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行为(精选12篇)
关注行为 篇1
隐性行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行为指向是内隐的、模糊的、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是与所表现的行为内涵相反的行为,包括语言、动作、态度等方面的行为。学生的隐性行为往往是消极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笔者试图对经常见到的学生隐性行为做一个归纳,以提起同仁的关注,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解决。
1. 学生的隐性逃课
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学生尽管人在课堂上,但是并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小动作,或者在想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包括睡觉、看小说、聊天、学习其他科目、想课外事情等等。观察发现,隐性逃课的学生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多于低年级的学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隐性逃课是与隐性辍学为前提的,尽管学生正常的交学费、办学籍、正常参加考试,但是学生的心思却游离于课堂之外,隐性逃课在所难免。
2. 学生管理中的隐性抗拒
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的内心抵触行为,在表面上没有顶撞教师,甚至还答应了教师的要求,做出了承诺,但是学生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以敷衍逃避了教育过程,在此之后并不执行教师的要求,或折扣地执行教师的要求,甚或在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相反的举动。产生隐性抗拒行为的学生会散发出与规范相反的言论,或者做出与规范无关的举动,类似于“你说向东我向南”。
隐性抗拒行为往往是学生的行为隐蔽化,使得教育无的放矢,减少了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行为的传播会使得班级松散随意,给班级管理造成阻力。
3. 学生的隐性伤害
学生的隐性伤害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隐性伤害和学生间的隐性伤害。隐性伤害可能是语言上的、行为上的或者是态度上的,具体表现为辱骂、嘲笑、讽刺挖苦等,或者公开学生的隐私,公开学生的生理缺陷,故意与优秀生比较,拒绝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孤立学生或者破坏学生间的友谊,剥夺学生的休息时间和睡眠等,造成学生的身体或者精神痛苦,从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隐性伤害对学生的人格、自尊、自信心、生活态度、行为模式等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4. 学生考核中的隐性失分
隐性失分是指学生的非知识性的失分,是因为思维定势、心理焦虑、解题策略失误、审题不清、书写错误等等引起的失分,还有的表现为考试时都在积极地回答问题,但是在做无用功或者在效率上事倍功半,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回答不准确等。这种失分在考核中很难被自身发觉,但是在考试后会容易发现并产生后悔和自责行为。隐性失分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下降,惧怕考试或者回避考试,表现为平时学习不错,一到考试就低分,还有的在考试前产生身体反应,如头疼、恶心、呕吐等,隐性失分对学生的打击是致命的,甚至影响学生的前途。
以上4种隐性行为是在学生中常见的,但却是不容易发现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细致观察,及时发觉,并适时进行教学控制,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这些隐性行为是怎样获得和发展的,学生对于这些行为的态度如何?包括要了解学生的经历和态度等;教师要了解在什么环境或者情境下会产生学生的隐性行为,这些隐性行为需要如何做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隐性行为对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及时发现和控制消极的隐性行为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或者它应成为教学中研究的课题。减少学生的消极隐性行为,健康学生的学生成长环境,理应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注行为 篇2
十五、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分别承担了江苏省教研课题《小学生实践感悟教育研究》、《小学生体育艺术2+1的行动研究》、无锡市规划课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为我校“实践教育”办学思想的提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分析,更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随着学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我校选择了“小班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新的突破口。
十二五课题申报前,课题组教师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小班化、教学行为、课例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取经”、专家到校“传道”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为小班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教学计划,进而改善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不能单看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表现,还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参照物。小班化教学,应该关注“全人”发展,要营造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更多地要关注中差生的课堂表现,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学校实践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步建立了“六要实”的小班化教学理念,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踏实,学生的学习情感要真实,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实,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充实,学生的学习人格要诚实,学生的学习知识要扎实。
二、教学环境改善:创设“个性化”育人环境
小班具有人少、活动空间大的优势,由此使小班文化环境的创设与我校文化、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成为了可能。每个小班教室就是学生成长的快乐的“实践乐园”,它的格局、造型和色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能力提升和习惯养成。目前,我校走出了一条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之路。具体表现在:
1.注重“实践乐园”的整体性。在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中,教师把班级文化与实践教育理念交融,将教室分成了四个区,即“学习区(书籍、网络)、材料区、操作区、展示区”,让学生在操作中能循序渐进地经历“理论的学习、工具的准备、实体的操作、成果的展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实践链”。
2.凸显“实践乐园”的独特性。因为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等各不相同,使得班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兴趣趋向各异。各班的实践流程尽管一样,但是各个区域的名称迥然不同,如我校有的班级以国防教育见长,各功能区的名称分别命名为:“兵书馆(学习区)、兵器库(材料区)、实战阵地(操作区)、战利品展览馆(展示区)”。
3.强调“实践乐园”的动态性。在教室文化环境的布置上,教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了开放、动态、有延续、有生命力、可更换的布置方式。像低年级教室的文化布置,教师主张“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既要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又要想方设法“用心灵来呼唤心灵”。像中、高年级的教室布置(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组合等),就彰显“厚重笃实”的风格。
三、校本培训改善:开展“驱动式”课例研究
我校以“课例”为载体,灵活采用了“驱动式”研究,来提升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具体细化为:第一,捕捉主要问题性教学行为。子课题组围绕《2011版新课程标准》、学校校本特色和小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学科编制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师主要在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等行为上需要与时俱进,重点改进。第二,确定主题性教学课堂。课题组围绕“快乐教学百分百、指导方法百分百、端正态度百分百、养成习惯百分百、知识获得百分百”中的一个主题,()逐个进行深化研究,构建了“每一个有快乐的课堂”、“每一个有方法的课堂”、“每一个有态度的课堂”、“每一个有习惯的课堂”、“每一个有知识的课堂”。第三,形成持续性研究过程。课题组按照“学习理论(听取讲座、阅读书籍、撰写心得)――第一次集体备课――上课、集体反思――第二次集体备课――第二次上课、第二次反思、录像――撰写课例――修改、评选课例”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课例研修。第四,展示实效性研究成果。利用“区教育科学研究网站”,学校创建了小班化课题网页,将每位课题组的优秀课例挂在网上,供教师互相欣赏、分享他人的研究结论。除此之外,分上、中、下三册编辑《小班化课例集锦》,形成“智慧锦囊”,以便向外推广。
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体现了“开放式讨论、保留式改进、集约性研究、条理化行文”的特点,实现了以教学改进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重点,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
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善:定制“私人化”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在践行这种新的教育评价上,我校小班化教育教学做了积极的尝试:
1.编制《学生成长手册》。我们通过使用《小班学生成长手册》,构建了小班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手册全名《梦・践行・渐远》,蕴含着我校实践教育的理念,结合“中国梦、教育梦”的精神,勉励学生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从峰影出发,走得更远、更好!整个手册采用活页设计,方便家长与孩子们不定期装订整理材料。手册内容囊括了学生的奖励、荣誉、成长中的`闪亮瞬间等。教科处给每位家长发放了《?�T小班学生成长手册?�U使用说明》,指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精心扮靓学生的这本“风采录”。
2.发放《学生“圆梦卡”》。我校以“圆梦卡”为激励手段,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主要是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达到“改善学习行为”的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全校各班按人数发放“圆梦卡”,并建立“‘圆梦卡’光荣簿”。每月初,各任课教师对照“圆梦卡”评价项目和要点,或者结合班级学生课堂行为特点设置相应的评价要点,向学生说明每月一个或两个评价项目和要点;每月末,根据学生训练的达成情况,在“圆梦卡”上按顺序在相应月份的空白处记录评价项目;学期末,根据“圆梦卡”上的评价记录、“圆梦之星”获得的次数按比例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并将“圆梦卡”放入《学生成长手册》。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小班化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下,我校教师获得了自我超越的动力,产生了持续改进的愿望,我校学生拥有了愉悦的学习心态,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汲取了丰厚的知识琼浆,张扬出了他们的生命精彩!
