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2024-11-25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精选11篇)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1

集体企业(大集体)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中电瑞华咨询公司的专家观点和咨询服务介绍

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18号文”),明确要求用3-5年的时间,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厂办大集体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管理机制不活、职工收入偏低、严重依赖主办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亟须推进系统的体制、机制变革。

随着国家出台改革支持力度很大的18号文(如:该政策文件明确,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的,中央财政补贴比例最高达100%;厂办大集体长期使用的主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无偿划拨给厂办大集体,也可用于安置职工。),改革资金缺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厂办大集体迎来了很好的改革时机。缺乏周密的策划、创新的思路、稳妥的实施,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留下改革后遗症。针对改革涉及的诸多方面关键性问题,中电瑞华咨询公司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全新开发出独到、系统的咨询体系,能够确保改革取得真正的成功。如果您对如何推进改革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531-82859836。★七大焦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思路

基于多年从事企业改制重组咨询的成功经验,中电瑞华咨询公司梳理出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七大焦点、难点问题,并设计了系统性的解决思路:(说明:以下思路不适用于准备实施清算关闭或依法破产的厂办大集体)

1、改革的理念定位。主持改制的团队应该出以公心,要把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予以考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企业重组、改制的政策法规,真正做到依法合规操作,不留改革后遗症。核心经营团队、技术和管理骨干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改制,应建立企业与关键岗位人员之间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权架构,解决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问题。类似于国企改制,厂办大集体改制工作的“可逆成本”很高,一旦改制方案付之实施,再想逆转或调整,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厂办大集体有必要选择与专业的改制咨询公司合作,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既要为改制后企业建立一个长期

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又要推动职工观念的转变与企业战略转型。

企业改制是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专业咨询公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与拟改制企业内部人员无任何利益关系,所设计的方案(尤其是职工持股比例、不同群体职工安置办法)均具有政策依据或理论依据,因此更易为各层面职工所接受、认可,也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

2、改制模式的选取。改制包括MBO(管理层收购)等多种操作模式,需要结合企业各方面情况慎重选择。另外,改制要改彻底,务必实行“双置换”(即:集体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彻底解决产权归属不清、职工身份置换等根本性问题,以避免改革走“回头路”。

3、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妥善解决涉及群体性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前提。改制工作启动后,企业应组织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逐一做好应对预案;改制方案的设计,应综合平衡主业身份职工、大集体职工、内退职工、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临时用工等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减少改制实施工作的阻力。

4、股权结构设计与职工股权管理。改制后企业的股权结构设计,是关系改制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方面,大多数厂办大集体适宜实施职工持股,但绝对不可为了回避分歧和矛盾,搞大锅饭式的全员平均持股,而应建立向核心管理和技术骨干倾斜、相对集中的职工持股结构;另一方面,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可引入具有较强互补性、市场或管理资源丰富、真正关注公司长远利益的战略投资者,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促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对于职工股权的分配、代持、转让、增持、分红、继承与表决等问题都应给出系统性的操作方案,并建立职工股权的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真正发挥职工持股这一个重要制度资源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

5、平稳有序推进改革,依法妥善安置职工。为了赢得绝大多数职工的支持,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可综合实施以下系统性举措:(1)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主办单位对改制的支持;(2)系统筹划面向广大职工的宣传引导工作;(3)严格执行表决和审批程序,并以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消除可能的质疑;(4)在政策法规框架内,创造性地设计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和核心骨干中长期激励方案,力争实现多方共赢的理想局面。

6、建立健全改制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股份制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适应内外部环境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主要涉及:明确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权限以及议事规则,并从组织上予以保证;建立健全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规范的授权、沟通、考核和激励机制。

7、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的构建与企业战略规划。主办企业与改制企业构建新型战略合作关系,是改制成功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厂办大集体与主办企业一直存在业务、人员上的双关联,保持互利互惠的业务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也是主办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改制企业应积极争取与主办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市场化原则指导下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主办企业在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继续大力支持改制企业发展。在稳步推进企业改制的同时,有必要同步开展前瞻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工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配套的行动方案,明确近期发展目标,增强职工对企业改制后持续发展的信心。

(注:最优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不是闭门造车或者复制成功咨询案例的结果,而是需要经过现场调研、职工访谈、方案设计、方案论证等规范流程,在对企业现状和关键性问题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因此,上述建议性的思路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厂办大集体,在具体的改制实践中,需要基于调研分析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2

一、全面预算编制准确性问题

全面预算的编制是否准确是全面预算管理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路桥施工单位如果单以传统会计核算,按成本费用的经济性质划分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及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作为全面预算编制的基础,显然不够准确和详细,最终会影响全面预算实施的效果。

二、全面预算编制准确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作业基础预算理论

认识作业基础预算理论首先要了解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具体地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的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管理则是作业成本思想的进一步延伸,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竞争战略,增加顾客价值,在对作业及作业链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作业成本核算或作业成本法(ABC)提供的信息,面向全过程(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开发、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质量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系统化、动态化和前瞻性的成本控制方法。

(二)作业基础预算理论在路桥施工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作业基础预算的一般思路可以参照在工程成本计划中应用的工作分解法。工作分解法是以施工图设计为基础,以本企业做出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方案为依据,以实际价格和计划材料、人工、机械等消耗量为基础,估算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据此确定目标成本。具体步骤是:首先按照区分不同责任中心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的原则,将整个工程项目逐级分解为内容单一、便于进行单位工料成本控制的作业中心或工序,然后按照各作业中心自下而上估算、汇总,从而得到整个工程项目的估算。

三、全面预算目标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完整性问题

全面预算的目标包括财务预算指标与非财务预算指标两大类。财务预算指标是全面预算目标体系的核心,可以从财务角度进行货币计量,比较容易从财务报表数据中得到,因而传统的预算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的预算指标。非财务预算指标难以用货币计量,如产品质量、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市场需求情况、市场占有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交送货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反映了顾客、竞争对手等战略性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

