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2024-10-07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精选10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生命展现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学会做人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个性集中表现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知识通过体验和反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自做,经历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因为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代替他们思维。教师只有努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探索知识奥秘,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大量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及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有些学生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勤学善思;相反,有些学生懒惰愚笨、反应迟钝、好动贪玩。教师不仅要认识学生之间的这些个性差异,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重要的是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且列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及方法,让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着眼学生的人格养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这样,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本人要加强师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和尊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无声地感化学生。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对学习过程评价的思考【二】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动态评价的几率,也就是说,能够让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而学生的状态千差万别,因此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可纯粹以分数衡量,应该具有适当的弹性和模糊地带。

凡是评价,当然就涉及到优劣,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些优劣的评价对于学生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劣”所起的作用。孔子说因材施教,对于“宰予昼寝”,他说“粪土之墙不可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孔子实行扣分评价原则,宰予每次课堂睡觉就扣n分,宰予不会在乎,那么这些评价对于宰予是无效的。

还有,任何一种评价都存在一个标准问题,更存在一个执行过程与实施效果问题。《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官,公正、无私,具有与生俱来的捍卫法律尊严的纯洁性。为此,他追捕逃犯冉·阿让。当他终于确认善良正义的那位市长就是冉·阿让时,他的评价标准遭到了剧烈的冲击。也就是说,惩罚“恶”的时候不要忽视人也是动态的。所以,生活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不能以过于科学过于细化的标准去进行评价,那样会陷入极大的误区。

细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a、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或鼓励,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精神给予定性评价。b、每一学期,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动态给予鼓励性评价,以激励、启发为主。

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主要有: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观察学生是否积极提出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想法;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否给足学生发展空间。评价总是要最后定论,成长中的学生出现错误失误是极其正常的,只要不断完善,教育就是成功有效的,急于用冷冰冰的死的等级给发展中的孩子定位,是否过于急迫?过于简单?过于扁平?——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复杂多态的过程,其中的反复琐碎难以预测和掌控是每天接触的事实。不承认这些,教育人的事情很难做好。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努力追求高效课堂

沙河子镇中心小学 南春成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把机会让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2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数学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烙饼问题”一课, 课前徐老师拿出一些白纸, 问这些纸要撕开来, 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选择叠在一起的办法, 这样节省时间。教师再问这些纸发下去, 你的办法是什么?猜一猜教师的办法是什么?学生说分组传下去这样快, 可以多出一点上课的时间来。一些白纸和简单的问题后, 教师说这就是统筹优化法, 再进入新课。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 学习变得有趣味了, 启迪学生智慧的大门由此开启。

二、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 使学习变得轻松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 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 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上“烙饼问题”这节课时, 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 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 在黑板上演示, 但是徐老师上课就用师生的一双手, 老师的手就是锅, 学生的手就是饼, 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来烙饼, 同时说“锅来了, 饼来了, 刺啦, 三分钟”。徐老师设计的游戏性的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做到学得有趣,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 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得心应手, 课堂气氛浓郁, 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体验深刻。当我尝试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后, 一次期末水平测试时, 有一个学生答题, 就用自己的一双小手当饼烙。事实说明,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某个数学公式会遗忘, 但是作为过程性的数学学习, 使他们不会忘记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促进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教师的语言发自内心, 饱含关注学生的情感, 传递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调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 为了揭示课题, 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 个子有矮也有高, 他们会走没有腿, 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 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学生猜对后, 再配上课件或教具演示, 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 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提倡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 课堂做练习, 完成作业, 都展示出很多不同, 里面含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教师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关注学生, 如一次练习课上, 发现少部分平常做题慢, 正确率不太高的学生, 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成绩, 这时, 教师抓住机会鼓励学生, 在肯定全班学生的同时, 重点提出这些学生在练习中, 做到了四十分钟按时完成练习, 正确率也比较高。这样使学困生在全班得到了鼓励, 自信心增强, 使他们有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数学, 学好数学的勇气,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促进了学生发展。

