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课时2

2024-10-18

解决问题课时2(共12篇)

解决问题课时2 篇1

第2课时 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能构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际问题——构建分式方程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在构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构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依据实际问题构建分式方程模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为什么解分式方程过程中一定要检验?

【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分式方程的解法,为利用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问题作好准备.教师再解释分式方程必须检验的原因,加深印象.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3,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1【分析】由题意可知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工程量是,如果能知道乙队

3单独施工1个月所完成的工程量,就可以比较两边的施工速度.因此可以设出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的工程量为

11111,进而列出方程为+(+)=1,解这个x323x方程,求出未知数值后,经检验,得到问题的答案.解: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实际进度,得

111+ +=1.2x361.记总工程量为1,根据工程的x方程两边乘6x,得 2x+x+3=6x.解得 x=1.检验:当x=1时,6x≠0.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1.由上可知,若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可以完成全部任务,对比甲队1个月完成1任务的,可知乙队的施工速度快.3【教学说明】解答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注意给出分式方程的检验过程.例2某次列车平均提速vkm/h.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km,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分析】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字母v和s,我们都应把它当作已知数据.根据问题的需要,可说提速前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提速后速度为(x+v)千米/时,再利用相同时间内,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可行驶(s+50)千米,建立关于x的分式方程为ss50,并予以求解及进行检验.在检验时可利用实际问题中xvxs>0,v>0来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解:设提速前这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km/h,则提速前它行驶skm所用时间为sxh,提速后它行驶(s+50)km所用时间为根据行驶时间的等量关系,得

s50h.vxss50.xvx方程两边乘x(x+v),得s(x+v)=x(s+50).解得x=sv.50sv时x(x+v)≠0.50检验:由v,s都是正数,得x=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

sv.50svkm/h.50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教学说明】解答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评讲时教师应针对本节的实际背景下的s>0,v>0进行必要说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km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min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学生速度的2倍,求骑车学生的速度.2.张明3h清点完一批图书的一半,李强加入清点加一半图书的工作,两人合作1.2h清点完另一半图书.如果李强单独清点这批图书需要几小时?

3.甲、乙二人做某种机械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零件多少个.【教学说明】

1、2题可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而第3题教师应先予以分析,再引导学生依题意得到关于x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反思,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提出疑问,并与同学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5.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除了在一般意义上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应让学生特别注意分式方程的“检验”.

解决问题课时2 篇2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作用在于“导”。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 教师“导”得好不好, 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课堂教学中, 这个“导”字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 解决重点难点; (3)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这样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就要避免“流水账”式的讲授, 教学内容不管学生是否已理解, 是否易理解, 统统经教师嘴讲一遍, 不讲就不放心, 好像不讲到, 知识就不完整;不讲, 学生就一定不会, 这种把整个教学环节浓缩为课堂教授的做法是一定要克服的。“高效课堂”理念中有“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讲易混点, 讲易错点, 讲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熟记于胸的。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 即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角来观察, 学生就是认识的主体, 而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在教学中是认识的主体, 这首先在于他在教学中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学生这个主体通过自己能动的活动去认识自己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是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 通过主体的思维活动, 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和掌握客体。这里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是说除了学生自己能动地去感知、理解教材之外, 谁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认识活动。因此,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 一定要“精”, 把本来就不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二、树立大课堂观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较集中的体现, 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在课堂讲授以外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 应采取措施加强课外辅导、课外讨论、课外实践, 淡化课内外界限,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全课程之中。当前教育形势下, 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 如何指导学生过好闲暇生活, 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课堂要延伸到学生的闲暇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这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因此, 老师要充分研究教材, 发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课堂得到延伸, 成为真正的大课堂。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应该是:从知识的传授来看, 课内教学时基础, 是主体, 课外活动是延伸, 是补充;从能力训练来看, 课内教学是做示范、学方法, 课外活动是多实践、练本领;从学习的效果来看, 课内教学是“举一”, 课外活动是“反三”。总之, 两者尽管教学、活动形式不同, 但总的教学目标却是一致的。在教学中, 只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活动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反之, 过分夸大课外活动的作用, 有意无意否定或降低课内教学的作用, 对整个教学也是无意的。

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学好的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 对课程中学生容易掌握, 可以自学的部分, 在教师主导下, 放给学生自己讨论。

