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2024-07-06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共11篇)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1

2013陕西公务员面试时政新闻:富丽堂皇的“官衙”让人不舒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通知》指出:近期一些地区和部门又出现了违规修 建楼堂馆所的现象,损害党风政风,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各级党政机关要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规范办公 用房管理,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契合公众所望。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约法三章”,其中就包括“本届政府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 建”。随后,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也提出,严格履行政府要过紧日子的三项承诺,政府性的楼堂 馆所一律不得新建。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

从去年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到前不久中央提出,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四风”问题,再联系到“约法三章”,共同演绎了一个基本逻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政机关就要过紧日子。其实,遍观当下,不少党政官员并不没有过紧日 子,相反,大行奢靡之风,坐豪车、吃豪宴,住豪华办公大楼。以豪华办公楼为例,有的机关人均办公面积高达100多平米,还有的贫困县居然建起面积超过8个 美国白宫的办公楼„„

按照规定,县(市、旗)级正职办公室每人使用面积20平方米,而县(市、旗)级副职每人使用面积12平方米,其直属机关科级每人使用面积为9平方 米,而科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平方米。即便是部长级别的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也不能超过54平方米。有的官员动辄住在100多甚至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明显远远超标。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感叹,中国公务员的人均办公面积是“世界第一”,此非虚言。一些党政机关之所以热衷于大建豪华办公楼,除了贪恋 享受之外,还因为可以捞钱,“一栋大楼建起来,一批贪官倒下去”。对大兴豪华办公楼应该零容忍,因为它败坏了党风政风,也容易引发民怨,对这种看得见的豪 华,公众一向啧有烦言。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党政机关的大楼越豪华,引发的民众质疑声越高。

其实,早在1988年6月16日,国务院就发出关于清理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通知,并《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最近这几年,禁令不断。比 如,2008年中纪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下发《关于做好清理整改工作建立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长效机制的通知》。年年发禁令,但一些地 方党政官员置若罔闻。究其因,有两点:一是违规成本过低,超标建设办公大楼,往往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二是监督不到位。在一个地方超标建大楼,谁来监督?上 级监督太远,自我监督不可靠;公众有监督热情,但监督没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要求:2013年9月30日前,各地区要将落实本通知的情况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视情组 织督促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按照惯例,难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况,对此,在督促检查时不妨多一些暗访,并欢迎公众举报。

日前,习近平说,“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丽,我看着不舒服。”把钱花在豪华办公大楼上,不如花在民生上,花在为民服务的场所上。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重塑公信力,赢得民心。

文章来源:西安人事考试网(http://xian.offcn.com)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2

可是现实生活里, 中学生家国天下的情怀状态不尽如人意, 平时我们听到中学生谈论较多的话题是物质生活的享受, 是游戏的冲关感受, 是关于歌星的追捧, 是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鲜见学生谈论时政新闻。如谈到台湾问题时, 笔者的课件选用了连战访问大陆的相关材料, 可看完材料后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小声问同桌:“连战是什么人?”平时笔者都会选编时事资料印发给学生, 可即便这样, 学生考卷中的答案还是张冠李戴、笑料百出, 包括本市的重大时事也不知道, 时事题材的问答题考得更糟糕。关于城乡建设问题、涉及国家方针政策需要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也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显然我们的学生不够关注时政新闻。所以,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 提高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

一、培养中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以及参政议政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要, 对国家的法治建设也非常有利。

1.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论,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关心时政新闻的学生, 更容易联系课本理论解读并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 正确处理新问题。比如, 钓鱼岛问题一出现, 有些公民就主张武力解决, 还有部分公民偏激到焚烧日系车, 砸毁在华日商产业。政府的态度是坚决不同意日本将钓鱼岛占为己有, 希望双方和平解决疆土问题, 同时制裁违法公民。关注该新闻的学生就会思考, 国家和公民个人应该如何面对钓鱼岛问题呢?再联系教材“我国贯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既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一贯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是法治国家,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理论, 学生就能理解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而公民要学会依法理性爱国。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

学生喜欢关注食物中毒、校车安全等新闻事件, 由此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学校的饭堂建设、小卖部的管理、学校设施的安全还有社会的食品安全等问题, 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去参与单位、家乡、国家的建设。每年关注“两会”的学生, 会主动和别人探讨自己感受到的民生问题, 如读书难, 就业难, 看病难, 买房难、环境污染、物价暴涨等问题。该不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符合不符合国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没有必要?关注更多的时政新闻, 学生才更有水平地去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评论。

3.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温岭杀医案值得深思, 医者如何接受监督?患者如何维权?如果医生有错, 患者就有权取其生命吗?关注温岭杀医案的报道, 能让学生明白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应当实事求是, 以事实为依据, 如实反映情况, 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 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 也不能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显然杀医不是解决医患问题的好办法, 医者患者都懂法守法用法, 才会减少有碍于法治建设事件的发生。关注制裁违法者的新闻, 可以警醒我们遵纪守法;关注先进模范榜样新闻, 可以鼓励我们弘扬和树立社会良好风气……如果学生经常关注新闻,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当然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二、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途径

