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技巧论文

2024-10-30

拍摄技巧论文(精选12篇)

拍摄技巧论文 篇1

对从事电视摄像人员来说,最基本要求就是掌握规范的标准的摄像机定位技巧,摄像人员只有充分掌握此项技能才能更好地摄取电视画面,从而有效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但是在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有的电视画面需要摄像机进行不定向移动,如果摄像师能够很好当地把握变化的时机,就可以使电视节目看上去更加有吸引力,但是有时摄像师不能正确地掌控时机,就会电视节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电视拍摄过程中,摄像师要根据拍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摄像方法,使电视节目的效果和质量达到要求。

1 固定摄像的内涵及特点

固定摄像,是指在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将摄像机固定放置在特定的位置,在拍摄过程中使相机的光线和镜头焦距要始终保持一致,但是并不是所有拍摄画面和对象都是静止的,有时,也需要对动态的画面、对象进行拍摄。固定画面,是指在拍摄过程中相关拍摄数据都始终维持一致,如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焦距等,在保持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拍摄的画面为固定画面。

经过相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固定摄像的方法适用于一些访谈节目,如《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等访谈类综艺节目。通过固定摄像方法拍摄出的电视节目给观众带来一种和谐平静感觉。同时,这种摄像方法可以进行集中拍摄,达到了访谈类综艺节目所要求的节目效果。但固定摄像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存在视点单一、镜头不能更好地展示画面效果及画面轨迹不清晰问题等。

在使用固定摄像方法进行电视节目拍摄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保证电视画面的流畅程度并有一定的衔接性,使电视节目达到要求的效果。在抓拍特定的画面时,必须保持画面稳定。摄像师在拍摄时,要根据电视节目的性质和要求选择最佳的拍摄对象。

2 运动摄像的内涵和特点

运动摄像,是指摄像师根据要求变动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焦距的拍摄方法。运动画面,是指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对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焦距的进行改变,通过改变后拍摄出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根据运动摄像的特点,其适用于变换程度和次数较多的综艺节目,如《挑战者联盟》《全员加速中》《Running Man》等。

将镜头进行推进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使用较多的摄像方法,这种摄像方法可以根据场景的需要对演员进行特写拍摄,镜头由远向近逐渐推进可以给观众带来一定视觉体验。使用运动摄像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拍摄可以有效避免固定摄像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建议电视节目拍摄人员根据拍摄画面时尽量选择运动摄像的方法,使电视节目效果和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3 使用固定摄像和运动摄像时需要注重的技巧

首先,要注重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在进行电视节目拍摄时,一定要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即使是在镜头进行转换以及摄像机在调整位置时也要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性,这样才能确保电视节目的效果。为了使拍摄画面满足稳定性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尽量保证拍摄画面基本线条的稳定,在拍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线条模式是横平竖直,这种线条模式符合人们观看节目的要求,所以要求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证画面线条的稳定性。另一种是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使用推镜头的方法,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应该减少大程度转换摄像头的次数,在满足拍摄要求的情况下多使用推镜头的方法。

其次,要注重拍摄画面的方向性。在拍摄过程中,每个电视画面的拍摄都需要自身进行镜头聚焦,进而调整拍摄的方向。在进行连续画面的拍摄时,摄像师要根据拍摄要求为自己制定特有的拍摄路线,在拍摄过程中要根据设定的路线进行,这样才能使拍摄出来的电视画面效果达到要求。

最后,在进行电视节目拍摄时,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光线。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光线种类非常多,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是顺光、逆光、侧顺光及逆顺光等。为了在拍摄过程中更好地使用光线,必须对各种光线进行详细深入了解,进而在拍摄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宜的光线进行更快更好的拍摄。

4 结语

上述文章对电视拍摄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希望相关电视节目摄像人员根据电视节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摄像方法进行拍摄。此外,还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电视节目播出后的效果达到预期要求。

摘要: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电视摄像,摄像质量对电视制作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摄像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会导致一系列的电视节目质量受到影响。本文主要对电视摄像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技巧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员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视摄像,固定拍摄,运动拍摄,技巧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啸涛.论电视摄像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J].理论与创作,2010(4).

[2]张延.论电视摄像中的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J].大众文艺,2014(12).

[3]谭颖,于海洋.电视新闻拍摄的技巧与应用[J].青年记者,2013(2).

[4]庄震.浅谈电视新闻的摄像技巧[J].活力,2012(21).

拍摄技巧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也伴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摄影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带照相功能手机的流行,使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摄影。而数码相机、单反、卡片机等形形色色的摄影设备逐步走入每一个家庭,意味着摄影不只是专业人士工作,普通大众也可以拿起相机进行拍照,从而大众对摄影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人也比较喜欢摄影,尤其是拍摄风景。谈起自然风景,它概括的范围很广,路边野草、野花;广阔的海洋;壮观的日出等等。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真是数不胜数。自然风景的表现千变万化,四季不同的阳光、气候、气象条件引起的明暗变化及自然光的绮丽色彩等都可导演出各式各样的自然风景,美丽的风景能使人心旷神怡,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不管是从摄影者发现美景,到拍摄的过程,还是到最后欣赏拍摄的成果,都会给人以感官和心灵的愉悦。而且拍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学摄影选修之前,以为摄影很简单,就是把镜头对准要拍的景物,调整镜头使物象清晰,按下快门就OK了。开始学习才发现摄影需要注意好多因素,如焦距大小、光圈大小、曝光强度,在夜间拍人物还要注意出现红眼等。但随着老师的讲解、深入的学习我发现拍照是有技巧的,同时让我也明白了,要想拍出好的照片,是需要多练习,多反思的,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使自己在摄影技术上有更高的进步。当然,要想拍出好的照片,与相机的性能和对相机的熟悉运用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说到风光摄影,我们必须要记住三点:时间、地点、构图。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品,光与影的巧妙搭配,造就出精彩绝伦的图片。要有合适的时间才能有合适的光线,有了合适的光线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风光摄影的时间则比较适合早晨或者傍晚时分。当然蓝天下,强光下的色彩也会显得很丰富和饱和,而这时候能否拍出好片,则取决你能否用好这时候的光线地点,对拍摄风光摄影尤为重要,它确定了你拍摄此张照片的主题。

想要拍出漂亮的风光作品是需要选好拍摄地点的。只有在风光秀丽的地方,才能拍出美的作品来。当然,地点上并不是绝对的,也许小路边也会出现美丽的一景。这之中包含很多运气的成分,但这更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恶劣的天气环境也许就是一部好照片拍摄的绝佳时机。

以上的时间、地点都是外界因素,我们不能左右它。而构图则是靠我们自己来掌握的,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巧。画面中保留什么内容,镜头对准那个焦点,你想体现的主题,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所以对构图的训练是我们拍好风光摄影的重点。构图不要太满,风光摄影多数情况下画面要有留白。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景深 为了保证风光摄影的前后都清晰,一般都采用大景深来拍摄。风光摄影一般包括海滨公园、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城市风光等一切大自然的景物。每个风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来了解、来观察、用心感悟。这样抓住风景的特点,才能够拍出体现风景内涵、特点的好照片。

二 引导线 引导线在风光摄影中尤为重要,顾名思义引导线就是引导读者的目光进入画面的途径,例如一条要远方延伸的小桥、小溪、公路等,读者能根据这条引导线被带入整个画面,避免视线到画面外面去。引导线中对角线则更能起到引入视线的作用。而其他类型的引导线,如水波、影子等不规则线条也可以很好的体现艺术感。

三 前景 照片是二维的,但是所拍的世界是三维的。为了表现照片的纵深感,前景的运用便体现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大的物体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小的物体则是比较远的,即近大远小。前景的运用其实也可以吸引读者的视线,起到引导线的作用。长焦镜头的效果是把物体压缩到一起,而广角则缩小了远处的景物,突出了前景,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28mm或者一下的镜头比较好。也许你要问前景需要什么物体来充当呢?其实例如岩石、一朵花、人造物体、树木等等都是可以胜任的,只要能使画面和谐就行了。

四 时间 傍晚和黎明是风光摄影的最佳时机。晴朗多云的天气很容易形成朝霞、晚霞。拍摄日出可以在太阳刚冒出地平线的时候进行拍摄,日落则可以当光芒不那么刺眼的时候进行拍摄,不仅能得到非常柔和的效果,而且变化多端。这时候的景色是非常令人心旷神怡的。现在城市的夜晚在灯光的映衬下也别有一番美感,也是很好的拍摄题材,但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难,因为这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五 分割 当你拍摄照片的时候,想体现的重点应该放到图片的哪里才好呢?初学者一般都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这样观点是错误的。一张好的风光照片不仅要体现重点,还能把读者引导照片的其他元素中去,例如拍摄大海和天空,我们一般都遵循“黄金分割法”。也就是让地平线位于画面中的1/3或者2/3处,而不是1/2处。这样构图会更加美观。天空若没有奇异的云彩,没有美妙的光线,则要尽量减少天空所占的比例。有时甚至可以忽略掉天空的部分。而拍摄人像、动物、静物等,我们一般是把他放在图片的9宫格的交汇点,这样图片看起来就不会死版,让人印象深刻。

六 对比 和写文章一样,通过对比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主体。摄影也可采用此方法。比如,单凭照片里的景物,有时候我们很难判断物体实际的大小,而通过我们熟悉的参照物,对比后我们就能感觉到景物的大小了。这种参照物通常用来表达自然的雄伟,壮观。

清晰不模糊是好的照片最基本要求。要想获得清晰的画面,就需要准确对焦,必要时手动对焦,尽可能使用遮光罩。当然,要想有剪影效果那就需要曝光不足了。

此外,风光摄影还有一些技能需要掌握。如测光、适当使用滤镜等。

当然,对于不同风景的拍摄,不同的摄影设备,拍摄技巧也有所不同,这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与练习。技巧很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要对器材有很好的了解,只有对器材的性能足够了解,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器材,拍出好的作品来。

有这样的说法:风光摄影是摄影领域中的阳春白雪。风光摄影,只有真正深入进去,并且怀着严谨的、不功利、不浮躁的心态去拍摄,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摄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的好方法,值得大家了解、学习及运用。

花卉拍摄技巧 篇3

与维斯顿的时代不同,如今的摄影者覆盖了年轻人、中年人以及退休老年人等,这是因为以花卉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普遍寓意着阳光、积极向上以及崇尚自然的心态。因此,花卉题材的拍摄是目前主流审美价值中最能受到广泛认同的题材。但是花卉题材的拍摄对摄影器材、附件、曝光、构图以及拍摄技巧等方面也有较特殊的要求。

对于数码单反相机来说,花卉摄影所必需的镜头和附件等皆继承了传统胶片时代的特点。而对于某些新兴的摄影设备而言(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也有一些独特的拍摄技法可显著提升拍摄的质量。

花卉镜头选择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花卉拍摄的设备中,最常见、最传统的拍摄设备当属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不仅镜头可选择余地较大,附件系统更是成熟、完善。对于花卉拍摄来说,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微距镜头了,常见的微距镜头有100mm或105mm镜头(俗称“百微”)和60mm微距镜头等。但是由于焦距的不同,它们的最近对焦距离也有所不同。例如“百微”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3m,而60mm微距镜头则为0.2m。另外,摄影者也可利用21mm、35mm和50mm等焦段的常规镜头,拍摄“全局花卉”作品(聚焦于前景花卉而背景范围较宽广)。

