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问题解决

2024-07-08

集体问题解决(共11篇)

集体问题解决 篇1

村级债务成因复杂, 而且累积时间长。截止2011年末, 我市154个村有140个村债务缠身, 债务总额高达13, 296.6万元, 有债务村村均负债95万元, 总债务中欠个人款7, 045.7万元, 占债务总额的53%;尾欠利息3, 227.3万元, 有债务的村村均23万元。资不低债的村45个, 占总村数的29%。其中为农民代缴税费形成债务高达3, 148万元, 占债务总额的24%。我市目前村级债务数额巨大, 村级组织已经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如此之高的村级债务不仅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 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随着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改革的全面推进, 村级年总收入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 村级“三项经费” (村干部报酬、办公经费) 为每年每村7.2万元, 仅能维持日常开支。另外, 国家对农民免征农业税的同时, 又实行了粮食补贴、粮种及其他补贴等, 村级组织已不允许向农民筹集资金来化解债务, 伴随着村级资金的紧张和村级收支的进一步压缩, 又经过几年来化解债务的多方努力, 如回收债权、拍卖资产、租赁发包项目、划转债务、增加收入等措施的挖掘, 目前化解债务的潜力已到最大限度, 特别是历经回收债权化解债务以后, 剩余的债权11, 264万元, 多数是走、死、逃、亡户形成的呆账及个别钉子户、贫困户及不合理负担造成的, 已形成不良债权, 今后大部分不可回收或难于回收。上级政策 (黑政发[2003]41号) 又规定对农户欠集体的债务继续按照“核清、公布、认可、逐步还的原则办理, 待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后再做处理, 严禁动用司法力量强行收取。”, 也就是暂缓收取农户陈欠款。另外, 拍卖资产还债已造成部分村目前已仅存微量资产, 有的村已经达到变卖村部而没有办公场所的程度, 还有的村迫于还债压力已把村级微量资产长期对外发包, 等等。以上种种因素都不利于今后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经过近几年国家对农民发放各种补贴, 及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目前部分农户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偿还债务能力, 但农户欠款额度较大欠款面较宽 (欠款户均2, 430元, 欠款农户接近总户数的一半) , 而且累积形成时间较长, 成因复杂的, 对村级公益事业开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现状, 收取农户欠款是必要的和应该的, 合理合法收取农户欠款不仅可以有效化解村级债务, 还可以带动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一定要对欠款户搞好准确细致的调查, 谨慎行事。一是要分清合理合法税费和不合理负担, 二是要确认农民承受能力, 三是要抓住农民出售余粮及农副产品后的有利时机, 四是运用司法手段是必要的, 有利于欠款回收, 但采取这一手段收欠应仅限于个别有能力偿还而拒不偿还且影响力较大的“钉子户”, 起到教育和拉动作用, 但不宜普遍采用。村级收取农户欠款时, 对农民欠款要进一步核清分类, 搞好偿债能力调查, 摸清债务构成, 对欠款农户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加大力度, 积极清收。农户欠款额度较大, 能够一次性偿还的, 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报乡镇农村经管中心批准, 予以减免。对暂时还款确有困难的农户要制定还款计划, 按合同约定逐步偿还。“对那些有偿债能力, 但采取经济、行政手段收欠无效的债务人, 要通过法律程序, 依法清收” (黑农改办[2004]31号) 。要鼓励村干部和农民党员主动还款, 带动农民自愿还款, 农户在村集体既有存款又有欠款的, 要进行抵冲。要努力作好债权债务人工作拉拽抵顶。对欠债的贫困户, 要加大扶贫力度, 各级领导干部要重点帮助他们发展畜牧养殖、棚室生产和富余劳动力输出, 增加其还款能力, 并教育他们主动还款。

今后工作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搞好不良债务及债权的清理调查, 建立、完善债务及债权台帐, 分清合理与不合理债务, 不合理的要坚决剔除, 合理的在登记, 公示。

二是对债务中的教育支出 (已化解的“普九”债务、及其它义务教育之外, 还有大量的民办教师工资没有纳入进来的部分) 、敬老院、修路、卫生医疗、文化体育、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等公益性支出形成的债务, 国家财政应重点补助予以解决。

三是收欠政策要明确, 并具有可操作性。鉴于农民有一定承担能力的现状, 建议省里出台欠款回收政策, 强化对农民合理负担形成欠款的回收, 组织专门人员,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 查清经济状况,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分类清收。对有偿还能力而无故拖欠的, 特别是对那些“钉子户”, 要坚决依法清收。对经济状况一般, 一时无偿还能力的, 也要做出还款计划, 逐年偿还。

四是乡 (镇) 、村要充分挖掘各方潜力, 采取多种办法盘活资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增收节支, 努力偿还村级债务。

五是强化“村帐乡管”、“乡管村用”,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压缩和控制费用支出。

六是要严格遏制新的债务发生。要从源头上控制新债发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面对地方资金困难的现状, 建议国家和省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投入, 应全额予以支持, 取消地方配套资金, 避免因筹集配套资金而形成新的村级债务。

集体问题解决 篇2

***

通过“三进三同”和“大下访”活动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发现农村问题很多,特别是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相当严重。虽然国家提出了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但随着家庭个体经济的繁荣发展,集体统一经营方式越来越来越弱化,目前,我走访了我镇四个村,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查了其账目,有的还存在欠账现象。由于缺乏集体经济的支撑,村级组织“想办事但无钱办事”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了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大因素。

