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2024-07-24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精选11篇)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1

2014年12月初, 中宣部召开专题会议, 对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行动员部署, 推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对此, 《光明日报》评论称:“‘走转改’活动开展3年多来, 充分体现出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展现了新闻事业的宗旨、责任和使命。”

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笔者也有幸亲身报社记者的“走转改”报道过程, 在阅读《传播与社会影响》时, 对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媒体视角下的发展有所启发。

《传播与社会影响》选集是将19世纪西方社会的知名学者——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思想精髓尽情展现, 书中前言讲道:“它涵盖了塔尔德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新闻和传播学各方面的成就, 撷取了他丰厚的传统学养之精华和前沿探索之精粹。”由于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 并对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探寻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固然成为笔者阅读此书的要义之一。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提出了社会模拟论学说, 他认为, “群众是基本上靠实在的接触而产生的多种心理联系的集合, 是最古老的社会群体。”

如今的社会真正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地信息革命,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很容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 群众这个古老的概念在经过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洗礼后, 正逐渐发生质的变化。互联网能把群众的每一分子“通过一连串的判断和观点联系在一起”。公众从群众的概念中日渐清晰起来。塔尔德提出, “公众是一个纯精神的集体, 由身体分离且分散的个体组成。公众是群众的外延。”

“公众”在塔尔德看来是一个纯精神的集体, 由身体分离且分散的个体组成, 其结合完全是精神的“扭结”。塔尔德时代的公众是报纸作为媒介和纽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介质被人民群众广为使用。现今的公众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 如微博、微信、QQ等结合在一起的松散的“扭结”。

“公众最重要的特征是造就舆论”。塔尔德认为, “舆论与公众的关系好比是灵魂对身体的关系。舆论是一种评论, 是短暂的、或多或少合乎逻辑的成串的判断。对当前问题做出回应, 在同一时期里被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里的人多次重复的判断, 就是舆论。”在3G、4G等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 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 网民作为个人的意见很快可以融合为地区的舆论, 地区的舆论又融合为全国的舆论, 这就是塔尔德在书中所描述的“公共头脑”的宏大的一体化过程。

塔尔德指出, “引发舆论的社会事实是由模拟而传播、交流的个人情感与观念。由于存在着许多可模拟的模式, 做出不同选择的个人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对立。冲突的结果是双方调节以适应对方, 从而实现社会均衡。社会对立的结果是舆情危机。冲突的爆发必须有个功能性的前提, 那就是有效的传播系统。”由于社会对立具有隐蔽性、偶发性、聚集性和煽动性。因此, 笔者注意到, 我国正处在矛盾凸现期, 社会对立使某一偶发事件一经新闻传播就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导致社会舆情迅速传播蔓延, 甚至升级为危机, 酿成社会恶性群体性事件。

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实践中确实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 在新时期, 特别是互联网信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促进了“群众”这一概念的进化, 而“公众”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新词汇。塔尔德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预言, “公众成员必须形成一个分享某些基本信念的意识。”大众传播既在公众中扩散信念, 同时又在公众成员中产生共享某些信念的意识。而这种信念延伸出的不同评价, 往往会在网上“发酵”形成不同方向的舆论, 甚至有些负面舆论直指政府的公信力。同时,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4月23日) 一文, 文章称, “从舆论生态变化看, 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 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从意识形态领域看,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可以说, 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 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加快融合发展进程, 这是我们应当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在社会矛盾频发之时, 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不同评价, 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 中央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在现实环境下, 我们党和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走群众路线。因为,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运用于党的工作的重大创新, 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化信息传播日益快捷迅速且互动性更强, 传播新闻信息的介质、形式、平台的人性化选择更强, 人民群众获取各类咨询的渠道也便捷多样, 运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法传达自身利益诉求或者观点的意识逐渐常态化。2013年8月19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长达1.5万字的讲话, 这是他担任总书记以来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次重要讲话。他引用古语“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要求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从他的讲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 面对互联网大潮, 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应对。所谓“互联网思维”, 即必须适应新兴媒体即时和海量传播、平等和互动交流的特点, 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 注重用户体验, 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 重视首发首播, 借助商业网站的技术和平台, 扩大移动终端的覆盖面。

那么, 我们能否也运用“互联网思维”, 在即web2.0乃至web3.0时代,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走一条与群众路线相辅相成的公众路线?这是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一书给予笔者的一些思考, 笔者认为这条在网络上引领新媒体舆论的“公众路线”就是:一切依靠公众, 从公众中来, 到公众中去。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法) , 克拉克 (美) .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2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体传播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当下随着手机、手机网络的大范围普及,传统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日渐衰退。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新媒体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冲击,因此政府如何有效的管理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对于一国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新型终端设备为依托、以互动传播为特点而发展出来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这种新媒体以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和共享性为特点,迎合当代人们碎片化生活的要求,得到了大力的普及与使用。

新媒体的出现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新媒体改变了人们旧有的信息消费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群体的自主性增强,选择性增强,互动性增强,让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又减少了

2、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给予了受众群体极大地参与权,通过信息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的信息的传播,在某些程度上也扩大信息的影响力。

3、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海量性、选择性,也改变了受众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由于以往的被动接受和不可选择性,有选择的传播信息即可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思想,但在信息铺天盖地、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去消费信息、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和思维方式,随着这样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但也会导致不良价值观的渗透,对社会治理带来危机。

总体而言,新媒体对于社会舆论和社会导向产生了近乎根本性的影响,这是对国家稳定和社会治理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包括以下四点:

1、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各治理主体合作共治;

国家的治理不是简单地命令和执行,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广泛的利益面难免会造成政策对于部分群体的伤害。而通过新媒体搭建的沟通平台,有利于让政府的国家治理政策接受到来自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声音,一方面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另一方面也通过聆听意见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合理性,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更好的实现人民对于国家的治理。

2、突破权力单向运行模式,扩宽权力监督渠道;

从理论上来说,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受民监督。但在旧媒体时代,技术的限制和媒体单向性传播导致了自下而上监督的缺乏,而新媒体所创造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信息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传播,几乎可以让所有事情暴露在公众之中,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成为可能,有效的制约了政府权力的使用,增强了其使用的合理性。

3、释放社会治理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前文说过、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利益面的难以调和与社会矛盾的存在无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隐患,通过新媒体的沟通平台搭建和对政府权力使用的监督,让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监督政府的运作,从而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提高政府管理成效,降低管理成本;

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电子政务的普及,信息化有效的节约了行政成本,有利于形成高效、便捷、环保的办公环境,从而有效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但是在当下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也体现在以下四点:

1、各级政府度尚不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

各级政府是我国国家、社会治理的主体,理应在新媒体时代发挥其主导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治理尚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和旧的模式之中:首先、政府工作之外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不善于与媒体和群众沟通;其次、政府工作之内也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以往的上传下达仍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缺乏对各方面信息的了解;最后、旧的工作模式特别是粗暴、隐瞒等行为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被新媒体单方面放大,给政府和党的形象带来的极为不好的影响。

