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效果

2024-08-04

早期应用效果(共10篇)

早期应用效果 篇1

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病变坏死的临床疾病, 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是目前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三大疾病之一[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 所选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MRI或CTA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脑出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其中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3~72岁;观察组男33例, 女17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止血、抗凝、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偏瘫发病的不同时期给予对应的康复训练。急性期 (发病后1~2周) 重点在于压疮的预防及保持手脚肢体正确的护理, 每间隔2h变换1次体位。此外, 垫软枕, 小棉褥子使机体保持正确体位。为防止肌肉挛缩, 应进行手脚的被动运动。同时还需定时按摩肢体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并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 (发病3~6个月) 若病情稳定, 即可在床上进行上下肢体与指关节的伸展运动。特别是拇指关节的功能锻炼;下肢重点做髋关节的内收、内旋运动、曲髋、膝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背屈运动等。运动时幅度由小到大, 由健侧到患侧,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有序进行。维持期 (进入恢复期后) 进行康复训练, 旨在维持其剩余的功能不降低。康复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使患者更加自如地使用患侧, 更好地掌握各种家庭日常生活能力, 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运动速度, 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及早地回归家庭、社会及工作。

1.3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1) 康复训练要常态化, 始终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2) 康复训练的运动量应适度控制, 强度应由小到大。 (3) 根据患者病情, 医师或护士先为其制定康复计划, 且要持之以恒, 定期评估。 (4) 锻炼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 且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当出现心率过快、严重心律失常, 体温>38℃, 血压居高不下以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要暂停康复训练, 严防意外发生。 (5) 心理护理是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的先决条件。脑梗死患者多无意识障碍, 突然发现自己偏瘫、失语时, 多数患者会产生失望、焦虑不安等情绪, 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2]。护士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耐心听取患者内心感受, 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积极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增加对脑梗死发病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 (6) 配合使用神经毁损治疗仪及电针, 促进神经修复。

2 结果

经过4周后的康复训练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早期康复训练均能较好地预防和减轻肢体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3 讨论

治疗脑梗死时间是关键, 如果在发病6h内及时溶栓, 多数患者是有效的, 若错过了这至关重要的6h。患者会出现瘫痪、吞咽困难、失语、感觉麻木等后遗症。这时则应该重视早期康复训练的6个月。但是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脑梗死就应该卧床休息、静养、避免活动, 担心再次出血。其实这是错误、片面的。脑梗死患者静养不活动, 不但会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还容易造成关节挛缩, 肌肉萎缩。经过研究发现, 发病3~6个月是脑梗死发病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因此脑梗死患者要尽早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残疾、争取生活自理。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海洋.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354.

[2] 管艳.脑梗死肢体偏瘫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 :113.

早期应用效果 篇2

[关键词] 早期康复;脊髓损伤;恢复性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20-01

脊髓损伤是中枢系统出现的一种严重创伤,青壮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是可导致患者出现终身残疾的一种严重损伤疾病,无论是对患者的家庭,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伤害[1]。脊髓损伤后患者如能够尽早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残疾发生率能够显著降低,残疾程度可以明显减轻,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使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2]。本次研究对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1.8±0.6)岁;脊髓损伤时间1-26小时,平均发病时间(10.3±0.5)小时;治疗组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1.6±0.5)岁;脊髓损伤时间1-24小时,平均发病时间(10.2±0.4)小时。两组患者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常规康复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恢复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早期康复模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主要措施包括:①良姿位摆放;②翻身训练;③呼吸训练;④截瘫肢体被动训练;⑤二便行为管理;⑥残存肌力训练;⑦功能性电刺激;⑧心理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复常时间、接受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FIM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脊髓损伤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脊髓损伤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脊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或完全达到症状状态,没有对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有效:脊髓损伤症状表现明显好转,脊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略受到影响;无效:脊髓损伤症状表现没有好轉,脊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没有任何改善,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3]。