一、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的政治问题,是建强基层党组织的现实需要。当前,大多数村、社区的工作经费都是靠财政支付,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资金相当紧张。但事实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如规范党的组织生活、组织村名进行议事议策、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等都得需要一定的经费开支。据我所调查,很多村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如果不给几元的会议补助都很难保证到会人数。由于缺乏经费保障,许多村级组织建设不规范、活动不正常,导致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下降。因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是建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围绕加快农村村组管理体制改革、村委会职能转变、村支部书记差额直选等内容,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村干部“手中没把米,唤鸡都不来”的尴尬,有利于回答新时期农村干部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有利于加强村一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导致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导致一个村或者是一个地区无法整体脱贫致富。一部分有条件、有头脑的村民先富起来,但能力弱的村民由于没人带,越来越贫困,因此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受到影响。此外,在农村许多公益事业如农田水利建设、村容村貌改造、村道修补的建设和实施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提高干部待遇、解决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待遇低是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靠财政支付来提高村干部很不现实,而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提高待遇是最有效的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被征地农民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事关我县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构建和谐***的战略部署。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等办法积极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经营,能够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民开辟多种收入来源渠道。同时,更有力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村企合一”、“股田制”等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下,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二是在巩固双层经营管理体制下,能够充分利用没有分散到户的集体土地,发展优势农产品种植(养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三是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为土地流转提供优质、有偿的中介服务,在扩大了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正确面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现有**个镇街,**个村(社区)。其中,**个乡镇50%以上的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个镇街20%-50%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个乡镇20%以下的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个乡镇全部是“空壳”村。

我县村级集体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离“有钱办事”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臵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2.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3.刚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期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及各项建设创建活动等方面的刚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分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4.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实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未留。

5.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和适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6.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提高,与先进村的差距越来越大。

7.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县村两委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

三、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新时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首先要从观念上给予以更新,不能等同与计划经济、大集体时代的集体经济,把发展集体经济理解为就是兴办集体企业,片面地认为就是“上项目、找贷款、办工厂”,是非常不正确的。目前,发展村集体经济,应该允许充分发挥和谋划,在资产高效运营管理、优势资源(含产业)的开发利用、开展各种社会化服务以及与项目进行有效链接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发展方式和模式上要与时俱进,因村制宜。

(一)整合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一是资产出租。将现

有的房屋、林地、耕地,池塘及“三荒”等集体资产出租给他人经营。二是股份制合作。把按政策应确权到户的集体资产,将产权确权到户,但资产不分割,仍然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收益中村集体占有一定股份。如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集体林场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也可以由村集体领办一个项目,村民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聘请专业的经理人来经营管理,村集体和村民个体根据股份大小分配收益。

(二)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协会)。由村集体结合本村的优势主导产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服务和管理获得收益(组织费、管理费)。这是最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现代经营理念,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作了专门的阐述。相对来讲,这种方式村集体不需要大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本地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村民受益面广,特别是可以带动那些致富能力较弱的村民共同致富,从而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专业合作社法》,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工商部门以法人的名义注册登记,并且可以通过贷款和项目等方式融资。

(三)用好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一是位于工业园区的村(社区)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等形式,依

托县城、重点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修建标准厂房、市场、仓储等二三产业载体,村一级可委托镇出租,也可以自己招商出租。村级集体参与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一方面实现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园区建设压力,使园区形象更佳。同时,近郊村应该围绕城乡一体化战略进行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利用新增的土地搞好开发。远郊村也可以以投资形式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从而获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并可将自用有余的有偿与其它地区调剂使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发展效益农业、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三是积极拓展有偿服务业务。如为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等。

(四)对接城市功能需求,发展社会服务。在三个街道的城市社区和一些中心村镇、农村社区中可以侧重于家政服务,由村集体牵头成立相关的社会有偿服务组织获得一定收益。

(五)兴办实业。结合当地优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初、深加工和包装物生产等方面作文章。选取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通过招商或直接投资办工厂、办企业。

四、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管理,积极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一)解决好思维观念的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村干部能力和素质培训,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心,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监督管理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改变“干部不用心、群众不放心”的状况。

(二)解决好政策扶持的问题。一是制定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二是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总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制定了“村级留用地政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根据(社区)人口数,留给村集体一定的土地,在不得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前提下,留用地主要用于商业经营性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组织二三产业,包括商业、外来人员的公寓、综合大楼、标准厂房等,凡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都可以开展建设。这样村集体就有了固定收入,减轻了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

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道城镇发展集体,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火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门一定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对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题开展农产品产销经营服务及仓储、运销、信息中介等有偿服务的,3年内各类税费地方留成部门全额返还集体经济组织,并给与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三)解决好“带路人”和“领头雁”的问题 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一个村稳不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快不快,集体经济搞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这个村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我们要把一大批年轻、文化高、观念新、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部的岗位上。要不拘一格地把

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搞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显著的给与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事,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集体问题解决 篇3

一、土地“三权”不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权责不清,是土地流转中的核心问题。部分基层干部为了谋求自己的“政绩”和集体收益,把土地作为“第二财政”,以地生财,片面强调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强令农民低价留出承包土地,然后由集体统一发包,统一开发,直接违背了土地流转必须由农民自愿的原则,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违反了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有的基层干部对农民未经集体组织审核批准擅自转包出租土地的行为,不闻不问,不加制止,导致集体利益严重损害,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被侵犯;而有些农民对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也存在误解,认为这些土地就是自己的,可以任意处置,于是私租乱包给他人开挖鱼塘虾池等,破坏了农田的灌溉水系;也有的农民在其他田块己经调整生产结构的情况下,硬是顶着不调整,影响了农地的整体布局与开发。目前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已调整结构的收益不断提高,让渡土地经营权所取得的收益也将逐步增加,由此而引发的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与农户(拥有土地承包权者)互相争夺土地经营全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突出。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联动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缺乏完整的价格体系,在历史上又没有可供参考的价格,一些地方因缺乏信息中介,更缺乏土地市场,导致土地流转没有完全展开,交易量小,流转价格低。就社会保障而言,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也由于很难取得城市户口而被排除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之外。这使的农民把土地看得十分重要,仍然把承包土地看成“活命田”和?“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出让出去,阻碍了土地流转。

