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2024-06-21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精选12篇)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1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坐落于美丽的五指山南圣河畔, 近几年来我校本着“以师生为本,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 关注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增强。据统计, 近年来, 我校多次获得市“教育教学先进管理单位”、“五指山市教研教改先进单位”、“五指山市义务教育规范学校”、“海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全市的统考监测科目中,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成绩由往年的全市倒数第一, 跃升到全市第三;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成绩由往年的全市倒数第一, 跃升到全市第三;初中七年级各科成绩皆荣获全市第二;初中八年级英语 (第一学期中) 荣获全市第一。自此之后, 我校从小学到初中各学科成绩均排在五指山市学校的前列。近一年来, 在全省中招考试中, 我校的成绩由全市倒数第一提升到全市第二名, 15 名学生考上了省一级重点高中, 其中刘鹏丹同学被海南中学录取。培优辅差, 结对子帮扶活动, 也被《海南日报》、五指山市电视台记者采访报道。

一、加强培优辅差的促进机制, 向管理要质量

我们学校是一所最基层的农村学校, 学困生面大。自苏时强校长上任以来, 及时建立了“校长领导, 教研组研究, 年级组竞赛, 班主任负责”的正向激励机制, 教研上始终围绕着“学困生”这个点展开, 尤其是在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备课上, 不以完成课本为目的, 而以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 在年级组老师管理上, 加强竞争意识, 要求每位教师要有一个培优补差的笔记本, 对所教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做好适应不同学生的辅导规划;一段时间后, 辅导规划及辅导实践做得好的老师在全校进行经验交流, 在互享成功的活动中实现共利。积极建立班主任量化标准, 树立“促进一个学困生发展跟培养一个优秀生成长同等光荣的价值观念”, 在奖励制度上除了奖优外, 对培养差生也实行量化管理, 对辅差中, 转化学困生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实行倾斜政策, 进行奖励。2015 年9 月, 我校教师中绩效工资最高为9136元, 最低为2618 元, 这就打破了以前的“平均主义”, 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促进了学校工作良性循环。

二、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向课堂要质量

为了推动培优辅差工作更有效地进行, 2012 年3 月18日, 苏时强校长率领十多名学校骨干教师到海口山高小学学习取经。回校后, 立即召开了学习经验研讨会, 十多位参加学习的老师畅谈了学习体会, 全体老师从经验交流研讨中加深了对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认识。在汲取外校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情, 建立了“目标+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学习态度上、学习习惯上、学习品质上关注学生, 尤其是在“先学后教”这个环节上重视学生学习起点, 杜绝一刀切, 课堂上有的学生起点高, 让其注重“先学”, 有的学生起点低, 老师注重“先教”, 在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 老师视情况“边教边学”,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老师们的学生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不少老师对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他们不再只顾教课本, 而是按照培优补差的菜单为学生上课, 教学效率增强了, 教学效果显现了。现在, 课间课下、晚修时节你都能看到老师给学生解疑解难、点拨辅导的动人场景。

三、注重落实学科培优辅差目标, 向有效要质量

如小学语文组5、6年级把培优辅差目标定为能读懂一般的文章, 写作要做到有中心, 不写错别字和病句。为了更好地落实目标, 语文组老师认真做了以下的指导帮扶:1.从课本入手指导学生阅读。2.以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著的学科练习为基础进行跟踪训练, 跟踪检测, 从学生做错的题入手开展教研, 寻找问题的原因, 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思维途径, 在练习中找问题, 在研究问题中找思路。3.课后练习讲层次。每次布置作业控制在30分钟内, 对学困生要求是不会做的题先思考在哪个地方卡壳了, 第二天上课上学和老师共同解决。小学数学组5、6年级的老师抓住练习进行合理设计:首先是有梯度, 紧扣重点、难点, 疑点和热点进行筛选, 面向大多数学生, 关键的地方, 老师有温馨提醒。第二, 老师提前完成学生的作业, 尽可能发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现象, 在指导学生解题时, 对思维快的学生尽量做到让他们扩展思路, 寻找多种解法, 培训其数感能力和兴趣。对学困生, 老师尽量用最易用的途径进行指导, 并用同样的题型巩固训练, 帮助他们寻找读题的关键词语, 提醒他们解题中最易漏的符号与步骤, 教他们一些记忆方法等。

不仅如此, 学校教导教研部门还专门开展研究, 定时、定研究主题, 让培优辅差成为学校的研究重点。一是开展专题研究讲座, 学校教导处对培优辅差工作进行方向性报告培训;二是聘请省级学科带头人农垦实验中学教研室主任赖东老师为学校教学研究顾问对学校教研进行指导;三是培优辅差示范教学, 以学校省级骨干教师汪淑瑜和省级教学能手王红霞老师为导师进行课堂教学引领;四是注重培优辅差工作结果检查, 让工作落地有实效。我们在每学期中考前和中考后这些关节点上进行跟踪检查, 对于辅导不到位的、方式不对的班级及老师进行指导、帮扶, 同时把该项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 保证工作严肃性;五是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小组, 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小组对子, 采用“生教生”的办法, 上课“差生演示, 中等生订正, 优生解决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教学中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欢乐。

“关注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发展”是我校办学的一个特色, 也是我们基层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实际, 更新教育观念, 大胆实践, 稳步前进, 用创新思维开拓我们的工作局面, 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五指山市一流、省内示范学校的品牌学校而奋斗。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2

——《加法结合律》主体性教学案例

主体性教学是研究师生双主互动, 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笔者作为我校“主体性教学对数学能力促进作用”课题实验组一名成员,听了实验教师上《加法结合律》一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有效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把教学片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师:上个月,我校师生给不幸患上白血病符庆芳姐姐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你们看这三个捐款箱钱数:(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捐款箱1:1318元 捐款箱2:1400元 捐款箱3:1600元

师:在这次捐款活动中,我校师生一共捐了多少钱?你们有几种算法?

