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现场

2024-07-14

课堂现场(精选12篇)

课堂现场 篇1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观看一场艺术演出, 到现场观看与在家里看电视转播感受会有很大不同。在现场, 由于身临其境, 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冲击会久久回荡。如果观看一次艺术表演, 看作一次思想道德教学, 它与我们的品德课堂应该是异曲同工的。艺术表演除了故事情节外, 现场感的营造也是艺术表演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 品德课堂要感动学生、增强体验、促动心灵, 也需要内容的吸引性、形式的参与性, 需要“现场感”。

一、现场感以真实感为基础

品德学习源于生活。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要与生活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 就是要使教学生活化, 教学资源来源生活化。我们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提炼。艺术作品可以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 只要合情合理的就是真实的。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合情, 首先是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进而给人展示出一个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 这个展示符合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 体现出人从形象思维升华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情的指向就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变化, 合情就是合乎人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变化规律。艺术的合理是指作品创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规律, 即在作品对象的认知范围之内, 符合观赏者的现实经验, 使之对作品认同, 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的力量源于真。真实触动真情, 促进体验, 形成德行。品德内容的假、大、空已经使得不少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就有了“德育是假的, 品德是无用的”的观点。在这样的意识下, 品德教学怎么去表达真实感受?品德教学课堂不是艺术表演, 它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引导, 帮助学生过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现象的剖析, 让学生感悟、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 并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品德课堂中, 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在品德教学中, 要站在学生的视角, 发挥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话语权, 使得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思想的碰撞中, 在情感的交流中, 明辨是非, 启迪生活。教师的生活经历是增加课堂现实感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是课堂中的一员, 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 加上学生的向师性和好奇性, 更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提高教学效能。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出场时机和出现的姿态是品德课堂现场感营造的关键节点。从品德课堂场景而言, 教师要更多地扮演的角色是发起者、观摩者、参与者, 少当评判者、真理发布者。教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时, 一定要说实话露真情, 任何矫揉造作、虚情假意都不可能激起课堂现场感。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品德课堂现场不可缺少的资源。紧扣主题的中外经典故事, 与主题相符的社会热点, 有吸引力, 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更能营造现场感。

二、现场感以生活体验为前提

品德的形成既有渐进性, 又有突变性, 其原因都是生活经历。学生道德品德发展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生活过程。品德课堂要吸引学生, 营造现场感要以生活体验为前提, 就是说品德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生活现状,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 使得学生对品德课堂中出现的品德观点能够认识和理解, 并能指导行动。另一方面, 在品德教学中, 要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 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参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的生活场景就是品德课堂。当下, 学生禁锢在校园狭小的空间中, 没有机会了解社会。在校园里, 很多校规都是针对学生的“动”来限制学生的“动”, 使得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变成安分守己的考试机器。要知道, 道德的形成是因为生活, 有了历练, 才有体验, 才会知道对的、善的和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就像游泳, 只有在水中才能习得。

鉴于上述认识, 品德教学就要利用一切教学机会, 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拓展学生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经历也是一种资源。当然, 社会色彩斑斓, 学生参与的机会毕竟有限,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等方式让学生间接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但是这也需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前提, 这样才有可能举一反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品德习得。在品德教学中, 教学组织者要了解学生生活经历, 参与他们的活动, 成为他们的朋友, 始终坚守学生的立场。所以, 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以外找到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空间和方式, 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 这样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才有现场感。学生已经认识和感悟的, 引发不了他们的情绪, 远超学生认知的道德观点, 同样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现场感以唤醒情感为纽带

品德是个知、情、意的结合体, 知是基础, 情是纽带, 意是呈现。对于思想道德观点的认识和认同, 需要有一定情感基础。有亲近感的喜欢的, 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了解, 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而且乐此不疲, 此时的思想行为基本处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中, 品德教学的现场感容易形成, 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 没有好感, 甚至厌恶, 就会使得主体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状态, 即使参与也只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品德教学过程中, 教学主题的选择是学生喜欢的,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欢迎的、亲近的, 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充满自由的自然的过程, 这样教学的现场感才容易形成。在品德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对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怎样的情感、姿态出现在课堂中, 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 另一方面, 也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对思想品德的认同和学生的热切期望, 可以极大地提高品德课堂的现场感。同时, 在品德教学中, 要聚合情感, 就应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组织教学, 在整体把握品德方向的前提下要吻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课堂形式到课堂内容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任何单一的没有变化的课堂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从这一点说, 品德教学从来不拒绝艺术表现形式, 如音乐、影视作品、诗词、名言警句等, 因为艺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可以为品德课堂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现场感。

四、现场感以互动交流为手段

采取互动交流的手段利于品德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在比赛激烈的球场, 球迷们即兴的情绪表现, 催生了球场的现场气氛。剧场里演员们直接与观众的神态情绪互动交流, 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品德课堂要产生现场感, 也要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 没有冷静的旁观者, 只有被唤醒的参与者, 让思想观点在课堂碰撞中实现交融。品德课堂的现场感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话、解疑。抓住教育的主题, 以学生认识的相关社会知识为背景, 截取生活中真实的、贴近实际的, 使学生学有所知、知有所用的典型案例, 激发情感, 引发思考。

通过即兴展示社会情境、组织辩题、课堂游戏、典型案例的视频报道、讲自己的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扮演角色, 引发情感。在课堂中, 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 在互动思辨中获得真切体验和生活经验。

在品德课堂现场, 教师与学生永远是第一要素, 忽略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而展现的道理、道德都是水中浮萍。品德课堂重视的不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生活的体验、情感的升华, 进而成为道德素养。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学生生活的现场。这种观点可能过于单一, 因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品德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 我们既要多视角关注学生生活, 又不可能把学生的生活场景都移植到课堂, 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取舍, 在课堂中营造现场感。

课堂现场 篇2

参加一项活动,提高一次认识,深化一次改革,成就一批教师

平原二中副校长

董信章

2010年4月13日,在县教研室同志的组织和带领下,我和徐振勇、任金峰两位学科组长及其他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前往济阳县竞业园学校,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现场会。