2、民众素质等影响了民意传达的质量和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官方和企业背景让我国传媒行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官媒和自营媒体在与民众的沟通中的各自指向性严重的干扰了民意的表达,特别是不少自营媒体为了自身利益,有指向性的选择沟通和歪曲信息的表达以及民众自身素质的差异和利益诉求的不同也让民意表达缺乏真实性。

3、极端思想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随着我国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思潮开始影响了广大民众,民众自身知识等局限性导致其认知的偏差,让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被新媒体有意无意放大的情况下更具有破坏性,各种极端言论在网上层出不穷,不少网民受其蛊惑与干扰,“撕逼大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约架的行为,给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带了极大地威胁。

4、监管技术与法律缺位放大了新媒体的破坏性;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我国技术监管和法律惩治措施的缺乏,让新媒体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当下,海量信息的存在,媒体报道真实性的问题隐藏其中,不少民众受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干扰,思想产生偏差,让本已激化的社会矛盾问题更加严重,民众间、民众和政府的对立不断增加。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新媒体;违法广告;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曾红宇,胡芳豪,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告传播中媒介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号:12B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正预示着广告业的新格局,新媒体广告将日益成为广告业发展的主力。美国广告协会有关新媒体广告的调查显示,近90%的美国公司在视频游戏或虚拟社区等新媒体中投放广告,新媒体广告正成为广告主的新宠。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视频游戏植入广告投放为8.5亿美元,较2006年的5500万美元增长了14倍。该调查公司预测美国视频游戏植入广告市场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广告作为新媒体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新媒体更应注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新媒体应该依据法律准绳,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刊播让受众愉悦的广告信息。

一、新媒体违法广告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比2010年底增加了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6.2%,比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新媒体广告在我国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违法广告、虚假广告和广告骚扰等问题不容忽视,要为新媒体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和执法管理,加强对新媒体广告的监管,维护新媒体广告的市场秩序。

据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2006年第二季度广告监测报告显示,一些大型知名门户网站违法广告问题非常突出,在监测总计34条违法网络广告中,搜狐网以24条违法广告高居榜首。在搜狐网的健康频道中,文本链接广告的违法现象非常严重,点击“高血脂、高血压新突破”“气管炎、哮喘全新突破”“我国治疗肿瘤重大突破”“中医特色治法治疗肝病”等文本链接广告,就能进入打着医疗机构名义兜售灵丹妙药的网页。而在网易的首页,居然出现过涉嫌冒充军队机构、虚构编制广告审查文号,兜售假药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文本链接广告。

笔者通过对数字报纸调查发现违法广告现象严重。笔者对湖南的《潇湘晨报》电子版进行调查,抽取2010年4月11日到4月15日的广告内容进行分析,该时间段报纸版面共174版,存在违法广告106条,分布在40个版面中。违法广告版面占所有版面的23%。违法的106条广告中涉及食品广告7条,药品广告25条,医疗广告44条,房地产广告12条,化妆品广告18条。

二、数字时代新媒体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内涵

施拉姆认为大众传媒的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网络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今的新媒体是数字化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新的媒体形式,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有线网络等渠道及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进行传播。因此,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社会责任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责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未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所受的谴责和制裁。也就是说,责任是一种关系责任(主体基于与他方主体的某种关系而负有的责任)的含义外,还应该具有积极责任(如果主体不履行其关系责任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积极责任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对社会应该担负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按国际惯例,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人,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构成,是股东以外,与企业决策和行为现实的或潜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人。此时,新媒体的广告传播社会责任涉及所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群体。因此,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

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所有的企业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实施,这种义务要求企业活动过程中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拒绝履行将受到制裁。当然,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体,任何企业的行为都应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统一起来,将二者有机统一。

三、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反思

从广告传播中的新媒体社会责任内涵可以看出,其社会责任应为受众传递真实有效的广告信息,通过公益活动多刊播公益广告弘扬社会公德,对社会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新媒体应传播真实有效的广告信息。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力所在。真实性是指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明晰,不得造假、夸大、含糊,这是广告活动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新媒体作为广告发布方,信息应该真实、准确,能实事求是地表现产品的特性、功能。我国《广告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但是,我国的这些广告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对新媒体没有相应明确的约束力,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是实现新媒体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也是受众保障自身权利的关键所在。

新媒体应多刊播公益广告,传递正能量。新媒体是新的媒体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多媒体接收信息。新媒体应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实现自身价值取向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北京市和深圳特区的一些市工商局联合市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商业网站)必须刊播不少于商业广告量3%的公益广告。这里的公益广告可以是纯公益性质的理念宣传,也可以是商业广告采用公益的表现。2013年非常火的“超能女人用超能”的超能洗衣粉广告,一时间红遍全国,在网络中掀起讨论话题,该广告创意不仅将品牌和主体很好地结合,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告中五个不同行业女性精英的本色出演传递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该商业广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优酷网站在进行广告宣传过程中受到众多网民的好评。可见,公益广告的刊播不仅能传递正能量,同时也能很好地树立该媒体的品牌形象。在新媒体的发展态势越来越迅猛的同时,哪个媒体能获得受众好评,哪个媒体就能率先获得受众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广告市场。

新媒体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媒体是媒体发展的趋势,也应该是受众正确消费观的引导者。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受众的消费行为受媒体广告影响非常大。广告将受众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起来,将受众的购买渴望不断勾起。新媒体也应该在广告传播过程中传递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如今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府也正在提倡学习中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我们的媒体应该让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在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媒体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还要兼顾长远利益,提出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在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中倡导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减少污染,绿色生活。

新媒体应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优秀文化传承。广告本身是一种文化,新媒体在传递优质现代文化的同时,还应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新媒体传递的广告信息同样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网络广告为例,一般视频广告为5秒到60秒之间,主要以故事形式出现。由于时间非常短,更多的广告不可能采用故事形式,只能“点到为止”,这就要求广告创作者更好地将民族文化元素与广告产品相结合,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打动受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将新媒体广告与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广告传播效果。

四、结论

总之,新媒体在广告传播中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传递真实信息,刊播公益广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传递优质文化。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媒体获得受众,占领市场的需要。

[1]唐峰.美国新媒体广告的传播生态及启示[J].新闻界,2013(11).

[2]郭颖.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的改革[J].新闻界,2012(6).

[3]《中国药业》编辑部.谨防电子网络成为违法医药广告藏身之地[J].中国药业,2007,16(2).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3.

