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临床应用(共12篇)
早期临床应用 篇1
肺癌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世界各地均有明显上升趋势, 已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 其临床表现多样, 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以肺外表现、转移症状为首发, 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人在临床从医20余年的过程中结合遇到的临床病人、收集资料、相关文献对早期肺癌诊断有如下体会:
1 对肺癌的早期征相提高警惕, 避免漏诊, 误诊
1.1 充分认识肺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尤其是肺外表现及早期转移症状
1.1.1 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
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脑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因肺组织血管丰富, 癌栓可经肺静脉进入体循环, 经颈静脉或椎动脉上行到脑组织后形成转移灶, 或由椎静脉直接进入颅内。肺癌转移发病率高, 居颅内转移癌第一位[1], 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极易造成误诊。
1.1.2 脊髓转移
通过血行转移到脊髓, 产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因部位不同出现相应表现, 如压迫马尾神经, 可出现腰腿痛, 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脊髓引起截瘫等。
1.1.3 骨转移
好发于胸椎、腰椎、骨盆、四肢长骨等, 由于骨质和骨膜破坏可造成局部骨病及病理性骨折, 易与骨关节病混淆。
1.1.4 肝转移可有厌食、肝区疼痛、肝大、黄疸和腹水等, 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1.1.5 其他部位转移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2 肿瘤局部扩散引起的症状需与下列相关疾病相鉴别
(1) 压迫喉返神经、声音嘶哑、喉炎等; (2) 压迫食管、吞咽困难、食管癌等; (3) 压迫上腔静脉、头面部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4) 压迫气管、呼吸困难、哮喘等; (5) 压迫肋间神经、胸痛、心绞痛等; (6) 压迫臂丛神经、上肌痛、肩周炎等。
1.3 癌组织引起其他系统的症状
1.3.1 骨关节病变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可致骨骼发生增生, 杵状指及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多见于上下肢长骨远端。
1.3.2 男性乳房发育分泌促性腺激素所致。
1.3.3 还可出现神经肌肉病变;稀释性低钠血症;类癌综合症等。
2 需要普及肺癌的防治知识, 患者有任何可疑肺癌症状时能及时就医
对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或可疑征相时, 宜定期进行防癌或排除癌肿的有关检查。特别对40岁以上男性长期重度吸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作为可疑肺癌对象进行相关检查:无明显诱因的刺激性咳嗽持续2~3周, 治疗无效;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 咳嗽性质改变;持续或反复在短时间内痰中带血, 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反复发作的同一部位的肺炎, 特别是肺段性肺炎;原因不明的肺脓肿, 无中毒症状, 无大量脓痰, 无异物吸入史, 抗炎治疗效果不显着;原因不明的四肢关节疼痛及杵状指 (趾) ;X线胸片上有局限性肺气肿或段、叶性肺不张;孤立性圆形病灶和单侧性肺门阴影增大者;原有肺结核病灶已稳定, 而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者;无中毒症状的胸腔积液, 尤其是血性、进行性增加者。当然也应注意青年人肺癌的可能, 有报道青年人肺癌的患病率为1.2%~4.8%。
3 拓宽思路, 对病史采集及查体需全面
当诊断为其他疾病治疗无效时, 要及时行相关检查, 如胸部X线, 胸部CT, 纤维支气管镜, 痰脱落细胞检查, 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淋巴结穿刺, 肺穿刺, 胸膜活检等, 必要时需动态观察并复查对比, 以便发现肺部较小的病灶, 总之, 由于肺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且缺乏特异性, 故临床医生必须警惕肺癌早期症状及肺外表现, 注重相关检查, 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温珍平, 冯铁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支气管癌[J].临床误诊误治, 2001, 14 (3) :189.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4.
[3]孟东昕, 陈玉晖, 付菊.老年肺癌与青年肺癌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3) :465.
早期临床应用 篇2
早期接触临床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教学改革活动,“全球医学教学最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为了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能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单位,以学生家庭所在地就近选择为原则,凭学校推荐证明,自行联系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实践活动。
二、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安排,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暑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二周,或在第二学年寒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一周;本科学生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暑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二周。
三、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专业,选择安排在门诊、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检验科、妇产科、康复医学科等部门进行。
四、要求见习单位对见习学生填表登记,佩戴见习证,入科前进行形象、安全、纪律、人际关系、实习内容及目标等要求进行简单明确的培训。
五、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一是进入相应科室进行定点专科医疗见习,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了解一些疾病的阳性体征、检验报告、器械检查和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了解医护人员关心患者,与病人良好的沟通技巧及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了解医护人员对医学知识的宣教及医际间的协调;了解医疗文书的书写;认真听取老师的分析诊断,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临床学习方法。二是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涉及内容包括专科医疗保健知识、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等。设计问卷围绕两个目标展开:
1、借问卷调查普及医疗保健或专科就诊知识。
2、通过调查医患双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评价,分析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六、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的程序,1、假期前二周实践活动动员、安排,2、学生凭推荐证明和活动“意见”联系医疗单位并进行见习,3、完成见习后,填写实践活动考核登记表、撰写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实践单位相关科室鉴定,老师签字,实践单位证明盖章。
七、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提供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和实践考核登记表等材料,经审定真实有效的,作为获取课外学分的依据,按《台州学院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每周计1学分(每一假期最高计2学分)。
