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2024-06-30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共9篇)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1

茵栀黄含有黄芩甙、栀子、茵陈三种成分, 黄芩苦寒燥湿泄热;栀子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茵陈苦泄下降专攻清热利湿。现代研究表明茵陈含多种利胆成分, 能促进胆汁分泌, 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栀子含羟栀子甙, 可显著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黄芩含黄芩甙, 有利胆作用[1,2]。近年来, 随着医学迅速发展和对茵栀黄的深入研究, 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清热、利湿、退黄、保肝、降低ALT作用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概况作如下综述。

1 防治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3]。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 4~6d达到高峰, 7~10d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h即出现黄疸, 2~3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均为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形成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光疗为主。药物治疗中最常用为茵栀黄口服液。光疗可能引起皮疹、腹泻、体温升高, 损害眼部视网膜, 出现氧化和抗氧化改变等副作用[4]。

1.1 预防新生儿黄疸

郑兴惠等[5]用茵栀黄预防38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预防组生后第1d给予茵栀黄;对照组不用。前者72h胆红素增高值为 (137.5±6.98) μmol/L, 明显低于后者 (170.23±8.86) μmol/L,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表明菌栀黄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 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翟桂悦[6]观察160例新生儿, 观察组口服茵栀黄, 平均住院6d;对照组不予茵栀黄, 平均住院8.5d。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在生后第1、2、6d无显著性差异, 而在第3、4、5d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黄疸高峰期 (3~5d) , 观察组黄疸指数值上升、需蓝光照射人次、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口服菌栀黄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较好。任雪军[7]观察口服茵栀黄与鲁米那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2例, 茵栀黄组、鲁米那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分别为26.2%、29.1%) 明显低于对照组67.2% (P<0.01) , 表明茵栀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效, 用药有针对性。

1.2 治疗新生儿黄疸

吕清付[8]将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组, 治疗组56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均有效, 平均起效时间l~3d, 黄疸消退时间5~10d, 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3例继续给予母乳喂养, 未予特殊治疗, 总有效率56.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表明口服茵栀黄可促进母乳性黄疸消退, 减少停喂母乳的不利影响。但治疗组可能引起褐色大便, 次数增加。夏传雄等[9]将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 和中药组 (茵栀黄加四磨汤, 3ml/次口服, 3次/d) 。治疗72h后对照组血胆红素水平、平均住院日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茵栀黄联合四磨汤促进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 增加进奶量及排便次数, 降低72h血胆红素值、缩短平均住院日数。刘玉凤[10]将97例新生儿黄疸分成两组, 治疗组 (48例) 采用茵栀黄、维生素C及肝太乐联合静脉点滴退黄, 对照组不予处理。8d内黄疸消退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表明茵栀黄、肝太乐、维生素C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2 治疗肝病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 阳黄多见。中医理论认为黄疸为感受湿热之邪, 湿热蕴结, 肝胆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肌肤而发[11]。西医认为黄疸肝炎是由肝炎病毒破坏肝细胞、肝组织, 胆小管阻塞, 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引起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位发黄。现代医学表明[12], 茵陈能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活性, 增强肝脏解毒作用, 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 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 防止肝坏死, 促进其再生。药效学试验显示[13], 茵栀黄颗粒可抑制胁氨基半乳糖致大鼠和四氯化碳 (CCl4) 致小鼠的急性肝损伤;降低异硫氰酸致小鼠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显著降低由CCl4引起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升高及肝羟脯氨酸含量的升高, 显著提高由CCl4引起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的降低及A/G比例下降作用, 保肝作用显著。

朱金照[14]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80例, 对照组给予保肝、支持、输液等治疗, 治疗组加茵栀黄和丙谷胺。2周后查血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好转 (53.1±22.4、110.8±41.2) μmol/L,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0.5%、68.4%, P<0.05) 。表明茵栀黄与丙谷胺联合应用为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经济、有效的方法。郑恩明[15]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胆碱酯酶影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 对照组给予易善复胶囊口服。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两组胆碱酯酶均上升, 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茵栀黄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肝脏受损时, 肝细胞合成胆碱酯酶功能下降, 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 炎症细胞浸润, 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 以上均影响胆碱酯酶合成, 导致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 下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平行。本实验观察组胆碱酯酶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肝细胞合成能力明显提高, 预后好。

