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社会功能

2024-10-18

媒体社会功能(共12篇)

媒体社会功能 篇1

0 引言

随着当今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QQ空间或者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生活情况并与他人进行观点交流,而这些社交平台上总能很容易地发现那个大拇指图标或那爱心图标,你只需轻轻点动它们,就可以实现点赞功能。点赞功能虽然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但是随着社会交流元素的丰富和用户发表内容的多元化,点赞功能本身也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何让点赞功能更加适应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需求,并映射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需要,本文试析之。

1 社会化媒体点赞功能的现状

在社会化媒体点赞功能初次出现于社交平台上时,用户仅仅是通过点赞功能表达对发布者的支持、赞同、欣赏等主观感情色彩,这些情感态度的表达不仅推动了社交文化的积极发展,也是成为点赞功能目前为止最基本、最广泛的基础功能。而随着点赞功能的普及与发展,点赞功能从广泛的大众群体逐步演变为当今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这样的,只有小范围的用户群体相互传递情感的模式。由于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发布者与点赞功能的使用者之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使“点赞”这一行为不仅被赋予了“调侃”、“开玩笑”等情感色彩,而且也被一些所谓的“宅男宅女”用于表达对朋友的关注。对于这种小范围的点赞群体而言,交流平台上的信息比较多元,从之前单一的感情交流到现在的微信平台成为商家网络促销的新地盘,再到众多粉丝可以在微博中直接表达对热门人物的看法。“点赞”这一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表达,因其内涵之深刻,不但已经能够反应大众群体对社会化媒体的态度转变,而且由于其简单易操作的特性,也为众多用户创造了一种快捷的表达情感的渠道,但是由于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多,虽然一方面促进了点赞功能的普及,但是也间接凸显出由于其机制完善速度过慢而引起的与社交文化的脱节等社会问题。

2 社会化媒体点赞功能的短板

2.1 容易产生网络欺骗交易

由于微信等平台出现很多商家的“集赞送礼”等活动,致使很多用户盲目投身于集赞大军,众多不法分子便通过这种方式向看似符合标准的用户索要定金,致使很多喜欢使用点赞功能的用户出现经济损失。这种商家尤其是没有得到官方认证的小企业,其安全性没有保障,往往通过诱人的奖励促使用户点赞并宣传,而奖励措施却往往以欺骗用户的“文字游戏”为主。

2.2 点赞功能太过单一

点赞功能发展到今天不仅仅需要传递支持信号、撒播积极情绪,也是在表达一种态度、彰显某种存在。当然,胡乱点赞,破坏文明,缺乏人文关怀等这样问题也出现在当今的社交环境当中。在社交平台中经常可以看到,亲人离世、自然灾害等悲事,但是下面居然不乏点赞者。这不仅伤害了遭遇者的感情,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严重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当然类似的这种行为也严重破坏了社交网络文明,这种行为不仅不时尚,反而是一种文明的倒退,是极度缺乏人文关怀、道德准则的行为。点赞在目前的社交平台上还仅仅是停留在生硬的数据上,其实,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见看出,点赞在当今所代表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所以,其表达形式应该顺应社交文化需要而有所改变和发展。

2.3 点赞功能的信息统计研究不深刻

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必将导致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社交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不仅是社会人文文化的导向,也是研究社交文化的最基本、真实的数据源。用户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点赞,可能的原因有时不仅仅表达着支持与拥护,同样也可能表达自己的关注,甚至也有可能表达着自己的愤怒与不满,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关平台并没有系统的利用点赞数据对相关社会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庞大的点赞数据,是用户的复杂情感的直接表达,开发些什么、如何开发这些点赞数据,将成为研究社会化媒体现状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 社会化媒体点赞功能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完善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监管机制

对于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集赞营销”等一类的网络诈骗形式,由于其经常以小规模的形式出现,所以,一方面需要广大用户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断关注社交平台的实时提醒,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大社交平台不断加大实名注册力度、加强举报响应措施并出台相对应的监管机制、对安全与信用度比较低的用户进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从而对破坏网络交流环境的不法分子以沉重的打击,创造良好、安全的网络社交与经营平台。

3.2 引入人性化设计

点赞功能目前仅仅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图标来实现,但是随着社交元素的多元化,点赞功能需要更加丰富的方式来体现。对于像QQ空间等这样只有小规模的点赞群体而言,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在微博中也显示出有众多的的设计朝着更加人性、便捷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点赞最基础的功能是表达某一问题受到了众多用户的关注,但是表达这一包含情感的关注却仅仅通过数字表达完成,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展现了点赞的数量,但是随着点赞次数的增多,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模式必将在多元的社交环境面前显得愈加吃力。所以,寻求类似于QQ空间装扮等人文方式,来改变点赞的模式将是十分重要的。

3.3 丰富并完善“点赞”的环境

完善“点赞”环境是基于用户使用习惯来实现的,“点赞”的基础含义仍然是表达支持,同意等积极情感,但是现在依然还没有如同点赞功能一样简单快捷的方式,来合理表达当遇到自然灾害或者亲人离世这样的信息时用户的情感,所以点赞功能的实现应该广泛的理解,其更多的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注与关爱,来传播人文社交文化的积极能量。相关社交平台可以配合更加人文的表达手法来增加图标的数量以实现用户表达更多符合点赞环境的情感。

3.4 完善数据统计,改善社交环境

点赞功能由于其简单快捷的方式,受到广大用户的使用与喜爱,区别于调查问卷,点赞功能则是一个更加高度概括的调查形式。所以在完善点赞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系统、详细地了解“点赞”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不仅是信息统计的需要,而且也将是改善社交环境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首先了解用户对某一信息使用点赞功能所表达的情感的具体内容,社交平台对这一类信息分类整理,从而将“点赞”逆向展开,使其形成类似于调查问卷的形式,更加精确地实现数据的统计和利用,并以此为基础改善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辛尔露.从媒介批评视野看社交网络中的点赞评论[J].东南传播.2014.

[2]邓高峰.“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微信“点赞”行为研究[J].青年记者.2014.

[3]李长起.“点赞”正当行[J].语文建设.2014.

媒体社会功能 篇2

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众启动,形成对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利器。总的来说,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影响舆论、设置议程、政治社会化和监督政府等五个方面。

1.传播信息

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它以源源不断的报道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变动,延伸了人类的耳目,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应付环境的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媒体把信息传播给全社会,不仅有助于消除隔阂,建立共识,而且有助于公民获取关于当前政治事态的信息,成为“有所知的公民”,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基础。

我们知道,媒体是进行政治沟通的有效工具,因为它比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更具优势。然而,政治沟通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播过程。根据拉扎菲尔德(Lazarsfeld)和卡茨(Katz)的研究,信息传播分为两个过程:每个群体的意见领袖(如教师、牧师和专业人士)谨慎地从新闻媒体获取政治暗示,然后他们在日常接触中把这些暗示和观点传给那些不怎么关心政治的朋友们,由此,政治信息就传播给了每个人。从这种意义上讲,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深入地影响公众往往依赖于这些意见领袖,他们是政府所必须触及、影响和说服的对象。当然,电视和网络在一宗程序上侵蚀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它们把政治消息直接带进千家万户。

2.影响舆论

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公众对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个问题所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的汇集,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各个群体的需求,可以为执政者及其决策提供信息和支持。作为公共权力代理人的现代政府,必须及时对公众舆论作出回应,否则很可能削弱或丧失合法性。

新闻媒体不仅是舆论的表现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对特定事件作广泛而深人的报道以及有倾向性的评论,引起公众对该事件的注意,并动员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就当前话题发表意见,大多数人的意见自然就形成了舆论。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通过信息轰炸和影像刺激,很容易制造出即刻的公众情绪和公众压力。当美国公众看到科索沃阿族难民的图片、洛杉矶四名白人警察对黑人罗德尼·金拳脚相加的镜头、美军机组人员家属哭泣的画面时,他们无需任何文字翻译和理性解释,便会产生情绪的冲动。这种冲动带来的是美国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政治行动的诉求。

在这种媒体制造的即刻公众舆论面前,决策者往往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极易作出错误的决策。1992年,在加州地方法院宣判白人警察无罪后,当地发生严重种族骚乱,布什总统大发雷霆,要求联邦司法部严惩四名白人警察;事实上,当时有多少美国公众(包括总统本人)知道新闻媒体对罗德尼·金被殴事件的扭曲呢?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媒 体对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正面报道,对机组人员家属的同情,使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昂;在这种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集体情绪的激发下,美国政府在中国释放其机组人员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而且威胁要向中国派航空母舰,以保护美国飞机在中国境内的侦察活动。