1.班集体给学生创造机会, 培养学生关注并搜集时政资料的习惯

(1) 班里开辟学习园地, 定期设一个时事专栏, 每期轮派几个学生收集新闻张贴到园地专栏。这种方式简单方便, 人人都有机会参与,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责任感, 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新闻素材, 提高参政议政的公民素养。

(2) 学生自己可以办一份时事手抄报放在班里的图书角里供大家阅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抄写自己收集的新闻, 每周一期, 这样既可以增长时事见闻又可以练习书法。

(3) 举办时政主题班会, 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建设发展, 并鼓励学生谈感想谈看法提建议。有些学生对学校对家乡对国家多牢骚多怪话, 鼓励他们参与活动, 才能产生主人翁的积极性, 更加懂得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现实中的不如意, 走向成熟。

2.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政题材

政治学科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意识的主阵地, 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政治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题材。比如, 学习挫折、逆境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刘伟的事迹;学习环境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指导学生联系雾霾、沙尘暴、PM2.5等新闻报道资料;学习致富之道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 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北京每年召开的“两会”的资料;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时, 可以请学生谈谈衣、食、住、行民生问题;讲解钓鱼岛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东局部战火、克里米亚公投时, 可以请学生解读当今的时局与和平主题……

3.学校给学生创造学习时政新闻知识的氛围

(1) 国旗下的讲话可以宣传时政新闻知识。每周星期一升旗后的国旗下讲话, 除了讲学校常规工作内容外也可以适当宣传一些时政消息。

(2) 在学校的宣传专栏里进行时政主题资料的展览。比如在学校里做关于学习“十八大”的宣传栏, 可以设计三个宣传版块:1“十八大”知识知多少 (只要介绍“十八大”召开的时间、报告名称等) ;2“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概念、热点词, 代表眼中的“十八大” (介绍“十八大”代表与会的感受, 还有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前进中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 等等。还有“两会”知识、道德模范人物学习活动、爱国纪念活动资料等等。

(3) 通过学校文学社的报刊, 利用学校的广播, 及时通报一些国内国外大事。

(4) 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给学生专门读时政新闻, 尤其是当地的发展形势, 还有我国的发展状态以及在国际中的影响,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幸福感。

(5)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教室里给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时政知识是积少成多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家国情怀, 养成关注世界局势的全球意识。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3

可是现实生活里,中学生家国天下的情怀状态不尽如人意,平时我们听到中学生谈论较多的话题是物质生活的享受,是游戏的冲关感受,是关于歌星的追捧,是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鲜见学生谈论时政新闻。如谈到台湾问题时,笔者的课件选用了连战访问大陆的相关材料,可看完材料后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小声问同桌:“连战是什么人?”平时笔者都会选编时事资料印发给学生,可即便这样,学生考卷中的答案还是张冠李戴、笑料百出,包括本市的重大时事也不知道, 时事题材的问答题考得更糟糕。关于城乡建设问题、涉及国家方针政策需要发表个人看法,学生也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显然我们的学生不够关注时政新闻。所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

一、培养中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以及参政议政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国家的法治建设也非常有利。

1.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关心时政新闻的学生,更容易联系课本理论解读并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新问题。 比如,钓鱼岛问题一出现,有些公民就主张武力解决,还有部分公民偏激到焚烧日系车,砸毁在华日商产业。政府的态度是坚决不同意日本将钓鱼岛占为己有,希望双方和平解决疆土问题,同时制裁违法公民。关注该新闻的学生就会思考,国家和公民个人应该如何面对钓鱼岛问题呢?再联系教材“我国贯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既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一贯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是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理论,学生就能理解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而公民要学会依法理性爱国。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

学生喜欢关注食物中毒、校车安全等新闻事件,由此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学校的饭堂建设、小卖部的管理、学校设施的安全还有社会的食品安全等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去参与单位、家乡、国家的建设。每年关注“两会”的学生,会主动和别人探讨自己感受到的民生问题,如读书难,就业难,看病难,买房难、环境污染、物价暴涨等问题。该不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符合不符合国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没有必要?关注更多的时政新闻,学生才更有水平地去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评论。

3.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温岭杀医案值得深思,医者如何接受监督?患者如何维权?如果医生有错,患者就有权取其生命吗?关注温岭杀医案的报道,能让学生明白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也不能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显然杀医不是解决医患问题的好办法,医者患者都懂法守法用法,才会减少有碍于法治建设事件的发生。关注制裁违法者的新闻,可以警醒我们遵纪守法;关注先进模范榜样新闻,可以鼓励我们弘扬和树立社会良好风气……如果学生经常关注新闻,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然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二、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途径