3 讨论

茵栀黄作为传统的退黄利胆纯中药制剂, 在临床应用广泛。新生儿黄疸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茵栀黄诱导肝酶系统增强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 产生退黄作用, 给药方便、安全性高, 是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制剂, 但给药方法和剂量并不统一。大便是胆红素排泄的主要途径, 用药后患儿大便次数增多, 提示在茵栀黄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出入量, 适当补液。其他疗法还包括光疗、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 、换血等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不论何种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 胆汁的长期滞留会导致肝细胞水肿坏死以及肝小叶纤维组织增生;茵栀黄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 且可调节免疫功能, 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病死率。

需注意的是, 茵栀黄为中药制剂, 提纯难度大, 提取工艺不稳定, 临床工作者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重视。据王亚华等对1978~2008年国内报道的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其所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64.7%) , 重度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占71.6%, 最早在用药后2min。此外,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与年龄有关, 笔者认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时应慎用, 但口服液相对安全性高。使用之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加强用药过程观察及时对症处理, 才能保证其使用过程安全有效, 减少不良反应, 更好地用于临床。

摘要:茵栀黄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保肝作用, 是临床常见的中成药。笔者查阅了近10年相关的研究资料, 就茵栀黄在儿科、内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对临床使用中出现的新生儿黄疸、肝炎等有关不良反应等问题做深入阐述。

关键词:茵栀黄,应用,新生儿黄疸,肝炎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2

【关键词】蓝光;茵栀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16-01

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患者体内的胆红素量过高,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量减少,影响肝肠循环,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中,给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自我院从2012年8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分为两组,甲组50例,男28例,女22例,日龄为1-8d,平均日龄为(3.8±0.2)d,平均胎龄为(37.61±1.31)周,乙组50例,男30例,女20例,日龄为1-7d,平均日龄为(3.6±0.3)d,平均胎龄为(37.81±1.41)周。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为:溶血18例,HIE28例,其他4例;胆红素浓度为300.24-401.55mmol/L。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本次研究分析。

1.2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所选取的患儿均为新生儿,符合病理性黄疸。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梗阻性黄疸,或有实质性占位性黄疸;排除生理性黄疸疾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着;排除中途退出或临床资料不完整信息。

1.3方法

先给予患者原发疾病实施对症治疗,100例患儿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蓝光治疗,每天治疗12h,连续用药治疗5d;乙组患儿在甲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茵栀黄口服治疗,每次服用剂量为3mL,一天口服3次,连续用药治疗5d。

1.4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皮肤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TBiL)未结合胆红素浓度(IBiI)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著改善:给予患者治疗后可见皮肤黄疸消退,经皮测胆红素或血清胆红素指数正常;改善:治疗后可见皮肤黄疸症状明显减轻,经皮测胆红素或血清胆红素指数未完全消退;无效:治疗后观察可见皮肤黄疸指数无明显变化,经皮测胆红素或血清胆红素指数无明显变化或上升。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2]。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甲组50例患者治疗后,显著改善19例,改善20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8.0%,乙组50例患者治疗后,显著改善39例,改善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0%,乙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黄疸症状消退时间以及胆红素变化情况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胆红素变化情况,具体见表一: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判断黄疸重要依据,也是评价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正常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可发现黄疸疾病。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新生儿疾病中,该疾病的发病率最高,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会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健康,严重者会出现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或危机患儿生命健康[3]。临床研究表明,胆红素可能吸收光线,在波长为450-460nm光线作用下,效果最强,一般蓝光的波长主峰为425-475nm。通过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疗作用下,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变化,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可顺利从尿液或胆汁排泄排出,起到较好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效果,为一种有效治疗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4]。茵栀黄口服液为金银花、黄芩苷、栀子、茵陈的提取物,具有退黄、利湿、解毒以及清热效果,其中栀子具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功效;黄芩具有清中上焦湿功效;茵陈具有性寒清热功效,可起到较好的小腿黄疸、清利肝胆湿热功效[5]。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利胆、保肝作用,可增加肝胆对胆红素的摄取、结石以及排泄效果,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以及修复,起到较好的改善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效果,有利于胆红素顺利排泄。分析其降黄疸的作用机制:①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作用,起到抗病原微生物效果;可有效抑制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可有效减少红细胞发生溶血;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减少对肝脏造成的损伤;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肝肠循环[6]。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8.0%,乙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红素变化情况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乙组胆红素改善情况以及黄疸消退时间与甲组相比,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有利于早日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张秀玲,孙琪.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9):5780-5781.

[2]张宁,赵鸣然,孙忆楠.茵栀黄口服液辅助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紅素血症88例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4(11):78.

[3]韩雪梅.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0):5-6.

[4]詹明亮,张仁波.蓝光联用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0):54-55.