关注课堂行为 提高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策略
1、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准备策略,即怎样备课。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识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求知创新的源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象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后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教师讲解,学生只会学得一知半解,学后就忘。但如果能够结合实例,创设情境,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对人类产生的重要作用,我选择了唐海平老师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活动。)
课件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前后四位同学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生存实验时按自己的理解提供了三件物品,通过全班的讨论得出最佳组合“工具刀、火石、指南针”,从而获知“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适当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的“网站制作简介”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后。我就安排好了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网页设计。任务有:①新建站点②添加新网页③利用表格布局网页④插入表格⑤添加图像⑥插入动画⑦设置背景⑧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⑨设置超链接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网页,从易到难地学习。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再如:《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节课的课堂活动问答题中,我有意给出了几道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这个题目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学生们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几十万年,有的几千万年,有的甚至还是永远保留。于是教师就要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又如:校运会上你的同学参加跳高项目的成绩是1.8米,他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搜索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然后就简单地把1.8米乘以6作为答案。事实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上的知识,考虑到地球月球相互的引力,以及每个人身高不同从而重心高度不同等等因素,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6年4月。
关注学习行为促进主动发展 篇4
一、营造教育教学情境
学生在校期间大约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在教师、学生、教室等因素组成的环境中, 师生关系、教师行为、环境布置的优劣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首先, 师生之间应体现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 教师要消除师道尊严、“恨铁不成钢”、“朽木不可雕”等陈旧错误观念,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作为独立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与教师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合作中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其次, 教师的行为要有助于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放开的状态, 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 以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 以工整、精辟的板书指导学生, 以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 以灵活的教学机智组织学生……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第三, 教室环境的布置要体现教育思想, 组织方法要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如开辟“相信我们能行”专栏, 学习之窗里展示优秀作业及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成果等,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节奏, 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的活动。
二、注重指导学习行为
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要靠教师的关注、指导。为此,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1、发现各种问题, 激发主体参与
我国古代文人郑板桥把“学问”拆成“学”和“问”, 他认为有学无问, 只是一条“钝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 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 价值大不一样, 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问题上。例如:在学习《鸟岛》时, 我设计让学生首先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鸟岛在哪儿?为什么叫鸟岛?鸟儿在鸟岛上干什么?……提得多好啊!二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 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从自己的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 主体参与能力锻炼的过程。
2、引导主动探究, 获取主体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并设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创设机会, 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在学习。如在学习《鸟岛》时, 我巧借绘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表现自己的理解, 学生果然兴趣大增, 读书、思考、想象、绘画、交流, 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学得孜孜不倦、情趣盎然。
3、加强互助合作, 启发主体完善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 每个学生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 而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互补, 能把学习知识、技能和交往能力的锻炼熔为一体, 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统一起来。小组合作、大组交流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既优化了学习过程, 又培养了团结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习主体逐渐趋于完善。
4、增加成功体验, 促进主体发展
关注行为 篇5
编者按: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征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通安全管理者。特别是车队基层领导有必要科学认识驾驶员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对策。这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输效率,增加企业营运收入。本期起。本刊将为车队管理人员独辟专栏,以加强经验交流。期盼大家各抒己见。踊跃来稿。
依据驾驶员在试验阶段发生危险状况的次数,将其分为冲突多发、一般、少发三类群体,对比分析驾驶员在追尾冲突中的行为特性,发现交通冲突次数与驾驶行为差异相关。冲突多发驾驶员行为特征表现为:1)跟车过近,未能与前方车辆保持足够的车间距离;2)危险状况发生后,驾驶员在刹车初始阶段制动较弱。未能果断地快速采取强制动,最后才不得不一脚刹停。利用这两个特征,可以对具有事故隐患的驾驶员或驾驶行为进行有效区分。
如果是连续十几小时的长途驾车路程,不但要预防生理性疲劳,还要提防心理性疲劳。避免事故意外发生。驾驶员在连续加强作业后所出现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驾驶操作效率暂时下降的现象,医学上称作“驾驶疲劳”。心理性疲劳主要是指,由于长期重复单调作业而产生的厌倦感,可导致驾驶员的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下降,从而产生头脑不清醒、昏昏欲睡的“公路催眠现象”。
“公路催眠现象”的对策:开车前让驾驶员充分休息
驾驶疲劳的产生跟睡眠情况、驾驶时间,高速行驶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睡眠的情况包括睡眠时间是否充足、睡眠时刻是否恰当及睡眠质量是否够高等几个方面。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驾驶员若前一天的睡眠时间在4.5小时以下,而驾驶时间超过10小时以上,则肇事率一定很高。从医学角度,人在午夜,特别是凌晨3~4点最想睡觉,所以这个时间最好不要开车,如果不得已开车,则一定要格外注意,小心慢行。因此,车队管理人员在安排任务时,一定要给开车驾驶员留出充足的时间休息!
进行素质教育创和谐气氛
相对噪音,废气等物理、化学因素,周围人的心理气氛、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驾驶员的心理疲劳影响,所造成的危害更大、更持久。具体而言,例如有司机归心似箭,热切期盼回家,这种急切的心情令人分心或是造成开车过快;还有的几个人结伴而行,一起驾车,最好彼此脾气相投,气氛和谐,有这样的好心情也利于开车,避免心理疲劳。疲劳驾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驾驶员以及车上其他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及时调整驾驶者的状态。同时,提醒驾车时不要放过于舒缓有催眠效果的音乐,夜间尽量避免驾车,有午睡习惯的人,在中午1点左右时间要避免困顿和疲乏。总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只有让其认识疲劳驾车的严重危害,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调节情绪!