因此,摄影者在挑选微距镜头时,应以经常拍摄的构图方式来挑选。以小型花卉拍摄为主的摄影者可选购“百微”镜头;经常拍摄全局微距(距主体更近但背景范围更宽广)的花卉照片的摄影者,则应选用60mm微距镜头。而对于希望“一镜多用”的摄影者来说,“百微”的性价比较高,不仅可以用于花卉等微距题材的拍摄,还可作为85mm人像镜头使用,来拍摄全身人像、半身人像和肖像特写照片等。除了定焦微距镜头之外,某些变焦比超出3倍的变焦镜头也带有一定的微距功能,但由于变焦比偏大且需兼顾微距功能,因此在成像质量上会明显弱于专用微距镜头。例如,在拍摄花卉时,这类镜头会出现桶装畸变、像场弯曲度较大以及边缘分辨率较差等问题。

此外,卡片数码相机由于传感器较小以及焦距较短等原因,最近对焦距离可达10mm甚至更近,同样可用于花卉拍摄。

用好身边的附件

对于使用单反相机的摄影者来说,除了必备的机身和微距镜头之外,还有很多附件可帮助提升花卉拍摄的效果,甚至有些附件都可由摄影者自行DIY制作。常用的花卉拍摄附件包括镜头倒转接环、偏振镜、环形和双头闪光灯、快门线等。在使用镜头倒转接环时,由于镜头的物距和像距被倒转,可以使最近对焦距离缩到极短,并可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例如,在倒转50mm的非微距镜头时,摄影者可拍摄衣物上纤维的4倍放大效果。但是,使用镜头倒转接环也有一些小问题。例如,必须使用三脚架拍摄,而且景深极浅,画面四角也较暗。因此,采用此种拍摄方式后,摄影者还需进行一定的后期图片处理工作。

在花卉摄影中,环形或双头闪光灯不仅可在室内或温室棚内拍摄花卉时使用,亦能用于在户外环境中拍摄花卉。它不仅可拍摄出光照均匀的主体,摄影者也可通过控制光比(双头闪光灯)来控制整体的反差。此外,也可通过外置闪灯来进行补光,但建议多购置一根离机热靴连线,便于对补光角度的灵活控制。

在DIY附件中,摄影者可购买白卡纸和银箔纸,制作小型反光板以对主体的暗部进行补光。在实际的花卉拍摄中,“风吹草动”对花卉拍摄影响较大,摄影者往往被迫采用高速快门来避免画面虚化。即使这样,也并不能完全保证拍摄的成功率,因为花卉在晃动时,对焦点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高速快门对此也无能为力。因此,“防风”成为花卉摄影的一大难题。摄影者可利用柔光布或白塑料袋作为防风屏,再用筷子、胶带或针线制作成防风的小帐篷。拍摄时,只需用防风小帐篷进行遮挡即可,还能通过柔光布等对直射光起到柔化的作用。

硬件设备设置

在花卉拍摄时,相机或手机等设备的相关设置也是重点。在花卉拍摄中,光照按不同的天气类型,可分为直射阳光、阴影、多云、阴天等;又可按照拍摄时间点的不同,分为清晨、午间和傍晚等。在这些光照条件下,色温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准确应用不同的白平衡设置,成为还原花卉色彩的主要手段。在如今的数码相机中,不同机型的成像风格也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某些品牌的色彩还原偏暖,有些机型的色彩还原则偏冷;而且,相机中的不同色彩模式(标准、鲜艳、风光等)对色彩还原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尼康和索尼的大部分单反机型的色彩略偏暖,佳能的机型则大多偏冷,而富士胶片、奥林巴斯和松下的机型对绿色的还原颇佳。

在色彩模式中,尼康的鲜艳模式对花卉色彩的还原较为有利,但整体反差略大,适合不进行后期处理的摄影者。佳能的机型在标准和风光的色彩模式下,均有一定的偏冷现象,摄影者可采用白平衡漂移的设置来拍摄,但需要多尝试不同漂移量并对比色彩最终呈现的效果。此外,在感光度设置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影像质量,建议摄影者尽量多采用最低感光度来拍摄花卉。

由于在花卉拍摄中,因构图的不同,主体和背景、画面中心和边缘都有可能出现光照强度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摄影者应尽量采用点测光模式以及手动调整曝光补偿。摄影者可将点测光区域对准主体或某一局部测光,并按照其色彩明度来增减曝光补偿设置数值。例如,在拍摄粉白色樱花时,对准花瓣进行点测光,并适当增加0.3EV~0.7EV的曝光补偿即可获得准确曝光。

光线控制技巧

如同所有的摄影题材一样,花卉摄影中的光线运用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拍摄花卉时,应将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花朵的朝向作为拍摄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按照摄影者自身的拍摄角度与光线方向的夹角,可分为顺光、侧光、侧逆光和逆光等。通常,顶光适宜拍摄花朵直指天空的植物,例如郁金香等。而侧光的明暗对比强烈、光线的戏剧化效果较好,但暗部或亮部会产生层次损失或高光溢出现象。因此,摄影者可通过反光板或离机闪灯来进行暗部补光。但在使用闪灯补光时,建议用户不要使用TTL模式,而应使用自动(A档)或手动(M档)模式设置闪灯的ISO和光圈值。并且,让闪灯的输出量略弱于自然光,且将光比控制在1:2或1:4之间即可。虽然在拍摄花卉时,一般都尽量避免在逆光和侧逆光下进行拍摄,但在某些构图使用这种光线却能得到不可多得的佳作,例如拍摄花瓣透光的特写照片等。

另外,摄影者在拍摄花卉时,特殊的气象条件也可成为诞生佳作的“沃土”。例如,在小雨过后,花瓣或花蕊沾连水珠、绿叶洗去灰尘,甚至空气透明度也大幅增强,这往往是拍摄花卉的好时机。

拍摄的注意事项

除了光线之外,拍摄花卉时也同样应注意构图方法、焦点的选择和景深的控制以及前景的选取等。

在构图方式上,对称式构图是大部分用户采用的主流方式,但此种构图方式适宜拍摄花蕊的特写等。但大部分情况下,构图方式仍是以三等分线(九宫格)构图为主导,宜将主体放置于九宫格的交叉点上。

星空拍摄技巧 篇4

一拍摄地点

拍摄星空的首要前提是远离城市,避开城市上空的灯光污染,通常需要远离城市百十公里,或是山区。我们发现即使是在晴朗的夜空,在城市里上空的星星也是寥寥无几;同样环境到了山区或荒野之地,满天的繁星会令您惊讶。当然地处高山自然就躲开了城市光污染,同时高海拔地区空气洁净度会高一些,拍摄图片效果会更好。

像美国的夏威夷,美西部峡谷等都是公认的拍摄星空的绝佳地点;在北京,密云、延庆和房山也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二拍摄时间

我们知道,夜空中,月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光污染源,因此拍摄星空时必须避开月亮出现,我们可以下载一个软件(例如:月相),掌握每日月亮出没行踪信息。通常情况下农历初一前后各五天(共十天)是最佳拍摄星空时间段,前几天适宜日落至前半夜,后几天适宜后半夜至黎明前。在冬季夜空时间会长一些,通常有十多小时,且冬季的西北风会使空气更为清洁;夏季夜晚会明显缩短,通常短于八九小时,但是冬季深夜拍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任务。

三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哪怕在乡村,同样有小企业违法排放,或是焚烧秸秆,因此拍摄星空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大气污染程度。当PM2.5高于50就不适宜拍摄了,一般情况下,雨后或大风刮后会清洁几天,若恰赶在月朔期,则是最佳时期,不容错过。还好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很注重环境污染的改善,也有相应的预报体系,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参考的,当然我们同样也要关注气象信息。

四拍摄方向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当你长时间观测星空时,发现星星是移动的,从天文常识中得知,漫夜繁星全是围绕着一个星星——北极星(Polaris)逆时针转动。因此拍摄星空的最佳朝向是正北方,将北极星置于画面中央,这一点在拍摄星轨以及延时摄影方面最为重要,否则成片效果不佳,若你只想随意拍摄夜空中的星星就无所谓朝向。

识别北极星的最简单方法是先找到北部天空的北斗七星(勺子星),在北斗七星前端的天璇和天枢两颗星之间连一条直线,再向天枢方向延长5倍的距离,有一颗比较明亮星,这就是北极星;如果有条件也可以下载使用相应的手机软件,如Sky View Free,用摄像头瞄准夜空寻找Polaris。

五前景选择

拍摄星空如果画面有一点前景会使图像增色不少,减少画面仅有点点星光的单调感。前景可以是山峦,树木,或是其他景物,远端的城市光污染等等,必要时可以用手电筒给近处的前景做些短暂的补光处理。

星空的照片主要有两种拍摄效果:一是点点闪烁的星光;二是星星运行的轨迹,简称星轨。还有另一类就是拍摄视频星空,实际上是星空延时摄影视频,不同的拍摄效果有着不同的技巧。注意拍摄星轨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用多张点点星光的照片使用软件合成;二是延长曝光时间,直接拍出星轨图片。

六相机参数设定(纯技术篇)

相机参数的正确设定是拍摄星空成败的关键一环。相机参数主要是指ISO、光圈、曝光时间、白平衡、焦点,要想拍摄出不同的效果都是靠调整这些参数获得的。下面将以此介绍这些参数的设定技巧。

1. 白平衡

白平衡决定图片的主色调,平日当我们在拍摄风光或人物时,白平衡(即色温)选择要尽量接近自然,才能获得正常的色调,否则拍出的图片会有严重的色彩失真(偏红或偏蓝)。但是在拍摄星空时,正常的色温使图片呈黑白色,图片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有意选择色温偏低一些的设置,比如选择室内卤素灯(3200K),这样拍出的星空主调发蓝,照片更为漂亮。

2. 焦点

拍星空焦点调整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由于光线极暗,实时调焦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我们只能以试拍-放大检查焦点-微调焦点-试拍,几次循环下来最终确定焦点,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一个稍大的显示屏,以利于观察,在试拍过程中不妨采用过曝光,检查图片时再放大十倍,以便观察星星的焦点虚实。通常镜头的焦点并不是在无限远处,而是在镜头无限远回转一点点处。如果焦点调实,照片中的星星最为晶亮,如果焦点虚,星星会是一个稍大的亮点。调焦的过程一定要细心,只有焦点调实,星空照片才具冲击力。

3. 镜头的选用

拍摄星空最好选用广角镜头,角度越广,拍出的星星也越多,通常选用16-35mm变焦头。庆幸的是各个镜头生产厂家都有此段焦距的产品。

4. ISO的设定

如今数码相机的感光度ISO一般都可达到6400以上。当拍摄点点星光时,ISO通常选定在3200或6400,过高的ISO数值会降低图片的信噪比,因此,尽量选择低一些;而在拍摄星轨时,ISO需设定在100,以有目的地延长曝光时间,形成星星运行的轨迹。若拍摄延时,应参照拍摄点点星光的参数设定。