新媒体与社会信任 篇4

一、信任、信心、信念

由于信任是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乃至人天秩序的基本因素, 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都介入了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 并形成了如下几个共同视角:

一是在道德论视角下, 信任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念, 是基于人伦、情感和交往形成的一种“托付”。“我信任你”意味着“我把自己托付给你”。这种信任观既扎根于日常生活体验, 也为一些经典哲学和神学所认同。在日常生活, 寻求可信任的人和让自己成为可信任的人乃是我们基本的渴望和冲动, 即使陷入轻信和迷信也在所不惜;而从神性或人生之超越性上看, 信任是“神恩”或善在人性中的显现, 是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所称的人之为人不可破坏的“本真伦理”。

二是从经验论视角看, 信任是一种基于既往知识、经验的一种心理定式和行为惯性。“太阳照常升起”、“他素来诚实可信, 这次也不例外”、“他们依旧以腐败的方式运作, 依旧在事关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说谎”, “他们一直幻想通过宣传而非品质获得成功”。这种信任实际上是政治学者沃伦所称的“纯预期性解释”, 可以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结构, 也可以外化为对制度规范的期待和依赖。前者是指信任的自我强化和凝结, 直到沉淀为某种心理成见——我就信任 (或不信任) 他!后者是指信任的制度化、程式化和规范化, 直到形塑成一种制度理性——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言, 我们应该设计一系列的政府制度, 即使流氓占据政府职位时, 我们也相信他将为我们的利益服务。

三是基于功能论视角, 信任被归结为一种利益交换和社会资本。我之所以信任你, 说到底是因为我期待你为我或我们的利益行事, 或者说信任可以让我们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相遇、协商和合作。因此, 信任就是风险投资, 就是可以生产、流通、增益、损耗的社会资本。如是利益导向的信任观, 不高尚却真切、实在:信任作为社会资本可以直接创造财富和价值, 亦可与财务意义上的运营资本相互增益和转化。事实上, 财务上的破产尚可挽救, 信任破产则往往意味着彻底倾覆。就此而论, 信任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体最宝贵、最伤不起的财产。

在对信任的理解上, 道德论强调了人性、超越性和托付, 经验论强调了心理定式、行为惯性和制度理性, 功能论则更看重社会资本的创造和转化。而以融合的视角看, 信任在功能层面意味着对利益、行为和制度的信心, 在价值或超越性层面意味着对人性、神性、伦理和理想的信念。以危机中的信任救赎为例, 危机管理者应同时做好功能层面的信心加法和价值层面的信念加法, 前者好比修复断桥, 后者有如再续灯火。

二、信任危机与积极信任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走得更远一些, 他提出信任乃是人类的“本体性安全”需求, 是人类给自己开出的药方, 以缓解与生俱来的“存在性焦虑”。吉登斯把信任问题上升或者说还原至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上, 强调了信任作为人的在世条件、生命价值的终极意义。通俗地说, 大多数人都难以承受无人可信、无人信任的生活处境和“存在性焦虑”。

这也大抵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组织务必守住自己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底线, 如是底线关乎人们的本体性安全。一旦此般安全感幻灭, 焦虑笼罩了现实生活和内在的生命图景, 人们就可能无可挽回地疏离、背叛、反抗那些辜负信任的组织。

糟糕的是,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陷入了信任困境。他提出了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来源——时空分离、脱域和“知识的反思性”, 而这三者都加剧了信任困境。在现代社会, 时间不再与特定的空间相对应, 全球共享标准时间, 空间的边界被打破, 陌生人远距离、大规模地相遇;每一个主体都不得不把自己从既有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 并不断地让自己嵌入到陌生的社会关系里去, 这种脱域或抽离导致现代人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处都像是观光客或流浪者;海量的知识生产和革命性的知识创新使现代社会处于持续、剧烈的变迁之中, 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切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不只是吉登斯这样的社会学家, 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由血缘、地缘、文化和宗教提供的传统安全感、信心和信念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心理上, 人人都背井离乡。我信谁、谁信我和“我是谁”一样, 成为现代社会直指心性的一个基本问题。

新媒体改造了人类的时空观、社会关系以及信息、知识的生产方式, 也因此放大、加深了信任危机。我们已经见证、体验了如下变革:新媒体把时间压缩到“实时当下”, 人们翻滚在信息之瀑中, 浅思考、浅交往、急于行动、急于成功;新媒体把空间扩充到“无远弗届”, 我们都站在广阔、平坦的世界广场上, 大声喧哗, 各自孤独;新媒体推动了无量无边的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分分钟都有头条新闻, 每刷新一次屏幕都可以看到一个新世界。在变革的激流中, 自我认同尚且不易, 何况对他者义无返顾的托付?相见易、信任难的时代到来了。

一如前述, 信任原本是德性、神性、行为、利益、规程、信心和信念的多元汇聚与整体性凝结, 关乎生命的本体和存在的理由, 如今却窄化为对特定利益机制 (比如消费契约) 和规程 (比如制度体系) 的依赖与托付。“人对人的信任”和“人对超越性价值的信任”被弱化了, 只剩下功能层面、实用主义的“人对系统的信任”在维持社会关系。实际上, 当人际信任越来越脆弱, 超越性价值变得杳渺难觅, 利益实现机制和硬性规程就成了人们不得不选择的依靠。

吉登斯把“不得不”的信任称为消极信任, 把人们主动创造、心悦诚服的信任称为积极信任。显然, 良性的官民关系、民商关系应当筑基于积极信任。如果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把利益和规程上的信任也放逐了, 连功能性的消极信任也辜负了, 信任危机就会全面蔓延, 政治、商业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就会动摇乃至倾覆。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将是信任危机的受害者, 承受高昂的信任成本和无以摆脱的“存在性焦虑”。

三、对话与重振人际交往

积极信任是再造美好人生和社会团结的基石, 是构建能动的政治、能动的商业和能动的社会的前提。令人沮丧的是, 现代社会把美好窄化、错解为繁荣, 人们丧失了对友谊、理想和超越性价值的主动追求, 陷入了成功学式的物质主义、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和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面对现代社会的精神萎靡, 以吉登斯为代表的很多思想家都主张重建现代性, 他们拿出的重建方案是协商、对话。

信任正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天”对话的结果。当然, 这个结果又可转化为对话的前提。吉登斯主张培育多级、多维的“对话民主”:个人生活世界、人际之间的对话;社会运动和民间社团打破等级制度和权力垄断, 表达多元利益关切;在国家层面, 政党、政府和公众基于程序正义, 通过协商、参与成就政治信任和决策合法性;全球对话, 即建立“世界主义的民主”, 以解释和解决世界性风险问题。

此中, 吉登斯最看重的是个人生活领域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提炼、抽象出一种纯粹关系, 即抛开外在标准和条件, 人与人之间基于开放、平等、诚实的对话建立的交往关系。纯粹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原型”, 即我们“本来如此”、“理应如此”的交往和关系状态。正是这种纯粹关系孕育着积极信任, 让我们靠近彼此、克服焦虑, 促进自我认同和相互协作。在吉登斯看来, 重振人际交往, 培育纯粹关系和积极信任, 进而将之扩大到政治、商业和文化诸领域, 乃是缓解现代社会危机的一条重要出路。

