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2024-05-24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精选12篇)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1

正是由于数学问题的综合性,使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问题难解,差错多,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攻克这座“困难山”呢?这就要求教师起好引导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

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理解能力差,因此常常读不懂题目,不知道题目中说的是什么意思,也就无法正确列式。针对这一情况,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题意。

(1)读准确,弄清题意。读懂题目是解题的前提。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往往会让题目中的一些生字词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时,教师就要给生字注上拼音或适时范读,替学生扫清障碍。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要给学生较多时间进行朗读并逐步过渡到默读,读完后及时检查效果,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2)抓重点,引起注意。解决问题的题目结构变化多,叙述有顺有逆,这就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常常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以此突破难点。1)画关键句。为了让学生对关键部分引起注意,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同时用横线画出已知条件,用波浪线画出问题,并用双线画出关键词语。2)画线段图。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关键句来画出简单的线段图。例如,女同学搬砖25块,男同学比女同学多搬19块,男同学搬多少块?教师可指导学生读题后画出线段图(篇幅所限,图略)。准确的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学生在参与画线段图的过程中,很快就知道了解题的方法。3)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凭借直接感知而进行思维,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把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可以让学生用剪出来的纸苹果在自己桌上分一分,并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等分除解决问题结构的认识。

二、掌握多种思维方法

过河需有桥,想要正确解答数学问题,就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问题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观察、比较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所谓综合法就是以条件为基础,从已知推演到未知,这是一种顺向思维。比如通过“小明做了23朵红花,小丁比小明少做17朵”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减法算出“小丁做了多少朵”。再由“小明做的朵数”和“小丁做的朵数”,用加法求出“两人一共做了多少朵”。分析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据从未知推演向已知,是逆向思维。如要求“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必须知道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题目中这两个条件都已告知,就能用除法顺利解答。以上两种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运用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

(2)观察与比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看上去相似的题目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以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比如:1)小船有20只,大船有5只,小船的只数是大船的多少倍? 2)小船有20只,是大船只数的4倍,大船有多少只?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两道题目的相同点:第一个已知条件小船有20只相同。不同点:第二个已知条件、问题不同。第一题已知几倍量和1倍量,求的是倍数。而第二题是已知几倍量和几倍,求1倍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明白,虽然两题计算时都是用除法,但数量关系不同。

三、及时总结,认真复习

总结和复习是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有效手段,能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上的缺陷。低年级学生自觉性较差,教师应指导和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

(1)回忆重现,巩固知识。想要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关键,这也是为中高年级学习复杂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在复习课上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设计的复习题要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要让学生多说说思考过程。

(2)查漏补缺,完整知识。复习时,要让学生找找在学习上的“欠债”现象,弄清自己在哪一方面比较薄弱,尤其要正确对待作业中的错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对待老师批改反馈来的作业,对错误随随便便,听之任之。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找错,冷静思考、分析,弄清原因,才能把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彻底弄清。

(3)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对数学问题的解答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必须不断练习,以此发现问题,然后再深入地读书钻研。如此反复交替,才能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有针对性地练习,而不能用“题海战术”,既苦了自己,又收效甚微。

总之,在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2

导语: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3

【版块一】问题呈现方式

第一次教学

1.我们班有50位同学,刚才排队上来时老师把你们平均分成了2大组,你能提出什么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

2.如果把每大组再平均分成5小队呢,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么解决?

3.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学校的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出示主题图)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层?(2×4=8(层))

(2)每个书架有多少本书?(224÷2=112(本))

(3)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多少本书?

【分析】课后,同事给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铺垫过厚,学生没有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沈重予指出:要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性问题教学,因此,完全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2.用单一的一个例子的教学就期望学生能解决问题不太现实。教材打破了原先按类型编排应用题的做法,转变为根据运算意义解决应用题。但三年级学生解决这部分内容是困难的。那能不能在例题的包摄性上做些改进呢?那就需要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改造。基于这样的实践与反思,我修改了原先的教案,于是有了第二次的教学尝试。

第二次教学

(例题问题1)

同学们爱看书吗?今天跟老师一起去图书馆参观一下!(出示主题图)

①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收集信息:2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224本书)

②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到两个书架上,每层都要放,而且都得放一样多,应该怎样放?你能帮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例题问题2)

1.刚刚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帮阿姨解决了问题,看,这边还有一些书呢。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放几层,你会解决吗?

