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发展

2024-06-01

电视新闻发展(共12篇)

电视新闻发展 篇1

1 期初阶段——多元化探索时期探析

《新闻调查》的期初探索阶段是在1996-2000年, 在此期间我国的电视新闻是以主体性调查作为主要类型的。所谓主题性调查, 就是先宏观立论然后找素材印证。在选题上大多是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方向大问题, 《新闻调查》栏目在此期间播出了《跨世纪的政府》《面对分流的公务员》《大国的握手》《保卫荆江》《荆江:第六次洪峰》《钢铁八连》《江总书记到安徽》等极具影响力的节目。这些关于改革热点话题类的节目为《新闻调查》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新闻调查》在进行主流报道时, 进行了相关多方面的探索, 如舆情性调查节目《一言难尽择校生》《安全套进校园》;历史揭秘调查《恢复高考二十年》《羊泉村记忆》;纪录式调查《大官村里选村官》和《第二次生命》等。这些特点恰好的发挥了当时电视新闻的现状, 以改革新闻热点为主个性化评论新闻为辅, “从现实到理想”一步一步踏实前进。

2 发展时期——“探索事实真相”史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是在2000-2002年, 期初阶段多元化探索为这两年的发展时期作了坚实的基础, 加上社会群众越来越多元化的爱好和个性化的追求, 在《新闻调查》的这两年发展时期对新领域、个性化作了相关深度的探索, 提出了“探索事实真相”的口号, 目的是把《新闻调查》与同类型的评论结论、报道节目、专题节目所划分开来, 便探索出了一条通过记着调查揭示真相, 挖掘被掩盖是事实, 真相的真相, 并推出了《行贿日记》《少女董书君》《黑色交易》《揭密东突恐怖势力》等相关节目, 并迎来了一阵收视狂潮。不难看出, 这段时期的电视新闻已经开始繁荣发展了, 但是越是繁荣越暴露出相关问题,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同质化问题, 国家台和相关地方台都看好电视新闻前景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新闻栏目, 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类栏目的出现, 重复的报道, 相同的套路, 让观众们越来越反感, 这时特色和个性化才是让相关电视新闻类脱颖而出的决胜法宝。而《新闻调查》作为最早一批的调查性节目, 在这个时期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中国实施舆论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甚至是被看作是社会公共空间和民主程度的一个标志, 另外, 《新闻调查》作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代表, 以它的专业领域方面所提倡的质疑精神和专业主义气质影响着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节目, 给盲目效仿的节目以强大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电视新闻行业的环境。

3 成熟时期——个性化报道史

《新闻调查》的成熟阶段是在2003年至今, 在电视新闻繁荣发展的如今, 没有个性特色是站不住脚跟的, 《新闻调查》成熟的标志是“调查性报道”的全面推行, 在前两年探索的基础上, 从2003年直至今日, 《新闻调查》一直都口号便是“做真实的调查性报道”, 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出让新闻调查从各类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 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受众, 相继推出了《阿文的噩梦》《“非典”突袭人民医院》《农民连续自杀调查》《张润栓的年关》《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无罪的代价》《迟来的正义》《命运的琴弦》《再问黄金大米》《生死救援》、《被延误的航》《突如其来的拆迁》等极具影响力节目。在此阶段的电视新闻栏目不仅有着同质化的问题, 还迎来了相关娱乐节目、网络新闻节目的挑战, 竞争可谓是十分激烈, 这时的电视新闻若是不能在坚持本质上寻求特质发展, 那无疑是死路一条, 如何坚守自己的受众进一步的发展受众, 将新闻的真实性, 实用性传播到群众中去, 成为如今电视新闻的一大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报道过程, 《新闻调查》完成了从主体性调查到真正探索实施真相的一个转变, 成为了我国电视新闻界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成为了排名央视收视前十位的一个品牌节目;成为了观众最喜爱的新闻类栏目并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性新闻大奖。

电视新闻在我国有着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的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电视新闻一直都是出于我国新闻媒体的领导者,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电视新闻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但是随着电视新闻的繁荣发展, 越来越多的复制性重复类新闻充斥着人们的大脑, 对于千遍一律的报道, 人们开始产生了厌倦性, 同时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冲击着电视新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 我国的电视新闻如何总结经验教训, 朝着健康繁荣的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让受众的实现重新回归到电视新闻中来, 为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注入新血液, 以及赫然的成为了当今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

摘要:《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受我国广大群众喜爱的电视栏目, 有着它极具魅力的特色, 其独特的调查性报道方式深深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百姓。以《新闻调查》中分析电视新闻发展史, 包括三个阶段:期初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关键词:《新闻调查》,发展历程,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郑洋.国内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赵宇飞.深度报道的叙事研究:角度·结构·策略[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3]王兴良.新媒体竞争下的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电视新闻发展 篇2

论文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发展 策略

论文摘 要: 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探析,以待商榷。

论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发展 策略

自从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争相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福建台的《现场》等。这些新闻栏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2009年的央视两会报道在栏目设置、嘉宾选择、节目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平民化”的特点,使观众觉得平实亲切。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1]。

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服务性强。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报道领域宽广。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地域性强。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 自然 环境、历史 文化、经济 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2]。“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乐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坚持片面“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而不善于寻找能够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这样势必会使“民生新闻”主客体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在一些舆论监督事件的报道上,一些媒体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一方憎恨,对一方同情;或者诸媒体联合片面地宣传,有意识地压制相反意见。这种“权力”的滥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至今,有如破竹之势迅速发展,基本上占据高收视率和高市场份额,一时的市场追捧使民生新闻难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话,将严重制约民生新闻发展。我认为,电视媒体应该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结合地域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路,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蓬勃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致力于民生,提升节目品位,创新节目形式。

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同质化、形式化的障碍,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节目定位,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因此,其节目的定位也是关注人民生计,关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培养出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的传播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做到播说结合,亲切自然,用正确的观点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参照。其次要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要认清民生新闻的“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

2.提升节目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节目的品位,这就要求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而不是简单记录。因此,节目应该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此外,还可以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这需要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加强合作和互动,这样可以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减轻日常工作中的选题同质化、选题匮乏的压力[3]。

3.创新节目形式。

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与发展路径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 报道 理念 融合

