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共8篇)
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篇1
幸福的人生源自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并能与社会和谐共处。人总是在与他人、他物不断地沟通、协调、维护和相互影响之中达成和谐共融的。现在的在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博爱型,即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找工作,父母直接参与。第二类薄爱型。一是父母健在,因为工作繁忙,在经济收入允许下,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形成了“托儿所到大学”的一线贯通的全程教育托付。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为生计奔忙,居无定所,孩子因户籍原因异地就学难,只好托付给长辈看护,形成了隔代溺爱为主流的家庭教育影响体系。这两种情况,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是通过定时的媒体书信遥控、偶尔的家人团聚,家教的潜移默化作用被淡化。三是单亲家庭。第三类缺爱型,这些孩子的各种行为养成教育主要在学校,有的孩子生性较孤独,难以感受家庭温暖。
就如绚烂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于不同的家庭和环境,具有不同的心理和个性。相同的是,他们都成长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之下,都有着同龄人一样的迷惘和困惑,走进了同一所校园,同一个班集体。不同的是,每个学生面对同一种现实或者压力的表现不尽相同。
陶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教育应为了生活,学生应为了生活而受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源,回归生活世界,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生活应成为教育的素材、手段。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应该将自身强大的精神能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应对变故、能够自我缓解负面情绪和努力改变不利环境的人。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像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肩负班级学生领路人责任的班主任,也许不可能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学生解开每一个心结。但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强大的内心,以应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败和打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的学生对网络高度迷恋。所谓“玩物丧志”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人生最难抵制的就是诱惑,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而最脆弱易碎的就是心灵。心灵易碎当然不可能依赖他人的呵护,只能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强大的内心呢?我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承受力和适应力这三方面入手。
一、何谓自信力
它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进行肯定的能力。一个人只有首先相信自己,才能够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性,才能够实现心理上的动态平衡。大凡没有自信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评判自己,以他人之非为己非,以他人之是为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呢?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地沟通与交流,放宽尺度去衡量学生,对学生做最积极的假设,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站在同一边。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瞪大眼睛去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活跃;而成绩平平的中等生由于自信心不强,心理畏惧、胆怯、紧张、恐慌,导致在课堂上不举手、不主动发言,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沉默不语,在课堂上处于弱势地位。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他们的表现欲,特别是中等生,或投以亲切的目光,或延长等待的时间,等待他们表现的机会,或使用鼓励的话语,如“说错不用怕,讲错了有老师呢”“关键看你有没有勇气站起来说”“能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已经成功了”“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要战胜自我”等。另外,教师要试着让学生每天找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突破他们在通往自信之途中遇到的障碍。
二、何谓承受力
承受力反映的是一个人所能负担的外界刺激与压力的程度。如何培养学生的承受力呢?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它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性格开朗的人与性格孤僻的人,心理承受力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对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要“爱如春风,情如春日,润物无声”,向他们封闭的心里注入爱的甘露。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多做耐心的疏导和真诚的慰藉工作,从而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战胜困难和挫折。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反之,心情坏时,做什么事都不顺利。这就是情绪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做情绪的主人,让快乐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旋律。
三、何谓适应力