新闻媒体这种影响舆论的功能往往被各国政府用来进行政治宣传,力图引导舆论,使其决策获得公众的支持,或者改变不利于其决策的舆论。正是因为此,“媒体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观察者和信使了,它们更是政府里面的主要演员。它们制造、塑造并常常歪曲决策的信息基础”。

3.设置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 theory)认为,新闻媒体通过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够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由此可以设定社会的议事日程,并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迫使政府把这些问题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虽然政策问题不是媒体制造出来的,但媒体的新闻报道会使政府重新考虑问题的优先次序。就如美国前总统卡 特的律师劳埃德·卡特勒在《外交》杂志上所说的:“一个问题无论多么紧要,只要没有什么电视报道涉入,在白宫的日程表上就可以随便安排在哪个早晨。人们常常把它搁在一旁,先考虑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并要及时在下次节目中对此作出适当反应。”②许多研究也表明,媒体的宣传报道与公众的观念及政府的行为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新闻媒体设置议程的作用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变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战争初期,媒体基本上保持了一种合作态度;随着战争的越陷越深,新闻界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媒体对美军陆战队夷平越南村庄和美国大兵屠杀越南平民的报道,激发了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使得公众对越战的支持率急剧下降。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节目主持 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宣布越战不能取胜时,约翰逊总统清楚地意识到已经无法赢得公众对战争的支持,应当重新考虑对越南的政策。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曾指出,很多时候电视已经成了何种事件构成危机的判官。“电视宣布前南斯拉夫的解体,宣布巴尔干半岛的战争是一场危机,因此电视要不停地报道,导致克林顿政府必须为此做点什么。但是,(美国)的电视对卢旺达危机却没有报道,尽管那里的屠杀是惨绝人寰的。”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给西方国家政治生活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各种选举中,“问题”的比重增大了。这就是说,选民在投票时,不仅会考虑竞选者的政党背景,更会考虑他们对各类问题的具体态度;与此相适应,竞选者不再把重点放在党派之争上,而是紧紧抓住一些问题大做文章。1992年克林顿竞选的成功就是这方面一个范例。他在竞选中避开其对手布什得意的海湾战争等国际问题,紧紧抓住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内政问题不放。结果,布什虽赢得了冷战,却丢掉了总统的宝座。

4.政治社会化

几乎所有研究政治文化的学者都认为,新闻媒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社会力量。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媒体是人们获取日常生活经验之外信息的主要来源。各种新闻媒体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这种对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从而 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与态度。在美国,即使是三岁的儿童也能够在电视上认出总统,知道他们是国家的“老板”。

当然,如果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其他社会化机构(如家庭、教会)的教导相冲突,它们也可能不成功。在苏联,家庭对个人政治观点的形成比无所不在的媒体更有影响力。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前,伊朗的新闻媒体曾为国王所控制,试图培植对他的忠诚,但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从地方清真寺的“毛拉”那里得到指导,憎恶国王,媒体对此也无能为力。可见,媒 体并不总是可靠的,尽管统治者一直利用它来传播社会主导价值和文化。

5.监督政府

媒体作为一种批评者,它对民主政治良性运行的作用很早就为人们所公认。托马斯·杰弗逊在1787年就写道:“如果只剩下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无政府的报纸两种选择,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之所以需要媒体来监督政府,是因为公职人员可能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权利。不仅如此,随着政府工作的日益复杂化,渎职和贪污的机会也会成倍地增加。相对于其 他监督机构而言,新闻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传递信息迅速、覆盖面广;相对中立和清白;有批评政府的传统。

从实践来看,不少国家的新闻界历来就以批评政府、揭露官员政治丑闻为乐事。大到总统贪污渎职,小到议员的桃色事件,无不在媒体的注视之下。政府丑闻一旦被曝光,往往会激起全国的强烈反响,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轻则陷入困境,重则身败名裂。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往往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或“民主的看门 狗”。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鼓励下,中国的新闻媒体也开始监督政府,曝光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批评司法领域的不公。当然,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舆论监督不是独立的媒体依凭法律对政府进行监督,而是政府控制的,根据当前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有管理的舆论监督。

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 篇3

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声音。一项调查表明,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后,70%的人会再利用传统媒体验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如果主流媒体只是跟在网络信息后面跑,满足于在网上找选题素材,丧失了去伪存真的专业能力,沉迷于取悦迎合的自我定位,不啻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放弃。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主流媒体的作用不仅是传播信息,更有着强大的社会政治功能。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既要当时代变迁的风向标,又要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今天,身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场,主流媒体的“稳压功能”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时刻铭记“角色意识”,提供优质信息,而不是粗鄙媚俗;传播事实真相,而不是夸张炒作;彰显主流价值,而不是割裂社会共识;倡导社会互信,而不是放大对立误解;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迎合偏激情绪。

(范正伟文,摘自2012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媒体社会功能 篇4

政务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问政工具, 具有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处置危机等多种优势功能。在新形势下, 如何正确地利用政务新媒体的优势功能, 对社会治理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是一个应广受重视的新课题。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 围绕创新社会治理, 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李克强总理在做《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2016年的重要工作。

从1998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到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发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纵观中央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关于社会管理模式的表述, 可以发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化。[1]

所谓社会治理, 是指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政府、民间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相互协调, 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 以追求最大化的治理效能,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2]

相比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更强调发挥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一来必然更有利于化解当下社会转型所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 是政府探索社会管理模式理性的选择, 也是关键一步。

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可以说, 社会治理创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与必然选择, 有利于在社会转型期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和有力后盾。

二、政务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新兴媒体形态,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在中国, 政务微博自2011年起开始作为一种确保民众的声音被政府听见的新型载体出现, 之后政府部门又逐渐开始进驻微信、移动客户端等, 政府开始日渐熟练地运用新媒体这一重要平台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 与民众进行沟通互动。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政务微信, 日趋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媒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渠道。

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 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政务新媒体建设方面, 全国各级党政机关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据新华网发布的《2015年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显示, 2015年以来, 政务新媒体账号数量快速增长, 运营质量稳步提高, 呈现手法日趋新颖, 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政务新媒体“明星账号”, 得到了网民的高度肯定和积极支持。

伴随着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发展, 政务新媒体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随着“网络问政”不断走向深入, 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日益被广泛关注, 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挥。

三、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政务新媒体功能的发挥——以重庆市的实践与观察为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 我国已进入高速移动互联时代, 2016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 (2016) 》指出, 新媒体在2015年进一步嵌入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生活中, 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报告也强调, 网络舆论影响着政府决策和中国的政治进程, 中国新媒体战略传播力量在全球传播变局中凸显。可见, 政务新媒体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巨大功能不容忽视。

(一) 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据《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5年12月, 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已高达8.99亿。不可否认,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 移动终端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重庆, 近年来各级部门政务新媒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根据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处、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每月联合发布的《重庆微政务月度动态报告》, 已收录在册的全市已开通的部门政务微博、微信就有70余个, 官员开通政务微博、微信的现象也很普遍。其中, @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交巡警、@重庆网警等大批重庆官方政务微博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2016年6月23日, 重庆政务微博“永川组工”在“共产党员”公众号和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政务直通车联合发布的5月全国党务新媒体综合评价榜中位列全国党务新媒体榜第一名;“重庆交巡警”“微万州”“重庆共青团”等政务微信每月总阅读量可达上百万。

以上数据不难说明, 重庆政府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新媒体运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深厚的实战经验与亮眼业绩, 吸引了大批网民, 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庆各职能部门充分重视运用新媒体自身可视化传播的特征, 利用“两微一端”所发送的新闻信息, 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更加充分地呈现新闻内容, 调动市民的各种感官, 便于市民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 对于重庆政府信息的公开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加强舆论引导

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品的《2015年中国移动舆论场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移动舆论场渐成社会舆论生成、发酵的主要阵地。相较于传统舆论场, “两微一端”传播场域显性和隐性并存, 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传统媒体融合日渐成熟、依法管网理念继续践行, 移动媒体舆论场在信息发布、议程设置、舆情聚焦舆论场等方面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 如若处理不当, 很容易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 对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媒体对许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也越来越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 甚至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和危机的解决。以8月22日的重庆江北停电事故为例, 鸿恩寺电缆沟道起火导致江北多个区域停电, 3万居民处在8月酷热的高温中无法正常用电, 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事故一出,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立刻全力投入抢修力量连夜抢修, 并于8月23日下午在官方微博@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上发布信息告知受影响区域恢复供电的确切时间, 还在微博中表达了歉意, 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质疑, 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屏蔽信息或消极回应, 化被动为主动, 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市民因为40℃高温停电而产生的无助和愤怒的情绪。