“345优质高效课堂”理念是潍坊市教科院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 摸索出的指导我市教学的核心理念。“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骤四环节五课型”, 所谓“三步骤”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 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345优质高效课堂”理念是我校实施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其中, 课内探究“四环节”充分体现了“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一问题。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总体框架解读对课内探究“四环节”做了如下阐释:

(1)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 进行自主学习, 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 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 合作探究。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 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 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 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 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 帮助学生解难答疑, 总结答题规律, 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 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 有效训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 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 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 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建立课本、必读篇目、阅读书目三级教材体系

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是这三级教材。课时量压缩后,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角色首先应体现在对三级教材的学习使用上。教材建设跟不上, 学生无书读,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法落实。这样, 校本教材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结合当地的教育实际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校本教材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 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并与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 反映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

五、改革教学工作量统计办法,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加强网络教学建设

改革教学工作量统计办法, 变更以课堂授课时间计数为授课门数和课程性质为单位计数, 避免注重显性课时 (课堂教学时数) , 忽视隐性课时 (课外辅导等) 的倾向, 使教师在大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一是要加强考试研究, 特别职业学校, 要建立电子题库, 容纳科学的主观试题组合考试;二是加强评教评学, 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测评, 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参数。

加强网络教学建设, 广泛应用数字化教学手段, 系统开发、引进、制作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扩展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为学生自学、自检、自测等提供现代化高效率的手段。

摘要:减负时期,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减少课堂教学时数是个难题。师生普遍担心课时量压缩后, 会影响教学质量。课时量的压缩从表面上看是个减少课堂授课时间的问题, 但在实质上, 它是个系统工程, 牵动着教学观念的改革、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课内外结合、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考试改革、学风建设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问题不同时解决好, 单纯从教学时数上着手, 大比例地压缩课时, 势必会影响大教学计划的完成, 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故对此进行了探讨。

解决问题课时2 篇3

一、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标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根据不同的语言情景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框架。只有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课标,全面把握教材,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一种教学工具,是课程资源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束缚在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里,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只有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与本地区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在平时教学中难度太大不仅会造成“课时紧张”,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是欲速则不达。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遵循“课标”,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平时的练习也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而不应依照“高考要求考到这个难度”。

三、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充分备课呢?

我们的备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做好预习可避免上课时的被动输入,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教师还可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指导学生预习。预习通常要做到:借助音标、录音机,读单词,了解词义,初步读懂课文,能就课文回答一些表层问题;借助词典、课本、笔记、参考书等到资料,了解一些单词和短语的用法,找出疑难问题。

2.培养学生课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做好笔记的习惯。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关键的地方会反复的强调与讲解,这些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并且学生要和教师有所呼应,除积极参加活动外,还要养成就举手的习惯。主要的内容要记下来,以便复习、巩固。

3.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多做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翻翻英语书就会发现,每一课课后都有大量的练习,这表明多做练习在英语学习中是必要的。只有将知识点加以运用,印象才会更深刻。如学习了“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如果其宾语前的动词是某些感官动词或使役动词时,该动词不定式要省略to”后,我们可以把这些动词归纳在一起,以便于记忆。可总结为:一感(feel),二听(hear, listen to),三使(make, let, have),四看(see, watch, notice, look at)。这样的归纳总结能梳理知识的条理,能加深记忆,有利于知识的内化。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能力。一些好的英语学习者都是通过使用外语来学习外语的。因此在课余时间我们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力所能及的写作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

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篇4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时2 篇5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解决问题课时2 篇6

1、让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引导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借助11题对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算理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0÷20 7×9 20÷5 84÷6

2、计算

30×5+8 5×6+4×8 66÷3-15 45-30÷6

(说说运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观察101页2题画面收集数学信息

2、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说出理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汇报)

四、汇报交流

对于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鼓励

五、教师提升

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示:

1、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找出问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

六、及时反馈

解决练习二十三9、11、12题(结合11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背影(第2课时) 篇7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解决问题课时2 篇9

2.笔算乘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8。【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 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

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口答算式及结果)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出示例8。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画图)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①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8÷3×8 =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验证,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材第71页看“回顾与反思”。