可以说,我校每次派出教师学习归来,都会认真总结,提炼优点和成功经验,并注重联系学校实际,应用于教学和教科研,对我校教学教研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前,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多边互动”教学模式,就是2007年11月份,我和各位学科组长到杜郎口学校考察学习后,认真总结,反复论证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已经证明,这种模式已经被老师和同学们接受,并取得显著效果。另外,在全市已经引起广泛影响,并引起外省兄弟学校关注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活动,也是我和王校长、李主任以及徐振勇、李晓平等老师到邹平县明集中学、黛西中学、九户中学和魏桥中学学习考察后推行的作文教学改革,随后,我们邀请了成浩主任及邹平的教师到校示范、指导,随笔写作有声有色。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超出了我们当初的设想,老师们不仅教有所依,同学们更是积极参与,感情真挚,笔下生花。随笔写作课已经成为学生们的至爱。目前,已经有12名教师在县级以上活动中执教随笔写作课,获得广泛好评,多名学生参加的作文评选活动获奖。参加一项活动,提高一次认识,深化一次改革,成就一批教师。二中人都深深的认识到:把学校有限的资金和老师们宝贵的时间,花费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转化成教师巨大的教学创造力,推进学校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济阳竞业园学校举办的现场观摩活动,为期三天。期间听取了五场由著名专家学者做的报告,还穿插听取了语文、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展示课,休息时间还观摩了竞业园学校的课间操,参观了校园文化,带回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为了将其精华加以提炼并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之中,我在全体干部会上作了简要汇报,并明确表达了我的学习感想:

一.参加本次学习的领导、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每人写一篇报告,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向大会作出学习汇报,帮助外出学习的老师反复思考品味学习过程,提炼学习心得,让老师么共同分享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全员赏析精品教育资源。活动期间,我们全程录下活动实况,回来后要精选学习材料,制成专题音像资料向老师们推荐。组织教师认真观看、分析研究,进入课堂、会场从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料,整理编辑成文交教科所,形成指导性意见,作为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干部必须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中间去。作为干部,特别是在教学一线的干部,必须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多读书、多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到课堂上去,就是要真正了解学情,只有如此才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才会指导教师如何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深入教师,才会了解一个真正的教师,清楚教师最需要什么,是知识、方法、理念还是信心和决心。当我们走进学生,就会发现孩子们性格不同、爱好不

一、各有所长。就会看到、感受到他们天赋异禀,就会惊现孩子们成才的宽阔天地。我常想:不是孩子们缺少才智,而是我们缺少促进孩子们成才的办法。于是,我们就会努力工作,朝着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方向。读书和学习可以更新观念,激活思维和创新灵感,形成新的理念,找到灵丹妙药。只有把他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最大限度的体现它的价值,才会转化成教学中的“生产力”,才会带动教师向着成功的殿堂一步一步迈进。

四.作为教师,要把学习当做追求幸福的良机。当我们总结工作的时候,在发现自己进步的同时,也会看到自己的发展点,找到了发展点,才会去思考改进和提高的方法。比如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只有听其他教师的课,用找问题的观点去提建议,你就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力行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方案,就会取得进步。多听名家讲座,多听名师讲课,就会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和理论结合起来,就会找到理论依据,就会升华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会有成就感,增进幸福感。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他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次学习虽然短暂,虽然还不够深入,但是收获不小。我会尽快把它转化成促进我们工作的动力,提出方案、细化要求、改进工作,使这次学习活动成为推进教学、成就教师的助推器。

初中历史课堂现场场景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     现场场景     构建

一、引言

场景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它是一种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场场景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现象,再现历史场景,体验历史人物情感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挂图、语言、图片以及电视、电脑、录音等,为学生再现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历史场景,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但在创设历史场景时,教师需要遵循历史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特点等进行创设。创设历史场景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既可以集中运用在整节课堂上,也可以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东北人民所受的苦难有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为学生创设音乐场景,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学生在悲伤、哀怨的歌曲氛围中,内心受到感触,再加上教师对“九一八事变”具体场景的描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绪则被带到了东北人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场景中,心中的愤恨、怒火也都早已燃起。这样的场景构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历史问题,创设问题场景,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其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历史问题,创设问题场景,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构建问题场景时,可以从学生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或者历史教材中没有定论和结论比较模糊的问题入手,将学生带到问题场景中去,让他们结合史实进行分析与论证,畅所欲言,共同交流,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三国鼎立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能体现的科举制度利弊有哪些等?都是教材中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借此问题构建场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激烈讨论与交流。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经过一番探讨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辩解能力、思考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在构建问题场景时,必须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尤其是胆小、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多引导和肯定,即使学生发言错了,只要不触犯教学原则,教师都应该耐心指导与夸奖,激发学生的求学、好问心理,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学习思想。

学生讨论的过程必定受到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限制而不完整或者不科学。为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恰当的启发、诱导也非常重要。为了发现和弥补学生讨论的不足,肯定与表扬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以讨论者的角色提供其他思路,并阐述自己的看法,拓宽讨论宽度,引导讨论不断深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以及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肯定学生的优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构建历史思维场景,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规律

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存在内部联系,而学生要想学好历史,就必须掌握这些内部联系,继而掌握基本的历史规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在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知识概念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总结、归纳等方法,将学生头脑中新旧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将历史概念层面上的学习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避免形成零散、孤立、机械式的知识存储状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构建思维场景、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先感知整个思维流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还学会了常见历史思维与方法。比如在学习隋唐文化时,教材用三个课时讲述隋唐文化的鼎盛、科技的发达、艺术的成就以及宗教的兴盛;至于灿烂文明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课文中并没有讲述,教师就可以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一起联想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对外交往以及民族关系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这样的思维场景,不仅促使学生有机融合所学的隋唐历史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场景,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雪荣.初中历史教学中插图的妙用[J].学周刊(中旬),2015(20).

[2]何小燕,田景权.情境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下),2015(01).

在课堂现场中动态把握学习起点 篇4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内容

当教师在课前已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时, 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活化思维, 培养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预习的方法达到知识的高起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高起点为基础,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 (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 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 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 有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 大约5分钟)

师:好, 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 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 真了不起!你们真的看懂了?

生:看懂了!

