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方法(共12篇)
拍摄方法 篇1
摘要:在物证照相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反光客体表面的指印, 此类高光物质将把拍摄物客观反映在影像中并形成明显的光斑影像, 给拍摄增加相当的难度。本文用几种拍摄方法对高反光客体表面指印拍摄进行比较。
关键词:反光,光斑
入射光线在物质表面被反射所形成的反射光线称为表面反射光。按照物质表面反射光的空间分布特性, 可以将物质分为三种类型:定向反射物质、漫反射物质和混合反射物质。
在光滑表面产生的定向反射, 反射光只出现在一个确定的方向上, 只在反射方向上有光能分布。
光线在物质表面一部分被反射形成表面反射光, 另一部分被折射进入物质内部。折射光线在物质内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吸收和散射。被物质散射的光线可能重新到达物质表面并被反射和折射, 其中折射光线又回到物质表面外面。这种经过物质内部散射作用重新回到物质表面的光线成为内反射光线。内反射光线在光滑客体上, 尤其是镜面反射中尤为明显。
物证检验照相中, 经常会遇到很多光滑表面的客体, 尤其是镜子、光盘等物体将光线形成镜面反射, 使得整个镜头有强烈的不均匀的光线射入, 直接影响拍摄效果, 更重要的是镜子中重影的产生模糊影像,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我们选取一镜面上的汗液指印, 通过一系列的拍照实验进行对比研究 (如检材照片所示) 。
方案一:普通配光法。将照相机镜头和汗液指印所在的镜面垂直, 光源从镜面前方与其成45度左右的角度射入 (如光路图一, 效果图一所示) 。
此为普通照相方法, 明显可以感觉到镜面的内反射光对影像的影响。
方案二:偏振光配光法。将照相机镜头和汗液指印所在的镜面垂直, 光源从镜面前方与其成45°左右的角度射入。拍摄时在镜头前加一偏振镜, 并徐徐旋转偏振镜, 改变其偏光轴方向, 直到影像的影调和色调符合拍摄的要求为止 (如光路图二, 效果图二所示) 。
方案三:平凸透镜照相法。将平凸透镜置于有指印的镜面表面, 当照相机、拍摄人员和其他物体影像穿过透镜, 有透镜一侧经透镜折射后, 本应在透镜另外一侧形成方向相反的影像, 但因平凸透镜平面重合放置有镜面玻璃, 该物在透镜焦距之内, 其不透明性阻止通过透镜的各种影像光线传播, 使得照相机、拍摄人员和其他物体影子在镜面不能成像达到消除镜面上指印重叠影像的目的。镜面上手印指印经透镜折射后, 照相机镜头垂直拍摄即可 (如光路图三, 效果图三所示) 。
方案四:紫外反射照相法。将照相机镜头和汗液指印所在的镜面垂直, 光源为短波254nm紫外灯, 镜头使用紫外石英镜头或在普通镜头前加装254nm干涉型紫外滤光镜, 也可以使用紫外观察成像系统进行拍摄。
一般高光泽的光滑表面, 强烈吸收254nm的短波紫外线, 无内反射;汗液在277nm处有较宽的吸收带, 无内反射, 所以这类客体与指印在垂直拍摄方向上具有亮度差, 拍摄的指印图像具有一定的反差。
拍摄时紫外光的入射角需在10°-30°改变, 最终的影像影调效果为深背景下的浅纹线 (如光路图四, 效果图四所示) 。
方案五:小角度配光法。在暗室中, 照相机镜头和汗液指印所在的镜面垂直, 光源以较小的入射角 (80°-85°) 照射在被摄物体上, 光源需使用体积较小的面光源进行配光。经实验证明大多数检材样本在50-70cm拍照距离时纹线反差的加强效果最好 (如光路图五, 效果图五所示) 。
方案六:垂直定向反射法。定向反射配光方法利用光滑客体在拍照方向上的表面定向反射光强度远远大于指印纹线反射光和物质内反射光的分量, 从而形成高反差的图像。
在暗室中, 采用垂直光定向反射器拍摄, 其底面与半透射半反射平板玻璃的夹角为45°, 照相机光轴垂直于被摄物体平面, 光源需用一定尺寸的面光源照明。照相机使用中长焦镜头 (100-400mm) , 拍摄距离40-80cm, 可得到浅色背景上深色调指印纹线 (如光路图六, 效果图六所示) 。
比较结论
普通反射配光 (方案一) 为普通照相方法, 明显可以感觉到镜面的反光, 由于光源照射和镜面反射所得到光线叠加, 不均匀的光斑面积很大, 很难得到均匀的光线照射, 至使所得到的影像中曝光明显不均匀, 同时还将镜头等物体摄入画面。镜头前方添加偏振镜 (方案二) 中所得到的结果较为满意, 利用偏振镜对光线进行处理, 虽然影像中有光斑存在, 但是有效避开了指印纹线中光斑的影响, 对指印没有较大的影响, 基本符合现场照相的要求。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照相机镜头和客体二者必须保持垂直, 不能使用小偏角进行照射, 因为镜面有一定的厚度, 在拍摄过程中将形成虚像, 造成两个相同指印叠加, 影响拍摄效果。利用平凸透镜进行拍摄 (方案三) 的方法简单易行, 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既可以在室内利用灯光拍摄, 又可以在室外利用自然光拍摄, 但仍有光斑的影响。紫外反射拍摄 (方案四) 是试验中效果最好的, 由于紫外线自身的穿透性十分有限, 利用紫外线照射直接照射汗液指印, 只在客体的透明层面形成反射光, 被照相机记录下来。自身的反光层面不再形成影像, 所以他不受到承痕体的影响, 只要利用紫外反射照相的物质均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在进行紫外拍摄时, 要注意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进行必要的防护。小角度配光法 (方案五) 和垂直定向反射法 (方案六) 均能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但仍有不同程度上的光斑影响,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 面光源使用率低, 不容易找到, 影响拍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钱钧.刑事摄影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8.
[2]代雪晶.数码物证检验摄影[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4.
[3]王桂强.指印的光学显现和照相技术[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1.
[4]朱宝礼.物证检验摄影教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9.1.
[5]潘国光.刑事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4.
拍摄方法 篇2
作为摄影师,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照片中表现我们看到的东西,拍摄质感向我们提出进一步的挑战:不仅要让观众知道某样东西是什么样子,还要让他们知道这样东西摸起来是什么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在照片中体现出质感。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练习对象,以供学习如何拍摄物体质感。
砖墙
砖头在城镇乡村中随处可见,从平滑的整砖到残缺的砖块,它们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砖墙另一个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对称形状和花纹。你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靠近去拍摄它。
树木/叶子
大自然中有无数捕捉质感的机会。树的表皮有的非常光滑,有的干裂剥落,粗糙不堪。树叶有的极具纹路、有的如铁钉一般,有的肥厚多汁。去乡村做一次旅行、在公园中来一次漫步或就是留意一下街边,你肯定能发现不少值得拍摄的机会。
油漆
这个话题肯定离不了一个经过油漆的表面。油漆被用于保护、美化或装饰表面,但却无法持久,总是会干裂脱落,不过这却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拍摄质感的机会,
无论是光滑的刚刚上过漆的窗台,还是旧的已经脱落的栅栏,都吸引着镜头前去捕捉它们那独特的一面。
石头
冰冷、坚硬、光滑:在自然界和城市中都有的石头是学习质感的好对象。多卵石的沙滩可能不如细沙滩那么招人喜欢,但脚下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石头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豪华酒店和雄伟建筑中大量应用的大理石提醒着我们,石头也是拍摄质感时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
木头
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木头,也是经典的拍摄质感的对象。从原始森林到最终被制成产品,其中的每一步都值得拍摄:扭曲的树根、粗糙的树干、木匠手中的刨花、各种可见的节疤,刷了清漆的家具……在木头面前永远没有缺乏灵感的摄影师。
织物
织物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也是我们最爱接触的质感之一,但有时也是最难拍摄的。柔软的天鹅绒、使人发痒但暖和的羊毛、粗丝的地毯、光滑的丝绸、新弹的棉花……拍摄的机会无穷无尽,只要看看你今天的穿着就行。绳子
绳子相对来说可能少见一些,不过也具有多种质感。粗糙、略微磨损或光滑,尺寸材质各不相同的绳子给摄影师提供了大量近摄的机会。如果你有机会去渔港,还能看到一些很棒的用到绳子的活动。
金属
议拍摄影教学资源的意义及方法 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影视意义 方法
一、拍摄影视教学资源的意义
(一)是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从2000年的四所试点高校至今已发展到86所,在校学生已达200万人,而且还有迅速发展趋势。其他名目繁多的远程教育如远程辅导、考前培训、职业培训等更是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然而既然是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更离不开教学资源。而以教师讲课形式的影视教学资源目前来说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这是因为教师授课形教学资源制作起来较为方便,绝大部分的教学信息是通过教师的口授形式呈现的,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界面信息,教学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此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全部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比来讲,更加适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需求,更具有亲近感和人情味,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制作教师讲授型远程教学资源,当然离不开拍摄制作过程,它是前提,是条件,是不可跨越的过程。
(二)是校园网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在我国现有的城镇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绝大多数都建立校园网,校园网上除了一些办公软件、管理软件外,更多、更重要的当然是直接用于教学或间接用于教学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师讲课影视资料型课件也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种类型的教学资料使用起来有如下优点:一是便于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因为其每一课时基本上都是与目前学校的课时长度相同或相近,有人讲课,便于约束管理学生。二是便于推广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把教学效果较好的老师授课录制成影视资料放在校园网上,便于广大教师随时随地点播现看,方便教师学习观摩,有利于优质教学方法、方式迅速得以普及、推广。
