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及拍摄要义(共7篇)
电视新闻及拍摄要义 篇1
一、前言
新闻策划主要是指新闻采访策划。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需要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新闻策划人员需要对记者拍摄回来的电视新闻信息和内容进行整体的设计和规划, 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监控, 确保新闻报道的合理性, 促使新闻事件能够给观众带来相应的影响。
二、新闻策划的特点
第一, 创新性。新闻策划要求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 注重挖掘新闻价值。第二, 动态性。新闻策划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不能脱离新闻事件而单独存在, 要求新闻策划者要清晰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发展, 促进新闻拍摄方式的创新。第三, 系统性。新闻策划主要是围绕一个新闻事件主题而开展的一项工作, 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需要对报道思路进行全面思考, 对报道形式和报道人员进行优化配置, 充分利用报道资源。[1]
三、新闻策划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作用及影响
(一) 促进了新闻手段的创新
新闻策划是新闻行业激烈竞争下的产物, 是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新闻策划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闻行业的发展要求, 要想促使新闻拍摄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就不能采用单纯的贯彻传达形式。应该注重新闻传播的质量, 使新闻事件更具竞争性, 以赢取更多观众的注意力, 将新闻内容更好地传递给观众。新闻策划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内容, 需要将信息传播、市场发展态势和提高观众关注度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新闻竞争能力。新闻拍摄效果直接影响新闻报道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 不应该将新闻事件局限于物质层面, 还需要扩展到精神层面, 确保信息生产和发展更具条理性, 以引导人们的思想, 将传统被动式的新闻思想转变为主动式思想, 以便拍摄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2]
(二) 深而广地反映普遍社会现象
新闻策划具有集约式特点, 新闻观念要突破局限性, 新闻报道应该呈现出客观公正的特点, 深层次地挖掘和阐述社会现象, 展现出新闻事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拍摄之前, 需要做好新闻事件的策划工作。按照所要采访的新闻事件, 确定好新闻主题, 有计划地选择优质信息, 确保能够与事态发展相适应。有计划地进行新闻拍摄, 防止拍摄出来的素材呈现零散性。保证拍摄出来的新闻事件能够广而深地展现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使人们透过新闻能够感受到社会百态。
(三) 促使报道内容生动丰满
要想促进新闻内容的创新, 就需要确保新闻策划更具创意性。需要从众多的新闻事件中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 确保新闻主题、新闻步骤和新闻内涵的新颖性。促使新闻事件更加丰满、有内涵, 能够贴近社会, 正确把握时代脉搏。当前, 为了提升新闻的关注度, 大多数新闻节目都会报道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和典型事件, 将新闻策划作为新闻事件拍摄的着力点, 从微观的角度来展示新闻事件的内涵, 使观众心中产生较大的反响。同时, 新闻策划需要确保各事件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 展现出新闻事件的层次性特点, 与人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受众的文化接受程度相适应。确保拍摄出来的新闻事件具备思路清晰、主题新颖、设计形式多元化等特点, 能够充分展现出新闻事件的价值, 将新闻价值植入受众心里。
(四) 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策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提升新闻拍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策划人员在进行新闻事件策划时, 不应该以主观意识活动为主体, 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事件的发展态势, 需要理性地看待事件的发展过程, 确保新闻设计思路的清晰性和合理性, 运用有效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目光。新闻策划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是片面和偏激的, 需要合理制定新闻拍摄思路, 强化宣传职能, 尊重事态的发展规律, 创新新闻拍摄方式。[3]
(五) 充分挖掘新闻策划价值
新闻策划主要是对新闻事件价值的挖掘, 能够充分展现出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在开展拍摄工作前, 需要确保新闻事件材料的新颖性, 不可歪曲事件, 虚假报道事件。但是新闻策划并不适用于所有新闻拍摄, 其主要运用于一些具有挖掘价值的新闻事件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挖掘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 展现出新闻事件的内在价值, 将新闻规律与新闻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确保起到良好的新闻拍摄效果, 能够给人们以鼓舞性的作用。
四、结语
新闻策划对提升新闻拍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上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使新闻事件更具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以便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新闻策划的过程中, 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使新闻事件的采访更具清晰性和条理性, 促使拍摄出来的新闻作品具有较高的价值, 能够满足人们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颖.策划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作用及应用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3) :145.
[2]王卉蕾.论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5) :81.
[3]刘畅.浅论新闻策划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2) :179-180.
