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2024-09-16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通用8篇)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1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摘 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学生生命状态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柳斌同志在就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进入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1][2][3][4]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措施

当前的素质教学, 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学, 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他们主动的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式与基本途径, 也是素质教学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优化教学设计,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个学生能主动的学习, 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那么, 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优化教学措施, 让学生以全新的状态进行学习呢?

1. 设计好导入,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能不能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常常与课堂教学的导入有关。好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迅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应该具有趣味性, 简洁性、针对性与启发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简洁性能迅速的进入主题, 而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富有艺术的课堂导入, 就像敲在学生心房上的第一锤, 能产生共鸣, 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产生较高的教学效果。

2.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而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也是学习自我构建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能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看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与面临的问题有关, 假如老师能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面前, 他们就会不得不得去思考, 从而能主动的构建与发展, 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 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 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俗话说的好, 听到的忘记快, 看见的记得牢, 动手的学的好, 这句话也能运用到教学上, 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不能靠学生去听, 而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例如:在《驿路梨花》、《春》、《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 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 鼓励会电脑的学生, 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这样, 通过动手与动脑,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 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

3.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有个核心的任务, 那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感,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思维能力, 它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因素, 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们知道,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了问题, 就有了思维的动力,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因此, 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时候,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问题, 即使是布置的预习作业, 也要设计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

4.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是高高在上的, 学生坐在课堂上, 内心是紧张的, 不自在的, 这种紧张的心情不利于他们开展思维活动, 学习的效果是很受影响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使学生的心情愉悦,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要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 要鼓励他们再思考, 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时候, 要善意的提醒, 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而使他们的思绪重新回归课堂, 尽量以情激学,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 老师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 使学生有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

5. 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价, 鼓励学生学习

评价的教学作用, 以前是被很多老师忽视的, 其实, 合理、科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中, 多数课堂是没有评价这个环节的, 即使有评价, 也是老师应付式的说“对”, “很好”之类的话而已, 其实, 应试教学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最多是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因此, 老师也只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评价。新时期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不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有的是自主发现问题, 有的是与同学合作、讨论, 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因此, 老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不仅要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 还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不要只重视学习的结果。

总之, 语文教学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时候, 才会充满着活力, 而学生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 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优化教学措施, 让学生满怀热情的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因此, 优化教学措施, 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是衡量每个老师有没有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只要我们勇于在实践中探索, 就一定摸索到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良策来。

参考文献

[1]陈瑾.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3

【关键词】课前调查;课堂探底;学习起点;课堂观察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老师们说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寻求最佳的学习起点,进行难度适宜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更高效。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的观察和把握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需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

可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二、利用课堂探底,重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第一步,复习导入。第一次探底:竖式计算21×4、32×2。(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探究结果:计算基本全部正确。根据探究结果采用策略:省略原先准备好的另外两题,直接揭题。第二步,新知探究。第二次探底:如果竖式计算时,个位相乘满十怎么办?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目的:了解学生对进位乘有关自己的想法。)探底结果:学生知道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习惯于第二种简单的竖式,但是十位不知怎么算才对。)根据探底结果采用的策略:放弃第一种竖式的教学,在下面教学中重点讲第二种竖式十位的算法。再次探底:独立尝试36×2请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己纸上尝试。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目的: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水平,能否从旧知中进行转移。)探究结果:学生把进位加和进位乘搞在一起了。

(生1:我先算个位6×2=12,个位满了十就向十位进一,十位的30就变成了40,所以36×2=42。)

(生2:我也是先算个位6×2=12,个位满了十就要向十位进一,十位的30就变成了40,40×2=80,所以36×2=82。)

根据探究结果采取策略:重点比较进位加和进位乘十位的算法。

像这样的通过探底随时捕捉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将这些即时资源作为教师展开引导的出发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堂是人-人系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堂突发情况,适当、灵活调整现实起点。

举一个教学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苏教版)。教学时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创设教学情境:太平实验小学三年级拟举办手工作品比赛,李晨晨想做一个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工艺品贺卡。

师: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具体有几种不同的形状呢?

