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容

2024-06-07

关注内容(精选12篇)

关注内容 篇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重新描述:“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基于这样的性质定位,语文教学也必须从传统教学“学课文”的泥沼中转向对语言文字运用教授的层面上来。在笔者看来,语言文字的运用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而运用则不仅关乎正确规范,更关乎结合相应的情境凸显艺术而灵动的运用方法。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值得学生细细揣摩。有些课文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显而易见;有些课文的写作方法蕴含其中,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探寻出其“庐山真面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品味其内涵,感悟其魅力,继而脱离内容层面,感知作者运用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最后,实现学生由读到写的转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在揭示文本语言密码中领悟写作方法

入选教材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篇,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认真研读课文,解读文本的落脚点时切不可只停留在文本的意蕴和内涵层面,应该更多地关注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艺术构思,以便于教师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破译文本语言的表达密码。当然,教师的解读所得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遴选出适切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从而充分发挥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一理念,为学生感知方法、习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老舍的名篇《草原》一文借助蒙汉相访体现了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尤其凸显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在学生通读课文感知了课文的基本价值元素之后,教师并没有死死纠结于此,而是引导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语言,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表达这一情感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词入手,体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如“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一“飞”字看似普通却是神来之笔。

教师可以通过调换、对比、品味等方式感受这些动词所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充分运用感官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言语表达的奥妙,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

二、在创设真实的言语情境中尝试运用方法

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平时积累内化的语句词语并不见少,而一到实际运用时就捉襟见肘,写出来的语言要么词汇匮乏,要么语言干瘪,毫无灵动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机械化的积累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实际价值和意义。在心理学中,研究人员将已积累但不能灵活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而已积累而又能够灵活运用的语言则称为积极语言。学生肚中有货而无法运用的现象正是学生由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过渡转化的表现,是学生言语能力迈进的重要关口。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尝试运用中形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积累了语言、习得了方法之后,教师应该迅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尝试运用,为写作素养增值。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第13自然段 ,作者以“愿 意……就……”“一会儿……一会儿……”等典型句式刻画了萧红的快乐与自由。在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体悟写作方法的作用。于是,教师趁势创设情境:难得的周末,家长都不在家,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句式尝试写作。

通过这种尝试实践,既巩固了习作方法的运用,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体悟文本的情韵,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言意兼得,凸显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三、在契合学生实际情况中自主运用方法

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能止步于依赖情境的浸润,学会创造性地独立运用才是言语运用最为重要的终极目标。因此,完整的言语习得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积累内化、尝试运用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尝试运用过程中常常会表现为机械地模仿,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经历的真实情境,能够灵活而自然地运用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自主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有效地将情感体验、思维认知与言语表达结合起来,就能真正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仍旧以《草原》一课为例,在学习完作者老舍“以动词传递情感”的表达方法后,教师布置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一个人物在特定生活情境下的动作表现,从而通过人物动作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学生自主运用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师评、互评等手段不断改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表达方法的逐步完善。

语文教学是借助言语实践培养学生掌握语言习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应该借助于切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铺设阅读感知—习得方法—运用尝试—创造运用的路径,促使学生逐步掌握言语表达的奥妙,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唯有在教学实践中坚持阅读与运用的双重作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文字,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升华。

关注内容 篇2

主题班会活动内容

上课时间:201

2年3月 日

上课要求:结合生活实际逐条详细讲解

上课教师签名: 注:上完后将此内容交安稳办

一、传染病的预防:

1.手足口病特征:发热(37.5℃),手足口以及臀部、肛门附近起疱疹,疱疹周围有向心形红晕。潜伏期2-7天。主要通过接触和呼吸道进行传播。易感人群为学前儿童。

2.乙型流行感冒特征:(1)发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39℃~40℃,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2)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喉痛,干咳,可伴有腹泻;(3)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4)主要是空气传播,所有人群普遍易感染。

3.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里面做一次彻底大扫除以及消毒;个人做到“五勤”“四不要”“三及时”。“五勤”: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澡,勤洗手,勤通风。“四不要”:不要在地上摸爬滚打。不要吃腐烂、过期和变质以及低劣食品。不要到人群集中的地方玩耍,不要与患者接触。“三及时”:及时报告,及时隔离,及时治疗。

二、遵守交通安全,珍爱生命。安全是回家最近的路。

1.“走路”的同学做到四个“不”: 不要在马路上嬉戏乱跑;不与机动车辆争抢道路;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不盲目通过路口

2.“候车”的同学做到二个“不”:不站在车行道上上下车;不乱拥挤上下车。

四、“乘车”的同学做到四个“不”:不乘坐超载车辆,特别是摩托车。行车途中不要将头手伸出车外。不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在车内随意走动打闹

关注内容 篇3

【教学片断】

师:读读四~六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自由读)

生: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多。

师: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马、狗、狮子。

师: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特别快。

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从“一会儿”、“忽然”体会到的。

生:还有“过了两三秒钟”、“一转眼”、“接着。”

师:说的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正在”这个词语。

师:补充的很准确。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真是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生:第二句话中少了“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再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书上为什么选用第一句?(自由读)

生:因为第一句作者把马写得非常温顺、可爱,恳请主人骑上它的背,它才高兴似的。

生:我觉得书上选用第一句是因为它很具体,把马跪在那想干什么写了出来。第二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意思。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说的很精彩。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

生:“马是跪着的”是看到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想到的。

师:很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四~六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自由读)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三个自然段。我们先读第四自然段,怎样读呢?我来提问题,你们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咱们一起读书。

师: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板书:出现)

生:(接读)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一匹马。

师:(插问)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样子)

生:(接读)马头向南,……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插问)它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变化)

生:(接读)过了两三秒钟,……尾巴可不见了。

师:(插问)消失了吗? (板书:消失)

生:(接读)看的人……变模糊了。

(写狗和狮子的两个自然段,教师也这样引读。)

师:(手指板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生: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来写的。

师:说的对。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这种写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啊!

【赏析】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四至六自然段描写的是火烧云的变化,内容浅显易懂,适合通过自读自悟理解意思。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读自悟,很快感受到火烧云变化多,也从“一会儿”、“过了两三秒种”、“一转眼”等词语体会到火烧云变化快的特点,轻轻松松地从整体上把握了语段的内容。

二、比较品析,关注表达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将原句与变句进行比较,感受作者独特的写法。三年级的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但不太会在意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这时候,老师进行点拨引导:“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老师提问的角度变了,难度也变了。随着老师的思路,学生很快明白了“马是跪着的”是看到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想到的。再适时小结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把所见和所想融合在一起的这种独特表达。

三、提问引读,理清顺序

接下来,以第四自然段为例,老师边提问边板书: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而学生用书本中的语言进行回答,之后依次引读第五、六自然段。第一次的引读,或许学生还需思考,对于后两段的接读,可谓驾熟就轻。通过三问三读,比照板书,学生对段落的写作顺序也就一清二楚。

相信通过以上三步,不管是背诵还是仿写,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在话下。

【变式】

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

《五花山》教学片段设计

——模仿王振刚《火烧云》教学片段赏析

一、自读自悟,读懂内容

1.读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秋天的五花山有什么特点?

