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能力

2024-06-01

人的行为能力(通用8篇)

人的行为能力 篇1

前言

自从设计师为手机设计了摄像功能, 用手机拍摄就成了一件常见的事情。手机电影这个新兴的电影创作方式也就应时而生, 而随着手机电影的技术问题的不断解决, 手机电影越来越流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这同时带来人们行为上的各种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具有多重性的。

一、手机电影的产生和现状

所谓“手机电影”, 目前没有官方定义。较为流行的含义主要有两种。其一, 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影片。即将普通电影的剪辑片断通过格式转换成能在手机上传播的影像或专为手机拍摄的电影。其二, 则是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老师提出的手机电影新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手机电影’则是一种新的拍电影的方式, 它的第一要素应该是用手机作为主要工具拍摄与制作的电影, 当然它一定还能在手机上传播与观看。”

无论是用手机来看电影还是用手机来拍电影, 我们都必须承认, 手机选择了电影作为自己功能的扩展, 电影也选择了手机作为自己新的展示舞台是具有必然性的。手机技术的提高是手机和电影结合的前提基础。手机电影就是手机和电影联姻后的一个崭新的产物。

手机电影最早产生于美国与欧洲, 尽管只有两年的历史, 但发展速度之快, 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原先的推测。现在美国手机电影的产业链已经成型, 开始出现大型制作。

2005年5月18日, 由中博传媒出品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在北京开机, 这是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中国第二部手机电影《感动中国》由广东巨星影业公司投资二十多万元, 于2005年7月15日在广州开拍。该片时长3分半钟, 故事取材于抗“非典”英雄钟南山的事迹原型, 将故事生活化、人情化。《感动中国》将主要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播放。这意味着中国手机电影作为全新的电影载体即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二、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 作为电影的艺术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手机电影是手机和电影结合的产物, 它必然就带有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艺术常给艺术接受者两种心理机制, 一种是补偿机制, 一种激发机制。所谓补偿, 是指艺术所展示的比客观生活更完美, 这给艺术接受者一种情感的补偿。而激发机制则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是畸形的、丑恶的世界, 它给艺术接受者以异常沉重的审美感觉。”电影艺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美化或丑化, 激励观者的主休力量, 使其积极或消极的适应或改变自已的行为方式, 从而满足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如电影《可可西里》直接导致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勤奋的形象, 成为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奋发学习的榜样, 这些都是电影艺术对人行为的积极改变, 而反观其消极改变的一面例子也不少。研究表明暴力电影不是青少年产生侵略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但是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神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 使其在特定的条件勤务刺激下行使暴力成为可能。20世90年代是暴力电影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校园暴力和校园枪击案的“黄金时期”。

手机电影也是一种电影艺术, 所以也具有上述电影艺术对人行为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最有名的手机电影的记录片是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手机视频, 透过这段模糊不清的画面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爆炸时车厢里的真实情影, 还看到一种普通人记录世界的新方式的诞生。还有就是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中, 惊恐万分的受难群众冒死用手机拍下了地震时那悲惨的几分钟, 手机视频传到网上后, 那种真实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而在这种震撼之后, 带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用手机记录真实电影的热潮, 在这种潮流之后, 我们看到了做为电影艺术的纪实性功能, 同时也看到了做为高新技术的手机电影的即时性和现场性。

同时, 手机电影也给人们的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如前几年流传出来的《艳照门》事件等, 不仅大大败坏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也会影响到手机电影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应该引起手机电影创作者们的警觉。

2. 做为高新科技产品特征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新的技术一般都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 手机做为现代前沿的科技产品, 所带来的这种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主要反映为生活方式, 观影方式, 阅读方式, 信息接受方式等的变化。

首先, 手机媒体的移动性解放了人们的观影环境,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影。手机的移动性, 便携性的特点, 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的愿望, 大大节省了观影的时间和空间。想看一部电影, 你不必找个专门时间到影院去看, 而只需要在坐车、走路、就餐、甚至上厕所时就能通过手机观影, 而这种观影方式在现代也越来越流行起来。

其次, 手机电影改变了影像的创作过程。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创作手段多元化。手机电影的创作主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 也可以是平民大众, 随着手机的普及,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记录, 进行创作, 只要拥有一部可以拍摄的手机, 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 人人都可以是电影艺术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张艺谋”, 可以说手机电影开启了“全民电影”时代。

再次手机电影的互动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手机电影创作区别于传统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它的创作过程中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赋予了手机电影广泛的互动性, 受众可以对手机电影做出评价, 及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制作方, 从而制作出更多的符合受众喜好的影片。通过互动必然带来创作作品的更加贴近受众, 接近大众的真实需求。

三、手机电影正方兴未艾

“现代人不带钱包可以, 不带手机却会变得无所适从.”这句话真实的反映出来当下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最大转变, 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依赖性的产品之一, 而其与电影结合产生的手机电影也会逐渐像电视、电影、网络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但是, 手机电影由于其产生的时间不长, 技术条件不成熟还存在着诸多发展中的障碍。如手机电影长度般在3分钟左右, 一方面, 这时因为现在的手机内存相对还较小, 无法存储较大的影片。另一方面手机的无线网络在宽带上的限制也使得手机电影无法传送过大的文件。而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 以及电信移动运营商对手机电影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是当下手机电影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所以手机电影的发展将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而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逆转的。

总结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 同时也是手机电影元年。手机电影现在还不成熟不完善, 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诚然, 这种改变中有其负面的因素,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手机电影产业本身的成熟和这个产业所带动的文化发展的成熟, 手机电影必然会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文化传达和艺术创作方式而得以广泛流行, 手机电影的时代的来临已经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赵凤敏, 姜垣.《好莱坞电影中的烟草镜头和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国健康教育,

[2]肖立慧.《手机电视方兴未艾》新媒体.

