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应用效果

2024-07-15

现场应用效果(共7篇)

现场应用效果 篇1

大港油田港东联合站在改扩建工程中引进高效油气水分离装置, 简化了处理流程, 生产运行费用大幅下降。该站原油脱水系统核心装置是由5具高效三相分离器构成, 由北京华油惠博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经过几年生产实践和适应性改进, 高效油气分离器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

1 结构简述

如图1所示结构, 油气水砂混合物为单向进液, 介质流动形式为水平流加垂直向上流;设备内部的油、水室设在中部, 将卧式圆筒体分为游离水脱除区和乳化水分离区。

加热盘管设在乳化水分离区油层内, 两个水分离区还分别设有板槽式布液器、集水管、排砂设施等内件。游离水脱除区相当于一个改进型游离水脱除器, 乳化水分离区相当于一个改进型的热化学沉降脱水罐。

2 工作原理

来自汇管的油气水混合物进入高效三相分离器的气液预分离包, 依靠离心力和重力进行气液预分离, 分离出的气体经丝网捕雾器除液后, 经连通管线进入除液包与筒体内闪蒸出的气体汇合后再经丝网捕雾器除液流出分离器。

油水混合物经导液管进入游离水脱除区管式布液器, 游离水进入水层, 含乳化水的原油浮升经过整流分离填料脱除部分乳化水后, 低含水油流经集油槽进入乳化水分离区板槽式布液器, 通过加热升温脱除原油中的乳化水, 含水≤0.5%的原油经集油槽进入油室缓冲、液位控制后从油出口流出分离器。游离水脱除区分离出的污水经沉降除油后进入水室;乳化水分离区脱出的污水经集水管也进入水室, 汇同游离水脱除区分离出的污水经水室缓冲、液位控制后流出分离器。

3 实际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投产初期, 高效三相分离器未能达到设计预期效果, 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原油发泡经隔板往水室翻液, 导致放水含油超标

由于该地区油品密度、粘度均较低, 轻组分含量较高, 在游离水脱除区液面上产生了大量泡沫状原油, 部分发泡油自游离水脱除区与水室的隔板上缘溢入水室, 直接影响到放水的质量, 污水含油范围到达1500~2500mg/L。

为消除发泡原油的翻液问题, 我们将水室前端隔板上缘的逢隙全部封闭, 利用一根DN150管线将两侧气相空间连通起来 (如图2所示) , 管线末端接入油室, 这样两个分离区的气相空间可通过增加的管线实现气平衡, 可消除发泡原油进入水室的问题。分离器经过改造后, 污水含油降至300mg/L以下, 达到了设计处理指标。

3.2 来液无伴生气、来液不稳定或超负荷都对分离指标影响较大

高效分离器要实现较佳的分离效果, 其基本条件是需要建立稳定的气相空间和平稳进液[1]。如该站1#分离器来液已经预先脱除了伴生气, 靠自身条件已经不能建立气相空间, 只有借助其它分离器脱出的气量进行回补来维持气相空间。由于回补压力不能完全满足压力需求 (天然气系统压力低于分离器生产压力) , 引起1#分离器水室液位时常超高, 导致脱后原油含水超标, 原油含水高达10~15℅。

这种情况下, 解决1#分离器的最好办法是降低处理量, 我们将1#分离器的部分液量分流到2#分离器, 超负荷现象得到缓解, 原油含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3.3 乳化水分离区放水连通管堵塞

乳化水分离区脱出的污水是通过该区与水室的连通管进入水室的。分离器投产一个月后, 原油含水呈现逐渐升高态势, 我们判定是放水连通管出现了堵塞。经停产拆卸检查, 发现连通管淤泥堵塞较为严重。

为解决乳化水分离区的放水连通管砂堵问题, 我们将连通管两端安装了闸阀, 增加了放水连通管的排砂工艺 (如图2所示) , 采取定期排砂的措施以防连通管堵塞。

4 结论

高效三相分离器采用的来液预脱气、恒定油水界面、乳化区加热脱水及自控等新技术都得到了现场较好的实践检验。通过对高效分离器存在的局部结构问题改进后, 各项技术指标有了较好改善。破乳剂加入浓度范围在25~30 mg/L之间, 脱后原油含水小于0.5℅, 放水含油可控制在300m g/L以下 (见表1) 。经过生产现场验证, 高效三相分离器运行较为稳定, 适应能力强, 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在强, 马能平等.HXS型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应用效果分析.《石油矿场机械》2007年第5期

现场应用效果 篇2

1 树脂覆膜砂压裂改造技术

树脂覆膜砂, 是在石英砂或陶粒等常规骨料表面包覆一层高分子膜,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油田压裂及防砂工艺中。

1.1 树脂覆膜砂优点

树脂覆膜砂具有以下优点:

(1) 树脂薄膜包裹砂粒, 增加了砂粒间的接触面积, 从而提高了支撑剂抗闭合压力的能力;