(三)便于教师自己观看,提高业务水平
一个教师日常讲课语言简练、准确与否,动作姿势协调、幅度能否到位,表情、眼神如何,都在一定意义上传达教学信息,如若使用不当,会影响教学信息传达及最终的教学效果。但这些辅助的动作自己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录像手段,才能做到,教师课后通过观看自己的授课实况,仔细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在以后加以改进,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影视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目前的中国国情,依然是教学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我们不说东中部和西部之差,不说城镇和乡村学校的差距,就是在一个城市里,各校的教学资源发展也极不平衡。而且目前的中国城镇,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我国素来有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的优良传统,这就决定了同城借读现象十分严重的根源,而且借读费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而且班级人数会很多。同时以班级为对象的集体授课方式,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特长的发挥,这必然会导致大家同样上一节课,有的学生反应良好,有的学生反应不良或根本没有听懂。如何弥补,这同样要依靠摄像手段来实现,通过课堂摄像,制成光盘或放在网上,供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实践证明,此种办法具有因材施教的效果,对整体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当然此种做法若把一门课从头到尾全部摄像并制成影视资料将会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二、多媒体课堂摄制与传统课堂摄制的区别
(一)传统课堂摄制场合
教师坐或站在讲台上,有时手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般没有扩音设备,发声体~般只有老师一人,此种场合下摄像一般用一台摄像机即可胜任,摄像人员操作摄像机,镜头跟着老师走,适当变换景别和光圈大小,一般是能拍出较适合的影片的。这是因为老师的节奏一般不会太快,摄像人员能够来得急操作摄像机。声音的拾取可把高灵敏度话筒放在讲台上,一般情况下声音也没有问题。
(二)多媒体课堂摄制场合
此种场合与传统课堂场合有较大区别。一是摄像主体有变,不仅要摄授课老师镜头,而且还要取多媒体课件画面,而且两者亮度过于悬殊二是发声体有变,不仅有老师讲课声,而且也有多媒体课件发出的声音。摄像人员如何摄制出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及时切换不同镜头的影视资料,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多媒体课堂影视教学资源拍摄方法
(一)传统单机拍摄方法
此种方法也是像传统课堂那样采用单机拍摄,但由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很少写字,而且课件依靠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一台摄像机即要拍人,又要拍银幕画面,需要及时来回切换调整到不同的对象,而且由于人物面部亮度与银幕画面亮度悬殊过大,所以在画面调整的同时还要同时调光圈大小。为了尽量减少摄像人员劳动复杂度,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讲课人尽量靠近银幕边沿坐。好处是因讲课人与银幕基本物距相同,拍摄时物距可不需调整,而且摄像机摇移的幅度不会太大,节省时间,便于画面及时切换。二是拍摄前要根据光线情况,记下讲课人暴光光圈值及银幕画面光圈值。好处是当切换到对应的画面时,及时调整到对应的光圈值,便于准确暴光,当然也可采用摄像机的自动光圈,但有时反应太慢或暴光不准确。三是拾取声音时,可将话筒放置在讲桌上,方向对着讲课人的口,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可以通过话筒拾取电脑音箱的声音或笔记本电脑直接播放的声音。但必须事先调整好音量,使其音量大小与讲课人音量大小相同或相近。此种单机摄像方式的优点是所用设备少,投资少,缺点是操作复杂、要求摄像人员具有较娴熟的技术,而且拍摄出来的画面因切换镜头不太及时,而略显得有点粗糙。
(二)传统双机拍摄方法
一台摄像机对着讲课人拍摄,另一台摄像机对着大银幕拍摄或一般电脑显示器拍摄。但一般说来,拍摄大屏幕花费要大些,这是因为多媒体投影仪功率大,耗电大,而且灯炮寿命短,价格高,在有限的寿命时间内折算到半天时间也不少,但好处是其面积大,摄像机离屏幕较远,而且摄像机镜头不需要推到远程端,所以景深大,易聚焦。园拍摄时所摄的面积大,所拍画面放映在一般电视机上,尤其显得清晰。看不到像素点。若采取拍摄一般电脑显示器的方法,最好是液晶显示器,因其无闪烁而且平面直角。所以拍摄时不需要调整摄像机的快门速度。若要拍摄CRT显示器画面,一定要把显卡的刷新频率调整为摄像机快门速度(默认为50帧/秒)的两部以上,否则所拍摄画面可能会出现抖动的后果。拍摄电脑显示器的优点是即节省能源又节省使用费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用显示器尺寸不能太少,太少了会要求摄像机镜头推到长焦端方能使屏幕画面充面
录像器,这些不仅会造成景深浅,不好调焦,而且还会造成因摄像机处于画面放大状态,不仅画面失真,而且画面粗糙,尤其是放在大屏幕彩电或投影上更加明显。此种拍摄方法声音的拾取完全可采取方法一的方式拾取。然而为了更加方便调整人声和多媒体课件的音量也可采取另一种方法,分别把两路声音都接到切换台。此种拍摄方法所需设备多,两台摄像机分别用固定镜头对准讲课人和屏幕,只需一人操作台技切换台取可,操作方便。因画面添加了切换台,显得很专业。可以说此种方法是拍摄多媒体课堂的较为经典的方法。
(三)单机加VGA转DV/Avi方法
在传统双机拍摄模式中,一台摄像机用于拍摄讲课人必不可少,然而另一台摄像机用于拍摄多媒体课件画面,也可用VGA_+AV设备取而代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从电脑的显示卡的S-Video或AV输出到切换台。(一般只有S-Videe。当使用S-Video时,电脑能检测出有外接电视设备,而AV输出口则不能)
但默认状态,使用电脑S-Video的输出信号,需要到显示器属性设置窗口中设置一下。然而设置S-Vldeo的分辨率时,一定不要设置太大,一般电视机640×480即可,若为高清晰度录像机可设置800×600即可,刷新频率也要与电视机或录像机的格式相匹配,否则较易损坏电视机,而且还要注意输出格式(如PAL或NTSC)还要与外接设备一致。
第二种VGA→AV的方法是采用外置独立式的GVA转4AV设备。当电脑所带的VG→AV清晰度不能满足要求或无s-Video输出口时。须使用此方法。此设备价格根据输出清晰度不同而不同,一般200元一几千元不等。一般情况下,购买千元左右的即可满足清晰度要求,此种VGA→AV设备上一般都有亮度调整旋钮、闪烁级别按钮,图像在电视机上的位置调整按钮等,根据需拍摄前要多作对比操作,选择最佳状态即可,此种方式声音采用方法(二)即可。
(四)非线性单机拍摄方法
上述二种方法显然能拍出较为理想的影视教学资料,然而专业的编辑切换台,录像机等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一般教学单位不一定有资金购买或不一定有专业影视人员操作。在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普及的今天,能否用电脑代替切换台、录像机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种方法要求摄像人员要有一定的电脑基础。
从分析来看,连接起来较为简便,摄像机的输出(Dv-outlAY-out)直接连接到电脑的视频采集卡上对应的输入口1,课件画面信号经VGA→AV/DV直接连接到采集卡的另一输入口2。声音的拾取分两路,一路是话筒直接拾取语言声,通过3 5插头直接接到电脑声卡的Mic in接口,课件的声音经教师用计算机的声卡Line out输出直接连接到采集用计算机的声卡的Line in口,两头都是用的立体声3.5头。具体的两路画面切换、录制由PC2计算机软件来实现,PC2上装有现场采集切换软件如常用的Windows mediaencoder等。不过值得提出的是,两路视频信号最好都是用DV输出,这是因为若为AV输出,不仅信号清晰度不一定能满足要求,而JAAV采集卡也不一定被windows mediaencoder所兼容,而且有可能还要安装两块采集卡(视具体采集卡而定),而且高清晰的AV采集卡价格不菲。DV采集卡兼容性好,价格便宜(100至几千元不等),而且一般一块DV采集卡上有多个DV输入输出口,一般安装一块DV采集卡即可。当然若已有无DV输出的摄像机,可采取AV→Dv设备将其转化为DV即可。
四、Windows media encoder的使用
(一)硬件连接
非线性单机拍摄方法中,是将DV摄像机视频信号、VGA转DV视频信号送人电脑(PC或Notebook),由电脑采集软件实现画面切换,同时把教师讲话声音及多媒体课件声音也送入电脑,由采集软件调整大小,并与视频画面同时录制采集。目前能较好地实现画面方便切换、声音大小方便调整的软件有不少,但本人通过实践得知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media encoder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优点如下一是此采集软件是Microsoft公司产品与绝大多数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理想:二是完全免费三是操作方便,具有输出信号种类多样,可根据拍摄资料的使用目的(如记录VCD、DVD或网上点播、直播等)方便选择。
(二)windows media encoder使用
操作encoder之前,需将两路DV视频信号输入DV采集卡的两个输入口中,将讲课人的话筒接入电脑的Mic口,将多媒体课件电脑的声音经Line out输出接至采集电脑的Line in输入口。
1、视频画面切换设置。运行encoder;2_后,在打开的[新建会话]窗口中的[向导]标签下双击[捕获音频或视频]图标。出现[新建会话向导)窗口,在此窗口中,有[视频]及[音频]两个选项,在[视频]左侧的下拉列表中,列出了所有已连接的DV摄像机或DV输入设备,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视频信号1,在[音频]选项中一般选用默认设置。设置后单击[下一步]打开[新建会话向导]输出文件窗口,输入要采集的文件名即可。然后单击下一步,打开分发窗口,在列表中选择[windows硬件配置文件]单击[下一步],打开[编码选项]窗口,根据输出需要,从对应的下拉列表中选取即可,然后单击下一步,完成会话配置,进入编码窗口,单击菜单[查看]下的[源面板]及[音频面板],在界面上左侧显示[源]控件及[音频]控件。右击[源]控件,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打开[会话属性]窗口,在[源]标签下,可以非常方便地添加第二路、第三路视频源,方法同前,然后关闭[会话属性]窗口,在[源]控件窗口中就会立即显示所添加的视频源。在录制多媒体课堂时,可根据需要,单击所对应的视频源,即可方便地切换到对应的视频画面。
婚纱照拍摄灯光搭配方法探讨 篇4
灯光属于人造光, 种类多, 而每一种的照度和光色都不一样。照度最强的灯光亮度也远低于日光, 给摄影的感光带来许多局限使高速度瞬间和小光圈景深都很难实现。光色最全、最亮的灯光是闪光灯所发的瞬间光, 虽然光色稳定和标准, 但由于其专业档次要求及操作的严格和复杂, 一般爱好者很难掌控;普通的灯光在照度和光色上都有缺陷, 而且容易损耗。灯光下的拍摄, 曝光速度慢、光圈大, 经常会出现偏暗色的现象, 抓拍动态中的瞬间容易晃动出现模糊。灯光下的拍摄, 要注意光线的照度性质及其色温的倾向, 要准备适合其光色和感度的胶卷, 数码照相机可预先调整好色彩的白平衡, 要准备适合拍摄的各类镜头, 最好有三脚架固定, 以及闪光灯等作为补光备用。