[3]王长潇.《手机影像传播的积极作用及伴生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京师范大学院

[4]王锋.《解析手机电影》新锐视点心,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5]周怡.《手机电影现象探讨》影视画外音

[6]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人的行为能力 篇2

人类的行为特征是客观的,是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人的行为特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如果社会组织不能有效地抑制人类行为特征中的`弱点,多数人会倾向于规避责任,提供较低的努力水平.偏离人类行为特征的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必然导致败德现象的滋生蔓延,从而引起经济系统的低效率.

作 者:邹新月 邱风 作者单位:邹新月(湘潭工学院,经管系,湖南,湘潭,411201)

邱风(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83)

用设计影响人的行为 篇3

肖骏拥有多年办公空间策略与企业变革管理经验。常年为SAP、 诺基亚、微软、杜邦等世界500强客户提供办公空间咨询与变革管理咨询服务。在日常项目中,肖骏主要负责项目架构设计、空间概念设计、研究方法与工具组织、客户面对面咨询、管理策略服务等。

一、办公空间设计

1.办公空间设计策略

办公空间设计是与一般性装潢、装修类设计概念截然不同的专业领域,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中,优质的办公空间是企业需求获得实现的有效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力求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员工长期使用的满意度与舒适度;不仅如此,办公空间的设计可以支持并促发企业希望的员工行为,从而实现利用空间来传达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形象。

2.前提、方法与反馈

面对设计策略的企业文化研究是具体设计策略开发之前的必要准备。要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文化、人数、园区架构……通过深刻地研究企业,进而获得数据化的指标研究结果。

这些指标元素涵盖功能、数量以及位置等多个方面。功能上的有无,数量上的多少,位置上的排布,这些用指标数据勾勒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元素,编织出设计元素的具体细节。有没有某种功能空间(如会议室、电话亭),空间类型数量上的比例,或是这些空间的位置的安排(靠近核心筒或者靠近动线的某个部分),以及其他空间规划上的因素(如作为交通的枢纽密集度)等等,这些数据化的元素指标构成策略设计的基础条件。这些研究基于系统的科学方法,比如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开发测量工具,对企业文化进行测量,同时辅助定量的分析手段,实现对既有的办公空间表现的测量并做到数据化,由此可以对比旧有办公空间测量的数据与新建办公空间的指标数据的差别。

二、办公空间策略咨询洞察

1.办公空间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

如果一个办公场所要容纳500名或者更多数量的人,办公空间会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工具。企业希望办公平台可以让员工舒适地进行工作,通过空间来传递企业的行为导引。企业需要怎样的人,企业的偏好、商业价值与配套行为构建起企业的文化底线与价值观选择。办公空间策略设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企业、员工、空间,整合设计策略举例:

企业办公空间策略会考量人与空间如何关联,以及执行力和效率的控制,由此可以用办公空间来理顺企业管理思路;在此,心理科学的强化作用、条件发射等原理在办公空间的设计策略中被充分的运用。可见,有系统策略的办公空间设计会改变和影响企业的商业行为。

2.办公空间设计策略咨询的行业属性

今天,设计咨询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业态。办公空间咨询成为其中的一个专门的行业。与管理咨询类的行业不同,办公空间策略咨询服务会对企业的文化进行研究,但不会调整企业文化,不会调如产业链、供应链、渠道沟通等与商业直接相关的部分,这使得其区别于纯粹的企业管理研究与咨询。作为专业的设计咨询公司,甚至不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这也使其在传统设计行业和企业管理咨询之间的独树一帜。

3. 办公空间设计策略咨询的团队人员

办公空间设计咨询业需要有多元背景的团队人员构成,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专业设计师、研究认知行为的心理学家、科学家、软件开发师、现代工商管理(MBA)专才以至支持企业需要的办公通信规划的企业通信架构的咨询师等等,这些人的协作才能给出优质的办公空间设计策略与解决方案。

4.办公空间设计策略咨询的有效性

办公空间策略实施的效果评估是重要的环节。系统性测量工具与评估表格之下,

对当前的办公环境进行评估,构成打分图表。新的解决策略实施使用6个月后的再一次的量化评估,从而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证明。

作为这一专业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微软(Microsoft)公司表面看起来非常具有创新性,其实微软是非常传统的、层级清晰的公司。那么微软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办公空间?在美国,微软公司曾引以为豪是为每人提供一间的办公室,这被证明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现代的办公趋势强调协作,通过调研后发现,基于其文化主张,其需要更加开放的空间设置;需求促发改变:把高隔间变成低格间,把大的办公桌办成小的办公桌,从而打破了原来的空间,使得空间的开放程度提高;

