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精选12篇)
做活 篇1
云南云龙县借林改做活山林文章,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目前, 全县的核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7万亩 (1亩=1/15ha) , 人均达2.8亩, 其中挂果的15万亩左右, 产量达1.7万吨为全县山区农民带来了1.8亿元的收入, 仅此一项该县农民人均收入达700多元。
云龙县国土面积98%以上属于山区,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90万亩, 占国土面积的75.27%, 森林覆盖率高达64.8%。为让漫山遍野的山林自然资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云龙县借林改机遇做活山间绿文章。2006年4月, 由县乡两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县乡分别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组和办公室, 58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86个工作组驻村组织指导, 与村社干部深入林间地头扎实工作。林改中, 该县按林改政策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针对全县自留山、责任山、集体统一管理的山、“四荒”出让山、各种形式流转山“四至”不清, 面积不准, 天保工程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集体林权问题, 云龙县坚持“群众的林改, 群众做主”。确立了一村一案, 一组一策, 一事一议的办事原则, 将实施方案交给村民小组充分酝酿讨论, 规定方案只有在2/3村民通过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山好水好政策好, 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拿到林权证, 能歌善舞的云龙各族林农们高兴地唱起山歌。目前, 以自留山、责任山为经营主体的山林明晰产权341万亩, 占整个集体林权改革面积的92%;完成林权登记1 396个村民小组, 34 330户, 面积340万亩, 75 208宗林地, 发证34 647本, 林权证发放占明晰产权面积的99.7%。林改明晰了山林产权, 理顺了生产关系, 过去的荒山现已绿树成林, 有的一棵核桃树上的核桃就可以卖到好几百元钱, 多的可卖到五六千元, 如今, 云龙的核桃已成为群众的发财树。云龙县被授予“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称号, 荣获“中国核桃第一县”称号。
做活 篇2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做活动作文6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活动作文 篇1通过这一次的为家人做早餐的实践,我学会了许多,平时因为学习等原因我们从来都不会去关心父母制作早餐的经历,也就没有机会去体验父母每日早起为我们做早餐的辛苦。
这次的做早餐活动一来锻炼了我,二来让我知道了劳动的快乐,与父母家人一起享受自己的成果,也不失为一举二得的哦!
妈妈的感想:
通过这次班主任老师布置的活动,我有幸品尝到了女儿花了40分钟亲手做的早餐,味道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如果不是这次的活动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品尝女儿的手艺。
女儿听了这话却说平时即使她想露一手,我们也不同意。
想想也是,平时她要上学,是从来不会有机会实践的,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多多锻炼她。
做活动作文 篇2活动目标:
利用蔬菜制作玩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课前准备:
1.教师用小红辣椒做一串“鞭炮”。
2.学生选一种准备做玩具的蔬菜。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作文活动课——做玩具。(板书课题)
2.你们桌上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能介绍一下你带的蔬菜吗(学生说“我带来了什么样的蔬菜”。)
3.你们带来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各种蔬菜,今天你准备做什么呢(学生说“我准备用什么做什么”。)
4.出示教具:看看老师用什么做了什么。(老师用小红辣椒做了一串“鞭炮”)
5.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听老师介绍。
(师边讲述过程边板书部分动词)
板书:先——挑选
再——找 穿
然后——拿 捏 戳 拉
最后——剪断系
6.这么可爱的辣椒鞭炮,想不想学会做(先看老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四人一组说过程。)
7.你们都很聪明,一定也会做蔬菜玩具,现在我请每个向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蔬菜玩具。并留心每一个动作,完成后请说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8.介绍一下你做的是什么怎么做
9.小结。(评学生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写出自己制作蔬菜玩具的过程。)
范文:
我准备做一串玩具鞭炮。忘么做呢我先从一大堆辣椒中挑选出红红的、尖尖的辣椒,再找来针和线,把线头穿过针眼。然后我一手拿辣椒,一手捏针线,在辣椒的蒂上用力一戳,在另一边拉出针头,一个辣椒穿上了。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我穿好了一大串,最后我剪断线头,把线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一串辣椒鞭炮做完了。看着它,我好像听见一阵“劈劈啪啪”的声音,它给节日增添了许多气氛。
做活动作文 篇3今天下午,在北海社区有一个活动。在那里,我们玩得很开心。有两个比赛项目:一个是运送乒乓球,另一个是跳长绳。首先,一位阿姨把我们分为两组,每组9人。
我们马上面对了第一项比赛——运送乒乓球。规则是 :一个人用手握住乒乓球板,将乒乓球运一个来回,再将乒乓球给另一个人……我们的速度极快,眼看就要赢了,到了一个女生,她不敢。好了,就只差一步之遥啊。后来,在我们的劝说下,她顺利过关了,但是B组一斤所有人的完成了,阿姨说:“B组暂时领先!”
