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深入阅读

2024-06-30

有效指导深入阅读(通用9篇)

有效指导深入阅读 篇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一、加强字词句训练, 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在学习字词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造句、解释、补充句子、扩写、缩写以及古诗词的训练, 为阅读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句子、诗词进行讲解, 让学生体会句子、诗词的含义, 明白这些句子中的修辞用得如何恰如其分, 同时还要通过分析句子来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 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培养兴趣,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 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渴望, 进而主动进行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 经常有意识地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或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 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

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每隔一段时间, 就要抽出一个课时, 开展讲故事、读书交流会、展评优秀的摘录笔记、朗读比赛、展示剪贴优美词句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成语接龙、背古诗古文、背名言警句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进而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巩固阅读成果。

三、多读精读, 积累丰富的词汇

要把多读作为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思、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对精彩的句段更要熟读成诵, 仔细品味, 从而加强阅读的效果。

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重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就以词语积累而言, 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仿写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词语。

如, 由《春潮》中的象声词“咔嚓咔嚓”可以引出“咯吱咯吱”、“轰隆隆”、“哗啦啦”、“扑通扑通”等词语。

四、用正确的方法指导阅读

1.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

仔细地阅读, 精心地体会, 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2. 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扫视全文, 大致了解内容。

3. 在阅读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

或自己的兴趣, 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教学生明确哪些作品、书籍要重点读, 读时要调动多种感官, 边读边批注。哪类作品可略读、浏览, 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阅读时对那些名言警句, 精彩的词、句子、段落可进行批注或写评语。

4. 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 粗知大

意, 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 弄清主要观点, 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 就可大致了解, 达到阅读的目的。

总之, 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 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确引导, 就一定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字词训练,积极性,精读,指导

有效指导深入阅读 篇2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 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 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 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 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 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 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 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指导 篇3

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人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带有情感的色彩,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

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兴趣,很难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以前只能从书上得到的东西,现在同样能从网络、电视、报纸上得到,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首先巧设悬念,吊起学生阅读名著的胃口。所谓悬念,也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其次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比如,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的读书观念;坚持在一定时期师生共读一本书。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

再次,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成功阶梯和内在动力,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动力。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乐趣,带着自己的兴趣阅读,收到更为积极的阅读效果。

二、掌握阅读方法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也是阅读最佳时期,在这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名著有许多,国内的,国外的,古典的,现代的,无论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中学生由于阅历的局限以及过分的追求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流于表面。而圈点批注这一阅读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阅读名著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段落、篇章,加以品味,把握人物的形象。

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三、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指的是读者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合理利用时间读书。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东汉学者董遇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这三种空余時间读了好多书。教师应教育学生坚持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长期积累下来就是一本了。最好在睡觉之前安排时间阅读,因为晚上睡觉时大脑会处理长期记忆,如果读完书马上睡,那么大脑处理的杂讯会很少,会把读到的东西记得很牢,所以读完书马上入眠是最有效率的。

其次去图书馆借书。要养成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好书,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大概意思是说书如果不是借来的,人们就不会用心去读它。由于书是借来的,借的总是要还的,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由此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学校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校实施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图书馆邀游知识海洋,博览群书。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奠定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再次是有效的动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不拘一格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指导深入阅读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所共识。相比10多年前,阅读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式书籍海量出炉,阅读渠道花样迭出,碎片化、快餐式、作秀式的阅读非常普遍,民众的阅读水平并未明显提升,反而容易陷入“信息紊乱”“知识打架”的迷茫。

以我校2015届416名学生及其家长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90.78%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多读书,68.5%的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但78.3%的学生和家长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书进行阅读;62.1%的学生没有阅读计划;56.2%的学生没有读书动笔的习惯;48.2%的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品位不高,阅读方式随意,阅读效能低下,是目前初中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二、归因分析说明