早期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 针吸细胞学;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06-01
肺结节或肿块性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变,误诊率高,本文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针吸细胞学诊断技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3例就诊病人为影像检查发现肺内影块或结节,痰检或纤支镜检查性质不明者,全部同时做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检验。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螺旋CT机,根据CT片显示病灶位置,定位后,常规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18G切割针,涂片2-3张,行瑞氏染色,根据细胞学特点和细胞结构特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做相关检查。
2 结 果
33例病人中,有26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肺癌,腺癌、鳞癌多数,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少数。1例有恶变趋势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对非典型增生大多病例为肺炎性初期呈增生反应,必须跟踪随诊,有助于最后诊断,良性病例3例。肺穿细胞学明显优越于纤支镜和痰脱落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
3 讨 论
3.1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肺癌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安全。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对非典型肺部影块和结节诊断极为困难,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准确率68.7%,都明显高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2 肺针吸细胞病理学应用瑞氏染色法 更有助于提高肺部疾病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3.2.1 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但能正确识别癌肿的种类和型别,而且通过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可分清癌肿分化程度①高分化腺癌细胞;低分化腺癌细胞。②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癌细胞。③大细胞癌或小细胞癌。
3.2.2 肺穿针吸细胞学可对结核及其他良性疾病准确诊断 肺结核:该病最大特点能找到较多类上皮樣细胞及结核结节,有19.6%病人查到抗酸菌。
白色念珠菌:是上呼吸道正常菌群,但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发生念珠菌的机会性感染,若发现念珠菌则有临床意义。
曲霉菌:正常人吸入曲霉菌不会发病,但有免疫抑制的人可致病,会形成空洞性病灶,在X线影像上酷似癌,应注意鉴别。
新型隐球菌:可以无症状或表现类似恶性肿瘤的症状,X线胸片可显示单个或者多个病灶,在支气管取材样本中可以找到病原菌。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其他下呼吸道感染近似:咳嗽、发热、白细胞降低,在非菌性肺炎中HSV肺炎占5℅。
3.3 经验体会
肺穿刺取材是提高针吸细胞学诊断率的关键。肺针吸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准确度,首先与CT下穿刺人员技术好坏密切相关。本文穿刺成功率高达90%,较一般文献高,其原因与穿刺人员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根据病变的位置、性质选择取材方法,取得满意的结果。
对肺部有影块或结节或实性病变,痰检或纤支镜检查阴性时,须做肺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针吸细胞病理学是根据细胞微小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诊断,是首要的选择。它仅需30min,即发出准确报告,简单快速、便于推广、深受欢迎。
4 病例简述与探讨
病例1:祝为章,男,8023床129978内四。入院时间:2011.11.16,8时,咳嗽2个月,加重伴咳喘半月。肺部CT:左肺上叶前段肿块。
11.17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通过18G活检枪涂片送检验科,活检组织送病理科。
11.18穿刺涂片:查到癌细胞(腺癌的可能性大)。
11.25病理结果回报:左肺腺癌,免疫组化:CK(+)TTF-1(+)Syn(-)CK7(+)Ki67阳性细胞包括间质细胞。
明确诊断后治疗效果很好。
病例2:高英其,男,58,128536,13床内四,入院时间2011.10.10-14时30分。患者2010年10月感冒后出现咳嗽,干咳少痰,在当地抗炎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后反复发作。2011.2到市人民医院,胸CT疑为中心型肺癌,支气管镜检查未找到癌细胞,3月至青岛山大医院就诊,也怀疑中心型肺癌,电子支气管镜及经皮肺穿刺两次,均未找到癌细胞,后出院未治疗。1个月前咳嗽加重,伴憋闷,随来本院治疗。
2011.10.24下午由介入科在CT室局麻行肺穿刺活检术。
2011.10.24穿刺涂片:见异性细胞,可疑腺癌细胞。
2011.10.27病理结果示:左肺在纤维结缔组织中见少许异性细胞,不排除癌的可能。
患者把病理及穿刺涂片送外院免疫组化结果:肺腺癌免疫组示:CK19(+)TTF-1:(+)P63(-)CK5/6:(-)。
早期梅毒37例临床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7例中, 男21例, 女16例;年龄15~68岁, 平均 (37.5±7.8) 岁;20岁以下1例 (2.7%) , 21~30岁15例 (40.5%) , 31~40岁15例 (40.5%) , 41~50岁1例 (2.7%) , 大于50岁5例 (13.5%) , 其中21~40岁30例, 占81.1%。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 (32.4%) , 初中16例 (43.2%) , 高中及以上9例 (24.3%) 。职业:娱乐场所从业者11例 (29.7%) , 民工8例 (21.6%) , 农、渔民5例 (13.5%) , 职员3例 (8.1%) , 私营业主、商人各2例 (各5.4%) , 退休人员、学生各1例 (各2.7%) , 无固定职业4例 (10.8%) , 其中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和民工19例 (51.4%) 。收入状况:年收入10万元以上4例 (10.8%) ;3万元~, 16例 (43.2%) ;1万元~, 11例 (29.7%) ;1万元以下5例 (13.5%) ;无经济收入1例 (2.7%) 。病程2天至3个月。未婚10例 (27.0%) , 已婚27例 (73.0%) , 其中夫妻同患10例, 母女同患2例, 丧偶1例。承认有性不洁史16例 (43.2%) , 配偶有性不洁史并确诊为梅毒5例 (13.5%) , 丈夫吸毒1例 (2.7%) , 传染源不详15例 (40.5%) 。
1.2 临床表现
25例 (67.6%) 梅毒患者有症状, 其中伴生殖器疱疹5例, 淋病2例, 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各1例。
1.2.1 一期梅毒12例 (32.4%) , 其中男9例, 女3例。
单个溃疡9例, 多发溃疡3例, 溃疡伴空洞样病变 (暗红色、结节性隆起, 有破溃, 内有暗红色血性分泌物, 触之有软骨样硬度) 2例, 伴有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10例。溃疡发生于男性包皮3例, 冠状沟、龟头、系带各2例, 阴囊、肛周各1例。溃疡发生于女性大小阴唇3例, 同时发生于会阴联合、阴蒂各1例。
1.2.2 二期梅毒13例 (35.1%) , 其中男6例, 女7例。
以躯干四肢玫瑰疹表现4例, 玫瑰疹伴掌跖银屑病样皮损 (铜红色斑丘疹、浸润感、有领圈状脱屑) 3例, 单独以掌跖银屑病样皮疹就诊2例, 扁平湿疣3例, 同时伴阴囊湿疹、女阴湿疹各1例, 虫蚀状脱发1例。自觉症状不明显, 以湿疹样皮疹表现者有瘙痒症状。
1.2.3 潜伏梅毒12例 (32.4%) , 其中男6例, 女6例。
通过追踪性伴侣以及体检发现, 梅毒血清学试验 (R P R) 阳性滴度大于1∶8者11例, 1∶4者1例, 同时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 P P A) 阳性。
1.3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37例, R P R阳性33例 (89.2%) , 滴度1∶8~1∶128者31例 (其中2例出现前带现象, 将患者血清稀释后呈阳性) , 滴度1∶4者2例;4例 (10.8%) 一期梅毒R P R阴性 (稀释到1∶8仍阴性) 。初诊检查T P P A阳性36例 (97.3%) , 余1例 (2.7%) 男性患者有冠状沟溃疡、空洞样结节表现, R P R、T P P A均阴性。
1.4 治疗