在重庆, 甚至在全国, 诸如此类的“因政务新媒体及时提供信息, 帮助减弱或消除公众的恐慌解决危机”的案例还有很多。政府部门若能高度重视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积极壮大政务新媒体队伍, 主动引领网络舆论, 可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 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舆论引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三) 倾听民众呼声

政务新媒体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具有多元互动性, 不仅能将政府信息公开给广大民众, 更能将民众的声音反馈给政府, 从而达成有效互动, 推动政府与民众的良性沟通, 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重庆市借力政务新媒体倾听民众呼声的运用实例有很多。

据《重庆微政务动态月度报告》显示, 重庆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重庆平均月转发量超过3万条;万州区政府官方微博月评论数最高时曾达1万多条;“重庆交巡警”“微万州”“重庆共青团”等政务微信的点赞数高达2万多个。

在2016年9月的“一路有你平安建设”重庆热心市民评选活动期间, 青春偶像组合TFBOYS成员王俊凯、王源为“重庆热心市民”评选活动公益代言, 并志愿做一名热心市民, 两位青春偶像的超高人气使得活动颇受关注。@平安重庆发布《来不及解释!@TFBOYS组合王俊凯、王源公益代言“一路有你平安建设”重庆热心市民评选活动》的微博收获了大批网友的关注, 被转发次数高达25810次, 收获点赞8000多次, 更有近2000名重庆市民参与评论, 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心声。

(四) 树立政府形象

政务新媒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已日益成为政府形象的重要代言。重庆市公安局利用政务新媒体推出的品牌产品“警服蓝”, 就是通过政务新媒体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最佳范例之一。

2016年7月, 正值重庆高温酷暑, 重庆公安系统政务新媒体再次推出了“警服蓝”这一品牌。自7月下旬起, @重庆网警、@平安重庆、@平安渝中、@平安九龙坡等重庆公安系统官微开始陆续发布相关微博, 参与微话题“战高温, 警服蓝”的讨论, 受到了网友广泛的关注。

与此同时, 重庆各公安系统的微信公众号也相继推出微信文章, 配合微博, 双微联动宣传“警服蓝”, 将坚守在烈日下的“焦”警的工作状态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广大网友, 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将各个岗位公安民警们的日常工作状态真实还原, 将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人民警察的忠诚本色展现在民众面前, 对于树立政府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 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取得了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政务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问政形式, 其优势和价值在日益凸显, 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四、发挥政务新媒体功能,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无论是重庆, 还是综观全中国, 政务新媒体已日渐搭建起了政府和老百姓互动的新通道,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价值与作用逐渐显现。但不可否认的是, 部分政务新媒体的优势功能尚未被充分发挥。如何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 有效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优势功能,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添砖加瓦, 是仍需要探讨和剖析的重要课题。

(一) 及时发布信息, 推进政务公开

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今天, 抢占并抓牢政务新媒体这一对外发布政府信息的重要平台, 通过政务新媒体发布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信息, 是政府推进政务公开, 从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 重庆市环保局官微为全国政务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范例。2015年12月, 重庆市环保局官方微博@重庆环保通过参与微话题“回眸2015.环保”, 对2015年重庆市环保治理的进程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梳理, 针对重庆市环保局2015年开展的环保治理相关工作给人民群众作了简要介绍, 其中就包括重庆市环保局年度工作大事件“淘汰黄标车”。@重庆环保发布微博称, “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国务院、环保部工作要求, 2015年重庆市黄标车淘汰任务总量为17600辆, 实际完成淘汰19789辆, 完成率为112.4%;其中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淘汰任务量为6400辆, 实际完成淘汰6415辆, 完成率为100.2%, 全部超额完成任务”。重庆市环保局利用政务新媒体公开政务的做法成功地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 效果显著。

(二) 发挥互动功能, 优化政府形象

当今的政务新媒体, 要做的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发布, 更需重视传播效果。政务新媒体运营者是否具有效果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务新媒体发布的信息, 只有网友确实听进去并接受了, 才算真的达到了效果。

2015年11月1日, 百年教育杯“爱在万州”博文大赛在新浪微博平台启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官方微博@万州发布联合新浪微博推出“最美万州畅想生活”的微话题, 发布微博公布参赛细则, 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响应, 该微话题共有45万的阅读量, 讨论次数也高达5284次。@万州发布两天之内转发参赛博文共计96篇, 获得了广泛关注, 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篇征文, 转发量高达4402次, 获得了4238个赞, 并有937人次参与评论, 反响相当强烈。万州区人民政府正是通过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互动功能, 不仅优化了政府形象, 更提升了万州的城市形象, 增强了万州市民的城市认同感。

2016年8月, 西南大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实时互动的优势, 发布相关微博、微信, 在提出欢迎报考的同学们在评论中写下报考的疑惑及问题的新形式的同时, 还鼓励西南大学在校的学生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给考生, 为考生和在校生搭建了一个在线互动交流的平台, 对考生们顺利填报志愿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同样是善用新媒体发挥互动功能, 优化自身形象的一个典型例子。

放眼全国, 广受网民欢迎的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官方微博@江宁公安在线, 以细心和妥帖著称, 被网民亲切地称呼为“江宁婆婆”, 俨然被塑造成了一个智慧、贴心的人格化形象, 更是全国政务新媒体学习的标杆。

以上种种, 充分说明政务新媒体运营者必须具备互动意识, 充分发挥新媒体良好的互动性, 才能真正理解民心、顺应民情、回应民众诉求, 才能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三) 完善舆情监测, 化解社会矛盾

目前, 政务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发现舆情的重要源头和舆情回应的第一平台。善用政务新媒体, 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迅速披露事件真相, 及时作出有效回应, 已经成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从2015年10月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大虾事件可以得出一些警示, 38元大虾引发的舆情, 让青岛旅游形象遭受灾难性的打击, 也殃及山东的旅游形象, 一只大虾让“好客山东”变成“宰客山东”, 甚至有网友称要剥夺青岛“全国旅游文明城市”的招牌。这是一次典型的由于应对迟缓和不当导致事件不断发酵的案例, 本来只是个案, 如果及时处置, 不至于对整体旅游形象造成伤害, 也不至于成为黄金周宰客的典型, 成为举国公众对宰客不满的发泄口。

面对舆情, 政务新媒体应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回应, 正视事件本身, 而不是对发酵的舆情采取不理、掩盖等处理方式。同时, 政府部门还需要打通线上线下流程, 构建信息协作机制, 力争做到善用政务新媒体优化社会治理流程。

五、结语

随着政务微博、微信等政务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影响力的日渐增强, 不可否认, 政务新媒体已然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 不断提高网络问政与科学执政的形式与水平, 各级党政机构任重道远。

摘要: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显现。因此, 创新社会治理, 以适应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新形势下, 如何正确利用政务新媒体的优势功能, 对社会治理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是一个应广受重视的新课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政务新媒体,网络问政

参考文献

[1]邵光学, 刘娟.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J].学术论坛, 2014, 37 (2) :44-47.

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开题报告 篇5

一、测试背景说明

测试对象该测试以有独立域名的在线网络版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为对象(选取爱读爱看网和Xplus两个数字报刊发行平台上的444家报纸,测试当日由于部分网站无法打开,实际有效测试对象为335家数字报纸),从用户角度对多媒体数字报纸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指标是以读者在浏览阅读多媒体数字报纸时,是否方便、快捷、人性化等方面进行设定的,其特性主要包括:功能性、易用性、互动性、效率等。测试指标本次测试指标共有13个功能分类,其中包括40个测试指标(略)。

测试方法采用人工手段进行单项功能测试。单项功能测试是指对每个单项功能进行一一测试,测试人员依据测试指标,打开所测试的多媒体数字报纸,点击按钮并查看其是否具备某一项功能。

测试时间本次测试从20**年1月14日开始到20**年3月27日结束,由于历时较长,在测试期间和测试后进行的更新因无法跟踪,故不在本次测试的统计范围内。

二、测试的基本结论

1.八成多媒体数字报纸导航功能完备目前大多数多媒体数字报纸在导航功能设置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完备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导航方式,如版面导航、标题导航、时间导航等,从而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同时具有这3项导航功能的有272份,占总数的81.19%。