二、灯光与色温的关系
除闪光灯外, 一般灯光光源中各光色波长不整齐, 光线色温都不标准, 有程度不同的偏色。按接近正午日光色温标准的远近, 灯光可分为日光灯和有色灯两个种类。日光灯的光线相对较接近于正午日光的色温标准, 呈现出我们肉眼适应性的白光, 因而被称为“日光灯”。其光线柔和自然而舒服, 瓦数大的日光灯亮且性能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多见。但H光灯其实也是偏色的, 光源中紫色光波不足。人眼虽不能敏感查觉, 但摄影照片上的色彩反映就较为明显, 拍摄时, 可用紫色滤色镜进行调整。有色灯的光线较远离正午日光的色温标准, 因光色种类不同, 而发出各种有色光。低于正午日光色温标准的各种有色灯, 发出黄色到红色范围中程度不同的暖光。色温越低, 光线越红、越暖;而高于正午日光色温标准的各种有色灯, 发出绿色到蓝紫色范围中程度不同的冷光。色温越高, 光线越蓝紫、越冷。
三、婚纱照拍摄准灯光搭配方法
一般家庭拍摄婚纱照, 可选择部分较高档的数码相机。
1、灯光配置
一般准备3只250W-600W功率的灯即可, 灯上可配柔光箱。所谓的柔光灯箱, 其实就是把一只或数只灯泡放入一个箱体里, 通过能使光线散射的柔光箱罩 (一般由塑料或纺织品制成) 对被摄者照明, 箱体越大, 灯泡越多, 功率越强, 照明范围越广。
2、背景配置
家庭拍摄婚纱照, 可以准备几张简单的背景, 黑、白、灰、黄、蓝等背景较常用。
3、其它器材
反光板是婚纱拍摄必须的光线辅助工具, 补光、消除阴影、突出眼神等都全靠它的帮助。三脚架也是婚纱拍摄必须的工具, 特别是在室外拍摄, 更是必备器材。配件的购买可以去当地的摄影器材商店购买。
4、光线搭配
家庭婚纱拍摄, 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光线的控制和配合, 必须拥有较完整的光源系统, 而射向人物的主要光源应该分清主光源和辅助光源, 至于摄影师常用的灯光源则是主光源的补光源, 用来平衡人物脸部的上下光比, 适当的消除一些譬如皱纹、痘痘之类的质感部位。正是由于主灯与辅灯的光比, 才能刻画出不尽相同的容貌长相及个性气氛特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婚纱拍摄中如何控制光线。
(1) 主光
即决定婚纱拍摄照明格局的首选灯光, 而其它的灯光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灯箱发出的, 这样光线较为均匀, 便于控制其照明的距离和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调整, 而曝光量的确定就以主光为依据。
(2) 补光
也叫辅助光, 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对阴影进行补充照明, 使阴影变得浅淡。补光可以是与主光同样的柔光灯箱, 通过照明距离或输出功率来调整它与主光的光比。补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墙上, 通过调整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控制阴影的深浅。至于怎样才能使补光取得与主光的最佳光比, 则只能靠反复地试验。
(3) 背景光
在大多数情况下, 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 而背景比被摄者距离光源更远, 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如果按被摄者的照明情况曝光的话, 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了, 于是就有了背景光。背景光的运用要照顾到背景的色彩、距离和照明的角度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背景光进行反复调整才能用得恰到好处。
(4) 头发光
婚纱拍摄中, 为了使头部头发可以形成细腻的丝感, 避免成为漆黑一团, 我们还需要在头上投射一道柔和的灯光, 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 这就是头发光, 又称为“分离光”。这种用光方法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普遍, 一般采用小型柔光灯箱。这种头发光还可以采用把一束灯光通过天花板反射的办法来实施, 不过要注意控制布光范围, 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四、几种常见灯光搭配方案
用两支灯拍摄, 都照射在人物上, 一支在左侧为主灯, 一支偏向右为辅灯。根据服装及妆面的色彩, 又加入一支背景灯, 通过背景反射灯光, 使人物身上的光线更加柔和, 画面萦绕在以背景色调构成的环境中, 只采用了一个主光光源打光, 不过又加入了一个反光板, 这种方案拍摄出的人物有一定的阴影效果, 更有立体感。这种打光方案更强调视觉效果, 在斜后方打一支灯给人物, 可以使其和背景分离开来。要恰当地选择景别, 画幅格式和确实拍摄方向、调度, 适当安排人物的位置, 灵活处理身体的姿态和手势, 巧妙利用小道具, 表现服饰的线条特征, 处理好背景环境, 才能更好地拍摄出婚纱照。
摘要:一说到艺术照、婚纱照, 大家都想到需要到专业的影楼去拍摄, 其实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 只要我们有一款功能较完善的中高档数码相机, 再利用一些辅助设备, 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拍摄一组婚纱艺术照。以下将重点阐述婚纱照拍摄灯光搭配方法。
关键词:婚纱照,拍摄,灯光搭配
参考文献
[1]电脑报编.数码摄影一本通[M].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
拍摄台静物拍摄经验总结 篇5
食品拍摄,摄影箱内光比较方便
摄影中的静物摄影好像很讲究,但是入门摄影的时候可以去体验和尝试,静物拍摄的时候,可以从对光的理解和运用着手,也可以从对静物拍摄角度和立体感方面思考;通过几次静物拍摄的经历,总结一下如何利用拍摄台,拍摄箱及室内的闪光灯去把静物拍好。
静物台拍摄,注意塑料类的反光
静物拍摄,一般需要背景简单,所拍物品便于抠图及所拍图片用于其他的后期制作和宣传,拍摄过程中需要使用拍摄台(静物台),类似椅子,塑胶板的背景还是比较纯的,之前用过白布或者白纸,但是在拍静物的时候,还是配合静物台个人觉得更好。
另外一次的拍摄记录
如果用光不擅长可以用静物箱(摄影箱)来,摄影箱的光源够多,光线也均匀,可以减少布光的烦恼,达到快速拍照,出产品的效果,注意选择好箱子内的背景布和拍摄角度即可,静物箱个人觉得有一个心细、有创意的布置人员,将会给拍摄过程带来很多乐趣和效率,
上面把所用到的辅助设备做了一些简述,更高一级的静物摄影,会从用灯和用光等都方面入手,而作为体验的玩法,先去了解光影,去了解静物拍摄的过程和有效方法等,逐步积累经验。
拍摄用光和注意事项
静物拍,一般用2个灯或者3个灯,配合柔光箱,两个灯从左右两侧打光;
静物箱拍摄,主要保证静物箱高度,然后就是保证放入的物品不要带水,容易对白色的背景布产生斑点及其他坏的影响;
在拍摄有塑料或者塑料薄膜的产品时,注意反光点,合理的改变产品侧面或者灯光的角度;
根据静物角度,厚度以及想表现的不同面,合理的选取拍摄角度。
可以选择人来拿着产品,增加亲和力
这个场景可以用人来拿着静物拍摄
摄影爱好:记录学摄影的点滴,拍摄作品可能达不到某某要求时还请多谅解,正在努力提高,热心人请多分享提高方法。
★ 素描静物教学计划
★ 静物素描教学反思
★ 静物写生教学设计
★ 观察鼻涕虫作文
★ 观察种子作文
★ 观察日记作文
★ 小学生观察作文
★ 观察壁虎作文
★ 观察植物作文
数码拍摄,数码输出 篇6
数码输出更是雨后春笋,喷墨、热升华、LED、激光,多种形式各显其能。于是,从几万、几十万元的专业数码相机到几千元的袖珍数码相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拍照片的行列里;而经由数码输出(也就是说不是使用底片通过灯光将影像投射在相纸上曝光)的照片在影展、影赛上也大量出现,并常常以色彩浓重、影像清晰锐利而赢得观者的好感。
目前几乎没有人拒绝数码相机,对不经过电脑加工的数码输出似乎也没有太多意见。看来认定数码拍摄、数码输出和传统摄影是直系亲属没有问题。
WPP动态
在刚刚结束的第4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中,共收到来自123个国家4171位摄影师的49235幅作品。其中55.7%的参赛作品是以数码作品形式参赛的,而在2001年的第44届“荷赛”中,只有27.5%的作品以此形式参赛。
无题苏朝阳摄
尼康CoolPix880数码相机。F2.8,1/7秒。在电脑中作过裁剪,略微调整色阶。
苏朝阳:区别只是记录介质的不同
1、数码相机拍摄的数码作品将是今后摄影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应对其加以排斥。因为就摄影本质而言,用数码相机拍摄和用数码输出的作品与传统相机及冲印是相同的。区别只是记录的介质不同。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对数码作品另眼相看或加以限制。前提是:没有对数码图像做修改、加工、合成等后期处理。
2、必须对参赛的数码作品加以必要的制约,对偏离摄影规则的数码作品应该淘汰,或另外增设一类,如技法创意类。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数码作品,凡是经过电脑后期加工的,如拼接、合成、移花接木、使用各种滤镜等等,还有经过传统暗房加工处理的,都归于此类。它们的共同点是:最终的影像是人工合成的,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
暮林毅摄使用尼康数码相机
任国恩(中国邮票公司摄影师):
摄影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技术受到现代科技的挑战。数码技术在影像中的运用应该说是摄影的发展,摄影比赛都会面对这些数码作品。社会生活类、风光类的作品在电脑上稍做修整,使画面更耐看,而且不露任何痕迹。而静物、广告摄影依靠电脑制作的就会更多些。关键是要把类别分好,然后用不同的标准来评判。
锁不住的巨龙赵崇毅摄
时间:2001年9月,地点:金山岭长城。
器材:pentax67BODY,105/2.4LENS胶卷:KODAKE100VS数据:F22,1/4S
数码处理:经PS5.02软件略作裁剪,对色界、对比度、饱和度略作调整,其他未做修改。
赵崇毅:三点建议
一、观念上的转变。照片数码化正是电脑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我们必须顺应它并为我所用。
二、“度”的掌握。就画面改动程度的高低而言,我认为广告摄影的程度可以最高,而风光摄影次之,纪实摄影则必须严格保持其真实性。否则,当摄影都演变成平面设计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规范化。对各类照片的数码技术运用加以规范很有必要。对此,摄影界的权威机构有责任作出相应的规定,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儿童与鸽子温志成摄
相机:佳能EOS50E
EPSON1200扫描仪
拍摄方法 篇7
1. 电视新闻拍摄中人物的拍摄要点
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 人物是主要的拍摄对象, 包括单人镜头的拍摄以及群体镜头的拍摄。
(1) 单人新闻拍摄要点
第一, 不宜采用仰视或者俯视的角度来拍摄, 因此这两种拍摄方法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 所以单人新闻应该正常平拍, 客观地表达新闻事实;第二, 在拍摄方向上, 宜正面拍摄。如果需要保护被拍摄者, 则可以采用背面拍摄的方式。
(2) 群体人物的拍摄
第一, 在表现场面的气势时, 可以找到制高点进行俯拍;第二, 为了拉近被拍摄群体与观众的距离, 还需要在拍摄过程中走到人物身边或者到人群中间进行拍摄。
2. 群体会议的拍摄技巧分析
在拍摄电视新闻时, 群体新闻的主要类型就是会议, 所涉及到的场所包括签到台、主会场以及VIP厅等。
2.1 空镜头的运用
在会议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 可以利用空镜头来拍摄会场全景以及签到台的布置情况等。此外, 空镜头对细节的拍摄还可以体现出会场的装饰特色。
2.2 叙述镜头的运用