2.交流。

(颜色多:金黄色 杏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

二、合作引读,理清结构

1.这一段就有一句话说秋天的五花山颜色多?(第一句)这一句就是这段话的?(总起句)后面的句子就是分写不同的颜色。那这一段的结构就是?(总分结构)

2.师朗读总起句,生朗读分句。

3.分句写得很美,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

(师读:有的树林,学生接读: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师读:只有松柏,学生接读: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板书: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只有……还是……)

4.小结: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和”只有……还是……”这些关联词语清楚有条理地写出了秋天的五花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三、比较品析,关注表达

1.出示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2.引导发现,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句子更加得具体生动。

3.自由朗读。

数学学科内容知识需引起关注 篇4

首先,这些探究是朴实无华的。这些探究的成果来自教学第一线,这里没有宏伟的理念探讨,也没有重大的理论建树,研究的只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而教科书、教参中很少涉及的具体问题。近年来,看多了充满“大字眼”“高调门”的教育论文,我觉得学科探究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些才好。

其次,这些探究闪耀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许多教师忙于抓考试,争成绩,出高分,至于一些涉及数学理解的问题,往往避开不谈,不大愿意下工夫。但是,邵翼如老师和他的学员们偏偏探究的就是这些与考试无关的数学理解的问题。这是一种追求数学科学真理的精神。这类问题不容易回答,却又是教学中理应回答的问题。他们敢于面对,并努力给予回答,这种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关注内容 篇5

——中考作文升格之内容丰富篇

【试题回放】写作(60分)

题目:从那一刻开始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2009年浙江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

1.要学会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来展开思考,要学会掂量和咀嚼词语。这个文题中,关键词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刻”“开始”。此题容易写成流水账的形式,导致内容单薄、主题浅显。所以在选材上要具体可感,要充分,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另外在叙述时切忌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在曲折之中彰显生动,只有叙述生动起来,文章才能丰富。

2.在习作中,如果牵涉到人物的描写,一定要使人物的形象饱满圆润。所以必须在写作手法上做到多管齐下,比如,细节的刻画,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是一篇文章内容是否丰富的关键性因素。

3.好的文章大多意蕴丰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主题丰富、博大、厚重起来,所以在写作时要把情与景有机的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

【原文再现】从那一刻开始(二类文)

学习书法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找不到方向。(开头过于突兀,让整篇文章产生一种不和谐的韵律,逼仄的开头不利于主题的丰富。而且和下文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但是结局是不行,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你在临摹时到底缺乏什么?这种简单的叙述很难使主题丰富,要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个体情感的体现来完成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而我)自然体会不到颜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笔锋很重,完全不受拘束。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方向(搭配不协调,可改为“我竟感受到一种方向的召唤”)。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死板,从“刷字”中深受启发。

(文章的关键词是“那一刻”,你在写与米芾的《多景楼记》相遇那一刻的感受和触动很为重要,这段的描写要细腻。在选材上,要为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而渲染,千万不能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只有这样你选择的材料才能具有张力,把本来单薄的主题突现出来,真正做到让材料充实起来,让主题丰盈起来。)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书法的方向因人而异,这里可以改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想有时人也好似这样啊!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是被繁重学习压的透不过气来,有时要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读来令人有点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可改为“从而获得心灵的顿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有时候,适当的议论对文章内容的丰富会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因为那样会让表达更有力度。所以文章的结尾部分要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丰富主题。)

【升格作文】从那一刻开始(一类文)

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一旁的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神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我没有他的经历,自然体会不到那份内心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致,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从“刷字”中深受启发。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摹遍百家的书法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在朝着自己的方向泼墨。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把自己困于厚厚的资料之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心灵的顿悟与生活的本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将一张张揉碎的宣纸铺平,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的旋律,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评语]:

个体化的体验和思考让文章内容立刻丰富起来,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部分的修改,让整篇文章立刻文气贯通,主题凸显。另外,行文中通过错落有致的叙述把自己内心世界的困惑、矛盾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文章的厚度,体现了一种磅礴的大气和高度。特别是结尾部分,把平常无奇的小事上升到哲思的高度,把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凝聚于此,如一声浑厚的呐喊,发人深思,令人醒悟。

打造细节,融入真情,让作文“深刻”起来

——中考作文升格之主题深刻

【试题回放】题目: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

②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2009年浙江绍兴市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从题目的构成来看,宜于写成记叙文,并以充实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倾注为其主要得分点。

雕刻细节,呈现事件感人之处。“你我走过的日子”,必然在回忆往事中展开写作,这个回忆,要撷取生活的朵朵浪花: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点点心理的变化,等等都可以成为特写镜头。有了这些镜头,文章便有了足够的看点,形象生动。细节的打造,要调动多种描写手段来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可综合运用,以达到夺人眼目之效。

注入情感,赋予“日子”以情味。既然是一起“走过”,那么这段日子一定发生过什么,一定让你有着难以忘怀的感触。分享、分担、交流、误会、感激、眷恋、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等等,不管你选择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一定要情真意切,可以借用环境烘托等手法,把故事的情感基调明晰地呈现。

【原文再现】你我走过的日子(三类文)

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回忆。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怀念。

我在农村中成长,父母都在城里上班,我住在奶奶家,每天都跟在她的身后,唯恐把自己丢在小路里,爷爷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没见过一次面,不知道长什么样。

(开头有些凌乱,需要修改,要注意语言的逻辑顺序。奶奶曾是与“我”相依相伴的人,在“我”的“日子”中至关重要,因此写此文,应该在一开篇即营造出浓浓的眷恋之情。)

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去,看到了长长的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那是什么东西啊?”你就会跟我讲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地把他放回原处,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真傻。

夏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闷热,于是你就把我抱在怀里坐在树底下帮我扇着风,我看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就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就会告诉我: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于是我全身的闷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看着奶奶觉得又新奇又疑惑。

(画线两段应成为本文出彩的细节描写,以此来突现“我”与奶奶走过的美好的日子,并突出奶奶对“我”的呵护,“我”对她的依恋。但作者对这两幕重要戏——秋收、夏夜赏月只是予以平淡叙述,缺乏情感的倾注,因此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无法体现主题的深刻性。另外,从表达上来看,这两段在先后顺序上也应调整。)

你是那样地辛勤地劳动,但最终累倒了,爸妈把奶奶和我一起都接到城里去了。每当吃饭都不见奶奶来吃饭,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奶奶在房间里,你自己去看她吧!”我跑一般推开了房间的门,小心地走到奶奶床前,奶奶见我来了叫我陪她一起说说话。于是我坐在了床边,我问她为什么不起床吃饭,奶奶笑着说:“人老了,走不动了!”但我却不知道当时奶奶已经是高位瘫痪,永远站不起来了。(从人称使用来看,在点明“你”就是奶奶之后,全篇便应一以贯之,将“你”进行到底。一会儿“你”,一会儿“奶奶”,读者需要不断转换概念,也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不当之处。)

当我第二次进入房间,你扬起手,我走过去抓住你的手,但是你却不说话。我那时不知道你已不会说话,成植物人了。(以上两段交代了奶奶的病情,令人疑惑的是:作者对深爱的奶奶病情并不太了解,这应该和年岁小有关,但遗憾的是,作者在文中并未点明。文意尚且不明,情感的抒发自然受到影响。所以在升格时,应该尽量淡化,最好是隐去,用一两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一次见面时你在冰冷的玻璃棺材里,而我在外面,你走了,你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哭了,哭得是那样的伤心,从来没有过的伤心,因为你离我而去了。回想起你我走过的日子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充实,那样的值得怀念。(“快乐”“充实”何以体现?因为前面缺乏相应的细节描写,此处的抒情显得苍白无力。优秀文章的结尾就像一幕精彩的戏剧收幕,既有对主题的升化,又有一定的韵味,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这篇习作的结尾部分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效果。)

【升格作文】你我走过的日子

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回忆;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怀念。生长在农村我,从小父母就为了生计去城里打拼,爷爷很早也离开了我们。所以每当在落日的余晖下,晚风中升起的炊烟中,我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伴而随,形影不离。当每天的朝阳升起之时,我就开始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唯恐把自己丢在小路上,这样的日子平淡而温馨悠远。