生:有3种不同的形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猜的。

生2:昨天晚上我看书预习过了,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是12平方厘米,就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

学生话语一出,我心猛地一惊,孩子们都会了,还要继续教学吗?是否直接转入练习呢?继而一想,孩子们或猜或参考课本,他们知道的只是浅表的东西,对于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并非真实、真正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应该是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进而掌握面积公式的由来。

接下来的教学,我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来摆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完成表格填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发现只要看一排能排几个,摆几排,就能很快地算出面积,体会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再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交流推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由验证,最后安排完成“试一试”练习(结合实物完成)。在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有何问题,有何收获?就有学生谈到虽然看书预习知道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并未真正懂得公式的由来,是经过学习理解掌握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已知”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如果教师因此判断学生已经会了,不需要进行教学了,那么就会确定一个错误的学习起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幸亏教师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在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浅表的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一个准确、真实的学习起点: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进而掌握面积公式的由来。最后,通过小结谈话,证实了教师的学情判断是准确的,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了由现实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

找准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需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和学生,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合理把握、合理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篇4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生命展现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学会做人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个性集中表现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知识通过体验和反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自做,经历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因为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代替他们思维。教师只有努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探索知识奥秘,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大量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及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有些学生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勤学善思;相反,有些学生懒惰愚笨、反应迟钝、好动贪玩。教师不仅要认识学生之间的这些个性差异,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重要的是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且列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及方法,让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着眼学生的人格养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这样,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本人要加强师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和尊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无声地感化学生。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对学习过程评价的思考【二】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动态评价的几率,也就是说,能够让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而学生的状态千差万别,因此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可纯粹以分数衡量,应该具有适当的弹性和模糊地带。

凡是评价,当然就涉及到优劣,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些优劣的评价对于学生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劣”所起的作用。孔子说因材施教,对于“宰予昼寝”,他说“粪土之墙不可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孔子实行扣分评价原则,宰予每次课堂睡觉就扣n分,宰予不会在乎,那么这些评价对于宰予是无效的。

还有,任何一种评价都存在一个标准问题,更存在一个执行过程与实施效果问题。《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官,公正、无私,具有与生俱来的捍卫法律尊严的纯洁性。为此,他追捕逃犯冉·阿让。当他终于确认善良正义的那位市长就是冉·阿让时,他的评价标准遭到了剧烈的冲击。也就是说,惩罚“恶”的时候不要忽视人也是动态的。所以,生活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不能以过于科学过于细化的标准去进行评价,那样会陷入极大的误区。

细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a、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或鼓励,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精神给予定性评价。b、每一学期,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动态给予鼓励性评价,以激励、启发为主。

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主要有: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观察学生是否积极提出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想法;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否给足学生发展空间。评价总是要最后定论,成长中的学生出现错误失误是极其正常的,只要不断完善,教育就是成功有效的,急于用冷冰冰的死的等级给发展中的孩子定位,是否过于急迫?过于简单?过于扁平?——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复杂多态的过程,其中的反复琐碎难以预测和掌控是每天接触的事实。不承认这些,教育人的事情很难做好。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努力追求高效课堂

沙河子镇中心小学 南春成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把机会让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5

五一小学

孙明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觉得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非常重要,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才能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他们才能慢慢的喜欢上英语这个科目,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跟上时代的进步;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他们才能轻松漫步英语世界,并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兴趣的作用应当首当其冲。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极易分散。一旦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小动作或小声说话等不良习惯。因为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而且他们最关注有趣味性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乐意接受趣味性强的事物的特点,利用无意注意的特性,因势利导,尽可能将枯燥无味的语言现象转变为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求得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孩子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以课堂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比如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游戏教学,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face,mouth,nose,ear时,我将几个学生叫到黑板前,让他们做“Touch you r face /mouth/nose/ear”等动作,做对的,下面的同学说,“Yes!”做错了,下面的同学就说,“no!”也可以由 教师说:“Touch your face.”让全班同学做动作。通过这