三、土地流转效益损失。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不少农村集体完全以税费收缴方式搞土地流转,以税费每亩计价发包农户,费用收归集体,农民既丧失了土地承包权,有丧失了土地流转收益;另一方面,有的乡村以牺牲农民承包地的地价效益作为招商引资优惠条件,以较低地价影响农民将土地出租给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企业。同时,名义上“集体提留”,包括土地承包使用费,但是实际上集体提留与土地使用情况并不挂钩,提留多少与土地等级、质量无关,并且提留款并没有专款专用,这就是造成了土地事实上的无价、无偿使用,不利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四、行政干预土地流转。尽管中央一再强调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制,但现在土地归某集体所有,土地发包者是村委会,基层干部仗着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和行政权力,在利益驱动下强迫流转,暗箱操作,从中渔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他们往往以反租倒包等方式,硬性进行调整。其借口主要有三:一是结构调整,将承包土地随意调整搞连片开发;二是规模经营,将承包土地人为集中到大户手中;三是农业产业化,将承包地长时期大面积转租给企业经营。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一、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不完全性从根本上讲是国家一直在立法上的表现,它体现了国家对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市场的垄断。垄断是不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在法律上重新确立农村集体在各项权力上的内容和赋予更完善的权力行使能力,在体现国家在土地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纳入有形的土地市场。

二、科学界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的组织结构和明晰具体的产权形态和完善的收益分配制度,这是推行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产业化政策的前提,也是农村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合理流转的前提。

三、采取两权分离的方式。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有形市场流转的方式上可以借鉴或者采用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模式,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创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可抵押、可流动的法律和政策制度,并严格规范程序。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土地用途、用地规划,建立报批、逐项审查的流转程序。

(二)凸显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对加入流转的土地使用权,特别是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农村集体土地中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应权属清楚,四至明确,同时进行土地评估,制定出参考地价标准。

集体问题解决 篇4

2010年, 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工作将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为重点, 全年计划完成造林逾529万hm2, 森林抚育525万hm2, 中低产林改造166.7万hm2, 义务植树25亿株, 年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7万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 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因此, 需要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制订行之有效的举措[1]。现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介绍如下, 以供参考。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

1.1 山林权属的争议

勘界发证、明晰所有权 (具体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是本次林改的首要任务, 而山林权属界址不清、争议多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2]。据调查农户反映, 当年“三定”时期发放林权证时, 没有进行实地勘察边界, 而是由个人自主填写。有为了减少税费而故意少填, 也有为了抢占资源而夸大面积。本次林改在细致地实地勘界中发现, “一山多主”和“有山无主”的问题同时存在。由于林木 (包括竹林) 的经济价值显著, 争抢山林的纠纷时有发生, 大大增加了确权发证的难度, 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发证的进度。

1.2 采伐限额的放宽与约束

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3]。对采伐权限定条件增加了农民行使经营权的交易成本, 这种鼓励投入而限制收入的做法已在实质上形成了产权残缺。在江西省, 现已取消了对毛竹的采伐限额, 但是对经济价值更高的杉木等商品林则采取森林总量控制标准, 实施采伐限额, 对于生态公益林则是严格禁伐。调查显示, 采伐指标通过“省—县—乡—村—村小组”的渠道分配进行层层下达, 由村小组集中使用而不是分配给农户个人。其原因在于有限的分配指标落实到为数众多的山区农民头上, 平均只有673.3 m2/人。由于采伐指标供不应求, 相关部门的寻租行为难以避免, 炒卖、倒卖采伐指标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有90%的农户认为当前采伐证制度存在着申请困难、年采伐量指标严重不足等问题。

1.3 档案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林权历经多次变更, 原始凭证档案管理不够完善, 管理人员经常变动, 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措施不规范, 林权档案管理存有很大欠缺或失误。在发生产权纠纷时, 无据可查, 不可必免地造成错误。

1.4 没有专业评估机构

在林改的过程中, 对林分林地的资产价值、生态价值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 就无法对林地林分做出一个价值衡量标准, 将严重影响集体林权的改革。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2.1 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雷山县集体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利用林木市场流通机制, 使山林经营者能适时获得预期收益, 真正实现“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

2.2 实施科学经营,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按照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 允许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 对所经营管理的林木进行抚育间伐及主伐利用, 使业主的林木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相统一。

2.3 建立健全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

林业主管部门应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并围绕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 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4]。抓机遇、促改革,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双赢、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抓住机遇, 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情的产权归属清晰, 经营主体到位, 责权划分明确, 利益保障严格, 流转顺畅规范, 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投资山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4 确保收益权的体制构建

确保收益权, 不仅要从政策上更要从体制上加以法制化、稳定化、长期化。基于对我国林业税费存在种类多、征收环节多、重复征收、税负不公、使用不当等问题的反思, 必须在法律上规范农民合理的税费负担, 界定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 以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 以及增加消费人群的生态建设支出, 来维持正常的营林费用支出和行政支出。

2.5 实施林地经营技术入户, 培养乡土技术人才

行政村是林业发展的基本单元, 村级技术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力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使林地经营技术入户, 支持和鼓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下乡支农等活动培训林农; (2) 组织力量选编一批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适应地方特点的林地经营和林木经营培训教材, 通过发放技术手册, 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 开展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 (3) 依靠科技,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林地经营的科技含量, 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金融支持集体林权改革的建议

3.1 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林权抵押贷款补贴基金。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 减轻林农的贷款利息负担, 拉动贷款需求, 促进林农对林业生产的二次投入。二是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保证金, 以及林业产业发展风险金, 为金融部门增加林业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 放大“两金”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效应。

3.2 鼓励开办林业保险业务

国家应开展林业政策性保险业务, 并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林业保险业务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性保险和信贷业务的有效结合, 扩大信贷对林农的覆盖范围, 及时为林农、林企提供保险保障, 以降低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何得桂.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6) :46.