4.巩固练习: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先尝试后交流。

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③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分别怎么列出;(4)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练习十五第7题。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3.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懂表格里分别是求什么。(2)每格分别怎么解答?(3)说说解题思路。4.练习十五第9题。(1)尝试解答,板演齐练。(2)反馈解题思路。5.练习十五第10题。(1)交流解法。(2)同桌合作解答。(3)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课时2 篇10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页绿点、第4页T5和聪明小屋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作业答题卡、口算纸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的估算和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师出示第2页情境图)我们到葡萄园里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后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师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与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时注重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的有关知识,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2.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及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出示自学指导(课件展示)

过渡语: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的情境图和第3页绿点的内容,重点观察绿点中黄圈里的内容并思考:(1)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2)为什么把718看作720,为什么不看成700?” 8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与遇到的困惑。

同学们有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达到目标离不开同学们努力的自学,下面我们就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4.学生看书、独立自学

过渡语: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情况,重点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自学收获和遇到的困惑。2.全班汇报质疑

师:现在展现自我的机会到了,谁有勇气把你的自学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找一名同学汇报自学收获,汇报观察思考718÷9,为什么把718看作720?,它的商是比20大还是小?为什么,如果列竖式怎么做,笔算结果是多少呢?其它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注意指导合作方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 3.师生释疑小结 同学通过观察情境图和自己的列式,对提出的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能采用估算的方法完成,我们已经估算出了718÷9的商是20估算出的商比列竖式的结果大一些,如果列竖式计算时可以这样想,用百位上的7除以9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我们知道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把71个十看作72个十除以9,商是8个十,十位上商8。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上节课第一个红点竖式算184÷8时,估计商应该比20大一些和这节课的718÷9的估算学习过程,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考一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能有这么多的收获,现在敢不敢接受挑战?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

(1)课件展示: 读算式,并估算出得数

236÷4 823÷9(2)找两名(最差)学生进行估算,其他同学坐在桌上完成。

(生练习时,师行间巡视摸清学生估算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3)议一议、更正

①更正、师:估算完的同学认真检查,估算完的同学请举手,估算完的同学观察黑板上同学估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发现错误或方法不一样的上台更正。②讨论总结

交流每一题你是怎样估算的,(可以把三位数几百几十几的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2.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的第5题

① 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关注学困生做题情况。

②谈话小结: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判断商的位数的?(引导全班同学掌握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中“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商就是三位数。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中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2)出示P5-聪明小屋,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智慧老人非常高兴。清明节快要到了,他要带我们一起去植树呢!你能帮助智慧老人完成这个任务吗?(看谁做得好,讲解的好)

①谈话:请同学们读信息,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②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交流的方法有画图法、摆学具法等)

③师讲解并总结:

讲解:要想知道38棵树苗够不够,可以先算种了多少棵?与38棵比较就知道了,在计算种的棵数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40,一种是36棵,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总结:通过此题及画示意图可采用下列的方法理解,从假如每边3棵开始,通过直观图可以发现算法:3×4-4;假如每边4棵,4×4-4;每边5棵,5×4-4;„„这样的话就可以找出这个规律了,从而就可以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类似植树这样的数学问题了。

[设计意图:计算题本身是比较枯燥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和比赛、讲故事、创设情境、讨论交流等形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发现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能力。] 3.作业:(课件展示)

谈话: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除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一道或几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应用题,写在“作业答题卡”上。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作业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业的弹性化设计,充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时还是从“国际果蔬博览会”引入,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合作探索”中红点部分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绿点部分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绿点间的内容。这节课我从多方面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估算计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在估算计算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验算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

2.使用建议: 在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素材,修改教材的个别环节,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本节课重点、难点问题。

3.教学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与人合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怎样注意指导合作的方法与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本人还有待于专家指导。

郭静娴

解决问题课时2 篇11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课标解读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从课标要求看,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以下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对各功能区进行区位分析;②能够运用实例,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图,以指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各功能区空间布局,并进行合理化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形成及区位条件。

(2)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各功能区布局位置及区位条件。

(2)通过小的拍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社会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

2.影响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列表对比、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教师:(图片导入)用课件展示西安市景观图,感受西安市这座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国际化大都市。

学生:判读图片是西安市的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利用西安市的例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