叙述镜头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之间一般具有较大的关联, 或是时间上的, 或是内容逻辑上的。而会议内容比较单调, 主要就是不同嘉宾的发言。因此为了避免拍摄画面的单调感觉, 可以利用叙述镜头拍摄发言人与参与人员之间的互动, 让拍摄画面更加丰富。
2.3 找准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指的是被拍摄对象和摄像机之间的夹角, 随着拍摄角度的不同, 拍摄陪体、主体、背景以及前景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受到影响。并且, 不同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所体现的重点也不相同, 所表达人物、情绪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2.4 会场情况的拍摄
在拍摄会场时, 要同时包括全景和单人镜头这两个方面的特写镜头。会场前排的嘉宾一般都比较重要, 因此需要从左右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拍摄。拍摄单人特写时需要避免水杯以及麦克风挡住面部的情况。
2.5 会议活动的拍摄
避免会议新闻内容单调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尽量将更多的内容包含到摄像机中, 利用画面的层次性来改善电视新闻画面的单调问题。因此, 拍摄过程需要贯穿会议的全部过程, 尤其是会议中相关人员的握手、沟通的画面以及互赠名片等情景, 利用这些元素可以有效改善画面的单调问题, 让电视新闻更加生动。
2.6 发言人的拍摄
会议发言是电视会议新闻的重要内容, 因此发言人的拍摄一般都需要采用特写的形式进行拍摄。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在离发言人较近的位置拍摄, 并注意将会场的横幅、投影以及与会议相关的信息包含到画面中。会议发言过程中, 发言人抬头、与观众互动以及做出带有强烈感情的手势动作时可能会影响到拍摄角度, 导致拍摄画面无法清晰呈现。为此, 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时刻留意画面中主要人物位置以及角度的变化, 并根据他们的变化对摄像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免影响到画面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的拍摄水平直接关系到新闻质量, 是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会议是常见的电视新闻类型, 要想提高电视会议新闻的拍摄质量,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运用好空镜头和叙述镜头;第二, 找准拍摄角度;第三, 拍摄会场情况时, 应该同时包括全景和单人镜头这两个方面的特写镜头;第四, 拍摄会议活动时, 要让拍摄贯穿会议的全部过程, 将更多的内容包含到摄像机中, 利用画面的层次性来改善电视新闻画面的单调问题, 利用互赠名片、握手等情景来丰富电视新闻的画面效果, 避免内容太过单调;第五, 发言人的拍摄最好在离发言人较近的位置进行, 留意发言人抬头、与观众互动以及做出带有强烈感情的手势动作时对拍摄角度的影响, 根据他们的变化对摄像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免影响到画面质量。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电视新闻拍摄中人物拍摄的要点, 然后以会议拍摄为载体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电视新闻的拍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电视新闻,拍摄方法,技巧,镜头
参考文献
[1]张宏伟.电视新闻的拍摄技巧[J].记者摇篮, 2010 (05)
[2]董春鸿.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J].华章, 2011 (03)
拍摄方法 篇8
1 曝光三角关系
摄影领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就是曝光三角关系, 如图1。这3个设置共同影响着画面的曝光效果:快门速度、光圈、感光度。在拍摄视频时, 可能需要完全使用手动模式拍摄并且精确掌控这3个要素是画面达到所需的曝光效果。而视频本身的限制会使拍摄时获得正确曝光的难度更大。
2 快门速度对曝光的影响
快门速度控制的是拍摄照片时曝光的时间, 在视频拍摄中, 它有一个类似的功能, 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光线获得的数量。快门速度也控制着画面中模糊部分的多少。举例来说, 当使用24fps的帧频拍摄时, 应当把曝光表设置在1/48s的曝光长度 (可能选择1/50s) 。当使用30fps的帧频拍摄, 就应当使用1/60s的速度。按照这个方法操作就可以确保相机产生的模糊感看起来比较自然。
这些规则可以改变吗?当然。在以下两种情况下, 可以不按上面的规定操作。
如果希望使用更风格化的手法来表现故事, 就可以改变快门速度。更长的快门速度可以创造更多的模糊和虚化线条。更短的快门速度可以获得节奏欢快的不连贯性运动。
如果通过所有的尝试, 还是不能获得需要的曝光, 就可以通过改变快门速度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相机。可是, 这种改变应当在通过改变光圈和感光度无法解决的情况才能使用。
3 光圈对曝光的影响
用一种简单的事物来形容光圈, 那就是窗户。窗户越大, 进入相机的光线就越多, 如图2。f值越小, 就代表开口越大。更大的光圈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相机。
使用较小f值得优势在于, 用户更大的控制力, 以此决定最终进入相机的光线数量。这并不是说使用最小的f值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光圈越大, 景深就越小。当用f/1.4的镜头拍摄时, 只能让一个人的鼻子保持清晰, 连耳朵都被模糊了。
F值越小的镜头通常价格越昂贵。大部分普通镜头的最小f值一般在f/4—f/6之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专业变焦镜头一般可以达到f/2.8, 而专业定焦镜头 (焦距固定) 可以更小一些。
较便宜的变焦镜头在改变焦距时也会改变f值。这就意味着如果试图改变焦距, 就可能中途改变视频的曝光度。
4 感光度对曝光的影响
随着光线的变化, 比如在混合照明或者阴天的环境下, 可以将感光度增至ISO200或ISO400。感光度越高, 比如ISO 800、ISO 1250甚至ISO 1600, 可以适用于夜晚和暗光环境下拍摄。许多新推出的数码单反相机甚至可以使感光度达到更高的数值。
然而, 需要明确的是, 调高感光度和增加音量有些类似。随着信号的不断放大, 和面噪点也会逐渐增加。拍摄视频时, 噪点太多会导致单个像素出现跳动现象, 从而使画面出现颗粒状物质。因此, 一定多加练习和测试, 数量掌握感光度的调整范围。
5 使用辅助设备取景
使用单反相机拍摄视频时, 取景器无法正常使用, 因为在录制视频时, 相机内部的反光镜片必须工作。单反相机的LCD屏往往无法正确反映视频的准确性, 这时候, 最好采用小型放大镜或取景器。辅助取景器可以消除外界光线的干扰, 是观测曝光度和聚焦更加容易;辅助取景器提供与眼接触的额外依靠点, 使得相机更加稳定, 可减少相机的摇晃。
参考文献
[1]王健.数字摄像机[M].中国美术教育, 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任金州.电视摄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
[3]向卫东.电视摄像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拍摄方法 篇9
在现今的互联网上,图片已经成为一种的必要信息载体,是影响网上购物成交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商品图片可以分为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由于这两类图片所附带的信息类型不同,根据具体的处理需求,在很多场合需要将其区分开来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商家销售商品时,会提供一些附加的图片来介绍其商品。如尺码介绍、买家好评、店铺公告等,这些图片都是计算机生成图片,如图1所示。它们都并非与特定商品严格相关,会给基于图片的数据挖掘带来很大的干扰,因此需要在做数据挖掘之前,将其剔除出来。
现有的一些用于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判断方法[1,2,3,9,10],分别利用了图片色彩数、主颜色率、色彩饱和度、图片边缘锐度等判断项进行判断。本文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实现,并采用互联网上的商品图进行测试,发现这些方法并不满足商品图的批量处理需求。通过对商品图中的计算机生成图片的观察,发现这些图片中大部分是文字图片或者视觉感很差、色彩暗淡的图片。针对这两类图片本文分别提出了区分文字图片和图像图片的判断项,以及视觉垃圾图的判断项。对同样的商品图测试集进行测试,发现采用这两个判断项进行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区分,其运行时间、召回率、准确率优于之前的判断项。
1 相关工作
通过提取图片的特征来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可以应用于网络图片搜索,商品垃圾图的剔除,图像处理的优化等方面。由于这些需求,前面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判断方法来实现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区分。
Athitos V等[1]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片色彩数、主颜色率、相邻最远距离大于阈值的点数、色彩饱和度、颜色直方图相关性等判断项的综合判断方法。他们认为计算机生成图片的颜色比较单一,主颜色率比较高,相邻像素点的差别比较大,色彩饱和度高的像素点较多。并且计算机生成图片的颜色直方图和统计所得的计算机生成图片的平均颜色直方图的相关性大于与统计所得的相机拍摄图片的平均颜色直方图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决策树整合这里判断项,综合的判定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
Chen Yuanhao等[2]在Athitos V的工作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采用高频色彩率代替了主颜色率;采用均值、标准方差、失真度这三个色彩参量[4]代替了颜色直方图判断项;提出了色彩空间相关性[5]判断项,即像素与其领域点像素相似的概率统计;提出了高频色彩空间区域判断项,即统计大块的单色区域面积所占的比例;沿用了相邻最远距离直方图判断项。
Rainer Lienhart等[3]提出了采用图片的噪声量来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方法。认为相机拍摄图片不可避免的存在自然噪声,而计算机生成图片所含的噪声较少。在文章中作者不但对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做了区分,还进一步对计算机生成图片做了细分,分成幻灯片图片、漫画卡通图片和其他图片;并进一步将相机拍摄图片细分成相机拍摄图片,人工合成但是和计算机拍摄图片很相近的图片。
另外还有一些采用贝叶斯统计结构[6]、图像纹理[7]、色彩直方图和纹理方向[8]等来实现户外拍摄图片和户内拍摄图片、城市图片和乡村图片等各式各样的图片的区分,这些判断项设置不同的阈值条件,也可以应用于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区分。