(2) 树脂包衣砂的体积密度在1.5g c m3左右, 比石英砂和陶粒要低, 便于悬浮携带, 有利于提高施工砂比;

(3) 树脂包衣砂具有可变形的特点, 这使其接触面积有所增加, 从而提高了支撑剂的承压能力, 同时可防止支撑剂在地层中的嵌入, 以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

(4) 支撑剂在地层闭合压力下, 即使砂粒在地层中破碎, 其树脂薄层也可以将碎块、微粒包裹在一起, 防止它们运移或堵塞支撑剂带的孔隙, 使裂缝保持有较高导流能力。

1.2 树脂覆膜砂各项性能指标

树脂覆膜砂特性为低密度高强度, 规格为0.45~0.90mm, 强度为69MPa, 破碎率低于4%, 筛析 (大颗粒含量) 大于65%, 筛析合格率不低于90%, 体积密度为1.40~1.60g/cm3, 视密度为2.50~2.58g cm3, 圆度大于95%, 球度大于95%, 浊度 (FTU) 低于40, 酸溶解度低于45。可以看出, 覆膜砂具有相对密度小、强度高、低破碎率圆度、球度高, 化学惰性好以及能在井下低温固结等特点。

1.3 树脂覆膜砂增油降水机理

树脂覆膜砂支撑剂是在常规压裂砂表面包覆特殊改性树脂而成, 砂粒表面润湿性由水湿表面变为油湿表面, 形成的毛管力方向与注水驱替压差方向相反, 形成对水的阻力, 并利于油通过, 从而达到增油降含水的目的。压裂工艺将覆膜砂携至裂缝中, 生产时形成一条高含油饱和带, 降低油井采出液的含水率。

2 树脂覆膜砂压裂改造技术现场应用

2012年我矿共压裂油井15口, 其中14口井采用的是普通压裂支撑剂, 1口井采用的是树脂覆膜砂支撑剂, 升41-37井。

升41-37井为高含水井, 于2000年10月投产, 射开砂岩厚度9.4m, 有效厚度3.9m (其中同层有效厚度1.3m) , 初期日产液5.0t, 日产油4.7t, 含水6.0%, 动液面1339m。截止2010年3月, 该井日产液6.0 t, 日产油0.24t, 含水96.0%, 动液面1259m, 累积产油4170t, 采出程度19.1%。该井投产后日产油逐渐降低, 到2005年7月日产油由1.3t下降到0.5t, 含水由23.5%突升到66.7%。

分析含水上升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同层比例较高, 射开同层比例占全井有效厚度的33.3%;二是弹性开采层产油能力逐渐降低;三是与注水井的连通层不受效, 该井单向连通水井升41-35, 偏II段 (PI41-P I42) 共连通4口采油井, 而升41-37井与注水井的对应油层发育相对较差, 由于平面矛盾突出致使地层能量不足。另外, 该井PI41-42层层内矛盾也较突出, 上部物性较下部差, 注水受效慢。

考虑到该井的采出程度只有19.1%, 2012年4月对升41-37井PI1-PI6层采用覆膜砂压裂, 共压开砂岩厚度7.4m, 有效厚度2.6m。压裂前后对比, 日产液由6.0t上升到11.8t, 日产油由0.2t上升到2.4t, 含水由96.7%下降到80%, 采油强度由0.06t/d.m上升到0.74t/d.m。截止目前日产液6.6t/d, 日产油2.5t/d, 含水62.0%, 动液面1138m, 累计有效天数490天, 累积增油1135.0t, 效果较好。该井压裂后关井扩散、放压、探砂面, 井筒中未出现返吐砂现象。经覆膜砂压裂后, 该井含水控制稳定, 始终在70%左右, 产油较稳定, 而且始终保持在有效期内。

3 结论

(1) 树脂包衣砂支撑剂抗破碎能力较强, 同时具备防砂和防支撑剂回流功效, 提高了压裂施工效果。

(2) 与陶粒相比树脂覆膜砂支撑剂相具有以下优点:对密度小、强度高、化学惰性好、能抵抗地层中酸的侵蚀;圆度、球度好, 以便保持支撑剂颗粒间的空隙。

(3) 树脂覆膜砂支撑剂在现场应用中能有效增油、稳产、控水。

摘要:油井压裂是储层改造和增产的重要工艺手段, 压裂的目的是形成一条用支撑剂支撑的人工裂缝, 从而达到使低渗储层获得较高产能的目的。目前压裂常用的支撑剂为普通石英砂和陶粒, 但是他们最大的缺点是在地层条件下都会发生破碎, 并且破碎的微粒在压裂液返排或油气生产过程中会发生运移.从而堵塞渗流通道, 使裂缝的导流能力降低, 甚至在压裂液返排过程中出现吐砂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树脂覆膜砂的性能及防砂、增产和稳产机理。

关键词:压裂,覆膜砂,支撑剂

参考文献

[1]米卡J.埃克诺米德斯, 等.油藏增产措施[M].3版.张保平, 等, 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1]米卡J.埃克诺米德斯, 等.油藏增产措施[M].3版.张保平, 等, 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278-285[2]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278-285