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什么是圆心?

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 (举起一个圆形纸片) 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

……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 但大多只浮于表面。这样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攻克难点, 深化各个知识点, 以完成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突破教材局限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材的编排紧扣知识的网络结构, 但缺乏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 这就需要教师敢于突破教材, 做教材的创造者。在教学时, 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例如,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时的逻辑起点是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的竖式计算,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 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时, 提出直接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再分析一下学生的现实起点, 由于现代家庭教育的超前性和学生接受知识渠道的多向性, 能够正确地用口算或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当然也存在一些暂不会计算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正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组织合理有效的学习活动,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获得应有的发展。特别是, 当教材的编写预设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发生矛盾时, 教师不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于不顾, 把学生强行拖入预设的轨道, 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顺着学生的探索结果作适度的引导、点拨, 深化他们的认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28+12=40”时的教学片段: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算8+2=10, 再算20+10=30, 最后算30+10=40。

生:我只需要两步就好:

28+10=38, 38+2=40。

生:老师, 我还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你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34+16=50, 请你们仔细想一想, 你们这些方法中, 你觉得哪一步最容易出错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我们在算的时候, 都会算到8+2=10, 而10还要跟30合在一起, 得数就是40。

生:我也发现了, 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 也要算到8+2=10, 个位上也放不下了, 也要“跑”到十位上, 跟30加在一起, 就是40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有道理, 我们在计算28+12=40时, 都要算到2+8=10, 而这个10怎么又会“跑”到十位上去呢?你能借助小棒或计数器来演示给同学看吗?

生:好! (听说是当“小老师”, 大家都来精神了!都盼望着小棒和计数器的出现)

师:谁愿意做一回“小老师”, 来帮帮我们?

……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说理, 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满十进一”这一关键点上学得更扎实、更高效。

在数学课堂中, 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预设出现不和谐时, 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 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发现亮点,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高效与灵动。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教师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 那又如何根据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呢?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大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原有情况的分析, 并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加工、开发, 设计教学预设方案, 继而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执行和落实这份预设方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学习材料有所偏差时, 必须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而这种学习材料的改变、预设方案的调整,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笔者实践尝试设计了板块式的教学方案, 及时调整教学顺序:

这里的流程图说明了两层含义:一是“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这两个环节并不是非要不可, 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二是“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并不一定要放在新课导入之前, 也可以放在导入以后, 甚至放在新课展开之后;“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可以放在“巩固延伸”之前, 也可以放在“巩固延伸”之后。这里决定教学环节次序变化的因素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

另外, 针对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 教师在收集材料后, 在把握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的前提下, 能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 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 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幼儿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现场会通知 篇5

各乡镇中心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县直各小学,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按照《教育局2012年教育工作意见》的要求,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纠正幼儿课堂教学小学化倾向,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召开全县幼儿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现场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活动时间 5月10日、11日两天

三、活动地点

5月10日:县实验幼儿园 5月11日:学府幼稚园

四、具体内容

1.上午:8:00,与会人员报到并参观幼儿园的现场活动:各班晨检、区域活动、早点就餐、班级走廊的环境布置等;8:30-11:00,课堂教学展示,课间活动观摩。

2.下午:13:30-15:30互动研讨:出课教师进行教后反思;教研员与听课教师评课、议课、互动交流;幼儿园领 1

导进行经验介绍;局领导讲话。

五、参加人员

1.各县镇中心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主抓幼儿教学的业务领导1名,幼儿园园长1名、幼儿教师2名;

2.县直各小学:业务领导1名,学前教师2名; 3.有资质民办园:幼儿园园长1名、幼儿教师1名; 4.教育局扶持的民办园:幼儿园园长1名。

六、相关要求

1.各单位领导要按照通知要求,落实参会教师人数,确保本次会议顺利进行。

2.各校领导要确保参加会议的教师要由始至终全员参与两天的教研活动。

3.参会教师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评课、交流活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与会教师午餐由各单位自行安排。

现场以外的现场 篇6

“潮白河计划”是由地处燕郊的非盈利艺术空间ON SPACE发起并以公开征集作品方案的方式实现的一次群展。ON SPACE位于北京燕郊一个略显逼仄的复式公寓里,由五位年轻艺术家自主筹创与经营。此次展览,他们走向了户外,并成功地在展览中实现了创作过程的可视化。

23件参展作品不仅涉及行为、装置,同时也包括大地艺术的成分。张永基《大地的重合》通过置于干涸的潮白河河滩中央面朝河北燕郊背对北京的四面大镜子,使得燕郊和北京在视觉上融为一体,呈现了这条河作为地域的分界给艺术家的心理边界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同样以更生涩的方式表达出来,唐弈伟直接在河床的中心砌出了一块本不存在的界碑,有趣的是,界碑的一面写着“北京”,而另一面则标注着“外地”,作品略显粗暴地指明了这种地缘边际的差异,或许此般非此即彼的逻辑正是北漂一族内心的真实写照。

河流作为自然的意象本身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相互寄托也在展览中多有呈现。李天琦的装置作品《寄居潮白河》将取自大自然的植物盆景再重新置于自然环境中,提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人化的自然”,机智地呈现了现代都市人对所谓“自然”的浪漫想象,以及这种想象与现实自然危机之间微妙的镜像反差。梁浩的《借用与归还》同样体现了关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思考,艺术家将潮白河水冻成巨大的冰块置于纸上,待日光融化冰块,河水又归于泥土,纸面上沉淀出抽象的痕迹,行为的过程带有徒劳无功的意味,让人联想到宋冬等老一代实验艺术家的影子。而艺术家万亿的作品《回音》在河床上一片小小的湖泊周围构筑起似冰柱又似利齿般的“抗体”,意图借以预示或许无可逆转的自然危机,又或者,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家自己对社会规训的抵制态度,作品流露出女性艺术家的气质,较强的设计感与视觉性占据了主导。参展的作品大多即兴且临时,似乎这也成为青年一代整体的创作特质,除此之外,蒋同、王将、程鹏和宋兮的作品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污染、色情产业、垃圾处理以及沙尘暴等现实的生态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边界与身份,焦虑与迷惘,入口及其出口之间,“潮白河计划”实现了一个有限的艺术展,这种限制既源于拮据的物质条件,也根植于这种自力更生的独立立场。在层出不穷的自我组织的艺术现象背后,是无数充满理想与幻灭的青年乌托邦,这些乌托邦群体在极为狭小的可能性之中舞蹈,舞步虽不轻盈,并略显稚嫩,但却与商业味浓厚的青年艺术家群展保持了足够的距离。或许此类没有多少观众观看的蜉蝣群展,将会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打开一个全新的出口。