35例 (94.6%) 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 每日1次, 连用15d。青霉素过敏2例 (5.4%) 改服多西环素, 每次100m g, 每日2次, 连用15d。所有患者治疗初3d同时注射马来酸氯苯那敏10mg, 每日1次。另加服泼尼松30m g, 共6片。嘱患者驱梅治疗后若出现畏寒、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即吉海反应) 时立即服用泼尼松10m g, 每隔8h服1次, 共3次。结果28例 (75.7%) 患者于用药数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吉海反应, 服泼尼松后症状很快缓解。
1.5 血清学随访
门诊随访, 经正规驱梅治疗后前3个月, 每月复查R P R、T P P A, 以后每季度复查连续3次, 第2年、第3年每半年复查1次。结果治疗后3个月R P R转阴31例 (93.9%) , 其中对5例滴度下降缓慢进行复治, 6个月后R P R全部转阴, 转阴率100%, 持续观察未见阳性反应。37例 (100%) 患者T P P A持续阳性。
2 讨论
2.1 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胎传, 少数可以通过性接触以外的其他途径传播[1]。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1年内传染性最强, 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郑志雄[2]报道, 幼儿梅毒与患有梅毒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的非性接触传染有关。本文2例为母女同患, 女儿15岁, 无性生活史、手术外伤史, 但与母亲同用卫生用具。另有15例患者传染源不详, 值得临床医生注意。梅毒患者除有明确传播途径外, 还应注意询问有无手术、外伤史, 是否静脉吸毒以及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等, 对梅毒患者的家庭成员也有必要进行血清学检查, 以免漏诊。关于胎传, 妊娠任何阶段梅毒螺旋体 (T P) 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随着病程延长, 传染性减弱。另外, 作为传染源, 潜伏梅毒的危险性更大。
2.2 皮损复杂多变
本文25例有症状的早期梅毒患者, 皮疹表现为玫瑰糠疹样皮疹、银屑病样皮疹、湿疹样皮疹、脱发、丘疹、溃疡、结节肿胀、空洞样皮损及其他皮损。因此, 对皮损形态特殊不能用一般疾病解释时, 应进行梅毒的血清学检查随访, 以除外梅毒的可能性[3,4]。
2.3 关于血清学检查
当人体感染T P后2~4周, 机体对T P表面脂质及T P本身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抗类脂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 (反应素) 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上述两种抗体对机体无保护性, 不能防止T P再感染和阻止病情进展。抗T P抗体比反应素出现早, 可持续终身。特异性Ig M抗体出现早, 持续时间短,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通过对特异性Ig M测定可判断先天梅毒儿和活动性神经梅毒, 还可判断梅毒再感染和极早期的梅毒。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反应素可长期存在, 经治疗后反应素可逐渐减少, 直至转阴, 是目前作为判断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定期随访R P R滴度应有4倍以上下降, 说明治疗有效。另外, 静脉吸毒及梅毒合并H IV感染者, 其血清学均可出现非常规反应。
我中心采用R P R方法检测反应素, 操作简便、快捷、经济, 但存在急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假阴性 (极早期硬下疳和晚期梅毒) 和前带现象。有文献报道[5], R P R对早期梅毒的敏感性较低, 存在假阴性。本文一期梅毒有4例R P R假阴性, 经驱梅治疗及血清学随访得以证实。还有2例前带现象, 将血清稀释数倍后呈阳性。R PR假阴性的原因很多, 除与试剂质量、操作人员技术及实验室条件有关外, 还与抗体出现的时间有关。通常情况下, 下疳出现1周时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只有27%, 2周时81%, 至5周时可达95%, 7周则为100%[6]。本文1例男性患者冠状沟有典型硬下疳表现, 虽然R P R、T P P A均为阴性, 经驱梅治疗后1个月T P P A转为阳性, 考虑可能是疾病早期患者尚未出现相应的抗体。
为提高早期梅毒的确诊率, 除要规范操作、监测试剂、有标准实验室[温度 (25±2) ℃]外, 还要注意采血时间与下疳出现的间隔时间, 不要放弃对血清学检查阴性的可疑患者进行临床及血清学随访, R P R阴性的患者血清最好递倍稀释到1∶8后方能定论。R P R定性不能替代定量。我中心采用T P P A方法测定T P抗原血清试验, T P P A敏感性低, 特异性高, 是作为梅毒确诊的依据。
2.4 梅毒治疗及吉海反应
目前, 驱梅治疗首选青霉素。本文35例患者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效果良好, 其中5例复治后获得治愈, 随访未见R P R转阳性。值得注意的是, 接受不适当治疗可增加梅毒的复发及促进晚期梅毒损害提前发生, 所以治疗要规则足量。在首次驱梅治疗后数小时, 本文28例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心动过速、恶心、损害加剧等表现。患者会因惊慌、恐惧而中断治疗, 孕妇由于早期没有接受正规驱梅治疗, 甚至会引起死胎[7]。因此, 临床医生在驱梅治疗前要告诉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并准备一定量的泼尼松, 出现吉海反应时立即服用。
本文承蒙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翁孟武教授指导, 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9:1785-1803.
[2]郑志雄.扁平湿疣误诊为尖锐湿疣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 (1) :53-54.
[3]陶钢, 张国毅.环形红斑样二期梅毒疹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 24 (8) :635.
[4]王维忠, 朱东山, 张宝祥, 等.扁平湿疣误诊为尖锐湿疣3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4) :597.
[5]夏志扬, 杨飞兰, 万晓文, 等.同患梅毒、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 17 (1) :67.
[6]陈永锋, 张木有.性病诊断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15.
早期临床应用 篇5
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医灸法加中药外敷对产后早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中医灸法加中药外敷治疗产后早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共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给予“局部热敷+吸乳”治疗,并配合青霉素静滴(青霉素过敏者用阿奇霉素),治疗组予以“艾灸+中药外敷膏”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灸法加中药外敷对产后早期乳腺炎患者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早期乳腺炎;艾灸;中药外敷;治疗/中医治疗
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的常见疾病,短期内难以治愈,不仅加剧患者的痛苦,而且使患乳失去哺喂能力,直接影响到母乳喂养的效果和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近年来,我们注重了这方面的临床实践、资料收集及整理分析,发现此法操作容易,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全部选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共196例,年龄24~38岁,产后2~6周左右,进行母乳喂养的初产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2例,对照组94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
1.2.1按照《中医外科学》本科六版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制定:①初起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②乳头皲裂感染邪毒,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凡具备①、②两项中之一即可诊断。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GB/T16751,2-1997)
1.2.2.1气滞热壅证 主症:①乳汁瘀积结块,乳内胀痛难忍。②脉弦数。次症:①皮色不变或微红。②恶寒发热。③头痛或周身酸痛。④口渴,便秘。
