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杂志论文

2024-05-21

电视新闻杂志论文(精选9篇)

电视新闻杂志论文 篇1

电视新闻杂志是随着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而出现的电视传播方式和艺术种类, 这种电视传播方式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由于电视新闻杂志形态灵活、探讨问题深刻、感染力强、艺术表现突出而被众多电视观众欢迎和好评。但是近些年, 随着电视栏目竞争的激烈、电视节目形态的多样化和新闻杂志定位的偏失以及编排的错乱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导致了电视新闻杂志很难吸引人们的视线, 有些卫视台和地市级台, 甚至已经将这种电视表现形式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民生的短、平、快的新闻拼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到底电视新闻杂志未来的走向在哪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 粗浅地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杂志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杂志在形成之初就做到专业、深刻、不单一、灵活多变而能够捕捉到观众的需求点, 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然而, 随着电视格局的不断转变, 电视新闻杂志仍然延续着过去板块式的节目形态, 并由于缺乏适应市场观众需求的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了下坡路。简单来看一下问题存在的表现:

问题一, 杂志节目形态的单一性。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首先体现杂志的广度和丰富性, 这是杂志的重要表现, 观众欣赏节目就是要在丰富的内涵或者新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或者内容。目前, 电视新闻杂志形态大多存在只注重新闻事实和新闻评论的现状, 没有更多的电视节目形态, 这样就形成了强加给观众的意识思维, 让人无法接受, 甚至厌倦这种形态。

问题二, 杂志节目深度性和影响力挖掘不够。新闻杂志是一档高水平的电视新闻表现形态, 它是简单新闻事实类栏目和联播类栏目的延伸和补充, 这种新闻形态关键在于深度上取胜, 这也是引领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之所在。在节目的影响力上, 就是由于节目的浅显, 导致了节目不具备权威性和民众性, 让观众觉得不可信服。

问题三, 节目缺乏主旨的确立性。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也是带有观点的新闻类节目, 作为电视台在开办这样一档栏目的时候, 就应该明确这个栏目的主旨, 尤其在宣传报道上, 应该潜移默化地体现栏目的宗旨, 有些电视台就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随意地安排低俗的作品或者偏离生活正常轨迹的题材来哗众取宠, 导致节目的长久生命力不够, 最终失去观众。

还有一些问题就是主持人风格体现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以及栏目组合编排的巧妙性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那么, 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呢?

二、探索电视新闻杂志的出路

根据目前央视栏目发展的特色规律, 结合各省级电视台和地方台的办台走向, 有效地开办适应电视台发展规律的栏目形态——电视新闻杂志, 是有必要的。随着电视新闻杂志问题的凸显, 找到适合栏目发展的出路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最佳的出路就是定位准确、艺术编排和主持魅力效果的凸显。

1. 定位准确是新闻杂志出路的定海神针。

定位就是栏目的方向, 成功的定位就是主旋律明确、灵魂的塑造和升华。电视新闻杂志不同于其他的节目形态, 它独特的栏目特色能够使观众沉浸其中, 并能思考和共鸣, 甚至同呼吸、共命运。例如, 黑龙江电视台和新华社联合开办的电视新闻杂志《新华视点》, 定位就非常准确, 它巧妙地利用了观点性的定位, 准确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让主旋律得到有效的、最大化的弘扬, 其每一期内容都关系到百姓民生, 让观众在节目中受到影响、产生共鸣。

关注民生是新闻杂志发展的有效捷径。目前, 有些电视台就脱离了民生的轨迹, 用电视新闻杂志报道国际新闻和猎奇新闻, 由于新闻的浅显让观众产生了厌倦的感觉。可想而知, 这种新闻杂志不能达到新闻的传播效果, 必然失去观众。

2. 艺术编排是办新闻杂志的有力武器。

新闻杂志的取材和编排一定围绕受众的兴趣, 合理地按照观众的兴奋点设置节目, 特色板块的搭配使栏目提升了品位。笔者在实践中合理地设计了特色模式和板块, 来满足受众。

第一模式板块以人物类为中心。这个板块主要表现“人”的精神风貌, 主要展现平凡人在生活中如何走出困惑或者挫折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里可以是在直播间的主持人与人物对象的访谈或者以纪录片的方式通过展示他们的原生态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他们, 以了解人物的生存状态, 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二个模式板块是讲述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必须符合新闻规律, 使受众在故事中感悟人间的形形色色和酸甜苦辣。

第三个模式板块主要是新闻评论性节目, 关注发生在市民生活中有热点争议的事件, 通过小片子或者主持人讲述等形式, 通过与嘉宾的谈论、分析, 让广大观众从中找到答案,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板块是新闻杂志设计的基础, 在节目中巧妙利用以上形式能够对丰富内容、升华主题、吸引观众产生良好的效果。

3. 主持魅力效果的凸显是新闻杂志出路的专业性体现。

目前电视新闻杂志的体现特征之一是主持人魅力的彰显。主持人关系到新闻杂志的视觉效果和栏目影响力, 无论国外电视台还是国内电视台, 新闻杂志都在追求主持人风格的塑造。年轻的主持人如果没有亲和力和深度性, 则整个杂志就显得轻飘;中年的主持人如果没有个人见解和睿智的头脑, 则整个杂志就显得僵硬;年长的主持人如果没有灵活的风格和独辟蹊径的观点, 则整个杂志就显得麻木。所以, 围绕主持人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新闻杂志是电视台共同的努力方向。

还有报道手法的多样化、表现形式艺术化都是新闻杂志出路的有效方式。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 采取多种报道手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表现效果, 如动漫在节目中的运用、特殊音效的处理和模拟场面的再现等。另外, 表意镜头的运用也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

出路决定发展, 电视新闻杂志是电视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电视艺术表现形式,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准确、有效地利用这种电视形式的传播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效果, 让这朵电视艺术的奇葩在电视的百花园中永久地盛开。

电视新闻杂志论文 篇2

这是《新闻记者》杂志自2002年以来第17次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

一、2017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虚假新闻总体数量、影响力较前几年有明显下降的迹象; 主要集中于社会新闻领域,因而容易放松警惕引起忽视。社交媒体往往既是虚假新闻出现的源头,又不时在传播过程中成为助推器。

专业媒体的失守和溃败令人扼腕。很多假新闻首先发布在自媒体,专业媒体仅经过简单复制粘贴,便造成假新闻扩散,伤害的则是新闻业的信誉和权威。二、十大典型案例 1.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刊播时间】2017年1月2日