“潮白河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游弋间将观众带入现场以外现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实现了一件件作品或一个展览,更试图突破当代艺术圈由画廊、美术馆和拍卖行等资本机构共同建筑起的日渐密不透风的墙,将通常于白立方中展示的艺术重新放归空气与人群之中。同时也可能由此引发更多不同领域的观众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反思,这或许才真正是当代艺术应该发声的现场。新一代青年艺术家们不同于上一代,他们在对抗与逃避之间,找到一条用最少牺牲实现最大理想的生存之道,以及一种更为主动的人生态度。面对潮白河的生态问题以及艺术圈的生态问题,解决的办法也许就在问题之中。把问题本身当作一种状态去面对和突破,也许就会开拓一片新的空间。ON SPACE试图通过这一集体行动开启年轻一代艺术家对生存现状和身份认同的理性反思,积极面对非理性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用诗意与浪漫的情怀柔软粗砺的现实,既不对抗也不合作,或许正是年轻一代的风格。

课堂现场 篇7

一、 语文课堂观察概念图式

《辞海 》 将 “观察” 解释为:“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观察现象的方法, 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常与积极的思维结合”。《现代汉语词典》 将其解释为“仔细察看 (事物或现象) ”。“观” 即看, 了解;“察” 即分析, 思考。 由上可知, 观察的第一要素是要有目的、 有

考查传统的观课以及听评课, 其也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 其也有一定的程序和相应的步骤, 但却缺少科学系统的技术工具和操作方法, 更多地是依靠观察者本人的主观教学经验和过于随意性的诊断和评裁, 从而容易造成 “无合作、 无证据、 无研究” 的 “三无” 现象。 那么作为一种科学的课堂观察研究活动, 其过程究竟该怎样? 有学者总结任何一种课堂观察皆需要思考以下问题:“何时、何地进行观察? 怎样进入观察现场? 关注课堂的那些特征?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 怎样分析资料? 谁来使用这些研究结果?” 也就是教师进入课堂的时间与站位 (即观察位置) 、 课堂观察的任务、 观察的工具或手段 (即记录方式) 以及课堂观察后诊断与反思, 等等。 课堂观察是一种基于程序结构的行为系统, “它由明确观察目的、 选择观察对象、 确定观察行为、 记录观察情况、 处理观察数据、 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基于此, 我们大体可以将课堂观察总结为观察前的准备、 观察中的实施、 观察后的资料整理、 诊断与反思。 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进行三个流程的具体解析, 以期有所收获。

首先, 课堂前的准备, 主要涉及观察的主题、 观察对象的选择 (任科教师的情况) 、 本堂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观察者对其了解与理解如何? 语文课程标准对该类内容主题有何具体要求? (需要学习到什么程度, 需要侧重考量哪方面等) 该文本在该版语文教材中的设置如何? 学生对该文本或本堂课学习主题的了解与理解情况 (即学情) ? 作为观察对象的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何? 如总体学业成绩如何? 座位设置、 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在班级中的分布, 等等。 还有班级中的硬件设备、 文化环境, 等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入观察现场前, 研究者还应掌握一些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 “诀窍”, 要抱着谨慎、 诚实、互动、 虚心的学习态度。” 基于此再进行设计或变式出具体的课堂观察工具, 是采用全息观察 (即堂课全记录) 还是采用聚焦观察 (即选取某一特定观察视角) , 是需要观察者独立追踪观察还是需要合作观察以求诊断更科学、 论据更充分, 等等。 这不仅是语文课堂观察在观察准备中需要考量, 也是一般的课堂观察需要预先思考与准备的。

其次, 课堂中的实施, 即课堂现场的具体观察, 其也是整个观察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除了需要注意进入观察现场的时间, 一般是提前三到五分钟进入课堂; 还有就是观察过程中的具体站位, 一般比较固定, 切莫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还有就是观察者的穿着、 表情、 观察行为表现等切勿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 等等。 在观察行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记录,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方式, 都应力争做到准确、 客观与严格, 避免偏差最小化。 就语文课而言, 如若观察视角确定为 “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如何?” 为了阐述方便, 以陈原老师执教的 《故都的秋》教学为例,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情分析陈老师将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三个活动环节, 对应下图学习活动设计栏中的一、 二、 三。 基于此, 可将观察量表设置如表1:

最后, 观察结束后, 任教者要进行课后反思, 即自我评价与总结。 而对观察者来说主要是整理资料信息, 并依此来进行观察报告。 如有可能在此之前还可进行学生访谈, 就自己的课堂观察点来提问学生, 从而以学习主角的视野进入课堂研究与反思。 而后再依据自己的课堂记录有针对性地评判先前选择的观察视角, 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如何, 等等。 最后针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提几点意见。 这一过程需明确指出的是课堂观察的目的不在于去评定或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或教学能力, 而在于给予依据更好地分析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 进而调控课堂, 以助于改进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或水平。

四、 语文课堂观察的价值诉求

课堂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场所, 因此进行基于课堂现场观察的教研活动, 对教师的成长、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课堂的有效与高效以及学校办学理念与举措的完善等,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中学生的发展与课堂的高效更是直接有赖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故而将课堂的观察、 诊断与反思的研究价值与教育意蕴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1. 基于证据的课堂诊断, 促进语文课堂学习的改善

“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 课程资源的利用, 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 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 用语文界一代大师叶圣陶先生的话说 “‘教’ 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 ‘教’”。 一切的教学研究行为或行动, 其究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未来的学校是基于 “学习共同体” 的学校, 基础教育领域当下最大的挑战已不完全是教学技术的挑战, 更多的是来自为了学生学习的挑战。 正如有论者指出课堂 “不可能是为被称为 ‘教师’ 的那一类人有事做才有课堂, 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之所以能够出现、存在的唯一原因。 就此而言, 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核心。”因此, 基于课堂现场观察的诊断与反思, 无疑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现状的改进与完善, 从而为实现学生学习的真正变革添砖加瓦、 建言献策。