[2]李世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消防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08, 33 (3) :118-120.

[3]贺东航, 朱冬亮.中国集体林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 2006 (5) :79-81.

集体问题解决 篇5

【关键词】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外围条件;校音;音准节奏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更加丰富孩子的音乐第二课堂,很多学校为孩子们开设了器乐兴趣小组。在各种类的器乐兴趣小组中,以小提琴兴趣小组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多。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现将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所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中的三个问题以及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摸索中认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先把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所常碰并到引发思考的这其中三个实际问题先摆出来晒晒:

第一、小学阶段小提琴兴趣小组学琴的外围条件到底是什么?

第二、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为小提琴校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真正授课的时间被大量占用,那么在教师校音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该做些什么?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

第三、在兴趣小组中如何解决孩子的音准节奏问题?

基于以上三种小提琴集体课实际教学中所会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来一项项地剖析解决。

一、学琴的外围条件很关键

有人会问,学琴的外围条件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包括了学琴孩子的自身基本条件,授课教室的选择和小学阶段最佳涉入学琴的时间。什么是学琴孩子的自身基本条件呢?比如说,孩子自己对这方面感兴趣,愿意学习并愿意坚持练琴的;家长有意识想培养,而不是仅仅冲着学校是免费教学而来混个便宜的;另外,听力正常,手型条件良好的,比如手臂手指够长,手指度宽而不尖,手关节运作灵活的,便可以尝试学习小提琴。对于授课教室的选择也很重要。一个学校要想开展小提琴兴趣小组,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可供小提琴授课的教室。教室需要有较为宽敞的空间,有位置可以摆放琴盒与谱架,可以有按节拍边走边演奏的空间;除此以外还必须备有多媒体设备,特别是实物投影设备,才能将繁杂的小提琴谱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孩子能统一步调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演唱或演奏曲谱。否则,在每次授课时间都不够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可能每节课将曲谱抄在黑板上统一指导甚至供学生统一练习。所以授课教室的选择至关重要。至于小学阶段的最佳涉入学琴时间我个人认为在一年级下学期是最为合理的。为什么呢?孩子们从幼儿园迈入小学,生活与作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的上学期他们需要有时间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下学期来临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的步调并不再觉得吃力了,这时学习小提琴是最为合适的,功课不是很紧,下午又只有两节课,可以多腾出时间来练习最为重要的小提琴基本功。到了三年级功课开始紧了的时候,基本功已经练习得比较扎实了,拉琴就开始变得轻松且有趣多了。

二、如何合理地安排小提琴兴趣小组的授课时间

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单单为小提琴校音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导致真正新授课的时间被大量占用,新授课时间明显减短,时间不够用。那么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呢?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先苦后甜。

先从大方面讲:据我的观察,小提琴的练习琴刚买来时是相当容易走音的,但如果坚持练习,经常校准,它慢慢的就稳定下来了,调律的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所以,在兴趣小组刚刚起步的第一个学期里,我一周安排了四次授课时间。两个时间段是集体授课,两个时间段是两个3-6人组的培优班,重点培养一些看上去比较灵气,悟性比较高的孩子,他们学会了以后将是老师的小帮手。至于每次授课的时间,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下午都只有两节课,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第三节课直至清校的两节课的时间。这样授课,虽然辛苦,但可以让孩子和他们的小提琴在短时间内迅速趋于稳定,从而避免了长期的辛苦与不见成效。

再从小方面看,也就是当堂授课的安排来看:在我给孩子们调音的这一时间段,我先教会孩子唱拉小提琴的四条弦空弦,然后我一边为他们校准琴弦,一边让已经调律好的孩子运弓拉第二条弦的空弦,即A这个音。而还未调好琴弦的孩子则要求他们边唱边空手拉A弦空弦,累了轮流坐下休息。这样既稳定了班级的秩序,又让孩子们加强了最重要的空弦基本功的练习。当所有的小提琴都调好音了以后,就可以统一开始检查教过的知识点以及教授新的知识了。

三、在兴趣小组中如何解决孩子的音准节奏问题

音准节奏问题一直是小提琴业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让很多集体课的小提琴老师所头疼的问题。音准节奏是小提琴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小提琴的基础教学一般情况下的建议是一对一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师正面直观地纠正学生的听觉误差,直接地帮助孩子们校正音准和节奏,对于这项基本功的掌握情况肯定会相对扎实。但在兴趣小组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做不到一对一的教学,我们就得要另寻良方。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便是:注重聆听!我是这样解决的,分三步进行。

我首先先教孩子们听唱音阶。认真地听每一个音的音高并模仿唱。唱不是随便地唱,要轻声地唱,边打节拍边唱,这样既能聆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并随时做出调整,又能巩固节拍。每一个音唱两拍,并用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其实这种音阶演唱练习在平时的每一节音乐课上都有练习的。当他们唱得不够准的时候,我通常会要求孩子先停止演唱,认真地用耳朵来再听一遍,然后再次模仿音高进行演唱。都唱准了以后开始用每个音两拍的节奏重复四遍来拉音阶。这时孩子们的耳朵已经适应了聆听,在四遍的同音练习中,他们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手指位置来达到相对应的音高。

再者,我也会用涂改液在他们的小提琴上画上一指、三指和四指的指位线来辅助音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指、三指和四指的指位线都画了,二指的却不画?那是因为二指要么跟一指并拢,要么跟三指并拢,位置不够稳定,所以不需要画。有了指位线,孩子们在不视谱的前提下便可以看着自己的手指位置来拉音阶让手指定位,让自己拉得更准。更重要的是这个指位线是画给家长们看的。有些家长本身五音不全,也完全听不懂到底孩子在家练习的音是准还是不准,但是有了指位线,他们就会知道,哦,这指按高了还是按低了。为什么用涂改液来画指位线呢?因为涂改液可维持的时间不会无限长,孩子在拉琴的过程中很容易出手汗,也就很容易将所画的指位线给抹掉了,而孩子们要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地让自己的手指定位。毕竟音准是靠耳朵来听的而不是眼睛,我不想让孩子们太过于依赖眼睛来辅助音准。

