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共12篇)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1
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让自己的课堂凸现生命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关注每个学生生命发展的观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搭建成功平台,品尝快乐
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这是教育的核心,让跌倒的孩子再站起来,这是我们的天职。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对孩子而言,“太好了”“太棒了”“你真行”是让孩子心灵舒展和快乐成长的奥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在语文教学中不断为每个孩子搭建成功的平台,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幸福、自信、坚韧、向上的幼苗,从而排除掉狭隘、自卑、失败等杂草。记得上学期我所带的七年级班中有一个叫杜传彬的男孩,他胆子小,动作慢,反应总是有点迟钝。我从来都不责备他,对他总是充满了期待,任何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满心的厚望。记得有一次,我学完新课后听写了十六个生词,可他只写对了六个,我没有盯住他写错的十个词,而是在他写对的六个词上刻上了六颗红红的五角星。我鼓励他说: “十六个词你能写对六个,这对你来说已经有进步了。明天我还听写这些词,希望你再认真写一写,用心记一记,相信明天你一定能全写对。”又过了一天,在听写这十六个词时,杜传彬真的全写对了。我高兴地对全班同学说: “杜传彬这次竟然得了一百分, 多了不起呀! ”所有的同学也高兴地为他鼓掌。这个男孩坐的又笔直,又端正,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看着他高高昂起的头,看着他笑靥如花的脸,我知道,他小小的心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呀! 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自由抒写自我,张扬个性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也是最富有个性创新的作业。《新课标》中指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鼓励每个孩子关注校园,关注人生、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瞬间,美好的人物和事物,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例如,中学语文七年级第二单元的作文是《假如我会克隆》,这是一篇想象作文。首先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问别人等各种途径弄明白什么是克隆技术,然后鼓励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先说后写,把自己内心最渴望克隆什么写出来,为什么克隆他要写清楚,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作文指导结束后,学生开始自由抒写。司尊义同学在《假如我会克隆》一文中真实地表露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文中写道: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一个我自己。因为爸爸妈妈总是拿我跟别人比,让我有那么多的负担和压力,我克隆一个我自己,就可以让爸爸妈妈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让他去为我承受那些压力,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我,做一个有属于我自己个性的我,做一个自由的我,做一个别具一格的我……”写自己内心所想,抒自己内心之情,学生文章的个性化特色才能凸显出来。这样的作文,是学生对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更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历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弘扬。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思维和灵性,每一位同学眼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在习作中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把蕴藏在自己心灵深处, 与众不同的感受倾吐出来,让学生自由的心灵自由的笔墨自由飞翔。
三、关注学生心灵,体悟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知道: 走进学生的心灵,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每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身心健康地发展,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迫切要求。认识到这些,我就平时洞察他们心理的细微变化,及时走进他们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精心打造学生的天堂。我班有一个叫司燕的女孩,她两岁就没有了妈妈,跟着爸爸一块生活,是一个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的好学生。有一次,我班的几个女生下课后高兴地谈论着三八妇女节自己送给妈妈的礼物,被司燕听到了,她像失去了理智似的大声喊道: “不要在我面前提‘妈妈’两个字,你们有妈妈的,我讨厌你们,讨厌你们。”说完她一跺脚,哭着走开了。孩子们的话是无意的,可无意中却伤了一颗敏感的心。后来,她在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了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对母爱的渴望和对妈妈的思念,泪水打湿的六页纸的文字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司燕对妈妈的那份挚爱和无奈。她虽然优秀,虽然坚强,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 她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痛苦,我理解。但她需要的是母爱,是母亲真正的爱,我虽然不能给予她母亲,但是作为她的老师,我有责任帮助她,帮助她慢慢走出痛苦的沼泽,走出孤独的心境,在她悲苦的心灵上播撒快乐的种子。我在她的作文中写道: 司燕,老师非常非常理解你对妈妈的这份感情, 你知道吗? 你的妈妈在天上微笑地看着你呢,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每天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你想让妈妈快乐吗? 你快乐妈妈才快乐。司燕, 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坚强的女孩应该直面人生,振作起来吧, 不要让在天上微笑的妈妈看着你心痛,你有我,还有咱们班这么多喜欢你的同学,这个集体就是你的家,我们都爱你。希望你做个每天都快乐的阳光女孩。祝你幸福快乐,直到永远。作文发下去,司燕看了我写的话,又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向我敞开了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心扉,她对我的依赖和信任,让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感动。这个懂事的女孩,这个颇有文才的女孩, 我相信她会一路走好。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参天大树有尽情舒展枝叶的开阔天空,让翠绿小草有优雅蔓延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精神花园永远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这样,孩子们的生命之树就会自由生长,精神之花就会自由绽放。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2
张志宏
(兰州市第二中学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生命成长