驾驶员的“路怒症”及对策
所谓“路怒症”就是指带着愤怒去开车。“路怒症”概念最早来自国外心理学界,用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指驾驶员的怒火爆发出来,猛烈程度叫人大感意外。
强化驾驶员的心理自我调节
比如,要使驾驶员具有“你的情绪你负责”的意识。学着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多人只知道要释放情绪,而不知道管理情绪。保持好心情有多种途径,听听能让自己心情开朗的音乐,想想今天发生的开心的事。遇到让你愤愤不平的人和事,先深吸一口气,问自己:需要为不认识不相干的人生气来惩罚自己吗?千万不要因为逞一时之快而驶入危险的陷阱,要知道,你的情绪由你负责。在驾驶人员素质与公共交通等外界因素无法有效改变的情况下,防止“路怒症”最切实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调节,让心情“慢下来”。曾经有人比喻过“汽车如同和平时期的炸弹,交通事故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汽车的能量来源于汽油的燃烧并表现在行驶速度上。众所周知,汽车速度越快,它所蕴含的能量就越大,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越大,对“问题司机”加强安全教育
将安全服务教育辅导工作的重心放在测评得分低、事故和投诉频发的驾驶员身上,向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以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向他们宣传提高乘客满意度指数,安全行车和规范服务的重要性,并着重介绍优秀驾驶员先进事迹,鼓励他们向先进学习。
经常向驾驶员灌输科学知识
要通过讲课培训等形式让驾驶员明白,在行车中的视力是随相对运动速度而变化,车速越快,视力下降越大,当车速达到72公里/小时,视力为1.2驾驶员,此时会下降到0.7。另外,眼睛至焦点的视认距离也随车速而变化,当行驶速度为60公里/小时,视认距离为240米,80公里/小时为160米。也就是说,车速提高1/3。而视认距离将减少1/3。车速对视力的影响是超速行驶肇事的生理原因之
全程关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篇6
[关键词] 全程关注 消费者 购买行为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是一个企业成功推出自己产品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的一步。在营销战略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目标市场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结果,它是整个战略制定的基础和战略实施成功的保障。因为所有产品的销售都是针对消费者的商业运作行为,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消费者行为可以分解为三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一、消费者的购前行为
消费者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总是在满足与不满足之间做封闭的循环运动。消费者心中理想的产品就是“物美价廉”,希望自己的购买行为在别人眼中是非常成功的,并希望购买到的产品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既然有如此高的要求,就会慎重的考虑,尽可能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需要大量的信息,消费者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做出正确决策的机率就越高。
消费者的购前行为:收集大量地与自己购买的产品相关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决定是否实施购买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我们熟知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二、消费者购买进行中的行为
目前,大多数超市和商场在陈列商品时都是分区的,如:日用品区、果蔬区、服装区等。这就使不同品牌的商品被同时摆在消费者面前,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但也会使消费者在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时感觉到困难。
消费者购买进行中的行为分解为两部分:浏览商品和购买商品。
在这一过程中,除上述因素仍起作用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应当注意:
1.廣告:主要是售点广告,它能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提醒购买的作用,而且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只要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就不能回避售点广告。
2.购买的难易程度:不同品牌产品的性价比,在消费者不了解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而如果消费者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对企业产品做出正确的性价比分析,则该企业产品就会被选中。反之,机会就会减少,这来源于企业平时对产品的广泛宣传。
3.渠道:渠道是企业产品销售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转。所以要保证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之后,在销售终端能够马上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否则,购买决定转化成购买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将会无限延长。
4.终端促销:一般以价格促销为主,在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购买便宜的商品,所以终端促销对消费者购买进行中的行为影响是最大的,多发生于一些家庭必需品购买行为中,尤其是在人们浏览商品没有明确的购买意向时。除价格促销以外,还有人员促销、赠品促销、赠券促销、返券促销、现场产品演示促销等方式也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5.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的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员工价值和形象价值的总和)与顾客总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的总和)的差额。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如果顾客总价值高于顾客总成本或者两者差别较小,即顾客让渡价值较少,顾客就不会与商家斤斤计较;如果顾客总成本远远高出顾客总价值,那么顾客将会对产品或服务不满,从而使商家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因此,商家在营销过程中要考虑消费者的让渡价值,尊重消费者,赢得消费者的谅解。
6.消费者的心理钱包因素:所谓消费者的心理钱包因素,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发生时对钱包的重视程度,即是否舍得花钱购买产品。钱包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其相对于该消费者的重要性也就越高。
三、消费者的购后行为
消费者已经购买了其需要的产品,但购买行为并没有结束,因为消费者往往会在上一次购买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下一次购买。
消费者的购后行为:是指消费者使用产品和用后评价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1.产品质量:消费者在实施购买行为后,首先要先验证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要求,如果符合,消费者会感觉非常满意,那么重复购买的行为就会发生,进而成为产品的忠诚消费者;如果不符合,消费者会非常失望,并对产品及其生产厂家望而却步,绝对不会再次购买,即使生产企业已经改进产品,也不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2.与广告宣传的吻合度: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如果产品经过使用符合期望甚至超出期望,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也会很高,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就高,还可以为产品做免费宣传;如果与期望不符或偏低,消费者满意度也会很低,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就低;如果使用产品后给消费者带来负效益,则消费者就会产生抱怨,甚至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给产品做负面宣传,影响公司声誉以及以后的产品销售。
3.售后服务:企业应建立起和用户的长期关系,开展售后服务工作,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能够延伸——到达企业本身,对企业品牌产品信赖,进而爱屋及乌,促进企业相关产品销售,“海尔”是最好的例证;反之,如果产品质量本身很好,但不善于维护和用户的关系,没有周到的售后服务,尤其是在产品出现故障时没有及时为用户解决问题,就会降低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也会影响企业其他产品的销售。
企业应在购买的三个不同阶段认真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才能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延长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持续购买的时间,节省企业的市场推广成本,毕竟增加一个新顾客所需费用是巩固老顾客的N倍。
参考文献:
[1]苑玉凤主编:市场营销学原理与实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李世嘉编著: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关注行为 篇7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学习兴趣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听课积累和大量的案头工作, 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 生源性原因。
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 内心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语言平淡, 甚至无意义重复, 学生感到厌烦, 因而采取不当言行以示不满。其二, 挫折感与紧张感的发泄。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学生“达标”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 获得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败, 面临教师的批评和指责。挫折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感, 紧张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出来。其三, 寻求注意, 提升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时, 便常以违纪的形式来寻求教师和同伴的注意, 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2. 师源性原因。
其一, 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学生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学生犯错时, 有的教师既不分析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度, 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是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 从而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趋向尖锐化。有的教师则对学生要求过低,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不冒犯教师, 就对学生所做的事置之不理。其二, 滥用惩罚。从表面上看, 惩罚的手段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则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 更易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 可能诱发学生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其三,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 教师常常产生震怒的情绪, 严厉处罚违纪学生, 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 更不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 因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和反抗。
3. 与家庭、社会有关的原因。
正在经历身心成长发育的学生还无法完全理解社会的各项行为准则, 这常常导致学生个体与社会的直接冲突。另外, 大众传媒如电视上有关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过度渲染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研究表明, 当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暴力行为发生的环境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 他们就有可能效仿这种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般地说, 教师可采用的控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根据采用方法的性质, 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 强制性方法。
包括命令、监视、伪装、惩罚。教师的命令可以是绝对的指令, 也可以是温和的说理。监视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特有的控制手段, 即从教室后门的窗口处观望学生等。伪装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掩饰笑容, 假装生气;二是威胁以表示即将实施惩罚 (但实际上并未使用惩罚或事实上不可能进行惩罚) 。在强制性方法中, 教师最常用的是惩罚。惩罚的范围包括口头指责、课后留校、罚做作业, 以至体罚、停学甚至开除学籍等。强制性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 须慎用;有些过分的强制性方法须禁用。