面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办公效率的整合提高。面对企业外部,其崭新的办公空间文化成为对微软的品牌认知与宣传的故事。同样的例证会发生在谷歌的办公空间设置与文化品牌广告的互动之中。办公成本的节省,员工满意度的提高,这些是有效的办公空间策略咨询带来的收益与改变。

同样会有另一种例子,如某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宣传“关心每一名员工”却成为“挂在墙上的文化”。纵览这个企业的办公空间,实际情形是老板的办公室靠近空间视野的景观带,而员工却是小坐位的隔间之下,靠近建筑核心筒,终日没有自然光。这些空间的设置表征的问题是企业文化和办公空间的不匹配;通过有效的统计分析,企业经理老板大多时间不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外部出差,而落地执行企业商业计划的员工却终日在一个并不够优良的办公环境下工作。如果真的是需要以员工为企业的核心利益,这样的空间策略显然是有待改进的。在空间设计策略中传达企业文化,会造就更加切实的办公空间格局。

三、设计策略咨询与设计本身价值属性

1.要素与文化的倾向

什么样的设计手段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地传达?标识(logo)设计或者是VI系统导入都是从表层进行包装式的浅层维护,而直面为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的力量进行考察:这包括员工的创造力,员工的自我发展,员工的执行力或者是其他别的方面,面对不同的选择取向,办公空间策略会截然不同,这才是传达企业文化的深层洞察。

nlc202309040929

2.设计逻辑与设计管理

正确的设计逻辑,在于有科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设计师真正理解并洞察企业的价值所需,并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样获取的方案会截然不同于“贴符号”式的设计。今天,企业的发展在提出这样的需求,这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

设计管理是什么?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设计公司而言,要把“设计”作为一个商业产业来看,把设计放在市场当中产生价值,这是“设计管理”的价值起点。用设计去影响人的行为,是设计的重要价值之一,这同样也是肖骏的职业理想。赋予价值的设计,才有实际价值。两千个员工究竟需要一栋还是两栋办公大楼,办公空间设计咨询面对这种实际的基础问题,给出优质的洞析与解决方案,促成成本的节约,也把设计的商业性价值进行最好的发掘。

3.设计业是解决问题的产业

院校设计系的学生有时会面对这样的困惑:要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是设计师?红点设计奖创始人彼得·扎克说,“设计师给出解决方案时发现,他们并不是给出问题的人。这是艺术与设计的不同。”“设计不是为设计者存在的,它是为了使用者,这中间的差别很大。一个问题是,许多时候,当设计师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并不是给出问题的人。这是艺术与设计的不同之处。艺术家总是自己给出最后的解决方式(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都是他),但设计师是面向客户的,是为他人提供解决方案,设计师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自由。有时,你会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是兼顾了实用性、市场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设计不是为了设计师而作,是为了使用和使用它的人而作。” 设计永远是有客户的需求为前提,设计师的出发点是解决问题,艺术家的目的在表达:群体意识或者是个体主张。

四、作为一个设计师的成长样本

肖骏从进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十几岁便接触设计,从了解设计是一个什么概念,到考虑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师。他说要成为一个用设计影响人的行为的人,而目前的办公空间的设计咨询工作恰好与他的设计理念吻合,不同学术背景的专业人士的合作影响力可大可小,1000人或1万人,这些让设计的价值与力量获得实现。他说,最大的兴趣在于影响人的行为,而不是贴符号。在市场的探索中诉求功能性和逻辑性统一的商业与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策略与解决方案。这样的探索不尽局限于设计师的工作范围。2014年的3月,其公司为著名500强跨国公司强生(中国)提供办公空间策略咨询服务,他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再次合作,让部分同学参与到这样一个国际标准项目的实践中。通过学校的大力支持,根据同学目前的专业与能力,让大家参与了项目的部分前期现场调研工作,通过在客户总部办公室的2周现场观察,让同学了解到什么是严谨量化的设计调研方法,500强企业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环境,未来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设计中多因素的思考方法,帮助同学在设计实践中与社会接轨,提高认知与思考的综合设计能力。在通过这样的合作与交流方式中,他感到十分荣幸有机会将个人的工作经验与现代先进的设计研究方法融入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中,做出他个人对于母校的回馈。

罗港,《创意设计源》编辑部编辑。

人的行为能力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自己内心的诉求更加渴望。人们已从追求单纯的实用上升到追求美观、舒适性的高度, 更加强调精神层次的需求。正如美国设计家普罗斯所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 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我们要创造一个更符合人行为心理需求的人性化城市户外生活环境, 从而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1人的行为活动与广场植物景观的本质

城市广场是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广场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广场是多功能、多层次的, 是为市民提供游憩、休息、娱乐、健身等活动场所的地方, 而营造良好环境的必须要素就是植物。植物可以改善小环境, 它能利用太阳能吸收CO2, 释放O2, 能够实现小环境的自我维护, 自我更新;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来自周围环境的噪声, 为广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对粉尘以及有害气体起到过滤作用;树木还有保水固土, 防火增湿的作用。

城市广场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 不是供人参观的。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植物的配置,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锦州宝石广场的背景

1) 地理位置背景。

锦州宝石广场是市政府1998年城市建设三大骨干工程之一, 总面积12 555 m2, 南北长135 m, 东西宽93 m, 位于锦州市老城区的中心位置, 在居民主要的居住聚集区附近。北侧和平路, 南侧上海路, 东侧的云飞街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道路四通八达, 较利于居民出行到达。

