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行为

2024-05-17

质量行为(通用12篇)

质量行为 篇1

摘要:企业质量诚信是企业合法参与市场竞争, 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 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生命线。质量效应, 其原理就是引导企业向“善”, 通过搭建质量诚信信息平台, 发布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建立企业质量诚信奖惩制度, 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和利益诱导来引导企业向“善”, 惩戒失信企业, 鼓励诚信企业, 使良好的质量信誉成为企业珍视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 使质量失信的企业寸步难行, 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惩戒。

关键词:质量效应,质量诚信,信用,体系

一、产品质量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但是, 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 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 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5年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卡夫转基因事件、立顿红茶含氟超标事件再到近几年的“瘦肉精”、“锦湖轮胎”、“三聚氰胺”、“毒胶囊”事件等等, 都说明企业质量无信行为仍在蔓延,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 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产业和企业的信誉。

二、产品质量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当前,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都在积极的从制度、考核、查验等方面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部分企业也按照规定制定了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 但企业不诚信行为随时可见。深究其原因, 从企业本身来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主动放弃产品质量;二是企业被动放弃产品质量。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 市场上有一部分企业在成立之初就给了自己明确的定位, 只是为了短期收益, 并不打算将企业做大做强。该类企业为了在其存在期间尽可能多的获取利益, 会想尽办法降低成本, 利用不合格且廉价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进而不合格产品被生产出来, 流入下一个环节或者直接流入终端市场, 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部分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 但其最初的经营宗旨是诚信守法, 想要通过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为自己赢得市场赚取利润。然而, 在市场竞争中, 价格是非常关键的竞争点。当越来越多的低质量低价格的同类产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 原本高质量且高价格的产品最终将经受不住激烈竞争而开始与其他企业“同流合污”。

三、运用质量效应, 引导企业质量诚信行为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来决定的。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质量诚信体建设的外因, 即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已经逐步趋于完善。而作为内因的企业自身, 对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益仍然认识不足, 需要重点改善。

质量效应, 其原理就是从内因的角度引导企业向“善”, 我们通过搭建质量诚信信息平台, 发布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建立政府奖惩制度, 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和利益诱导来引导企业向“善”。惩戒失信企业, 鼓励诚信企业, 使良好的质量信誉成为企业珍视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 使质量失信的企业寸步难行, 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惩戒。利用质量效应来影响企业, 让其回归正确的的价值取向, 以生产高品质产品为荣;而作为消费者, 也以消费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时尚的消费观念为荣。

如何从内因上引导企业, 将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从被动消极的接受, 转变为企业自身严格按照政府及行业相关标准进行生产, 把产品质量真正当成企业命脉来重视, 最好的方法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即用制度规范企业行为, 用质量效应来引导企业诚信行为。鉴于此, 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建设:

1.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企业质量诚信信息平台。

通过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实现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同时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 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 并向社会公开。只有当信用信息可以公开查询并共享, 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识别, 才能让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 从而提高失信的成本, 才能让守信者享受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回报。

2. 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奖惩制度。

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的原则, 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有关资金政策、信用担保、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 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对处在“黑名单”内的企业, 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统一公开, 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处质量失信行为, 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3. 大力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保护知识产权, 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企业的鼓励和扶持力度。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企业一起研究市场, 将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对一些行业的要求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告知企业, 帮助其于市场和世界接轨。同时, 通过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 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逐步使该地区成为品牌企业聚集地。

4. 加强全民质量和诚信文化建设。

良马需伯乐, 同样, 好的产品需要有懂的消费者。这就要求质量上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人人崇尚质量至上的格局, 同时在诚信上我们也要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信用知识, 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提高企业、消费者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 形成全民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小结

中国是个法制国家,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在质量建设被提及的第十二个年头, 我们欣慰的看到各个行业领域都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质量效应引导企业向“善”, 相信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将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而使企业自身严格按照政府及行业相关标准进行生产, 把产品质量真正当成企业命脉来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产品质量协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11-03-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2012-02-06

质量行为 篇2

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质量责任制、组织机构、质量目标、质量检验计划)

2、资源投入(标准、规范和施工操作技术规程、施工机具、检测仪器、设备等配备及到位或进场报审记录)

3、施工技术交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4、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责任制、组织机构、质量目标、质量检验计划)

5、质量控制(进场的原材料、构(配)件、设备检验、使用前审批、安装使用部位记录;工程技术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监理指令执行情况)

6、质量问题整改(质量问题整改情况或相关资料)

7、工程验收(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8、资料收集整理(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及时性、同步性、完整性、准确性)

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

1、监理规划与细则(巡视、平行检验、旁站的抽查比例和控制要求,审(报)批及执行情况)

2、资源投入(标准规范、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配备及到位情况)

3、监理指令(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回执单,工作联系单、工程暂停令、无损检测指令等)

4、报审文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检测)方案、质量检验计划和开工报审的审核签认)

5、试验室考核(考核记录)

6、设计交底、工程变更(审核、签认记录)

7、材料设备审核(平行检验、见证取样、审查确认)

8、工序质量控制(测量放线控制成果、隐蔽工程等关键工序检验确认记录,平行检验、旁站记录)

9、质监点报监(质监点报监申请书)

10、质量问题处理(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及问题整改,对项目监督机构等提出质量问题督促整改记录)

11、工程验收(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质量验收记录)

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 篇3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幼儿园内部管理的规章,1989年颁布试行稿,1996年正式颁布施行。在过去的20多年中,《规程》不仅在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幼儿园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园教育的内外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规程》需要调整,以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内部管理和办园行为,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不断提升。新修订的《规程》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它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幼儿园的安全与卫生保健、幼儿园的教育与保教人员要求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一、《规程》修订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互衔接

新《规程》修改了相关表述,使文件间的概念与内涵保持一致。如,将原《规程》中“幼儿园工作人员”改为“幼儿园教职工”,“医务人员”改为“卫生保健人员”,“体格检查”改为“健康检查”等,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保持一致。又如,有关幼儿园的任务和教育原则统一表述为“德、智、体、美”(见第三条、第二十五条)。

新《规程》增加了相关规定,使内容与要求更全面完整。在1996年《规程》颁布以后,一系列重要的部门政策文件和国家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使《规程》与各相关文件相互呼应与衔接,新《规程》增加了相关的内容与要求。如,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对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新《规程》将这些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又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新《规程》增加了幼儿安全与保护的相关规定。

(二)修改了一些笼统、模糊的表述

新《规程》将原来笼统、模糊的表述进行了修改,使之更明确、具体。如,有关幼儿园规模的表述原来是“不宜过大”,但以多大为宜并不明确,新《规程》则明确规定“一般不超过360人”,即幼儿园以不超过12个班级为宜。又如,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部分,首先是将原有的“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半”改为“正餐间隔时间为3.5~4小时”,不仅明确了“两餐”是指正餐而非茶点加餐,而且时间间隔也更科学。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些幼儿园因对原有的“两餐”理解不一而出现以茶点代替正餐的情况,也有的幼儿园因原有规定两餐间隔不少于3小时半,使幼儿两次正餐间隔过长而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其次是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加上了括号注释“包括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见第十八条),这样幼儿园在具体实施中就更明确了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结合第二十三条的内容可以明确得知这2小时户外活动中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再如,在“幼儿园教育应贯彻的原则和要求”部分,将原来“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明确修改为“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一致。

(三)细化和完善了相关制度

新《规程》中细化和完善的制度主要包括:晨检、午检制度,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制度,幼儿用药安全和食品安全制度,信息管理与公开制度,教研制度等。

前期调查发现,全国已经有68.1%的幼儿园建立和实施了晨检、午检制度,新《规程》除了要求幼儿园建立卫生消毒、晨检、午检制度外,还根据近年来传染病多发的具体情况,增加了要求幼儿园建立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认真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等条款。另外,增加的关于幼儿用药安全方面的制度包括:建立患病幼儿用药委托交接制度,未经监护人委托或者同意,幼儿园不得给幼儿用药;幼儿园应当妥善管理药品,保证幼儿用药安全。关于幼儿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包括:幼儿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保障饮食饮水卫生安全(见第十四条)。与之相呼应,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部分也有相关条款,如“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食品留样”“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等。

新《规程》还特别增加了有关信息管理与公开制度,接受广大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等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收费项目和标准向家长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新生入园相挂钩的赞助费;幼儿园应当依法建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产权登记、信息管理等管理制度等。此外,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规程》还要求“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不断研究中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能力。