2. 温和性方法。
包括回避、暗示、明示。回避即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既不干扰教学, 也不影响其他学生, 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就没有必要管束。如在讨论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而教师知道这个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程序时,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暗示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作明确的反应, 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与行为发生者沟通。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 为避免影响课程的进行, 教师可继续上课, 但可以始终看着有不恰当行为的学生, 或站到这个学生身旁, 用眼神示意学生, 直到他 (她) 停止问题行为。明示即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教育倾向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提出和善劝说, 以阻止问题行为的蔓延。
3. 和解性方法。
包括教师的放松和对学生文化的认同。放松体现为课堂纪律的“松动”, 它有两种形式:有条件的豁免和取消得不到遵守的规范。如果一条规范常常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遵守, 如果学生相应的违纪行为并不威胁到教师的权威, 这条规范就有可能被取消。如下课前几分钟, 如果教师讲授完毕,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做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小声讲话、讨论或不太出格地嬉笑, 在一些教师那里是被允许的。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违纪, 更不会给予处罚。认同学生文化则是以学生认可的方式控制课堂。如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授课, 使可能发生的师生冲突隐藏到笑声背后, 教师对学生并不严重的插科打诨表示接受甚至主动参与。和解性方法可以在师生关系融洽、班集体内部凝聚力强的情况下采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 把要求变为程序和常规。
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后, 教师还应把要求适时地转化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可参与规则的制定, 讨论规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也可对现有的规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但教师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制定规则。在规则语言的使用上, 一般使用正面教育的语言, 如“尊重他人”、“按时完成作业”等;为禁止某些行为而使用“不准抽烟”、“不准打架”等语言也是必要的。
2. 强化和巩固规则。
班集体一旦形成了制度和规则, 师生双方就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这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 并及时、恰当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强化和巩固规则的过程中, 正确灵活地运用奖惩手段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 要想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给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懂得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奖励的办法是最有效的。也可适当地使用反面教育方法, 如公开批评、课后留校、让学生重做某事等。
3. 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关注行为 篇8
一、灵活选择“探究式”或“接受式”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接受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由此看来, 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 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而有效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 只用一种探究的方法教学是不可取的, 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小学数学的知识领域, 有些内容要采用接受式为主的教学, 如最原始的数学概念:自然数、直线、射线、有关计量单位等等, 这些知识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需由教师直接告诉相应的概念.有些数学技巧的培养, 往往要通过练习法, 如计算、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等等.有些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规律等部分内容适宜于“探究式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反对机械的“接受式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探究式”和“接受式”, 以及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人认为教学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是否参与到学习过程, 并获得良好的体验, 获得知识是第二位的, 导致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另一个极端.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 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 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朴素的知识, 才使得新的学习和探索成为可能.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前后联系的, 如果前面知识掌握不扎实, 学生对知识结论不理解, 则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在实施课改的今天,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无可非议, 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教学过程, 忽略了教学结果, 教学时外在东西太多, 学生一直忙于演练、操作、交流, 忙于应付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活动, 这样的话, 只能造成他们心浮气躁, 沉不下心来进行数学思考, 知识的总结, 也就谈不上对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有时必要的练习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好的练习设计也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 在学生学了小数加减法后, 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新华书店门口贴了一则广告:今天新到以下书籍, 欢迎购买.
《谈谈新的学习方法》5.35元
《新十万个为什么》10.90元
《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00元
《脑筋急转弯》11.10元《趣味数学》6.90元
请问
1. 看到这则广告, 你首先想到什么?
2. 你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什么?需要多少钱?
3. 哪种书最贵?哪种书最便宜?比一比差多少.
4.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是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 学生很感兴趣,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巩固了知识, 又表明了学生的各种思维, 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又发展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要把重视教学过程和重视教学结果统一起来, 保持过程和结果的平衡, 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有效结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 有些教师由于操作运用不当, 使这种活生生、充满人文精神的学习组织形式变成一种低效、高耗的表演形式, 有的课堂教学轰轰烈烈, 教学效果甚微;有的违背教学规律,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知道,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 它需要独立思考, 学生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两箱苹果, 如果从甲箱取出16放入乙箱后, 两箱苹果正好一样多, 那么原来甲箱苹果比乙箱多几分之几?”时, 我采用了分层教学法.首先是让学生尝试独立探究, 如有困难则可以小组讨论, 或是求助老师.师:“如果你经过独立探究后, 还有困难时, 老师提供给你两条求助热线.第一条热线是请教课本, 看书自学, 然后在组内求证.第二条热线是寻找他人帮助, 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在组内进行, 也可以组与组间进行.”引导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 巧妙创设合作学习时机的切入点, 合作变成是一种需要, 是不由自主产生的, 能达到最高效的:求助者在合作中获得成功, 独立探索成功者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证明和提升的喜悦.真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 交流活动也就自然、实在, 促进了学生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关注学生、关注教材, 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行为 篇9
一、设计课前预习任务,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 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强化认识;二是通过实时观察, 指出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并督促其改善提高;三是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 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并学会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及时巩固新知识;养成课堂注意倾听的习惯等。以下主要从预习这个角度, 分析以预习任务作为牵引,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例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 调动学生去预习、发现, 提前感受新知。本次预习任务如下:1. Please name Chinese festivals and western festivals as many as you can. 2. Choose one festival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find any information about this festival and share with us. 以上预习任务的设计与传统有所不同, 这个任务不仅与单元主题相关, 而且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 去挖掘自己感兴趣的节日, 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如此一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尊重了学生兴趣、学习的需要;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强调的是, 预习任务的设计不宜过难;也不宜以枯燥的词汇、课文学习为单一主线;而应以基于学生兴趣设计任务。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更为主动的投入预习,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的激发应该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狠抓。作为教师要狠抓学生的“兴奋点”, 以此激趣, 调动学习。
例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Fashion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以图片刺激的方式进行导入, 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出来。首先, 英语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 搜索最新的时尚资讯, 如服装类的、鞋子类的等, 然后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图片, 制作成PPT形式;其次, 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 并配上与主题相符合的背景音乐, 调动学生的感官。此时, 学生学习的欲望开始膨胀, 越来越想知道本单元学习的fashion内容是什么呢。等图片和音乐结束, 英语教师立马抛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fashion呢?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 开始热闹的探讨, 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又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Welcome to Sunshine Town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了一个互动的环节。互动内容如下: (学生学完Reading内容后) 假如你是当地导游,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Sunshine Town。由于学生需要挑选角色, 融入角色去互动, 因而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紧接着, 学生开始设计对话, 并努力做好“导游”与“游客”的身份。最后, 学生展示扮演结果。展示不仅为学生得到尊重、充满成就搭建了平台,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展示中得到提高, 学习效果倍增。