一个设计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应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目标,对它们可以进行确定和报告,而不光有财务预算指标。但现实生活中路桥施工单位全面预算目标体系属于单一化的目标体系,单一的财务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过分强调财务指标,一方面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与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可能会迫使管理人员采取一些与企业长期发展不一致的短视行为。

全面预算考评指标体系是指对全面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与考核的体系。考评以发现问题为突破口,即通过评价来发现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路桥施工单位全面预算考评体系的指标单一,且仅关注短期业绩,对长期指标和业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完整性。

四、全面预算目标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解决思路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的主要思想

平衡计分卡方法是路桥施工单位贯彻战略管理目标,构建科学、完整的预算目标体系及由此产生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的有力工具。平衡计分卡通过综合考察财务、非财务指标,长、短期目标,评价企业外部和内部业绩,衡量经营的结果和过程,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综合和完善。

平衡计分卡弥补了传统财务评价方法的缺陷,从财务、顾客、经营过程、创新和学习四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单位业绩,即从财务角度考虑的是能否满足股东要求;从经营过程角度考虑的是企业必须做什么的问题;从顾客角度考虑的是顾客如何看待的问题:从学习与成长角度考虑的是如何创造并提高价值的问题。平衡计分体系不仅通过财务视角保持了对短期业绩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单位如何保持长期的业绩水平。

(二)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全面预算目标体系

在全面预算目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运用平衡计分卡体系不仅把公司的战略目标所包涵的长期指标充分反映到年度预算目标所包括的短期指标上,还把公司的作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业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衡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平衡计分卡原理在路桥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在路桥施工单位全面预算目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财务预算指标的制定应从单位经营管理的财务绩效出发,兼顾单位增长、投入回报和风险控制三者的平衡,体现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适当选择以下预算指标,如营业收入、产值、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净现金率、产值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成本费用收益率、成本费用增减率、存货周转率、计量回收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贡献毛益总额等指标。

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分别从顾客满意度、内部营运效率和学习与成长三个角度考虑。①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包括工期、工程进度等时间目标和工程优良品率、质量事故损失率、环境保护程度等质量目标;②从内部流程的角度出发包括安全事故率、重伤率、汽车及有轮机械平均肇事损失额等安全生产指标和机车完好率、机车利用率等机务管理指标以及合同中标率指标;③从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包括员工淘汰率、员工平均培训费用、合理化建议数量等员工能力目标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能力等创新能力目标。

路桥施工单位还可以以预算的目标体系为依据,将平衡计分卡方法贯穿于预算考评过程中,根据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权重,建立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考评体系。

摘要:路桥施工单位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适应市场变化,防范经营风险,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转变管理层和员工的观念,带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对路桥施工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难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极具现实意义。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3

关键词:厂办大集体;改革难点;对策研究

国函[2005]88号文件对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方式、有关资产和债权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障政策等作了明确的阐述,可以说是解决厂办集体企业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为厂办集体企业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方向。政策已经明确,但在具体操作层次上,还有一些难点尚待解决,如处理不好,则会使好政策流于形式,化为乌有,起不到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一、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难点

(一)厂办大集体企业层次较多,改革需协调的部门较多

作为一个盈利性实体的企业,只有与投资方才形成投资与被投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与行政机构本无从属与控制关系。但是我国在1993年之前,基本上是政府办企业,处于多个部门齐抓共管而又都不管的状况。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以来,我国一直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体系,目前基本形成国务院、省、市三级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监管原各自投资形成的国有企业。所以从出资或出力主办集体企业的国有企业隶属层次上看,有中央直属企业、中央下放地方(省、市)的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四个层次,从目前的统计来看,也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来进行,如锦州市对厂办大集体就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来统计的。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所属的厂办大集体改革要由企业和地方政府协商确定,政府就涉及到省市两级政府的国资委、经贸委、国税、地税等多个部门,牵涉的部门很多,难免会出现相互推委、扯皮的现象。

(二)市属厂办大集体的现存基本状况调查难度较大,准确性低

中央企业、省属企业的厂办大集体,因其主办单位管理规范,并且经营状况较好,受其主办单位影响,其管理也比较规范,所以有关资产、债务、人员等基本状况调查较容易,也比较准确。市属企业的状况就很不乐观。据锦州市2005年末调查(注:所有数字如无其他注明,均来自锦州市统计资料),市属厂办大集体企业共计101家(其中15户因停产放假没有找到人而估计数字),职工总数为11795人(不包括离退休),其中在岗人数为2695人,离岗人数为9100,在岗率为23%,不到四分之一。在岗人数10人以下的有71户,占70%,其中无人在岗的企业为61户,占60%。从在岗人数上看,能够正常生产的仅23户,且规模较小,也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除能正常生产的企业,其余的企业,人员、资产、债权、债务等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受限,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债务状况,一些企业的隐形债务巨大。据调查,某一已停产放假集体企业,所欠职工的债务,包括工资、基本养老保险、医药费等,平均每个职工达四万多元,而这些债务在企业的账簿中并没有反映。市属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这种状况,锦州市决不是特例,在辽宁,乃至黑龙江、吉林各个城市均普遍存在。

(三)人员问题解决难

人员是否妥善安置是厂办集体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多厂办大集体企业,早已停产放假,但苦于以前没有政策,迟迟没有破产,放假职工也多在劳务市场找短工做,没有养老保险,面对未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职工心中充满了茫然与恐惧。同时,厂办大集体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人员年龄偏大,多为“4050”人员,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困难较大,并且无一技之长,可供选择和安置的岗位不多。

另外,中央企业的大集体职工又安于现状,改制愿望不强。这些大集体企业的人员不想离开主办企业这条大船,抱有主办企业有饭吃,就少不了我们粥喝的想法,对改革后的企业预期不理想。同时,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也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不愿意让集体企业脱离主办企业。同时,大部分中央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主办企业派出的,身份为国有企业正式员工,他们一旦全部撤出,集体企业将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笔者在实际调查时,就发现这样的情况:集体企业改革,主办企业派出的员工全部撤回,新选出的集体企业负责人没有管理经验,结果红红火火的企业变成了一堆烂摊子,实在可惜。集体企业改革,主办单位的管理人员又不愿意留在集体企业,一旦撤回,集体企业又出现管理真空,陷入两难的境地。