5. 光圈的设定

不管拍摄那类星空照片,光圈通常设定在F4.0或F2.8档位上,不宜过小。

6. 曝光时间

拍摄点点星光和星轨的照片曝光时间相差很大。当拍摄点点星光时,为了防止星星移动造成划线,必须严格控制曝光时间长短,根据镜头焦距不同(f=24mm/<20s;f=16mm/<30s),极限时间略有不同,但最好不要超过15秒,以确保拍出的星星是“点”状。因此在限定曝光时间的前提下,光圈又不可能再度加大,为保证图片曝光正确,只有大幅提高ISO加以弥补;而当拍摄星轨时,却有意拍下行星缓慢运动的轨迹,因此曝光时间通常在20~40分钟,以获取不同的星轨弧度,因此ISO设定在最低值100用于弥补,曝光时间长,星轨痕迹长,弧度大,否则就短(注意过长的曝光时间会导致星轨痕迹过长,效果并不好);而拍摄延时星空时,应参照点点星光拍摄的设定。

有关星轨转动角度与时间关系请参考表1。

点点星光拍摄参数参考如图4所示。

星轨拍摄参数可参考图5。

7. 延时摄影拍摄间隔

当拍摄延时摄影时,需要长时间连续拍摄,例如要拍摄星星转动90度的效果,必须连续拍摄6个小时,这在夏季、污染、晴朗、月朔、远离城市几个条件下,机遇很少,如果遇上必须抓住,拍摄前也要精心试拍,避免带来遗憾。当进行延时拍摄时,拍摄间隔通常设定在30s。这样6个小时可获得720张图片,在不加任何效果时,可编出24秒视频。

七相应的软件

要学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辅助拍摄,这些软件可以告诉你日月出没时间、方位;月旺月朔日期,点点星光、星迹曝光参数;实时寻星;银河方位等等,例如:

Sky View Free——寻星软件;

Photo Pills——非常专业的拍摄星日月软件;

月相——有关月亮出没信息;

Sun Surveyor——日月信息。

八拍摄技巧

拍摄时还应掌握一些技巧,例如如何正确使用快门遥控器;如何长时间曝光;如何破解相机开发更多功能;如何巧妙避开周边光污染。

晚会拍摄技巧 篇5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尽可能的事先熟悉拍摄内容,如节目内容、节目特点,尤其是演员定格和节奏,熟悉灯光、场地,确定所需要器材和拍摄角度。由于活动拍摄中表演精彩瞬间稍纵即逝,因此要彻底熟悉自己的拍摄器材灵活快、速运用。拍摄器材放置位置不宜太靠舞台,否则很可能拍不到演员脚部,而太远也不宜于拍摄特写画面,根据通常舞台高度,在三、四排以后拍摄。三脚架是必须的,一个独脚架也是方便的。因为一般观众席不是记者席,座椅排距没有足够空间支三脚架。站立观看的流行音乐类晚会也不便于支撑三脚架,被演员煽起**的粉丝们可不在乎你的器材,必要时候也只能手持拍摄了,而这时候一个同伴的肩头在你前面充当两脚架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应注意舞台灯光的色温问题。但通常情况下,带有一定偏色效果的画面更能体现舞台和演出内容的氛围。建议色温滤色片设置为3200K(一般为第一档),让灯光师将舞台灯光打开,用一张标准白纸在舞台灯光下手动调整白平衡(调整时用自动光圈),(如果舞台灯光的色温为标准的3200K,使用预置白平衡也可),请一位演员站到舞台中央,将斑马纹打开(100%),推镜头拍摄脸部特写,然后将光圈设置为手动,手动调整光圈值,调整到鼻尖有少许斑马纹即可。

拍摄过程中,最基本的“稳” 字诀一定要牢记,晚会拍摄构图跟静态构图极其相似,注意主角的位置,保持画面平衡性和画面各物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相对位置以及大小等。做到画面整洁流畅,避免背景太过杂乱无章。再则要保证色彩的平衡。画面尽量有层次感。主次分明。拍摄人物一定要注意细节,不要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另外拍摄人物也要注意不要在人物的头顶留太多空间。不然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想要用中景,近景,远景、特写手法拍摄,一般建议裁身点选择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除了拍摄舞台以外,摄像机也要学会跟观众互动,拍摄一些观众画面,展示现场气氛。舞台拍摄中掌握节奏能够给人和谐的感觉,在比较舒缓的歌曲或是比较柔情的舞姿时,你一定要采用慢节奏;在比较火爆的歌曲或是劲舞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快的节奏,也就是说,摄像的节奏要与主体节奏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主题。

拍摄风景的曝光技巧 篇6

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值是决定曝光的三大要素,而相机中的测光系统则将它们彼此匹配。相机的测光系统只是简单地测量由被摄场景中反射出来的光线总量,即“反射测光”,然后,相机会根据该测光值确定一组曝光参数,以获得较为平衡的曝光。你可以选择全自动模式,让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值全部由相机来决定。或者你也可以手动完成这组参数的设置。

好吧,反射测光……对此我需要担心些什么吗?

是的,因为在测光过程中,有很多情况都会导致测量误差。大多数相机的测光系统确定“平衡的”曝光的准则,是让整个场景中尽可能多的区域都呈18%的中性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般来说,大部分场景都会将入射光的18%反射出去。对于很多场景而言,这种默认的准则的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蓝天下青翠的草地。但事实上,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不全是由中间调组成的。阴暗的森林,明亮的雪景,以及白色的天空,等等,这些都会对现有的测光系统造成困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遇到曝光问题,而导致照片看起来太暗或者太亮。

那么,相机的测光系统并不“知道”它所面对的拍摄对象是什么样的,对吗?

问题在于画面中某个亮度区域所占的比例。如果你所拍摄的是雪地里的一只天鹅,或者松林中的一棵树,这对于测光系统来说,处理起来与普通的场景并无大异——它仍然想要让全部场景的曝光尽可能接近18%的中性灰调。用雪地中的天鹅作为例子:由于是白色背景加上白色主体,这个场景非常明亮,会有大量的反射光进入镜头。但是相机的测光系统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它仍然会认定,这个场景本身应该是中间调的,只不过被极为明亮的光线照射着。这样一来,它就会做出降低曝光的决定,以使得“被照得太亮的中间调”场景呈现为接近18%的中性灰。结果,照片就会因此欠曝,雪地看起来会是灰色的。而如果场景是几乎全暗的,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森林的例子:这样的场景反射光很少,所以测光系统仍然将它当做中间调场景来处理——只不过照在这一场景上的光线比较弱。于是测光系统增加曝光,让画面的整体明度提高至18%的灰。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让照片过曝,树木看起来很苍白。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曝光错误呢?

这时,就是曝光补偿出场的时候了。按下带有“+/-”标志的曝光补偿按钮,同时向左或向右拨动相机的控制拨盘,就能对测光系统所选择的曝光进行修正。

在相机的取景器和显示屏(机顶液晶屏或机背显示屏)上,都有电子模拟曝光显示,即一条直线,等分为多个挡。在直线的中点有一个标志,该点位置即代表相机测光系统认为“正确”的曝光。在使用曝光补偿时,在拨动拨盘调节补偿值的同时,你会看到电子模拟曝光显示上的指示标志会随之正向或负向移动。当它向“+”号标志的方向移动时,照片会变亮;反向拨动拨盘,指示标志则会向“-”号标志移动,让照片变暗。

在从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场景时,你无法直接看到这种调整对于画面效果的影响。但是,如果你使用的是即时取景模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就能够实时观察到曝光补偿的效果。具体需要应用多少数量的补偿,这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拍摄对象的色调,光线条件,以及所使用的测光模式(见上)。

详解 测光模式

有三种主要的测光模式,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数码相机中。这三种测光模式也分别有着各自适用的拍摄类型。

分区测光

大部分相机默认的测光模式。它对画面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别测光,然后对这些测光结果进行整合计算,从而确定曝光参数。

选择它的理由

如果拍摄主体本身是中间调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这一模式都能获得非常均衡准确的曝光。

在光线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如逆光),该系统会自动对曝光进行相应调节。

不过,这个模式也不是万能的。在弱光环境下,或者在阴天拍摄,就可能会产生问题。

中央重点测光

这一模式会对整个画面的光线进行测量,但是测光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画面中央60 80%的区域。

选择它的理由

当画面的边缘存在极亮或者极暗的区域时,使用这一模式比较不容易出现误差。

使用该模式拍摄出来照片,效果一般是比较容易预估的,因此便于我们参考,是否应该使用曝光补偿。

不过需要牢记一点,这一模式很容易被明亮的天空或者深色的背景所误导,而这样的场景在风光摄影中很常见。

点测光

仅对画面面积1-5%的区域进行测光,但是,相机仍然会让这一区域呈中间调,所以你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间调。

选择它的理由

点测光的准确度要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因为它不会被画面中其他的亮部和暗部干扰。

中午的蓝天或阳光下的草坪,这些都是“中间调”的典型代表。如果点测光的测光区比这些中间调区域暗,那么就以负值的曝光补偿作一些减曝;如果测光区比中间调亮,那么就适当地增加正值的曝光补偿。

测光

在正式拍摄之前对场景的光线进行测定,我们称之为测光。轻轻半按快门按钮,就会激活相机的内置测光系统,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建议的光圈快门组合,这一参数组合将被显示在取景器中,或是即时取景模式下的显示屏上。

虽然,你可以使用分区测光模式对整个场景进行测光,但是在复杂的光线条件下,最好还是使用点测光模式,直接对焦点所在的位置,或是另一个与之受光情况相同的位置进行测光。然后,你可以按住自动曝光锁定按钮(AE-L)锁定这一曝光参数,或者换用手动曝光模式,后者对于风光摄影更为适宜。

这样,你可以重新构图,并再次对曝光进行微调优化,而不必受到相机系统的影响。

什么是测光模式?

大部分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提供以下三种基本的测光模式:分区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这三种模式在不同的相机上会有不同的名字)。这几种测光模式,都会以不同的比例对场景中的某些区域有所侧重,因此使得相机的曝光结果产生某种倾向性。如果想对画面中的某个位置进行精确的测光,点测光模式是最佳选择。顾名思义,它只对画面中某个很小面积的区域进行测光(一般而言,点测光的目标区域是视野的正中心,但是很多相机也允许将当前处于激活状态的自动对

焦点作为测光点)。

中央重点测光模式是一种继承自胶片相机的测光模式。虽然它会对整体画面进行测光,但它同时会默认,拍摄主体的位置是靠近画面中心的,因此它会将测光的重点区域放在中心区。而当今的单反相机更是拥有了智能化的分区测光或多点测光系统(如佳能的评价测光模式,以及尼康的矩阵测光模式),这些系统会将画面分为多个区域,并对这些区域的亮度进行分别测量,最后,系统会对各区的测光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然后再应用到曝光上。

当你半按快门时,不仅仅是反射光的数量,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被相机识别、测量并进行综合计算:自动对焦点的位置、拍摄主体的大小和距离、场景的色彩以及是否存在逆光等等。

我该应用多少曝光补偿值?