三、设计合作探究任务, 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 英语教师要注重合作探究任务的设计, 以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更为关键的是,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如主动交流、思考获取知识;分析问题, 得出答案。此外, 合作探究方式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例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Shopping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结合学生能力和特点, 设计了合作探究任务,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合作探究任务如下:请探究实地购物和网上购物的优势与不足。探究之后, 再交流你更喜欢哪一种购物方式, 为什么。这一探究任务是基于单元主题引申出来的。由于这一任务具有极强的时代感, 并与学生生活相关, 因而学生的探究兴致高涨。有学生提观点;有学生记录;有学生倾听再发表等。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尤为浓厚;学生也学得更深入。由此可见, 英语教师可以以合作探究任务为牵引, 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在设计探究主题时, 融入贴合学生的元素或者是时代元素, 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在互动时教师还要适当进行调控。
关注行为 篇10
以合同形式规避缴纳社保费义务
典型案例1:
1999年起王某即进入某建设工程公司工作, 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 合同约定工程公司每月向王某支付300元社会保险补贴, 王某自行缴纳社会保险, 合同履行过程中王某因公受伤的医疗费由公司负担, 因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王某自行解决。2003年9月, 王某因病住院, 共花费医疗费3万余元, 由于工程公司不予报销, 王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法院认为:为劳动者及时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双方在合同中关于“王某自行缴纳社会保险”、“因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王某自行解决”等约定违反法律规定应属无效。由于工程公司未为王某缴纳社会保险导致王某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责任应由工程公司承担, 故判决工程公司向王某支付医保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
典型案例2:
郑某于2011年4月17日入职某商贸公司, 任职外勤业务员。双方签订了期限自2011年4月17日至2012年4月16日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书中第二十一条约定:郑某在北京市区服从岗位调动, 保险自上, 企业将应负担部分打入本人工资卡中。商贸公司另与郑某签订补充协议, 自动放弃不上保险的员工公司每月打卡480元。后郑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主张商贸公司未按协议约定支付社保费用, 要求商贸公司支付其于2011年4月至7月期间自行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计2189.32元。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以保证劳动者享受相关待遇的法定义务。本案中, 郑某在某商贸公司工作期间自行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共计2189.32元。某商贸公司主张已在发放给郑某的工资中包含有每月480元的社会保险补偿, 但某商贸公司未能提交充分证据材料证明已经实际履行劳动合同书中的每月支付郑某480元社保费用的义务, 故法院判定该公司支付郑某已经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共计2189.32元。
法官提示:
明确社会保险属强制性规定, 现金支付保险补助的约定无效。
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是一项宪法权利, 而社会保险是公民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最主要的一种途径。《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伴随《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 相关制度更为明确。根据法律规定, 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不得采取任何方式逃避。但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 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缴费义务, 强迫劳动者签订自行缴纳社会保险的同意书, 有的用人单位还在工资构成中加上“社保补助”一项, 以给其违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一旦发生争议, 用人单位往往就会主张, 由于劳动者自己同意不上保险, 而且单位已经支付劳动者社保补助了, 所以, 不应再赔偿劳动者的相关损失。
用人单位的辩解听似有理, 但实际上, 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 用人单位妄图通过约定的方式来剥夺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是违法的。《社会保险法》从立法上明确了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权利是一项绝对权利,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用, 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即便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真实合意也不能规避这一强行的法律规定, 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确立了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就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按照社会保险的项目、保险费缴纳的方式和标准、保险待遇的内容和标准等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相关手续。因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而导致劳动者遭受损失的, 用人单位应予赔偿。因此, 类似“王某自行缴纳社会保险”、“因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王某自行解决”、“保险自上”等约定应属无效。在有些情况下, 即使用人单位支付了所谓的社保补助, 但这种补助远远不能弥补劳动者将要遭受的损失。用人单位规避缴费义务的上述做法确实减轻了自己的经济负担, 但在无形之中却损害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法官同时提醒劳动者, 千万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而接受用人单位支付的现金形式的社会保险补助, 因为社会保险制度是在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一个完整体系, 能够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享受相关待遇, 且各项待遇都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 而所谓的社保补助, 是远不能抵御上述风险的。如果用人单位企图以合同形式规避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 劳动者应当及时向相关社会保险机构反映, 要求用人单位依法补缴。在有些情况下, 如果劳动者已经自行缴纳社保费用的, 也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应当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缴费。
法官同时提醒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签订的以社会保险补助代替缴纳社会保险的约定是无效的, 不能企图通过这种方法规避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 一旦争议发生, 单位不仅要为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报销医疗费等, 造成双份经济支出, 还有可能被有关行政部门追缴滞纳金和罚款,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以“农民”身份设置障碍, 侵害农民工合法社保权益
典型案例1:
伏某系外埠农业户口。2002年6月25日, 伏某入职某餐饮公司, 任厨师, 月工资1500元。某餐饮公司以伏某系农业户口为由, 未给伏某缴纳养老保险。2011年5月25日, 伏某因家中有事, 主动停止工作并办理了离职手续。后伏某了解到, 享受社会保险是其正当的权益, 在与单位协商未果后, 伏某依法提起仲裁和诉讼。
法院认为: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依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的规定, 自2010年1月起, 用人单位可以为农民工补缴养老保险, 故某餐饮公司应依据《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第十五条以及《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负担2002年6月25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未为伏某缴纳养老保险的补偿金, 据此, 判决某餐饮公司支付伏某2002年6月20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未缴纳养老保险的补偿金1万余元。
典型案例2:
吴某为农业户口, 于2008年5月7日到某电力技术公司备货打包组工作, 月工资为1100元。某电力技术公司未给吴某缴纳社会保险。2009年11月12日, 吴某患乳腺癌住院手术及化疗, 支出医疗费43784.06元。因某电力技术公司不予报销医疗费, 吴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法院认为:因某电力技术公司未给吴某缴纳医疗保险, 吴某要求某电力技术公司支付其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无不当, 经审核, 吴某医疗费43784.06元中符合报销金额的为34642.79元, 故某电力技术公司应支付吴某医疗费34 642.79元。
法官提示: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没有身份差别, 应当与城镇职工一样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权益。
据统计,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超过1.4亿, 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超过7000万。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情况较为复杂, 有的有较为固定的就业岗位, 有的辗转于不同城镇, 还有的农闲时出来打工, 农忙时又回家务农, 流动性较强, 因此,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维权意识相对欠缺, 以"农民"身份设置障碍, 主张农民有土地保障, 不存在失业问题, 与城镇职工不一样, 就不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或者少缴社会保险, 这严重侵害农民工合法的社会保险权益。尤其是在工伤保险领域,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煤矿等劳动风险较大的行业, 如果没有工伤保险的保障,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农民工往往得不到及时医疗和救助, 处境十分艰难。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一起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都提供了劳动, 应当享受同一标准体系下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不能因户籍不同而适用不同标准。职工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缴费、国家补助的保障性制度, 直接关系到职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时能否从社会保险制度中得到物质帮助, 是职工的一项重要福利待遇, 如果仅因为职工的户籍是农村而将其排除在外, 有违起码的公平。因此,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在附则中专门规定, 明确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 应当作为职工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与职业相关联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中。法官提示,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没有身份差别, 应当与城镇职工一样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权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 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求用人单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而用人单位也应当积极主动适应法律的要求, 承担起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依法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那些企图以"农民"身份设置障碍, 侵害农民工合法社会保险权益的用人单位, 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滥用劳务派遣, 逃避社保缴费义务