(四)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所需资金较多,改革成本较大

这里的资金主要是指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医药费以及经济补偿金等,所欠的税款以及其他债务。对于经济补偿金部分,在[2005]88号文件已做出明确的规定:“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对地方国有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补助30%;对中央企业及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军工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中央财政将根据企业效益等具体情况确定补助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中央企业所属的厂办大集体,由于其经营状况较好,主办企业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产权关系,面向竞争市场,而不是破产关闭和人员安置,所以,资金不是其主要问题。资金困难的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厂办集体企业的改革,这些市属、省属的国有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较差,其所属的厂办大集体也多处于停产状态,锦州市2005年末有厂办大集体企业101户,正常经营的只有23户,离岗职工近万人,仅支付职工的各项债务(包括经济补偿金)据测算就达2亿元,而锦州市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有20.6亿元,地方所需筹集资金数额多,困难较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保持当地稳定,另一放面在解决厂办大集体方面既无资金又无政策,所以对厂办大集体问题拖延至今。

国函[2005]88号文件可以说是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福音,虽然目前只是在东北辽沈阳、大连、鞍山、长春、哈尔滨五城市试点,但是预计将很快在东北推开。所以尽早摸清情况,根据国家政策,确定具体的实施对策是当务之急。

二、对策研究

(一)采取不同措施,分层次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

前面已经分析,厂办大集体按其主办企业的隶属关系,可以分为中央直属国有企业主办的、省属国有企业主办的和市属国有企业主办的三个层次(中央下放地方的可归属到省属或市属层次)。中央企业主办的厂办大集体其经营状况较好,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改革的目标是和主办单位理顺产权关系,使其成为出资明确、产权清晰、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由竞争的法人主体,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厂办大集体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明确主办单位与其投资、被投资关系,必要时,主办单位可以出售其持有的厂办大集体股权,彻底与厂办大集体脱离关系。省属、市属国有企业主办的厂办大集体因其大部分经济效益不好,处于停产放假状态,其改革的重点是清产核资、净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和妥善安置职工,所以,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大集体企业,其改革模式是不一样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要时,可采取“一厂一策、一厂一议”的方式,彻底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二)深入企业,逐户落实

针对厂办大集体企业调查难度大,上报资料不准的问题,可以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不仅要掌握集体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人员等情况,还要掌握其潜在的债权、债务,尤其是潜在的债务,如欠职工的款项等,逐人落实,为下一步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抽调相关部门精干人员,成立临时性组织

厂办大集体层次多,改革牵涉部门也较多,并且改革任務较细碎,所以应在省级部门成立厂办大集体改革领导小组,在市级部门也应抽调财政、国资委、经贸委、税务等人员成立临时性组织,专门研究和实施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此举是非常必要的,可节约很多协调的时间和成本。

(四)除国家补贴外,其他资金筹集方式

除采用大集体企业净资产变现和地方财政补贴的方式,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主办国有企业拿出一部分资产变现用于安置职工。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户省属的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为劳动服务公司,多年处于放假状态,工资停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没有办理,并且企业基本没有可供变现的净资产,职工经常找到主办企业,要求只要办理并交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就可以。主办国有企业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最后拿出一块土地变现后解决了大集体的问题。二是政府协调,主办国有企业采取土地置换、利用土地差价解决部分资金来源。一些国有企业地处所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属于黄金地段,地价较高,政府可以协调将其搬迁至在工业区或其他地价较低的地区,利用土地差价解决安置的部分资金来源。三是税收支持政策,对于厂办大集体净资产的出售变现、主办国有企业资产出售变现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人员安置的若干途径

让企业更发展,让人民工作生活得更好,是国企改制的初衷,同时也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初衷。国函[2005]88号文件对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安置作了很明确的阐述,基本保持了和国有正式职工政策、待遇完全相一致的原则。这里再推荐其两种具体的安置办法:

1、主办国有企业“重新聘用”。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俗称“买断工龄”,使职工身份发生转变,由“集体人”或“单位人”变成身份自由的“社会人”。彻底使厂办大集体成为历史。对于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或“4050”的大集体职工,主办国有企业可以重新聘用为管理或技术或保洁人员,但这时企业和职工就是完全的工作合同关系,并且按照国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企业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2、对于经济效益较好的大集体企业,主办企业的派出人员,择其主要负责人和优秀的管理人员,在集体企业改革时留任集体企业,给予特殊政策。即保留国有企业正式职工身份、待遇,集体企业改革完成后或继续留在集体企业或撤回主办单位可由其自行选择。

3、充分利用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安置下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所得税优惠等原只对国有企业职工的政策,厂办大集体职工均可享受,为厂办大集体职工的重新就业扫清了障碍。厂办大集体职工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B类立项“厂办集体企业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05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4

华启咨询师走访调研上千家终端门店。以下问题由咨询师整理和回复。

1、珠宝企业发展瓶颈:公司制定的各项政策、管理制度落实不下去,公司上下都抱怨、相互推诿责任。

解决之道:政策制度是否符合实际并获得管理层认同很关键,通过目标、计划、指令、会议、专案来推动员工执行力。

2、新老员工销售技能差别大,新员工有激情缺技能,老员工有经验缺热情。

解决之道:企业需要的三种人,管理干部、业务能手、业务熟手。人才建设的基本任务:招募能手、用好熟手,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是重中之重。

3、员工流失率较高,缺乏归属感,培训一批走一批,令公司很头疼。

解决之道:向优秀人才要业绩,以胜败论英雄;向忠诚人才要执行,以执行力评高低。

4、公司内部有流程不按流程走,部门协作跟谁关系好才跟谁积极配合。

解决之道:提出核心流程、核心部门的概念,梳理部门的主辅关系,以流程优化保持企业有序运作。

5、店长选拔属于矮子里拔将军,不少优秀员工还不愿意当店长。

解决之道:职业兴趣开发及职业规划和引导、职业通道设计和开放、竞聘机制设计和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内容。