夏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闷热,四周一片寂静,你和我就相依在门口的老槐树下纳凉,我半躺在你的怀抱里,享受着你手中那把蒲扇轻轻摇曳带来的丝丝凉风。星星也像怕热似的不知道躲那去了,只有一轮圆月静静的停在我们的头顶,俯瞰着大地上万物。偶尔邻居一两声低语夹杂着村口的犬吠,把整个夜晚衬得幽静而旷远。夜色中,我看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在隐

约闪烁,就好奇地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笑眯眯地看着我,一脸神秘地跟我说:“因为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奶奶,月球上好玩嘛,和这里一样嘛?”我睁大着双眼好奇地问。“有的啊,有美丽的嫦娥、聪明的白兔„„”你每次都津津有味地讲着。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从月亮上来的奶奶,而且一直在陪伴着我,呵护着我。奶奶的声音在黑夜里慢慢的氤氲,就如同一朵开在我心里的花,把远离父母的孤独和胆小一起消淡。无数个夏夜就这样过去了,现在想想和你一起的日子虽然很简单,甚至乏味,那从我手指间流逝的夏夜,还有你那奇幻的故事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烛照着我的远方道路,让我感到人生不再苦短,生命也有另一种美丽。

秋风起时,你种在野外的那些庄稼都已成熟了。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会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追寻着自己的一方乐土。每次看到那些长的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啊,长这么奇怪又难看?”你就会笑呵呵地跟我说:“虽然它长得比较丑,但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回原处,知道了原来外表丑陋的东西并不全都是坏的,不能以貌取物。每次看你都细致的捡起落在田里的大豆,麦穗等粮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一点点的粮食你竟要如此费力的去拾捡,本以佝偻的身躯在夕阳下更加的贴近土地。现在想起来,我才恍然醒悟,原来这是你对粮食的一种珍惜,对土地的敬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膜拜。

春去秋来,燕子也飞向了远方,爸爸把我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来读书了。虽然城里的环境很好,但我总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孤单,常常看着天边的飞鸟,很是羡慕它们飞过天空时轻盈的姿态,多像自己跟随奶奶到处行走一样啊!在这里,我开始怀念雨后土地的芬芳气息,怀念落日炊烟的袅袅,怀念我们一起手牵手走在村口小路上倒影。

终于我又回到你的身边,但那个远逝的夏夜再也不会来了,我再也不能在月下听你讲故事了,再也不能跟随你到处乱窜了。你静静的躺在那张我多么熟悉的小床上,那从窗单下蔓出的干稻草,是我们一起从野外运回来的吗?你说稻草在冬天很暖和,也很干净。我知道稻草上面有露珠的芬芳,有阳光的甘甜,也有你温暖的体温,而这一切都已经远逝,无法寻回。门外邻家屋脊上的炊烟又一次升起,而我只能在这里一个人默默地流着泪,我知道,在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你了。

从此我只能一个人回到从前,回到我们那些熟悉的往事中,用回忆来温暖你我走过的日子。恍惚中,阳光四溢,在田野的小路上,我们一起牵手走来„„

更关注海外内容生产的先进体系 篇6

黎瑞刚:我们和时代华纳有长时间的合作和沟通。在美国传媒界,时代华纳以前是一家非常多元化的公司,但这些年公司的路线有所调整,先是和美国在线剥离,之后又进一步把渠道方面的业务剥离,现在的时代华纳专注于内容方面——无论是旗下的华纳兄弟影业,还是电视方面的CNN、HBO和TNT,都是业内的领先公司。美剧方面,华纳的产量大概占据了美剧市场3成的比例,电影产量在好莱坞六大中也是最多的。所以说时代华纳在内容方面的实力非常强,这跟我们基金关注内容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探讨合作的可能。这次正好碰到全球财富论坛,我和华纳的CEO聊得比较多也比较深了,所以双方决定在这个场合做一个简单发布。其实之前就有一系列项目在谈,这次是一个捆绑合作,包括很多电影、电视内容。此外我也跟他们说我们很看重目前在中国蓬勃兴起的一些新内容,就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针对新观众群体的新内容。这方面我们也有浓厚兴趣,希望能有所尝试。

《综艺》:你刚才特别提到了美剧,目前中美之间的电影合拍比较多,你们会尝试电视剧方面的合拍吗?

黎瑞刚:是的,我们对此已有非常深入的探讨,在国内也已和一些制作方有所交流。当然美剧的制作模式更像电影,与中国本地电视剧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很不同。但我认为这值得尝试,毕竟美剧现在对中国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很大。我关注的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把国外已有的内容产品拿到中国来发行,挣个差价。我不关心这个,做这个的人有很多。我特别关注的是把海外内容生产的先进体系、流程和机制引进中国,这才能实现我们自己文化产业的真正提升。比如我们星空华文做的《中国好声音》——大家都在买外国的节目模式,为什么很多还是做不好?有外国节目在中国有文化水土不服的原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没有真正消化别人的流程和模式,这也是主要挑战。我们现在合作的都是国际顶尖的专业公司,他们多年锤炼出的一整套运作体系是有重要价值的,这一点要承认。

《综艺》:针对新媒体的新内容,未来你们的尝试是会像之前Netflix做的《纸牌屋》那样的高端内容,还是会尝试更小型、更本土的方向?

黎瑞刚:肯定是要根据中国的环境来做内容。美国的市场环境毕竟很不一样,他们还是以收费模式为主,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则是以免费为主导,所以很多美国的做法在中国未必行得通。国内的互联网现在也还是以买节目为主。当然不排除未来互联网经过更多整合,然后逐步培育起观众对高品质独家内容的付费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培养起来,平台方对内容订制的需求肯定会上升,这种情况我觉得也会产生(高端内容),但这个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综艺》:东方梦工厂目前进展如何?前几天有消息说万达和梦工厂也在酝酿合作?

黎瑞刚:这个完全是没谱的事。梦工厂现在是在跟我们合作,虽然动画和斯皮尔伯格那边的真人电影是分开的公司,但两家的渊源和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之间也有投资,加上“梦工厂”这个品牌是卡赞伯格拥有的。我和卡赞伯格、斯皮尔伯格都保持了良好的沟通。真人电影现在我们还没有大规模涉及,暂时也不是我们的主方向,我们还是主要集中在动画——梦工厂在中国所有跟动画相关的业务都须经过我们来运作,这在合约中是明确规定了的。上次那个报道是个乌龙,完全是子虚乌有。为此卡赞伯格本人还跟我解释了好几次,他其实在成都论坛上当场就否认了(那个消息)。实际上,我们梦工厂的团队之前跟国内很多房地产商都有一些初步接触,只是听听想法,仅此而已。我们不排除和国内的开发商共同创意和尝试新的乐园模式,其中也包括万达,我们看好这个市场方向。

《综艺》:你说东方梦工厂目前的业务集中在动画,但你们最近也参与了一个真人电影《藏地密码》。

黎瑞刚:是,我们主要是做动画,真人电影计划逐步去做。《藏地密码》是因为我们和中影接触比较多,我和韩三平是老朋友。我们和卡赞伯格合作后,我介绍他俩认识,然后有一次韩总提到这个项目,卡赞伯格也上了心。后来我把故事梗概翻译了给他,他看完觉得不错,认为有做成商业电影的基础,大家就说一起合作,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现在这个项目还在前期筹备,主要是卡赞伯格在负责。他正在美国物色编剧和导演,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用好莱坞的创作力量来做剧本——这个片子绝不会是那种翻译一下拿到海外的中国电影,而是从一开始就按好莱坞模式运作,再拿到全球去发行。

《综艺》:就是说东方梦工厂不止是这个电影的投资方,还会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

黎瑞刚:就投资关系而言,这个项目有中影、上影,国影基金也参与了影片投资,但具体运营工作是由东方梦工厂做。从美国过来的制作总监,也是获过奥斯卡、艾美奖提名的,现在他正在亲自负责这个项目。

《综艺》:就具体业务而言,电视这边的星空华文似乎见效最快,这是否和你之前在上海文广多年的经验有关?

