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做活时政新闻(共4篇)
做好做活时政新闻 篇1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县级电视台, 往往又占有很大的篇幅, 如何提高报道水平, 在及时、准确地把大家关心的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 又要做到好看、耐看、吸引受众, 提高收视率, 笔者认为在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小快灵
一、要善于提炼会议精神, 抓住新闻点
地方台的时政新闻, 大多数是反映市委、市政府等方面的重要会议, 活动及重要领导的调研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方面的内容, 大多又以领导讲话为主, 如何抓住领导讲话精神, 突出实质内容, 把重点、要点突出出来, 就成为时政记者整理、提炼、讲话内容的一个重要能力。电视新闻不象报纸等传统媒体, 可以就某个事件, 进行长篇累牍的报道, 再重要的事件, 也是几分钟一闪而过,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稿时要强调内容具体。注意少说空话、套话, 要短小精悍, 要做到句子短, 段落短, 篇幅短。通俗易懂, 写得浅显明白, 叙述描写时不要拘泥于各种框框, 一条新闻, 仅某一事件的意义就写了将近一分钟, 可以想像, 这样的新闻可视性就可想而知啦。所以写时政新闻不是长就好, 以为这样可以突出领导, 切不知这样反而造成了观众的视觉疲劳, 一定要围绕新闻事件的主题去写, 围绕中心去写, 让观众一看就懂。
二、可以适时运用现场音,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时政新闻受内容、要求、条件等因素的约束, 使用现场音受到限制, 尤其是在地方台, 更应该慎用领导的现场音, 但也不是不能用。在条件充许下, 选择好适当的选题, 找准切入点, 用好现场音, 会使整个报道更加生动感人。比如领导在调研过程中与群众的生动对话。恰当的运用现场音, 报道就显得生动、亲切、感人。
比如, 笔者有一次在随同农业局领导下乡调研棚模经济发展状况时, 农业局领导深入到农户的大棚中, 与正在劳动的农户交谈, 询问他们对市里发展棚模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该农户发展大棚的收益等情况, 就适时运用了一段现场音, 当农户说大棚的收益高于传统陆地种植作物3到4倍时, 市里发展棚模经济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且农民自己说出的话也更有说服力。在充分体现出领导干部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心和爱护的同时, 它的现场气氛和感染力, 是文字所做不到的。
三、拓展报道内容, 善于捕捉“会议以外的新闻”
地方台的新闻记者, 多年来, 基本养成了等新闻的习惯, 往往是跟着领导走, 围着领导转, 采写回来的新闻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 某年某有某日, 某某领导去某地开会, 某地调研, 某某领导指出, 某某领导要求, 某某领导强调, 形成写稿的“三字经”, 结果造成了稿子好写, 片子不耐看的现状。报道会议以外的新闻, 而这些新闻可能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新闻, 也是最能提起观众兴奋点的新闻。结合多年采访中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时政记者应着力关注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调动采访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发散思维, 拓展报道内容, 从文山会海中找线索, 从调研细节中找索材, 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好新闻。
比如, 2009年全市开展的节前慰问活动中, 笔者随同市领导深入到吉林油田物探二公司在东明镇的勘探工地, 慰问了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油田干部职工, 市领导在与物探二公司负责同志座谈时, 笔者了解到, 为了加快双辽断层的勘探力度, 吉林油田物探二公司的职工们春节期间也将工作在第一线, 不休息, 笔者感到这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结合市委宣传部要求的节日期间访群众、走百家活动, 在大年三十, 笔者再次来到油田工作中间, 采访了油田工人大年三十的辛勤付出, 随同工人们打井、放炮, 吃饺子, 放爆竹, 采写了《松原石油工人双辽过大年》稿件, 不但在双辽广大干部群众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吉林电视节目评选中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再比如, 全市计生工作会议, 这是一个例行性会议, 每年都要举行一次, 市里重要的领导都要出席参加, 会议的议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往往记者就做常规性报道。象这种会议的报道如何推陈出新呢?在2010年全市计生大会上, 在会上我了解到, 我市计生工作在完成了全年的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同时, 通过开展双农独生子女救助等工作的开展, 获得了省市的一致好评, 将代表全省参加全国联检, 这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在完成了常规的时政报道后, 马上来到市计生局, 就这一项工作进行了跟踪采访, 进行了详细报道, 并在片子结尾带上记者感言, 新闻播出后, 获得了广泛好评。这就是发挥时政记者近水楼台的优势, 不拘泥于会议, 延伸报道获得的, 谁说在会议中就报道不出好的新闻呢。
四、在常规新闻报道中求“新”
在时政报道过程中有很多是常规的报道, 有很多也是程序性的, 如果没有深挖细抠, 很容易写成小学生的作文, 按老师的话来说, 叫流水帐, 或者是仅仅是暴露了领导的一天行踪。仅此而已, 没有一点新闻价值而言。那么如何打破常规报道的固有模式, 求新、求特呢?我认为, 这需要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敏锐的洞察力, 发现隐藏在常规报道中的新闻亮点。
比如市领导今年到新立乡边家店村检查畜牧小区建设工作时, 看到畜牧小区虽然建立起来了, 但牲畜的粪便扔的到处都是, 影响村容村貌, 市领导随口对村主任说, “咱们做一笔交易如何, 市里出资继续支持牧业小区建设, 你负责解决村里的卫生环境怎么样”。这是检查中一个“小插曲”,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不报, 但经过细致发掘, 这个“小插曲”以《交换》为题做了报道, 这一报道获得了出奇效果, 在观众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大家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变农村的卫生环境, 确实应该紧紧抓在手上, 这次《交换》值得。
