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价值

2024-09-30

关注的价值(精选12篇)

关注的价值 篇1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发展观已成各界人士的共识。文化课在“为专业服务”、“必需、够用”的声音中被大量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不禁要反思:中职数学课程的价值是什么?数学教学的意义和出路在何方?

一种价值取向必定指导一种行为, 如何理解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价值, 必将影响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方式。笔者认为, 新形势下, 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不应该只是绝对知识的汇集, 它的价值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丰富和拓展。

一、确立中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大众化价值

中职数学“必需、够用”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 “大众化”价值应该是中职数学课程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具体可理解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紧密联系其生活和社会实际, 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感受到数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所以, 中职数学课程应有自己的特点:

1. 课程内容适当模块化, 不在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中职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只需要学生了解, 不必深究其学理渊源, 强调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即可, 而不在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必须纳入课程中来, 但不要求太深。

在做法上, 我们不妨打破纯数学的学科体系, 将内容模块化, 以数学思想为主题, 每个模块突出一个主题。如函数部分突出函数思想, 突出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 如何求定义域、值域这些与不等式知识有关的内容少涉及;解析几何部分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结合向量知识求直线方程等内容适当减少;枯燥的立体几何则可以变为饶有兴趣的实验操作模块, 通过操作确认得到定理, 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丰富空间想象力。总之, 尽量使每个模块各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思想, 把模块与模块之间知识上的影响和关联减到最少, 使学生的后续学习不受前面知识的影响, 即使学生前一个模块没有学好, 后一个模块还可以重拾信心和兴趣。

2. 课程内容尽量宽泛, 多角度纳入必需的数学知识。

由于中职学校的数学课时普遍减少, 加上学生数学基础和能力较弱, 学生很难系统全面地学完课程全部内容。通常的做法是放弃教材后面的几章内容, 结果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某些重要知识和基本概念。试想, 学生毕业后, 柱、锥、台等几何体不认识, 圆锥曲线等概念不了解, 优化求解不懂, 线性增长、指数增长一头雾水, 降水概率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是不是太少了?

所以, 中职数学课程尽量使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 了解更多的数学门类和基本概念。比如,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这些都是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大量问题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应该考虑用一种合适的方式纳入到中职数学课程中。

二、突出中职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价值

数学的工具性已被人们所公认, 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 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风险分析、指导金融投资等已是世界各国广泛采取的一种行为。同时, 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也向普通百姓传递着大量的信息。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学生, 面对经营买卖、银行存贷、家产管理、股票交易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知识将成为他们必备的工具和手段。所以, 中职数学课程要突出工具性和应用性价值。

1. 数学知识要结合生活经验,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要想让数学真正成为工具,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 我要用数学, 我能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做有心人, 给数学知识找到生活的原型,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比如:讲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 指出“固定一扇门为什么用一个插销、两个合页”;学习“两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 讲解“人们判定四角方凳的四只脚是否平整, 常用两根线对角相连, 看是否相交来判断”的方法;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教师可设计“今天以后的第2010天是星期几”等问题,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把一些数学例题、习题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比如, 寒夜里, 一只猫总是把自己的身体尽可能蜷曲成球形, 显然, 它是为了减少散热面, 以保持体温。在此基础上, 提炼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一种特殊关系:当体积一定时, 球的表面积最小;同样的, 当表面积一定时, 球的体积最大。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 学生摆脱了枯燥的理论, 尤其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 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 数学问题要回归实际生活,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忽视实用价值是现行数学教材的普遍现象, 教材几乎没有动手实践的要求, 测量、统计等也只是纸上操作, 应用题也多是凑好数据、编好类型直接交给学生, 缺少行业特征和生活气息, 以至学生对数学的应用只停留在课堂上, 走出教室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如我们都知道1+2+3+4+5+6+7+…的速算方法, 可在处理一堆钢管、电线杆等物件的计数时却很少有人去这样速算;在用同样多的水去清洗衣物时, 是做两次还是一次更干净, 有多少人想到浓度问题呢?在选取建房地点、铺设光缆线路时, 有多少人想到去设计多种方案, 从中选优呢?

有鉴于此, 中职数学的内容一定要实用。我们可以考虑像古代的《九章算术》一样, 选取一些现代实用的数学问题, 将这些问题编入教材:如租金、银行利率、税率计算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 带学生深入实践, 优选最佳生产和生活方案, 体验如何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是大有帮助的。

3. 数学教学要联系相关专业, 提高就业能力。

丁尔升教授指出:“课程具有职业目的:为学生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做准备。”另外, 有调查显示, 数学课程是一门与就业能力关联性很大的课程。针对中职学校以“用中学、学中用”为主体的应用教学模式, 挖掘数学在他们专业学习中的价值, 不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透彻, 更能提高他们专业的应用能力。例如, 正弦函数对于电子专业学生来说, 是学习简谐振动和交流电等专业知识的工具, 教师若能联系专业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 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重视中职数学课程中思想方法的迁移价值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认为, 人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基本方法, 实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以及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难则反的思想、动静转化的思想等高层次的思想观念等。这些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想方法, 是开发中职数学课程内容的先决条件。

1.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材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常常是“横空出世”, 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教学中, 如果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给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 学生会自然生成一种成就感、满足感。

如对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探究, 不妨以下列问题组的形式提出:

问题1:计算:1+2+3+…+100=?高斯是怎样计算的?

问题2:从高斯的算法中,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怎样求1+2+3+…+n的和?

问题3:你能将高斯的算法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用符号表述你的想法。

问题4:利用1+2+3+…+n的结论, 你能求出ɑ1+ɑ2+ɑ3+…+ɑn吗?

笔者认为,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多花心思, 比多解几道题目更有价值。因为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 数学概念、结论及其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凝结了巨大价值, 善用之, 能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2. 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能记住几条公式, 会解多少种类型的题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要根据需要调整认知方向, 发掘和利用智慧潜能, 大胆地作出猜想、再创造, 成为一个有主见的解决问题者。

如笔者让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已知空间有十个点, 其中无三点共线、也无四点共面, 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问:这十个点能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

教师:“异面直线抽象不定, 而与之有关的具体几何体有哪些呢?”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三棱锥、多面体……”

教师:“符合无三点共线、无四点共面条件的几何体又有哪些呢?”