我们又马上面对了第二项比赛——跳长绳。规则是 :一组跳好另一组上,那组顺利跳完的时间短,哪组就胜利。因为绳子有点儿长,波浪大,所以我们都不敢进去跳。只见冯易程奶奶在里面跳了几个出来,我们心里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去,不能输过一个奶奶!我们一拥蜂地冲上去,一会儿单跳、一会儿多人跳、一会儿转着跳,好不热闹。我们还弄了点花样:有转着跳、有一个人跑进去,另一个人在外面等一会儿也跑进去跳……转眼之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社区管理员送给了我们每人一副对联和一个 “福”字。北海社区活动也就这样结束了,我还没玩够呢。我恋恋不舍得离开了,真想再来一次。这个活动让我懂得了:团结力量大!
做活动作文 篇4在这个暑假里,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第一次参加做饼干的活动了。
那天早上,我一早就起了床,与妈妈、爸爸一同去上海悠方玩。来到那里,我们看见了很多好玩的活动,最终选了做饼干这个有趣的活动。爸爸说:“宝贝,这个做饼干的活动爸爸可不会,爸爸等一下就在外面等着你们。加油哦。”“好啊!等会儿就让你尝尝我和妈妈做的饼干。”我喜滋滋地对爸爸说。妈妈拉着我的小手说:“咱们快去排队吧,如果去晚了就进不去了。”我们排起了队,等时间到了,先去洗手,之后进了场,找位子坐了下来。
等人到齐后,老师给每组家庭都发了一个盘子、一个擀面杖、一块金黄色的饼干泥和几个做饼干的模具。我先拿起饼干泥,揉成一个圆球形,再放在桌子上用擀面杖压成了一个大饼,之后我拿出了一个个好看的.模具,压在上面,一会儿,就做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形状。最后,老师帮我把装着饼干的盘子放进微波炉里。大约过了15分钟,新鲜又美味的小饼干就出炉了。妈妈就把饼干放在小袋子里,我们把饼干带回了家。
这次做饼干让我知道了:只要勇敢地去尝试,就会成功。
做活动作文 篇5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却是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圆节”,顾名思义也就是月亮最圆的一天。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有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坐在圆桌旁吃团圆饭等。
为了能在晚上赏月时吃到我亲手做的月饼,我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叫妈妈起床做月饼了。妈妈和我准备好了做月饼的材料,我们要开始做月饼了。首先,妈妈拿出发好的面,把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样子,我则来将它擀成面皮。面皮擀好以后,我和妈妈包上伍仁、豆沙、枣泥等馅,将它封口放入模具之中,压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月饼就制作完成了。
妈妈又将做好的生月饼放回了面缸中,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咱们不是得把它放进烤箱里吗?”妈妈笑了笑说:“这月饼得等到赏月时才能吃,这么早烤好,不都放凉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后,心想:这要是到赏月时才能吃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呀?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要不咱们先烤两个尝尝鲜?就两个,妈妈。”妈妈听后,摸摸我的头说:“小馋猫,如果月饼不在赏月时吃,那可就不好吃喽!”我嘴上应付似的说了声:“知道了!”,可是心里却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那些美味的月饼。
一开始,我每隔三五分钟就要去厨房看看有没有偷月饼的小偷来偷我们家的月饼。可是,我往返了将近十次,那些月饼一点变化都没有,于是,我就心想:应该没有月饼贼吧?所以,我就改为每隔十分钟去看一次,因此,我一整天下来什么都没有干。
我终于等到吃月饼的时候了,我看着新鲜出炉的月饼,不禁垂涎三尺。我赶紧拿起一块月饼,咬上一口,真是叫人回味无穷啊!我疑惑地问妈妈:“妈妈,这么美味的月饼是谁发明的呀?那个人一定是一名美食家吧!”妈妈听后,笑着回答我:“不是,这个月饼啊,是后羿发明的。是后羿为了纪念嫦娥而发明的。”
巧用“故事”做活电视新闻 篇3
在电视新闻中运用故事性的手法,是源自于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以及电视纪录片创作特点的借鉴,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则更要求故事的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及细节的人物化。但电视新闻独有的个性化特征,使故事性在其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要求,这也是电视新闻故事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电视新闻故事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