2. 反思日常的语文教学行为, 推进教师团体的专业成长

课堂观察是一种描述与改进教与学的行为, 通过反复式或聚焦式观察方式去搜集教师课堂教学资料信息, 依据此去诊断其课堂教学行为, 从而为合作团体教师改进日常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常发问题, 达到完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的效果。 并且课堂观察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有效范式。 对于由观察者组成的观察合作团体来说, 这不仅是一次本实的课堂教学观察, 还是同事之间的一种真实的多向交流与互动。 而对于施教者即被观察者而言, 其可以 “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 探究、 应对具体的课程、 教学、 学习、 管理上的问题, 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 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 促进课程与教学质量变革, 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的办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 学生的发展主要受课堂教学水平的影响。 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主要依靠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实现, 关键是学校要形成促使学校教学水平良性发展的机制。 学校开展教学研究, 最根本的途径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的主渠道在于 ‘听课、 评课’ 等日常活动。” 因此, 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研究范式———课堂观察, 其对语文课堂教学乃至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都有着强大的助推生命力。

五、 语文课堂观察问题余论

虽然课堂观察可以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信息, 进而为洞察课堂教学状态、 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但课堂观察只能观察那些可视、 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 并不能涵盖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所有因子 (如学生课堂阅读中的内心感受变化等) 。 而且在理论层面仍有很多亟需厘清的问题, 如课堂观察究竟在哪些方面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是如何一步步促进的? 通过参与课堂观察后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 其改善的因素在哪? 基于团体合作的课堂观察到底需要哪些人员的支持与辅助? 等等。然后在技术层面, 如何才能有所针对性地、 更优化地设计观察工具? 如何才能将课堂观察的目的性、 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有机地融汇与实现? 等等。 最后在实践层面, 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课堂观察理念付诸于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中, 实现课堂观察的体系化和程序化, 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价值。 总之课堂观察还有待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进来, 尤其是各地区、 各学校的学科专家的加入, 努力实现课堂观察的常态化、 系列化、 学科化以及特色化。计划地并且是仔细地看, 第二是看的结果能使观察者本人获得较深刻的本质认识, 而不是一知半解。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基于现场观察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其着眼点与落脚点都在 “课堂” 二字, “观察” 只是途径或手段。 为此有学者指出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还有从教师教学行为视角去解释的, 认为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偶然地或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及自身的特点、 人格和行为方式的活动, 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职业直觉活动。” 不难看出这是任科教师的自我课堂观察, 也就是教师常常带着研究与反思的态度去演化自己的课堂, 在进程中寻求观察、改进与完善。 而 “语文课堂观察” 是一种基于并且深于语文学科特有属性和特点的课堂观察, 是一种不同于别科的观察。 它不仅有一般课堂观察的共性, 还具有语文科课堂观察的独特性在里面。 因此 “语文课堂观察” 理应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其独有的运行方式和评价体系来进行独一的、 有针对性的观察设计。 最后, 结合已有的定义阐释我们认为, 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基于语文科属性和特点来设定) , 凭借可用的辅助工具, 如特制或者修订的观察量表、 录音录像、 课堂记述等, 直接或间接地从语文课堂现场中收集有关先前确定的观察视角或观察点的资料信息, 并依此作出相应的分析、诊断, 进而去评价、 指导与改善被观察者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 语文课堂观察视角解析

众所周知, 基础教育是复杂的,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是永远没有最好而只能追求更好的行为领域和系统工程。那么作为教师施教、 学生学习主阵地的课堂自然也是错综复杂并且变化多端的。 因此若想一次性观察到课堂现场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可以说有效的课堂观察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我们都听过 ‘横看成岭侧成峰’ 的诗句,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 我们看到的结果通常是以我们的经验、 价值以及信仰为基础的。 因此, 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若想有效就必须客观; 若想客观, 观察就需要有结构, 必须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计划、 目标或导向。你首先要清楚自己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这样即使有其他事情分心, 也不会失去观察的对象。” 为此我们在进行一堂特定的语文课堂观察时, 必须首先明确观察的主题或目的, 也就是选择合适的观察点或观察视角或观察内容焦点的问题。 这是第一性的。 然后才能去考虑观察对象、 方法以及进程安排, 等等。

在国内创造性开辟课堂观察这一研究领域的崔允漷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在 《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一书中总结认为, 课堂观察点或课堂观察视角可涵盖于四个维度中: 学生学习 (包括准备、 倾听、 互动、 自主、 达成五个视角) 、 教师教学 (包括环节、 呈示、 对话、 指导、 机智五个视角) 、 课程性质 (包括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资源五个视角) 和课堂文化 (包括思考、 民主、 创新、 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 可以说这四大维度及其具体视角划分已几乎涵盖了中小学校各科教育需要考虑与重视的研究点。

那么语文课堂观察视角可囊括为哪几个方面? 从宏观来看可涉及语文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及其类型、 课堂设备、 座位设置、 优等生与待优生分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等等。 从微观来看, 可能会涉及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与表述及其达成情况、 教师教学导入、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环节的安排、 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师的反馈与引导 (教学评价) 、 教学提问的次数和人数、 教学时间的规划与安排以及课堂管理, 等等; 还有如学生的听讲状态、 自主与合作学习或探究情况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情况, 等等。课堂观察视角错综复杂, 研究与反思一个成熟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乃至艺术绝不可奢望在一堂课中将其全部 “拿下”, 我们只能争取在有把握的限度下选取一点较易观察、较易记录、 较易解释的视角来透析其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艺术。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 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 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 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 综合的、 宏观的把握”。 换句话说, 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目标或主题一定是基于现有手段或工具能够观察到的, 从而根据这些可观察、 可记录、 可推论的信息或资料进行判定与诊断教学中的有效与高效行为, 反之以为更好改善那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 基于上述,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观察的视角一定要基于 “课堂现场、 紧扣语文课标、 抓住核心视点、 可观察、 可操作、 可记录、 可推论、 可解释” 的原则来进行选取与确定, 由此才有机会和有可能达到课堂观察真正的实效。