摘要:时政新闻采写要善于提炼会议精神, 抓住新闻点, 可以适时运用现场音, 拓展报道内容, 在常规话题中求新, 提高时政新闻的报道水平。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闻点,现场音,会议以外的新闻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活时政要闻 篇2
如何才能把地方时政要闻做活做好看呢?南阳晚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求新, 采用新的取材角度、新的报道手法和新的处理手段, 尽量把报道作出新意, 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时政要闻很多时候体现在对会议新闻的报道上, 如果想在选材和报道手法上出现新意, 就要求参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记者要察言 (捕捉领导讲话中透露的重要信息) 、观色 (看哪些事情能够引起领导及与会者的喜怒哀乐) 、追行 (领导活动中的非常态行动) 。南阳晚报在时政要闻的报道上长期贯彻一种导向, 就是在立足服务大局的前提下, 通过察言、观色、追行, 挖出读者关注的新闻。几年来, 南阳晚报始终坚持报道一般性会议不以领导的级别或其重视的程度来决定报道的篇幅或版面, 而是围绕读者兴趣, 以社会的牵涉面、读者的关注度和新闻自身的“含金量”进行取舍。我们这些从事时政要闻报道的记者也总是坚持跳出会议写会议, 关注现场花絮与重点人物的“脱口秀”, 从会议中抓新闻。1997年, 笔者写的《开会不早到, 会上睡大觉, 提前溜了号:看看这些老板的消防意识》一直被读者引为美谈。该报道就是笔者根据与会领导在消防会上的即席讲话采访而成的。2010年南阳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笔者随市长采访, 选取人们的关注点和市长的经典话语构思谋篇, 写了《招商就像找媳妇, 要找就找有品位的》的报道, 很好地展现了市长贴近代表、风趣幽默的作风, 受到了市领导和读者一致好评。事实上, 只有不依赖文件、讲话稿, 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才能挖掘出时政新闻中鲜活的、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及相关细节。
求独, 就是立足都市报, 尝试从受众角度策划独家新闻, 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给受众一种特别的视觉愉悦。近年来, 南阳市承担了两项“国字号”工程, 一项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 另一项是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工作。南阳晚报围绕南水北调工作独家策划并采写了“移民新传”、“根在丹江”、“情牵丹江”等大型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创新了写法, 以深刻的立意统揽全局, 以独特的视角构思, 以散文化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展示了移民的新生活, 每篇报道都能做到纵横捭阖、形散而神聚,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得到了南阳市委宣传部和相关领导的称赞。2010年底, 南阳市委宣传部就以“移民新传”系列报道为构思模板推出了“新移民、新家园、新生活”大型移民报道活动。
2011年10月, 最后一批外迁农村移民搬迁时, 河南省和南阳市分别在许昌和南阳两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欢送仪式。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 都派出了大批记者报道这次活动。笔者没有就会写会, 也没有把地方宣传部门提供的材料一抄了之, 而是尝试以活动为契机, 以会议为引线, 推出了《15.27万移民全部迁入新家园》和《两年迁安路激扬爱国情》两版会议报道, 前者简要报道了领导活动和讲话, 并以小标题的形式予以高度概括、分类;后者从“决策制胜、关爱制胜、大义制胜、奉献制胜、协作制胜、创新制胜”六个部分入手, 从读者关心的地方运笔, 回顾了移民迁安的历程, 并详细剖析了南阳移民工作取得前所未有胜利的原因。这种别出心裁的报道不仅新颖独特, 也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效果。
求近, 就是多从民生角度做新闻, 走进基层、贴近读者, 拉近受众同媒体的情感。“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读者的需求是多元化且不断变化着的, 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要闻, 办报人必须心中有数, 随时研究, 及时作出调整。
作为地市级都市报, 南阳晚报的时政要闻在处理贴近性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记者要围绕市里的中心工作到基层去采访。稿子是用手写出来的, 更是用脚跑出来的。记者下基层“接地气”, 写出的稿子才能冒热气、有灵气。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南阳晚报又提出记者要始终带着“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去完成采访任务, 记者要经常“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二是记者要感知百姓冷暖, 稿件要展现百姓冷暖、服务百姓冷暖。党的新闻工作者, 同时也是党的群众工作者, 只有深入基层感知百姓冷暖, 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 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 在群众中产生共鸣, 才能写出不辜负时代的新闻作品。三是在内容的选择上, 突出民生并尽量做到“三贴近”, 力求从读者关心的角度切入, 做到突出醒目、形式活泼、有趣好看、及时实用。办报人只有始终同读者心心相通, 做到同读者心心相印、心随心动, 在这种状态下, 写出的时政要闻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四是在新闻的报道实施中, 尽量寻找中心工作和读者关注的切入点做新闻。2011年, 南阳晚报围绕南阳市的重点工作, 策划了“宛杭直航”和“直通上海”活动。特别是“直通上海”活动, 同信阳晚报、金陵晚报等媒体记者联动, 推介南阳至上海直通列车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活动启动后, 不仅读者非常关注, 主抓旅游的副市长也亲自打电话给记者, 对相关报道大加赞赏。这一新闻实践佐证了一个道理:时政新闻的选题非常难, 难就难在不容易找准中央或上级部门的精神同百姓需要的结合点。要想找准结合点, 提高舆论引导力, 记者必须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多下基层,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以活动为载体, 组织读者参与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拉近受众情感并做活时政要闻的好的选择。2010年以来, 针对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场馆建设、“两争一迎”活动等南阳市的中心工作, 我们多次组织“市民观察团”活动, 让读者报名, 实地察看相关工作的进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南阳晚报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是:时政要闻是晚报新闻的重要品种, 而时政要闻的内容又与党委、政府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闭口不谈党委、政府工作的新闻, 不能称其为要闻, 更算不得时政要闻。