电视新闻,是依靠先进的电视媒体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及时报道。它的基本要求通常概括为: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和用实事说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不仅希望更快地获得更多、更广的真实信息,他们还希望在获得信息的形式上,是平等、轻松、有趣的。这一心态为电视媒体探索发展“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或其他形式节目的边缘体提供了空间。这也正是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栏目定位的《东方时空》一经推出就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所在。虽然栏目几次改版,但《东方时空》那种平民化、纪实性、用实事讲述老百姓故事的表现形式始终没有改变。它的良好表现无疑是探索电视节目边缘形式的成功尝试。
当然,新闻的采访制作过程中还要掌握故事报道的写作技巧:要么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与真实画面结合来反映“故事”;要么让报道中的人物自己来述说“故事”。切忌强加记者过多的主观色彩,以免画蛇添足,使真实的报道给观众造成失真的感觉。
二、包装为电视新闻故事性提供了个性化空间
电视新闻包装的实质是力求节目中出现的视听元素个性化,也就是各种新闻报道要强调突出个性特色。随着电视新闻包装这一概念的逐步升温和完善,为电视新闻故事性的运用提供了一些突破常规、力求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文字、摄像、编辑的个性化追求
这种突出个性的文字、摄像、编辑的方式能使故事性表达得以充分体现。我们所说的故事表达的方式常见于新闻专题、社会新闻、珍闻、趣闻中。南阳电视台在反映城市建设成就的报道中,拍摄的新闻专题《幸福家园》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篇报道是以一个小孩子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和小孩的主观镜头来组合的。在语言上,采用了童话故事般的旁白解说形式,从孩子那天真、幼稚和好奇的语言里,巧妙真实地颂扬了城市建设的成就,把各级领导、市民支持关心城建的事实表现得淋漓尽致。和那种传统形式的报道语言相比,让观众听起来更加入耳。在拍摄中,大都用孩子的主观镜头来体现,采用摇、横移、正移、拉推等移动镜头,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跟着孩子的视角画面,或赞美或激动。在编辑制作中,根据儿童的视觉心理特点,对路灯、霓虹灯、夜空、星星等给予重点显现,并使其富有跳跃性。这种通过文字、摄像、编辑有意识的突出,强调了讲故事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音乐在“故事”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中加入现场声,是我们广泛提倡和赞许的,因为它能够增强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能够再现不同环境的情绪和气氛,能够加深观众对新闻主题的理解和接受等等。比如用画面加现场声开头、结尾,或需要对某一环节进行强调,专门用一段现场声,这在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但对新闻报道中加音乐这一问题,电视同行中意见不一。赞成者认为,音乐本身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描绘和表达,强调气氛,而且还富有民族特色,地方性和概括性。音乐的运用是应该可以尝试的,并且确有煽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南阳电视台在一次抗洪系列报道中,最后一集题为《抗洪精神永存》,报道除了把抗洪抢险中的典型事、典型人进行文字叙述外,在结束时,没有加任何解说,只用一分钟左右激昂向上的音乐,把抗洪中的领导一线活动、干群筑堤、奔腾的洪水、抢险车队和水中救人等一系列感人镜头进行盘点或组接,把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的听觉冲击力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巧妙地实现了弘扬和继承抗洪精神的宣传主题,达到了此处无话胜千语的效果。
把“播”新闻变成“说”新闻
“说”新闻是在保证新闻的政治性、导向性的前提下,以更具轻松感、更富人情味、口语化特点,以“说”代替略显严肃呆板的播新闻,给受众以亲切感和交流感,从而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实践证明,“说”新闻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如中央台的《百姓故事》、《今日说法》、《生活》等节目,这种播出风格之所以受到观众赞赏,除了节目本身的质量高外,从形式上的“说”的确也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新闻向“三贴近”目标努力,还是传播者由“我说你听,我播你看”向着为满足观众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无疑“说”新闻也是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