[5]杨辅直,李伟生,苏格炘.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69-1770.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3]。86例患儿中, 男47例、女39例;年龄3~21天, 平均 (6.0±3.2) d;体质量1.7~4.3 kg, 平均 (2.8±1.2) kg;血清总胆红素252.5~433.8mol/L, 平均 (352.5±30.2) mol/L。随机将8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3例。两组患儿的体质量、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温、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治疗, 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选用双面光疗箱, 温度为30~32℃, 相对湿度为55%~65%。用黑布将患儿双眼及外生殖器遮盖, 灯光与患儿的距离为20~25cm, 尽量广泛照射, 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 一天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茵栀黄口服液5m L, 一天两次。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下降、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以及总体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痊愈:患儿面目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消退, 伴随症状消失,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 (2) 有效:黄染部分消退, 伴随症状好转,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 但未降至正常。 (3) 无效:黄染消退不明显, 伴随症状存在, 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如表1所示, 可见, 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每天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胆红素下降至正常参考值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 可见, 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无效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 4~6d达到高峰, 7~10d消退,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若生后24h出现黄疸, 2~3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均为病理性黄疸, 应立即采取积极治疗措施[4]。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简单、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而被普遍采用, 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的优点,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蓝光治疗用波长420~470nm的光照射患儿, 使其体内的脂溶性间接胆红素变成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 从胆汁和尿中排出体外, 从而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含量, 防止胆红素脑病[5]。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效果较好, 避免了连续光照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利于母乳喂养。但是, 由于蓝光照射属于物理性能量照射治疗, 个别新生儿依从性差, 易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 因此, 单面照射时最好每4h翻身一次, 光疗时应适当补充水分、钙剂、维生素B片, 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祖国医学认为, 新生儿黄疸为湿热胎毒, 或出生后即感染湿热之邪, 湿热熏蒸肝胆而致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出脉络造成全身发黄, 肝经薀湿热而化风。茵栀黄口服液由茵陈、黄芩、桅子、金银花四种中药提纯而成, 具有清热、退黄、保肝、利湿、解毒之功效, 在保肝利胆退黄方面有协同作用[6], 可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本次研究中, 笔者选用蓝光治疗为对照组, 而治疗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茵栀黄口服液,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每天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且治疗组胆红素下降至正常参考值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述所述, 可见茵栀黄口服液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疗效显著、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楚爱菊, 董秀华.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 :69.

[2]黄海波, 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2) :94-94.

[3]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4.

[4]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8-307.

[5]李华娟.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3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6, 41 (16) :49.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4

关键词 妈咪爱 茵栀黄 新生儿黄疸 辅助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4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它可以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损伤[1,2]。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毒性,新生儿黄疸经过治疗后,未结合胆红素仍可诱发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新生儿预后状况,因此应积极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其中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和茵栀黄颗粒口服,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确诊为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诊断参考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传统的血胆红素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表现为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升高。所有患儿皮肤出现黄疸的时间为生后2~5天,一般情况良好,均无无肝、脾肿大,均排除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窒息等。其中男73例,女57例,胎龄37~42周,日龄3~7天,新生儿体重2.5~4.0kg,Apgar评分7~10分。将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儿60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临床症状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暂停母乳,给予治疗原发病,蓝光照射,静滴白蛋白,口服苯巴比妥钠,补充葡萄糖等常规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妈咪爱每次1g,2次/日及茵栀黄颗粒1.5g/次,3次/日口服,疗程3~5天。每天均监测患儿胆红素水平,当下降至12mg/dl以下时,停止对患儿的一切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新生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12mg/dl以下,黄疸症状消退;②有效:新生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12mg/dl以下,黄疸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改变未降至12mg/dl以下,黄疸症状为改善甚或加重。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黄疸明显好转,显效4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显效36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P<0.05,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除5例患儿出现腹泻外,两组患儿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在臨床上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具有重要联系。新生儿胆红素体内代谢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胆红素生产多,新生儿红细胞容量较多,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的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②肝脏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肝脏配体蛋白,新生儿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③肝脏微粒体中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缺陷: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不能将与配体蛋白结合的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胆红素。④胆红素排泄缺陷: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排出体外。⑤胆红素肠肝循环的特殊性:新生儿肠壁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加重肝脏的胆红素负合。1g胎粪含胆红素1mg,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肠肝循环明显增加[3]。而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而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可很快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迅速被肠道重吸收进入体循环造成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因此,促进胆红素排泄,减少其重吸收就成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妈咪爱系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1g妈咪爱含1.5亿活菌,其中含屎肠球菌1.35亿个,枯草杆菌0.15亿个,并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酞胺、乳酸钙等。组成上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构成体内多种酶的主要成分,维护机体正常代谢。本品富含乳菌的微生态活菌制剂,进入肠道后能迅速繁殖,夺氧和分解过氧化氢,降低肠腔内氧化还原电位,制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促进胆红素排泄的作用。其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机制可概括为:①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发挥其生理功能。②降低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③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④促进肝酶的活性[4]。