在一定意义上, 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吉登斯的理论设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以商业为例, 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 企业与公众的人际交往既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当交往的技术障碍被破除后, 要看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开放、平等、诚实的价值观, 是否拥有对话以建立纯粹关系、积极信任的勇气和智慧了。倘若企业仍以宣传、投放乃至“水军”的思维挺进新媒体, 就糟蹋了对话机遇和信任资本。

顺应新媒体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 篇5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新媒体浪潮的到来,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应“因时而变,顺应潮流”。新媒体,以它强大的交互性和爆炸式的传播效果,为政府施政、民主监督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由此,不仅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让“行政行为晒在阳光下”成为新常态。因此,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创新社会治理,是势在需行之举。

与时俱进,让社会治理“主动积极”。所谓“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让政府工作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问政于民的“网络问政机制”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网络问政”,不仅能有效广泛地传递政府决策,更能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重大事件的决策中来。然而,各地“休眠网站”的存在,让群众对“网络问政”产生诸多质疑,“作秀”、“形式主义”已然成为“网络问政”的时代标签。因此,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变化,由“被动”变“主动”,开通微博等网络沟通工具,耐心倾听网民声音,积极做好信息处理及反馈,才能让网络问政实至名归。

开诚布公,坚持社会治理“阳光透明”。新媒体开放自由、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切实有着增强沟通、舆情引导、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也存在歪曲事实、错误引导、欺骗欺诈等弊端。但是,面对质疑、批判或否定等网络负面信息,如果只是用传统的堵、封、杀的方式,一味逃避问题、推卸责任,只会抹杀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让事态进一步恶化。频繁见诸报端的“群体性事件”,背后不正是部分地方政府“遮掩事实、心存侥幸”的心态在作祟吗?因此,以“开诚布公”的理念,结合新媒体的优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阳光透明”的政务公开,让群众了解政府;以“阳光透明”的信息公开,获得社会的信任。

广开言路,实现社会治理“规范高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重庆交警官方微博就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理政”的代表。官方微博中,开设了“关注百姓”、“服务民生”、“温馨提示”等栏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百姓私信询问,对群众提问、建议,不仅及时回复,还根据群众意见对各项工作进行优化及规范。“微博”不仅成为市民与政府的沟通平台,更成为地方政府接受群众监督的窗口,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因此,把握新媒体特征,畅通渠道,广开言路,聚贤纳言,为社会治理规范化营造良好条件。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6

社会化媒体营销无疑将改变传统营销。大家较为关心的是,营销在此时应作何种改变。当营销不得不直接面对消费者时,作为营销者,我们该如何应对?在社会化网络中,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潜力如何?这些问题,涉及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根本,但似乎还都没有标准答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位于中关村SOHO的北京微梦广告有限公司,对赵充进行了专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作为一家社会化媒体营销服务机构,微梦总经理赵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会化媒体传播最大的特点是:用户的主动参与互动,以及内容的提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网络的高曝光量,引发网友的关注。对于品牌的传播,不再是以往的简单曝光和到达,更多的是引发大家的讨论和参与,这样才能够让品牌及产品占领消费者心智,在其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而不再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角色。”

关于为何选择在社会化媒体营销这个领域发展,赵充总结了两点: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就职于新浪网,一直在研究社会化媒体营销;另一方面是顺应市场大趋势,主流的网络人群,其用户习惯开始向社会化媒体转移,由受众决定传播营销的战场。就目前互联网情况而言,社会化媒体层出不穷,各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也各有特色。从全球来看,facebook、twitter都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但从国内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以及国内网友的用户习惯来看,微博是最重要的阵地,尤其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主。新浪微博影响力大,以公知、名人为首的核心用户,使得该平台的活跃度持续走高,这也使得品牌在该平台上可作为空间较大;而腾讯则借助自身客户端,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但对QQ的依附性较强,单独的活跃性响度较弱。整体来看,用户参与度稍弱。但未来潜力很大,可以作为社会化媒介选择的有效补充。同时,在微信营销上,微梦也是业内最早进行实践的营销机构。尤其是微信的LBS功能,给了营销者很大想象空间。

探寻微梦观点 聚焦“人性化营销”

微梦观点里提到“人性化营销”,对此,赵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化媒体中,每一个账号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在网络上包括现实中生活的喜怒哀乐均可从其媒体行径中查询到,作为以人为存在的平台,他们更乐于参与到与“人”的对话和互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样的效果,“人性化营销”必不可少。只有企业或者品牌把自己作为有性格、有特色的“人”来看待,才能更好地和用户进行对话及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让用户获得互联网信息价值,增强彼此间感情交流,提升黏性。

助力提升客户品牌形象 实现社会化媒体整合营销

微梦广告会将品牌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全网媒体进行传播扩散,运用多重方式,进行相同诉求及内容的多平台曝光,而微博最为即时性及互动性最强的媒体,则起到短期引爆的效果。利用官方或草根资源,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范围和跨平台的传播扩散,达到多平台联动的效果。

微梦广告服务过的大量品牌及电商类客户,比如IDo、吉野家、国美电器、阿狸、美国运通、银联、1号店、酒仙网等,以及影视娱乐媒体类客户,比如新浪、搜狐、网易,优酷、乐视,PPTV、暴风影音、《谍影重重》、《超级战舰》、《三傻大战宝莱坞》、《危险关系》、《北京青年》、东方卫视《声动亚洲》等。IDo情人节的推广便是借助情人节期间,同名电影《我愿意IDo》的上映,进行品牌以及主打产品香榭之吻的传播,利用了多平台以及多重传播方式,如微话题、微活动、APP传播、微访谈以及线下观影活动等,短期内对品牌起到了较好的曝光,并对店面产品销售也带来了较高的提升。

“微易互通”平台优势显著 实现社交网络精准广告投放

微梦广告是国内领先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机构,为客户提供社会媒体营销的一站式服务。在多个社会化媒体平台提供如下服务模块:市场调研、数据挖掘、营销策划、自助社会化媒体资源购买平台、APP开发,游戏化会员体系、舆情监控、营销效果评估等。公司对于创意和技术非常看重,赵充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创意和技术,如同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社会化媒体平台,内容为王,好的创意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而技术,尤其是基于大数据的挖掘处理,能够帮助广告主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找到精准的目标受众。”