2) 人文背景。

锦州宝石广场是以原花卉园为基础扩建而成。该广场以植物造园为主, 广场大理石铺装为辅, 共分三个功能区:南部植物观赏区, 几何式的园林绿化, 区域内共有花卉组型30个, 栽植蓿根, 露地花卉40余种。四周花坛设置了草坪灯、自动喷灌装置, 点缀了花钵、花架;中部文化广场区, 面积5 000 m2, 地面采用天然花岗岩铺装, 镶嵌了铜质宝鉴, 花岗岩钻石图案, 钢质通透七彩门, 花岗岩北斗七星石;北部花展服务区, 东侧引用中式园林造景手法, 西侧是花卉展室, 总面积650 m2, 欧式建筑风格, 曾展出各种切花、礼品花、盆景, 现已废弃。广场主题鲜明, 以中心广场的宝石球命名。引入轴线设计来组织广场环境, 并通过轴线组织来控制与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 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3) 使用状况。

平时在天气良好的早晚, 在中心广场区进行集群活动的人很多, 而周围的绿地看起来只是个附属产品。南部植物观赏区, 几何式的园林绿化看起来悦目, 却很少有人逗留, 唯独有着常春藤攀附的小长廊是个让人停驻的地方, 观坐、聆听与交谈的人都不少。北部花展服务区, 自然式的园林绿化, 小路蜿蜒曲折, 但却未见吸引人的驻足点, 似乎仅仅是一个交通空间。中心广场区的5棵桧柏所在地应该是聚集人最多的区域, 一天中从早到晚都会有人光顾。

3评价及建议

3.1 植物种植的尺度

南部植物观赏区采用西方园林的“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造园手法, 植物统一修建成规整的几何图案, 并强迫与广场的中心雕塑形成一条轴线。设计出这样大面积的绿篱植物群或许出于形式美的考虑, 但事实上却造成了空间的“大而无当”, 使人缺少切身体验感, 缺少可以让人停下来的观驻点, 缺乏参与性设计, 这里的种植美景只适合在半空中观看, 否则这种形式感人们很难体会到, 而养护费用却不低, 造成能源浪费,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给人的可参与性设置了障碍, 违背了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建议今后应该根据知觉范围和预计使用人数, 有克制的确定种植形式, 这种种植形式更适合边界的界定或小范围区域的围合。

3.2 植物种植的多样性及层次性

宝石广场植物种植具备层次性与多样性的要素, 有乔、灌、草的搭配, 运用草坪、地被、小灌木、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等, 形成有一定序列变化的植物景观。但从整体性上看, 植物的竖向景观稍差, 宝石广场目前只有主要路边侧设置行道树, 而且过于稀疏;诺大的广场能供人遮荫蔽阳的只有中部广场区中的一小部分乔木和南部植物观赏区中有常春藤攀附的小长廊, 其余就只有南北两侧的草坪上稀疏的点缀着几棵小乔木。

植物种植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不仅仅使广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且还能使广场的景观丰富多彩, 更能引人驻足。植物种植不仅有针对观赏为目的的, 而且还应有供游人使用、参与功能的, 参与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乔木下增加座椅能让人更长时间的停驻;草坪开放可让人进入活动;用灌木作为绿篱有多种功能, 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和空间, 又能挡风、降低噪声, 隐藏不雅的景致, 形成视觉控制, 同时用低矮的观赏灌木, 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它们的形态、花、叶、果。

就宝石广场的现有状况看, 应当适当增加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 采用落叶树与常绿树1∶1的种植方式, 这样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并且种植树木不会影响广场的功能及活动空间;在广场四周的草地上设置种植模纹花坛, 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将北部花展服务区加强管理, 花卉展室重新开放, 并开辟出种植园, 让人们可以自己动手栽植园艺花卉, 种植体验;南部植物观赏区利用原有的种植多样性优势, 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植物科普学习场所。

3.3 细节处理——植物周围的设施

尤其在夏天, 没有一个人愿意在烈日暴晒下游戏、休息、观赏。在广场空间设计中, 就要对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作全面的分析, 使广场不仅只是个过路之地, 而且要让人们停下来。那么怎么才能让人们长时间逗留, 这就要有使人们停留下来的物质条件。通过调研发现, 宝石广场中使人们长时间逗留的就是中部文化广场区的乔木下面, 究其原因, 这里围合树木的台子高度是较符合人体坐位工程学的,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有冠荫树, 可以遮挡烈日下的阳光, 有较好的小气候环境。还有一处就是有着常春藤攀附的小长廊, 这里同样为人们提供了观坐、聆听与交谈的良好物质环境。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锦州宝石广场植物景观的调研与评价可知, 植物种植与人在广场中的行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广场植物景观是创造广场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只有环境与行为相结合, 提高环境质量, 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 才能产生人们乐于逗留、停驻的空间环境。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设计创作中, 应首先确立“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一切从人的需要、活动规律出发, 使人能够参与到环境中去, 创造富有生命力的广场环境。

摘要:分析了人的行为活动与广场植物景观的本质, 以锦州市宝石广场作为研究对象, 对广场植物与人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调研, 并作出了评价与建议, 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积累经验, 从而创造更符合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人性化城市户外生活环境。

关键词:广场,植物景观,人的行为活动

参考文献

[1]方昕.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活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4) :31-32.