1.5 数据处理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TX-*3〗±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FIM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前FIM评分为(54.29±3.16)分,治疗后FIM评分为(73.18±3.48)分,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35.82±2.37),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69.05±3.16),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前FIM评分为(55.14±3.32)分,治疗后FIM评分为(97.47±2.13)分,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34.96±3.01),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88.52±2.57),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上述两项观察指标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脊髓功能复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模式共计实施(25.38±3.46)d,治疗后(84.51±3.29)d患者脊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治疗组早期康复治疗模式共计实施(18.20±2.45)d,治疗后(61.27±3.07)d患者脊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复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两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脊髓损伤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后,12例患者的脊髓损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1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仍然无效,该组脊髓损伤病情控制总有效率71.7%%;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后,17例患者的脊髓损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5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仍然无效,该组脊髓损伤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1.3%。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虽然早期康复方式治疗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提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公认,但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在伤后或手术治疗后即选择单一卧床休养,陷入一种消极等待康复的状态之中。在病情治疗的早期阶段缺乏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是导致该类患者出现压疮、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并且长期卧床,对体质和心理康复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4]。

参考文献

[1] 潘洁.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11):241.

[2] 陈银海,姚红华.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2(3):252-253.

[3] 郝定军,何立民,袁福铺,等.脊髓损伤患者后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15(14):269-270.

早期应用效果 篇3

1 方法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妇女的临床资料, 年龄在22~35岁之间, 平均年龄 (26.7±2.3) 岁。其中自然妊娠的有53例, 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妊娠者的有27例。其中第一次妊娠的有45例, 第二次以上受孕的有3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病因、受孕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而治疗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循证护理的具体做法如下: (1) 首先收集和评估患者各方面的资料,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就诊时间, 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治疗组的护理人员和医生都按照我们临床实际工作定制的临床护理工作表, 找出循证问题, 获取各种临床知识和实证护理例子, 再针对性地为患者制作一份合理的护理方案。在治疗、行为、饮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给予患者科学的指导[3]。 (2)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照顾孕产妇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孕妇的整体护理, 以真诚的态度与孕妇沟通, 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孕妇的身心情况, 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 减轻其焦虑、紧张、恐惧、猜疑、悲伤等情绪, 然后针对孕妇的不同情况实行综合护理措施, 尊重孕妇的个性, 尽量满足孕妇的需求, 关怀和照顾孕妇, 表现出尊重、耐心与爱心。也就是护理人员先全面评估产妇的情况, 了解产妇的身心情况以及需要, 然后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实行综合护理措施, 鼓励产妇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护理方案。另外强调无菌操作原则, 尽量避免致感染因素。 (3)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很容易引起各种便秘和失眠问题, 所以护士组长需要负责每天流动的病人, 特别是对于病情加重的患者, 做好当天护理记录等。在每天都可以安排出相应的时间, 在患者腹部环行按摩, 从而不断提高腹壁和肠道平滑肌张力, 促进肠蠕动的速率, 利于粪便排出。另一方面, 为患者营造舒适宜人的就医环境, 保证患者睡眠充足, 心情愉快。 (4) 饮食和生活行为指导:在饮食方面, 一定不能偏食, 尤其是要多食用富含蛋白质, 以及含有维生素A、C、D、E、硒、锌等食物, 例如大豆、糙米、肝脏、鱼等, 少吃或不吃咸鱼等腌制类食物, 体重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4]。

1.3 统计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

经过分析比较, 治疗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是17.50%, 对照组的发生率为40%, 治疗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2.2 两组手术后疼痛程度的比较

在手术过程中, 护理组轻度疼痛率为2.40%、对照组轻度疼痛率为17.50%, 护理组中度以上疼痛率7.50%、对照组重度以上疼痛率为22.5%, 可见护理组在手术后感到疼痛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3 讨论