求活, 就是报道体裁活泼多样, 版面语言力求新颖活泼, 从而增强稿件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求活的一个要求是形式上的美观、新颖、语言活泼。从新闻的本体看, 新闻即具有新颖性的信息和事实, 而受众对该信息或事实的认识首先是从其外在形式开始的。鉴于此, 在报道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时政新闻时, 我们注重视觉冲击效果, 力求做活做好看, 用渲染的手法, 通过“美”的包装达到形神兼备的报道效果。在写作笔法上, 要求新颖传神。我们策划的“移民新传”、“根在丹江”、“情满丹江”等大型移民系列报道, 采用纵横捭阖、形散而神聚的写法, 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 展示移民的新生活, 诠释党以人为本的移民政策。在版面语言上, 我们力求新颖别致, 尝试图文辉映、形式多样。南阳晚报针对移民迁安、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等系列报道, 设计了统一的报眉, 版面上大小图片配合、规则和变形的图片配合, 大气而不失简约, 厚重而不失清秀。精当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有机结合, 既相得益彰, 又充满诗情画意,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求活的另一方面要求是处理方法大胆有力、不落俗套。南阳晚报每遇重大的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会议, 报道时都要从百姓的角度组织所要刊发的内容, 并采取多版联动的方法, 将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这样做, 既能形成报道规模, 达到加大时政新闻报道力度的目的, 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读者对这一时政新闻能有全方位的了解和领悟。比如, 2010年的南阳市党代会, 这既是一次换届会, 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定调会, 我们就采用了多版联动解读会议的方法, 推出三个解读版, 向读者系统地回顾了过去五年的成就, 展示了未来五年的谋划, 更诠释了实现这些谋划的希望所在。
地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时政新闻 篇3
关键词: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
面对当前国内的传媒格局, 地级电视台能够与其他媒体平台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时政新闻报道, 做好时政新闻可以说是地级电视台的“立台”之本。一般来说, 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主要包括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以及当地百姓所关心的时事等, 作为地方政府的宣传喉舌, 搞好时事新闻是地级电视台的中心任务, 同时也是加强地方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枢纽。
一、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
随着近些年来媒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崛起, 使得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不断被压缩, 其时效性也大大降低。当前, 绝大多数地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领导活动、工作会议等单一的政府新闻, 而对地方百姓所关注的时事、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报道则比较欠缺, 且在报道形式上大多陈旧、僵硬, 缺少创新, 多集中在表面内容的报道, 缺少深度报道, 使得地级电视台的舆论喉舌位置多少有些尴尬。久而久之, 大众从其中得不到有用的信息, 就会引起人们对这类新闻报道的审美疲劳。新形势下, 加强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 积极拓展时政新闻报道的范围, 确立正确的报道理念
当前, 由于地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多是政府新闻, 这类新闻的采访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难度”, 许多记者的报道内容就是政府部门准备的新闻通稿, 记者得到发挥的机会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应该从积极拓宽时政新闻报道的领域来着手, 确立一种区别于过去那种关于“时政新闻”即“政府新闻”的狭隘理解, 确立一种具有整体格局意识的“大时政”观念。拓展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范畴, 从单一的政府活动、会议新闻报道拓展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 去报道这些受百姓密切关注的社会领域中与政治实时相关的新闻。此外, 拓宽时政新闻的报道范围, 还应该以树立正确的时政新闻报道理念为思想指导, 改变那种将时政新闻报道与某些领导的曝光率和政绩宣传相挂钩的错误思想, 时政新闻报道的是时事政治, 不是哪位领导的政绩宣传, 对两者的认识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区分。确立报道那些真正有利于地方建设、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有新闻价值的时政新闻的报道思想。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报道的过程中, 一定要平衡好其在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 切实转变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