学生:“三棱锥。”

依题意可确定C410个三棱锥, 因此, 共确定了C410对异面直线。

通过师生共同对问题观察、发现、解决、引申、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各种概念的扩充:从自然数扩充到有理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从实数扩充到复数, 这种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

四、还原中职数学课程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

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正确的数学理论,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么远, 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 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简洁, 以及人类创立这些理论时的思维, 体现了数学的“美”。所以, 数学教育在本质上肩负着人文陶冶的使命。

1. 体验数学课程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健全人格。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个性化的知识, 其中既有成功的体会, 也有失败的感受。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 伴随着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情感激发、兴趣培养、意志锻炼和潜能开发, 能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 发展良好个性品质, 健全人格。

2. 挖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数学虽然是抽象的, 却随时体现生活的精彩片段。在学习概率时, 笔者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推算一下:我们遇见多少人才能找到朋友?而碰到最后能陪着自己走完一生的那个人呢?假设我们每天上学、上班、购物或是旅行途中碰到的, 哪怕只是在眼前一闪而过的陌生人, 按平均每天100人来算, 平均一年就有36500人。能成为一般朋友的, 按每年遇到50人算, 那么我们的每一个朋友也许是在碰到729人之后的那个人。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好朋友的, 按每年10人算, 也许我们需要碰到3649个人后, 才能得到这样一位好朋友。因此, 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能碰到他们, 是我们的幸运。

从数学的角度看人生, 发现那些简单的数学原理教会人们的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 同时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而得到感情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

总之, 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关注数学课程的“多元化”的特征:工具、方法、语言、思维模式、技术、文化等等。中职数学在价值取向上首先要把学生持续和谐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以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为载体, 通过知识的学习让他们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 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生成数学经验, 感受数学的魅力, 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知道数学是十分有用的一门科学。

参考文献

[1]肖中文.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学术研究, 2007 (3) .

[2]牟正道.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27 (5) .

[3]徐涵.德国中职文化课的定位[J].中国教育报, 2008 (8) .

关注的价值 篇2

——由几个教学片段引起的反思

范成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我有幸参加这次教改大潮,经历了一次教育观念上的大转变,正力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新教学行为。于是,我发现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有趣的数学以外的小片段。

教学片段一

在教学20以内加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课时,我们选用的是“小兔请客”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然后请一个学生讲讲“小兔请客”的故事。学生们听过许多童话故事,看两幅图讲一个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好比小菜一碟。我的要求刚说完,张施施同学率先举手。“好吧,张施施同学来给大家讲《小兔请客》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听她讲得好不好?从她讲的故事里,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张施施高兴极了,绘声绘色地讲开了:“一天清晨,小兔请好朋友小猴、小松鼠和小刺猬到家里来做客。她先端出了3盘果子请大家吃,机灵的小猴马上想数出每个盘子里有几个果子,他数了数,告诉大家说,‘每盘10个果子。’小兔怕果子不够,又从家里端出2盘来,调皮的小刺猬看到这么多果子,又不想在这里玩了,就爬到盘子里一滚,把果子都扎在刺上,跑回家了。小兔、小猴、小松鼠看了,哈哈大笑起来。” 一年级的小朋友能看图把故事讲得这么生动、形象,真让我感到惊奇,我连忙说:“张施施的故事讲得好不好?”出乎我的意料,只有少数几个人轻声地说好,有好几个学生都大声说:“不好!”

怎么回事?我马上请赵泽说说他的看法,赵泽说:“小刺猬太没有礼貌了,到别人家做客,随便拿东西还不打招呼就跑走了。而且其他的小动物也不应该笑他。”我忙说:“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这时,谈晟起来说:“我也觉得张施施讲得不好,小刺猬把果子扎走,说不定是想拿回去给爸爸妈妈吃,不是不想在这里玩了。”我感到很惊异,孩子们的心灵是多么地纯净、率真啊!又有一名学生说:“我也觉得张施施讲得不好,老师让我们编故事,但是故事里面还要有数学问题,我认为她应该在后面提几个数学问题,比方说,小兔一共拿出来多少个果子„„”我及时对这些同学进行了表扬,并就此事切入我们的正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片段二

一年级下册“练习三”中的第9题,是由“申奥”成功的图片与申奥时投票结果组成的一道数学题。我先请学生谈谈看电视转播“申奥”成功时的心情,然后再让他们算算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学生算完后,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老师,我觉得要把‘多伦多’改为‘多得多’,我们北京的选票比它们多得多。”全班学生都高兴地笑起来,民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片段三 在做一年级下册“练习四”中的第4题“找帽子”时,一些学生发现,题目中出现了问题:为什么有个小朋友没帽子?我给他画一个行吗?

为什么有个男孩要戴女式帽子,一定是画错了,我能帮他改改吗?要不别人会笑话他的。

在做第8题“小猴摘桃”时,学生更是提出了不少问题。

生甲说:小猴摘桃子为什么非要爬梯子呢?小猴最会爬树了!

生乙说:这里其实是让我们算数学题,一格正好一道题,谁先算对谁得桃子!生丙说:那干嘛不在桃子上写题呢?算对一题就可以得到一个桃子。学生们争论得不亦乐乎,我只好打断他们。

师:你们想的都很好。也许编书的叔叔阿姨没考虑这么多问题,只想到让你们开开心心地学数学,如果你们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可以自己试着编一编这样有趣的习题。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接受你这个意见,以后我自己编几道合理的、有趣的习题。

„„ 反思

罗列以上几则数学课上的片段,是因为以上类似的故事总是不断在课堂中上演,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什么让学生这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而学生所言又不是数学课堂上正在研究的数学问题,这是否偏离了数学教学的轨道?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思考一:是什么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1.新的教学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学生很幸运,一进校门就迎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全新教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贴近生活,他们的学习在数学活动中不经意就完成了。有趣的游戏,强烈的现实感、时代感,使他们不再觉得学数学枯燥乏味,而是很快乐。例如片段三中的游戏“找帽子”、“小猴摘桃”,实质上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想得更多的是“我要给谁找到帽子,我想比别人先摘到桃子„„”计算成了他们获取成功、体验快乐与实现自我的过程。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较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是不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呢?学生的学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而教师也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而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再是单一地讲解、演练,而是由许多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组成,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新型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同时,老师也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而不会为教学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如前面几个片段中,老师就允许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讨论数学课外的问题,尤其是在片段一中老师认为很好的地方学生居然会说不好,我没有制止学生,而是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果然,学生年龄虽小,可他们已有自己的看法,对此我低估了他们。在他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思想,也学会了怎样去尊重这些小学生,获得了一些启发。这不正是教学相长吗?因此,当学生有异议时,我总是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把我当成权威,而认为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学生自然就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思考二:教学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1.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科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科还是在人?我们数学教学是关注数学知识还是关注人?