(四)调整了部分重要要求

新《规程》调整了容易导致误解和偏差的要求。针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在实施中被窄化,被等同于集体教学和以往的上课等问题和偏差,新《规程》将原《规程》第二十四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修改为“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扩展了教育活动的概念,突出了教育活动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再如,原《规程》第二十三条“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中的“一致性”原则导致了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幼儿生活环节和生活活动的一致性要求和幼儿的统一行动,如出现了集体排队如厕、喝水等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常规要求。新《规程》删除了“一致性”的提法,并通过相关条目的具体规定,如及时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不得限制幼儿便溺的次数、时间等(见第二十二条),强调了因人而异,适应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基本价值取向。

nlc202309090614

新《规程》修改了因职能变化已不再适宜的要求。如,将原有的“做好计划免疫和疾病防治工作”修改为“配合卫生部门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因为根据新形势下卫生部门的新要求,当今幼儿园及其卫生保健人员不具有实施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资格与条件,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幼儿园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从工作主体变为辅助配合。再如,幼儿园已与原有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脱离,已不具备保障本单位家长的工作以及依托单位改善幼儿园工作人员生活条件的职能,所以将原《规程》第五十八条在寒暑假期间“以不影响家长工作为原则,工作人员可轮流休假”修改为“幼儿园教师依法享受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而且要求“幼儿园应当创造条件”安排工作人员轮流休假(见第六十三条)。

二、《规程》修订的重点内容

(一)重新表述了幼儿园的定位与任务

把幼儿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原《规程》将幼儿园的定位表述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规程》则表述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这样的调整是对幼儿园阶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有机是指事物构成的各个部分互相连接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而修改后的表述强调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与小学和中学教育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且在其中发挥着扎根蓄势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基础教育比喻成一棵大树,那幼儿园教育就是大树的根基。

把促进幼儿良好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建国以来,幼儿园教育一直承担着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解放劳动力的双重任务。原《规程》中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正是基于当时幼儿园主要由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部队、机关、街道和农村集体举办的现实而确定的,办园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本单位的家长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方便。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这些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已与原有单位剥离或撤销、转制,其功能任务、招收对象均已改变。此外,在调研中发现,幼儿家庭教养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使幼儿进入了幼儿园,大多数幼儿也都有稳定的家庭照料者,幼儿园担负的解放劳动力的任务已不再具有普遍性。因此,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发展已成为当今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强化了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意识与责任

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近年来,随着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幼儿园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恶劣气候、异常天气造成自然灾害增多,幼儿自救能力弱,所以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特别重要。另外,复杂的社会原因引发的暴力袭击增多,一些不法分子往往把没有自卫能力的幼儿作为其发泄不满的对象,对幼儿园师生造成极大危害,所以必须提高广大师生的警惕性和避险应对的能力。此外,幼儿的接送、用药、食品等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特别是民办园数量激增,有些幼儿园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措施不力,安全隐患较多。根据幼儿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规程》专设“幼儿园的安全”一章,在原《规程》第十六条基础上扩展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和职责要求,明确要求幼儿园要建立健全门卫、房屋、设备、消防、交通、食品、药物、幼儿接送交接、活动组织和幼儿就寝值守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可以说制度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如此,《规程》还试图通过例举将要求具体化。如新《规程》规定幼儿园的园舍、设备设施、装修装饰、用品用具和玩具教具材料等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安全和卫生要求;食品药品安全等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保障幼儿饮食饮水卫生安全。在明确、理解和执行本章相关规定要求时,还需要与“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一章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如患病幼儿的用药委托、药品管理、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与监督要求等相互呼应。综合考虑这两章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幼儿园才能建立和执行完善的安全制度,为幼儿提供全方位、重细节的保护。

教职工要具有责任意识和防护能力。新《规程》明确了在紧急情况下优先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是每一位幼儿园教职工的责任。教职工不仅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必须掌握防险救护的基本方法。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国际经验,进行安全演练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新《规程》要求幼儿园把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并定期进行多形式的演练,其中也包括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反家庭暴力教育,以提高幼儿的防范意识。

保护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是幼儿园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没有安全,教育则无从谈起。广大园长和教师在学习和领会《规程》精神时,应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条款,为幼儿构筑全面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

(三)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强调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新《规程》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扩展了以往健康仅指向身体健康的狭义健康概念,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新目标、新要求。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新《规程》也增加了有关内容: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见第十九条)。新《规程》第三十条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还特别增加了幼儿园应当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的新要求:幼儿园应当营造尊重、接纳和关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

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新《规程》将原来的“根据幼儿园特点,绿化、美化园地”修改为“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绿化、美化园地”(见第三十五条),将原有的“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单独设音乐室、游戏室、体育活动室和家长接待室等”修改为“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优先扩大幼儿游戏和活动空间”(见第三十四条),充分体现了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新《规程》还将原来的“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明确改为“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见第二十六条),新增“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见第三十三条)等内容,克服和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nlc202309090614

尊重幼儿游戏权利,保证幼儿的游戏条件。为保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游戏成为幼儿的主要活动,新《规程》第二十九条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凸显了对幼儿游戏需要、游戏自主性和愉快游戏体验的高度重视。在保障幼儿游戏条件方面,新《规程》第三十条关于环境创设的条款中增加了具体的要求: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保育和教育。新《规程》强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如,将原有“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的提法改为“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还增加了“幼儿园应当为在园残疾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见第三十二条)。又如,新《规程》强调教育活动应当“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过程应注重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不应片面追求活动结果。强调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是否参加了活动,更要关注每个幼儿是否真正和深入地参与其中,每个幼儿是否都有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即每个幼儿是否都能主动学习。

(四)提高了人员任职资格和职责要求

提高了对教职工品德和心理健康的要求。在原有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新《规程》对幼儿园教职工新增了要以德为先、“具有良好品德”(见第三十九条)的要求,将原有的“身体健康”改为“身心健康”,明确规定教职工患传染病期间暂停在幼儿园的工作,有犯罪、吸毒记录和精神病史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教职工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良好发展。

提高了教职工的任职资格要求。如,园长的学历从原来要求幼师毕业(中专)提高到大专以上;其工作经验从笼统的“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具体到“三年以上幼儿园工作经历”,提高了园长岗位的专业要求。幼儿园保育员的学历从“初中毕业”提高到“高中毕业”以上。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也明确提出职业资格:医师应当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师执业证书》;护士应当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保健员应当具有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并经过当地妇幼保健机构组织的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培训。

对教职工的工作职责提出了新要求。对园长工作职责的新要求包括:规范自身行为,“按照有关规定”用人,负责开展幼儿园的“教育研究”,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等。对教师工作职责的新要求包括:(1)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并将其作为制定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活动的依据;(2)保教结合。“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3)创设环境和开展游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4)反思与自我提高。参加保育教育研究、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等。在保育员的工作职责中增加了科学照料幼儿生活的要求。在卫生保健人员的工作职责中增加了两项要求:负责晨检、午检和健康观察,做好幼儿健康档案管理;向幼儿园教职工和家长进行卫生保健宣传和指导。

总之,新《规程》普遍提高了幼儿园保教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要求,旨在提高幼儿园师资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规范和保育教育质量。

三、深入理解和贯彻《规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

在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规程》时必须全面理解、统筹考虑国家层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文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对学校(幼儿园)相关办学行为所作的明确规定,新《规程》不再重复提出要求,但以上这些都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层面也出台了一些有关幼儿园的建设标准、玩具和教具配备标准、卫生与安全管理办法,教职工管理、经费、资产、信息管理制度与要求等,幼儿园在理解和贯彻新《规程》时也要同时了解和把握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因此,找全和收齐国家和地方所有相关的文件,将新《规程》置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之中,统筹把握、系统学习、全面理解和贯彻实施相关要求至关重要。

(二)必须将各级各类幼儿园纳入落实《规程》要求的范围

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部门办园总体上比较规范,保育教育质量较高,受到幼儿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队和街道办园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但近年来民办园增长迅速,办园行为规范和保教质量良莠不齐,问题较多,特别是一些重大恶性事故多出现在办园条件差、管理不规范的民办幼儿园。因此,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纳入《规程》的统一要求和规范管理体系之中。

(三)必须建立严格的常态化管理和监督机制

落实《规程》的重心在幼儿园层面,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强化管理。幼儿园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教职工都应按照《规程》的各项要求进行认真严谨的自查自纠,列出需要整改的问题清单,创造条件落实各项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规程》的各项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督导检查,对问题较多的幼儿园限期整改、跟踪督导,引导和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不断提升办园行为规范和保育教育质量。

总之,新《规程》以及其他相关文件已经构筑起规范办园行为的密网,愿每个幼教工作者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付诸实践,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解读行为提升导读质量 篇4

一、文本解读须回归常态

解读文本是教师备课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师首要的基本功。从目前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报刊发表的教学案例或理论性文章来看,文本解读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误区。