首先,语文课程缺乏经典阅读的明确目标。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指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材一直顶替着课程”,而教材编制往往把“数量相对庞大、质量相对庞杂的‘基本篇目’当成‘定篇’来使用,从而把‘教语文’演变为‘教课文’”。从书中列举的各国课程来看,“定篇”就是所谓“经典”,应担负着培养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要求(甚至是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彻底、清晰、明确的领会”作品内涵。我国现行教材没有明确的“定篇”与“例文”“样本”“用件”的区分,也很难给学生(甚至老师)明确的指示:什么是经典?该如何亲近经典?如,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中华文化经典——唐诗宋词,只是散落于一些单元的“诵读欣赏”,并无具体教学要求和统一的达成标准。学生对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缺乏必要的、深入的认知,更遑论以此涵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

其次,教学的功利性使初中生经典阅读空间受到挤压,这里的“空间”包括阅读的内容与阅读时间。为了有效应对考试,教材或大纲规定或推荐的名著阅读遭受不公的处置:考试范围内的名著被一些老师根据考试形式进行过滤、重整或压缩,变成了毫无营养的速成饼干;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就被直接忽略。古诗词的命运更糟糕,中学生对大纲规定的五十多首之外的诗词知之甚少。调查中接近三分之一学生经典阅读材料的唯一来源是书本。教育者、学习者、家长心里的功利主义倾向直接影响了经典阅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致使阅读经典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被投入大量习题的训练中,从而忽视了对经典的阅读。

第三,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调查显示,家长对书籍的购买大多是“慷慨”,为孩子买了许多书,但读了多少,效果怎样,大多数家长不甚了解。老师也对阅读提出了诸多要求,但大多“凝神”于考试篇目。至于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奉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放牧态度。在学生那里,更多的表现为“兴趣阅读”“逼迫阅读”,阅读范围的无序状、效果检验的随意化、阅读氛围的缺失性使学生的阅读品位难以提升。很多学生的阅读感受令人费解:读了很多书,但没觉得有什么好。

三、指导策略探究

本人与课题组经过研讨,形成如下共识:(1)做好阅读指导的前提是教师加强自身阅读水平的提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唤醒”平台制度。(2)完善适合初中学生的经典阅读范畴选择。初中生与小学生、高中生的阅读兴趣、精力、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其阅读范畴显然需要沉下心来认真斟酌、筛选的,有条件的时候甚至可以考虑编选进入校本教材来实施,大而化之的确定一些阅读方向显然是很难让经典阅读的构想落到实处的。(3)应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对每个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差异,但也应该能找出阅读共性,形成普适性指导原则与策略。同时,这些策略应该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可修正和可传承的。

(一)习惯先行策略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效进行经典阅读的先行性基础工作。

第一,持续大量阅读。梁启超曾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说到:“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而读书习惯的养成实在有赖于多读书。每天规定学生阅读的书目、章节、时间,并用读书笔记和演讲的方法进行检查,便于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

第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这样就既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可以读到更多的书。古典名著,古诗文等,宜精读,每日指定某时刻去读,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再读别部,对原汁原味的经典形成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手眼并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做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更加专注,心无旁骛的进入经典阅读的世界,沉浸其中,感受无穷的乐趣。想抄录的随读随抄,想批注的立即点评。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一些善于做读书笔记的学生,读完一本书,便有了一部独创性的批注和评论。脂砚斋评注石头记,金圣叹评点水浒,也不过此道。

(二)点面纵贯策略

从一个节选片段出发,关照整本。如以《智取生辰纲》一篇为教学原点,以“智”字为切入口,读透“生辰纲”一节中众好汉的智慧,并由此篇中吴用和其他众好汉的“智”以及杨志的“智与滞”,迁延辐射整本《水浒传》。

从一篇文章出发,关照一个作者。八上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只有短短84字,有几位老师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读苏轼的黄州词、前后《赤壁赋》,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读84字背后的沉重苦难与自我磨砺,而后84字中的超然豁达、感慨幽微便有了鲜活的形象,一代圣哲的精神淬炼也化为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年轻的心灵。