它是指一个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自我,我的目的、我的能力及成就同现实世界之间进行均衡、协调和整合。大凡心理适应力很强的人,对现实中的缺陷、不足及人生的种种烦恼,总是报以一种乐观、宽容的态度,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从而保证了内心的稳定性。如何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呢?首先,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不断自我完善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以旧探新独立自学,对一些简单的知识,教师提供自学提纲,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并给予指导,由此一步步地促使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的自学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即为自我调控能力。自我约束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参与实践,一步步地养成习惯,要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锻炼。在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承受挫折。同时,还可利用已出现的困难情境,激励学生自我解决,努力让学生坚信一切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不退缩、不放弃。不要过多地去抱怨,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不要沉浸在过去,也不要沉溺于未来,要着眼于今天,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注重眼前的行动。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一个使他人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也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我们在帮助学生塑造强大内心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比如能合理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不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学生时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塑造强大的内心,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早日成为优秀人才。
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交流 篇2
关键词:影响一生;内心;情感;真挚;语言沟通;倾听;赞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63-01
作为教师,我们从事着一份特殊的职业。之所以特殊,我的理解是:你的正确引导教育,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反之,将影响孩子一生。他们宝贵的小学阶段只有一次,不可重来。如果人们早些了解孩子的内心,早些给予一些疏导,多些情感交流,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在教育教学中偏重于对学生内心的了解,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
一、语言沟通
1、批注
作业中的批注是我和学生交流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它让我们感觉彼此的距离在拉近。我班刘××、王××书写潦草,做题没有题号,没有间隔,数字写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题写半截就交本。一开始,我是利用下课时间罚写作业,结果一天下来也没补完,第二天依旧如此,没有效果。后来改为写批语,不管写成啥样,我都不罚。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写批注。最初批注是:你写乱,我胡判,你觉得怎样?下一次作业稍好些。我批注:你努力想把字写好,老师感觉到了你的微小变化。学生回复:老师,我今天写得怎样,比昨天有进步吗?我回复:有进步,但不是最佳,你还能写出比这更整齐的,试试吧!一个小小作业本,一句句真真切切的话语。拉近了我们师生间心的距离,传递着我们的心声。他们在改变着,他们也终于有了完整的工整的作业本,他们也敢于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小奖状——书写认真奖。
2、倾听
与孩子沟通不在说的多,而在听的多,因为说是在表达自己,只有听才是感受别人,做为老师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感受,才能说出学生愿听的话,去倾听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们对话,只有每一句话都针对学生的心里,这样他们才容易接受,当自己真心地去聆听学生的倾诉时,你就会使学生觉得亲近;相反,不会倾听学生心声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心灵。“老师我想和你说会儿悄悄话。”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改变孩子,使她在不快乐的时候,学会倾诉。
3、赞美
赞美能激发学生心灵中一种积极的力量,是让学生更优秀的最简单的方法。鼓励、表扬、赏识、欣赏都是赞美的近义词,赞美的话是世界上最美的话,最激励人的话,是人与人沟通的润滑剂,赞美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阳光和雨露,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愉快,也会令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杨某从农村来,爸爸务农,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父亲又将他寄宿在外。他的脸、手很少有干净的时候,是一个“造垃圾大王”,他的谈吐举止,更让学生反感,张口骂人,打闹不断。但他身上有农村孩子的善良,真诚、勤劳。在打扫卫生时,你会发现他争着倒垃圾,抢着提水,脏活、累活他都做在前。我试着从他的这方面开始表扬他,他慢慢由自卑变得自信起来。逐渐被同学们接纳了,不再受排斥,容入了班集体,也就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自己的小缺点,慢慢得到了改正。要让学生自信,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是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非语言沟通
1、微笑
微笑是每个人脸上的阳光,它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心灵的通行证,没有人能够拒绝一份真诚的微笑。微笑在师生之间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你对学生微笑,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这种微笑不仅是双方情感的体现,更是两颗心灵的融合。一个小小的微笑可以消除彼此间的争执,冲突,愤怒等不良的情绪。一节图形的拼摆课上,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忙忙乎乎地拼摆,我在巡视完两个组,一抬头,眼前的一幕令我气愤,王某某满脸得意,正在“轻手”用一把小剪刀剪前排一位女同学秀美的长发,我正看着,他也发觉了,我俩对视了,我愤怒的表情也令他有些不快吧。他也毫不含糊地冷冷地看着我,我心想这一招不灵了,快快想招。我继而冲他笑了笑,摇摇头,示意他不可以这样开玩笑的,他羞红的脸告诉我,他意会了,他迅速将剪刀放起,开始拼摆他桌面上的图形,没有任何语言,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结果。我们师生就这样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2、沉默
犯错之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沉默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也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英语课开考没有10分钟,我班平时不爱学习的李××坐不住了,东瞅瞅西看看,小手在书桌里忙乎,依稀听到纸张声,看着他,我摇了摇头。他似乎明白了,从书桌里拿出了手。没过5分钟,他又开始了,将手放在衣兜里,不一会,手中握着一团纸(有答案)。我的目光与他再次相遇,这次我把目光移开了,背对着他,默默地走到窗前。几天后,他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谢谢你。你沉默的背影告诉我,可以抄也可以不抄。我选择了不抄。你无言的背影让我读懂了,什么是被人尊重,什么是自觉。