一是复制照搬过盛。很多教师贪图方便,略读一两遍课文就直接翻阅教学参考书,或到网上搜索他人现成的资料,失去了“切己体察”的过程。虽然教案也可能翔实有序,教学过程也可能行云流水,但是要“教”或者要“导”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丝毫没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成为了他人的“传声筒”或“代言人”,以致现在有的教师的“阅读触角”已经“萎缩”“蜕化”,似乎没有辅助资料就无法“赤手空拳”地解读文本了。

二是主观臆断过强。站在自我的视角加工文本,总想搞出“独特新异”的解读,以致随意拉扯,牵强附会,甚至误读。即使学生极具个性的解读从某个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但因不符合这一篇文章形式与内容矛盾的统一性,教师仍按照自己的解读结果让学生去一步步“验证”,学生学完后往往还是“一头雾水”,最后丢失了真正有意义的、实质性的东西。

三是肢解分析过碎。以理解文章内容和认知篇章结构为终极目标,把课文按照“字、词、句、段”“主题思想”“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按部就班地拆解分析。解析完毕,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分析步骤消化理解,回答教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最终,学生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所谓“知识点”,而这些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很难成为学生可以“发酵、周转、迁移”的内在素养。

四是语文立场不清。教学忽略了“这一篇”文章作者观察的角度、表达的重点、反映了什么、突出了什么……一看写人的文章,就去抓人物的几个品质;一看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去抓景物的几个特点。至于作者写什么样的人物、从什么角度写人物往往不去关注,作者观察景物、认识景物、表现景物的方法也很少问津,最终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

五是体式意识不明。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当真实的叙事文来教。比如,苏教版四年级《“生命桥”》(原名《斑羚飞渡》)一课,是沈石溪的一篇描写动物的小说,可有的教师硬是将其以散文的体式进行教学,误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的老羚羊的“献身精神”。课上,一会儿深刻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自私”,一会儿又惋叹“人不如羊”,从始至终也没能让学生辨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构。

六是学情考虑不周。教师以自己“文学批评”或“文学鉴赏”的专业知识深度观照文本,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课文,总想挖空心思地上升到某种精神品格、某种表达风格乃至某种文化。文本解读诚然要有深度与厚度,但远离学生接受水平的解读那只是教师的一 厢情愿,纵使你苦口婆心地摇旗呐喊,学生只会觉得索然无味,最终只会是“揠苗助长”般的尴尬。

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来思考“语文老师是干什么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直截了当地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教学要回到常态,教师就必须从常态的文本解读开始,要把“备课阅读”与“一般阅读”区别开来。

语文教师的“备课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教学性阅读。一般读者阅读在乎的是文章所传播的信息价值,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文化知识传播价值、思想情感交流价值、审美消闲价值。另外,一般读者对阅读结果的期待也是比较随意的,感兴趣的地方可能会关注得多一点,不感兴趣的地方可能也不大在意,“对是否完整地深刻理解文章意图,得出恰当结论并没有一定追求”,“曲解、误解甚至歪解文章的原意,也没有谁来评判和约束”。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性阅读就大不一样了。文章一旦被选作课文,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般的读物,而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教材,承担着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因此,一篇文章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传播信息的价值只能是“原生价值”,而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才是语文课程主要关注的价值。所以,教师是“身兼二职的语用主体”:一方面,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接受理解的问题,相对于教材,也是一个接受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师又是课程教学任务的承担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阐释教材意义,相对于学生,具有表达主体的身份,充当着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代言人”。作为“引路人”,教师的解读要受到多重制约:一方面,要顺应和贯彻国家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意志,为落实既定的课程目标服务;一方面,要把握和体现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的意图,要尽量发掘作者创作该文的“原生价值”,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文现时的“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必须顺应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需要,为保证他们的有效学习和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捕捉可以学以致用的“课程价值”。所以,教师解读课文不能到理解为止,必须得对课文进行“解构”再“重构 ”,做一番“再 加工”,使课文“教学化”。

教师对一篇课文完整的解读过程,一般需要有序推进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是三次视角的转换及三种价值的发现。第一个阶段,是以一般读者的视角自然阅读,审视文本的“原生价值”。这个阶段,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读者,不借助任何辅助资料,不带任何结论,以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让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作者的叙述,去发现文本提供的语文事实,并在自然状态下对文本内容与主旨获得最为真实的原始感受。这一阶段主要立足于“意”。第二个阶段,是以语文教师的视角立体阅读,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这个阶段,要以语文教师的专业敏感,去分析课文是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如何谋篇布局来表情达意揭示客观事实的,同时与文本、作者、课标、学生、教材编者等展开多维立体的对话,找出课文中的教学价值点,继而结合课文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意图等典型突出的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基础以及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这一阶段主要着眼于“言”。第三个阶段,是以学生的视角个性阅读,确定文本的“课程价值”。这个阶段,要以学生的视角,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阅读这篇课文时的障碍,考虑通过该文要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技巧和策略,在语文能力迁移方面,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哪些规律性的生成发展空间。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于“学”。

二、从解读到导读的实施

虽然教学解读要统一到导读的思路上来,但是在具体的导读过程中有些环节还是需要斟酌的,因为把文本“解读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导读的实践,还是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与预设的。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我们认为,教师在导读层面 (或称之为设计实施层面)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准确切入,找准信息差。现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足,较少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的方式五花八门。教师以自认为出人意料的设计切入,自以为奇妙,学生却感到莫名其妙。其实,所谓“切入”,不是切入课文重点,而是切入认识面的疑点,就是找准信息差。学生最想知道的信息与摆在眼前的信息出现差异,这时才是形成阅读期待的最佳时期。阅读的内动力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最积极的阅读是有按捺不住的需要去阅读。比如,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可以这样切入:“你有没有最佩服的人 ?假如你就是彭德怀的警卫员,你要写一篇歌颂彭德怀的文章,你会怎样写?作者没有写彭德怀的战斗故事,却写他杀大黑骡子的事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究竟不平常在哪里?”这样设置悬念 ,就能激起 学生的阅读期待,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

二是整体入手,渐入微观。先要有积极“倾听”的态度,整体感知作者传达的信息,看看作者说了什么,这就是从整体入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所谓“入手”就是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完整的活动单元。第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单元就是通读课文,虽然其中也要有扫除阅读障碍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倾听”作者说了什么,说了哪几个方面 (或主要有几部分) 的内容,这也就是课标说的了解课文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就要逐步进入微观了。刺激学生的瞬间反应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从学生未想过、未想透的,却一下被作者说透了的,也就是学生惊叹叫好、感兴趣的地方;二是作者的说法与学生的想法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抵触之处;三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需要学生进一步探讨之处。这三个方面是学生需要深入的微观之处,并不是教师凭着主观臆断提出来的。仍以刚才说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为例,学生一读就会发现许多感人的细节,再品就能品出味来,就会留意“这个”动作、注意“这个”表情,就会关注喝汤的小场面作者是怎么写的,彭德怀下命令的一刹那是什么心情、战士们是什么反应……读了这些细节,就想要掉眼泪,也就达到目的了。

三是深入进去,巧妙输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从理解接受的角度说,理所当然要增加深度与广度,但从阐释和表达的角度说,应在“深入”的基础上,更善于“巧出”。有位教师教学《人有两个宝》,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再用“这是一双___________的手 ,它会___________”的句式夸夸自己的手。然后,教师也用了上面的句式夸夸自己的手,接着告诉学生不光老师有双手,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双手,让学生继续用上面的句式夸夸他们的手……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使学生巧妙地理解了“创造”。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采用了师扮演汤姆、生扮演父亲的方式进行情境对话,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化解了课文的难点,“巧出”了一堂课的亮点。所以说,决定阅读理解“深度”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都跨进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而不是教师自己的学识才艺展示得如何。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教学要处处替学生着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出发。

四是“瞻前顾后”,实现螺旋式上升。现在许多教师大多碰到什么教什么,很少去“瞻前顾后”“上挂下联”,教学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往返重复,只见“螺旋”,不见“上升”。语文课应该在“一”与“二”中螺旋上升。所谓“一”,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新领域,学到新东西,登上新台阶;所谓“二”,就是在前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比如,苏教版教材中故事类课文比较多,《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嫦娥奔月》等等分散在不同的年级段。教学时,教师就应当“瞻前顾后”,既抓住共同点,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投入到“周转”“应用”当中,又要找出不同点,结合学段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这一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实现螺旋式上升。

施工质量违章行为处罚细则 篇5

为确保工程质量,维护海伦堡〃春城时光品牌形象,现用严格的标准来杜绝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违章违规行为,目的是为了使施工单位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督,达到工程质量优良标准,让用户满意。特制定本处罚细则。本处罚细则与其他处罚条款相冲突的地方,以本处罚细则为准。