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报道新闻是电视媒体的中心任务。2014年,各级电视台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立台,坚持“三贴近”,继续“走转改”,在报道题材与报道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呈现出内容丰满、形式多变、理念更新与融合发展的新景观。

一、传播内容:重大主题活动与重大事件报道进一步创新

(一)“两会”报道面目一新

每年3月,对“两会”的报道可谓是新闻媒体宣传的头等大事。2014年,中央电视台的58个栏目、70个板块对“两会”进行了全面报道,并采用全高清设备对重要场次的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还首次运用4G技术为报道增添新活力。严肃的“两会”不等于死板的解读,2014年各电视媒体的“两会”报道既不“板”也不“硬”,运用多种手段将“硬”新闻变“软”。一方面,新闻语言淡化政治色彩、力求“短、实、新”,贴近性大大增强。从报道方式来看,由传统的说教式报道变为把新闻向观众娓娓道来,主持人的播报语态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创新报道形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两会”内容。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多个形式新颖的专栏或板块,如“两会说吧”“两会微海采”等等,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体现了“民有所呼、会有所应”的互动式报道。此外,还利用当前颇受关注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两会大数据”板块,使“两会”报道变得生动形象。

(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丰富多彩

“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反映国家和民族奋斗历史的爱国主义题材、海洋题材、“丝绸之路”题材等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梦”系列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及《新闻联播》等重要栏目纷纷开辟专栏,延续“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采编风格,摒弃 “主题先行、实例来凑”的做法,采用“街头随机采访+讲述个体追梦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接地气的报道,以正面宣传的形式树立了一个个先进典型形象,有利于凝聚社会正能量。此外,各省级卫视也进一步创新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对“中国梦”主题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这些报道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使“中国梦”主题的传播不仅入耳、入眼,而且入脑、入心。

(三)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迅速及时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所在。电视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关注,更不是集体“围观”,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蜻蜓点水,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现场报道必不可少。2014年,全国各级电视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每一次突发情况发生后,电视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紧握话语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云南香格里拉大火、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马航失联、新疆和田地震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公信力与舆论引导力明显增强。

二、传播理念:“新闻立台”为核心,“服务受众”为主导

(一)坚持新闻立台,“走转改”常态化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立台之本。在2014年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各级电视台都更加重视新闻的选择,重点报道显现出生动的细节、有趣的现场,而不是面面俱到,改进了会议新闻程式化报道的弊端。在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始终坚持以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价值要素为选择标准,坚持“三贴近”原则,除了按时按量报道会议进程外,还持续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民生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源。2014年是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第12个年头,央视持续实践“走转改”,201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在《走基层》中播出7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1月14日,《新闻联播》以连续报道的形式播出4集报道,该系列报道引得许多网友称赞。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央视为其他各级电视台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各级电视台也将“走转改”常态化,将镜头对准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春运购票等百姓关切的话题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以受众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

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电视新闻传播变“宣传主导型”为“报道主导型”,受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电视新闻传播顺应此趋势,变得平易近人,向观众靠拢。一方面,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贴近性上下足功夫,力求投本地观众之所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百姓的角度解读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三、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传媒合力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范围

触媒渠道的多元化使受众分流,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唯有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当中,以融合促发展,才能在资源上实现共享,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央视,自2012年起实行微博、微信、客户端“三步走”战略,全方位搭建起新媒体平台。2014年各省级卫视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使得电视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用户黏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数量、速度、广度、深度和路径都发生质的飞跃,电视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多形态、多媒体传播。例如湖南卫视的《新闻当事人》、江苏卫视的《新闻眼》等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开通官方微博,采用“标题+导语+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的多媒体形式发布新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的不足。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粉丝型”观众。在2014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网也以全方位、多终端、多语种的形式深度报道“两会”,除了对重要会议活动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外,还推出了“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特别板块,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性提升,用户黏性也随之增强。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与新媒体“亲密接触”,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辟自己的新闻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谢金华:《浅析电视新闻创新“说话方式”的路径》,载《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期.

[2]鲁凯:《把新闻做成电视剧——浅谈电视新闻的“编剧思维”》,载《当代电视》2014年02期.

[3]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4]“央视新闻”微信阅读数居媒体公众号首位_广告频道_央视网(cctv.com)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 篇4

一、内容为王:选准定位, 找好对象, 传递快捷实用信息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未来的前景空间可大可小, 要做好一档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栏目, 首先要掌握好节目定位, 《共同关注》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大量出现的弱势群体”的栏目, “关注弱势群体, 搭建互助平台, 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就是其一贯的节目定位, 有了这样一个大背景, 节目就有了范围, 不会出圈。

由于电视新闻是以画面结合声音的报道方式, 现场感较强, 而民生板块聚焦的大部分是生活小事, 受众群也很庞杂, 这就要求节目在反映人文关怀的同时进行故事化报道,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 实践者必须以富有地方色彩的基层视角, 反映百姓生产生活, 使其与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相合拍, 从中剔除新闻同质化报道,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兴趣点来分别设定子栏目或者进行新闻有序组合, 在选取新闻人物上, 要针对报道重心选择那些带着基层新鲜泥土气息的代表, 他们本身就是工人、农民……带着浓厚的基层气息, 这样朴素、广义的身份, 决定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和普通百姓一样, 所以报道更容易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使之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 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这里的共鸣指的是群众的心理参与, 比如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要沉下身去, 多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做到让群众说话, 唤起其参与意识, 在类似帮忙类节目中, 在报道某一事件结束后, 要辅以政策指导性内容, 并以微博、论坛、微群等平台向社会征集线索, 展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观众从中受益。

可以说, 在打民生特色牌的报道中, 单单从新闻报道的对象而言, 民生新闻中的“民”, 应该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是绝大多数的基层市民和农民, 反映这个庞大的、最需要关怀的社会群体关注的, 所参与的话题, 必然让新闻从“宣传话语”回归到“传播语言”, 做好民声代言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市民需要很多及时实用信息, 比如气象指数、出行状况等服务资讯, 政策解读、部门协调、监督维权等服务指导, 生活一招鲜, 美食点点通等日常关注……这些信息丰富了报道内容, 传递了日常信息, 为媒体服务民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深化质量:从短平快向深度创新发展