从一个主题出发,关照一类文本。如九年级文言文阅读,我们归类为“劝谏篇”“现实篇”“山水篇”进行横向比较,并延伸至课外经典著作选读。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三篇为基础阅读文本,比较臣子劝谏君王的几种不同方式,获得对人物形象、表现艺术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前提下,推荐学生选读《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文化经典中的名篇,拉近了初中学生与古代经典之间的距离。

(三)诵读体验策略

苏教版初中教材6本书里,编入课文和诵读欣赏的古代诗词有60多首、文言文有近30篇,相对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来说,实在微乎其微。加之苏教版教材小学阶段几乎不涉及文言文,古诗文的学习也仅停留在读读背背,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较差。在记忆力最旺盛,语感最敏锐的年纪错失了和古典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实在可惜。为此,我们精选一定量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补足教材的缺失,把学生的兴趣从纷繁驳杂而又泡沫频起的快餐式阅读引向丰厚文化积淀、怡养性灵情趣的经典诵读上来。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诵读指导,在美读、朗诵中感受古典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建立经典诗文背诵晋级制度,通过“记忆之神成长记录”强化学生诵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古代神话、成语故事到历代名家散文,一篇篇人文与艺术并蒂齐辉的诗文改善着学生的阅读口味,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层次和能力,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学生的心理,美化着学生的精神空间。

(四)读写结合策略

将写作贯穿于整个经典阅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拉近经典作品和学生的距离。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指导仅仅局限于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写作特色的理论分析上,却很少将其优点当作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其实经典皆是精选出来的、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写作技巧上、文章的谋篇布局上,都给我们提供了典范。所以我们将经典阅读终极目标指向活用,尽量让学生在写作上得到一些收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的思考。比如教《冰心诗三首》时,让学生模仿《纸船》另选一事物,表达母爱这一主题。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写出了一些略具诗味,比较感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看似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了《纸船》,但却调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借由课文这一媒介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身边的人和物,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

(五)平台共享策略

由于初中生各学科课程日渐繁复,课堂上能用于大量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课外阅读是实现经典阅读最重要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我们一方面将阅读内容任务化,以作业的形式规定每天阅读内容、阅读时间,每逢小长假、寒暑假,老师还会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阅读套餐”,通过阅读记录、家长签字、阅读抽查、写读后感、写书评等多种强制手段进行督促;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读书会、文学社、话剧社、微信平台、班级QQ空间、流动书屋以及诗歌朗诵会、阅读笔记晾晒大赛、名著故事会、名著定级考试等丰富生动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推动阅读实施,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当然,研究探索中我们依然有很多迷茫:如初中生经典选择的标准、阅读的范畴的界定,如何做到更科学合理?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更多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依旧任重而道远。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篇5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直接作用的就是是否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无论是阅读的内容上、还是阅读的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化阅读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往的阅读教学中,都是学生阅读之后被迫的写出读后感,老师要求摘抄所谓的优美段落和字词句,学生在这样的模式教学下就显得非常的被动和被迫,谈何提起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改变此现状,教师就可以丰富阅读的内容,创设阅读的情境,让沉闷的课堂增加一些新鲜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新鲜感。比如在阅读《卧薪尝胆》的时候,我就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拍摄的大型历史剧《卧薪尝胆》的桥段,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提到的主人公及主要的历史事件,在观察影片的时候,学生都非常的认真和激动,之后学生迫不及待的想了解更多的故事,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非常的细心,这样阅读的效果就会非常的不错。

二、优化阅读过程,培养思考能力

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那种教学观念,在强化知识落实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读几篇文章,勾画出考试的重点,然后统一试题的答案,这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动起来,在阅读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自主探究,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

阅读本来就是读者对作者思想的一种再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读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每一位读者读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为此,教师在问题的答疑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在学习《司马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答案。问题:司马光是怎么救出掉在大水缸里面的小朋友的?司马光他们在玩耍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安全呢?那么我们在玩耍的时候要怎么办呢?加入遇到危险,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和寻求帮助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针对性的对待文章,并且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提升阅读的质量。