本处罚细则未涉及内容,视具体违章行为的性质和影响而确定处罚金额。违章行为影响大、性质严重的,处罚金额由甲方公司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本处罚细则中一般违章行为按“低限”处罚,较严重的违章行为,按“高限”处罚。

施工单位在接到处罚通知后,应在整改期内落实整改,逾期未整改的违章条款,除特殊原因外,按本处罚细则滚动式继续处罚。

质量罚金将设立专用帐户,用于质量奖励,不作它用。

一、综合类

1.1被市(区)质量检(巡)查核验,定为不合格工程或列为“整改合格工程”受通报批评、处罚、扣证等处理的,罚4元/m2,但底限不少于4万元,并取消以后合作资格。

1.2被市(区)质量检(巡)查,虽未定为不合格工程,但质量问题突出,开出整改通知的,罚1000-5000元/次,并责令限期整改。

1.3接到甲方或监理发出的整改通知,逾期不整改处罚100-500元/次,对连续出现同一整改问题,罚500-1000元/次。

1.4未经技术核定,擅自破凿承重结构墙、柱、梁,罚500-1500元/处。损坏

严重或损坏部位重要,影响大者按高限处罚,同时按规范要求必须报设计院,并进行恢复。

1.5质监站质量验收前,未报甲方或监理初检,罚5000元/次。

1.6分项工程和隐蔽工程在未报甲方、监理单位验收,擅自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罚1000-3000元/次。

1.7隐瞒质量事故,罚1000-5000元/次。

1.8对存在的质量事故,特别是较严重的结构质量事故,整改草率了事的,罚800-1000元/次。

1.9材料、设备集中堆放,局部施工荷载超标影响结构安全,罚100-300元/次。1.10施工员、质检员、取样员、测量员无有效证件上岗,罚100元/人〃次。1.11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不进行技术交底,或交底无记录,施工期间质检员不在现场监管、不注意发现和纠正违章行为,造成该分项质量存在隐患和通病,罚50-100元/次。

1.12对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测量仪器,未执行有关校验规定,罚100元/台。

二、材料和预制构件

2.1砂浆、混凝土

2.1.1搅拌现场无适用计量磅秤,原材料未经计量就进行拌和,罚200元/次;无规范标准的配合比牌,罚50元/次。

2.1.2未按取样和见证取样规定留臵砼、砂浆试块或“开小灶”(没有现场抽样)留臵试块,每一组,罚1000元/次;留臵“白板”(没有编号、部位、强度等级等)

试块,罚600元/次。

2.1.3试块7天内未送标养室养护,罚500元/次;试块超龄送检,罚800元/次。

2.1.4砼或砂浆搅拌前无实验室出具的原材料的复检报告和混凝土或砂浆试验配合比报告单,每缺一报告,罚300元/次。

2.1.5出现不合格验收批的混凝土、砂浆试块后,对工程无科学鉴定和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处罚视具体情况研究决定,但不少于3000元/次。

2.2钢筋

2.2.1使用无出厂合格证和复试合格报告单的钢筋,罚500元/次。

2.2.2钢筋使用违反“先试验、后使用,先鉴定、后隐蔽”的原则,未按取样和见证取(送)样规定作复试检验,出现“先隐蔽、后检验”的现象,罚1000元/次。

2.2.3机械性能检验项目不齐全或某一机械性能指标不合格又未经鉴定处理,或现场制作加工发现脆性断裂,焊接不良等现象与钢材复试单有出入时,未按规定加倍复试,盲目使用,罚500元/次。

2.2.4无有效钢筋代换表(技术核定单),擅自盲目代用,罚1000元/次。

2.2.5使用表面严重锈蚀或被泥土、油脂污染的钢筋,罚500元/次。

2.2.6不同种类、级别、直径的钢筋及不同厂生产的钢筋等混在一起难以分辨、影响使用的,罚300-1000元/次;未挂牌,无产品标识或不全,罚20元/次。

2.3水泥

2.3.1无水泥出厂合格证,罚500元/次。2.3.2水泥出厂日期超过三个月,罚500元/次。

2.3.3超过三个月的水泥,经复试合格,此后超过一个月,罚500元/次。

2.3.4水泥因运输或存放条件不良,有受潮结块等异常现象扔继续使用,罚500元/次。

2.3.5未做水泥复试报告,罚500元/次。

2.3.6水泥出厂合格证内容不完善,如水泥厂别、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强度指标、安定性不明,罚500元/次。

2.3.7无防雨、防潮、防水水泥仓库,罚500元/次;水泥未挂牌分类存放,罚200元/次;未挂牌,无产品标识或不全罚30元/牌〃次。

2.3.8实际使用水泥(品种、标号、牌号)与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水泥不一致,罚1000元/次。

2.3.9试验数据与水泥合格证有重大差异或未达到质量标准,不经科学鉴定,凭经验降低标号,盲目使用者,处罚经研究决定,但不少于3000元/次。

2.3.10使用经复试水泥安定性等超过规定,被列为不合格水泥,罚款不少于5000元/次;隐瞒复试报告水泥“不合格”结论,致使不合格水泥大量使用罚款不少于10000元/次。

2.4合格证

购买和使用无出厂合格证的各种产品,或虽有“合格证”,但产品质量低劣并与设计不符,每产品罚500-1000元/次。

三、基础工程

3.1基坑(槽)底,人工或机械挖土,未按规范要求留臵原土高度用人工清理,造成基层扰动,罚30元/m2。

3.2基坑开挖实际底标高未达到设计要求,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罚50元/ m 2。3.3机械挖土无经审批的施工方案,野蛮开挖,造成断(坏)桩事故,处罚经研

究决定,但不少于500元/桩;挖土现场无专业管理人员监管,罚100元/天。

3.4发生断(坏)桩事故后,未经检测或未经设计单位技术处理,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罚(500-1000)元/桩。

3.5开挖基坑(槽)遇软土、孔洞等与地质勘察报告不相符的地质情况后,未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罚200元/次;未按或未取得设计单位有关处理意见,擅自处理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罚1000元/次。

3.6基坑无排水措施,未设集水坑的,罚100-300元/次。3.7回填土未按300mm分层夯实的,罚10-30/m3。

四、模板工程

4.1模板及其支撑无设计方案,罚200元/次;其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目测较差并与设计不符,存在不安全隐患,罚100-150元/处。发现严重“跑模”,罚500元/处。

4.2模内残留木块(屑)、虚浮砂石等建筑垃圾,罚10-30元/米〃次〃处。4.3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罚20元/米2;废机油污染钢筋和混凝土,罚100元/处。

4.4模板安装轴线偏位或结构几何尺寸偏差,超出质评标准,罚50元/处;模板安装标高偏差超出质评标准,罚10-30元/处。

4.5无拆模通知书,拆除底模及其支架,罚100-300元/次。

4.6后浇带砼未浇筑前严禁拆除后浇带模板及支架,罚100-300元/次。4.7模板支撑未设“扫地杆”的,罚10-30/根。

五、钢筋工程

5.1钢筋锚固,特别是T形、十字形、转角接头等节点部位锚固长度和形式违反

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质监站有关规定,罚30-100元/处。

5.2抗震箍筋弯钩未作135度处理,罚5元/根;

5.3箍筋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小于10d,罚5元/根;

5.4箍筋加密区每漏放一根箍筋,罚5元/次;

5.5箍筋不垂直主筋,间距不匀、绑扎不牢、不贴主筋、接头未相互错开,每一通病现象罚5元/根。

5.6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粗制滥造,厚度不符设计和施工规范规定,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者,罚5元/个。

5.7漏放或超间距安放,罚5元/块。

5.8垫块未绑扎,罚5元/块。

5.9墙板内外排钢筋缺撑筋,罚10元/处。

5.10墙柱钢筋缺少限位措施,造成内外排钢筋间距过小,甚至变成一排钢筋,罚50元/处。

5.11楼板及悬挑板上筋下踏,楼板罚50元/m 2;悬挑板罚100元/ m 2。5.12矫正柱筋未按1:6坡度,硬弯或豆芽型,罚30元/根。5.13主梁与次梁受力筋上下位臵颠倒,罚300-500元/处。5.14梁柱相交、受力钢筋里外位臵放错,罚80元/根。

5.15擅自割除受力钢筋,罚50-100元/根,情节严重者,另行处罚。5.16门窗洞口遗漏加强筋,罚100-200元/洞口。5.17梁、柱钢筋接头未按规范错开的,罚10-30元/个。5.18后浇构件钢筋漏埋的罚10元/根,偏位的罚5元/根。

