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共12篇)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1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倾向:一种是以数学学习为乐趣,畅游在趣味的数学海洋中;而另一种则是勉强学习数学,对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无所适从。打造幸福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是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对策。
所谓幸福的数学课堂,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既能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学习的轻松和需求的满足,又能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与过程,并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与价值观。“你的学生在课堂会心地笑了吗?”这应该成为教师与教师在课间的问候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既定的数学逻辑外,更重要的是,倾情关注学生的心灵,精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才是数学课堂的本质,也是关注学生本真追求的需要。
幸福密码一:生活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
数学是与大自然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在生活中可以有充足的现成或生成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将数学知识寓于与学生的快乐互动中,寓于在生活的体验与享受中,把那些隐藏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与加工,是学生最本真和最自然的习得方式,也是他们最直接获得幸福情感的一种心灵体验方式。
1. 在玩中学数学
玩是学生的一种天性,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去“玩”,必须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之下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目标。面对“玩”,教师以何种策略来应对学生的这种个性呢?将学生带到教室外,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的真正用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测量长方形的花坛的面积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数学,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受到学生人数、校园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数学知识均满足学生在自然中进行“二次”建构,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再造”和模拟,将数学学具加入“玩”的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样可以满足在玩中学的基本诉求。
2.在做中学数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内在抽象性,不能完全建构在理性的思考中,必须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让他们能够“触摸”并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生活教育中也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应受到老师的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中做数学,让他们体会到做的乐趣,也应成为教师的课堂追求目标。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小棒搭角,做有关角的游戏,看角的图片,力求将生活带入到课堂中,设置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情境,加深他们的心理体验。做数学,不应仅仅动动手,更应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手脑并用,让数学知识形象地进入学生的脑中。
幸福密码二:简约教学,让学生摒弃繁冗。
摒弃数学知识的枯燥与繁冗,让数学也简约和简洁起来,是数学课堂的幸福之一。简约教学,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及师生互动方面都简约起来,真正为学生减负,使学生轻装上阵,建立起内在的幸福感。简约与课堂的“瘦身”策略密切相关,高效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将无效的教学内容“瘦身”出去,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高效率。
1. 追求简约但不追求简单化
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与教学的简单敷衍是有显著区别的。在教学结构上的简明清晰,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主题,而不是在华丽纷繁的课堂之下却让学生一头雾水。学生在简约课堂里可以舒心地学习,可以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不必一味地充当老师主导下的课堂演示角色。幸福的数学课堂,必然提倡数学的简约、教学的简约和智慧的简约。但在课堂中追求简约的同时也应关注高效,不仅仅是将课堂流程和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化,而应力争在学生愉悦获得新知并可以理解的范畴内追求课堂简约的最大化。
2. 追求模式但不追求程式化
构建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易于稳定地接受某种教学程序,也可以相应地减轻他们的课堂负担,也是简约课堂的呈现内容之一。学校应根据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特点,编制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课堂模式,如低年级段为游戏集中式,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入大量的游戏活动,游戏导入、游戏新授、游戏复习,让学生在游戏或在感性的认识中获取新知;中年级段为策略过渡式,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开始具备理性看待知识的雏形,尤其表现在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方面;高年级段可以大胆地注入抽象教学的元素,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在课堂实践中也不能墨守成规,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必须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灵活变通。
幸福密码三:生态课堂,让学生贴近本源。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将他们的本源性格表露出来,也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幸福的形式之一。生态课堂应从学生的兴趣、个性、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出发,充分激发学生自主驾驭课堂的潜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绪来畅游于数学的海洋中。
1.学生的自然生成才能成就生态课堂
教师重视学生的自然生成,并具有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实现生态课堂,让学生的学力在课堂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数学课堂的自然生成,讲求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觉解决与自发推及,形成知识开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课堂上,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特想法,即使较为荒谬,也要去证伪或纠偏,让学生能自己搭建起知识的基线与架构。这样的课堂也会让学生心情最为放松,思维最为活跃,接受程度也往往处于顶峰状态。在“可能性”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根据一次实验而推出确定的结论,显然有误,但教师却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然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证伪,用另一次实验来打破思维的束缚和经验的禁锢,继续在自然的状态之下去纠偏。
2. 学生的自我探索才能成就生态课堂