数学作业发现特点, 对学生及时地评价, 使教师的话, 犹如一粒种子一样深埋在学生心里。如, 四年级上册学习积的变化变化规律, 完成作业练习16×17=272, 根据这个算式完成填空16×34= () , 16×51= () , 16×85= () , 16×102= () , 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过程, “一个因数16不变, 17扩大了2倍, 16×34=544, 272×2=544”, 教师对学生评价:“你写的语句完整, 表达准确”“你列算式说明思考的方法, 思路清晰, 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教师从内心深处赞赏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方式, 获得一种成就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篇3

一、关注学生在内的学习需要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教师应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建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的习惯。教师应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寻求有效的支撑,最大限度地激发探究欲望,打破原有的认识平衡,造成新的认识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赛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0、15:0等)的认识产生了冲突。于是由此产生问题:“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说,新课程标准把过程方法本身列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过程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组成之一的重要地位。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点或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时,不是把多种不同解决法一一示范,也没有给学生任何的提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搜索信息、探究解答方法。有的同学想出了两种方法,有的同学想出了四种方法,有的同学想出了更多的方法,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把自己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了。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性思维得到开拓和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评价论文 篇4

首先,组成学习共同体,是适合面向全体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更有效的前提。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即学习小组。我们的建组原则是:异质同组、同质结对。也就是一个小组内部,基本构成是AA、BB、CC形式,要明确对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层次对子间的关系。有了小组组织的存在,便于学生们“有困难、找组织”!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对小组学习作出评价,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评价是“集体”学习成果的评价,而组长要针对每一个组员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才能真实地评价它的内容、评价它的实施过程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所以评价中要注意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其次,设计一个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任何好的课堂都必须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反馈而进行的。你也可以把这个流程理解成模式。模式哪里是模式化,它承载的是教育教学规律!第一,什么样的课堂都需要“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在针对性教学时,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第二,什么样的课堂都需要“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即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即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先知识,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实时进行评价和反馈,要使形成性评价面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技能。要重视学生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和体验,如学习态度、创新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再次,给予一个学习方法,即培养“三学”能力。先独学,所谓独学即自学指无师友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遇到学习困难,那么当然要向同伴请教。我们让学生建立学习对子,因而与自己的学习对子一起学习,叫对学。如果对学学不会,那就群学,所谓群学也就是在组长带领下,全组同学一起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争辩争辩。如果再学不会,就用红色笔标记下来,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请教老师或查资料。要让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因为该探究活动不局限于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重视学生能否联系生活实际,把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得科学探究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研究结果获得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最后,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其实就是“学会不会的”,或者叫“把不会的学会”。这要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会的无需学,“学海无涯”但“生命有限”,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对于那些超出了学生能力的问题,也不提倡学。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分层目标、分层要求,A有A类的学习目标,B有B类的学习目标,C有C类的学习目标,这才叫基于人的教育。我们要清楚我们是讲给那个层次的学生听的!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就是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遭受失败时,都应以激励为主,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也会将不会的学会。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5

——体验学习帮孩子插上思考的翅膀

李遂中小 李淑云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学会思考呢?本文阐述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活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 过程 思考 阶段性 匹配性 有效性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原来的两能拓展为四能。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双能,现在增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对教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学生却是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确的概括。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只有多次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首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 “知识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仅仅结果的教育是不能教智慧的,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最终培养孩子数学的直观。因此我们要强调过程的教育,在过程中判断他的思维是不是对的。”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孩子们的想法天真而无拘无束,他们的理想像一个个多彩的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多少孩子羡慕科学家,佩服他们的伟大发明,向往着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体验学习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活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体验内容的阶段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开始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渗透。如果数学体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顾学生思维水平的阶段性,那么体验不仅浪费时间成为虚设,而且抑制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几句话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更说不上真正的理解,然而这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们可以拿着数学课本边讲解边示范,先一页一页张开,又一页一页合上,然后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学生:“这是什么?”生:“角的顶点。”“对,是一个顶点,”教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这时,你们看见这些变成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线段”,学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点点成线”。教师继续拿着课本,指着封底的长边问:“这是什么?”“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接着,教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分开的长边一条条合上,问:“你们看到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生:“一 1