六、混凝土工程

6.1混凝土漏振,导致在梁柱结点、梁板结合部位等重要受力部位,出现孔洞或穿心孔洞等严重质量事故,罚500-800元/处。

6.2施工缝留臵位臵和形式违反规范或设计要求,罚100元/缝。6.3主体结构与室外楼梯或围墙和散水未分缝,罚200元/处。

6.4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及楼梯间地坪与室内地坪未形成结构差,罚100元/处。6.5现浇混凝土板(梁)、垫层和水泥砂浆找平层未达到设计厚度,并超出质评标准范围,罚30元/ m 2。

6.6超出2米高,自由倾落混凝土,罚30-50元/处。

6.7未清除混凝土施工缝表面浮石和凿毛、清洗处理加浆进行浇筑,罚50元/处。

6.8混凝土浇筑蜂窝现象严重,超出质评标准,罚100元/处。6.9现场手工拌制混凝土或砂浆用于工程,罚200元/次。

6.10管道穿楼板孔应采用C20细石砼分两次浇捣密实,不分层嵌实造成屋面、楼地面有渗漏点或外墙有渗漏点,罚200-500元/处。

6.11厨房和卫生间及阳台墙四周未按规定现浇混凝土150cm高,罚50元/间。6.12有防水要求的楼面、屋面未按要求收光的,罚10元/ m 2。6.13砼不按要求养护,或养护时间不够的,罚30-50元/处。

七、砌筑工程

7.1未按市有关规定,擅自使用粘土砖罚200元/千块。7.2加气砼块提前进场时间少于28天以上的罚100元/m3。

7.3砖未按规定要求提前浇水湿润,用干砖或临时浇水湿润砌筑,罚100元/m3。7.4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搅拌时间小于2分钟,罚30元/次。

7.5组砌方法不正确,砖墙出现通缝罚100元/米。7.6砂浆饱满度低于80%,罚20元/次。

7.7砌砖竖缝内无砂浆、瞎缝透亮,内墙罚10元/缝,外墙罚20元/缝。7.8水平灰缝超出8-12mm范围或灰缝厚度不一致、不直,罚3元/米,竖缝超出8-12mm范围,缝宽不一致,不勾灰缝,罚1元/m。

7.9砌筑留直槎,罚100元/次。

7.10墙体砌筑漏放拉结筋,罚20元/根;安放拉结筋长度、间距、数量、锚固材料等不符,罚20元/处;漏放阳台栏板拉结筋(件),罚50元/处。

7.11墙体的顶面与上部结构接触处,不用侧砖或立砖斜砌拉紧,未停臵三天而立即砌筑的,罚50元/处。

7.12在砖墙砌筑时留臵的临时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的墙面不足50cm,洞口顶未按规定设臵过梁,罚100元/处。

7.13过梁、构造柱的几何尺寸、配筋、钢筋连接、搁臵长度不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时,罚100元/处。

7.14预制板未按“硬找平、软坐浆”规定搁臵,罚30元/板;搁臵在梁上长度小于120mm,罚20元/板。

7.15预制板板缝未按有关规定离缝和用C20混凝土分层嵌实,未离缝罚10元/缝,未嵌实罚20元/缝。

7.16拉接筋与结构不牢的,罚5元/根。

7.17门洞木砖未浇捣在砼(砂浆)中的,罚10元/块。7.18加气块未用锯子,而直接用刀砍的,罚5元/块。

7.19砼构造柱上部不开仓倒砼,直接用砂浆填充的,罚30-50元/根。

八、楼地面工程

8.1未消除和清洗楼板面层浮物、垃圾、污染物或对光滑面层未凿毛处理进行地面工程施工,罚50元/间。未清除屋面建筑垃圾等杂物,进行防水工程施工,罚10元/m2。

8.2阳台和卫生间地面倒泛水,罚150元/次。8.3楼地面起砂或粗糙,未进行拉毛,罚50元/间 8.4楼地面(含天棚)有裂缝,罚200元/缝。

九、装饰工程

9.1连续涂抹一步到位,未分层粉饰,未甩浆,罚10元/ m 2。

9.2现浇楼板与预应力楼板板缝或混凝土柱与砖墙缝未安放钢筋网片,直接粉饰,罚100元/缝。

9.3阴阳角线、分隔线、滴水线等“三线”明显不顺直,罚15元/线,阴阳角不方正,粉刷表面明显粗糙,罚5元/处。

9.4内外墙面、地面、门窗等污染严重,罚10元/处。

9.5面砖施工没画排砖图,没做样板擅自大面积粘贴,罚100-500元/次。面砖缝不直,深浅不一,罚10元/处。面砖空鼓,大面不平,罚10元/处。面砖大面色差太大,罚10元/处。

9.6涂料基层未处理干净,未经甲方、监理验收,擅自涂刷,罚100-500元/次。涂刷遍数不符合设计规定,罚100-500元/次。底层未干透,就进行下层涂刷,罚100-500元/次。涂料起皮开裂,罚10元/处。

十、门窗(甲方分包)

十一、工程技术资料

质量行为 篇6

一、课堂教学的互动情况

1.学生非常喜欢听教师的讲课

表现为绝大多数的学生眼睛一直看着老师,脸部表情生动;教师一提出问题,就有学生脱口而出地进行回答,或者有许多学生举手。这类教师基础知识扎实,教学基本功好,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细致,喜欢钻研自己的学科知识,有业余阅读的爱好,知识面比较广。

2.学生比较喜欢听教师的讲课

表现为有约一半的学生眼睛能够与老师进行交流,表情平静;教师提出问题后,有学生能够回答,正确率比较高。这类教师工作态度好,对备课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好。但是本身语言表达不很强,或者学科基础知识有一点缺陷,以致学生听课兴趣不能够像第一类教师那样高,但是感觉老师工作很认真。

3.学生能够听课,但是兴趣不高

表现为学生的眼睛很少与教师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后,基本没有人举手回答;教师点名回答时,学生表现比较无奈,慌忙拿起课本,在课本上找相关内容进行轻声机械地念读。这类教师上课往往与学生实际结合比较少,不能够深入浅出,不能够引入课外资料和学生熟悉的例子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这样的课不是很喜欢听。

4.学生厌烦上地理课

表现为全体学生几乎全部低着头,没有人的眼睛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一个人讲课,很少提出问题;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常常很缓慢地起来,在书上花许多时间找寻,或者干脆说不知道。这类教师对教学准备不重视,拿着教学参考资料进教室,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平时讲课很少提问。

二、学生作业的处理情况

1.教师能够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作业

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课与其他重要章节的联系部分;对课堂上讲解不够到位的环节、知识点进行补充,设计练习。这种情况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度高,能力提高快,学习成绩得到师生与家长的一致认可,反过来又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内容选择作业

能够选择练习册中与所教课内容相符的内容,删去有错误的,不合适的;补充部分练习册上没有的重点内容;在练习册以外选择好的题目给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比较好,能力也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3.能够布置作业,但是量与质都没有保证

教师不会编写练习题,基本现成题目。发试卷,发答案是教师每天的基本工作。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对教师的作业有厌烦情绪,班级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交作业。

三、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教材,落实“双基”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约占卷面总分的70%~80%。这些试题中基本上是源于教材,或绝大部分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这些内容也是形成地理能力必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必须注重教材,落实“双基”。

2.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地理能力是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和地理记忆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图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地理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3.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加强学科渗透

地理学关联到许多别的学科,因为每一事实,既可以成为地理学的对象,也可以成为相关联的系统科学的对象。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

4.重视社会实践

《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在实践活动中领悟知识并能使之运用到新的知识领域之中。

5.要善于捕捉教学信息,尤其要关注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6.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能比较灵活和巧妙地把相邻学科知识引进地理课堂教学。可结合教材中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部分,有的放矢地学习;也可围绕某个问题集中学习;平时也要有意识地收集与本学科直接相关的其他学科信息。

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7

1 会计行为的优化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 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 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 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米恩茨 (Mints) 说:“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 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同不良的现象作斗争, 优选会计政策, 扬善弃恶做到自律和慎独, 即达到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最佳结合。

1.1 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是判断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会计行为最终结果是产生会计信息, 因此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考虑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碍, 会计行为优化的首要标准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优化, 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三个方面。三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应当一致或类似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对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要运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一般来看,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应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 即会计行为的优化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 同时又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1.2 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1.2.1 激励机制的优化。

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 (p, e) 。其中B表示行为, 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 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 行为是心理和环境函数, 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实验也表明, 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 对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 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 尊重与信任也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需要,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就能激发工作热情, 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 会计行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 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 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1.2.2 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

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行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 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 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自觉遵守会计法律规范,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如实反映会计素质。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 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效果, 使会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 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1.2.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

优化的会计行为, 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 强化内部审计系统。第二, 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但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B=f (P, E) 。会计监督实施机制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 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 会计行为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会计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 能否优化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也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本措施。