黎瑞刚:个人经验是一回事,再说我之前在SMG的经验也不止是在电视,我也做过很成功的IPTV公司百视通,还有第一财经这样的媒体。至于星空这边最快取得成果,我觉得主要还是商业模式的原因——做一部电影、电视剧,最快要2-3年才能收回投资,我们东方梦工厂做的高品质动画片一般需要5-7年。而电视是快速产品,从决定投入到最后做完,几个月就可以做到。所以这是与产品属性和特点相关的。

《综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之前跟海外大传媒企业的合作很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于合作的诉求似乎有所不同——外方希望借机进入中国市场,而中方更看重借船出海,你怎么看这种差异?

黎瑞刚:我倒不这么觉得。说实话,有多少中国的合作方是真正在看海外市场呢?我想恐怕很多也还是在看中国本地市场吧!比如电影,中国市场这么大,而且仍处于刚刚被开掘的阶段,我想大家主要都还是在看这个。

《综艺》:最近两年中国公司在好好莱坞陆续进行了一些企业并购,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未来对此会有所考虑吗?

黎瑞剛:这个嘛,其他案例我不好评论。其实一直有很多案子来找我们,但我在这个行业比较久了,所以不会轻易动心。

《综艺》:因为当好莱坞的老板并不那么容易?

黎瑞刚: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吧,其实现阶段可能还说不上这个,首先还是应该考虑你买的东西是否真的值这个钱。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做的事。

《综艺》:这两年国内文化产业基金出现了很多,你怎么看基金这种形式?

黎瑞刚:至少这种形式在实际运作中是有独特优势的。目前我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虽然之前领导也给了我在大文广的任命,但我现在主要的工作还是在这边。

现在打文化牌的基金太多了,各种背景的都有。我们原来的文化、媒体都不开放,现在虽然慢慢放开了,但很多旧有体制因素还在,所以大家现在看到了基金的好处,似乎谁都能做,而且听起来跟金融很近,名字很好听,但实际上做基金很难,要求非常高。我们现在每天都很紧张。基金是做长线,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是很规则很专业的,对运作团队的要求也很高。忽悠几句当然容易,但我真觉得基金不是那么好做,尤其是市场化的基金,光靠说是不行的。

《综艺》: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你们基金的英文名里用的是“China”一词,但中文名用的词却是更广义的“华人”。

黎瑞刚:这只是个名称问题——理性的投资人不会因为你名字中有哪两个字就对你另眼相看,有时候这还不是个好事情。我觉得基金应该低调,做行业背后的推手。国外很多大基金可能名字让人很陌生,大家都知道Google、Facebook,但在背后帮助这些公司起步的基金可能大多数人没听过。当然出名的基金也有,比如我们做的梦工厂很有名,灿星也越来越有名,所以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我们,其中也可能有我本人的原因。但从本质上说,基金还是应专注在幕后工作上,让企业更多出现在台前。

关注内容 篇7

一、老师难教

一年级数学一入门就开始学习位置方面的知识, 按理说这些知识并不算难, 因为它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 可是在教的过程中才发现简直是举步维艰。起先让学生们认识方位的时候还是可以的, 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大都能正确地将相关的知识表达出来。可是学习知识不能只口头表达, 更重要的是用书面文字进行叙述, 可刚入学的孩子还认不了几个字, 而与这方面知识相关的题目大都需要文字进行描述。学生们看不懂题目, 老师必须得给他们一题题地读。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已经让学生不知所措了, 所以读题得耐心, 读一题让孩子们做一题, 估摸这一题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解答完毕, 接着进行下一题。可是仍然有这样的问题:有些基础的或是较机灵的学生, 老师刚读完题目他们也解答完了, 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叫:“老师, 做完了, 老师, 做完了!”可是有很多的同学他们还不善于听题, 答题的时间到了他们的卷子还是一片空白。有着急的同学干脆默默地抹起了泪水, 只好想办法先把他们稳住, 再给他们逐个地将题目再读一遍, 边读边引导, 如此这般反复直到他们都完成为止。这期间的艰辛绝不是一个“累”字了得, 于是我从心里头发出感慨:数学真是太难教了。第一单元的内容终于上完了, 我从心里底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唉!

我常常请教其他的老师希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方法, 可是他们竟也是一脸的无奈。大多的老师建议把题目读给学生听, 他们不认得字, 读到哪儿, 他们都不懂得。最好是将题目抄在黑板上, 然后指着读给他们听, 这样会好一些, 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多认一些字。我也都是这样做的, 可是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只有靠老师来将这些题目抄下来, 还得画题中的那些画, 累得够呛不说, 还特浪费时间。

于是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一年级的数学老师真难啊!同时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秀才遇到兵, 有理讲不清”、“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的感觉。

二、学生难学

这些还都只是问题中的一部分, 就学生解答这样的题目也是显得束手无策。

我常常遇到类似这样的题目:

请你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把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问:文具盒在语文书的 () 面, 文具盒在铅笔的 () 面, 铅笔的下面有 () 和 () 。

教师首先得把题目给学生读了一遍, 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把书、文具盒、铅笔都摆放好了。孩子们开始答题了, 麻烦也就来了。因为题目的前面两个空格所填的“上, 下”两个字虽然简单, 但学生都还没有开始识字, 他们虽然知道要填什么, 但是字还不会写啊, 他们就只能像画画似的将字临摹下来, 那笔画笔顺基本上是错的, 而且是出头的、长尾的大有人在。后面的那两个空格, 是绝对不能要求他们填字了, 只能让他们把要填的东西画下来。有的学生马上就说:老师, 我不会画书。有的说:老师, 我不会画文具盒。我想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会不会画呢?应该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大胆地画才行。于是我告诉他们画得不太像也没关系, 有一点像老师看得懂就行。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要求得太模棱两可了, 学生们画的结果也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问他:“这里怎么填文具盒呢。”“老师, 那不是文具盒, 那是书。”又问:“这空怎么又填文具盒呢?”“老师, 我画的那是铅笔。”嗨!看来改题的应该将答题的带在身边才行啊!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无法判断答案的正误。

太让人难为了, 还有的题目是:

小丽站在小红的左边, 小军站在小丽的左边, 请你想一想小丽站在小军的 () 边, 小红站在小丽的 () 边。

帮助学生把题目弄懂后, 我让几个同学根据题目的情景站好, 几个人的方位终于是弄明白了。可是他们不会写“左, 右”这两个字, 于是该出头的没出头, 不该出头偏出头。“右”字下面的口字, 更是写得五花八门, 有画圈的, 有倒着写的等等。有什么办法?他们还没有学习写字呢!学生们也说:“数学真是太难学了。”有人说:“让他们写拼音啊!”这是外行话, 因为这时候语文的声母和韵母还没学完呢!学生哪里就会写音节呢!