三、 语文课堂观察方法与程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我们大体可以将课堂观察分为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集中观察与分散观察、 开放式观察和聚焦性观察、 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自我观察与他人观察、 合作观察与独立观察等诸多不同的组合。 在这些分类中有些是有所重叠的, 并且在真实的课堂观察中也不会单独使用某一种观察方法, 往往是综合使用。 如若结合语文课程的语言应用性、 人文性、 工具性、 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等属性和特点的话, 语文课堂观察更多地采用自然观察 (记录描述或录音录像) 、 参与观察 (直接观察) 、 合作观察。

摘要:课堂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其中孕育着诸多教育影响因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 进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课堂现场观察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 通过对课堂现场的有效观察、参与、评价与反思, 更深入地读懂和领悟课堂, 进而更有效地完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观察,语文教学,研究范式,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4]张国伟.论课堂观察[J].教育探索, 2005 (2) :69-70.

[5]阿瑟J.s.里德, 韦尔娜E.贝格曼.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M].伍新春,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6]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M].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0, (3) .

[7]张孔义.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21.

[8]桑国元, 于开莲.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5) .

[9]陈原.《故都的秋》课例鉴赏[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7-8) :9-11.

[10]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

激发现场感提升品德课堂实效探究 篇8

一、演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现场感”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的好办法。“我掉了一颗牙”是品德与生活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生活好习惯”中的一篇课文。课例:教师拿出一块黑芝麻糖,慢慢地放在嘴里小心地嚼着。等老师吃完,张开嘴巴让学生观察牙齿的变化。学生一看,发现牙缝里都是黑黑的芝麻。“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清除牙缝里的脏东西吗?”生1:“我们可以刷牙。”老师演示了左右刷牙。当左右刷完后,老师咧开嘴让孩子们观察。几个孩子看得特别仔细,他们连忙叫着:“老师,你的牙缝里面还有黑黑的东西。”“你真会观察!”“这说明老师刚才的刷牙方法有问题。”生1:“我知道,应该上下刷才对。” 于是,老师因势利导,先简单讲了牙齿的结构,再引导孩子们学习怎样刷上牙,接着让他们自己说出如何刷下牙,然后引导刷咬颌面和牙齿的里面。学生一边听,一边拿起牙刷做动作。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没有太过复杂的课前准备,有的只是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简单活动,变抽象的科学知识为直观的信息。在这里,课堂不只是课堂,而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世界。这种“生活”正是儿童生活的事实、事件再组为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的一个剪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摹刷牙情景,深化学生对正确刷牙方法的认识,学生也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快乐和喜悦。开放、互动而活泼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获得了“现场感”,营造了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感知,提升自我。

二、转变学生角色,调动学生“现场感”

学生喜欢展示自己,因此,转化角色,激发表演热情,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别把花草弄疼了”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走进游乐场”这一环节。课例:师:听了电脑博士的讲述以后,你知道花草树木有什么作用?……师:你喜欢哪些花草和树木?你能变成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生:我是一棵大树,长着绿油油的树叶。我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生:我是绿茵茵的小草,当我们聚集在一起时就是草坪。我们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吸收噪音,大家可要爱护我们呀!生:我是吊兰, 我能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消除、减少空气中的化学污染,抵抗微生物的侵害,有“居室净化剂”的美誉呢!生:我是美丽的山茶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在学校、 社区、公园都有我的身影。我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做花茶,有散淤消肿降压、降血脂的功效呢。……花草树木的作用大,直白的介绍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走进游乐场”这一环节, 让学生化身为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将会激起学生的热情。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明白了花草树木的美好,对人类的重要。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不多,但他们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时候,只要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让学生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爱护花草树木,教学就水到渠成了。之后,“志愿者在行动“”做护绿小卫者”等环节,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

三、组织实践活动,营造学生的“现场感”

斯霞老师说过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里,开展好实践活动是德育的一条捷径。学完《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后, 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产生了同情与关爱残疾人的道德情感。课后,我带领学生到福利院,看望那里的一些孤残儿童。学生们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许多东西,还精心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为福利院的孩子表演,和他们一起游戏,教他们唱歌、读书。当学生们听到有些孩子遭受父母遗弃、生活中有种种不便之后,他们的眼里浮现了泪花,联想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心里泛起了情感的涟漪。之后,班委会决定定期开展活动, 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奉献自己的爱心。一次小小的实践活动, 把爱播撒在了学生心田,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 善、美,在真实的环境里产生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

四、结束语

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是开放的、是灵动的、是智慧的, 注重丰富人的心灵,唤醒孩子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要创设好现场情境,让德育不再是灌输,而是不知不觉地浸润。这样,品德课堂的实效才能得到提升,从而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氛围,将学生吸引到“现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好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课堂现场 篇9

一、突出一个主题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培训紧紧围绕教师的课堂案例来开展, 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主题目标: 促进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能力建设的方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着教学能力培训的方向和所能达到的深度, 促进教师掌握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精神的灵魂和内涵。以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才能有效促进培训目标的实现。

2. 主题实现途径:基于课堂教学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 深化课堂能力建设。课堂教学能力不是知识素质和操作技术的简单叠加, 而是复杂的综合性技能, 既是知识素质的积累效应, 又是行为技能的科学应用, 它的形成必须遵循行为技能形成方面的规律, 也就是说只能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中才能得到提升和检验。以课堂教学行为作研究对象, 以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能力的认知水平为突破口, 以培训课堂教学行为作为重点, 为教师重建自身教学行为找出榜样和方向, 才能让参加实践活动的教师感悟到课堂教学能力的精髓和奥妙, 并加以学习、借鉴、迁移、创新, 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3. 主题交流:搭建课堂教学技能交流的平台。教学能力形成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教师在团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学习和借鉴, 取长补短, 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 必须在课堂实践中锻炼和成长, 需要在团队合作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有序的过程控制、正确的训练方法,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两个机制