典型案例:
刘某系农业户口, 于2001年6月到某物业公司工作。2007年10月15日, 在某物业公司要求下, 刘某与某劳务派遣中心签订了劳动合同, 合同期限自2007年10月15日起至2008年6月30日止。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 某劳务派遣中心派遣刘某到某物业公司从事保洁工作, 刘某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均未发生变化。由于某物业公司、某劳务派遣中心均未给刘某办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刘某在离职后提起仲裁和诉讼, 要求某物业公司、某劳务派遣中心赔偿其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法院认为:刘某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始终未发生变化, 无论用人单位主体如何发生变化, 其所从事的保洁工作未发生中断。基于上述情况, 法院对于某物业公司提出的刘某主张权利已过诉讼时效的抗辩意见不予采纳。刘某系农民工, 《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规定, 农民合同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 符合规定的可以享受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农民合同制职工因用人单位未参加社会保险或未足额缴纳养老、失业保险费, 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待遇的, 用人单位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予以补偿。现某物业公司、某劳务派遣中心未为刘某缴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依据上述规定某物业公司应向刘某支付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期间的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及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某劳务派遣中心应向刘某支付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期间的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及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某物业公司应对某劳务派遣中心的给付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法官提示:
劳务派遣单位未履行法定社保费缴纳义务, 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所谓劳务派遣, 是指劳务派遣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实际用工需要, 招聘合格人员, 并将所聘人员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一种用工方式, 其特点是“招人不用人”、“用人不招人”。在这种用工形式下,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支付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保费用的义务, 但劳动者不向劳务派遣单位提供劳动;劳动者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 但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无劳动关系。劳务派遣用工的初衷是为了实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促进就业的目的;但在实践中, 劳务派遣有被滥用的趋势, 正不知不觉演变成个别企业逃避责任、转嫁风险的手段。
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的就是“逆向劳务派遣”。在正常的劳务派遣中, 应该是劳动者与派遣单位先签订劳动合同, 成为劳务派遣单位的员工, 因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是《劳动合同法》所称用人单位, 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全部义务, 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缴费, 然后再被派到实际用人单位工作。而在“逆向劳务派遣”中, 劳动者已经在用工企业上班, 与用工企业存在合法的劳动关系, 但是用工企业却强迫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转嫁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上述案例就是一起典型的“逆向劳务派遣”。我们看到, 通过“逆向劳务派遣”, 某物业公司甚至企图以时效为由逃避其之前的缴纳社保费义务。
法官在此提醒劳动者, 在入职之前要明确用工形式, 了解劳务派遣的法律意义, 慎重选择劳务派遣公司, 依法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法官同时也提醒劳务派遣单位, 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用工单位应当督促劳务派遣单位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 否则将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连带赔偿责任。
除了上面谈到的“逆向劳务派遣”, 在审判实践中, 很多劳务派遣纠纷背后还存在异地派遣问题。由于现在我国的各项社会保险还没有完全实现全国统筹, 各地缴费的基数、费率等也存在差距, 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就钻空子, 如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在当地招收并派遣职工, 却通过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与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 并为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参保, 以此来达到减少参保费用的目的。异地派遣带来的异地参保, 不仅存在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 在工伤保险领域, 还会面临工伤救治、工伤认定、工伤待遇索赔等程序方面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职工发生工伤时,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但是在异地劳务派遣关系中, 职工发生工伤后能够最先控制险情、将职工送往医院救治的只有用工单位, 不可能等待劳务派遣单位来处理。发生工伤事故后, 如果劳务派遣单位不为工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 劳务派遣工就必须到参保统筹地区去申请认定工伤, 这对于已经受到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工来说十分困难。上述问题希望相关管理部门予以关注。
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损害职工社保权益
典型案例:
王某为某设备公司职工。2011年1月3日, 王某受某设备公司委托到外地检修设备, 同年1月5日, 王某在返京途中发生交通事故。2011年6月23日, 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 王某所受伤害为工伤。2011年7月1日,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 王某所受伤害已达到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九级。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 某设备公司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 2010年月平均缴费基数为2385元, 2011年月平均缴费基数为2471.5元。王某主张, 某设备公司为其缴纳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其实际工资数额, 要求某设备公司支付其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差额27000元。
法院认为:因用人单位未按法律规定足额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 造成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损失的, 用人单位应当赔偿因此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现某设备公司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王某的实际工资数额, 如王某符合申领工伤保险基金的条件, 王某能申领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数额低于其应得数额, 故对王某要求某设备公司支付其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保险待遇差额的诉讼请求, 其合理部分, 法院予以支持。根据王某提交的2010年1月至同年11月工资表及2011年4月30日收条, 法院核算王某2010年月平均工资为3094.96元, 而按王某的现缴费基数, 王某所受工伤能正常申领工伤保险基金, 其本人工资标准应按2521元计算, 故设备公司应支付王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保险待遇差额部分5165.64元。
法官提示:
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损害职工社保权益的, 用人单位应当进行赔偿。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缴费义务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承担;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缴费义务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但在审判实践中, 我们发现, 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也按法律规定的险种给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费, 但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仍然损害了职工合法的社保权益。比如, 根据相关规定,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目前, 社会统筹养老金标准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每满1年发给1%。因此, 如果用人单位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将导致职工在退休之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低于其应得数额。又如, 缴纳了工伤保险费的职工在因工致残后, 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目前,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级别的不同, 分别为7~27个月的职工本人工资, 因此, 如果用人单位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将导致职工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低于应得数额。
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用人单位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往往采取比较隐蔽的手段, 比如, 用人单位将职工工资结构设置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 在缴存社会保险时只按照基本工资计算缴纳;又如, 有的用人单位通过银行卡和现金两种形式分别发放月工资, 在缴纳社会保险费时, 仅以打卡支付的工资部分计算缴费基数;再如, 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提供相当数额的发票来报销用以充抵工资;还有的用人单位则将劳动者的工资发放至其亲属或其他多人银行卡账号下。凡此种种, 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企业成本是降低了, 但却因此损害了职工的合法社保权益。
在此, 我们建议,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社保权益, 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就工资数额及发放方式与用人单位进行明确约定, 尽量约定通过银行转账等有明确支付记录的方式支付工资报酬。在单位通过现金方式发放工资的情形下则应当注意证据的收集和留存, 尽量保留有单位盖章或负责人签字确认的工资收发凭据, 拒绝通过向他人银行卡转账的方式接受工资, 避免在发生争议后无法举证的困境。拒绝发票折抵、向他人转帐等违反财税政策的做法。在用人单位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未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下, 劳动者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造成损失的, 劳动者还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漠视女职工特殊权益, 拒不缴纳女职工生育保险费
典型案例:
刘某于2005年10月入职某会计师事务所, 每月工资标准为6700元。某会计师事务所未为刘某缴纳生育保险费。
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16日期间, 某会计师事务所以刘某休产假未上班为由按照每月3480元标准发放刘某工资。刘某主张某会计师事务所应为其报销2008年5月至11月期间生育费3800元、产前检查费1400元, 并补发产假期间4.5个月被扣发的工资。因双方协商未果, 刘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法院认为:在刘某休产假期间, 某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每月3480标准发放其工资违反法律规定, 某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照刘某的原有工资标准每月6700元补发其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16日期间的工资14490元。刘某在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因生育而产生费用, 某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为刘某报销符合社保报销标准的生育费、产前检查费共计3996.4元。
