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拍摄

2024-05-16

现场拍摄(共6篇)

现场拍摄 篇1

1 存在问题

夜景摄影, 由于天色黑暗, 一些不必要甚至破坏画面的景物被黑暗隐没, 夜晚犯罪现场照相是运用照相的方法, 对案件发生的地点和遗留有犯罪痕迹、物证的场所, 按照现场勘查的规定和侦查工作的要求, 真实的拍照记录犯罪过程的专业手段。如何拍摄好夜景照片, 是保证刑事诉讼的重要工作, 夜间现场的拍照是一项难度高, 方法性强的技术, 摄影者能注意对光线的把握, 掌握好上述四方面的技巧, 准确无误的把整个现场及痕迹物证反应出来。由于犯罪现场拍摄与风景摄影大不相同, 这既要求利用风景摄影的拍摄技巧, 又要把握现场拍摄的客观真实性。当前夜晚现场拍摄的不足:

1.1 现场方位照相不规范。

方位照相是以整个现场和现场周围环境为拍摄对象, 反映现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事物关系的专门照相。方位照相要求客观真实反映整个现场的所处地形、地貌, 拍摄者要尽量站在高处对现场进行全景俯拍。而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受夜间、雨、雾等天气因素影响, 在现场又没有大型照明装备的条件下, 通常不具备拍摄条件;另一方面, 受现场条件限制, 有些案件发生在桥梁, 或是平原、坡顶, 山林内等地方, 根本不具备从高处进行拍摄的便利条件。

1.2 室外现场概览照相及中心照相不能反映现场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无论是概览照相还是中心照相都要求反映现场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场各元素间距离较远, 由于景深、光线的影响导致近景清楚、远景黑暗。比如, 交通肇事案件室外现场发生点和肇事车停放点距离, 路面痕迹、散落物等痕迹、物证长度常常以几十米为单位进行计算。在夜间, 没有大型照明装备的情况下, 如何拍摄出合格的概览照相及中心照相相片是一个难点。

1.3 细目照相中没有做到客观真实反映被拍摄物品属性。

细目照相要求及时、全面、客观、准确反映被拍摄物的属性, 即被拍摄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在不少案例中, 笔者发现不少细目照相根本没有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被拍物体的属性。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没有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拍摄。比如, 用于检验鉴定的细目照相时没有做到物体与焦平面平行, 或光轴与物体垂直;反映痕迹物证形态与特征的细目照相没有应用比例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拍摄。另一方面, 拍摄者的经验不足及拍摄水平不高, 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这主要体现在拍摄物品的色彩还原不真实。

2 解决措施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2.1受天气限制、客观环境限制不能进行方位照相时, 可在该限制条件消除后及时进行补充照相或现场使用三脚架, 夜景摄影时需要使用较长时间曝光, 使用小光圈, 小光圈能令景深更大, 令景物不会受浅景深的影响而变模糊, 使用大光圈镜头来取景, 较大的光圈可以令更多光线进入镜头, 令观景器上的画面更清楚。室外的事故场景大, 拍摄者其实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光源进行拍摄。使用较低的ISO值, 夜景摄影时长时间曝光会令照片暗部的噪点特别明显, 所以如果环境许可, 应使用较低的ISO值以获得最佳拍摄效果。同时可以应用“直线连续拍照法” (参国标GA/T582-2005《现场照相方法规则》第5章) 将相机焦平面与被拍物平行、等距, 沿着被拍物直线移动并将其分段拍摄成若干画面进行拍照。在这里特别提出, 在一些实际案卷中, 拍摄者喜欢用超广角站在高处进行拍摄, 从而导致照片失真较为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应用“回转连续拍照法” (参国标GA/T582-2005第6章) 固定相机机位水平转动镜头, 将被拍物分段连续拍照成若干画面站在高处进行拍摄。就我大队现配备的尼康D3100相机挂18-55的变焦镜头来讲, 建议使用35-55的焦段进行拍摄。在国标GA/T582-2005中对“直线连续拍照法”和“回转连续拍照法”均作出了严格要求:照相机视场角不能大于55°并且应用具有旋转功能的三角架固定相机拍摄。35处的焦段桶形畸变不是特别突出, 笔者认为这样做是切实可行的, 因为“直线连续拍照法”和“回转连续拍照法”都是拍摄两张以上的相片, 这些相片在后期处理过程中, 其重合区域会被剪切掉, 被剪切掉的部分正是桶形畸变最为严重的区域。