做活“土”生意的倔强草根 篇4
网络“土”生意, 卖的是特色
2010年7月份, 正是北京平谷大桃成熟的时候。平谷的小生意人35岁的范伟发现, 有很多城里人特意开车几个小时到这里来摘桃、买桃。平谷桃子确实是全国闻名, 而且有20多万亩桃园, 零售的桃子最直接的销售方式就是放到路边去卖, 或拿到景区去卖, 竞争很激烈。范伟想, 如果把桃子放到网上卖会不会有人买?这个生意前期资金投入非常少, 又不存在压货的情况, 可以有订单直接到果园订货, 这样节省了很多中间环节, 基本上达到了网店和农户的直接对接, 可以降低20%左右的销售价格。
有了这个想法, 他就直接跑到田间地头和当地的农民谈价钱、求合作, 然后拍了最新鲜的平谷大桃的照片放到淘宝网上, 没想到在没打广告、没做宣传的情况下, 图片一上线, 便有了生意。毕竟那时候在网上卖桃子的他是独一份。在大桃旺季, 这个刚起步的淘宝卖家月毛利就达到了一万多元, 几乎赚出了农民一亩桃地一年的收益。
2011年的7月份是范伟第二年卖平谷大桃, 有了第一年的客户积累, 今年的生意格外的好。现在的久保桃, 每个重量在5—6两之间的, 12个桃子一箱, 价格在138元, 成本40元, 物流费用约40元 (顺丰快递) , 剩下的20%—30%是利润。范伟说最近的生意不错, 有一家北京的单位团购了350箱, 接近4000斤桃子。这家单位就是通过淘宝找到他的, 范伟觉得很多人都说现在再开淘宝店没希望了, 但只要有特色一样有生意。
做活“土”生意, 卖的是新鲜
范伟在最初经营网店的时候, 主要就是卖大桃。可是桃子是应季的水果, 随着天气转冷, 已经没有新鲜的桃子了, 再销售的都是冷冻的桃子, 虽然在顾客下订单时, 已告知冷库里的桃子口感差些, 但顾客在收到桃子后还是十分不满。于是, 为了保障口感, 范伟迅速关闭桃子交易, 让顾客明年再来买。刚筹建起来的网店就这么停滞了?于是, 范伟开始在农田里搜罗, 用他的话说, 凡是我能搜寻到的, 我全要放到网上来卖。于是馒头、脆枣、有机蔬菜、柴鸡、豆包、核桃、散养土鸡蛋、平谷正宗金海湖水库鱼、鸽子、兔子等300多个品种都被他搬进了网店里, 这些品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鲜。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的范伟, 对于每天摘桃、杀鸡是乐在其中。目前范伟的土产品店销售最好的是平谷大桃和土鸡。为了保证自己靠山吃山的资源优势, 保证鲜字当头, 保证这些销售出去的东西都是最安全的, 范伟对客户有个承诺:桃子是在客户下订单后, 发货前2个小时到果园和果农一起采摘的, 而且保证桃子都套着袋子, 没有农药和防腐剂。而土鸡是在发货前到农户家里去宰杀的, 而且使用最原始的杀鸡方式:烧劈柴、做热水、褪鸡毛, 整个过程下来, 也需要一个半小时。
短短半年的时间, 在300个多品种中, 范伟成绩最突出的还数土鸡的销量, 拿到了淘宝网北京地区的第一名。范伟卖的土鸡都是在果园散养的, 而且都是现宰现卖, 现在主要的消费人群是孕妇和需要熬鸡汤进补的人。范伟人很实在, 为了给小店积攒人气, 他一般会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有一个客户为了治病, 需要一只红毛鸡, 小范为了这只红毛鸡, 开车跑了20多里地, 从一个农户家里找到了红毛鸡。客户非常感谢, 最终成了忠实客户。
做大“土”生意, 难在包装和物流
卖生鲜食品, 很多人不敢尝试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包装要求太高, 费时费力。而在范伟的网店顾客评价里面, 看到很多类似的评价:包装那叫一个认真, 足足拆了20分钟。范伟说他们在包装上用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力争仔细再仔细。比如桃子每个套袋, 两个之间有隔断, 肉类的真空包装加冰块, 箱子外围打满胶带。虽然增加了一些成本, 但还是值得的。
做活服务文章 提升工作水平 篇5
一、强化服务意识,实现思想认识的新突破如果比喻乡镇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话,那么党政办公室就是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穿针引线之人。其特殊的地位和所属的工作性质,决定着办公室的实质就是一个单位的服务中枢,工作的核心就是服务。工作实践中,我们通过学习教育促,健全制度保等措施,使办公室工作人员深深地认识到:服务是办公室的立身之本、辅政之基,是天职,也是灵魂。因此,我们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把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自觉准确定位,真正把服务作为自己的情感所系、职责所在、事业所求,寓服务于工作,寓工作于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创新服务理念,实现工作方式的新突破创新是办公室服务水平提高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们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致力于创新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三个转变”,实现了工作方式的新突破。