【分析】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也充满着数学。这次的设计我直接从生活中图书管理员遇到的困难入手,提出“应该怎样放?”,请学生来帮忙。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这样呈现,把“应用题”以真实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当作真实的问题来解决,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一道题目,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版块二】解决问题思路的探究

第一次教学

(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多少本书?你会解决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本子上列出算式。指名回答,并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112÷4=28(本)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方法二:2×4=8(层)

224÷8=28(本)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比较总结两种解题思路。

【分析】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有很大的差距,发现有些学生不能主动分析,也不主动构建数量关系,遇到复杂点的问题错误百出,甚至无从下手。我想这些都是因为解决问题思路主线不突出,运算理解不够深刻导致的。课后我分析了原因:1.这样的教学只是呈现了思考的结果,而思考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很茫然。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条件间的关联性去思考数量之间的关系。2.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复杂数量关系的理解上需要借助直观理解,同时直观也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第二次教学

(例题问题1)

1.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2.交流:你是怎么解决的?

方法一:224÷2=112(本)

112÷4=28(本)

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

②为什么用除法或乘法?

③(课件动态演示两次平均分的过程)

方法一:把224本书用一个大长方形表示,先平均分成2份,所以用除法求出每个书架有112本。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

方法二:2×4=8(层)

224÷8=28(本)

你是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求出了什么?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例题问题2)

1.学生独立探究问题。

2.交流:

方法一:2×5=10(本)

30÷10=3(层)

方法二:30÷2=15(套)

15÷5=3(层)

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求出了什么?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3.直观图演示乘法和除法的模型。

【分析】这次教学首先我突出以思路探究为主线,学生虽然对于单步的乘法和除法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对于情境中两次连续的使用还是第一次,所以在教学时我突出“综合法”的运用,让学生找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学生在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能从条件入手,找出相关联的信息。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4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指导,阅读笔记,阅读方法

图书馆对学生阅读指导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它的存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拓展思维,延伸知识圈的重要素材,还为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做了优质的奠基作用。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阅读的需求量也比较大,课程教材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扩展视野的需求,他们需要图书馆书籍的辅助。这也要求图书馆必须要积极发挥自己的阅读指导作用,让中学生渴求知识的需求得到满足。

一、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指导存在哪些缺陷

1.“有书不会选”: 缺乏书籍引荐,学生阅读随意性过大。在图书馆经常会出现这样这些状况:有些学生来到图书馆后,走到各类书架前随意走动,然后再挑挑拣拣选择一本书籍坐下来翻看;有些学生则是随意拿一本书翻看,过几分钟后又将书放回去再拿另一本书翻看,长时间下来,这些学生一直在做拿书与放书的动作,进而浪费了大部分的有效阅读时间。经过细致分析,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随意阅读的现象,主要在于他们不懂读什么书,什么书才是适合他们看的。

2.“找不到想要的书”:图书馆缺乏完善的图书查询系统。学生阅读无图书推荐、学生未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难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也是图书馆普遍的缺陷。而这种“找不到书”的缺陷,主要是由图书馆查询系统不完善引起的。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在未曾引进网络图书查询系统之前,学生只能依照书架上的图书项目分类一一查找自己所需的图书,从而减少了可用的阅读时间。此外,因图书馆管理员人数有限,借阅图书重置时间长,加之学生在阅读后未及时将图书放回原处,导致有同样图书需求的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己需的书,从而浪费了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

二、图书馆针对性解决中学生阅读指导缺陷的举措

1.定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了解何种书适合自己。中学时期,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对实物的判断能力也有所提升,但因其经验不足,判断能力不高,对自身所需图书并不十分了解,这也使得他们容易随意选择图书。所以,图书馆要提高学生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必须要先让学生了解何种书适合自己。

2.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图书馆的所有图书类目下的书籍都有固定的数量,如果某部书籍长期被同一个学生霸占,必然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图书馆要做好学生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笔记指导。对此,笔者建议针对性入手:

在阅读方法方面,图书馆可依据学生阅读习惯提供默读法、精读法和泛读法三种主要方式。其中,默读法速度快,方便学生理解图书,掌握图书的基本内容;精读法也称慢读法,花费时间长,它主要适合学生记忆某些比较枯燥的定义、术语;泛读法主要针对一些非重点书籍的阅读,如时事、杂志等。通过这三种方法的针对性辅助,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所需阅读的书籍,进而满足其他需求同类书籍的学生的借阅需求。

而在掌握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图书馆还可为学生提供摘抄式、摘录式、感想式笔记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理解并掌握图书内容。其中,摘抄式笔记讲究精炼重点,适合某些重点或精彩语句的抄录;摘录式笔记则是按照行文逻辑摘录某些段落与句群,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感想式读书笔记重在让学生做读后感,记忆自己阅读的收获,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5

关于妥善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

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

6月3日,广电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出《关于妥善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电影放映的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常年坚守在电影放映一线,为我国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贡献。目前这批放映员年事已高,其生活待遇、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障乡镇(公社)老放映员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妥善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要坚持“尊重历史,保障民生,明确责任,确保落实”的基本原则,妥善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二、政策措施

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以纳入国家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为主、多种途径解决。各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乡镇(公社)老放映员缴费给予补贴,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老放映员按月发放养老金。地方政府还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乡镇(公社)老放映员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具体办法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

对身体健康、未满60周岁,尚有工作能力的乡镇(公社)老放映员,经培训取得农村电影数字放映资格证后,应优先上岗;对于其子女,有从事放映意向且具备农村电影数字放映资格的,亦应优先考虑安排。

对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各地政府应当通过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意见所称乡镇(公社)老放映员是指:凡1993年12月31日(含)之前,曾被乡镇(公社)正式选用的农村电影放映人员,且持有“三证”(电影放映人员证、电影放映技术资格证、电影放映单位登记证)中的一证,或能提供当年被乡镇(公社)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选用的有关文件的人员。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的责任主体在地方,按照建立政府间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高度重视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增加责任感、紧迫感,扎实稳妥推进此项工作。

(二)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乡镇(公社)老放映员的资格认定办法,确定工作流程。

(三)确保政策落实。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各项政策的落实。对工作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坚决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6

关键词:抛光磨头;振动;主要矛盾;现象;本质

1 引言

KD268C抛光磨头是我公司主导产品抛光机的重要配套部件。该款磨头以其工作效率高,维护简便,配件供应市场广,而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是,该产品在出厂初期(磨合期内)易产生振动,是多年来困扰该产品的一大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振动问题目前已得到根本解决,产品技术性能及稳定性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该问题的解决,除了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外,在思想认识上,也有所启发。

2 抓住主要矛盾

哲学原理讲“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必须全力找出这个主要矛盾。”

引起磨头振动的原因比较繁杂,就磨头本身而言,某个运动部位有干涉,齿轮啮合不好,工作面配合不当,润滑不良,某处磨损,甚至某个螺钉未拧紧都会使磨头不能正常工作,产生振动。外部因素中,上部、大梁、机架水平、皮带、固定筒、与之配套使用的磨块等都有可能存在问题,系统存在的所有矛盾都会集中从磨头上反映出来。

上述问题抽象上升至理论都归结为系统固有频率,激振频率及激振力,一提到激振力,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其数学模型f(t)=meω2sinωt,旋转体旋转轴线与重心不重合就是这个模型的具体解释。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必须购置动平衡试验机,产品进行平衡试验经配重后才可出厂。

可对此进行分析,磨头虽是完全均匀的对称结构,但由于材质不均、加工及装配误差的存在,严格意义上它确是一个不均衡体。但在实际应用中,空载运行时无振动现象,且非常平稳,部分振动磨头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振动自行消除。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有些振动磨头去掉一个磨块后(标准设计是6个,均匀分布),照理说振动应该更剧烈,但这时反而使振动消除。可见,配重平衡问题在这里并非主要矛盾。

振动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振源,另一个是减振措施。这里的减振措施是传动部分的弹性元件,也有可能是弹性元件的问题。