三、家长难

学生学习起这些知识显得特别吃力, 他们做题目就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一旦没有家长或老师为他们读题目, 他们就无从下手。家长们反映:明明是挺聪明的孩子, 为什么在学习上会显得这么笨拙、这么吃力呢?”有的说:“这孩子是不是外表聪明骨子里笨呢?读书这么黏大人?”“这孩子作业不会做光知道哭, 真糟糕。”

四、学生的知识水平尚低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 他们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认识不了几个文字。而有关位置的知识基本上都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这些文字, 学生是一个字都看不懂, 更别说去填了。这时候他们的语文才开始学习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让他们面对这些一无所识的文字的确是勉为其难。有的题目倒是标注了拼音, 但是这些拼音其实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为这时候学生们的拼读能力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就是他们已经掌握拼读的能力, 一整行一整行的文字让他们单靠拼音去连着读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之前就让他们学习这样的知识、做这样的题目的确拔苗助长了。数学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与语文相辅相成, 像这种完全由文字描述的题目安排在学生一入门就开始学习, 明显与语文的教学内容相脱节,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往后放一放, 放在语文识字学习之后。语文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我们数学可以先学习整十的认识, 这些内容所需的文字描述少, 更适合还不会识字的学生, 对他们也更有吸引力。

五、部分内容重复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是11~20各数的认识时, 其中第三个例题是让同学们学习2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识计数单位“一 (个) ”、“十”。而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时又开始学习两位数的组成以及它们的计数单位, 同样是两位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的组成, 在同一个学年何必分为两次进行学习呢?第二阶段再次学习同样的内容给人复习课的感觉。而且这方面的内容文字叙述比较多, 不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如果将这两个阶段的内容合并到第二阶段来教学, 一来可以学得集中些,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为第一个学期的学生毕竟幼稚, 学习起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困难, 所以合并到第二学期一起学习会合理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教材做起, 减负也应该从教材做起。我们天天喊着要减负, 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留课外作业, 其实很多的学生并不是害怕做作业, 适量的作业他们还是喜欢做的, 只是得让他们能看懂题目, 知道如何下手。他们会做了, 就很喜欢做的, 你不布置作业, 他们还跟你要的。

虽然我们的教材图文并茂, 但是有的内容与孩子的年龄及知识水平并不相符, 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到数学难, 害怕数学, 以后再想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在太难为了。

关注内容 篇8

一、民营企业设立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 内控制度建设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在制度管理方面尚未完善健全, 不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内外部监督的缺乏等问题使民营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对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影响。民营企业要想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对其内控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完善十分必要。

(二) 内控制度建设是民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先决条件

由于难以获得同国有企业同等级别的政策优惠条件, 民营企业通常在经济实力等方面也相对较弱,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民营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采取措施对自身的内控水平进行提升, 从而使企业内部损耗得以减少。众所周知, 有效完善的内控制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机构设置得以简化, 从而使各部门沟通协调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 内控能力的提升, 也使企业内部舞弊、贪污等行为造成的内部损失得以最大限度降低。

二、内控制度建设应该关注的内容

(一) 内控环境的完善

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确立的整体内控框架, 内控制度主要包括信息、监督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及控制环境五个要素, 我国在遵循美国确立框架的同时, 根据控制活动将企业的业务种类分为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等多项。然而, 无论如何划分, 内控制度都要以控制环境为基础。因此, 对内控环境的完善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

1. 要对员工守则进行详细制定, 要对奖惩措施、员工权限职责等进行明确, 并将其进行具体落实。

企业管理层要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自觉主动遵守, 企业规章制度要保持相对稳定想, 不能随意更改;在正式场合, 企业管理层还要对道德和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进行强调;要对积极向上的内部企业文化进行建立, 在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承担中, 使企业致力于经济利益的传统形象得以改变。内控制度的完善健全最终需要由人来执行, 对于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企业职工的重要因素, 企业诚实守信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员工。

2. 要对严格的奖惩制度进行制定, 并将其向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实施。

我国有很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从本质上看都属于家族企业, 公司内部很多员工属于家族成员, 在特殊身份下, 这些员工往往容易形成特权意识, 对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难以切实遵循, 对于员工管理者也无法切实服从, 因而使企业管理较为混乱。

3. 岗位牵制制度的建立。

由于深刻体会了创业的艰辛, 民营企业所有者通常会形成“事必躬亲”的习惯, 对于较小规模的企业, 这一管理模式往往不会形成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但是对于逐渐扩大规模的企业来说, 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 管理层要在对《企业内控规范》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的条件下, 将有效的岗位牵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要学会放权, 对于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相关的重大问题, 如融资、重大投资等, 要对集体决策制度进行严格执行, 从而使企业制定和实施的各项重大决策得以更具可行性。

(二) 内部审计工作的强化

作为确保民营企业有效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 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从而使其有效性得以提高。

1. 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在将其与财务工作分离的基础上, 赋予其直接报告董事会的权利。

2. 在审计方式选择上, 应使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相应的权限, 应逐步以事中、事前监督代替事后控制;

在审计职能制定方面, 要以服务、参谋、预测、评价、监督等并重发展代替经济监督为主的职能方向;在确定审计权限方面, 要以企业评价、经营、人事等多种管理活动代替以防弊查错为中心的单纯财务审计活动。

(三) 风险意识的强化

作为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企业风险意识十分重要。在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并非保持不变。在制定战略阶段, 内部控制要为风险管理的需求服务;在实施战略阶段, 风险管理要对内部控制过程进行体现。但是, 不论二者具有何种关系, 内部控制的建设都需要对风险进行积极管理。目前, 我国的内控规范通常根据业务项目进行分类制定, 对于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等要求在各个规范中分散贯穿。今后, 在制定和修订规范的过程中, 要对风险因素的重视进行进一步强化, 在对企业风险意识的树立进行督促的过程中, 结合各个风险控制点, 建立有效、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对风险报告、分析、评估、识别、预警等措施运用的同时, 实现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的全面控制与防范。

结语

总之, 民营企业要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行明确, 在健全完善内控制度的基础上, 使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和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郑雨青.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现代商业, 2011 (26)

关注内容 篇9

一、关注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 对戏剧冲突的学习应该是戏剧学习的必要内容, 相反, 漠视或者忽视戏剧冲突, 则会削弱戏剧作品的独特价值。学习《威尼斯商人 (节选) 》一文, 就要了解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 分析戏剧冲突是怎样形成、怎样解决的, 冲突都有哪些社会意义。

(一) 揭示戏剧冲突的过程

1. 对比形成冲突

文章设置了两组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夏洛克, 唯利是图, 贪婪吝啬, 恶德败行, 残忍, 报复心重;一个是安东尼奥, 仁慈, 慷慨, 仗义疏财, 讲信誉重友谊。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劝慰、追问、指责, 突出了对比双方的本质特征。

另外, 冲突解决前后人物自身的形象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夏洛克先是拒绝所有的规劝与斥责, 甚至拒绝加倍地偿还, 咄咄逼人, 势必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当案情发生逆转后, 先是要求“照约上三倍的数目偿还”, 然后是只要求“偿还本钱”“不拿一个钱”, 再到必须把财产充公时所展现的态度转变, 步步退让, 与前期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蓄势强化冲突

从一群人上台开始,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蓄势”的方法, 冲突一步步强化, 一直到达无法调和的地步。先是公爵进行劝勉, 希望他能够放弃处罚, 并能豁免欠款, 夏洛克不听;接着是巴萨尼奥愿意加倍还款, 夏洛克却坚持照约处罚;然后是葛莱西安诺咒骂, 夏洛克依然不为所动;直至鲍西娅说服教育, 夏洛克还是坚持要割下“一磅肉”。在情节的一步步推进中, 推演各种可能, 但是都遭遇失败, 读者的心这时都集中在了如何保住安东尼奥的性命上, 对夏洛克的憎恶、愤怒, 对安东尼奥的担心都达到了极点, 冲突的高潮即将到了。

3. 突转解决冲突

所谓“突转”, 指的是人物的行为、境遇或命运突然出人意料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使读者感受到异乎寻常的震撼。在《威尼斯商人 (节选) 》一文中, 夏洛克以为胜券在握, 磨刀霍霍, 准备实施“一磅肉”行动。鲍西娅提出要求, 要他“请一个外科医生来替他堵住伤口”, “免得他流血而死”, 这是突转的前奏;后来又机智地提出割肉的时候“不准流一滴血”, “也不准割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 使剧情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夏洛克步步退让, 从“拿回本钱”到“不打这场官司了”, 最终彻底败诉, 受到惩罚, 冲突得以解决。