[3]马新仿, 等.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现状[J].河南石油, 2003, 16 (1) :44-47[3]马新仿, 等.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现状[J].河南石油, 2003, 16 (1) :44-47

防火帽卡箍的改进及现场应用效果 篇3

为了解决这一安全问题, 我们对防火帽卡箍实施了改进, 经现场使用, 达到了预期效果, 有效的保证了防火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避免了防火帽使用时失效、脱落、损坏和防火帽卡箍丢失的情况。

1 原始防火帽的使用原理和存在的问题

1.1 防火帽的使用原理

进站施工车辆一般都是司机现场选择防火帽进行安装, 安装时选用符合规格的防火帽后, 必须用开口扳手对角拧紧卡箍螺丝, 把防火帽固定在排气管尾部, 否则车辆以及施工机械在运动的过程中很容易使防火帽脱落和损坏。

1.2 防火帽卡箍存在的问题

防火帽选择规格不合适。大规格防火帽安装到直径小的汽车排气管上, 之间出现较大间隙, 此时从机动车尾管排出的废气未作用于火花熄灭器的阀芯上, 大部分气流通过防火帽卡口和排气管之间缝隙排出, 使废气中夹带的火星没有被制冷熄灭并阻隔掉。从而使进站车辆发生防火帽失效及脱落, 脱落后造成车辆压坏防火帽。

2 采用防火帽卡箍改进的必要性

防火帽卡箍螺丝安装不便, 造成卡箍丢失和防火帽损坏。在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 司机为了图省事, 一般都是使用铁丝捆绑的方式, 将铁丝的一端捆绑在防火帽开启手柄上, 另一端捆绑或悬挂在汽车排气管支架上。2010年11月上级安全部门给我站配发了9种规格的防火帽20个, 现场使用18个, 经过1年的使用, 卡箍丢失达到75%, 防火帽损坏14个。根据现场使用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决定将防火帽卡箍整体进行改进, 加工一种结构简便、安装快速、可靠性强的卡箍, 以解决集输泵站防火帽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

3 防火帽卡箍的改进

针对防火帽卡箍存在安装繁琐的主要问题, 我们将其结构进行了改进。

3.1 防火帽卡箍组成部分及制作原理

3.1.1 组成部分

防火帽卡箍分为卡簧、快紧卡箍扳手、快紧卡箍螺母、单螺丝一体式卡箍、螺丝固定垫片、卡箍螺丝、六部分组成。

3.1.2 制作原理

将原双螺丝分体式卡箍改进为单螺丝一体式卡箍, 提高了卡箍安装速度, 为了避免了卡箍丢失的现状, 我们把单螺丝一体式卡箍用铆钉固定于防火帽卡口部位。

3.1.3 改进的防火帽卡箍的优点

将原双螺丝分体式卡箍改进为单螺丝一体式卡箍, 优点是便于安装防火帽同时可以提高防火帽卡箍的安装和拆卸速度, 避免卡箍丢失的情况。

3.2 防火帽卡箍改进原理及使用方法

3.2.1 防火帽卡箍改进原理

针对防火帽卡箍螺丝必须使用专用开口扳手拧紧的缺陷, 为了方便使用, 螺丝拧紧迅速, 我们利用套筒扳手的原理对卡箍螺丝实施了改进。2011年7月, 我们绘制了设计加工图纸并对其进行加工。改进的防火帽卡箍加工图如图2-5。

3.2.2 防火帽卡箍使用方法

选用符合汽车排气管规格的防火帽, 将防火帽卡口部分套在排气管上。拆卸时用手按顺时针方向快速转动快紧卡箍扳手, 直至拧紧螺母。拆卸时按逆时针方向快速拆卸松开螺母, 取下防火帽即可。

4 社会效益及推广价值

经6个月的现场应用, 改进后的防火帽卡箍, 解决了防火帽使用过程中安装繁琐, 易脱落损坏和防火帽卡箍丢失的情况, 且安装拆卸方便、经济耐用, 可靠性强, 既省时省力, 又安全环保。提高了集输泵站进站施工车辆的安全性, 保证安全生产。改进后的防火帽卡箍适用于易燃易爆重点防火单位及油田、石油化工液化气厂、仓库货场、煤矿等禁火区域, 此装置在胜利采油厂2012年成果推介会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并在胜利采油厂各联合站推广应用, 具有很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婷.胜利油田节能降耗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9.

[2]庞玉东.我国石油行业ERP实施能力分析[D].吉林大学, 2007.