6、员工干一天是一天、混日子,催一下动一下。奖励可以,处罚不行。

XX社区工作思路及难点 篇5

社区工作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要把社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在服务上下工夫。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把社区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上。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是整个社区工作的根本点、出发点、落脚点,社区工作要在便民、利民、护民、爱民等方面有新的举措、新的作为。当前社区工作在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纵深推进,深化安全服务、文化服务、健康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同时要进一步建立起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要以居民满意的程度来检验我们社区服务工作做得是否到位。二是,要在功能上再拓展。社区在服务居民的同时,还要在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意识中发挥更大作用。社区要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提高居民素质上不断创新,赋予新的内容,取得新的成效;要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政治文明方面积极探索,有所作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流动人口逐步增多,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加之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社区党员的组成成份更加多元化,党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企业改制分流人员都汇集到社区,由“单位人”转变为“自然人”,社区党员队伍日益壮大,由原来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十人,因此,日常管理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下岗、退休、外来人员的.增加,思想觉悟出现差异,如何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党员活动的组织开展,特别是对流动尤其是流出党员的日常管理,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大难点。建议街道在接收转入这类党员时能够严格把关,联系不上者尽量不予以接收。

(XX-11-26)

浅议药包材的监管难点及解决对策 篇6

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但是,与药品质量管理相比,我国目前药包材质量管理明显滞后,监管部门在日常的监管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疑惑。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体制的不适应

药包材企业的注册申报工作都是直接上报国家局或省局,并不经过市县两级药监部门的初审,但是日常监管工作却是市县两级基层药监部门承担,部分企业从自身商业保密的角度,拒绝向所在辖区内的基层药监部门提供完整的注册申报材料。导致有的基层药监部门对辖区内的药包材产品缺乏了解,监管更是无从下手。有的药包材企业甚至拒绝市县级药监局的监管,认为自己是在国家局取得的注册证,有什么事直接找省局,对市县局的监管不予配合,甚至百般刁难。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关于药包材的法律法规仅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一唯一的部门规章,仅仅规定了药包材的注册管理,没有明确的生产环节的管理要求,导致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标准。如《办法》第64条第二款规定:生产并销售或者进口不合格药包材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生产或者进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已经生产或者进口的药包材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处理。第65条规定:对使用不合格药包材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使用,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包装药品的药包材应当立即收回并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处理。但是在实际监管工作中,药监部门对药包材是否“不合格”缺乏相应的判定依据。同时,《办法》未明确对使用未经注册的或不合格药包材的医院制剂室的处罚措施,导致药监部门在监督执法中对此类情况的处理因缺乏明确依据而产生监管的随意性。

此外,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如对药包材的包装、标签管理以及药包材的使用管理无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对药包材做相容性试验,但却找不到相关的明确的规定。对药包材的包装标签也无相应地要求。我们发现药包材厂生产出来的药包材就用旧麻布口袋当外包装,上面手写生产单位、品名等;作为药包材这种产品更是没有任何标识。比如生产塑料瓶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塑料瓶上面什么标识也没有,根本无从鉴别该产品是从哪个单位生产的、有无注册证。这种状况导致无证生产药包材的企业的取缔有一定难度,我们能要求的也仅是提供一张注册证,企业很容易偷梁换柱购进低价的无证企业生产的药包材。

(三)监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匮乏

药包材监管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尤其对药包材检验技能的掌握更是不可或缺,但在基层药监部门,大部分是“非药学出身”,即便是药学专业出身,对药包材知识的掌握也是十分有限,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此方面的专业培训,市场上能找到的相关书籍也很少。监管者本身知识的匮乏是导致药包材监管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技术监督手段的落后

对药包材质量的定性很多时候需要依靠专业的检测设备,而根据相关的药包材国家标准,大部分药包材检测项目较多,涉及专业性较强,要求的检测仪器条件也较高。以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为例,检测项目就有[外观]、[鉴别](包括红外光谱、密度)、[密封性]、[振荡试验]、[水蒸气渗透]、[炽灼残渣]、[溶出物试验](包括易氧化物、重金属、不挥发物)、[微生物限度]、[异常毒性]等十来项。目前,省级以下药检所还没有药包材质量检测能力,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和设备与实际的监管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也制约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五)药包材生产及使用单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将药包材纳入法制化监管的历史并不长,药包材作为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作用也未能被药包材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所广泛认同。生产企业重经济效益,轻质量管理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药包材使用单位也缺乏对所使用的药包材的规范管理,相当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未制定药包材的采购、验收、使用等管理制度,更缺乏对其所用药包材的检测能力。诸如此类,也为我们的监管工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解决对策:

(一)完善药包材配套监督管理法律法规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7

广电网络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是其长远稳定发展所必需的。但我国大多数广电网络企业仅仅是在报表格式, 内部科目等表面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但企业会计制度的核心并没有随之改变, 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 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数据, 从而对企业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企业会计制度能更好的加强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规范处理, 对广电网络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固定资产核算不清, 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关键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资产比例大, 这类资产核算的结果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与准确性。广电网络企业的固定资产占很大比重的是虚拟的网络资产, 对资产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大难度。加之行政划拨的资产也不明确, 往往只有一个总数, 不能分清各明细账。资产价值划分不清, 在更新改造过程中的资产计算更不能明确, 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更要根据原值和折旧年限重新予以计算, 更无法计算。广电网络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产计价更加困难, 因为其大部分资源都在无形中消耗。这样就造成了期末资产盘点困难, 网络企业的资产是庞大的网络资产, 其机房设备也具有相当规模, 数量巨大。这样就使得资产分为小的部分, 高度分散化之后给整个企业的期末资产盘点带来很大困难。另外, 资产的加之随技术更新变化较大, 折旧年限很难估计准确。