教师:展示“西安市主城区用地规划图(2008年-2020年)”。

学生:读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状况及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居住用地。

设计意图:用事实说话,增加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理解,为功能区的提出做铺垫。

2.城市功能区

教师:展示“北京市地图”,并显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指出除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基本功能区外,还存在其他功能区,如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等。

学生:判断功能区的类型,并指出城市基本功能区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教师:以西安市为例,选取商业区(钟楼东大街、西大街附近的商厦)、工业区(城市外围的三星、高新、西郊庆安集团、东郊西光集团)、住宅区(中高级的万科和曲江公馆、低级的棚户区)。

学生:体会西安三个基本功能区分布的位置,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北京和西安的土地利用体会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分布的位置,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教师:展示假设情况:“假如10年后你是一名公司的老板,决定进军西安市发展,现有三种合理方案可供选择:投资商场、木材加工厂、房地产,思考这些活动在城市分布的合适位置,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分析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

学生:(小组讨论)情景体验:分为三个大组,每组讨论一个方案。

设计意图: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当老板的情境中体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及布局原则。

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知识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教师:展示假设情况:“某城市市中心附近有小块废地,现在政府打算将该片地出售,起价300万”,引导进行简单的拍卖活动,让学生思考导致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经济,提出“地租”一词。

学生:角色体验:三个大组分别以商场老板、木材加工厂老板、房地产老板进行简单拍卖活动,从活动中思考导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现场小型拍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地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地租的因素有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度。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教师:展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市中心为O点,向外辐射依次为A、B,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以外为工业区),引导学生思考距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各功能区的分布。

学生:读图分析:

a.商业、住宅、工业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关系?

b.如果由各类付租能力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A点内部区域最有可能为哪一类功能区?AB之间呢?B以外区域呢?

教师:展示“地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图”,形象展示交通的通达度如何影响地租的水平,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交通通达度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汇处——地租次高峰。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图形的阅读展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通过动画的方式一层层向学生展示,训练学生读图和理解能力。

(2)其他因素

师生:共同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如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

七、课后作业

解决问题课时2 篇12

一、重视教材处理, 整合课程资源

新教材的特点是教材情境时代化、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处理问题化。我们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 避免“一刀切”, 对教材进行增减、补充、延伸和重组, 以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同时, 要注意将教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 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情境设计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知, 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内涵。在《国家财政》这框中, 新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要求学生“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 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一规定, 教学时就要注意控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总量和学习要求, 减少学时, 只需1课时;减少内容, 学生只要重点掌握“什么是财政, 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可以了。至于教材上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概念等, 并不需要详细分析, 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 只要知道会用就行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再现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的事实。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确定探究主题, 注重探究活动的价值

关于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处理是一个比较灵活的问题。这里面, 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探究活动一定要扣住课标、扣住教材;二是探究活动应是有意义的, 是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三是要处理好探究活动的数量和效益问题。在《国家财政》这框中, 我们整合课程资源, 结合当地实际, 紧紧围绕通渭县近几年进行的项目建设和作用, 如通渭温泉城的建设、即将开工建设要经过通渭的宝兰铁路等, 对财政支出的具体作用进行评议、归纳和提升, 构建起相应理论知识。同时, 我们还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来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着眼于“问题的设计”, 提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

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 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 并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活动, 所以“问题”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问题设计要不求数量, 而要质量。原则是一要设计生活化问题, 增强探究的信度。二要设计趣味性问题, 扩大探究的参与度。三要设计思维性的问题, 挖掘探究的深度。四要设计实践性的问题, 拓展探究的广度。五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提高探究的精度。在问题设计中,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向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炼课程目标意义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有关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方面的探究过程设计, 着力引导学生亲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 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简言之, 这是一种“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为此, 我们追求从有意义的情境出发, 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在经历问题后, 不知不觉地来到抽象概念、原理的门口, 然后在抽象层面上活化、内化知识, 使生涩的概念、原理真正走进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感受政治的力量撞击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 问题好比助推器,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 反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抓住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 独立思考、大胆求索,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培养了问题意识, 提高了创新能力, 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益。

总之, 要解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课时冲突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 不断探究, 不断创新。我们要敢于坚持, 善于学习, 勤于反思, 学会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杜荀鹤,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的下一篇:国家知识产权局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