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学生生命的成长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一、语文教学本真的内涵是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意识的教学过程。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作为教师,面对发生在这些如花少年身上的惨剧,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又怎能不陷入深思呢?从生命的角度看,这正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而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轻生命教育,没有切实承担起理应成为自觉承担的“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神圣职责。语文教学必须复兴、回归和高扬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本真归根结蒂还要回到“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点上。
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建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是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文本教材,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将“生命”视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教材。课前为了能引起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对这篇文章足够的重视,那天的5分钟讲话,我特意征得班里有位孩子的同意后,让她做了一次特殊的“课前讲话”。在她饱含热泪的倾诉中,孩子们得知不久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母亲的生命,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这场灾难并没有摧垮这位女孩,反而使她更加明白了生命可贵,母爱的伟大……此时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一片肃静的教室里,只听得我走上讲台的脚步声,我默默地站在讲台上,低下头来表达了一份哀思,当再次抬头时,无数双晶莹澄澈的眼睛注视着我,我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了。“生命并非一路坦途,酸甜苦辣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带给我们的有幸福,但更有哀痛。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苦难,我们该怎么办呢?刚才这位同学作了一定的诠释。今天,我们即将接触的另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在他20岁人生韶华时,忽然残了双腿,面对这场飞来横祸,他的精神几至崩溃。但他最终还是打败了自己的敌人,用心灵和行为启迪了人们,他是谁呢?”“史铁生!”„„此时去学习这篇文章,效果不言自明。课后出现了过去少见的情形,在他们主动要求写的读后感中,我看到了不少让我感动的字眼:“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在命运将他摔入人生的低谷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灯”。这是一盏名为“写作”的灯。他是从生生不息自然中,获得感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之后,才在轮椅里给自己点了这盏灯,才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决定活下去’。” “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母亲去世后,他要和自己的妹妹‘好好活下去’,活得最苦却最坚韧的母亲用自己默默的行为,毫不张扬的爱,告诉儿女应该怎样活。‘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和报答,也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还有孩子在读后感中写道:“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我们都应该想想史铁生,他是生死达观的智者。”在孩子们真诚的文章中,洋溢着浓浓的生命气息,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聆听到他们的生命旋律在叮当作响。此刻他们已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呵护;生命是可贵可爱的,需要加倍珍视,爱惜。正是因为生命的脆弱和神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因此而善待生命。正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语文教学对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是责无旁贷的。
三、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洞悉生命的美学意义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样把生命手段生命本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语文教学就是要纠正这样错误的生命态度。要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是人的生命创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有了生命的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成长常常要面对挫折、苦难、甚至死亡;人生的偶然与意外,个人的渺小与无助,也不可回避。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生,相反还为了生存得更好而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奋争。高中教材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如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使命,他立志要作孔子第二,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于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照千秋的《史记》流传于世。在生死面前,司马迁选择了受刑忍辱,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表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宣言。在信中他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 贯穿《史记》全书的就是司马迁这种生死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进行示威和复仇的手段。读过司马迁这封声泪俱下的书信,生命的美学意义也就尽显其中了。生命脆弱、短暂、不堪一击,但生命又顽强不屈,擎得了天,也撼得了地。学习后让学生们明白:饱尝艰难忧患的人获得了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享尽富贵安乐的人却只能速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尸骨腐朽。进而让学生懂得: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全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中。
关注生命发展 促进道德成长 篇3
思考。
一、坚持德育对象的全员性
未成年人身上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源于成年人。因此,学校十分注重教职工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领、榜样作用,使每一个教职工都成为学生行为的表率和道德的榜样。这里所说的全员性,一是强调教职工同学生一样是教育、改进的对象;二是对学生的教育,全体教职工均负有责任。为此,学校在办学之始,就注意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每年暑假,学校都会进行为时10天时间的教师集训,在观念更新、专业发展、技能训练、视野拓展、吃苦耐劳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标准的培训。学校还先后制订了教师师德师风民意调查制度、实验学校教师新六项基本功竞赛制度、校级骨干教师和名班主任评比制度等,在制度上强化了全体教师的榜样意识。
二、追求“德”与“利”的辩证统一