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尤其在新闻价值方面更需要理性思考, 节目制作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 把新闻事件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分析、解剖, 遇事高看一眼, 深看一层, 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启迪, 不要一味追求短平快报道, 这样容易使很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流失, 在信息时代, 及时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 固然是人们的渴求, 但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解剖乃至观点的陈述分析, 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受众本身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过程, 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热闹活泼琐碎新奇和刺激的新闻内容, 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时的兴趣和吸引力, 短时间内收视率得到迅速提高, 但难为久长之计, 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审美疲劳”是这类节目的硬伤, 这就需要用连续或者追踪式的深层次报道来解读或者还原完整事件, 来赢得观众的青睐, 节目形式可以被模仿, 时效性可以进一步延展, 内容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做政策深层解读时, 全面完整地提供相关信息、背景资料、甚至司法知识的普及都是有其必要的, 在这个基础上, 深度挖掘这些新闻事件对社会以及个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以及造成影响的成因, 引起哪方面的思考, 政府部门给予关注等多元立场解读, 体现其内在和外延价值, 真正做到对百姓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的平衡性和立体报道。

三、提升公共服务, 搭建舆论平台

让民生新闻有别于市井消息、社会杂谈, 就必须赋予其公共服务性, 它体现在承担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作用和公共服务性舆论导向作用等方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和立法都将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在这方面, 媒体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交流表达的沟通渠道和协调平台, 使得其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宣传说教, 也形成了公民参政、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介,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盘锦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广播中开设的《行风热线》节目, 就是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的公共平台, 在这里, 市民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同政府官员进行直接对话, 反映或者咨询一些关于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一些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样的话题既是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也是关系社稷的国策方针, 这一点从近期《新闻联播》中便不难看出, 新开辟的民生栏目让大家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最美女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这些平民人物的不断闪现, 体现了人心向善的公民品德提升, 促成了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不断外延。

电视新闻发展 篇5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新闻行业现在基本饱和,各大媒体基本都不公开招人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跟网络接轨,搞流媒体这块;手机报,IPTV,都是各大媒体所争抢的一块肥肉。

毕竟3G手机的上市,会大大打开,个人终端媒体这块,以前的空白

所以,最新的发展趋势就是这样,但是传统的趋势,也有发展空间。

广播电视技术及其他

广播电视总收入(亿元)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万人)中、短波转播发射台(座)调频转播发射台(万座)电视转播发射台(万座)微波实有站(座)

07 1316.40 64.53 802 1.06 1.82 274

508 1583.91 67.17 808 1.21 1.85 267

409 1852.85 70.58 809 1.21 1.77 259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非凡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治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治理的随意性和无政

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电视新闻发展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新闻特点;发展趋势;研究问题

在平常的生活过程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来获取时事信息,这些时事新闻包括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国家政策的颁布和相关条例与法令的实施、社会的发展动态、地区的时事新闻等。电视新闻也是国家政府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能够树立比较威严的国家信誉与形象。同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能够带来鲜明的节目特点,向群众传递比较专业与独具特色的新闻信息,这种信息具有相对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手段,能够将国家改革发展的精神灌输于人民的意识中去,同时也是国家向人民反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的一种独特方法。

一、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及其相关概况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通过一种独特的新闻专题,利用各式各样的电视新闻的传递方式与方法,向公众定期汇报的一种电视新闻方式。这种电视新闻方式需要有强大的后盾做支撑,特别是在后期制作方面,这样才能尽可能的突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与特性。[1]目前我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具有多样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包括许多种类,主要有新闻评论性、新闻评述性和新闻调查型等。新闻评论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通过对某些新闻进行合理性的评论,从而达到说服和影响群众的目的。但是需要以事实和本质为出发点,电视新闻传播者提出自身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与认知,从而影响群众。一般而言,主持人的评论、电视节目同期评论、采访活动、现场解说等都是评论性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评述性新闻又可以称为是新闻评述或者是新闻论述,既包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同时也包括新闻报道的作用,既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会做出相应的评述。调查型是指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相关的新闻之后,运用合理的方式传递出来的一种方法。[2]

2.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固有的特性:主要包括有效性、时效性、独特性、原创性、创新性、真实性、科学性、舆论导向性、功能性、趣味性等,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会影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收视率。

3.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以群众为依托,只有群众认可与认同,那么电视新闻才会变得有价值,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不能独立于新闻之外,其新闻必须具有现实可靠性。[3]

4.电视新闻的相关信息必须是完整无误的,不能随意更改与删除,要充分的保证电视新闻专题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二、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意支撑,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质量与播出效果。当前我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表现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表现形态不断的深化与发展,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向品牌化方向转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信息能够影响群众性的思维方式等。[4]

电视新闻行业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的现状,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要致力于寻求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方式吸引群众的视线,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需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应当一阵见血的评论时事新闻事件,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政府和群众负责任。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力争原创性,切忌抄袭,同时还要加强与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表现形式上要别具一格,这样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不仅如此,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综艺节目、娱乐八卦、电视剧评论、时尚新闻等方面,还应当不断的扩展到环境保护、军事、历史、社会、人文、科技、文化、美食、养生、财经、金融、行政等领域,为群众能够了解其他方面的新闻提供渠道。这样全面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此为一举多得。电视新闻行业要致力于提高新闻的价值与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沿着更好地方向发展。[5]

三、结论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能够充分的展示其专题的具体内容,能够向群众传递各方面的信息,具有独特性与实效性。电视新闻行业要不断的提高专题节目的质量与内涵,准确的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会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防范于未然。同时还要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提供舆论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下,电视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专题节目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林,刘静,韩燕萍.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与前景[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02).

[2]王俊琴,王佳,邱娟,王发裕,龚玲芝.浅谈我国博客的现状与发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1).

[3]张晓鸿.包子好吃“褶”也要好看——浅谈电视新闻的编排技巧[J].青年文学家,2010(17).