一游戏,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习兴趣趋于浓厚,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催化剂。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个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的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说英语。当你面对那些胆小、基础差的学生时,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鼓励性的语言。教师只有卸下那张严肃的面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才能与教师坦诚相待,课上用一张和蔼的面孔谆谆教诲他们,课下用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与他们交谈。比如有一个同学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她她总是站在那不出声,不管怎么说都不管用,有一次班里有位同学生病了,我给那位生病同学说用不用她得家长来接,这位提问时从不出声的同学大声的说:“她是骑自行车来得。”我很震惊她终于肯说话了,于是我鼓励了她,夸奖她得声音很好听,希望她以后可以大声的说话,没想到以后的课堂上她真的变了很多,变得敢回答问题了,而且声音很大,虽然这件事并不大,但是却让我深深的感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个催化剂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所体现的超凡魅力!

再次用歌曲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前我没有体会到英语课本每模块后面的歌曲的作用,现在我深切的体会到它们真的能够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语歌曲辅助教学,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音乐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们随着歌曲的旋律,耳中听、口中唱、脑中想,各种感官协调并用,既放松肢体,又舒缓脑力,从而精神振奋、兴味盎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

最后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英语。

1.快乐——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很注意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静静地坐在那儿,师云亦云,这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绕口令,谜语,唱歌,跳舞等。

2、快乐——物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多媒体等多种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形象化,趣味化和交际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

3、快乐——想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不同形式激发学想象力。

4、快乐——评

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成功的学习再受到教师的表扬,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6

这两天北京市各中小学陆陆续续开学了,新学期伊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都如何呢?卓卷教育网记者从论坛和qq群了解到,不少学生都抱怨,刚开学了一点激情都没有,好几天了都进不了状态。上课的老师也纷纷反映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思想不能集中,容易跑神,心思还在放假中,课堂上都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各种寒假综合征都体现出来了。面对新学期,青少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呢?

寒假综合征是如何造成的呢?

卓卷教育专家表示:寒假期间,学生过于放松,大量的时间用来玩耍、看电视,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并且打破了原先的起居规律,因此出现“疲劳综合症”、“电视综合症”,统称为“假期综合症”。加之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高,开学之后,心态也无法立刻转变。

孩子寒假玩嗨了,开学了家长心里没底了

春节过后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又有一个困扰来临,“马上就要开学了,孩子却一点都不想学习,这可咋办啊?”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黄女士向记者反映,她的孩子现在上六年级,春节期间,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忽略了学习。

“春节假期,玩嗨了,乐翻了,但好不容易形成的学习习惯也没了。”开学在即,看着无精打采、无心学习的自己,小伙伴们不禁直呼:“该怎么拯救你,我在假期中丢失的学习状态?”在学校与在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经历了一个假期的休息后,学生们该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家长如何做?调整孩子心态,家长应主动引导

作为家长,孩子开学了,如果还是进入不了学习状态,肯定很着急。在这提醒各位家长,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节假日父母要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如果要带孩子长途旅游和参与刺激性的活动,尽量不要安排在假期后几天。另外,孩子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需要严加控制,让孩子的生活尽量有规律。

开学前夕,父母可以跟孩子多聊些学习和学校的生活,并督促孩子做好复习和预习,以防开学后因长期放松带来对学习的排斥。此外,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

老师如何做?——提升兴趣因材施教

对于老师来说,与学生交流假期生活中的各种趣闻趣事、难忘情景,是联络师生感情的有效方式;同时利用新学期刚开始的契机,引导学生谈谈新学期的一些设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美好的发展愿景,让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被动的、无目的的学习只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滋生惰性甚至厌倦感和恐惧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经验的老师建议:可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筹备起新学期的全科计划,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帮助孩子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量体裁衣,抢占先机的学习计划,无疑能让你离成功更近。学生如何做?——领先一步重在计划