茵桅黄颗粒系由中药茵陈、桅子、黄芩等经水提醇沉工艺而制成的颗粒剂,其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甙、金银花等。茵陈中含有的茵陈色原酮、甲基茵陈色原酮提取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与排出作用,具有很好的利尿退黄作用,可以显著减轻黄疸程度,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栀子中含有栀子素、红花素、黄酮类等,能减少血中胆红素,加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黄芩中主要含有黄芩苷、黄芩甙、汉黄素,能利尿、抗过敏及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清利肝胆退黄疸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栀子、黄芩中多种成分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临床发现无任何不良反应,能加快胆红素排泄,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妈咪爱和茵栀黄颗粒联合用药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发挥协同互补作用,能显著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缩短黄疸的持续时间,促进新生而的康复,且应用方便,可作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5-186.

3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38.

4 黄欣,李艳,黄志华.微生态制剂干预新生儿黄疸机制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54.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5

关键词:岩黄连,茵栀黄,联合,黄疸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病的范畴,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黄疸型肝炎在病毒性肝炎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应用岩黄连联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48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48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重型肝炎2例,慢性肝炎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对照组50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重型肝炎1例,慢性肝炎9例,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0岁,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厌油、尿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皮肤巩膜黄染。

所有病例总胆红素(TB)均大于34.2umol/L, 治疗组平均106.3umol/L,对照组平均112.5umol/L;谷丙转氨酶(ALT):治疗组平均296u/L,对照组平均305u/L;腹部B超肝肿大:治疗组23例,对照组26例;脾肿大:治疗组12例,对照组14例。

1.2 方法

两组均用甘草酸二铵、丹参、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照组每日静滴茵栀黄30ml,治疗组在每日静滴茵栀黄30ml基础上,加用岩黄连注射液(广西东兰制药厂生产),每次2ml肌注,每日两次,疗程均为1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脾肿大回缩,肝功能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消失,总胆红素下降50%;无效:临床症状、黄疸无缓解,肝功能未恢复正常。

2.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黄疸型肝炎发生的主要机制为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等可导致淤胆。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3]。

茵栀黄注射液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经现代科学方法提取精制而成,其中菌陈味苦,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功效;栀子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胆功效;黄芩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4]。

岩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岩黄连总碱,从总碱中可以分离出有效成分卡维汀,右旋四氢巴马汀,小檗碱,左旋-13-β-羟基刺罂粟碱,延胡索丑素及白屈茶红碱等,其具有清热利胆利湿退黄,改善消化道症状,减轻肝脏免疫损伤,降低ALT,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促进胆汁排泄等作用[5]。

有关岩黄连或茵栀黄在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效果国内已有较多学者报道[4,5],但两者联用治疗黄疸型肝炎极少文献报道。本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分析,治疗结果提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充分说明了岩黄连联合茵栀黄治疗黄疸型肝炎比单独用药效果更好,且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顾冲, 郑卫东, 吴剑华.中医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124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6, 9 (2) :95-96.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60.

[3]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3-34.

[4]雷载权.主编《.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6、60、146.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 对照组中男性患儿52例, 女性患儿38例;年龄2~14 d, 平均年龄 (13.5±3.8) d;体重2200~3500 g, 平均体重: (2896±685) g;胎龄35~40周, 平均胎龄 (37.5±2.6) 周。观察组中男性患儿55例, 女性患儿35例;年龄2~15 d, 平均年龄 (13.4±3.9) d;体重2200~3550 g, 平均体重 (2896±680) g;胎龄34~40周, 平均胎龄 (37.4±4.7) 周。两组患儿均按照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诊断标准确诊, 但均无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损伤。治疗前, 对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进行检测, 可知其平均值为 (256.4±9.6) μmol/L。以上所有患儿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1) 蓝光照射:双面光疗法, 1次/d, 10h/次, 隔日照射一次; (2) 该组患者接受苯巴比妥 (药品名:苯巴比妥;国别:中国;生产商: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4402475) , 5 mg/kg·d, 分3次口服, 连用4d; (3) 若患者的胆红素迅速上升, 则输注白蛋白; (4) 病情观察:预防低血糖; (5) 常规处理:禁用可对血红蛋白代谢产生干扰的药物, 酸中毒、碱化血液纠正[3]。