[4]任文,刘冬春.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J].科技创新导报,2011(03).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篇7

电视新闻传播通过电视荧屏向观众传播, 传播方式包括声音和图像。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等形势, 电视新闻传播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既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所以, 我们必须要重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 传播方式网络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网时代, 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 2015年年初, 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底, 中国网民已达6.49亿人。[1]现如今, 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大多以网络为主, 电视新闻传播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与网络相结合。例如, 在报道全国代表大会时, 可以进行电视网络直播, 人们不但可以看电视直播, 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大会现场的实况。如今, 电视网络传播也越来越个性, 不断加强与观众交流、互动。另外, 现在大多数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 会第一时间把世界或者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并且在不同的界面滚动播出最新新闻, 以便观众观看。因此, 网络与电视相结合已然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大趋势。

(二) 新闻内容专业化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众传播日益转变为分众传播, 电视新闻传播的受众市场细分化导致市场的分众化。例如, 新闻频道、财经频道、旅游频道和都市频道等, 播出的节目具有专门的内容。电视新闻针对专门的对象群和特定的市场定位, 制定出特别的电视节目, 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但是我国的专业频道基本上是“无偿收视”, 只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 单纯追求收视率, 导致专业频道不专, 发展空间较小。

(三) 传播更加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快, 全球新闻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也逐渐趋向国际化。电视新闻已成为一种有力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塑造国家形象, 改善国际关系;制造国际舆论, 进而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倡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甚至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家政府的对外政策, 电视新闻是一个快速有效的信息源, 受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向政府施加压力, 政府有时迫于压力会开创或终止一项外交政策, 电视新闻的传播甚至会影响国际形势的紧张和缓和。[2]

三、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创造经济条件

电视新闻这个上层建筑若想稳定必须要打好经济基础。

(1) 大力发展与信息传播相关的产业。如影视制作和网络传输等, 打造一些名牌节目, 注重品牌效应。如“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天天向上”等。 (2) 拓宽经营渠道。打破单纯靠广告收入来支撑电视业的局面, 要多种渠道进行经营。近年来随着广电总局对广告时间的限制, 电视台电视广告收入下滑严重。湖南电视台能够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一枝独秀, 资本运营是其制胜法宝。目前我国电视业市场化整合正在加快步伐, 这为电视业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次, 要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并应用新技术, 不断完善传播手段, 加快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步伐。最后, 加快软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建立中央和省级管理体制, 合理配置资源。在管理部门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传媒整合的趋势, 设立涵盖整个传媒界的政府产业部门, 激活内部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等,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 重视人才教育

市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对于电视媒体行业来说, 一定要重视教育, 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1) 相关从业人员的自我完善。电视新闻传播陷入一种误区, 只要上镜必须要长得漂亮, 有些主持人或者记者只是拥有靓丽的外表, 其低下的素质和较差的能力令人瞠目结舌。必须要打造以实力和风格吸引人的记者和主持人。同时还要求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有创新思维, 能够稳中求变,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并且进行自我学习,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 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新闻工作要经常往外“跑”, 从业者基本没有时间学习, 单位和自身也不够重视学习, 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工作的质量。电视台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或选派骨干进修。如果不从长计议制定发展战略, 就会涸泽而渔, 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对电视新闻传播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3)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新闻院系是新闻从业者的摇篮, 但过去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了。很多学校的教学仍是照本宣科, 不注重实践, 且教学实践的设备被束之高阁, 很少让学生使用, 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产生信任危机。[3]高校新闻院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进行改革,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 培养跨世纪的电视新闻人才, 更好地促进电视新闻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掌握传播规律, 增强传播效果, 并且要重视电视新闻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更好地传播电视新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芳.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 2014 (17) .

[2]闫丹.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应对[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

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走向 篇8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

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初期,主要使用摄影机和电影胶片拍摄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也是单纯的综合新闻消息类节目。但是近二十年来的变化使电视新闻由原来单一的节目模式发展到现在多样的新闻节目模式,丰富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拓展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这其中有新闻访谈、新闻记录、新闻论坛、新闻杂志、新闻调查、新闻专题、读报新闻等多种新闻节目类型。央视的《东方时空》、北京台的《第七日》就是当下很具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这类节目通常由几个子栏目构成,编排有序、容量适中、形态多样。主持人在节目中灵活穿插,可述、可评、可访,或在演播室指点评述、或亲临新闻现场直接报道,增强了节目转播的吸引力;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以央视《新闻调查》最为著名,它以探寻事实真相为节目宗旨,主持人以深入细致而又精彩出色的采访,融传媒意图、受众视角、个性特色于一体的调查访问,挖掘真相与道理,受到观众青睐。论坛型电视新闻节目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比较新颖的节目类型,如央视《国际观察》在节目中邀请专家对新闻事实中具有谈论空间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论,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再有四川电视台三频道在汶川地震期间推出的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直播让受众能随时随刻了解事态发展的进程,颇具影响力。就在一个月前的北京奥运期间,央视还推出了一档侃谈式的新闻节目《今日之最》,节目当中主持人与两位嘉宾还有鼓手就某一话题与荧幕前的网友展开讨论,别有意味……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一方面利用了多种新闻类型的优势让电视新闻节目得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现,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优势,考虑到了不同受众多方面的需要,调动了他们收看新闻的热情。可以相信,随着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节目愈加丰富以及多元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央视-索福瑞公司民意调查结果发现,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要第一位是娱乐消遣,第二位是获取信息,第三位是方便交流。可见,提供娱乐是受众对电视节目自始至终的期待”。 (2)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盛行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于它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一在内容上软新闻数量多于硬新闻,或者硬新闻软化;二是表现形式上,故事性、情节性描述多于客观性叙述。“硬新闻”是指按新闻事实的受众感受特征划分的一种新闻类别,指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软新闻”指人情味较浓,社会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是符合新闻传媒规律的自然现象。它由于灵活多样的形式、趣味丰富的内容、较强的视觉吸引、以及由此带来的感官刺激或心理愉悦,为受众提供了消减压力、表达欲望诉求的娱乐效应。长期以来我国传媒一直强调宣传教育功能,严肃的新闻风格使传媒与受众之间相互隔阂,受众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新闻娱乐化强调的是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生产与消费关系,让二者的关系具有了平等的地位,这激发了受众的关注热情,促进了新闻的大众化。虽然现在面对新闻娱乐化争论的焦点是如果不加以规范会很容易走向低俗化,传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下降,然而笔者认为既然新闻娱乐化已经引起了媒体内外的重视并通过努力在做出规范,那么在这条道路上走一点弯路,犯一些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是不会就此搁浅的。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化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一旦发现有好的节目模式就一味的模仿、抄袭或者做一些不痛不痒的改动。现在社会,任何一个电视栏目要长久的立住脚,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只是在众多新闻节目中微不足道的一员,节目生命可想而知。面对当下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局面,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都不应该跟风趋同,而是要抛弃掉原来固有的一些偏见和思维定势,想方设法让节目深刻并具有特质。比如杭州电视台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带来了方言说新闻的先河,崭新的节目播出方式让受众耳目一新,使当地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看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新闻的真实,也感受到了媒体对受众的尊重。另外,《南京零距离》在电视新闻改革的潮流中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开启了“民生新闻”的先河。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新闻的制作观念,一切围绕大众,“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诉求为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焦点,以民众的视点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 (3) 民众的话语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老百姓感到这种节目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节目,不仅赢得了收视,更重要的赢得了受众的心。再比如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简约而不失个性的《有报天天读》营造出了电视新闻的全新气象,它整合了两大媒体(报业和电视)的优势,“在充分体现报纸新闻的同时,也运用了电视声、画的表现手法,让这个节目张弛有度。玩转荧屏,将荧屏作为挥洒个性特色的一个窗口, 展现出了荧屏的新亮点”, (4) 当然也掀起了“电视读报”的热潮。这些电视新闻节目正因为有了自己的独特性才成就了他们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一个品牌。要成为一档受大众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是独到的个性色彩。