2.2在概览照相及中心照相中, 不能客观反映各现场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概览照相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首先要曝光准确, 如何才能准确曝光:一般说, 进行一次曝光时, 曝光量要掌握得更严格一些。多次曝光时, 曝光时, 间的伸缩余地较大, 如果发现某些景物或景物的某些部分感光不够, 可以再开一次快门进行补救。不管一次曝光还是多次曝光, 都要使用三脚架, 夜景摄影时需要使用较长时间曝光, 因此相机要保持稳定才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为免因震动而破坏照片效果, 最好使用三脚架令晃动减低。这里, 笔者着重谈谈在车载探照灯及闪光灯作为光源拍摄室外现场概貌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先了解手中的装备, 车载探照灯作为光源, 一般有效照明距离为50M左右, 指数为28的闪光灯一般在7M左右。在单向进行拍摄时, 这时, 我们可以将相机置于三角架上并设好参数 (ISO设定为100, 相片格式设定为RAW或是NEF格式, 长时间曝光降燥设定为“开”, 曝光模式设定为光圈优先, 光圈设为4, 闪光模式设为慢同步) , 相机架在与第一被拍摄物7M左右距离, 用探照灯呈45°左右夹角对准第二个被拍摄物, 用相机对第二个被摄物进行测光, 记下曝光时间 (一般曝光时间会高于1/125秒) , 并将相机模式设为手动模式, 光圈不变, 快门设为记录下来的时间, 进行慢同步拍摄, 这样可以加大被拍场景照明范围。而利用RAW格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对欠曝光的局部进行后期处理, 从而得到一张较为满意的相片。

2.3在细目照相时, 没有做到客观真实反映被拍摄物体属性的问题, 这里笔者对细目照片时没有做到物体与焦平面平行, 或光轴与物体不垂直及反映痕迹物证形态与特征的细目照相没有应用比例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拍摄这些问题略而不谈, 着重讲一下如何拍摄出能够反映被摄物属性的细目照相。这些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易反光物反光导致照片不清晰。在有些案卷中, 有些拍摄者用相机与被拍摄物设一定夹角进行拍摄, 固然解决了反光的问题, 但违背了现场照相的基本规则。如果单位配备了离机闪光灯, 可以利用离机闪光灯与被摄物成45°夹角, 相机 (参数ISO设定为100, 相片格式设定为RAW或是NEF格式, 长时间曝光降燥设定为“开”, 曝光模式设定P档) 垂直于被摄物进行拍摄。如果没有配备离机闪光灯, 可以利用车载探照灯按以上方法进行拍摄。其次, 由于夜间光源不稳定, 容易造成被拍摄物体色彩还原不真实, 这是色温设置不准确造成的。不少拍摄者将白平衡设定为自动, 就尼康D3100来说, 夜间色温均比正常情况要高, 所以夜间拍出来的相片往往偏暖色调调整白平衡, 夜晚时选择不同的白平衡, 因为夜晚中景物的冷光灯所产生的光线, 在数码相机上可呈现比肉眼更为艳丽的色光。NEF格式的相片可以在后期对色温进行调整, 如果对后期色温调整值不太清楚, 可以将一张白纸放置于事故现场相同位置进行拍摄, 后期调整色温值, 直至白纸不偏色为止, 将色温值记录下来作为调整色温的标准。

摘要:夜景拍摄与白天不同, 需要更加注意对光线的把握, 拍摄时如何将隐没在黑暗中的被摄主体突出来, 本文主要针对犯罪现场夜景拍摄的技巧与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夜景,拍摄,技巧,现场,实践

现场拍摄 篇2

作者:小刘

2012年3月13日

今天去厦门软件园广告片拍摄现场,一点点的体会。原来,要拍摄出一部好的广告片,是需要不同部门的密切配合。导演对整个片子的深度理解,指引各个演员按部就班表演,指导摄影师拍摄。演员在自己的角色里尽力发挥自己的天赋。