生1:我先算第一个捐款箱和第二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三个捐款箱的钱数,1318+1400+1600=4318(元)。

生2:我先算第二个捐款箱和第三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一个捐款箱的钱数,1400+1600+1318=4318(元)。

生3:我先把第一个捐款箱同第三个捐款箱的钱数加起来,再同第二个捐款箱的钱数相加,1318+1600+1400=4318(元)。

师:这次活动,共得捐款4318元,这些钱虽然不多,但一定会给符庆芳姐姐治病带来帮助。刚才,你们在计算捐款总数时用了三种方法,但哪一种算法更简便一些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种算法简便。因为1400加上1600正好是整千,再加上1318比较容易算。

师:你们在第一种和第三种算法中,不交换数的位置,又要使算法简便,能做到吗?

全班“哗”一片,立即讨论起来。

生:我们有办法,只要在算式1318+1600+1400中加上小括号就可以了,也就是1318+(1400+1600)。

师:因为先算第一个捐款箱和第二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三个捐款箱的钱数,或者先算第二个捐款箱和第三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一个捐款箱的钱数,两种算法的结果都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1318+1400+1600=1318+(1400+1600)。

师:同学们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1:和相等。

生2:等号左右两边算式都有三个相同的数相加。

生3: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一个数。

师:你们能举出这样的等式吗?

生1:2+4+6=2+(4+6)

生2:23+45+55=23+(45+55)……

师:这些式子都有相同的运算规律,我们把这些运算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文字表述加法结合律?

众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二、有效师生互动,促进动态生成

师:为了便于我们记住,现在用a、b、c表示三个数,加法结合律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1:(a+b)+c=a+(b+c)。

生2:我有意见,(a+b)+c可以不加括号。咱们以前学过三个数连加,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从左到右,所以,a+b+c和(a+b)+c的运算顺序相同。

这位同学的一席话,引起全班议论起来。

师: 有的同学认为a+b+c加上括号,有的同学认为不要加括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再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进行大讨论,然后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认为,等式(a+b)+c=a+(b+c)的右边用上括号,为了美观,所以左边也要用上括号。

生2:我们小组觉得(a+b)+c=a+(b+c)的左边加上括号,运算顺序不变,只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生3:我们觉得课本上表示加法结合律不适当,咱们学习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没有括号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所以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只要写成a+b+c=a+(b+c)就可以了。

师:你们能大胆向书本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有勇气!其他同学认为他们的意见怎么样?

生1:我觉得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生2: 老师,我们觉得三个数相加,谁和谁先相加都可以,也可以这样表示a+b+c=b +(a +c)。

师:这式子里a、b、c的位置已交换,它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1: 加法交换律。

生2:不对,我觉得这里不但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师:对,这式子里除了运用加法结合律外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看来不能叫加法结合律了,就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你们发现的加法运算定律呢? 生1:三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生2:我觉得不止三个数相加,更多的数也可以这样做吧?

师:数学是一门科学,需要大家有严谨的态度,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教师临时补上一道题发展题)9+4+7+6+3+1=?

于是,同学们通过一番想和算,课堂上掀起主动验证的高潮。

师:根据大家的验证,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众生: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把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师:对,这个加法运算定律,是我们班同学发现的,就叫做四(5)班定律吧。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摆正师生“双主”关系,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

1、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指挥”与“服从”关系,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发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本节课,教师尊重、信任、欣赏每一个学生,使课堂充满宽松感和愉悦感。当学生提出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时左边算式不要加括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能弯下腰来,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交流对话,进行平等的心灵勾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丰富的知识和社会见识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作为一个富有个性的精神个体展开在教师面前。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如: “说说你们的看法?”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发展,教师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师生“双主”地位得到了凸显。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情感是师生双主互动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按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组织而成,因此,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的重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节课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大胆处理教材,摒弃传统的“讲例题,套公式”的教学思路,引进本校刚刚举行的献爱心捐款活动,通过“开放的导入”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下空间,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用多种算法计算捐款钱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为师生有效互动提供了“互动性资源”。教师很好地把握这些资源,引出怎样计算才简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还给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算式运算规律,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自主探索的品质。

3、调整教学预设,促使互动生成。

关注学生的需求 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3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

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珍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他们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让他们感觉到“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我班有一名外地借读的男同学,他来自一个残疾人的家庭。从小就缺少家庭温暖,父亲对他们的抛弃,母亲残疾的现实,使他感到孤独和自卑,由于他的基础弱,在很多方面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次我们班要举办《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我把他找来:老师想请你帮个忙,能不能帮老师找点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材料,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在我真诚的感召下,他答应试一试,一周过去了他拿来厚厚一打纸来找我:“老师我家没有电脑,我只能用手抄,有警示句、小故事、名人名言都是关于文明礼仪的。”他还告诉我他没有那么多书同学开始也不愿意借给他,后来他就求大家说好话,同学才借给他,大家都知道他很少说谢谢、对不起但那段时间他说过很多,脏话也似乎少了许多。说实话对于别人也许这不算什么,但对他已是很不容易了。为了让他增加在同学中的威信、为了让他能通过此次班会受到教育最后全班一致通过:由他带读我们自编的小诗<<我们从小讲文明>>那天的班会吴佳表现得非常出色,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在班会留言上他写道:这次班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现在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脏话,不和同学闹别扭,我会继续加油,学会尊重别人,因为我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时就不会没人不跟我玩。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对他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教师把一个学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教师才可能去热爱、尊重、欣赏、善待他们、激发他们,才会主动的、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的“爱与受尊重” 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迸发出强劲动力去自我实现,就会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学生也将会对自己的发展变得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