1.2.2.2邪毒壅滞证 主症:①乳头破碎染毒,乳汁瘀积结块,肿胀疼痛。②脉数。次症:①皮色不变或微红。②头痛,身痛。③恶寒发热。④口渴。
1.2.3症状分级评分 见表1,表2。
1.3 纳入标准
1.3.1符合乳痈初期(急性乳腺炎)的诊断和中医辨证为气滞热壅证或邪毒壅滞证。
1.3.2年龄24~38岁的初产妇。
1.3.3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
1.4.1年龄在24岁以下、38岁以上,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乳头内陷者。
1.4.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糖尿病或精神病患者。
1.4.3乳痈已化脓者。
1.4.4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病历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5.1研究病例的终止条件 ①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根据医生判断应该停止临床护理研究者。
②患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研究,向主管医生提出退出临床研究的要求,可以退出该病例临床护理研究。
1.5.2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1.5.2.1脱落的标准 经筛选合格、并知情同意进入随机化研究的患者,因故未完成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作为脱落病例。
1.5.2.2脱落病例的处理 ①当患者脱落后,研究者应采取登门、预约随访、电话、信件等方式,尽可能与患者联系,询问理由、记录最后一次服药时间、完成所能完成的评估项目。②脱落病例均应妥善保存有关研究资料,既作留档,也是进行全面分析及统计所需。脱落病人无需另补。
1.5.3病例的剔除 病例选择不符合纳入标准,符合排除标准,本不应当进行随机化;未曾使用研究用药;在随机化之后没有任何数据。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艾灸+中药外敷膏”治疗,即先用艾柱在患侧乳根穴、期门穴、肩井穴、足三里及乳腺管硬结处(阿是穴,根据硬结大小可取数个点)隔蒜灸3壮,然后用中药外敷膏均匀涂敷于患处(敷药面积略大于硬结面积),暴露乳头,再用薄层塑料薄膜覆盖并固定,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3~5天为1疗程;对照组予“局部热敷+吸乳”治疗,即湿热敷乳房后,用吸奶器抽吸,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并予青霉素400万U静滴,每日2次(青霉素过敏者用阿奇霉素0.5静滴,每日1次),3~5天为1疗程。
中药外敷膏由四妙勇安汤(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加蒲公英、王不留行、鲜仙人掌而成。将方中前6位药干燥后研成细末,过120目筛,提取细粉,临用时用鲜仙人掌汁调成糊状,并加热至40℃左右。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肿块消散,排乳正常。显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60%,<90%;肿块消散≥60%,排乳基本通畅。有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0%;肿块消散≥30%,排乳部分通畅。无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或已化脓者。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主症、次症消失。显效:主症、次症消失2/3以上。有效:主症、次症消失1/3以上。无效:主症、次症改善不明显者。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4 结果(见表
3、表4)。讨论
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的常见疾病,多发生在产后2~6周左右,常见于剖宫产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有乳头凹陷、扁平等乳房缺陷以及产后未及时给予哺乳的初产妇。急性乳腺炎的炎性肿块常在数天内软化而形成脓肿,多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为主引起的感染,短期内难以治愈,不仅加剧患者的痛苦,而且使患乳失去哺喂能力,直接影响到母乳喂养的效果和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早期如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乳腺管通畅,可使炎症在初发阶段得以治愈,从而防止形成脓肿,保证实施母乳喂养及母婴健康。
本病属祖国医学“乳痈”范畴,又称“外吹乳痈”,以患病乳房局部初起红肿热痛,逐渐形成脓疡为特征。多因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等引起,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全身发热,且容易传囊。临床分为3期,即淤乳期(郁滞期)、成脓期及溃后期。《诸病源候论》对其病因、见症及预后都有简述:“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牵强掣痛,一手不得近是也,……”[1]。
现代医学治疗产后乳腺炎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局部热敷、吸乳、针对病因使用抗生素。但遇到积乳过多或乳腺管不通畅的产妇,用局部热敷乳房、吸奶器吸引都不能使乳汁排尽,从而导致乳房胀痛、感染,甚至形成脓肿。另外,部分急性乳腺炎是因为乳汁多而少饮,吮吸不尽,乳汁淤滞而致,并非真正的炎症,对此类“炎症”抗生素是无效的。
中医治疗急性乳腺炎有明显疗效,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早期治疗,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2,3]。本课题研究的是产后早期乳腺炎,即中医学所述“外吹乳痈”的淤乳期(郁滞期)。我们根据中医“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的原理,打破现代医学传统的模式,运用中医灸法加中药外敷对产后早期乳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初步显示效果非常明显,保证了母乳喂养的实施。艾灸患侧乳根穴、期门穴、肩井穴、足三里及阿是穴可活血通络,加速局部部血液循环,中药外敷膏方中银花、鲜仙人掌、玄参、蒲公英清热解毒,当归、王不留行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艾灸与中药外敷相结合,局部用药,直达病所,能迅速消肿止痛,共奏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能。
近年来,我们注重了这方面的临床实践、资料收集及整理分析,发现此法操作容易,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篇6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对早产小儿期生长发育进行干涉,以促进其发育和智力发展的行为活动。人的大脑在孕中期始至生后3岁内是發育最迅速阶段。而人脑中神经细胞增殖期就是在此阶段,过了此期神经细胞不再复制或再生。从脑重量看,新生儿脑重370g,6个月时为700g(占成人的50%),1岁时为成人脑重的90%,说明人脑在2岁前增长最快。
世界各国20多年的研究和经验,使我们对人生理功能及其发育更为深入了解。DNA(脱氧核糖核酸)曲线有两个高峰,一个反映妊娠中期神经元增殖,另一个反映生后头几个月神经间质细胞的增殖伴随脑组织重量增加,树突发育和突触发生。另外,成熟脑细胞的可塑性能力最强。由于有害因素的影响,神经细胞生理学死亡增加。但脑的某些区域甚至在出生后还能再生新生的神经母细胞,如小脑外颗粒层就是一个例子。神经元移行障碍是脑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晚期神经元移行在大脑皮层持续到生后5个月,小脑皮层持续到生后12个月。新生儿脑内出血和栓塞造成的结构损害,可干扰晚期神经元的异行。故2岁以前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窒息、早产等高危儿的抢救大大地降低儿童死亡率,拯救儿童生命更有意义的努力,也正在同步进行。如何使高危状态抢救过来的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他们在体格、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或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明显促进这些儿童的智能发育,减少弱智发生,使生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我们对本医院NICU病房的早产儿病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分早期干预组(观察组)和常规随访组(对照组)。患儿均为生后24小时内入院的早产儿。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比性,我们还统一了研究对象中的各项标准和条例。
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均在我院化验室进行:血糖、电解质、氨基酸平衡检测、胆固醇测定。体格发育指标为:体重、头围、身长。