后勤人员倾力为前线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整个的过程,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拍摄现场,不同突发事情难免发生。就像一些道具可能突然被风吹倒了,甚至坏了,那么要及时采取补救。这时候,导演对现场的灵活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正如今天的拍摄现场,一个道具突然被吹倒弄坏了,现场没有502胶水。厦门老鹰传媒的老鹰导演马上临时安排人员,采取一个演员扶住道具的方式来处理,使得整个拍摄顺利进行。并且使得整个拍摄画面不受影响,反而增添了韵味。

从拍摄的过程来看,要想预防后期画面不够使用。导演都会让演员多重复表演,重复拍摄。这些都是为了之后有素材,足够的素材而准备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生手,那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宁肯在拍摄现场都拍摄一些镜头,总比将来不够使用而来大动干戈重拍。

让现场光成为拍摄利器 篇3

清晨和黄昏的阳光是最佳光线

阳光是我们最触手可得的现场光,分为柔光和硬光。当阴天或者身处开阔的背阴处时,阳光就是柔光。柔光时,许多人都会收起相机。实际上这时的光线是能够展示各种细节的,也可以提高色彩的饱和度。但要注意,这时的天空要么是光秃秃的,要么是没有特征的灰色。对摄影师来说,找到不包含蓝天在内的构图便是一张照片成功的关键。

晴天时,阳光便成了硬光,硬光会在我们身上产生浓重的阴影。它可能是侧光和逆光,也可能是顶光。清晨太阳出来后不久和黄昏太阳快落山时的阳光,是风光摄影师的最爱,这时是拍摄地平线、树林、池塘、纪念碑、喷泉等户外风景的最佳时刻。

同时,清晨和黄昏的太阳光也是拍摄人像的好时机,当太阳在半空时,它是非常好的侧光源,这时拍摄的照片具有很好的质感和纵深感,同时,太阳光黄金般的色调给画面注入了特别的光辉。

当太阳在头顶时,是否真的就要收起相机?也不一定。许多摄影师就是利用头顶的太阳作为顶光拍摄人像。只不过他们在拍摄时,通常都在人的头上挡一块柔光屏,这种白色的柔光屏可以很好地把光线柔化,用以拍摄妇女和儿童的效果会不错。

窗户光让构图更立体

窗户光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光线,业余爱好者一般都不用,但职业摄影师对它爱得要死。可以说,窗户光是大自然给予人像和静物摄影最完美的光线。自从17世纪伦勃朗时代以来,肖像画师就充分领略了窗户光漫射特性的魅力——有足够的柔光美化人物,有足够的角度形成阴影,并且三维效果显著。

当真正意义上的窗户光不存在时,摄影师也不辞辛劳,通过反光伞、柔光箱或者反光板等人工光进行漫射,从而模拟出窗户光的特质。有人甚至算出距离窗户1.8米时效果最好。利用窗户光,有人认为,利用北面的窗户最好。拍摄时,给窗户罩一层薄纱,或者在窗户和人像之间加一个柔光屏拍摄出来的女人最漂亮。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利用窗户光拍摄时一般都要减少曝光量一挡或者一挡半。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系统遇到这种场景时,总认为曝光不足,于是它会给出一个要把一切都照亮的曝光组合。结果窗户光所产生的阴影和三维效果可能因为曝光增加全毁了。

让人苦恼的灯光

灯光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复杂,也最难掌握的光线。它有时在头顶,有时在半空,有时却钻在了脚底。颜色也是千奇百怪,有时暖色调,有时冷色调,更有各种色温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时刻,让人无所适从。它是现场光里摄影师最不喜欢的光线。

在灯光中,烛光还算好的,它作为侧光来用,可以制造出非常好的氛围;挂在半空的钨丝也还行,能发出让人感到舒服的色调。最让摄影师挠头的要数荧光灯管,它们通常被挂在头顶,在人脸上造成难看的阴影。同时,它使彩色照片发绿,是彩色胶片的灾星;在数码时代,它同样搅乱相机的白平衡系统,使拍出来的照片白平衡发生偏移。

