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观众

2024-05-20

电视新闻观众(精选7篇)

电视新闻观众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极有必要从满足观众的需要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进行重新审视, 研究新闻节目编辑创新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其次, 从丰富新闻节目形态, 以专业手段突出编排思想, 创新电视新闻编排模式, 合理把握新闻“硬”与“软”的度等方面对如何让电视新闻编辑满足观众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观众需要

1. 前言

新闻节目, 其报道内容日趋平民化, 在前期报道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但与此同时, 对于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创新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重内容、轻形式的新闻节目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从受众心理来看, 他们打开电视就是为了寻找“好看”。人们不仅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好看, 同时也要求电视节目的形式好看。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总是通过“好看的形式”, 才有可能去接触好看的内容。因此, 有必要从满足观众的需要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进行重新审视, 研究新闻节目编辑创新的方式方法。

2. 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2.1 有物无人, 平淡无味

我们的一些新闻, 观众之所以不感兴趣, 多犯此类毛病。文字不少, 数字堆砌, 有物无人, 平淡无味。试举如下两例:“……为激励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以更突出的业绩和科技成果, 加快推进建设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做出新的贡献, 青海油田严把关、硬兑现、科技项目结硕果”、“公安机关从去年开始, 对社会突出问题进行整顿和治理, 破获了一批刑事大案, 并在全市城乡开展了打击偷盗自行车的专项斗争, 使一些为群众深恶痛绝的盗车违法犯罪分子落入法网。”这些没有信息含量的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

2.2 堆积新闻, 表现力差

这里所说的表现力是指新闻报道内容对客观事实的表现。例如, 某企业台的一档新闻节目共有10条新闻, 其中竟有8条都是会议新闻, 枯燥单调的会场镜头, 单一的企业各类会议消息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本来是声画等多种元素综合表现、丰富多彩、极具冲击效果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 但是一些电视新闻却无视自身的多维传播优势, 仅仅把文山会海类的新闻大量堆积, 再加上不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甚至言辞表达晦涩难懂, 这些只会让观众避而远之。

2.3 时事性差, 无新鲜感

新闻是时事性作品, 以现实生活变动为中心, 在逻辑上归属于瞬间的存在。报道过时, 就成为废品。然而, 我们在一些报道里, 时常可以看到“前不久”、“最近”、“长期以来”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模糊的表述。这说明所报道之事已经不是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现的事实, 这样的事情很显然已不是受众所关心的事情。我们可以认为它不是新闻, 至少已经没有新闻价值。这种报道违背了新闻规律, 引不起受众对所发生事实的兴趣。

2.4 形式符号运用单一, 模式陈旧

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电视新闻画面要求客观真实, 不容置疑, 但也要求记者对画面有主观创造性。真实性并不排斥艺术性。符合视觉规律要求的相对稳定、鲜明、生动, 使画面的规范性与审美要求达到统一。当然, 电视新闻画面的前提要求是真实性, 如果审美意识先行, 就可能导致本末倒置。画面的涵义有时呈现多义性, 这就更提醒我们的记者在运用时要妥善处之, 同时,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不断推进, 一些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符号均可以在电视新闻里运用。

3. 如何让电视新闻编辑满足观众的需要

3.1 丰富新闻节目形态

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收视习惯, 电视编辑要在各个时段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闻内容。不仅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 还要有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 尤其是企业台新闻局限性大、辐射范围小、受众少, 更要将企业生产动态、生活信息、文体活动等融为一体, 既特征鲜明, 又生动活泼。在新闻类别上, 不仅要有综合消息, 还要有新闻综述、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节目类型, 兼顾不同受众群的需要, 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愿望。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 可根据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时间, 把几个不同类型或几个相关类型的节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实施栏目化和板块化的编排。

3.2 以专业手段突出编排思想

在处理新闻稿件时, 用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也非常重要。新闻是通过排列顺序、内容提要、向公众提示某个新闻的意义及重要程度来体现媒介意图。这就需要编辑根据节目内容把若干条新闻按照一定主题组成有机的次序或撰写评论, 让整个节目达到最佳的听觉或屏幕效果。通过内容提要把重要的新闻突显出来。同时, 不能忽略新闻时间过长使观众产生疲劳感的问题, 要对内容实行分板块编排, 让观众根据需要想看哪一板块就选择哪一板块, 从而让挑剔的观众彻底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梦想。

3.3 创新电视新闻编排模式

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 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 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 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编辑, 确立新闻内容的传播形式, 会给观众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稳定感。但是多少年都不变的模式也会让人厌倦。特别是一些地方台和企业台的新闻栏目, 一般沿用着这样的固定模式, 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情况或取得的工作业绩———一些小地方小单位的工作动态 (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实际上, 编辑不一定非要按这样的顺序, 他可以创新编排思路, 或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按顺序排列, 或是根据节奏一张一弛来排列, 编辑完全可以根据稿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运用哪种编排模式。