两组小儿一般治疗相同:保温、氧疗、抗炎、输液。并于入院当天脐静脉插管作全静脉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每天给与视觉、听觉刺激,进行爱抚,出院后指导家长进行。两组小儿1岁内每3个月进行1次婴儿智能测查,CDCC法。2岁后每6个月测查1次智能测查,CDCC法。生后每周测体重、身长和头围各1次。
适应性和效果:应用CDCC法智能测查法,监测早产儿智能发育,了解是否有脑神经系统后遗症、智力弱后等。并能动态监测小儿智力能发展情况,客观地评价早期干预对小儿智能发展的作用。本课题研究表明,在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有效防止高危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早期干预通过家长进行是经济可行的途径。这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大的适宜技术,有利于推动我国优生优育事业发展和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早期临床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因胃癌行手术治疗的60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营养支持治疗, 术前检查排除有糖尿病、肝硬化、炎性肠病及其他慢性并存疾病, 术后采用同类抗生素预防感染。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 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死亡病例。将60例分为EN组30例和全肠外营养 (TPN) 组30例。EN组平均年龄 (60.1±12.1) 岁;男19例, 女11例;术前体重 (5 5.9±7.8) kg;术前白蛋白 (37.8±4.8) g/L;近端胃切除3例, 远端胃切除21例, 全胃切除6例。TPN组平均年龄 (62.1±10.5) 岁;男21例, 女9例;术前体重 (57.3±6.4) kg;术前白蛋白 (39.1±3.5) g/L;近端胃切除2例, 远端胃切除23例, 全胃切除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术前体重等大体相似。
1.2 营养支持方法两组非蛋白质热量均按日20~30kcal/kg
供给 (1kcal=4.1840kj) 。EN组术前经鼻插入营养管及胃管, 术中将空肠营养管与胃管脱开, 空肠营养管插至最远端吻合口远端 (输出段) 30cm空肠处。术后第1天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 第2天加用能全力 (Nutricia公司, 每500ml含蛋白质20.0g、脂肪l9.5g、糖61.5g、纤维素7.5g) 500ml, 逐渐加量至1500~2000ml, 输液泵匀速滴入, 连续应用7~10d, 经口饮食后逐渐减量, 恢复半流质饮食时停用。T P N组患者经颈内静脉置深静脉导管, 全合一3L袋 (选用华瑞公司的20%脂肪乳剂, 8.5%乐凡命提供氮源) 输液泵匀速滴入。连续应用7~10d, 经口饮食恢复半流质饮食时停用。
1.3 临床及实验室监测内容
(1) 临床观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每天观察患者是否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记录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患者住院天数。 (2) 实验室检查:分别于术前1d、术后10d测定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E N组较T P 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早, EN组肛门排气时间 (59.8±19.7) h, 术后排便时间 (4.0±1.1) d;TPN组肛门排气时间 (71.7±19.8) h, 术后排便时间 (5.7±1.2) d。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2.33、5.72,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0d营养指标比较
术后1 0 d两组患者体重和血红蛋白均有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E N组较T P N组明显升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合理营养支持不仅可以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支持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还可加速组织修复及切口愈合, 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 加之胃癌患者多伴营养不良及免疫
注:t1为两组术前比较, t2为两组术后比较
与T P N相比, E N时肠内营养液进入小肠可刺激肠黏膜分泌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激素, 促进门静脉血液循环, 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缓解急性炎症反应, 减少应激性代谢, 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纤维素对大肠、小肠黏膜的生长和细胞增殖有促进和刺激作用, 维持肠黏膜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增强肠道的蠕动, 改善肠道排泄物的黏稠度[2], 由于其经济、方便、更符合生理而成为目前临床主要的营养途径[3]。
我们在术后1d, 最早术后16h即开始管喂, 患者禁食时间实质上只有手术当天, 充分做到了“早期”营养支持, 这样可减少静脉输液量, 防止禁食带来的肠黏膜损害, 保护了肠道的屏障功能。本组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虽然早期出现轻度腹胀, 但在继续滴注过程中逐渐减轻, 并未出现较严重腹泻, 术后并发症亦未增加。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E 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T P N组, 两组术后10d体重和血红蛋白均有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 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T P N组下降比E N组明显, 说明早期EN可以改善机体蛋白质代谢, 可使蛋白质合成率增加, 减少术后应激期的负氮平衡。
综上, 笔者认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给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是胃癌术后早期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案。
参考文献
[1]Rothine NG, Harper RA, Catchpole BN.Early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activity[J].Lancert, 2005, 2:64-67.
[2]唐云, 李荣, 陈凛, 等.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3, 6 (2) :128-131.
43例早期喉癌临床治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9年2月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治疗的早期声门型喉癌43例(T1期),其中男39例,女4例;年龄(46~79)岁,平均63.5岁。43例患者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其中原位癌10例,高分化鳞癌22例;中分化鳞癌9例,低分化鳞癌2例。
1.2 手术器械
采用德国产的Storz支撑喉镜、Zeiss显微镜以及喉显微器械。以色列产的Shapplan30C型CO2激光机,为连续模式,功率(6~16)W,光斑直径270μm。
1.3 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诱导后用内径(5~6)mm的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应用肌松剂使全身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麻醉成功后,经口腔置入支撑喉镜于喉咽后,在气管插管的上方挑起会厌,进入喉前庭,充分暴露声带、室带和术野,然后用湿纱布条塞入声门及声门下,以覆盖气管插管,保护气管插管不受激光照射击穿。固定支撑架,调试手术显微镜至最佳状态。将CO2激光器通过一带操作柄的耦合器与手术显微镜连接,打开激光器,以红色He-Ne激光作为瞄准光对准手术部位,调节激光作用的面积,设定激光发射功率(10~15)W连接或脉冲输出方式。距肿瘤边缘(2~3)mm处准确地切除肿瘤组织,切下的标本送病理检查。切缘的前、后、上、下及深面作多点活检,确定是否有肿瘤残存。采用连续波形的CO2激光光束,如有微小出血或较大出血可分别用激光封闭和双极电凝止血。术后一般不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毕局部创面可涂擦红霉素眼膏,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激素(3~5)d,以防止感染或喉水肿,雾化吸入治疗(1~2)周,以减少创面结痂。