课堂中让学生自我探索,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让学生自我心灵得以放飞和舒展的基本手段,后者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幸福与价值。课堂上倡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动手、自我矫正,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做一名有成就的探索者。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需要亲历所为的,而不是建立在空对空的理论建构中。任何数量关系或空间图形的数学建模,都要让学生自身去探索与体验,才能理解知识背后所呈现的复杂性与不定性。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有着较深的影响,通过设置开放性的情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操作,从而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教师要更关注探索的过程,而对结果作淡化处理,无论对错,学生的数学体验往往都重于知识的简单承袭。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2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江苏省句容市双语实验学校 洪薛(212400)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有波动性和感染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二、培养兴趣,调节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体系提出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巩固后师继续问“你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呢?他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这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兴趣盎然的动手去猜想、验证。三、合作互动,激发情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们在合作中探索、求知,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去讨论、去实践,去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的看、自由的说、自信的做,不但很快概括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这样,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之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更加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目标。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学生主动性发张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这种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展现。四、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后,可结合美化环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一次“美丽园圃的设计”,并计算其相关的绿带长度与花坛、草地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可用数与形描述现实世界,获得对数学的“再创造”。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进行中,教师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情、知的多次交互作用,学生的情与理达到统一,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行为准则的同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效,让学生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3
一、挖掘教材,在教学目标中明晰方向
教学目标就像是课堂上的方向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一节课有了方向,就如同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有了航向,不至于偏航。而教师有了方向,学生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上。例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学生经历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②在观察、比较、操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悟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与不变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体验。
明晰了教学目标后,教师紧紧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解释倍的数学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理解倍,在比较与抽象中深化倍,感悟变与不变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自主探究,在知识形成中落实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并能够理解、掌握、运用。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教师从“分类”开始引入:把1~20这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这些数能否被2整除,而把它们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对于这种方法,教师给予了肯定。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把这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同桌间合作先找出这些自然数的因数,再根据它们各自所含因数个数进行分类。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分为只有一个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三类。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回顾,明确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1~20这些自然数会被分成不同的类别。
上述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由整体到分散,再到整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教师先是通过发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找到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分类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体会到分类思想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自觉尝试应用这种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在反复训练中巩固思想
数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得以巩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在训练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
例如,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相关内容,在建立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模型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用模型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了以下3道练习题:(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小红家到学校有1000米,她骑自行车的速度为200米/分,几分钟能到学校?(3)从平潭到福州的路程有128千米,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①计算:课件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选择感兴趣的一种交通工具算一算所需的时间。②观察、比较,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1)和第(2)这两道练习主要是深化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认识,让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经历解释应用的过程,巩固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同时建构新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并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积累“抽象与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第(3)题是拓展应用,出示题目后学生发现不能求出时间,因为不知道交通工具的速度。而后教师给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算出从平潭到福州所需的时间,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巩固三种数量关系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当路程不变时,速度越快,所用的时间就越少。领悟变量关系,渗透函数思想,在这些训练中,学生不断地体验、感悟和运用,模型思想、变与不变思想、函数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回顧反思,在概括总结中升华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当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感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回顾反思,对数学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有明确的印象。在总结某一思想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是如何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回顾反思,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新授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探索的过程。教师说:“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生回答:“先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过。”教师:“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通常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使新问题得到解决。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4