古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能更加快捷地实现目标。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学习更是如此。想要取得好成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难以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状态视角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然而, 面对不断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实, 理性与客观地从“状态视角”关注大学生就业困境, 克服从一种偏执走向另一种偏执的问题视角, 显得十分必要。

教育需求与实现。从我国高等教育演变的过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演变”和“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转型时期人们的教育需求和价值诉求指向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人才资源的需求急剧加大。在此背景下, 作为高等教育基本组织的高校, 在管理体制、发展方式及运作模式还不成熟的状况下, 为消化急剧膨胀的生源, 以无序扩建、“造城”、追求规模等方式回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而教育投资者个体将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作为思维定势, 因而视“提高教育程度成为实现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层流动的最有效的筹码”成为绝大多数教育投资者个体的诉求。诚然, 政府虽通过政策建构满足社会需求及教育投资个体者需要, 但是对不同层面、类别需要的前瞻性估计不足, 导致宏观调控失衡。因此, 高校在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生成上背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意, 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内在要素失谐。在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生就业困境是其主观建构与认定的过程偏离“大众化”的本质诉求所致。

人力资源与供给。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在量上的优势, 曾一度与体制过渡相适应的那种粗放式、外延式、主要依靠大量资源投入、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相适应。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里几乎翻了一番, 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提倡与推广计划生育政策, 80年代开始在全国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政府多年努力,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渐为广大人民理解和接受, 人口出生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但庞大的基数, 仍使人口以每年高于1500万的数量增加。面对如此大的适龄人口, 精英教育无法满足求学者深造的需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变革, 对人力资源上升到人力资本的要求与期待不断加强。基于此, 政府以高校扩招方式缓解精英教育与人们渴望继续深造之矛盾。在这个层面上说, 即使大学不扩招, 也必定存在人口数量相对经济发展需求过量而造成其他群体的就业困境。

大学创新与生成。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 “创新”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动力。然而, “大众化”演变过程中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 偏离了作为高校个体发展的轨迹及政府作为高校投资主体并在不同高校投资额度差异这一事实, 导致各个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大同小异的局面。相当部分的学科、专业存在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的问题, 造成大量人才的结构型供求比例失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力度不够, 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 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使得学生创新潜能培育不足, 未能形成促进个性发展的环境。另外大学生就业配置方式的变化, 并没有引起高等教育部门在人才配置方式上的改革, 而是仍旧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派遣”范式, 并以“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早产儿”的诞生:四年大学上三年, 三年大学上两年的恶性循环。作为投资主体 (个体) 来说, 以期获得投资成本的“最大化”, 必将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搜寻就业目标。因此, 高校“状态”过程中建构缺位及创新不足,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境。

就业观念与决策。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就业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 就业观念在一定层面与高校、社会需求、教育投资者个体交互影响相伴而生的过程。对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它是逐步演变而成, 且有自己的特点, 不可能完全依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定制”, 加之高校因受自身环境限制以及就业指导仍停留在学生毕业之际的政策解读、求职技巧等“工具”技术的建构上, 未对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与实践, “学理”上探究的先天不足, 难以为众多学子提供与市场同步的就业观念;对于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与决策上, “企图通过使用教育提供的人才达到社会生产成本最小, 利润最大”, 并有其自身的用人标准。尤其是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 以注重“证书”、“名牌效应”作为甄别毕业生个体质量的方式, 致使大学生从“功利”及“工具”的视角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 其长远需求退位, 并将人力资本的构成简单地与个人证书拥有量划等号, 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生成与实现。