维修过程中,有人尝试将大胶垫处加1.5 mm弹性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换怀疑该件原设计参数不合理,笔者将该零件尺寸进行了调整,并投入批量验证,结果问题依然存在。

2007年5月高明贝斯特抛光磨头出现整线振动,一条线共有20来个,经过多次调试处理,最后还有16个无法正常使用,遭到客户严重投诉,最后派了一位经验丰富员工前往处理,在对其逐个进行检查后,重新调整凸轮间隙,问题便得到彻底解决。

至此,不难发现主要矛盾在于凸轮间隙。

3 探求事物的本质

哲学原理讲“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因。一定的现象往往揭示一定的本质,但现象并不等于本质,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象,更要探求其本质,只有抓住了问题实质,才能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

磨头振动有时段性特点,高峰期都集中在每年的4~5月份,当时有分析认为,4~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弹性元件参数变化,使得系统固有频率变化,从而造成产品振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不同季节(春季和夏季)、不同地域(南方和北方、国内和国外)配置参数不同的弹性元件。因而,怀疑弹性元件参数随外界温度变化可能是造成产品振动的重要原因。

为此,笔者将弹性元件置于恒温箱中,按温度梯度,分别测试其参数,结果发现在磨头使用可能变化的温度范围内,相关参数变化极小,因而不得不重新调整解决问题的思路。

后来的实践证明,振动高发期正是产品投入使用的高峰期,投入使用的新线越多,暴露的问题也越多。温度变化的影响只是一种表象和巧合。

在多次售后维修验证的基础上,拟决定在产品装配后安排专人集中进行试验,经统一调整间隙后再出厂。

在出厂试验方案上,当时存在三种意见:

意见一认为:必须采用按实际生产需要的输送速度,大梁摆频、摆幅,不同工位配置不同标号的磨块,进行出厂试验。理由是原来也有出厂试验,由于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从而试验时没有任何问题,一投入生产应用,问题就出来了。

意见二认为:必须设计专用的试验台及专用工装进行试验,因为意大利也有类似的试验手段。

意见三认为:意见一虽符合生产实际,也能达到试验目的,但需消耗大量的磨块和砖坯。作为试验验证没有问题,但长年累月作为产品的出厂试验,是不经济、不可持续的;意见二也可取,但投入较大,使用比较烦琐,而且效率低,不适合大批量试验要求。因此,必须探求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意见三进一步认为:出厂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暴露并解决一些初级故障(特别是装配工人流动较大时)。由于机器在运转一定时间后,内部应力会重新分布,在这时再检查间隙并进行调整,特别是统一调整,这样机器出厂力学状态的一致性及稳定性就有了保障。

大部分振动现象出现在新机调试时或开机一段短暂时间后,而大部分解决的办法也是较专业的人员调整一下间隙就能恢复使用,原来出厂虽有简单的运转试验,但缺少调整间隙特别是统一调整间隙这一关,使得产品出厂力学状态不一致。

经过反复论证及比较,最后确定:采用现有通用主机及通用高标号磨块(1500),加上一定的压力,模拟实际生产,运行一定时间后,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统一调整间隙后再喷漆出厂。

实践证明,上述方案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经济,操作也十分简便。

4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

哲学原理讲“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可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或普遍规律。但是,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非常重要,否则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这个观点对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工作中要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时,不能忽视技能型人才的作用。

在认识到间隙问题后,一段时间内振动现象略有好转,但问题依然严峻。因为这个间隙确实不好把握,仅有钳工基础及对产品结构熟悉还不够,还要熟悉产品使用情况及对抛光磨头使用特性有一定的感悟能力。

在后来的多次售后服务中,笔者发现配件公司一位员工对间隙调整及振动问题有独到的判断处理能力,随后将其调至相应岗位,加上相应的产品出厂试验手段的完善,终于使振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从智力水平来说,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不相上下的。但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造成了智力结构的差异,能力侧重点会各有千秋。

肯定个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个体的否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正确肯定个体的价值,与集体作用价值观并不矛盾,因为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企业众多个体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使得企业集体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5 结语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个问题的解决,只是一个认识过程的完成。事物还在不断发展,新的矛盾还会出现。需要不断学习,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7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要素