普陀区教育局显然是看到了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状况,以极大的勇气提出:“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品质”;“要让学习生活真正能促进学生的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成长,其聚焦点是课程,支撑点是教师,着力点是特色学校。”各校丰富多彩的智慧行动,正让我们的学校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
课程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无论是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生态课程,还是普陀区教育学院的知识管理机制,其核心内容就是让课程贴近学生现代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当我们关注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这种多样化来源于学生的个性、气质和家庭背景,也来源于社会的多元发展趋势。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校课程和教学方式,建设符合学生身心规律与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活动,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并从中获得真切的快乐和进步,这样的课程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才能找到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任何离开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效益一定是有限的。关注学生的幸福与发展后,就会发现我们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恐怕是由教师自己不当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应通过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寻求专业支持来突破难点,与学生共同进步,从学生的幸福发展当中体验成功与喜悦,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方向。教育本身的目标不是均衡,而是实现不同学生最大的有差异的幸福和发展,因此教育均衡的最高境界是学校都不一样,但都是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从而实现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目标;教育公平也不是所有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不同学生都能获得基于自身潜能的健康发展。普陀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序列,激发教师内驱力,并实施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其成功的根本就是从关注学生开始,从教育本身的目标去设计和实施。
关注幼儿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心得 篇5
---------关注幼儿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心得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它是佛家用语,意思是,我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是有很大的关系。做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更要做好自我内心的健康与快乐。只有我们的内心健康和快乐了,我们的教育幸福感才会提升,我们所教的幼儿才会有我们更好的对待,孩子们才会真真正正感受到我们老师从内心散发出的爱。
以前作为一名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现在更多的老师却不幸福。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压力大,以前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在的老师呢?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受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师德质疑、工资质疑、教学质疑。随着时间的流逝,再牢固的信念也会开始滋生一些其他的心思出来,而慢慢的有一些老师们的心就要一心二用,三用甚至四用去思考除教书育人以外的东西,这个时候有一些老师们的心就开始动荡起来,有时候会自我质疑,自我愤怒。为社会上一些风言风语而抱怨起来,人的心一旦产生了坏的情绪,而坏的情绪就会如水草一样蔓延你整个身心,吞噬你作为一名老师该要履行的责任,应该存有的一种心态。坏的情绪吞噬了你,这时的你就如病毒一样传播着这种坏的情绪,传播给你的学生、你身边的同事、你的家人,他们感染了这种坏情绪以后,又反作用给你,这时你会觉得更加烦恼,会恨透这个教师职业。你的恨会来自于学生的吵闹、不懂事和幼稚。可是我们不想想假如幼儿园的崽崽们不吵不闹、很懂事和成熟,你觉得真的好吗?崽崽们的可爱来源于他们的不懂事和幼稚。这个时候我们不是该讨伐别人,而是我们要开始检讨我们自己了,不是教育环境不如以前了,而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心浮躁了,因为境由心造。
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我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成为了一名文化公司的培训老师,工资在同学中间算高的,福利好而且双休。但是我却最后又回到了幼儿园,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幼儿老师。我的同学们都来询问我,为什么还回幼儿园来当老师,我给的答案是因为我喜欢,因为在幼儿园我很幸福。这种幸福来源于崽崽们的幼稚,他们让我的心感到很“净”。同学们听了我的话,就笑。他们说:“等你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知道他们是天使还是恶魔”。现在的我每天都很幸福,每天和崽崽们斗智斗勇,虽然崽崽们有时不听你的,还会把他们吃完饭的嘴往你身上蹭,但这就是幸福。有一些老师为什么不开心,是因为没有守住自己的心。我只要守住我自己的心就好,外界繁华与我何干。
社会有一些人喜欢拿师德来压老师,动不动就说某个老师师德败坏,而某个老师会被网络变成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有时候我想问一些人,你们知道“师德”的含义吗?知道“教育”的含义吗?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老师是托起祖国未来的背后力量,请老师善待孩子、请社会善待老师。
小 二 班
数学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 篇6
一、运用口算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课堂中,老师们习惯于采用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训练方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身心很快地进入数学课堂学习的状态,以保证课堂新授的效果。但需要数学老师们注意的是,口算训练必须防止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训练,忽视和淡化了学生思维运转的过程,真正达到口算训练的目的。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地指导学生利用意义记忆法、口诀熟记法、拆分组合法等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训练活动,以不断提高口算训练的速度和正确率,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同时,口算训练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化,灵活化,甚至趣味化,讲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竭力避免单调枯燥乏味;要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保证口算训练的实际效果。
例如,教学《加法和减法》,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算训练:① 7+6=;
② 15-9=;③ 8+ =11;④ 17-