德育究竟为了谁,让谁受益?传统德育观认为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即“不利己,专利人”。这给学生的直接感受是,让他们多付出或只付出,少回报或不回报,因而对德育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新的德育观强调德与利的辩证统一,让学生切实感悟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对他人有益,而且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个人的发展同样有益。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懂得是非曲直,坚持真理,富有正义感,这将有助于提高自己在未来社会的交往能力、选择能力、鉴别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人生成功的概率。为此,学校按准军事化要求,像抓升学率一样抓学生一日生活常规管理,培养了学生自理、自律、合作、沟通的能力。实践中,随着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
三、注重德育工作的人文性
越是人文的,就越有亲和力,越有亲和力,也就越有实效性。为此,学校把德育从“为首”“核心”“第一”“灵魂”等无以复加、至高无上的天上请下来,回到了坚实的土地上。
首先,从办学之日开始,学校就取消了“老三处”,即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而实行中、小学部主任负责制,目的是让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均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服务,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原来学校德育工作人人重视却无人负责任,多管齐下却管管不相通的弊端。其次,关注社会,重视体验,实现家校一体化。如:学校办学八年多来,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以“实验人——理想行”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迄今已坚持了九届;实验学校学生的身影总是不断出现福利院、敬老院、工厂、社区、民工子弟学校、困难学生家庭中。学校认为,在德育的范畴中,关注社会、同情弱者、感恩图报、相互理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让孩子在体验、行动与不懈的坚持中,我们的道德教育才会更实在、更有实效。
四、实现德育活动课题化、系列化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开展,突出重点,才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获得真实的感悟。
如:中学部坚持开展了月主题班队活动课,确保了德育活动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师生反响热烈,效果明显,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逐渐形成。小学部开展的“买一本,读六本”读书活动,从读书(学生)到导学(教师),从交流(班级互换)到作文(写读后感),从保护(不损坏图书)到捐赠(校图书室),整个活动的德育效果十分明显。
德育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以遵循,有模式可资借鉴,有经验可供交流。德育又是一门艺术,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实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始终是学校追求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实验学校)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4
为什么大家觉得语文课这么难教呢?《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读了这句话, 我们就应该懂得:课堂上语文教师不能不讲, 但讲不仅是一门科学, 还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最活跃的因子是学生, 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人文的课堂, 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 才能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火花!
一、要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苦差事。老师窜读窜讲, 学生朗读背诵似乎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基调。记得在教学明代文人魏学洢的《核舟记》时, 第一课时我已经带领学生朗读了, 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而第二课时的任务是通过一些细节来体会雕刻艺人精湛的技艺。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想, 如果单靠我一个人去分析课文, 效果肯定不好。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决定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表演。于是上课前, 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道具。制作胡子的玉米缨、装饰发型的柳条、用硬纸折叠成的高帽子、几件作为古人衣装的床单……
上课铃响了, 我从举手的学生中请了几位“演员”上讲台, 把讲台当成了核舟。我让底下的学生当“导演”, 让他们结合课文给演员们摆造型。几分钟后, 学生们七嘴八舌, 纷纷指出了演员们的问题。有的说佛印应该袒胸露乳, 肚子大, 于是几个学生在“佛印”毛衣里又添了几件衣服;有的说鲁直右手姿势错了, 应该“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有的说居右的舟子应该把头仰起, 嘴张开, “若啸呼状”……“演员们”精彩的表演, 被掌声包围。我让大家根据刚才的情景快速背诵有关段落。此时, 就连平时不看书的学生, 也打开书, 背了起来。
整堂课, 学生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 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二、要给予学生发挥才情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上课时, 我们要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 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使他们学会学习, 获得学习的能力。
教学散文《散步》, 课堂上, 从“整体感知”进入“局部理解”课文时, 我对学生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 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 设想一下, 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 面对分歧, 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问题一抛出, 课堂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通过讨论交流, 大家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想。有的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 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我会选择走大路。”有的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 我觉得选择很困难, 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 她会理解我的。”还有同学说:“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 我会听从丈夫, 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 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 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其他学生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 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对他们的感言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因为从学生的发言中, 我感受到他们正在正确抉择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这样的上课方式不是比老师枯燥的说教, 单一的解读更精妙吗?