1. 问题解决模式基本含义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总体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方式。

2. 问题解决模式的目标要求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从规定的课程计划、标准、大纲、教材、某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出发,向学生生活或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延伸,跨学科的、综合的内容,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即在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形成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健全人格。

3. 问题解决模式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研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是由“问题”来引发的。“习得”与“应用”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

4. 问题解决模式学习评价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评价主体是与学校教师为主、兼容校外其他多方人士,在评价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工具多样如“测验、观察、作品分析、档案袋”,评价内容较全面;注重全过程———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造性、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世界观等,评价方式是多样的、综合的。该评价措施有利于客观公证的评价学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5. 问题解决模式师生角色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师生同处一个起点,平等参与,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协助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活动的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解决相应问题来获取知识。问题解决的结果为学生自己检测知识习得提供了依据,促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可大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解决教学型的课堂教学通常是围绕问题类型来实施的,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可分为五个类型(即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类问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事实;

第二类问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概念;

第三类问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概括化”的基础上运用原理(或规律、法则);

第四、五类问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2)培养实践能力;(3)发展创新精神;(4)培养合作精神及交流能力。

现以八年级数学《新目标》全等三角形为例说明以上教学步骤。

第一类型:

问题(1)请看下图:它们全等吗?为什么?

(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问题(2)请观察下列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它们全等吗?为什么?

(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第二类型:

问题 (3) 你能把这种关系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吗, 怎样表示?

问题 (4) 请看这两个三角形, 它们哪方面相同, 哪方面不同?

(提示:从三角形的角、边、面积、周长、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考虑)

第三类型

问题 (5) 下图中, 你能找到多少个三角形?全等的有那些?为什么?

第四类型

公园里有一些活动场地, 他们都是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这些场地都要再建一组, 但不能改变形状和大小, 你能为其设计提出什么建议? (小组内讨论交流)

第五类型

充分利用并美化我们的校园, 在各个角落设计几对全等的几何图形花坛。各小组选一代表来交流你们组的设计方案。

三、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的提问要具体,难易要适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指向要明确,切入要小巧,要多用生动活泼的口语。

2. 教师要注意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赏识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3.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实现因材施教。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8

近年来, 就业形势逐渐严峻, 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毕业即失业,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 仍然是实际情况。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 这些都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

近年来, 各行各业压力也不断增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性和个性化不强。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单一, 不能为学生提供实际性的帮助, 只是基于形式的进行单方面的辅导和宣传, 缺乏实际效果。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寻求其他出路的学生, 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帮助体系, 这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得到落实。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缺乏专业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 很可能就是学校的教师, 有些并没有在校外实际工作的经验。这些教师分析问题可能具有表面化和肤浅化的缺点。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工作, 不是短期的毕业前期的临阵磨枪。需要从大一入校开始帮助学生分析毕业之后的去向和目标。大学毕业之后, 是出国、考研、考公务员、考村官还是工作, 这些, 都需要从最初就开始定下目标, 教师可以从前期就开始和学生交流沟通, 毕业之后也需要进行就业跟踪服务, 这一系列工作, 都是长远和长期的过程。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对策

(一) 建立全面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建立系统化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全面落实机构体制建设。全面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比较庞大, 一般由校领导为核心组成就业指导小组, 下面分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室、实践与法律研讨室、学科就业指导教研室等, 还包括外联部、行政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和职责内容, 通过建立约束机制,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将约束、问责和激励机制全面贯彻和实施, 使得工作人员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真正的落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二) 注重实践性和个性化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就业的最终目的, 是会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与个性化和实践性相联系, 那么高校就业指导也只是个空名称罢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采用指导形式和指导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就业指导形式多元化, 可以邀请实际在职的名企HR到学校来进行讲座, 展开不同方式的就业指导工作, 并且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内心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具体辅导形式有讲座咨询、一对一咨询、社会实践活动、具体企业实习、校园招聘活动、创业评比大赛、校友回校分享经验等等。指导主体多元化, 是指将教师的单向讲授, 变换为学生自己参与研究, 然后分享心得, 教师对其进行点评或者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也是对学生的挑战。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 开展不同的指导工作。对于要进行考研的学生, 要进行考试方面的专业辅导, 包括心理上的和学习上的;对于将要工作的学生, 要进行就业指导, 给出具体的建议。

