)(1)a读诗落泪 b珍爱梅图 c不能回国 d赠墨梅图 e送梅花巾

(2)三次落泪: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一次生气:

从墨梅图这件事中感受到,祖父是怎样的思念祖国,热爱祖国。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他轻轻地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梅花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

① 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② “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③ “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

戈呢?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眷念。

3.赠墨梅图(重点理解第三四个问题)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读一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他认为谁具有这样的精神呢?

②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借物喻人。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赞梅花,就是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过渡:是的,同学们,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千千万万这样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物,古有岳飞、文天祥,今有坚强不屈的解放军战士,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人物吗?(课件出示人物民族英雄岳飞,他金忠报国;想到了诗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想到了不辱使命的苏武;想到了不顾威胁利诱,冲破阻挠回到祖怀抱的李四光;想到了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不受嗟来之食的朱自清,想到了方志敏,王二小,陈然,江姐……说他们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刚强不屈的梅花。)

③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总结:外祖父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过渡:外祖父不仅是在赞颂梅花,更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同时,他也希望莺儿(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我们也应该谨记老人的教诲。(齐读“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三. 悟梅

让我们带着老人对梅花的赞誉,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赞誉,对莺儿和所有中国人的期望,齐读这段话。

1、一番肺腑之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游子的中国心。正如《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

国心”。一起来听这首歌。

2、3、(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做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四.板书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读王冕与母亲的对话,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预备: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我国明代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2.《儒林外史》描写了许多人物,但其中只有一位,作者把他当作榜样、楷模大加赞许。你们知道是谁吗? 3.看我写他的名字。板书:王冕

“冕”原指帝王的帽子,所以上半部同“冒”一样两横悬空。

4.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你想了解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冕。(补完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一)检测预习:

1.出示生字,指名读。

范写“耽”“秦”“载”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解释“耽误”

3.练习:考考大家能不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自读课文

1.学生通过浏览全文,划出涉及王冕年龄的句子,想想不同年龄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出示: A.七岁时 父亲去世 B.十岁时 放牛读书 C.十三四岁 刻苦学画 D.十七八岁 终于成才

2.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王冕的少年生活。这几个年龄段发生的事作者都用同样多的笔墨来写的吗?(没有,而是有详有略的。)3.课文详写了几岁?写了什么事呢?(十岁:停学放牛 十四岁:学画荷花)

4.读了课文,你觉得少年时的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交流。)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5.通过刚才梳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小结:抓住关键内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6.通过预习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知道王冕——(指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课文是怎样写他孝顺母亲的呢?

(三)再读课文,品读语言,感受王冕孝敬母亲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说说王冕对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体谅母亲 孝顺 懂事 勤奋读书 勤奋好学 刻苦学画

三、小结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王冕,能体谅母亲的艰辛,辍学放牛,贴补家用,孝顺母亲;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勤奋学画,终于成才,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四、作业布置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的ing 形式:drawing pictures , doing the dishes , cooking dinner , reading a book , answering the phone。

2、能运用句子“What are you doing ? I am doing the dishes/„”询问别人正在做什么 并作答。

3、通过说唱Let’s chant 部分的歌谣巩固复习Let’s learn 部分的动词短语和句子。

4、学唱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是掌握五个动词短语的ing 形式,能够理解下一课时的主要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并能够用I am doing the dishes/„作答。

2、难点是:动词短语ing 形式的读音。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动词短语卡片、图片等。准备锅、铲、电话、碗碟等小道具。准

备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教学步骤

1、热身

(1)教师放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的录音。

(2)日常口语练习。

2、预习

教师出示一个动作短语卡片,如: do the dishes 说I can do the dishes,引导学生

说Me too,然后教师用其他的动词短语卡片进行替换,带领学生继续操练。,3、新课呈现

Let’s lean

(1)教师再次拿出do the dishes 的卡片,同时在黑板上写下do the dishes,教师边做洗 碗的动作,边对学生说: I am doing the dishes.然后在黑板上的短语后面加上ing 变成 doing the dishes.教师引导学生做洗碗的动作,并跟说:Me too.然后继续用其他的卡 片进行替换,通过适当的动作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表达的含义.(2)出示动作卡片,通过让学生说动作短语,并将动作短语转换成ing 的形式.(3)给学生提供调色盘、电话、碗碟等小道具,教师问:What are you doing ?引导

学生边做动作边回答:I am drawing pictures/doing the dishes/cooking dinner/answering the phone/reading a book

(4)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 部分的词汇,要求学生边听边指,力求做到“眼 到、手到、口到、心到”。

(5)教师把本部分的五张动词卡片面朝上贴在黑板、窗户、门、墙等上面,然后说

一张卡片上的短语,如: drawing pictures , 学生迅速指向该图片,指得又快又准确的 学生为胜者。

(6)教师依次出示本部分的五张短语ing 形式的卡片并提问: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回答:I am„。

Let’s chant

教师播放该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两遍后试着分组说唱歌谣。

五年级上15课《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  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小结:这道题需要逆向思考。用2 约了两次,用3 约了一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 。要求原分数,就要把分子3 和分母8同乘12,即 = =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乐高心得下一篇: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