2.近四成多媒体数字报纸不具备

简单检索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具备关键字检索功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有200份;具备高级检索功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仅18份。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将近四成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不具备简单搜索功能。这使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方式来快速获取信息的年轻读者不易接受和使用多媒体数字报纸这种阅读方式。

3.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更新周期与纸质报纸一致

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新闻内容进行实时更新的仅有1份,即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同步更新的多媒体数字报纸有322份;数据显示,虽然超过九成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已做到与纸质报纸更新的一致性,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技术和传播途径的巨大优势来彰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进行内容的实时更新;更为遗憾的是,有少数报社因担心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受到影响,而有意推迟了其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更新时间,这明显忽略了多媒体数字报纸的传播优势,使其沦为纸质报纸的点缀或附属品。

4.半数以上多媒体数字报纸有两种在线浏览格式

目前,多媒体数字报纸主要通过四种格式来展现数字内容,分别为:Html格式、Flash格式、PDF格式和CEB格式。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不能在线浏览的有2份,占0.60%;具有一种在线浏览格式的有146份,占43.58%;具有两种在线浏览格式的有185份,占55.22%;具有三种在线浏览格式的有2份,占0.60%;没有一份多媒体数字报纸同时具有四种在线浏览格式。超过一半以上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具有两种在线浏览格式。

5.近半数多媒体数字报纸用户控制功能设置不完善

本次测试主要从七个方面来考查用户控制功能,即翻页、返回上一级、退出、字体缩放、自动滚屏、帮助功能、相关文章链接。测试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不具备用户控制功能的有22份,占6.57%;只具有其中一项功能的有41份,占12.24%;具有其中两项功能的`有95份,占28.36%。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多媒体数字报纸在用户控制功能设置方面不完善。这七项基本用户控制功能的完善与否,将影响读者在阅读和使用多媒体数字报纸时的最直观感受。在使用一种新的阅读介质时,只有其用户控制功能人性化程度高,读者才会继续通过使用该阅读方式来获取信息。

6.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真正实现多媒体化

舞台多媒体影像的功能与应用 篇6

【关键词】多媒体影像;舞台;功能;应用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04.014

【Abstract】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ake multimedia this unique visual media can be used in stage creation,Inspire creative inspiration. However, we should use it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but just copy the style. In the theatrical performance on documentary story, multimedia has advantage of narrative by montage, accou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heighten the them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r drama performances, you can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and other Visual elements to represent mood, broaden the movement space. In an experimental multimedia stage show, body language can play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 real prop-dominated stage performances,we can use multimedia to show Fantasy scenes, it will be easier and receive better effect than props. We also can use multimedia appropriately in lower-cost product launches and concerts, it will recei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multimedia image; stage; function; application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影像这种独特的视觉介质能够参与到舞台创作中,并激发舞台创作的灵感。近些年来,多媒体在晚会、戏曲、舞剧等各类舞台演出中广泛运用,俨然成为舞台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笔者一直从事舞台多媒体的设计制作工作,也在完成影像和舞台表演的互动设计过程中寻求一些答案:影像到底能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是恰如其分的?如何不断创新?如何在限制中谋求突破?在完成每一次舞台演出后都要深刻反思:多媒体哪里用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即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以发挥其优势。

如何在演出中沟通影像和舞台演出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美感的抒发,将多媒体与舞台表演融为一体?下面以笔者参与创作的不同类型的舞台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1 用多媒体影像作为舞台布景补充交代故事背景(以戏曲《王家大院》为例)

《王家大院》是2014年2月由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晋中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作为演出单位创作的新编大型晋商故事剧,笔者担任该剧多媒体设计。故事讲述了清末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东华门,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幸”。在此危难时刻,山西王家大院在长兄王崇仁的带领下变卖家产,用义举感召晋商纷纷捐钱筹粮,解国家之忧,救黎民于水火。娘子关守军听闻晋商各商号毁家纾难之举,备受鼓舞,坚守关隘三月有余,毙敌一千四百余人。由于这是一个历史故事,笔者发挥多媒体影像叙事上的优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笔者查找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大量黑白老照片作为参考:特意设计成黑白胶片效果表现炮火击中后浓烟滚滚,用动画特效表现瞬间坍塌的城楼(见图1序一);用移动镜头表现城墙内空无一人的老北京城,远处是滚滚浓烟和爆炸发出的火红光亮(见图1序二);接着镜头缓缓上升,午门前鲜艳的龙旗从空中飘下(见图1序三、四);此外,还用快速运动镜头表现王崇仁策马从北京赶回山西一路看到的场景(见图1序五)。

同样,在戏曲尾声部分,用黑白胶片效果表现娘子关守军备受鼓舞,坚守关隘(见图2尾一)的历史场景。用移动背景配合演员的表演,表现王家老小在长兄王崇仁的带领下冒着漫天大雪、挑着钱粮奔赴娘子关的场景。镜头从王家大远开始移,经过黄土高原、绵山,最后到达大雪纷飞,浓烟滚滚的娘子关(见图2尾二)。《王家大院》实景见图3。

2 用多媒体影像表现意境和视觉空间意境(以汉唐古典舞剧《雪莲赋》与《青竹修雅》为例)

《雪莲赋》是2010年5月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出品的汉唐古典舞剧。正如唐代张彦远书画论中所言:“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1]。笔者在设计多媒体影像时试图将墨色的形成与身体的舞动相结合,找出气韵流动的中国山水意象。

观看舞者排练时,笔者首先想到主要几个意象去呼应身体的运动:书法、水墨和诗词。这些意象成为引导。在这里,多媒体影像的功能很明确:非叙事,而是强化形象的意蕴,以影像书写墨色,制造视觉幻象,勾连起观众和舞台之间对于传统文化的视觉体证。因此,舞蹈和水墨贯穿舞剧的始终。一滴墨落下,像是在水中缓缓散开,在宣纸上幻化出草书书写的标题和诗词。这与高雅脱俗的汉唐古典舞在意境和视觉上是吻合的(见图4)。

nlc202309051244

《青竹修雅》是2012年5月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出品的汉唐古典舞剧。有了之前《雪莲赋》多媒体创意的积累,笔者继续尝试用水墨、诗词、中国画、汉像砖和漆画等意象与汉唐古典舞相结合。多媒体影像在舞剧中除了辅助舞蹈,营造出中国书画墨色的气韵,还以独特的视角开辟特殊的舞蹈空间。

舞剧的开场将影像设计成中国古代园林的圆形拱廊形状,一滴墨水落下,散开,幻化成郑板桥笔下的水墨竹子,远处隐约出现水墨青山,画面中央用草书书写出标题“青竹修雅”。一个妆扮如古代邻家女孩的舞者从舞台一侧走入,站在拱廊中央往里张望。随着女孩走入拱廊,一片茂密的水墨竹林映入眼帘,影像随着女孩的步入缓缓向前推进。舞者仿佛走入了山水画中,山水也具有了人性,因舞者的运动而活了起来。那个瞬间,影像和舞者的肢体模糊了边界。在《羽林郎》段落,汉像砖上的士兵和战车从左往右列队经过画面,仿佛接受检阅的队伍;在《相和歌》段落,影像中古代绘画觥筹交错的宴会场景把观众带回到那个辉煌的朝代;在《闲鹤凌云》段落,影像借用了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一阵烟雾飘来,华丽的宫殿若隐若现,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过,薄雾散去,三名舞者化身瑞鹤在一片祥云中翩翩起舞。多媒体影像能帮助对于传统文化相对生疏的现代观众更快地了解舞剧主题(见图5、图6)。

3 用多媒体影像与舞蹈肢体语言互动(以多媒体舞蹈诗《舞者》为例)

用镜头去看,用心灵去听。笔者在创作2010年北京舞蹈学院多媒体舞蹈诗《舞者》时,试将舞蹈肢体语言与多媒体影像相结合,产生互动 。

著名舞蹈家伊沙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对她的学生说过“我曾登上辉煌的山峰,但我的灵魂没有力量在那生存,没有人知道我尽力想逃避的痛苦有多可怕,待你们懂得了什么叫悲伤的时候,你们也就会懂得这些年来我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到那时,你们就会想到我曾向你们指点过的光明天国,就会知道真正的舞者就在那儿。到那时,你们去努力创造美与和谐吧,因为这世界需要美,需要和谐!”这是该剧的出发点和主题。

在确定舞剧的主题和内容以后,就开始对舞台进行设计。笔者运用两台投影机分别投射在面纱和底幕上,用多层次的影像来表现,弥补了多媒体与传统舞台道具、布景相比缺少空间感的不足(见图7、图8)。