四结语

在传媒高度发展并竞争激烈的今天,电视成为最强势的媒体,其传播影响是其他媒体所无法超越的。电视新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龙头更凸显了它对于电视媒体的重要性。面对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电视新闻面临巨大的挑战。多少电视新闻工作者为了电视新闻发展的多元化、娱乐化、个性化而孜孜不倦做出努力的探索,他们共同的愿望是希望电视新闻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2]陈国钦主编《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3]朱寿桐《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行性》《中国电视》2005年12月。

论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发展 篇9

1 我国新闻直播的历史

1984年, 我国开始了第一次电视新闻直播, 这次直播节目是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的, 主要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

品种90种, 2011年11月-2012年3月期间, 销售额为20.15万元。品种涵盖小说及百科, 为纯数字阅读。第二, 京东商城的电子书销售平台, 供应品种100种, 2012年3月-2012年8月期间, 销售额为0.75万元。品种涵盖小说及百科, 有图文数字版图书, 文学类销售最好。

上述两项皆是两三年前的旧版图书的数字版, 还没有同步投入新书的数字版。可以预见, 中国画报出版社若扩大数字出版品种, 并开拓更多数字发行渠道, 相信还会取得更好的发行成果。

4打造跨界能力是出版社的未来发

展方向

数字出版毕竟是一个新产业, 新发展总会伴随新问题, 新问题即是对传统出版社业新挑战。业界有一点共识, 即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实际情况, 这次的现场直播同时通过卫星同时向国外转播, 传达给世界。1990年之后, 中央电视台扩充频道, 地方省的电视台加入卫星转播行列, 从此, 电视新闻直播成为了一种新的制作, 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 在中国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已经开始盛行。1996年7月, 香港回归、水利枢纽工程截流直播等一系列重大的新闻事件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而为新闻直播节目掀起了一阵热潮。中央电视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采用卫星双向互传的方式来实现新闻直播, 主要是通过将新闻直播室和亚特兰大前方报道组的演播室联在一起的方式来实现的。电视新闻直播是电视特有的手段, 朝向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 不断发展。从1996年1月1日起, 我国人民最熟悉的《新闻

期。

根据“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的研究报告总结, 要想搞好数字出版, 必须面对四大挑战, 拿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一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中出现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存在距离等新问题。二是产业发展进程中, 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落后, 商业化应用开发不足。三是国外大型数字企业向国内大举扩张, 数字出版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四是数字出版产品创意创新不足, 管理运营体制、科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形势变化。

笔者认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互补的对象。从形式的活力、使用的便捷看, 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苹果Ipad等, 传统媒体没有优势, 不在一个竞争平面上。而传联播》开始在中央卫视进行直播, 紧接着, 越来越多的相类似的新闻节目在中国越来越被关注, 直播行列的规模从此更加扩大, 直播深深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欢迎。

2 现在我国新闻直播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制度落后

电视新闻直播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 必须要有厚实的资金作为后盾力量, 资金是支撑新闻直播节目越办越好的重要因素。目前, 在我国的现场直播节目中, 大部分都是将能够控制的因素考虑进去, 但是一旦遇到了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 就不能够迅速的做出反映, 从而有效的解决突发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筹措问题, 应该在节目准备直播之前就必须进行资金的筹集, 做好充分的准备, 避免

统媒体的需求, 已成为经典文化的生活象征, 仍然会保存于人类未来的历史长河中, 就像石刻和壁画仍然没有消失一样, 纸书也会永远存在。如果大家留意看, 会发现无论是西方的国际空间站还是我国的神舟飞船, 航天员都要拿纸质的飞行手册, 要做纸上的笔记, 因为纸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可靠性。

传统媒体在文化内涵、编辑力量、作者人脉上仍然具有优势。如果在图书的前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与纸质图书同步出版有数字阅读特色的数字版图书, 相信对整个出版社经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不失本色又积极进取, 打造成为有跨界能力的出版社应该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画报出版社, 北京100048) 在突发事件中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凤凰卫视在“911”成功取决于其在第一时间直播了第二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画面, 而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却没有随机应变, 与机会擦肩而过。当前我国的地方电视直播节目的各种事项和准备工作都是一种封闭式的程序, 没能和外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补。没有形成很好的资源互补、相互协作的体系, 这种体系直接导致了新闻内容的传播质量的降低以及媒介的品牌形象的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 还导致了新闻传播的生产成本在不断升高, 在客观上不利于新闻直播的良好发展。

2.2 技术设备相对落后

现场直播最大的客观制约条件来自于传输技术, 一场直播往往要牵涉力、音频、微波、传送、播出等各个部门, 央视的现场直播一直以DSNG、EFP等重型装备为主, 对于突发事件或快速变换场地的现代直播要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与西方CNN、BBC等大型电视媒体的新闻演播厅相比,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很少能迅速建立现场视频连线功能。