循环护理经过传统护理模式的改革, 得到了全新的改进和变化, 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长期的护理研究和实际的临床护理经验, 改正临床护理人员的主观感觉和错误的护理行为, 使现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更具有规范性和针对性。在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 重新定制合理的护理方案, 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研究, 治疗组的不良症状发生率和手术后的机体疼痛程度,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综上, 循证护理要求在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医院可以定期举行业务学习、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等, 提高护士的理论以及专业技术水平[5]。另外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思想, 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妇女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而治疗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在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和机体疼痛方面, 护理组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护理模式, 应用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治疗中, 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手术后机体疼痛程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向阳, 李武平, 钱娇月, 等.从认识论角度看循证护理[J].现代护理, 2009, 11 (2) :45-49.

[2]闫春梅, 范秀珍.循证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8, 7 (18) :89-92.

[3]苏翠金.循证护理应用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2 (33) :987-988.

[4]邓丽环.循证护理应用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 :358-359.

早期应用效果 篇4

【摘要】本研究采取前后测非等价组实验设计,实验组为早期培养对象按普高三年的训练方案,通过干预训练前后与控制组测试的成绩对比分析,本实验证明本文中所提出的飞行学员心理品质早期训练方案和评价指标的设定科学有效。

【关键词】飞行学员 心理品质

【课题】课题名称:飞行学员心理品质早期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14-57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3-01

1.實验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实验对象

本实验为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为:福建省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2012级高一空飞预备班男生25位(普高特殊的学生);控制组为2012级福建师大附中普高一年级抽取男学生25位(经过心理品质筛选的学生)。

两组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均在14-16岁之间,均无任何专业受训史,身高、体重等均符合中招以上标准且无显著差异,入学时心理品质测试结果见表1的“第一次前侧”一栏。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实验对照法对控制组和实验组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案,分别进行心理品质测试并对比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2.训练方案

实验组培养方案分三个阶段,以学年划分,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培训分别侧重:身体素质与专业精神;专项心理品质能力与优良作风;综合心理品质与综合能力培养。训练内容包括心理品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培训采用室内训练与室外训练相结合,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高一、高二、高三每学年平均每周课时为:6课时、8课时、4课时。

其中,心理认知因素的训练手段如下表所示:

非认知因素及其对应的训练内容为:飞行动机——国防与航空知识教育专题和健康教育专题;性格——良好的环境与团体活动项目;情绪——思想品德教育;意志力——体能训练等。

控制组按传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正常普高理论课程的学习。

3.实验结果

每学年期末分别对实验组、控制组进行相同内容的心理品质测试,对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4.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品质训练对于提升飞行学员心理素质有着显著的作用。此之,实验过程可证明:实验组与控制组心理品质评定成绩组内与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时间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两组同学在三年的训练中心理品质均逐步提升,且时间*组别有显著性交互作用,强化心理品质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飞行学员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黎志卓、李明良、周童.影响飞行学员驾驶舱内陆通话表现的因素分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4(3):47-50.

[2]倪亚红、戴劲松、沈雪萍.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7):473-475.