以往的教学我可能更多地关注数学学科知识,而较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与发展。也许我们平时关注得更多的是前两者,而对后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抱着漠视的态度。教学新教材以来,我就不断地在这方面进行改进,因此,我的数学课堂也许有点“跑题”。我想上数学课好比是“数学之旅”,学生不会一心一意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他们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可能会突然发现一些数学以外的美景,收获一些其他的美丽的小花。如片段一中,张施施能说得那么精彩,就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她的精彩发言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这不也体现了一种学科间的整合吗?我们不可能把学生身上的各种素质割裂开来,一种一种去培养。我觉得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偶而跑跑题也无所谓,这样的“数学之旅”才不会寂寞。于是,我发现了学生对数学有了愉悦的体验,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他们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这不正是以往我们想方设法要调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吗?我越来越坚信,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学生的发展就会越全面。

2.关注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教材编排很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而学生也能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自我教育。比如片段二中“申奥”成功的练习题就很有时代感,学生有过切身的体验,现在这样的题目又及时地出现在书上,很自然地让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是一次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时在数学教学中也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德育内容,可学生却能自己挖掘出德育内容来。例如片段一中,学生自己提出的要注意礼貌、换位思考等想法。教师只需因势利导,也会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德育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挖掘许多因素,让学生自己感悟,而不需要刻意雕凿。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们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当然,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加倍关注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注:本文教学内容所依据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关注同一事件的别样价值 篇3

如,有的教师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组织了以“我很重要”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相信以此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多数班主任可能会通过正面的引导,教育学生要通过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责任来体现自身的重要性。这样的班会给学生的感觉往往是教师的说教更多一些。如果教师能够反其道而行,让学生从危害集体荣誉的角度来思考的话,学生的认识就会不一样。可能只是个人一个很小或不经心的错误,就可能给整个集体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个人对于集体来说,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这样从负面作用的角度来让学生思考,辨析,相信要比教师讲大道理带给学生的震撼更为强烈,也更容易促使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改正缺点错误的自觉性。

再如,教育学生如何看待“绰号”问题。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自己有没有绰号?别人怎么叫?你喜欢别人这样叫你吗?然后引导学生对绰号进行分类,如眼镜、胖墩、麻秆、卷毛、大头等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性绰号;小诸葛、飞毛腿、精灵鬼、铁榔头、重炮手等明显具有褒奖色彩;而犟驴、独狼、娘娘腔、懒羊羊、母老虎等则具有贬低性质。在对绰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无论何种绰号都不是无中生有,也并不是刻意去美化或丑化某个人,而是非常简洁形象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正像被大家广泛崇拜的体育明星,我们也都习惯用恰如其分的绰号来亲密地称呼一样。在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绰号背后的正面意义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既然绰号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且往往是一群人在无形中达成共识后共同叫响的,我们每个人就都应该以豁达的心态去分析别人冠以自己美称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反省自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缺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班队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大家明确,给同学起侮辱性的、针对别人缺点的绰号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起绰号应该以尊重为前提。

又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关心我们周围的残疾人,激发孩子助残之心的时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关心和爱护残疾同学,主动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残缺,但他们能够和大家一起生活和学习,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同样的成绩面前,他们就是大家的榜样。他们比普通人更伟大,所以他们更值得尊重,如果大家都能尽力去帮助他们,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进而引导大家通过帮助残疾同学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号召大家在助人的过程中达到自助的目的,找回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决心和勇气。

还如,小贾同学拾金不昧,被学校公开表彰。听到这个消息,老师也非常高兴,特意召开班会再次大张旗鼓地对小贾进行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学生挖掘小贾同学身上其他的优秀品质和行为表现,号召大家做像小贾一样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好少年。在正向激励的同时,我不忘挖掘这一事件的另外一种教育效果。进而引导大家继续深入思考,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会不会像小贾那样做?如果我们把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让同学们明白:拾金不昧,与心无愧,受人崇敬;暗自吞藏,良心受谴,寝食难安。为今后其他同学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究竟如何正确处理,打了一剂预防针,还指出了正确的行为方向,达到了利用同一事件进行正反两方面教育的双重效果。

以上案例相信大家司空见惯,但在教育效果方面可能多数教师所采取的做法还略逊一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我自反思,帮助学生进行适度的自我修复。挖掘同一事件的双重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辩证的双向思考,趋利避害,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驱散心中的“雾霾”,让高尚战胜狭隘,让文明成为学生的价值取向。

挖掘同一事件的双重教育价值,只有建立在教育者本人对教育过程有着深度思考的基础之上,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民主讨论,哲学思辨,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家带来正向和反向的思考之后,才能够真正触动被教育者的神经,进而使之接受并积极地自觉地改变。■