总之, 当会计行为学把会计看作“一个行为过程”时, 会计人员作为这个过程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很大。当会计信息作为这个过程的终点时,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即会计信息质量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而这种规范化由于人的行为假设的存在, 需要监督实施机制和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投入的, 这种投入也是任何的会计环境下都是必须的。因此, 对会计行为的研究, 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保证。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会计信息虽然表现在会计报告中, 但实际上这些财务违法欺诈行为的主要责任者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企业法人代表和会计、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会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不仅是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 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 尤其是对会计行为主体的改进。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第一, 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产生, 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实施者,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是杜绝信息失真的保证之一。

第二, 加大会计规范体系建设,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行为执行业务的标准规范。政府作为制定方应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科学、严谨、系统、协调统一,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体现政府的强制监管作用, 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第三, 加大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的建设, 实现会计人员行为的优化。会计行为优化是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 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的, 必须采用科学的会计行为手段和合理的会计行为方式, 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8

一、会计行为优化

1.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是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 对其进行判断的的准则。会计行为最终行为结果, 由其产生会计信息, 故此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之间是具有息息相关的因果关系。信息成本已不是需要考虑的障碍, 会计行为优化总体标准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达到最优化, 具体是指下面三个方面:是指会计信息的关联性联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关联性是指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还有及时性三方面。会计信息可靠性, 通常是指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反映其可验证性, 以及反映其中立性三方面。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采用类似或者相同的会计手段和程序, 对类似或者相同的经济行为, 具体是指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者类似的经济项目进行处理, 就是对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计量, 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相关的报告。通常来说,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和最优化地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相统一的, 也就是会计行为的优化既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需要。

2. 对企业会计行为实施优化的途径

(1) 奖励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在会计行为优化中是一项的重要途径。据相关的行为学家曾用一数学函数式B=f (p, e) 表达了人的行为同个体的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B表示人的相关的行为, P表示人作为个体其具有的心理及性格, E表示人作为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从函数式中可以表明, 行为是随着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函数, 也就是说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及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行为。并且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可以证明, 激励机制对人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首先, 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优化, 既需要有效的奖励给予正面的激励, 同时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罚来进行必要的不良行为的规避。其次, 给予必要的尊重和一定的信任, 也是企业中每个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需要, 一旦这种会计行为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 就能极大地激发会计行为主体的工作热情, 可以有效消除会计人员的畏难情绪以及懒散的心理。最后, 给予合理和公平的待遇, 也是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要按会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2) 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会计行为主体其实质是指会计人员, 其素质的优化, 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的优化、思想品质的优化、以及心理素质的优化三个方面。其一知识结构优化, 是体现脑力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会计行为, 其行为的优化程度是由其知识结构决定的。这种可优化会计行为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专业的财务科学知识、还有相关的经济和管理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科学知识等。其二思想品质优化。其体现在会计人员要有坚定和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 还体现在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体现在会计行为主体自觉遵守会计法相关规定, 并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的一种素质。其三心理素质的优化, 心理素质优化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优化与能力心理素质优化两方面。意志心理素质优化通常是指为了实现正确目标会计人员能够自觉地组织自身的行为并克服畏难心理过程的一种素质。能力心理素质优化通常是指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活动的效果, 促使会计活动顺利完成的相关的心理素质, 具体包括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相关的内容。

(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会计行为的优化, 需要完善的监督、实施机制来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 其一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监督机制, 以保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间受到互相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工作。其二, 需要建立完善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是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效果, 但是, 企业整体利益一旦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就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而出现了监督作用弱化, 此时需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共同作用下监督实施机制, 形成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从而有效地制约会计人员的私欲以及偏爱, 保证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等高品质的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

1.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

在会计核算中,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 影响其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会计人员素质、还有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个政府国家制定的相关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制定的会计法规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制约企业和会计行为主体人员的不合理或违法行为, 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是属于政府履行的行为, 同时政府又是会计信息需求者, 这样制定的会计规则基本上考虑政府利益来进行规范的, 却极少考虑企业经营者的客观经济需要, 也缺乏对信息相关利益方的客观需要的考虑。由此导致规则缺失公平性, 不可避免地出现虚假信息。在会计活动中,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 可以有效地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别。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的虚假会计信息, 产生与其相关的财务违法及欺诈行为者是会计行为主体, 也就是企业中法人、会计以及相关的财务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相关的研究方法对会计系统制度变迁影响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知道,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 既需要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 更需要对会计系统及制度等各方面做出的相应的改进, 特别是改进会计行为主体, 优化会计行为, 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 提升会计行为主体的职业道德及政治品德素养。在会计活动中, 产生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主要是会计人员实施的, 如果没有企业相关的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 就不可能出现会计造假。因此提升会计行为主体职业道德和政治品德, 是有效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

第二, 加强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力度, 提升其对会计主体行为规范能力。其中的会计规范体系是指会计主体执行相关会计业务的标准规范。作为规范的制定方政府, 在制定规则时需要同市场经济规则协调统一, 以保证会计法制定科学性、严谨性, 从而有效体现政府的监管功能,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并且加大监管力度, 造假损失需要大大高于造假的收益, 才能杜绝发生会计造假。

第三.强化激励及监督实施机制体系的建设, 实现会计主体行为的优化。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情况下, 对会计主体行为实施优化,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满足会计信息相关利益方及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会计行为优化目的, 需要采取科学的会计专业技术手段及规范的会计行为方式, 建立和采用合理的激励以及监督实施机制,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品质素质。

第四, 加大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建设, 加大对会计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当前我国出现一些会计信息失真的违法和不合理行为, 其涉及到相关的部门中一些高管人员以及一些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等, 然而现今的《会计法》法规制度、以及现存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 由于存在界定责任人不明确, 出现明显弱化, 对会计失真及会计造假打击力度不够, 更主要的是法律规定的处罚成本远远低于造假获利收益。所以, 需要建立能充分体现政府监管功能的法律法规, 对行业有效制约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 并通过立法推行法制化的形式, 详细规范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 有利于追究会计主体的民事责任及相关的刑事责任, 加大处罚会计主体的造假行为力度。

三、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 优化会计行为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对会计行为实施优化, 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会计行为的优化重点需要会计行为法律优化以及会计行为职业道德优化。通过这两者同时发挥作用, 由表及里, 一硬一软, 来规范会计行为, 才能实现会计行为的优化。当前, 我国在会计行为法律优化及职业道德优化等方面, 还缺少统一的, 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 (转51页) (接53页) 会计行为规范。由此就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 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行为优化中, 是对其结果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在各个经济活动中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 既能体现一个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相关的财务收益成果, 也能体现了各个相关的利益关系的界限以及经济收益的分配结果。所以, 保证高品质的会计信息, 是会计行为的优化的体现, 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对优化的先进方法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以及不懈的努力。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的不断提高, 会计环境也变的日益复杂, 所以, 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观念, 完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会计行为优化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研究大连.乐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候俊玉.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14) .

[3].高欣.会计行为优化的探讨.经济师, 2009 (7) .

浅谈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9

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按照一定的目标, 依据财经法规, 遵循会计职业道德, 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 形成会计信息的一种实践活动。会计行为受到会计行为主体、目标、动机和环境的影响。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 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 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第一, 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制化,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如何营建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会计法治化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业界的重要课题。会计法律制度, 是指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 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通常简称会计法规。目前, 我国对会计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是《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 《民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对会计行为也具有规范作用。然而,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 这些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 自《会计法》立法以来的22年里, 历经3次修订, 这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断完善和适应实情的会计在现今的发展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会计法》自身的立法技术存在问题;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规定脱节严重等等。因此, 我们必须要及时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这也是优化会计行为的制度保证。首先, 要不断提高立法技术, 严格界定会计立法中的法律用语。例如严格界定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标准, 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 要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法律的配套改革措施, 加速会计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协调。再次, 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 果断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第二, 增强执法监督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造成不良会计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政府监督存在监督职责划分不清、监督不到位。政府监督是“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中最重要、最具权威的监督。然而, 从现实情况来看, 政府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严重缺位, 致使很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违反《会计法》的违纪违法事件时而发生。加之监督职责不清, 政府往往对同一种违法行为的处罚, 各自处分的轻重不一, 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也为许多不端的会计行为留下了可趁之路。其次, 内部监督形同虚设。根据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 内部监督实际上是包括会计控制在内的单位内部控制。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各个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并不能有效地执行、落实, 从而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会计行为的优化, 是以相对健全的监督机制为保证的。我们要建立科学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互补共存的监督体系, 区分不同情况, 明确确定内部监督的重点和外部监督的范围, 双管齐下,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真实, 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三, 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分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自律性, 它能够将各种财经法规内化, 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目前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人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事实上, 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要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的道德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作一个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行为的环境和客体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新的会计事项、新的会计规范等不断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挑战, 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知识教育也显得颇为重要。首先,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与时俱进。其次, 要分层次, 分阶段,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学习, 不断吸收新的养分, 加强业务能力, 丰富知识结构, 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第三, 采取知识、道德、业务相统一的“淘汰制”办法, 把职业教育政策落在实处。

第四,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研究、探索及建设步伐。诚信体系建设是解决诚信危机之根本。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诚信体系, 在业内树立诚信的“至上”原则,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让“诚信”深入人心, 并由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同时, 建立会计信用档案, 对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记录在案, 并划分相应的等级, 明确每个等级的意义。在现有准入制的基础上, 应尽快从严健全和完善“驱除及不得再准入”制度。从而规范会计行为、促进会计行业良性发展, 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摘要:会计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不少学者已做过相关的研究, 本文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进行会计行为的优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以求教于方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进行会计行为的优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容华, 刘国华.会计行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管丛海.简述会计行为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J].时代经贸, 2007, (2) .