[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3][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三季度人的安全行为治理总结 篇5

三季度,铁路运输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矿业公司工作要求,以“四治理一优化”为重点,不断强化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基础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面贯彻落实矿业公司人的安全行为治理表彰会会议精神。铁路运输公司于7月27日召开了人的安全行为治理表彰会,对上半年工作中踊现出的两名先进单位、五个创新项目、18名“安全行为标兵” 披红戴花,授予了荣誉称号。同时从抓宣贯、抓基础、抓创新、抓落地、抓延伸五方面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以“实、细、严、亮、效、”为标准提出了新的高度要求。表彰会的召开为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了方向,提升了职工落实既定措施的积极性、扎实了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工作文化宣传基础。

二、对标行为治理、固牢基础根基。为将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工作做细、做实,铁路运输公司于8月9日赴二号煤矿开展了对标交流学习活动,从标准的制定、制度的落实、措施的实施等方面认真学习了二号煤矿“安全积分制”管理模式先进做法。通过分析、对比,铁路运输公司完善了安全确认及生产责任制两项考核台账、增添了特殊时段,消防器材评估内容。

三、强化教育与培训,严格考核与奖罚。三季度以来,铁路运输公司将人的安全行为治理作为实现季度安全生产目标的核心来抓,共奖励安全行为人员193人次,组织安全培训4期共64课时。同时加强了岗位描述的检查考核力度,弃用了以前“及格即合格”的低标准要求,规定在标准时间内背诵完成即合格,狠抓职工岗位描述培训工作。截止目前,操作人员合格率达88%,管理人员达标率93%。

四、开展了“三严、两学” 活动。“三严”即:严格管理、严细制度、严厉处罚;“两学”指学规程、学先进。对32个岗位操作规程进行了优化,修订完善了五个段《站细》,并开展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学习了《站细》内容,同时从班前、班中、班后3个时段 12个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内容涵盖安全措施、作业内容、方法及标准等。使每位职工当日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流程化、菜单化。

五、开展了“三违”人员约谈帮教工作。由领导干部、女工协管员和职工家属与“三违”人员沟通交流,由原来对“三违”人员的批评教育改为心与心的交流,通过事故案例讲解、危害剖析等方法帮助“三违”职工算好“安全帐”,让职工设身处地了解到安全事故对个人、他人、集体的重大危害,使职工思想上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意识转变,通过约谈帮教工作的开展,杜绝了职工二次违章,提升了职工抵制“三违” 自主性。

六、开展示范班组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推进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向班组延伸,铁路运输公司开展了示范班组创建活动,创建示范班组与“反三违、查隐患、防事故、保安全”治理紧密结合,以消灭违章作业和重大隐患为主线,同时在活动开展当中坚持“四项创建原则”;即坚持创新管理原则,提升管理能力;

二、坚持基层段统筹安排的原则,各段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和奖罚标准;

三、坚持充分尊重班组的原则,充分尊重班组意愿和业务特征,不搞一刀切;

四、坚持强化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不增加班组内业资料,重点看班组创建的实效。目前各段已形成了“1342”班组管理模式、“三环卡控”作业标准、“检车员人身安全确认法”、“346”工作机制等安全管理方式方法,通过“示范班组”创建活动的开展,“三违”行为较二季度下降了约5%左右,提升了职工安全意识,确保了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七、以严防生产事故为主线,落实两项安全生产工作。结合铁路运输公司实际情况,重点做了两项安全工作;一是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坚持定期检查与随时突查相结合,三季度公司组织检领导带队检查125次,安全忝乘15次,零点黎明突查15次,着重对作业现场,设备设施,生产台账进行了全面排查工作。二是推进事故隐患排查监管关口前移,坚持日常巡查和各段自查相结合,加强了安全源头隐患排查。据统计,三季度各段共发现安全隐患405条。

存在问题:

1.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不够重视,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部分职工执行力较差。

2.先进个人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表率作用,示范班组创建活动各段进展层次不齐。

整改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严格管理人员的检查与考核工作,切实提升管理人员尽职履责的思想认知。督促各单位做好示范班组创建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单位与安全行为标兵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全员积极参与到示范班组创建活动中来。

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一、持续强化 “四治理一优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地 目前。我们一些工作还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汇报上,存在在制度的落实上、措施的执行上表里不一,进度层次不齐,下一阶段将针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严化考核,从管理人员抓起,建立公司、段“双重”考核长效机制,力推“四治理一优化”管理体系贯彻落地。

二、强化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优化安全运输生产环境。将继续加大干部走动、机车添乘、“零点黎明”行动的频次,持续开展“四治理一优化”工作。深入作业现场、坚持对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的卡控,做到狠抓重点、兼顾全局、牢盯隐患、整治有力,竭力遏制危险因素的滋长、蔓延,确保各类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二、示范班组延伸

人的行为能力 篇6

内容摘要:行为人用石头砸伤高速路上行车人的,砸车行为是不法状态,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侵害了法益,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未满16周岁,不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造成人员伤亡结果的,可以按照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关键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不法状态 故意伤害