最后,我要求我小提琴兴趣小组的孩子们都要去准备一支录音笔,无论是音阶、练习曲还是小曲子,我都会让孩子们将我的范唱或范奏的内容录回去,在练琴的时候放出来边听音准节奏边跟着唱,然后跟着拉,相当于为孩子们找了一个免费的陪练。

对于音准与节奏的把握,我总结了一下,其实理念非常简单,也不过就是一听、二唱、三拉。在初学阶段,听和唱相较于拉更为重要。

当然,在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的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不单单是这三个,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例举了其中的三个问题来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做为热爱小提琴事业的人群,我们既然致力于小提琴的教学,就应该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勇于探究,永不言退!

作者简介:

集体问题解决 篇6

校园集体舞的组织表现形式和所占场地与广播操的组织表现形式和所占场地有较大的区别, 同一班级的学生跳校园集体舞所占的场地几乎是做广播操的两倍, 所以,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组织形式, 场地必将成为制约校园集体舞推广普及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 解决场地不足的矛盾, 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 分散进行的方法。首先, 我们把全校的广播音响设施进行全面调整改组装, 让优美动听的校园集体舞舞曲响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次, 我们根据校园集体舞的实际要求采取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小分队分散进行的方法, 来代替以往以校或以级部为单位的大兵团集体统一做操模式。把学生分散安排在操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一些专用体育运动场地和房前屋后的甬路等一切室外场地, 只要保证学生安全、不影响跳校园集体舞的质量的场地都可以利用。这样, 只要精心组织, 科学安排, 一般学校都可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

二、“两个结合, 一个利用”是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的“两个结合”:一是体育教师与音乐教师结合, 用体育课与音乐课整合的方法来统一教学校园集体舞。这一阶段, 学校可以统筹安排体育课和音乐课, 在这一时间内校园集体舞是体育教师和音乐教师的共同任务。这样, 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又可以缓解校园集体舞教学时间不足的压力, 还可以把体育教师的阳刚之气与音乐教师的优美之韵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使校园集体舞的音乐艺术魅力大增。二是教师教与学生教相结合。首先, 让所有有能力的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教师) 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校园集体舞。让每一位教师要像70年代做第八套广播操一样来学跳校园集体舞。这样, 既带动了学生学跳校园集体舞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教师的身体。其次, 我们从各班级挑选一批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同学, 利用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 提前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 然后回到班级协助教师进行教学与辅导。

集体问题解决 篇7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解决措施

引言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 简称确权, 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 (或称一宗地) 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权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 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

1 确权工作的意义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一项依照相关法律维护农民土地权利, 强化农民的土地物权意识, 从而实现高效解决农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 保证农民权益的工作。同时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由于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粗放浪费的现象, 所以需要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以农村土地确权与登记为基础, 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 规范集体土地管理, 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 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2.1 宣传准备工作不到位

宣传准备工作一旦不能落实到位, 会大大增加确权工作的难度。一方面, 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因为准备工作不够, 缺乏沟通协调与配合, 导致工作上的被动。相关项目单位会由于资料收集不全, 如果再加上作业技术人员业务不熟练, 导致较多重复返工。而另一方面, 部分群众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不能有清晰的认识, 意识不到土地确权登记的重要性, 对土地确权的登记缺乏积极性, 登记意识不强, 加大了指界签字盖章的困难, 直接造成许多土地之间不能建立准确的划分依据, 影响了土地确权划分工作。

2.2 确权工作秩序混乱

在确权工作中由于各县市国土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各项目单位之间存在竞争, 那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共享, 极易造成各地土地确权工作各自为政的情况, 影响确权工作的秩序。实际操作中极少数人员忽视作业规程、规范, 甚至个别承担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人员队伍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达不到优质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任务的要求, 造成土地所有权人签字盖章不完全、填报表格不全等问题, 破坏了有序的确权工作。以上这些情况致使确权工作的全面开展出现效率低下、秩序混乱、各地确权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2.3 历史遗留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 部分土地的权属存在争议或权属证明材料不全的情况, 而又由于人事变动使得部分可利用的证明材料不够完整。因为缺少相关资料, 这些土地会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或者纠纷, 而作业单位是无法处理这些争议和纠纷问题的, 给确权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部分地区又存在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违规用地问题;有的地方还有“小产权房”以及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没有到土地登记机构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手续等问题, 都大大增加了确权工作的难度。

2.4 成图软件不成熟, 内业建库标准不够具体

在作业初期, 由于目前因为成图软件的不成熟, 在成图操作与建立数据库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导致作业单位工作量的增加与重复, 影响工作效率。目前加上作业初期数据库的建设标准也不够全面具体, 例如建库标准没有具体定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没有说明具体的数据库需要到哪些图层, 对图层结构也缺乏详细的解释, 这些都大大延长了整个确权工作的完成时间。

3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的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意义, 调动农民配合确权工作的积极性。农民必须首先能够理解确权工作的重要性, 接下来才会进一步支持政府的工作, 并自觉遵守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民的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部分农民还缺乏对法律法规常识的了解, 一旦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 往往无法利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一点,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者相辅相成。基层农村的宣传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一线, 在现场向农民讲解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3.2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 工作人员的知识经验与业务水平对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在登记工作中, 相关人员需要“以身作则”, 积极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土地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提高登记人员的土地法律法规意识, 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体系。除了上岗前的培训, 还必须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技能考核, 保证业务水平, 配合严格的奖惩制度, 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极少数徇私舞弊、不遵守规章的工作人员和业务单位必须要给予严厉的警告, 必要的时候予以辞退或停止业务处理。