对待荧光灯管,我的建议是能关掉最好关掉,如果必须利用,则最好使用闪光灯,并把闪光灯作为主光源,并且在拍摄前最好做一下自定义白平衡。

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技术分析 篇4

1 现场采访的技巧

1.1 实施多线并行制的采访方法

在对这些突发性新闻进行采访之前, 记者先要对相关人员合理的安排, 把整体的人员设备布局工作做好。布局工作就犹如写文章的大纲, 只有把人员工作的内容确定好, 把整体现场的布局安排好, 现场的采访工作才会有秩序的进行, 从而现场的采访人员才不致于出现慌乱的情况, 对待这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时才能保证很好的冷静态度, 进而让观众看到更好的现场报道, 从而增加在新闻市场的竞争力。在这里一定要明白所谓的突发新闻, 都是一些在现场非常热心的群众给记者提供的信息, 在这些信息中都是很有价值的线索, 记者在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采访的时候, 不仅需要和文字记者相互的配合, 与此同时, 还要和摄影记者做很好的沟通, 然后二者之间进行高度的配合, 这样采访的整体效果会非常好。一定要有有关的文字解说, 同时采访的突发内容在画面上应要给人们很大的视觉效果, 这样电视机前的人们才会和现场的群众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如果摄影师把画面做的更加逼真, 那么人们也会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在采访完突发新闻后, 还要有一定的编辑处理过程, 新闻在大众媒体上报道出来前, 都是要进行效编辑过程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对突发新闻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一个人是不能做好的, 这需要很多人之间的默契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只有进行紧密的配合, 才能顺利的进行新闻采访以及新闻报道。除此之外, 在进行人员的布局时, 要使用多线并行的方法, 所谓的多线并行就是指人员在布局过程中, 要把接线组的成员, 主要有负责采访的记者, 还有负责采访的文字记者, 还有摄影记者, 把他们都安排在同一个办公的环境当中, 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采访的速度和采访的效率, 与此同时, 还避免了不必要时间的浪费。

1.2 使用正确的采访方法并尽早到达事发现场

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 突发性新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新闻类型, 它和传统的时政新闻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这种突发性新闻在采访中, 根本就不遵循一定的程序, 在采访的过程中, 它有非常大的随意性, 因此在进行这种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采访记者必须有很好的灵活性和临场应变能力, 同时还要掌握到很好的采访技巧, 除此之外, 当这些突发新闻发生后, 新闻记者一定要及时的赶到事件发生的现场, 数度越快越好, 与此同时, 还要在以最快的数度, 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 比如这个事件的主要内容情况, 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等, 还有相关的人物, 人数, 地点以及时间等, 好的采访技巧是采访工作得到好收视率的关键。在这方面, 其具体的采访方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2.1 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要想把事情发展的情况透过解说和镜头, 更加真实的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当记者来到了事件所发生的现场后, 就要立即对事件的现场进行有效的分析, 比如对一些关键的环节, 或者是关键的内容, 做有效的处理。然后在分析后所得到的结果中, 选择最佳的, 或者是自己在这种突发事件采访中最有效的采访策略,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 更加真实的得到有关的新闻信息, 确保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对采访这种事故而言, 在事故的发生地, 也就是事发现场, 一定会有许多的围观群众, 在这些人员当中, 通常会有事件的证人, 而怎样在这些人员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就是采访人员采访策略的关键, 同时也是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首要任务。比如可以先冒充普通群众, 然后和周围人群, 或者是目击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样和目击者的距离就会拉近, 从而很好的降低在人们心中的抵触心理, 当人们逐渐适应后, 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样采访的效果会更好。

1.2.2 快速到达第一现场

当新闻事件发生后, 只有快速的到达新闻的实际现场, 并且及时的把突发新闻内容报道出来, 才会得到受众的关注, 同时也会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 第一个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 才有可能得到事故的真实性, 这样才会有好的突发性新闻材料。而事故新闻对及时到达现场的要求非常严格的,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当地的警察甚至也会在到达事故的现场, 并且对现象进行封锁, 那么这种情况对记者做报道会非常不利, 所以有关的新闻记者, 一定要在警察来临之前来到事发的现场, 这样能够得到最新的资料。上文也说道, 在有些的突发现场中, 警方会对第一现场进行保护, 或者是进行封锁, 那么记者在进入到现场的时候就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记者要和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沟通, 最好能够进入到现场。采访者距离场越近, 那么就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其报道后的效果也就越吸引人, 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收视率也就越高。