[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包SASV9.0。首次术后3年局部无复发率及生存率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和直接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43例患者均无气管切开,全部顺利完成治疗,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3例患者中40例获3年以上随访,失访3例以死亡计。其中31例半年一次按期复查,未见异常,7例经电话信访证实健在未复发,1例2年后复发,行垂直半喉切除;1例2年后死于心脏病。本组3年存活率为93.0%。
2.2 功能恢复
在表面麻醉下,使用动态喉镜检查术后0.5年和1年声带缘的愈合及声门关闭情况。声带缘:整齐光滑,计3分;轻度不整齐或局部轻度隆起、凹陷,计2分;粗糙或局部隆起、凹陷,但小于2mm,计1分,明显凹陷缺损大于2mm,计0分。声门关闭:完全关闭,计3分;轻度关闭不良(声门裂小于1mm),计2分;关闭不良(声门裂小于2mm),计1分;严重关闭不良或完全不能关闭,计0分。本组39例行动态喉镜检查,声带缘及闭合情况得分,术后半年为:6分9例(23.1%);5分15例(38.6%);4分6例(10.3%);3分3例(7.7%);2分6例(10.3%)。术后1年为:6分11例(28.2%);5分19例(12.8%);4分7例(17.9%);3分2例(5.1%)。见表1。
3 讨论
喉癌作为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随着人们对肿瘤防范意识的增强,早期喉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早期声门型喉癌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经颈手术切除、放疗以及经口内镜下CO2激光切除。早期喉癌(T1及T2不论声门型或声门上型)放疗、激光、手术治疗均可应用,且T1病变5年生存率均在80%~95%[2]。然而内镜下CO2激光切除具有术中、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无需气管切开、鼻饲,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对于某些放疗失败的病例亦可采用内镜下CO2激光行挽救性手术治疗。
CO2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喉癌的适应症总结如下[3]:①声门型喉癌T1~T2病变;②室带癌;③舌骨上会厌癌;④局限的杓会厌皱襞癌。对于声门型喉癌T1病变侵及前联合或前联合癌、声门型喉癌T2~T3病变、声门上型T2~T3病变、声门型喉癌侵犯杓状软骨或声带突,选择CO2激光手术应慎重。
喉内镜下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确定,但术后嗓音功能恢复尚无统一定论。本组病例的术后动态喉镜复查显示,70%以上的患者术后声带缘的恢复和声门的闭合良好。复查发现切除的声带被粘膜代替,发音明显好于喉垂直部分切除术,达到了既切除了病变组织,又恢复了声带功能的微创手术目的。
CO2激光显微外科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呼吸困难、出血、吞咽障碍、局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皮下气肿、颈瘘等,其中,术后出血及肺炎为最主要的并发症[4]。本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以湿纱布或棉片保护好气管插管,术后严密止血等措施,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气管内置盐水纱条,以覆盖声门下、气管组织及麻醉插管的套囊,防止激光击穿套囊而导致气管内燃烧;此外可采用防燃烧的双套囊金属气管插管;术中操作要准确,以减少误伤气管插管的机率;术后出血、气管痉挛或水肿可能导致窒息,危及生命,因此,术后应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
综上所述,CO2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喉癌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手术疗效显著,易操作,患者易接受。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器官功能,尽量减少损伤,较好的保留喉功能,改善发音质量,效果肯定,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06~5 14
[2] Marque Movano JA,Sanehez Cut ierrez R,Mohamed Youssef AS,Roldan Nogueras J,Ostos Aumente P, Lopez Villarejo P.Cordeetolny by laryngofissure.Review of the period[J].Acta Otorrino laringol Esp,2004 ; 55 (4) : 177~181
[3] Ledda GP, Puxeddu R.Carbon dioxide laser microsurgery for early glottic carcinoma[J].Otolaymgol Head Neck Surg,2006; 134(6) :911~915
早期梅毒误诊46例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6例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 根据梅毒诊断标准[1]确诊。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血清RPR反应阳性诊断为:Ⅰ期梅毒12例, Ⅱ期梅毒34例;其中男26例, 女20例, 男女比例为1∶0.76;年龄14岁~65岁, 平均年龄32岁;已婚16例, 未婚、离异或丧偶30例;传染方式:有冶游史者14例, 同性恋者3例, 其他婚外性行为 (婚外恋、卖淫等) 传染者25例, 夫妻同患者4例。病程:10 d~8个月, 平均2.4个月。
1.2 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
Ⅰ期梅毒12例:因表现为外阴溃疡伴疼痛或瘙痒被误诊为生殖器疱疹4例, 软下疳2例, 药物疹2例, 疥疮结节2例;因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被误诊为外阴炎2例。Ⅱ期梅毒34例:因表现为掌、跖鳞屑性红斑被误诊为手足癣10例, 多形性红斑4例;因表现为躯干部红斑、丘疹被误诊为:玫瑰糠疹7例, 过敏性皮炎4例, 银屑病4例;因表现为外阴、肛周湿丘疹而被误诊为尖锐湿疣5例。
1.3 治疗方法
44例给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 每周1次, 共3次;2例青霉素过敏者给予阿奇霉素0.5片, 1 d 1次口服, 疗程均为3周。定期随访、复查, 2年后进行疗效判定。
2 结果
经足量正规治疗, 定期复查, 46例均在治疗1周~3周皮疹消退, 症状消失。定期进行防治宣教, 治疗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1次, 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 血清RPR反应均转阴或固定, 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3 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通过性交或胎盘传入, 侵犯多系统, 多脏器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既可防止发生晚期梅毒, 也可免于传染他人, 但早期梅毒皮损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容易误诊。本组病例中, Ⅰ期梅毒多被误诊为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药物疹等;Ⅱ期梅毒多被误诊为手足癣、玫瑰糠疹、银屑病、尖锐湿疣等。误诊的原因有: (1) 早期梅毒皮肤、黏膜皮损多样化易被误诊; (2) 基层医生对梅毒症状认识不足, 对于不典型病例未及时进行血清学筛查; (3) 对梅毒的鉴别诊断认识不清, 思维不开阔, 责任心不强。本组病例经确诊后, 予正规治疗, 定期复查, 适时宣教, 均达到治愈标准。因此详尽的病史采集、细致的体检、必要的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查是防止梅毒误诊漏诊的基本手段[2]。对基层医务人员加强梅毒性病知识培训, 提高梅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加大对高危人群的梅毒血清学监测力度, 有利于降低梅毒的误诊率。
摘要:目的 了解早期梅毒的误诊情况及原因, 提高对早期梅毒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46例早期梅毒误诊病例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及总结。结果 Ⅰ期梅毒易误诊为: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药物疹、疥疮结节等;Ⅱ期梅毒皮疹多种多样易误诊为:手足癣、玫瑰糠疹、银屑病、尖锐湿疣等。结论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早期确诊, 规范治疗, 适时宣教是防治梅毒的关键。
关键词:梅毒,误诊,分析,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0-181.