改善固定资产管理, 对现有资产、在建工程、工程完工后、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步管理。首先应该对广电网络企业进行清点盘查, 按照区域、等级等对网络资产进行划分, 化整为零统计再整合计算。财务会计部门应该按照划分记账, 以核算清晰固定资产。其次, 对在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 也可以划分管理,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时刻做好核算, 并按照要求按照明细科目予以记录。再次, 在工程完工后, 在验收阶段财务部门要及时准确的结清项目使用的材料及人工等所有费用, 并对固定资产进行转结, 进行实时的更新。另外, 在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管理过程中要严格进行, 可以按照重置成本计价。

2 广电网络企业收入核算与成本的配比问题

我国广电网络因传统的桎梏, 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混淆现象。广电网络企业的收入虽然明确但每个月的利润不均, 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还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网络资产的折旧及维护费用并没有准确、有效的予以划分, 这部分收入与成本难以匹配。另外, 建设费收入与成本的配比也存在很大问题。广电网络企业的建设施工特点是持续性、繁杂性和多样化等, 往往存在先施工后领材料的现象, 必然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造成很大困难。

项目建设要注意在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核算, 收入要按照项目分别记载, 施工过程要分别核算材料和人工费用, 工程完工时要及时与施工部门结算, 同时要做到及时结转, 逐步解决项目收入与成本的配比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时刻跟踪项目建设的各环节, 做到准确的核算。

3 广电网络企业管理层思想更新不够, 提高管理层的执行企业会计的意识才能长远的稳步执行

我国广电网络企业长期的传统管理, 加之国内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型较晚, 造成管理层对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意识不足。只有良好的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意识才能有效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我国广电网络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会计制度无法适应企业的迅速发展, 对新的制度及新的工作模式等缺乏有效的控制, 不能很好的实施企业会计制度。

任何企业的运行过程中, 离不开管理层的指导, 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广电网络企业的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亦是如此。只有管理层重视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才能够切实有效的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健全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很多广电网络企业执行企业会计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 相关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素质, 造成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困难。很多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很难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遇到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另外, 企业会计制度的体系也不健全, 执行过程中更是存在严重问题。

广电网络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要实事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的行业素质, 人是企业的主体, 提高人员的素质, 业务水平, 是广电网络企业的发展所必需的。企业也应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强人员建设, 保证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工作。广电网络资产固有的特点, 很难具体分清单个资产或者资产组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资金成本及折现率也很难估计到准确的数值, 广电网络的资产减值测算按照同期市场销售净值来核定可回收金额可操作性强, 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企业会计核算要密切注视相关市场和广电有关的各类资产的价格变化, 通过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各类证券及现货市场及网上市场取得相关网络设备及原材料的价格变化走势依据。广电网络企业顺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离不开建立健全的制度。企业各项工程实施的各项环节都应该有具体的制度, 确保科学的核算各项经济业务, 提供准准确的财务信息。企业会计制度的运用将带来广电网络企业会计核算根本性的变化, 财务工作不仅要对企业内部各项她务发生的过程进行监督核算, 还要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广电网络企业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不断的进行学习改进, 从管理任务到实际操作人员都做到严格负责, 确保核算的准确进行, 让企业会计制度更好的为广大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傅铭.广电网络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难点及解决方法[J].上海财税, 2003 (11) .

[2]徐军.对运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1) .

[3]祖正波.广电网络行业预算管理工作思考[J].经济视野, 2015 (1) .

基层信访工作难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8

广大基层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弱势群体的突出代表,而信访作为保护其利益的一种行政途径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基层信访工作为基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矛盾在广大基层更快的积累和表现出来,基层信访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加之基层群众法制意识的淡薄、基层信访制度不健全、基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得基层信访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日益突出。

一、信访的立法定位不清晰,基层信访工作缺乏法律支持

信访工作最根本的依据是宪法第41条。依据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但是由于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和权利救济途径暂时空缺,我国在实践中形成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倾向于相对保障模式,《宪法》第41条所列举之权利的保障就主要依赖于行政救济手段,信访即是其中的一种制度设计。

有关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最直接的规范依据,乃是国务院的《信访条例》。《信访条例》总则第一条中“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的表述,一方面明确了信访制度存在的民主特性,另一方面凸显了民意及民意表达的被动性。结合其后的具体细则可以看出,《信访条例》突出了信访制的社会减震器作用,侧重点落在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简化了信访的功能与要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访制这台减震器更多情况下只能暂时减少或掩盖社会矛盾。

无论宪法还是信访法规都并未许诺满足信访人所请求的实体权利,而是通过制定程序规则,以使信访人能够单方面启动并进入该种程序。而在信访制度设计中,由于法律保障的缺位,民意表达诉求不突出,信访内含的民主责任被替换为倾听、转办等简单的流程 化工作。而广大基层群众对信访的期待不仅是社会减震器更是回馈民意的渠道,这使得群众对信访工作效果的期望反差巨大。久而久之,信访人易出现反复上访、越级上访、聚众上访,信访事件扩大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就难以避免。

二、信访体制机制不健全、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信访机构设臵不合理、信访责任不明确。目前基层信访机构主要包括,人大常委会的信访机构、党委系统内的纪检部门、各基层法院和检察院的申诉机构、各基层单位专设的信访科、室等。这些机构的设立为基层信访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基层信访机构过多导致信访力量过于分散,政府财力、人力、物力吃紧,办案资源紧张,难以充分解决信访问题;基层信访机构过多、缺乏统一领导和认识、信访结果不一,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基层信访机构过多,责任不明确,各部门相互推诿、形成久拖不办的怪圈。

2.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在镇、村、组三级的信访网络建设上受到人力物力有限、社会关系交织等状况的限制,信访网络建设迟缓无力,往往陷入被动信访局面;一方面信访部门接访内容广泛,涉及城建、民政、水利、卫生等各个部门,但对于同级部门只能建议、监督,没有直接管辖和处理的权利,造成信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同时对于上级机关和涉及权利、司法、党委系统的信访事项,即无权监管更不敢监管,也限制了信访工作的开展。