法官提示:
用人单位应当积极承担其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女职工生育期间的保障问题。《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 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 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 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 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 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生育的医疗费用, 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 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 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
但在审判实践中, 我们发现, 用人单位漠视女职工特殊权益, 侵害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权益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有的用人单位拒不缴纳女职工生育保险费, 有的用人单位故意降低缴费基数, 有的用人单位以女职工生育期间未上班为由只发放生活费, 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截留社保基金支付给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待遇。而从女职工的角度看, 有的属于农村户口, 流动性强, 在城里没有固定住所, 多会选择回到原籍生育;有的为了维系日后的劳动关系, 对用人单位剥夺女职工生育待遇的违法行为忍气吞声;还有的女职工法律知识、维权意识相对欠缺, 认为维权成本太高而放弃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某些用人单位的“嚣张”气焰。
关注行为 篇11
一、“股吧热”的兴起
“股吧”是一个以股民为主要参与群体,分享投资经验、表达思想、结识股友的网络上的股票交流平台。近些年,各式各样的财经网站或者论坛都开设了供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讨论的类似“股吧”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目前股票贴吧有很多,比如东方财富网股吧、和讯股吧、腾讯股吧、新浪股吧等。“股吧”已经日益成为股市消息输入输出、传播辐射的平台,股民通过这一个网络空间可以非常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关注的内容。当然,“股吧”中的许多股市内容和评论整理得也非常专业。“股吧”中众多的参与者常常热心提供许许多多各类涉及上市公司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号称“亲眼所见”,有的保证“听闻可靠”,“股吧”中的很多帖子都聚集着火爆的人气,影响非常大。这个强大的民间交流平台,在热心的网民投资者参与、培植下,正试图让掌握核心信息或者对信息的挖掘有独特功力的人,主动把信息及信息的价值贡献出来,在与志同道合者分享的同时,对自己的投资行为作出决策。它对股市的影响力开始让人刮目相看。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股吧”的利弊互见也日益凸显。“股吧热”的兴起交融了互联网络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体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最新趋势,尤其反映了投资者对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和获取上市公司真实信息的强烈要求。“股吧”的信息反馈和舆情监督促进了上市公司履行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披露义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满足了普通投资者要求获取上市公司真实信息的良好愿望。普通投资者可借助“股吧”降低搜索、收集和核实原本无法获得或求证的上市公司信息成本。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瑕疵,马上可以在“股吧”上被人质疑,进而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声讨”。那些注意投资者关系处理的上市公司,已经把“股吧”作为了解投资者信息的一个渠道。证券监管部门也对“股吧”的动向十分关注。
当然,作为便利投资者和促进证券投资信息流通的“股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也存在着不少副作用。“股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发布主体和真真假假的上市公司信息,造成这些平台发布的信息在可信度上往往大打折扣。随便进入一个股票的“股吧”,就可以看到许多所谓的“内幕消息”,而且讲得活灵活现,似乎消息发布者就在公司高管会议的现场,或者参与了公司机密动向的策划;还可以看到不少所谓的“主力动向”,主力什么时候建仓,什么时候洗盘,什么时候撤退,一应俱全;更有甚者,在“股吧”上会突然冒出“指挥令”,即刻买进某某股票,今天收盘会冲击涨停等。观察一段时间,往往会发现有的消息纯粹是造谣,有的则是一些“托儿”,利用“股吧”为庄家散布消息,从而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作为非主流的信息发布传播平台,对“股吧”,如何扬其利,抑其弊,值得探讨。
二、关注“股吧热”中的行为金融现象
随着“股吧”的兴起与活跃,信息海量堆积,表达的意见莫衷一是。在这一发展阶段,“股吧”等网络传播市场呈现出一种无数的帖子、无数的小道消息和无数的“人肉搜索”这样的全新特征。但为何“股吧”等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会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本文认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诠释这股热潮背后的推动作用。
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的时候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在对人类行为有限理性的基本假设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因素注入到投资决策过程之中,认为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股吧热”的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不成熟和不健全的中国证券市场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由于中国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缺少必要的证券投资知识、技巧以及正确的证券投资理念,所以中国的证券市场必然呈现相比较其他成熟市场而言更加突出的行为金融现象。以下从三点论述“股吧热”中的行为金融现象。
(一)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又称从众行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投资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理论,最早是由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表现为当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识别能力的差异使某个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时,他往往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中提取信息,从而采取类似的行为。当大量投资者都聚集在某一信息并随波逐流采取极端行为方式的时候,就必然导致所谓的“羊群效应”。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典型的弱势有效市场特点,这就决定了一般投资者很难获取有效信息,即使获取,也成本太高。所以,其中的绝大多数投资者不善于自己独立思考,更喜欢根据别人的言论作为自己投资操作的依据,于是,越来越多的网民投资者加入“股吧”,从众而动。
(二)噪声交易
由 De Long、Shleifer、Summers 和 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者模型(DSSW模型)认为,噪声就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严重偏离的虚假或失真的非理性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与投资价值无关,噪声交易者可能在收集处理信息和预期收益的某一环节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导致他们根据错误理念来选择证券组合。“股吧”模式由于自身缺乏有效的验证和纠错机制,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消息和劣质信息,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噪音”。此时,证券市场上众多的投机者就会忽略相关基础信息的查找和验证,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该证券内在投资价值毫无关系的“市场噪声”上,最后往往导致证券市场常规信息披露受到干扰,降低了正常的信息披露机制传导效率。
(三)痛恨遗憾
“痛恨遗憾”是指投资人最痛恨厌恶的是错失投资良机,一想到没有及时抓住的赚钱机会常常令这些人追悔莫及,甚至痛心疾首。当普通投资者从各种渠道知悉错失的投资信息,并通过“股吧”这样的网络交流平台传播强化后,信息的传递链条必然会放大并且失真。于是,许多投资者的“痛恨遗憾”就会变得比以往更大,往往违法分子就会利用“股吧”这样的网络交流平台,以讹传讹。所以,“股吧”这样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常常会成为市场操纵、散布虚假信息和从事非法证券活动等证券违法活动的场所,而互联网特有的“几何传播”模式更加重了各类证券违法活动的影响和危害。
总而言之,证券投资者在证券投资决策过程中,总会把各种各样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动、观念习惯和社会规范加入自己的投资行为中,而影响这些行为的一大关键就是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质量。
三、“股吧”理性发展的出路
为了规避普通投资者的风险,也为了“股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网民投资者,非常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股吧”及“股吧”参与者进行引导和规范,使其走上理性发展的道路。
首先,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股吧热”现象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主流和非主流信息披露模式的一场交锋。“股吧热”反映出目前中国特色的指定媒体信息披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强烈需求,也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各类信息飞速传播的趋势和特点。一方面,需要对现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渠道和模式作出变革,充分发挥出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进一步探索改良实时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可行性。在当下的信息披露体制下,虽然也指定了证券信息网络披露媒体,但充其量只不过是纸质证券信息披露的“网络版”,根本没有体现出网络平台的自身优势。另一方面,主流证券信息披露模式在效率、质量和合法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如缩短证券信息披露周期,加强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都是面临信息网络化趋势时对现行证券信息披露模式作出及时调整和应对的方法。
其次,培养拥有理性投资理念的股市投资者。具体而言,应当号召“股吧”中的网民投资者认真学习各类证券市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巧,加强投资风险意识,主动不打探小道消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深入分析拟投资的上市公司,从而做出理性可行的投资决策,避免自己跟风炒作或追涨杀跌。这样,广大的网民投资者才会真正做到“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再次,积极健全各项关于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法律法规制度。例如,证券监管机构可以联合有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对借“股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故意散布虚假消息、泄露内幕信息和从事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等行为,加强稽查和监管力度。又如,为避免“股吧”成为产生各类虚假和违法信息的温床,出台一些规范“股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规定,要求相关网站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切实履行信息过滤、审查和验证义务。
最后,互联网上的股吧论坛原则上是具有编辑报道性质的媒体,而媒体作为新闻的提供者就必须在传播之前仔细审查其内容、来源和真实性。因此应建立有效的股市信息传播制约机制,以完善的制度与有力的监督保障股市信息的良性传播。倘若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对“股吧”的监管,也将沦为空言。
“股吧迷”在股吧寻找“同道中人”的意见,批驳不同意见者,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持股信心,这是心理学上所讲的自我强化意识。这无可厚非,但善于利用外界信息的同时,更要学会排除外界干扰,不轻信谣言传闻,以确保投资安全。
[1]董志勇.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国春,段文斌.行为金融学及博弈论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投资学[M].朱宝宪,楼远,吴洪,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丁小愚,齐勇.浅析中国股市中的行为金融现象[J].金融与经济,2008,(10):37-40.
[5]包兴安.如何根治股吧散布虚假信息[N].证券日报,2011-03-30.