个长方形。”这就是直观的“线线成面”了。教师继续演示,指着封底问:“这是什么?”生:“长方形。”“它是一个面。”“对”,教师慢慢地把整本书一页页合上,问:“这时,你们看到这些面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体。”“面面成体”的感性体验,就这样植入了学生的心底。这样的教学让低年级学生直观、感性地获得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在不经意间解决了知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注重体验载体的匹配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结果性的知识经验,而且包括过程性的策略经验,如果教学时仅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获得的仅是机械般的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体验时,提供给学生与学习知识相匹配的载体,适时引导学生与知识经验相伴随的策略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学会科学的数学思考方法。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关键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黑板面与课桌面相比,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当然是黑板面的面积大,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

师:对,用眼睛看其实就是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老师手里有一张红纸和一张绿纸,谁的面积大,看得出来吗?

生:用眼睛不能直接比较两张纸的大小,但我可以比出来。于是这位学生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说:“红纸多出来一些,所以红纸的面积大一些。”

师:再拿出黄纸,用重叠法比比黄纸和红纸,谁的面积大?

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不好比出它们的大小,这时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比吗?”于是学生设想出用其它工具来比较,最后探究出画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来比较,又从方格数目虽相同,而每个方格大小不同,不便于比较,需要有 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谁能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各有多大?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师:在你的学具袋里或周围找一找有没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找到后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生1(指着衣服上的扣子):这颗扣子的面约有1平方厘米。

生2:这枝铅笔橡皮头的面约有1平方厘米。

生3:我的这颗门牙的面,还有食指指甲盖的表面,它们都是1平方厘米。

师先贴出1平方分米的教具。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谁来估一估,咱们的数学书的封面约有几平方分米?

生:约有3平方分米。

师先出示1平方米的纸。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地方约有1平方米?

生:地板的一个方格的面、天花板每4个方格拼在一起形成的面,我们的4张课桌拼在一起形成的面约有1平方米。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又一理念。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寻找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东西、估一估课本封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等,真正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质疑、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创造,在体验中抽象、提升,当然,体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体验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学会正确的数学思考方法,才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注重体验过程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体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并指出:“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要获得促进自我发展必备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可以先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特征,从“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切入,再以“怎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一富有挑战性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如果把一根吸管看作一条线段,你能把这三根吸管(长度各不一样)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强调每两条线段的端点要相连)

集体操作后,学生开始汇报。

生:我发现三条线段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

生:我认为三条一样长的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那么,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有的能,有的不能,不能确定。

师:这是一根吸管,如果把它剪成三段,按照你们的意见,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把这根吸管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能行吗?

师:先不要急于动剪刀,想一想,怎样剪就一定围不成。

学生先动脑思考该怎么剪,再动手操作汇报。

生:我先剪一条长的和一条短的,然后把这条短的再剪成两段。

生:这三条线段里面有一条要长一点。

生:这三条线段里面有一条要特别长。

师:什么叫“特别长?”

生:就是比另外两条加起来还长。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他的意思就是,最长的这一条线段要比另两条短的加起来还长。

生:也可以说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比第三条短。

师:还有一些同学剪下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生:我剪的三条线段差不多长,没有一条特别长,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生:如果较短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相等,也能围成三角形的。针对这一句话,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如果较短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相等,也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本节课中,整个探究过程是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在“悟”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的过程,是一步步逼近正确结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观点、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探究道路可能是曲折坎坷的,但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真实的,这一过程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6

一、学习过程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 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实践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评价标准有三种[1]:一是声望标准;二是资源标准;三是产出标准。美国的院校和专业质量认证、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以及加拿大的《麦克林》等媒体大学排行榜, 就结合这三种标准各有侧重。而当前国内所采用的主要是资源和产出两种标准的综合, 如《中国大学评价》系统所列指标包括招生人数、科研的投入与产出量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则偏重教育投入指标。

随着实践的发展, 传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受到质疑。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影响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学生, 特别是未注重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帕斯卡雷拉和特伦兹尼对近半个世纪来的“学生发展”和“大学影响”总结道:“大学对学生影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投入程度所决定的, 大学里所有政策、管理、资源配置等都应该鼓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来。”[2]毋庸置疑,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使用者和共同生产者, 应始终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主体。与以往相比, 现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 参与教育过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要求大学及教师适应其教育需求变化,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并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在传统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受到质疑的情况下, 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把评价大学教育质量的标准转向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作为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监控依据, 并把其整合到本科教育评价活动中去, 有助于大学和教师确认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投入情况, 引导大学和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不断改善教育计划,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核心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习过程评价的实践