3.多种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信访工作受到领导干部善意关心和个人价值观念取向的影响,出现了领导重视的优先办、领导要求的如是办、领导推托的回避办的“三办”现象;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招呼”干扰,容易引起工作的偏差;同时上访群众为达到上访目而干扰信访干部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事件发生,也给信访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4.基层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少数基层信访干部群众观念单薄、工作方法单

一、作风粗暴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习培训等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信访干部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逐渐与时代脱节;同时基层信访也面临着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力量长期得不到补充的情况。

三、信访动机复杂化,信访思想存在误区 1.“不患贫患不均”的心理驱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基层贫富差距逐渐显现,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容易出现心态失衡。最近来以鸡毛蒜皮问题、捕风捉影问题大肆信访以谋求心理平衡的事件发生几率逐年增大。

2.“权大于法”的观念普遍存在。当前基层群众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救援,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上“衙门”、找政府;认为官越大说话越管用,只要能够引起上一级领导的重视,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因此赴省上访、赴京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对于部分涉法涉诉案件,基层群众以诉讼成本过高及部分执法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公平、公正判案等理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

3.“法不责众”的心态促使信访事件影响扩大。一方面信访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以为你能上访,我也能上访,信访双方同时上访,对立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聚集群众、亲属集体上访,认为把事情闹得越大越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同时,社会上对于信访等事件普遍存在“看热闹心态”,部分群众对本来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在不了解事实情况的前提下就围观、起哄、传播不实信息,往往使普通的信访事件复杂化。

四、信访形式和途径的新变化

1.基层信访方式的改变。信访方式由原来的信函、电话方式为主转变为亲自上访为主,认为只有亲自去了,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信访规模由单人上访转化为拉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形成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认为信访规模越大解决问题的希望越大。2.信访范围的变化。信访层级上由原来的逐级上访变化为越级上访,甚至组织人员直接向中央上访,群众认为反映的问题本级政府解决不了或是不愿解决,希望以此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从而尽快达到自己的上访目的。

3.组织性、对抗性的变化。从组织程度上看,信访群众出现了凑资、联络、后勤、宣传等日益细化的分工;同时对信访地点和时间的选择越来越敏感,主张选择在重大节日、政治活动期间,如“国庆节”、“两会”,地点选择主张在重要公众场所,甚至省会城市、国家首都;从对抗情绪上看,上访者一般情绪激动,现场疏导难度大,后期工作压力强。目前上访群众穿状衣、打标语、拉横幅、集体签名、下跪请愿的情况时有发生。4.上访次数和频率的变化。一方面是一次上访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自己的要求,因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上访;另一方面为了促使问题加快解决,而反复上访且加快上访频率;同时对上访的结果不满意或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反复上访,加快上访频率的事件也多有发生。

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虽然经过信访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历史遗留信访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但依然有部分问题由于机构裁撤、人员变动、材料丢失等原因无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问题的解决难度将来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群众对该问题的上访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矛盾的信访案件访居高不;同时涉及基层社会医疗纠纷、养老保险、干群关系、司法诉讼、村级换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访难点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基层信访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确有其特殊性,给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者不畏艰难、与时俱进,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举措,给我们新时期的基层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推进信访法律体系建设、继续巩固普法成果。

在扎实实行信访法律法规的同时,合理建议并推进信访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的完善;在总结基层信访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化解途径的同时推进地方性信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缮;要从法律上明确信访的工作内容、职责与其他部门的分工,特别是与司法部门的工作界限,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要管的局面;要明确信访工作的工作地位、领导职责、监督机制,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

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黑板报、宣传海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巩固普法成果,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一方面避免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全面,法制观念淡薄,一味坚持信访,盲目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方面改变群众“权大于法”、“法不责众”等的错误观念,使群众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走司法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 益;在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的同时,狠抓基层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的法律宣教工作,既要让干部依法行政、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鼓励基层干部争当懂法、守法、护法的模范典型,帮助基层群众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部门也要通过建立健全司法救济途径、提供法律援助、降低诉讼成本等方式为基层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监督体系,邀请一些有文化素质较高,对党的基层政策比较了解,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参加,将信访工作的阵线前移,使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求并鼓励镇村干部要经常扎在群众堆里,定期排查,及时掌握信访信息,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及时将一些矛盾纠纷尤其是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信访突发事件要建立应急预案,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对于上级政府部门有明确意见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安排分管部门组织有生力量坚持跟进调查,及时反馈情况,全力维护群众利益。

选拨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懂政策、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进入信访队伍;坚决对信访队伍中思想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的干部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其克服自身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基层信访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多方举措强化信访干部个人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信访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其他干部队伍建设,减少因干部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加强乡镇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牢固树立“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为民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问题不徇私、不枉法,争当廉洁的表率,在群众中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提高村级干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修养,引导其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和紧急问题的反应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三、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不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够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接受能力,并做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及时做好群众的宣 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干部、群众沉下心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上来,以充分的发展来化解信访中的矛盾。同时要总结归纳发展过程中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扩大途径,实现避免类似问题、预防新型问题、化解历史问题、争取百姓支持的“一避一防一化一争”综合防治方针。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设计方案避免类似问题在发展建设再次发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立足长于谋规划,预防新型问题的出现;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发展和化解历史问题有机结合;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积极争取群众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和信任,鼓励群众依法有序参与信访工作、客观对待信访过程中不实信息、抵制以信访为名目的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集会活动,为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观念与方法

1.把握源头,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时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信访问题易发、多发的落后村组及争议集中的集体财产作为重点排查对象,组织有生力量进行重点监督;同时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要及时摸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2.突出快速,变久拖不决为快速处理。对于群众上访,要做到快速调查、快速处理、快速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发生。在调查处理中要坚持两个“要”,把好两个“关”。即:事实要清楚,把好事实关;错误要纠正,把好处理关。