关注行为 篇12
一、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的逻辑起点
旅游市场营销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企业营销两大部分;前者重在区域旅游品牌形象与整体旅游产品, 由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后者重在旅游企业产品与旅游企业形象, 由旅游企业进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旅游行业从政治事业向经济产业的转型, 以及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旅游需求 (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向休闲多样化 (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 需求的发展, 区域旅游发展也经历了从注重资源开发到经营管理的转变, 旅游产业也从卖方市场 (Seller's market) 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 (Buy's market) , 旅游消费需求不仅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之一。这就需要针对旅游消费需求———包括如何产生需求、需求有什么特点, 以及如何满足需求———这些属于消费行为范围而进行旅游市场营销组合, 旅游消费行为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的逻辑起点,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将从以往的宏观、定性层面转向微观、数量层面, 旅游市场营销也将进入精细化时代。
总体上看, 我国不少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正从粗放式营销向精细化营销转变, 进入到目标营销、客户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更高境界, 制定的营销策略也更加注重系统性、科学性与精细化, 一些国外移入的营销手段与分析工具也开始得到应用, 但业界还没有真正实现从“4P”向“4C” (consumer-消费者需求、Cost-消费者购买成本、Convenience-便利、Communication-沟通) 理念上转变, 站在消费者或客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并据此制定“4P”营销组合。例如, 众多的旅游规划、策划文本只是依赖官方统计数据, 简单地按照地理、收入、职业、年龄等变量细分目标市场就作出了营销组合策划, “假、大、空”而无用。
在旅游业中, 旅游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即旅游消费行为既是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逻辑起点, 也是整个旅游营销管理体系中的逻辑起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07年桂林阳朔举办的第二届旅游营销年会上, 笔者曾倡导应该把旅游消费行为调研作为旅游市场营销的起点。其实, 西方国家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蓬勃展开, 国外商学院也都有“消费行为学”等重要课程;美国顶尖的消费行为学期刊《消费者行为研究》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对消费行为的研究细致而充分, 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其中, 尽管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但研究活动也已蓬勃展开, 诸多与旅游相关的学院也开设了“旅游消费行为学”等课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市场营销, 包括旅游市场营销的精细化趋势。在我国, 无论是商学院还是独立的旅游学院能够开出相关课程还较少, 所用教科书也都是翻译本 (如美国学者Soloman, Abraham Pizam) 或国内派生版。此外, 从一些市场营销与旅游市场营销的学术与实战期刊看, 定位、渠道、价格策略、品牌建设、广告策略更多地成为关注焦点, 而对消费者、休闲消费者、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
二、有效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洞悉旅游需求
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除了注重营销效率, 即投入产出比外, 关键强调营销效果, 即要达到营销目标, 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而满足需求的前提是洞悉需求, 旅游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包括如何产生需求、需求具有什么特点, 以及如何满足需求等, 这些都属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范围。具体地说, 旅游消费行为包括旅游购买者在从产生消费需要、寻找产品信息、进行产品比较, 到确定产品和品牌备选库、选择产品和品牌、实际购买过程, 再到最后消费, 并对下一次购买产生反馈影响这几个阶段中的种种行为, 概括地说涉及“需要→计划→购买→使用→感受行为”五大阶段。其中旅游消费者不仅是个体消费者, 也包括集体消费者, 如奖励旅游者、商务旅游者、家庭旅游者等。在每一次营销过程中, 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会给旅游营销者提供丰富的、有益营销的信息, 但关键需要立足于日常的生活与商业活动, 站在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行为。例如, 广东人既是创造生活, 又是享受生活的一群;广东人的旅游消费、休闲消费既比较实在又偏重享受, 强调物有所值。在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产品选择方面, 越来越偏重以“休闲度假”为平台的“度假+观光+娱乐 (文化、体育、保健) +购物+专题+特种”旅游形式;在旅游方式方面, 愈益偏向以家庭、邻居、朋友、俱乐部、驴友为组织的自助自驾游;在旅游距离方面, “小闲”偏重1-3小时路程的“一站式”环城休闲度假带游, “中闲”、“大闲”偏重中长距离的“度假+观光+娱乐+购物+专题”游;在旅游消费群方面, 除了城市居民热衷于乡村休闲度假外, 还有大量改革开放以来的省内外移民的回乡"探亲访友+度假"游, 以及各个单位的会议旅游与奖励旅游, 乃至商务旅游都纷纷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行列。而具体到不同家庭、组织、职业、阶层、文化、年龄、性别的人群又各不相同, 圈层结构十分明显, 所以会所、俱乐部、驴友等自发组织也很多。
各种市场调研手段, 如访谈、问卷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方法, 但由于受到样本数量限制, 以及国人有时应付访谈、问卷而导致信息失真的问题, 贴近市场的观察往往也是一种更为有效, 也更能发掘实际行为的手段。在收集旅游消费行为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的过程中, 能否真正站在对方角度, 体会每一个细节、揣摩消费者的心理也是问题的关键。但许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 不知不觉地还总是从自己出发。在旅游规划与策划中的SWOT (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 竞争分析时, 通常是将优势、劣势和竞争对手逐项展开对比, 但却忽视了每一项因素在旅游消费者或客户心目中的位置或重要程度, 象无车一族最希望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交通服务, 有车一族最希望旅游目的地提供详尽导游与有关补给服务一样;另如, 广东作为温泉大省, 其中粤北阳山县“森林温泉”与其他地区一些豪奢的主题温泉休闲度假区相比, 看起来就象几个澡塘子, 且路途较远, 但由于位于森林深处, 清新静谧, 反而成了香港中老年人的度假乐园, 满足了城市中老年人渴望清新静谧的需要。可见, 某某旅游产品的特色之“最”还远远比不上某某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之“最"重要。旅游规划策划和营销传播人员需要对目标消费者或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详尽分析, 找出哪些是影响购买的关键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因素, 并赋予不同权重后, 再来比较优势、劣势问题, 从而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 形成有效的营销供给, 以满足消费需求, 减少供给浪费。
三、成功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是贴近旅游市场
在外参团旅游、住宿酒店, 经常看到有关旅行社、酒店对相关客人的满意度调查, 其中主要涉及住宿、餐饮、娱乐、导游、交通、购物等方面, 依据“语义量表”满意度等级也从3个到7个不等, 得出结论也常是百分之几十不满意, 百分之几十满意等大而又大的笼统数据, 看似一个良好的客人满意度调查, 实质上什么也没有, 更无法指导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客人究竟在什么环节上不满意?什么类型的客人不满意?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环节与人员身上?是消费者或服务者的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是常规环节还是非常规环节?如何通过“PDCA循环” (Plan、Do、Check、Action) 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和避免?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营销人员形成合力, 而不是互相扯皮, "一头扎在"市场上, 从细微处去真正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而不是几个简单的座谈会或问卷调查所能解决问题的。例如, 在一次广州的茶楼品早茶中, 一位客人自带了上等名贵茶叶招待外国朋友, 但服务人员就象冲“大路”茶一样为其服务, 没有展示与名茶相匹配的茶艺茶仪, 结果令客人扫兴不已, 也就自然没有回头的想法了。可见, 在服务企业中, 服务人员的营销培训是多么重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旅游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旅游营销措施的推出无疑都应该立足于对旅游市场的精细化调研。就旅游营销策略来说, 对旅游消费者的调研属于“纲”, 对竞争对手的调研与自己企业的分析属于“目”。“纲举目张”, 旅游消费者需求是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的努力方向, 没有对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 对周围竞争的分析与自我实力的评估就失去了立足点。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流行”用旅游客源地的规划与策划人员来进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原因。
【关注行为】推荐阅读:
关注细节规范行为08-12
银行审计应充分关注洗钱行为10-13
关注视力 关注健康06-12
关注课堂 关注新课改08-10
关注学法10-15
关注方面10-16
个体关注10-17
备受关注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