=8; ⑤ -5=11,通过以上难度由浅入深的一组口算题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为接下来的加法和减法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转化新授方式,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
新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老师新授的方式应当新颖奇特,善于变通。根据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要积极地创造机会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新授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式地获取知识。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真正转变成引导、协助学生发现、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体验或经历远远比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的重要,对于学生综合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张印有各种长方形的纸和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测量面积,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答案。我问:“用这种方法挺不错,但如果是测量操场、农田的话方便吗?你们能想出其它办法吗?”当学生们疑惑不解时,我引导孩子打开书本自己去寻找答案,很快孩子们发现: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得出面积,并且总结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以上教学过程巧妙地实现了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发现的自主学习过程。
三、搭建练习平台,注重学生的巩固运用
课内练习是数学课堂必须具备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抓手。但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课上教师讲解得依然太多,教师的例题展示和示范解题占据了课堂的大多数时间,学生真正用以练习的时间少的可怜,而更多的将习题训练留到了课后。其实,数学习题训练不宜多而求于精,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利用有限的课内时间让学生学会了自行解决,课后的习题训练完全可以降低数量甚至完全取消。当然,课内练习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工夫,不能教什么练什么,要“练新忆旧、新旧结合、相互渗透”,从而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一内容,重难点是处理小数点的问题,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添加小数点的练习:①1.2×1.2=144;②1.2×0.12=144;③0.12×0.12=144;④0.012×0.012=144,除法练习也是如此。这样将练习的主要方向锁定于小数点的位置上,避免了繁琐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有效地达到了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倡“减负增效”,即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事半功倍。这样使得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明显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明显减轻了,但同时又容易走入另一个误区,学生在家所拥有的时间如何度过呢?教师又能为学生有意义地度过这段时间提供哪些服务呢?笔者认为,数学课外活动应该是一条理想可行的途径。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必要的补充,很好地在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7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的和以机械练习为主的方式, 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也能像数学家那样去“研究数学”, 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促进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我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描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再让学生用尺子围一围、量一量长方形的周长, 发现这根绳子有多长, 围成的图形周长就有多长.接着我让学生把绳子拿开, 只准他们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在量的时候, 只能一段一段地量, 量好后再把所得的长度合并起来, 而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量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我提出两个问题:
(1) 你量出来的一段一段的长度是谁的长度?
(2) 你在把这一段一段的长度合并起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一段一段的长度实际就是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当他们在把这一段一段的长度合并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汇报时方法各式各样, 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把量得的四个长度加在了一起;
(2) 把长边的长度乘以2, 把短边的长度乘以2, 最后把乘得的结果相加;
(3) 先求出一个长加宽的和, 然后乘以2.
几种方法分别摆在了学生的面前, 学生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这样就得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正方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可以水到渠成地推出:边长×4.
反思这一教学活动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在描、围、量、算等各项操作活动中自己摸索出来的, 在“描”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 “围”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量”的过程是让学生理解长和宽与周长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算”的过程发现规律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真正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实践检验中形成正确概念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属性, 鼓励学生去感受、发现、猜想、探索、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获得新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 提供给学生许多生活中物体, 让其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 让学生从红领巾、小三角形、房架等实物或实物图中, 舍去非本质特征, 如颜色、质地等等, 只留下它们的形状,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三角形的表象.紧接着询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语言表述, 再进行小组合作寻求其猜想的证据, 并进行证明其猜想的成立.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 适时举些反例 (如下图)
为使学生的思维严密, 在辩论中学生会体会到三角形首先是它有三条线段, 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不是三角形 (如图1) , 有三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三角形 (如图2) .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还是从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上思考, 引导学生概括: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3) .那什么叫“围成”?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围一围, 理解“围成”其实就是“首尾相连”和“封闭”的意思, 图4虽然也是由三条线段组成, 但它没有首尾相连, 不是封闭图形, 所以不是围成, 那也就不是三角形了.概念教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借助多媒体, 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笔者听过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比例尺”时是这样设计的:新课伊始, 以多媒体展示“神舟”5号飞船升空的场景为背景, 出示三个场景:
(1) 当飞船飞到第七圈时, 杨利伟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并展示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面联合国国旗 (画外音:旗宽都是10厘米) ;
(2) “神舟”5号飞船发射升空时, 在湛蓝的天空中画出一条美丽的弧线, 飞速奔向太空;
(3) 当飞船在离地球300千米左右的太空中翱翔时, 拍摄到我们美丽的地球.