3.强化责任,变相互推诿为联动配合。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要健全信访网络。从乡镇到村、到组、到焦点地段、重点领域,都要有信息联络员,要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收集、处理影响基层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预警作用。三是要推行稳定承诺制。镇村组和有关乡镇企事业单位要公开承诺,明确分管责任、处理期限,扎扎实实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4.瞄准热点,变难点问题为亮点成绩。一是要看到当前基层信访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基层政府工作指出了不足,为基层政府施政提供了机遇;二是要为解决基层信访中难点热点问题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要充满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深入基层群众广泛了解情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尽一切可能为群众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四是要针对这类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源头建立健全相应机制,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最后我们广大干部要再次明确三个观点:

一、信访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必然产物,是不可回避的。

二、群众广泛参与信访工作,说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信访工作的肯定,也是政府改善工作不足的一种渠道,我们不应该谈信访色变或刻意回避信访工作。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9

一、人工挑过

在审核过程中由于出口企业在申报电子数据时可能存在误操作和码录入有误等情况,造成大量疑点数据生,大多经过退回申报环节重新处理再申报后可以解决,但报关单商品

1.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是税务机关审核出口企业退税业务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而审批退税金额的信息系统。

2.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在审核出口企业退税申报数据及其电子信息时,将比对审核第三方(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及税务机关内部提供的有关信息,自动计算出口企业应退税额。

3.在出口退税电子审核工作中,比对不符、计算错误和逻辑关系不一致等将作为审核疑点提示审核人员,由退税审核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现行政策规定进行处理。

4.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退税审核环节,退税审核人员经调查核实,可以采取“人工挑过”操作,跳过疑点提示信息,视同正常无误,系统自动计算出口退税金额。

5.退税审核人员在进行“人工挑过”操作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调查核实,排除骗税嫌疑,方可跳过审核

疑点信息。

6.按照出口退税审核审批部门、岗位和环节监督制约的规定,退税审核人员在调查核实无误,应当“人工挑过”时,必须履行审核审批手续,不得随意、擅自跳过疑点(错误)提示信息。

7.出口退税初审人员发现审核疑点信息,应当填制《出口退税机审疑点需人工挑过申报表》(见附件),交出口退税复审人员。

8.出口退税复审人员经过调查核实,对照现行政策规定,签署是否同意“人工挑过”意见,报退税部门负责人审批。

9.出口退税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退回出口退税审核人员,据此进行是否“人工跳过”操作。

10.出口退税审核管理系统应加强操作人员的用户控制和权限管理,按照监督制约的要求赋予操作人员规定的权限,不得越权使用。

11.出口退税审核人员违反规定程序审核审批退税,造成骗取出口退税的,应当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和负责人的责任,并对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进项税额核实

1.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依据是出口销售额及增值税进项税额,为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出口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直接决定退税金额。

2.出口退税审核人员应当注重出口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调查核实工作,发现出口企业有购进虚假进项发票、虚开销项发票进行偷、骗税的嫌疑,应当进行发出《关于调查核实出口货物税收有关情况的函》(见附件)进行调查核实。

3.出口企业按规定销售外购视同自产货物的有无实际进货,提供的进项发票、专用税票及内容是否真实,应当进行交叉稽核,交叉稽核信息相符方可办理出口退税。

4.出口退税审核部门应当建立出口退税预警评估制度,对出口企业相关经济指标异常的,应当暂停办理出口退税,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5.出口退税审核部门发函调查出口货物的进项凭证,如农副产品发票等是否真实,有无虚抬货物收购价格的情况,应当依据税务机关回函情况进行处理。

6.税务机关不得违反出口退税函调规定,进行虚假回函和不按回函意见处理。

7.出口退税审核人员违反规定程序审核审批退税,造成骗取出口退税的,应当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和负责人的责任,并对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1.《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是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的税务证明,是委托方办理出口退税的重要单证。

2.外贸企业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应当提供《委托代理出口合同(协议)》及出口报关单和外汇核销单。

3.出口退税部门审核单证无误、电子信息相符的,应当出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4.为防范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打击出口企业从事“四自、三不见”或“买单”业务,“真自营、假代理”涉嫌骗取出口退税,退税审核部门应当附加审核出口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和票据流。

5.出口退税审核部门应当根据出口企业提供的《委托代理出口合同(协议)》,比对审核出口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和票据流是否一致,进行出口业务真实性核查,并出具调查核实报告。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物业管理,问题,解决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物业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企业内实行物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 城市居民为生活品质的提高而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 这无疑给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何妥善处理好物业管理投入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逐渐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 进一步稳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 已成为国有企业面对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通过浅析我国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 发现国有企业物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以期对国企物业管理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国有企业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经营型的管理方式, 一般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下,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有偿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其中, 物业管理的范围非常的广泛, 主要包括业主的合法财产、房屋等设施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而国企物业管理的主体是国有企业, 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家属、职工住宅区的公共设施, 服务的对象是居民。因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一个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的过渡阶段, 因此现时期物业管理普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无偿性、福利性等特点。

二、国有企业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过程, 也是物业管理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求生存望发展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大部分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房管所转制过来, 这些企业要在业务主辅分离之后, 将原有的后勤系统全部剥离出来, 才能成为具有独立资格的物业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在顺应现代物业管理体制的潮流, 走向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

(一) 国企员工思想观念举步维艰

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有企业承担着职工生活后勤任务, 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多数由企业统一管理并提供无偿服务, 这种情况导致长期以来, 国企职工对企业产生较大的依赖性, 职工对物业管理的消费缺少一定的概念。

因此,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国有企业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转变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下, 职工对物业管理的观念并未能及时转变, 从而阻碍了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现代化。

(二) 物业管理费用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自身, 居民承担费用过少

在国有企业物业管理中, 物业管理费用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 虽然国有企业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转变, 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物业管理单位作为企业的二级单位存在, 小区维护、房屋修缮以及绿化等物业管理费用主要来源于原国有企业划拨的经费, 而国企职工及其家属承担的物业管理费非常少, 这种传统的福利型物业管理的现状不仅给国有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还阻碍了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市场化。