绩效考核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 篇4

所谓教师的生命价值, 一方面包括教师身上所蕴藏的,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作用的部分, 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师对自身所创造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满足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教师作为社会的个体, 只有当他的个性与需要得到满足, 所创造的成果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他才会以积极的姿态不断地提升自己, 同时通过其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等来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的一些调查中, 我们发现将教师的个人利益与教育教学绩效联系起来, 虽然的确可以调动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但更多情况下它给教师的不是激励, 而是焦虑。这种试图使用金钱作为专业提升的手段, 曲解了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动机, 并贬低了教师工作的价值, 导致“教师往往会放弃组织归属、自我成长和职业乐趣等内在需求, 转而追求外部刺激”。一朝考好, 未必能说出什么成功经验;一次考砸, 又对失手的原因莫名其妙。这种绩效考核忽视了对教师各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评价, 表面上体现了实用主义逻辑, 实质上已成为了套在教师头上的无形的枷锁, 使得教师因循守旧, 教育教学活动愈加老套。众所周知,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在短期内是不易看出教育效果的, 而这样一种牵涉到教师根本利益的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必将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得他们因为担心不良的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入, 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理想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被动地沦为制度的奴隶, 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影响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因此,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这标志着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由重视学生的测验成绩开始转向着眼于教师的成长进步的过程。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那么其评价操作也必然以有利于教师积极工作、积极投身到学习与研究中为出发点。由于教师们个人专业背景、教育教学经历的不同, 身处的工作环境 (学校、课程资源、学生基础及家庭背景) 的差别, 教师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 应该适当考虑学科、年级、教学风格、学生特点、甚至身体状况、生活困难等因素, 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有学校对于哺乳期或子女在两周岁以内的女教师, 变刚性的学习研究要求为柔性的自愿作业,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人性做法。吴卫东等人认为, “教师群体可以依据不同线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按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年龄特征我们可以把教师群体分为新手型教师 (0-5年教龄) 、适应型教师 (5-10年教龄) 、成熟型教师 (10-20年教龄) 、专家型教师 (20年以上教龄) 。”这种分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也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倘若新手型教师与成熟型教师运用同样的考核指标, 毫无疑问这会忽视新手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作出的诸多个性化的努力, 这些努力是以前的量化考核都不能凸显的, 因此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正如学生需要“体验成功”一样, 每一个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只有教师能通过“成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生命中潜在的资源才能转为现实的资源, 他才能发展成为“自主成长型”教师。在这里, 对不同教师群体采取区分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关注的价值 篇5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第三届中欧社会责任圆桌论坛现在开始。大家知道,今年9月12日ISO26000正式获得通过,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将于今年11月1日发布,所以我们此次论坛的主题就是ISO26000与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

2010年10月12日上午9点,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伴随着本刊主编于志宏热情洋溢的欢迎辞,第三届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

来自政府、协会和商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NGO)、跨国公司及相关媒体等50多位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的新形势出发,集中就如何增强全球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供应链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相关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并展开交流研讨。

第三届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是由《WTO经济导刊》、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GTZ)、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协会(BSCI)以及纺织工业协会联合主办。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自2008年由《WTO经济导刊》与BSCI倡议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该论坛旨在弘扬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实践,在传播责任理念和打造责任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核心:ISO26000与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

作为本次论坛的核心主题,ISO26000与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各界代表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在当天的论坛现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副所长张峻峰、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企业社会责任国际专家、《WTO经济导刊》首席顾问、社会责任首席专家孙继荣教授和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GTZ)主任鲁德福先后就“ISO26000与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即便是在社会责任各类标准发展的历史上,ISO26000也是第一次用最全面的方式,把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了最全面的表述”,张峻峰进一步介绍说,“除了政府履行国际公约和立法执法职能以外,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都可以从这个文件中得到它需要知道的。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虽然ISO26000既不是管理体系,也不具有认证功能,但事实上却为社会组织和评级机构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孙继荣教授认为,ISO26000是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里程碑和新起点意味着,既是对过去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将来前景的展望。而且也意味着,在全球范围,社会责任实践具有可比性,履行社会责任会具有新的质量。也就是说,组织或企业要以新的方式处理社会责任问题,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这就是说,当前社会责任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

“它所表达的、它所具有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处理社会责任问题的新工具,同时它也是一个新的平台,是在整个全球化市场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形式组织之间,对社会责任的原则、对社会责任的主题、活动领域所形成的一个的基本共识。”孙继荣教授进一步补充表示。

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GTZ)主任鲁德福在随后的发言中认为,“ISO26000对于社会责任的定义和概念有了更强的理解和加强,这样的话就可以对现有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从而更一致地满足来自国际上的不同要求。”在鲁德福看来,ISO26000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对现有资源性、可持续性倡议提供了参考。

一个重点:工资集体协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与往届论坛不同,本届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的主题从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细化为对于“工资集体协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问题的关注。

就在近日,全国总工会曾做出明确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由此可见,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推行,既是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手段,是关心人的发展、注重员工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政府和企业从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到关注经济发展质量的深刻变化。

工资的集体协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是当天的研讨议题,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BSCI)、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多位领导和专家分别就此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在随后的主题研讨会上回答了与会代表的提问。

论坛演讲嘉宾、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处长关祥坤在发言中从工会系统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工资报酬偏低的四种模式。他指出,“中华全国总工会明确提出将工资协商作为我们全会的工作重点,并要求各地工会依法主动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实践表明,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的收入分配权益、促进企业今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崔生祥则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革发展的要义的高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尽快从经济增长拉动社会发展的方式向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转变。而新的发展方式自然也就理当包括工资集体协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随后,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协会(BSCI)执行总裁Jan Eggert从BSCI的角度集中阐述了工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BSCI在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宝贵经验。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女士也就纺织工业协会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问题方面的实践特色和战略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读。

关注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56-01

长期以来,语文在中职学校一直是困扰学生与教师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认为语文作为文化课,是所有课程中最枯燥、最没用的课程。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是最难教的课程,最是费力不讨好。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对此有深深的困惑。好在十余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完整的语文教学工作,不是古人所谓的识文断字,也不是今天进行筛选的正误判断,它应该是以自身具有的人文内涵,肩负起精神建构的使命。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涵养,更多的教给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而这一切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作用得以发挥的表现。

所谓价值导向是指人在精神、思想、情感、审美等生命构建中,外界所施加给他的一种有目的有指向的积极影响和正面教化。然而纵观现在的中职语文课堂,很多语文教师乐此不彼的进行语文知识灌输和写作技巧训练,完全丧失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