(二) 把握戏剧冲突的性质

“我们欣赏一出戏, 分析一个剧本, 只要准确把握住剧中冲突的性质, 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2]因此, 正确把握戏剧冲突的性质至关重要。学习《威尼斯商人 (节选) 》, 必须把握其戏剧冲突的性质, 而“剧本不管写什么样的矛盾和斗争, 它必须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义”[3], 《威尼斯商人 (节选) 》中戏剧冲突的性质, 必须从普遍性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去把握。

《威尼斯商人 (节选) 》集中展现了“一磅肉”冲突的解决过程, “一磅肉”冲突主要是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发生的。他们的冲突是金钱方面的冲突, 是借钱无力偿还引发的冲突, 是商人资本与高利贷资本之间的冲突, 是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 是慷慨与吝啬的冲突, 是善良与残忍的冲突, 是宽容与狭隘的冲突, 也是智慧与愚蠢的冲突。把握冲突的性质、理解冲突的内涵, 有助于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三) 分析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性格

戏剧冲突就其本质来讲就是性格冲突, 即来自剧中人物之间或人物自身性格、意志的冲突, 这种冲突表现得越充分、越尖锐, 人物形象也就越鲜明, 也就越有戏剧性。在《威尼斯商人 (节选) 》中, 作者把性格差异比较大的夏洛克与安东尼奥放在一起, 形成了鲜明对比, 充分揭示了夏洛克贪婪吝啬、恶德败行、残忍、报复心重、狭隘的性格和安东尼奥仁慈、慷慨、仗义疏财、宽容的性格。

二、关注人物语言

小说刻画人物, 可以通过描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通过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手法来完成, 以叙述为主;戏剧刻画人物, 以人物对白为主。剧本中的台词极具表现力, 关注戏剧中的人物语言, 也是学习戏剧作品的应有之义。

在《威尼斯商人 (节选) 》中, 出场人物众多, 有公爵、安东尼奥、萨拉里诺、夏洛克、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鲍西娅等, 人物身份不同, 性格各异, 语言也各具特性。

(一) 抓住人物身份, 体会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人物身份不同, 语言自然各异:公爵地位尊贵, 尽管同情安东尼奥, 觉得夏洛克做得过分, 也只能是用心良苦地忠告;而作为事件的直接责任人, 巴萨尼奥则据理力争, 极力挽回;葛莱西安诺作为他们的朋友, 则因气愤而奋起指责, 甚至怒斥;鲍西娅先是委婉劝告, 后则依法力辩。身份不同, 所采用的话语方式自然也不同。

以夏洛克为例, 刚开始强硬地宣称“整个的威尼斯给我, 我也不答应”, 当听到法官鲍西娅给出判定要安东尼奥按约赔偿时, 一个劲儿地称赞:“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 我真佩服你!”最后输了官司则悲呼:“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去吧。你们夺去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 就是要了我的命!”这些台词使夏洛克的形象逐步明朗起来。莎士比亚正是用对比等手法描绘了夏洛克前后态度的强烈反差, 以典型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卑鄙丑恶的灵魂。教师抓住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加深对典型人物和作品意义的理解。

作为夏洛克的对立面, 鲍西娅是一个光辉的人文主义妇女形象。她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鲍西娅在审案中, 始终用“仁慈调剂着公道”。我们看到, 鲍西娅赶到法庭时, 正是夏洛克磨刀霍霍、安东尼奥就要受罚的关口。这时, 她尽管已经掌握了打败夏洛克的法律依据, 但没有急于判决, 而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规劝他:“慈悲不是出于勉强, 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 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 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这段话委婉感人, 袒露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大度宽容的胸怀。鲍西娅在听了巴萨尼奥要求把“法律变通一下”的对话后说:“那可不行, 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个恶例, 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 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 这是不行的。”这几句话语气坚决, 从容不迫, 表面上像是在帮夏洛克说话, 却是在为后面的审判作铺垫, 展示了她的从容自如、机智勇敢, 反映了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观点。鲍西娅的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闪耀着聪明和智慧。

(二) 抓住“潜台词”, 理解语言的丰富意蕴

潜台词是藏在字面下没有被角色直接说出来的语言, 但是读者可以悟到它的内在含义, 也就是言外之意。读者只有读懂潜台词, 才能准确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看出人物台词背后的真实用意。这样, 才算读懂了人物语言。如前文所举鲍西娅表面上替夏洛克说话的那段话, 就蕴含了丰富的“潜台词”, 体现了她过人的智慧与谋略。

(三) 抓住作者语言的特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个性

莎剧的语言是诗的语言, 既富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莎士比亚才思敏捷, 意味隽永的警句佳言在他的剧作中俯拾皆是, 却很少给人叠床架屋之感。这些特点在课文中同样可以看到。

安东尼奥连续用“叫那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发出声音”等比喻, 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这些台词虽然较长, 但无累赘之感, 且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之感。这些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对此, 戏剧教学须予以关注。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 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 把握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剧作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戏剧知识, 掌握阅读剧本的一些方法。这也是语文教学应有的目标。

摘要:文本体式是制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戏剧教学主要应关注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就戏剧冲突而言, 教学应揭示戏剧冲突的过程, 把握戏剧冲突的性质, 分析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性格;就人物语言而言, 教学应抓住人物身份体会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抓住“潜台词”理解语言的丰富意蕴, 抓住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语言的个性。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内容,《威尼斯商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18.

[2]曾祥芹, 张复琮.文体阅读法[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2:347.

关注内容 篇10

一探:为什么要认识小数?

小数产生的本原在于计量的需要, 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 需要比单位1更小的计量, 按照十进制的要求, 如果以个位为基础, 向右扩展就是十位、百位、千位;如果向左扩展就是十分之一位 (十分位) 、百分之一位 (百分位) 等。小数是十进位制记数制度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结果。实际应用中, 即产生10角为一元, 10分米为一米的设置, 于是有了元以下的角、分, 米以下的分米、厘米。

小数还是对分数概念的完善, 是分数书写形式的优化改进。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 使分数和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我们现在的小数定义就是根据这种形式变换过程而定义的, 将十进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形式的数就叫做小数。

二探:“小数的认识”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的安排与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与认识小数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呈现形式的差异 (附表1) , 分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青岛版的“认识小数”课程编排 (附表2) , 可以发现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多教材螺旋上升地安排了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然而, 我们不禁也要问: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无法在三四两个年级截然区分开, 一线教师在教学这两节课时, 对教学目标——“度”的把握相当困难。认识小数, 很直接的需求就是读写小数, 为什么众多教材都不安排在第一次认识小数的三年级, 而是独立于四年级的一个课时呢?

(在“教材编排”栏目中, 下划线部分为教材重点。)

三探:学生认识小数的起点和节点的有效发展区域是什么?

查阅第一学段的教材内容 (以人教版为例) , 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认识小数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掌握人民币的元、角、分之间关系, 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 三年级上册学习过“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对200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学前测”问卷调查, 分析统计学生的现实起点, 发现:学生在幼儿园时期, 已经知道元、角、分的意义, 一年级下册 (人教版) “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中已安排学生认识“8.30元”就是“八元三角” (北师版无安排此内容) , 三年级之前已经有丰富的购物实际经验。

一寻“为什么教”之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能获得什么发展?

第一学段设计“元、角、分与小数”单元, 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第二学段又设计了丰富的实例:食物的价格、短跑速度、身高、体重、体温等, 继续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 可以介助元、角、分的模型, 并最终离开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有研究证明, 低年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往往只视其为一个“量”, 而不是一个“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也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认识而对小数形成直观感知, 这节课借分数认识小数, 从知识逻辑关系上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认识小数, 亦是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融入于整个“数”的体系中。

二寻“教什么”之路:我们要初步认识小数的什么?