教者巧妙地组织材料,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让学生体验以下三个层次:首先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 学生按1∶1画图, 图上的10厘米就是实际的长度;然后画出飞船在太空中画出的一条弧线的轨迹, 学生在纸上画出的只是形状;最后, 请学生在纸上画出300千米的距离, 学生不能画出, 造成认知冲突, 就自然引出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等概念.在这种冲突中学生对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何关注学生的数学过程性学习 篇8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数学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烙饼问题”一课, 课前徐老师拿出一些白纸, 问这些纸要撕开来, 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选择叠在一起的办法, 这样节省时间。教师再问这些纸发下去, 你的办法是什么?猜一猜教师的办法是什么?学生说分组传下去这样快, 可以多出一点上课的时间来。一些白纸和简单的问题后, 教师说这就是统筹优化法, 再进入新课。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 学习变得有趣味了, 启迪学生智慧的大门由此开启。
二、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 使学习变得轻松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 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 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上“烙饼问题”这节课时, 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 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 在黑板上演示, 但是徐老师上课就用师生的一双手, 老师的手就是锅, 学生的手就是饼, 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来烙饼, 同时说“锅来了, 饼来了, 刺啦, 三分钟”。徐老师设计的游戏性的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做到学得有趣,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 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得心应手, 课堂气氛浓郁, 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体验深刻。当我尝试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后, 一次期末水平测试时, 有一个学生答题, 就用自己的一双小手当饼烙。事实说明,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某个数学公式会遗忘, 但是作为过程性的数学学习, 使他们不会忘记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促进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教师的语言发自内心, 饱含关注学生的情感, 传递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调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 为了揭示课题, 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 个子有矮也有高, 他们会走没有腿, 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 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学生猜对后, 再配上课件或教具演示, 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 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提倡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 课堂做练习, 完成作业, 都展示出很多不同, 里面含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教师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关注学生, 如一次练习课上, 发现少部分平常做题慢, 正确率不太高的学生, 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成绩, 这时, 教师抓住机会鼓励学生, 在肯定全班学生的同时, 重点提出这些学生在练习中, 做到了四十分钟按时完成练习, 正确率也比较高。这样使学困生在全班得到了鼓励, 自信心增强, 使他们有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数学, 学好数学的勇气,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促进了学生发展。
数学作业发现特点, 对学生及时地评价, 使教师的话, 犹如一粒种子一样深埋在学生心里。如, 四年级上册学习积的变化变化规律, 完成作业练习16×17=272, 根据这个算式完成填空16×34= () , 16×51= () , 16×85= () , 16×102= () , 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过程, “一个因数16不变, 17扩大了2倍, 16×34=544, 272×2=544”, 教师对学生评价:“你写的语句完整, 表达准确”“你列算式说明思考的方法, 思路清晰, 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教师从内心深处赞赏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方式, 获得一种成就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注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
现状一
在数学课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5、6分钟, 老师便会告诉学生,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 请大家看一下以后, 就做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 把例题看一下后, 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 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 匆匆过场;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 认真落实。久而久之, 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 走过场, 数学课本成了摆设, 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 失去了教材的自身价值。
现状二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字、词、句到段、篇, 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 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 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 有一定的条理性, 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 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 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 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目的、任务的重要基础, 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
现状三
由于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 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自学符号, 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 甚至在考试时还要问老师, 思考题要不要做, 答案要不要写出来。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 更不懂教材中的思考题对解题的导向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 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困难生, 在做题时对题意的理解是相当粗糙的, 或者说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不仅与他们的基础知识有关, 而且与他们的语言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其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 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 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1.唤起兴趣, 激发阅读动机。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 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 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 学生可以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 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 问题要精辟而具体, 要有针对性, 新而有趣, 要有适当难度, 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 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 咱们师生进行一次比赛, 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 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报数, 一个学生还报了个七位数:7285610。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不信, 偷偷用笔算验证, 果然没错。再报, 再试, 全都答对了。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窍门, 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在数学课本里, 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 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 学生立刻打开课本, 认真地看起来。由此, 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2.根据内容, 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 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 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 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 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 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 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 对于较易理解的, 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 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 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 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中, “7加几和相应的退位减法”、“6加几和相应的退位减法”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 因为这些知识是已学知识 (9加几、8加几) 的延伸和发展, 难度不大。“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 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初次接触, 数位顺序和计算方法不易把握。“图形的认识”、“相差关系的三类应用题”可安排在讲授结束后, 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 更好地把握教材。