早期应用效果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集接受早期综合发展教育儿童1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0~3岁,其中男58例,女42例,体重2.5~12.1 kg,平均(8.2±2.2)kg,身高44~118 cm,平均(73.5±6.6)cm。另外收集同期常规保健服务的0~3岁的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0例,女40例,体重2.6~12.2 kg,平均(8.3±2.3)kg,身高43~119 cm,平均(73.7±6.5)cm。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保健服务。观察组按照早期综合发展模式进行指导,具体措施:当胎儿娩出后建立基本档案,对胎儿进行评估,6个月前每半个月体检1次,6个月后每个月体检1次,并于胎儿满月及周岁时进行智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早期综合发展方案,指导家长合理营养,每天对婴幼儿进行抚触,增进感情交流,引导婴幼儿辨别各种颜色,陪伴他们玩耍,加强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观察、创造、思维、社交能力。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儿童发育商比较:观察组在语言、精细动作、大运动、个人社交及适应性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佝偻病及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佝偻病2例,发生率2.0%,出现缺铁性贫血3例,发生率3.0%。对照组出现佝偻病8例,发生率8.0%,出现缺铁性贫血11例,发生率1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早期综合发展一般是指针对每个儿童各自的身体发展状况、心理特点、合理安排适宜的生活环境,组织策划一些有帮助性的活动,引导并教育儿童在身体素质、品格、道德素养等方面均达到健康状态[1]。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教育是顺应时代需求,针对育儿的相关知识、营养指导,以及智能教育等高层次服务内容,进行系统、规范性指导,并且给予婴幼儿抚触、游泳、亲子活动等趣味游戏,提供常规保健指导未涉及的服务项目[2]。早期综合发展模式通过“评估指导监测评估”模式,以常规体检为基础,根据婴幼儿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发展方案,定期组织育儿讲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早期综合发展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的促进作用[3]。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人类的生长、发育,而环境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对儿童能力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4]。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婴幼儿在语言、精细动作、大运动、个人社交及适应性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佝偻病2例,佝偻病发生率2.0%,出现缺铁性贫血3例,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0%;对照组出现佝偻病8例,佝偻病发生率8.0%,出现缺铁性贫血11例,缺铁性贫血发生率1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早期综合发展可以明显提高婴幼儿的发育商,降低佝偻病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本研究中,对于初次保健就诊儿童,建立基本档案,根据体检结果,监测体格发育,评估营养与喂养情况,对儿童发育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指导家长进行抚触等个性化训练,实现了儿童保健系统的信息化、系统化管理,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有效提高了儿童保健质量,明显促进了儿童智能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早期综合发展教育儿童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保健服务,观察组按照早期综合发展模式进行指导。结果:观察组婴幼儿在语言、精细动作、大运动、个人社交及适应性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幼儿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发展可以明显提高婴幼儿的发育商,降低佝偻病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关键词:早期综合发展,发育商,儿童保健

参考文献

[1]谢笑英.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67.

[2]乔明艳,王荣庭.荆州市部分儿童血液五种元素含量检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1,25(6):728.

[3]方琳.早期综合发展在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0(3):355.

早期应用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机场急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58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9例。其中研究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25~78岁,平均55.3±5.3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16例,外科疾病10例,其他专科疾病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55.3±5.2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15例,外科疾病11例,其他专科疾病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监护措施,即由机场急救中心护士测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汇报给医生,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评估患者病情,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研究组应用MEWS系统评估患者的收缩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意识等状态,具体评分指标见表1。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在进行检查的同时,马上完成MEWS系统评估的填写工作,在各项系统上以“√”表示完成,之后累计分值,根据得分分为8分及8分以上、5~7分、0~4分等3个分数段,分别佩带不同颜色的腕带,之后根据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院前诊断的准确率、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通过电话随访,记录该组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研究组院前诊断准确率、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55%、3.45%、100.00%,对照组为72.41%、24.14%、75.86%,研究组院前诊断准确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工作正处于快速且稳定的发展状态中,主要承担挽救患者生命、救死扶伤的任务,同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职责。然而,由于院前急救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院前急救过程中诊断、急救操作、鉴别诊断、急救成功等各项业务与标准无准确且统一的规定,这使得急救工作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及系统化,许多患者的疾病无法在现场得到合理评估,最终造成危急患者未得到有效方法以挽救健康与生命。因此,探寻一种简便、科学、便于操作的院前急救评估与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MEWS是一种集呼吸、体温、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评估为一体的快速病情评价系统,同时也是潜在危险的重要评估方法,当MEWS评估为5分时是鉴别患者危险程度的最佳临界点,评分值越大,危险程度越高;当评估大于5分时,病情变化危险性增大,需要及时转送到上级专科医院治疗;当评估大于9分时,死亡危险明显增大,需要迅速抢救并转送上级医院ICU治疗;当小于5分时不需要住院治疗,交代注意事项后可自行离开。