1.班集体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关注并搜集时政资料的习惯

(1)班里开辟学习园地,定期设一个时事专栏,每期轮派几个学生收集新闻张贴到园地专栏。这种方式简单方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新闻素材,提高参政议政的公民素养。

(2)学生自己可以办一份时事手抄报放在班里的图书角里供大家阅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抄写自己收集的新闻,每周一期,这样既可以增长时事见闻又可以练习书法。

(3)举办时政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建设发展,并鼓励学生谈感想谈看法提建议。有些学生对学校对家乡对国家多牢骚多怪话,鼓励他们参与活动,才能产生主人翁的积极性,更加懂得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现实中的不如意,走向成熟。

2. 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政题材

政治学科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意识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政治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题材。比如,学习挫折、逆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刘伟的事迹;学习环境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雾霾、沙尘暴、PM2.5等新闻报道资料;学习致富之道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北京每年召开的“两会”的资料;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时,可以请学生谈谈衣、食、住、行民生问题;讲解钓鱼岛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东局部战火、克里米亚公投时,可以请学生解读当今的时局与和平主题……

3 .学校给学生创造学习时政新闻知识的氛围

(1)国旗下的讲话可以宣传时政新闻知识。每周星期一升旗后的国旗下讲话,除了讲学校常规工作内容外也可以适当宣传一些时政消息。

(2)在学校的宣传专栏里进行时政主题资料的展览。比如在学校里做关于学习“十八大”的宣传栏,可以设计三个宣传版块:①“十八大”知识知多少(只要介绍“十八大”召开的时间、报告名称等);②“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概念、热点词,代表眼中的“十八大”(介绍“十八大”代表与会的感受,还有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③前进中的中国共产党(介绍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等等。还有“两会”知识、道德模范人物学习活动、爱国纪念活动资料等等。

(3)通过学校文学社的报刊,利用学校的广播,及时通报一些国内国外大事。

(4)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给学生专门读时政新闻,尤其是当地的发展形势,还有我国的发展状态以及在国际中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幸福感。

(5)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教室里给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时政知识是积少成多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家国情怀,养成关注世界局势的全球意识。

公民政治素养越高、参政议政的意识越强,实现公平公正和人权民主就越充分,国家的文明程度就越高,而这样的素养和意识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因此请重视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4

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如果不重视常识判断部分,将会严重影响成绩。而常识判断部分的时政题目只要复习时稍一用心就能得分。下面中公教育专家针对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谈一谈从哪些方面入手备考。

一、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危房改造一直是重点工作。2013年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预算指标为150亿元,户均补助标准为7500元,陆地边境一线贫困农户和建筑节能示范户的户均补助标准为10000元。

(二)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重要考点。2013年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体现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

二、关注经济改革

(一)营改增的改革试点设在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既然深圳市属于广东省,厦门市属于福建省,为什么这两个城市还要单列出来呢?原因是它们属于计划单列市,国务院直接管理计划单列市的经济工作。还可扩充到中国一共有5个计划单列市,除了上述,还有大连市、青岛市和宁波市。

(二)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涵要清楚。

(三)中国与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达成的首个自贸协定。

(四)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今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五)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关于科学技术成就与军事成就

(一)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辽宁舰”。

(二)世界上第一条跨越高寒地区的高铁哈尔滨至大连的哈大高铁顺利通车。

(三)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试飞取得成功。

(四)我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服务。

(五)2013年评出的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分别是郑哲敏和王小谟。

(六)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

(七)我国自主研制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

四、关于政治改革

中共中央发布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要认真复习一下,不仅对考时政有利,而且有利于申论的有关作答。

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关于法律方面的时政

《拘留所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监控录像资料至少保存15天。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篇5

作者: 王龙玉 方青云 发布时间: 2009/06/19 来源: 金华报业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

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很高,报道受到诸多框框制约,严肃的语言和僵化的报道模式使时政新闻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

报纸靠什么安身立命?当然是新闻,在报纸的新闻产品中,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着重要版面,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责任。南方日报在改版时明确提出自己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优势:“我们的政治优势来自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析;我们的权威优势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其改版以“追求更出色的主流新闻”,做“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为目的,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3]

但是,在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妨碍了受众对它的接受和认可,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领导和媒体一头“热”(领导极为关注,媒体视作重点),群众和读者一头“冷”(受众不愿阅读,或者只读标题,过目即忘)。因而,时政新闻难以实现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在一次演讲中疾呼:“时政报道不突破,新闻改革难言成功。”可见,时政新闻的创新与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新闻事业要发展,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

当前时政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群众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经常被淹没在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中。再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单一,不注重会议新闻的延伸,不少会议新闻经常是一事一报,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如果记者不能从系统的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忽略。这样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与群众的“口头舆论场”就会发生错位。实践证明,两个“舆论场”的交集越大,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时政新闻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时政新闻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时政新闻的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本报关于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些尝试和收到的效果