要改变人们容易对地方台时政新闻产生审美疲劳的现状, 就应该要想办法努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让人们从不愿看转变为喜欢看, 最重要的是应该努力转变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地方台报道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应该切实转变为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关注民生、民情。具体来说, 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 寻找受众所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点。当前, 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属于摊子铺得大、关注点太多, 却对地方百姓真正关心的一些重要点凸显不够。这就非常容易让这类新闻报道陷入一种僵硬的模式化处境。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应该努力从这么多事件中找到真正为老百姓所关心的点。这就要求采访记者应该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点上去找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拓展报道, 将僵硬的会议新闻变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活”新闻。
(2) 关注落到实处的新闻内容。对普通老百姓来说, 他们关注的时政新闻是政府行为的实施能够为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与民生民情相关的政府政策内容等。因此, 一线记者在采访政府领导的活动及会议新闻时, 就应该深入了解这些活动信息, 从中了解这些政府活动、会议真正能够帮助百姓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对地方建设、百姓民生的实际影响是什么。将这些信息汇总, 然后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来展开报道。关注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时事, 将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调整到老百姓关心的频道, 真正发挥好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最贴近百姓、最接地气的优势特点。
(3) 加强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 而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停在知道新闻, 而是更多地希望去探寻那些新闻背后深层次的信息。地级电视台的时政报道应该抓住观众的这一思想, 加强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一线记者应该从地方政府的政策、活动以及受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出新闻主题, 通过精心的策划来展开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所谓深度报道, 除了基本的事件内容外, 还应该加强对事件的原因、条件等背景信息的补充, 此外, 还应该针对事件展开新闻评论, 帮助观众了解事件的内涵、意义等深度信息。
(三) 积极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加强对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内容。地级电视台应该积极突破过去那种时政新闻报道模式走固定套路的模式, 突破时政新闻必须不苟言笑的“硬性”要求, 可以适当地将时政新闻做得“软”一点, 使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人性化, 重视老百姓的媒介体验和感受, 在报道形式选择上更加灵活一些。例如, 可以对时政新闻内容的编排模式进行改革, 按照观众感兴趣的大小来编排新闻, 更好地凸显观众的受众本位。此外, 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报道还可以积极借鉴其他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形式。例如, 国外电视台将时政新闻与真人秀节目的形式相结合的报道模式, 即重视节目现场的真实报道反映, 通过同期声与现场声的结合来凸显时政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以此来增强时政新闻的感染力。
加强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 应该综合时政新闻报道各方面的内容, 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 将时政新闻报道与信息时代切实结合起来, 凸显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 推动地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做好做活时政新闻 篇4
时政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别, 是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因此, 时政新闻既具有新闻共性, 也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对于共性, 时政新闻必须有新闻的基本要素, 必须遵循新闻的普遍规律;对于特殊性, 时政新闻也应有其内在规律和特殊要求。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僵化,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下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对于农村类时政新闻而言, 时政新闻更显得凤毛麟角, 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的新闻需求。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 满足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并进一步扩大时政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不仅是地方新闻报道需要深思的问题, 更是当前我国时政新闻报道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一) 突出新闻价值