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大小、性质、运算, 与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以及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但这节课应该:结合具体情景,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各用什么表示;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应该超越:超出认识两位小数, 进行小数计数单位的揭示, 离开现实背景、具体的量、具体的图形谈小数, 或对小数进行抽象概括。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估一估、描一描等有感有悟的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可以直观感知米尺中的小数等等, 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可以在数轴、方形图、分数、小数、整数等学习素材中, 丰富感知数系中自然数与小数的关系,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小数的来源与含义, 更能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寻“怎么教”之路:怎样初步认识小数?

小数是从分数中分离出来的, 在形式上不同于分数, 并非分数概念的附庸。通常认为, 因为小数是分母为10, 100, 1000的分数, 所以借助分数认识小数是很自然的。然而, 小数又不完全依赖分数, 并不是不讲分数, 就不能讲小数。因为人的认识过程也可以先研究特例, 从特例归纳地推广到一般。何况分数的抽象性比小数高, 是多大?学生对该量的大小概念比较模糊。0.1元就是1角, 0.5元就是5角, 这些小数都是实实在在可捉摸的量, 非常清晰明确。我们可以借助小数容易懂, 利用十进制表示大数的基础和向后延伸表示的参照系, 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自然地掌握小数概念。这也是教材中大量采用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各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来认识小数的缘故。

确定教学内容应关注“四个文本” 篇11

一、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确定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但是单一思维仍然影响着很多教师,使得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脱离文本,曲解作者原意。受单一思维的影响,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忽略作者的存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顾作者原意,对文本进行任意的解读,造成误读或者过度解读。其次,淡化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出语文的特色,但是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犁耕别人家的田的情况,语文课要么上成历史课、政治课,要么上成综合活动课。再次,教学内容缺乏语文教师的个性色彩。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当中,很少有教师能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的理解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当中。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更多地是照搬教参的观点,这就消解了教师作为阅读主体的主体性,抹杀了教师对文本独特的体验,使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千篇一律的局面,使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最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教学内容要么就是讲学生已经会的或者讲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就能明白的内容,要么就是讲学生听不懂的内容,这两种情况都使得语文教学效率极低,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新课改多主体、多角度的理念,在语文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中,教师应该打破单一思维的禁锢,树立多元思维,明确文本是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关注“四个文本”:作者呈现的第一文本、编者编排的第二文本、教师解读的第三文本、学生理解的第四文本。关注语文教学的“四个文本”,多角度解读文本,从而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

二、确定教学内容应当关注的“四个文本”

(一)作者呈现的第一文本

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尊重读者的主体性,提倡多元化的解读,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我们都知道,文章写成以后,作家就退出了,留下的只是一种召唤读者精神的框架,其内涵并未最后定型,只有经过读者心灵的填充,才能投胎受孕成形。”②但是,多元解读不是完全没有限制,任由读者进行随意解读的。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解读的终点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立足于作者呈现的第一文本,尊重作者的原意。

作者提供的原始文本是最自然最生态的文本,如果在把握第一文本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就好像一座建筑的地基歪了,之后再精彩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都偏离了正道,都是错误的。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正确把握第一文本,导致曲解作者原意,造成误读的例子有很多,如《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本是描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之情的,而经学家却不顾文本的内容,从封建道德出发,硬生生解读为对“后妃之德”的赞美。这种对《关雎》的解读只是为政治需要服务,是经学家宣传自己思想的工具,这种解读完全曲解了作者的原意。这类穿凿附会的错误解读,显然是脱离作者本意的。在解读文本时,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从作者的原始文本出发来解读文本,只有清楚把握作者的原意,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二)编者编排的第二文本

文本一旦编入教材就不只是作者所提供的原始文本了,而是经过编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编者在编排教材的时候,对于文本的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篇文本都有编者的意图在里面。单元前言、课文导读、课下注释以及课后练习题甚至课文编排在哪一学年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沁园春·雪》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七年级下册和高三必修五的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逆流勇进”,编者想通过《沁园春·雪》这首诗使初中的学生来体会作者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依然高扬的乐观精神,以及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而高三必修五则把《沁园春·雪》编排在“崇高与壮美”主题之下。这一单元的导语为“崇高与壮美不光是两种美学形态,更是人生的辉煌境界。……让我们从本单元的美文诗篇中去感受生命中的壮美与崇高吧!”在此阶段,编者对《沁园春·雪》的定位不仅仅是感受作者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乐观自信,而且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崇高与壮美”这两种美的形态,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抽象,理论程度更高。从编者对《沁园春·雪》不同阶段的编排,我们可以更清楚明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好好把握编者编排的第二文本。

(三)教师解读的第三文本

在新课改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加强,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的主体性却发挥得不是那么充分。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更多地是参考教参对文本的解读。参考教参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教参是为了给教师一个教学参考,给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文本的补充材料,但是很多教师却唯教参马首是瞻,照搬教参,将教参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这就出现了问题。不论是作者呈现的第一文本还是编者编排的第二文本,都还不是教学内容。如果要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转换成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师把握的第三文本,是把对文本的解读转化成教学内容的要点,是要能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色以及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通俗来说,教师把握的第三文本是教师应该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把文本的内容转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

(四)学生理解的第四文本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只是根据作者的第一文本、编者的第二文本以及教师解读的第三文本来确定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③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掌握的内容是不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来讲解的。而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内容或者是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也不必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学习。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怎样的程度,那么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只有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教师才能合理而有效地确定教学内容。

三、利用“四个文本”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尊重第一文本

第一文本其实是告诉我们作者说了什么,这是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学内容的价值是从其原生价值上生发出来的。尊重第一文本,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文章的写作背景。尊重第一文本,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从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鉴赏的角度不偏离文本的本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正确把握和理解作者呈现的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突破作者的“一元理解”,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就像《散步》一样,莫怀戚曾说自己想表达的主题是“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读者都必须解读为“生命”,爱与责任,亲情与承担等都是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主题。在《二十年后说<散步>》一文的结尾,莫怀戚郑重声明:这篇文章不应该影响教师对《散步》的教学。任何作者都无权规定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这样我才好放开来说一说。④也就是说,不论是解读为尊老爱幼,还是承担责任或者是家庭亲情,都没有错,这些都是从文本中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尊重作者原意的。而对作者从文本中传达出的生命意识,教师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尊重作者呈现的第一文本,必须以第一文本为规约,不能脱离第一文本,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或者误读。尊重作者的原意,是教学内容确定最基本的保证。

(二)参考第二文本

文本编入教材之后,除了保留第一文本的原生价值之外,还有它在教材中的独特性。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把握好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理解编者的意图,这样才能不偏离语文教学目的、语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重点,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如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多个版本中出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都有选入,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边城》的教学价值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在人教版中,《边城》被编排在以“小说”为主题的单元中,其单元导语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人教版编排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将《边城》作为学习小说知识的一个例子,通过《边城》来学习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情节的安排,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而北师大版则是将其编排在“人间真情”的单元主题之下,教材编者将《边城》的学习重点放在了文本的内容上,让学生从沈从文湘西小说中体会凤凰古城那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苏教版中,《边城》被编排在“慢慢走,欣赏啊”这一单元主题下,其单元导语为“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文学鉴赏需要反复阅读与揣摩,方法、趣味等等都将会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和养成。”从这一单元主题与导语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品味语言,鉴赏文本。从这三个不同版本对《边城》的编排,能很明显地了解编者的意图。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参考其单元导语、文本的课前导语、课下注释、课后练习题以及每一单元后面紧跟的写作指导或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三)加强第三文本