3.加强指导, 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 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 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 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 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 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 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 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 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 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 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一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 边动手实践, 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 感悟新知, 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 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 画一画, 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 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 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 反思失误, 总结经验, 回顾内化, 变“厚”为“薄”。
(3) 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 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 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 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 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 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 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保证时间, 端正阅读态度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 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 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 静下心来, 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 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
总之,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可等闲视之, 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充裕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 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 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 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 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 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才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进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兴趣中学数学
无论任何学科,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它绝不是单纯地数字游戏,每组数字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展示他的作用。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设计问题:同学们现在有两个动物他们要搞一次跑步比赛。认真观察看他们谁用的时间多?出示:一个钟面形跑道,一只蜗牛,一只青蛙。比赛规则:小蜗牛和青蛙他们在同一时间,同一个钟面形跑道上一起赛跑。蜗牛慢吞吞的跑了一个大格(1小时),可是青蛙却很快的蹦了一整圈(1小时),比赛结束裁判员判定:蜗牛和青蛙用的时间相同。听到这个结果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这怎么可能啊?明明是小青蛙蹦的快多了,比赛结果却不分胜负呢?正在学生不解之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是否要解开这个谜团那?是呀,老师也觉得是青蛙蹦得快。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破解这个谜团上。40分钟很快结束了,学生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我们看就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就这么个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的创设和孩子们的生活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六一儿童节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要开运动会。司机叔叔要把小朋友接到运动场,小班的老师给小朋友按照顺序编了顺序号码,1、2、3、直到20号。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按照你们手里的顺序号上车。并且按照这个顺序号坐车。车来了,可是18号19号的小朋友却急急忙忙的上了车。哎呀怎么办呀?这两个小朋友也没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啊,这样秩序不就乱了吗?一乱老师会批评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帮这两位小朋友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他们。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兴趣!
二、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的乐趣
让儿童动手学习,动手做科学,这是现代教学论所肯定的。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灵活的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不断动手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他们规规矩矩的坐上十分钟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低年级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在他们动手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把握。在动手实践中儿童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学生动手操作前一定提出明确的要求:首先看清题意,动手操作时的步骤一定要清楚。如果是小组活动,那么在一个学生动手时其他人要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步骤,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注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个△和比○多2个合起来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整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刚才的操作想一想,我第一步摆什么,摆了几个?再摆什么,摆了几个?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头脑中对刚才的操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想一想的基础上,在说一说。低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先让学生看着自己所摆的学具进行说明,或是和同组或同桌交流一下,而且同桌之间互相说,相互倾听对方的讲述。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把刚才的操作复述了一遍,加深了印象。还可以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带动表达能力差一些的同学,这既关注了全体,又照顾了个体。让学生真正体验动手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教学真正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思维能力逐步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趣。
三、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换一句话说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而用之。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学生对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观察物体的形状。比如:课桌面是长方形,篮球圆形、正方形回水口等,这些东西学生却有明确的概念。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要抓住生活中的这些常见的东西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目的加深这些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立体感,从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在生活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定要关注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看到数学的乐趣,了解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使他们乐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篇11
一、创设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化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为什么不把它做成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呢?学生回答:“不好滚动。”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边画边说:“那就做一个这样的轮子试试吧。”让学生用硬纸片随意剪一个近似椭圆,把圆珠笔任意插在纸片中当车轴,在桌面上慢慢滚动,试试手的感觉。学生操作以后,议论纷纷,教师趁机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讨论:车轴应该装在哪里?可以试着用硬币、盖子等物体尝试画圆,把硬纸片修剪成一个圆形。经过操作讨论,学生探索出了轴应该装在圆的中央,并明确了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教师在黑板上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上O、r、d表示圆各部分的名称。
二、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学具“圆柱”和“圆锥”当作容器(有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往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再将圆锥里的沙子倒入圆柱反复实验,让学生从操作实践中明确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已有的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拓展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修一条长1400米的公路,4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要多少天?学生根据各自的思维过程列出了以下几种算式:(1)1400÷(1400×20%÷4);(2)1÷(20%÷4);(3)4÷20%。还有的用了比例解和方程解。
可见,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运用的解题策略也不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学以致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待学生预习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探究,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认真观察比较,有序思考,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培养应用能力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1)以购买学习用品一事设计表格式应用题。
■
(2)六年级有38人坐车去宁化天鹅洞参观,景区门票成人票:75元,10人以上购团体票优惠价65元。试问:可有哪些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省钱?