二、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每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情感。关注那些暂时在各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则显得由为重要,如果教师能更多的关注他们,在他们心中建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尊重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情绪,逐渐变弱为强。 小邓曾是一位“问题”学生,性格很孤僻也很倔,与同学的交流更多的时候是武力,久而久之同学都远离了他,再加上他缺少家庭的温暖,他越来越古怪自卑,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摩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信息课是他唯一没有出现过问题的课,他制作的电子贺卡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我找到他非常诚恳地向他请教一些电脑课件的问题,并恳求他能帮我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幻灯片的制作,起初他没有回答,我告诉他老师非常相信他一定能完成,一周后当我们上完课我告诉同学们应送一些掌声给他的时候,我看到了小邓眼里不愿被人看到的泪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更加的关注他用心去呵护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每当他遇到困难我会及时的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消除孤独感,在平日里我会经常的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让他感觉到我在关心他、爱护他、我对他的期望。没过多久正赶上是他的生日,我特意选了一只笔送给他,当我在办公室将礼物送给他时,我又一次看到他的眼里的泪花,在第二天的他的作业本里我发现了一张纸条:老师我喜欢您。渐渐的他对我消除了敌意,开始跟我主动的聊天,到后来话越来越多,聊他的家庭、他的爱好、他的理想,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等,他真的变了,违纪现象越来越少,很多不良的习惯也在逐渐的消失,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看到他一天天的变化我真的很欣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基本原则,就是因为情感教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就该从平常的日子里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完美的人生。

三、关注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每位学生都希望能在一个真诚、平等、和谐、互助、融洽的环境里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活。作为教师就该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师生间会更相容,相互的作用会更积极更主动,因为它是一种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师生关系。

前面提到的小邓同学最初他并不接受我,态度很冷淡,但我没有放弃,当他生病了我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尽管他的态度很冷很硬;当他遇到了困难,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伸出援助之手,尽管他不愿接受;当他有了点滴的进步,我会及时的给予肯定,尽管他还没达到让大家满意的程度。我一直就坚信只要真情付出,关心、爱护、尊重、宽容、激励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的潜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必定会收获,在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中,小邓同学被评为礼仪小标兵,在月考中语文、英语、数学全部及格特别是数学84分,可他原来只是二三十分的学生,在这个月的评选中又被评为班级劳动之星。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4

一、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注学生。

课堂学生学什么,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也许有的老师说:课堂学什么是教材内容决定的, 是教参讲解决定的。这样的理解未免有些偏颇。的确,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参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但更主要的是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 如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程度来确定一节课让学生学什么内容。这里就有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或补充, 也就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一篇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 诸如:立意、选材、结构、艺术手法、语言训练等。一节课, 不能面面俱到, 要有取舍, 要突出一两个训练内容。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要选好教学的内容, 就要结合课标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内容选择准确、适合学生, 才能使教学切合实际。这是从教材中选取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要站在九年一贯制整体目标的角度, 结合阶段目标去安排好每节课教学内容。如果教材内容不足, 我们要适当地开发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二、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关注学生。

在选择了教学内容后,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好三维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 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才有高效的可能。目标要具体、全面、科学、准确。

三、从教学的方式、方法的角度关注学生。

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是促进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如多媒体的使用、小黑板的使用、练习篇的使用等, 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是否能激发兴趣, 是否能化抽象为具体, 是否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加快课堂节奏、促进课堂高效。如用一句话能表达的内容, 你非要做一个幻灯片, 本来半分钟能做完的内容, 你用幻灯片却费了2分钟, 这不但是没有促进学生学习, 反而浪费了时间。

四、从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角度去关注学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等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去小组合作学习。关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专家也有许多论述, 我所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首先要适合学生, 体现在教学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体现在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体现在用哪种方式效果最佳, 我们就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式。避免流于形式的无效学习。

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关注学生。

我们都知道“文以载道”, 绝大多数教师对教材本身的思想内容关注得很好。但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的思想, 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心理、健康等。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

六、从课堂生成的角度关注学生。

教师要善于课堂拾贝, 利用好课堂新生资源, 这是教师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的一个体现。课堂师生的双边活动, 往往会产生课前预设之外的内容, 也就是课堂新生成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这些内容, 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如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内容, 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等。

七、从课堂教学反馈的角度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反馈不仅仅局限在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的教学环节中, 而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 教师要始终观察学生、了解学情、分析学情, 以便矫正思路, 促进教学。如导入过程中,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被激发起来;在学生研究问题时, 观察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分析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了解多少学生学会了, 会学了, 对没会的学生怎样辅导等。

八、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关注学生。

一节课是否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是否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了规律, 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教师要心中有数。

九、从作业的角度关注学生。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提高, 但作业一定要适量、适度, 符合实际。量是多少, 度是难易。尽量按学生情况分层留作业。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作业要有布置, 有反馈。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5

——竹山县实验小学

近年来,县实验小学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一目标,牢牢把握“质量”这条主旋律,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跨上新台阶。2010至2012年,我校连续三年获得“小学质量检测综合成绩特优奖”。这是我校始终“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向大家把我校所做的有益探索做以汇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注重培训研究学习,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需要有“人民满意的教师”做保障。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主抓的首要工作。在强化师德教育的同时,我们注重从多个层面抓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在理论学习中提升素养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教学专题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生本教育和健康课堂理论,了解省内外的新课程改革情况,向教师推荐教育专著和精彩的网络教育博客。学校为每位教师征订了《湖北教育》、《十堰教育》等专业杂志。2012年,学校为所有班主任征订《湖北教育(新班主任)》,分年级定期组织班主任自我学习。在每月召开的班级管理交流会上,围绕有关篇目针对性地探讨交流。在学校的倡导下,近三年来,我校语文和英语学科教师还征订了《语文园地》、《小学语文》、《英语周报》等报刊。我们倡导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学习笔记。每学期分年级组织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教科处将教师们的学习笔记收集并存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2、在集体备课中共享智慧