3.3 依法开展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特别是在开展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的要求来进行。地方政府在修改、完善地方集体土地的登记制度时, 必须及时提交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经批准后才可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土地的登记划分管理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旦土地划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可调和的重大纠纷问题, 必须依靠法院进行裁决, 并提交法院调解书。只有当土地当事人双方意见一致后, 才可以完成土地的划分, 最终进行登记发证。

3.4 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提高调解效率

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中, 纠纷经常会出现, 这就需要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 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土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确保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旦出现纠纷问题, 应当对土地确权登记的双方开展积极调解。通常来说, 现场调解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调节方法, 因为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环节, 大大节省调解时间, 提高调解的效率。如果调解工作很难取得进展, 那么可以将有争议的土地暂时纳入独立的土地界限, 当土地当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之后, 再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划分工作。对于部分难以解决的土地确权登记问题, 可以将这些问题提交法院进行判决。现阶段来说, 调解仍然是较为高效、快捷的处理方式, 应当充分发挥当事人的调解能力, 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3.5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范围体系

之所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会出现大量的纠纷,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缺乏完整、健全的管理体系。只有明确划分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 同时详细划分农村集体土地的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保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登记工作, 农村集体土地的每一部分, 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中的农业生产耕地、建设用地以及闲置的土地等等都不能忽视。

4 结束语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 因为土地复杂的产权状况与相关主体对农地流转收益分配的不同诉求, 导致了确权工作中产生许多的矛盾与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单位积极参与协调, 积极处理工作中的纠纷, 为进一步的登记发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建嵘, 石风友.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J].东南学术, 2012 (4) :4-11.

[1]王丽华.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性[J].国土资源, 2012 (9) .

集体问题解决 篇8

我国原有大量的天然林资源, 但由于长期的过度砍伐致使天然林资源消耗殆尽, 天然林各方面的作用不同程度的降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好转, 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 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林业政策和法规, 并对林业投入巨额资金, 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划分, 使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虽然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划分使大量的天然林资源得到了保护, 但受益的绝大多数是国有天然林, 而在我国的某些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大量的集体天然林, 而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却没有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中受益, 并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在遭受着难以逆转的破坏。

吉林省吉林市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拥有大量的集体天然林, 现以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1997年与2007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比分析集体天然林遭受破坏的情况。1997-2007年江密峰镇二类调查林业基本面积数据变化如表1所示。

(公顷、﹪)

一、基本情况

第一, 10年间, 国有林略有减少但幅度不大;集体林大幅度减少4160公顷, 其中集体天然林减少3291公顷;私有林大幅度增加3022公顷, 其中私有天然林由0增加到2027公顷;非林业用地增加了860公顷。

第二, 10年间, 江密峰镇经营范围内人工林面积增加224公顷, 其中国有人工林增加了98公顷;集体人工林减少了869公顷;私有人工林增加了995公顷。

第三, 10年间, 江密峰镇经营范围内集体天然林减少的3291公顷有林地中有2027公顷因权属转让变为私有林, 除去10年中曾划归其他林场160余公顷外, 有将近900公顷集体天然林地流失, 其中绝大部分被开垦成耕地变成了非林地。

二、存在的问题

仅江密峰一个镇在10年间就彻底流失了将近900公顷的天然林, 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 地方政府对集体天然林的巨大作用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不强、监管不利。由于集体天然林没有纳入天然林保护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范围, 国家没有投入资金致使地方政府保护意识淡薄、疏于监管。

第二, 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利益、只注重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又害怕出现农民群体上访事件与国家要求稳定的社会大环境相违背, 在出现农民毁林开荒案件时往往忽视林业的整体利益而偏袒毁林者。这样既不能使已发生的毁林案件公正解决, 同时又滋长了农民毁林开荒的积极性。

第三, 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对大面积的集体天然林不能做到有效管理。江密峰林业站只有不足10人, 能经常下乡的只有几个人, 单靠几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管理上万公顷又很零散的集体林地。

第四, 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相关法律及天然林的巨大作用宣传不够, 致使一些农民只注重短期利益, 同时又由于缺乏其他的创收途径, 只能靠蚕食林地来增加耕地面积进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

三、解决办法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大力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 应加强对天然林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方面巨大生态作用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只有保护好大片的天然林才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发展经济, 在国家财力还照顾不到集体天然林的时候尽量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 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加强监管。

第二, 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不应牺牲林业的利益, 在毁林案件发生时能严格依照国家及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这样既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政府的尊严, 同时又警示了潜在的毁林开荒者。

第三, 应加强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的力量, 把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林政队伍中去, 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并坚持林政管理人员的管区轮换制, 杜绝林政执法人员中的执法犯法等各类腐败现象的滋生。

集体问题解决 篇9

1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1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 居民要进行宅基地建设, 必须要经过政府部分的审批, 并且要与乡镇土地整体规划相符合, 保证一户一宅, 村民在进行买卖房屋以后不能再次申请宅基地。而我国农村宅基地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地大房多收入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宅基地流转问题越来越重要。现阶段, 农村照基地流转中, 主要的形式是自发的、隐形的交易形式, 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以下问题:首先, 违法建房现象多, 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其次, 阻碍了村镇规划的进行, 宅基地建设缺乏规划, 混乱不堪,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第三, 宅基地缺乏激励机制, 大多数农民对国家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都无法理解与支持。作为农民而言, 更愿意私下进行宅基地流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 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浪费严重;第四, 对宅基地的使用权权能确实, 无法充分保证使用权益。在利益的驱使下, 城镇近郊以宅基地为名修建的小产权房越来越多, 将大量的耕地占据, 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严重影响。法律在面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时, 如果严加限制, 基层在对宅基地流转问题进行处理时也很难入手。