[3]、王仰文.渐进发展中的会计法制化研究[J].北方经济, 2007, (15)

[4]、浅议《会计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EB/OL].http://www.chinacpx.com/zixun/16598.html.

质量行为 篇10

“改革创新、科学理财”是“十一五”时期军队财务工作的总的要求,从理论上、体制上、政策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是提高我军财务保障效率的源泉和动力。随着军队质量建设的不断加强和财经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反映军队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的会计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会计信息是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一系列指标,是了解会计主体经费管理效果,确保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因而在进行经济决策,解除受托责任,维护军事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军大联勤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化保障模式的引入和运行,以及其他军队财经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会计工作的核算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渗入到军事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军队会计行为规范与否,会计资料是否真实、相关、完整、及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但是,近年来不论是地方,还是军队均相继出现了一些会计造假事件,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带来决策者判断的失误及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已经引起了军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是大势所趋。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给军队建设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此,笔者主要侧重于对会计信息所导致经济后果的探讨,故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缺陷”一词,泛指会计信息同实际情况相背离的一切情形。因此,从会计行为角度对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军队会计行为是指军队会计主体在其内部动因驱动和外部环境刺激下,按照军队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利用军队会计学科特有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形成会计信息并传递给使用者和委托人,提供决策和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信息需求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军队会计行为与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当然,造成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原因很多,以制约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制度性原因、人为原因、技术层面原因三个方面,其中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是军队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唯一能动因素,军队会计违规行为是导致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展对军队会计行为规律的探讨,加快推进军队会计行为规范化建设进程,对于提高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正常的军事经济秩序有着不可低估的军事意义和经济效益。

二、基础分析:人的“有限性”与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人类一个根本性的特征就是有限性,“如果不理解人类的有限性,那就也不理解人的本性”(巴雷特,1995)。人类的有限性就是人类局限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局限的数目,相反,人类的有限性把我们带到人的中心,在那里,确实的存在和否定性的存在恰好重合而且相互渗透到这样程度———人的力量与其感情相重合,他的视觉与其失明相重合,他的真相与假象相重合,他的存在与不存在相重合”(巴雷特,1995)。因此,人的“有限性”也必然会折射到会计规则执行人的具体执行行为即会计行为。军队会计规则执行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限性同样是他存在的构造性因素。有限性这种因素的存在,决定军队会计规则执行人不可能对军队会计规则的执行永远正确。

首先,军队会计规则能够被实施的前提是军队会计规则执行人对军队会计规则的理解程度。当然,我们不敢否定大多数军队会计人员及机构对一般会计规则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这就如我们不能否定大多数的人能够看见色彩缤纷的世界一样;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肯定存在一些不能很好理解军队会计规则的会计规则执行人,况且会计毕竟是一门具有专业技术的学科,这就如同样会有一些人是失明的,他们只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某一会计规则执行人对某一会计规则的透彻理解,并不能说明他对其他会计规则的透彻理解,也不能说明其他会计规则执行人对这一会计规则以及其他会计规则的透彻理解。而站在军队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有限性”不仅体现在军队会计规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会计规则执行人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样,会计规则执行人还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就执行会计规则的可能性会经常存在,在很多的部门和单位普遍存在此类情况,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存在。

其次,军队会计规则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规则执行人将会计规则运用于具体实务之中的根本依据。如果会计规则能够对所有的会计事项的处理给出明确的方法,显然它可以说是完备的,会计规则执行人只要按照它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即可。但事实表明,军队会计规则与地方企业的契约具有共同的性质,军队会计规则同样存在着不完备性,即它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都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会计事项的处理则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会计规则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实现的。既然存在专业判断,那么,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其间存在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同样决定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存在。即使会计规则执行人能够正确理解会计规则并对其具体运用作出正确的判断,会计规则执行人仍可能在按照他的理解与判断对会计规则进行实施中存在错误,其原因仍然在于人类的有限性。人可以创造性地工作,但谁也无法保证他的每一个行为与他所想的完全一致。虽然电脑是由人发明的,但是只要给它一个指令,它可以完全按照这一质量的要求进行工作;而人类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人类再聪明也无能为力。可见,人类有限性的存在是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根本原因。

三、原因分析:基于会计行为角度谈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从某种意义上讲,军队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受制度性规范(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方法)、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军队会计对象(军队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三个因素的制约。因此,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原因也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制度性原因。如军队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分工不明确,会计理论滞后等。二是人为原因。某些军队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正确理解会计法律、法规的含义;相关人员为了自身或单位的利益,故意造假或操纵会计信息。三是技术层面原因。主要是军队会计对象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难以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在这些原因中,作为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是军队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唯一能动因素,会计行失范是导致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主要根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计人员的所得与工作绩效并不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会计业务复杂,确认困难时,军队会计人员就有可能私自简化手续,从而造成计价不准,核算不实等问题。还可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物质利益。本级单位是军队会计核算的主体,它接受上级部门的拨款,并通过报决算的方式对上提供军队会计信息,以此解除自己的责任。但同地方企业注重创造经济价值、实现资本盈利不同,军队单位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生产“公共安全”,所以,它更多关注的是其整体战斗力的提高。当军队会计信息披露和单位整体建设发生冲突时,单位领导可能会更倾向于能彰显其能力的军事事业建设上,甚至不惜直接授意会计人员造假。上级单位是军队会计信息的最主要使用者,也是军队整体利益的维护者,他们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保证军队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考核下级单位的资金使用效果,并为从宏观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合理的分配军事经济资源提供依据。因此,上级单位更强调军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希望下级单位能按规定处理会计业务,报告会计信息。

第二,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如本文所假设的,军队会计行为主体都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会计行为的选择实质就是一种利益的选择。从我军的现状来看,理性会计行为失范的成本很低甚至是忽略不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军现行的法律环境存在缺陷,存在执法不严、惩罚不力的现象。二是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由于军队保密性的特殊要求,军队不能像地方一样借助民间审计机构对军队会计工作实施监督,而内部的审计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使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发现和处理。三是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同人员和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牵制机制。而理性会计行为失范的收益却是直接而现实的。根据博弈论有关观点,当理性会计行为失范的收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成本,同时又不会导致严厉的惩罚时,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就成了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

第三,军队会计信息生产具有垄断性。会计信息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很广,因此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它的生产却是高度垄断的。军队会计主体掌握着全部的会计资料,独占了会计信息生产的全过程,这种天然的优势造成了军队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地位不对称,并潜在地降低了不良会计行为的风险成本。这样,军队会计主体在生产、提供会计信息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对原始资料进行人为的选择、加工,尽可能地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修正。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由于在信息生产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军队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无法有效地验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时上级单位可能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监督权对下级施加影响,引导下级单位的军队会计行为主体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但这种影响不是实时的,而且成本较高,因而所起的作用有限。

四、对策分析:从会计行为失范角度治理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鉴于以上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与军队会计行为的关系分析,以及军队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缺陷,治理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就必须会计行为失范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要扩大军队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范围、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军队会计制度应当是在利益冲突条件下经过多次博弈的一种公共选择结果,而不应成为被少数人控制的“稀缺资源”。这就要求军队会计制度的制订人员具广泛的代表性,军队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实务操作人员,不同部门的主管领导,其它军队会计信息相关人员,如审计人员、国家有关单位都应纳入军队会计制度制订主体范围。军队会计制度在修订时,应对有关内容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才能确定。只有这样,得到的会计制度才具有公认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调动广大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增强会计信息与实际需求的符合度。