2.3 外部报道环境欠佳与内部主观缺陷

电视直播报道中存在的外界阻力, 撇开必然的权力运作层面或管理层面的干预不谈, 就是媒介本身及整个社会系统都需要一段时间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开放、交流的平和的心态。直播观念不科学是有些地方电台的硬伤, 盲目跟风, 也就是说, 新闻栏目的直播者根本就不尊重事件发生的实质, 将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忽略, 而是一味的扭曲, 不重视事情的自然发展流程, 更多的是人为的干涉和曲解。把直播变成了摆拍, 失去了直播应有的社会价值。其次, 对直播题目的选择不够明确。主要表现为以下的两点:其一, 使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忽略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鲜活的事件题材, 但地方电视台常常为了避免种种问题的纠纷, 放弃许多直播的好题材。其二, 时间进行过久的事件, 必须有充足的后台准备和应急计划, 电视新闻直播需要强有力的策划统筹和组织协调。不能一连几个小时给观众看单一的画面, 这样会使得新闻现场直播给观众一种单一的印象。所以, 要不断努力, 更加重视培养我国电视直播方面的专业人才, 从而更好的弥补传播者能力、经验不足的缺点。

3 直播策略

3.1 坚持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直播

选题上, 新闻直播的突发事件是必须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 对于一般的车祸和火灾等时间没有直播的必要, 但是对于特大的事故, 例如地震和海啸等时间, 只要是时间允许, 那么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进行直播, 让人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就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3.2 直播与人民相关的, 老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

首先必须认清的一个问题, 观众才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目标群体, 所以要想节目受欢迎, 就应该选择能够引起老百姓的注意力的相关题材, 而不是一味的国际形势和国际访谈类的题材。以前的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做民生类的题材, 但是往往比较表象, 没有探究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实质性的原因, 没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特别注意花大力气加强日常新闻题材的直播, 选取老百姓关心的, 具有典型意义的, 同时具有一定动态效果的事件进行直播, 它容易得到受众的高度关注, 更能够受到高度的关注, 并且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3.3 从内容到形式的常态化

所谓新闻直播常态化, 是指新闻直播成为日常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方式和手段。其实质是让直播成为新闻播出形式的首选与主要方式, 其发展的目标是和观众尽可能做到零距离的接触。要想实现电视新闻直播的常态化, 有两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 其一就是将直播规模小型化。传统的“我在现场”的直播模式在时间、人力物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 直播者应尽可能将无效的信息过滤删除掉, 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进行播报, 对于那些社会中的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事件要深入分析和播报, 才能使得直播的内容丰富, 引起剧烈的社会反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节目的播出机制, 使演播室播报新闻与新闻事件直播能够很好的相互结合, 将时间最为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新闻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要实现“即发即播”, 必须有一个提供实时性电视屏幕的通道, 否则只能中断其他类型的节目。

3.4 直播的转换和评论机制

对于一些新闻报道, 是需要相应的评论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 从而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了解事件的发生和本质, 并且使得老百姓的视野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 对于问题的看待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些都是需要一个完善和有效的评论机制来实现的。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 例如利用SNG和3G对专家进行连线直播评论就是一个极为可行的方式。新闻与旧闻的超链接, 使这个新闻的报道更加丰满和充满教育和指导意义。

4 结语

突发的重要新闻事件, 采用直播的方式, 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详细了解事件发展情况。避免了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并且降低了不良社会舆论的产生, 也是迅速提升媒体形象、扩大媒体知名度、树立媒体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最佳机遇。目前, 我国的民生问题也是直播连线的热点, 电视直播在中国作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报道形式, 必将在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电视业在近十几年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也逐渐成熟。对于电视媒介而言, 电视新闻直播一直以来都很重要, 因为它是最能展示电视新闻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这一栏的竞争也是较为激烈的。本文通过对我国新闻直播历史、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等做一简要剖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闻直播,发展,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论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引发的传播革命[J].现代传播, 2005 (5) .

[2]郭晶.浅析电视新闻直播报道[J].采写编, 2010 (2) .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篇10

在对拥有自办早间新闻节目的央视新闻频道、一套、二套、五套、凤凰卫视以及24个省级卫视共计29家早间新闻的综合统计中, 我们发现“节目平均首播时间为7:00, 平均时长达42分钟, 100%实现日播, 97%采取直播, 68%采用版块栏目结构。”这些数据表明国产早间节目从结构行态上已经接近或部分达到了国外成熟的早间节目指标。

目前国内的早间新闻节目有两种模式:一类是联播式, 如江西卫视《新闻早报》、云南卫视《早间新闻》等, 可以说是早间版的联播;另一类是杂志式, 如陕西卫视的《早间特快》、山西卫视的《晨光直播室》, 大多是昨日新闻回顾加上一些生活服务资讯, 虽然都宣称直播, 但实际是“伪直播”泛滥。共同的问题是, 不同栏目相互抄袭、缺乏特色、编排单一的现象十分普遍。然而在普遍乏善可陈的早间电视节目中, 也不乏亮眼之作:湖北卫视《新闻早班车》立足本地市场, 首家组织夜间报道, 推出反映武汉市及周边城区夜间新闻的“昨夜今晨”板块, 迅速贴近了都市特色, 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上海东方卫视的早间直播节目《看东方》, 以2小时首开国内最长时段新闻节目先河, 各种新闻兼容、娱乐资讯并举, 信息量大而且气氛轻松。而在国外, 日本NHK电视台的《日本您早》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 几乎全部采用现场直播, 内容无所不及;美国NBC《今天》则将直播间搬到露天广场, 一面采用透明开放的玻璃结构吸引观众, 一面请来游客做即兴采访, 直播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经过多年的竞争实践, 他们的早间新闻已经形成了新闻+信息+娱乐的混合物, 是为电视观众精心准备的一桌营养丰富的新闻早餐。