[基本案情]2013年4月17日晚9时许,徐某某(生于1997年4月)邀约秦某某(生于1996年9月)、曹某(生于1996年3月)到双流县大林镇去偷草莓,发现时间尚早,徐某某便提出一起在高速公路上砸过往车辆玩耍,三人遂到成赤高速成都往赤水方向44KM+100余米处,捡水泥条砸车。几分钟后,曹某因事离开。

徐某某、秦某某则继续往赤水方向走,在走到44KM+300余米处,用石头砸车。当陈某某驾驶川QA4680白色中华车从成都至仁寿方向行驶到二人面前时,二人用石头砸向该车,石头砸碎挡风玻璃后砸中坐在副驾驶室的王某,致王某头部及左手手臂受伤。在砸中该车后,二人继续捡石头砸车。徐某某则翻过护栏,站在紧急停车道上,用一块大石头砸向经过此地的由钱某某驾驶的AH0237POLO车,石头砸碎挡风玻璃后砸中车内的王某某和幸某,致使王某某左手肩膀大面积软组织受伤,幸某腹部受伤。后幸某被送往仁寿县人民医院救治,因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幸某系钝性物体砸伤胸腹部,造成肝脏碎裂,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案发后,被告人家长与受害人家长达成赔偿协议,徐某某、秦某某、曹某分别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13万元,6万元、4万元,取得谅解。

一、司法实务分歧

对秦某某和徐某某以石头砸伤高速公路上车内人的行为如何定性,在诉讼过程中,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导致polo车上人员幸某死亡结果的石头,是徐某某扔的。秦某某、徐某某二人行为的危害后果可以明显分清,故徐某某和秦某某不构成共同犯罪。徐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车的行为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因徐某某未满16周岁,没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资格,故徐某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车的行为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其不应对Polo车上人员幸某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故对秦某某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适用《刑法》第114条处罚。

第二种观点认为,徐某某和秦某某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徐某某在高速公路砸车导致Polo车上人员幸某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适用《刑法》第234条处罚。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车的行为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因徐某某和秦某某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可以明显区分,其不应对Polo车上人员幸某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故对秦某某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适用《刑法》第114条处罚。

第三种观点认为,秦某某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犯罪。秦某某和徐某某的砸车行为属于明知在高速公路扔石块砸车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并最终导致polo车上人员幸某死亡结果的发生,其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刑法》第115条定罪处罚,因徐某某未满16周岁,对其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适用《刑法》第234条。

二、法理分析

对徐某某和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车的行为定性,笔者大致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秦某某和徐某某的行为符合“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成立条件。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按照《刑法》第115条的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与《刑法》114条的规定相比,该条第1款的规定针对的是采取上述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虽然罪名没变,但提高了法定刑,且该条第1款中的“投毒”已在《刑法修正案(三)》中修改为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这里的以其他危险方法,从严格解释的角度来看,应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危险性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一切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全部行为。如何理解这里的“相当的危险性”,在我国刑法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笔者倾向于认为,本罪中的危险行为是指“那些针对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所列举的对象具有严重“破坏性”,并且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行为。”这里“危险的相当性”体现为对公共安全的严重破坏性。[1]“危险方法”必须坚持体系解释的同类解释规则,当《刑法》条文列举了具有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之后,又使用“等”、“其他”等概念时,对于“等”、“其他”必须作出与所列举的要素性质相同的解释。[2]《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此罪的具体行为结构与方式,导致“其他危险方法”没有限定,这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要求还存在距离;在司法实践中,对“以其他危险方法”作了限制性的理解。“以其他危险方法”仅限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方法。因为《刑法》将本罪规定在第114条和115条之中,根据同类解释规则,它必须与前面所列举的行为相当;根据该罪所处的地位,“以其他危险方法”只是第114条和115条的“兜底”规定,而不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规定。换言之,对那些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不相当的行为,即使危害公共安全,也不宜认定为本罪。但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使的,在具有瓦斯爆炸高度危险的情形下令多人下井采煤的,在多人通行的场所私设电网的,可以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3]从本案来看,徐某某、秦某某以石头砸向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与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使的情况相类似,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其危害或侵害的对象为不特定的多数人,就其严重程度而言,往往是行为人自己也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客观危险性和危害性极大。本案中,徐某某、秦某某以石头砸向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导致车辆和车上人员被砸伤,甚至人员死亡的后果。