本文采用商品图片集测试了上述文献中的方法之后,发现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判断项在处理商品图时效果很差,不能有效的进行区分。主要是因为商品图为了显示的方便,所采用的图片压缩改变了原本图片的一些性质,如颜色数、主颜色率等,使得这些特征对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区分力度变弱,甚至不能区分。本文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区分商品图中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方法。
2 方法讨论
对于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区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判断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不同的数据集其所需采用的判断项也应当不同。现有判断项都有一定理论依据,下面测试了常用的几个简单的判断项,基于测试的结果,分析了其在商品图中失败的原因。并阐述了我们提出的判别方法以及实现结果。
2.1 图片预处理
对于大规模的图片处理,必须考虑商品图片的具体情况,以及精确度和运算时间的权衡。商品图片是指商家提供用于展示其所需销售的商品的图片,大部分是商家自己拍摄的该商品的图片,另外还有一部分网上流传的该商品的模特图片。
在互联网上的商品图,由于显示的需求一般都需要压缩到指定的尺度大小。压缩的过程往往附带了插值运算,而插值运算一定会改变图片原有的信息,使得相应的判断项的值发生改变,以致一些判断项失去分辨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能力。本文中的处理都是采用预先压缩到200×200大小的图片,我们直接调用了Image magick中的Zoom方法进行尺度压缩,该方法采用双线型插值算法实现。
图像像素可以表示为R、G、B三原色,根据存储器的不同分为32 bit和64 bit像素,即RGB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256)、(0,216)。某些判断项的运算时间和色彩空间的大小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色彩空间过大必将导致分类时间的增加,以至于不适应于互联网上批量图片的处理。比如,对色彩数这个判断项来说,在一个有2 000张图片的测试集中,如果色彩空间为(0,28),每幅图片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84 ms;而如果色彩空间为(0,25),那么每幅图片所需的平均处理时间将变为2 ms。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在处理的过程中,将会对不同的判断项使用不同的色彩空间尺度进行压缩,以适应实时需求。
在表1中列出了,测试的几个判断项的阈值设定,色度空间的压缩尺度,以及实验结果的召回率、准确率、Fmeasure和每幅图运行时间(ms/幅)。其中,Fmeasure=2×(召回率×准确率)/(召回率+准确率)。下面将逐项对这些判断项进行描绘,并阐述它们具体的实现过程。
2.2 现有判断项和判别失败原因
1)颜色数
通过颜色数的统计来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是一条常用的判断项。普遍认为由计算机生成的图片一般颜色比较单一,而相机拍摄的相机拍摄图片其颜色是相对比较复杂。于是,可以统计图片的色彩数并设定一个恰当阈值,高于这个阈值的图片认为是相机拍摄图片,低于该阈值的认为是计算机生成图片。
该判断项在理论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对商品图的处理中,实际商品图片存在的尺度压缩以及色彩空间的压缩都导致颜色数的统计发生了变化。具体实现中,首先将图片压缩到200×200大小,然后将色彩空间压缩到(0,25),再提取图片的色彩数。图片的压缩处理中的插值操作使得原本色彩数比较单一的计算机生成图片色彩数增加了,而色彩较为复杂的相机拍摄图片的色彩数增加却不明显;同时色彩空间的压缩也消除了相机拍摄图片的细节颜色,计算机生成图片的色彩影响却比较小。上述的两项操作使得理论上色彩数差别比较大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实际统计的结果其差别已经不再明显。如图2所示,设置阈值为100时所得到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其中有大部分是判断失误的。对10 000幅图片的测试集,平均每幅图片的运行时间为2.3 ms,其准确率为14/37,召回率为14/193。
2)主颜色率与次主颜色率
主颜色率即为图片中频率最高的颜色在图片中所占的比率。由计算机生成的图片往往背景比较单一,即对应的主颜色率往往比较大。可以通过主颜色率来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但是在互联网上的商品图往往都是商家自己拍摄的,而且习惯于将其商品放在一个单一的背景进行拍摄,如墙上,地板上等。在计算这些商品图时发现他们的主颜色率也很高,这就是失去了以主颜色率作为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判断项的实际意义。
为了剔除上述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次主颜色率作为新的判断项,即在去掉最高频颜色后再计算新的最高频色彩数所对应的覆盖率。这样子计算的色彩覆盖率就摒弃了商品图背景的影响。测试发现对于衣物类图片来说,存在大量的纯色的商品。设置次主颜色率的阈值为0.3,最后得到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如图3所示,从同样的10 000幅图片的测试集得到相应的召回率为8/193,准确率为8/97,可见本方法不能适应商品图中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需求。
3)图像边缘锐度
图像边缘锐度是统计像素与其周围四个像素相差距离比较大的像素点所占的比率。假设一个像素的色彩向量为(r,g,b),其中的一个4领域像素的色彩向量为(r′,g′,b′),则相应的距离定义为d=|r-r′|+|g-g′|+|b-b′|。由于在求取该值之前将图片的色彩空间压缩到(0,32),则d的取值范围为0到96。求得每个像素与其4领域中的四个像素的距离中的最大值,当该值大于某个阈值的时候,本文通过测试选定的阈值为33,将该像素认定为高锐度值点。最后统计这类像素所占的比率作为图像边缘锐度的判断项。
由于相机感光元件的性质,其边缘是平滑过渡的,所以相机拍摄图片的边缘锐度比较低。相对的,计算机生成图片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其边缘显得比较生硬一些,则其边缘锐度比较高。但是前面已经提到商品图都经过图片压缩处理,其中的插值操作会将原本生硬的边缘过渡变得平滑。再加上色彩处理过程中色彩空间的压缩也使得该判断最后的测试结果很差,找到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大部分为格子图案的商品,如图4所示。10 000图片集测试其平均每幅运行时间为4.3 ms,召回率为10/193,准确率为10/68。可见该判断项同样不适用于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分类判定。
4)图像饱和度
图像饱和度[1]也是在之前文献中作为判断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一个判断项。由于计算机生成图片一般使用确定的色彩,使得计算机生成图片普遍饱和度比较高,相对而言相机拍摄图片的饱和度比低。然而,测试发现,对于商品图这项判断是失效的。大量的商品图片,其中的商品色彩是比较艳丽的,图像饱和点也比较多。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法找到一个合适的阈值来区分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该判断项可以用于判断自然风景相机拍摄图片,但是不能用于商品图的判定。
从上述四个常见的判断项的测试结果我们发现他们不适用于针对商品图的处理,商品图为了显示的需要而进行的Zoom尺度压缩,使得这些判断项失去了原本的区分意义。同时,为了降低运行时间所采用的色度空间的压缩也使得这些判断项适用性降低。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提出了新的判别方法来区分商品图中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
2.3 我们的判断项
1)文字图片判断项
在一个有文字图片和图像图片的集合中,人眼一般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文字图片和图像图片,这说明文字图片和图像图片存在很强烈的视觉差异。而商品图中的文字图片一般都是计算机生成图片,如商家的描绘图片,买家好评等。从这一点考虑,我们提出一个实现简单、运行速度快的判别文字图片的判断项。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人眼能够很方便的分辨出文字图片和图像图片,首先是因为文字图片所带来的整体的视觉影响,也就是说,文字图片中横向或者纵向的像素的堆积效应。因此可以通过统计横向和纵向的像素统计直方图来对文字图片进行判定,如图5所示。如果该直方图呈现出特殊的分布,对于文字图片来说直方图会出现图5所示的大量的梯度分布。统计这些梯度分布就可以方便的判断图片为文字图片还是图像图片,我们将判断的文字图片视为计算机生成图片,将图像图片视为相机拍摄图片。
同样测试上述的10 000张图片集合,选定合适的阈值,最后得到的基于该判断项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通过该判断项可以方便的挑出文字图片,还有一部分标记尺码的图片。在测试的图片集中,该判断项的平均每幅所花的时间为1.6 ms,其召回率为75/193,准确率为75/142。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几个判断项,判断是否是文字的该判断项其招回率和准确率都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该判断项的运算时间和色彩空间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更大的保留原有图片的色彩,使得判断的真实性更强,且运算时间又能满足实际的商品图需求。
2)视觉垃圾图判断项
观察商品图中计算机生成图片,发现有一部分计算机生成图片颜色比较暗淡,它们的主体颜色为白色或灰色或纯黑色。这部分图片的主观视觉感受是很差的,也就是这样的图片即使不是计算机生成图片它所携带的商品信息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也是有限的。可以通过简单判断它们大致的色彩情况以及所携带的色彩信息量将它们判定为计算机生成图片。
首先,判断图片的主颜色是否为白色或纯黑色,如果是则认为该图片有可能为垃圾图。但仍需进一步判断,因为有一定数量的商品图是将商品置于白色或黑色的背景下拍摄的。于是,将图片分成九个块,分别求取每个块中的主颜色,如果主颜色为黑色的图片其九个块中的主颜色也为黑色,则判定该图片为计算机生成图片;如果主颜色为白色,多个块中的主颜色也偏白色,且图片的有效颜色数比较低,则判定为计算机生成图片;如果主颜色为白色,中间块中主颜色也为白色,且对角上有主颜色为白色的块,也判定为计算机生成图片。结果如图7所示。
由于上述对图片的主颜色都是大致的判定,对色彩多样性的细节没有考虑,所以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对图片的色彩空间做大尺度的压缩,这里,我们将颜色空间压缩到(0,8)。这样不会影响判断,却能大量的节约运算时间。
在上述的10 000测试的图片集中,该判断项的平均每幅所花的时间为1.9 ms,其召回率为52/193,准确率为52/76。