3.4 合理把握新闻“硬”与“软”的度

(1) 在新闻稿件的整合上, 注意“软”“硬”搭配

根据稿件的软硬程度, 编辑要进行合理搭配, 既不能粗糙、生硬, 又不能软得提不起来, 有的新闻, 从头到尾都是会议, 从会议到会议, 从文件到文件, 只会让观众感到乏味, 如果在后边加上几篇不那么硬的“软”新闻, 那么整个新闻节目会比全是一盘“硬”好看得多。

(2) 对“硬”新闻进行软处理

电视音像传播的特点使时政报道的理性认识传播难度相对大, 同时电视新闻传播的直线规律对时政报道的制作编排要求更高, 所以编辑要积极探索对时政报道编辑的创新, 可以通过加入丰富的资料性画面, 突出现场的气氛和人们的情感等“软”事实, 亦或改变文字稿的“硬”语气, 在新闻中揭示记者对事实的评价, 使“硬”新闻变得耐看、好看。

3.5 电视新闻时效性的合理把握

(1) 不同类型的新闻其“时效性”侧重点不一样。事件性新闻力求时新, 对国内外所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朝着现场直播的同步报道上努力。而对于非事件新闻则更倾向于“时宜性”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题材本身不是最新的发生, 而是存在一段时期的报道, 是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是适应观众需要的。

(2)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在时效上的差异。连续报道注重时效, 力求时间上最新的报道。连续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系列报道注重的是时宜性, 追求的是内容的“新”。系列报道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 寻找恰当的新闻依据

4. 结束语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断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作为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电视新闻编辑如何满足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的心理需求成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一个标尺和方向。要将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与内容传递至具有共同和不同需求的特定受众, 以实现媒体效益最大化、传播效果最优化, 作为后期的电视新闻编辑就必须分析受众的大众化心理和需求, 了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以便在对内容的选择整合和表达新闻形式这两方面创新方式方法, 适应受众心理, 满足受众需求, 达到新闻创新创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铭佐、杨步才.“新闻信息”是报纸之魂[J].传媒观察, 2005, (12) :123~125.

[2]杨殿波、王政仁.地方电视台的定位与发展[J].青年记者, 2009, (08) :203~206.

[3]刘波、于永庆.地方电视台如何实施精品工程[J].电视研究, 2001, (05) :78~79.

[4]张建峰.群众主角平民视角———从《百姓360°》谈民生新闻的定位风格[J].新闻爱好者, 2007, (06) :102~105.

[5]刘建明.新闻学概论, 2007年版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参与 篇2

我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新闻的传播中真正发挥了参与作用,新闻中出现的干部,真诚地服务于人民;画面上劳作的群众,辛勤地创造劳动成果;荧屏上的知识分子,活跃于各条战线,在为摆脱贫困和落后而塑造一个有希望的社会。他们既是摄像机下的对象,又是荧屏前的观众。

我们重视观众在电视新闻中的参与作用,注意掌握观众脉搏,克服新闻中抽象空洞的说教、图解式的议论,以较高新闻价值的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去打动观众的心,寓教育于形象报道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对干部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满堂灌”。不管观众爱不爱看,播完了事。目前观众比较反感的干部参与的新闻有两类:一是会议新闻,干部人头一排排,可信息没多少;一是摆架儿新闻,干部在新闻中指手化脚,没多少实际内容,观众称之为照顾领导出面。

对群众参与电视新闻事件的报道,观众反而接受不了。电视新闻中常报道成功者,而忽略了在劳动生产岗位上的普通群众,此外,对大多数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反映不够。再就是,有的记者对积极配合拍摄新闻的观众缺乏尊重,甚至把他们当成“阿斗”。

在新闻编排播出上要掌握观众胃口。就整个社会来说,观众是立体化的群体,就家庭来说,观众也具有多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观众,既具有共性,也有自身的多样性。济宁市兖州区广播电视中心曾就电视新闻的收看做过两次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观众收看新闻的共性是国际新闻;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体育等新闻吸引了一定层次的观众。不同层次的观众,兴趣不同。大多电视台采用报纸新闻的编排法,先排要闻,然后根据新闻内容依次编排,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体等大同小异的、较为固定的、比较僵化的模式。