三、提升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

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素材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可以说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真的是学无止境。语文阅读也是如此,阅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学生面对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开展阅读,所谓熟能生巧。我们不提倡阅读的题海战术,但是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发展。

语文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阅读语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首先就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素材,从名词佳句、出色段落等,然后适当的开展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材料的选取一定要紧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要为了阅读而阅读,切记选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学习《孔子游春》的时候,学生对孔子已经又了一定的认知,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适当的课外阅读,如《论语》白话文选段,《论语故事》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语感,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果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6

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采用有效的途径将学生领进广阔的知识海洋,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指导孩子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引领孩子触摸到文本的灵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见解和兴趣取向。

一、营造氛围促进自由自主的基础阅读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帮助孩子亲近书本,可以组织学生将教室、书架、走廊、图书角都加以精心布置,创造温馨、舒适而安静的环境,让孩子不论在学校或者家里,都能够随时随地地读到各种门类的藏书。除了阅读环境的因素,还要尽可能创造人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每天读故事给孩子听,只要课前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读上一两段,尤其是读到最精彩或者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戛然而止,就能够充分诱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当孩子开始阅读以后,教師可以每天抽几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指导孩子的阅读过程。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将被动“填鸭式”的阅读变成主动探寻式的阅读,使阅读过程变得充满悬念和趣味。除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学生在校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同学一起渡过的,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阅读汇报、故事表演会、阅读批注交流会、小组共读一本书等等,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流平台,让班级在老师的激励下充满良好的阅读交流氛围,即使是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汇报比赛中以及大部分学生的主动阅

读浪潮下也会开始有紧张感,慢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而阅读的本质同样也在于阅读的自由。今天的校园学生读得最多的只是单薄的课本以及将课本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教科书,还有就是题海里缺乏系统性杂乱无章的阅读篇目,如此狭隘乏味的阅读内容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孩子的眼界。只有当阅读是从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出发,纯粹是为了乐趣而阅读,阅读过程才会越加主动。教师可以多推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读物,尤其是像《哈利波特》《三国演义连环画》等等全垒打书籍,让儿童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积淀培养语感。儿童读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更容易激发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既然它们是面向孩子的,自然就更符合儿童的阅读程度。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所阅读的语言文字的意义,则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不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阅读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正确的阅读是有意义的阅读,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是语文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想方设法积淀提升境界的经典阅读

当孩子在低中学段能够达到基础阅读的要求,形成基本的阅读习惯,教师则可以陆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想方设法地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点燃孩子阅读热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虽然在启蒙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趋向于肤浅,但是如果教师的阅读指导只是停留在给他们灌输简单肤浅的内容,则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空缺和浪费。经典著作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民族智慧的凝结,经历了时间的检验,都具有高尚的情怀和开阔的气象。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学习能力、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给孩子渗透经典文化,随着孩子慢慢成长,这些文化会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逐渐增强,生命体验的深刻而触类旁通,逐步完善。例如,在教学课文《将相和》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煽风点火地向孩子介绍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故事,渲染“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史学上的神圣不可取代地位;教学《少年闰土》时,则可以给孩子读一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童年有趣的故事,然后推荐《故乡》《朝花夕拾》等作品;教学五年级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可以引入凤辣子与林黛玉的人物外貌描写语段对比阅读,以及拓展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诙谐风趣的语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与时俱进,从当前文化现状切入,例如,耗费巨资拍摄的新《红楼梦》却由于文化底蕴的缺失等等,竟远不如87版,甚至朝鲜的歌剧版,激发学生发扬中国经典文化的热情,继而引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推荐语。

当学生试图阅读高于他们的认知水平的作品时,需要尽可能潜心会文,激发自身的主动探究能力,以达到与文本、作者相当的高度,一旦学生能够达到与文本平衡的理解程度,则会完成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孩子如果具备阅读经典的能力,能够在含英咀华的过程中用心地品读感悟,就能够在无形中拥有客观独立的价值判断,悲悯的人文情怀,宽广的文化视野。