【“新闻”】1月2日,中国青年网刊发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新闻来源显示是宁夏在线,文中称:一位21岁的帅气大学生迎娶一位比自己大了34岁离婚中年大妈,然而这位大妈竟然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亲生母亲。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等纷纷转载。【真相】1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辟谣称,类似谣言已在多地传播数年。经警方调查发现,早在2013年类似的消息就曾出现,涉及广东广州、江苏无锡、福建平潭等不同地方。这些消息内容雷同,所用的配图也几乎一致,并都提及某种保养品或美容项目,涉嫌恶意营销。【点评】这条“新闻”除了猎奇之外,看不到有何社会价值。对这样没有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稿件,一看就会对它心生狐疑。本刊微信公号曾刊文对这条新闻的传播链条做过梳理,过去几年其多次改头换面出现在各种网络媒体上,此次假新闻的源头指向一个叫“宁夏在线”的网站,但是原始页面已找不到,各媒体不负责任地“抓取”转发,引起新一轮的热炒。警方的通报表明,这些“谣言”的背后有商业动机,发布者故意炮制虚假新闻以牟利,媒体则在客观上成了这种恶意造假者的帮凶。2.“姚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 【刊播时间】2017年2月28日

【“新闻”】2月28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称:国内知名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其公众号中爆料,封闭进行的中国篮球代表大会上,此前刚刚接任篮协主席的姚明提出了联赛改革方案,包括延长联赛,联赛实行南北分区;缩短国家队的集训时间,采取美国“梦之队”式的邀请制度;取消亚洲外援,实行四节四人次方案,结果全部遭否决。之后此消息被各大新媒体平台热传。

【真相】3月1日,中国篮协举行例行通气会,篮管中心副主任、篮协秘书长白喜林辟谣称:“最近,网上自媒体登出 姚明改革提案不符合国情被全部否决”的消息,事实是从23号换届大会以来,根本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人描述我们是 封闭的中国篮球大会,但这个代表大会不是封闭的,是公开的、透明的。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提案议案的活动,这和网上说的完全不一致。”

【点评】事情的起因是篮球评论员杨毅发表在公号上文章《姚主席,那么干不行》,经过各大门户网站和自媒体的转载与改写,就变成了姚明提案遭否决,甚至引申出姚明篮协主席不好当等新闻。事实却是“根本没提案,谈何否决?”中国篮球的改革由姚明牵头进行规划,引发关注在所难免。正如红网的评论所指出的,虽然这是一则虚假新闻,但是它反映了“很多人对姚明的期待和对改革方案施行阻力的隐忧”。在这个关键时刻,杨毅发表了太有倾向性的公号文章,再经过网站“变形”式的传播,无助于改革的进行,是添乱而非帮忙。

3.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 【刊播时间】2017年3月5日

【“新闻”】3月5日,中华网刊文《辛东彬狂妄叫嚣:只要乐天打点折 中国人就屁颠跑来买》称:韩国的《环球新闻眼》采访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当记者问及当前中国人抵制乐天,乐天集团有何打算时,辛东彬面露笑容说:“不用担心,他们非常市侩,无骨气无血性,我们降价他们就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最多抵制一段时间,像刮阵风。”“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国家的责任感似乎很淡,不像我们。”

【真相】3月6日,观察者网刊文《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市侩没骨气?这条假新闻是怎么产生的》。文中指出,最早发布这一内容的是一个名为“蓝心阁”的网友。3月3日10点09分,这位网友在某论坛发布一条标为原创的帖子《乐天集团会长:中国人市侩,我们降价他们就买》。帖子的消息源为韩国《环球新闻眼》,但观察者网并未查到该媒体。3月6日,乐天发表澄清声明,否认了传言内容,声明表示韩国根本不存在名为《环球新闻眼》的新闻媒体,并且乐天集团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关于“萨德”与乐天在华业务的采访。

【点评】每逢类似与别国有争议的事件爆发时,就会有一批趁机消费“民族主义”情绪的虚假新闻被炮制出来。这起假新闻的源头是一位网友在论坛上的原创帖子,经过一位自称为作家的微博网友的转发而被炒热。我们无从知晓这位发布者和转发者的真实动机。就此次虚假新闻的传播而言,这些网友自然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但真正让它流传开的却是我们的媒体。在将网帖内容搬到自己的网页时有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有没有去做过必要的求证工作? 4.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进高考考场 【刊播时间】2017年6月7日

【“新闻”】6月7日,一则来源于温州晚报“看温州”客户端的图片新闻被各媒体转载,题为《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文中称:7日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因为迟到了2分钟,不能参与上午的考试。现在,考场老师、学校老师都在积极协调、稳定考生情绪,并向她解释说明。

【真相】6月7日,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博发表通报称,温州晚报报道的“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为失实报道。经温州市教育考试院调查核实,今天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点,温州护士学校的一位考生迟到17分钟。按照考场规则: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所以该考生被拒绝进入考场。

【点评】这起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于记者受到消息来源的误导。当地教育部门的通报则明确指出,所谓的迟到2分钟是迟到后允许进入考场的极限时间,即开考15分钟之外的2分钟,而不是开考后的2分钟,难怪被拒绝入内。她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却令媒体惨遭“打脸”。虽说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完全在媒体,但如果在报道时向考场和教育局核实一下事件的经过,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

5.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 【刊播时间】2017年7月5日

【“新闻”】7月4日,一个网名为“白衣天使茉莉花”的网友在微博举报称,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第一中学两名老师多次强奸其在校读书的12岁侄女,他报案后,警方威胁其侄女,不让说出真相,并在各项鉴定还没有出来时就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书。这条微博在网络上迅速扩散。7月5日,封面新闻以《河南疑被老师强奸12岁女生自称遭到威胁,警方至今未公布详细案情》为题报道,闽南网、石家庄传媒网等媒体也纷纷以类似标题报道。

【真相】7月27日晚,周口市公安局通报称,专案组对被举报老师、同宿舍学生及相关师生等进行了调查核实,对被举报的案发现场进行了全面勘查,对提取的物证进行了科学检验,聘请省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人身医学检查,以上检查均未发现强奸的事实及证据。

7月28日,新华社在《“女童遭教师性侵”的诬告闹剧是如何编造出来的?》中指出,因父母常年在湖北务工,2015年,何佳佳(化名)随叔叔何利强(化名)生活,今年6月份,何利强发现侄女换洗的被褥、单子上有斑迹,怀疑其被强奸。起初,何佳佳多次予以否认,但多疑偏执的何利强坚持己见。何利强在侄女否认被强奸后,多次监视其行踪,也未发现异常。何利强又独自到学校展开“调查”长达一周时间。其间,何利强碰到后被其指控的两位老师邵某、何某,欲调看监控视频,两位老师因不负责此职,未予应允。何利强心生不满并猜疑,遂逼问侄女是否被这两位老师强奸。何佳佳仍然否认,但何利强为证实自己的猜疑,对侄女进行殴打、威逼。无中生有的诬告之词就此编造出来。

【点评】这条新闻的源头又是来自当事人在微博上的举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将其“落地”变成了新闻。从警方的核查通报来看,举报人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甚至不惜以侄女的名声为代价来诬告他人。在接到警方不予立案的决定后,举报人在多人帮助下,策划并注册了微博账号发布虚假新闻,引发社会关注。虽然这起虚假新闻主要是由于举报人信口雌黄而造成的,但媒体在报道时未能尽到核实的责任,对所谓的“弱者”的举报信息全盘采信,而罔顾事实真相,全然没有预判有些人会因故撒谎的可能性。6.农妇怒撕毒蛇为儿加菜 【刊播时间】2017年8月10日