现场应用效果 篇4

关键词:交联剂,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水驱动用程度

一、可动凝胶调剖、调驱原理:

针对尕斯E31油田高温、高矿化度, 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层内矛盾突出等现状, 通过研制适合本油田交联剂体系使之于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分子发生反应, 堵塞高深层的水流通道, 使水流方向改变, 从而有效的扩大波及体积, 提高原油采收率。

二、可动凝胶的实验室研制

1. 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生产:

在配液池中加入320公斤清水, 然后加入30公斤 (0.03吨) 苯酚 (注意:一定要加够水量, 否则苯酚浓度过高, 导致溶解不充分, 加入原料c后会立即产生沉淀) , 充分搅拌待其充分溶解, 最后加入150公斤 (0.15吨) 原料c, 充分搅拌, 溶解均匀。取样合格后出料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

2. 有机铬交联剂生产:

生产中间产物 (A)

(1) 用上料泵向反应釜F401内加入40公斤水和236.2公斤铬原料a (99%) , 搅拌15分钟左右, 观察全部溶解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2) 用上料泵向反应釜F101内加入104.2公斤水, 打开反应釜加料口, 在搅拌下加入23.2公斤固体物料亚硝酸钠 (98.44%) , 搅拌15分钟左右, 观察全部溶解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3) 将F101内的物料缓慢加入到F401内, 加入速度不可太快, 以F401内的温度≤35℃为限 (加入过程中若出现温度高于35℃, 应立即停止加料并用冷却水冷却) , 全部加完后将F401升温至70℃, 在该温度下反应2小时, 取样检测合格后降温得中间产物 (A) 。

生产中间产物 (B)

(1) 用上料泵向反应釜F301内加入171.6公斤水, 打开反应釜加料口, 在搅拌下加入104.7公斤固体物料铬原料b (98%) , 搅拌15分钟左右, 观察全部溶解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2) 用上料泵向反应釜F101内加入149公斤水, 打开反应釜加料口, 在搅拌下加入72.3公斤固体物料亚硝酸钠 (98.44%) , 搅拌15分钟左右, 观察全部溶解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3) 将F101内的物料加入到F301内。向F301内缓慢加入115.2公斤乳酸 (80.42%) , 加入速度不可太快, 以F401内的温度≤35℃为限 (加入过程中若出现温度高于35℃, 应立即停止加料并用冷却水冷却) , 全部加完后将F401升温至70℃, 在该温度下反应6小时, 取样检测合格后降温得中间产物 (B) 。

在温度≤40℃及搅拌条件下将F401内物料加入到F301内, 搅拌15分钟, 取样合格后出料的有机铬交联剂。

三、高温可动凝胶配方优选

高温可动凝胶配方为提高凝胶强度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浓度提至0.3-0.4% (清水中0.5%聚丙烯酰胺现场配液困难) , 高温下有机铬浓度过高会导致胶体变脆, 控制有机铬浓度在0-0.2%。

四、尕斯E31油藏高温高矿化度可动凝胶调剖调驱现场应用

2011年实施高温高矿化度可动凝胶调剖调驱施工9井次, 应用的堵剂多为可动凝胶复合堵剂。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 累计增油11275吨, 累计降水28797方。尕斯油田E31油藏具有高温高矿化度特性, 对化学堵剂的抗温性, 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应用的高温可动凝胶调驱剂配方, 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该油藏特性, 单独应用高温可动凝胶体系, 措施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该配方正在进一步优化。采用有机高温可动凝胶+凝胶颗粒等复合堵剂调剖调驱, 增油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的可动凝胶、凝胶颗粒。同时对于大孔道高含水井组, 采用凝胶颗粒降低井组含水是可行的。

五、尕斯E31油藏高温高矿化度可动凝胶调剖调驱经济效益评价

针对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用可动凝胶调剖调驱, 截止2012年6月底 (2011年) 水井调驱调剖累计增油11275吨, 增加效益2536万元, 化工料费总投入196万元, 其它成本投入171万元。水井调剖调驱投入产出比为1:6.7。

结论及建议

针对尕斯E31油藏高温、高矿化度特点, 开展自制可动凝胶调剖调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水井调剖调驱投入产出比较高。但因可动凝胶调驱调剖过程的复杂性, 后期应开展可动凝胶数值模拟等相关工作, 利用数模及数学知识使可动凝胶调剖调驱机理和油田现场应用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宜坤赵福麟.常规冻胶在高温高盐环境中的变化及应用方法研究[M].油田化学第21卷第3期.

现场应用效果 篇5

关键词:现场系统救护,重症脑出血,护理

重症脑出血是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病, 病死率极高。其发病特点多为突然发病, 病情发展快, 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而死亡, 发病初期盲目搬动和不当处理, 可致颅内出血量加大, 进而导致脑水肿、脑疝, 压迫脑干, 从而加速病人死亡[1], 因此, 如何积极实施有效的现场救护, 阻止疾病发展, 降低病死率, 值得医护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63例重症脑出血病人院前救治情况进行分析, 为合理有效的院前就地处理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9月—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重症脑出血病人63例进行分析。其中男41例, 女22例;年龄48岁~72岁;本组病例均为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病人在过度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发起病, 突发头痛及血压骤升, 均经CT确诊, 符合其诊断标准[2], 其中嗜睡2例, 浅昏迷23例, 中度昏迷26例, 深度昏迷12例, 血压在 (160~220) / (100~120) mmHg (1 mmHg=0.133 kPa) , 双侧瞳孔不等大36例, 均有不同程度呕吐、大小便失禁。