在教科处和年级学科组的双线管理下,学校各学科组深入落实集体备课,通过共享智慧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各学科组每周确定一课时为常规集体备课时间,针对出现的教学问题展开研究讨论。集体备课做到“五定”:即定次数(每周一次)、定时间(当周确定到某一天某节课)、定地点(办公室)、定内容(提前搜集问题)、定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对于随时遇到的问题,由学科组长随时召集组内教师研究解决。为了强化集体备课效果,我们还把这项内容作为教学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3、在外出学习中开拓视野

外出培训学习是教师开拓视野、接受先进理念、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为教师创造学习培训条件。三年来,学校每年筹集资金6万余元,先后选派30余名教师分别到广州考察学习生本教育,参加省内外专题教学研究,参加市县教学竞赛及观摩等活动。为确保学习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回校后上好优质汇报课,完成对应的教研任务后,才能在学校核销外出培训学习的费用。

4、在城乡交流中取长补短

从教学对象、自然资源利用等细节来看,农村教师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针对近几年选聘进校的乡镇优秀教师,我们在引导他们学习适应的同时,也组织他们把农村教学的典型经验介绍进来。为进一步加强城乡教学交流,今年5月,通过个人申报、学校选聘的方式,我们组织了余智红、邓昌荣、陈文、李红林、王平等5位教师到宝丰镇黄栗小学送教下乡。这项活动不仅给农村学校送去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学,也让5位主讲教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有效监控教学过程,打造健康有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大力推进“生本教育课堂”的基础上,引入了2011年省教育厅提出的“健康课堂”理念。我们在多层面监控教学过程中,追求课堂教学的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焕发活力、智慧共生、低负高效。具有这些主要特征的健康有效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提高。

1、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

我们在每个月的教学常规检查中落实“六个认真”:认真检查教案是否科学详细,认真检查教案是否关注学情,认真检查是否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认真检查作业布置是否科学精当,认真检查是否落实培优辅差,认真检查评比教学反思。

自2010年班班通实施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比例增高。我们详细检查电子课件、教案的创建、修改、访问时间,消除了网上简单下载、不经消化就使用的低效甚至无效课件和教案。

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评检测环节上,我们注重考风考纪教育管理,确保每一名学生取得最真实的成绩。一是各班召开诚信考试班会,二是细致安排监考环节,三是严格阅卷程序。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就是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培养学生诚信应考的品质,并为教师提供最真实的教学反馈依据,引导教师准确调控课堂教学思路。

2、课堂教学打磨多样化

“健康课堂”的实施需要精心打磨锤炼。我们充分利用汇报课、示范课、比武课、交流课、指导课、随机课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精心打磨锤炼课堂教学,打造“健康课堂”、“活力课堂”。我们每学年根据“专业对口、发挥专长、协调搭配”的原则进行各学科岗位的教师聘任工作。针对从乡镇选聘到校的新教师和本校转任新学科的教师,学校分别确立结对帮扶对象,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跟踪培养。同时,指导教师每周上两节“指导课”,指导新任学科教师上好“培养课”,课堂教学达标才能过关。为了促进教师精心备好每节课,我们自去年开始听评“随机课”,凡听必评。对不能评为优质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讲教师再做准备,上好“汇报课”,直到合格或优秀为止。

3、搭建展示平台平等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每学期的教学竞赛活动中,我们坚持人人平等参与,通过这个展示平台,不断寻找和培养我校新的名师、骨干。在过去一学年的“课内比教学”中,我们通过各年级初赛、各学科复赛、校内决赛的三级比赛形式,全员全程参与,许多课堂教学新能手脱颖而出。学校组织“老骨干”对他们深入指导,为学校培养新骨干。2012年的“比教学”活动中,我校有邵诚、王才峰、但东方、韩业仙、王美云等5位新秀涌现并代表竹山县参加十堰市比赛,都获得了优异成绩。我校也被评为市级“课内比教学先进单位”。

三、创新班级管理评价,营造平安和谐环境

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近几年,我们不断创新班级管理和评价方式,为学生营造平安和谐的成长环境。

1、示范引领,培养良好班风学风

我们坚持每月评选“养成教育示范班”。全体班主任参与制定“学生养成教育评比细则”,并组织学生学习落实。每个月依据量化打分情况确定“示范班”,授牌表彰。每个月我们还组织示范班级的班主任介绍管理经验,在示范班级召开经验推广现场会。为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教育教学示范力量,我们还为党员教师设立“党员教师示范岗”。在教师的示范管理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

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示范班级的引领下,各班相互学习竞争,呈现出团结活泼、自律进取的班风和乐学、勤学、会学、活学的学风。

2、全体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个健康的班集体,不在于拥有几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在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教学常规,还是班级管理,我们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单亲、留守儿童、以及学困生、德困生。各班每学期分类登记这些学生,详细确定帮扶教师,制定帮扶措施,学校每月深入年级组调查一次各班特殊学生转化情况。

特别是在六年级管理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周邀请学困生、德困生、单亲留守儿童谈话一次,鼓励每一名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勤学奋进、乐观向上。例如上一学年的六五班,由于历史原因,学困生、德困生较多。我校朱友金老师自五年级接任该班班主任后,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帮扶措施,在每一节课堂上给予这些学生展示机会,鼓励他们进步。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班主任带领任课教师多次上门家访这些学生。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学困生、德困生逐渐减少,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在今年的六年级学业检测中,该班学生各科成绩大幅度提高。