今年,报社党委、编委会为激励记者的创新热情,使记者能努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做深、做透、做活时政新闻,决定设立时政报道创新奖,获奖作品的计分奖励标准等同于月度好稿一等奖,这项工作实施两个多月来,对本报时政新闻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年年初,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一次“月月读”读书动员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一个动员报告。按照通常时政新闻的写法,会后只需发个会议消息,重点报

道领导讲话就可以了。因为强调时政新闻的创新,记者没有照常规来处理这个新闻。动员报告通篇引经据典,用很多先哲和伟人的读书经历启迪大家,似一位长者在循循善诱,又似朋友间的促膝谈心,参加会议的人员普遍感觉到这次会议上的报告与以往会议中领导讲话的内容太不一样了!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政新闻创新题材。

会议结束后,记者立即着手写了一篇现场通讯《戒除浮躁、潜心读书———记市直宣传系统一堂读书动员课》。同时还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写了一篇会议消息,万一通讯通不过,就用消息代替,做到万无一失。但最终说明记者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论是编辑、部主任还是分管领导,对创新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通讯稿一路绿灯得以见报。这一通讯刊发后,效果很好,基本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读者对此好评,领导也满意。在随后的评报会上,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充分肯定。

随着时政新闻创新的氛围渐浓,金华日报的许多记者在参加会议时,不是仅拿拿讲话稿,从中摘抄几句话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认真关注领导即兴的讲话,从中找出亮点。时政记者每天沉浸在文山会海里,对领导讲话不可能做到字字入耳,但是真正精彩的领导发言,尤其是新鲜的提法,是能够让人一听就产生兴趣的,只要善于聆听,就能从中找出新闻点来。

对于多年从事时政报道的记者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思维,尤其在节日报道上。从每年与节日相关的新闻,除了数字上的变化外,很多报纸的内容和提法都差不多。对于今年的春节黄金周,金华旅游部门也作了一个相关统计,记者拿到这个报表时,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无论从人数还是增幅上都与往年差不多,表面上看不出新意,选取怎样的报道角度呢?通过对旅游业内人士深入的交谈采访,记者了解到,虽然今年的涨幅不是历年最高,但是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很多产业萎缩的情况下,11%还是可以给旅游业注入很大的信心的。记者通过选取这一独特视角,写了《两位数的增幅提振了旅游业信心——春节黄金周近80万人次畅游金华》一文,虽然文章内容没有太多出彩,但角度为之一新。

现在,在我们的版面上,至少在《金华日报》一版的时政新闻报道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变化:讲“事”的多了,讲“话”的少了,“一鱼两吃”的多了,后续报道多了,落地新闻多了,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性。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认为,在时政新闻创新过程中,有这么一些做法值得总结:一是在采访会议时,要反复思考琢磨,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要传递给公众什么信息;二是在写作时,要与读者换位思考,并在字里行间尽量满足读者对这一新闻的信息需求;三是不求一步达到“变脸式”改革,而是从细处小处开始“描眉式”创新,比如在标题、导语等方面做一些小“手术”。四是要形成氛围,参与时政报道的记者要时刻有创新的意识,每月都要给自己定下创新的指标。

尽管在当前时政新闻主要以领导人活动作为报道对象,领导职务大小与新闻价值和版面大小成正比的前提下,要创新时政新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并不代表时政新闻创新“无所作为”,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哪怕一小步,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身为时政记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时政新闻并不是格式化的新闻报道,对于广大读者,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开了什么会,会上领导讲了什么话,更关心的是会议是否有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或对他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事实,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关于时政新闻如何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相比,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究竟以怎样一种方式改变时政新闻的枯燥乏味,让读者爱读时政新闻,以下几点,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在报道角度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追求大众视角。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工业项目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其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都产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现在的时政报道往往较多地注重政策性,但很少联系群众生活,让读者读起来不够轻松,很难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在时政新闻写作时,要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人性的刻画,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拉近时政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二)在报道内容上,既重“人”,也重“事”,寻找新闻亮点。领导出席和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所以会议报道的重点应该放在事上。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将这一事件与群众的关系联系起来,避免出现令人生厌的会议程序报道和领导的空话套话。如何利用有限的篇幅,将领导的工作部署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是会议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做好会议信息的延伸,把会场之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具有大量信息的会议报道起来并不难,但作为一些领导经常性工作的政务报道,大多缺乏事件、动态、细节、形象,事实的可感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时政新闻写活,写生动,就必须到会场外寻找与会议相关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把功夫用到“会外”。

(四)要注重会议新闻价值的深化,让会议新闻实现增值。时政报道要善于做“加法”,用足会议透露出的各种信息,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记者的细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会议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会议是新闻的富矿,会议为新闻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和新鲜的新闻由头,可以为平时积累的零散的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党报的时政报道确有许多规范性的要求,更有许多一时难以打破的条条框框,但作为党报的时政新闻工作者,不能作茧自缚,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为。要正确处理好难和易、能和为、甘和苦的关系,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创新,为生动实践“办报为民”的理念作出新的贡献。