1.2 方法

将实施了现场系统救护的病人编入观察组 (n=32) , 将未实施现场救护的病人编入对照组 (n=3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初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症状与体征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1 观察组

均系发病后未搬动的病人, 急症科在接到求救电话时, 急救人员3 min内出诊, 出诊后护士及时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 了解病情, 并电话急救指导, 在15 min内赶到后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待病人症状明显缓解后 (即度过脑出血急性出血期后) 方转送医院。

1.2.1.1 评估病人病情

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 观察意识、瞳孔变化, 迅速做出准确判断, 根据病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1.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病人平卧, 解开衣领、腰带, 并将头偏向一侧, 除去义齿,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 必要时吸痰, 防治舌根后坠和窒息, 尽早解除呼吸困难, 必要时气管插管, 本组病例中有4例行气管插管。

1.2.1.3 保持病人体位相对固定

由专人保护病人头部, 避免头部活动, 因体位变化可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搏呼吸骤停。

1.2.1.4 保护脑细胞, 改善脑缺氧

立即予以4 L/min~6 L/min氧气吸入, 用冰袋头部降温。

1.2.1.5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迅速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一般选择四肢较大静脉, 遵医嘱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125 mL加地塞米松20 mg, 血压高者加速尿20 mg~40 mg等药物脱水治疗, 以尽快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疝发生。

1.2.1.6 止血和降低过高血压

遵医嘱予以巴曲酶1 KU肌肉注射, 1 KU静脉注射, 本组病例中有21例合并应激性溃疡, 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用利血平1 mg肌肉注射降压, 对伴有抽搐、躁动不安者予以制动, 遵医嘱静脉注射适量安定以镇静。

1.2.1.7 监测病情

加强护理, 予以留置导尿, 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脉搏变化, 对心搏呼吸骤停者予以就地心肺复苏, 本组2例给予心肺复苏并复苏成功。与家属沟通好, 告之病情以及为避免加重颅内活动性出血采取现场救护的重要性,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1.2.1.8 现场搬运

经现场救护后病人病情稳定即转送医院急诊科, 搬运时, 用被褥置病人一侧, 轻轻将其翻身至上, 固定头部, 然后以至少4人在病人头、胸、臀、下肢各有一人着力, 同时用力平行搬运至担架上, 下楼时保持头高脚低, 运送途中使病人头部朝向前方及偏向一侧, 并注意防震。继续吸氧, 保持呼吸道和静脉输液的通畅,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随时准备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1.2.2 对照组

病人由家属用普通车辆运送或背送急诊科, 或由急救人员出诊, 救护车到即上车, 一般只吸氧或静脉输注甘露醇而迅速转送医院急诊科。

两组病人均转运至急诊科进行抢救。对上述63例病人进行跟踪随访, 了解病人抢救效果及1周内病死率。

2 结果

3 讨论

重症脑出血在发病第一时间活动性出血十分严重, 故多数专家及教科书均强调重症脑出血急性发作期应就地抢救, 不宜搬动, 以免加重出血[3]。在实际工作中, 多数病人家属要求立即转运, 而早期转运具有很大风险, 为了保证更多的脑出血病人能够安全运送到医院救治, 并降低病死率, 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进行院前急救是很有必要的[4], 所以, 必须做好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 重视发病第一时段的救护。本组资料显示, 实施了现场系统救护组病人病死率明显低于一般运送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事实证明, 对重症脑出血病人, 合理有效的院前就地系统救护, 能使脑出血量得以控制, 从而显著降低了病死率。

4 小结

重症脑出血随时危及病人生命, 急诊护士接到求救电话后即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评估, 指导家属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 到达现场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后, 与病人家属沟通, 争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在其同意下, 使病人立即制动, 尽量减少搬运次数, 就地采取止血、降血压、脱水降颅压、控制脑水肿、吸氧以改善脑缺氧是防止再出血稳定病情的主要措施, 始终保持呼吸道、静脉输液的通畅,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随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能帮助病人渡过难关, 是快捷、安全转运入院进一步治疗的保障,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向凯元, 周继如.现场系统急救对降低重症脑出血病人死亡率的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8) :751.

[2]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6.

[3]余慧贞.急性脑血管病[M].现代急诊医学, 1997 (8) :763.