3、多元评价,关注每个孩子成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展现出来了,就是成功的标志。我们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善待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学期表彰学生人数超过全校学生的一半。我们坚持在平常评选“四好少年”、“雅行标兵”、“小雷锋”等荣誉学生,在学期末评选“学习优秀学生”、“十星级学生”、“进步学生”、“模范班干部”等学生,通过开学典礼、学校网站、宣传橱窗等途径大力表彰。同时要求各班评选班级层面的各类优秀学生,在教室内创建宣传栏进行表彰。例如中低年级评选小画家、歌唱家、清洁小卫士、书法家,用他们的作品或照片装点美化教室。高年级评选小作家、数学小天才、道德标兵、进步明星、红旗小组等。班级评选实行每月动态管理,我们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在班内得到赞赏。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全校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2011年,原五(4)班范学鹏、四(2)班梁薇等同学拾金不昧,主动寻找失主的事迹广受社会赞誉。近年来,学校多次收到来自社会的表扬信和感谢信。

四、紧扣教育过程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紧扣过程管理,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师生服务,注重服务提高管理效果。

1、管理阵地前移,注重服务教学

近几年来,我们特别注重把管理阵地前移,校委会成员驻点各年级,协调解决年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驻点干部的作用不是监督,而是服务。过去一年中,学校党支部书记张生安同志驻点六年级。只要哪个班遇到学困生或德困生的转化难题时,他总是主动帮忙想办法、出对策,亲自找学生谈心。在每个月的教学动态检测中,他亲自参加每次分析会,帮忙找问题。哪个学科需要打印教学资料,他总是亲自打印后送到教师手中。他经常对老师们说:“我就是为你们服务的,有困难尽管找我反应。”校委会成员就是这样主动服务于年级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中没有薄弱环节,更没有任何真空地带。

2、德育链条后延,共促学生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事,也是需要学校管理干部直接参与的事。我们在依托班级和课堂重点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对于部分学困生、德困生,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转化措施和效果不理想时,政教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积极介入,采取新的教育方式转化学生。上学年六年级(4)班有一名留守儿童,产生了严重的网瘾,甚至经常逃学近网吧。在班主任联合孩子爷爷奶奶多次教育劝诫没有效果时,政教处常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陈玲老师,多次邀请学生到谈心室敞开心扉,帮他分析恋上网络游戏的原因和危害,介绍他参加少先队活动转移他的兴趣。这名学生终于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不再逃学旷课了。在今年六年级的学业检测中,这名学生也取得了各科及格的好成绩。

回首走过的路程,我们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中,始终致力于培养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教师,培养健康成长的学生。在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和兄弟学校一起继续努力,打造竹山教育的美好明天。

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6

关键词:个性差异;小学数学;新课改

差异化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之一,由于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每个小学生所处的家庭条件,认知领域以及本身的个性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心理以及学习水平等多个学习方面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差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处理不同学生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发展和成长,实现班级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关注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差异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只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策划出正确的解决策略。那么,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呢?(1)建立家校合作的桥梁,在每个学生家长口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锁定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了解肯定是最清楚的,所以教师要抓住这项了解学生的优秀资源,通过多种社交手段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从家长的描述中找到学生的个性所在。(2)教师應该多与学生个体进行私下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特点,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教师要善于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通过在课堂上提问有难度层次的问题,从问题反馈中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在,通过观察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反应程度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对学生和对教学知识的心中有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其他学生的叙述中了解并且观察学生,

这是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二、认同且平等对待学生个体差异

差异无处不在,既存在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又存在于学生个体的遗传因素中,既表现明显,又表现隐晦,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认同它的存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公正地对待它,不能有区别地对待学生。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记忆时间上的差异,有的学生的记得较慢,而有的学生老师教过一遍学生就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且正确的解答,面对这种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后者的青睐有加,而对前者的掌握能力差表现出蔑视和嫌弃,一旦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出现一次,就会因为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而让一个本来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成为好学生的学生成为厌弃上数学课的问题生。也就是说在对待优秀生和学困生的问题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出现这种现象深处的原因,找到它解决它,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找到追赶他人达到一般水平的捷径。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对教师进行的差异教学难免会产生误解,会认为教师偏向或者是对某些学生特殊照顾,面对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提出的质疑,教师不应该忽略,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或者通过有技巧的数学教学语言来化解学生的误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差异教学,并且从中获得差异教学带来的教学成果。例如,在做一个应用题时,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面对分歧,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呢?这个应用题是这样的:小刚家的超市进了420支圆珠笔,每20支圆珠笔为一盒,现在已经卖出12盒,问还有多少支圆珠笔没有卖出?这题的一般解法为420-20×12=180(支),但是当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420÷20=21这个式子时,下面的学生都按捺不住地说“错了错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会心一笑说:“大家先别着急评价对错,其实这位同学还没有算完,大家再想一想。”这时就有学生举手说出:“他是想先算一共有21盒,卖出去12盒还剩9盒,9×20=180(支)。”听完这个学生的回答后,我顺势引导:“说得有没有道理?”大家纷纷表示这个思路也很清晰。

总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且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其加以指导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姜汝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差异教学[J].新课程,2014(1).

[2]封萍.浅谈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五法[J].时代教育,2015(6).