(三) 加大经费投入落实高校就业指导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 落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具体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政府和高校都需要加大经费投入, 组建专业化的指导队伍, 建立与实际相联系的评价考核体系, 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有计划的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被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二、聘请校外企业的专家和领导进行学生职业规划的辅导;第三、可以专门选用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人员,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难关。加大经费的投入是实践的基础, 也是开展具有专业化就业指导的良好开端。

(四) 建立完善的指导工作评估反馈体制

就业指导工作, 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就需要从量和质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 需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估反馈体系, 对指导课程进行考核和评估。评估课程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 建立量表来分析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做出统计和考察, 分析所占百分率, 从而根据这些基本数字来调整就业指导工作。再次, 根据大学生就业的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是不是真正的把握了社会岗位的需求, 是不是真正的使得学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把握就业行业和部门的流向统计, 结合毕业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调整。

三、总结

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缺乏实践性、教师缺乏专业性、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 这三个问题开始分析, 讨论了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给出了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对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要从两个实践抓起, 第一是重视指导对于实际工作的实际意义, 第二是真正的落实和开展有效的指导作用。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系统化、全程化、咨询化、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体系, 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认真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玉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9) .

[2]李燕.挑战与应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组织重构[J].江苏高教, 2012 (4) .

[3]顾嘉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浅探[J].江苏高教, 2013 (3) .

数学阅读助力解决问题 篇9

一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 往往句子只读了一半, 就开始动笔做题, 这样容易产生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二是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差。部分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如鱼得水, 能准确无误地完成, 但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难以应付。

三是教师重答案轻阅读。老师在讲评练习时, 一味分析题目的解法, 对于错误的原因不加以分析, 这是一种以牺牲学生数学阅读理解为代价的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 注意渗透, 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 解决问题时的数学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分清主次, 去粗存精

一道应用题所包含的情景、数量关系等就像一篇内容丰富的短文, 很多学生一看到大量的文字叙述, 便望而却步、退避三舍。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先粗略阅读, 了解题目的情节梗概, 并有目的地对题目进行分析、理清框架、分清主次。当学生面对应用题时, 应积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题目所涉及的情景是什么?

2. 已知条件有哪些?实际问题是什么?

3. 题目情景中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

4. 以上信息是否已“圈点勾画”和“作批注”?

对于经常出现的数学术语, 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标, 试着加以阅读理解, 教师适时给予点拨。通过作批注, 学生手脑并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将阅读进一步引向深入。

二、重点攻击, 扫除障碍

实际应用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其中必然出现一些学生并不熟悉的术语等, 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 就应像分析短文一样达到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即重点攻击, 扫除题中障碍。

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一步, 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基本定义、基本概念的教学, 也应加大对关键词语的讲解力度;另一方面, 学生平时要注意多走出校门, 多接触社会, 了解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多看报刊杂志,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应用题的实际背景, 理解题意, 从而解决问题。

三、图文结合, 转换语言

数学的图、表是信息的良好载体, 它能直观、形象、简洁明了地表达数据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因此, 许多应用题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有的学生在阅读图像、表格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培养学生养成“横看竖看、左思右想”的习惯。如遇到统计图时, 要让学生明确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量?单位是什么?要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通常要将摄入的语言信息转换成自己熟知的语言形式再理解, 或变换语言表达形式促进问题的解决。如将“一个自然数含有因数3”转换成“这个自然数是3的倍数”。教师还可以根据算式让学生来编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大胆质疑, 善于比较

“学贵有疑”,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 也可以是新旧知识间的比较, 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 在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白桦树有48棵, 柳树的棵数是白桦树的6倍, 白桦树和柳树共有多少?”与“白桦树有48棵, 是柳树的6倍, 白桦树和柳树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 但柳树的棵数却不同, 一个是求几倍数, 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 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 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3倍”, 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3倍;“增加到3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2倍。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10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层面的思想:人对于自然和物质、对于社会以及对于人自身的思想。就发展的自然和物质层面而言,发展意味着更有效地利用自然物质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环境,使之符合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发展的社会层面而言,发展意味着不断改进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改进人类社会结合的方式,从而释放出更大的社会活力,使人类能够不断改善社会生活环境;就人自身的发展层面而言,发展意味着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基本阶段或基本形态的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具体体现在:(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尺度。(4)社会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5)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二)列宁的发展理论