【“新闻”】8月10日,自媒体公号“长江警笛”刊发《十堰一农妇遭五步蛇空袭 怒撕毒蛇为儿加菜》,文中称:十堰竹山一名农妇山中骑摩托车时,一条剧毒的五步蛇突然从天而降,将其手部咬伤。农妇想到可以为久别的儿子做一道菜,不顾危险,与毒蛇展开激烈较量。虽然腿部又被咬伤,她最终将蛇杀死。农妇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后通知家人,后被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随即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很快被推上了微博热搜。

【真相】8月10日晚,不少自称知情人士的网友在网上爆料,称此消息中提到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全部错误。农妇的女儿也在微博上辟谣,称自己一家住在贵州省印江县,并不是湖北省十堰市。8月11日下午,当事人的女儿接受红星新闻采访表示,其母此前并没有与蛇打交道的经历,家里虽有一个弟弟,但母亲当时并没有“杀蛇为儿做菜”的想法。【点评】新闻中描述的种种细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为农妇的勇气和母爱而动容。只可惜事实的真相并不如新闻中所述。首先,新闻发生在贵州印江,却被自媒体“长江警笛”张冠李戴为湖北十堰,湖北日报将其当作奇闻在微博上发布时激起了印江方面的强烈反弹。其次,农妇“手撕”毒蛇的事情虽然存在,但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所谓“为儿加菜”的说法更属想当然了。就“新闻”本身而言,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都描述得很清楚,要不是有当事人否认,还真是很难判断真假。一些传统媒体的官微不经核实,照搬照转,这么不专业的新闻操作,难怪招来网友一片骂声。7.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 【刊播时间】2017年9月7日

【“新闻”】 9月7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等媒体转载“楚天金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老人独自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 发现去世儿子“复活”》,引发网友对世态人情、世道人心的热议。文章称,王秀德是湖北襄阳市双沟镇的一个普通农民,有三个儿子。14 年前小儿子王志文不幸病故,小儿媳也意外失踪,自此他开始抚养5岁的小孙子瞳瞳。瞳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更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今年暑假,王秀德无意中看到瞳瞳手机,发现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合影,他才知道儿子没死,儿媳失踪也是假的。【真相】9月12日,《楚天快报》刊文,称《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被证实为假新闻。当地媒体深入文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地核查,发现该“新闻”是捏造。经卧龙镇政府核实,照片中的老人确为该镇谭庄村一位名叫王修德的老人,但实际是自媒体号 “麒琅曦”先前发布的《八旬老人菜地被淹》一文中的当事人。而当地警方和镇政府介入调查后,查出“麒琅曦”真实身份是襄阳某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目前已被单位停职。谈及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何某称,他写的是文学作品。

【点评】这条“新闻”里,复旦大学、死人复活都是很能吸引流量的关键词。老人独自抚养孙子考上复旦大学,确实是正能量满满的一条“正面报道”。“新闻”里有名有姓有地点,还配上了当事人的照片,具备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只是事情太过匪夷所思,反而容易让人生疑。事实证明,这则以新闻形式撰写的文章其实是一位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的“文学创作”,原本发在自媒体上。应该说,何某以自己的写作风格搞“文学创作”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媒体不辨真伪,屡屡上当,如此“拿来主义”岂不可悲? 8.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 【刊播时间】2017年9月13日

【“新闻”】9月13日10点53分,新浪微博认证为“并购专家、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拥有380多万粉丝的@王巍W 发了一条微博,称“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于9月13日逝世”。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走了!褚时健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贪污受贿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刑后,2011年褚时健刑满释放。2014年12月18日,褚时健获第九届人民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奖”。2017年9月13日仙逝。虽然这条微博不到半小时就删除了,但各大媒体早已竞相转载,在社交媒体刷屏。【真相】9月13日11点32分,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辟谣《“创业老人褚时健逝世”经核实系谣言》,文中称,人民日报记者已和褚时健亲友联系证实该消息系谣传。据褚时健儿子接受采访时的回应,褚老在“被逝世”时,还去菜市场走了一个小时买了菜。因为谣言越传越厉害,当天中午,褚时健特意录制了一条视频发到网上,亲自现身辟谣。【点评】这些年来总有名人“被死亡”的虚假信息在网上流传,这次遭殃的是褚时健。王巍在微博中没有透露他的消息来源,但显然没有向老人家属求证。尽管不到半小时王巍就删除了微博,但大V的能量还是不容小觑,这条消息已在瞬间不胫而走。有意思的是,媒体热衷于抢发王巍发布的假消息,在消息被否定后,却常常不愿意跟踪澄清、辟谣、更正信息,听任其继续谬传。多年来,类似名人“被死亡”剧目频频上演,令诸多当事人不堪其扰。但媒体却似乎很少从中吸取教训,于是“被死亡”事件绵绵不断,屡禁不绝,为公众所耻笑,情何以堪?

9.三名女子赴韩整形离境在海关被扣 【刊播时间】2017年10月9日

【“新闻”】10月9日,东方头条国际频道刊登《三名中国女子去韩国整容 因和护照照片不符滞留机场》称,据外媒报道,三名中国女子趁着假期去韩国整容,回国时因为外貌和护照上照片不符,导致滞留韩国机场。面部整容通常需要一些恢复时间,这三位女士准备登机的时候,脸部肿胀,包裹着绷带。三人滞留机场的照片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以及引发幽默的评论。香港《东方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内地多家媒体随即跟进报道。

【真相】10月11日,腾讯较真频道辟谣:《较真独家对话拍照者,还原“整容三女机场被扣”假新闻始末》,称图片拍摄者介绍,10月5日下午1点多拍照发了朋友圈,照片拍摄地是韩国首尔东大门新罗免税店地下一层会员中心,这家新罗免税店位于首尔市中区东湖路249号,并非网传的机场和韩国海关。三位女士当时也不是被海关扣下,而是在排队等待办会员卡。

【点评】图片在脱离具体情境后,很容易被人误读。这条新闻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现,图片上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围绕图片产生的图说却与事实毫无关联。我们无法勾勒出这条假新闻产生的全部链条,唯一能确认的就是社交媒体成为虚假新闻出炉的温床,而新闻网站则成为“鉴定者”“背书者”“确认者”。从朋友圈到微博,再到新闻网站,一条虚假信息实现了向新闻报道的“成功”一跃。10.莱阳14岁神童与麻省理工学院签约 【刊播时间】2017年12月1日

【“新闻”】12月1日,山东莱阳教育部门通过官网发布山东莱阳小神童的消息,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参加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国际大赛获奖……自古英雄出少年,14岁少年考入世界最顶尖大学,创造了莱阳教育年龄最小考入世界顶尖大学的历史。此外,他还收到了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发出的考察函。【真相】12月11日晚间,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关于“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称,由于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12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微信也发布消息称:“经核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未向该同学发送过此邮件,该学院办公室也没有姓名为王坤的工作人员。”麻省理工学院曾对北京青年报报记者回复称,不会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