第二,秦某某与徐某某的砸车行为是不法状态,侵害了法益。按照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强调“共同故意”,认为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者单位”;二是,“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否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三是,“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4]这是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的看法,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通常认识。这种关于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存在不区分不法与责任、正犯与狭义的共犯、不分别考察参与人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的因果性等三个特点,这种认定方法导致难以解决诸多复杂案件。按照这种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和认定方法,秦某某和徐某某砸车,导致幸某伤亡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两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也没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另一种解释是《刑法》第25条第1款只是将共同犯罪限定在故意犯罪之内,而不是要求二人以上具有相同的故意。倘若要在上述规定中加一个“去”字,就应当说“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去故意犯罪”,而不是说“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去犯罪”。[5]所以,该款规定并没有否认共同犯罪是一种不法形态。共同犯罪是不法状态,其本质是损害法益。有学者认为,认定共同犯罪应当采取相反的方法:其一,共同犯罪的特殊性仅在于不法层面,应当以不法为重心认定共同犯罪;至于其中的责任判断,则与单个人犯罪的责任判断没有区别。其二,正犯是构成要件实现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应当以正犯为中心认定共犯;当正犯造成了法益侵害结果(包括危险)时,只要参与人的行为对该结果做出了贡献,就属于不法层面的共犯。其三,只有当参与人的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时,才承担既遂犯的刑事责任,故共同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因果性为核心。[6]据此,徐某某和秦某某的行为是不法状态,侵害了法益,或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威胁。具体地说,徐某某与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的第二次砸车行为是故意犯罪,是共同故意去犯罪,即共同砸车,以石头砸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其中徐某某是正犯,秦某某是共犯或帮助犯,徐某某和秦某某的供述均证实,秦某某先捡了一个大石头给徐某某砸车,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心理上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二人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对幸某死亡的结果负责。二人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犯罪,或者徐某某和秦某某在高速公路上砸车导致Polo车上人员幸某死亡结果的发生,其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刑法》第115条定罪处罚。因徐某某未满16周岁,未达到应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责任的年龄,根据犯罪构成分析,徐某某的行为同时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徐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适用《刑法》第234条定罪处罚。

第三,徐某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看法不近情理。“违法(原则上)是连带的,责任是个别的”。由于共同犯罪是不法形态,而不法是指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所以在认定共同犯罪时,首先要判断参与人中谁的行为符合什么罪的构成要件,法益侵害结果由哪些人的行为造成(或者说哪些人的行为对结果的发生做出了贡献)。这方面的判断可谓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基本上表现为共犯的因果性的判断。根据这种看法,徐某某的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导致钱某某驾驶的红色川AH0237POLO车被砸伤,车上的王某某和幸某被砸伤,致幸某死亡。而且在这次行为之前,被告人徐某某和秦某某、曹某已用石头砸伤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致使范某某驾驶的川AOOOHM奔驰越野车右反光镜被砸坏,经济损失2万元。在这起案件中,徐某某处于重要地位,起着主要作用,不仅是提出(砸车)者、邀约者,也是直接的行为者和加害者,理应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单独追究秦某某的刑事责任,则有失公平和公正。因徐某某未满16周岁,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其行为和结果,以及主观方面的犯罪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成立条件,以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也是适当的。

注释: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页。

[2]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610页。

[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5]同[3],第348页。

人的行为能力 篇7

一、运动为了生存

首先把人作为生物来把握, 运动就是生物的一大特征。这里我们不探讨是怎么运动, 我们来思考为什么而运动。那么我可以看看非常简单的生物草履虫, 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是单细胞动物, 雌雄同体。体长只有180—280微米。它寿命短, 以小时来计算, 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生命开始到结束都在运动。说的这里, 我们第一要感慨的是它的精力如此旺盛, 真是印证那句生命在于运动的话, 但是我们反过来却又可以想一想, 他为什么都在运动。对草履虫熟悉的人都知道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口无肛, 为了生存摄取能量, 它靠不停的运动, 让自己“身体的一条口沟”来接触如细菌、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等来获取事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二、运动为了能量发泄和消耗

人作为生物, 那么人就肯定具有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这一点。但是作为我们人本生, 我们就可以问问自己了, 我们在运动的时候都是为了生存吗?显然不是的, 例如我们在操场上跑步, 这是为了生存吗?当然有人说这是为了锻炼身体, 有健康的体魄, 这当然可以说是为了生存了。但是我们从运动的本质来说, 它真的是这样吗?运动是一个体力的消耗, 它消耗掉身体的能量。从大量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来原始社会已经产生了艺术, 但是那个时候能量的获取是十分困难, 如果能量消耗完生命如何继续。显然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一观点是相违背。所以, 我们用这个思维逻辑去考究运动是有些许片面的。那我们该如何去考究和认识人的运动呢, 那我们就像去认识草履虫那样来认识人的运动。由上所说的矛盾中我们不难推理出人的运动冲动的来源不止像简单的草履虫那么简单, 人的一生也不同草履虫那么简单。因为人能量获取较为充裕的时候, 在运动上能满足它的生存条件之后, 他还有其他多余的能量和精力。这些多余的能量和精力是需要发泄的。所以说发泄和消耗过些过胜的能量就是运动的又一特征。运动是需要消耗或者是要发泄出能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能量的消耗 或发泄是为了生存。

三、能量发泄和消耗带来艺术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 人的运动的两个特征中, 稍微高级的生物都具备, 例如猫, 它们为了生存靠运动抓住老鼠来获取能量, 然后它们也靠运动消耗它们多余的精力去玩, 去嬉戏。这样不是把人同一般的动物想提并论了吗?这个问题很好, 因为这个问题也将展开我下面的论述来论证。其实我们仔细想想, 许多生物都运动都具备这两点特征。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运动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猫, 猫的运动不管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消耗多余能量。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生存。譬如, 猫练习爬树和磨爪子, 这是它们嬉戏 (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 分别是为了生存的进攻 (捕食) 和防御 (逃避敌人) 。所以它的运动是那么的狭隘, 我们可以看到的运动是具有功利性的。而人却不一样。人可能因为高兴或悲伤狂喜, 怒吼, 跑动而产生运动行为。这种运动的行为是被动而非主动直接的功利性。所以人的运动是具有思想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能量的发泄和消耗是具有思想性的。而这个时候人的能量的发泄和消耗带来的行为就是艺术的 行为, 而这个行为产生的作品就是艺术品。在这个时候, 当这种思想和运动像结合的时候, 我们的艺术行为就诞生了, 这种行为也可以说是广义的舞蹈产生了。艺术产生的时候广义的舞蹈是非必要性和非实用性的。但这个时候人对人类对那些于生命机体的毫无保存毫无用处的知觉和活动所据有的价值同样给予了高度的注视。这种关注使广义的舞蹈的非 必要性和实用性转换成必要性和实用性。这二者的转换说明舞蹈艺术的形成, 也说明艺术的产生。