浅谈电视新闻拍摄 篇2
关键词:浅谈,电视,新闻,拍摄
大千世界, 信息纷繁。针对电视节目来说, 其内容包罗万象, 有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社教类节目、电视游戏类节目、电视活动类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专栏性电视新闻节目等。这些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成功播出, 都离不开前期的策划拍摄。颇受群众欢迎的电视节目, 往往有精彩的画面和完美的文字表达。对电视新闻来说, 优美的文字解说, 更需要清晰合适的画面与之相衬托。“好马配好鞍, 好车配风帆”。如果新闻报道中拍摄画面图像模糊, 表现错位, 或是画面摇晃不定等, 那么再好的文字表述也会功亏一篑。画面和文字做到相得益彰, 就电视新闻拍摄而言, 摄像记者务必掌握白平衡调整、拍摄方式、画面构图等一些基本的拍摄知识与技巧, 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电视新闻拍摄需学会白平衡调整。如果不懂摄像机怎样调整白平衡, 一拿起摄像机就按开关拍摄, 那么画面图像就不言而喻, 要么是偏红, 要么是偏蓝, 色彩肯定不协调。作为摄像记者, 胜任电视新闻拍摄先要懂得白平衡调整。白平衡调整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当选择自动白平衡调整时, 只要把按钮拨到自动位置 (AUTO) , 摄像机就会自动进行白平衡调整, 无须任何操作。自动白平衡调整虽然使用方便、简单, 但自动调整范围有限。如被摄景物或摄像机处于阴影中, 照度不足, 景物有强烈的彩色照明。例如, 日出、日落、蓝天、雪地等, 在这几种情况下, 自动白平衡调整不能提供正确的白平衡。若遇此情况, 最好使用手动白平衡调整。手动白平衡调整方法是先将一个标准的白色物体放置在拍摄现场的光照之下, 白色物必须是标准白色测试卡纸, 如果没有, 也可以用不掺杂色的较白的纸张。然后把摄像机镜头对准白色物, 改变镜头焦距, 使白色物充满寻像器屏幕, 拨动或按下手动白平衡调整扭, 数秒钟后, 寻像器上白平衡指示灯亮或显示出“OK”, “COMPELET”等字样, 这就表示白平衡已经调好。若指示灯不亮或显示“NG” (不好) , 则表示白平衡还未调好, 原因可能是光线太暗或者光源色温与3200K相差太远, 为此, 应先解决照明问题或加合适的滤色片再进行调整, 直至调好为主。在拍摄过程中, 如果拍摄现场的照度发生变化或拍摄现场转移, 都必须重新调整白平衡。摄像记者每次拍摄前, 应确认白平衡已调整好后再拍摄。调整好白平衡, 紧接着是怎样拍摄的问题。[1]
电视新闻拍摄需学会几种拍摄方式。电视拍摄有固定拍摄、运动拍摄、变焦拍摄、复合拍摄等几种方式。在各种拍摄方式中, 固定拍摄是最基础的、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拍摄方式。在拍摄过程中, 固定拍摄要求画面“稳”, 并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三脚架。如果采访时没有携带三脚架, 直接用手持摄像机, 拍摄固定画面时应尽可能借助现场的桌椅墙壁等作为支撑物, 减轻画面的晃动。固定拍摄虽然机位、光轴、焦距固定不变, 但拍摄的固定画面也能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比如说, 一只蚂蚁驮着一粒米从两米开外的地方爬回洞穴, 对蚂蚁而言这种搬运甚是费力, 如用固定画面把蚂蚁搬运起点与洞穴入口处纳入画面, 观众就会看到小小的蚂蚁缓慢爬行了很长的距离, 中途还可能因为劳累而停息;如若用运动拍摄跟拍蚂蚁, 就难以较为客观和直观地表现出蚂蚁爬行的距离感、速度感和艰难程度。[2]运动拍摄常见的拍摄方式有摇动拍摄和移动拍摄两种类型。使用摇动拍摄时必须按照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和节奏要求, 保持镜头外部摇动和画面内部主体运动一致性, 并在镜头衔接中保持动作的连贯性。拍摄过程摇速要均匀适中, 不能勿快勿慢, 摇动的速度必须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 做到均匀流畅自然, 起幅落幅准确。摇动拍摄通常限制在一定的场地范围内进行, 运动对象必须是在以摄像机为中心的某一半径范围内, 如果运动对象超出这个活动范围, 就必须用移动拍摄来跟踪。移动拍摄是运动状态最明显, 动感最强的拍摄方式。拍摄时, 它借助特殊的移动设备, 可以大范围地、灵活地跟随并表现运动的物体和拍摄对象。这种拍摄方式能突破单一视点的局限, 扩展观众的视觉范围, 并随着空间的不断转换带来多景别、多视点的感受。在一篇新闻报道中, 无论采用哪种拍摄方式, 电视画面都离不开构图。
电视新闻拍摄需学会画面构图。电视画面构图的好坏, 关系到节目的质量高低和成功与否。构图就是在拍摄景物范围内, 按照一定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要求, 把拍摄对象的各种构成元素有机地组合安排, 以巧妙地处理、确定和表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构成完整的画面语言。学习构图先从构图的三层含义来理解, 即取景构图、技巧构图和艺术构图。所谓取景构图就是通过画框为观众构造一个什么样的视觉空间, 具体地来说, 就是如何确定摄像机镜头的空间位置, 三坐标如何选择的问题, 并由此形成拍摄范围、拍摄角度的变化。摄像记者每次拍摄下的画面都带有“取景”这层含义, 但也较多地受到地形、位置、工具等条件的制约。技巧构图虽然有许多公认的传统的规则、原理和要求, 但它融入了更为灵活的主观选择。拍摄位置一旦决定, 构图的任务就在于使得景物的主次、远近、高低、虚实的关系以及画面中线条、光线、影调、色彩等视觉效果得到准确、完美的再现。艺术构图是在取景构图和技巧构图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 它不是对各种构图元素运用作简单地排列组合, 而是致力于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艺术构图没有一套清规戒律可循, 因各人的生活经验与心理感受不同, 审美水平也有极大的差异。就像写文章一样, 同一个题目会有千百种写法, 构图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总之, 画面构图就是要突出主体位置、陪体的烘托、环境的表现、画面空间的转换。有了画面构图, 下一步就是如何通过镜头把它表现出来。
电视新闻拍摄需学会几种拍摄技巧。对调研视察类新闻, 除了跟随领导拍下调研时的镜头外, 若想拍到想要的背景或精彩镜头, 拍摄时要学会“等”。在确定参观路线的前提下, 预测或知道领导必经某地点时, 有必要事先赶在拍摄对象到来之前选定某一位置站好, 像“守株待兔”一样耐心候着, 利用景别造型元素表现不同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到精彩的画面。对可预见性新闻, 如大型活动中的小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生活习惯等等, 在基本掌握事件的大概发展脉络之后, 我们可在这种大型的活动中以小见大, 抓住动人的细节进行拍摄。对有趣的小新闻, 在拍摄的时候, 要学会利用画面特写以及电视中的声音手段, 作为这类新闻的主要特点和拍摄要点。对现场报道, 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 首先拍摄一个交代性镜头, 这个镜头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如果是新闻专访, 交代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 采用全景或远景。在现场报道中,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代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 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 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 拍摄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为适应后期编辑的需要, 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倾听镜头、提问镜头和间隔镜头。拍摄倾听镜头时, 要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 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提问镜头即是采用从采访对象后面拍摄的方法。拍摄间隔镜头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 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为提高新闻制作质量, 拍摄时要特别注意同期声录制。在电视新闻中, 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 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承担着传播的功能。电视新闻使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还原”新闻素材, 将记者、编辑的主观倾向客观化, 并能弥补人物事件难以用画面再现的缺陷, 因此, 在拍摄中要调式好话筒, 让话筒一直打开, 并用耳机进行监听, 确保采访时录制好同期声。
电视新闻是一个团队合作过程, 不能单打独斗。对外出采访新闻报道, 摄影记者一定要与文字记者相互沟通, 明确新闻报道主题, 确定需要拍摄那些镜头, 哪一方面内容重要, 重点拍摄什么, 画面是否需要特写等等, 只有这样, 记录的画面才有利于电视新闻的后期剪接与制作, 否则, 在剪接过程中, 文字记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在拍摄的磁带上找不到画面镜头, 这样一来, 再好的剪接能力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参考文献
[1]张印平, 谢毅.电视节目制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70-71.