据介绍,微易互通是新浪微博基金唯一投资的第三方社会化媒体精准营销平台,平台上的媒介资源涵盖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美丽说等五大平台资源,并包括名人和草根两大类人群。微梦认为,只有对的内容到达正确的人群,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故账号本身的数据分析就非常重要,这对传播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微易互通产品中针对账号资源的数据分析可谓多维度并行。账号粉丝的多重维度分析(性别、地域、活跃粉丝率)、账号发布内容的分析、传播效果的分析等,能够为企业主在进行社交网络精准广告投放时,达到事前预估、事中跟踪,事后分析的效果。

中国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在社会化网络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化网络就是关系网络。但这种关系网络与以往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网络有所不同。在社会化网络中,关系可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小的成本得以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关系分隔度在缩短(小于传统所谓的六度分隔)。另一方面,相对于关系拓展,关系维系也变得日渐网络化,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网络初期的虚拟关系的维系,进而还把越来越多的现实关系也搬到网络上来维系。

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首先,因关系网络中沟通的便利,由用户主导并创造的信息得以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化网络平台上轻易被发布和传播,导致企业及其产品的透明度空前增强,且这种透明化是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的;其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正逐渐回归人际关系网络(或社会化媒体),而企业曾长期依赖的传统大众媒体,其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中,以往企业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单向传播的效率大大降低,现在消费者更愿意在社会化网络上与企业进行直接的双向互动;最后,消费者越来越集中于社会化网络,导致营销面临碎片化:快速变化和海量信息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的个性化特色的需求呈现、千奇百怪的信息反馈,都使营销越来越细碎,操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赵充说:“中国社会化媒体营销市场盘子很大,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很多家公司进行竞争,随着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同时,市场也会更加成熟。受众决定战场,新生代的媒体消费习惯和传统的消费习惯不同,在网络媒体上花的时间会更多,现在整个大趋势是,传统预算向互联网转,传统互联网预算又在向社交媒体转,包括传统媒体也在往电子化运作,这是市场大趋势。另外,社会化媒体的自身特点使得此类媒体的传播方式、营销手法,以及受众的参与度,对于品牌的营销效应都与传统媒体传播完全不同。新浪总裁曹国伟说:‘哪怕革了新浪的命也要做微博’,充分说明数字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社交媒体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 篇7

一、新媒体新闻的演变

(一) 新媒体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 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人类历史发展中, 信息传播最初经过肢体、口头、文字、电子以及网络几个阶段, 传播载体先后发生改变, 从最初的纸质媒体、电视广播媒体逐渐发展到当前的新媒体。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互联网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新媒体的诞生, 集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其在理念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不仅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便利,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信息质量。通过新媒体, 人们可以更加自由、便捷地了解新闻信息, 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资源, 这对于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 新媒体传播特点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而言, 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以往媒体消息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 而新媒体则是基于互联网, 通过网络传播、手机传播和互动电视传播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新媒体出现不久, 以其独特的优势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并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2]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互动性强。新媒体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 所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拉近了消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 推动了地球村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传播, 人们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获取更加便利。第二, 即时性强。新媒体信息传播, 赋予了新闻即时性特点, 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更高效,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新闻的具体发生情况。在当前信息时代下, 很多大型新闻消息均是通过新媒体传播, 如微博、贴吧和论坛等网络平台, 可以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为社会舆论的产生提供了空间。第三, 开放性强。新媒体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 所以在消除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同时, 也大大拓宽了新闻传播渠道。 以往新闻更多的是由政府部门控制, 这对于新闻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则进一步消除了这种局限, 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取新闻信息。

二、新媒体新闻的社会舆情表达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媒体新闻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社会舆情表达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新闻只能通过新闻发布机构和政府部门发布, 新闻受众并不具有信息选择性, 不能将信息反馈给信息发布者, 受到极大的限制。[3]

在新闻传播中, 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的新闻难以有效满足受众需求的情况下, 新媒体新闻应运而生。[4]新媒体新闻传播中, 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同时将信息反馈回去, 并且传播更加广泛, 影响社会舆情表达。新媒体新闻由于自身特性, 交互性较强, 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社会舆情。这种社会舆情通过微博、 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从而引起更多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和交流。

尤其是近些年, 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崛起, 致使人们身边很多新闻消息被曝光出来, 在网络平台上获得的关注和交流, 从而形成舆情。例如, 网络上郭美美炫富、叶良辰事件, 均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舆情, 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是这种网络和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 使社会大众有了极大的参与空间, 而且参与方式和渠道区域多样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舆情表达。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大众新闻获取的方式和渠道, 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新媒体新闻的演变和发展, 对于社会舆情表达而言, 产生了更大的推动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兴媒体逐渐衍生出来。较传统纸质媒体而言, 新媒体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在新闻信息的发布和信息反馈、互动中, 效果更加突出。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媒体, 无论是在新闻发布还是传播中, 网络媒体的时效性特点较强, 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解到新闻消息。近年来, 新闻媒体移动化的发展, 使网络新闻交互中的社会舆情表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媒体不仅可以以多种方式来传播新闻信息, 还可以进行现场直播, 其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媲美的, 它赋予了社会舆情表达新的内涵。由此, 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展开分析, 客观阐述新媒体在社会舆情表达方面所突显的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演变,社会舆情表达

参考文献

[1]党路源.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6 (19) :6.

[2]卢胜南.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17 (9) :105-106.

[3]刘华欣.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机制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知识, 2013, 22 (3) :10-12.

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 篇8

新形势下提升与新媒体沟通的重要性

(一) 提升检察机关社会沟通能力是司法公开的要求

现代法治理念要求, 司法应该具有公开性, 正义应该是看得见的正义, 公民知情权必须保障。司法公开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社会沟通。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表达、争辩等多种能力, 沟通的目的是了解别人和让别人了解自己。在新媒体时代, 任何个体和团体都是媒体参与主体, 媒体成为社会沟通的最有影响力的平台。

(二) 提升检察机关社会沟通能力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不仅使新闻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而且人人都有“麦克风”、互动性大大增强。在新形势下, 政法机关面临着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如果对网友的诉求无动于衷, 对网友的批评不闻不问, 对热点法治事件漠然置之, 就可能引发网络舆情, 给政法工作造成被动局面。网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 还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 提升检察机关社会沟通能力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举措, 也对检察机关进一步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改进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应该坚持开门搞活动, 认真听取包括网络意见在内的各种建议, 切实把问题找准、把原因剖析透、把整改措施落实好, 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努力把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检察机关应对新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理念落后, 认识滞后

部分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没有意识到网络也是民意沟通、疏导情绪的渠道, 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强大力量, 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对负面信息的危害估计不足, 认识不到网上的小问题可能引起大风波, 存在麻痹大意现象, 认为本辖区和现在舆情风平浪静, 没意识到现代网络媒体的无地界性和后续发酵可能性。

(二) 方法陈旧, 应对不足

部分检察干警不研究舆情传播规律, 网络应用技能掌握不好, 遇事有畏难情绪, 应对舆情无从下手。手段也只停留在封、堵、捂、盖、删等简单的方法。危机意识淡薄, 遇事反应迟钝、表态不及时, 信息不透明, 甚至出现失语、乱语现象, 不当的处理方式反而引发媒体的质疑和炒作, 引发信任危机。