学生在犯错时,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静下来,并用沉默对待学生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使学生也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出现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再与学生谈心,解决问题,促进与学生关系的和谐,还能让他们自己认识错误,我们的喋喋不休在教育学生上不仅没有太大的力度,反而会让学生反感和抵触,在教育学生时,我们老师的“默不作声”有时更有震撼力。
这些看似简单,细小的工作,确实可以影响、改变着学生;也可以更多的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他们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使他们小小的年纪也要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学习上,行为上,习惯上,性格上……都有方法弥补,都有办法解决,要积极面对。
关注学生需求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篇3
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约有七十万学生在八百五十多个政府资助下学习。加拿大学校的教育观念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校需要不断地改变,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并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和人文关怀。
就以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加拿大学校会创设很多途径和方式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安大略省教育管理部门正在全面培训校长、教师、辅导员和家长,以开拓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帮助学生从高中毕业。如一些学校已开设了高级技能专业培训、扩大合作社(学生能提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今后要进一步深造的专业实习,同时可获得高中学分)、灯塔项目(即给予那些学习困难或曾中途辍学想返回学校学习的学生额外的支持)、网上新课程(满足学生特殊需求和补充学校尚未开课的课程)、“双信贷”计划(边上大学边完成高中学分的计划)、“学生成功团队”(由校长、教师共同参与,与学生一起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帮助其体验成功)等项目。
在加拿大,高中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理想,因为这些项目的开展能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从中选择与正规的课堂学习相当的替代课程。
加拿大为特殊学生提供的教育是完善而具有人性化的。他们认为所有学生天生就有各自的学习强项、弱项和各种需求,并且学生的学习潜能受到来自生理、智力、文化、情感、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关注学生的强项及其喜爱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每所学校对经相关部门鉴定审核确定具有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多动症、心理障碍、生理障碍等需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都有详尽的教育方案和个人教育计划,简称IEP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有些学生没有被确认需要进行特殊教育,但如果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将受益于IEP,则父母有权要求学生智力鉴定委员会IPRC (Identification,Placement,and Review Committee)对该生进行鉴定,以确定是否他们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对没有被正式确定为需特殊教育的学生,学校董事会也可自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
加拿大没有工读学校,他们认为即使那些在学校有各种不良表现的学生也只是具有某种学习障碍,并且解决这种障碍所需的特殊要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因此需要额外的教学策略、纠偏方法或者一些适应性调节来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依然有权利在普通的学校里接受教育。在普通学校进行这种转化教育的最大好处是它能使这些学生较少地受到外界的歧视,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转化,甚至有少数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最终走向成功。
二、关注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部门指出:所有的学生需要得到教师、同学、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以促进个人发展,需要充分运用从学校获得的经验。有些学生还会在学校环境中收到特殊的支持。有些学生在行为、沟通、智力,身体的某个或多个方面与别人不同,可能无法通过正常的教学和评估给予符合他(她)的教育需要。要满足这些特殊需求,教师可能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方案,设计高于或低于这些学生年龄的特定课程。这样的学生可能被正式确定为特殊学生。
加拿大教育部规定“特殊学生”的确定必须由学校董事会决定。对特殊学生的确定、审核过程都由教育法和法规、法令作出要求,并定期审查鉴定,同时还需征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
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将具有学习特长或学习障碍的学生情况汇总,经家长申请或同意,上报学校领导及董事会研讨。研讨后将确定的名单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等候评议。各学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审议后的名单,学校根据其具体需求,提供适当的学生特别教育计划和特殊教育服务。
学校可能将学生集中起来(如建立“智优班”或“特殊教育班”),为特殊的学生安排专门的辅导员。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并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安排学生到不同年级进行不同课程的学习。例如,有学生可能学习高一的数学,初三的物理,初二的语文;星期一第三节课,班内有学生去高一学语文,有学生去高二学化学,也有学生在初二学语文等。
教师还要对特殊学生填写教育计划分析报告卡。教育计划(IEP)分析报告是为接受特殊教育学生所撰写的,具体描述为他(她)所设计的教育项目和教育服务的内容。特殊教育课程是将与学生年龄所对应的年级课程进行修改。计划中提供的教育框架将与学生、家长商讨,同时也帮助教师实施监控。这一计划每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变化及达成度进行更新。这也是学校董事会和校长承诺提供特殊教育的重要依据。