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经典文化的精华,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错别字很多,而且很难矫正,屡教屡错,这时候老师就应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说文解字》《汉字演变五百例》《汉字树》这些趣味盎然的古汉字经典,在日常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深入浅出地从根源上渗透字理字源教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做诗也能吟。”很多学生语言平淡无味,缺乏文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多吟诵《课标古诗七十五首》《唐诗三百首》等等,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见缝插针,把握时机,趁孩子学习兴致正高涨,探索欲望正浓厚时帮助孩子多积累拓展古诗。例如,教学《赠汪伦》,老师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出李白系列组诗积累诵读,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等,引导孩子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李白诗歌充满神奇想象力的特点,还可以拓展出一系列的送别诗歌,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等等情感基调相似的送别诗积累成诵,或者通过与高适《别董大》的“壮别”,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的泪别相比较,还可以通过送别方式的不同加以拓展阅读,从“折柳送别”拓展《青门柳》,“望月送别”拓展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读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文章,继而读作者生平甚至读名人传记,读课文原著,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的拓展比较阅读,强调从一首诗带出多首相关联的诗歌,从一篇文章带出多篇文章,从一篇课文带出一本书甚至多本书,不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学习经典,通过帮助学生系统化、类别化地理解诗词,在拓展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而是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建构。例如,教师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所罗列的一系列选文,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更符合自己认识和体验的作品来阅读,指导学生读懂作品,走进作品,用心关照,同时也强调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帮助孩子调整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速度,发展感悟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

经典书籍凝聚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精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高效阅读,同时在尊重学生自我抉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阅读中逐步提升精神的境界,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厚他们的文化积淀,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价值观。

有效指导数学阅读的策略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

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正确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大胆质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他们掌握阅读技能;让学生分层次阅读, 读写结合, 在题目旁记下关键解题步骤和方法等, 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解题能力。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合理地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情境, 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倒推策略”时, 创设大头儿子参观景观的情境, 展示去参观的路线, 接着问:“回来时应该沿什么路线返回呢? 这题目里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的例题。”当学生阅读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从书本中获得什么信息, 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与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学“替换策略”时, 教师先演示把5角钱换成5个1角钱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等量替换的含义,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降低难度, 再出示书中的例题让学生解决, 学生在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有难度, 这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难和疑问, 接着让学生带着困难和疑问阅读书中的例题, 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替换的过程, 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交流自己阅读教材的收获, 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动画演示替换的过程, 并让学生阐述过程和感悟策略。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1) 让学生分层次阅读。第一遍通读条件和问题, 第二遍精读。精读时要注重对重要句、重要字词的突破, 厘清题中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形成解题思路。 对重要句、重要字词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 “苹果比梨多百分之二十”和“苹果是梨的百分之二十”的对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指导学生对关键性的词句作上记号。

(2) 读写结合。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的过程。教材编写得简约且具有引导性, 运算过程简略, 有很多“连环式”填空。为了顺利阅读, 可让学生用纸笔配合算一算, 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3) 记下关键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有些解题方法学生在学过后容易忘记, 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初学时就将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法在题目旁以注解的方式记录下来, 方便以后复习巩固。

(4) 语言转换、悟出“言外之意”。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包括文字、数学符号、图形等, 学生在阅读时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而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在学习新知时, 需要学生能抓住关键词或句, 把文转化为图、图转化为文, 学生能大大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 学生读到“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二十”这个条件时要能想到“乙数是单位‘1’;乙数若有5等份, 甲数就有这样的6等份;甲数是乙数的五分之六, 乙数是甲数的六分之五”等。

4.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完整, 往往句子没读完就开始动笔做题, 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而往往只要完整地阅读, 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阅读地方,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 验算的好习惯。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 注意渗透, 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8

在寻找好的策略之前,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根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原因有三:

第一, 学生手边没有可读的书。好些同学家里藏书贫乏, 除了大众认知度较高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 四大名著等, 近年来出版的优秀童书, 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小, 很多家长和老师自己在童年时也是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的, 长大后人师为人父母自然也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读,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父母即使给孩子买书, 也是买作文之类的教辅书。

第二, 孩子没有读书的时间。课内时间让给了上课, 做作业, 课外时间让给了做作业, 让给了电视、电脑游戏, 让给了课外辅导班, 特长学习。

第三, 孩子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长期不读课外书的孩子没有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 没有感受到课外书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自然也就没有读课外书的兴趣, 即使他们很无聊, 也不会想到用课外阅读来充实这段时光。

分析完原因之后, 我们发现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书源问题, 二是读书时间问题, 三是读书兴趣问题, 针对这三个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一、建立学校课外阅读体系, 制定学生阅读长远计划

我们一直有个美好的梦想, 希望每个孩子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三百本以上优秀的课外书。为此, 我们一直在为孩子们寻找一份合适的书单, 试图为孩子构建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童年阅读体系, 这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过程。在师生的童书阅读还没跟上来的时候, 我们只能参考借鉴国内外专家给出的建议列出本校各年级的书单。后来, 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老师、家长、学生对童书的关注度提高, 阅读量扩大, 大家在读书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 再列书单的时候, 这些体验又进一步地丰富了原有的书单, 那些被大家喜爱的课外书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中的理想了。

二、确定精、泛读篇目

博览群书固然是件好事, 但对于经典, 泛泛而读则是暴殄天物。经典之所以得以传承, 一定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快餐式的阅读往往容易忽视掉这些珍宝, 把这些书选定为精读书目, 由老师指导着读, 就可以让这本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老师怎么指导呢? 首先在读书之前, 列出一些导读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然后在读书指导课上, 老师组织大家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一下, 分享大家的思考所得。

三、多方筹资解决书的来源问题

这是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关键的地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 自然可以统一由学校购置, 放在图书馆, 大家去借阅, 但对于很多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学校, 只能另想他法。我们学校用了三条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条途径, 是学校统一购买精读书, 每个书目一买就是60本,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班级共读讨论。第二条途径, 是家长出钱购买选读书, 一个班一套, 一套约60本书, 确保能人手一本,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书单由学校统一提供, 收钱买书由家长们完成。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 学校和老师积极宣传读书的好处, 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各班推举出热心家长, 由他们负责收钱买书, 把最优秀的童书带到学生的身边, 这样, 每年每个家长只需要交15元左右, 孩子就可以读到几十本高质量的课外书, 对家长来说, 是一件很划算的事。第三个途径, 是鼓励学生把家里的好书拿到班上来和同学们分享。就这样多管齐下, 书源和书质都得到了保障, 家长和学校才有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书香童年。

四、管理使用好图书

书买来之后,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室了, 如何让这些书发挥出最大的功用, 顺利地在每个孩子手中流动起来, 这需要每个语文老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班级管理能力。各人有各人的操作模式, 普遍的做法是, 新书买来之后, 先把书编上书号, 包上书皮, 固定借阅时间, 确定图书管理人, 制定班级借阅方法, 然后还得定期不定期地过问一下。

五、开设绘本课程

一二年级因为识字不多, 管理能力也不够, 他们的童书阅读主要通过绘本课程来实现。学校专门为一二年级开设了一门绘本课, 每周一节, 由专职教师授课, 确保教学质量。授课老师把每学期要上的绘本全部以PPT或有声绘本的方式在课堂上读 ( 放) 给孩子们听。这些绘本画面精美, 意境深远, 故事大多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受真善美慧的教育和熏陶。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创设一些悬念, 设置一些情境, 让学生猜故事发展的情节, 编故事, 练说话, 复述情节。这样的绘本课程把绘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这样的故事课学生爱上。一二年级每个学期各班要共享20个左右的绘本, 两年下来, 能高质量地阅读近百本绘本, 加上语文老师推荐的其他书, 他们的阅读量远远超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量了。对于一些主题较深的绘本, 我们放在高段, 和学生的人文教育, 写作训练结合在一起, 也取到了很好的成效。