论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发展 篇3

新闻杂志节目又称为新闻杂志节目, 杂志型新闻节目, 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 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 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在固定栏目和时间播出。

2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问题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中国的诞生从根本层面上是结合本土经验, 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经历了孕育、阵痛、成长期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到今天, 还远远没有步入它的成熟期, 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 其在主持人、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2.1 “明星主持人”的匮乏

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制, 并且由主持人担当编辑部负责人。这些主持人出身于记者, 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 参与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 是节目的核心人物和灵魂。比如:拉瑟一个人就可以代表《60分钟》栏目。这意味着主持人的知识、立场、风格都会深深影响新闻报道 (或分析) 的性质。在现代社会, 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即新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因此, 板起面孔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再博取观众的兴趣, 反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说新闻”或者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眼光。

2.2 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 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 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 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 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 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 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 就象一个老套的故事, 缺乏新鲜感。目前, 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 不断改版、包装、撤旧换新, 这些都是必需的, 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2.3 品牌节目太少

在美国, 电视界对栏目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视,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品牌。在中国, 各电视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 类型丰富, 数量也不少, 除了央视的《东方时空》外, 能被观众记住的着实不多。这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塑造十分不利。因为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 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 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 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 雷同的多, 有个性的少, 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 到主持方式, 互相模仿, 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 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 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 形成创新机制, 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 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3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出路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和克隆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 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各档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都应固守受众的需求, 并竭力围绕本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以及某一主题来构建、打造自己的新闻节目。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新技术, 打造节目品牌也将是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大势所趋。

3.1 精办节目, 走主持人中心制

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的主打, 节目主持人则是整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灵魂, 必得大力培养权威型, 明星型的主持人, 逐步从目前的制片人主导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 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 而要成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 统筹自己的节目, 策划, 包装节目, 创办品牌节目, 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

3.2 报道手法和多样化, 表现形式艺术化

动漫画。如今不少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中也用到了动漫画, 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讲述邻里之间矛盾事, 住在楼上的居民想要将一架钢琴搬进家里, 由于门小琴大, 不得不考虑从底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吊进屋里, 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但是底层的居民要求楼上的人家留下五百元“买路钱”, 于是产生了纠纷。传统的报道手法可能是依靠语言叙述和背景画面相结合。然而在这一段电视新闻杂志中, 记者专门制作了一段完整的动画讲述了这一过程, 使观众犹如看了一段故事片。

音效。新闻中除配音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声音———

现场录制的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和现场背景声。当然, 为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配乐也是常见的, 但拟音对纪实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做法。2004年3月1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上海市一居民家中的天花板忽然坍塌的事故。由于不可能记录到坍塌实况, 于是, 记者在使用已损坏的天花板的镜头时添加了模拟坍塌的响声, 效果十分夸张。

模拟场面。通过模拟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在纪录片中常有运用, 单纯的新闻中较为少见。该电视新闻杂志类中报道2004年2月15日的海宁特大火灾时, 现场的房屋已经灰飞烟灭, 前去采访的记者仅看到了一堆瓦砾。于是节目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了一个微型的火灾现场, 配合记者的采访调查, 成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显然, 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纪录。

表演镜头。2004年3月18日的一则新闻反映的是一位女士将一条从国外带回的裤子拿到一家裁缝店加工, 孰料隔天去取时发现裁缝店转眼变成了烟纸店。整条新闻报道有一段精华之处, 那就是由那位女士亲自“扮演”女主角, 在“事发当天”赶到烟纸店诧异地大叫一声:“咦, 这里不是裁缝店嘛, 怎么变成烟纸店了?”记者在处理这些镜头时已经超越了纪实的界限, 于是小心谨慎地打上“模拟”字样的阶段, 使得这些带有演艺色彩的非纪实镜头的运用“合法化”。

表意镜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一篇报道《难圆绿色梦》1995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其中记者在一个模仿人物视角的主观镜头上添加了绿色的植物边框, 象征他怀念从前绿色林园的心理活动。

3.3 培养节目的受众意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总把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大众的知情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受众的接收角度看,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 还渴望了解更深层的东西, 把自己与媒体的接近权发挥到最大限度。电视媒介历来就有“受众为本”的意识,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应该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通过了解受众的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出节目, 以求得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3.4 经营品牌节目

21世纪媒体竞争十分激烈, 作为主流新闻媒体, 电视台需以高品质的新闻节目立足, 那么经营品牌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 即由特定电视台制作、发布的, 具有该台形象及特色的新闻节目。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节目的价值要素外, 还具有公信力、唯一性、影响力和鲜明的独家特色。唯一性和独家特色是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最具价值的所在, 它决定了观众在众多频道中如何选择。例如BBC、CNN、CBS等都有代表各自风格的品牌新闻杂志类节目, 有很高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考第.威里斯顿.美国国际电视新闻报道的衰落和复苏[J].电视研究, 2002, (9) .

推介会杂志新闻稿 篇4

“共赢·启航”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招商隆重启动

——2010雅居乐佛山西樵大都会广场招商启动仪式暨合作商户签约仪式

雅居乐地产凭借优秀的管理团队、杰出的经营策略及18年的地产开发经验,自01年进入佛山市场以来,陆续在南海、禅城、三水等地推出销售冠军盘。在住宅地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今年雅居乐在商业地产方面蓄势待发,其中雅居乐地产在佛山市场推出的首个纯商业项目——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招商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招商推介签约仪式招徕政府领导、商界精英观礼

4月16日,雅居乐地产佛山首个纯商业项目——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招商推介会暨合作商户签约仪式在西樵镇隆重举行。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领导;佛山市经贸局张庆云副局长、佛山市零售商会陈明达副会长、韩慕妍副会长;西樵镇关海权副镇长等各部门领导及雅居乐地产领导及珠三角商界精英出席并全程见证整个推广会和签约仪式。部分领导及战略联盟主力商户代表作了精彩的发言和商业投资前景分析。

合作商户签字仪式上,深圳上市公司、中国连锁超市30强企业——人人乐超市与会代表透露,之所以继先拔头筹抢先与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签订合作合同之后,又及时签订战略联盟协议,主要是看好雅居乐“平等双赢”商业运营理念和西樵雅居乐项目的商业投资前景。会后,众多参会商家都在第一时间签署了加盟合同。据了解,商家们除了看好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升值空间之外,更看好雅居乐品牌的含金量和多年的地产运营经验;此外,西樵的巨大消费潜力,大都会广场商业旗舰规模及大型知名品牌加盟带动消费人流也被普遍看好。

佛山西南地区商业地标,未来的商业核心地段

雅居乐大都会广场是西樵首个复合地产项目,项目分两期开发;一期为五层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是西樵镇目前面积最大的商业广场。二期还规划有4栋超高层高档住宅和一家四星级港式豪华假日酒店及与一期购物中心相连通的商业步行街。