从上述的几个判断项测试的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针对商品图的数据特征,文字图片判断项和视觉垃圾图判断项准确率远高于其他判断项或者它们的组合;分析这两项判断项以及它们的组合所得到的召回率可见,这两项判断具有很高的互补性;从所有判断项组合判定所得的召回率和准确率来看,其他判断项的加入对召回率提高并不大,却大大的降低了准确率,由此可见文字图片判断项和视觉垃圾图判断项对其他判断项的覆盖率比较高;从每幅图片所花的时间来看,这两个判断项所花的时间相对比较低。于是将这两个判断项结合起来判断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在前面的数据中,文字图片判断项的召回率比视觉垃圾图判断项的高,也就是它比视觉垃圾图判断项对更多的图片做出了判定,并且它对单幅图片的运算时间也短于视觉垃圾图判断项。基于上述的考虑,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先做文字图片判定再进行视觉垃圾图判定。采用同样的10 000张图片的集合进行测试,两项结合的平均每幅所花的时间为2.3 ms,其召回率为109/192,准确率为109/201。同时我们也测试一个更大包含40 000张图片的集合,其召回率为412/682=0.604,准确率为412/828=0.498。可见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其相应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将会不同。并且召回率和准确率对同一个方法来说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参量。
3 结论
本文从商品图的图片特征和商品图的实时处理需求入手,提出了区分文字图片和图像图片方法,以及提取视角垃圾图的方法,并将它们结合用于商品图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区分。目前400张/s图片的处理量可以满足商品图的批量快速处理需求,50%左右的召回率和准确率也远高于其他的几个判断项。本文所提到的区分商品图中的计算机生成图片和相机拍摄图片的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测试显示不管从运行时间还是从召回率和准确率来说都是简单有效的。
参考文献
[1]Athitsos Vassilis,Swain Michael J,Frankel Charles.Distinguishing Photographs and Graphics on the World Wide Web[C]//IEEE Workshop on Content-Based Access of Image and Video Libraries,San Juan,Puerto Rico,June20,1997:10-17.
[2]CHEN Yuan-hao,LI Zhi-wei,LI Ming-jing,et al.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Photographs and Graphic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Toronto,Ont,July9-12,2006:973-976.
[3]Lienhart Rainer,Hartmann Alexander.Classifying Images on the Web Automatically[J].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S1017-9909),2002,11(4):445-454.
[4]Stricker Markus A,Orengo Markus.Similarity of color images[J].Proc.of SPIE(S0277-786X),1995,2420:381-392.
[5]Huang Jing,Kumar S Ravi,Mitra Mandar,et al.Image Indexing Using Color Correlograms:USA,US6,246,790B1[P].2001-6-12.
[6]Vailaya Aditya,Figueiredo Mario,Jain Anil,et al.Content-based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of vacation images[C]//Process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Systems,Florence,Italy,June7-11,1999,1:518-523.
[7]Gorkani M M,Picard R W.Texture orientation for sorting photos"at a glance"[C]//Proceedings of the12th IA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Jerusalem,Israel,Oct9-13,1994,1:459-464.
[8]Yiu Elaine C.Image Classification Using Color Cues and Texture Orientation[D].Cambridge of USA: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of MIT,1996.
[9]Ng Tian-Tsong,Chang Shih-Fu,Hsu Jessie,et al.Physics-motivated features for distinguishing photographic images and computer graphics[C]//Proceedings of the13th annual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Hilton,Singapore,Nov6-11,2005:239-248.
拍摄方法 篇10
1 固定摄像的内涵及特点
固定摄像,是指在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将摄像机固定放置在特定的位置,在拍摄过程中使相机的光线和镜头焦距要始终保持一致,但是并不是所有拍摄画面和对象都是静止的,有时,也需要对动态的画面、对象进行拍摄。固定画面,是指在拍摄过程中相关拍摄数据都始终维持一致,如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焦距等,在保持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拍摄的画面为固定画面。
经过相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固定摄像的方法适用于一些访谈节目,如《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等访谈类综艺节目。通过固定摄像方法拍摄出的电视节目给观众带来一种和谐平静感觉。同时,这种摄像方法可以进行集中拍摄,达到了访谈类综艺节目所要求的节目效果。但固定摄像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存在视点单一、镜头不能更好地展示画面效果及画面轨迹不清晰问题等。
在使用固定摄像方法进行电视节目拍摄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保证电视画面的流畅程度并有一定的衔接性,使电视节目达到要求的效果。在抓拍特定的画面时,必须保持画面稳定。摄像师在拍摄时,要根据电视节目的性质和要求选择最佳的拍摄对象。
2 运动摄像的内涵和特点
运动摄像,是指摄像师根据要求变动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焦距的拍摄方法。运动画面,是指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对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焦距的进行改变,通过改变后拍摄出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根据运动摄像的特点,其适用于变换程度和次数较多的综艺节目,如《挑战者联盟》《全员加速中》《Running Man》等。
将镜头进行推进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使用较多的摄像方法,这种摄像方法可以根据场景的需要对演员进行特写拍摄,镜头由远向近逐渐推进可以给观众带来一定视觉体验。使用运动摄像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拍摄可以有效避免固定摄像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建议电视节目拍摄人员根据拍摄画面时尽量选择运动摄像的方法,使电视节目效果和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3 使用固定摄像和运动摄像时需要注重的技巧
首先,要注重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在进行电视节目拍摄时,一定要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即使是在镜头进行转换以及摄像机在调整位置时也要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性,这样才能确保电视节目的效果。为了使拍摄画面满足稳定性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尽量保证拍摄画面基本线条的稳定,在拍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线条模式是横平竖直,这种线条模式符合人们观看节目的要求,所以要求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证画面线条的稳定性。另一种是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使用推镜头的方法,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应该减少大程度转换摄像头的次数,在满足拍摄要求的情况下多使用推镜头的方法。
其次,要注重拍摄画面的方向性。在拍摄过程中,每个电视画面的拍摄都需要自身进行镜头聚焦,进而调整拍摄的方向。在进行连续画面的拍摄时,摄像师要根据拍摄要求为自己制定特有的拍摄路线,在拍摄过程中要根据设定的路线进行,这样才能使拍摄出来的电视画面效果达到要求。
最后,在进行电视节目拍摄时,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光线。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光线种类非常多,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是顺光、逆光、侧顺光及逆顺光等。为了在拍摄过程中更好地使用光线,必须对各种光线进行详细深入了解,进而在拍摄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宜的光线进行更快更好的拍摄。
4 结语
上述文章对电视拍摄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希望相关电视节目摄像人员根据电视节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摄像方法进行拍摄。此外,还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电视节目播出后的效果达到预期要求。
摘要: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电视摄像,摄像质量对电视制作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摄像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会导致一系列的电视节目质量受到影响。本文主要对电视摄像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技巧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员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视摄像,固定拍摄,运动拍摄,技巧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啸涛.论电视摄像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J].理论与创作,2010(4).