多项研究发现,MEWS最重要且最关键的优势是每次评估病情仅需花费极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内即可完成全部评定,且不受人员、仪器、场地的限制,可操作性强,使患者的病情更为形象化、数字化,充分发挥了院前急救所需的快捷性、简便性、实用性及即时性。尤其突发公共事件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地质灾害等)、事故灾难(如交通运输事故、企业安全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等)、社会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等),伤亡人数众多,在初期到达现场的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运用MEWS评估方法可迅速、有效分检患者,合理选择优先救治的危重病例,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MEWS在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去向问题具有显著效果[1];也有学者认为,MEWS能够作为急诊留观患者合理分流及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2]。我机场急救中心将MEWS评分应用于院前急救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体温、心率、血压及意识的变化快速计算出MEWS评分,辅助医务人员对危重症患者病情进行快速判断,便于进一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急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院前诊断准确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3]。结果可见,MEWS在院前急救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院前诊断准确率及护理满意程度,降低死亡率,有效保障了急救质量。

总之,MEWS评分系统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等病情评估优势,可作为院前急救中的重要评估措施、风险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工具,适于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机场急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5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监护措施,研究组应用MEWS系统评估后给予针对性的急救干预。结果:研究组院前诊断准确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EWS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院前诊断准确率及护理满意度,降低死亡率,有效保障了急救质量。

关键词:院前急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急救护理,诊断准确性,护理满意度,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凤枝.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院前急救患者病情评诂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9):15-16.

[2]王钰炜.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与展望[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2):13-16.

早期应用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9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5月一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确诊符合早期乳腺癌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且为单发肿瘤、直径<3cm、无全身胶原结缔组织疾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年龄25-54岁,均值40.6±2.9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研究组:50例,年龄27-53岁,均值40.2±2.8岁;左侧28例、右侧22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取根治术治疗,麻醉起效后作梭形切口,将乳头、肿瘤3cm内皮肤与患侧乳腺切除,但保留胸大肌与胸小肌,常规清扫腋窝淋巴结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2,2研究组:

本组患者采取保乳手术治疗,麻醉起效后将乳头作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于肿瘤边缘约1cm处将肿瘤切除,并将组织送检,结果若为阳性则将肿瘤切除范围扩大,直到切缘检出结果为阴性为止;利用弧形切口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游离与整形皮下腺体,然后留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与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至少随访半年,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乳房外观优良率及随访半年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量表测评),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Rose标准[1]评价乳房外观,包括:优:患侧与对侧乳房对称良好,且外形丰满;良:患侧与对侧乳房基本对称,外形较丰满;可:患侧乳房稍小于对侧,但无水肿、变硬等;差:两侧乳房不对称,且有挛缩、变硬等。优良率=优率+良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68.15±12.36min、40.15±11.63ml、4.55±1.46cm,对照组依次为101.06±15.96min、80.49±15.02ml、10.06±3.26cm,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乳房外观效果比较

研究组乳房外观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3 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随访半年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半年生活质量评分依次为10.85±1.36d、4.00%、85.42±6.31分,对照组分别为15.03±2.63d、20.00%、79.02±5.17分,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乳腺癌属于女性常见疾病,高发年龄段为35—50岁,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这个年龄阶段当属女性工作与家庭比较重要的时期,发生乳腺癌后,不仅会影响工作、生活,甚至为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加强重视。根治术是乳腺癌传统治疗主要术式,但随着乳腺癌研究深入,显示该病并非局部性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先有淋巴结转移后再有血道转移,为此采取局部切除可取得与根治术相似的效果,但是其乳房美观效果更佳。本研究针对接诊的9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采取根治术治疗,研究组采取保乳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指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保乳术治疗患者乳房更美观,住院时间、并发症更少,同时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为了提高保乳术治疗效果,需严格手术指征,对于患侧胸壁或乳腺放疗、两个及以上多中心病灶、广泛切除后依旧阳性等患者[2],则不建议采取保乳术治疗。综上,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不仅能保持乳房外观,而且可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文生,黄安中,彭上清等.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8(11):3005-3006.