作为西樵雅居乐一期开发的商业旗舰项目,大都会广场单层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涵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文化、观光及居住八大功能,此外,雅居乐大都会广场率先导入“生活时尚中心(Lifestyle Center)”的开发经营理念,立志打造成佛山西南区商业地标。

强强联合,投资升值空间巨大,钱景不可估量

雅居乐大都会广场优踞西樵镇中心——官山城区北片交通枢纽中心,根据西樵镇城市规划了解到,西樵将以官山旧城区(南片)形成的行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以北片轻纺城、雅居乐大都会广场为主的商贸中心,是官山城区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

雅居乐大都会广场是佛山西南区规模最大、品牌荟萃、业态组合丰富、经营主题鲜明的大型商业中心;雄踞未来RBD,区域位置优越;南连九江镇,北接丹灶镇,西与高明为邻,东与南庄一水之隔,预计强力辐射周边逾150万人,升值空间巨大。目前中国30强零售企业人人乐超市、大地数字影院及新地KTV等知名企业和数十家品牌商家已经正式加盟雅居乐大都会广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人乐连锁超市的加盟填补了西樵镇尚无大型购物超市的空白。

加盟意向踊跃,签约面积过6成,开业在即

会后,据雅居乐大都会广场招商人员介绍,与会意向商家加盟意向踊跃,到目前为止,项目签约面积已超过总经营面积的63%;目前正在加紧对知名品牌次主力店进驻加盟的筛选工作,其中安踏体育用品、才子男装、小霸王钟表、昇平数码家电、诗婷内衣、黛安芬内衣、福源茶行、红贝缇女装等近40家商户达成意向加盟,16家拟于下星期签订正式加盟合同。此外佛山升平百货数码家电板块的参会人员已经与招商拓展部表明了加盟意向,洽谈工作即日展开。新地KTV装修基本完毕,即将开业;人人乐超市5月进场装修,将与广场同步开业;7月份广场全面交付商户驻场装修;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隆重开业。

雅居乐西樵大都会广场项目组

电视新闻杂志论文 篇5

当消息和通讯已在第一时间告诉人们什么时候某地发生什么后, 复述加评论显然不会有多大的受众市场, 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依托同一叙述做不同的解读即使说服力有余, 认同度也不会太高, 到头损害的还是市场。时过境迁之后要再让新闻事件站出来说话, 必须明星复出般再造亮点, 而非期望受众的怀旧情结。这就需要在一线记者镜头一闪而过、曝光亮点后, 去洞察幽微, 以侦探者的身份去捕捉那些发生过却未能被记录的关键性细节, 并以此围绕主体事件生发自己的观点。这其实是以再造的方式对事件的还原, 一方面使新闻事件再次焕发青春, 充分发掘事件的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因立论基础的雷同激发对立观点甚嚣尘上, 从而陷入被动。

与杂志相比, 情景再造相当于其写法上的烘托渲染, 内容上的背景介绍, 但由于依托不同的表达方式, 放在电视节目里就不是一支笔、一段话那么容易, 在合理性以外, 它的加工更接近电影的拍摄。在杂志上笔者的叙述就是真实, 但在荧屏上就不能单靠主持人的一张嘴启动观众的耐心, 因为切换一个频道太容易了。而要把不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多数时候甚至连现场直播都会捉襟见肘, 因此情景再造决不是依恃实情实景就可以高枕无忧地掌握话语霸权, 它要真戏假做, 又能以假乱真。

通常前方记者拍摄的事件情景只是整件事的冰山一角, 还未必是矛盾的冲突点, 事件的高潮段, 它们作用于佐证真实可以, 用于支撑真理就未必可行。所以电视新闻杂志的每个栏目都应该有作成剧本的精致, 有导演、演员的自觉, 有深度释放事实的果敢。掌握了彼情彼境下的理所应当, 才能担当得起防微杜渐、引人自警的社会责任。

新闻的价值隐含于其应当性、情理性之中, 但新闻的市场份额或说受关注度却集中在事件的结局里。如果9·11恐怖分子并没能成功撞向世贸中心, 也没撞毁任何建筑, 可能连9·11恐怖袭击事件本身都不存在, 遑论各国报刊的头版头条。由此事件结果的新闻价值可见一斑, 对此《新闻周刊》的取材原则是:选取一周内发生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影响重大、引发人们关注并思考的新闻事件。②但因此否认那些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事件的新闻价值就有悖于电视新闻杂志的时代担当, 如同布鲁特市政中心撒尿的小孩于连, 罗马神庙饿得咕咕叫的鹅, 郑国郊外犒劳秦军的弦高, 很多危害事件之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完全出于意外。电视新闻杂志如果缺少对此类事件的深度解读, 其社会功用难免大打折扣。因此在新闻选材中, 抓住潜在性、趋势性的素材, 以预言家的姿态划入当代生活, 无疑是电视新闻杂志的一条上进之路。

然而在缺乏重大结果背书的新闻品类里, 如何引发受众关注, 带领他们思考, 从而获得市场支撑, 成了电视新闻杂志在这一方向上冲锋的关捩。同样的问题纸媒杂志的办法是引入事件类比并假设结果。再提起9·11事件也足以让人们见识类似恐怖袭击的灾难性, 那么在航空管制、甚至其他任何领域的松懈, 都可能让悲痛再次横行人间, 虽然悲剧的情节变了。虽然是9·11之后, 尽管是在中国, 昆明火车站的恐怖袭击, 不正好能警告我们征兆性新闻题材的重要性吗, 为什么要让它在发生之后才成为新闻呢?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杂志文章会用旁征博引立论、论证, 获得读者认同, 电视新闻杂志同样需要那种在上下五千年里求索的精神和立论气度, 而不是只会让镜头簇拥在事故现场说话。在栏目编辑时将那些萌芽中的事件, 引入到以往新闻中的动人心魄的情景中, 多为未来谋篇布局, 则能成为电视新闻杂志惩前毖后的又一社会功效。

注释

11余玉.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优化策略——以央视“东方时空”为例[J].现代视听, 2008年第2期

电视电声杂志社销售书目 篇6

欲购者请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 款到后即邮寄资料。

邮局汇款至:北京743信箱电视电声杂志社发行部邮编:100015电话: (010) 64328649

银行汇款:开户名称:北京电视电声杂志社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望京支行营业部账号:0200003509089彳12272

总机: (010) 64313649编辑部:59570241-59570249广告部:59570229-59570236发行部: (010) 64328649

北京电视电声杂志社销售书目 篇7

欲购者请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 款到后即邮寄资料。

邮局汇款至:北京743信箱电视电声杂志社发行部 邮编:100015 电话: (010) 64328649.59570227

银行汇款:开户名称:北京电视电声杂志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望京支行营业部账号:02000035090892272

编辑部: (010) 59570241-59570248广告部: (010) 59570229, 0230.0232, 0235发行部: (010) 64328649, 59570227