(一) 国外的实践

1. 美国NSSE

全美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工具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简称NSSE) 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学习投入状况进行调查, 用来考查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学校的支持举措, 以及学生对自身发展和学校在学习促进方面的满意度。调查对象为四年制本科院校的一年级与四年级学生。问卷共包含5大方面的评价指标[3]:一是学习上面临的挑战;二是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三是师生互动质量;四是就读经历的丰富程度;五是校园环境支持学习的程度。自2000年在全美正式推行以来, NSSE调查已进行了12次, 参加的院校多达1500多所, 已成为同类研究中项目最广、设计最严密、资讯最丰富的一项全国调查。目前, 印第安纳大学正积极推动NSSE调查分析结果运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此项调查结果还被美国新大学排行榜、全国和州高等教育鉴定机构所采用。

2. 美国SERU

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SERU) 是基于研究型大学学生开发的, 问卷中有时间分配、学术参与、学生专业评价和专业满意度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学术参与、公民与社会服务、学生发展、学校服务和对学校服务的满意度等五个维度进行。“学术参与”评估学生的研究经历, 包括投入学术研究的时间、参与学术研究的目的、学术研究成果等。“公民与社会服务”评估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包括学校内外的社区活动经历、时间投入、参与动机和成果展示等。“学生发展”评估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后的发展程度, 包括入学前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变化等。“学校服务”和“对学校的满意度”评估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的支持和学生对学校提供服务的总体态度, 包括学校提供的学习、娱乐、后勤和学生对学校、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环境设施的满意度等。[4]

3. 澳大利亚CEQ

澳大利亚的全国学生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工具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简称CEQ) 主要对已毕业学生的就读经历进行调查, 用以考查学生在就读经历中与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实际影响。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优良的教学、基本技能、总体满意度、适宜的作业量、清晰的目标和标准、智力的激励、学习化社区、学习资源和支持、工作的准备等方面。其中, 优良的教学、基本技能, 以及总体满意度被视为核心测查项目。该问卷的部分数据被作为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绩效指标。相关的统计数据每年公布一次, 以便于各高校比较同类学科的教学质量。一些商业性的大学指南也会引用这些数据, 为学生比较大学课程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5]

(二) 国内的实践

20世纪初, 受国际教育质量评价范式转变的影响, 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改变传统的、以教育投入为主的评价模式,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学生投入各种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来衡量大学教学质量, 并对学校教育实践提出改进意见。

2006年, 由北京市教工委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共同组织, 开始进行年度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工具是“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本专科生问卷”和“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生问卷”。问卷围绕高等教育的入学、教学过程和产出三个方面进行, 主要关注学生的升学路径和升学动机的变化, 以及学生资助政策的覆盖范畴和实施效应, 高校教学过程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高校辅导员的质量, 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素养与能力, 以及包括心理素质、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素质。

2007年, 清华大学引进并汉化美国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简称NSSE) 用于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研究。2009年5月, 中国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 (NSSE-CHINA) 正式全面启动。清华大学根据自愿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7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 进行NSSE汉化后的首次调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连续性追踪研究计划, 项目按年度进行, 项目组成员逐渐增加, 累计有70多所院校参与了该项目。

三、学习过程评价对院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国内外学习过程评价的实践证明: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监控依据。我国高等院校应该紧跟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和发展给予更多关注, 推动我国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 践行“学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在大学期间究竟学到了什么?发展的程度如何?大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我们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 也是我们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尽管“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已得到了国内绝大多数院校领导者的认同, 但是并没有成为院校各级层面的自觉行为, 更多地仍然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投入、关注学生的成长, 而当前部分行政领导及教育管理部门热衷于办学条件、办学投入的做法却与之大相径庭。因此, 院校必须确立“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并使之落到实处, 这样有利于院校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各项工作, 真正有利于促进学习过程评价工具在院校中的应用。否则也只能更多地停留在研究层面上, 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应用价值。