(一) 内容要贴近生活、突出服务性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从早6点到9点的时间安排有利于打造早间新闻的黄金时段。服务类资讯和新闻有共同点, 但又有别于新闻, 它更加突出信息的实用性。如前不久国内“汽油价格上涨”不少媒体给予了报道。其中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报道最为充分它不仅报道了“涨价”消息而且还推出了一组“出租车、私家车等受何影响”的相关报道。观众看到这条消息, 马上就能明白, 汽油调价后一辆车每个月会多支出多少元。资讯的服务功能体现的恰到好处。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节目的亲切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 主持人形象风格化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能否对观众有吸引力, 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 其中的节目内容安排和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电视节目成败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 成功的节目大都是采用了洋溢着“个人魅力”的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这种形式。作为被称为艺术职业的节目主持人只有施展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和生命力, 才能使自己主持的电视节目被观众所喜爱。

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 是各种有机因素作用在其中。“主持人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而存在。因此主持人的外观形象、内在气质、个性语言等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首先, 外部形象是指主持人外表的样子包括面貌、体态、神情、衣着、打扮、举止等外在印象。在这里, 我们所说的主持人的外观形象并不是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体态, 特别奇特的长相才算是有个性特点。主持人的外观形象还包括举止、风度。这就同主持时的仪态、表情、精神状态相联接。比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 外表谈不上“英俊”, 却被誉为“最有观众缘的主持人”。观众喜欢他的恰恰是他平凡真诚的外表, 毫无装饰的举止和机智幽默的性格。就像“邻居家的大男孩”, “令人不由得对他掏心窝子”。

其次, 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是主持人赖以运用的重要手段, 也是主持人风格的一个组成因素。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 并在主持节目时, 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 这种差异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突出, 就越能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美国著名华人主持人钟康妮认为:主持人说什么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怎么说。

(三) 新闻轻松活泼

安徽电视台的早间新闻《超级新闻场》强调要探索“新闻娱乐性”。这里指的娱乐并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娱乐, 而是在不影响新闻本质的形式上的轻松、活泼、清新的东西。比如, 主持人完全是“说”新闻的播报方式, 在节目中也常常可以看到主持人间的互相调侃, 完全是在轻松的环境下播报新闻。早间时段观众都是刚刚起床, 还不能马上进入收视状态, 所以这时的节目应该强调视听效果, 娱乐因素让观众在获得资讯的同时, 也能有个好心情。央视的《第一时间》中有15分钟的《时尚》版块, 主要以娱乐新闻为主, 比如:新影讯, 新歌排行榜, 时装盛典等等。此外还有“互动话题”贯穿整个节目, 每天选定一个具有大众趣味的话题, 让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参与讨论, 《第一时间》编辑统计, 每天能收到的短信1000-2000条。长期以来, 大众传播媒介就一直在寻求改变大众传播中的单向性和孤立性, 以获取观众的反馈, 与受众产生双向沟通。而以这种“互动话题”与观众沟通的模式无疑是把娱乐的元素成功加入其中。另外, 《第一时间》中的“昨日之最”板块, 利用了娱乐节目中“打榜”的概念对新闻资讯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处理, 使新闻播报中出现了娱乐的色彩。

然而我们同时也要注意的是, 内容的过分娱乐化的后果是:严肃的政治新闻比例减少, 非严肃的名人趣事、日常琐事、娱乐新闻等软内容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 这势必会导致传媒权威性的下降, 公信力丧失。

因此对于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娱乐化要有个“度”, 不能违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即要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 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题。

电视新闻发展 篇11

一、媒介融合背景和电视新闻基本介绍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新闻媒介的种类越来越多,由于各种需求和科技的运用,各种媒介相互交融形成了新闻报道的巨大变革,出现了新媒体形式。

电视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平台,自从他的产生就一直担当新闻媒介的作用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在卫星传输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新态势、新样式,也同时出现了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新演变、新发展。

二、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发展现状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趁势革新,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并且体现出了新的发展特性。

首先,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在卫星传输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电视新闻直播。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依靠的是通信卫星与高科技的传输手段,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提高新闻时效,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展示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面对面直接传播,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使观众产生亲历感;调动有意注意,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以我国中央电视台为例 ,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从开幕式开始几套节目迅速进行全天候的实况直播,中文国际频道经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全程跟踪并同步、全方位报道竞赛进展及相关事件。

这充分体现了在现代科技支持下电视作为一种媒介运用了新的媒介融合契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加以运用形成新的发展导向。电视直播走到今天,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不再像以往那样属于“特别节目”了。电视直播强调整体运作,信息与深度报道、访谈与评论衔接得十分紧密,并且更加注重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关注。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及竞争策略

(一)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

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采制、传播等过程中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

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观念、内容、形式等要素的竞争,因而电视新闻的发展路径的创新也主要体现为以上三个环节的创新。

(二)电视新闻竞争策略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跨媒体节目。台网互动:进一步深化台网融合一体化运作,加强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和再加工再创新。

全媒体全时空:融合报纸、广播、互联网、微博、手机微信等媒体的信息,既有报纸的摘要,广播现场连线,又有网络论坛的互动参与,更有电视直播、微博播报、拍客照片、视频等内容。

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当中。

进行跨媒体整合营销。在优质内容基础上,建立电视与新媒体整合营销的新机制,由单一的电视广告经营向跨媒体多元化的媒体服务转变,建立联动共享的经营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进行组织机构调整。电视媒体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深度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台网壁垒对机构重组。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

观念创新:回归电视、回归新闻。 视听本位观念的确立:规范、美感、信息丰富;正确的声画关系;强化现场声画。凸显新闻本体价值、淡化宣教色彩

内容创新。策划的常规化、机制化;加大深度报道比重;强化新闻评论,构建电视主流舆论场;加大媒体融合力度;时政新闻:民生化策略 --

民生新闻:公共化策略

公共新闻:情感化策略

情感新闻:理性化策略

时政新闻:民生化策略。时政新闻一直以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时政新闻的一直“在场”是电视媒体的特殊使命使然,也是电视媒体为保持其主流地位所需,更是我国特殊历史国情所致。事实上,时政新闻的成功相比其他新闻节目甚至其他非新闻节目更能给电视台带来社会影响力,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回报率。

新闻联播改版主要措施:第一、头条新闻选择与编排理念的变化;第二、时政、国内、国际新闻、民生新闻构成比例的变化;第三、记者型新闻主播、引入评论员与节目品质的变化;第四、在文风上创新性地运用故事化、口语化的表达。

