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主体发展

2024-06-12

关注主体发展(精选5篇)

关注主体发展 篇1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卢梭从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提倡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天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课堂授课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读,学生听”“ReviewPresentations-Practice-Consolidation”。教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占去了绝大多数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错过发展某种能力的最佳机会,限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如何实施教学新理念,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有如下教学体会。

一、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强其主体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和教师沟通,在教师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真诚而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绝不能把这种目光全部留给“尖子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是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如何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辅导。对于刚学英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空出一定时间来与学生一起预习,以此来培养其预习的意识。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意识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检验教师教学思想的试金石。首先,教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其次,教师要尽量用全英文授课,创造英语氛围,注重与学生的语言互动,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学生才能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开口,用英语交流。因此,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从“幕前”逐渐退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设计相关联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设计活动时,要做到尽可能分层教学,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使用评价效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四、自主选择、设计课外作业,形成自主能力

传统的英语作业一般都是抄单词、朗读课文、听录音带等,这些作业一成不变,死记硬背,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观念陈旧,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感到英语作业是一种负担。为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作业,我曾、进行抽样调查,发现86.28%的学生都喜欢自主选择、设计作业,比如他们所喜欢的涂一涂(听音涂色)、编一编、集一集(收集生活中相关的英语)、做一做(做精美的卡片)、画一画(为词、句、文配图)等。为此,我布置的英语课外作业一般都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自主作业,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并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卡、摘抄卡,摘抄课外自己所学的课外知识,且定期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重视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是课上还是课外的,都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同时,教师的真情激励和有效指导也能为学生扫清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强、缺少兴趣等实施自主学习的障碍,特别是缺乏信心和胆怯。我们要做到通过教师的激励和指导,让学生相信:“I can do it!It’s easy!I like it!Learning English,it’s fun!”因此,教师要多指导、多表扬、多激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才能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才能有效发展自主能力。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更有效地把抽象、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作主、自己欣赏、自己纠正、自己提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主体发展 篇2

不管是洋思中学也好,山东昌乐二中也好,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以“人”这一主体地位为出发点。他们的教育教学己经走了二十多年,而国家2002年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的人文理念以及三个维度也正是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变革。从两天来的听课中我们体悟到了这样几点:

一、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的实施者必须进行观念的真正变革,从而才能真正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注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确立教育者的引导者地位,而我们的管理者及教育实施者虽然学习了十年的新课程标准却没能真正的全方位的落实。体现在几位的讲授中的是这样几点:

1、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立的不完备与唯应试的方向还没有完全改变,短视的教育观只以成绩进行教育教学评定的唯一标准使得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没有长足的发展,也使得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缓慢。教育管理中不能放开手脚去创新,使得学生活动单一,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昌乐二中的诸多学生活动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增长了学生的才能,使得学校特色化教育得以彰显,学校文化的魅力影响了所有的学生。

2、教师的学习观念没有得到发展,终身学习的想法不能深入人心,教师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也不能够认识培养“人”的正确方法。学生做人尚且不行,即使学富五车又能有多大的社会贡献。

教师对一个好学生的标准还不能够与时俱进,由此我们也体会到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这一理念中“好”的内涵:好不只是学习成绩一个方面的好,而我们的教师却只是从成绩一个角度去认同,这显然是有所偏颇的。好是指人格健全、品德优异、技能多样、知识丰富、家长满意等多方面。

教师教育教学手法的陈旧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从学习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与学生成绩提高、能力增长、品德提升等诸多方面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只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方式方法去探究合理有效的教育之道,反而会使得我们的学生各取所需、各展其长、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双重发展,成绩的提高反而是副产品了。

二、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是一种理念,是以学生主体的探究为前提,以教师的主导为辅助的一种科学的理念,它所体现的是关注学生主体的感受、认知的思想。从学习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科学性。

王力耕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可接受性远比知识的系统性重要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2、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全面把握课堂,引导每一个学生表演出最精彩的故事。因此不管是分组教学的过程还是学案导学的实施教师都绝不是旁观者,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内涵与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3、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也是我们从学习中深有体会的一点。学案导学对知识的化解,对课本知识的深化起到了具大的作用,我校所实行的四步教学法正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好表现,它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思想能力,四步教学法也给了教师引导的最大空间,其外延是深远的,游刃有余中方显教师之专业功底,方显学生能力之所长。