浅析时政新闻电视画面拍摄实务 篇3
一、会议新闻拍摄技巧
(一) 摄像师在拍摄会议时的镜头要求
1.不论大、小会议, 必须使用三脚架拍摄。很多记者图省事, 不愿意带三脚架, 但是会议新闻一定要画面稳定, 所以必须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2.要拍摄主席台全景、小全景、左右两边前侧面小全景、领导人近景。尽量拍摄到领导人在讲话时的精彩表情和手势, 这样的画面能够增加新闻画面的鲜活度。尽量拍摄多角度的镜头, 切忌采用仰、俯角度拍摄。还应分别拍摄一组领导人讲话时和不讲话时的镜头画面, 并保证每个有用镜头不少于10秒钟。
3.要拍摄从主席台摇到台下与会者的镜头、主席台下与会者的镜头、与会者的全景, 可在主席台上适当的位置通过固定镜头或摇镜头进行拍摄。如果会议内容较长, 还应采用多种角度、多种手法增加拍摄与会者的镜头画面, 可以在与会者席的走道上向两边交叉拍摄。对于重要的会议, 文字稿可能较长, 为配合稿件, 摄像师应该多拍摄一些与会者的慢拉镜头, 但要注意拍摄方向, 要考虑到方便后期编辑。
4.要拍摄会场的全景、左右两侧的全景和中景镜头, 在拍摄正面全景镜头时, 要拍到会议的横幅。
(二) 摄像师在拍摄会议时的景别要求
1.领导人要拍摄近景镜头, 要使用中心构图, 把领导人放在画面中心位置, 要避开左右两边的其他人, 画面饱满。除了正面角度外, 还要拍摄左右侧面的近景镜头, 一般在市、县 (区) , 对党委常委、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政府班子成员、政协常委会班子成员可拍摄单独近景镜头, 其他领导人可采用固定或摇镜头拍摄两人或者三人的画面, 若其他领导人为单数时, 还可拍摄从主要领导人的近景镜头拉到其他领导人的画面。为表现主要领导和与会者交流的画面, 可采用将与会者作为前景, 并从两个与会者的间隔空隙中拍摄主要领导, 使画面变得亲切、活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常用此法。
2.一般不拍摄主席台下与会者单独近景镜头, 若有在认真记录的与会者, 可以拍摄认真记录时的特写镜头, 并逐渐拉开。
(三) 注意事项
1.在拍摄必须的、主要的新闻画面时, 摄像师的动作要迅速一些, 不要拖泥带水、慢慢吞吞, 以免错过重要的新闻画面, 造成拍摄事故, 所以摄像师最好在会前取得会议议程, 做到心中有数。
2.摄像师不管是拍摄领导还是其他与会者, 都应使画面干净、饱满、主体突出。
3.不论什么会议, 摄像师都应至少提前30 分钟到达会场, 熟悉会议现场的拍摄环境, 如光线、机位选择、主席台领导座次等。
4.有时, 个别记者觉得会议时间过长或不知道会议议程, 在会议开始不久匆匆拍摄完毕后便离开, 没有拍摄到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发言的镜头, 这是时政新闻的大忌, 所以如果主要领导或者重要嘉宾是最后发言, 摄像师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
5.拍摄时色温一定要统一, 有时主席台上的光源和台下的光源不同, 所以摄像师应分别进行白平衡调整。
6.要把握好摇镜头的节奏, 起落幅要对称, 镜头应至少保持5秒钟。
7.在拍摄主要领导时, 要避免一些杂物出现在领导人的背景中, 如植物等, 对桌上的茶杯、话筒、鲜花也要注意选择角度, 使镜头中避开这些杂物。 在拍摄台下的与会者时, 也不要胡乱拍摄, 要选取认真聆听、记录的画面, 不要出现睡觉、接打电话、打哈欠等动作的画面。
8.拍摄会场的全景镜头时, 要注意不要把台下与会者席的通道放在画面中心, 这样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是领导人对着空荡荡的过道在讲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有个小技巧, 摄像师可以稍微把机位移偏一点, 把主席台仍然放在中间位置, 这样既不影响画面, 又让画面的中间看上去充满了与会者。
二、领导调研活动的拍摄技巧
1.摄像师应提前做好准备, 不要遗漏对各个领导调研点的拍摄, 如果是一篇3分钟的新闻稿件, 摄像师则需要拍摄15 分钟以上的有用素材, 同时还要拍摄每个调研点的环境镜头, 以利后期编辑作为过渡镜头使用。
2.一定要拍摄到领导在调研中和群众亲切交流的画面, 同期声和环境声也必不可少, 对重大调研活动, 可采用多机位、多角度拍摄, 力求把新闻画面拍得生动、鲜活。
3.尽量少拍摄领导前呼后拥的场面, 多用中景、近景, 要拍摄领导情绪饱满、谈笑风生的画面, 拍摄中要注意画面的连贯性, 要成组地拍摄, 要有用于转场的空镜
4.领导调研活动存在一定的机动性, 摄像师必须在平时注意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 牢固掌握摄像基本功, 在领导调研活动中拍摄出高质量的画面。
三、时政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拍摄时要确保画面稳定, 切忌图像晃动, 特别是时政新闻, 应将政治性放在首位。摄像师要多拍固定镜头, 少拍移动镜头, 除突发事件以外, 尽量做到使用三脚架拍摄。
2.要注意光线, 可以通过调整角度避免逆光镜头出现, 在光线不理想的情况下可开启摄像机增益功能, 但这样做会使图像噪点增加, 信价比下降。作为合格的时政新闻记者, 应随身带上一套新闻灯补救被摄对象的面光。
3.捕捉细节, 让时政新闻鲜活好看, 特别是在拍摄领导调研活动时, 要注意抓拍:自打雨伞、挽起裤脚、穿着胶鞋, 走在泥泞小道上、走在湿滑的雪地上的镜头;新春佳节, 领导盘腿坐在农户家炕头上与他们嘘寒问暖的镜头;领导亲自下厨, 和村民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等镜头。这些电视画面细节, 既深化了报道主题, 又增加了生活化色彩, 较好地体现了报道的亲和力。如2013 年7 月23 日央视 《新闻联播》 播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的新闻中, 习近平总书记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趟着积水, 了解武汉港口情况的画面就令人印象深刻。