(二) 建立学生视角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 教学工作评价的核心应是学生“学”的质量。然而, 在现行的以“学校投入”为重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 大学内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很薄弱, 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有效监控。高校自身应把学生发展质量摆在内涵质量的核心地位, 自主建立以“保障学生学习投入, 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质量”为目标, 从强调“教”到注重“学”的本科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具体包括:明确制定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生学习成果目标, 完善学生学习投入的政策制度和校园环境, 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成效为标准, 保障学生学习成果目标实现的自我评价体系等。

(三) 创建动态、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院校运行基础数据库

现代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院校研究, 而院校研究需要相应的数据库。从国际上高校管理的经验来看, 院校运行基础数据库已经成为高校实现科学管理所必须依靠的决策平台。国外在实践中非常注重数据库的建设。以SERU项目为例, 该项目通过建立健全横向和纵向数据库, 实现数据库资源的共享, 便于学校之间和同一学校不同时间段之间的比较, 使研究数据真正为院校发展服务。而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建设在国内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动态数据库建设及资源共享平台搭建还处于起步阶段, 且面临着经验管理、条块分割等诸多困境。只有统一思想认识, 重视院校运行基础数据对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院校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才能实现院校研究的定量化、数据化和院校发展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Astin, A.W.Excellence and Equity in American Edu-cation (1982) [EB/OL].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storage_01/0000o19b/80/30/03/83.Pdf.2009-9-1.

[2]Pascarella, E.T.&Terenzizi, P.T.How College Affects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M 1.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2005:602

[3]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2009[EB/OL].http://www.nsse.iub.edu/pdf/nssc09-color_sample.pdf.2009-9-1.

[4]景安磊.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5) .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7

一、辩证地认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就比原来轻松了,教师就可以放任学生不管了,恰恰相反,教师的责任更大了,工作更多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信任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付华老师曾做解释,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1)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做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2)有效推动活动的进展,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路人”;(3)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做学生集体活动的“带路人”。

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都要有必要的指导,关注每一个环节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自制能力、意志品质也有待提高与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就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适时引导,伺机点拨,适当监控,帮助学生调节和改进学习。

首先,在确定主题阶段,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提供的学习主题,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使主题实践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其次,在制定方案与开展探究活动阶段,教师做好思路引导,方法指导。(1)提供信息,提供最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研究的资源。(2)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3)教师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制定学习内容时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要让每一个水平的学生都获得进步。(4)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5)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再次,在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阶段,学习成果的展示采用多种形式,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探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要激发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目标的反思,引导学生整理、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注重语文实践能力、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的提高与发展。

除上述三点之外,教师在全程跟踪活动的过程时,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协调和服务工作。(1)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对于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帮助和引导,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自持,缺少自觉的学生来说,教师、家长的监督就成为一种必要。通过监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进入到综合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即使是一些分散性的活动,教师也能保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此,我以语文版九年级(下)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为例加以说明。为了做好这项活动,首先,从初一入学起就要求学生将自己每学期的优秀作文,包括周记、日记、随笔利用假期打印保留。其次,引导学生查阅关于书籍形成过程的相关资料,包括什么是图书、图书的开本、编排体例、序跋、目录、插图、封面、封底设计等。再次,到初三进行这一活动前,以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启示、指导。如:

初中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近三年来,有很大的收获,你能否将你这三年写的作文进行整理,准备出版,你该怎样进行这项工作?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将按照什么编排体例进行?

(2)你准备选取哪些内容的作文?

(3)你将给自己的书取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

(4)你将给自己的书设计怎样的封面、封底?配些什么插图?

(5)你能否让家长给你的书写篇序言?或写篇后记?