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于普通高中差得很多,大多数学生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筛选之后,或者是初三分流出来进入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原本就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知识面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课堂学习气氛不浓,他们的语言储备、语辞能力、思维品质都无法理解意义深邃的书面语言。然而课文中原本精美的课文经老师的讲解就更支离破碎了。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将成人的心态强加给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没有自己的体验,你讲得再多、分析得再透,也只能说了白说。学生一个个像患了"厌食症"一样,任你好饭好菜,任你连哄带骗,他们就是没有胃口不想吃。由中职学生生源所决定,不少学生成为职校里的双差生,学生自卑、抑郁、灰心丧气、学习散漫、无上进心、无感恩心等心理疾病特别突出。如何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爱护学生自尊心,给学生以彰显个性的机会,通过语文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中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树立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守法纪意识。 中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企业,企业要求中职学生不仅具有中等专业技能, 更强调学生的品性和职业操守。因此,教学实践中不应忽视对他们人文情操的培养。比如: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热爱和平,反对分裂,尊老爱幼,团结合作等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语文教材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人格榜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崇高人格的范仲淹,"模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的鲁迅先生等。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要充分发掘这些人物和精神蕴涵的内在神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其次,赏识是树立学生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就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应科学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和期望,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受到与优等生同等的心理待遇,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树立学习信心。作为教师要懂得积极地期待每一个学生,并对他们怀有成功的期望,对于某一个学生来说,90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60分可能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要承认,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淳淳告诫教育工作者,"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最后,作为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用创新的眼光合理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讲究方法,少批评,多肯定,多为学生提供创造能取得成功及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霍华德·加德纳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痕的。我们不能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命令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时甚至不给他们申诉的机会,不给他们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权利,这样的教育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

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发生广泛的、持久的、深刻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学习,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准备好复述他背熟了的东西,一个没走一步都会遇到生活安排的考试,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尔萨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应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在关注工具性的同时,更关注它的人文性;指向技能的同时,更指向心灵。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开拓生命意义的目标下,重视情感的生成,兴趣的培养,精神的养育,这样,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素质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学生的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2] 《多元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 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高中教育需要关注生命的基础价值 篇7

教育基于人类文明的传承而存在, 但更是基于人的发展而存在, 这是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我认为, 教育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提供哪些支持, 而不是研究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以及它对大学教育的支持等问题。大学阶段应当承担高中学生持续发展的支持责任,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对于中国的优秀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陈旧与传统, 因此大学的教育亟待改革。如果将高中教育定位在大学预备教育, 势必在目前的选拔方式下, 过度强化升学教育, 而不能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追求。同时, 强调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让中国质量本不高的大学引领高中教育的方向, 只能让高中教育质量下滑。

我认为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 必须确立定位的目的和依据。如果我们的出发点只是学校的发展, 或者只是教育本身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认识, 就不可能对此有准确的把握。教育的核心是人, 只有回到人的存在, 并关注人本身的成长与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的定位才能正本清源。

高中阶段学生处于过渡时期, 其特点中以下几个方面特别突出:

心理上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学生从依赖父母、依赖老师和他人, 开始逐步向自我判断、选择和决定的自主性阶段发展。学生独立性从根本上体现了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个性和自身的智能优势逐步地显现出来。这些都为学生成熟地走向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知上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理性是一个人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初中阶段感觉支配着自己的行动, 学生跟着感觉走, 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打上冲动、粗心、过失等烙印。但随着中学生脑力的发展, 以及社会生活经历的丰富和知识的储备, 学生认识事物,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逐步学会从本质的、普遍的和全面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这意味着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当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现实机会,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 升华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

行动上从理论向实践过渡。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逐步有了理论的依据和支持, 而且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理论和观点, 开始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热情。这种变化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渴望, 因而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获取知识的更多机会和条件, 也应为学生创造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 促使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变化。

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过渡时期, 我认为高中教育应当定位为人生发展关键阶段的教育, 高中教育应当认识学生自身的价值, 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高中教育应当是学生潜能获得激发的阶段。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智能是多元的, 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多种智能, 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具优势的智能。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发展意识从生命的自发向自觉转化, 发展能力从适应向自主转化, 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逐步显现并走向成熟。因而在高中教育阶段, 应当把创造引领、激发、提升学生潜质的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学校要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活动设计等方面, 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主动创新, 让学生决策规划, 让学生自己组织与评价。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自身的潜能, 初步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高中教育应当是学生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阶段。需要是人发展的内在动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认为人的需要有多个层次, 不同的需要之间有递进关系,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当把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 不断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 创造尊重学生的环境与条件, 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生长提供土壤。因此, 高中教育就是一种环境, 一种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满足发展需要的文化环境。

高中教育应当是学生个性发展确定方向的阶段。高中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展的个性逐步显露, 影响甚至决定未来走向的特殊素质逐步展现, 高中教育应当努力支持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质, 以更好地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使对于学生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 这样的准备也是极为重要的。

改变顾客关注价值 篇8

以前我也提过在评判各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是顾客关注价值还是顾客忽略价值的问题上,顾客似乎拥有绝对的权力,企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难道企业真的只能坐以待毙或听天由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通过高超的产品价值战术或技术与产品价值战术相结合的策略打破了顾客试图全面掌握价值评判权的局面,企业能够全面影响顾客制定价值评判标准的全过程,并使自己产品的独特产品价值成为顾客关注价值。

曾经有一家生产电制冷中央空调的A企业参与一个项目的议标,几轮谈判下来,只剩下A和另外一个厂家B,B企业的产品使用的是招标文件中技术要求规定使用的双螺杆压缩机,而A企业的产品使用的却是单螺杆压缩机,尽管A企业的销售员反复向评委说明单螺杆压缩机的综合性能优于双螺杆压缩机,可评委们还是都比较倾向于按标书的技术要求向B企业订货,形势对A企业非常不利。

此时A企业的销售员决定破釜沉舟,他当场提出请评委们参观他们在附近的一个样板工程,就算给他最后一个机会,评委被他的执著感动,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评标委员会的专家们来到现场时,A企业的销售员为专家们详细讲解了单螺杆压缩机的优点,并与双螺杆压缩机进行了全面的对比,为了解释个别专家提出的噪音和震动问题,他还把一个一元硬币立在中央空调主机上,机器启动时,硬币纹丝不动。最终,A企业使用的单螺杆压缩机以低噪音、低震动、平稳可靠运行6万小时的事实征服了现场的所有评委,评委们经慎重考虑后决定改变评标标准,最终A企业一举中标。