4.要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进行拍摄, 让画面丰富一些。在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要胡乱拍摄一通。随着时效性的提高, 往往当天下午的时政活动在当晚新闻节目中就要播发, 所以摄像师要有机内剪辑摄像的能力。摄像师在拍摄时, 还应注意到后期包装的标题、字幕位置以及频道游走字幕位置等, 要留下足够空间。
5.重要领导的现场讲话同期声一定要完整记录下来, 以备后期编辑时使用。
时政新闻电视画面虽然有一些固定的拍摄模式, 但是在新常态下创新拍摄方法是趋势。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摄像师要规范拍摄画面, 善于抓住细节, 拍摄出更加生动、鲜活、观众认可的时政新闻画面。
参考文献
[1]朱金娥, 刘永福.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J].电影评介, 2008, 21:74-75.
[2]甘益民.电视时政新闻画面细节的恰当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7:57.
电视时政新闻拍摄和编辑的规范 篇4
一、拍摄的规范
会见类新闻。会见类新闻首先要拍摄好会见的标志性镜头-握手。《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的消息时, 第一个镜头一般都是先卡住我领导人一个单个镜头, 然后拉开至宾主握手, 到两人面向镜头给记者拍照、拍摄。这是会见活动的标志性动作, 也是电视新闻需要展现给观众的标志性镜头。如果外宾与我关系特殊, 宾主双方长时间紧握双手, 这时镜头还会推上去给一个紧握双手的特写镜头;如果宾主双方还热情地贴面拥抱, 镜头则会不间断地记录这一珍贵时刻。作为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记者, 在拍摄地方领导人的会见活动时, 完全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的这一拍摄手法。通常的情况还有, 地方领导人会见客人时, 往往是一排人依次握手而过, 这样仍然要保证以我领导人为中心, 我领导人始终面向镜头, 依次与客人握手。这里强调的拍摄手法就是不间断拍摄, 保证握手这个标志性镜头的完整性。
宾主双方落座后, 理想状态下, 站在会见厅正中间, 可以一次性拍完宾主交谈的所有镜头, 可以描述为:卡住我领导人讲话一个单个镜头, 摇至对方听的单个镜头, 从对方听的单个镜头拉开至两人交谈的镜头, 从两人交谈拉开一个大景, 从大景推上至两人交谈, 再从两人交谈推上至我领导人讲话, 再从我领导人讲话拉开至两人交谈, 再从两人交谈推上至对方听, 再从对方听摇至我领导人讲话。整体来看, 这就是一个循环镜头, 从原点又回到了原点。在后期剪辑时, 这样的拍摄手法至少可以剪辑出10组镜头。在实际拍摄中, 由于宾主双方不良表情、小动作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很难一次性完成这组拍摄, 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细心和有耐心。这样的拍摄手法尤其适用于有时间限制的拍摄, 比如两位重要领导人会见, 只允许拍摄两分钟, 时间到点新闻官就关门赶人, 这就要求记者头脑清醒, 在规定时间内干净利索拍完所需镜头。此外, 就是临近电视新闻播出时间, 又要求播出的会见活动, 更要求记者遵循这一拍摄规则, 并最大可能做到无剪辑拍摄, 回到电视台就可以配音、合成、上线播出, 这算是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也是电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和练就的本领。同样道理, 客人讲话, 我领导人听时, 参照上述拍摄手法。
完成主角的拍摄后, 剩下就是陪同会见的配角的拍摄。根据实际情况, 陪同会见的人员中, 哪些人给单个镜头, 哪些人两两卡住拉开至一排, 或三个三个卡住拉开至一排;或者两两卡住摇至两人或三人, 或三个三个卡住摇至三人或四人, 需要根据会场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再就是从一排摇至一个正面的大景, 从另一排摇至一个正面的大景。再从侧面分别拍摄两个固定的大景镜头, 基本上所有的会见镜头就包罗其中了。
会议类新闻。会议类新闻情况较为复杂, 应根据会场布置、领导人出席会议人数等情况, 确定不同的拍摄思路, 但万变不离其宗, 首先确定出席会议最大的领导是谁, 再观察旁边还有哪些陪同的领导, 主次清楚后, 拍摄思路也就随之明晰。以规格最高、出席领导最全的一个全省性会议来说, 假如主席台共三排, 第一排坐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一般均由省委书记兼任) 、省长、省政协主席、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第二排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第三排为政协副主席、两院院长、军区以及武警总队等领导。这样的场面可以处理为:第一排省委常委以上的领导均为单个固定镜头, 或者第一排四家班子的正职领导和省委副书记为单个固定镜头, 省委副书记以下的主席台上的领导均为卡住两个人为一个镜头, 可以拍成固定镜头, 也可以拍成从两个领导摇至或推至另两个领导的摇镜头或推镜头, 或是摇中带推的综合运动镜头, 也可以拍成起幅卡住两个领导, 然后走动, 落幅至另两个领导的运动镜头。主席台二三排的领导参照省委副书记以下省委常委的拍摄手法。主席台下与会人员可以拍成一排式的固定镜头, 也可以拍成从卡住三个或四个人的固定镜头拉开至一排, 或拉开至三个或四个人的拉镜头, 或者卡住三个或四个人, 推上至三个或四个人的推镜头。简单来说, 这里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 通过镜头来区分主次, 比如主席台上主要领导是单个特写镜头, 陪同领导是两个人一起一个镜头, 主席台下与会人员就应该是三个或四个人一起一个镜头。也就是说, 通过镜头的大小、镜头中的层次来区分、强调新闻的主次角色。