教学上采用“实际问题情境→搜集需要的研究信息→独立思考推出设想→小组交流拟定解决方案→检验结果正确性→交流解答结果→评价方案”的流程。这些题目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
六、以“教”促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主动、更高效地学。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些问题他们会解决,但说理时表达不清;也有些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激励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当“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教”,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预习,教给预习方法。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要求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意见。讨论结束,让一些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分析、评讲。对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学生为了能在讲台上讲出水平,上课时特别专心,在预习和作业时,特别认真,不懂就问。小组中的合作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互相之间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全班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学风。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 篇12
一、老师难教
一年级数学一入门就开始学习位置方面的知识, 按理说这些知识并不算难, 因为它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 可是在教的过程中才发现简直是举步维艰。起先让学生们认识方位的时候还是可以的, 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大都能正确地将相关的知识表达出来。可是学习知识不能只口头表达, 更重要的是用书面文字进行叙述, 可刚入学的孩子还认不了几个字, 而与这方面知识相关的题目大都需要文字进行描述。学生们看不懂题目, 老师必须得给他们一题题地读。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已经让学生不知所措了, 所以读题得耐心, 读一题让孩子们做一题, 估摸这一题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解答完毕, 接着进行下一题。可是仍然有这样的问题:有些基础的或是较机灵的学生, 老师刚读完题目他们也解答完了, 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叫:“老师, 做完了, 老师, 做完了!”可是有很多的同学他们还不善于听题, 答题的时间到了他们的卷子还是一片空白。有着急的同学干脆默默地抹起了泪水, 只好想办法先把他们稳住, 再给他们逐个地将题目再读一遍, 边读边引导, 如此这般反复直到他们都完成为止。这期间的艰辛绝不是一个“累”字了得, 于是我从心里头发出感慨:数学真是太难教了。第一单元的内容终于上完了, 我从心里底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唉!