电视新闻杂志论文 篇8

关键词:博客新闻,杂志,媒介融合

博客新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 最早出现于美国。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8月的北京奥运会等几次重大事件的报道, 我国的博客新闻中凸显了大众媒体所没有的优势, 甚至弥补了某些关键报道点中新闻媒体机构由于主客观限制而造成的空白。尤其是到了北京奥运会期间, 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将博客报道作为奥运新闻的一个专题推出, 由此可以看出, 自2008年之后, 中国博客新闻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本名为《博客天下》的半月刊杂志于2008年10月15日创刊, 成为我国第一本纸质博客新闻杂志。本文将以《博客天下》作为分析对象, 重点解读其创新之处以及从中可看到的媒介融合新特点。

《博客天下》的创新之处

形式和内容的网络化模式可以说是该杂志最为突出的特点, 也充分表明了该杂志在市场上与其他传统新闻杂志的差异化。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版面设计。《博客天下》里页最顶端设计成互联网网页中常见的标题栏图标, 标题栏上标注有文章所处模块的名称, 有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 有可供输入网址的地址栏。隔开一页版面中不同文章的分割线被设计成了网页中常见的下拉条模样, 隔开一篇文章不同层次内容的分割线被设计成了电脑中漏斗形状的后台运行标志。

由上述对《博客天下》版面设计中突出特点的描述, 我们可以认识到从第一眼的外观上, 《博客天下》就在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与网络的密切关系, 其版面设计的确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并能使读者迅速意识到该杂志与其他杂志的差异, 理解该杂志的特点。

新闻来源。因为是一本博客新闻杂志, 所以《博客天下》中的文章大部分是从网络博客上摘录下来的。其来源并不仅限于媒体记者、著名专家学者的博客, 而更注重博客新闻的草根性, 是对草根媒体的整合。“草根媒体的含义, 系指普通人利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简便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 探讨切身的议题, 交流彼此的观点, 发出自己的声音, 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 (1) 而具体到《博客天下》的草根性, 就是指从普通民众的博客中搜寻具有新闻价值且可供大众传播的文章。这些普通民众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是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人。这样的特点, 使得这本杂志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角度新颖, 其中不乏深刻专业的文章。这种由于摘录产生的独特内容特点, 将在杂志内容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博客天下》的这种摘录方式, 也使得它的内部运作模式又与传统新闻杂志有了很大区别。《博客天下》无需雇用专门的记者采访队伍, 无需聘请专栏作家, 需要的是一群具有新闻敏感和素质且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的编辑。《博客天下》的执行主编张双武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告诉记者, “目前《博客天下》的一些编辑之前就是网编出身。” (2) 这使得杂志的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 而成本降低不仅能够使杂志让出足够多的版面给新闻内容而不是广告, 还能够让利给终端———书报亭摊主, 以增加杂志的零售量,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杂志内容。博文的风格, “从形式上看, 它拥有简洁、立体、系统化的特点;就其内容而言, 它是人们个性化思想、个性化生活的记录以及个性化情绪的宣泄。” (3) 《博客天下》定位为一本新闻杂志, 但由于其来源是博客, 所以内容具有明显的博客行文风格。而且, 由于其来源的特点, 《博客天下》在新闻的选择上实际经历了两个筛选过程。第一个是广大网友和博客作者的筛选。虽然博客内容五花八门, 但是能写到博客上的东西与现实世界每一分每一秒所发生的事件相比还是要少得多, 因此能被博客作者登在博客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第二个是编辑的筛选。这个很容易理解, 杂志内容更加有限, 发什么样的新闻不发什么样的新闻都是由编辑所决定的, 这样的选择几乎存在于任何一家媒体中。

而就《博客天下》杂志的内容而言, 也有如下特点:

标题网络化特点明显。《博客天下》创刊号封面故事选择了《博客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他们踢爆三鹿》这样一个醒目标题。以此为开端, 翻到杂志目录, 就如同在浏览网页一样, 新闻标题抓人眼球, 个别标题甚至有媚俗之嫌。如, 《胡主席对我说韩语》 (2008年第1期) 、《民女郭晶晶的奋斗史》 (2008年第1期) 、《我曾是北京市原副市长的情人》 (2008年第2期) 、《我为何没有嫁给张铁林》 (2008年第3期) 等。

对于网上新闻, 标题是影响点击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眼球, 大部分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主要是简明扼要, 避虚就实, 注重修辞艺术, 力争在读者眼睛扫过的瞬间引起读者兴趣。《博客天下》是一本走网络化路线的杂志, 因此它的标题会以网络标题的特点进行撰写, 使其尽可能网络化。

新闻时效性弱话题性强。《博客天下》在新闻的选取上, 主要是注重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持续影响力, 并能在这段时间内引领公众话题的新闻。之所以有这样的新闻选取标准, 主要是由这本杂志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 《博客天下》作为一本半月刊, 与报纸相比有半个月的时效差, 与传统的周刊新闻杂志相比还有一周的时效差, 因此必须选取那些能在这半个月内、至少是杂志刚刚发行的头几天内可以预见其持续影响力的新闻。其次, 时效性弱并不代表与当下政治经济生活相脱离, 因此要主抓当下时事, 尤其是那些公众所关心的议题。另外, 博客写作是一个自发行为, 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新闻才会被博客作者主动写出来, 因此博文的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登载在杂志上的新闻具有能够引领话题的特点。

模拟网络超链接和跟帖评论。在网络上, 几乎每篇新闻都会提供与该新闻有关的超链接, 让想了解更多信息的受众点击阅览。该杂志模拟了网络的这一特点。杂志中超过50%的文章配有超链接性质的文字, 其中有的是其他博客关于该文章新闻话题的评论、有的是与新闻关键词相关的另一些新闻事件。就像网络上的博客都会受到跟帖评论一样, 该杂志在每一篇刊登的博文后面都配有网友对其的短评论。一般这样的网友评论只配三条, 每一条都有评论者的网名、评论日期和时间, 每一条评论基本上只有一两句话, 但角度各异, 甚至观点对立, 从形式上尽可能地向网络靠近。

《博客天下》除了以上三条较为明显的网络博客特点外还有其他特点。《博客天下》并不是对原本博客文章的简单粘贴, 而是经过了编辑的处理和整合, 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添加内容, 对文章分段加小标题, 增加了信息量和易读性。《博客天下》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片较多, 且经常出现大幅跨页彩图, 增强了杂志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博客天下》这种杂志模式的弊端:

首先是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大部分的博客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媒体记者, 不需要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 不需要严格恪守记者在采访、写作时的道德操守和规范, 这就要求媒体把关人负起更大的责任, 更具慧眼, 能够对真假新闻进行分辨。

其次是新闻内容的深度问题。作为一个新闻杂志, 深度是其根本。没有了这个根本, 新闻杂志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下来。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博客内容只是对信息的堆积, 有内容没深度, 使得杂志编辑需要更强的新闻素质, 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从《博客天下》看媒介融合新特点