笔者与舞蹈编导一道根据结构,舞段设计多媒体影像的内容。

例如,第一段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王亚彬、武魏峰、刘潇、王盛峰等五位舞蹈家的独舞,把他们各自对舞者感悟的访谈录音作为旁白。第一部分是王亚彬的独舞,旁白讲述他学舞蹈的经历。于是笔者就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练功房采集了初学舞蹈的小舞者们的影像。然后用纪实风格的老胶片效果,黑白影像在发黄的旧日记本上一笔一笔擦写出来,与这段所要表现的舞者儿时记忆的主题相吻合。第二部分是武魏峰的独舞,表现舞者所遭受的身体疼痛。笔者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主题,黑色画面上涂鸦般随手画出白色线圈,越画越多,最后画面完全变成了白色。第三部分是刘潇的独舞,讲述的是舞蹈给人带来的愉悦。 笔者拍摄了舞者手部和脚部的舞蹈动作,并在形式上借用了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将影像放置在构成狭小的方格内,这些肢体细节的舞蹈动作都是舞台表演所难以呈现给观众的。第四部分是王盛峰的独舞,讲述的是舞者内心的纯净。笔者用一滴水落下并在平静的水面溅起涟漪来表现。

第二、三段着重表现舞者肢体动作与影像的互动。舞者背对观众,当画面中的球体从右侧滚入,舞者用力把球推开;当画面中的线条呈波纹状起伏,舞者也随之舞动。第三段结尾,当舞者走到舞台中央,影像配合舞者长出了一双翅膀,将“舞者”这一主题升华(见图9、图10)。

4 多媒体影像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优势(以舞剧《东厢记》为例)

《东厢记》是2012年青岛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它以唐传奇《南柯一梦》作为剧情缘起,讲述了一个奇幻故事:穷困潦倒的书生王生桃花树下轻生,被花仙所救;王生苦求功名不成,积郁成疾;花仙施法成全王生金榜题名,欲望诱惑纷至沓来,王生方寸大乱;花仙幻化试夫,王生执迷不悟;花仙伤心欲绝,黯然离去……多媒体影像发挥表现奇幻的优势,烘托气氛,辅助叙事。例如“花仙幻化试夫”的段落,花仙抱着孩子走到屏风后面,这时投影将花仙的影像等比例投射在屏风上,花仙往里走,地上的桃树冒出紫色的枝桠,片刻长成参天大树;接着一阵烟雾升起,花仙幻化成公主的模样,穿着华丽的长袍一步步走出屏风。多媒体影像将舞台上肢体难以表达的内容用浪漫手法表现出来(见图11)。

5 用多媒体影像辅助叙事(以天马表发布会舞蹈为例)

近年来,一些著名品牌的发布会开始将多媒体影像与舞蹈、戏剧相结合,专门为品牌创作多媒体舞台演出,例如宝马汽车发布会等。2014年,瑞士“凡尔根”(Vulcain)牌天马表北京发布会,笔者负责视觉设计。其中有一场12分钟的芭蕾舞表演,讲述了希腊神话中“飞马”柏伽索斯(Pegasus)的故事。

全篇分为三个段落,多媒体影像设计成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见图12、图13)。

第一段:神话中的英雄柏勒洛丰 (Bellerophon) 与飞马相遇,在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与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帮助下驯服了飞马。这段描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蝴蝶飞舞,鸟儿飞翔;夜晚小溪潺潺,萤火虫发出微弱的亮光,一轮圆月渐渐升起。

第二段:柏勒洛丰在飞马帮助下战胜喷火兽西玛拉(Chimera)。随着喷火兽的入场,晴朗的夜空渐渐混沌,天空出现一个大火球。伴随着柏勒洛丰与喷火兽的打斗,森林里燃起熊熊大火,炙热的岩浆从地壳中涌出。

第三段:用一段群舞表现飞马星座长耀天际,希腊神话中的飞马化身为“Vulcain”天马表。当柏勒洛丰战胜了喷火兽,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烧焦的森林又长出新芽,重新恢复了生机,蒲公英随着风在空中飞舞,播下种子,鸟儿又开始歌唱。最后白色飞马柏伽索斯飞入天际化身为“Vulcain”牌天马表。

6 多媒体影像作为“表演者”引出主题(以音乐会《倾听我们的声音》为例)

《倾听我们的声音》是2013年5月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合唱音乐会,在中山音乐堂举办。主题是“倾听”: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春夏秋冬;倾听他人的话语,分享喜怒哀乐;倾听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由梦想。在演出开始运用独立的多媒体影像叙事,将 “倾听”的主题引出来。

笔者选择用影视中的蓝幕抠像技术,自制了一块小尺寸的便携蓝幕作为背景,将合唱团里小演员的表演拍摄下来,在后期合成时将演员的表演与虚拟的场景相结合。身着校服的小演员没有相应的道具,全凭想象在蓝幕前表演(见图14)。

演出开始,灯光暗下,投影亮起。画面上,一小女孩闭眼倾听,一滴水珠落下,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演员用手罩着耳朵,做出戴着耳机听音乐的动作,身后的雨越下越大;有的演员做出拉小提琴的动作,身旁蝴蝶飞舞,桃花盛开,接着花瓣落下,入秋,大雪纷飞;有的演员做着弹钢琴的动作,身后是波涛翻滚的大海;有的演员打着拍子,身后是浩瀚星空。最后画面回到舞台上,由一个闭眼倾听的女孩渐渐出现了舞台上整齐的合唱团。接着,舞台灯光亮起,与画面相呼应的合唱团出现在舞台上(见图15)。

7 总结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影像运用到舞台艺术创作中具有多项功能:舞美布景的补充;表现意境和视觉空间;与表演者互动;运用蒙太奇等艺术手法;辅助叙事;作为“表演者”的功能。在运用舞台多媒体影像进行舞美创意设计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是程式化的照搬照抄:历史纪实题材的大型剧场演出,多媒体要发挥蒙太奇叙事上的优势,交代历史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中国传统的古典舞、戏曲演出中可以运用水墨、中国画等传统视觉元素来表现意境,拓宽舞蹈空间;在实验性多媒体舞台演出中,则可以发挥肢体语言与多媒体影像的互动性,最大限度地将多媒体与舞台表演结合;在以实景道具为主的舞台演出中,可以小范围运用多媒体去表现一些奇幻场景;在产品发布会、音乐会等演出中,也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影像,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获得“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子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媒体社会功能 篇7

一般认为, “正面报道”有如下几个特点:它的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它的基调是提倡和鼓励的;它倡导某种现象或观念, 以保持一定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它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1]。按照辩证法的原理, 即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既然存在所谓的“正面报道”, 也就必然存在与之相对应的“负面报道”。因此,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 “负面报道”必然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 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 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在政治上, 它往往站在和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者的政策;并且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2]。同时, 在语义学上, “负面”是指“坏的、消极的一面, 反面”;而报道的含义有以下两种: (1)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 (2) 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体育负面新闻报道”——就是指在体育领域内对消极的、不好的、有害的、违背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信息的报道。

2 体育负面新闻报道积极的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体育负面新闻报道的增多, 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在体育平面媒体上, 有时候不是没有负面新闻报道, 而是负面新闻报道太多。导致谈及一般体育负面新闻报道, 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多是它带来的诸如暴力煽情、隐私煽情等消极的社会功能。事物都是辩证的, 矛盾可以转化。正如有正面新闻报道就有负面新闻报道的观点, 同样体育负面新闻报道有消极的社会功能, 它必定也有积极的正面功能, 我们必需一分为二的看待它。只要对体育负面新闻报道的认识正确, 报道思想端正, 选取合适的角度、手法、时机和数量, 不仅可以降低甚至化解其消极影响, 而且还有可能将之转化为一种积极因素, 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力。

由此, 笔者总结出体育负面新闻报道的积极传播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舆论监督功能

在现代社会, 新闻舆论被当作除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一个社会的“第四种权力”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 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体育平面媒体对体育领域内的消极现象的无情揭露, 将相关信息告知民众, 从而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 这样才能引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并促使他们去解决这些现实的或潜在的不良现象。