三、要给予学生大胆联想的空间
在教学泰格特的《窗》快要结束的时候, 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文中靠窗的病人支着羸弱的身体, 面对光秃秃的墙, 编织出窗外的美景;不靠窗的病人却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满足一己之私欲。我觉得文章赞美了高尚善良, 鞭挞了卑劣自私。”
“老师, 其实, 我觉得不靠窗的病人也是热爱生命的, 因为他希望看到窗外的美丽景色。而且他也有权利看窗外的景色。”这个想法很人文。
“老师, 培根说过‘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我想我们应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像那个不靠窗的病人, 他的嫉妒阴暗的心理不只毁灭自己, 也毁灭了别人。这也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心胸宽广。”
讨论还在继续, 我却在想:如果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艺术空框, 那么, 今天对泰格特这扇窗的解读, 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联想, 做了一次很好的完形填空。我及时抓住了学生理解文本的生成点, 让学生深入思考,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放开手脚, 让学生大胆地说, 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就能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总之, 让学生喜欢发现、乐于尝试、自我发展,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火花!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5
关注“民生” 公司抓安全促发展成果显著
企业发展靠什么?靠科技创新作支持,靠科学管理作手段,靠人才战略作平台,更要靠安全工作作保障。几年来,公司把关心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领导,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收到了显著成效。2006年,企业荣获全市安全工作标兵单位称号。实践中,他们坚持做到:
领导重视安全。该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视安全生产工作为头等大事,并纳入议事日程。他们认真贯彻安全生产“五同时”,即在组织制定生产经营工作计划的同时,组织制定二级单位年度、季度、月份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并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周一党政一把手工作例会和周四生产例会研究内容,与生产经营工作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为使措施落到实处,该企业还制定了各类人员部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从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到每一名员工都明确了各自的安全生产岗位职责,纳入《安全生产考核细则》定期考核、评比、奖惩和干部政绩考核。几年来,公司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危房改造、安全设备设施更新、个体劳动保护等,拆迁润滑室、下料车间等危险建筑5000多平米,消除集团级隐患110多项,有力地保障了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
制度保证安全。该企业首先完善了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并根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委员会下设四个专业办公室即安全办、防火办、交通办、工业与民用建筑安全管理办公室,同时还设立专职机构安技环保室,配齐了工程师和安全员,实行专业化管理。他们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相继制定了《安全生产组织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教育管理制度》等24项厂标管理制度,完善了71类175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章可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组织制定了企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预防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事故损失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培训强化安全。为了做好安全工作,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该公司广泛利用厂报、广播、电子屏幕新闻、文件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此外,他们还坚持“以人为本”,从员工素质抓起,制定了自上而下的培训方针。除了举办副总以上领导干部安全培训班,系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岗位职责,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安全法律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外,坚持定期对各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和管生产、管技术、管设备负责人、车间主任、专兼职安全员、班组长等进行安全培训,统一安全生产工作认识。同时,该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公司9类450名在岗特种作业人员及时培训,使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6
关键词:训练课;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26-01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所说的训练,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2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提高。
3要设计适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4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4.1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
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本片段中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捺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4.2“提问——答写”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本片段中教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提问——答问”,采用“提问——答写”策略,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说说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仍是远远不够的。
Classroom Life——Pays Attention to Enthusiastic
Zhao Yuga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raining session characteristic: Must have the new breakthrough; Must stress the accurate key; Must design suitably; Must arouse all student’s enthusiasm, guides the student positively, the initiative study.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7
余如玉矢志创新, 以“智慧教书”的理念, 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余如玉爱生如子, 把“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安全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 学校连续八年中考成绩名列余姚市第一。2002年, 余如玉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首批名校长”, 2008年获得了省“春蚕奖”, 2009年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余如玉勤学好思, 笔耕不止, 至今已出版3本专著, 主持或执笔完成的课题获国家级奖的有2个, 获省一等奖的1个, 发表论文26篇, 2007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五”教科研先进个人。
记者:余校长, 听说你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在请您谈谈你们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
余如玉:开展德育工作我们抓了四件事。第一, 德育对象的全员性。所谓全员性, 就是德育工作不是仅仅对学生而言, 应该包括所有的教职员工。因为教职工本身就同学生一样需要教育;同时全体教职工均负有德育的引导和表率的责任。因此, 学校在办学之始, 就加强了对全体教职工的德育工作, 如每年暑假10天的教师集训, 在观念更新、专业发展、技能训练、视野拓展、吃苦耐劳等方面, 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标准的培训。此外, 我们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言行。第二, 注重德育工作的人文性, 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越是人文的, 就越有亲和力, 越有亲和力的, 也就越有实效性。所以, 我们把德育从“为首”“核心”“第一”“灵魂”等至高无上的天上请下来, 来到坚实的土地上。首先, 学校从办学之日起, 就不设“老三处” (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 , 均实行部主任负责制, 其他管理人员分工协作。因为“老三处”均负有很重要的德育任务, 但分不清责任。况且, “政教处”又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浓、对德育理解不全面的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名称。现实的问题是德育好像越来越受重视, 设置的机构、专职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结果造成人人重视、人人无责任, 多管齐下、管管皆形式的状况, 德育的实效难以保证。其次, 关注社会, 重视体验, 长期坚持, 家校一体。学校办学十多年来, 每学年一届两次的暑寒假“实验人———理想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在坚持, 并且每年都被评为市大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我们学校学生的身影总是不断出现在福利院、敬老院、工厂、社区、民工子弟学校、困难学生家庭中, 如办学伊始, 就开始布置学生生活作业……
记者:余校长, 我打断一下, 听说你们在汶川地震中献爱心的行动很感人的, 是吗?