分区测光模式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相机显示最终的曝光参数建议时,你不知道相机系统是否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节、这些调节的程度是多少。让我们再次回到雪地天鹅的场景:此时,先进的分区测光系统可能已经识别出来,它所面对的是一片白茫茫的场景,于是它直接决定增加曝光,以保证画面是明亮、雪白的。但是,如果你并不了解这一点,因而仍然使用了正值的曝光补偿(因为你以为,相机的测光系统会把雪景当做18%灰度来处理),那么照片就会过曝。

但是,相机也可能并没有增加足够的曝光量,那么,这时如果你没有应用任何正值的曝光补偿,就可能让照片欠曝。这就需要你多多熟悉你的相机的“习性”,了解它的分区测光系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一般是如何反应的,是否有某种倾向性。这样,你便可以事先估测,当前的场景是否会让测光系统“失策”。

如果一个场景中既有中间调,又有明亮的高光,还有非常暗的阴影,我该如何曝光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止一种,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一片死白、全无细节的过曝高光非常难看,而且会对画面整体效果造成干扰。而对于阴影部分,即使有些欠曝了,仍然能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挽回非常多的细节。

因此,我们一般遵循“保证高光部分正确曝光”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保证,照片曝光直方图的右侧不能出现“修剪”(超过直方图显示范围)。相信我们吧,“死黑”的阴影可没有“死白”的高光那么糟糕。

详解直方图

相机的直方图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曝光情况最可靠的指示。它描绘出了一张照片中所有影调的分布情况——从最左侧的阴影直到最右侧的高光。你所拍摄的每幅画面都是不同影调的混合,而直方图的形状正是其忠实的反映。

一个由中间调主导的场景——比如一座被青山环抱的教堂,其直方图的中间段就会出现一座“山峰”;而在明亮晨光的背景下、树木的剪影,这样一幅画面的直方图,就会呈现中间段平缓而较浅、左右两侧兀然高耸的形态,因为这一场景几乎只包含了暗调和高光。如果直方图的信息峰超过了最大显示范围的边框,就被称之为“修剪”,这也就意味着该照片这部分的画面细节信息被丢失了。

相机的内置测光系统试图将这幅明亮的场景呈现为中间灰调,所以直方图的峰值主要集中在中段。

此处,测光系统再次想要把本来较暗的场景按照中间灰调来呈现,所以原本应该维持阴影状态的部分变得太亮了,出现过曝。

在以正值曝光补偿进行增曝后,场景的亮度被修正了,直方图的峰值发生了右移(变亮)。

在以负值的曝光补偿进行减曝之后,画面被还原为比较自然的、较暗的状态,直方图的峰值向左侧移动(变暗)。

手动曝光

如果使用相机的手动曝光模式,那么你就成为了整个曝光程序的控制者。测光系统仍然是处于激活状态的,它会通过取景器以及显示屏上的电子模拟曝光显示来对当前的曝光设置做出反馈。

电子模拟曝光显示的指示线中点,代表了对于中间调的正确曝光,其左右两侧各三挡,也属于这一曝光范围之内。曝光指示标志会在指示线上左右移动,如此来显示,根据其测光结果,拍摄主体的受光情况与中间调之间的差距为多少。请注意,这里的“中间调”只是相机根据自己的测光结果来确定的,相机系统并不知道,你真正指向的物体是什么。

新闻摄影拍摄技巧透析 篇7

一、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

新闻摄影与照相馆人物摄影不同,前者是用摄影表现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它是“以动对动”,“动”是其基本规律,而后者是“以静对静”,是一种指挥或导演似的拍摄。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凡是符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不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商业和突发事件,大体上都是非静止的,是不断活动变化的。就拿国家领导人到某些地区视察指导工作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看一边问,几乎是不停地“运动”。如何瞬间记录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心贴心的情感并加以传播,这就需要摄影者熟练掌握抓拍技巧,而不能像照相馆人物摄影那样,“一切听从指挥”似的拍摄方式。

二、角度新颖

在进行新闻摄影时,对于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即新闻事件主体的突出直接受拍摄角度的影响。对于摄影者来说,不管在何种环境和状况下,都必须牢牢盯住新闻事件主体的变化,同时随着新闻事件主体的变化,也要适当应用拍摄高度,巧用画面构图和准确曝光,从而为好的新闻图片夯实基础。

1、平视拍摄这个角度最适宜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和内心活动,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不管是它的画面的透视关系、景物大小,还是结构形式都与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大致相似。2、对于仰视角度来说,它比较适合拍摄高大垂直的景物,借助画面深度来凸显景物的高大。采用仰视角度拍摄,既能丰富画面内容、突出事实主题,也能进一步强化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完美的视觉感观。3、采用俯视拍摄,有助于展现空间、规模和层次,不管是远处的景物还是近处的景物,通过俯视拍摄都能在同一平面上得以展示,除了展现景物的气势外,还能充分展示空间的自然之美,另外,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既能展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能展示物与物间的方位感。

三、立意深远

利用新闻摄影进行报道时必须确保新闻的传播价值。像那些标新立异的新闻图片更具有说服力和新闻价值。这充分体现新闻摄影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为了使新闻摄影达到立意深远的境地,我们应作何种努力:

第一、照片构图十分重要。不管摄影者站在何种位置,都要遵循画面总体框架的原则。首先找准拍摄位置,以便更好地进行拍摄;其次,为了使图片更具有气息感和立体感,要合理搭配使用现场的人物和道具。

第二、要突出主题。为更好地突出新闻主题,凸现人物特征和事件本质,应尽量捕捉事物的思想灵魂。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它是由《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就新闻图片主题而言,除了特指拍摄主体外,也是主观赋予作品的一种情绪及感动。所以说,只有有感知的人才能拍摄出好的作品,才能感动更多的人。

四、内涵丰富

在新闻摄影中,不管是进行主题宣传,还是进行典型宣传,都必须有主体、有情节、有灵魂、有人物,并将真、景、人、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一幅情与景融会贯通,相互交融的生动画面。要想让读者通过图片就能真切感受到新闻的内涵,新闻图片必须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比如,在汶川地震期间,记者杨卫华拍摄的《敬礼男孩》,讲述的是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三岁小男孩郎铮向营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正是这个我们日常经常看到的少先队队礼,让沉浸在地震伤痛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无畏和坚强,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五、虚实相间

摄影艺术中的需和实指的是将景物进行虚化后获得的艺术效果。需和实在摄影艺术中是相互提携、衬托的关系,采用虚实相间的摄影技术,是突出画面主体的有效艺术手段。采用以下方法能够让画面产生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

1、焦虚指的是摄影镜头清晰范围之外的模糊不清的影像。如大光圈拍摄。2、动虚指的是由于摄影机范围内的物体运动而导致部分画面模糊不清的现象。3、物虚指的是摄影体利用云雾和烟尘等物质对被摄体进行拍摄从而使画面模糊不清的艺术现象。4、镜虚又可利用雾化镜、晕化镜和晕光镜三种手法来营造不同的画面效果。比如雾化镜能够将没有雾的背景拍摄出有雾气笼罩的朦胧效果。

六、真情实感

纪实和传情是新闻摄影的主要功能。在新闻版面设计中,图片最显眼,它既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也能唤醒心灵上的感应。通常在新闻摄影中,人物摄影超过80%,除了凸现人物个性特征、见证价值外,还表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在进行拍摄时,需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抓拍人物的面部表情,面由心生,通过面部表情读懂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2、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注意抓拍眼神的细微变化。3、举手抬足也是一种表情,它对拍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抓好手的拍摄。4、动作、动态是生命力的体现,在拍摄两个以上的人物时,要注意相互呼应,在拍摄多个人物时,要明确一个中心。5、在突出主题方面,环境的烘托和渲染必不可少,它既能诠释情节,又能更好地说明前因后果,所以要注意环境的选择。6、事实上,照片越真实,大众越喜欢,它既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哲理,也能折射出一定的生活情趣,所以要抓好故事情节的拍摄。

七、结语

由此可见,新闻摄影记者要想顺应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既要具有较好的政治觉悟,也要不断提高摄影技巧,不管在何种场所,都能捕捉到鲜活且有新闻价值的图片。

参考文献

[1]史明阳:《浅议新闻摄影的社会责任》, 《中国地市报人》, 2010 (10) :45-46。

[2]王佩红:《献血新闻摄影的理念与技巧探讨》, 《中国输血杂志》, 2010 (S1) :23-24。

会场照片拍摄技巧初探 篇8

一、做好会议拍摄的准备工作

拍摄前要收集该项活动的相关信息, 了解人物和活动议程, 从中归纳出哪一个瞬间点最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 提前熟悉场地并试拍, 根据现场光源调试好相机及闪光灯的数据, 为具体拍摄做好准备。

二、合理运用会议现场光源

室内多使用人工光源, 光线弱, 加之室内人物所受限制较多, 因此, 在室内捕捉人物富有动感的神情体态较为困难。要在这些会场上拍摄出有创意的的照片, 让画面具有活力而不落入俗套, 对光线的准确把握尤为重要。

(一) 观察光线强度, 确保有效的清晰拍摄

会议现场频闪的闪光灯会影响到发言者的发挥, 因此拍摄会议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光线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相机的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低易导致照片虚糊而成为废片。为了保证清晰有效的拍摄, 放大光圈、提高感光度是常用的办法, 通常快门速度控制在1/60秒及以上即时可基本保证拍摄的清晰度。

(二) 把握光线方向, 逆光下正常曝光人像

不同的会议室, 光线来自不同的方向。当发言者背对窗户时, 有一种失败的拍摄屡见不鲜:窗外的景象一清二楚而主体人物却黑乎乎一片。此时, 打开闪光灯为人物正面补光是最为实用且快捷的办法。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相机的测光模式。将测光模式设置为点测光, 用单个自动对焦点对人物脸部测光后进行拍摄。但是, 这种方法在获得正常曝光人像的同时会导致窗外背景曝光过度。拍摄者可以依据器材条件和拍摄要求自行选择。

(三) 把握光线颜色, 还原人物本色

室内会议由于灯光的加入, 光线的颜色复杂, 不同色温的光线对画面色彩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原汁原味地向观众展示会场的情况, 通常的会议拍摄对色温并不作特殊要求。但在有些会场, 偏低色温的灯光会使人物的脸部过于黄, 偏高色温的环境下则使人脸色发蓝, 失去正常颜色。因此, 通过在现场光线下拍摄白纸并依此片自定义白平衡, 可以有效还原不同色温下物体的本色。

(四) 闪光灯补光, 用反光照亮主体

颁奖、领奖、交换礼物等是会议的高潮部分, 拍摄的主体自豪喜悦, 因而表情生动有感染力。这时的抓拍, 由于人物运动和表情变化较快, 就需要通过打开闪光灯补光来提高拍摄速度了。使用闪光灯时, 注意不将要闪光灯直接打到主体上, 因为直射光线打到人物脸部, 会使脸部过亮而发白, 失去细节和层次。正确的做法是将闪光灯打向天花板, 利用其反射光线对现场补光, 从而分散和柔和光源, 获得清晰生动的人像。

三、寻找合理角度拍摄会场全景, 老地方拍出新鲜感

为了能在固定的场所拍出更富创造性的照片, 拍摄者需要游走在会场的各个角落仔细观察, 寻找一些常人不易走到的角度进行拍摄。为了展现给观众一个全面直观的会场景像, 取景时注意条幅、主席台、观众等三要素要进入画面, 且要注意画面中的线条横平竖直, 如柱子、壁画、门框等要垂直, 给人以庄重稳定之感。为了让构图更紧凑, 取景时要将一切会分散注意力的多余事物尽量排除在画面之外, 同时避免会场的过道进入画面, 确保画面简洁利落。