“如何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机制, 如何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教研机制”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主题, 这一任务贯穿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 以任务 (问题) 驱动的方式, 引领专家教师与村校教师进一步深度交流与反思。项目顶层设计立足于落实两个任务的基础上, 创新生成了两个机制:一是基于教师PCK的提升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二是引入CARE模式建立伙伴式城乡学校校本研修机制。

1.基于教师PCK的提升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 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机制是实践重心下移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目的, 也是现代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PCK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简称。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 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PCK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是一种教师特有的理解力, 一种方法, 一种策略, 一种教学智慧, 一种实践能力, 这种智慧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体现出来的, 必须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得以展现。当我们走进每一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就会发现同样的课堂教学内容, 每一位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教学的各个要素也是不同的, 尤其是课堂生成、学生反映、师生互动等。莱德曼和拉茨认为, 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于教学活动中, 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 形成学科教学知识。从Veal和Makinster建构的金字塔模型可以看出, 教师的PCK处于顶端, 所以教师的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2. 引入CARE模式建立伙伴式城乡学校校本研修机制。“国培计划”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 始终围绕着引导项目实施学校建立良好的校本研修机制,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也为“基于教学现场, 走进真实课堂”教师培训模式积淀智慧。将“CARE”模式引入到培训中, 更是希望项目实施学校通过以课例为基础, 以教研组为主体, 以专家指导教师为依托, 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CARE”模式是以“CARE (关爱) ”为核心价值观, 以把握科学内容本质 (Content) 、真诚 (Authenticity) 、责任 (Responsibility) 、投入 (Engagement) 为内隐的研究内核, 以协作 (Corporation) 、“真问题” (Authentic-questions) 、尊重 (Respect) 、证据 (Evidences) 为外显的行动路径, 这种模式的切入点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其运行载体是深入学科、扎根课堂, 且具有鲜明的主题、聚焦特定教学内容的课例研究, 其存在的根基是在学校真实情境中建设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协作研修共同体, 最终切实提升学校与教师的“自发展力”和“内驱力”。

三、抓实三个环节

项目分需求调研、主体实施和跟踪评估三个环节。第一, 在项目设计初, 开展教师培训前期需求调研, 深入了解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为项目顺利实施做充分准备。第二, 反复论证, 遴选专家, 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专家对接和动员会议, 并对实施方案进行集体研讨, 参与制定活动设计, 组织学科专家分别赴项目实施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主体培训活动。专家指导教师通过听课、评课、指导备课、上示范课、指导开展教研组活动、指导村校教师如何制订专业发展计划, 组织互动交流活动、成果展示等实实在在有效的教育教学支持, 达到专家引领、辐射带动、资源共享、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落地生根的目的。第三, 在项目实施后两月内, 项目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分别赴各项目实施学校, 通过听课、评课、深入指导, 比较项目实施前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变化, 反馈评估结果, 建立互动网络研修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 实地采访, 交流阶段性总结、组织座谈与交流等方式, 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跟踪评估。

四、实现四个愿景

1.立足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重点在于促进和提升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采用“师带徒, 手把手, 面对面”的形式, 随时交流,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经验等带给村校。

2.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入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从方案设计到主体实施, 从项目管理到跟踪评估, 从培训目标到活动细节都以新课程理念、生本教育理念、参与式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前沿理念为依据。尤其是在评课和互动交流过程中, 专家指导教师发现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认真分析和研究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对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合理的引导, 让村校教师也深刻体会到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从点滴开始, 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 才能打造一批优秀的农村教育教学能手, 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村校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方法, 要努力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教学不能墨守成规, 一定要融入新的理念, 要敢于创新。

3. 在伙伴式的校本研修中构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 提高农村学校和教师的 “自发展力”。 模式中引入“CARE模式”, 就是紧紧围绕课例研究这一载体, 将专家讲座, 理念引领、课题研究, 主题探讨、“同课异构”, 做研究课等校本教研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校本教研机制。它关注应对具体问题的经验, 关注实践智慧, 注重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打破传统的“理论研究”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实践操作”之间的藩篱, 关注教师的自主发展。经过长期的“发现问题———深度卷入———课堂本位———反思教学———激发研究———自主发展”的不断磨合, 就会形成持续研究教学的“内驱力”和“自发展力”, 校本研修就会取得实效, 通过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 进而辐射带动, 促进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本研究机制, 打造学校整体的校本研究能力和“自发展力”。

4. 让农村学生同样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在项目的定位上, 坚持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 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引领, 以师德锻造为核心, 以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实施、“生本教学”理念的课堂实践、新课标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诸环节的把握能力为重点, 通过组织城市名校名师到乡村学校, 送培进校、送培进课堂活动, 以“师带徒”的形式, 引进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使村校教师能够接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 边远地区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共享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同时带动农村当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培训引领农村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 培养村校本土的专家名师, 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共同提高。

课堂现场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体育专业学生,现场急救,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实验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途经,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1]。现场急救 (Emergency treatment) 是指意外事故或急症发生时, 在未获得医疗救助前, 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 对及时处理伤口、挽救患者生命、提高伤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现场急救实验是《体育保健学》课程中的重要实验教学内容, 属综合性实验,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效果甚微。翻转课堂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过来, 并采用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课内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体育专业学生, 掌握好现场急救技能不仅有利于解决运动实践中出现的伤害问题, 并且还可以担负起宣传急救技能的重任。因此, 本文作者对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全体学生的现场急救实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教学, 探索该教学模式对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吉首大学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级体教一大班作为实验组,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教学;2013级体教二大班作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两组学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考试入学随机分班, 均为60人, 实验教学内容由同一名教师讲授。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 实验教学实施

对照组:对照组所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姚鸿恩主编的《体育保健学》第四版。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即: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方法步骤, 然后示教, 接着学生自己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最后留十分钟抽查考核, 并归纳总结。

实验组:实验组学生所用教材、授课内容、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均与对照组相同。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前:实验组全体同学与教师建立QQ群, 教师与学生先沟通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并将现场急救实验内容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 (操作方法与步骤、每种方法的动作要领及规范动作等资料) 提前三周上传到QQ共享区域。要求五个同学为一实验小组进行操作练习。课中:首先随机抽查一组, 要求每位同学分别做一种或两种方法, 不足处由本组其他同学补充,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规范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课后:通过QQ与学生进行沟通, 解答实验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2) 实验教学评价