余如玉:是的, 我们学校2003年就成立了富有创意的“理想爱心基金会”。截至2009年, 共收到师生捐款近200万元, 向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家庭、学校和困难学生共捐助62项, 计129万元。其中, 2008年12月我带着全校师生、家长的浓浓爱意, 来到了四川青川地震灾区黄坪乡中心小学, 一次性捐款60万元。另外, 捐助校服等价值20余万元的物资。我认为在德育的范畴中, 关注社会、同情弱者、感恩图报、相互理解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是爱心, 是良知的体验, 是行动的不懈坚持, 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 这显得更实在, 更有实效。
记者:“理想爱心基金会”确实非常有创意, 也很有实效!谢谢余校长的解答。下面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话题吧。
余如玉:好的。第三, 德育活动课题化、系列化是确保重点、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德育所追求的是一种以发展和提升人的素养为宗旨的活动。针对“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目标, 学校谋求的不是一时一事一地的效果, 而是在于创造条件发展人, 营造氛围陶治人。因此, 我们的德育工作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经历为依据, 突出重点, 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悟。如中学部坚持数年的月主题班队活动课的开展, 很好地确保了德育活动的方向性与有效性, 师生反响热烈, 效果明显, 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日趋明确、正确。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市班主任研修班学员到我校进行了现场观摩, 并给予高度肯定。小学部按学年开展的“感恩教育”“孝心教育”“爱我余姚”“爱我实验”等主题教育活动, 从计划到实施, 从检查到总结, 人人参与, 个个小结, 还延伸到了家庭和社区, 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也得到市关工委的很高评价, 2008年全市“小孝星”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举行。还有全校性的三年一届的艺术节和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月活动, 主题明确, 计划周全, 引领作用非常大。第四, 追求德育工作中“德”与“利”的统一……
记者:我第一次听到“德”与“利”的统一的说法, 觉得挺新鲜的, 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余如玉:德育究竟为了谁, 让谁受益?传统德育观认为是为了社会, 为了他人, 一句话, 对个人来说完全是“不利己, 专利人”的。这种牺牲型的德育给学生的直接感受是, 让他们多付出或只付出, 少回报或不回报, 因而德育不如其他各育来得实惠, 所以对德育敬而远之或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新的德育观应该是德与利的辩证统一, 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接受德育对社会对他人有益, 同时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提高、对个人的发展更有益, 从而主动地愉快地追求“德”。对学生而言, 懂得是非曲直, 坚持真理, 富有正义感,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一生中与各种具有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选择能力、鉴别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的提高, 将大大提高学生今后人生成功的概率。对教师而言, 由立“德”带来的利益可谓多矣。班风正、学风好, 优秀的学业成绩才能得到更多的保证;班风正、正气浓, 学生的违纪违规事件就能减少到最低, 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搞好教学工作,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班风正、环境优, 学生毕业后成才成功的机会多, 教师就有成就感, 自我价值也就得到了更多的实现。一所学校、一个教师虽然没有能力去改变整个社会环境, 但是有能力、有责任去营造、去构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小环境, 去影响、去教育学生。这不但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可以做到的。我校按准军事化要求, 像抓升学率一样, 抓学生一日生活的常规管理, 抓生活质量,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理自律、合作沟通、成果辐射”的能力。学校为师生构建了一个由“两报 (校报、余姚日报理想专版) ”、“两刊 (学生工作简报、《实验苑》杂志) ”、“两台 (校电视台、校广播台) ”、“两面” (墙面、地面) 、“一网” (校园网) 、“一窗” (宣传窗) 、“三化” (美化、绿化、净化) 的立体式网络化文化育人环境, 去影响, 去教化学生的知、情、意、行。
记者:听了您的谈话, 感慨良多。你们的德育工作, 有观点, 有模式, 有特色也富有成效。学生需要全面发展, 学生的生命激情需要不断焕发, 学校中亟待解决、矫正的问题迫切而复杂, 所以需要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作出更多的探索、更多的实践。
关注情感体验 促进生命发展 篇8
一、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是学生经历生命成长的场所,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 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的自组织、自调节状态, 认知结构便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学生的身心处于快乐自由的状态, 学习情绪将不断高涨, 思维将不断产生兴奋点, 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因此,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促进者”, 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带来自由轻松的学习心理, 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 经历美好的情感体验, 获取生命成长的精神食粮。一位老师在上北师大版《我长大了一岁》时, 以生动有趣的“圣诞老人”课件动画导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圣诞老人”伴随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更使学生感到快乐无比。除此之处, 老师在教学中还创设了“学生当小记者”、“学编儿歌”的教学情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 孩子们展示了创造才能, 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用“心”施教, 关注“人”的因素, 细心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真挚的情感, 唯有爱才能唤醒爱, 唯有情感才能激起情感。教师关注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微笑的面容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这种美好情感的体验将激活孩子的学习热情, 引发孩子积极、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 唤发孩子的生命活力, 使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把握教材特点, 让学生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
叶澜教授说过: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的交往, 要求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 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对学生精神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披文以人情”, 让语文教学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 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一位老师教学《一朵云》 (北师大版) 时, 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景, 引导孩子们想象“雨点儿还会落到哪里, 那里会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兴致勃勃, 有的说:“雨点儿还会落到草地上, 小草绿了”;有的说:“雨点儿落到花园里, 花儿笑了”;有的说:“雨点儿落到田里, 苗长高了”……这种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 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带来了愉悦的心境, 带来了浓浓的人文气息。而这一切正是生命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资源。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 言语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是言语的内蕴。我们所接触的语言文字其本身就是一首诗, 一幅画,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可见,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融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及言语实践于一体的活动。情感体验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 它在教学中显示了独特的功能。我在教学《加了一句话》时, 围绕“春天来了, 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也是当时的一个过路人,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体会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这句美好的诗一般的语言, 唤起了人们对盲人们的深切同情, 从而感悟语言的无限魅力和情感的巨大力量。
三、拓展学习时空,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满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倡导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主, 无时不有。拓展学习时空, 构建大语文课堂,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通过各种学习实践, 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完《五彩池》, 让学生画一画五彩池, 设计一份广告或宣传标语,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和体会, 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献出一点爱”的活动中, 学生通过对有困难同学的了解和帮助, 经历了同情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里, 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注意检查和反馈,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赏。激励和赏识犹如水的歌舞, 能使孩子的潜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生命的成长注入生机和活力。因此, 教师要注重发挥激励评价的功能, 充分利用广阔的学习时空,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同时, 教师要关注弱势群体, 因为在他们学习的道路上, 风雨和荆刺会比阳光和鲜花更多一些, 他们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宽容, 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实践证明, 无论是文本之间的拓展, 还是超文本的拓展, 都能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认识更为深入、思想更为奇特、思维更为敏锐, 都能不同层度地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生命的成长播撒更多的阳光雨露。