1.2.2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除接受以上措施治疗外, 另接受口服茵栀黄、妈咪爱联合治疗: (1) 口服茵栀黄 (药品名称:茵栀黄口服液;国别:中国;生产企业: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607) , 3 ml/次, 3次/d, 连续口服5 d[4]。 (2) 口服妈咪爱 (药品名:妈咪爱;国别:中国;生产商:北京韩美药品有效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0037) , 1g/袋, 1袋/次, 2次/d[5]。

1.3 疗效评价标准

该次研究的疗效按照“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价。显效:临床症状 (黄疸) 完全消失, 治疗后, 经检测, 患者的血总胆红素值<7 mg/dl;有效:临床症状 (黄疸) 基本消失, 治疗后, 经检测, 7 mg/dl<患者的血总胆红素值<10 mg/dl;无效:临床症状 (黄疸) 消退不满意, 治疗后, 经检测, 患者的血胆红素值>10 mg/dl。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百分率 (%) 具体表示,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进行检验, 当P<0.05时, 则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 (84/90) ,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 (60/90) ,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χ2=20.0) , 详情如表1所示。

黄疸持续时间:观察组的黄疸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12.6) , 如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通常发生在新生儿分娩24 h以后, 此时, 患儿的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 从17~51μmol/L上升至86μmol/L, 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黏膜黄染。导致黄疸产生的因素较多, 并常有多种因素同时存在, 常见因素有新生儿溶血病[6], 其次为围生期综合因素, 另外感染也是常见因素, 宫内感染多为巨细胞病毒感染, 出生后的感染有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生后3~4 d出现的黄疸, 除外疾病的因素, 可以考虑母乳性黄疸, 生后7 d左右出现的黄疸加重症状, 应高度警惕感染因素[7,8]。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如下几点可作为参考: (1) 若患儿黄疸出现时间早, 进展快, 程度重, 有血红蛋白降低, 网织红细胞升高, 应高度警惕新生儿溶血病, 应立即明确母婴ABO血型及RH血型, 并行血型抗体检测[9]; (2) 若患儿出现感染中毒症状, 根据感染灶, 应立即对患儿采取血、尿、痰培养[10]; (3) 患儿分娩24 h内, 非结合胆红素高于正常[11]。总的来说, 目前临床上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主要采取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 比如口服茵栀黄、妈咪爱。

茵栀黄属于治疗黄疸的特效药, 服用方便, 生物利用率高, 内含菌陈、黄芩、栀子以及金银花, 作用于肝酶系统后, 可促进肝对胆红素的吸收, 并可改善排泄功能。另外, 茵栀黄可加速肠壁蠕动, 提升分泌物含量, 泻热通便, 提升粪便排出率, 降低非结合胆红素的吸收率, 使血清内胆红素含量减少, 最终治愈黄疸症状, 而妈咪爱属于肠道微生态制剂, 内含1.35亿只粪链球菌, 以及1 500万只枯草杆菌。妈咪爱作用20 min以后, 便可促进粪链球菌在肠道内滋生, 从而达到中和湿热及p H值的目的, 同时, 其产生的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促进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 并最终随尿液排出, 血清内胆红素水平由此大大降低。另外, 由于蓝光照射, 导致大量核黄素受损, 而妈咪爱作用后, 通过内含的B族维生素, 可大量补充核黄素, 从而消除了蓝光照射的弊端。在此次研究中, 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蓝光照射治疗, 该疗法的作用原理为利用光的作用, 促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 然后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 减少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的含量。该疗法应用面较广, 也一直为临床医学所青睐, 但在本次对照试验中, 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在于, 蓝光照射起效快, 但光疗停止后, 黄疸反跳明显, 基于此,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另接受茵栀黄、妈咪爱联合疗法, 据该研究可知,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这与张艳丽[12]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临床上应主张选择蓝光照射联合口服茵栀黄、妈咪爱, 该疗法疗效确切, 易于操作, 治疗时间短, 有利于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更娣, 陈雨琴, 马风桐.茵栀黄口服液干预早期新生儿黄疸5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5 (11) :946-947.

[2]胡晓红, 朱慧华, 应佳佳.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病理学黄疸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 (3) 673-674.

[3]徐豪志, 李郁文, 刘文仲.茵栀黄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8 (16) :920-921.

[4]林良勇, 林国敬.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16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1 (2) :875-876.

[5]王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4 (10) :735-736.

[6]庞文文, 赵文赫.毯式光纤黄疸治疗仪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4 (S2) :875-876.

[7]赵丽珍, 邱吉凤.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15, 7 (12) :942-943.