[2]沈国双,窦拉加,张双元等.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22):6347-6349.

早期应用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 该院收治的早期ACI患者82 例,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发病时间<12 h, 均为首次发病。排除出血性脑梗死者, 合并明显意识障碍、 活动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明显感染以及严重心肝肾疾病者。 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 每组41 例。 A组男31 例, 女10 例, 年龄40~72 (51.23±2.23) 岁; 病程1.5~11 (5.41 ±1.02) h。 B组中, A组男30 例, 女11 例, 年龄42~75 (51.84±2.49) 岁;病程2~12 (5.57±1.24) h。 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A组:该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 即予以尼莫地平片 (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规格:20 m L:4mg, 生产批号:20150611) 8 mg+生理盐水500 m L静脉滴注8 h, 1 次/d, 用药7 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规格:30 mg×20 s, 生产批号:20150423) 口服, 20 mg/次, 3 次/d, 用药7 d。 同时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规格:100 mg×30 s, 生产批号:20150421) 口服, 100 mg/次, 1 次/d;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10 m L, 生产批号:20150611) 20 m L+0.9%氯化钠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1 次/d。 总疗程14 d。

B组:该组在A组的基础上, 予以重组链激酶 ( 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规格:10 万IU, 生产批号:20150704) 50 万IU+0.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 1次/d, 总疗程14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NIHSS) 评价神经功能, 总分0~45 分, 得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NIHSS评分减少≥90%,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89%, 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 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NIHSS评分减少不足18%, 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 以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B组的总有效率均较A组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NIHSS评分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 并且B组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均未见肝肾功能、 血常规及心电图异常, A组1 例头晕, 2 例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率为7.32%。 B组2 例恶心呕吐, 1 例低血压, 1 例头晕, 未见出血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9.76%。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3, P=0.716>0.05) 。

3 讨论

重组链激酶是一种新型蛋白水解酶, 具有快速启动纤溶系统、诱导血栓溶解的作用, 目前, 重组链激酶已逐渐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溶栓治疗中[2,3]。 米热芭·艾买提等[4]对20 例大面积ACI患者早期应用重组链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0%以上, 推测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疗效。该研究中, B组对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重组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较A组显著提高, 且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与马铮等[4]报道相似。 王锦华等[5]研究显示, 重组链激酶辅助治疗早期脑梗塞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血小板粘附率以及血浆比黏度值均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显著降低, 且治疗总有效率达95.2%, 相比于常规治疗的75.6%显著提高, 证实重组链激酶早期治疗脑梗塞能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 改善临床预后, 与该研究结论相似。治疗期间, 除9.76%的患者出现, 不良反应外, 并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好。

总之, 对早期脑梗塞患者在完善常规综合治疗与监护的基础上, 应用重组链激酶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及脑灌注状态,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链激酶应用于早期脑梗塞 (ACI) 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早期ACI患者82例,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每组41例。A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 B组在A组的基础桑加用重组链激酶治疗, 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A组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9.51%、75.61%, A组分别为34.15%、92.68%, B组显著高于A组 (P<0.05) ;治疗后B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A组 (P<0.05) ;A组的不良反应率为7.32%, 与B组的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重组链激酶应用于早期ACI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 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重组链激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田小军, 郝洁, 吉四辈, 等.银杏达莫联合赛百纤溶酶治疗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8) :2083-2084.

[2]贾庆双.降纤酶治疗老年脑梗塞20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8) :94.

[3]韩进旺, 周晓晔, 昝明熙, 等.微创手术加重组链激酶灌注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4) :282-283.

[4]米热芭·艾买提, 图尼沙古丽·扎克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4) :119.