尿道损伤早期处理的临床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尿道损伤全部为男性;年龄15~69岁, 平均32岁。其中前尿道损伤7例, 后尿道损伤20例;尿道挫伤2例, 尿道部分断裂5例, 尿道完全断裂20例;并发骨盆骨折17例, 四肢骨折5例, 膀胱破裂1例, 腹腔脏器损伤1例, 失血性休克13例。
1.2 治疗方法
尿道损伤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引流尿液、解除尿潴留和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根据患者受伤情况不同, 及时处理并发伤, 针对尿道损伤, 采用自行排尿1例、留置尿管6例、膀胱造瘘3例、尿道会师加膀胱造瘘14例、尿道吻合3例。尿道损伤患者由于血尿、尿道口滴血、排尿困难会感到紧张,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 安慰和鼓励患者,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1]。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排尿通畅、尿线粗、尿道不需扩张或者偶尔扩张, 可通过F20尿道探子。良:排尿通畅, 需定期扩张, 可通过F16尿道探子。不良:排尿不通畅, 尿线细或呈滴沥状, 需频繁扩张, 或需要再次手术。
2 结果
自行排尿1例, 优;留置尿管6例中, 优4例、良2例;膀胱造瘘3例中, 良2例、不良1例;尿道会师加膀胱造瘘14例中, 优8例、良4例、不良2例;尿道吻合3例中, 优2例、良1例。27例患者经治疗优良24例, 占88.9%;不良3例, 占11.1%。
3 讨论
3.1 尿道损伤的诊断
单纯尿道损伤, 全身症状较轻, 如伴有骨盆骨折, 可发生休克。急性尿道损伤的局部表现主要有: (1) 伤处疼痛, 排尿时加重, 疼痛可牵涉会阴、阴茎、下腹部等处。 (2) 尿道出血, 前尿道损伤时, 可由尿道外口滴血;后尿道损伤, 由于尿道括约肌的作用, 血液有时不从尿道流出而进入膀胱, 出现血尿。 (3) 排尿困难与尿潴留, 因疼痛、尿道外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尿道粘膜水肿或血肿压迫, 以及尿道完全断裂所致。 (4) 受伤处组织出现肿胀和瘀血。如尿道骑跨伤可于会阴部、阴囊处见肿胀、明显瘀斑。 (5) 尿外渗和尿瘘。尿液浸润周围组织, 可引起组织坏死、感染, 患者情况恶化出现脓毒血症。如不予及时治疗, 可致死亡。如为开放性损伤, 则尿液可从皮肤创口、肠道或阴道瘘口流出, 最终形成尿瘘。
前尿道损伤多为骑跨伤引起, 病情相对较轻, 尿外渗于会阴部, 直肠指诊无异常。后尿道损伤常见于与骨盆骨折相关的闭合性损伤, 其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 尚需完善以下检查: (1) 直肠指诊:直肠前壁触痛, 前列腺飘浮移位。此外, 直肠指诊有助于筛查是否合并直肠损伤, 发现尿道、直肠贯通伤。因此, 直肠指诊是诊断后尿道损伤的必要检查, 可在就诊后第一时间内进行。 (2) 诊断性导尿:导尿是检查尿道连续性是否完整的好方法。在无菌条件下, 如能顺利插入一导尿管, 则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完整。如导尿管顺利插入膀胱, 且经检查膀胱壁完整但伤员有尿外渗现象, 应考虑有尿道损伤。但导尿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和满意的麻醉下进行。最好能在手术室中进行。如一次插入困难, 不应勉强反复试探, 以免加重创伤和导致感染。 (3) 逆行尿道造影:这是评价尿道造影的较好的方法[2], 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尿道损伤、损伤部位, 以及是否存在尿道直肠贯通伤等, 为尿道损伤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虽不能为尿道损伤提供直接的依据, 但可以了解膀胱、前列腺、盆腔血肿等情况。为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3.2 尿道损伤的处理
处理原则: (1) 注意防治休克及合并伤的处理。治疗方法依损伤部位、程度和时间而定; (2) 引流尿液, 解除尿潴留; (3) 作多个皮肤切口, 彻底引流尿外渗部位; (4) 恢复尿道的连续性; (5) 防止并发症如尿道狭窄、尿瘘。
3.2.1 留置导尿管
引流尿液, 在严格无菌和满意麻醉下如能顺利插入导尿管, 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尚完整, 如血肿和尿外渗不严重, 则保留导尿10~14d以引流尿液并支持尿道, 等待损伤愈合。
3.2.2 膀胱造瘘
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为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09版) 推荐的后尿道损伤早期处理方式[3], 可防止尿液外渗, 减少局部刺激、感染, 促进炎症、血肿和纤维组织吸收, 从而减轻可能发生的尿道狭窄和周围疤痕的程度, 伤后3~6个月需行尿道修复重建术[4]。该方法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尿道狭窄, 但发生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的比例很低。
3.2.3 尿道吻合术
可彻底引流外渗尿液, 早期恢复尿道的连续性。但实践证明, 由于后尿道断裂多伴骨盆骨折, 患者濒于休克, 耻骨后及膀胱周围有大量出血, 如作修复术, 要清除血肿、碎骨片, 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出血, 故有一定的困难。术后性功能丧失、尿失禁发生率高, 正被逐渐放弃[5,6]。
3.2.4 尿道会师术
由尿道外口和经膀胱尿道内口各置入一雌雄探杆, 会师后再引入一气囊导尿管, 气囊注水后牵引导尿管使两断端对合。可以早期恢复尿道连续性, 缩短损伤尿道的分离长度, 减少远期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因此, 在伤情不严重, 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 或伴有合并伤, 需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时, 应采取这种治疗方式。
3.2.5 内窥镜下尿道会师术
在内镜引导下导丝通过损伤部位后, 在导丝的引导下尿管通过损伤部位, 完成尿道会师术, 可降低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使尿道狭窄的长度缩短, 使后期行尿道扩张和尿道内切开成为可能[7]。
早期治疗后对于无法经尿道扩张维持排尿的病例需行Ⅱ期手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 (1) 尿道内切开术:适用于狭窄段<1cm, 瘢痕不重的患者。 (2) 尿道吻合术:适用于狭窄段<2cm的膜部尿道狭窄。操作中注意在尽量切除瘢痕后使尿道两断端无张力对合缝合。 (3) 尿道拖入术。 (4) 尿道成形术。3.3尿道损伤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急诊处理的正确与否。切忌反复试以导尿, 加重损伤, 甚至使部分尿道裂伤加重成完全性的尿道断裂。至于选用何种手术方法, 应视患者全身情况, 尿道损伤部位、程度、合并损伤情况、主治医师的经验和当时医疗条件而定, 不应一概而论。基本治疗原则是引流尿液和尿道断端的重新衔接。
摘要:目的 探讨尿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7例尿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尿道会师、尿道吻合等方法治疗。结果 27例患者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后, 效果满意24例, 占88.9%, 并发症少。结论 对尿道损伤,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可取得较好效果, 尿道会师术是治疗后尿道损伤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尿道损伤,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尿道会师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Koraitim MM.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the unresolved contro-versy[J].J Urol, 1999, 161 (5) :1433-1441.
[3]李虹, 宋波, 魏强.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见:那彦群, 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63-274.
[4]张艮甫.医源性尿道狭窄的诊断及防治[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1) :1-3.
[5]Moudouni SM, Patard JJ, Manuta A, et al.Early endoscopic realignmentof post traumatic posterior urethral disruption[J].Urology, 2001, 57 (4) :628-632.
[6]Koraitim MM.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evaluation of variousmethods of management[J].J Urol, 1996, 156 (4) :1288-1291.