在重视教师层面的第三文本时,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己作为教师与普通读者的区别。首先普通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关注点更多地是放在了文本的情感或者故事情节上,他们注重自己对文本最本真的感受,并不去考究文本为何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也不会去深究作者对语言的锤炼等。其次普通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很少有文体意识,他们一般不会去刻意区分这是小说还是散文,是文学文本还是实用文本。但是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一是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二是必须树立文体意识,要清楚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区别,明确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体的特征。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体现其“语文”教师的特色。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明确语文的特性,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特别是历史和政治学科的区别。一篇《鸿门宴》可以作为历史素材,进入历史教材,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选入语文教材。虽然文本相同,但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究其根本是因为其他学科只是关注“说什么”,而语文课不仅关注“说什么” ,而且还关注“怎么说” ,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说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怎么说”,抓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用教学的根本。

(四)观照第四文本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影响重难点的确定。那么,怎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呢?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学情的分析,确定学生目前的水平与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而这差距就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习《木兰诗》时,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能概括出木兰孝顺爹娘、英勇善战、不慕名利的特点,学生也能总结出这篇文本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详略得当。但是通过梳理文本可以看出,木兰形象在整个文本中的变化是“木兰姑娘——木兰战士——木兰英雄——木兰姑娘”,文本对于木兰作为战士厮杀战场和作为英雄面见天子的部分写得很少,而对于文本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木兰姑娘”却着墨很多。但是学生对于木兰形象的理解,更多地是放在了文本略写的“木兰战士”和“木兰英雄”部分。孙绍振在对《木兰诗》进行分析的时候,认为《木兰诗》更多地是表现“与男性英雄立功为官不同,女性英雄立功后归家享受亲情,恢复女儿装的幸福”⑤。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理解的偏差正是教师应该把握住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来达到教学内容要求的水平。

在利用“四个文本”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明确这“四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这四个文本是有机统一,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统一在教学内容当中。在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过程中,要从多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抓住“四个文本”确定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内容的片面、简化和肤浅。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第5页。

②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第4页。

③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④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语文建设》,2005年第12期,第32页。

⑤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第8页。

关注内容 篇1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快, 90后新生深受影响, 其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如果说70后大学生是比较传统的一代, 80后是从传统走向现实的一代, 那么90后大学生就是在传统与现实交织中的一代, 因此其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以往70后、80后大学生存在较大不同。

一、调查概况

由于90后是生长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的, 他们谈论的话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亲、宅、腐、DOTA、i Phone”等;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可能不是书本纸张, 而是网络和手机。这种现状下, 我们对90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取网络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可以较为准确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能够为上级决策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依据,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此, 笔者选取北京师范大学论坛 (www.bnuren.com) 、西南政法大学论坛 (http://swupl.myubbs.com/) 、大连理工大学论坛 (http://dlut.myubbs.com/) 、青海大学论坛 (http://www.qhult.cn/) 、湖南大学论坛 (http://www.hnuren.com/) 、南开大学论坛 (http://nku.myubbs.com/) 六个设置了新生板块的大学论坛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 就“90后新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先后组织了3次集体访谈, 每次访谈为6人, 并详细记录了访谈中学生提到的共127热点问题。笔者力图通过对论坛内容和访谈记录的深入分析, 归纳出大一新生关注的具有代表性和趋向性的问题。

二、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论坛内容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综合后发现, 90后新生关注的热点涉及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国内外大事、高校教育、社会道德、人生价值、就业、情感六个方面, 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国内外大事

访谈中, 学生提到的与国内外大事相关的热点问题共有11个, 占全部问题的8.66%, 在高校的论坛的新生板块中发布的帖子中, 几乎没有与国内外大事相关的话题。将访谈和论坛的主题帖子内容进行汇总发现, 90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涉及的国外大事主要的有:外国换届选举、反恐问题、全球气候等问题, 涉及国内大事的主要有: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腐败问题、物价上涨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食品、医药安全问题等。

在访谈中, 关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事, 访谈对象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每一事件都会拥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他们爱国, 对于国内外每件大事都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关注, 积极参与。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 在涉及农业农村等方面的问题, 来自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为关注, 有少部分同学表示一直关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并会进行全文阅读。但在访谈过程中, 提到与农业相关的问题时, 来自城市的学生尽管之前没有进行关注, 但仍会积极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这给大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高校学生也不能例外。因此, 在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后的工作过程中, 应着力注重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意识, 进而引导学生——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进入农村就业、下到基层锻炼。长此以往, 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国计民生都大有益处。

2、高校教育

涉及高校教育的问题共有39个, 占全部问题的30.70%, 比例较高, 说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强。有关高校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教育收费问题、重学历和轻能力问题、高校扩招、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十分关注并尝试过积极的思考。由访谈对象提出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来看, 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 参与社会实践, 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 他们会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寻找一些社会兼职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的高校教育就有了新的要求。例如, 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如何更好地知道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如何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等等。进而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其中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就是, 访谈对象对高校中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关注, 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园内存在学术腐败现象, 个别大学生认为问题“很严重”。

3、社会道德

涉及“社会道德”主题词的问题共有16个, 占全部问题的12.59%, 说明90后大学生依然对社会道德风尚保持了较大的关注度, 尤其很多大学生都对一些公民道德模范表示出敬佩之情。但同时, 他们也看到了社会上的道德滑坡现象, 并且在这一点上深受网络影响, 尤其是微博和论坛成为他们获得消息的最主要来源。

部分学生对社会道德观点偏激, 认为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 这一点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 个别学生有时会出现自卑和逃避的心理。

4、人生价值

涉及“人生价值”的问题最少, 共有6个, 占到4.72%。由于人生阅历尚不丰富,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大一新生很难提出自己确切的人生价值之所在。经过观察和访谈, 笔者认为此群体总体人生目标明确、积极向上, 但存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

5、就业

涉及就业的问题有31个, 占全部问题的24.40%。具体包括:求职应聘问题、考研考公问题。

几乎所有的受访对象都认为当今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贬值”现象, 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 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 让90后大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感到了就业压力, 对未来有一定的担忧。工作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迫使90后大学生们不得不“学乖”。对于成长阶段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90后们来说, 能够在毕业之时拥有一份稳定且有竞争力的工作至为重要。因为唯有这样, 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甚至优越感, 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6、情感

情感问题自始至终是大学生们绕不开的话题, 这也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关问题共有24个, 占18.89%。大一新生情感问题表现的较为复杂, 并没有研究前笔者预期的那么单一。

90后新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弱, 大一很难走出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 突然来到环境宽松许多的大学之后, 不少的新生提到了“空虚”这个词语, 空余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这就为情感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90后新生的内心世界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对待自己的请感问题容易出现大喜大悲的极端情绪, 从而会对新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甚至于会出现违法犯罪现象。

总之, 调查表明, 90后新生对社会的基本状况和趋势的认识是比较理性的, 一些认识焦点的形成和转移, 与现实社会的变化节奏是合拍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三、应对措施

1、注重情感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方式

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 通过情感教育, 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 思维活跃, 更应把情感教育放在突出地位。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同时, 学校应通过各种手段, 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 以利于学生从刚入学起就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为以后求学、求职, 乃至人生的和谐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意对学生思想动向的导向教育

首先, 应重视教师本身的导向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教师队伍的形象如何将直接决定刚刚来到大学的90后新生将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一定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 树立起良好的“师德”, 从而为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应重视导向方式的多样化。应该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他们喜闻乐见、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和议题, 引导学生的关注点, 比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 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等等。

最后, 应重视利用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每逢国家有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 全国上下都会开展相应的活动, 高校也不例外。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如果能切实把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利用好, 毫无疑问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新媒介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已经走进90后新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负责的一个专业89人共有87台笔记本电脑, 如此之高的普及率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手机更是普及到人手至少一部。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进方法, 主动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式, 与学生发飞信、转微博、聊QQ等。这样一来, 既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以便切实开展好自己的工作。

4、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上一篇:职业指导的计算机专业下一篇:爱心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