如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影射到媒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媒介融合。《博客天下》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媒介的发展背景下, 在所有传统媒体都纷纷上网、出版电子刊物时, 却从网上走下来, 变成了一本纸质杂志。从表面上看其行为似乎是逆潮流而动, 但是由于其新闻来源以博客为主, 形式内容上明显借鉴网络模式, 所以实际上《博客天下》仍然是媒体融合的产物。没有媒介融合, 就不可能出现这样一本杂志。因此, 除了以往学术研究中所讨论的媒介融合特点外, 从《博客天下》的诞生和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融合的一些新特点:

媒介融合可以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媒介融合导致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而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却日渐式微。于是不少人做出了悲观论调, 即新媒体最终会取代传统纸质媒体。但是《博客天下》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纸质媒体的新的发展趋势。它从新闻来源到新闻内容再到版面设计上大量借鉴了网络模式, 给传统纸质杂志带来了新的活力。杂志创刊不久, 《博客天下》的发行总监雷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第一期杂志反响很好, 北大附近一个书报亭就卖出去了100多本。特别是在机场、地铁等渠道表现很好, 在一些机场, 我们杂志的实销率更是高达90%。”杂志的执行主编张双武虽然不愿透露创刊号的印数, 但是他表示, “大概比同类新闻杂志的首印数多1倍”。 (4)

由此可见, 媒介融合虽然推动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但它并不排斥传统媒体, 新旧媒体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 若传统媒体能借鉴媒介融合的思路, 促进自身变革, 紧跟时代发展, 那么媒介融合就会成为传统媒体优化自身传播效果的途径, 使传统媒体焕发新的生命力。

媒介融合使媒体由信息提供者变为网际组织者。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公共话语权的垄断, 它为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别人听到。在网络上, 只要愿意, 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者又可以是收受者。网络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信息由以往从媒体向受众的单方向灌输变为如今的媒体、受众双方向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 媒介已经不可能忽视受众的反应而仅仅做一个信息发布者的角色, 它必须充分挖掘网民的智慧, 充当网际组织者的角色。所谓网际组织者, 就是调动和协调网络上的新闻资源, 对网络信息进行经营和整合。从《博客天下》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博客天下》的新闻来源主要是博客, 博客作者才是新闻内容的真正提供者, 而杂志的编辑只是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合, 起到了一个信息组织者的作用。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 “信息的传播者正在从制作信息到聚合信息, 从发布信息到经营信息, 从输出本体信息能量到整合网络信息能量。” (5)

媒介融合并不能改变“内容为王”的基本论断。媒介融合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 现在有不少媒体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趋势, 认为只要上网、做视频、登图片就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说明其没有看清媒介融合的本质。媒介融合只是手段, 不是最终目的。所有的手段只能围绕一个目标进行使用和改进, 这个目标就是受众需求, 当然这个需求一定要符合全社会的利益。没有内容的信息和媒体, 没有抓住受众需求的信息和媒体, 即使采用再先进的网络技术, 也难以获得受众的认同和欢迎, 因此“内容为王”的基本论断即使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也并不过时。从《博客天下》并不拘泥于网络, 而是走纸质杂志的道路, 也可以说明此道理。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到, 媒介融合必然不会是谁取代谁那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一个谁重视了受众的需要, 谁顺应了时代要求, 谁就可能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占据主动权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闵大洪:《草根媒体: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 《军事记者》, 2008 (10) 。

[2][4]李鹏:《博客杂志带来杂志2.0时代?》, 《传媒周刊》, 2008 (11) 。

[3]李玉梅:《浅析博客写作特点》, 《新闻爱好者》, 2008 (3下) 。

电视新闻杂志论文 篇9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视角

电视新闻杂志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 已经成为美国电视晚间黄金时间的一种固定的节目。在美国三大广播网中都有各自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如CBS的《60分钟》, NBC的《日期线》以及ABC的《20/20》。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 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但一出现就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 并培养了大批喜爱收看的观众。其中最具历史性意义的要数创办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 随着它的诞生, 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大量仿效开播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虽然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数量众多, 但真正在我国有影响、收视率较高的并不多。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 雷同的多, 有个性的很少,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 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原名《中国周刊》, 开播于2003年5月, 2006年元旦更名为《新闻周刊》, 每周六晚22:15首播。节目时长45分钟, 共有五个版块构成, 由白岩松主持, 回顾与点评过去一周所发生的重要的新闻。其中《新闻回顾》、《人物回顾》、《本周特写》三个版块的新闻节奏明快, 分别约占15分钟、8分钟、7分钟, 共占《新闻周刊》总时长的约2/3;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节奏相对较慢, 各约4分钟, 共占节目总时长的约1/3。在编排中, 长短交错, 深浅协调, 给观众一种张弛有致的感觉, 这些无疑都与节目的叙事学策略有着密切联系。

一、叙事题材———深度和角度

选题, 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选题准, 事半功倍。但在当下媒体时代, 一方面是大量重复性的新闻选题报道, 好选题越来越难以姓“独”, 但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亟待报道的选题无人问津, 这种矛盾性换句话说, 新闻媒体常常陷入“选题困境”。而化解“选题困境”有效的手段更主要的是靠独特的视角和对话题的深入挖掘, 而不是靠垄断。这个论断放在当下显得尤为精辟。

《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 变化剧烈, 选择什么样的新闻, 以什么样的眼光, 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 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1]应该说, 做周新闻属于“慢”新闻的处理, 必须以深度和角度来重新破题、立题。《新闻周刊》选取一周内发生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内最重要的新闻事件, 进行再梳理加工, 让观众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内把握一周发生的大事。以下, 笔者统计2011年1月至6月的节目, 分析节目选题的具体特点。

从表一, 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在“新闻回顾”和“视点”版块主要选择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领域的题材, 党政新闻和文体新闻虽然也有涉及, 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这样就提升了节目的收视共鸣;从表二, 可以看出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 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的比重基本持平, 虽然公众人物中的政界人物更容易受到关注, 但普通人物也可以因为不平凡的事件而得到关注;最后表三中, 选材主要以人物为主, 特别是涉及群体的题材更容易被采纳。通过对《新闻周刊》的选题分析, 可以看出节目更倾向于选择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 并且对普通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极大的关注。总而言之, “人”始终是《新闻周刊》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叙事结构———一个“推”镜头

作为一档深度报道的新闻杂志节目, 《新闻周刊》的结构很有特点, 主要由“视点”、“人物”、“特写”三个版块构成, 又细分为如下串联环节:

第一版块———开场白、“新闻回顾”、“视点”, 内容是对本周重要新闻的盘点和回顾;

第二版块———“人物回顾”和“人物”, 评点本周重要新闻中的新闻人物及其事件;

第三版块———“特写”, 聚焦本周中的特别事件或新闻主题。

我们可以看到节目的整体架构类似一个“推”镜头, 引领观众由点到面, 逐步深入, 因为对于深度报道来说, 对单点的着力打造, 加深观众记忆往往胜过通盘记流水账。而这个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故事韵味的有序排列。