一是由注重日常事务服务向服务发展大局转变。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办公室服务的主题。近年来,我们自觉从繁忙的日常事务和文山会海中走出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上,放在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上,放在党工委、办事处重大事项的督查落实上,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水平。二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超前思考,未雨绸缪,紧贴领导求主动,围绕大局谋主动,尊重规律赢主动,做到领导未思有所思,领导未闻有所知,领导未示有所为,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逐步实现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三是由务虚服务向务实服务转变。我们从精减文件、会议入手,力改过去务虚多、务实少的工作方式,多抓工作落实,多潜心研究和解决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把握服务重心,实现职能发挥的新突破办公室是综合部门,工作纷繁复杂。要提高服务水平,必须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把握了四个方面:
1、搞好信息调研,增强服务功能。信息调研是领导捕捉信息、决策指导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我们按照“贴近实际抓信息,贴近领导搞调研,服务决策谋大事”的思路,深挖细研,收集撰写了一批优秀信息调研文章,为领导掌握情况,指导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一是拓宽视野采。力改编信息纯粹为了上报信息的习惯作法,主动走出就信息抓信息,把捕捉信息的视觉放在区委、区政府关注的全局性、政策性问题上来,放在招商引资、两化建设、安置区建设、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上来,极大地增强了信息对工作的指导性。二是健全机制收。我们建立完善了街道、管理区、部门信息报送制度和月度碰头制度,构建形成了以办公室为中心,以管理区、部门信息员为基础,上下贯通、纵横交织、传递快捷的信息网络,为全街道信息采集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三是把握规律报。信息调研报送工作注意紧扣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突出一个“准”字;唱好四季歌,突出一个“新”字;打好本地牌,突出一个“特”字;报送信息调研突出一个“快”字,~年,先后报送了高校安置区建设、孙庄村民营企业发展、邢代庄失地农民致富典型等180多条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被区办采用40条,被市办采用10条,市领导批示1件,区领导批示1件;上报调研文章10篇,刊发2篇,我街道信息工作连续五年保持全区先进行列。四是深入调研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信息的深度开发,找出带有倾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调研文章,为各级领导全面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年,我们整理上报的《城中村邢代庄失地农民就业致富》信息引起区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的高度重视,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调查,最终形成了题为《“失地村”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的调研文章,刊发在市委《决策参考》第12期上。市委姜大明书记作为到任济南后的第一个批件,指示各县区参阅,并在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推广。