[8]邓爱芬, 肖满田, 钟婷婷.血清转铁蛋白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8 (17) :734-735.

[9]王吉, 黄烈平, 徐巧, 等.双面蓝光光疗和单面黄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8 (5) :973-974.

[10]袁水萍.茵栀退黄方治疗新生儿黄疸42例[J].河南中医, 2014, 8 (9) :734-735.

[11]李雪龙, 雷健, 吴楠, 等.整肠生在儿科领域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1 (2) :924-926.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1]即: (1) 黄疸出现较早或较晚, 出生后24h或7d后发生; (2) 患儿全身皮肤有明显黄染,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 (3)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 (12.9mg/d L) , 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 (15mg/d L)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损害、阻塞性黄疸、遗传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黄疸病例。观察组25例患儿男17例, 女8例;日龄1~34d, 平均 (12.6±2.4) d;出生体质量2.5~4.6kg, 平均 (3.4±0.8) kg;胎龄37~42周, 平均 (38.7±1.2) 周。对照组25例患儿男15例, 女10例;日龄1~31d, 平均 (11.2±2.1) d;出生体质量2.3~4.5kg, 平均 (3.2±0.9) kg;胎龄37~42周, 平均 (38.2±0.8) 周。两组患儿从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 (1) 蓝光照射, 隔日照射8h; (2) 白蛋白输注:每次白蛋白1g/kg; (3) 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5mg/kg或尼可刹米每日100mg/kg, 分2~3次, 共治疗5日; (4) 给予保暖、喂养、纠酸、避免低血糖和避免使用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 (山东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20030028) 口服每次1g, 每日3次;妈咪爱颗粒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S20020037) 口服每次1g, 每日2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 比较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胆红素水平和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5d后黄疸完全消退, 血胆红素<119.7mol/L (7mg/d L) ;有效:治疗5d后黄疸明显消退, 但存留部分黄疸, 血胆红素为119.7~171mol/L (7~10 mg/d L) ;无效:治疗5d后黄疸基本无消退, 血胆红素>171 mol/L (10 mg/d L) 。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5d后, 观察组显效18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84.0%。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治疗3、5d后血胆红素水平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患儿大便次数增多且呈金黄色, 无过敏及脱水反应。

3 讨论

早期新生儿黄疸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除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陷 (如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外, 多数是暂时的。胆红素 (不论直接或间接胆红素) 如停滞在血中, 是不会对组织造成损害的, 以后由于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逐渐成熟, 这些过多的间接胆红素就会被转变成直接胆红素而被排出, 故在一般情况下, 间接高胆红素血症只在新生儿早期有表现, 并需积极处理。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多, 其主要的危险是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渗入脑组织, 沉着在脑细胞引起的核黄疸。故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核黄疸的发生[2]。现代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多采用光照射疗法、免疫增强剂、抗感染等,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但效果不甚理想。

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和妈咪爱颗粒口服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茵栀黄颗粒主要成分为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等。方中以茵陈为君药, 其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利肝的作用, 为治疗黄疸的主要中药。栀子、黄芩苦寒燥湿清热, 加强了茵陈的清热利湿作用。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 可以使肝胆之湿热邪毒不仅能下而清利, 并且可由肌肤而疏散。四药配合使用起到清热利湿、宣散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为治疗小儿黄疸的重要中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 茵栀黄颗粒可以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 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保肝、止血、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妈咪爱为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肠杆菌经分别培养收集菌体冷冻干燥后制成的活性菌制剂, 其内含有高浓缩的乳酸活菌, 帮助肠道内菌群的调节, 能够生成多种消化酶促进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还能够抑制引起肠道疾病的病原菌。妈咪爱颗粒应用于新生儿黄疸可以起到促进胃肠道蠕动、维持良好内环境、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减少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等作用, 从而增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4]。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妈咪爱、茵栀黄颗粒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血胆红素改善时间,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妈咪爱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苯巴比妥、丙种球蛋白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妈咪爱、茵栀黄颗粒口服治疗, 治疗5d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5d后, 观察组显效18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84.0%。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儿治疗前血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治疗3、5d后血胆红素水平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患儿大便次数增多且呈金黄色, 无过敏及脱水反应。结论 妈咪爱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理想,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妈咪爱,茵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疗效

参考文献

[1]姜小华.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0) :131-132.

[2]钟世冰.新生儿黄疸与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 :276-278.