摘要: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促使学生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促进生命健康和谐地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二、把握教材特点, 让学生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三、拓展学习时空,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满。
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 篇9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 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
127+308-246 36÷18×200。
开始!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 教师在黑板上解答。 (2分钟后, 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 左顾右盼、交头接耳, 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 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积极性大幅度地下降。)
师: (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 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 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 (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 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 (写完后, 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 (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 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 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 (小结) 很好, 在一个算式里,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 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 (对照小结, 修改自己的答案)
……
二、教学反思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教师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 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他的心理感受只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教学中, 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 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 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 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 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把题目做完, 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 还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 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 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 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 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 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和学生练习答写时, 只要有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推进, 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 而应以其他同学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本片段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 立即转入闯关游戏,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 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 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 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了, 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再加上老师的“提醒”, 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注意力就大打折扣, 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二) “提问—答写”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 教师关注的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 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 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打消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 选择了消极坐等, 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越高, 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愿“再好好想想”, 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 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 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
关注生命教育呵护学生成长 篇10
“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所以要时刻把强化学校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虽然当前全国上下狠抓安全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危房改造覆盖全国中小学, 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了教学设施, 但交通、踩踏、溺水、食物中毒等令人痛心的重大伤亡事故, 在校园内外还是时有发生。
生命不会有第二次, 悲剧不能重演。血的教训, 反映出学校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薄弱, 暴露出学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严治教, 强化管理, 确保安全必须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两点看法:
一、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
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校内外安全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阵地, 将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宣传的重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形成社会上下重视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的共识。二是要提高校园负责人的安全意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责, 明确管理要求, 落实校园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要经常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尤其要做好交通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踩踏、自救自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预防和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二、强化措施、从严管理、落实责任
学校必须为师生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责任制, 学校一把手作为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要关注安全工作, 把安全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安全的领导要集中精力抓, 切实负起责任。要统筹兼顾、全面设防, 绝不能出现丝毫疏漏, 做到管好分管的事, 管好自己的人。做到事发前有预防, 发生问题及时妥善处置, 事后认真总结, 汲取教训, 并制定整改方案, 形成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制定学校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要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 逐条细化, 分解落实到人, 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要将学校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 制订目标管理细则, 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 形成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安全工作格局。
学校安全工作要细。例如, 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方面的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 加强校园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又如, 要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进一步加强对校车的管理。再如, 督促各个学校和幼儿园要建立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 严格执行定期健康检查、卫生消毒、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膳食管理、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及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要根据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 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 对这些学校加强管理和指导, 防止针对寄宿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要实行严格的夜间值班和巡查制度, 精心选择和安排政治过硬、经验丰富、身心健康的教师, 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和必要的管理, 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