我常常请教其他的老师希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方法, 可是他们竟也是一脸的无奈。大多的老师建议把题目读给学生听, 他们不认得字, 读到哪儿, 他们都不懂得。最好是将题目抄在黑板上, 然后指着读给他们听, 这样会好一些, 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多认一些字。我也都是这样做的, 可是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只有靠老师来将这些题目抄下来, 还得画题中的那些画, 累得够呛不说, 还特浪费时间。
于是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一年级的数学老师真难啊!同时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秀才遇到兵, 有理讲不清”、“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的感觉。
二、学生难学
这些还都只是问题中的一部分, 就学生解答这样的题目也是显得束手无策。
我常常遇到类似这样的题目:
请你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把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问:文具盒在语文书的 () 面, 文具盒在铅笔的 () 面, 铅笔的下面有 () 和 () 。
教师首先得把题目给学生读了一遍, 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把书、文具盒、铅笔都摆放好了。孩子们开始答题了, 麻烦也就来了。因为题目的前面两个空格所填的“上, 下”两个字虽然简单, 但学生都还没有开始识字, 他们虽然知道要填什么, 但是字还不会写啊, 他们就只能像画画似的将字临摹下来, 那笔画笔顺基本上是错的, 而且是出头的、长尾的大有人在。后面的那两个空格, 是绝对不能要求他们填字了, 只能让他们把要填的东西画下来。有的学生马上就说:老师, 我不会画书。有的说:老师, 我不会画文具盒。我想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会不会画呢?应该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大胆地画才行。于是我告诉他们画得不太像也没关系, 有一点像老师看得懂就行。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要求得太模棱两可了, 学生们画的结果也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问他:“这里怎么填文具盒呢。”“老师, 那不是文具盒, 那是书。”又问:“这空怎么又填文具盒呢?”“老师, 我画的那是铅笔。”嗨!看来改题的应该将答题的带在身边才行啊!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无法判断答案的正误。
太让人难为了, 还有的题目是:
小丽站在小红的左边, 小军站在小丽的左边, 请你想一想小丽站在小军的 () 边, 小红站在小丽的 () 边。
帮助学生把题目弄懂后, 我让几个同学根据题目的情景站好, 几个人的方位终于是弄明白了。可是他们不会写“左, 右”这两个字, 于是该出头的没出头, 不该出头偏出头。“右”字下面的口字, 更是写得五花八门, 有画圈的, 有倒着写的等等。有什么办法?他们还没有学习写字呢!学生们也说:“数学真是太难学了。”有人说:“让他们写拼音啊!”这是外行话, 因为这时候语文的声母和韵母还没学完呢!学生哪里就会写音节呢!
三、家长难
学生学习起这些知识显得特别吃力, 他们做题目就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一旦没有家长或老师为他们读题目, 他们就无从下手。家长们反映:明明是挺聪明的孩子, 为什么在学习上会显得这么笨拙、这么吃力呢?”有的说:“这孩子是不是外表聪明骨子里笨呢?读书这么黏大人?”“这孩子作业不会做光知道哭, 真糟糕。”
四、学生的知识水平尚低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 他们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认识不了几个文字。而有关位置的知识基本上都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这些文字, 学生是一个字都看不懂, 更别说去填了。这时候他们的语文才开始学习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让他们面对这些一无所识的文字的确是勉为其难。有的题目倒是标注了拼音, 但是这些拼音其实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为这时候学生们的拼读能力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就是他们已经掌握拼读的能力, 一整行一整行的文字让他们单靠拼音去连着读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之前就让他们学习这样的知识、做这样的题目的确拔苗助长了。数学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与语文相辅相成, 像这种完全由文字描述的题目安排在学生一入门就开始学习, 明显与语文的教学内容相脱节,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往后放一放, 放在语文识字学习之后。语文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我们数学可以先学习整十的认识, 这些内容所需的文字描述少, 更适合还不会识字的学生, 对他们也更有吸引力。
五、部分内容重复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是11~20各数的认识时, 其中第三个例题是让同学们学习2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识计数单位“一 (个) ”、“十”。而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时又开始学习两位数的组成以及它们的计数单位, 同样是两位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的组成, 在同一个学年何必分为两次进行学习呢?第二阶段再次学习同样的内容给人复习课的感觉。而且这方面的内容文字叙述比较多, 不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如果将这两个阶段的内容合并到第二阶段来教学, 一来可以学得集中些,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为第一个学期的学生毕竟幼稚, 学习起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困难, 所以合并到第二学期一起学习会合理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教材做起, 减负也应该从教材做起。我们天天喊着要减负, 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留课外作业, 其实很多的学生并不是害怕做作业, 适量的作业他们还是喜欢做的, 只是得让他们能看懂题目, 知道如何下手。他们会做了, 就很喜欢做的, 你不布置作业, 他们还跟你要的。
虽然我们的教材图文并茂, 但是有的内容与孩子的年龄及知识水平并不相符, 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到数学难, 害怕数学, 以后再想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在太难为了。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推荐阅读: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05-24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06-24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11-09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09-16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10-07
关注高校学生的性教育10-12
关注问题学生05-28
小学生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08-10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演讲稿09-02
大学生对两会的关注情况调查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