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提出:(1)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2)社会主义发展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主要有:(1)发展要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3)发展是硬道理,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4)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发展要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6)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7)发展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需要,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8)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9)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方式来实现;(10)发展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1)发展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

(四)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发展思想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以下两点。

1. 发展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实现“三大发展”。

即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就是实现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遵循实现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就是实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实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

2. 发展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避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避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二、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指导解决我国发展问题

(一)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发展要有一定的速度,但这个速度必须有质量、有效益。有质量、有效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就是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是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是人的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这样的发展是很难有质量和效益的。

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就必须转向“十八大”提出的“五个更多依靠”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调整需求结构,就是要改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的问题。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调整供给结构,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既有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就是:一方面,无效供给大,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消费能力严重外流,中国游客也因此被称为“会移动的钱包”。所以,我们既要着力扩大需求,更要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二)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是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覆盖的领域全、覆盖的人口全、覆盖的区域全。从这些角度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短板呢?

从覆盖的领域来看,当前突出的短板主要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也是民生。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包括在发展中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的食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覆盖的人口来看,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的贫困人口。按照中央的计划安排,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解决3 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1 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解决1 000万人脱贫。还有2 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从覆盖的区域来看,突出的短板在于城乡区域的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三)调关系,着力解决好“两只手”的关系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其中包括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阅读指导问题解决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课程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大部分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承担,他们的学历、阅历不足,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另外,在高校扩招后,一名辅导员要面对众多学生,不但要负责他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对其宿舍、奖助贷、医保、社团活动、就业等进行管理,其工作内容庞杂繁琐,在此之外已无更多精力认真备课,导致就业指导课成了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2.教学形式单一。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采用的是传授说教的教学形式,一位教师面对数百名学生。这样上课虽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人力成本,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主动出勤率不高,一方面由于教师大多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缺乏互动环节,所讲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多从宏观方面进行指导,而不同专业、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形势不同,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同,如家庭富裕的学生,选择出国的比例较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选择直接工作,而家庭经济情况中等的学生大多数选择读研。像如此不同的就业选择显然不能用一种就业指导模式应对。

3.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香港大学的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制定职业探索,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而内地的就业指导课仅仅在大四或大三阶段才开课,并且主要传授求职技巧与毕业注意事项,缺乏对大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规划教育与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教育。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凭借面试技巧进入一家企业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差别甚大,频频更换工作,得不到晋升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而影响到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措施

1.注入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使就业指导课形式多样化。首先,团体辅导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较高真实性的情景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它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活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求职技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大学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效率,能有效弥补集体授课不能从细节方面向大家传授经验的不足。可采用小组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小组,再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2.任命專业教师担任个性化就业指导老师。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助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就业指导课的主要任课老师,但是他们由于学历与经历的匮乏,很难从实践的层面给学生以指导。大部分专业教师具有留学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及深厚的专业知识,相比之下,他们更具备资格担任就业指导老师,而繁重的科研压力与课时任务使他们难以再承担就业指导课的任务。但是如果从中邀请几位具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老师兼任就业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咨询与引导,并把此工作量计入年终评估当中,就可以弥补一些集中授课的不足。

3.利用校方合作企业为就业指导锦上添花。校方合作企业对就业指导课来说是一项宝贵资源:一方面可从合作企业中邀请几位资深人力资源管理师担任学校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教师,在网络上为学生答疑或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企业人士的指引更具有实战性,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来自社会的一手信息,使就业指导具有更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与合作企业策划多层次、多方位的实习与实践活动,让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公司中担任不同的兼职工作,把学生的专业和未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自觉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学习。

4.就业指导课应贯穿大学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大部分高校到大三、大四后才开展就业指导课,发布就业信息,学习就业政策,殊不知这样做是非常滞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特别是从大一就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非常迷茫,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所选择或所被调剂的专业情况,对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没有清楚的概念,更别提能做什么了。就业指导课的不合理设置使大一学生错过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好时刻,他们只能从师兄师姐口中了解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大部分时间在迷茫与困惑中度过。如果他们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就能早日确定方向、制作规划、付诸实践、学有所成。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它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贯穿整个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高年级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就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的定位、内容、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转变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的观念,调动所有教职工的力量,开发出专业人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就业指导,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与团队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2]肖放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7).