(三) 人力资源匮乏, 物业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不高

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化的管理, 需要各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含量高的职业队伍。但是目前在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中, 大多数管理人员是由后勤部门转制过来的, 这些管理人员大多进行专业的物业管理培训, 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 观念陈旧, 缺乏进取心, 而物业管理真正需要的专业的管理人员为数甚少, 这种管理人员队伍使得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并且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国企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四) 科技化程度低

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国国有企业的科技化程度比较低, 科学技术在我国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推广应用率极低, 物业管理内容多数依然单纯靠手工方式进行管理, 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要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阻碍了物业管理的规范化。例如抄水电表收费工作, 因为在水电表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率低, 所以物业管理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逐家逐户的上门抄表, 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扰到了住户, 抄表员还容易因为工作量大的原因而导致出错等。

三、国有企业物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房产改革和职工住房制度的不断深入, 国企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在市场中得到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物业管理有一个必要的认识, 找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理顺发展思路和调整发展的方向, 有针对性的找出适合发展的解题思路,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推动国企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一)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在国有企业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转变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下, 职工对物业管理的观念并未能及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国企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大, 而从过去的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让职工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因为, 为了帮助职工更新他们的观念, 与时俱进, 物业管理单位应该完善物业服务, 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为居民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现代物业服务与传统房屋管理的区别, 心甘情愿的承担物业管理费用并享受消费。

(二) 规范化、专业化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收费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势在必行, 而国企物业管理走向市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勤服务与主业分离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改变后勤生活旧体制大包大揽, 无偿服务的行政式管理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管理状况, 规范化、专业化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收费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改变这种管理状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国企物业管理单位应该逐步向现代化的企业物业管理模式靠拢, 在物业管理收费制度方面应该对不同的产权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标准以及灵活的收费办法, 减少物业管理收费的难度。

(三) 打造一支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队伍, 塑造良好的物业形象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高水平的物业管理除了要依靠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和规章制度外, 更离不开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往往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是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打造一支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队伍势在必行。故而言之, 物业管理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物业管理的专业人才, 加大对从业员工的培训力度, 通过采取入职培训, 转岗培训等方式, 使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 经营头脑和管理才能。

此外, 物业管理职工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自觉性,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 提高物业管理的科技化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物业管理科技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成果, 更新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实力, 将物业管理和先进的设备科技同步起来。例如物业管理单位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来为单位建立单位内部网络与所管物业专案的网站, 将社区中居民的需求与系列基础设施的功能统一起来, 实现对集成的智能化设备、系统、网络数据库等进行全面程序化的管理和监控等。

四、结语

总之, 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房产改革和职工住房制度的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转变既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在这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 阻碍物业管理的发展, 因此,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单位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思路, 使物业管理真正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文杰.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3.

[2]孙敏.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3]王伟付.论国有大型企业后勤改革的物业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商业, 2012.

集体企业改制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篇11

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 殷玉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早,我们的祖宗就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优秀的犹太民族,不论在哪,多出伟人,且都有不凡的成就。这和他们爱读书有着必然的联系。阅读,就好比是在汲取一块营养丰富的面包,它会充实头脑,丰富智慧,洗涤心灵,以至影响其一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需深刻认识到,课内篇章阅读远远只是冰山一角,而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阅读课外书报、收藏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自由徜徉。

而今,社会日新月异,纷繁复杂。各种科技突飞猛进,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异常浮躁。学生们的知识途径变得五花八门,直观有趣的动画、电脑、电视似乎更加吸引他们的眼球,对纸质的书本提不起兴趣。再者,现代生活讲究便捷快速,讲究时间的效率性,学生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去阅读一本书,理解其中内涵,多以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因此,根据以上现状,个人认为,实践课外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是:不让阅读流于形式,指导学生真正深入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教师是每一个孩子重要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首先,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以其言行引导学生。“言传身教”这是亘古不变的好方法。课间时间、自习时间,我总会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学生们也经常凑过来,看一看我在读些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也情不自禁受到影响。所以,在班上,经常会出现我和学生各自捧着自己的书,互不干扰的阅读画面。

二、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挑选适合的书籍。

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要挑选适合,能激发兴趣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只会大大打击自信,降低阅读的兴趣,切忌“拔苗助长”。

低年段的孩子喜欢读儿歌、童谣,尤其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像《一千零一夜》、《荒原上的茅屋》《小王子》等等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爱看的读物。而到了中年段,学生读一些具科学性和想象力的书籍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而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情感也变得丰富而细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章回的中外小说,培养对事情情节性的逻辑,促进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师先行阅读,把握内容,激发兴趣。

正是由于小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所以教师在书籍内容的把握上尤为重要。在推荐学生阅读之前,我自己都会先买来书认真读一读。从这本书的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上多方考虑,做一定的预设。读完后,我会把书中的有趣的内容透露给学生,激发读书兴趣。

例如,阅读罗尔德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我自己先通读了一遍。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于是,在课堂开始,我说道:“最近老师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里面有个贫穷却很善良的男孩叫查理,他家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巧克力工厂。这个工厂的老板非常神秘,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直到有一天,他邀请了五位小客人去参观他的工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五个小客人会是谁?他们进到工厂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我继续说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呢?你们自己去书里找一找吧。”这极大的提起了他们的兴趣,过了几天,一大半的同学捧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就可以了吗?不,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要深入书中的内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如何突破课外阅读教学难点,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一、要求学生记录阅读即时感受,引导边读、边划、边写的阅读方法。

所谓即时,就是当时。读到哪一段,哪一句,哪一词,有深刻的感受想法,就要马上用笔划起来,记下来。读书之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圈画,这是对书本文字的赏析,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圈画的词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品词析句的妙用。何谓心到?我则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时读的感受写下来,做好批注。批注,是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种阅读的即时感受,是对书本文字的思考,是一次深入理解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真正走进书本之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会,进行“二次”阅读。

“二次”阅读时学生在学生通读一遍后,又一次对故事的全程回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故事的大概了解,有了自己的初步的阅读感受,“二次”阅读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再一次体会,并进而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感悟。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常见问题下一篇:桥梁墩台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