早期应用效果 篇9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发展而来的,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的器械,对早期胃肠道肿瘤进行切割的一种技术。这种手术不仅能治疗早期胃癌,还适用于早期食管癌及大肠癌等病症。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是由日本人开发的,并最早将其应用于临床。据统计,日本用该技术一共治疗了3087例胃癌患者,其中胃癌病灶切除不完全的病例仅为2.1%;在术后1年以上复发,并需要再次进行内镜下治疗或行剖腹手术的病例仅为1.9%;而其他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被彻底治愈的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无一例患者复发。那么,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是如何切除早期胃部肿瘤的呢?

患者在术前需通过胃镜及相应的器械,对胃癌病灶进行确定和标记。然后在病灶部位的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待病灶明显隆起后,用针形切开刀将黏膜切开,再用相关器械对黏膜下的肿瘤进行剥离。由于器械的限制,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对肿瘤的大小及位置也有一定的要求,这类肿瘤应该是:①肿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且没有转移至周围淋巴结。这类患者可进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并能获得与外科手术同等的治疗效果。②经超声内镜确诊的脂肪瘤、间质瘤及类癌等肿瘤。其中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1.0厘米的肿瘤,可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并可完整地将病变部位进行剥离;而位于固有肌层的肿瘤,若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则易发生消化道穿孔等情况。因此,该类肿瘤可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将其剔除,以免引发并发症。此外,术后复发的肿瘤,以及因位置、形态及大小等因素,导致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也可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进行治疗。

早期应用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的患者均为该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 均为女性, 并且全部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为30例。治疗组患者年龄为25~70岁, 平均为 (36.5) 岁, 患左侧乳腺癌16例, 右侧乳腺癌14例, 均为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4.6~71.5岁, 平均为 (35.5) 岁, 患左侧乳腺癌13例, 右侧乳腺癌17例, 均为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年龄、治疗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治疗组患者手术后的患肢的特点, 结合临床方式, 制定合理功能锻炼操, 并制成卡片发放给患者, 在手术前就对患者进行讲解锻炼的重要意义, 同时由护理人员将功能锻炼操进行演练教, 使患者掌握要领, 在手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不间断的锻炼。锻炼方式主要为:手术后的1~3 d内, 患者肩关节制动, 主要锻炼患侧肢体伸指、握拳以及屈腕的锻炼, 4~5 d时候, 再加上屈肘的锻炼, 6~8 d, 患者练习有患侧手扪对侧的耳朵和肩膀, 9~11 d, 进行患肢抬高的锻炼, 刚开始用健康的手托住患肢的肘部, 然后慢慢抬高患肢的肘部达到肩部平齐, 11~15 d, 锻炼患肢的手臂越过头去摸对侧的耳朵, 同时锻炼将双手放在颈部, 进行低头和逐渐抬高的运动, 手指进行爬墙抬高的锻炼, 提高患肢抬高的功能, 患者出院后, 可以以肩关节为中心, 进行上肢旋转的锻炼, 并同时进行适度的后伸和负重的练习。锻炼每天早上晚上各一次, 时间为25~30 min为最佳, 患者随着康复情况增加锻炼的次数, 但是尽量避免一次过长时间的锻炼。对照组患者还是进行传统的护理方式, 使患者慢慢康复。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患肢的上举、外展、旋前和旋后的功能的康复情况。康复情况的判别标准主要是患肢的活动情况和健康手臂的活动情况进行相比。

1.3 判定标准

上举:患者面墙站立, 脚尖要紧贴墙根, 患侧的上肢上举, 记录中指指尖的达到的最高点。后伸:面墙站立, 脚尖贴墙, 患侧的上肢后伸, 利用测角器测出角度。外旋:患者站立, 颈部保持平衡, 患侧手放在枕后, 慢慢触摸对策耳朵, 利用测量器测出角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后2个月的复查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患肢的上举、外展、旋前和旋后的功能的恢复情况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 。虽然在进行锻炼时候少量患者出现了腋下皮片张开, 皮下部分积液的现象, 但是在做过相应的处理治疗后, 都恢复了健康, 功能都接近于健康手臂的水平。见表1。