民生新闻:公共化策略。如果说时政新闻主要代表政府的话,那么民生新闻代表的就是大众了。因为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新型样态,其不仅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还要表达民意;不仅具有平民视角,而且彰显平民情怀,让观众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亲切随和与感性。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话语到视角的全新转变,是对过去时政新闻高高在上的精英思维传统的一次分道扬镳,因而才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的问世可谓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对于民生新闻的基本共识:第一、平民化视角。平民话语权的缺失是电视民生新闻诞生的现实语境,视角的下移是其安身立命之根基。民生新闻站在百姓的立场,是百姓的代言人;第二、民生内容。“百姓事无小事”,民生新闻传递或评说与底层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信息,有着独特的内容定位;第三、民本取向。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与民生内容决定了民生新闻必然以民为本,它关注百姓,服务百姓,为百姓排优解难,,以体现媒体对广大受众的社会关怀。

公共新闻:情感化策略。公共新闻是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积极打造的又一重要品牌,它跟民生新闻一样都是由江苏电视台率先提出,这自然给江苏电视台带来了极大声誉,尽管当初有人认为有炒概念之嫌(其实炒概念也是一种很好的竞争策略)。而事实上,在中国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进行公共新闻的尝试本身就需要勇气和智慧,因而江苏电视台积极提出自然使其在全国电视新闻市场中取得又一制高点,并与之前提出的民生新闻形成“双峰”效应。而事实上,对于公共新闻的具体出色运作,也的确彰显了公共新闻的魅力和实力。

《1860新闻眼》打出了“公共新闻”的大旗:“我们用公众的眼睛關注国计,我们用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我们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我们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

情感新闻:理性化策略。第一、节目形态。采取演播室和户外结合,实现播报方式的创新。既有外场当事人生活工作场所的演绎,又有演播室主持人、专家的现场点评,从而起到既提升节目品味、又有可看性和现场感的收视效果。

第二、去除低俗化、无聊化,彰显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形式创新。形式创新主要包括:第一、报道形式创新。现场报道的强化;第二、播出形式的创新。直播、滚动播出;第三、节目形态的创新。体裁多元化、多种技术手段综合使用、视觉手段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观众近年来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新手法、新形式、新语言采写新闻报道,进行新闻创新,才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新闻作品,让电视新闻与观众全方位对接,切实担负起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走向刍议 篇12

1. 电视新闻频道产业化发展走向

进入21世纪, 人类获取信息的三个电子途径:电视迅速走向融合。这种融合在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 且主要战场是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如著名的迪斯尼公司与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等, 这种融合使得这些跨广播电视、跨国界的公司集双方之所长, 实力越来越雄厚。这一切都有赖于电视产业的结构调整。

电视新闻频道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产业, 它是新闻传播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结构在现有的基础之上, 必然面临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正积极采取二级办台、局台合一、台网分离等方式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集团化运作和结构调整, 包括资产重组、品牌重组等, 这有利于电视新闻产业进行资源优化, 使电视媒介之间的竞争更加趋于合理化、程序化。使全国的各电视新闻传媒和信息资源由分散走向一体化, 实现各电视新闻传媒的优势互补。

2. 电视新闻节目频道化发展走向

电视新闻节目频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新闻本身特点的需要, 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以受众为主体的电视新闻传播的结果, 也是优化新闻资源配置的必经之路。中国的电视新闻从发展初期仅有《新闻联播》到全天整点流动播出, 在栏目设置上不仅有传统的新闻, 还出现整时段的新闻杂志如《东方时空》等, 中国的电视新闻发展迅速。尽管如此, 中国电视新闻播出量仍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人们期待媒体对信息加以整合, 提供给人们更准确、更及时、全方位的报道和评论, 这使得电视新闻需求量成倍增加。因此, 建立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纯粹新闻频道, 实现对信息整合的规模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目前的全新闻频道还很少, 中央电视台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 因此, 建立中国具有权威性的全新闻频道迫在眉睫。

3. 采用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直播方式

中国的现场直播发展较快, 水平也较高。目前, 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包括时事政治、文化生活、军事体育、科学技术等等。1997年被称为中国的现场直播年, 中央电视台相继完成了漠河日全食、香港回归、中央十五大召开、长江三峡截流等多次大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后来中国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 如对新世纪来临之际的现场直播、建国五十周年的阅兵式、美国总统克林顿来访现场直播等。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得到了传媒和观众的广泛认可。

但是同时, 我们也看到这些大型的现场直播都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新闻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性、不可预见性,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意义在与亲眼探求未知的新奇感和以第一时间获知结果的满足感。因此,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应面向未知事件领域挑战, 这就是要加强日常性新闻和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加强日常新闻的现场直播, 可以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 对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可以让中国的电视出现更多独家报道, 既满足观众的需要, 又有利于确立中国电视新闻传媒的国际地位。

4. 促进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地方化

做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 促进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和地方化, 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并让世界观众为之感兴趣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选题要有针对性, 在对外宣传的选材方面, 强调本土化, 尊重“民族精神, 世界眼光, 传统精髓, 现代意识”的原则。国际新闻节目不能一味报道中国落后的一面,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不能神秘化, 要报道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所思所想所为。除此以外, 在制作上, 也必须地方化、国际化。要做到这一点, 中国的新闻节目必须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在采访、写稿、编辑、出镜和配音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要遵守国际上通行的一些节目的制作标准。同时还要根据国外观众的不同的观赏习惯和收视特点在节目包装、节奏处理、画面选取等方面做以改变。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收视结果, 达到国际新闻的传播目的。

5. 发展中国的互动式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是电视新闻传播的趋势, 这种融合使互动式电视新闻的发展成为可能。互动式电视新闻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种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中国的互动式新闻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 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但还没有真正的互动式电视新闻节目。希望不久的将来, 互动式电视新闻作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体现国家电视新闻水平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努力让中国观众的参与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让观众真正地畅所欲言。■

参考文献

[1].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新华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丁柏铨.《论新世纪新闻媒体的竞争》[J].《新闻记者》, 1998年第六期

上一篇:人的行为能力下一篇:母猪围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