二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提高不良会计行为成本。军队会计信息是相关利益主体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依据,有缺陷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军事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给国家和军队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提高军队会计信息质量首先要完善相关法规,建立适合部队需要的监督、检查机制。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不良会计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的“病态”不对称,迫使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利益趋向一致。要纠正过去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对授意财会人员造假、危害国家和军队利益的单位领导要严肃查处,对失职的人员要追究责任,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其次,要完善舆论监督,建立公开披露制度。要通过对提供假信息的单位负责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披露曝光来增加他们的道德风险,这样也可对潜在的不良会计行为者起到警示作用。

三要加快推进会计集中支付改革,努力消除会计信息生产垄断。会计集中支付改革是军队财经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实行军队会计集中支付改革以后,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权和会计主体仍保持稳定不变,各单位(部门)的资金将按军队财务统一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其中总部、军区、军兵种的采购支出和年度预算外的收入、专项资金的划拨等将由同级财务结算中心进行管理;军以下单位机关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的资金由单位后勤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由此,银行账户在军费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军队单位的经济业务也由过去的“一家管”变为“多家管”,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分工协作、相互制约。这就部分地打破了军队会计信息的垄断生产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同时,军队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削弱了单位主管领导在军队会计信息生产中的负面影响。四要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正确引导理性行为。美国学者亚当斯在他的公平理论中提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将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热情。

质量行为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82-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追求食品数量、满足温饱转变成追求食品质量、享受精致生活,讲究吃得好、吃得安全。但是近几年不断出现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豆芽、“神农丹”生姜等,令人们谈“食”色变。它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即农户的行为,但分散的小农户的经营选择及行为是很难量化的,而消费者处于食品行业链条的最末端,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权利。本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实证调查为依据,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结合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实地调查的方式结合访谈等形式,对上饶市和无锡市的部分地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7份,回收率87%,本文以其中的70份为样本进行分析。本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除了一些基本情况外,设计了13个问题,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是否有过农产品中毒现象,对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否,怎么看待农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怎么看待溯源制度,对当前的农产品信任否,经常在哪购买农产品,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农产品信息等等。这13个问题都是围绕农产品和消费者的有关权益展开的。

1.年龄

本卷设计的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层较广,从20岁以下到60岁以上都有涉及,但是被调查的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组:参与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人,30~39岁为30%,40~49岁的占到24.3%,50~59岁的为18.6%,而20岁以下的是4.3%。

2.受教育程度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高,本问卷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了受教育程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下:小学程度的为8.6%,受研究生教育的比例为4.3%。接受调查的群体的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高中水平,比例分别是:31.4%,38.6%。

3.地区分布

本次问卷共计100份,以其中的70份为样本。在地区分布上为农村地区的为39份占55.7%,城镇消费者为31份占44.3%。

4.收入水平

在70份样本分析中,接受调查对象的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501—3500元比例占到31.4%,3501-4500元收入比例占到28.6%,1500元以下只为8.6%。说明接受调查的这些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二、有关数据分析

1.相关性假设

对一些基本的数据进行处理后,本文假设收入水平高低、教育程度、年龄、地区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存在相关性,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一般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但如果数据不是正态分布的,或具有已排序的类别,一般选择Kendall的tau-b或Spearman,后两者度量秩次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值范围为–1(完全负相关)到+1(完全正相关),0值表示没有线性关系。本文中将采用第二和第三种即肯德尔相关系数(Kendall)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类型也是较为关键的指标,常用的是双尾检验(Two-tailed)、单尾检验(One-tailed),其中,双尾检验(Two-tailed)适用于事先不知道相关方向,单尾检验(One-tailed)适用于事先知道相关方向的变量之间的检验。在本文中选择第一种双尾检验(Two—tailed),以对众多变量作出客观的检验。另外就是标记显著性相关:用一个星号来标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相关系数,用两个星号来标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在置信度(双测)为0.01时,表示相关性显著;*.在置信度(双测)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的假设成立,即教育、收入和年龄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态度是存在相关性的。不论是Kendall的tau-b还是Spearman的rho,在教育和态度中的相关性分别是-.307**,-.351**。在Sig(two-tailed)两侧检验中,我们也发现教育、年龄、地区和态度相关性,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收入水平对态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些样本数据也说明接受结语程度越高的青年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越明显,即更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分析能证明问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首先要进行KMO检验,只有通过KMO测试的统计量表才适合做因子分析。没有针对KMO测度的显著性检验。数据是否适合于作因子分析,一般采用如下主观判断:KMO越接近1,量表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因子分析;KMO在0.8~0.9之间,则很适合;KMO在0.6~0.7之间,则比较适合;KMO在0.5~0.6之间,很勉强;KMO在0.5以下,不适合(马庆国,2002)。文章对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地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做出检验,如表2所示。

其中KMO值为0.647>0.5,处于0.6~0.7之间,说明是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且所得出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41.144,sig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说明这些变量之间是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是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的。这就是说这4个自变量和1个因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即不论是消费者的年龄还是收入、教育水平或是地区,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信任度。

3.交叉性分析

对不同地区的群体对农产品质量信任度做交叉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总体上说是比较相信的,最大值即(越为50%和40%)并没有出现在两端,或者说就是并不是只有城镇的人才会信任而农村地区消费者不信任。不过从表3中看出城镇中对农产品的不信任度大于农村。

三、小结和讨论

对于屡出状况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政府并不是没有发挥作用,而是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正如问卷所涉及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督的态度所示,31.4%的消费者要求政府加强管理,只有12.9%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已经做得不错了,还有35.6%的则希望政府能及时公布质量安全信息。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政府的监管没有失望而更多的是希望政府加强管理。但是本文认为,解决农村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消费者,他们是产业链条的最后一环,“用脚投票”比“用有形的手”来得更为有效。只有11.4%的消费者知道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也只有11.4%的消费者在碰到质量不合格时会进行维权,所以消费者的很多权益是得不到保障的,不论是消费者自身原因还是政府的监管缺失,有48.6%的消费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溯源制度来加强监管,让自己清楚所购买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保障所购买的产品是安全放心可食用的。从文中的数据分析都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的农村还是城镇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态度都是很明显的,即他们希望自己的权益得以保障,希望农产品质量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对当前的农产品质量的整体安全性还是比较信任的,但并不排除质量问题愈演愈烈时态度的改变。因此需要构建以消费者为主导地位,政府、生产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辅助支撑的新型系统结构来应对愈演愈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从消费者角度入手找出制约各地安全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弊端,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现状,使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文玫.浅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4).

[2]王艳花,霍学喜.关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3,(10).

[3]王玉环,徐恩波.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辨析及安全保障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胡定金,王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6,(5).

[5]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质量行为 篇12

关键词:会计行为,优化标准,会计信息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 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会计行为目标可概括为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主体动机两者互动均衡的结果, 如何对会计行为主体进行规范, 除了制度约束之外, 职业道德在对会计人员的规范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如何优化会计行为, 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做一探讨。

1 会计行为的优化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 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 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 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米恩茨 (Mints) 说:“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 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同不良的现象作斗争, 优选会计政策, 扬善弃恶做到自律和慎独, 即达到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最佳结合。

1.1 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是判断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会计行为最终结果是产生会计信息, 因此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考虑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碍, 会计行为优化的首要标准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优化, 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二是,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三个方面。三是,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应当一致或类似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对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要运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一般来看,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应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 即会计行为的优化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 同时又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1.2 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1) 激励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 (p, e) 。其中B表示行为, 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 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 行为是心理和环境函数, 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实验也表明, 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 对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 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 尊重与信任也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需要,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就能激发工作热情, 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 会计行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 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 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2) 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行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 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 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 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自觉遵守会计法律规范,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如实反映会计素质。三是, 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 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效果, 使会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 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优化的会计行为, 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 第一, 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 强化内部审计系统。第二, 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但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B=f (P, E) 。会计监督实施机制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 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 会计行为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会计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 能否优化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也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本措施。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会计信息虽然表现在会计报告中, 但实际上这些财务违法欺诈行为的主要责任者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企业法人代表和会计、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会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不仅是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 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 尤其是对会计行为主体的改进。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第一, 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产生, 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实施者,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是杜绝信息失真的保证之一。

第二, 加大会计规范体系建设,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行为执行业务的标准规范。政府作为制定方应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科学、严谨、系统、协调统一,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体现政府的强制监管作用, 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第三, 加大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的建设, 实现会计人员行为的优化。会计行为优化是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 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的, 必须采用科学的会计行为手段和合理的会计行为方式, 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第四, 强化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体系, 加强会计监管力度。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必然涉及一系列部门的高管人员和诸多会计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 而《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 而且对造假责任人的界定不明确, 以致高悬在会计主体行为之上的法律之剑不锋利, 使得处罚成本与造假获取的暴利相比微乎其微。因此, 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 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 将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明确界定, 以使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对造假行为加大处罚力度。S

上一篇:快速检测试纸条下一篇:上市公司债务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