不仅如此, 在每个版块的节目内部也同样使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改变了新闻以往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的面孔, 它不仅仅关注事件的结果, 更重视事件的过程, 注意展现新闻中的细节与情节, 加深人情味让新闻故事不同于以往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 更符合观众的收视喜好。在“视点”版块中善于抓住和建构事件的冲突点, 使整个事件的叙述更具故事性和悬念感。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解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且注重新闻背景的报道, 全面剖析事件的整个过程。而在“人物回顾”版块中主持人会找出其中三个人共性的地方———矛盾。然后通过这个“矛盾”, 关联性地回顾一周内的几个人物, 巧妙地串联到下一版块“本周人物”。如2011年6月25日节目《钱热与钱荒》的电视新闻报道, 围绕物价大幅度上涨和民众“钱不够花”的矛盾冲突展开, 通过报道当前物价全面上涨、民众生活成本提高以及面对这种状况各方采取的措施, 对物价上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报道,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不但关心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 更关注结果, 形成对这一事件的持续兴趣。然后在“本周人物”中, 巧妙地用线索将数位新闻人物的事迹串联起来, 用发生在微观个人身上的事情来解读宏大的时代背景, 把重点仍然放在人物的命运上, 使节目呈现张力, 从而提升新闻的关注度, 同时一些典型的细节镜头, 也是体现新闻故事化的元素。这样的串联方式和结构, 使观众更容易辨识节目特色和每期内容。

三、叙事视角———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一) 主述视角———精英解读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从2005年《岩松看台湾》到2007年《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 再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岩松看美国》, 这四档系列节目形成了“岩松看”系列报道, 也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岩松体”。他擅长的是以一个参与者、调查者、经历者的“记者”身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民生情况进行深度观察, 将其真实、客观、思辨、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在《新闻周刊》中, 白岩松是以演播厅主持人的身份出现, 但其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思辨, 精辟且富有力度的新闻评论语言仍然是节目成功的法宝。这个主述视角既是节目的线索和串线, 更是新闻事件的解读者, 这个形式类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说书”, 有一定的故事寓意, 但比起说书人白岩松更思辨也更客观, 他代表了媒体的解读视角, 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知的精英解读视角。精英角度是对节目品质的提升, 丰富了新闻解读的层次感, 但也容易与受众品读脱节, 在这一点上《新闻周刊》着力把握“真”。比如“人物”版块中, 一方面, 侧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和个性面的塑造, 塑造平凡人的伟大形象;另一方面, 尽量以平常之心看待先进人物, 以平等角度写先进人物, 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先进人物, 从中受益。

节目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演播厅画面中, 主持人的姿态选择正面坐姿, 画面取景由近景改为中近景。坐姿让主持人的状态看起来更为放松, 保留了更多的主持人身体信息, 更重要的让整个节目的形式离“Talk”更近, 离“播”更远。同时, 匹配的中近景也不像近景那么咄咄逼人, 能够让观众收视状态更宽松, 感受到周新闻的愉悦轻松。

(二) 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限知视角又称为“内焦点叙事”, 原指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作为叙事者, 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一切事物, 但故事中的人物只能了解部分情况, 受到视角的限制。对于视客观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而言, 通常使用上帝一般的全知视角和隐藏身份的纯客观视角, 但过多地采用全知视角却可能破坏新闻的客观性, 千篇一律来自记者或主持人的主观解读, 还可能让观众反感新闻, 这无疑破坏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在新闻节目中巧妙使用限知视角, 主张新闻叙事者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 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 更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再现新闻事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限知视角不及全知视角, 但由于信息来自新闻事件主人翁, 所以在新闻真实感表现力度上, 限知型视角反而比全知或者冷峻的纯客观具有更大的优势, 只是要秉承新闻的职业道德操作。

《新闻周刊》在节目题材的选择上侧重软新闻, 一直将“关注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主要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 会议、经济、科技新闻等严肃类新闻比例大大降低。正是这一价值取向使它将大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作为报道的选题出发点, 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系列关于公众利益的话题, 如《房子的保障》、《春运:以公平的名义》、《民生·幸福》、《身边的安全》、《公共资源的“抢”与“让”》等, 这些话题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形式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或具体事件的调查采访来反映问题, 以期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在《公共资源的“抢”与“让”》中, 记者亲自坐上北京的公交车, 对乘客进行采访, 并由交通拥堵的现状引申到诸如饮用水、电力等资源的稀缺问题, 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论。在表现方法上, 对应使用纪录式手法将目光聚焦普通新闻人物, 并重视同期声记录, 力求新闻事件真实感的还原和新闻的质朴气质。这样一来, 在节目中就把节目主体全知型视角 (表现手段通常是解说、旁白) 和新闻人物的限知型视角 (表现手段通常是同期声采访、纪录) 结合起来使用。

“《新闻周刊》搭起了这样一个话语平台, 让百姓说话, 让更多的声音传递出来, 让不同的利益, 不同的立场在这个平台得到释放。有专家的解读, 有百姓的感受, 有普通人的呼吁和建议, 同期声给观众以极强的影响和震撼。用独特而多样的叙述视角增加了新闻传播的亲和力, 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

四、一些辅助叙事技巧的使用

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 它能表达出一些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加视觉美感, 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推动叙事。作为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周新闻节目更要重视一定的节目包装, 提升节目的可视性。好的音乐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新闻主题、渲染情感, 还可以凸显节目定位、塑造节目形象, 比如在《新闻周刊》的片头部分, 激越的音乐中夹杂着音效的铿锵声, 让人很容易和沉稳、大气的节目形象联系在一起。另外, 节目整体始终贯穿背景音乐, “新闻回顾”与“人物回顾”的背景音乐节奏较明快, 和解说词相辅相成;“本周视点”与“本周人物”则按照情绪的不同适时插入不同的音乐;而“本周特写”因为题材多是社会软新闻, 所以音乐也相应活泼轻松。音乐的加入呈现广播化的特点, 既解决了新闻单调性, 提升节目的趣味性, 更紧致了节目的一体感, 明快新闻节奏。

除音乐外《新闻周刊》还特别重视新闻标题、字幕等文字信息的传播和艺术效果的表达。一方面, 强调新闻信息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特别提示和强调, 加深观众印象;另一方面, 追求文字的视觉效果, 对文字进行精心设计:楷体和宋体字为主, 有时加底线表示强调;颜色主要是纯白色, 以便从蓝色背景中区分出来;文字周围制作出发光或者阴影效果, 增加美感;入屏方式上运用划入、逐入、渐入等特技来增加画面动感。将文字图片化的思路, 不但突出新闻的重点信息, 还增加新闻画面观赏性, 弥补了视觉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

讲叙事就是讲故事, 显然讲故事已经不再是当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方面的新鲜话题, 但无论何时, 对富有特色的优秀者的分析和借鉴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参见新闻周刊官方网站[EB/OL].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xinwenzhoukan.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篇:应急救援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