以理性建构回应教育需求。首先,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 应尽快建立起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并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机制。在确保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并满足基础科学发展需要的前提下, 使现有教育资源和新投入教育资源能够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高效的动态配置。尤其是要对人才需求的走势进行宏观预测, 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比例, 并根据各地区高校的优势与专业设置的状况、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合理设置各专业的招生规模, 抑制以“规模”扩张应对“需要”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其次, 应清醒认识高校“造城”基本结束的事实, 应尽快将认识的视角转向重视高校依靠教师队伍完成培育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伟大使命的现实中来。同时, 加大对高校师资队伍学历达标的审查力度, 扭转以“硕士学位班”等“速成”形式而组建师资队伍, 将“滥竽充数”的专业实行重组或剔除出局。

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 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保证这一基础要件。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与体制过渡相适应的那种粗放式、外延式、主要依靠大量资源投入、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的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时代行将结束。加之在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需求方面, 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都将是供大于求。为此, 就必须在状态过程中及时匡正, 建构其全方位的宏观控制系统, 确立人力资本战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和强调把人当成人力资本来组织、管理和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大学生就业困境, 固然与政府、高校、社会、家庭与学生个体等有关, 但作为大学毕业生, 应是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群体, 他们不但不能为政府和社会分忧, 而且自身生存需要将受到制约之时, 高校不得不从自身改革与契合社会需求方面着手。高校需理性地解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 重视高校自身的改革, 准确定位, 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选择, 走出一味追求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办学模式的“升级”思维桎梏, 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个性, 改变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带来的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模式化倾向, 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

改革高校毕业生“派遣”范式。首先, 改革大学生“派遣”时间。将现行的每年6月底至7月初的派遣时间调整到每年底或第二年上旬。毕业生“派遣”时间的调整, 即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履行其职能, 更有利于高校组织教学, 结束高校“早产儿”时代, 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其次, 随着毕业生就业的不断市场化, 建议取消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实际利益, 而且关系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就业观念教育与公共服务建设并举。深切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具有教育特殊性的系统方案, 重在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 提升其竞争能力, 激发起人生理想。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点及文化背景, 重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以西方职业理论“本土化”丰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 并结合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结构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教育, 克服“拿来主义”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学生在动态过程中生成就业观念, 也是创业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当然, 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这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生成与实现的事实, 加快其指导人员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在搭建快捷与安全的人才信息需求平台、规范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与配置方式的同时, 也要以理性与科学的态度引导教育投资者个体转变就业观念, 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以最大可能引导其充分就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党建研究, 2007, 11:16.

[2]佘凌, 罗国芬.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J].青年研究, 2005, 10:37.

[3]叶碧英.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障碍——教育不公[J].教育研究, 2006, 4:134.

[4]叶忠等.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56.

关注学习状态,实现高效课堂 篇8

[关键词] 学习状态;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来自教师方面的教学方式选择之外,来自学生方面的学习状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学生才是数学知识的最终接受者,因此,让学生将知识内容理解到位,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加以关注,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学习状态,不仅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心理反应,还包括他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些内容的合理处理,对于初中数学的有效学习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施教与自学相结合,激发自主

学习

“主动”还是“被动”,是判断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准. 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具备足够成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无法开展自主学习. 且如果能够将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广泛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以及学生长远知识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自主学习第一步的迈出也并不容易,它需要将教师大胆放手与学生敢于求知结合起来,方能实现最为理想的自主学习状态.

例如,在对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将探索知识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自己. 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如下三幅图表,并请大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1)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多少倍(精确到0.1)?(2)2007年海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多少?第一产业的产值是多少亿元(精确到1亿)?(3)2007年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是多少元(精确到1元)?比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多少(精确到0.1%)?(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的产值+第二产业的产值+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图表的参与和笔者的不断鼓励下,学生的分析热情高涨了许多. 加入自主分析与探究之后,大家对于数据处理方法的体验也更直接了.