当学生们思考后,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1)自主评价。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书以及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收获、参与度进行自我反思并予以恰当的评价定位。

(2)互动评价。互动评价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包括与家长的互动,包括学生互评、家长点评、教师导评。

(3)评价互赏。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肯定鼓励,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热情,提高能力。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主要表现在活动的过程中。活动过程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离开了活动过程,学生的合作探究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发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好“过程管理”“过程引导”“过程交流”“过程评价”,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尝试成功。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8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即课前预习、上课过程中、课后复习巩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一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强化训练。

1.课前收集资料的习惯

收集资料是一个人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先教会学生利用手里的学习工具书,通过电脑、询问家长等形式,训练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让学生先查阅有关樟树的资料,特别提醒樟树的特别之处,再查阅有关宋庆龄的个人资料、革命故事等,了解她的品质,并养成整合资料的习惯。既能通过查资料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又能为小组学习解决“为什么作者写人却写樟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做好充分的积淀。这样,课堂上学生回答搜集的资料内容就和课文有关了。开始学生整合能力不强,喜欢大段的读,我就引导学生尽量不看资料,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所说的内容尽量为理解课文服务,这样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就会注意相关的内容,逐步养成整合的资料的习惯。

2.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入手,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1)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问,针对文中关键的句子提问?针对文中的词语、标点等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比较提问。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从文章中描写的事物的异同点发现问题。(3)从结果出发,追溯到课文的内容,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结论。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我就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他凭着勇敢、镇定、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再有此追溯到前面的课文,一一理解。

3.认真听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听的关键是“听得准”,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说,听组内同学说,听他组同学说。课堂上我不停地提醒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并尝试学着综合全组学生的发言内容,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学习。当然小组长要监督易“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贪玩的组员,给予及时引导,从而帮其改正不良习惯。在其他组发言时更要认真倾听,听其正确观点,纠其错误观点,或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4.大胆说的习惯。

小组合作中,让每位组员都说出自己的意见,说的关键是“说得清”,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课堂上,我的做法是没有像一般的小组合作那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固定的任务(本学期只有小组长是固定的),就小组发言人的规定,我要求组内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不要求是哪一个人做固定发言人,尽可能地让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代表组内发表意见,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感受成功的快感,感受到“我也行”。这样也就迫使他在倾听时做到认真听、仔细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发言时声音要清晰、响亮,说话要完整,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回答的问题师生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时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合作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各抒已见,应鼓励学生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见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扬师生、生生之间的民主,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更主要的是在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说的习惯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出示了学习要求: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选一两处你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学生自学思考小组交流后小手如林。紧接着开始了全班交流。学生们能抓住有关的重点词句并能初步体会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发觉自从推进了预习和小组合作后,课堂气氛也比原来活跃多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篇9

——《祁黄羊》教学反思

革新小学 倪静

教学片段1:

师: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祁黄羊却抛开个人恩怨推举他,足以看出祁黄羊这个人完全出以公心。

(一向调皮的A同学举手了)

学生A:老师,我有问题。古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为什么解狐还活着?杀人偿命,再说他是官,明知故犯,不是更应该砍头?

师:这.....(眼睛扫向全班)你提的问题好像难倒大家了,若你能将这个问题解决,相信大家一定会更佩服你的,期待你下节课精彩的回答。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大家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生:祁黄羊是个一心为国的人。

生:祁黄羊是个唯才是举、处事公正的人,因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课文的精华全部吸收了,那让我们......(这时一位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举手了)

学生B: 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祁黄羊是狡诈的人。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B:因为,如果他不主动辞职,晋悼公看到他体弱多病,迟早也会叫他让位,主动辞职显得很体面;当他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大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举了解狐。然而当解狐因病不能任职不久便去世了,祁黄羊再举荐自己的儿子便显得很自然,而且还让悼公觉得他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沉吟片刻)你的见解很独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生活中确实有你说的这样的人,历史中的祁黄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课后一起去查查历史资料,看看好吗?

反思

在《祁黄羊》一课中因为我的预设不足,让学生难倒了。在学习外举不避仇时,部分孩子也提前查阅了资料,知道祁黄羊与解狐有杀父之仇,我上课前也仅仅查到这里,学生A一向很调皮,对于他“刁难”式的提问,原本没有打算回答,但是看着孩子求知的眼神,不忍回绝,但自己却无法回答,却又不敢乱说,只能将问题抛给学生,免去了我的难堪,又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提醒了我,在备课时没有深入研究,对课文的背景不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前条件,若没有充分备课,那么孩子的刁难会很多,难堪的时候会更多,那么教师的威信就会渐渐降低了,其次,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轻而易举找到两次举荐,巩固了对人物的认识。在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时,通过创设问题,激起学生思考、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10