(三) 人才缺乏, 制度欠缺

有部分检察机关没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没有具体宣传人员, 没有相应的技术检测手段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 网络舆情收集手段相对落后, 应对措施启动相对滞后, 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不健全, 民意沟通机制形同虚设, 没有舆情风险的预防机制, 没有形成风险评估、舆情监控、应急响应、事件处置的一整套长效工作机制。没有落实宣传人员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没有形成宣传工作网络等。

检察机关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打铁自身硬

从办理好每一起案件, 制作好每一份法律文书做起, 保证案件从程序到实体都不要出现瑕疵,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办案风险评估制度, 重视办案安全, 文明办案。对重点案件建立舆情档案, 研判其以后是否可能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而引发舆论危机, 及早防范。

(二) 坚持检务公开

透明度决定公信度, 要通过开展检察机关开放日、各种宣传活动等, 让社会各界了解检察工作、理解检察工作。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 创新新闻发布形式, 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强化检察机关自有媒体信息发布功能, 建设好检察机关官方网站以及官方微博, 打造“阳光检察”新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新载体, 及时发布重要检察新闻和公开阶段性的工作成果及典型工作经验、推出的新举措、新机制、查办的重大典型的案件等。

(三) 加强培训, 建立机制与队伍

积极建立新媒体沟通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机构, 成立专门的涉检舆情监测评论队伍。认真组织干警进行信息化科学技术培训和新媒体基础知识培训, 提高干警加强新媒体沟通能力建设的自觉性;认真研究制定应对涉检舆情的预案, 及时收集涉检网络信息, 定期发布舆情通报;掌握涉检舆情的发展及媒体关注焦点, 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 释法说理, 回应民声。

(四)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9

1 新媒体新闻传播溯源

新媒体新闻是指在不同于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发布的新闻, 主要是在各种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平台上发布, 所以新媒体新闻在范畴上大致等同于网络新闻。谈及网络新闻的产生, 就要追溯到我国互联网技术演变的历史。互联网技术在20 世纪末传入我国, 并随着计算机硬件一起发展, 出现了网络社区、论坛以及各大门户网站, 这些网络平台成为了最初的网络新闻的发源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硬件条件的改善, 人们接触网络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如今新兴的移动网络科技技术和越来越容易操作的移动设备端, 人们对网络新闻的接触更加频繁, 并且已经养成了一种互联网阅读习惯。互联网环境下, 新闻的传播讲究时效性和交互性。所以, 无论从新闻的内容还是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上都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不同。网络新闻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了碎片化、速食化的特点, 为了迎合人们快速消费信息的阅读习惯, 网络新闻在编辑上也呈现出了短平快的特点。

1.1 新媒体赋予网络新闻的特质

简单来说, 新媒体的语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环境, 并且新媒体所制造的新闻无疑更贴合当下快节奏社会里人们的阅读习惯, 因而, 新媒体新闻对传统的媒体新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新媒体里, 新闻的制造几乎是不停歇的, 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场所的限制, 所以新媒体的新闻具有流动的特点,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有不同的新闻填充, 在互联网的时空里几乎没有留白。而这一操作模式, 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有一个相对来说更漫长的生产周期, 包括素材的收集、撰写以及排版, 到最后的出版, 都受着时间的约束, 并且在每一个生产周期之间存在时间上的空白。比如对上一篇新闻进行后续报道, 就不能直接接着报道, 而是要进入到下一个生产周期才能实现。而新媒体则解决了时空上的空白的问题, 上一条新闻和下一条新闻的生产完全可以无缝衔接, 不留空白。同时, 这也是网络新闻之所以更加碎片化传播的原因之一, 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留给人们去收集完整的信息, 因而只能进行片段式的报道, 最后可能会形成完整的信息, 也可能没有完全报道。具体来说,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新闻报道的完整性方面。从本质上来说, 传统新闻和网络新闻都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资讯为目的的传播, 但从表达形式和传播效果上, 却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新闻媒体更加注重报道的完整性, 在编辑信息的时候更多的会从新闻要素是否齐备的角度出发, 因为在传统媒体的认知里, 编辑的任务是信息的输出, 而读者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所以, 对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的追求体现了这一点。而完整性和要素是否齐备在网络新闻中并不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 信息泛滥, 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抓住读者, 就要快速准确地出击, 对信息进行消化, 尽量选择读者感兴趣的角度来报道。所以造就了网络新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 网络新闻提高了新闻的扩展性。传统新闻的报道范围实际上是受到限制的, 比如报纸有版面大小的限制, 而电视节目则有时长的限制, 所以, 新闻报道都是节选之后的结果。但网络媒体则几乎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没有所谓的版面, 它可以是无限延伸和扩展的。另外, 网络新闻的报道呈现出块状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一条现实中完整的新闻在网络媒体的报道则很可能不会一次性完整报道, 而是通过多次滚动报道的方式, 同时, 让读者和其他媒体参与, 最终, 在多种角度的报道的集合下才有可能获得事件的全部报道。

3) 新闻报道的原创性更可能引发争议和质疑。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的身份是比较容易确定的, 但在数字化的网络语境下, 新闻的来源很可能难以厘清。因为新闻报道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很容易复制和粘贴, 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经过多次传播, 加上如今缺乏对网络新闻报道的著作权的保护, 几经转发的新闻很可能无法判断源头的所在。这也是网络媒体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因为欠缺对原创的保护, 造成了信息很容易被转发, 在模糊了原创作者身份的同时, 也不断制造者同质化严重的信息, 不仅导致网络信息的数量大量增加, 而且同质化严重的信息反而降低了阅读质量。另外, 在没有鼓励原创的创作环境下, 也容易形成浮夸的创作风气, 过度追求新闻是否有吸引力, 而不是新闻是否有价值。

1.2 新闻制作的网络化

以往的新闻按照传统的素材的收集和编辑的流程来完成创作, 如今借助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 创作新闻的效率更高, 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新闻表达形式。网络媒体能够承载多媒体的表现, 因而, 新闻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的选择, 包括视频、音频、图画等手段。网络化制作的新闻相较于传统的新闻的表现形式, 更加简单直观地报道新闻, 同时, 网络化的表现形式也更贴合人们当下的信息接收的习惯, 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另外, 网络化制作新闻还意味着新闻的来源可以是来自网络的, 大大扩展了新闻素材的收集范围。

1) 制作方式更加多样。传统媒体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常需要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完成报道。而在网络时代里, 新闻的制造场所范围已经扩大, 现场第一手的素材可以不用亲身去收集, 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数据的搜索既可获取。同时, 网络媒体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 能够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并且可以跟踪事件, 进行实时报道。从这角度来说, 网络媒体报道新闻更有优势[6]。