四、快速生动抓拍人物法

大会的发言者无疑是拍摄者抓拍的主体。拍摄时, 切不可因为他们是坐着的、不是运动的而掉以轻心。为了展示发言者良好的形象, 抓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拍摄高度与发言台同高。

镜头朝水平方向进行拍摄, 人物在画面中显得亲切、自然。当发言者坐着发表讲话时, 主席台的高度需要拍摄者半蹲进行拍摄, 居高临下的俯拍镜头会使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矮小且胖。但是, 在抓拍的过程中, 半蹲的姿势容易使拍摄者膝盖发抖、呼吸不均而直接影响拍摄质量。拍摄者可以寻找合适高度的椅背、墙角、柱子进行倚靠, 或者两腿分开站立, 手肘支撑在腰部, 以确保手持相机稳定, 画面清晰。

如果发言者站在较高的舞台上, 拍摄者要想法让自己站得更高些。低处朝上的仰拍镜头在拍摄近景人物时, 如果处理不当, 易使人物形象发生明显变形。为抓拍出人物的最佳状态, 拍摄者可以走上舞台靠近发言者, 或者找板凳站到高处等进行拍摄。

2.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抓拍人物。

一般来说, 从正面拍摄发言者, 不仅摄影师本人挡住了发言者与台下听众的互动交流, 而且拍摄的画面缺乏透视感。正确的拍摄角度是在发言者两侧约45度左右取景, 通俗地说, 就是拍出发言者四分之三的脸部, 以看到人物一只耳朵为宜。

3.抓拍时机宜早不宜拖。

拍摄会议时需要在一开始就投入紧张拍摄, 因为这时会场里所有人员精神饱满, 拍摄效果好, 到会议后期, 会场整体相对比较松散。

4.全神贯注等待, 近距离抓拍人物。

一般的发言者由于紧张, 会在发言前期低头读稿。此时不宜进行拍摄, 而是要持稳相机等待机会。随着发言者渐渐放松, 他们与台下听众进行手势和眼神的交流, 这时候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抓拍, 大胆地靠近抓拍对象, 尽量避开不相关的人和背景。抓拍时, 由于部分文字发音的口型不佳, 如“我”“五”“分”“学”, 等等, 要注意多拍, 不时回看照片, 当发现口型不佳、半闭眼等情况时及时补拍。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群众代表发言, 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发言经历, 往往表情紧张, 自始至终低头读稿。拍摄者要注意仔细倾听发言内容, 等待他们最后一句发言之后的抬头瞬间, 这是此类抓拍中的唯一机会。

五、敏锐观察拍摄听众, 以情感人

发言的间隙, 听众专注的神情、做笔记的动作、眼神的交流、对发言内容愉悦的反馈, 也是会议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拍摄者可以从众多的听众中寻找一位典型人物, 利用自己对会议现场的观察, 分析判断他接下来的反应, 以熟练的抓拍技巧将其典型瞬间拍下来。来自于听众中间的典型, 往往神情动人, 效果出人意料。

参考文献

越州瓷文物的拍摄技巧 篇9

一、拍摄越州瓷的困难性

拍摄越州瓷的困难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 越州瓷属于贵重文物一般不给拍摄, 就算是私人收藏的也不可能让你随便移动, 所以这样一来就无法将它们拿到摄影棚里面进行拍摄。根据这样的情况最理想的也只有自己制作简易的影棚, 这就注定了拍摄的局限性。场地局限、灯光局限等等。其次, 瓷器釉色表面闪闪耀眼, 拍的好十分讨人喜爱, 但拍不好就会失色很多, 瓷器和其它表面光滑的物体一样, 会产生反光耀斑, 既要利用这种光斑来表现光滑物体, 也要防止光斑过多或位置不当而破坏画面效果。一般一个立体面只能有一个或一条光斑, 这就要求拍摄者在用光方面具有一定的摄影专业知识。再次, 这种贵重物品决定了拍摄者在拍摄时候要格外小心, 同时也要做好物品的保护措施。

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一张曝光准确、对焦清晰的照片,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或者是能够给人某种感悟的照片, 一定会涉及这样的某些因素, 比如构图、用光等份, 的确一张好的照片它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比如构图, 拍摄角度, 摄影用光, 景深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二、拍摄角度

正确选择器物的最佳拍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表现它们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前提。瓷器在拍摄角度上, 主要应根据器物的造型、纹饰、色彩、质地等特征来选择。当拿到一件瓷器我们不要急于搬上去就拍, 首先要细致观察, 慎重选择角度, 并多方听取文物专家的意见, 要琢磨寻觅出最美、最有代表性的角度, 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表现瓷器的美。选择一个角度尽可能地将其表现出来, 实在顾及不到, 则需要拍摄局部来表现。如果是无法立于台面上的物体就只能把他们放倒在台面上, 通过俯拍来完成。拍摄小件的物体就要注意跟相机保持平行的角度, 这样能更好的塑形, 避免畸变。越州瓷中有很多是人物、动物等形状的器物, 因此在拍摄时一定要考虑物体的摆放, 切忌不要正面拍摄, 可以考虑稍侧或3/4侧, 拍摄动物时动物的四条腿都应该显现出来, 尽可能表现其结构特征的全貌。有方向性的瓷器应注意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生动成组的瓷器一定要拍摄出它们的有机联系, 使画面构图富有生气。综合一句就是:拍摄的瓷器作品既要使文物专家接受, 又得让广大观众喜爱。

同时, 拍摄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构图, 作为摄影人你要牢记一点除非你不拍要拍就要拍到最好, 构图一定要严谨。拍摄时候构图一定要饱满, 既不能拍的太撑也不能拍的太小。

三、背景处理

除了主体外, 剩下的平面空白处都属于背景的范畴。对于这部分面积中景物的安排取舍, 在画面结构中有很大的重要的意义。

拍摄时我们应该为其找合适的背景,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保留一些能点化主体所处环境的富有特征的形象, 从内容上能更好为深化主题服务。二是尽可能排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杂乱景物, 以免主体被背景中的杂乱线条所割裂或是被无关紧要的景物分散了注意力。三是要找到与主体具有对比的影调, 避免主题被背景的影调所淹没。

越州瓷摄影背景选择真的很重要, 背景的处理, 能够体现摄影者的艺术眼光和色调搭配能力, 直接影响到摄影作品的成败。背景的作用是为了衬托主体。这样就一定要记得不能喧宾夺主, 在选择搭配时, 要考虑衬托、渲染、美化和突出器物, 而不要单纯考虑背景颜色是否鲜艳、是否漂亮。我们要考虑的是这样的搭配是否达到色调和谐, 冷暖色一定不能混搭。这样虽然达到了主体与背景的区分, 但是给人会很不舒服。这样就要我们仔细考虑选择才能更好的达到色调的和谐统一。最好从色调的深浅来解决靠色问题, 黑、白、灰通常被称为中间色, 同时也是万能色, 与什么颜色都能搭配, 且效果最佳, 常被一些摄影大师所运用。这次拍摄考虑到器材的局限性, 只是选用了张黑白过渡的背景纸。虽然黑白过渡的背景纸很少会出现靠色的烦恼, 但是在拍摄中遇到的问题也还是不少的。首先, 在拍摄釉色较好、锥型比较大或者有比较大的盖子这类瓷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点问题,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器物, 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把物体往后放, 让主体更好的靠近后面的灰背景, 因为在强闪光的作用下如果放在太白的背景上底部锥面就会出现大面积反光从而出现白斑,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整个物体亮度不一, 导致壶面过渡不畅。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时考虑靠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背景纸反光对主体的影响。

拍摄瓷器基本上以浅灰色背景为宜, 但不绝对, 主要是瓷器的色调有的素雅, 有的浓艳, 质地大都细腻光洁, 晶莹剔透, 背景的配置应视器物的不同而变化, 深色或浅色的瓷器, 宜用中间色调的灰背景, 而中间色调的瓷器, 则用浅色或深色背景, 如白色或白变黑渐变背景纸等, 颜色较深的物体不宜选用深色或黑色的背景, 同理颜色较淡的物体也最好不要选用灰白的背景。这样就不容易出现靠色。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拍摄像越州瓷这一类的瓷器不宜选择色彩艳丽的背景, 因为这些文物大都容易表面反光, 背景色彩受光反射出来的色光, 折射到器物表面而使其色彩混乱, 严重失真。像越州瓷这类器物大多都是珍世艺术品,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拍摄这类器物一定要好好斟酌该用什么背景为宜。我们应该按照它们的颜色造型而富有变化, 好的背景同时能更好的营造这瓷器所属的历史时期, 红色渐变可以给人一种盛世的感觉。如果在拍摄动物器件的时候选用绿色绒面纸做背景时一定能给人们无限草地的感觉。是啊, 只要合适、确切的背景一定能对主体增色不少。其实我认为拍摄越州瓷选择什么背景也没什么特定的条条本本。只要你感觉合适能够分清主次、衬托主题、美观、不喧宾夺主我认为一定都是成功的。这些都是我们选择背景应该思考, 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光线运用

掌握了一定的摄影知识并不等于就能拍好越州瓷这类高反光的物体, 我们都知道没有光就没有影, 但有了光仅仅只能把物体拍摄下来, 也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常说, 摄影是用光来做画的, 通过光线的照明, 运用摄影的手段, 把物体的轮廓、形状、色彩、立体和空间反映在画面上, 艺术地再现被摄体的形象, 表现它们的造型和美感, 这才是摄影的关键。