2.2 沟通信息功能

面临危机, 公众普遍感受到潜在的危险和威胁。按照马斯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在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 人的首要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个较低层次的需要, 而这两种需求的满足,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的新闻报道。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认为, 人民对适量、适度地报道“坏消息”是欢迎的。人民越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越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关照身边存在的各种已现和未现的危机, 从而避免“坏事情”的发生。因此, 体育媒体对于体育负面新闻的报道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危机的认识, 避免人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借助体育负面新闻报道, 人们还可以了解政府的判断和对策, 增加对政府的信心,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从而有助于稳定民心, 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 最终把危机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点, 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2.3 情感宣泄功能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 适当的情感宣泄通常具有使人们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种过程常常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记忆被释放到意识层面, 因为受压抑的记忆一旦被察觉, 并被公开后这种欲望就不难得到承认与讨论, 这个过程被说成是道德解毒[4]。受众因类似“假球”、“黑哨”等体育领域内的不良现象而聚集怨气, 而体育负面新闻报道在某些程度上替受众说出了郁积在心中的愤怒与不满, 使得受众从中获得一种“一吐为快”的愉悦感, 由此产生了平衡心理的效果。因此, 这种情感宣泄的功能实际上正是体育负面新闻报道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

2.4 审美功能

体育传播中的许多负面信息本身都具有悲剧性, 悲剧在美学上是重要的审美形态, 体育负面报道中的悲剧人物和事件同样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令人产生悲切、怜悯、同情等情感体验。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 这不仅使受众在道德层面上得到升华, 而且往往促使受众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对弱者伸出关爱之手。

纠缠了四年多的曲乐恒车祸案因为案件的扑朔迷离和涉案人员的特殊性, 从车祸伊始到案件审判始终备受各家体育媒体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因车祸终身瘫痪的曲乐恒, 还是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张玉宁, 体育新闻记者们都尽可能做到不偏不倚, 用文字翔实记述了双方的心路历程。例如刊登于2004年11月2日《沈阳晚报》上的《道歉:“兄弟对不起”掌声中张玉宁吐露心声》, 刊登于2002年6月29日《体坛周报》上的《我的快乐不是装出来的——曲乐恒只有遗憾的感觉》, 以及2004年11月24日《足球报》上的《张玉宁回击曲乐恒:我已遍体鳞伤别互相折磨了》等等新闻报道。正如刊登于2003年10月24日《体坛周报》上的文章《曲张官司——放不下的沉重十字架》中写道的那样, “当我们看着描写曲乐恒的哀婉文字、声音和一些未经证实的内幕时, 我们的感情激素完全同情于他, 并对肇事者施放道德和法律武器;当我们又看着描写张玉宁的文字、声音和另一些未经证实的内幕时, 我们又禁不住对他表达同情, 并微嗔于受害者是否太过纠缠。”法律的裁定是铁面无私的, 而在读者们心中孰是孰非则各有一番见解。

参考文献

[1]刘保全.关于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讨论综述[J].中国新闻年鉴 (199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57~159.

[2]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 1999, 1.

[3][美]约翰·费斯克编.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1.

[4]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一) [J].当代传播, 2000, 4.

[5]李涛.关于负面信息报道的理论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4.

媒体社会功能 篇8

本文拟就这个视角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新闻媒体作一尝试性的回顾思考, 以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改革开放中新闻媒体的发展

三十年来, 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举世公认。新闻媒体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 在推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促进民主化进程等方面,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新闻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 新闻媒体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引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配合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把改革逐步深入地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今天,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新闻媒体功不可没。

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 互联网逐渐普及, 电子媒体发展迅速, 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 报道方式越来越灵活。人民逐步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媒体功能的多样化发展, 三十年来, 在宣传功能的基础上, 媒体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渐趋成熟。媒体功能的多样化又促进了媒体种类、数量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如今, 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渗透到社会、家庭、个人的每一个方面, 新闻媒体已经走向社会大众, 成为了社会公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栏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大河报》的巨大成功, 敢于监督是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现在异地监督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但应该看到, 媒体的监督在反腐、环保、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3年春的非典疫情是一个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在非典流行的最初阶段, 主流媒体的集体缺位, 曾给政府和媒体的公众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非典后期媒体公开透明的信息报道, 使各种小道消息很快就失去了市场, 种种谣传也随之不攻自破, 为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去年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地震灾害中, 新闻媒体的表现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联系云南孟连事件中胡锦涛总书记“不得封锁消息”的指示, 中央对山西溃坝事故中瞒报、谎报的处理, 说明我国媒体报喜不报忧、对灾难性事件瞒而不报的做法已成为历史。

新闻媒体和改革开放相互促进, 我国的新闻事业随着改革的进程得到了迅速发展。

有待于发展的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新闻媒体的一种深度功能, 它通过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发展方式来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方面的, 他的另一句可作诠释, “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再一个是思想方面, 人是从周围的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 从而使自身得以生存、成长、成熟的。人的成长不仅是生理的发育, 更主要的是心理的成长。人出生以后, 就开始从周围环境接受信息, 信息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人的成长速度。现代人普遍认为孩子成熟早, 其实就是因为孩子在现代社会接触面广, 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多。新闻媒体指引人们如何接触社会, 融入社会, 为人的社会化成长提供了充足的乳汁, 使人达到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加快了人对生存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手段的认识, 从而加速了人的社会化进程, 亦即加速了人的成熟过程。

社会是人的总和, 新闻媒体通过对人的影响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没有新闻媒体的人类社会发展是以千年计算的, 而现代社会的一个世纪就可以分为多个发展阶段。以我国的历史为例, 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按一个模式发展的, 随着鸦片战争传入的西方信息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五四”运动后, 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 国人的思想意识发展迅速, 进而使社会发展进程加速。现在, 我国的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以五年为时间单位的。

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以至于有人称它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新闻媒体如果自觉地发挥自身对社会的影响力, 把这种力量指向某一个明确的方向, 就会引导受众沿着这个方向改变社会, 催生新的变革, 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新闻的引导功能。新闻媒体的引导功能不是以独立的方式发挥作用的, 而是借助于新闻的其他功能发挥作用。例如, 改革初期, 新闻媒体发挥宣传功能, 大力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使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由越穷越光荣转变为致富光荣, 使我国由政治挂帅的社会逐步转变为经济社会。这种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就是新闻引导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新闻媒体娱乐功能的发挥, 也曾把社会引向了全民追捧影视娱乐明星的歧途。媒体无声无息地引导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养成, 进而影响着社会。这种引导显现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其结果的改变更是艰难。如媒体大量自我陶醉的形象, 塑造了人的自大自尊的个性, 培育的是思想狭隘、个性孤僻的单面人。这类人对社会的发展肯定不利, 但改变其性格实属不易。这是新闻媒体引导功能的一个反面例子, 可以窥见其作用的多样性。在现代社会, 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在接受着新闻媒体的浸染, 只要新闻媒体向受众发布信息, 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社会。

如果媒体能够自觉地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全力倡导弘扬先进的思想、良好的风尚, 抨击落后的观念、丑陋的风气, 及时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就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 作为守望者的新闻媒体本应积极、主动、正确地引导航向, 使国家航船避开浅滩暗礁, 预防可能遇到的风雨, 但遗憾的是, 新闻舆论没能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

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必然促使人类思想、信仰、生活观念等精神文化产生一系列变化, 这种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化, 可以说, 改革开放的一切结果都是社会、政府、公众思想变化的结果。三十年中, 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 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人生信仰、生活追求等处于盲目的自我发展状态, 导致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当“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蜕变成“为人民币服务”后, 贪污腐败就成了当今社会肌体上的一颗毒瘤。贪官前仆后继现象的内在原因就是信仰和价值观的问题。当社会出现笑贫不笑娼的风气时, 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豆腐渣工程等社会问题自然也就出现了, 卖淫、贩毒、抢劫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事实证明, 精神文化领域的这种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 新闻舆论对农民如何致富引导不够, 不能有效地引导政府进一步完善深化农业改革。正当社会以为农村到处都是“万元户”的时候, 突然发现“三农”问题成了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曾是改革尖兵的小岗村人说:“一年解决了温饱问题, 三十年没迈过富裕这道坎。”

工业改革中, 新闻媒体没能引导政府社会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一度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倒闭破产、上千万工人失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工业改革的最大失误就是改掉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 而这种精神曾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空白的工业基础上建设成了改革之前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 这本是我国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最宝贵财富, 但现在却正逐渐遗失。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夜班工作平台观看版面编排过程。