现场应用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拥有固定床位628张, 护理人员333人, 年龄23.7岁±2.2岁;学历:本科150人, 大专154人, 中专29人;高级职称9人, 中级职称94人, 初级职称213人, 护士17人;编制内人数160人, 编制外人数173人。在现场管理实施前后1年分别各抽取200例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纳入标准:意识清醒, 具备一定的听、读、写及理解能力, 能进行简单交流。排除心、肝、肾、肺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史及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实施前选取的病人:男112例, 女88例;年龄18岁~72岁 (48.3岁±3.8岁) ;学历:小学32例, 初中68例, 高中56例, 大专或以上44例。实施后选取的病人:男110例, 女90例, 年龄18岁~75岁 (49.2岁±4.3岁) , 学历:小学30例, 初中65例, 高中55例, 大专或以上50例。两阶段病人性别、年龄、学历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未引进现场管理前实施常规性管理, 于2013年3月起引进现场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分析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 由护理部对病人就诊及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事件进行调查, 并及时将安全隐患事件上报及统计。 (2) 结合护理安全隐患及调查结果, 运用反馈方法分析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 并加以改进。 (3) 成立现场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现场管理小组长, 由科室副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担任副组长, 由护理骨干担任组员, 共组成8人小组。小组成员负责讨论及制定现场管理实施方案, 明确责任人及责任区域, 并在科室公告栏中公布结果。实施现场管理前后提出整改意见, 肯定管理效果, 并在公告栏上公示。 (4) 现场调控:现场管理小组成员每天于早上、下午、晚上对病房进行巡视, 掌握每间病房基本情况, 调节及控制各环节的运作, 护士长每天对病房管理效果进行考核, 记录潜在可能影响病人治疗效果的不良因素。 (5) 制定具体化改进措施:明确护士长职责, 合理运用资源, 降低护理成本;精细化管理, 为病人营造良好而温馨的病房环境, 在各室物品处贴上标签, 对物品进行整理, 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 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加强与病人沟通, 尊重病人知情权;定期对本院护士进行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涵养;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6) 在岗检查:护士长监督各科室护士是否在无特殊事情下擅自脱离岗位, 对于上班期间必须离开岗位的护士必须由其本人向护士长请假, 并安排其他护理人员顶替。 (7) 突发情况处理:对病人出现的突发情况, 如药物过敏、用药错误、各种并发症等, 应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并上报不良事件至护理部。

1.3 观察指标

(1) 护理质量:实施现场管理前后1年分别应用由科室护士长参考《医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设计护理质量调查, 问卷内容共包括22个条目, 6个维度, 分别为一级护理 (3个条目) 、特级护理 (3个条目) 、病房管理 (4个条目) 、文书管理 (4个条目) 、重点环节管理 (4个条目) 、急救药品管理 (4个条目) 。采用Likert 4级评分方式, 1分~4分分别为差、一般、良好、优, 总评分为各维度之和, 评分越高, 护理质量越好。 (2) 病人满意度:实施现场管理前后1年分别应用《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问卷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 (含仪表举止、文明用语, 共计15分) 、护患沟通 (含入院接待、入院指导, 共计25分) 、业务水平 (含技术水平、巡视情况、整体水平, 共计20分) 、健康教育 (20分) 、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分) , 总分为100分。 (3) 记录两阶段安全隐患事件发生情况。

1.4 调查方法

分别于病人出院时向其发放《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及《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问卷填写前向病人讲解问卷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 让病人当场填写。两阶段均发放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200份, 有效率均为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率分析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过程中重要的标志, 护士长作为护理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对质量持续改进及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4]。现场管理强调运用科学的管理标准、制度及方法, 从而为一线护士提供指引、指导、培训、监督、检查, 并最终提高护理质量[5]。相关研究指出, 临床上大部分不良风险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发生与众多环节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改变引起的[6]。因此, 加强护理监督, 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对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指出,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护理操作不规范、管理不严谨是引起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7]。本院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于2013年3月起引进了现场管理理论, 与实施前相比, 实施后一级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提高 (P<0.05) , 从而提示现场管理能有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改善护理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现场管理引进后, 规范了各种操作流程, 对各类物品摆放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 加强了对病房巡查力度, 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管理及主动服务意识, 因此提高了本院护理质量[8]。实施现场管理后病人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患沟通、业务水平、健康教育、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体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 这可能与现场管理规范了护理服务流程及用语标准, 培养了护士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沟通方式, 促进了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9]。通过引进现场管理后, 本院住院病人坠床、跌倒、意外伤、非计划性拔管、给错药、文书记录错误等安全隐患事件显著下降 (P<0.05) , 研究结果与陈璐等[10]一致。这可能与引进现场管理后, 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加强了各种规章制定的建设, 完善及规范护理监督制度, 设定安全防护措施, 防患于未然, 因此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通过引进现场管理, 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持久的改进护理措施, 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管理, 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 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有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汤新辉, 刘翔宇, 谌永毅, 等.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3) :23-25.

[2]毛慧萍, 张卫红, 卢群, 等.7S现场管理法在降低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14) :1724-1727.

[3]毕东军, 张春斐, 金文扬, 等.“5S”现场管理在急门诊管理中的实践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3) :260-261.

[4]陈林锋.护士长现场管理控制在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3) :115-116.

[5]张丽, 谭丽萍, 蒋银芬, 等.工作日志在护士长现场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9) :1745-1746.

[6]孔彩霞, 杨芳.走动式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24) :65-66.