发挥群众在电视新闻中的参与作用,主要从两点着手。一是电视新闻所报道的问题同观众心心相印;二是靠电视新闻片现场气氛的感染。

要从完整性的观念出发,抓好符合观众心理的连续报道。观众对新闻的感受、理解、记忆具有能动作用,他们喜欢完整地接受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目前电视台较普遍地运用了新闻连续报道形式,减少了令人厌烦的浮光掠影式的报道方式。观众最忌讳那种公式化、概念化,肤浅的和有头无尾的新闻,这些单调而重复的新闻不仅会使观众的注意力迟钝,而且有可能产生厌倦心理。

从依赖性的观念出发,报道观众最接近的新闻。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心理的产生和形成,同其大脑的生理机制有关,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观众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时时、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社会和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这种依赖性和接近性的心理特点便产生了需要和掌握信息的客观要求。不同层次的观众对电视新闻有不同兴趣,有各自的需求信息,便产生了观众的依赖观念。电视新闻工作者应适当考虑,并注意安排与他们个性心理接近的新闻。

从刺激性的观念出发,报道观众需要的、具有吸引力的新闻。我们所说的刺激性,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影视所一味追求的凶杀、暴乱以及其他低级趣味的刺激性,而是按照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要求,确立自己的正确的刺激性观念。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总是希望不断改进自己的境况,总希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一是要满足观众的“知识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观众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传播知识是电视新闻的一大功能,在电视节目的编播中提供知识,刺激观众的求知欲望,不仅符合观众的普遍需要,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电视新闻所提供的知识必须有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解说,并且二者要机动灵活地穿插于所报道的事件之中,回答观众正在思考的、或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使其受到启发。二是要满足观众的“得益欲”。观众为了生活的需要,特别关注有益于自己的信息。这种得益欲望是人的本性。电视新闻所报道的事物及其信息一旦和观众的得益心理对上号,就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性,从而受到观众欢迎。比如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总担心党的政策是否有变化,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材,报道某乡镇巩固农村政策成果的经验,歌颂现行政策的优越性,农民就会从中领悟到党的政策会一直贯彻下去,从而吃下了新闻抛出的“定心丸”。

电视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要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这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要使这种活动收到效果,就要弄清楚观众的态度、观念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从而进行符合他们心理宣传的新闻传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如若注意了这一点,电视新闻的传播就会有的放矢,成效卓著。

摘要: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观众参与节目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互动方式。观众直接上电视,说自己关心的事,表达心中的想法,这种直接参与的形式生动活泼,不仅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而且调动了广大观众踊跃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

电视新闻观众 篇3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 电视依旧是百姓获取新闻的常用方式, 电视新闻也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目前来看, 电视新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编辑模式比较落后、编辑信息不符合观众需求等等, 为了满足观众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改革创新。

1.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

很长一段时间, 电视新闻是百姓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新闻联播》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宣传政治思想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平台, 观众所获取的信息也大多和政治相关[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闻联播》也有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 各地方台更是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从总体情况来说, 我国的电视新闻仍然滞后于观众的需求, 电视新闻的商业化起步晚, 改革相对困难。

2.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编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内容枯燥单一

目前, 我国很多电视台对于新闻内容的编辑都比较差, 新闻的内容太过单一, 电视相对于报纸和广播, 具有声音、图像相结合的优势, 清晰的画面加上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 能够达到非常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现在的很多电视新闻却是内容单一、没有趣味性, 只要有领导开会或者参加什么活动, 就会进行不加选择地报道, 报道的内容无非就是千篇一律的思想政策, 使观众无法提起兴趣。

2.2 时效性差

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相比于网络新闻非常大的一个缺点。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很高, 新闻就是新的消息, 但是现在很多新闻稿件都是时间概念比较模糊的, 比如常常出现“前不久”、“从……以来”等字眼, 这些新闻相对比较落后, 甚至有的电视新闻都是观众已经在网络上看到过的, 因此观众对这些电视新闻失去了观看的兴趣。

2.3 编排模式落后

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对于观众的观看兴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新闻节目的编排模式十几年不变, 观众几乎可以知道下一条新闻是什么内容, 最经典的莫过于央视的《新闻联播》。《新闻联播》首先出现的一定是国内新闻的政治新闻, 然后再播国外新闻, 国内新闻首先通常是政治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经济方面的内容, 接下去是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定。

3. 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信息的需求

3.1 贴近生活

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生活性非常重视, 因为现今社会信息过剩, 观众无法一一观看, 这就需要对新闻进行筛选。观众通常都喜欢看贴近生活的新闻, 对自己的生活有切身影响的新闻是观众最为关心的, 比如说油价上涨、医疗改革等新闻, 这些新闻和观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2]。

3.2 真实可靠

信息的真实性是观众非常在乎的一个问题。信息时代下信息泛滥成灾, 其中很多新闻都是虚假新闻, 让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可度越来越低, 观众渴望得到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新闻就是需要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编写, 如果新闻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将会造成非常大的社会危害。