会议大景镜头拍摄较为简单, 不再细述。需要注意的是捕捉会议的特写镜头。比如, 拍摄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 就应该捕捉报告人演讲的感人瞬间、听会者热泪盈眶的镜头、先进人物挂满衣服的勋章、与会者认真做笔记的镜头等等, 这些特写镜头看似小, 却能大大丰富会议新闻的内容, 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考察类新闻。考察类新闻最见记者基本功, 因为是运动中的活动, 因此更多是强调运用运动镜头来拍摄, 这就特别考验记者对各种运动镜头的熟练把握。比如跟拍:领导往前走, 记者往后倒着拍;摇镜头:领导停下来看一样东西, 镜头就得摇至看的对象, 或者从看的对象摇至领导看的神情;推拉镜头:在一个场景中, 推上至领导与有关负责人交谈的镜头, 或者从他们交谈的镜头拉开至一个场景;综合镜头:从领导与有关负责人交谈的镜头拉开至一个场景, 再摇至交谈内容所涉及的一个场景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要拍足、拍够领导讲话的镜头, 因为领导去考察调研, 最终新闻报道是讲领导在考察调研时强调了什么, 作了什么指示, 因此讲话镜头要拍够、拍足。
概括来说, 电视时政新闻拍摄需要把握以我为主、对称拍摄、成组拍摄等规则。
所谓以我为主, 这里的“我”可以理解为新闻的主角, 他可能是参加会见活动的我方领导人、出席某个会议的最大领导、参加考察调研的主要领导人等等。也就是说, 记者接到一个时政采访报道任务, 首先要清楚这个任务中我们服务的新闻主角是谁, 毫无疑问, 是那位最大的领导, 所以必须要保证拍摄好那位最大的领导。需要注意的是, 这样讲, 并不是说其他新闻人物、新闻元素就不重要, 同样都很重要, 红花还需绿叶配, 在一条新闻节目中, 主角神采奕奕在做重要讲话, 配角却在交头接耳、玩弄手机、喝水、抽烟、打瞌睡等, 这样的报道不能说是成功的。
所谓对称拍摄、成组拍摄, 通俗来说就是有你有我, 有听有讲, 有左有右, 有大有小等等。比如, 会见类新闻, 拍摄一方讲话的镜头, 必然要拍摄另一方听的镜头, 而且在以我为主思想的指导下, 我方领导人的镜头景别可以略大于被会见对象;拍摄一方的陪同人员, 必然要拍摄另一方的陪同人员, 而且拍摄手法要一致。会议类新闻, 拍摄与会人员, 左一个角度, 必然右一个角度, 同样, 拍摄手法要一致。考察类新闻, 拍摄领导在讲话的镜头, 必然要有听其讲话的人的镜头;拍摄领导看的镜头, 必然要有看的对象的镜头等等。
二、编辑的规范
电视时政新闻编辑的规范, 总的来说, 与拍摄的规范一一对应, 同样要遵守以我为主、对称编辑、成组编辑等原则。其次应根据稿件的长短, 把握新闻主次角色在节目编辑中出现的次数。
会见类新闻。因为主要就是宾主两人之间的活动, 因此无论稿件多长, 笔者认为, 编辑画面时重点就是突出宾主两人在交谈。为了弥补画面只有两人而过于单调的缺憾, 编辑时就要更多地使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在以我为主思想的指导下, 编辑时, 我方领导人的镜头长度可以适当长过对方一到两秒, 出现的次数可以适当多过对方一到两次。陪同会见的人员一般就出现一次。具体到一个会见活动, 编辑手法大体如下:先是宾主握手镜头;然后是一个正面的固定大景镜头用来交待环境, 或者直接编辑一个我方领导人讲话的固定特写镜头;然后接对方听, 并拉开至两人交谈的运动镜头;然后再接我方领导人讲话的固定特写镜头;然后接我方陪同人员的镜头;然后接我方领导人讲话, 并摇至对方听的运动镜头;然后接对方陪同人员的镜头;然后接从两个人拉开至一个大景的运动镜头;然后接对方讲话的固定特写镜头;然后接我方领导人听, 并拉开至两人的运动镜头;然后接从一排摇至一个正面大景的运动镜头;然后接从两人推上至我方领导人听的运动镜头;然后接一个侧面固定大景镜头。基本上一个会见活动可以这样编辑, 在实际编辑工作中, 应根据稿件长短, 灵活处理。
会议类新闻。首先要确定新闻主角占据稿件的分量, 假如稿件中新闻主角讲话长达8分钟, 一般来讲, 编辑时就要出现8次, 配角就4次, 再配角就2次, 一般与会人员就1次。按照对半减的编辑原则, 依此类推, 就可以确定不同长度的稿件中, 新闻主次角色出现的次数。同样以上述的这个全省性会议来说, 稿件中, 省委书记讲话达8分钟, 编辑时, 书记就出8次, 与他同级别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省政协主席也出8次, 也就是说, 他们几乎都是同时出现的。有时稿件第一段不是很长, 就是省委书记强调一个总的要求, 这时先编辑一个大景镜头, 然后编辑一个省委书记的讲话镜头, 然后接一个台下与会人员的慢摇大景镜头, 然后再出省委书记的讲话镜头, 再接与他同级别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省政协主席, 这样, 省委书记还比与他同级别的领导多编辑了一次, 这仍然是通过电视镜头来体现党委统揽全局的思想。然后省委副书记插空出6次, 其他省委常委出4次, 其他副省级领导出2次, 普通与会人员出1次。这样编辑下来, 新闻的主次角色一目了然, 层次感非常强。在编辑画面的长度时, 同样, 新闻主角的画面长度应该较之配角略长一些, 同样道理, 配角较之再配角、再配角较之普通与会人员都应略长一些。通过不同的画面长度仍然是体现一个指导思想:要分清主次角色。在编辑普通与会人员的镜头时, 遵照对称原则, 一左一右进行编辑, 如果普通与会人员编辑时难以平衡, 前期拍摄时就应注意, 比如站在梯子上俯拍两排、三排人一组的大镜头, 或固定, 或推拉摇移, 后期编辑时则尽可能把所有与会人员都编辑到镜头中。
考察类新闻。前面已有论述, 原则上, 编辑主角的讲话镜头, 必然要编辑听其讲话的对象的镜头;编辑主角看的镜头, 必然要编辑看的对象的镜头。另外为了避免主角镜头过多, 大的原则是, 三分之二是包括新闻主角在内的人物镜头, 三分之一是考察调研内容的镜头, 也就是常说的空镜头。此外, 编辑主角讲话的镜头时, 要给足长度。
需要强调的是转场镜头的编辑。一般来说, 多用大景镜头或者有特殊意义的镜头转场。比如会见类新闻, 可以用一个正面或侧面大景镜头从一个领导人讲话转至另一个领导人讲话, 也可以用采访报道会见活动的众多摄像机摇至宾主双方进行转场等等。会议类新闻较为丰富, 可以用会场正面、侧面大景转场, 也可以用主席台侧面大景转场, 也可以用会场某个特殊的景物, 比如有特殊意义的旗帜、会标等等进行转场等。考察类新闻, 多用抵达一个新的考察地点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景物来转场, 比如一栋有明显标志的大楼、厂房、一个巨大的车间、从一个新的物体摇至新闻主角等等。