刚刚开始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不适应,他们既找不到合适的自学方法,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将知识学习应对妥当. 这时,便需要教师从中发挥引导与鼓励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通过学习活动的设置或思考问题的提出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找到合理、有效的思维途径,确定方法. 另外,还要针对学生在自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有热情、有兴趣,将自主学习的动力彻底激发出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以

致用

数学是由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组成的,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 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体,以实践内容丰富的. 也就是说,要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决不能没有实践内容的加入.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补充与升华,二者相互依存,彼此辅助,缺一不可.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并对实践的部分重点加以关注,让知识学习过程不断丰满起来.

例如,在对追及问题完成理论分析之后,笔者马上请学生尝试完成如下问题的解答:A,B两地相距50 km,甲于某日下午1时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前往B地,乙也从同日下午骑摩托车从A地出发前往B地. 如图2,折线PQR与线段MN分别表示甲、乙所行驶的里程s与该日下午时间t之间的关系. (1)甲出发多少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2)乙行驶多少小时就追上了甲?这时两人离B地还有多少千米?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要用到刚刚学到的分析计算方法,且这种实际生活情境也为大家带来了不小的思考热情.

学以致用的应用态度对于数学学习状态的促进很有好处. 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以实践的方式体现出来,为学生开辟出了一条理解数学理论的新通道,让学生得以从应用的角度看待数学,对之的感悟自然也就具体、深刻了许多. 另一方面,将实践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也为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学习加入了新鲜的元素,使得学生的知识接受热情高涨了许多.

模仿与创新相结合,引导思维

拓展

初中数学学习是一个模仿与创新兼具的过程. 在接触新知识内容之初,学生对其还没有形成有效认知,也就无法自主对知识内容开展准确处理. 因此,这时学生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模仿,跟随教师的脚步接受新知,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然而,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 在模仿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继续挖掘和拓展基础知识,以创新的眼光看待数学,完成思维的灵活转化,为知识学习增加厚度.

例如,在对正方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3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在AB边上,四边形EFGB也是正方形,设△AFC的面积为S,则S的值是多少?问题解答完成后,笔者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变化,成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4所示,在矩形ABCD中,AB边的长为3,AD边的长为6,点E是AB边上任意一点,四边形EFGB也是矩形,EF=2BE,则△AFC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样的灵活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延伸,并随着题目的创新深化了对相应知识内容的理解. 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向的启发——勤于变化问题,全面调动知识能力,完善所学.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创新,主要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讲的. 学习思维的灵活创新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很直接. 同高级的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虽然不是很大,但其灵活性却不容小觑. 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来讲,其中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 从问题变式的途径切入,对数学内容不断加以创新,引导学生的思维随之拓展,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学习与总结相结合,有效提升

实效

着眼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数学学习总是略显零散. 想要收获高质高效的学习效果,适时且适度的总结必不可少. 它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完成了对思维的整合,从根本上为学生提供了升华学习实效的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知识总结效果呢?对于初中阶段的知识学习来讲,从问题解答的规律方法角度入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多次教学实践的结果也表明,勤于总结规律对于学习状态的提升来讲非常适用.

当进入到知识内容学习的中后期时,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难以把握数学了. 尤其是在面对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时,大家总是无法准确找到解答思路. 但找到规律方法之后,就像是将看似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次系统整合,让学生得以站在全新的视角高效分析问题,并为不同类型的问题匹配出最佳的解答路径,大大提高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

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不仅体现了对学生处理知识的要求,更包含了对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要求.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建立数学思维的重要时期,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个关键时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行为加以引导. 一方面,要从知识内容本身入手,想办法让大家从深层次去感知数学,并将之予以灵活掌握,将数学学懂学透. 另一方面,还要从知识学习的主观态度入手,鼓励倡导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索,将数学学出新花样,把“教师教”的被动模式向着“学生学”的主动模式转化,建立灵活积极的教学机制,切实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上一篇:2007-05-16厨房、卫生间、烟道处理方案下一篇:美丑之间的名人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