3.3 专业性强

新闻的专业性是新闻质量的保证。随着人们对于信息多样化需求的增强, 对电视新闻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希望得到有专业价值的信息。

4.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革新策略

4.1 内容上的革新

4.1.1 注重合理、突出重点

在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信息, 编辑人员需要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判断和分析并进行删选, 将一些符合观众需求的新闻进行精简, 突出新闻的重点, 让观众既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新闻, 也能够很快了解新闻的重点内容。

4.1.2 丰富信息内容

既要精简新闻内容又要丰富信息内容, 这就需要利用新闻的背景进行相关的链接, 让新闻能够尽量完整, 将一条新闻的整体信息表述出来, 比如报道我国治理水污染措施时, 可以提及一些国外先进的污水治理方法, 让观众对于污水治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4.2 形式上的革新

4.2.1 增强新闻的互动性

综艺节目非常受观众的欢迎, 这是因为综艺节目具有很强的互动性[3], 在电视新闻中, 如果能够增强新闻的互动性, 将会激起观众对于新闻的热情和积极性, 比如现在很多电视新闻都会采用短信或者电话的方式进行互动, 这些新闻节目的观众参与度一般都很高。

4.2.2 将文字、图像、声音进行完美融合

电视本身具有声画结合的优势, 能够对观众产生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在编辑的时候就需要注重这些方面的结合, 利用多媒体将更生动有趣的新闻报道出去。随着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制作一些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在观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 增强新闻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5. 结语

电视新闻需要通过对观众需求的了解,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使电视新闻成为更受观众欢迎的一种载体。■

注释

1[1]龚昊.基于观众需求角度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初探[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0 (01) :70-71.

2[2]刘江涛.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分析电视新闻编辑制作的创新[J].新闻传播, 2013 (04) :118.

电视新闻观众 篇4

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响遍大江南北, 众多电视媒体都把它作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王牌。在福建, 主打民生牌的电视节目也比比皆是, 比如《热线777》、《现场》、《新闻110》等。民生新闻所体现的“民生”价值观契合了我们党新时期“执政为民”的理念, 并且与观众的收视需求相吻合。以往新闻节目充斥着主题性报道, 节目样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 信息量极其单一, 缺乏和观众的互动。而民生新闻很好地克服了这些不足, 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 搭建了一座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

《热线777》的栏目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真正的品牌有两个基本特征, 即稳定性和拓展性。要做好民生新闻这个大品牌, 我们不是在它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打碎重来, 而是要在它的版块中不断地生成新的悬念和进步, 在一种微调中把民生新闻的生机持续下去, 拓展开来。成长期的民生新闻和其他的品牌一样, 要做的不是一时抢夺眼球的节目, 而是有实力、有内涵、有品牌等内在特征可持续发展的节目。因此, 必须从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当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寻找到激活民生新闻的元素。笔者以在福建地区经过权威民调, 最受百姓喜爱的新闻栏目之一的《热线777》为例, 谈谈民生新闻如何贴近观众。

《热线777》栏目贴近观众的实践分析

《热线777》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经济生活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民生经济新闻直播栏目。该栏目自2004年5月1日开播以来, 以其独特的帮忙理念, 平民化视角采集新闻、播放新闻, 坚持走平民化路线, 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 反映百姓的冷暖安危, 为百姓服务, 替观众维权, 从形式到内容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开播五年来, 7天7点7频道 (福建7频道, 每周7天, 每晚7点) , “热线777, 热心帮你忙”的节目开篇语及“帮忙”理念已经深入民心,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立足“真实”、“真诚”

《热线777》在开办五年的实践过程中, 始终把理论政策学习和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明确民生新闻的栏目定位, 抵御媚俗化倾向的干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栏目组的同仁们认识到, 民生新闻应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本质, 回归百姓本来的生活状态, 不能把民生新闻看作负面新闻的“巢穴”。如果民生新闻被问题类、暴光类负面题材所充斥, 无疑会影响到观众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正确判断。

因此, 成长期的民生新闻必须走出“问题新闻”的认识误区, 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去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 社会公德、邻里家风、奇闻趣事、生活时尚、百姓情怀等, 这些内容都是民生新闻的好选题。在监督类的节目中, 民生新闻也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加入“就事论事、与人为善”的理念。民生新闻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 让不同层面的百姓来评价, 让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同时, 让百姓成为主角也应该是民生新闻栏目的一大特色。只有反映百姓生活的常态, 既反映他们生活中的苦恼, 也展现他们生活中的幸福, 才能回归民生新闻的本质, 才能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与群众的“零距离”贴近。