光的种类, 大致可以从光源、方向、用途等三个方面来划分。光源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光、人工光和混合光三种。自然光又可以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 直射光即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光线, 对瓷器会造成比较强的明暗反差, 同时在其表面会形成极强的反光, 影响瓷器的表现力, 因此, 在越州瓷摄影中不宜使用。散射光即天空光, 是在阴天、浓云遮日或阴影里面等情况下产生的, 属于普遍性照明, 对景物造成的反差小, 调子细腻柔和, 能够表现淡雅宁静的画面效果, 像越州瓷这类物品多在此类光线下进行拍摄。人工光是用人工掌握的照明灯具产生的, 是受人操纵的, 在光的方向、光的高度、光的强度以及明暗对比等方面的处理上, 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 可以按照摄影者的意图, 创造出特定的光线效果, 比自然光更有效地去完成造型、构图、气氛和表达主体的任务, 因此, 像越州瓷这种静物摄影多采用这种光线, 混合光指的是自然光与人造光混合而产生的一种光线。但采用影室闪光灯或新型光源冷光灯, 和自然光混合则不会出现偏色现象, 因为它们的色温相近, 通属太阳光的范畴。从光线投射的方向分, 可以分为平光、侧光、逆光、顶光和底光照明等多种。平光照明也叫顺光照明, 光的投射方向和照相机镜头摄轴平行, 亦可以稍高于摄轴, 在平光照明下, 器物没有明显的反差和立体感, 在器物摄影中很少采用平光, 或作为辅助光使用;侧光指从被摄体侧面投射来的光, 是从相机的左侧或右侧30度~80度, 高度约45度~60度左右投射到被摄器物上的, 侧光能使器物形成较大的明暗对比, 塑造出器物的立体感, 是文物摄影最常用的光, 常被用来作主光;逆光也叫轮廓光, 其光线与相机镜头摄轴成相对的方向, 即从被摄体的背后投射来的光, 在器物和背景色调都比较暗时, 逆光能够勾勒器物的外部轮廓, 使主体与背景分离开来;运用逆光或侧逆光, 还可以充分地表现小件器物的质感, 顶光是从器物顶部投射下来的光, 主要用来描绘器物顶部的结构和饰物, 也可表现器物的横向纹饰;底光是指低于器物从下往上投射的光, 一般用于器物底部的辅助照明或透过玻璃向上打亮放在玻璃台上拍摄的半透明器物, 从而更好地表现这类器物的质感和立体感, 顶光和底光是一种特殊效果的光线, 运用得当将会获得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从用途上分, 光线又可以有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和装饰光等的区分。主光也称塑型光, 是塑造器物形象的主要光线成分, 它有明显的光源方向, 能表现器物的外形特征和主体形态, 是被摄器物主要的定型光线, 布光的方法程序, 一般是根据器物的造型特点, 首先确定主光的投射角度, 观察主光单灯照明下的效果, 然后再配以不同角度和不同强弱的辅助光, 直至确认理想的组合光为止, 辅助光也称副光, 用来辅助主光照射不到的较暗部分, 可以调整暗部亮度, 调整画面反差, 处理这种光要注意其亮度, 不能超过主光的亮度或与主光亮度相等, 以免画面中的主体出现双影, 并破坏画面中主光的造型效果。轮廓光也称逆光或侧逆光, 用较强的灯光从器物背面或稍侧方向投射而来, 它主要用于帮助主光勾画器物的轮廓, 把主体与背景分离, 形成空间, 使器物在画面里更为醒目。运用这种光时, 要防止它射入镜头, 出现光晕, 使画面产生一片灰白色, 胶片则成为废品, 背景光, 是室内灯光专门照亮背景的光, 是调整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对比、突出主体、创造环境气氛的一种光, 在拍摄中, 这种光多用于像瓷器组合等较大场面的拍摄, 装饰光也称修饰光, 它是用以弥补画面内上述所有光对塑造器物形象不足的光, 它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光, 用来突出和夸张被摄器物的某一细部或局部以及美化画面形象, 在这五种光线成分中, 主光和辅助光是越州瓷这类文物摄影照明造型最基本的光线, 而五种光线成分的相互配合, 又是越州瓷等文物摄影用光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用光的规律, 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自如, 光线的运用, 是器物摄影的主要造型手段, 同样一件越州瓷, 用光不当, 就像平板一块, 乏而无味, 用光得当, 就能获得最佳造型效果, 使画面生动艺术, 耐人寻味。

光线的运用毋庸置疑是很重要的, 好的光线能更好的刻画主体, 交代环境。但相反就会破坏画面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里主要介绍我这次越州瓷拍摄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摄影上对光的几个因素主要包括: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由于条件的限制现场只有三把闪光灯、一个反光板。

五、布光的一般步骤和规律

人造光的布光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 反复比较对比就可以拍摄出不同风格、效果的作品。理论上布光还是有其一般的步骤和规律。首先, 确定主光。其次, 添加辅助光。第三, 设置背景光。第四, 加轮廓光。第五, 上装饰光。第六, 审视。这么多的用光方法, 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每幅画面都要用到这么多光线, 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 这样才能更好的造型于画面, 不然, 就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的确, 这次拍摄我们也就用了几种光线:主光、辅光、背景光, 同时视器物的特性偶尔加了些装饰光。以上的这些步骤方法我认为第六点还是比较重要的。布光的方法决定了光是一种种添加上去的, 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 因此, 我们在布光完毕后, 应该仔细审视整体光效, 看看之前的布光有没有什么缺陷或不合理的地方, 各种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

光线的选择, 对勾画对象的形状, 体积、质地、轮廓等外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光照明条件下, 有时只有散射光照明, 只有单一的直射光照明是极少见的, 大都是混合光照明。

闪光灯直接发射出来的光是直射光, 光质比较硬, 阴影浓重。所以有经验的摄影师都会为闪光灯添加柔光装置, 通过反射等方法发射出来的散射光线更柔和。有利于人像的拍摄。使用了反光板后, 可以得到柔和自然的光线, 这种光线对像越州瓷这类器物还是很适合的。

对于越州瓷来说, 我们既要表现他的立体, 同时还要考虑细部及层次质感的表现这在用光上, 器物本身要有一定的光源方向表现立体感由主光来完成。层次质感的调节由辅助光来完成用光或反光扳。

以下是我这次拍摄越州瓷所使用几种不同的布光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 直射光

这次拍摄采用了两种基本的布光方法, 直射光和间接光。

直射光光质比较硬照射的对象明暗对比强烈, 易于表现物体的不同质地。直射光照在被摄体上, 能形成明显反差, 这种用光照明有明显的投影但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和皱褶。

刚开始我们选用如上图所示的直射光拍摄, 具体我们采用了两盏闪光灯从拍摄物体的左右两侧45度角左右略高于物体进行照射。再在物体侧后面加一盏闪光灯进行造型照射。展台后面加一面反光板, 主要起到交代物体轮廓以及装饰光作用。布好光后, 测了下光, 试了几张。总的效果还算可以, 但缺点还是比较多的。首先, 这种直射用光的优点就是对主体的塑型能力比较强、空间感好, 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 画面反差比较大, 光斑比较多且硬, 画面效果不够柔和。

(二) 间接用光

瓷皿的拍摄既要再现瓷皿表面本身的质地、釉色, 而又不宜对比太强损失必要的层次, 这样直射光显然不符合要求。

由于要拍摄柔和的效果所以很快的否定直射光造型, 改用间接用光, 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 我们想了个方法将灯光尽量升高打向房间顶部利用房间做个大的灯箱进行漫反射拍摄。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拍摄柔和效果的目的。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灯是打在房顶反射下来的, 这样反光角度相对比较垂直, 一些比较特殊的器物尤其是顶部较大底部小的锥状形皿物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主体底部无法受光处于暗部从而曝光不足 (如图1) , 从而导致整个器物表面过渡很不流畅, 这样一来就必须对底部进行适当的补光。

(三) 补光

补光不合适就会出现新问题, 如图像这些釉色较好的器物在你补光的时候就会在物体表面出现补光用的反光板等一些杂物 (如图2) , 这也是很头疼的事情。处理这种问题最好是用柔光罩把整个物体罩起来再留个机位进行拍摄。但是这种条件你只有在影棚里才能做到。显然这样的条件是不允许的, 这就必须要求你进一步调整布光以及背景等因素适当的避免。这种布光方法对那些反光不是那么强烈的物体还是很不错的。这种布光方法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环境色的影响, 首先你把光打到墙上进行漫射照明你要考虑到墙面的颜色对主体的影响。从而使主体偏色。这次的拍摄还算成功, 主要墙壁还是比较理想的颜色并未对主体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像这种闪光灯间接布光方法在拍摄, 对那种锥型比较大或者有比较大的盖子的那种瓷器的时候就会出现其他问题。由于这种光垂直角度比较大的原因会导致器物底部受光不足造成曝光不足, 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整个物体亮度不一, 从而导致整个器物表面过渡很不流畅。这种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补光综合全面的考虑画面的明暗过渡、反射亮度等因素, 来加以认真调节, 这样才能达到整个物体的影调统一。

(四) 进行闪光灯拍摄下会出现的问题

闪光灯是目前最常用的摄影光源, 它的特点是发光强度大, 色温稳定, 发热少、电耗小, 对于像越州瓷这类静物是很合适的, 其缺点就是布光的时候对布光效果的观察不及钨丝灯方便, 而且, 由于闪光灯灯管和造型灯灯管的位置不同, 在近距拍摄时会使闪光后的投影发生误差, 这也是闪光灯的弱点。正是由于闪光灯观察不方便这点使我们在拍摄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由于越州瓷表面很多都是反光很强烈的, 属于高反光物体, 这样的物体很容易映射周围的色彩, 再加上如果背景选用不当就会更加加重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上面我已经提到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此类物品时最好不要选太白的背景或者像我们这种白渐黑背景就把主体尽量往后靠, 这样也能适当的减少背景纸对主体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调整光源, 适当的进行补光。

(五) 个性化用光拍摄

摄影作品的立体语言, 是可以通过光线的作用加以展现和强化, 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光线, 能使平面产生三度空间的立体效果。这次拍摄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比较跟试样最终选用了如下图的布光方法:首先, 两盏闪光灯打向房顶把房间做个巨大的灯箱进行漫射照明。第二, 拍摄台后面用一盏造型闪光灯进行照明, 起到轮廓光的作用。第三, 在景物后面加一面反光板, 起到装饰光交代背景和主体的关系。第四, 在拍摄主体左右两侧加上自制的漫射板。第五, 根据不同的器物适当对瓷器底部进行补光。

光线是构图语言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被摄景物的形状、体积、质感、色彩、明暗关系、空间深度等都会因不同的光线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构成不同的立体画面效果。但是人们往往只把光线理解成一种可获得正常曝光的因素, 却忽视了光线的构图的作用, 总以为看到的物体本来就是立体的。其实光的性质对物体的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照射方向与立体控制。光线的照射方向能很大的程度上对构图产生不同的立体作用。光线的方向既能影响景物的形态, 也能改变画面的透视效果, 将画面的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转化。这就是我们平时用正面光为什么拍摄不出立体感的原因。正是由于正面光照明角度很少产生阴影, 物体被大面积照明后, 构成了相对平面的状态。再加上这种光消除了物体前后影调的对比, 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也适当的减弱了。侧面光能使物体形成丰富的影调, 景物的立体感会变得很强, 投影的产生和影调的拉开创造出有力的透视效果。如果物体是比较粗糙的那一类, 我认为侧光作为主光还是比较合适的。逆光是一种比较生动也比较难把握的一种光线。不同方位的逆光会对画面产生不同效果。灯位比较低的逆光, 拍摄时摄影景物会出现深黑色的剪影。我认为这种逆光对交代器物轮廓形状并不是很适用。高逆光时, 主体能勾勒出一圈具有表现力的明亮的轮廓, 使物体外型格外醒目, 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这个光对于物体的造型以及勾画空间感真的很不错, 我们这次拍摄就选用了这种逆光。

摄影被誉为光的艺术, 摄影是用光线塑造形象。在摄影创作中, 光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没有光就没有影;但同时, 光线还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作用, 他还承担了被摄体形象的任务, 物体的形状、色彩、和质感都有光线控制, 使用不同的光线, 就会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同时, 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层次、纹理、立体感、画面的均衡、画面的影调等等的表现都取决于拍摄者对光线的选择与运用。

这些都是光线对物体具像的表现, 此外, 光线还能表达摄影者的内心世界, 选择不同的光线表现被摄体, 还能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 从而传达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和内心情感。我认为这才是个性化用光的关键所在。作品的寓意能更好的通过拍摄者更加个性化的用光来达到拍摄的主观要求, 进而更加生动的表现器物。摄影者的内心感想能很好的通过光线表现于画面。比如, 摄影者都喜欢用暖色光来表达欢乐和喜悦, 用明暗反差大的光线表现低落的情绪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以上这些是相对于一般的物体而言的, 但对于越州瓷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个性化用光拍摄不同的效果。越州瓷形状各异, 采用不同个性化的用光能更好的表现器物特色, 每样瓷器都有自己特有的质地、造型、寓意以及自身的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根据它们自身的特点富有变化的调整色彩感觉, 综合考虑不同的布光方法, 拍摄出不同韵味的作品。