2) 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网络世界的信息和资源非常丰富, 线下所获得资源则相对有限, 并且获得的成本也更高。当事件发生之后, 网络媒体可以及时做出反应, 并且可以快速检索出与事件相关的信息, 包括事件的历史背景、未来预测等。网络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可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 并且形式多样, 表达手段也更加丰富, 因而, 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反应, 对事件进行专题报道。

3) 网络新闻表达舆情的能力更强。网络媒体的新闻可以通过分享链接地方式从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进行传播。这种舆情表达的能力是传统的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不仅是传播新闻, 而且也传播了新闻以外的信息, 比如对新闻的舆论倾向等。

4) 网络新闻可以借助数据库等技术进行制作。一方面,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世界里存量巨大, 它所提供的素材的量是传统的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 网络新闻的制作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对素材的处理效率。比如通过办公软件对历年的数据进行整理,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数字化的结果也能很快加以应用。最后, 利用计算机技术, 可以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大数据, 判断用户对信息的偏好和兴趣, 从而为编辑提供角度。

2 多媒体新闻的受众特质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主要阵地已经出现了由电脑客户端向手机移动客户端转移的趋势。移动新媒体是当下的重要趋势。新媒体在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比如腾讯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产生新闻的主要场所了。新媒体新闻在这种浪潮下正在经历自身的沉淀, 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链, 包括素材的来源、新闻的编辑、排版形式以及最后的发布, 环环相扣, 并且在内容、表达形式和特点上与传统媒介有相当大的区别。随着网络新闻的规模越来越大, 也成为了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对象。可以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新闻的大趋势也难以逆转了, 所以应当研究它的特点, 加以适应。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 人们的阅读习惯被改变。传统的读者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 有意见也无法直接表达, 在网络平台里, 读者和新闻发布者的身份是可以互换的, 读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同时, 二者的互动增加。网络新闻的阅读者可以及时反馈对新闻的看法, 甚至以原来的报道为素材发布自己的“新闻”。

交互性的特点也凸显了对读者的反馈的重视。在传统新闻的传播中, 阅读更多的目的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而在网络新闻的阅读中, 读者更多的是出于某种心理需求, 比如好奇的心理、求知的心理等等, 反而不一定要求新闻有很明显的价值。从心理需求层次来说, 读者最大的兴趣点是在生存信息, 其次是安全信息, 分别对应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的需求。

新闻传播在交互的双方之间进行可谓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最开始的新闻就是在论坛、社区、门户网站上发布的, 用户通过相应的操作可以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看法。甚至在一些场所下, 很难判断读者和信息发布者的身份, 毕竟读者可以根据原来的报道进行再次创作, 而读者的意见反馈也可能为编者提供丰富的素材。

3 新媒体新闻的不同舆论表达

网络新闻的一大特点是交互性强, 在一种相对平等和开阔的语境下, 新闻的产生者和读者并没有稳定的关系, 不像传统新闻在编辑和读者之前存在既定的鸿沟, 读者也可以作为创作的主体, 发布新闻, 而编辑也需要从读者哪里获得素材, 并且也有以读者身份参与讨论的时候。这种颠覆的编辑和读者的关系更加适合当下的媒体语境。目前, 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已经是大势所趋, 学界对此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在原来的新闻学的学科下增加了诸如网络新闻传播学等分支学科。这是理论和实践相互配合的过程。

反观传统的新闻媒介, 十分重视设置议程。当媒体对事件进行系列报道, 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 这样的新闻的传播效果很大, 能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 人们面对信息缺乏足够的选择的能力, 同时, 也缺乏自主建构信息的能力, 所以, 通过网络媒体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 构建一个完整的事件体系, 从而减轻人们阅读信息的难度。而在重构事实的过程中, 也会带入编辑者的主张和倾向, 这就是新闻的舆情表达。

在交互的网络媒体平台上, 舆情表达的主体可以是编辑者也可以是读者。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发言的权力。在传统媒体的世界, 发言权是被掌握在少部分社会精英的人群手中, 大多数人是没有表达主张的机会的。而网络媒体则为大众舆论的表达提供了机会。

在发言权更加分散的网络媒体中, 也有议程设置。因为网络媒体还是存在意见领袖, 它们在互联网中最具有发言权。同时, 政府和网站都有自己的主张要维持, 所以, 也会对网络新闻中的舆论导向件进行控制。所以当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公共事件的时候, 就会出现议程设置, 来引导舆论。在一些自由的语境下, 最有话语权的主体可能是多方的, 他们会处于自己的利益为自己发声, 并试图获得更多的舆论支持。不同的利益会出现不同的诉求, 而这些诉求的表达如果缺乏议程设置, 就会形成媒体报道的盲点, 用户难以获得信息的重点。而设置得偏激或不当, 也会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所以, 在群体事件中, 应当设置客观理性的议程, 尽量客观地从多个角度诠释事件的真相, 最符合大众的利益。

摘要:以新媒体为立足点, 主要对新媒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梳理, 并重点探讨了新媒体新闻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 以及它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新媒体平台拥有传统媒体平台所不具备的时效性和交互性, 因而在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上是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 鉴于新媒体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也越来越有力量, 因而, 探讨它对社会舆情的影响和导向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媒体,全媒体,社会舆情

参考文献

[1]张泽.企业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与策略探究[J].科技传播, 2015, 7 (24) :12-13.

[2]李妮.网络新闻发展中的瓶颈与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 .

[3]李星静.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把握[J].新媒体研究, 2016 (2) :82, 97.

[4]刘佳伟.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法制建设研究[J].新闻战线, 2016 (3) .

[5]张骋.论网络新闻的后现代性[J].编辑之友, 2016 (2) :54-57.

[6]朱树娥.从大众明星恋情公开新闻浅谈网络编辑素质要求[J].传播与版权, 2016 (1) :106-107.

[7]张洪雪.网络新闻标签在传播中的负面影响[J].新媒体研究, 2016 (3) :21, 34.

[8]陈瑞昌.网络新闻的特征及其发展[J].江苏教育通讯, 2004 (1) :38-42.