过去的时政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领导出席类活动和会议, 无论此次会议和活动有没有实际价值, 好像时政新闻就必须要报道领导对某些会议和活动的出席与参加。中央“八项规定”对领导出席的会议和活动的宣传报道有了严格的规定, 对报道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时政新闻大幅度地精简。因此, 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 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取舍规则对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进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报道。例如, 在报道某市农村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的新闻时, 对领导讲话进行压缩, 把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容加以翔实的报道。
(二) 强调新闻内容
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中, 时政新闻报道的格式基本雷打不动、过于呆板。首先针对参会领导给出了大量的介绍和歌颂, 而新闻事件本身往往一笔带过, 简而言之。十八大召开以后, 媒体对新闻宣传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改进。不但要求新闻标题要充分体现会议内容, 让受众感觉一目了然, 通过标题就能知道会议的宗旨, 而且还要放弃以往讲空话的形式, 注重新闻实效, 向受众传达会议的主旨和精神, 而不是简单的侃侃而谈。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时政新闻的引导力和接受度。
(三) 注重服务民生
农村类时政新闻要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要以农村居民为传播对象, 以频道覆盖的农村为主要报道范围, 以与农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普通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1]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要站位正确, 站在普通的读者角度去思考每一个政策与老百姓的利益关系, 深入分析所报道的时政新闻是否贴近受众生活, 服务受众生活。另外, 报道还必须具备可读性, 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以点带面, 客观反映政策的效果和会议的精神, 通过人、物、事以及语言, 让政策和精神落地, 并从中体现出政策的含义及影响。
(四) 必须去伪求真
假新闻历来被业界和读者所不耻和痛恨, 因此时政新闻里的“伪真实”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在日常报道中, 隐蔽在时政新闻的“伪真实”大致可分为三类。[2]一是复制素材里的“伪真实”, 这类时政新闻的“伪真实”存在量较大, 虽非记者主观人为, 但在日常报道中却非常常见;二是夸大其词造成的“伪真实”, 这类新闻基本事实存在, 但过度掺杂了个人情感, 夸大某方面的真实意思, 导致新闻失真;三是调查结果中的“伪真实”, 这类时政新闻里的“伪真实”依附于基本事实, 多数结果由于主观臆想或其他不当手段, 导致了数据的不真实。农村受众大多淳朴老实, 不会发现时政新闻的“伪真实”。但媒体的担当就体现在权威和责任上, 做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要更加严谨认真, 既然关乎百姓民生, 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而真实的进行宣传和报道。去除时政新闻里的“伪真实”, 追求时政新闻报道的真实魅力。
(五) 充分依托网络
新形势下,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截至2015年6月,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 网民自身素养, 尤其是政治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政治、民主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时政新闻报道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吸引观众并且进一步引导舆论。如果能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 保障农民享受到优质平等的公共服务, 并且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时间和途径, 借助互联网、手机、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来实现资源共享, 肯定能更好、更快地发布时政新闻。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 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还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困难, 但我们必须把握新闻宣传与报道的发展趋势, 根据时政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广泛依托网络, 去伪求真, 加大服务民生的力度, 为农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不断开拓时政新闻的发展新空间, 引领时政新闻报道的新方向。
摘要:本文从时政新闻的定义出发, 通过分析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 对农村类时政新闻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报道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突出新闻价值、强调新闻内容、注重服务民生以及去伪存真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报道方法和策略, 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类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形势,报道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罗燕.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J].青年文学家, 2011 (13) :195, 197.
【做好做活时政新闻】推荐阅读:
做活07-20
做活服务文章提升工作水平(县政府办公室)11-03
做好电视新闻编辑09-07
做好新闻采编工作09-24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05-20
怎样做好电视新闻编辑06-26
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08-18
品牌新闻发布 如何做好品牌新闻推广08-16
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单元05-14
做好电视科技新闻节目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