IEP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信息;被确定接受特殊教育的原因和时间;学生的长处和需求;教育项目,如学生现有水平、当初的目标、在学习和能力等方面期望达到的水平等;教师教育的策略,辅导教师的选定,教育设备的选用等;评估和报告;省级评估;项目结束时间;教师对计划改进的建议等内容。教师要对学生的各项情况作详尽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这样的教育很像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特殊教育的整个过程,从申请、审核、确认到配备结对教师及课程辅导教师、制定具体的教育辅导计划再到定期鉴定、评估,程序完整且操作性非常强。教师的执行也不折不扣。我曾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向教育行政官员、校长、学校教师咨询过关于学生特殊教育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令我“诧异”,因为在他们的回答中几乎都提及到了共同的一点:“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享有教育的权利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董事会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三、理解、尊重、帮助学生
加拿大的文化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宽容和理解。公交车有便于残疾人上下车的设计,还有为特胖或腿特长的人所提供的专座,很多城市公共设施都有人性化的设计痕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中也无所不在。关注学生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我们培训的Joise老师是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她介绍说,在教学生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单元时,学生将会接受学前、学中、学后的三次检测。学前检测属于诊断性检测(Diagnostic assessment),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便为学生拾遗补缺;学中小检测是形成性检测(Formative assessment),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帮助的途径。学后有总结性检测(Summative assessment),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给予评价。这样的测试安排注重对学生基础的了解,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利于学生最终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试卷讲评课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篇4
一、从学生需要出发,确定讲评重点
第一,让学生重点清晰。
试卷讲评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即主要讲评试卷中有倾向性、普遍性和错误率在40%以上的题目。如通过对某中学初三第二次模拟试卷失分率统计数据的分析,我罗列出失分率超过40%的难题进行讲评。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且珍贵,教师必须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不能逐题讲解。根据学情,我将这节试卷讲评课的重点圈定在阅读理解题的讲解和设计针对性练习加以巩固上。
第二,为学生答疑解惑。
试卷分析的目的是要诊断出学生问题所在,从而帮助学生解除疑惑。阅读理解中的完型填空考查的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的掌握情况,并检验学生通过语篇学习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讲评时把文章通篇翻译,学生可能还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有75%失分率的82题为例。In return for delivering a package for a courier company,you get a plane ticket that costs as little as one-quarter of the regular fare—or even less if the company needs someone at the______minute.看到如此长的一个句子,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正确理解并推断语境更是无从谈起。既然阅读长句是学生的弱点和难点,引导他们简化句子结构,把长句变短句,并配以及时训练,理所当然成了试卷讲评的重点。
第三,提高学生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交给学生开启英语学习的钥匙,是一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想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应试的解题方法”,还有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思考问题、调整学习方法的“秘诀”。根据试卷中错题的特性,我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开了一张建议清单。1.关注同(反)义词、同音词、近形词等。比如关注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关注同一意义不同的表达法。2.掌握考纲中的每一个单词和词组。3.正确理解句子结构,注意主谓搭配。4.分解长句为短句。5.阅读时应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再根据上下文情境、句子结构、固定搭配等选择合理单词。学生喜欢按着顺序做题,做不出的时候还要费时费力地绞尽脑汁,如果通读全文,有时会茅塞顿开。
二、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式
第一,讲评课要创设情境,有“语言的运用”。
讲评课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听、读、说、写技能都得到训练和提升。教师尽量用英语授课,增加语言的输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口朗读,让难懂的篇章“其义自见”;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答疑解惑,让语言在课堂上飘动起来。如通过辐射扩展,学生可以掌握look after,look for,look up,look at,look forward to等一系列由look组成的词组。通过分析归纳,学生可以理解像第92题“What did the fruit the man bought look like”这样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可以学会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二,讲评课要创造机会,有“学生的声音”。
在讲评课上常出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情况。教师热衷于单向信息的传递,向学生灌输正确答案,学生被动听讲,机械记忆。教师从头至尾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满堂灌。这样的讲评课气氛沉闷,收效甚微。试卷讲评课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助、同学讲解等方式,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学生相互学习、自我反思的学习过程。
第三,讲评课要关注学生,有“情感的交流”。
思品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篇5
一、做学生的表率,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用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这样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信服, 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疾其师, 隐其学。”当学生喜欢、热爱、敬仰教师, 渴望与教师敞开心扉对话时, 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要努力走出“一切为了分数”的怪圈, 处处为人师表, 当好学生的表率。