简述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 篇5
1 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
通过画面,可以让电视记者将其中生动、典型、具体的内容传达给观众,不仅让人们能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体会到美的所在。由于受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的画面无法长期出现在屏幕中,而应当通过记者或拍摄人员对画面进行有效选择,只有最能够展现内容的画面,才可以令观众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新闻的真实状况。因此,对电视新闻画面的分析则变成电视新闻拍摄的重要部分。
1.1 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构成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通过镜头拍摄到的内容将新闻现场的情况展现给观众。电视新闻画面应当透过角度、内容和长度等各不相同的镜头相融合,镜头是电视新闻画面的根基。
电视新闻画面的镜头需要分为中心镜头和介绍性镜头。中心镜头能够展现出新闻的重要内容,变成表达新闻事件主题的镜头。介绍性镜头能够带领观众走入新闻的主题当中,能够描绘新闻引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乃至规模。
拍摄电视新闻画面可以处理画面的主、次镜头,通过编排和处理,令新闻画面的构架更加清晰。
1.2 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构成
以电视艺术方向而言,不论作为中心镜头还是介绍性镜头,均会在某一事件出现的时间、地点、场所,乃至画面的方式传达出来。所以引发事件产生的主题、反映时间的光线、传达事件产生场所的背景,形成了新闻电视画面的根本要素,处理电视画面的镜头,则是对这些要素的安排及处理[1]。
2 如何将电视新闻画面拍好
2.1 锤炼过硬的拍摄技术和技巧
如果想要将电视新闻做好,想通过画面直接体现出来,则应当做好拍摄的技巧与技术方面的工作。摄像人员应当了解电视新闻的所有类型,熟练掌握新闻的流程。不同类别的新闻的拍摄准则也不同,拍摄技巧也存在差异。时政新闻及会议新闻拍摄不仅需要大场面,还需通过特写镜头,逐渐改变镜头节奏,需实现大气、庄重的感觉。社会新闻需要拍摄视角靠近生活,展现方法更为灵巧。只有通过良好的拍摄技巧,再加上高超的技术,才可以将电视新闻的画面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2.2 提高摄像人员的新闻意识
摄像人员应当提高新闻意识。大多数记者会分线寻找新闻,涉及时政方面的人员不会涉及体育方面,涉及农业方面的人员不会涉及教育方面,这也是记者的专业性的体现。但摄像人员则没有这样的分类,基本上哪里出现新闻,哪里就会由摄像人员的身影。摄像人员面临的新闻类型多样,因此工作较为复杂。例如,摄像人员不具备充分的新闻概念,较难找到合适的镜头,即便具有高超的拍摄技术,依旧会是仅具备形式而没有内容。相对来说,精彩的内容更加关键。
在新闻现场,摄像人员需真正处在新闻当中,如此才可与文字记者思维同步,才可找出所需的镜头。摄像人员需要积极找寻镜头,而非静待文字记者的指引。摄像人员具备了新闻意识,才可以快速走进角色当中,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形成遗失主要镜头的现象。因此,加强摄像人员的新闻意识,成为目前拍摄电视新闻画面最需注重的问题。需要知晓,掌握拍摄技巧所需时间较短,而新闻意识的培养则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2.3 通过“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新闻节目所播放出来的画面,大多需要经过后期进行编辑,拍摄人员如果能够进行无剪辑拍摄,不但可以令画面更加具有总体感,还减少了后期的工作量,无剪辑拍摄对电视新闻来说十分关键。在拍摄当中,摄像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以不对总体拍摄造成影响为前提,适当调整拍摄工作。在突发新闻中,需要立即赶至新闻发生现场,迅速确定所要拍摄的主题。当拍摄的新闻为非突发性新闻时,则需进行完善、细致地规划,通过对镜头进行妥善处理,对无剪辑意识的形成尤为关键,对于新闻画面的拍摄而言,拍摄人员应当将主题当作主要方面,确保画面主题表达的唯一性[2]。
3 结语
电视新闻拍摄需细心抓取一些以少胜多、十分经典的各类视觉及听觉细节,以便展现出主题,令新闻在观众记忆里常开不败。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工作应当依照时间的线性排列,再通过摄影人员的意图进行排列。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不仅需要合理的技术,为观众带来正确、及时的信息,还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处理画面,做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摘要:电视新闻的形成无法脱离新闻画面,其作为节目的基本语言,也成为节目内容的展现形式,对构成电视新闻十分重要。电视新闻节目画面的拍摄,其所具有的真实性、严谨性乃至纪实性都会对新闻的画面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画面拍摄的水准。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技巧
参考文献
[1]任志文.论“泛媒介时代”我国新闻摄影的价值取向[J].乐山示范学院学报,2013(10).
电视新闻及拍摄要义 篇6
1 影响新闻拍摄客观性的主要因素