[7]郭素萍, 冯国琴, 顾巧萍, 等.护士长现场质量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2) :93-94.

[8]李民, 沈爱宗, 姜玲, 等.自动化药房6S现场管理的探讨[J].安徽医药, 2014, 18 (1) :165-168.

[9]胡纪文, 熊建辉, 陈卓诚, 等.5S现场管理在检验科日常工作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1) :1479-1480.

现场应用效果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省市县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简称“地方FETP”) 定义为:在2001年10月1日-2010年10月1日期间, 中国各省针对公共卫生应急和传染病控制人员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项目/班, 培训时间一年内累计超过6个月, 并开展了现场实践培训 (具有“干中学”理念) 。本次调查不包括学位教育培训和针对计划免疫、艾滋病、结核、实验室、信息中心等科室开展的培训。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根据中国现场流行病学网络通讯录的名单, 从每省挑选一名指定联系人, 由其负责对其省内FETP进行调查。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访谈提纲包括:“开展FETP是否有必要”, “FETP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开展的FETP是否成功”, “我国FETP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等。访谈结束后即由调查员独立转录访谈录音和现场笔记, 并结合访谈提纲对所得数据进行内容编码、归类总结, 通过讨论确定数据归类直至饱和 (无新分类产生) 。

对每个项目随机选择10名毕业学员, 使用培训效果个人评估表对其进行调查,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应急调查、疾病监测、科学研究、演讲沟通、决策建议、信息利用、培训授课和救灾防病八方面的能力变化。能力提高程度分为显著提高、有所提高和无提高3个等级。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合计有9个省份的35家单位开展了符合定义的项目。这9个省份为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河南、贵州、山东、天津和四川。开展项目最多的省份为浙江省 (21个) , 其次为广东省 (6个) 。8个培训项目由省级卫生部门开展, 17个由市级卫生部门开展, 10个由区级卫生部门开展。培训项目主要由疾控中心和卫生局举办, 其中17个由卫生局举办, 17个由疾控中心举办, 1个由高校和疾控中心合办。项目名称为FETP的24个,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10个, 骨干培训班1个。

2.2 开展FETP的必要性

35个FETP项目负责人均认为开展FETP培训非常有必要, 特别需要对县区级机构人员开展培训, 因其现场调查处置和应急能力水平不高, 基础还相当薄弱。开展原因主要为“可以提高疾病监测和应急能力”, “规范现场调查方法和处理过程”, “培养新骨干, 提高核心技能, 满足基层人才需要”, “培养综合性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开阔视野, 建立交流平台”, “弥补学历教育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3 FETP成功的标准

35个项目负责人认为FETP成功的标准如下:“学员成为品牌或标杆人物, 八种能力得到提高”, “项目获得社会、业内和政府的认可, 其影响力深入到基层”, “项目有长期财政和政策支持, 领导重视”, “建立CFETP思维模式干中学”, “培养的学员真正被服务对象需求、真正有助于日常工作的提升、公共卫生应对能力的提高”等。

2.4 FETP是否成功

13个项目负责人认为成功, 15个认为基本成功, 6个认为不成功, 1个因项目刚成立未能评估。认为成功的项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领导、资金支持;学员现场处置应对的综合能力提高;学员8种能力得到提高;多数学员担任骨干、单位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得到上下级部门的认可。认为不成功的项目, 不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经费支持, 领导不重视。课程安排和师资的选择方面存在问题, 缺乏优秀的授课老师。基层人员编制少、任务多、未能完全投入到现场实践培训中去。受日常工作影响, 没有连续性。

2.5 关于FETP发展的建议

有项目负责人认为“可采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级别高的培训严进严出, 级别低的培训项目, 可以短、平、快, 明确不同级别的FETP培训目标, 国家级培训精英, 省级培训业务骨干, 市级培训现场流调的业务人员”;“希望中国现场流行病学网络能够辐射到区县级”;“学员招募中, 应重点向非发达地区倾斜”;“建立国家、省、市、县的FETP交流平台, 不同级别的培训进行联合, 国家级的培训带动省级, 省级带动地区级, 加强日常联系和后续师资培训”;“建立长效机制, 多办一些短期班, 多面向基层招生”;“国家层面多开发一些层次高的案例或讲义, 无偿大力推广至基层”;“与高校合作, 建立现场流行病学硕士点、博士点, 可在高校开设现场流行病学理论课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应逐步纳入行业管理, 提高行业的权威性, 实行现场流行病学资格认证制度, 对持有资格证的, 可以享受某种待遇, 如提前晋升职称, 疾控机构招聘人才时优先考虑等”。

2.6 毕业学员个人评估情况

对34个项目 (1个项目刚成立, 无毕业学员) 340名学员发放了学员八种能力提升情况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320个。学员认为培训后在应急调查能力、救灾防病能力、疾病监测能力、决策建议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培训授课能力得到提升所占的比例均在90% (92%~97%) 以上, 科研能力和演讲沟通能力相对较低为83%。见表1。