在上述案例中,A企业能够成功的影响顾客的关注价值,已经在战术方面超越了竞争对手。但仍有少数企业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影响顾客,他们更期望凭借自己在业界的技术领导地位或非凡的产品营销能力成为帮助顾客制定价值评判标准的人而不是标准的被动承受者。这样企业就可以真正做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帮助顾客制定价值评判标准的过程中轻松的把自己独特的产品价值变成了顾客关注价值,不战而屈人之兵。

曾经有一个企业投资新上一个化工项目,需要招标采购一批工业低压电气元件,共有10家企业参与竞标。为了得到这个订单,这10家企业当然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其中A企业的销售员小黄顺利的通过一个很熟的关系找到了负责项目的总经理张总,张总爽快的答应帮小黄运作此事,小黄自认为这个订单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公司等消息了。

项目进展很快,转眼就到了发标时间,小黄拿到招标文件时却怎么也乐不起来了:因为前些天和设计院沟通时设计院还说是交流控制,甲方负责电气的工程师也说肯定是交流控制,可现在拿到的招标文件上白纸黑字的写着:所有产品要求直流控制,这就意味着小黄已经失去了参与的资格,因为他们并不生产直流控制的产品。小黄立即去见张总,希望张总能够帮忙。张总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电话给负责设备招标的副总打了个电话,通完电话之后,张总很无奈的说:“这次可能不行了,我们这边没有很懂电气的人,招标文件是委托设计院写的,他们出于技术的考虑把原来的交流供电改成了直流,为此还上了一批直流电源,直流电源可能都已经招完标了”。

原来,B企业的销售员小曾接触项目不久就发现甲方这边已经都是竞争对手的支持者了,他仔细的研究了9家竞争对手的情况,发现除了控制方式之外,参与竞标的企业的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他决定打产品价值牌,在直流控制这个标准上做文章,因为能生产直流控制产品的企业算上他们自己一共是3家,而其余2家一个是国外厂商,价格奇高,另外一个是实力和品牌远不如自己的一家小企业。通过设计院关系的运作,设计师在离招标还有一个月时终于同意以直流控制作为标准来设计,使小曾成功的屏蔽了6家竞争对手,当然也包括运作了高层关系的A企业销售员小黄。

关注的价值 篇9

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谈点浅薄之见。

一、提高认识, 强化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人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之一, 它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偏重“双基”的学习, 往往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虽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但我们应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己任, 在语文学习中时时处处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古人尚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负, 更何况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虽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思想教育, 但我们应把它在教学目标中显性地体现出来, 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比如教学《充气雨衣》一文, 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抓住小林遇到难题时的态度、行为, 引导培养学生遇事用心思考, 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只有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并作为教学效果好坏的考量标准 (更多的是教师的自我考量) ,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才不会是空谈, 学生的人格教育才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因势利导, 纠偏纠错

所谓“因势利导”, 即通过挖掘教材内容, 创设课堂情境, 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 从事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感化、态度得以端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教材内容人文内涵丰富。我们应当找到教材和学生人格培养的切入点, 唤醒学生蛰伏的情感、摒弃不良的思想动向,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如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 思想涣散, 不思进取。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 我就引导学生循着作者刻画的时间流逝的踪迹, 让学生感悟到时间的宝贵, 进而深入介绍朱自清勤奋的一生, 激励学生珍惜时间, 奋发向上。

小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是具象化的、空洞的说教不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谈不上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就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融合在宽松愉悦、具象的教学情境中, 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和追求, 使他们的人格不断得到健全, 趋向完美。时下, 许多孩子在“爱”这方面, 只知道索取, 而不知回报、给予。《棉鞋里的阳光》一文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关心长辈、孝敬老人的教育。教学本文时, 我先出示画有金色的、会发光的棉鞋的剪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将学生引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在接力朗读, 分角色朗读等多形式的感悟课文后, 从中领悟到金色的、会发光的棉鞋里有文中小主人公小峰的孝心。再引导学生说说今后应如何去孝敬老人。学生蛰伏的情感被唤醒了, 纷纷说出要怎么做, 尽管幼稚却感人, 感觉孩子一下子懂事了许多。

三、提高审美情趣, 陶冶美好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随着学生情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时, 他们产生心灵上的饥渴。这时, 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 融入“美”, 追求“美”, 创造“美”, 培养美好情操, 塑造完美人格。

1. 引导学生感悟, 欣赏语言文字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我国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如唐诗, 文字凝练, 富有韵律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 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榜样的力量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描述人物高大形象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人性的美, 使学生受到陶冶, 并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 人格的理想目标。如教学《詹天佑》一文, 通过学生深入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情感。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并以鲁迅先生为学习楷模。

3. 课内的学习往往不足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中外名著名篇, 励志成才的篇章, 名人的成长故事等。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养分, 内化为精神力量。

四、丰富实践活动, 塑造健康人格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教师节前夕开展让学生当一天的老师, 学生为了当好一天的老师, 平时更认真地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 并通过访问深入了解, 积极“备课”。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主动地学习了语言知识, 更重要地体会了当老师的艰辛, 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

各种竞赛活动也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荣誉感, 开展各种语文竞赛活动,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独立人格。

了解数学价值关注数学思维 篇10

一、为什么要有“人民币”——价值再现

钱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爱因斯坦说:“要使学生对价值有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 那才是最基本的。”怎样让学生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发“认识人民币的需要”, 课伊始, 我带给学生一个这样的情境:

快开学了, 动物王国的大象国王要给小动物们发学习用品。但是, 小猴想要直尺、小山羊想要铅笔, 小狗想要小刀……每个小动物要的东西都不同。大象国王觉得一下子要准备这么多不同的物品太麻烦了。请你帮大象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

因为有了生活经验, 学生们自然会想出每人都发一个红包, 里面放上同样多的钱, 让它们自己用这些钱去买所需要的东西, 顺利揭示中国的钱叫做“人民币”。这样的“开场白”,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你知道哪些“人民币”——面值感知

对于人民币, 学生们在陪父母买东西或自己亲自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识过, 并且能够认出一些面值的人民币。在揭示课题后, 讲述并出示课件:

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人民币有长方形的纸币, 有圆圆的硬币。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多少钱?随着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 从大面值到小面值依次出示。你怎样才能很快记住这些人民币分别是多少?重点从“数字”和“文字”进行归纳, 并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几分的人民币我们现在已经不用它了。所有人民币的硬币和纸币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图案, 就是我们的国徽, 我们要爱护人民币。现在你能在小组内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一一介绍给别人吗?