其他如医疗、教育、住房、社会财富分配等方面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批评说明这些方面的改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改革的成果有新闻媒体的功劳, 改革的不足和问题自然也有其一份责任, 这责任就是没能有效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我们的党是人民的政党, 我们的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党和政府没有因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忽视这些问题, 新闻媒体也理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当然, 也并不是说媒体发挥了应有的引导功能, 尽到了守望者的责任, 这些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 但如果新闻舆论尽到了守望者的职责, 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大为减少呢?改革开放的成就会不会更大呢?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难度是不是会小许多呢?或者说三十年后今天的社会能更加和谐、更加健康呢?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 新闻媒体的引导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因素。利益分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某些媒体降格以求, 迎合世俗的口味, 大肆炒作无聊的社会事件是为了吸引眼球, 提高发行量、提高广告收入。他们不敢对改革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分析, 不敢对社会发展进行超前的引导, 不敢放开手脚行使舆论监督权力, 不敢对重大社会问题、突出现象、民生现状持续追踪, 如实地报道等, 多是因为新闻机构领导者的眼睛是向上的, 对自己官帽的责任感超过了对社会的责任心, 是“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怪。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 曾严肃批评了这一现象。

对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功能的思考 篇9

一、两种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中的作用。

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 可以创设许多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声、图、文, 颜色、光彩、视听”并举, 多渠道多方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现代媒体可以跨越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束缚, 能够将一些使用传统媒体无法展现的深奥、抽象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因而降低了教学难度。在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方面, 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均有各自独特的作用, 但现代媒体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奢华”, 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 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 就最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顾此失彼, 使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而降低课堂效率。

二、两种媒体教学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现代媒体的最大特点是模拟动画、音乐、语言、文字等全方位的立体教学, 它突破了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束缚, 把人的大脑思维、眼的观感和耳的听觉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立体思维和记忆吸收知识。但学生眼、耳、脑并用是否就等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不然。在眼花缭乱的画面背后, 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 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 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能跟着老师思路走。因此, 现代多媒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本质上仍然是被动的[2]。而传统媒体虽然立体教学效果远不及现代媒体, 但学生上台演示、思考、做笔记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比现代媒体教学要多。

课堂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反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多媒体走进课堂后, 课件“统治”课堂, 有些教师把上课要讲的每一个内容甚至是每一句话都写进了课件, 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一遍。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过多的幻灯片的演示, 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此外, 由于多媒体的播放速度过快, 学生无法做笔记, 两节课下来学生只能感觉到一晃而过、眼花缭乱的演示, 实际上学生知之甚少。因此, 传统媒体比现代媒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更多, 但要积极把握, 否则会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三、两种媒体教学的互动差异。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在传统媒体教学中, 优秀的教师可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等感召学生, 引导学生。教师可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 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神态动作都能触发与学生互动,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3]。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 学生看着荧屏上的汉字和图像, 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 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 既不能深入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又缺乏激励的过程, 演示取代了互动。因此, 现代媒体通过师生交流、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困难。

四、两种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动态调控。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随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调节学生注意力的最好的调节剂。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对象不同, 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不同, 教师必须有高妙的教学机智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情况, 将教学重心始终放在对学生的动态调控上。有经验的老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接收信息, 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 而学生也可以从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中得到鼓励, 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手不离鼠标, 学生眼不离屏幕, 就会隔断这种无声的交流, 师生面对面的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就会削弱, 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就成为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4]。因此, 滥用多媒体手段只能阻碍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使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动态调控。而传统媒体利用模型、粉笔和书等与学生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 有利于对学生的动态调控。

五、两种媒体教学对学生注意力和复习的影响。

随着制作课件的软件越来越完善, 素材越来越多, 不少课件背景、装饰图案五彩缤纷, 不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其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全在音乐或图片上。结果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 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 课堂看似活跃, 实则不然, 学生对应掌握课堂知识的注意往往被对图画、音响的注意所削弱。另外, 由于在幻灯片的制作中, 每张幻灯片的容量有限, 一般都会把图片和文字分开, 播放时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 要求学生做笔记的话就要在图片和文字之间进行切换, 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 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 不少教师将大量的资料糅合在一个课件中, 过多的资料使学生目不暇接, 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换了一张幻灯片, 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 既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又常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 导致学生课后无法复习, 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要占绝对的优势。

总之, 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手段, 但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反过来, 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弥补现代媒体的不足或缺憾。所以在设计课件时, 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把这两种媒体完美结合, 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4]。一些重要的板书应该发挥黑板的作用。教师在设计现代媒体时, 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并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设计课件内容时应以简洁明了为妙, 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切忌过多, 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 做到课件为人所用, 使教学媒体真正为教学服务。

摘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 可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 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 降低教学难度, 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憾, 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在教学中也有现代多媒体不可取代的优点。教师要有效发挥这两种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线婵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4) :45.

[2]李旭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0, (08) :53-56.

[3]张荣伟.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12.

媒体社会功能 篇10

1 多媒体内涵

1.1 课堂媒体分类

媒体本身有很广泛的内涵,广义上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包括硬件的,如报纸,磁盘,光盘,磁带、幻灯机等,软件方面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表现的形式。在教学中应用分析的媒体,通常是指媒体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频的表现形式。

1.2 各种表现形式的媒体功能

不同形式的媒体擅长表现的内容和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用恰当的媒体形式去展现教学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潜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运用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1)文字。多媒体教学中,大屏幕文字要起到提纲挈领,重建教学内容层次体系的作用。因此,要用字号、色彩明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不能搞“满屏灌”。文字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媒体之一,在多媒体教室中,由于节省了教师板书时间,对学生信息的接受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2)图形图像。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框图、流程原理图、实物图像等,图形图像信息把抽象的语言描述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记忆教学内容。

3)动画。动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呆板为活泼的效果,对制作的要求较高一些。

4)声音。在教师指导下,多作为矫正语音、听说等工具用于语言类教学。也可起到调剂课堂气氛的作用。

5)视频剪辑。通常用于多层面表现实物结构,实际的过程或作品片断赏析。如在《电视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等广播艺术类课程上的运用,这类素材一般需要用视频软件进行剪辑之后用在教学中。

2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表现

2.1 辅助演示重难点

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点便是借助图像、动画、虚拟现实等手段阐释教学内容中不易表达,难以理解,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事实现象。比如,化工原理教学中,流体的流动现象、相平衡理论、传质理论、离心泵的机械密封原理、塔板上汽液相的接触等众多的知识点,机械制造中的轴承运动轨迹,汽车制动原理等,通过动画和图片就可以很直观,形象将事实展示出来,对其中的动作还可以逐步分析。做好这一点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能够搜集或制作出适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图片、动画、虚拟模具或视频剪辑。

2.2 增加辅助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

多媒体以其大容量的信息展示博得了我们的青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6+1”的效果,也解决了很多学科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师“引入门”的角色定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今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各类专业网站涉及到了教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的范围内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引用,将学科最新动态与教学结合,或把相关网址、资料介绍给学生,将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

2.3 方便课堂互动练习

以前,教师需要提供课堂练习的时候,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板书题目,利用文字媒体,便可以方便的把准备好的练习材料即时投放在屏幕上,甚至加入交互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节约了课堂时间。

2.4 课堂视听说工具

借助多媒体的功能,教室变成了放映室、录音棚、语音室等及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环境,方便个别专业(如广播电视类、语言类)的教学需求。

2.5 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教师可以通过共享电子教案,网络在线交流,电子邮箱,课程教学论坛等形式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其他,多媒体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学以致用,快速与社会接轨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3 提高多媒体在课堂上运用效果的对策

3.1 结合教育教学规律

媒体的运用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可盲目追求视听觉效果。利用媒体手段,可以方便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复习,强化记忆;充分利用媒体的可控制性,促进课堂互动交流等。

3.2 重点做好教学设计和媒体分析

要从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三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把握课堂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教学内容的难易、重要程度,各种形式媒体的特点、呈现优势,列出类似表1的教学内容与选择表现媒体的对应关系,这样就不会盲目的运用图像、视频等媒体,使媒体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3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重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驾驭能力直接关系到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必须使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在学校组织下认真研究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校教师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效果,开发研制和应用CAI课件情况进行调控。

3.4 积极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做好多媒体教学的支撑

多媒体是否能有效地支持教学,取决于媒体资源的质量和教师的应用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适合的媒体资源并有效整合,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学校也应配合搞好网络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目前在教育部重视下,很多高校已开发了一大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素材库、网络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等,如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交换中心有很多优秀的素材资料提供给我们交流使用。

媒体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发挥出优势,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只有不断从实践中进行反思、归纳,才能让科技手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4 总结

以上就多媒体教室里出现的数字媒体功能与应用做了一些分析,使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有所参考,在选择运用媒体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了媒体的辅助,我们可以更清晰、全面的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构筑学习型社会平台.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上的讲话.

[2]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http://dmcu.nju.edu.cn.