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 让这个世界因为孩子的欢声笑语而精彩。学校要加倍重视、认真负责地把学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 肩负起这神圣的职责, 为孩子的安全健康发展护航。安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11
【关键词】教学设计关注说明成长预测和分析调控和应变经验和评价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因此,课前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精心制作,课上气氛营造、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课后能力迁移、信息反馈、反思改进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在围绕学生学会会学的目标下进行;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教师把每节课要教内容一点一滴都记在教案上,生怕有一丝遗漏,课堂上按“案”宣科,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学设计反而成了语言知识的汇集点、机械模板,教师无意识地继承和模仿已有的生成客体——教学设计,而完全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的存在。教学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课堂是多变性、灵活性并存的载体,学生是有独特思想与个性的生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注意生成新的与原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之中,以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所以,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课前设计——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1.立足教材,活化教材,关注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则表现为教师既定的设计和学生被动接受,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精神价值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再把教材看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化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课堂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对教材加工重组,对已有的活动反思质疑,使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势在必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挖掘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预测能力
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的“二度设计”,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切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性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对学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所作的预设和规划。强调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并非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开放、弹性和发展的教学预设。周密预设、有效引导,才会有动态教学的生成。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无法预测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全部事件;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留有空间和时间,预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框架,一个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既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要考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性,不同教学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了课前的充分的预测,就能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课堂的预设计划必须要考虑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正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教师要事先预测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就有备无患、胸有成熟、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二、课中变化——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二度设计”,即对教学设计的多次的反思与改进。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通常并不能完全按预设进行,总会出现一些“意外”;正如著名教授叶澜指出的那样:“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如何合理、巧妙地处理“意外”,使“意外”成为意外的课程资源,这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取决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提高修养、深刻研究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关注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课中教学设计的“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或者生成出现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就必须进行调整、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使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完成教学目标。有位老师在开学之初的高一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发现,“Friendship”的教学内容刚刚进行到5分钟,就有两位学生表现厌倦不听课;这位老师课后和我说:我当时想,学生刚开学不到一个一星期,竟敢在课堂上毫无忌惮地讲话,按照常规做法就会狠狠批评他们一通,我不知道他们原来是早已熟悉的好朋友;当时的想法是与其批评他们一通,不如就“Friendship”这一话题和学生谈谈什么是朋友。主意一定,我就丢开原先的教学预设,对他们说:“you're not true friends, you are fair-weather friends. Do you know what is fair-weather friends?”听我说了这句话,学生兴趣立刻被激发了。然后告诉他们fair-weather就是汉语中的“酒肉朋友”高中三年中应该怎样做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由“意外”引起而插入的这一节课,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宽容的态度,对他们的尊重也激发了学生共同营造宽松、自由、高效的英语课堂的激情,增加了他们的参与度。
新课程中的一堂课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完全了然于胸的,但只要以学生的成长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控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才会真正起到指引教学的作用。
三、课后反思与改进——提高教学经验和评价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课后反思与改进,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与改进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学再设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时间等进行反思于改进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由于各种不同的理由以及认识上的偏差,课后反思常常被教师们忽略,追求“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却忘了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才更好”,追问其实是为了改进,改进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效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由此我想到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经典的案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等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而来的,它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坦途,是一般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关键一步。课后反思与改进是教师积累和储备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进行有效的知识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一个英语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与改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教育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际教学有较大不同,及时写出反思,分析原因,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出改进。由此可见,课后反思与改进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吕红波《教师反思的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夏建清. 英语课堂“意外”的种类及处理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
[4]徐荣仙. 论高中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篇12