这样的小结, 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和文字 (单位) 结合起来就决定了人民币的面值, 方法看似简单, 却切中了教学的重点。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直观印象, 又感悟到了它们间的区别 (面值的区别和硬纸币的区别) , 是对人民币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使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认识上有顺序, 直观感知上有坡度。

三、1元钱可以怎么表示——思维求异

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同样的1元钱, 组合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可以用“1角”“2角”或“5角”的人民币去表示。这些抽象的组合方式, 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如何将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到数学课堂中来呢?我们不妨这样继续情境,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

大象国王发给它们每人一个红包。小猴打开红包一看, 高兴得跳起来:“大象国王送给我有好多张钱呢。”小山羊却委屈地哭了起来, 因为它的红包里只有一张!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课件出示:小猴红包里10张1角, 小山羊的红包里一张1元) 你准备怎样安慰小山羊?

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课的重点。在平时的生活中,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1元等于10角。这部分孩子就会回答:“小山羊、小山羊, 你别哭了!小猴虽然有10张, 但都是1角的, 10张1角就是1元, 和你的钱一样多。”就这样, 在轻松的氛围中揭示了:1元=10角。教师再适时讲解“1角=10分”。

同学们, 放2张5角也是1元吗?为什么?如果小狗的红包里都放2角的, 应该放几张?大象国王还可能会用什么方法在红包里放1元钱呢?

随着白板课件的即时演示, 学生的想象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开放的思维训练, 为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一元钱的多种表示方法。

四、1元钱可以买些什么——梳理整合

学习“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在生活中用人民币。让购物这一学生们熟悉的环节进入数学课堂, 会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来到文具店里, (课件出示:铅笔5角、小刀1元、自动铅笔8角、直尺3角) 小狐狸想买一支5角钱的铅笔, 他带了这么多的钱, 可以怎么付钱呢? (课件出示:5个1角的硬币、2张2角和1个5角的硬币)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不同的5角钱组成方法,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拿。

小组合作, 先思考操作, 再交流讨论:小山羊带了1元钱, 它可以买哪些文具呢?如果买一种文具呢?如果买两种文具呢?可以买到3种不同的文具吗?

小猴买了一种文具, 营业员找给他这么多钱, (出示一张2角和一张5角) 你知道找回多少钱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很快想到共找回7角钱, 2角和5角合起来是7角, 因为:2 + 5 = 7 (角) 。紧接着提问:你知道这些合起来是多少钱吗? (出示:1张1圆、1张5角和1张2角) 能告诉其他小朋友, 你是怎么知道的吗?小结在计算人民币时, 单位相同的才能直接相加减, 元和角的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加减。

最后10人小组内, 安排好分工, 用1元钱模拟购物, 教师巡视并进行文明购物的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安排小组合作, 教者巡视行间, “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贯穿始终,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操作中理解感悟, 在交流中启发运用。在求异思维、有序思维的训练中, 大大丰富了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悟到要合理消费人民币, 生活离不开“人民币”。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更好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实用价值。

五、“人民币”一直这样吗——课外拓展

迄今为止, 我国的人民币共有5套,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是第四套和第五套, 可能有的学生家里还有旧版的人民币, 我们不妨进行课外拓展。

小朋友们,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人民币, 你能认出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吗? (课件依次介绍我国五套人民币) 最后质疑:为什么没有面值为3、4、6、7、8、9角的人民币, 而只有1、2、5角的人民币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

结尾提出的问题, 旨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姓名的教育价值 篇11

一、建班之初,尽快记住学生姓名

班级刚刚组建时,由于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的是陌生的面孔,彼此之间都会有一种渴望被人认识、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在师生关系中显得尤其突出。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如果能够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姓名,会让学生增加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利于班集体的快速形成,更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会选择在晨读课、自习课等时间,拿着座次表依次对照学生来认识。这种认识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记姓名”,虽然也可以让班主任凭借记忆力记住学生的姓名,但它却有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它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姓名成了老师的备课内容之一,老师记住的只是学生的姓名;另一方面,它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间的“相识”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认齐同学”。这种记学生姓名的办法亟待改进,为此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找到了一条记住学生姓名的路径。

第一个环节,说说我是谁。每接一个新班级时,笔者都会在学生入班报到之前给他们写一封信,把自己介绍给学生。同时,也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介绍自己的小材料,可以是幻灯片、小视频,也可以是平面海报、演讲稿。开学第一天上午,召开一个“加长版”的班会课,主题就是“说说我是谁”,让每一个学生在两分钟之内借助前期准备的材料把自己介绍清楚,不仅包括自己姓名的由来,还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等。第二个环节,看看我是谁。“加长版”班会课结束后,当天下午笔者会组织一个手工课,学生在自由组合成小组后,合作完成“座位牌”的制作。“座位牌”的样式由小组内学生独创,但是必须保证别人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自己的姓名,醒目且大方。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面前就有了自己的“名牌”,老师和同学都可以随时随地“看看我是谁”。第三个环节,找找我是谁。前两个环节都是在开学第一天之内完成,第三个环节的时间就不再固定。笔者会在开学一周之内,开展一系列与姓名有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姓名接龙大赛、猜猜我是谁等班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师生之间迅速记住了彼此的姓名,更有力地促进了班级精神的快速形成。