拍摄用具和基础器材, 对拍摄事实会形成一定的客观作用, 所产生的舆论效应也会对被拍摄对象的心理预设产生影响。加之客观拍摄行为对事实本身就具有干涉意向, 也会使被拍摄主体产生刻意的行为变化, 对整体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1]。
2 基本镜头反应行为类型
2.1 不自在行为反应模式
由于被拍摄对象的镜头经验不足, 在面对镜头时, 会产生比较自然的应激反应, 不仅表现在心理层面上的紧张和焦虑, 也会在声音、表情等方面产生呆滞或者是僵化状态。这样的情况下, 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拍摄效果, 造成影像无法延伸, 整体画面的结构和节奏也会被破坏, 对于新闻拍摄者来说, 是非常棘手的问题[2]。
2.2 配合行为反应模式
这种情况的被拍摄对象与前者不同, 因为镜头经验非常充足, 会出现刻意配合的行为, 在整体新闻拍摄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迎合新闻拍摄工作, 在情节设定中明显运行有利于拍摄的动作。某些行为看似很不合乎常理, 但是对整体事实的真实反映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2.3 表演行为反应模式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的是, 被采访者对于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有目的性, 利用记者的采访行为为自己宣传, 非常关注自身形象的树立, 在实际采访中有意的掩盖真实行为, 过度夸张和美化自身价值[3]。并在实际的新闻采访过程中, 利用新闻记者的镜头制造表演来掩饰自身的不足, 利用镜头制造假象欺瞒观众。在整体拍摄过程中, 过多的添加了人为干预因素, 导致整体拍摄效果失真。
2.4 对抗行为反应模式
除了温和的拍摄现场以外, 还有一些披露性题材的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 由于被采访者拒绝拍摄, 甚至会出现遮挡镜头和抢夺摄像设备的过激行为, 这便是急转行为的升级——对抗行为。
在对基本的行为反应类型分析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 记者的拍摄行为会直接影响图像的采摄结果。相关新闻工作者要对相应的镜头反应进行有效的预估, 以保证具体应对措施的完整以及合理化。
3 拍摄手法对新闻真实客观性的良性影响
3.1 提升抓拍技能
在新闻拍摄过程中, 相应的拍摄人员要积极运用必要的拍摄手段, 以实现对新闻信息的真实还原。拍摄人员要科学利用抓拍技能, 对拍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 集中对图景材料进行优化整理。拍摄人员要依据基本的专业素质并结合必要的拍摄技巧, 利用适合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时机对被拍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并及时分析和判断, 以保证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4]。相关拍摄人员要有效的避开不利于镜头记录的镜头反应, 抓拍真实有效的基础图像, 整个拍摄过程不仅要平稳的推进, 必要时候也要保证快速和精准。
3.2 优化直观拍摄
对于镜头反应, 相关新闻工作者不能一味的回避, 有时候也可以将镜头反应作为记录的一部分, 通过真实坦率的记录, 最为直观的展示要拍摄的内容。相关拍摄人员要利用主观拍摄, 实现对拍摄对象的全景还原, 彻底曝露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 或者是被采访人员的真实反应。观众能通过直观拍摄了解事情的真相, 也能对整个拍摄行为以及拍摄结果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感。这样的直观拍摄主要运用于内幕的曝光、事实真相的揭露、案件调查的跟拍等新闻拍摄行为中, 能保证观众获取最直观的认知感受。
3.3 利用隐蔽拍摄
有直观拍摄, 就要对应的隐性拍摄, 在新闻图像的采集过程中, 会利用隐藏的拍摄手段和拍摄机器, 在被拍摄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隐蔽拍摄。在电视新闻图像采集以及拍摄过程中, Candid cemera是隐蔽拍摄的统称, 最大的拍摄特点就是机器和行为的隐蔽性。这样的拍摄手段主要集中在对隐蔽性强的拍摄对象进行拍摄记录时, 能有效避免刻意的镜头反应, 真实还原事情的真相, 也是图像采集中难度最大的拍摄手段。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只有实现时间、空间以及对象的优化整合, 充分展示新闻播报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 才能有效建立更加完整的电视新闻拍摄行为。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视传媒系统得到了优化升级, 不仅要实现时间空间以及对象的同步运行, 也要保证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性, 对于拍摄过程中出现的配合行为、表演行为以及对抗行为等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镜头反应做出更加合理的预判, 积极践行优质高效的拍摄行为。文章对于影响新闻真实客观性的相关因素以及镜头反应类型进行了分析, 并阐释了相关拍摄路径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旨在提高同行业者的工作意识, 提升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电视新闻,拍摄要素,真实,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李亚强.浅谈电视新闻拍摄中要把握的几个关键因素[J].青春岁月, 2013, 14 (15) :161.