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篇7

一、挖掘教材之美, 丰富学生的内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品, 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 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 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变化;《庐山的云雾》紧扣住庐山云雾的特点, 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 以明快优美的语言, 描绘了庐山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 就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 这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 (或拟人化) 形象, 无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这些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有兴趣, 那么, 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 如: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寓言故事等, 这样, 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读懂课文, 能读懂就有收获, 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 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表现了自我, 获得了成功,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丰富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学生的发展, 语文的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 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 获得锻炼的机会, 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在国庆前夕, 让学生自己动手, 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 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 家乡的发展变化, 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 形式多样, 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 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 版面设计要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得到了运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 设计出了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关注过程, 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 享受成功, 发展个性。如:在学习《荔枝》一文后, 学生都能为作者的母亲对子孙那份深深的爱所感动, 同时也为作者的孝心所敬佩。为此, 我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 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 亲手送给妈妈。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 听妈妈说些什么, 然后写在日记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章内容的感染下, 用自己饱满的感情、真挚的心, 去回报妈妈, 感受这样一个感人的过程, 并创造出一份份美好的东西。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处处充满美, 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以自己独特的视觉, 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 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8

一、顺应需求,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时, 教师应打破“线形序列”, 随机应变, 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 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 我给学生提供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这时, 然后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 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 该怎么办呢?我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 选择“对猜想的验证”, 并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 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听, 会忘记;看, 能记住;做, 才能学会。在课堂中, 充分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探索,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 就能激起无休止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的欲望。

二、善待“差错”, 促进知识的建构

教学时,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 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通过巧妙点拨, 扭转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 因“错”利导, 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后设计一道练习题。即:曙光小学今年春季进行植树, 六年级栽树78棵, 比五年级栽的棵数的2倍还多6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结果学生出现三种解法: (1) 78×2+6; (2) (78-6) ÷2; (3) (78+6) ÷2。老师先让这三位学生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之后, 并没有及时地给予评价, 而是让学生写出本题的数量关系。六年级的棵数减少6棵是五年级栽的棵数的2倍, 则正确列式应是 (2) (78-6) ÷2。在这之后, 还要求他们针对自己原先的错误列式改编应用题:式子 (1) 78×2+6:六年级栽树78棵, 五年级比六年级棵数的2倍还多6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式子 (3) (78+6) ÷2:六年级栽树78棵, 比五年级栽树棵数2倍少6棵, 五年级栽数多少棵?这样, 有意识地从错误列式出发, 改编应用题, 使所列算式符合改编后的应用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使类似的错误不再重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巧抓“意外”, 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面对课堂中的一个个意外, 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 引导学生去探索, 去研究。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临近结束时, 教师边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边配着画面演示。放着放着, 儿歌戛然停止, 画面中的荷叶上出现了成百上千只青蛙。教师请学生思考如何将儿歌继续往下编。这个练习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期待学生能够根据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将儿歌续编, 可是, 事实并没有如教师所愿。一生回答:“a只青蛙b张嘴, c只眼睛d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学生话音刚落, 课堂上一片笑声。教师微微一怔, 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使他难堪。“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了。但大家再想一想, 这a只青蛙与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片刻后, 一生回答:“这里的a=b, c=2a, d=4a。”师:“那请你们再来编一编, 要从续编的儿歌中体现出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片刻后, 一生编道:“a只青蛙a张嘴, 2a只眼睛4a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当学生编出“a只青蛙b张嘴, c只眼睛d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这句“知识含量”不高的儿歌后, 教师没有加以否决、也没有一味的赞同, 而是敏锐地意识到由于a只青蛙与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 可以将b、c、d用含字母a的式子表示, 实现转换。于是, 加以引导, 让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其中的联系, 运用字母表示数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新知编出儿歌, 达到复习巩固新知的目的。可见、适时点拨、及时引导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 使生成更有效。

关注学生促进有效教学 篇9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课堂上,我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使其积极地参与互动,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例如,在学生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仅依据常规的教学道具——四种长度的小棒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动手,用自己带来的小棒围成三角形,或者与同伴合作围成三角形,对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都分别记录下来。然后,我再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们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探索意识。面对新课程,我认为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主体作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让学生敢问、想问、善于问。我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还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陈规。许多学困生在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沉默少语、缺少自信。对待这类学生,首先,我主要从行动上关心他们,有时候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张宽容的笑脸,一句恰当的赞美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别注意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批评都可能使他们压抑自我、封闭自我。同时,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多表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充满自信,才能使其放下胆怯,大胆提问。

其次,学生虽然开始提问了,但提的问题层次大多很浅显,提不出高层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预习某部分内容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这部分内容是什么?提到了哪些解题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用有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三、善用激励和反思性用语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运用一些带有启发性、赏识性、激励性以及反思性的常用语。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色时,我会表扬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我非常赞同(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鼓励他:“再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10

一、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在目前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教育大背景下, 各省 (市) 之间、城乡之间, 甚至同一个城区相邻的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以我县为例, 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教学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校可以保障学生接受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 而部分学校则以各种借口削弱信息技术教育课。其他学段的新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当然这里还包括信息技术课老师个人认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的态度影响孩子对接受信息技术认同的程度。有些家长, 特别是农村家长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 是副课, 甚至会教孩子上网, 影响学习。城市家长深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为培养孩子的特长, 早早购置了电脑, 有些甚至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送孩子上各种电脑培训班。他们在校外受到计算机操作训练, 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生个人对计算机兴趣程度是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第三个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呈开放性, 学生不必单纯依靠学校学习计算机知识获得信息技术技能, 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和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虚拟世界的神奇强烈地吸引着生性好奇的中小学生。一部分学生为了进入互联网世界学习了不少计算机知识, 有的则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本身感兴趣, 成为电脑佼佼者, 但也有一些学生除了会玩游戏之外什么都不会。