二、常规管理,艺术使用学生姓名

在一节主题班会示范课上,年轻的班主任激情满满,滔滔不绝,各种环节设计恰到好处,得到了不少听课教师的好评。但是,笔者发现这个老师很少喊学生的姓名,而是用“你来说”“你来回答”这样的语句进行提问。这位老师是在自己的班级里讲课,并且已经教这些学生一年多,学生的姓名他肯定是熟悉的,那么他为什么会省略学生的姓名?这应该就是我们的认识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跟学生之间熟悉了,姓名也就不再重要了,在与学生交往中就会无意识地省掉学生的姓名。其实,这个时候省掉的不仅是姓名,更是姓名的教育价值。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第一条是“记住学生姓名”,《守则》之所以把“记住学生姓名”作为第一条,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重要,记住学生姓名对于教师和教育来说处于首要的地位;二是因为顺序,记住学生姓名只是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仅仅是开始而已。事实上,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合理、创新地开发学生姓名资源价值,让学生的姓名始终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考量一个班主任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借助姓名这一资源做过一些创新性的实践,大致可以归纳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命名,强化责任意识。我们班实行班务认领制度,班级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专门的同学保管,为了更加明确学生对物品的保管责任,我们会以学生的姓名命名该物品。比如,王涛牌黑板擦,张帅型拖把……以此类推,我们的学习小组、劳动小组不是用数字命名,而是用组长的姓名命名,让组长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和意识。二是“奖励”命名,鼓励创新意识。我们的第二类命名属于奖励类型的,就是把学生的一些创新做法等以他的姓名来命名。比如,一次班级活动,谁的策划案获得了通过,这次活动便以他的姓名命名;一项班级管理制度,谁的方案可行,就以他的姓名命名这些规章制度;谁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班级会专设“某某某周”,用一周的时间来奖励学生的努力。

其实,无论怎样“命名”,说到底都是对学生希望被人关注这一心理需求的尊重。作为班主任,只有记住了学生的姓名,学生才能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只有时时把学生的姓名挂在心间,学生才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了解了、关注了、交流通畅了,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因此,记住并关注学生的姓名,不仅仅是师德的问题,更是班级管理的艺术、教育的艺术。

关注的价值 篇12

一、价值取向及其在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的意义

价值取向是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活动的统一。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 根据自身需要, 对教育活动作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它指当同时存在若干种教育价值方案时, 主体从自己的需要及利益出发, 选择或倾向于某一种方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对教育的需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主观需求, 同时还体现在人们实现价值的现实活动中[3]。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价值取向受多方评价主体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 从社会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角度而言, 它要求通过评估向高校传达社会所倡导的主要价值原则, 同时还必须使高校的办学行为服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领, 以促进高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高校评估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从学校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角度而言的, 它要求通过评估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自身的潜能, 使高校自主、自由创新与发展的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充分地施展出来。因此, 在开展教学水平评估前, 必须整合个体及社会的价值取向, 明确主要的价值诉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的标准,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职能。

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评价的目的、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 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至关重要。教学水平评估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 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 都受教育价值取向影响。因此, 它不仅决定了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成败, 而且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发展。

二、适用性: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地方高校是指省市自治区所属但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普通高校。各种统计资料显示, 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4]。社会服务职能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 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应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以及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即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应该以适用性和实用型为主导价值取向, 从而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首先,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5]。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地方高校所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 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已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指南中国家重点招标课题 (10项) 。因此, 对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其次, 从地方高校自身来看, 高等学校要靠自己审视社会的变化, 寻求发展机遇, 并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正如哈罗德·铂金对大学的分析: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大学存在的唯一依据。大学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 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亦即是自己名实相副来保持自己的活力[6]。如果社会不能从它原有的机构获得它所需要的东西, 它将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7]。地方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其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继而影响学校的生源, 地方高校自身的生存也将面临着威胁。因此, 以适用性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取向, 是地方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再次, 从受教育者个体层面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 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也将不再盲目。加之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 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 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更大的回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炉现象使受教育者及家长更加理性地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因此, 地方高校必须切实作好人才培养计划, 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这样才能在生源日趋减少的当今社会赢得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总之, 地方高校必须确立适用性的人才质量观。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 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三、建立适用性价值取向的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

自2003年以来, 我国共有589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接受了评估, 多数地方高校也接受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的成效显著, 但也有不足之处。评估方案缺乏针对性是削减评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规划和启动新一轮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 评价主体应该整合各方的价值诉求, 确立地方高校的评价方案, 来引导地方高校的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社会需求及高等教育现状, 适用性是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价值取向。以适用性为价值取向的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评估理念凸显适用性价值取向

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宏观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意在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地方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 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必须引导地方高校培养所在区域所需的人才。以适用性为基本价值理念指导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要坚守并维护适用性的价值取向, 凸显适用性价值, 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科学定位,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 评估指标观测点的改进

新一轮的教学水平评估要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作为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应该在坚持现行指标中核心指标不变的情况下, 保持评估方案的弹性。现有的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 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8]。在考察观测点时应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关注其适用性, 例如:师资队伍指标下的主讲教师的观测点应以职称与资格为基本条件, 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条件与利用这一指标中应关注它们的利用率而不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 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出学校的状况;在教学效果中应重点关注社会声誉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制定社会声誉调查表, 由比较权威的中介机构负责, 进行统计、赋值;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库建设, 将就业的观测点改为就业率和就业后学生信息反馈意见两个具体的观测点。一级指标的最后一项特色项目比较特殊, 它既没有等级指标, 也没有权重系数, 比较模糊但又占很重要的位置。各地方高校因为所处的区域及发展历史差异较大, 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更好地引导地方高校对特色项目的建设, 教学水平评估应该将其进一步明确化。同时, 在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高校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人才质量的规格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从而激发并鼓励各高校在自身所处的层次、原有的基础和办学水平上有所提升, 促进学校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 各项指标权重上对适用性的关注

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要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在各项指标的权重上应作适当的调整。调整后的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与现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相比, 应对办学资源进行合格评估, 避免为迎评而搞政绩工程, 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二级指标课程的权重分配中增加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及双语教学的权重, 激发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 以便真正促进对学生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中各观测点的权重,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 在一级指标教学效果下的二级指标就业可以作为一个单项的一级指标, 增加其权重系数。总之, 作为促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应根据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进行合理的干预, 达到迎评促建的目的。

摘要:价值取向决定着教育决策的制定, 进而决定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教学评估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的制定及教学评估的效果。本文在简要分析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价值取向的意义的基础上, 简单阐述了适用性是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必然选择, 进而探讨了如何建立适用性价值取向的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价值取向,适用性

参考文献

[1][3]卢雅红, 陈启元.论高校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J].学术界, 2006, (5) .

[2]董志峰.分类导随机评重顶层察状态——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进路选择[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1) .

[4]孙凯.美国社区学院社会服务的经验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2) .

[5]王德荣.地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1) .

[6][7][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24, 35.

上一篇:离子束注入下一篇:聚氨酯建筑密封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