四、审美在艺术中产生

刚才我们提到人类对那些于生命机体的毫无保存毫无用处的知觉和活动所据有的价值同样给予了高度的注视。这个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 因为它毫无保存, 毫无用处, 所以这个行为不是具有功利性的行为。第二, 因为人们这个行为同时看到的它具有的价值, 而一个事或物是否具有价值是需要判定能力的。所以这个行为具有判定能力。

而刚才提到的性和实用性转换成必要性和实用性。也包含两个方面。第一, 因为这种为必要性, 产生的艺术创作, 而我们艺术创作是思想和行为 (行动或运动) 的结合。而这里的思想就是作者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关的体现。第二, 因为这种实用性, 产生了艺术的学习和鉴赏。而这里的学习和鉴赏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判断, 观点的认同或否认。而以上的行为就是审美的行为。也只有艺术具有审美行为。

综上所述, 因为只有人的能量的发泄带来了艺术。又因为审美只能诞生于艺术里。所以审美是人的行为。

摘要: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能量发泄的时候不是单纯地为了生存也不是有着直接的功利性。在这种非功利性的能量被人们关注并赋予了思想情感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而只有艺术是具有审美功能。所以审美是人的行为。

关键词:审美,艺术,能量发泄,舞蹈,人,生物

参考文献

营销人的三种能力 篇8

第一种能力是营销管理能力。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经典理论,营销管理即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

分析的内容包括现状如何、目标是什么、目标与现状的差距、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问题、何时解决、谁去解决等等。四川是天然气大省,当地政府出台了天然气使用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当地人对太阳能热水器的需求。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了这一问题,果断将阵地转向天然气管道尚未建设完成的地区,在四川市场依旧取得了喜人的增长。有人喜欢强调现状的局限性,比如自然条件恶劣、自己负责的省份雨雪太多不适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纠结于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不去发现问题,自然无法解决问题。

计划是为了找到运作市场的“抓手”。计划的关键在于合理。今年我们一个区域市场的销售增长率为计划增长率的两倍多,但我还是批评了这个区域市场的负责人。因为他在制定年度销售计划时低估了市场潜力,提货量超出计划数量太多,给生产部门带来了压力。合理计划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执行,关键是由上而下的贯彻。

控制,对象是人和信息。管理、控制营销人员在市场上的表现,把握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和经销商信息,平衡各种因素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二种能力是资源整合能力。畅销销售小说《做单》在开篇就指明,工蜂一样的初级职员和资深人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弱。资源整合的途径有三种: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斜向整合。

横向整合,向公司内外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学习。你负责这个市场,看看其他市场的负责人是怎么干的;你在销售部,问问市场部的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你运营这个品牌,学习其他同行的成功经验……

纵向整合,向你的上级和下级求教。上级的经验自不用说,下级在终端深耕有可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启示。我常常对市场部负责制定政策的人说,不要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要多听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智慧来自民间。

斜向整合,就是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对于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来说,家电行业和厨卫行业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家电行业的过去是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现在,家电行业的现在很可能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未来。我们太阳雨一个做平面设计的小姑娘经常到公司对面的国美逛悠,每次去都带回一堆家电产品的单页和画册,学习家电品牌的产品视觉化设计,这就是斜向整合意识的表现。太阳雨联合长安汽车,为经销商添置1万辆送货车;与联想电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经销商录人家电下乡补贴卡提供硬件支持;联合平安保险,为太阳能安装工人购买10亿元保单;与邮政储蓄合作,为经销商提供小额贷款资金支持……一系列异业联合举措就是斜向整合。

第三种能力是市场应变能力,总部的资源、分部的资源、经销商的资源是既定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谁能够在市场上灵活应变,谁就能在同等条件下获取最大的收益。市场应变讲究的是效率、效益与效能。

效率,即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每当太阳雨的某一分部推出了某种好的营销模式,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其推行到全国市场,让竞争对手模仿失去先机。我们每天和竞争对手比这比那,其实归根到底比的都是速度。

效益就是利润。也许你对市场变化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但是你干的都是赔钱赚吆喝的事,这就是无效益、负效益。每一个人都要有成本意识,无论是媒介购买还是开展公关活动、促销活动,都要想方设法让成本最小化。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营销案例都成了经典案例。营销的乐趣就在于以小博大,而不是外行人臆想的一味砸钱。

效能,指的是做事的程度有多深。太阳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场小活动都要当作大活动来操作,每一场小会议都要当作大会议去准备。在乡镇做促销活动时,我们会拿出在县城做活动一样的气势,使执行更到位,效能最大化。

上一篇:隧道监控系统下一篇:电视新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