二、缩小学生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对策

(一) 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是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式安排, 另一种是螺旋式安排。《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个模块, 初中阶段七个模块, 高中阶段八个模块。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直线式安排, 也就是把各模块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各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 基本上不重复, 但在整体教学内容上呈现螺旋式的特点。比如三个学段都有操作系统简介, 要求各不相同。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对中小学生的要求, 应该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 而不是对工具本身进行深入学习。因此, 《标准》的这一安排, 正是考虑我国学生信息技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是为了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均可“从零起步”,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特点, 学习同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差异,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二) 重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

1. 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明白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学科意义上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知识能力层次上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 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从评价方式上看, 目前这门课程还未出现选拔性的测评。在我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 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的区别, 可以说信息技术课当前还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 甚至是文化基础课明天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2. 即学即用, 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 我们应采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方式, 目的是即学即用, 学以致用。在具体教学中, 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 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 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去做, 待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运用所学的技能完成指定的任务。如讲“发电子邮件”时, 任务是发送邮件, 邮件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定, 汉字输入速度慢的学生内容可短些。如此可使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 全体学生信息技能都得到提高。

3. 促进学生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和谐发展。

学生完成了基本内容的学习, 就可以开始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会碰到问题, 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用Word制作电子版报, 学生除了要具有一定的Word软件操作技能外, 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语文知识, 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综合等技能, 这些都属于智力技能范畴,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能力。

4. 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可以很容易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满, 而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练习时间。学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上网阅读网站上的新闻, 欣赏校园网服务器上存储的电影、动画片, 甚至可以玩一些健康的游戏。这些活动寓教于乐, 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可以在玩中认识计算机, 掌握鼠标、键盘的操作技巧,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主动获取知识, 为学习新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5. 建立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特长。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篇11

教师日常工作的兴奋点,是教师职业情感的自然流露,尽管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发生的,但是我们的目光的焦点不同,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也就不同,观察发现,关心学生的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关注什么,是教育理念的不同,也是教育课程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从教师职业情感的表达方面要求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必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心,与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相比,应是一种更为专业化的情感,往往表现为对人的持续性发展的不同作用。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不当关注,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对于考试科目的知识与技能的排除,对于态度、情感、价值观,很少甚至不予理会,会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发展,会给学生的观点产生误区。这是“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性思想的反映,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社会性矛盾。

作为一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来说,在心理素质上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由于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新的滑坡,自我又缺乏调控能力,此时一点点外力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定势,例如,由于教师随意的一句,“你是一个笨学生”,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我很笨的观念,这种心理定势,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链:笨就是学不会—学不会就不学—不学就肯定不会—不会就真成为笨蛋,多么可怕的教育呀,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我们老师成败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的物质前提。

前一段时间,曾有一些地方提出对学生只有表扬,只有鼓励,我却不赞同,我认为,对于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不要夸大其词,乱鼓励、乱表扬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儿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就像是一颗颗很小的小树苗,需要我们这些心灵园丁,用正确的方法去浇灌,浇水多了会涝黄,不浇水又会汗死,也就是说表扬应该有一个度的要求,恰当的表扬会催人奋进,超载的浮夸会使学生飘飘然,感觉自己是没有瑕疵的美玉,最终丧失免疫力,偶感风寒会抵挡不住而倒下,因此,作为一位好老师,要发挥一种“潜在”的力量,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当的渴望,并在渴望中不断进取,在进取中更加完善自己,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因为现在家庭、社会、学校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往往会使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遇到挫折,遇到失败,就会被打倒。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控自我,孩子应该善于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能力与行为,不陶醉于他人的赞美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必然也会逐渐形成自信、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也可以通过别人来正视自己,可以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教育学生,自己做得对的时候,别人会给予肯定的评价,若自己行为不当,别人就会指责和反对,这时应该虚心的接受,诚恳的接受,真正认识自己,不断铸造自己坚实的心理长城。要诚心诚意地接受别人的正确看法,对于对方的不当之举,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育学生应该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孤傲心理或自卑心理,他们不合群,脱离集体,把自己放于高于其他同学之上,瞧不起他人,或把自己放在最低位置,感觉事事不如人,时刻比人矮一头,不敢与别人相比、竞争,这样就造成学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隐患,而此时教师就一定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班级中调皮蛋的学生自尊心就更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原因,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好胜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认为不能挖苦讽刺,我往往以玩笑、逗乐的形式让他们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愉快地完善自我,认识了自己的小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就会不断的改进自我,即使问题比较严重,作为优秀的教师,我们也不能当面批评,因为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可以更换一个地方,在途中、在操场等地方,以谈话的形式加以点拨,这样,他们会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看重他们,使他们没有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同时,也明白了自身所犯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理激其志,以教导其行,运用正确的事实和道理、良好的典型和榜样材料教育学生,使他们经得起荣誉的考验,受得住挫折的打击,从而使他们养成胜不骄、孤不惧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发展 篇12

(甲课) 研究磁铁的性质

1. 认识南北两个磁极。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桌上的这些磁铁,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的磁铁一端是红色, 另一端是蓝色。

生:我们的磁铁一端是白色, 另一端是红色。

生:这些磁铁两头都有字母, 一头是“S”, 一头是“N”。

师: (拿起一块条形磁铁塑料底座) 现在把一块条形磁铁放在塑料底座里, 再将它放在水槽的水中, 让它慢慢地旋转起来, 等到静止后, 看看有什么现象。 (强调这个实验反复做2~3次。)

生:一端指南, 另一端指北。

生:“S”的那端指南, “N”端指北。

师:磁铁都有两个磁极。我们把指南的一端叫南极, 也叫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 也叫N极。[老师板书:指南 (S极) , 指北 (N极) ]

师: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生:用一根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 然后把它吊起来, 当磁铁静止 (平衡) 后也会一端指南, 另一端指北。

(老师示意学生做这一实验。)

2.比较磁铁不同部分磁力的大小。

师:既然磁铁能吸铁, 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磁铁吸回形针的游戏。

(学生实验。)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形针都被磁铁的两极吸去了, 中间好像没有磁力, 因为一根回形针也没吸上。

生:磁铁越往两极靠近, 磁力越强。

(老师板书:两极磁性强, 中间磁性弱)

3.研究磁极间的关系。

师:刚才玩磁铁吸铁的游戏, 同学们做得非常成功。那么磁铁会吸磁铁吗? (会吸) 想研究一下吗? (想!)