[3]严鸿翔.茵栀黄颗粒治疗35例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6) :513-514.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 年5 月—2015 年11 月期间收治80 例妊娠早期肝炎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2~37 岁, 平均年龄为 (27.5±3.1) 岁; 孕周时长为4 ~13 周, 平均时长为 (7.9 ±1.5) 周; 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2~35 岁, 平均年龄为 (26.1±3.2) 岁;孕周时长为4~13 周, 平均时长为 (7.3±1.6) 周;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 国药准字H20059010, 产品编号:C1220004959, 规格:228 mg; 厂商: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 456 mg/次, 3 次/d;观察组运用茵栀黄颗粒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用药与对照组一致, 茵栀黄颗粒 (国药准字Z20030028;厂商: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3 g/袋) 3 次/d, 6 g/次。 1 个疗程为1 个月, 在治疗1 个月后做效果评价。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肝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等。 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标准为症状与体征消除, 肝功能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值, 胎心音与胎动情况没有异常;有效标准为疾病相关症状与体征有好转, 肝功能指标恢复50%, 胎心音与胎动没有异常;无效标准为症状与体征没有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在50%以内。 治疗有效率为显效、有效标准总和。 肝功能指标观察主要集中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血清总胆红素 (TBi L)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等。

1.4 统计方法

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在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幅度上,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所示。

注:两组治疗前对比, 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率情况

治疗有效率为上, 观察组为95%, 对照组为82.5%,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 观察组为7.5%, 对照为22.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所示。

注:两组对比, χ2=4.813, P=0.090, P<0.05。

3 讨论

妊娠期肝炎属于高危妊娠情况, 妊娠期的机体雌激素-醛固酮水平提升, 水分增加30%~70%, 心输出量提升30%~50%。 肝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比例从妊娠前35%降低到28%。 而热量的需求量提升20%, 因此会由于营养缺乏、蛋白质摄入量缺乏而导致肝脏受损。 同时由于胎儿的发育、代谢和排泄、解毒都需要母体来不断的辅助, 因此也加大了肝脏负担。 总体来说, 妊娠期孕妇由于新陈代谢提升, 机体消耗提高, 肝糖原储备缺乏, 胎盘促进孕激素与泌乳素的大量生成, 而相关物质需要肝脏来达到分解, 从而导致肝脏超负荷运转。 妊娠会导致生理一系列的变化, 从而导致妊娠合并干预出现, 其发生率远高于非妊娠群体。 对于妊娠早期肝炎患者要积极的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这有效的控制机体病变, 提升治疗效果[2,3]。

多烯磷脂胆碱胶囊的药物主要成分以多烯磷脂胆碱、维生素B与E等, 其中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以有效被吸收, 深入到肝细胞, 同时可分泌到胆汁中, 具有较强的肝细胞膜修复功能, 提升肝细胞代谢酶活跃度, 调整血液脂质代谢功能, 促使肝功能和酶活性得到有效的恢复, 促使肝脏能量均衡, 加速肝组织新生, 促进中性脂肪与胆固醇有效转化为易于代谢的状态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与抗脂质过氧化状态, 保证胆汁的稳定性[4]。

茵栀黄颗粒的药物成分主要以茵陈、栀子、黄芩苷与金银花等中药材为主, 药物可达到清热解毒, 降低ALT指数, 改善肝细胞炎性病变, 激活肝内循环状态, 促进胆管收缩能力提升, 提升胆汁分泌与排泄等, 有效的对湿热毒邪所引发的妊娠早期肝炎。 其中茵陈可以有效的达到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快速抑制, 提升肝脏自身的解毒功能, 促进胆管扩张, 提升胆汁分泌效率, 避免肝坏死, 加速肝细胞新生; 栀子可以有效的清热去火, 通过水解后可以有效的提升胆汁流量, 减少胆汁浓度;黄芩苷可以有效的消炎、利胆与保肝功效;金银花可以有效解热、抗炎与提升机体免疫力。 茵栀黄类药物在临床上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一般以注射液用药的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多以过敏、消化系统等反应为主。 而茵栀黄颗粒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升患者治疗耐受力, 即便在新生儿中运用也较为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较少[5,6]。

茵栀黄颗粒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运用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毒复制和消除病毒, 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调整肝功能指标平衡, 消除肝功能障碍, 避免肝组织纤维化, 促使肝细胞新生。 在一定程度与以往研究成果89.71%的有效率相比, 其治疗有效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总体该研究中的95%有效率有一定提升, 同时该研究中有效的控制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安全性更为凸显。

综上所述, 茵栀黄颗粒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治疗可以得到显著效果, 但是由于针对的是妊娠期患者, 因此要格外注意用药安全性。 对于妊娠期药物使用也需要提升谨慎性, 在孕期3 个月内, 应该避免运用过多治疗药物, 保证孕期安全性;用药上要避免致畸性药物运用;尽可能减少药物种类, 同时采用低剂量和短疗程治疗。 较好的区分治疗禁忌, 避免因为药物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或者流产等不良问题。 西药运用中要依据药监局相关危险性药物名目做分析, 妊娠用药可以分为5 级, 其中A级属于用药最安全级别, A级或者B级为妊娠期的首选药物, 对于C级药物要谨慎使用, 而对于D级药物类别要尽可能不用, X级类药物要禁止使用。 因此, 对于不同级别药物类别要严格区别, 有效的提升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建平, 冯兰英, 陈霞, 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8) :1325-1326.