3 讨论

通过该实验发现患者在乳腺癌手术后早期就进行功能锻炼操的练习, 患者的患侧上肢的攻能恢复的迅速。主要是当患者的胸部伤口恢复后再进行锻炼的时候, 就会将最佳的锻炼时机给错过去, 效果不仅不明显, 在锻炼时候患者还必须忍受更大的痛苦。对患侧的上肢进行锻炼的好处不仅能够使病人加速康复的时间, 还能患者从被动的适应治疗向主动参与治疗进行转变, 使患者从心理上从病人逐渐向正常人进行转变, 可以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 心理和生理上进行全面的康复[4]。

在对早期攻能锻炼操进行推广时候, 一定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传, 这样才能使患者在锻炼时候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刚开始时候,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和不适的现象, 这时候护理人员就要向患者说明和讲解, 鼓励患者坚持锻炼, 直到患者的患侧上肢达到最佳的恢复水平。有部分患者发现胸口的皮肤在拆线时候有部分坏死而害怕锻炼, 担心伤口的愈合状况, 我们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讲解, 这种现象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所设计的锻炼操主要针对的是患侧上肢和关节, 不会对胸壁的伤口带来影响, 相反的通过锻炼能加速血液的循环, 使胸壁的伤口加快愈合[5]。

根据患者在手术后各个时间段的状况进行功能操的设计, 主要是在手术后的12 h内, 护理人员就要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的锻炼, 因为乳房和腋窝刚过进行过手术, 创面还比较疼痛, 所以主要对上肢的锻炼局限于手指和手腕、关节方面[6], 锻炼时候能够引起肌肉的收缩, 对局部血液的循环带来有利的改善, 还有利于淋巴循环, 不仅不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反而会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上肢水肿的出现, 同时还可以为下一步的锻炼打下坚固的基础。在手术后的8~11 d, 当引流管拔去后, 此时皮片和皮下组织已经粘连在一起, 这时候就可以进行肩关节的锻炼。在锻炼时候, 每次可以进行短时间的锻炼, 同时要经常性锻炼, 比一次进行很长时间的锻炼效果会更好, 当一次锻炼时间过长时候会使患者出现疲劳, 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影响锻炼的临床效果[7]。要想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设计出合理的锻炼方法, 及时对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价, 在进行调整。这样就会使每一位患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后康复的情况进行适时和适量的锻炼, 有利于调动患者锻炼的积极性, 使患者主动的进行锻炼[8,9]。

通过该研究的试验对乳腺癌手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操的临床应用, 患者康复情况显著, 可以在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 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 但是在应用时候为了使康复锻炼获得满意的疗效, 就要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后的日期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手术损伤小可以加强锻炼, 如果手术损伤大, 就需要延迟锻炼的时间。因此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操的设计, 让每一位病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使功能锻炼操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该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过乳腺癌手术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治疗组患者手术后进行锻炼制定的锻炼操, 而对照组患者还是利用传统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患肢的上举、外展、旋前和旋后的功能达到手术前的分别为28、26、25、25, 而对照组仅仅为10、8、6、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的上肢功能的恢复状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有很大影响,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指导, 进行上肢功能的锻炼, 能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可以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操,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丰菊.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3) :212-213.

[2]汪丽娟.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12上旬刊) :4919-4920.

[3]姜牧原.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21) :186.

[4]戴雨梅, 张立洪, 何云霞, 等.应用手握弹力球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881-882.

[5]李妹.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0) :225-226.

[6]区燕玲, 郭满弟.循证护理用于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7) :314-315.

[7]姜淑芝, 王秀丽, 宋玉波,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体会[J].健康必读, 2013, 12 (4中旬刊) :508-508.

[8]田莹.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9) :384-385.

上一篇: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下一篇:大学生心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