二、动之以情, 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是实施中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外, 尤其要强化“情感意识", 即要在课堂上动之以情, 让师生之间得到情感的沟通, 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 让他们感到每一分钟都在享受。例如, 在讲《人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 教者可录制电影《焦裕禄》万民悲泣送书记的场面, 再配上断断续续的画外音:“请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 把我埋在沙丘上, 我活着不能治好沙, 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这样的情境怎能不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呢。一个清廉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必然牢牢扎根于学生心田, 激发起学生的敬仰学习之情, 懂得人生价值的真谛。
三、整合教学内容, 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众多信息中找到适合教学所需的最新资料, 如何最高效率的使自己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处变不惊, 从中受益。这是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又一难题。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即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 与时俱进, 增添新的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建立教学资源库, 经常从网络中收集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把能用于思想政治课信息化教学的资源, 包括文本、图片、音乐、影像等, 分类存放, 以便今后检索调用。也可从报纸、新闻联播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这样,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 学生便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也才能圆满完成。
四、精心设计问题,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 明白道理, 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 把学文明理, 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时, 我发给学生《真正的友谊》的素材, 然后提出问题:王刚想到魏坚会“告发”他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设想王刚的心态和被告发后的情景, 联想他的思想波动, 合理想象放学后的情景。道德认识:魏坚的“告发”是善意的, 态度是诚恳的, 这正是维护友谊的表现。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魏坚, 根据当时的情况, 你会怎么处理?发散思维:你能不能想出更妥当的办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 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 而且获得了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五、开展活动教学,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建构的过程和方式, 是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以活动促认知、思考, 从而实现动智与动情的结合。为此,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动”中悟。经历活动, 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 在讲授合作这一主题时, 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 教学效果较好。
谁来关注孩子内心的孤独? 篇6
在深圳读六年级的贵州少年小广 (化名) , 用校牌的挂绳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年仅13岁的生命, 给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痛惜 (深圳新闻网12月23日) 。
没有指责, 没有批评, 也没有打骂, 一个13岁的少年, 何以毅然决然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从父母、同乡和老师的追忆中, 还是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的———小广的父母说, 孩子此前一直在贵州老家读书, 这一学期才转到深圳来上学, 跟其他学生在成绩上存在差距。一同种菜为生的几位贵州老乡告诉记者, 小广平时性格很内向, 不爱说话, 周围也没有同龄玩伴。班主任老师说, 小广确实性格有些内向, 不善于沟通, 很少主动跟老师讲话。
远离故土、缺乏同伴、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一个从偏远乡村来到繁华大都市的孤独少年形象, 已经勾勒得淋漓尽致。农村少年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道路, 也许并不是铺满鲜花。人之所以为人, 除了吃喝拉撒的生理需要之外, 还有心理需求, 诸如被爱、归属、自尊等。内心的孤独与抑郁, 其困扰有时远甚于物质的贫乏。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广的悲剧, 或许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篇7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 为了节省课时, 提高课堂容量, 教师往往期望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能“一步到位”, 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孰不知, 教师教学中盲目的“冒进”, 容易使学生无法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笔者所授复习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仅以此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课堂教学片段
在复习了圆锥曲线的定义和相关性质之后, 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
师:这是2000年天津的一道高考题.虽然这只是一道填空题, 却别有趣味.请同学思考一下你有几种解法?
话音刚落, 就有一位学生有思路了.
学生1:既然是填空题, 我就考虑特殊情况.假设直线与y轴垂直, 此时
师:小题小做!不失为做填空题的一个好方法.
过了一会儿, 有学生提出了新的想法.
师:这是利用了一个常见的结论.以上两位同学的解法主要还是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和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沉默了一会儿) 那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 下面来看看怎么在椭圆里解决这个问题.
师:这是解答题, 特殊法不再适用了.
过了大概10分钟, 才有学生有了结果.