六、景深控制

在摄影时,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之一就是景深。那么, 运用小景深来加强画面, 还是用大景深来表现画面, 这就是摄影者必须要决定的。景深的选择最主要是要看拍摄的对象, 像瓷器这类物品我认为还是要大景深的。

室内拍摄瓷器一般都用闪光灯。因为它的色温更接近自然光, 更稳定, 拍摄的物体才不会随色温变化而改变。通常的灯具由于发光面积大, 难于控制被摄体的光效, 而且由于又无法太靠近被摄体, 被摄体受光强度又不大, 无法通过缩小光圈来控制景深。

但同时你要考虑到闪光灯的指数问题。如果闪光灯指数不够, 恰巧拍摄的产品景深又是需要比较实的那种就比较困难了。这次拍摄我们就遇到了这种问题。因为闪光同步快门时间是一定的, 因此光亮度小所需的曝光量就要大也就是必须开大光圈, 这样一来景深范围就小了。所以景深控制也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 如果你想把整个物体拍清晰你最好对画面1/3处附近对焦, 然后再缩小光圈孔径使画面最远处也达到清晰。在拍摄大景深的照片的时候应该使用小光圈、短焦距、或离被摄场面远一些。

这次拍摄对我感最深的就是对那种小器件的拍摄了。由于东西形体比较小, 我们往往需要较大的成像, 甚至影像的大小要超过被摄体本身的大小,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近摄来完成了。

(一) 微距镜头的使用

拍摄小件器物可以选用高质量的近摄的微距镜头, 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清晰度。当要求非常大的成像比例的时候,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适当的选用短焦距镜头, 但焦距不宜过短, 镜头焦距越短, 布光的空间就会越小、布光就会越困难, 同时还会使物体产生畸变,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在拍摄这样的器物时我们基本上都选用了长焦镜头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会对布光产生影响, 二来对正确还原物体原形也是很有效的。

(二) 布光也要稍做调整

如果不是选用长焦镜头的话那么物距就会变的很小, 这就给布光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拍摄者和相机距物体太近就会遮住了很大一块光源, 导致按照测光的数据拍摄出来的照片会曝光不足。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必须做适当调整。调整的方法很多, 以下是我们遇到问题后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进行的几点调整:

1. 先看看闪光灯指数可不可以再调高点。

这应该是比较好的办法。

2. 提高感光度。

这也是比较好的方法, 不过要考虑一点, 感光度不能调的太高。因为我们都知道感光度越高照片噪点就越大。

3.

调整拍摄角度避免遮挡光源, 但是这样会影响到拍摄的角度、构图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画面的美观性。

4. 选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 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既不会影响光源亮度、构图、拍摄角度等问题。

但同时这也会遇到景深的问题, 也是不容忽视的地方。

方法很多, 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 但我认为如果想更好的解决布光带来的烦恼, 不妨可以结合多种方法, 我想这样一定可以拍出你想要的作品。

综上所述, 越州瓷的拍摄绝非一种简单机械的操作, 不仅要求我们能熟练而灵活地使用各种摄影器材, 有效而独特地运用摄影造型语言来创造出富有个性、风格、魅力的视觉形象, 同时拍摄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的拍摄、不断的比较、不断的斟酌才能进而拍好一幅作品。瓷器也不例外。拍摄实验了这么多, 我想对于越州瓷拍摄时灯光器材及表现方法并不是单一模式, 只要我们善于探索, 注意总结经验,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那么肯定能拍摄出高质量的作品。

摘要:瓷器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门类, 拍摄时除了要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外, 还要强调其艺术性和欣赏性。本文从越州瓷摄影拍摄的困难性及解决的方法;拍摄角度;背景处理;光线运用;景深控制等几个方面探讨越州瓷摄影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表现方法,拍摄角度,背景处理,光线运用,景深控制

参考文献

[1]王蔚波.试论文物摄影的表现方法[J].华夏考古, 2004 (2) .

[2]林路编著.摄影大师的构图[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邵大浪著.广告摄影[M].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1.4.

[4] (英) 罗杰·希克斯, 弗朗西斯·舒尔茨, 陶宗德肖桂香译.摄影大师的曝光秘诀[M].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9.

[5]苏明安著.广告摄影[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0.9.

[6]宿志刚, 唐东平编著.广告摄影[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8.

[7]康大荃.摄影构图学[M].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9.

[8]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 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四川美术出版社.

[9]屠明非.摄影曝光[M].浙江摄影出版社。

[10]姜树业, 齐峰著.景深控制[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

[11]徐希景, 王美清.摄影用光100例[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6.9.

专题片拍摄技巧的探讨 篇10

1. 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

1.1 专题片的选题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万事都有其应遵循的准则, 要想制作一部让人们产生极具视听效果的专题片, 那么应该按照“扬长避短、小现象反映大问题”的原则, 综合考虑制作要求、条件、资源和制作周期等客观因素来进行专题片的选题。

1.2 专题片的选型

专题片的类型分为讲授型、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四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 讲解型专题片的花销预算和成本相对于其他类型来说比较低, 这是其优势所在, 但是这种类型呈现出来的拍摄画面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一般的专题片所涉及的拍摄内容和制片要求, 成品一般都不会采用图解型或戏剧型;如果制作人员水平有限, 经费不够充足, 综合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如今, 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综合型是当下专题片最常选择的表达形式。

1.3 专题片的选材

所谓专题片的选材即为构思文字稿本的素材, 通常从外景拍摄的材料、演播室录制过程中的解说词、现有的视听资料、档案资料几方面来获得我们想要素材。好的素材应立足于尊重真实、捕捉细节、重视过程上。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可以概括画面、补充画面, 更能起到一个强化画面的效果。假设一个专题片没有解说词的存在, 就会让观众不能完全领会其拍摄的内容, 这岂不是事倍功半了吗?

1.4 专题片的文字稿本

文字稿本不仅是创作电视专题片的基础, 而且是编写分镜头稿本的依据, 所以它是影响拍摄作品的质量的关键。文字稿本应包括目的任务、长度、一般格式 (涉及到拍摄画面和解说词的相互配合) 。

2. 专题片拍摄过程中技巧的巧妙应用

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就绪以后, 就进入到实际的拍摄过程中。电视专题片不同于电视纪录片, 也就是对于专题片的制作来说, 不仅要注重真实性, 拍摄所呈现的画面效果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只有这样的专题片才能把客观的真理既生动又唯美地展现出来, 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 还可以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达到这最终的目的, 拍摄技巧的应用就不得不在此一提了。

2.1 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巧妙运用

专题片的拍摄要想产生生动的画面, 巧妙地运用光线这一辅助手段是通常采用的做法, 而这种方法也是判断一部专题片是否有成熟的艺术感的指标。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 导演可以灵活地或综合利用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以及轮廓光进行专题片的拍摄。通常情况下, 采用顺光光线所拍摄的画面明暗反差的效果不是很大, 画面的柔和性较强, 所要呈现的拍摄物的固有色彩跃然纸上;采用侧光光线照明所拍摄的作品, 明暗反差的效果极强, 所形成的画面具有相当棒的立体形状和质感, 这种光线拍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会给人以清新多姿、立体丰富的感觉;采用逆光光线进行拍摄, 所呈现出的影像的明暗程度有很大跨越性的波动范围, 离镜头距离较近的拍摄物色调偏暖, 离镜头距离较远的拍摄物色调偏冷, 这对于被拍物的轮廓形态的呈现有极好的表现张力, 拍摄对象的立体感也就完美地呈现出来了。一部优秀的专题片通常会根据镜头的需要而综合地采用各种光线进行拍摄, 从而呈现出最具表现力的一部专题片。

2.2 拍摄专题片过程中广角镜头与微距拍摄技巧的应用

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 采用广角镜头、微距镜头所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是不同的。所谓广角镜头的拍摄, 就是可以利用较大角度的拍摄使在较短的拍摄距离内可以进行较大面积的事物的拍摄, 同时又可以使前后事物的层次感清晰地表达出来, 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极强;所谓微距拍摄, 就是可以利用此技巧放大微观世界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具有化普通场景拍摄为戏剧性场面的转变, 同时, 也有虚化拍摄背景的功能, 通常要表现拍摄物的具体细节通常会使用该拍摄技巧。实际上, 不管采用广角拍摄还是微距拍摄的专题片所呈现的画面效果都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景象, 所以, 利用此拍摄技巧能使观众产生别有一番品味的新意和美感。此外, 在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 合理使用长镜头也能为专题片的拍摄效果增色不少。众所周知, 长镜头是当下纪实题材的电视作品最常使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把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的动作或事件完整地表现出来。长镜头所表达的平时质朴让观众体会到了现实和真实的存在, 这无疑拉近了观众与专题片的距离。

2.3 专题片拍摄过程中不常规的拍摄方式的应用

现如今, 专题片最常采用的不常规的拍摄方式有仰拍、俯拍、顶拍和航拍等方式, 这些拍摄技巧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与其他的拍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力当然不在话下。大家对于仰拍、俯拍、顶拍都较为了解, 那什么是航拍呢?由于近些年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的快速进步, 越来越多的专题片开始使用航拍的拍摄技巧。所谓航拍, 就是在空中获得一个特别的视角对地面的拍摄对象进行多点拍摄, 这也就获得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视角, 极强的画面感给观众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力。■

参考文献

[1]谢伟:《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新闻知识》, 2010.5

[2]刘洋:《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 《新闻爱好者》, 2008.6

画面运动的拍摄技巧 篇11

运动画面在电视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这种运动画面的记录是通过摄像师进行拍摄获得的。而在拍摄技巧上有多种方法可以对现实中的运动进行画面上的夸大和缩小,甚至改变它的动态、方向和速度等;换句话说,电视摄像不仅能够再现运动画面,而且还可以创造运动画面。

屏幕上的影像运动,大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摄像机不动,而被摄物体运动,我们称之为镜头的内部运动;另一种是摄像机运动,我们称之为镜头的外部运动。不论是内部运动还是外部运动,恰当地使用,都能提高拍摄画面的动感,提高节目的可视性。下面就一些常用的摄像机运动方法进行简单地分析。一、镜头的内部运动

在拍摄镜头内部运动时,景别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动感的表达。景别大则被摄物体影像小,影像位移不明显,动感表达较弱;景别小则被摄物体影像大,影像位移明显,动感表达较强。在纪录片《沙与海》中,有一个镜头表现横穿沙漠的火车,利用大远景,高速移动的火车就像一条缓慢移动的线条,画面空阔、辽远;而如果利用小景别拍摄车轮的话,则可以表达出极为强烈的动感,画面气势磅礴。

拍摄方向的不同也会拍出不同的效果,就拿长焦镜头来说,对纵向运动表现动感较弱,对横向运动表现动感较强,比如在运动场里拍摄一百米比赛,摄像机一般都放置在跑道侧面,来加强对动感的表现。

二、镜头的外部运动

相对于镜头的内部运动而言,镜头的外部运动形式要复杂的多,主要有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多种方式增加画面的动感。每种镜头运动都有不同的动感效果,在拍摄中要求摄像师做到平、准、稳、匀。