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探究(精选) 篇6

摘 要 在多元化传播的背景之下,报纸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传统纸质传媒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传统的报纸媒体都在积极探索集团化、产业化经营,寻求报纸内容的创新途径,以此获得更多的受众,巩固自身在传媒市场的地位。党报虽然是我国最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报纸,但是近年来,在行业变革的影响下,党报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的“机关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远不如从前,为了充分发挥党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作用,党报内容的创新成为报纸改革中的必然途径。文章以党报中的时政新闻板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党报时政新闻的话语现状,提出了党报时政新闻话语体系创新化、亲民化的改革路径,并对这一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希望能够以小观大,促进党报的发展。

关键词 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3-0049-02

党报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同时诞生,并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而逐步壮大,从过去到现在,“党报姓党”这一办报原则从未改变,这使得党报始终与我国的发展步伐相一致,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舆论引导贡献,是我国最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报纸。但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近年来,手机电脑等新兴信息接收手段的出现,以及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特别是纸质媒体,由于其在新闻更新速度以及新闻获取方式上的落后性,其在媒体市场上逐渐受到冷落。特别是我国的党报,虽然其权威性仍在,但是在传媒的“自由市场”以及寻常人家的书桌上却几乎难以见到,它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我国政府部门的“机关报”,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为此,我们对党报时政新闻的话语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党报内容中与时代发展、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党报时政新?话语的创新路径。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现状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与社会时事和政治相关的新闻内容,最为常见的往往是涉及相关政治决策的会议记录、与政治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不同领导在不同场合下发表的活动僵化等,由于这些内容本身涉及的话题都较为敏感,因此严肃性较强,不允许出现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错。这种原则性的要求,使得我国党报在运用时政新闻话语时往往谨小慎微,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运用生硬的官方语言和古板的文字,站在政府的角度进行新闻信息的写作与编辑工作。这种工作形式,虽然规范性强、程序性强,但是也存在着遣词造句过分概念化、格式化、打官腔的问题,一方面影响了普通群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群众对于党报的隔阂感,影响了他们对于党报的亲和力和阅读热情。

在近10年的传媒发展当中,首先是都市报的出现,对党报的绝对传播地位提出了挑战,并且凭借都市报自身活泼、轻松以及生活化的内容,使其在这场博弈中抢占了上风;紧接着,手机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接连出现了手机报、新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手段,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以及信息内容的精准投放,使其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受众,不只挤占了党报原本就不大的生存空间,也在传媒市场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虽然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党报占据着天然的资源优势,但是如果仍旧长期采用僵化的报道模式,那么必然会造成其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形式大于内容,亲民化、创新化的话语体系缺乏,不只不利于党报的长远发展,还会使其群众基础变得越来越薄弱。笔者认为,党报市政新闻话语的创新化与亲民化,已经成为盘活党报时政新闻报道资源,提高党报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创新化与亲民化

党报时政新闻是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性事件发布的主要阵地,因此是连接政府和群众关系的桥梁,传统的党报时政新闻话语过分精炼、官方,在无意识中就疏远了与群众的联系,不利于党报社会舆论引导地位的发挥。特别是在当下传媒市场秩序混乱,传播主题身份不明、专业性不强的背景下,党报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权威媒体的身份,给社会健康风气的引导注入“强心剂”。笔者认为,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改革,应该从创新化与亲民化两个角度入手,可以较好地拉近党报与群众的关系,吸引群众对阅读党报的兴趣。

1)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创新化。党报市政新闻话语的创新化,就是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当中,党报记者与编辑应该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严肃性的情况下,尽量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流行用语和相关术语的最新用法,以增加时政新闻话语的时代性,使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中的相关信息。另外,时政新闻中的创新化还表现为最新社会事务的加入,在相关政策性报道当中,适当加入生活化的解释,结合老百姓身边切实发生的事情,解释政策的执行与落地,以此激发群众对于党报内容的兴趣,感受到党报报道内容与自己生活发生的内在联系,从而重新建立对党报的信任感和依靠感,将更多群众的注意力从混乱的新闻信息中提取出来,明确其对时政新闻的正确认识,使党报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做出应用的贡献。

2)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亲民化。党报市政新闻话语的亲民化,主要针对党报时政新闻话语中的“官方化”而言,党报时政新闻报道中应该站在政府与群众的双重角度,选择既能清楚、明确报道政策,又符合大多数群众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话语,应该摒弃传统新闻报道中“高高在上”的传播立场,站在与群众平等的角度,平易近人地展开“对话”。党报只有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党报时政新闻话语创新化、亲民化的具体路径