[9]高云.中国网络新闻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7) :27.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10

新媒体视频与传统电视视频有所区别。由于用户屏幕大小和带宽的限制,新媒体视频码率低、画面小、封装格式多为MP4、Flv等、编码类型以H.264等高压缩格式为主, 而标清电视视频则码率高,收录封装格式多为ts等传输格式、编码类型为MPEG-2等。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处理新媒体视频的系统与处理电视视频的系统有所不同。

电视视频系统多采用大洋、索贝等专业系统和设备,而新媒体视频的系统相比要更开放,可以与三层架构的新媒体编辑加工系统充分融合。新媒体视频承载的内容多为新闻等时长较短类型,画质要求相对不高,新媒体视频也可以存放在常规的计算机共享盘内。

第一个场景:新媒体视频素材来源。

视频的素材多是自主收集或购买的视频片断,以及从电视台收录的内容。收集的片断可以通过界面导入系统。收录工作则可以利用收录系统自动进行。视频子系统的第一个重点 是收录环节。考虑用户的需求,如果用户从不同的地点自行收录类似的节目,适合汇总到收录子系统中。收录系统一般使用单独的IP网传播视频内容,如果接入信号为电视信号,则需要接入转换设备转为IP信号。IP网内的所有收录服务器都可以收到IP包并收录指定频道(本系统每台服务器可以收录4个频道),根据节目单编排收录时间,收录会定时开启,收好的原始文件保存在文件系统上。图1为收录节目单。

在实现中,为了方便进一步解码,收录的文件放在了共享的nas盘。一个两小时的标清节目存储占用磁盘空间大约3.5G,必须进行转码保存,转为MP4(H.264)编码后大小约为300-500M。

第二个场景:视频转码。

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户终端设备产品需求,视频节目有可能需要转换成多种码率、大小、编码格式和封装格式,转码子系统不可或缺。根据需求,我们设计了两种使用方式。

一种是松耦合的方式。需要转码的客户系统需要挂载共享nas盘或者传送视频文件到指定输入目录,子系统内的扫描进程根据配置自动将文件转换成所需格式放置在输出目录。转换的过程中还输出了截图、视频信息xml等。客户系统扫描输出目录,取走所需结果。图2为目录扫描配置项。

第二种是紧耦合的服务方式,客户系统和转码子系统通过api调用的方式传送参数,转换完成后服务系统会回调客户系统通知完成结果。图3为调用参数示例。

客户收到反馈后可以及时通知用户。这两种模式能够满足客户的不同层次需求。

第三个场景:活化视频内容。

如果系统中充满了几分钟到一、两小时的视频内容没有任何元数据或标签,标注可以查询的话,这个内容一定是僵化而没有价值的。视频内容的加工过程中编辑会拆条、剪辑视频,同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和标签、关键字等,也有可能配以截图和截图说明。编辑后的视频产品可以发布在流媒体服务器。这些编辑过的视频将来可以很方便的被查询和重复利 用。如果视频带有字幕信息就更好了,可以准确定位需要的内容。收录的视频内容的拆条、剪切、分段和注释(或者增加字幕信息)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视频内容的价值挖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将来在视频自动分段和语音识别、字幕识别技术逐渐成熟的时候,机器将可替代部分工作。

第四个场景:视频编辑流程中的技术细节。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11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强调的是影音文字的信息整合和用户的参与互动。

新媒体包括像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新媒体、微博为代表的新闻属性新媒体、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属性新媒体、直播和微视频为代表的视频类新媒体、知乎为代表的知识类新媒体等等。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价值、信任价值、审美价值多重优势,其不仅提供内容具有社交功能,同时会提供给用户更准确、真实、更有用的信息,而且格调更为高雅、审美品位更高,在传播过程中因此能产生更高的附加值。

二、新媒体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应分析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只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才能够薪火相传。通过新媒体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正确的价值立场,理性对待新媒体与现实的冲突,从本质上提升青年的道德素质与价值立场。

1、新媒体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因素

一是新媒体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率。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为特点的新形态媒体,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等技术渠道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与互动,不同于报刊、杂志等旧媒体传播方式。目前青年群体的智能手机、ipad等通讯设备已经有很高的普及率,浏览信息、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成为日常生活必备,青年群体对趣味性和易浏览的即时新闻信息更易接受,而对说教式、书本式的知识体系已产生了抵触心理,基于此通过新媒体在青年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能够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文件、精神思想及时传递到青年群体中,同时这种快速传播特点也成为吸引青年群体的一个必备要素。

二是新媒体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现代教育模式愈来愈重视教育环境的自由、教育模式的开放,与传统的教育培养相比新媒体教育更具形式感,也能够为青年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信息,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动画、虚拟现实等展播形式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以新媒体为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教育和宣传,开拓了青年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渠道,而这是校园课堂或讲座等无法达到的,青年群体更乐于接受,更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新媒体能够及时互动的特点也能够对青年的思想状况进行把握和了解。

2、新媒体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因素

新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打破了原有的权威新闻媒体机构对信息的垄断,导致众多虚假、低俗、伪科学等观念的传播,原本处于价值三观形成时期的青年群体对纷杂的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极其容易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迷失方向,产生浮躁心理和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也会影响到人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同时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也容易造成青年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西方自由化的思想意识让青年群体盲目追求实用主义,这些不利因素无形之中会让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淡薄,难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任何问题都要辩证看待,在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带来的优势,也要结合青年群体的成长特点规避新媒体的不利因素,在方法和观念上要取长补短,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从各个方面汲取力量,弘扬正能量,更好地开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借力新媒体,更新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的原则,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就是要让青年更加坚定踏实的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可以通过经验座谈、心得分享等常规化的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水平,在教育理念上要求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以此构建新媒体的传播环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性,同时用微博、微信等在新媒体空间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嵌入式教育,营造对话式交互情境以及推广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解决青年的学习问题,更要针对青年的就业创业、个人情感、业余爱好等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与青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

2、注重青年偏好,提升培育针对性

当下青年群体使用新媒体大多是以娱乐目的为主,并不能真正作为学习工具使用,并且许多高校宣传部门所开通的新媒体平台存在使用率低、互动性不强等现象,因此,针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设计感和趣味性,用音乐、声音、图片等方式吸引更多青年主动加入,将单调变为多样,将自主学习变为互动学习,其次新媒体平台的打造要避免程式化、枯燥化,将一些不易被青年接受的大理论变为浅显易懂的小模块知识,让青年能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满足不同青年的学习要求。校园微博、论坛等是青年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可以在微博上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平台,组织青年定期在微博上进行心得体会的发布,或者进行以此为主题的趣味直播,提升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率。

3、打造新媒体专业人才队伍

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要求要及时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对新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着重培养一批有高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以此来增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和专业性;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新媒体工作者之间的相互监督,提升教育的时效性;新媒体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与青年进行交流,或者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与青年进行互动,保证平台的持续运作、规范运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建立网络巡视制度,对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筛查,对有不良言行的青年及时改正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搭建健康平台。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是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一环,对青年的道德素养、人生理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普及给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社会都要站在青年发展方向上,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操作方式,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同时更要正确利用新媒体与青年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对错误观念及时纠正,让青年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学习中得到升华。

摘要:伴随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青年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多样思维,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内化影响,但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虚拟性、工具性易使青年产生价值主体化思想。本文主要探究新媒体在青年群体中利弊之处,并探索通过新媒体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能增强教育实效性路径,提升教育成效。

上一篇: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下一篇:做好做活时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