[2]王军, 胡翠兰, 王哲, 等.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5 (5) :544-545.

[3]徐双林, 王鲁文, 吴泽江, 等.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 23 (2) :88-89.

[4]蔡奚梅.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及胎儿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2) :1873-1874.

[5]李婷婷, 陈江鸿.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34) :69-72.

[6]刘丽珍, 蔡水泽.阿德福韦酯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4 (3) :192-194.

[7]谢东霞.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3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 (8) :720.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足月新生儿; (2) 新生儿出生后24h内胆红素浓度>103umol/L或出生后72h内胆红素浓度>205umol/L; (3) 均有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排除标准: (1) 新生儿遗传病、代谢性疾病; (2)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3) 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梗阻性黄疸或实质性占位引起的黄疸; (4) 家长拒绝配合治疗者。出现上述4项之一即排除。

1.2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新生儿科病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30例, 男72例, 女58例, 出生12h~21d, 平均4.8d。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男37例, 女28例, 出生体质量3.8±1.6kg, Apgar评分8±1分, 血清胆红素水平304±31.7umol/L。对照组男35例, 女30例, 出生体质量3.7±1.9kg, Apgar评分7±1分, 血清胆红素水平299±31.9umol/L。两组性别、胎龄、体质量、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3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高胆红素血症基础治疗, 给予纠正酸中毒、补充葡萄糖、输注白蛋白、口服肝酶诱导剂, 对照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 将患儿置于蓝光箱内, 用黑布将眼、会阴及肛门处遮盖, 蓝光辐射值>600W/cm2, 每日照射12h, 停用12h, 连续照射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 (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g/次, 3次/d。两组均于治疗后1周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1.4 评价指标

采用皮测胆红素法测量患儿胆红素值, 每日记录两组血清胆红素值, 观察黄疸消退时间。疗效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2]。治愈:黄疸完全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显效:大部分黄疸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有效:黄疸有所减轻, 血清胆红素水平轻微下降;无效:黄疸消退不明显, 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甚至上升 (皮测胆红素>10mg/dl)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为83.1%, 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治愈率为69.2%, 总有效率为90.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下降 (P<0.05) , 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易发疾病之一, Watson报道, 新手儿中约有60%患高胆红素血症,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患病率为10.5%, 早产儿约为25.3%[3], 一旦患病对新生儿有诸多不利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 治疗不当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后遗症或死亡[4], 本病因中围产期因素占43%, 其次为母乳性黄疸、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感染等因素, 本病一旦诊断明确, 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 改善预后。

蓝光照射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血症的最常用方法, 光疗中蓝光波长主峰为425~475nm, 胆红素吸收波长450~460nm的光线最强, 游离的胆红素吸收蓝光后, 由Z型转化为水溶性E型, 然后从尿液排出或经胆汁排入肠腔, 从而降低血清中游离胆红素水平。患儿照射蓝光后可有轻微不良反应, 如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 只要给予对症处理即可缓解,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止光照。茵栀黄颗粒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药物组成,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轻宣疏散之效, 黄芩能利尿、抗过敏及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栀子具有清热利湿泻火的作用, 能加强胆囊收缩, 促进胆汁排泄, 四味药联合应用在保肝利胆退黄方面有协同作用, 并可促进胃肠蠕动, 通过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 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同时减少肝肠循环, 加速胆汁的分泌和排泄[5]。治疗组在蓝光照射的基础上口服茵栀黄颗粒, 血清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有效缓解患儿体征, 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朱本辉, 李贵才, 谢鹤.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 (3) :414-416.

[2]原树云, 宋令瑄.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177-178.

[3]詹明亮, 张仁波.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10) :51-53.

[4]Wennberg RP, Ahlfors CE, Aravkin A Y.Intervention guidelines for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n evidence based quagmire[J].Curr Pharm Des, 2009, 15 (25) :2939-2945.

上一篇:有效指导深入阅读下一篇:写作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