[2]张延.论电视摄像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J].大众文艺,2014(12).
[3]谭颖,于海洋.电视新闻拍摄的技巧与应用[J].青年记者,2013(2).
怎么拍摄街猫 篇11
而这一次,就让我们先从你要带的东西说起。
出门拍摄街猫最重要的穿衣原则就是,方便活动并尽量不会引起猫咪的注意。
据说猫咪对黄色、蓝色和紫色更加敏感。但实际上,猫看到的颜色的饱和度远远低于人类,因此穿得鲜艳一点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要有闪亮的亮片装饰。
摄影师马克 · 吕布曾说,一个摄影师首先需要的是一双好鞋。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跟拍街猫时,你需要一双走路时不会发出太大声音的舒适的鞋。
最好能穿长衣长裤。为了得到更有亲和力的照片,拍摄街猫时,往往需要采用“膜拜”的姿势。长衣长裤能更好地保护肘部和膝盖。
你应该背上这些
在装上你的相机之前,请把这些东西也准备好。
一个
朋友
一个和你一样爱猫爱摄影的朋友,绝对是街拍时最强大的装备。如果你的朋友是“多啦A梦”型的,那么你带上一个就够了。
一些道具
有时候,那些自由散漫的猫模特根本不会乖乖在你想要的地方待着,这时候你可以请出一些毫无“违和感”的道具,吸引它们前来。比如雨天中一把漂亮的雨伞,或草地上的一个纸箱。
逗猫棒
为了让街猫出现更有趣的动作,你还可以请出逗猫棒。实际上,你看到的那些街头猫咪跳跃或者舞蹈的动作,大多是逗猫棒的功劳。但为了让逗猫棒发挥更好的作用,你还需要带上一个朋友。
如果有可能,请选择你的相机中最轻便,对焦最准确的那一款。如果你负重能力很强,选择一款单反相机当然也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个“软妹纸”,一款性能良好的单电相机就是不错的选择(具体型号可以参看上期杂志)。而且对野外生活的流浪猫来说,
相机越小威胁越小,越容易接受。
手机也可以
实际上,鉴于现在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手机修图软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很多情况下,手机也完全可以完成相机的工作。因此,在见到难得一遇的画面时,如果你没带相机也不要放弃拍摄,果断地拿出手机吧。
一般的外拍活动,选择一款比较全能的变焦镜头就足够了。摄影师一般会推荐焦距为24~70mm或70~200mm的镜头。但实际上,任何一款镜头都可以拍出好照片。
很多朋友在拍摄时很少用到遮光罩,实际上在野外拍摄时,遮光罩的作用很重要。如果你喜欢拍摄逆光下的猫咪,遮光罩可以幫助你遮挡直射的光线,减少炫光的产生,让画面更清晰柔和。
要不要带闪光灯?
一般的户外拍摄,专业摄影师会建议你带上闪光灯,以补充光线。但在拍摄猫咪时,我们一般不建议使用闪光灯。突然的强光不但会刺激猫咪的眼睛,还会让你的模特因紧张或害怕而逃走。
如果被拍摄者脸部光比太强时,摄影师一般也会使用反光板,但在野外拍猫时用处却不大。首先,如果在猫咪面前突然打开反光板往往会吓它们一跳,其次,如果你把反光板摆在它们的面前,它们很可能会忍不住把反光板当作坐垫,一屁股坐在上面,完全没办法拍摄。
拍摄方法 篇12
关键词:电影,胶片,拍摄
随着柯达宣布申请破产, 胶片拍摄的日子越行越远, 数字化的推进势不可挡。对于摄影师, 特别是习惯于胶片的摄影师来说, 像是一次恋爱的分手, 舍不得但也只能看着背影远走。胶片拍摄和数字有着许多的不同, 在这里想怀念一下胶片拍摄的时光, 谈谈色反差在影片中的使用。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 都是完成摄影师构思的画面。虽然拍摄载体变化, 但是对于画面的理解却不会因时间的前进而改变。摄影重视的是光线的对比, 颜色的对比对于摄影创作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当今各种不同的媒介拍摄当中, 胶片存在的优势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宽容度和色彩还原上, 而具有色彩对比的画面能更好的体现色还原对于胶片的优势, 而颜色在人的视觉感受上的冲击力要比光影对比的程度更强烈, 所以控制好色反差的画面对于摄影创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颜色本身对于人的情绪感受具有多重变化, 能够把带有颜色对比的画面用在当今电影的拍摄当中, 是摄影师把握好创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以下我就根据以前所拍摄的影片为参考谈一下自己对色反差画面的认识以及其在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在我以前拍摄的经历当中, 个人比较偏好颜色的对比, 严格的说是用以光为主的色反差画面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在霍建起导演的《情人结》当中, 故事主要发生在以屈然 (赵薇扮演) 和侯嘉 (陆毅扮演) 两家为主的场景当中, 我们把两家的场景首先以不同的色调来区分开, 这个色调的设定, 首先是建立在美术的基础上, 然后在用光方面, 我们也用色反差的变化来区分开两家。
首先在美术对于两个场景基调中是这样区分的, 侯嘉家是以绿色为基调, 他家的墙围的颜色是以绿色为主, 而屈然家的墙围颜色是以褐色为主, 然后再配上棕褐色的地板和家具, 所以屈家呈现出一个偏暖的色彩倾向。两个家庭在本戏当中是最主要的两个内景, 所以为了能在视觉上给观众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因此我们在色光的运用上, 也让屈然的家更加突出了色光的使用, 这样使整个屈然的家从美术到用光都能给人以明显的视觉造型, 相对比侯家我们则尽量减少了其色反差的变化, 让其以绿色为主的偏冷色调统一下来, 这样能在画面中清晰的分开来两个场景的变化。在具体的操作当中, 我们与美术部门协商, 在屈然家安排更多的戏用灯具, 例如, 吊灯、台灯, 我们在进入屈然家的场景中, 尽量保持了一个阳光不是很强烈, 家里灯具始终开亮的一个氛围中, 也就是在日内的戏中, 我们也尽量让家里的灯亮着, 这样在同一个画面中, 就形成经常带有色反差的画面。
屈然家主要的戏, 主要发生在客厅的餐桌上, 这个餐桌上有一个吊灯, 所以我们把所有发生在餐桌旁的戏都处理成以柔和的阴天光线为主, 只是偶尔赋予暗区以直射的阳光感, 而在餐桌附近的主要光效变成吊灯自然散落下来的暖光的感觉。所以人物在这个场景当中, 如果当人物离餐桌近, 那她自然形成以暖色为主光的吊灯效果, 当人物走在其他位置时, 又受到阳光散射的照射, 这样在屈家的画面中就自然形成一个色反差的画面。比如第一场屈然进家的一场戏, 这场戏是从屈然上楼梯开始, 然后推门而入, 然后穿过自家的走廊, 再来到厨房, 画面再改换成以屈母为主体, 来到客厅的餐桌旁, 这是屈然家的第一个镜头, 所以我们用一个略长的镜头来展现她整个家庭的环境, 我们用肩抗为主的拍摄方式把外景和内景结合在一起, 那这一个镜头内部, 我们设定了不同的色区, 首先门口之外是以正常光为主的正常色温, 进门之后在内景走廊里, 把色光的色温控制在4200~4500之间, 开始慢慢的进入一个微微带有温暖的视觉感受, 当镜头摇入厨房以后, 窗户占的面积很大, 我们用镝灯, 做出正常日光光效的感受, 所以在画面当中我们陈设了一个吊灯灯具, 而这个时候, 这个吊灯只是在这个画面当中起亮度作用, 它并没有对这个画面的基调产生影响, 只是点缀一下画面, 当镜头跟着侯母来到客厅的餐桌旁, 这个时候整个画面当中, 人物的主光主要是受到餐桌上的吊灯的影响, 人物的面光是呈暖色的基调, 而这个时候, 吊灯不只是起点缀作用, 而是起照明作用, 因此整个画面因为吊灯呈现一个暖光的基调, 在这一个镜头当中, 我们让演员从外景一直走近到餐桌旁, 色温的设定也从5600到3200的渐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用色温表来仔细校订每一处灯具的色温, 来使得色彩的变化显得更加的自然和舒服, 这里所有的光线和色彩的掌握都完全是靠我们和照明部门用灯具来将其体现出来, 人物的照明效果是通过我们自己做的以灯泡为主的灯笼吊在画面的上方来成为人物曝光的主要来源, 所以这个时候把照明灯具和戏用灯具巧妙结合形成一种类似灯具自然照在人脸上的感觉。
我觉得如果把场景用颜色作为表现手段之一, 可以让观众很清晰的分辨出不同的家庭环境, 而色反差处理得当也使得画面效果显得更加温馨, 带有另外一种造型效果。
对于胶片的特性来说, 如果能充分利用到它的宽容度范围内的各个层次, 并且在色彩方面有一定的色反差, 一般来讲能使胶片看起来比较舒服。而有了这个道具光源的设计, 也容易让画面表现出它的亮度层次, 再加上正确的曝光和标准的洗印就会使得胶片特性曲线的每一部分得到体现, 这样也容易体现出胶片把握层次的优势, 显现出胶片拍摄的特长, 在现如今多种媒介拍摄的现状下一定要把自己独有的技术特性发挥到最佳值这样才能使胶片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在侯家, 我们则主要的是以正常的清冷效果为主, 在白天的气氛当中, 除了厨房, 我们很少做开灯的效果, 这样在整个的画面色彩感受上把两家区分开。在侯家的戏用灯具设计上也是以日光灯管为主, 不是象屈然家以暖光灯照为主。管灯的色温平常给我们感觉是白光为主, 但如果真的把现实中的管灯拍摄进来, 它则会显得蓝绿成分比较多, 所以我们主要采用三基色灯管, 在白天的开灯效果中, 我们把三基色的高色温灯管包上四分之一黄或者二分之一黄, 将其色温降到5000左右, 这样拍摄出来的日内效果中的灯管会呈现出一种正常的白色效果, 在拍夜内的气氛中, 我们采用低色温的三基色灯管, 也包上四分之一黄, 将色温控制在3500左右, 这样出来的效果就和真正看到的效果一致, 这样就能呈现出来一种泛白的微微偏冷的效果, 因为灯管在日常生活中给大家的感觉是白色或者无色的, 所以还原出的这种白色的效果, 要在不同的胶片类型和不同的气氛要求下设计好灯管的色温值。这样才能真正的还原出灯管的真实的现实感受。