[3]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EB/OL]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10.29.

[4]刘大为,冯佳.“十一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解决好的几个突出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阅读策略 篇12

一、当前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相对较强的学科, 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困难.当前在数学学习中存在阅读障碍的原因有很多,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老师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相关资料显示, 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存在阅读的障碍, 在学习数学之前, 没有阅读明白数学问题, 结果可想而知.为此, 我们需要发现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找出措施.

1. 数学概念把握不清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学生对于概念的不理解.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会面对着许许多多的概念和定义, 很多时候概念和定义就是我们解答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可是很多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并不牢固.数学既是深刻的又是简单的, 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 数学的概念是用文字鲜明地表达出来的, 直直白白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又是深刻的, 因为在简单的背后蕴含着许多的内涵, 对于它的定义我们既不能理解过多, 也不能理解过少, 这便是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学生的学习中, 我们会经常看到因为对概念的不熟知, 学生很容易做错题.

2. 老师教学侧重点的误导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老师有时候很容易偏离教学的中心, 老师有时对于概念的讲解是不细心的.在学习数学的时候, 老师往往只是把概念简单地一讲, 然后就让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试题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效,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深刻内涵, 掌握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可是这样的讲解, 教会的只是让孩子们懂得了在某一种环境下应该如何进行运算.我们知道, 概念是固定的, 可是数学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只是就题讲题是难以应对所有问题的.为此, 老师在数学知识的教课中, 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概念解释清楚, 然后运用习题强化练习.

3. 数学教学机制的不健全

当前我们在数学的学习中, 采取的往往是老师填鸭式的教学, 老师单方面的讲解,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很难学好数学,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乏味的, 是单调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学教学机制.教学是教师、学生相互交流的一种对话的过程, 一种内在对话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师生平等, 老师积极有效的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趣的.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阅读策略

1. 因材施教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导致学生存在障碍的原因很多,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应对措施也是多样化的.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 因此, 出现阅读障碍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首先应该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存在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例如:对题目中概念掌握不行, 对于一些定理没有及时地掌握牢固;理解过大或者是过小, 把题目的范围给弄混乱了;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没有掌握清楚等等,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学生出现阅读障碍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作出应对措施.对于概念、定理掌握不清的首先要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把概念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于理解偏差的问题, 则需要要求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意图, 然后恰当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想法;对于知识点之间混乱的情况则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了解,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选取适当的数学阅读方法, 才会进一步优化数学的教学手段.

2. 选择典型的习题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有时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往往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习题, 这样一来, 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难免会打消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进行练习, 这样一方面可以把一些概念的理解有效地融入进习题的练习之中, 让学生在习题的练习中掌握概念, 这样就把一些晦涩、难懂的逻辑概念转变成了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会更有积极性、主动性.选择恰当、典型的习题往往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们知道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练习的习题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如果我们一味投入在题海战术中, 是不可能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为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我们需要做的便是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和案例, 在典型的案例中, 老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一来, 学生便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典型案例, 会帮助孩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学以致用.

3. 用好数学阅读教学评价

数学评价机制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老师评价三个部分, 对于数学阅读教学评价, 老师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对待.老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发现阅读障碍的原因, 然后针对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数学的阅读教学之中, 要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 多去鼓励孩子, 帮助他们重塑阅读的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成绩.

数学因为自身学科属性的原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当前学生的数学阅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老师教学方式、手段的原因, 也有教学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面对问题, 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置之不管, 而是要不断找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蒋联定.初中生自主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研究, 2005 (08) .

[2]赵婧.你数学阅读障碍了吗?[J].百科知识, 2012 (03) .

[3]滕宏江.初中生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 2012 (12) .

上一篇:城市景观下一篇:抗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