明确了民生新闻的定位和选材取向之后, 《热线777》栏目秉承“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理念, 以“热线777, 热线帮你忙”为口号, 关注百姓身边的人生百态, 讲述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把镜头锁定在大街小巷, 锁定在普通百姓身上。从小处着手, 说百姓话, 言百姓事, 给老百姓吐露心声和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 成为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栏目。

二、运用电视编排技巧, 为荧屏增添亮色

1、播出时段符合大众收视习惯

《热线777》的主要内容由《绝对热线》、《777关注》、《777帮忙》、《777法治》等版块构成, 时长45分钟, 播出时间定为晚间7点首播, 次日中午12点重播。这是独辟蹊径, 对市民收视习惯、收视效果调查后作出的决断。播出时段和版块的安排使得更多热衷于本土新闻的观众可以及时收看《热线777》。

2、注重栏目的包装

精良的栏目包装能使人赏心悦目, 栏目有了精细的包装, 才能更完善。《热线777》从栏目片头、片花、字幕、背景到演播室背景和背景音乐, 都融入了较多的时尚元素, 质朴中不失精巧, 流畅中更显自然。栏目还把包装的概念延伸到节目的编排、主持人形象设计等方面, 为荧屏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尤其是2007年7月7日扩版后的《热线777》节目包装更趋时尚, 更富个性, 制作更加精细, 节目形式更加活泼, 不但强化了节目, 增强了可视性, 还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3、精心策划子栏目, 凸显版块特色

要想办好民生新闻栏目, 必须精心策划, 巧妙编排, 突显版块特点, 加强内在逻辑关联, 形成良好的效应。《热线777》栏目是版块结构, 下设四个子栏目。节目编排中, 消息、专题、口播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 使节目具备了很大的灵活性。《热线777》2004年5月1日开播, 是全省第一个提出“帮忙”口号的电视栏目。栏目以“为政府分忧, 为百姓解难”为宗旨, 倡导“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团结互助精神, 提升帮忙质量, 履行维权职责, 两部热线电话24小时开通, 倾听百姓心声。《777帮忙》版块, 正是以为百姓服务维权为己任, 不仅关注百姓生活中邻里纠纷、消费纠纷, 更延伸“大帮忙”的理念, 通过舆论监督和记者跑腿, 解决辐射面广、影响程度深的问题。如2005年, 《热线777》栏目接到南平、三明十几个县市区农民反映, 购买福州某品牌的劣质收割机, 造成农民水稻无法正常收割, 损失惨重。《热线777》记者历时半年多, 辗转十几个县市区, 走访数十个乡村, 采访上百位当事人, 制作了十几集系列节目。节目播出后, 引起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民的大部分损失得到赔偿。

“关注您身边的世事百态, 讲述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你的视点, 我的视角”, 为更好地体现“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栏目宗旨, 《热线777》栏目经过反复论证后决定开辟一档纪实性系列深度报道——《777关注》版块, 经过精心筹备, 以备受瞩目身患尿毒症的抗洪英雄李正銮无钱医治, 别让英雄流血再流泪, 呼吁各方积极关注等公益色彩浓厚的题材为主打内容, 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在此基础上, 大力开展公益、爱心活动, 打造爱心媒体平台。比如栏目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 在福建推出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即“紫娃”) 的“天使阳光行动”, 整个活动策划拍摄历时一个多月, 帮助两名“紫娃”成功进行心脏手术。节目播出期间, 每天都有很多帮助和求助的电话, “紫娃”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一批关于弱势群体, 青少年教育以及服务、维权等广为百姓关心的话题陆续出现在节目中。不断推出的系列报道与公益活动相结合, 使栏目在贴近百姓的同时增加了厚重感。和《热线777》栏目其他版块相比, 《777关注》更注重节目的选题, 更重视多种新手段的综合运用, 更强调节目的思辨性。记者充分运用多种电视手段, 以更新的视角、更深入的采访, 力求把话题说深、说透, 并引发观众多方位思索, 为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生活环境助力。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 服务百姓

省级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在激烈竞争的严酷现实面前, 必须在贴近性上下功夫, 所谓“贴近性”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当地的民生、民风、民俗贴得越近越好, 要突出地方特色。要用群众的语言, 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 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 把栏目时间留给群众, 讲求时效性, 增加信息量。新闻报道要关注热点问题, 反映群众呼声、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增强吸引力。