1.2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解决方法

宅基地作为特殊集体建设用地, 应该依法对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规范, 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进行加快, 明确宅基地使用权能, 达到宅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秉承节约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对宅基地的位置进行科学规划, 满足农民建房需求。其次, 对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合理流转与有偿回收制度进行探索, 尤其是对进城务工落户人员的空闲宅基地问题进行解决, 通过对这部分闲置宅基地进行盘活, 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成员的需求以外, 也能进一步的保护耕地。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拆迁补偿问题中, 也要确保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同等补偿权益。第三, 对国有划拨土地转让规定进行借鉴, 允许宅基地流转, 在一户一宅的基础上, 保证所有权主体的利益, 要求宅基地使用人或受让人在转让过程中, 要向集体缴纳转让过程中的增值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购买权。

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

所谓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从本质上来看, 是行使集体建设用地的收益权与处分权。《物权法》中规定, 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流转, 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 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产权主体不确定。和土地所有权主体相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完整、不确定, 其职权也很难真正的行使。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主体包含所有者和使用者, 既包括集体组织, 也包含农民个人。其次, 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因此对集体建设用地缺乏地价评估机制, 在流转中也缺少征税根据, 造成土地税费流失, 因为土地流转市场的不稳定, 对权利人的利益无法从根本上进行保证。第三, 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规划相对滞后。乡镇企业与农户住房建设均比较分散, 利用效率比较低, 对土地资源而言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很难取得社会事业建设与农村基础建设的规模效益。对于我国西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表现为规模较小、范围不大, 而且存在大量集体建设用地无法盘活、闲置浪费的现象。例如, 西部某县仅仅在拆点并校方面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达到1500余亩, 这些集体资产无法有效的进行利用, 也没有合法的集体土地转让市场。而乡镇企业用地通常是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私下交易完成, 这就是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形同虚设。

2.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建立并完善使用权流转制度, 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当前, 主要是要加强国家层面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的立法, 总结实践经验, 形成制度性的规范, 从而推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此外, 也要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进行规范,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2.1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形市场, 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指导, 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 实施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期限、有偿的流转策略。2.2.2对集体土地产权加强管理。首先, 应该将土地产权的关系理清;其次, 加强土地登记, 如果土地需要流转, 必须先进行确权登记以后, 才能进入市场流转;第三, 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进行夯实。2.2.3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将收益分配关系理顺, 在农村集体与农民个体之间将流转收益合理进行分配, 保证集体收益必须要用于集体。2.2.4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审批手续要进行规范, 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操作程序。2.2.5对土地用途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流转的土地在利用上, 必须要与村镇规划及整体规划相符, 坚持有偿、自愿的原则, 保证土地的合理流转, 引导集体土地市场良性发展。在实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中, 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农民群体作为利益相关者, 经常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自身原因, 处于弱势地位。法律与政策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完善, 对流转要进行规范管理, 提高流转的效率。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宅基地使用权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存在的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总而言之, 宅基地与集体建设用地都是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因此必须要处理好使用权确权发证问题, 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章合运, 吕颖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建[J].农村经济, 2008 (25) .

[2]崔欣.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基本制度的梳理[J].改革与开放, 2011 (25) .

集体用餐的卫生问题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集体用餐 卫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5-02

集体用餐是指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向集体用餐配单位订购膳食,并集体进食。集体用餐形式可包括分装成每人份后配送的盒饭以及在用餐现场分餐的形式。顾名思义它就是指一个群体一起吃饭。这样做不仅可以联络参与者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节省时间,提高工作及学习效率。而且在有些农村地区,集体用餐更成为一种民族文化。但是由于部分群众卫生意识较差,食品存放和加工设施简陋,地区经济不发达,因此它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卫生问题:

2005年8月9日,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发生一起集体用餐导致的多人食物中毒事件。该公司先后有近二十名工人不同程度发生腹泻、头晕等症状。2009年5月26日,郑州市公交总公司须水工贸园培训基地传来消息,在此培训的120名公交车长吃过晚餐后,其中23名车长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矛头直指晚餐中的一道菜——葱爆肉片。2013年6月10日、6月11日,东莞高伟光学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三厂集体食堂发生部分员工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因集体用餐而导致的食物中毒屡见不鲜。它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目前全国上下因集体用餐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依然时有耳闻。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各种规章制度与以防范,但还是避免不了它的发生。那我们怎样将能将其危害降低至最小,并且尽量避免其发生呢,我想政府要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才行。

首先,我们要从集体用餐的来源入手。也就是要从食物的制造以及生产过程开始。

第一、食物生产和经手的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并要求其经过一定的培训合格后上岗。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严重传染病的从业人员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第二、在食物的生产场地,要求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在加工间及库房,各功能区应做到布局合理,基础卫生设施齐备,并根据不同接待要求完善必要的卫生设备、设施。定期进行设备升级,杀菌等。第三、在食材方面,含有不安全的食品或原料,应停止使用,特别是一些菌类食品。四季豆、豆浆等应该将其煮透。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得食用,剩菜剩饭也不得再次使用。第四、在工作人员方面,应该在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加强其在卫生健康方面的意识,并在其拿到上岗证之后方可让其上岗。

其次,我们要从在食品的运输方面进行管理。在运输过程中应该采用封闭式专用车辆。并且运输前应当经行清洗、消毒,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操作卫生,防止细菌感染。

再次,在膳食的暂存以及发放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从事膳食发放的人员也应持有相应的健康证,若患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也应该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最后,在发现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应立即上报,并采取此相应的救治措施,并进行事故原因调查,不得瞒报。

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的立法部门应该制定关于集体用餐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在从制作加工、运输到分发过程的安全性。在特定领域应制定特定的规则,如在单位食堂以及农村集体用餐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在单位食堂方面:

(1)学校要建立校长负责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单位食堂的食品加工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2)单位食堂必须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从事食堂经营活动,并且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到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复验手续。(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食堂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等有害昆虫孳生的条件,创造良好食堂环境。(5)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严格进货渠道,建立进货索证登记制度,并设置档案,食品采购的场所应相对固定,以保证所采购食品的质量,禁止采购过期变质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6)严把供餐卫生质量关。(7)学生集体用餐必须保持新鲜,不得使用剩饭菜,不得制售冷荤凉菜。(8)公用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饮具。

农村的红白喜事方面:

(1)为了保证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不安全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负责督促所辖村委会、村民小组、宴席主办户和承办者具体落实自办宴席的各项管理制度。(3)实行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制度。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具体负责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的信息收集、申报备案和报告工作。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加强与村民小组长的联系,加强日常宣传,督促村民进行自办宴席的事前申报,主动收集所在村家庭自办宴席的举办信息,做好事前登记备案工作。

实行农村流动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农村流动厨师需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以及其他相关资质等级证明方可上岗。动员农村厨师积极参加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农村厨师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凡患有严重传染疾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农村厨师和参与家宴的帮厨者不得在患病期间操办家宴。

其次,政府的执法部门应该公正的执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对违反卫生条例的生产行为的相关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监督及执法不得收受贿赂,包庇违法行为。做到公平正义。

最后,应该加大对人民群众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工作的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这样才能使人民自觉地遵守卫生条例。使集体用餐变得更加健康、卫生、文明!

集体问题解决 篇11

自2008年全面推广集体林权制度以来, 林权纠纷的案例就从未停止过。尽管多年来我国对土地林地制度进行过多次变革, 但多无法解决归属性不清的问题, 致使各方的利益难以调和, 由此衍生出林权产权模糊、产权不稳、产权残缺、产权分散等各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林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众所周知, 在集体林权改革促使更多纠纷的前提下, 国家必然会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抑制或再次变革, 归根结底也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林地产权不清晰的老问题, 从而解放集体林地的生产力, 促进林地资源的利用, 这是当前集体林权纠纷的关键。当然, 集体林地制度的改革必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 所以说集体林权纠纷在所难免, 只能在此基础上合理解决纠纷, 防止事态恶化。

2 集体林权纠纷行政解决的局限

2.1 林权纠纷处理程序

(1) 双方当事人应先主动协商, 协商不成的可申请林权纠纷处理机构处理。 (2) 林权纠纷处理机构受理后进行调节, 调节不成的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3)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 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已经生效林权纠纷协议、调解书、林权处理决定或者复议决定、人民法院判决, 及时组织勘定林业所属界限, 依法登记、发证。

2.2 集体林权纠纷行政解决局限的原因

(1) 不同的利益方, 政府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导致权力的行使无法真正到位。在集体林权纠纷中, 有来自各方不同代表的集体, 他们对政府提出的意见使政府无法有效权衡各方, 导致纠纷升级。既要作为仲裁者的决策角色, 又要作为林权经营者的角色考虑问题, 使政府工作难度加大, 两面为难, 使政府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无法集中实施, 导致行政解决的局限。

(2) 政府同时也为自身的利益考虑, 与集体林权当事人同流合污。一些政府为了利益, 将集体林权的招标等经济活动垄断, 从中收取高额利润, 不仅影响了林权经营法制性与规范性, 还导致许多林权所有人经营受阻。另外, 政府干部与业主暗箱操作, 操控林权交易, 把握林地资源, 更是加深了失地、失林的农民与承包大户之间的矛盾。

(3) 政府为了调节林业发展, 过度干预。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农民集体所有的林业制度, 政府等相关部门无权进行过多干预, 各项林业相关决定由集体林权决策部门制定。从法律意义上讲, 这是政府部门违法行政的体现。更加不能说服人心, 调节纠纷了。

2.3 政府解决局限的具体体现

(1) 现有行政机构的行政手段解决纠纷效率低。现有机制包括信访、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但是在处理集体林权纠纷的过程中, 政府有自己的部门利益, 使行政处理机构在使用行政处理办法时难以保持中立, 对纠纷的解决也是有时强制性有时过度用权, 影响解决质量。

(2) 行政解决程序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现有机制的弊端导致纠纷不能合理解决甚至升级。由于基层政府越位和错位而引起集体林权纠纷时缺乏规范的程序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而无法充分发挥通过行政途径解决林权纠纷的优势。加强机制的建设就是为林权纠纷的合理解决提供了又一发展思路。

2.4 根据集体林权行政解决局限的对策

(1) 加强对集体林权的法制建设, 使集体林权纠纷有法可依。这类纠纷在发展中后期会愈演愈烈, 道德因素在下降, 利益因素在上升。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 按照法律的要求来解决, 会使双方心服口服, 提高集体林权纠纷解决效率并为其他纠纷开了一个好头。

(2) 加强行政手段的补充与制度的建设。在老手段无法打开新局面的情况下, 创新新的行政手段, 充分发挥行政权力, 采取更加有效的行政方法。相比于手段, 制度更是行政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 针对集体林权的纠纷更应建立一套符合现状的机制, 不仅可以保证纠纷的解决, 还可以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问题, 使老百姓的问题得以解决。

3 总结

随着我国林权不断完善, 林权纠纷问题最终会得以解决, 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政府政策现实原因, 都会随着林权改革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减少。在集体林权纠纷中, 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 不仅要在适当的时刻扮演适当的角色, 还要充分挖掘政府行政的能量, 用行政的优势加以针对性地解决。在这之中, 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林权纠纷更应采取独立的监督体系, 甚至可以借鉴香港的申诉员制度。相信未来集体林权纠纷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张秀丽, 李洪.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展望[J].各国林业, 2011 (4)

上一篇:培养与激发下一篇:节能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