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根据现场急救内容的难易程度编号, 每个编号包含2个操作内容。按学生分组名单随意抽签, 每签限定10分钟内完成。

评分标准:根据以下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

包扎:方法步骤清楚;动作熟练、柔和;操作者站位正确;绷带包扎时勿掉绷带。

止血:方法步骤清楚;上止血带时, 上、下肢松开止血带的时间;束绑止血带后留有明显标签。

固定:方法步骤清楚;固定夹板长宽适中;固定的宽带在近骨折处的上下端及肢体外侧打结。

心肺复苏术:操作者站位正确;判断有无脉搏 (颈总动脉) , 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准确;按压时双手掌重叠放置, 不可交叉手指并不宜放在胸壁上。胸外心脏按压时用力要垂直向下, 肘关节伸直;不能忽快忽慢, 禁止做猛烈地冲压。按压后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单 (双) 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术时, 操作比例正确 (吹气的次数与按压心脏的次数之比) 。

两组对比:学期结束时,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现场急救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比较, 以实验技能考试成绩为主。实行教考分离, 统一考核。

1.2.2 问卷调查法

课程结束后,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式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现场急救实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从表1看出, 实验组学生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 其现场急救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良好及优良率达95.00%, 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的50.00%;实验组平均成绩为90.15±6.2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2.30±4.28分。可见, 翻转课堂教学对于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操作成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翻转课堂教学, 认为该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验参与意识;促进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可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受体育专业学生的欢迎, 采用该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讨论

3.1 翻转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课上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实验流程及实验操作演示, 每次讲解需花30-40分钟, 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一堂实验教学, 如果学生注意力稍不集中, 就会错过一些重要细节, 同时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从而导致实验不能很好完成。同时, 也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翻转课堂教学是将知识的传递放到课前, 学生在课前可查看大量与实验相关的资料, 做到心中有数。在课中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操作, 培养动手能力, 进而提高实验效率与效果。可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方面都更为优化, 从而使得实验教学效果更好。

3.2 翻转课堂教学加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实验组学生有90.00%以上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教学能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见表2) 。这些得益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教学资源通过QQ发给学生, 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提前学习、练习, 对于掌握不好的内容可多次重复地进行观看学习、动手操作, 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好培养。此外,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 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自主、自由,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兴趣。因此, 翻转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倒逼机制督促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这也是使学生能终生受用的能力[5]。

3.3 翻转课堂教学促进了师生交流与沟通

翻转课堂教学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 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5]。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 教师通过QQ在线交流, 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学生可以随时地将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 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与沟通。

4 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场急救实验教学中, 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陷, 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不足, 使得现场急救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效果。但由于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要和学生通过QQ进行交流, 一个人完成整个过程, 工作量较大。因此, 建议培养能胜任翻转课堂教学的师资;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等问题, 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增宝, 赵修太, 付帅师, 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验兴趣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 2015 (01) :91-93.

[2]张维平, 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2) :151-152.

[3]邹圣强, 许化溪, 郑金旭, 等.综合性大学开设《院前急救医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9) :794.

[4]石萌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4 (07) :79-80.

现场报道应交待现场环境 篇11

在新闻实践中,常规报道都以其充分、准确地再现电视新闻的诸项本质特点而吸引众多观众的视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强化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电视新闻与其他报道方式不一样:在现场报道中,“现场”与“新闻”两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新闻发生的现场情景是现场报道得以存在的依托和组成部分,而进入新闻作品的“现场”,又必须有“新闻”,即必须是饱含新闻价值的信息材料。如果没有了这些场景或场面,也就没有了丰满的新闻事实,更不会产生好的新闻作品。

在强化现场报道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误区:事件类新闻可以做现场报道,信息类新闻无法强调现场环境。其实无论是事件性新闻还是信息类新闻都有其赖以产生的现场环境,其中差别不外乎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更明确一些、更动态一些,而信息类新闻的现场环境要模糊一些、静态一些。但模糊并不等于没有,并不等于可以就此省略,而是应该设法把模糊的环境得以张显,将静态的现场充分激活。在这一方面,中央级媒体做得较好,无论是报道一些纯粹的政策性新闻的出台还是工农业、商贸、金融或消费等领域相对枯燥的信息的发布,在制作传播过程中都要想办法将信息产生的现场环境交代清楚。常用的手法是画面语言介绍信息来源机构、同期声采访发布机构的有关负责人、画面语言交代信息即将产生作用社会场所、同期声采访反馈普通民众对该信息的意见、评判,总之使观众能够真切明白地接受、了解其想掌握的信息。相比较而言,在省、市级电视台中这类节目带有较强现场性的信息类新闻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新闻现场意识。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电视台)

课堂现场 篇12

2012年11月2日,由上海节能信息网带领国内外各领域的节能专业人士,参观了安科瑞的能源管理平台和电力仪表在电能分项计量及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例,通过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师和节能服务业专业人士对安科瑞的现场实际考察、讨论,挖掘节能机会并探讨解决方案。

安科瑞董事长周中和营销总监朱芳热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并带领参观了安科瑞的能源管理平台和电力仪表在电能分项计量及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例,全面介绍了企业的能源管理架构、用能情况、节能工作成果及下步的节能规划,并通过实际的厂区节能效果和先进人性化的节能监测手段证明了节能实施后的效果,并进一步证实了节能在生产企业中的重要性。在参观完毕之后的交流会上,由公司董事长周中发言,详细介绍了公司历年来的发展和未来的市场定位和布局,致力于智能电网用户端智能电力监控和电能计量管理的研发与运用,为用户端提供智能电力监控与电能管理系统等解决方案。

同日下午,在移动课堂上,由公司系统软件工程师邵华、董建锋,以及上海华冠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金俭,上海格瑞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峻分别就各自企业的发展和目前针对节能行业的现状开展主题发言,交流能源分项计量的节能机会并探讨解决方案。

上一篇:墨家思想下一篇:多晶高效电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