一、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我们坚持学习的过程优化比结果优化更为重要的信念,确立了注重过程、及时反馈、突出引导、重在激励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方向和自我改进为导向,确定了以下三个基本评价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我们以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活动:“课程学习”和“班级生活”为基本观测范畴,一方面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既看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表现,又看学习状态、方法和效果,力求从学生在课堂和班级生活中的生命质量去考量;另一方面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既有班主任的评价,也有各任课教师的评价,还有各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

(二)指导激励原则。在评价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对课堂学习与班级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和持续改进力,强调课程学习、班级生活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的落实。各评价主体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反馈信息、肯定个性、激发优势、唤醒自觉为主要取向,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力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改进的方向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三)互动交流原则。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参与性,力求让学生通过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随时了解自己的发展状态,让评价与成长互动;对自己认为不准确、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意见,学生可随时申辩,与相关评价主体沟通,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评价的核心要素和观测要点

根据《21世纪技能》(美,特里林·菲德尔著,洪友译)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手册》等权威著作关于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论述,以及新课程关于人的核心素养的研究,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我校《博雅教育课程纲要》,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选取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作为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评价要素,并确立了每一种能力的主要观测要点(见下页表1)。力求通过评价要点的跟踪观察记录,反映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变化。

三、评价的主要操作机制

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环境下初中生身心发展独立性逐步增强,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2015年4月,我校《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生活重建与初中生成长研究》课题正式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15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项目,小组合作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课程学习与班级生活的基本方式。目前全校各班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组合、适当调配”的原则,组成了四人小组。为培植学习小组同伴互助、公平互尊、合作共生的合作文化,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的基本生态,我们本着以评价促合作、以评价促成长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小组合作的评价研究。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逐步建立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学科课堂学习和班级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各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堂学习情况由各任课教师和各小组长评价,班级生活表现由班主任和各小组长评价,每周进行一次量化评价,阶段(月)累计,以小组为单位分类表彰(分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两类)。学校设“红棉奖”“白兰奖”“卓越奖”,分别表彰在班级生活、课堂学习和综合表现三方面的优秀者。学期末将小组的总分按小组各成员的贡献程度分等赋值(设小组总分的四人平均值为标准“1”,优为1.3,良为1.1,中为0.9,差为0.7),作为每个学生全学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总评,记录于成长档案。

(一)学科课堂学习中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

学科课程学习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希望通过推进基于小组合作的课程学习方式,引导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各科知识、技能,感悟学科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培训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学生课程学习中各项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从前置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组学习、作业体验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五大环节来观察和考量,由各科任课教师和各小组长进行评价。各小组的各项学习能力表现通过学校“云平台”的“评价记录表”进行统计计算。下表是某班一个小组的化学课可持续学习能力记录表(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部分)。

(二)班级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学习能力评价

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的自主管理、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也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这一领域的指导与训练,对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建立了由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组班级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实践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下表是八年级某班班级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表(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部分)。

四、评价的初步效应与反思

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学生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彻底改变了传统学业水平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轻“激励”的偏向,更加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活动情境中的反映和表现。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使举手问、开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同伴议,成为课堂的新常态,课堂和班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不再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学生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不是教师所能包办的,也是单一的讲解、示范教学无法实现的。给学生情境、给学生资源、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还学习与成长的主动权于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同时,我们也发现,各评价主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对评价指标各观测点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明显偏差,这是需要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逐步完善的。从引导学生成长的角度讲,对小组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十分重要,它是指导学生及时反思的重要信息,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每一个阶段评价小结的教育价值是值得充分利用的。这项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将逐步研究完善。

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

(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

2015年11 月26日,“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全省15 个地区的297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和20 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参加表彰大会,并接受荣誉证书和奖金。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斌伟出席表彰大会,并为受表彰的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了《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主题报告。

王斌伟指出,近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较大成绩,这与全省乡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全省乡村教师要深入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广东教育发展再作贡献。最后,王斌伟就如何做一名“四有”好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学校创建文明单位实施下一篇:中学语文情景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