关注学生主体 促进效率达成 篇3

一、了解收集信息,丰富课堂资源

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在课前布置有针对性的调查,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调查活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自觉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知识背景。这样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资源。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储蓄”这一课时,布置学生去银行调查、了解下面几个问题:(1)银行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2)银行有哪些不同的储蓄形式,每一种储蓄形式的利率各是多少?(3)怎样填写存取款凭条并复印存款凭条。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对储蓄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不会感到一无所知,不仅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了起来。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去市场调查人们买卖菜时(包括蔬菜类和家禽类)是用什么来计量质量的,还可以到小商店或超市等地方,去看看食品包装袋上标的质量标识(如一袋盐、一包瓜子、一盒饼干等)是用什么来做单位的。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先去收集往年的年历,也可收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留足学习空间,提供施展舞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足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空间,有欣赏自我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解决等过程中,达到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牙膏、魔方、茶叶罐、球等带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形状的物品,又让学生准备好印泥、剪刀、铅笔、直尺、纸等材料,教师也给学生准备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面在体上”。有的同学用铅笔沿着物体的其中一个面的边缘把这个面的形状画在纸上;有的同学用纸贴着物体其中一个面,顺着这个面的边缘把这个面的形状折出来;有的同学用物体沾一些印泥,然后印在纸上;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球来画圆很难画,而利用圆柱体的罐子的底部来画很容易……同学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很快的知道了什么是平面图形。然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把物品中是平面图形的分离出来,这样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足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小组成员间建立了友好的伙伴关系,感受不同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模拟生活场景,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归宿,数学只有契合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溢满生活气息、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更让数学学习有了实际意义。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这课时,教师可以模拟商店的场景,设置一些简易的柜台,摆放一些商品,让学生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自行买卖商品,在买卖中加深了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这样,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从而让生活情境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让生活成为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提升应用能力

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有关数学的知识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统计”后,教师让学生去实地调查某个文具店上个月本子的销售情况,并让学生对收集到的各种本子的销售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哪种本子的销售量最大?哪种本子的销售量最小?相差多少?(2)假如你是这家文具店的经理,你将怎样进货?请你设计一份下个月进货的清单。又如:学生在学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分类”后,让学生回到家里,整理自己的房间,东西分类摆放。在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体积计算”后,可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的沙坑旁,测量并思考要填满这个沙坑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沙?在教学完“储蓄”后,让每位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的银行进行一次存款、取款活动。学生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摘要: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因此,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 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主体 彰显特色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培养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32-02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高职院校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07所,其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转变传统的高教质量观,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建立有高职特色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质量观,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高教质量观是一种基于本科教育的知识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这样一种质量观,其片面性非常明显,功利性亦非常突出,其特点是以“合格”为质量标准。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已达成共识。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事,将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中,其特点是以社会“满意”为质量标准。要让社会“满意”,就要彰显高职特色,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并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的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社会人的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研究上下功夫,着重研究当地经济水平和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和调整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要求等。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同步发展,并略有超前。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职业教育在形成和发展城市化及先进职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正确处理“高等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职业性”的探讨上,而忽视“高等性”的探讨。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高等性起主导作用,没有高等性就不可能成为高等教育,也不可能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就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了区别。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共性,突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突出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与熏陶,也要强调职业教育的个性。如果高职没有职业性,就没有了特色和生命力。

3、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但又不能忽视知识传授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辅助,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便没有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方法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目前推行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都力求贯穿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

总之,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单纯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全面质量观。

4、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做事能力与做人能力协同培养,和谐发展。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通常把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称为“关键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协作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等。协作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习与生活、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建设者的角色参与社会工作,有益于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做人能力的提高。

5、正确处理职业岗位能力与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但又不只取决于职业岗位能力,关键能力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应时刻注意岗位能力的变化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以保证学生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生应是应用型的人才,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应当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还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敬业与责任心的培养,日常行为规范与遵守纪律的观念培养,毅力与耐心的培养,协作与集体观念的培养对高职生尤为重要。

二、构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和方面。根据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保障体系。具体操作应分三步走:

1)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审核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主流教学模式正确。

2)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及学风和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解决大面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3)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系统。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修订与课程设置进行监控,明确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质量标准,课程改革方向,使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协调一统。

2、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是指教学工作流程中教学管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立及职能划分与相互关联。它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载体和运行机制,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任务、责任。在整个教育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承的整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的组织保证。

3、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保障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保障体系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一方面,通过班级信息员和教学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内监控教学各环节,采集、分析各种信息,对教学过程的教与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建立校外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调研和分析、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专业设置等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学质量适时、有效地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本着依法施教原则,围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管理和约束内容的不同,重点制定和完善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师工作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优制度、实训实习基地及验室建设管理制度等。搞好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5、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关注不够,有的对学生的检查和评价仅仅停留在考试和成绩这些单调的模式之中。因此,建立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对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在于:

1)关注主体,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育资源,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由于高职教育的强职业性的特点注定了其教学活动本身应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前提,努力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合适的教育途径和培养模式,那么评价体系也应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构建。

2)建立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除对专业建设负责外,还承担对学校的教学评价与督导。由此构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生力军,只有如此,高职高专院校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才能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

3)高职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力争“零缺陷”。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必不可少,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及其终身学习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并以此来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课程建设等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反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互评,对师生双方关系的科学定位、实现教育的人文化,进而为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科学的理性的支点。

构建和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也相当于为防止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滑波,构建了五道防线,它必将成为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刚,王青耀,赵康.完善质量标准,健全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06-5-25.