[2]王成良, 吴苏苏.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探析[J].视听, 2015, 14 (1) :178, 179.
[3]武增瑞.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信息真实有效的表达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14 (19) :131, 132.
电视新闻及拍摄要义 篇7
新闻事实是记者通过详细地观察和深入细致地调查而获取的。新闻是以事实为基础来进行构建的, 可见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得以立足的基础。电视新闻的传播主要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画面为依托, 这就要求拍摄中要注重以现实中的细节来反映客观存在事实的本质。通过细节、画面的展示为观众提供分析、判断新闻事实的依据。因此, 我们在前期的拍摄现场中, 除了做好现场抓拍外, 更要注重拍摄时对现场声、同期声的运用, 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 让观众感同身受, 这也有利于深化新闻的主题。在新闻事件现场, 拍摄必须要声画同步, 报道完整连贯, 要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突显新闻主题。在针对现场感较强的现场进行报道时, 记者的出镜报道尤为重要。通过记者在现场对事态的进展进行实时的观察、采访、叙述, 同时注重对新闻现场的当事人和目击者的采访, 并通过现场的同期声及时传送给观众, 让观众看到、听到报道的整个过程, 展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和亲切性, 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的目的。
记者偏爱于各自采回的新闻, 编辑则注重将多条新闻进行组合, 而摄像师对画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和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但都很难独立实现将微观的实践融入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开始经受着由单一性的教化到多元化沟通的蜕变, 受平等参与和尊重个体差异的传播理念的影响, 在电视新闻中引入谈话与沟通机制已是必然趋势。传统的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 (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 必须得有4个左右的“可看性镜头”, 其他的则是“基础性”的过场镜头, 对于这种运动式 (推拉摇移) 的镜头, 新闻的可看性低, 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始终是处于“无意状态”, 他们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因此, 记者在拍摄采访过程中, 应根据新闻现场的各种条件 (如:光线、环境、时间、距离、物象等) 和视觉原理进行合理选择, 要通过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进行感觉, 以达到对物象主要特点的较好把握, 实现对“完形”的追求。单纯性的构造就是要在变化过程中适时进行加强、减弱或修正, 通过逐步的深化或是淡化, 以精炼集中的形式展现出深刻丰富的视觉内容, 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形成易于理解的秩序。
二、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制作是区别于前期记者采访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它由文字编辑和节目制作两方面组成。文字编辑即对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新闻消息在播送之前, 编辑必须对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化的“加工”, 对其中重要的部分, 还应配有编前和编后语以及配发评论。节目的制作则是由新闻的特性来决定的。要想实现每一条新闻的播送, 编辑需做好以下工作:镜头剪辑、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一致、适当位置上字幕的迭现、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新闻长度的计算等等, 如此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可完成, 它有赖于各个岗位的默契配合, 各个环节的完美衔接。如在面临插播消息时, 必定会使原定的节目单被打乱, 此时只有对插播的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慎密的考虑, 才不会大乱阵脚。
对于节目制作, 时间意味着空间, 通过有限的时间来展示丰富、活跃的空间内容, 这是所有电视编辑们极力追求的目标。通常情况下, 在应对突然而来的重要新闻时得抢先发, 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形成配制图像或“成套新闻”, 往往采用“独白式”进行播送, 或由主持人口播电传文字稿。在播送消息时, 还应提前预报相关新闻专题、现场直播或跟踪式报道播出的具体时间。这就是我们在专业术语上常说的“立体式报道”, 让轻重武器同时上阵“攻击”目标。立体式让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显得更加的灵活、多样和连贯。
电视新闻的编辑不仅得与社会各个阶层进行长期的交往, 还得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联系。如果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是一个庞大的乐队, 新闻中心或者新闻部的负责人则是乐队指挥, 编辑则在乐队中担当着大号的角色, 既接收指令, 还发布指令, 同时还得确保指令完整地执行。这依赖于熟练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组合和后期切换导播3个部分, 这就要求思维得敏捷, 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强, 另一方面, 与社会各阶层接触的多寡决定了新闻信息的获取量, 接触越多获取越多, 这有利于编辑们制定相应的报道计划, 编写匹配的播出大纲。在现代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 电视新闻的可看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重视, 它也开始决定着电视新闻传播的质量。
三、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21世纪已是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时代, 电视新闻的竞争也转向以人才竞争为主。我们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培训, 电视新闻队伍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才能在新闻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才能跟上新闻改革的步伐。■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电视新闻的播出方式也在逐渐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转变, 这就要求在对电视新闻进行编辑时, 不能再沿用传统单一的组合模式, 而要适时地进行复杂性的创作。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中的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后期编辑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科学之友》2009[17][1]王晓琴;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科学之友》2009[17]
[2]董春鸿;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华章.教学探索》2011[3][2]董春鸿;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华章.教学探索》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