在侯家我们基本上是采用日光型胶片拍摄的, 基本处理为中性偏绿色调中, 很少有暖光出现, 只有在一场戏当中, 屈然和侯嘉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 同时受到自己家庭的强烈反对, 我们把两家的色反差调换过来。侯家采用台灯效果, 让此时的侯家处于一个以暖色为主的氛围当中, 而同时平行剪接的屈然家当中我们则把所有的暖色灯具关掉, 以纯粹的日光为主, 使各自的环境在气氛上有变化, 也让这两个家庭在同一时刻色反差上有对比, 让整个电影画面在视觉节奏上有一个曲线变化。
在笔者拍摄的电影《生活秀》当中, 这部电影是在重庆拍摄的, 重庆是一个山城, 一年中难得有几天阳光普照, 它主要以阴雾天为主, 房屋里一般都显得很狭小, 往往白天也开着灯, 所以我们设定《生活秀》所有的日内景都是以开着灯为主, 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别致的城市画面氛围, 在不同的场景当中, 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戏用道具, 在主人公来双扬家设计了不同的灯具造型, 人物在不同的区域走动时, 能被道具灯自然射出来的光线所影响。重庆的天气气候和它的阴雨天特点使得内外景反差比较大, 在整个影片当中, 我们也把光比的反差和色彩的反差尽量做的比较明显。
在来双扬劝解阿妹的一场戏当中, 来双扬的人物调度是一个来回走动, 她的头顶上方有一个竹编吊灯, 当来双扬走近这个灯具时脸上有明显的暖光, 当她离开这个灯具时, 她的脸上则呈现自然的日光效果, 所以在一个镜头内部, 随着演员走动的位置不同, 她的脸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感受, 这样一个有色反差的画面, 要远比一个以单一色调为主的画面显得印象深刻, 造型有力。这个场景中我们没有把高低色温的差距减弱, 所以暖光显得要更加浓一些, 是用日光型胶片拍摄, 从最终的放映效果来看这个场景当中的暖色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在来双扬去房管所时, 我们把房管所的办公室和挡案室营造成以灯管为主的造型效果, 加强窗格和窗帘的设计, 减少了阳光的直射感, 突显了以灯管为主体的照明效果, 灯管处理为三基色灯管的5500的色温范围内, 使得整个的房管所呈现出微微泛绿的白色灯管效果, 在不同的环境拍摄当中, 要经常和美术部门设计不同的灯具, 由此通过技术的把握来使场景有它自己的独特性, 避免普通内景的光线相似感受, 使得整个影片的视觉感受有不同的节奏变化, 让整个影片看起来显得丰富有力, 而靠色反差是达到这一目的很好的方法之一。
在来双扬去戒毒所去看望其弟弟时, 我们是设计了两个大一点的灯罩摆放在画面内部, 然后在屋内模仿了两个窗户射进来阳光的效果, 人物在这场戏当中, 走起来是受斑驳的阳光照射, 整个环境显得比较压抑, 而坐下来, 来双扬和她的弟弟是受头顶灯罩的暖光照射, 为了表达吸毒对人体的损害, 突显戒毒所的冷漠气氛, 我们把头顶上的暖光做成一个顶光效果, 在人脸上形成明显的反差, 使人物显的更加恐怖, 而来双扬这边虽然也是顶光效果, 但我们把它做的相对于比较顺一点, 脸上没有大面积的阴影, 色温也矫正到4500左右, 使来双扬这边的面部光效对比显得柔和一点, 脸上也没有明显的
色反差, 在这一场戒毒所见面室的场景中, 铁丝网内外的光比和色反差都给它进行区分开来, 来表现内外人物的不同的情绪感受, 而当警察暂时离开房间后, 来双扬的弟弟问来双扬要烟, 在两个人离铁丝网很近的时候, 我们故意把面光做的很暗, 而利用在点烟的一瞬间, 火机的暖光所形成的亮度, 给人物这个时候起照明作用。这样突显了胶片优秀的感光特性, 也使得画面从明到暗再到明, 在一个镜头内部显得富有变化和生动。
在《生活秀》整个的所有的场景当中, 特别是在日内当中, 我们基本上维持了都有光源存在的效果, 就如同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从最亮到最暗的宽容度的体现, 以及色反差无时无刻的出现都使得整个的影片的视觉造型能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当这些设计贯穿全篇时, 就形成了这部影片不同的外貌特征。每一部影片在拍摄当中, 都应该想办法在视觉造型上有一个明确的视觉设计, 能让每一部影片都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因为电影是一个强调造型的艺术, 所以它在摄影、美术等方面都应该强化其表现力, 强化其适合本部影片的造型特征。
在影片《暖》的整体设计中我们把回忆的时光尽量往暖色调靠近, 尽量形成以暖色光为主的回忆时空, 增加运动感受及角度变化使整个的对过去的回忆有一种暖暖的幸福感受, 但是随着悲剧的降临, 秋千断落之后, 增加了一些冷调的东西进入, 包括增加一些大雾和雨的气氛, 使回忆的后半段时空, 在色彩上呈一种中性色调或偏冷色调, 也符合人物在情绪上的低落感。而在现实的时空当中, 画面是以固定静止的表现方式, 颜色上走一个正常的色调, 庭院里一直有淡淡的雨水滴落, 增强阴雨天的感受, 但是我们中间也设计了一个小的油纸灯泡, 只是在现实时空的后三分之一才让这个灯泡点亮, 因为我们设计现实时空, 在暖家吃饭的这一大场景当中, 是从下午一直到天暗下来的傍晚气氛中, 所以设定了从开始的阴天效果到后来的开灯效果, 让同一场景有一光的变化和色彩的变化, 人物的脸部造型也因为色光的改变呈现了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最后暖送井河的傍晚外景中, 我们把外景中利用小窗户透漏出来的光线形成一两处冷调下的暖光区域, 又让主人公暖手提马灯来送别井河, 所以两个人在伞下的时候, 人物的主光是依据马灯的方向, 做了暖光的主光处理, 这样在一个大的冷调的氛围下, 用暖色调剂了整个画面的视觉感受也突显了影片以“暖”为主的主题, 表达了爱情在两个人心目中不可摸去的记忆, 如果这场戏全都是以冷调为主, 色调上会显的比较单一化, 而正是利用了这种色反差的存在, 从造型到情绪表达都很好的完成了这场戏的任务。在暖参加婚礼这场戏中, 主场景是夜内, 我们把这场戏处理为与前后都不关联的红色基调。整个画面我们看起来象是用四根蜡烛起基本照明的作用, 蜡烛下面是红色的桌布, 首先我们用聚光灯打在蜡烛下面的红桌布上增强蜡烛为主的局部光效感受, 在配合以较弱的底子光在整个屋顶的上方, 再加上后期调色, 把整个的氛围往红色来靠, 用色彩和色光展现了结婚时的喜庆气氛。也同时衬托了暖在此时此刻的悲凉心境, 所以在电影的不同的段落当中, 设定不同的色调效果, 对于整个影片的视觉节奏都是有帮助的。
而在表现秋千场景里, 暖摔落的一场戏中, 我们改变了以往以暖色为主的表现手段, 而是把人物放在清冷的晨雾中去, 因为时间的缘故, 所以这场戏要用很多个早晨通过自然的晨雾以及人工的放烟, 形成统一的画面视觉风格, 在视觉造型上, 改变日外秋千场景一览无余的视觉形式, 赋予它少见的大雾气氛当中, 暗示两个人这场戏潜在的危机感, 对表现两个人情感的未来也存在不肯定的因素, 所以一个场景如果有条件应该按照不同的段落展现不同的视觉风貌, 同时尽可能按照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让摄影手段和造型感觉参与对人物情绪的渲染帮助。
电影是光与色的东西, 光的敏感对于造型有直接的帮助, 而有的时候色反差的使用也能够在视觉上起到强烈的造型效果, 所以合理的搭配好色反差的画面是摄影师设计摄影创作时很有效的手段之一, 特别是面对当今社会多种载体的出现, 能够利用好胶片的特性, 展现出胶片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及优势, 这才是摄影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面对数字拍摄, 首先可以直接在现场把控色反差的度, 而不是等胶片洗印出来看效果, 数字的直观性对于胶片来说是具有很大优势的。数字拍摄也不用考虑换胶片的问题, 不用考虑灯光片日光片的区分, 最多就是色温档片的转换, 现场直接调整。所以数字特性决定着摄影师部分的工作需要思维转换, 转换带来的是技术便捷性, 不变的是摄影师对于影片的创作思维。
参考文献
[1].2002年《生活秀》获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霍建起.本人获得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2].2003年《暖》获第十六届日本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霍建起获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