[2]姚新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面对的十个关系[J].现代教育通讯,2008

关注主体发展 篇5

然而,智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很难说清楚什么教育是智慧的,“智慧”其实贯穿着教育的过程,是教育的理想,乃至一种境界。如此“虚”而难于把握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有没有规律可循?怎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下面从《田忌赛马》这一课例,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玩纸牌”:课堂活起来

一位老师执教《田忌赛马》这节课,教师从打扑克开始导入:老师拿出了一副扑克,说:“谁愿意跟我一块儿玩纸牌?”课堂立刻激动起来。老师拿出“10、7、5”给一个自告奋勇上台的孩子,自己拿“9、6、3”。老师先出牌,因为孩子的牌都比她的大,第一局,师输了。第二局,老师让孩子先出,孩子先出10,师出3。孩子出7,师出9,孩子出5,师出6。这局以老师的胜利而告终。

“我为什么会赢呢?”老师从问题入手,开始了《田忌赛马》一课。

老师导入环节靠的是手中扬起的纸牌。玩牌这个活动本身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但教学需要的不是这‘本身’,而是由它引起的相关的学习兴趣的迁移——转移到和玩纸牌一样有趣的一篇课文上。由直接兴趣转移到间接兴趣这种导入方式,孩子们一听要玩游戏,都兴奋得不得了。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观看游戏的收获。应该说,这个游戏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到了本堂课的情境之中。

二、质疑:发现智慧火花

紧接着,老师继续提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田忌、齐威王、孙膑三人是什么关系?”“在自读的过程中,有疑难问题吗?”

孩子们纷纷举手,看来课文深深吸引了他们。一个女生很流畅地讲述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为什么田忌初赛输了,复赛又赢了呢?”

接着,一个男生介绍了文中三人的关系,可能是在网络上搜罗的资料,他问:“为什么孙膑能想出办法来,田忌就想不出来呢?”

另一个男生问:“孙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田忌赢得比赛的方法呢,而在输了之后才告诉他呢?”

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的时候,用自己劣等马和齐威王的优等马比赛,是不是犯规了呀?”接着他又自问自答:“我想通了!他们事前并没有规定哪匹马是优等,哪匹是中等,哪匹是劣等,所以可以自由调配!”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永远牵着孩子的手走路。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预习一篇课文,“三读一讲一问”,让学生的预习落到了实处。不少孩子不满足于字词的学习、内容的了解,尤其喜欢从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能是教师没有关注到的,眼光之敏锐,视觉之独到,常有令人惊喜之处。

三、演故事:训练学生思维

老师拿出事前准备好的两组纸做的马,让学生讲演熟悉两次赛马的过程,老师抽了好几个学生上台演示。孩子喜欢动手的,听说要演示都来了精神,个个在下面摩拳擦掌。第一个孩子做得很棒,表述很清楚,手上配合也好,手中田忌的马紧随齐威王的马。第二个孩子在演示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他说:“齐威王想:咦,他的中马怎么比我的还快啊?”充分说明他不但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点评同学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他用了‘马箭一般地冲了出去’,用比喻的修饰手法,很形象。”

课堂结束时,老师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第二次赛马以后,田忌和孙膑见面会是怎样的场景呢?”孩子们的作业是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想像文。

把阅读归结到写作训练上,语文学习是读与写的有效结合。阅读教学要挤进写的训练,问题不在于教师不会把写的训练挤进课堂,问题往往是挤进课堂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倾吐的欲望,阅读教学对写作的作用促进不是立竿见影的仿写,而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和思想的积累,使学生整体语言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完成本身的任务,即让学生学习语文中鲜活的语言,感受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情感。通过书面表达使自己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这才是阅读课上的读写结合。

我们提倡智慧教育,让所有孩子都有所提升。从字的表面来看,“智“,就是日日知,日积月累的过程;“慧”,就是用心去思考。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就在于,聪明是外显的,而智慧属于内隐的。在课堂的把握上,要注重多给孩子们时间,留够时间给孩子思考,多些主体互动,多些组内交流,让他们的头脑真正动起来,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真正把学生的生命发展放在第一位,才是大爱的课堂、保护学生灵动思维的课堂,才是智慧的活动。

上一篇:国际标准体育场下一篇:杀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