1、贴近实际, 体现地方性

地方台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源头, 与受众同处一个天地, 新闻与受众有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 具有大台难以具备的接近性。因此作为地方台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做到零距离贴近, 编写制作具有地方台特色的新闻作品。《热线777》栏目的地方特色明显。在有影响力的重大题材上做足文章。根据不同时期和观众的不同需求, 制作了许多贴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 地方特色突出的新闻节目, 及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突破了时空限制, 减少了传递时差, 拉近了电视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2、贴近生活, 突出服务性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要想让观众的视线锁定在自己的节目上, 就要让节目贴近群众的生活,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通过画面, 不仅让百姓了解到什么, 而且让百姓懂得些什么, 学会些什么, 进而提高受众自身素质。例如《777帮忙》版块, 报道的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始终把服务意识贯穿于百姓衣食住行的一点一滴, 与相关部门联手及时为最基层的普通百姓排忧解难。《绝对热线》是为反映社情民意设立的专门窗口, 几乎每一条热线都以普通民众为主角, 每一条报道都来自于市民的日常生活, 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老百姓从水、电、卫生到就业、升学、邻里关系等实际困难和他们的喜怒哀乐。百姓所关心的大事小情可由百姓直接通过电话或短信平台连线直播间的主持人, 每天都在节目中出现, 这也是栏目受到欢迎, 在百姓心中具有很高权威的原因之一。《热线777》栏目还注意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引导观众的作用, 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丑陋现象进行深刻批判与揭露。也因此确立了自己的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 成为上达政府、下至百姓的重要桥梁。

3、贴近群众, 讲究可视性

如何使民生新闻报道作到“求真、务实、鲜活”, 让观众乐于接受呢?从根本上讲, 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贴近群众, 无论是报道突发事件、还是服务新闻, 始终要从观众的视角切入, 提高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视性。省级台民生新闻节目选择好的视点, 提高每一条新闻的信息量、包容量, 增加节目的厚度, 并定期举办大型互动活动, 更成为地方新闻媒体贴近群众的必然要求。例如《热线777》连续四年举行“3·15”大型现场直播活动, 联合省工商、省质监、省物价等部门, 通过SNG卫星连线龙岩连城、南平武夷山、建阳、泉州安溪等地, 直播两个半小时, 活动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消费者中影响巨大。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节目中通过记者的帮忙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行动下, 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四、塑造平民特色的新闻主持人

节目特色是该节目与其它同类节目相区别的身份符号, 没有特色就失去了个性。《热线777》栏目的鲜明特色也体现在主持人身上。主持人是电视媒体和受众之间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生活化的语言, 情节化的内容, 版块式的编排, 最终还得通过主持人向观众传播。节目主持人的真诚、自信、自然、独立、流畅、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不仅能给人亲切感、平等感,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没有距离的交流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公信度。《热线777》的主持人用“说”、“聊”、“侃”新闻等形式, 以平民的视角、自家人的语气、讲故事的方式, 质朴、亲切、自然地把新闻告诉给观众, 体现的是具有平民特色的亲和力十足的新闻主持人形象。对于主持这样一个平民味很浓的节目来说, 《热线777》主持人的表现可谓是恰到好处。这种或言词犀利, 或感同身受, 真诚、亲切、自然的形象风格与观众沟通了情感, 唤起了受众心灵的共鸣。

结语

目前很多地方电视台纷纷把民生新闻作为立台之本, 因此, 可以说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 喜欢不喜欢, 是检验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办得好不好的基本标准。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 要坚持从地方出发, 选择平民化视角, 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和人文特色, 从百姓中来, 再到百姓中去, 服务普通百姓, 在实用性、接近性与服务性上做文章, 并强化可视性, 做出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而打造成功的民生新闻品牌。

摘要: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响遍大江南北, 众多电视媒体都把它作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王牌。如何克服民生新闻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实现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以《热线777》栏目为例, 探讨民生新闻如何贴近观众, 真实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

电视新闻观众 篇5

气象与电视共同打造观众喜爱的电视气象服务节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气象台率先合作开播《天气预报》节目,开创了气象服务的新形式。如今,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级电视台各主要频道均设置气象服务节目,每天都有亿万观众在收看气象服务节目。

电视气象服务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电视艺术最佳结合的产物,长期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收视率一直位居各栏目前列: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查结果显示,天气预报类节目在全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榜首;2004年,新浪观察作了题为“您观看电视了吗”的调查,天气预报类节目再次成为收视之冠,占投票总数的49.77%;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在受众对早间电视节目30项新闻资讯内容的必视性评价中,天气预报类节目最高,以中选率83.0%排名第一;2006年,福建省气象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福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占90%以上。实践证明,电视气象服务节目在防灾减灾和各行各业运转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承担着省级电视媒体和福州电视台电视气象服务节目的制作任务。目前,该中心每天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所属9个电视频道、福州电视台的3个频道及福建教育电视台提供22档气象服务节目,节目总长度70多分钟,播出30多次,拥有观众1000多万人。