2突发新闻的现场拍摄技术分析

从事突发性事件的摄影记者一定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 这也是记者能够发现新闻的一个能力, 并且要在很短的事件内做出判断。在摄影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握好, 这样才能拍摄出摄影中的精品。摄影记者在身临事发现场, 并且亲眼目睹了事件的经过后, 一定要提取出一些新闻的要点, 而这些新闻特征也就是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第二点还要有熟练的摄影技术, 记者在对设备进行操作的时候, 如果动作比较慢, 或者是有些设备电线准备的不合理, 那么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的拍摄时间, 因为新闻的闪光点会在一瞬间就消失。在另外一个方面要有很好的拍摄设备, 无论是近距离的还是远距离的拍摄设备都要准备, 因为在现场新闻无处不在, 在近距离的对事件的主体进行拍摄时, 能够更加清晰的让人们看到现场的情况和环境。合理的使用远焦距和近焦距, 尽可能把场景和景深都充分的表现出来。对于专业的突发事件的摄影记者, 一定要配备夜间的拍摄设备。大功率的外接闪光灯是非常必要的, 在使用中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 使用这种闪光灯其光线在艺术表现上会非常的硬, 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比如是犯罪的现场, 为了很好的隐蔽自己的身份而不要使用。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拍摄, 专业的摄影记者一定会随时准备抓拍的, 在前期准备中, 一定要把快门设置到高速情况下的连续拍摄中, 要把镜头景深设置成无限的远档, 那么拍摄出的照片效果就非常好。

3结论

通过以上对突发新闻在现场的报道, 以及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分析, 对其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不难发现从事该工作会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也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平时进行不断的学习, 从而提高在新闻采访中的技术, 更真实的把突发性新闻呈现给广大的观众。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传播媒介和过去相比增加了很多, 同时信息传播的手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 这些技术的更新让社会对一些突发性新闻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对这些突发性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播报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现场进行采访和拍摄过程中, 一定要有非常熟练和丰富的技巧, 才会让民众在了解事情真象的同时, 还会对新闻有很好的认同感。

关键词:突发新闻,现场,采访拍摄技术

参考文献

[1]崔锋.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角色的审视[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2) :35.

[2]连秀丽.浅谈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追踪报道[J].新闻传播, 2012 (1) :35.

现场拍摄 篇5

他是个好看的男人,有着小清新爱恋的脸庞,也有着重口味中意的身材,放在古代,那就是标准的“玉树临风”吧。但关于他,还有着太多“好看”之外的话题可以说:他守时,即使洗澡,手表也是不摘的;他完美主义,若两个工作之间有40分钟的空隙,就会飙到健身房;他自律勤勉,即使有个被称为“台湾舞台设计之父”的爸爸,也知道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球鞋,就要去卖珍珠奶茶、做家教、当推销员;他演戏、玩摄影、画画、做制片人……

论外貌、才学、家世,他都不需要这么折腾吧?那或许只因为他不愿意过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对于总是跳tone的何润东,我们与其总结盘点,不如着眼现在的他,和本刊编辑一起,直击正在热拍的电视剧《璀璨人生》现场吧!在那里我们能看到处于off&on两种状态哉然不同的何润东。工作时的一丝不苟,以及下了戏就妙语连珠的他。

“丘比特快来找我!”

还记得之前我们做过的《明星一千个伤心的初恋》专题吗?里面写到的何润东可是个“反面教材”,初恋时的他就是个十足的“管家婆”,管东管西到了但凡女友穿热裤他就会买条长裙要求对方换上的地步,如果那时就有“我的前任是极品”的帖子,他或许早已榜上有名了!

不过男孩子都会长大,丘比特小朋友,何润东恨不得向你立书保证,他真的已经改了,就请你给他一次机会吧!至于这个心心念念想要谈恋爱的他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快来看看本刊编辑从探班现场带来的最新消息吧:

Q:今年的生日愿望是什么?

A:现在拍的《璀璨人生》收视飘红,还有……明年结婚,明年生小孩!

Q:那结婚对象的类型是什么样的?

A:在这部戏里有两个女主角,一个阳光坚强有爱心,家庭观念非常强,而另一个是千金小姐,对爱情很执著,为了得到爱情愿意付出一切。如果可以把两种个性结合在一起,会是非常棒的一个女孩子……咦?这样好像会太复杂啊,算了还是找一个简单一点的女孩子来结婚好了^(笑)

Q:那会是圈内还是圈外的呢?

A:对我来说,如果恋爱结婚,我想要稳定的关系,不想受到太多外在的因素而影响。圈内人会比较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的生活圈子都在演艺圈,跳不出来。但圈外人可能很难体谅我们的工作,比如和其他女演员的吻戏,总会介意的吧。很难选!