六、建立有趣的评价体系

在没有形成好的习惯之前, 读书是需要有动力驱使的, 这就是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个方法很多, 如评一评“小书虫”“读书之星”“读书达人”, 争一争读书“星级少年”“书香班级”, 晒一晒“读书单”“读书笔记”, 说一说“我最爱的一本书”, 写一写“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等等, 无论哪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与兴趣, 进而形成好的习惯, 这才是根本。

最后, 我想说的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与书为友, 和书作伴, 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生活, 成为一种兴趣, 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摘要: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 书香校园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 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 站在学校层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进而形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谈 篇9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投入到积极阅读氛围之中

一个优良合适的阅读环境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会以其独特的方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熏陶孩子们的心灵,涵养化育,埋下文学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根,发芽。为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应着力创设浓厚的书香阅读氛围。

1.让时空环境吸引人。校内,可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进行阅读,有时还根据内容需要将课外阅读与班队会、晨会打通使用。校外,可广泛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空间环境的保证上,应合理利用专用教室、学校橱窗、教室墙报、读书角等阵地,展示一些阅读内容和成果,以吸引学生,唤起师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让应用环境激励人。对学生阅读的成果,要积极搭建展示平台。通过校园广播台、培训班、上网、投稿、评奖等展示应用形式宣传学生的作品,创设师生快乐阅读的氛围,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

3.让周围环境支持人。可以通过发告知书、师生会、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协调好老师、学生、学校、家庭的关系,争取社会、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参与,开发出有价值的校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开展课外阅读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二、构建模式,让有效指导体现在探索规律之中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我在实验中努力探究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策略,摸索出了课外阅读的思路方法,构建了课外阅读的基本模式。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给自己制订一个阅读计划,主要规定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这个计划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要求。

2.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要与自己所学相结合。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限制,要学生自己来选择的话,有很多学生就只会看《七龙珠》《机器猫》之类的动画书。这就要求课外阅读尽量与自己近期所学内容相结合。

3.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一般来说,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我们不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精读”,但要选择一些重点的、自己喜欢的文章来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学生认真揣摩,自己准备摘抄本,摘抄好字、好词、好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用自己的话把阅读的内容讲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写文章的读后感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三、展示成果,让学生在成果分享之中发展提高

“阅读成果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们有满足感、成就感和成长感,更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成果分享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展示方式。

1.采用演讲的形式。

让学生选择几个与文章有关的话题,即席进行演讲,比如《20年后的我》,事先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里先进行演讲,小组里的同学先评出最好的选手,然后针对推荐出来的选手还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或纠正。多次示范后,代表全组上台进行演讲,学生作评委,这样学生的口头与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采用表演形式或演话剧的形式。

这种形式既是所谓的角色扮演。这其中学生可以是演员,是导演,是编剧等,因为学生的性格有差异,我们不苛求学生都能表演,但至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进步。例如在上《三顾茅庐》一课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将文章按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并且可以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创造。在上《一路花香》一课中,我们在表演了该文的基础上,把这种形式运用于该单元的作文指导,也取得了很好的形式。

3.采用手抄报、故事会、诗歌朗诵、知识比赛等形式。

例如母亲节前夕,我专门让学生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亲》的手抄报比赛;9月份看完四大名著,我又让学生举办了一次《讲名著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故事会;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又让学生每人写一首颂扬祖国、抒写幸福之感的诗歌朗诵比赛;我又让学生阅读并收集近代的历史资料,举行了一次知识竞赛……

我让学生收集的标语、宣传语、广告语、顺口溜……并进行创作;举行宋词元曲吟诵比赛,交流时事新闻……形式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目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当然,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有效的策略途径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不断地去开辟新的领域,探索新的途径,研究新的方法,

上一篇:优化规划方案下一篇: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