一、构建适宜学生生命体验的心理环境, 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 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 并以此作为关注学生生命体验, 构建情智课堂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务必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探究成果,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体验, 自主探索, 互动交流。在学生体验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如:“其实你的错误已经为其他同学亮出了‘此路不可行’的红灯!”“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不了什么, 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再试一试吧!”从而唤起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情感, 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二、创设适合学生生命体验的各种情境,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 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 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或学习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一个使学生“厌旧思新”“认知冲突”或“相似思考”等情境, 推动他们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 激活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1. 厌旧思新情境
厌旧思新情境, 即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 强烈地意识到用旧的知识、方法太烦琐、太费时, 或已不适合新问题的解决, 而产生渴望学习一种新的知识、发现一种新方法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后,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 学生在测量实践中感觉到用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面积太麻烦、太费时了, 希望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从而引出关于平方分米的学习探索。实践证明, 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起始课都可创设成厌旧思新的情境。另外, 许多要用新方法计算的知识, 也可创设为厌旧思新的情境, 如乘、除法意义的应用题, 简便计算, 用短除法计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通过厌旧思新情境的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 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力自觉内化为个性的行为, 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2. 认知冲突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 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 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引起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进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复习后, 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 36、93、510、1386这四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 然后将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 如456→465、564→546、654→645, 问:“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练习并作出判断后, 教师惊奇地发问:“奇怪, 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 能被3整除;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 也能被3整除。”“456、564、654三个数变换后怎么和原数一样, 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 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 他们主动深入探究, 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 相似思考情境
相似思考情境即温习、提炼相应的旧知识学习的策略或途径, 创设新知识的相似学习情境。如“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 教师先让学生回顾, 在推导圆体积计算公式时用的是什么方法 (分割法和拼接法) , 教师启发:“以上是把要研究的图形经过适当的变化, 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长方形) , 然后根据学过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推导出新的图形体积公式。那么,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否也用这种思路来推导呢?圆柱怎样分割拼接, 就能得到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似思考情境。另外, 如圆面积计算、分数或比的基本性质等, 都可创设成相似思考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用“已知”来探究“未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 有效营建情智共生的课堂
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 是指“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用一个形象而生动的示意图来展现, 笔者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古人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上, 太清没有思维含量, 没有思想波澜, 没有认知冲突, 没有激烈争辩, 久之, 学生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驱动力, 生命失却光泽;太浑———没有倾听, 没有汲取, 没有引领, 学生沉浸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思考空间里, 自以为是、自我满足。因此,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出高质量的课堂———情智共生的课堂, 让课堂成为展示问题的广场、挑战问题的赛场、生成问题的牧场, 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 渐浑渐清的课堂中, 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在循环往复中共同发展, 不断提高。
(1) 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 要把握好适度引领这个平衡点。小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必须是在教师适度而有序的引领下进行, 这样, 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学习才能“螺旋上升”, 情智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有效实施。例如,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教师先出示四组卡片: (1) 3、4、6; (2) 2、4、7; (3) 1、8、9; (4) 0、3、5。先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分类, 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 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 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很容易想到:在组数的过程中, 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 所组成的数的数字之和也没变……这样学生会逐步猜想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这样,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螺旋上升”, 学生的智慧才能更灵动。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 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导致不能收放自如。教师引导过早, 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 思维得不到发展;引导得过迟, 会因最佳点拨时机的丧失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导得过多, 包办代替, 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引导得过少, 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 在构建情智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收放自如。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 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有角, 都是用线段围成的) (3) 生活中有没有不具有上述特点的平面图形呢? (出示课件:圆) (4) 圆和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平面上的直线图形的共性挖掘, 学生产生了与实际的不相适应———生活中还有不是直线的平面图形,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 才能使学生对于圆的初步感知认识得主动深刻。
(2) 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 应讲究整体性、连续性、开放性, 真正达到情智共生。我们不能把教和学的进程机械地割裂开来。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是情智课堂情感交流、智慧启迪的主要方式, 也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对学生个体生命而言, 这昭示着情感的丰富, 思维火花的迸发, 创造性的萌芽, 生命活力的焕发。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推荐阅读: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06-21
关注学生大智慧发展06-17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06-24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11-09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09-16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10-07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07-02
关注高校学生的性教育10-12
关注孩子的生命本色10-05
关注问题学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