1)转变工作思维,平衡时政新闻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新形势下的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社会形势和受众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变化,转变工作思维。党报工作者应该庆幸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对象的差异性逐渐增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只有最大程度地提升工作中的普适性及针对性,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的需要。在时政新闻报道当中,党报应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坚守党报身份、明确党报任务的原则下,尽量向多元化、求异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充实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基础性内容,增加时政新闻的信息含量,以适应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另外,在时政新闻报道当中,党报应该确立动态化的报道思维,重视对于社会新闻、国际时事、国内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连续性报道,使时政新闻报道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定的前瞻性报道,从而增加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在价值,提升党报对于社会舆论引导的效能发挥。

2)转变文风,做好报道形式的不断创新。党报应该尽量避免单一的工作形式,打破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的固定模式,克服摆架子、说套话的报道缺陷,坚持工作中的创新,争取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最大主动权,以增加新闻报道中的新颖性和实用性。除了要转变文风之外,党报还应该做好内容的树立以及形式的创新,比如,围绕一条特定的时政新闻,党报在进行了基本的事件报道之后,应该对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关领导决策的原因以及相关决策针对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化报道的内容,加深群众对于这一时政新闻的认识;另外,在报道形式上,党报还可以充分利用人物访谈、现场侧记、图表分析等更具创意、更加立体、层次感更强的报道手段,并争取做出更多的互动性的报道。

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增加时政新闻的生活贴近性。党报时政报道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并立足于此,努力摆脱高高在上的说教模式,运用平民化的语言,更多地报道群众身边的小事,尊重群众的真情实感,学会以小见大,以此精准化的选题,增加报道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普遍性,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党报记者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坚持“走转改”的工作作风,深入群众生活,真正了解老百姓想听什么,并学会用普通老百姓都能听懂的生活化、朴实化的语言,给时政新闻增添一种亲切感,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抓住读者的心。时政新闻应该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体现生活与工作中的鲜活内容,表达群众的喜怒哀乐和人间冷暖,从而从小事中报道大局、解释政策、明辨是非,在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职责的基础上,增添新闻的生命力,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4)拓宽党报的发展路径,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数字化、全媒体化。在新闻报道数字化的今天,党报要想充分实现在新闻市场上的话语权,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探索拓宽党报的发展路径。为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党报要对新闻内容,特别是时政新闻内容进行多层次、多平台的信息推送,通过网络、手机、热线电话等多种传播渠道的开设,实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全媒体覆盖,并在工作当中不断深化党报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及时接收群众的反馈,真正践行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减少决策失误,规范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党史时政知识竞赛新闻稿 篇7

2012年11月20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会的顺利召开,为进一步贯彻我系学生对党的了解与认识,由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分团委举办的党史时政知识竞赛在AB报告厅隆重举行。担任此次竞赛的评委分别是分团委副书记侯松以及各部门部长,同时各部门副部长和学长学姐们也出席了本次竞赛的总决赛。

比赛还没开始,已经有许多人来到报告厅。总决赛在庄严的乐曲中正式拉开序幕,学长宋涛致开幕词,并预祝比赛成功。在比赛正式开始前,学姐宣布了本次竞赛的规则。本次竞赛分为三个部分,参加此次总决赛的第一组机电

12C4,第二组是机电12C1,第三组是自动化12C1,第四组是机电12C5。然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四组参赛选手自信地分别走上台上,并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亮出了参赛宣言,既鼓舞了士气,又向观众传达了必胜的决心。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在场的同学热情期待着比赛的开始。

在一阵掌声中,比赛也正式开始了,比赛第一轮是初露锋芒。在这个环节里,各组成员积极讨论,奋勇答题,正确率相当高,充分显示出赛前充分的准备和雄厚的知识实力,其中第一组和第四组表现突出,暂时领先。第一轮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第二轮的枪声已经响起,第二轮是指点江山。此环节对参赛选手由较高的要求,需要对著名地址的历史由相当多的了解。选手们果然不负众望,回答的相当出色,掌声无时不刻不在响着,给予了选手们信心。在本轮比赛中,第二组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领先。在激烈的互动环节结束后,第三轮比赛——峰回路转在观众们热情地期待中终于开始了。本轮是各组抢答题环节,不但考验参赛队伍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对参赛队伍的快速读题,快速反应,快速答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本轮比赛中,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比分相同,评委临时决定,由加时赛分出高下,最终,第一组胜出。

三轮比赛和加时赛结束后,机电12C4勇夺桂冠,自动化12C1以微弱的劣势获得第二名,机电12C5获得第三名,机电12C1获得第四名。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8

公务员时政热点:文艺创作的个性不等于低俗

人们纷纷为这种文艺进步而叫好,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肯定是真善美的作品,引人向上、不忘初心

据多家媒体近日报道,为人所熟悉年轻音乐人PGOne(王昊),是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2017年全国总决赛冠军。在号称“中国嘻哈元年”的2017年,PGOne收获了大把大把的粉丝。但是,PGOne的一些作品从问世起就受到强烈质疑。之前就有网友举报,PGOne在唱词中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如“纯白色的粉末在板上走”“送你去见姚贝娜”等唱词,公然教唆吸毒、侮辱一个尸骨未寒的死者、渲染性滥交,挑战了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