3 讨论

过去十多年, CFETP的培训效果取得显著成效, FETP学员一直出现在公共卫生的最前沿, 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的应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监测活动[6]。毕业学员经常受邀承担卫生部和国家疾控中心的各项任务, 同时为所在单位引进各种项目, 联系国内外知名专家, 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业务骨干[7]。因此, CFETP的成功举办, 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地方对公共卫生应急人才的需要, 许多省市县成立了地方FETP。本次调查显示, 开展过FETP以东部省份最多 (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 , 其次为中部 (河南、黑龙江) 和西部省份 (贵州、四川) 。开展项目最多的省份为浙江省, 其次为广东省。地方FETP所在地大多数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但贵州FETP例外, 从这一方面来说非常难能可贵。中国省市县均有开展FETP, 以市级最多, 显示经过多年发展, 地方FETP在中国已初具规模, 但还处于一个早期阶段, 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

35个FETP项目负责人均认为开展FETP培训非常有必要, 特别需要在县区级机构中开展, 因其现场调查处置和应急能力水平不高, 基础还相当薄弱。赵勇等[8]也认为, 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客观要求相比, 疾控中心特别是县 (区) 级疾控中心很难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在人员配置和监测预警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加强对应急人员的实践技能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CDC应急队伍。这些均提示我们, 开展地方FETP项目有其优势:能够与当地紧密结合, 培训当地基层人才, 解决当地人才缺失的问题。FETP开展原因分析有负责人认为“弥补学历教育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长期存在的问题。刚进入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的毕业生, 很快就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 要么不知道如何运用, 要么是基本用不上, 只能在实践中再学习, 慢慢积累, 就像是过去的作坊拜师学艺一样摸索, 走了很多弯路, 花了很长时间, 效率十分低下[1]。而FETP“干中学”理念, 核心课程和广泛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FETP成功的标准为“学员能力提高, 获得社会、业内和政府的认可, 真正被服务对象需求, 项目影响力深入到基层, 项目有长期财政和政策支持”是地方FETP负责人的普遍共识。这与之前广东省FETP对项目的评价标准一致, 他们认为广东省FETP的发展为广东省培养了能打硬仗的“医学侦探”, 上级领导满意, 学员单位满意, 学员自身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广东省FETP运作模式符合广东省需求和实际, 项目是成功的[9]。本次调查对象对项目运作是否成功进行了评价, 主要也借助以上共识作为衡量的标杆。6位项目负责人认为项目开展不成功, 主要表现在缺乏经费支持, 领导不重视;缺乏优秀的授课老师;学员未能完全投入到现场实践培训中去。这也是地方FETP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今后FETP发展方面, 项目负责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目前, CFETP在构筑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网络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 一是尽力投入到各地FETP建设中, 给予技术上支持, 每年多次派出CFETP指导队伍参加地方FETP项目培训、研讨和工作指导。二是举办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年会, 同时邀请地方培训项目学员参加, 共同交流学习、工作和培训经验。三是每年举办一期研讨会, 邀请CFETP各培训基地指导老师、毕业生, 共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发展大计。四是分期分批举办短期现场流行病培训班, 重点加强对县级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现场流行病理念, 推广现场流行病学技术。五是逐步扩大招生范围和人群, 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速度。通过这些举措, 以CFETP为龙头, 在全国初步构建了有形和无形的中国现场流行病学网络[1]。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省、市、县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s, FETP) 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设计定性研究提纲, 对地方FETP项目负责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每个项目随机选择10名毕业学员, 使用培训效果个人评估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35个FETP项目负责人均认为开展FETP培训非常有必要。28个认为成功, 6个认为不成功, 1个因项目刚成立未能评估。成功表现在学员能力提高, 项目获得社会、业内和政府的认可, 项目有长期财政和政策支持。不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 领导不重视;缺乏优秀的指导教师;学员受常规工作影响未能完全投入到现场实践培训。学员认为培训后个人从不同侧面能力得到提升的比例为83%97%。结论 地方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已在中国初具一定规模, 一些项目开展较为成功, 但各地培训项目的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对地方FETP指导教师开展定期培训, 切实保证FETP培训成为学员在训期间的优先工作, 以提高地方FETP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光, 施国庆, 马会来.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与启迪[G].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 2009, 8-14.

[2]陈奕, 许国章, 史玮, 等.宁波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01) :30-31.

[3]李东悦, 曾四清, 李健, 等.广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J].继续医学教育, 2008, 22 (05) :6-9.

[4]姚兰, 王志锋.贵州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效果评价[J].贵州医药, 2011, 35 (11) :1027-1029.

[5]朱传泰, 刘作功.山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 2005, 11 (06) :683-685.

[6]冯琳, 吕梅.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在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03) :245-246.

[7]引自:http://www.chinacdc.cn/zszp/zsxx/201304/t20130424_80412.htm.

[8]赵勇.关于县 (区) 级疾控中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2) :1626-1627.

上一篇:生猪口蹄疫防治下一篇:≤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