师:下面用桌上的材料来研究一下磁铁两极之间的关系。

(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两块磁铁靠近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遵循对磁铁性质认知的层次性和逻辑顺序, 即先认识磁铁能够指示南北, 有南北两个磁极, 再比较磁极的磁性与其他部分相关性的强弱, 继而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这一教学设计注重认知上的先后顺序和知识的前后衔接, 即前一个知识点的破解是引入后一知识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思路清晰、明朗。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显得被动, 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束缚, 没有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 活动面小, 思维空间窄, 认知浅薄, 对磁铁的整体感受不全面也不深刻。

(乙课) 研究磁铁的性质

师:想专门研究一下磁铁的特性吗? (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磁铁, 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但是“玩”的时候不要忘记动脑筋想问题。比比看, 哪些小组玩的花样多, 发现的问题多。

在学生玩磁铁的过程中, 老师不是放手不管, 而是有针对性地点拨。这里, 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不是外显的, 而是有机渗透在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相机指导, 是一种隐性的活动引领。这种隐性的指导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参与活动中,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顺着学生玩 (探究) 的思路, 及时拓宽学生“玩”的方法和视野, 并在学生探究的“淤塞”处及时提供帮助和智力支持。

2.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 尽情玩, 反复玩, 待学生玩透后再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小组互动, 彼此交流玩法和研究成果。

此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前后持续25分钟, 学生玩法新颖, 花样迭出, 认知鲜明, 感受深刻。以下是学生汇报的内容节选 (省去学生具体做法的汇报) 。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磁铁两端磁性强, 越往中间磁性越弱。

(老师板书:两端强, 中间弱)

生:磁铁两端有时相互排斥, 有时相互吸引。

生:相同的两端互相排斥, 不同的两端互相吸引。

师:你怎么知道哪两端相同, 哪两端不同?

生:磁铁两头分别标上红颜色和蓝颜色。

生:也有的两端分别是白色和蓝色。

师:有没有统一的更好的认识办法?

生:磁铁的一端标有“S”, 另一端标有“N”。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S”和“N”接近会吸引, “S”和“S”接近会排斥;“N”和“S”接近会吸引, “N”和“N”接近会排斥。

(老师依照学生的说法板书:同端相斥, 异端相吸)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S”端指南, “N”端指北。

师:我们把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 也叫S极, 指北的一端叫北极, 也叫N极。

[老师板书:指南北南极 (S) 北极 (N) ]

生:被磁铁吸取的回形针下面还可以吸许多回形针呢!

师:上面的回形针为什么还能吸其他的回形针?

生:回形针也有磁性。

师:它原来有磁性吗? (没有) 我们把原来没有磁性, 现在有磁性的这种现象叫磁化。

(老师板书:磁化)

师:看看黑板上的这些内容, 你有什么要改动的?

(学生即刻看出, 并把“两端磁性强, 中间磁性弱”和“同端相斥, 异端相吸”中的“端”改为“极”。)

比较两种教法和教学思路, 有四点不同:

1.“教”磁铁与“玩”磁铁的不同———不同的教学理念。“教”磁铁近似于教教材, 注重事物内在认识规律, 把知识结构有序地呈现给学生, 其间虽有探究活动, 但多是按老师的指令做, 每一项研究活动都有教师“牵”的印迹, 活动单一, 学生思维束缚较大, 缺乏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玩”磁铁一个“玩”字, 意味着一切知识点都在学生的玩中化解。其义有二:一是学生尽兴为之, 不受时空的限制, 凡有所想之即有所玩之, 研究全面、彻底、深入。二是学生既然是“玩”, 就没有任何指令性的要求和心理上的定向牵引, 也就玩得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 研究磁铁也就成了轻松愉悦、自我享受的过程。

2. 显性的牵引与隐性的参与———不同的引导方法。甲课“牵引”太多, 对于磁铁的每一个性质的研究, 老师都加以干预并在研究的先后顺序上也作了安排和分配, 学生的研究活动和认知心理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转, 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失去了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我探究机会。相反, 乙课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是课堂的“智力场”, 是学生深入研究的“助推器”, 只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的, 不是外显的, 教师的潜在作用体现在参与学生的研究, 并在研究中适时点拨, 拓宽学生探究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的认知逐步丰富、全面、细致、深入。

3. 小组交流与大组互动———不同的研讨形式。如何使探究成果在课堂互动中得到全面的展示, 小组交流与大组互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形式。课堂上常用的交流方式是汇报, 即学生完成研究任务后, 老师点名学生汇报, 不同的汇报使不同的学习成果得以共享。但由于汇报人数有限, 汇报内容就不全面。相比之下, 实行小组交流与大组互动, 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在同组交流和组间观摩中, 表面看来整个课堂互动显得无序, 实则对某一学生而言, 认知和交流的每一环节都是严谨有序、务实高效的, 时时刻刻, 学生都在依据自身的认知需求进行必要的交流与互动, 针对性强, 互动面广, 交流的内容丰富。

上一篇:数字出版转型进行时下一篇:林权流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