媒体社会功能 篇11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多元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把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次决定当中,强调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把社会参与与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联系在了一起,明确地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共治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自身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它们社会协同治理作用的发挥。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进行一个基本的描述:

(一)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增速放缓

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最近这十年,就是2003年到2012年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从2003年的26.6万家增长到2012年49.9万家。什么概念?现有社会组织几乎一半都是这十年内成立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最近十年是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十年。虽然社会组织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从增长率来看,2006年开始增长速度连年放缓,2010更是创下了2%的历史最低谷。远远落后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但是2011年出现了一个拐点,2012年增速更是大幅度提升,可以说在社会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强力推动下,社会组织终于开始扭转低迷的状态,正式迎来发展的春天。

(二)能力不断增强的,但是相对稚嫩

尽管是社会组织在不断的发展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无论从数量以及发育程度来讲都是比较初级的。就数量来说,如果以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的数量来考量,发展中国家基本在10个以上,发达国家就更多了,美国是52个、日本是97个、法国是110个,但是我们国家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的数量只有3.8个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差距也还很大。另一方面,世界上社会组织的就业人员占就业人群的比例它也是有一个数字的,它可以占到4.8%~10%,我们只能占到1.1%,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非常有潜力的。

二、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定位困惑

在我国由于一些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社会组织自身的行政化和商业化倾向十分明显。从我国社会组织的起源来看,体制的内生性决定了它们初始自主性的不足。很多的社会组织原本都是国家的一部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们逐渐被剥离、与政府行政部门脱钩。虽然他们在自主性、民主性方面不断做出努力,不断增强对公众和社会的服务意识,但是依然不可避免地严重依赖国家。这种先天的“依赖关系”而非“平等关系”,使得社会组织习惯性地顺从政府的指示,否则便无法生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尴尬”的关系,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困惑。

(二)资金短缺

我国社会组织大部分是自筹经费,经费供给渠道有限,保障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一大瓶颈,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都是资金不足。政府资助力度有限,获得政府拨款的社会组织仅是凤毛麟角;而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间接对社会组织进行扶持的这种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制度的建设也较为滞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政府还没有从大量公共服务中“抽身”出来,实现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也无法通过“接手”公共服务来获得自身发展的资金支持。

(三)人力资源匮乏

社会组织缺乏固定的人力资源补充途径。社会组织与企业和政府相比不仅就业的稳定性差,而且报酬和福利水平明显偏低,所以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统计数据显示,从19个行业分类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的年平均工资最低,仅为1173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8%。社会组织工资水平整体偏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影响社会组织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四)信任危机

社会组织当前的信任危机源于两个方面: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政府而言,因为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很可能会“挤占”政府的传统空间,而且社会组织集聚的社会力量,很有可能会影响政府的社会基础。所以,政府对于社会组织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过度限制、也不大力支持。对社会公众而言,目前社会组织较多地存在公益领域,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难以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而且,近几年随着“天价餐”“万元帐篷”“郭美美事件”等负面信息接二连三的曝光,使社会组织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思路

社会组织的发展,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自身以及公众等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慈善法》的出台作为最大的期盼,认为此法一出,横亘在社会组织面前的问题就会被一扫而空,社会组织从此就会走上康庄大道。但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仅仅寄希望于一部法的出台是不现实的,《食品安全法》就是前车之鉴,曾被寄予厚望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了几年了,现在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这就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要把制度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不断进行完善。

第二,政府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一方面积极推广社会组织的公益孵化器项目,针对初创期的社会公益类组织,为他们提供在开始阶段最需要的资源和平台,包括场地、办公设备、小额补贴、专业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是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间接的扶持和培育。购买公共服务的寓意其实很深刻,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提供给社会组织,你可以跟我签合同,我给你钱让你做一些事情。此外通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进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中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而且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开始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市场交易,市场交易就是平等交易。

第三,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制度的完善、政府的扶持,都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第一步,就是要规范、强化内部管理。现在大部分社会组织在成立的时候,并不重视章程的制定。有的非常简单,为了应付登记草草了事,在实际工作当中,人事任免方面、财务制度方面,一旦有了争议、出现了问题,没有章程的约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非常麻烦。所以,规范化很重要。第二步,注重公信力建设。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公信力是它们生存和发展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来自公众的信任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生命线。

第四,公民公共精神的树立。社会组织离不开社会这个土壤,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精神的树立才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

[2]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论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 篇12

一、媒介即讯息———自媒体新闻传播功能的理论基础。

媒介即讯息, 这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著名理论, 他认为:“人类依赖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某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1]这里, 麦克卢汉强调,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每一种媒介的产生, 对于我们的认知模式来讲, 都是一种新的开创, 于是, 新的媒介改变了我们固有的一些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方式, 相应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受到改变, 改变的结果就是, 人的行为模式或者社会行为方式有了新的类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自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某些认知, 也创生了我们一些新的社会行为方式。

而就“媒介即讯息”这个观念来讲, 它作为我们去理解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主要理论资源, 有如下思考维度:

首先, 新的传播媒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不是因为媒介本身, 而是因为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改变, 而这个改变, 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介本身就是讯息。以自媒体为例, 微博、博客、维基百科等, 已经成为一种媒介的同时, 也成为了讯息本身。其次, 这些媒介的产生, 对于传统媒介以及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言, 其冲击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丰富了传播渠道和方式, 改变了传播格局;另一方面, 新的传播媒介更为明显的特征则在于, 它使得传播变得更加迅捷、简单、广泛和普遍。人们的时空观念、人与人和人与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这就使得只有人们自身愿意, 在一定的条件下, 每个人自身都能够加入到讯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比如微博对某些新闻事件的直播, 其传播之广、范围之大、速度之迅捷已经超越了电视等传统媒体。这本身也能够说明, 媒介即讯息几乎概括了自媒体时代的最重要的特点。

二、自媒体的传播功能

说到自媒体的传播功能, 就不得不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彻底地改变了传播者、传播讯息和传播媒介的传统定位, 而这三者对于传统定位的超越, 也就自然而然改变了讯息的接受者,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正是传统传播要素的改变, 使得自媒体传播功能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社会推动。

1. 传播者。

传播者的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自媒体推动的是传播者的“去精英化”。传统的新闻传播, 其传播者是专业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将新闻讯息通过报纸或者电视广播传播给广大的受众。这些新闻工作者基本上代表了一种专业化的、精英化的新闻观, 他们“主张新闻自由由社会精英人物所享有, 其余的人不可能或者不应该享有新闻自由。”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随着有线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 使得传播者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 有一个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或者相关的其他设备, 每个人都可以把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情立即发布到网络上, 并且传播开来。这就是自媒体传播功能的一个集中体现, 即改变了传播者。

2. 讯息。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平台上, 讯息是经过新闻工作者选择、辨识、编辑之后的信息。这些讯息本身, 虽然以一种客观的形式得到展示和传播, 但是本质上这种传播是定向的, 即总是通过相对固定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渠道, 有意识地选择和编辑之后, 向大众传播的。但是自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信息垄断状态。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交互设置都是开放的, 一种全新的社交网络将各种讯息通过分享、转发、评论、推荐等方式, 对信息进行了二次传播。同时, 关注度高的讯息, 还会成为新闻热点, 在网络的信息广场被任何浏览网页的人阅读。而这些讯息, 就成为开放的、未经专业加工的、呈现一种个性化的趋势。

3. 媒介。

撇开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不谈, 即便互联网发展的初期, 新闻传播媒介相对来讲还是相对集中的, 因为这些传播资源掌握在一些特定的组织和机构手中。但是自媒体时代彻底将媒介变成了一项普遍的工具, 人们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 在具有上网的条件下, 都能进行新闻传播。媒介的改变就使得传播者自身具有发出讯息和收受讯息的自由了。

4. 接受者。

传统新闻传播, 其传播者和接受者几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 传播者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发出者和传播者, 在传播中体现为一种主动性。而相应地, 读者、听众、观众等接受者却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媒体的出现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 使得任何自媒体用户, 都能在任何地方和时间在网上公布自己的意见, 自己可以随时随地成为“新闻记者”, 而在发布自己讯息的同时, 也能随时随地阅读他人发布的讯息, 同时还可以转发、评论、共享和推荐, 以便参与到相关的新闻传播中来。

由此, 我们看到, 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备的这种新闻传播功能, 主要就体现在传播四因素的改变, 使得传播讯息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表达和传播自由, 甚至还能在传播中获得不断的信息补充和完善。这就使得新闻自身在某种意义上呈现了讯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上一篇:标准化教学下一篇:数控加工工艺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