Q:是不是已经有稳定的交往对象了?

A:不是啦。现在也有人闪婚啊,爱情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啊!我已经准备了好多年了,心房已经打开,爱情丘比特赶快来吧!(这一句他几乎是在吼啊)

Q:听说之前对女友要求很多,现在会吗?

A:原本有过这样那样的标准,后来发现还是减半吧!现在觉得没有人能够忍受那么多条条框框,如果喜欢她,就是最真实的她,感觉对了,其他都可以慢慢调整。

Q:现在很有想做爸爸的愿望?

A:可能吧,在过去的十年我每次回台湾,我爸妈都在旁边催促我,说要赶快生小孩,我就觉得理所当然好像应该是这样,并且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有小孩了,还有生龙凤胎的,我觉得不错啊,生一次就有两个小孩了呢。“我第一个孩子已经3岁了!”

大家别慌,这个孩子的话题是这么来的:不久前,何润东在台湾做活动时遇到林心如,他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转眼她已经有四个小孩了而我才正准备要生第二个……我的第一个孩儿《泡沫之夏》已经三岁了,我得赶快生第二胎赶赶进度。”

对制片人来说,作品就像自己生下的孩子,历尽千辛后怎能不为它拼命、为它操心、为它流泪?有朋友调侃何润东,“是不是第一胎生得太痛苦了,导致到现在第二胎还没怀上?”虽是玩笑,却是这样。

做制片人实在是件折磨人的苦差事,何润东自己也这么说:“经过《泡沫之夏》后我真的觉得好累啊,那部戏耗了我半条命,隔了两三年才慢慢恢复过来。”

他和好友林心如一同在台湾做客《康熙来了》的时候,也是大吐苦水:光是为了争取原著作者明晓溪的信任,他就不知说尽了多少好话;开拍时,又逢主演黄晓明更改档期,进组的时候还因为拍别的戏剃了圆寸而只得接上假发;此外,每日的场地租金、剧组开销乃至大家吃的盒饭,他什么都得管:“虽然知道演员最怕延时拍戏,但自己做了制片人,就得逼着他们加班啦。”小S问他:“我姐能听你的吗?”何润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S很心软啦,我就蹲在她面前,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想象一下,是不是很像一只又诚挚又固执的大狗狗?)“真是做了制片人,才知道什么都不用管,只管演戏是多么幸福!”

既然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做?何润东在《泡沫之夏》播出那年曾说:“每个人面前都会有条岔路,一条是好走一些的,一条是充满颠簸。为自己的梦想奋不顾身是件很美好的事,愈是有挫折,愈是要勇敢,也请未来的你不要忘记这样的初衷。”

俗话说,认真,你就输了。可当我们面对这个男人时,这句话仿佛有了新的解读:“他一认真,我们就输了。”

认真的男人最可怕,他是滚烫的,也是无敌的。喜欢,变成一种心甘情愿。

所以,无论当他说“我要演这样的角色”,“我要拍那样的片子”,还是“我要谈恋爱”,你都会相信。“不谈恋爱的演员不是好制片人’,这么奥妙的道理他都明白,那么他的梦想,又怎能质疑?

现场拍摄 篇6

关键词:支点镜头,现场述评,轴线,同期声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种类多样, 从电视新闻拍摄的角度看, 电视新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新闻事件现场画面为主的报道, 另一种是有电视记者现场出像述评的现场报道。

一、不同电视新闻的画面构成

1. 以新闻事件现场画面为主的报道:

这种类型的新闻采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 记者不出镜头。其信息传递的主要通过画面和解说词来进行。要能够清晰完整的表达新闻事件和内容画面, 并且使这个新闻流畅好看, 需要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来结构。这些镜头按照其在新闻表现中的作用, 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称为支点镜头, 一种为交待镜头, 另一种称为过渡镜头。为了完整表达一个主题, 需要抽取对主题起点题、释义性的镜头, 即支点镜头。一个确立支点镜头简便易行的思维方法就是“排除法”, 首先列举出一系列镜头, 试着对比分析, 去掉哪个镜头或哪几个镜头就不能表达中心思想, 这样就很容易确定支点镜头。围绕着支点镜头起修饰性、说明性的镜头就是交待镜头, 这种镜头的作用有助于交待过程、背景和关系。穿插在支点镜头和交待镜头之间的镜头称为过渡镜头。镜头的过渡作用体现在场面的过渡和内容节奏的过渡。