安胎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篇11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65-02
妊娠12周以前出现阴道流血、腰酸、腹胀坠痛先兆流产、反复发作自然流产均属早期先兆流产范畴。临床上对遗传缺陷、有害环境、解剖异常、机体某些疾病影响等原因所致流产不主张保胎外,对既往有复发性自然流产、不孕症病史、珍贵儿、孕妇体弱、劳累、外伤及尚未明确原因的早期先兆流产,终止妊娠显然会失去机会,许多报道论述中药保胎治疗先兆流产都有良好的保胎效果。我们从2006年1月~2010年5月选取出现阴道流血或伴有不同程度腰腹疼痛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2例和西药对照组20例,治疗组有效率为76.8%,对照组有效率43.6%。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中医妇科62例门诊患者,先兆流产发生时间为停经后33~39天,出血时间数小时~10天,血量不多,未见组织物排出,B超显示宫内有孕囊存在。其中初孕先兆流出46例,反复性自然流出16例;治疗组42例年龄19~38岁,平均29.1岁;对照组20例23~36岁,平均28.8岁。两组年龄、既往孕产史、流产次数、先兆流产发生时间、出血次数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妇科检查排除遗传性疾病、自身病理疾病及解剖因素如息肉出血、阴道纵隔、横隔、双子宫、双阴道以及宫外孕、葡萄胎、子宫肌瘤等病理因素。
1.2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有停经史、妊娠试验阳性、B超确诊宫内存在孕囊并以阴道流血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腰酸背痛及下腹坠感。
2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安胎饮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连服。方药:太子参10g、菟丝子12g、续断12g,杜仲12g、白芍10g、熟地10g、、白术10g、黄芪15g、桑寄生10g、砂仁9g、大枣10g、山萸肉10g、侧柏叶炭15g、地榆炭12g、茜草12g、阿胶10g等。有热象加黄芩10g、栀子10g;寒象加艾叶6卧生姜6g;呕吐甚者加苏梗10g、半夏9g、生姜10g。对照组采用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00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如出现完全流产则终止治疗,用药至孕90天停药。并嘱病人调养情志,卧床休息,增加营养。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有效:阴道出血停止,症状消失,HCG值在同期妊娠正常值范围,B超显示宫内活胎;无效:症状加剧阴道出血不止或量增加甚至排出妊娠物,HCG连续2次测定低于同期正常值以下,B超未测得胎心,不能继续妊娠者。
3.2两组保胎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42例,有效34例(80.95%),无效8例(19.05%)。对照组20例,有效13例(65%),无效7例(45%),治疗组保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4讨论
先兆流产患者出现症状时才来就诊,流产原因比较难确定,是否需要保胎、是否据有优生意义缺乏客观指标。流产常常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内分泌功能紊乱,子宫及卵泡缺乏丰富的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从而干扰脱膜、胎盘、囊胚的发育而发生早期剥离。孕早期发生先兆流产时,血清HCG浓度与相应孕周相符,保胎成功率高。中药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内源性激素平衡,稳定升高孕激素水平。
18例早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篇12
目前世界各国对早期胃癌的大体分型基本沿用日本的分型标准, 即将早期胃癌分成:Ⅰ型 (隆起型) 、Ⅱ型 (表浅型) 和Ⅲ型 (凹陷型) , 其中Ⅱ型又分为3个亚型, Ⅱa型 (表浅隆起型) 、Ⅱb型 (表浅平坦型) 和Ⅱc型 (表浅凹陷型) 。在早期胃癌中, 有一些类型的病变在内镜下的形态与胃炎、良性溃疡、腺瘤相似, 在行内镜检查是极易被漏诊或误诊[3,4,5]。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我科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18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提高早期胃癌的认识水平, 增加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我科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18例。其中男性13例, 女性5例。年龄35~75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 反酸、恶心, 呕吐和黑便等, 极少数可以无任何症状而因普查发现, 体征多为上腹部轻压痛。有慢性胃病史13例 (72.2%) , 有胃癌家族史3例 (16.7%) , 家族食管癌2例 (11.1%) 。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检查并在病灶周围多点、多方向取组织4~6块送检。14例经1次, 2例经2次, 2例经3次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
2 结果
2.1 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女比例接近2∶1。年龄从35~75岁, 平均年龄52岁。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10例 (占55.6%) , 其次为腹胀、恶心, 呕吐3例 (占16.7%) , 纳差2例 (占11.1%) , 反酸、腹痛1例 (占5.6%) , 黑便1例 (5.6%) , 无症状1例 (5.6%) 。
2.2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位置
本组18例患者胃癌病灶位于胃窦8例, 胃体4例, 胃角3例, 贲门3例。
2.3 早期胃癌内镜下大小
肿瘤直径及部位:肿瘤直径<0.5cm 2例, 0.6~1.0cm 2例, 1.1~2.0cm 9例, 2.1~3.5cm 3例, 直径>3.6 cm 2例。
2.4 早期胃癌病灶分型
采用日本标准[6], 大体形态以平坦型和凹陷型为主, 隆起型较少 (隆起型2例, 平坦型9例, 凹陷型7例) 。
2.5 早期胃癌胃镜检查诊断
11例胃癌, 4例溃疡, 3例慢性胃炎。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率61.1% (11/18) 。
2.6 病理检查结果
腺癌16例 (高分化腺癌9例, 中分化腺癌3例, 低分化腺癌2例, 印戒细胞癌1例, 黏液腺癌1例) , 鳞腺癌1例, 鳞状细胞癌1例。
3 讨论
早期胃癌的诊断:近年来, 随着电子胃镜等检查手段的推广, 内镜普查工作的广泛开展, 以及人们对胃部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 均使得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得到一定提高, 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治愈。本组1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17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94.4%) , 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相似, 甚至有1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5.6%) , 因此临床医师应该重视非特异性临床症状, 对上腹不适或疼痛者应提高警惕, 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或者停药后症状有反复者, 注意询问是否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密切关注有癌前病理的患者, 积极做好长期的随访工作, 适当放宽胃镜检查的范围, 另外我们内镜操作者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内镜医师行胃镜检查时一定要做到全面, 细致, 特别是贲门、胃体上部和胃底部因为位置较高, 蠕动较多, 特别是呕吐反应较大者, 如果有病变需活检则改做无痛内镜, 对微小的病灶提高警惕, 常规活检, 即便阴性结果亦要注意随访, 再次活检。
正确采集组织可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显示在黏膜粗糙和触之易出血的部位取活检阳性率较高;如为凹陷性病变, 必须垂直于病灶并从病边缘内侧钳取活检组织, 对隆起型病变, 活检应在其顶端中心和基底边缘取材;溃疡病灶宜采取边缘骑跨式多块活检;有些早期溃疡经过制酸治疗可以形成假性愈合而貌似良性溃疡, 因此要注意复查, 且复查时一定要在原活检部位再次活检。注意做好随访工作, 一年后复查胃镜, 此外, 还要注意取材宜大、块数宜多, 一般取4~6块为宜。由于病灶较小, 且癌灶血管丰富, 黏膜质地脆, 易出血而影响视野, 一定要注意局部冲洗, 保持视野清晰, 有时对反复多次活检仍不能确诊的疑似患者可通过胃镜下黏膜切除术取得大块组织确诊[7]。病理科医师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认识, 多人阅片, 以防漏诊。
综上所述, 首先内镜医师必须掌握早期胃癌的镜下特征, 仔细观察, 避免遗漏, 加上正确的组织活检方法, 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 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的不断发现, 以及放大内镜、色素内镜、超声内镜、共聚焦内镜、窄带光照内镜的开发和应用, 胃黏膜的细微结构显示更清晰, 则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必将明显提高, 胃癌的5年生存率将显著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特点, 内镜下形态, 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18例病例。结果 内镜下大体形态以平坦型和凹陷型为主, 呈息肉、炎性增生;局部黏膜色泽改变;局部黏膜粗糙、颗粒样、糜烂。结论 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 内镜下表现不典型, 内镜医师必须掌握早期胃癌的镜下特征, 细心全面观察, 正确取材, 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注意积极随访复查, 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提高五年生存率。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检查,活组织检查
参考文献
[1]NeugutAI, HayekM, Howe G.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J].Semin Onco, l1996, 23 (3) :281-291.
[2]付唆林, 吴云林.早期胃癌的筛查发现及诊治策略[M]//夏玉亭, 吴云林, 丸山雅一, 等主编.胃病诊治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106-107.
[3]刘南植, 尹朝礼.胃镜形态学酷似良性隆起性病变的早期胃癌18例分析[J].内科急诊重症杂志, 2000, 6 (1) :20-21.
[4]李建华, 张林, 施玉湘.13例胃癌疑为胃溃疡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2, 2 (2) :140-141.
[5]赵颖, 王维.胃炎样胃癌的早期内镜诊断[J].华西医学, 2001, 16 (4) :444-445.
[6]吴玉林, 丸山雅一.早期胃癌研究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