当大家都还沉浸在生4的回答的时候, 纷纷表示赞赏, 突然有个学生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师:很好.两位同学的解答过程结合起来就是这道题的一个完整解法.但这个方法运算量有点大, 有没有几何解法呢?在解决解析几何的问题, 如果能利用几何结构特征, 往往能大大减小计算量.
生6 (小心翼翼, 有点不太自信) :能不能用极坐标?
生7 (马上插嘴) :极坐标方程属于选修部分的内容, 用椭圆的极坐标的方程是超纲的.再说了, 你能马上写出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吗?
生6被驳得哑口无言, 有点泄气, 其他学生也又一次陷入沉默.
师 (适时鼓励) :刚才那位学生的想法其实非常好.我们能不能回避掉选修内容, 借用这个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知道, 极坐标就是用距离ρ和夹角θ 来描述曲线, 所以它的极坐标方程更多的是体现了边和角的对应关系.请同学们关注椭圆中的边角关系.
这么一说, 同学们兴奋了起来, 开始作图研究, 还不时跟旁边的学生小声交流.没过多久, 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解决.
其他学生频频点头.过了一会儿, 又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9:刚才的抛物线问题也同样可以求解.过P, F作准线的垂线, 垂足为M, E, 记∠PFE=θ, 如图2,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
师:非常好, 能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老的问题.事实上, 对于圆锥曲线都有这个结论.在极坐标中, 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方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同学们课后可以试试用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 教后反思
2.1 以生为本, 抓准课堂生长点
本节课从一道往年的高考题出发,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法.在学生无法想到几何法的情况下, 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 给出练习.从抛物线过渡到椭圆, 学生代数方法顺利迁移.在解决后者的问题当中, 学生意识到计算上有些复杂, 有想简化的“需要”.作为理科班的学生, 想到极坐标方程, 是意料之外, 但也在情理之中.此时教师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从几何角度给出新的解法.一切水道渠成.后有学生想到再把方法“回归”到原来的问题, 这与教师一开始的设计不谋而合.虽然是绕了一个圈子, 但是教学线路更具“曲线美”.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首交响曲, 教师作为指挥家, 课堂的旋律应实时调整, 学生想不到的, 坚决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课前以学情为基础的预设固然重要, 但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实时需求, 动态生成则更为重要.学生的认知发展往往是呈螺旋上升的,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互动中去捕捉学生所传递的有效信息, 加以梳理, 纳入教学活动, 使每一步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2 循循善诱, 倡导主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太急功急利, 总是想把一个问题的解法通通告诉学生, 让学生马上掌握教师自己认为的最好的解题方法.这样做貌似把题目给讲透了, 但忽视问题的发现过程, 忽视规律的揭示过程.虽然整堂课下来显得有条不紊, 一分钟都不浪费, 但是没有充分暴露学生对问题的想法, 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一旦情境变了, 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
新课程要求“通过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体验教学发展和创造的历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实现从“我要你探究”到“我想探究”的转变.那样学生探究的热情才是高涨的, 不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放弃.许多学生的的探究成果有时显得稚嫩, 甚至有错, 但这并无大碍.教师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应该捕捉一个个“闪光点”, 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2.3 回归课本, 重视知识应用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的选修课, 是课改中的一大特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它是新增内容, 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多种代数形式, 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客观世界中美妙的曲线.有的教师觉得选修部分是“鸡肋”, 理科班的学生必须要学, 但是考的又很简单, 所以为了缩短课时, 教师只让学生停留于运算的训练.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篇8
一、总结五年历程, 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谋规划
1.习惯教育理念的植入
从2009 年我们就开始做“幼小衔接”项目, 寻找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总结近年来的办学经验, 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位置、办学基础、学生来源、社区资源、教师发展以及服务半径所规定的其他具体任务, 完整提出了“习惯教育”的办学理念, 并进行了深入解读, 明确了习惯教育理念下的我校整体课程建设的目标, 即以“习惯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
2.习惯与德育的融合
2011年, 我们把学校习惯教育分为了五大方面——道德习惯、交往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 每个习惯按照低、中、高年级各定两点, 形成学校十大好习惯。我们从校园环境的布置上渲染好习惯, 从实践活动中滋养好习惯, 从课程开发上促进好习惯的养成。在实践过程中, 随着习惯教育课题的推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
2013年9月, 在实践、落实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交往习惯——遵守规则、顾全大局和乐于助人、友善合作应归属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将交往习惯融入到道德习惯;十大习惯教育中的思维习惯——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应归属于学习习惯。这样学校将十大习惯的五个方面演变为三大方面——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习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理念的贯彻, 丰富了“习惯教育”的内涵。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习惯养成教育课程模式, 在传统的“习惯教育”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科教学中的习惯培养, 又使校内教育得到有效的延伸。
将“习惯教育”课程建设思想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位教师。我们不仅想得精细, 而且做得精致。每件事都力求做得完美, 做得出色。在习惯教育的理念下,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传授学科知识与培养良好习惯有机结合, 每个学科都制定了“习惯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将“十大好习惯”的元素融入学科当中, 渗透到每一节课。