制作电视气象服务节目是国家气象法律、法规赋于气象影视机构的神圣职责。出于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气象影视机构要坚持“第一声音、权威发布”的原则,着力打造观众喜爱的电视气象服务节目。节目编导与制作人员要“增强敏感性,提高及时性,增加科学性”,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不断丰富电视气象节目内容、提高节目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视性。要增加现场报道,特别是在重大天气事件期间,现场报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持人是气象服务节目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加强主持人的培养,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随着受众需求的不断增加,气象服务节目主持人的“门槛”也将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之外,还须具备解读天气和理解气象信息所承载社会意义的能力,从内心深处去关注各个地区和考虑各阶层观众,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赢得观众的亲近和信赖。

电视观众期待视野之我见 篇6

一、电视观众期待视野的涵义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 电视观众的期待视野就是指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之前, 在心理上形成的对于该电视节目的预期希望结构。通常电视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之前, 往往会期望即将观看的电视节目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通过何种形象展现, 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审美效果, 从而达到自己观看电视节目预期的心理感受目的。这种心理期待决定着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好坏及精彩与否的评价。那些符合电视观众期待视野的电视节目往往能够获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电视事业充满竞争的今天, 电视的收视率与电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 而决定电视收视率的重要因素就是电视节目是否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 是否受观众的欢迎。观众的期待视野直接关系着对电视节目的选择, 同时也关系着电视传播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并表现在对节目的评价过程中。

二、影响电视观众期待视野的因素

1. 观众在长时间的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态度、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情感倾向。

各种不同的接受群体因为生活方式存在着各种差异, 从而造成了这些群体对电视内容的期待也有所不同。生活环境区别很大的情况下, 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人们在认知、兴趣、行为、心理等各方面的产生的影响, 也会影响对传播的价值的认识。

2. 文化素质的个性化。

文化程度不同的观众, 在对电视节目的兴趣、方式、和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他们在选择传播内容方面更具有复杂性。一般情况下, 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观众, 侧重于选择的内容比较广泛, 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和社会性。文化程度一般的观众, 所选的内容比较单一, 只注重趣味性。显而易见, 文化程度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选择, 影响着观众的期待视野。

3. 受众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特定因素。

从性别上来看, 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表现在对电视节目的期待上, 女性观众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 所以女性观众一般喜欢看以情感取胜的情感剧、情感类节目;而男性观众更期待不羁的情感宣泄, 更多的倾向于战争、军事、侦探类题材的节目。

从年龄上来看, 儿童们天真活泼, 善于幻想, 喜欢童话故事、动画片、儿童电视剧;青年人勇于追求, 敢想敢做, 喜欢追求时尚, 一般喜欢观看历险故事、情感偶像故事、娱乐节目等;老年人则心态平和, 对法律科技、医学健康、传统文艺、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

这些年龄、性别、心理文化等存在差别的人群, 对相同的电视节目也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差异。特别是在接受电视传播的过程中, 他们的期待视野也会因个人的差异而表现出多样化。

4. 观众的地域、时间和心境。

文化分地域, 电视观众的期待视野也受着地域环境的影响, 地域性的偏好也影响着观众的期待视野。比如东北地区的观众多喜欢看具有东北地域特点的地方节目, 如二人转及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等, 而南方的电视观众可能更多的喜欢观看具有自己地方民族特点的电视节目。而且各民族也具有各自地域性的观众期待视野。

电视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大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情感也影响着观众的期待视野。

三、实现电视传播与观众期待视野一致的方法

满足各类型观众的收视需求已成一种电视传播时尚, 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注重观众调查的作用。

每个电视台都会调查节目收视率。主要是了解节目收视群体、确定观众对每档节目的喜爱程度。以便为广告收入、节目播出时间服务。我们应该通过调查了解节目播出的质量, 以此提高节目的声誉, 并积极反馈和预测观众的评价。

2. 要加强电视策划的针对性。

随着电视媒体进入市场信息领域, 电视传播管理模式也已市场化, 节目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面对广大受众群体, 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各类节目要讲求精良, 不可求多, 不能互相“抄袭模仿”。只有不断更新, 有自己的立意和思想个性, 才会永远不被观众淘汰

3. 提高节目的质量和档次。

带动观众群体的欣赏品位, 引领人生的生活情趣。电视节目要从不同视角反映和折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的制作对整个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2000年以来, 商业大潮不断冲击着电视荧屏, 电视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 为了迎合观众的传播心态, 侧重娱乐性而失去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电视导演与观众的审美探究 篇7

一、电视导演审美设计方式分析

在编排电视节目时,导演必须要重视其中的审美元素,可以从背景、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进行审美分析与设计,采取合理的措施优化电视节目的审美色彩,这可以采取如下的优化措施:

(一)背景审美设计方式

背景审美设计属于电视节目设计的重要因素,对于观众而言,电视背景是留给他们的首要印象,目前,很多电视节目导演都意识到了背景审美的重要意义。以宫崎骏的动画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审美背景,这些背景的设计非常的唯美、静谧。虽然背景中基本上不会设计华丽的装饰,但是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背景,才有效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比如可以借鉴《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等电影的成功经验,将审美价值融入到节目背景设计中可以让整个电视节目充满色彩美,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人物审美设计方式

在制作关于人物类型的电视节目时,人物是表现审美的主要因素,以人物为载体表现电视导演的思想与情感,是做好电视导演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导演都会对人物进行精挑细选,不仅需要保证人物设置的审美性,还要看这一人物能否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如,关于我国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其中人物的设置都是导演经过深思熟虑塑造而出的,不仅深刻的表现出人物背后的审美,且透过人物形象,观众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在现代背景与历史背景的相互融合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观众才会认可这样的作品。

(三)情节审美设计方式

情节属于电视节目的灵魂所在,也是考验一个导演综合能力的核心环节,如果电视节目的情节没有审美性,那么整个节目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之所以很多观众多年来一直喜欢某电视作品,就是被其生动的情节所打动。因此,在合理安排情节的基础上,也要为情节发展留下足够的悬念,这样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引领观众根据情节的发展发生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才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

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审美因素的要求

电视节目实质上就是一种商品,导演是这种商品的主导者,观众属于消费群体,对电视节目中蕴含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实现观众与导演之间的有机互动,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观众更好的接受电视节目。一般情况下,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审美因素的要求包括几个方面:

(一)娱乐审美因素

在社会的发展下,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娱乐的要求也日益强烈,他们渴望通过娱乐来放松自己,这是一种十分简便、有效的减压方式。因此,制作一档电视节目时,需要关注的重点目标就是怎样才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娱乐活动的要求。作为导演,需要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在节目中融入娱乐性原则,提升电视节目的娱乐性,满足观众的需求。

(二)人文审美因素

人文因素并非其他的因素,这种审美因素非常的自然、含蓄,在为电视节目中融入人文审美因素时,多使用换景审美方式,将各类人文因素结合起来,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电视作品,才能真正将电视节目变成弘扬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舞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其中的阳春白雪,利用极富特色的旁白为观众传达出温馨的氛围,在描述美食的过程中融入大量的人文因素,让《舌尖上的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受众,并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掀起了一阵美食热潮。

(三)情感审美因素

年龄不同的观众,其情感需求是不同的,对于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电视节目的情感上,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在其中寻求自己的共鸣。电视导演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必须要考虑到电视节目中的情感因素,如果一档节目没有情感,是没有生命的,更加无法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根据电视节目类型的差异,电视导演需要将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因素融入到其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这既可以让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还可以营造出稳定的社会情感体系。

三、电视导演与观众的审美之间的契合

电视导演的创作素材是源自于生活的,生活本身就属于一种艺术,从古到今,各大学者都是在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一名电视导演,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蕴含的艺术,主动的投入到生活中,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和闪光点。例如,著名的电视节目《侣行》之所以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正是由于影片是两位主角的真实历程,是平凡人用自己努力实现理想的真实写照,有效满足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可以看出,作为电视导演,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求,把握好观众的审美期待,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优质的电视节目。

当然,在社会的发展下,电视导演的审美也需要根据观众的审美变化来进行调整,迎合观众的高端审美、视觉审美等需求,综合考虑到观众的各项审美因素,努力抓住观众的眼球,同时,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节目的制作品质,打造出一档档既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有具备高端色彩的电视节目。此外,电视导演还要考虑到观众的生活,有些导演制作出来的节目之所以收视率不高,就是由于其没有考虑到与观众之间的共鸣,认为节目与自身的生活差距过大,为此,作为电视导演,必须要注意拉动观众和电视节目的距离,加强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互动,以观众和电视节目的审美共同点出发,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来创新电视节目制作,提升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需求愈来愈高。他们会用慧眼从形式、内容上去审视、去欣赏、去品味每一个文化艺术作品。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保证,也是每个文化艺术工作者值得庆幸的。如何跟上这个形势的发展,了解和掌握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导演出好的作品来满足观众需求,是每个电视导演应该认真思考的。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作为电视导演,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各项审美需求,迎合观众的需求,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观众的意见来调整节目设置,强化电视节目的审美色彩。

参考文献

[1]李盾.电视导演审美标准对节目的收视率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

[2]张艳春.电视导演与观众的审美研究[J].当代电视,2015(06).

上一篇:中国画的造型规律下一篇:材料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