不管是摇滚乐、嘻哈音乐,还是嬉皮士音乐,音乐名称仅是一种外在文化躯壳,其精神、价值才是本。也就是说,艺术品最终要通过艺术形象和文化力量,给人们带来醍醐灌顶的精神快乐。要给人们尤其给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找到一条酣畅淋漓的发泄和释放通道,从底层起步的嘻哈音乐当然也要注重内涵提升,将艺术主题和社会现实密切融合。

比如受20世纪60年代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影响,许多嘻哈艺人开始主张黑人争取自身权利并将生活的不堪和抗争的希望都写进歌词中,提升了嘻哈音乐的公共责任。漂洋过海到中国的嘻哈音乐也应该遵循这种价值底线,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担当、价值引领,保持“keep real”的风度,成为正能量的榜样和实实在在的力量。

反观王昊的音乐表述,其明显释放出颓废、堕落的信号,甚至有教人犯罪的嫌疑。把脏话当态度,把低俗当个性,甚至拿逝去的姚贝娜开玩笑,这样的音乐丧失了基本的人文底线了。让这样的“音乐罂粟”大行其道,就会对社会风气尤其对年轻人造成误导,还会对以丑为美的不良价值观推波助澜,对优雅、善美、健康的社会风气带来巨大污染。

2014年,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近些年来,文gwy.wendu.com

艺界的精神气息纯净很多,文艺作品的精神气象和格调开阔明朗了很多。人们纷纷为这种文艺进步而叫好,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肯定是真善美的作品,引人向上、不忘初心。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共识。可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有部分带毒的嘻哈音乐跳将出来,撕碎善美信仰,践踏文化底线,当然应该受到严厉批评。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9

其实,商业化还不能概括现在近乎无处不在的选美活动。比如5月4日,在沈阳,第十二届全运会搞了个首金颁奖礼仪志愿者选拔活动,入围的190名颁奖礼仪志愿者经过选拔,选出12名颁奖礼仪志愿者。据媒体报道,其严格程度堪比选美。也就是说,为了颁发一次全运会的“首金”,就整出了一场选美活动。

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场运动会和它的“首金”居然和美女、选美扯上了关系。运动会提倡运动和健康,颁金无非是授予一种荣誉,当然涉及礼仪,可礼仪和女人的姿色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但是媒体发布的选拔活动图片所呈现的,除了美女不自然的笑容,就是她们的胸脯、大腿、腰身和所谓白皙的肤色。这一切,跟“志愿者”概念的内涵有什么关系? 更为奇怪的是,类似选美活动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很少听到质疑之声了。网上一查,2009年4月19日,在济南,第十一届全运会也搞了一个礼仪志愿者选拔复赛,400名美女进入复赛,最后选出260人担任礼仪小姐。看来,全运会已经形成了一个“选美”的传统。其他如选拔空姐、主持人,还有艺术院校所谓“考艺”,甚至包括招收女兵之类,大家打着“选拔”的冠冕堂皇的旗号,最后都办成了“选美”。

选美女出来当礼仪小姐、主持人、航班乘务员、演员,令人赏心悦目,大家你情我愿,还有第三方完全赞成,何罪之有与何错之有?其实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礼仪,什么时候跟人的姿色挂上了钩?礼仪就是人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礼仪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在中国古代,仪式往往是男人的事情,这当然不对。现在允许女性参与其事了,但只有有姿色的女人才有资格,则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说穿了,这种选美活动将很多种社会活动与职业资格授予所谓“美女”,其实是对大多数女性的歧视,其背后是赤裸裸的男性霸权和男性趣味。在中国,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残疾歧视司空见惯,其实相貌歧视也隐然其中,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明目张胆。中国充斥着“礼仪小姐”,却很少听说有“礼仪先生”的存在。在美国,大婶和老奶奶都可以应聘空姐,但中国只有美女有机会。几个老男人色迷迷的眼睛,再加上几个服膺男权的女评委的“品位”,就决定了各种资格的归宿。的确,美女在社会上吃得开,运用美女往往可以起到好的作用,但一个过分强调姿色的社会制造了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忽视甚至贬低了女性后天培养的真正能力。漂亮,就可以当电视主持人,幽默、机智、思想深度被逆淘汰了。最近有个段子说,富不过三代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富人爱娶美女,而能够上位的美女通常虚有其表,结果富人家脑子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虚有其表的美女占尽高位,甚至连志愿者的位置都被她们占领了,广大算不上美女的知性女没有出头之日,我们社会的前景无疑堪忧。

更不应该被容忍的是,全运会花纳税人的钱,打“选美”招聘的擦边球,在招聘礼仪志愿者时公然搞相貌歧视。就算是电影电视,节目里也多得是相貌平平的人,电影学院只招俊男靓女本身就没道理。用公款招聘公务人员,还要搞“选美”,完全于理不通,它使国家与礼仪同时蒙羞。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10