交代镜头一般要交待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 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2. 有电视记者现场出像述评的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 面向摄像机 (观众) , 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与前面以现场画面为主的电视新闻相比, 现场报道具有更强烈的现场感, 观众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电视观众已经越来越细化记者亲自在现场来讲述发生的事情, 这样的报道方式既能让观众看到新闻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现场, 又能看到记者的活动, 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电视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因此, 现场报道已经成为最能发挥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

现场报道和录像报道的不同之处, 在于加进了记者的形象。现场报道的典型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 手执话筒, 面向观众, 在镜头前对事件作简要的介绍;随着报道, 画面转入事件现场的真实情景;最后, 又回到记者对事件的简要归纳或评述。此外, 还常常穿插记者在现场向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以及有关人士采访的镜头。在现场报道中, 记者的活动贯穿于整个过程。观众能通过屏幕清楚地感觉到记者的采访能力和新闻敏感, 报道也因此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 增强了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例如CNN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报道中, CNN的记者伯纳德·肖穿着睡衣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向全世界现场报道了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的第一个夜晚。当时全世界收看伯纳德·肖现场直播报道的观众达到了10亿人次。

现场报道要注意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现场, 进入画面作报道和采访提问;另外, 记者在现场随着事件发生、发展, 边观察边叙述, 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同时, 同期声是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事件现场的讲话、同期声、效果声。最后记者在现场要选择典型的背景作报道。一般来说, 现场报道的开头是记者的独白, 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 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导语。在现场报道中, 一般都有记者的镜头前采访, 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 首先需要一个交待性镜头, 这个镜头要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如果是新闻专访, 交待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 采用全景或远景。

在现场报道中, 因为记者以在开头的独白中露过面, 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待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 要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 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 就要用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

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 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镜头, 一种是“倾听镜头”, 这种镜头在编辑时用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 表明记者的态度。在拍摄时, 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间隔镜头, 用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过渡镜头使用。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 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

二、注意电视新闻画面的方向性

在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 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 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 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 要求一致性并不意味着构图上的重复, 角度上的不变。恰恰相反, 所拍摄的画面角度要变化, 构图要多样。但是这种角度的改变不是盲目的, 其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这就是轴线规则。

轴线是指拍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或者两个 (含两个以上) 被摄体之间所形成一条无形的关系线。前者称“运动轴线”, 后者称“方向轴线”或“对话轴线”或“互视轴线”。

轴线是摄像师用以建立画面空间、形成画面空间方向和被摄体位置关系的基本条件, 以保证在镜头连接时, 画面中人物 (物件) 位置或方向上的连续性。

在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或被摄物体相互位置关系以及进行摄像机镜头调度时, 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中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和同样的运动方向, 应该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安排运动, 这就是轴线原则。如果摄像机拍摄过程中越过了关系轴线或运动轴线, 到轴线的另一侧进行拍摄称为“越轴”。一般来说, 越轴前所拍画面与越轴后所拍的画面无法进行组接, 因为往往会引起观众视觉逻辑上的混乱。

三、同期声

以前的新闻, 特别是消息类新闻, 几乎听不到同期声, 声音和画面是分割的, 俗称声画两张皮。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新闻除了画面和解说, 除了行为、过程外, 现场真实的画面和声音, 包括对话交流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度, 成为电视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电视工作者对声音的重视丝毫不亚于画面形象, 从体育转播中对现场声音的重视就可见一斑。让新闻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话, 既自然, 又比用解说显得真实可信。同时, 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 在事件环境、背景交代后, 通过人物叙述能够互为因果地把片子变得更加深刻, 更能挖掘新闻事件里深藏的那些东西。比如《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与神话较量的人》 (获得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年度电视评论类节目一等奖) 通过被访者刘姝威的叙述, 让我们对“蓝田神话”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对事件背后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文.曾祥敏著.《电视摄影创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

[2].熊高.党东耀著.《电视新闻摄制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李明海著.《电视摄像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1月.

[4].叶子著《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

[5].http://suifeng827.blog.sohu.com/25037940.html

[6].http://xclt.5d6d.com/thread-1672-1-1.html

上一篇:生活需要诗意下一篇: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