平,即保持画面水平,不能倾斜。准,是指画面的起幅和落幅要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内容的要求做到准确。稳,即摄像机在运动中尽量保持不晃、不抖。一般专题片都要求使用三脚架等辅助工具。匀,不能忽快忽慢,运动方向的变化要平稳流畅,不要突然骤变。这是一些基本要求,在实际拍摄中还要根据创作构思灵活地运用。重要的一点是,任何一个镜头都存在于上下镜头的关系中,存在于节目完整的结构中,不要因为一个镜头而破坏了节目的整体意图。

在推镜头中,画面不断的向前移动,引导观众的视点越来越靠近被摄主体,进行细致地观察。推镜头的落幅往往是镜头强调的重点。

拉镜头在表现特征上与推镜头正好相反,通常对环境空间和氛围进行展示。如纪录片《龙脊》的第一个镜头,从瑶寨小村庄的中景拉开到龙脊地区群山的大远景,非常直观地描述了龙脊的地形、地貌及闭塞的地理位置。

在实际拍摄中,推拉镜头往往是通过对摄像机的变焦实现的。在电视画面上则表现为推镜头压缩背景空间,使被摄物体逐渐变大;而拉镜头则释放背景空间,使被摄物体逐渐变小。

摇镜头是指摄像机位置不动,做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摇镜头在展示周围环境及处在不同位置的几个物体以此展示在同一画面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拍摄摇镜头时,要注意由于被摄对象在不断变化,所以有时需要不断地调整焦点和构图,摇摄的画面视觉要与人在日常生活中环顾周围的感觉相一致。初学者尽量在三脚架上拍摄摇镜头,以保持换面的平稳。

移摄是指摄像机边拍摄边移动位置,体现出空间位移连续变化的动感。一般移动摄像时,为使画面平稳都借助于斯坦尼康、移动轨道车等工具。比如拍摄走进大门,穿过走廊,走进办公室,坐在车上行驶在公路上等,这种空间移动往往有带领观众走进现场空间的真实感受。

跟镜头是指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物体进行拍摄。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的表现运动中的被摄对象,在运动中展示被摄体的运动形态、精神面貌等;还可以通过走动的人物,非常自然地引出环境,画面动感强烈。

升降拍摄是指利用升降设备进行上下运动拍摄,它通常用来展示事件的规模、气势或从一个大场面落到具体的人物活动。拍摄中最常使用的升降设备是摇臂,臂展长度从2米到12米不等,大摇臂一般用在拍摄一些大型综艺类节目、大型体育比赛、电视剧、大型专题片及企业形象片等节目,他能拍摄出地面机位达不到的动感效果。小摇臂一般用于拍摄广告片,MTV制作以及小型活动制作。目前很多演播室内的谈话类节目也使用了摇臂来辅助拍摄,为相对平静的演播室创造出了运动画面,很好地增强画面的动感效果,提高了画面的可视性。

三、结语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画面动感拍摄方法,在运动摄像时值得注意的是要“动之有因”。各种镜头运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表现人物间的关系、或冲突出环境要素、或追踪被摄物体、或展示立体空间等等。

总之,不管是镜头的内部运动还是镜头的外部运动,都要由节目的整体构思所决定,没有依据的镜头运动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只有恰当的镜头运动,才能使节目的动感更自然、逼真、更贴近生活。

作者简介:

浅议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技巧 篇12

顺利完成一部专题片的拍摄, 摄像人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树立一个观念;具备两个意识;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 树立一个观念, 具体来说就是摄像要有一个综合观念。任何一个专题片都离不开画面、声音、解说、后期编辑技巧四个方面的内容。俗话说:一个好的摄像就是半个编导。好的摄像在开始拍摄一部专题片之前, 对于整个专题片的立意、结构、声音、解说包括后期编辑都应该有一个整体意识、整体把握, 只有这样, 摄像和编导的思路才会有统一的可能, 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专题片要阐述的精髓。一个摄像如果不具有综合观念, 他就不能对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把握, 就会出现问题。就拿解说词来说, 如果摄像没有整体的综合观念, 对解说词不能有深刻的领会, 他所拍出的镜头画面往往是水油两张皮, 到后期剪辑时会发现许多都是废镜头, 根本用不上。又如声音这一项, 如果摄像具有综合观念, 他在拍摄过程中就会依照片子的整体立意去捕捉同期声、现场声, 依据片子的整体风格去取舍声音。这样, 剪辑时画面镜头和片子的声音包括主题立意就能够相得益彰, 风格上协调一致, 效果很好。

第二, 电视专题片的摄像应该具备两个意识:一个是观众意识, 另一个是编辑意识。观众在观看我们的节目时会有什么需求呢?这就需要我们摄像人员认真研究, 笔者认为:观众看得到, 观众看得清, 观众看得好是三个对电视画面的不同需求层次。一个素质很好的摄像面对各种事物, 拍出的镜头不仅能够让观众看得到、看得清, 而且要让观众看得好。

电视专题片尤其是电视专题纪录片通常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突发性事件, 有一些是转瞬即逝的东西, 一些没有经验的摄像往往会站稳、对焦、调整构图然后才会按下开关进行摄录。对于一个具有观众意识的摄像人员来说, 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应该是按下开关进行摄录, 尽可能抓拍到转瞬即逝的东西, 达到能够让观众看得到的第一个层次。例如“9·11”事件那个飞机撞击大楼的镜头, 如果像一些没有经验的摄像那样先站稳、对焦、调整构图然后才按下开关进行摄录, 那么我们也许就难以看到飞机撞击大楼的瞬间镜头了。

抓拍到镜头以后就可以考虑达到第二步:对准焦距, 调好构图, 让观众看得清。

第三步如何让观众看得好呢?还以“9·11”事件为例。对于我们专业摄像来说, 仅仅抓拍到瞬间画面、拍清楚是不够的, 还应该让观众看到是什么样的飞机, 具体细节, 周围环境如飞机撞击大楼的瞬间起火冒烟的镜头、大楼坍塌的情景, 以及事件发生后街头人们的表情、逃离现场的景象。这样一来, 就能不仅让观众看得到、看得清楚, 而且看得好了。

另外一个是编辑意识。只有具有编辑意识, 摄像才会知道后期编辑应该做的工作, 这样一来, 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就会照顾到编辑。一个具有编辑意识的摄像甚至能够一口气拍出一个不需要剪辑的片子来, 镜头所表达的内容具有连续性, 画面意境具有侧重点, 画面之间的起承转合逻辑结构也很严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摄像, 他们缺乏编辑意识, 一直认为:只要编导稿子出来, 对着解说词去拍画面就行了。这是非常肤浅的认识, 这样拍出来的镜头往往因为其中缺乏逻辑性和思想性而变得平淡无味, 结果所拍摄的画面如衣服上的补丁, 零碎而无逻辑上的连续性, 直白而无意境上的深刻度, 做出来的专题片往往显得凌乱、肤浅。这都是摄像没有编辑意识的结果。

第三, 要达到三个目标, 这三个目标分别是真实、专业和突出特点。专题片的镜头要达到的目标首先是真实, 也就是说摄像如何运用摄像机拍出真实的人和事。那么怎样才能够拍摄出真实呢?笔者认为:首先, 第一现场、第一当事人是专题片拍摄中能够体现真实的首选素材。其次, 辅以周围环境, 可以充实对真实的体现。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错过抓拍的机会, 因而经常出现补拍、摆拍的现象。采访中也往往会遇到拍不到当事人, 转而拍摄旁观者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到我们专题拍摄的真实性。如果我们抓拍到第一现场、第一当事人, 那么又该怎样用镜头体现呢?笔者认为:电视专题片中最能够反映真实的在于细节, 在于摄像对于细节镜头的拍摄。通常情况下摄像记者要具有善于发现的能力, 善于发现事物的真实性在细节上的体现。用“一滴水折射出七彩阳光”的方法往往比泛泛描述的方法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专题片达到真实的目标对于摄像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善于判断的能力, 面对采访环境, 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有时候我们期盼的镜头不一定出现, 而我们料想不到的情况却发生了, 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的摄像记者具有判断能力, 有预测未来变化的能力。例如:一个妈妈, 幼小的孩子丢失多年, 在警察的努力下找回孩子后, 母子相见会是什么场景, 有可能母子相拥, 痛哭流涕;也有可能孩子离开太久, 十分生疏, 不认母亲, 这就需要我们记者有预测、有判断。再如:一个被法官误判有罪多年的人获得平反后将是什么样的情况?有可能喜形于色, 也有可能木然无语。我们的摄像记者对这些情形都应该有预测、有判断, 这样才不至于面对变化手忙脚乱, 才能够处变不惊, 从容拍出真实的现场来。

专题片的镜头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专业。在技术水准上, 仅仅掌握镜头基本的推、拉、摇、移、跟、虚、晃、甩, 掌握镜头的远景、大景、中景、近景、特写, 是远远不够的, 专业的摄像技术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磨炼出来的, 如今摄像机更新换代很快, 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像, 我们对各种机器都要摸摸, 尝试各种各样的拍摄, 经过多拍、多磨、多交流, 不断学习。

在艺术水准上, 艺术性的镜头往往会在专题片中起到渲染情绪、揭示内涵的作用。拍摄出艺术性镜头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拍出实景, 还要拍出意境。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一名摄像记者为了拍摄出学校学生在地震中的伤亡惨景, 用了一组瓦砾中的儿童书包、鞋子、玩具等镜头, 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废墟下孩子们的惨状, 虽然镜头很简单, 仅仅是废墟和一些孩子们的日常用品, 可是我们心中却很震撼。再如一名摄像记者为了拍摄在遥远的贫困山区, 一个失去父母的学生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 过早承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开始用了一个水桶从井中哗的一声提出来, 水桶中映出的是一个孩子稚嫩的脸, 镜头虽然很简单, 却意义深远, 沉重的劳动和稚嫩的孩子相结合, 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又如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片中孩子喝完黑芝麻糊后一个劲舔碗的镜头, 虽然画面不多, 却以一当十, 黑芝麻糊对孩子的诱惑已经不言而喻, 艺术效果的作用显而易见。

专题片的镜头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突出特点。特点就是专题片的整体风格, 一个好的专题片必然会有自己的风格。例如我们拍摄一个反映江南水乡的专题片, 摄像就要拍摄出江南的那种细腻、秀美的特点。相反, 如果我们要拍摄一个反映祖国西北风土人情的专题片, 就要拍摄出其广袤无际、粗犷豪迈的特点。通常情况下, 专题片的镜头风格应该是统一的, 特点是一致的, 不同的题材内容应该拍摄出不同的特点, 这其中最忌讳的就是镜头“跳”。镜头的不协调, 不仅仅是意思上的不连贯, 还有特点和风格上的落差。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种种补拍、引用历史镜头资料造成的。例如我们拍摄一个专题片, 有经验的摄像记者会从头到尾把握镜头的色温、光圈等, 使得镜头风格、色调整体一致, 而有些摄像记者经验不足, 常常会乱调拍摄机器的参照系数, 结果拍出的镜头红黄白绿, 杂乱无章, 根本谈不上什么特点、风格,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镜头画面的整体表现力。

上一篇: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精神下一篇:简单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