【背景材料】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几家媒体发布的三起虚假不实新闻做出通报批评,相关责任人被处理,几家媒体已开展内部整顿。这几条虚假新闻分别是:“气功大师王林”、“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天然气将大幅涨价”、“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

多年来,新闻打假可谓屡立战功,使不少“假李逵”原形毕露。新闻打假已成为打假重要渠道,造假者唯恐避之不及,却令公众大快人心。且公众从新闻中得知相关造假信息,亦可予以识别、防范。新闻打假尽到了一份社会责任,自然颇受人们好评。

可新闻媒体一边积极打别人造假,一边也时而弄出些假新闻来。昨天人们还在阅读某条“改善民生”、“治理污染”、“引进人才”新规的新闻报道,今天却又看到有关方面出来澄清这是一条不实报道。这就不免让人感到几许遗憾。

【深度剖析】

大凡媒体,捷足先登,在第一时间抢到有价值的新闻,顺理成章。大凡受众,求新猎奇,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自然垂青。有鉴于此,新闻媒体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奇作为追求目标亦不为过。但不管捷足先登,还是人无我有,都必须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否则,遣词造句再优美、情节描述再动人,场景刻画再美妙,也不过是罔顾事实、主观臆断、指鹿为马、闭门造车的假新闻。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假新闻通常很惹眼,颇能赢得广泛关注。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破坏性也就很大。“无冕之王”造假,会使新闻媒体应有的公共、公正性蒙受损害;一些看上去没有恶意、甚至充满善意的假新闻,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却因为找不到事实根据,时间一长,或为权威所证伪,或自动真相大白,只能使新闻媒体社会公信力遭到破坏;有的假新闻因掩盖事实真相,会扰乱民心、误导民意,甚至引发矛盾、制造混乱。

个别新闻媒体,所以胡编乱造假新闻,或对新闻来源不加核实就刊登,动因在于通过制造轰动效应,捞取不当经济效益,唯独不讲职业道德,丧失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放到了一旁。但假新闻害人也害己,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君不见,造假新闻的媒体与个人,其声名狼藉,已有先例,且并不鲜见。

让假新闻不再害人害己,当杜绝假新闻问世。那么,如何才能达此目标,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应该“吾日三省吾身”,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绝不“为赋新诗强说愁”,做到是为是、非为非,不为追求眼球效应、赚取高收视率、收听率、订阅率 1

不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 篇11

2月28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一、国内热点新闻:

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现在已为广大公众所熟知。但PM2.5是一个字母词,至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为PM2.5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27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PM2.5中文定名问题举行专家研讨会,来自大气、环境、物理、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纷纷为PM2.5的中文名称“支招”。部分专家建议采用“细颗粒物”的名称,也有专家提出可以采用“颗粒物2.5”“粒径2.5微米及以下颗粒物”等名称,还有专家提出为了公众理解和媒体使用方便,可以俗称为“烟尘”或“细飘尘”。

去年9月25日正式交接入列的辽宁舰,26日离开大连造船厂码头,进行了狭水道航行,其间辽宁舰还到预定海区进行了相关武器装备试验。 这是辽宁舰入列海军以来,首次停靠部队码头,这意味着辽宁舰有了固定基地,也标志我国首个航母港口正式启用。

昨天,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报告主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介绍,,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万人。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82%,近七成来自西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院苏杨说,虽然中职就业率非常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他认为中职教育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亟待完善、行业协会力量亟待加强、相关工会组织的作用有待提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自家屋顶建电站,不但可以自用,富余电量还能转手卖给国家电网。这事儿听起来有些悬乎,但它的实现却已经近在眼前。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张正陵介绍,服务工作意见中所指的分布式电源是指位于用户建筑附近,单个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发电设备,包括太阳能、风电、生物质、地热等所有清洁能源。

二、国外热点新闻:

26日,印度铁道部长班萨尔在议会发表演说,公布铁道部最新年度预算,要求中央财政给予高达4000亿卢比(约合80多亿美元)的`支持,该预算案迅速在印度政坛、经济界、媒体和民众中引发热议。而就在班萨尔发表预算演讲的几小时之前,一起意外事故为他的宏伟计划浇了一盆冷水,因两名横穿铁路的儿童的惨死,愤怒的印度民众将事发车站工作人员烧死。

在刚刚结束的意大利议会选举中,“五星运动”出人意料异军突起,从一个边缘团体变成欧洲最受关注的政治力量,其领导人贝佩格里洛(BeppeGrillo)也从家喻户晓的笑星摇身一变,成为决定意大利、甚至整个欧盟前途的关键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格里洛的姓Grillo在意大利语中正是“蟋蟀”的意思,有媒体认为,格里洛的过度活跃、投机取巧和在台上的能量表明,他姓这个姓或许并非巧合。

上一篇: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下一篇:听老师讲课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