通过实践与研究, 我们提出了“目标导入、点拨导学、拓展导练”三段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同时兼顾文化渗透点、习惯培养点、学科体现点三点融合的探究教学模式, 形成了三段式三融合的教学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我们正是在这样“敢为人先, 处处争先”精神的引领下, 几年来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业绩。
4.在课程研发下, 推进习惯教育
2014年4月, 我校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结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广中的“生命教育”尊重人的生命存在, 培育人的主体精神, 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我校的“习惯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适宜方式, 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 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习惯教育——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 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基于以上思考, 为了更加贴近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 我们具体提出了与“生命教育”课程相贯通的“习惯教育”理念。
习惯教育与广中的宏志精神——“六个特别”相结合, “六个特别教育”的融入使学校的习惯教育增加了育德的高度, 扩大了教育的附加值, “六个特别教育”的培养分为低、中、高不同年级, 各有侧重点, 使德育教育提升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
二、蹲下来聆听学生需求, 习惯养成始于细节
在2014年年末, 我校参与了“北京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大样本的调查问卷涉及干部、教师、学生、家长, 而且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给予了科学、有效的评价, 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延续与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1.坚定了习惯教育理念
干部对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 ;校长能够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具体行动 (+1.3) ;教师经常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6.7) ;学校大部分教师参与了习惯教育课题研究 (+6.7) ;干部对学校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4) 。
我校能够合理制订未来五年规划, 展望发展前景。干部、教师对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深入解读, 完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系统设计, 并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校训、教风、学风进行了诠释, 从而使其深入人心, 使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变成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行动。
2.看到了习惯教育效果
自实施习惯教育以来, 学生们在课程建设的实施中思维灵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学有所长。校本课程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视野得到了拓展、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学生完成作品, 真实地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
学生们良好的行为表现, 家长们更是感触颇深, 通过问卷调查, 有的家长说:开展习惯教育以来, 孩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有时候还会纠正家长的不良行为, 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希冀社会的风气会因他们而改变。有的家长说:我欣慰地看到我的孩子在各个方面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这无疑是学校行为养成教育的结果, 放学后, 孩子能够自觉完成作业, 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见到长辈能够礼貌问候, 最大的变化是能够很好的与小伙伴、与我们沟通。还有的家长说:现在提出习惯教育, 对社会、对家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既是对孩子的教育, 也是对家长的鞭策和考验。经过教育, 我们的孩子在待人接物、尊老爱幼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等等。
3.开发了习惯教育课程
课程建设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整体的动态过程, 涉及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 是学校层面的“再加工”过程。我校的课程建设实施, 在传承已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既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 又充分彰显我校自身的课程实施特色, 满足全校学生的发展需求, 使学校在学科课程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按照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 突破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我们打破学科界限, 整体规划了“四大课程体系”——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我们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照“四大课程体系”的标准重新整合、分配, 使德育不空、智育不偏、体育不虚、美育不缺。
四个体系相辅相成, 一方面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点, 即在“做人”上加强品德修养, 在“成才”上发展个性特长;同时, 也落实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就是将完善课程体系和开展多项活动结合起来, 既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又为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习惯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成就每一位学生。花市小学在实施“习惯教育”过程中, 确实树立了“每个学生都重要”的理念, 不同的学生在这里都能获得自信, 潜能都会得到开发, 即回归了教育的本源。
【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推荐阅读: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11-09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05-24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06-24
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11-17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11-20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11-22
关注学生的经验生长12-02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09-16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10-07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