2、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工作落实。我们坚持把督查工作放到与抓安排部署同等重要的位置,谋新招,出实招,动真格,用真力,有效地推动了全街道各项工作的落实。工作中,一是注重督查工作的经常性。我们明确了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督查工作,实行定期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办法,落实了周二督促,周六汇总的制度,重大督查情况以办公室便笺形式上报街道主要领导,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突出督查工作的针对性。对上级的决策部署,办公室都结合实际,迅速提出贯彻意见,狠抓督促落实。对党工委、办事处召开的各类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各项重点工作,办公室都及时将主要内容进行分解立项,明确每一事项的落实要求、时限、责任人和承办单位,层层落实责任,并将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为领导再决策提供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专报质量。把提高专报质量和时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督查信息的报送力度。去年共向区委报送督查信息30余篇,被《督查工作》采用10篇。编报督查专件15余件,办理领导批件20余件,办结率100%。
3、高效办事,保障有力。近年来,我们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在办文中狠抓收发、阅办、归档三个环节,确保公文快速有序的流转;在发文中严格程序,严格审核,严把质量,有效地杜绝了不规范文件,精简了文件数量,提高了文件质量。在办会中,对大型会议活动建立了审批制度,通过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从严控制,讲求时效,尽可能减少了会议,并加大了协调力度,提高了会务服务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从工作的大局考虑每一个细小问题,力求把每一件事情都考虑得更周全,安排
得更细致,处理得更完善,坚持高效率、快节奏,雷厉风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快事快办,办公室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对一时责任不明的问题,主动承担,积极运筹,确保机关的和谐运转。加大机关制度建设力度,先后完善形成了《机关八项制度》,积极推动制度落实,加大了检查落实力度,促进了机关的规范运转。
4、围绕服务全局,搞好综合协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政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协助街道领导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确保党工委、办事处决策的贯彻落实和政令畅通,确保全街道上下一盘棋,确保各项工作步调一致。我们始终要求办公室的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树立强烈的全局观念,都要从全街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去思考、筹划、安排和处理问题和事务。近年来,在协调综合上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搞好对上协调。对上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办的联系,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重大部署和决策意图,争取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对下密切与各单位各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工作情况,摸实情,知下情,为党工委、办事处决策提供依据,并帮助基层解决困难。二是搞好办公室内部的协调。十分注意办公室人员的沟通配合,工作中,既明确分工,又协作配合。在处理事务时,分工不分家求大同存小异,把分工和协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初步
特色经营做活杂货店 篇6
一是随叫随到,送货上门。老王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送货上门的项目印成小广告,散发给附近的居民。无论是一袋酱油、醋、盐,还是一盒香烟、一瓶啤酒,只要打个电话,店里马上把货送到家。同时,针对顾客工作忙没时间购日用商品的情况,老王还推出了按顾客要求代购物品、蔬菜等服务措施。
二是提供娱乐消遣服务,吸引客源。夏秋季节,老王在店门外专门准备了象棋和扑克,供闲逛或乘凉的人们玩。晚上还把店里的彩电搬出来露天播放,吸引了附近不少居民,甚至一些过往的行人也禁不住在此逗留。趁着人多,老王卖起了新鲜的煮玉米。
三是趁热打铁,上马新项目。为稳住老主顾和吸引更多的客源,老王还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办了代售社会福利彩票业务。平时无事的时候,老王的店门前总聚集了一帮“彩迷”互相交流经验,而每次开奖时,店里的人更多。
四是瞅准时机,扩大经营。来的人多了,就要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老王一亲戚家的孩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家待业。冬天的时候,老王把他拉到店里帮忙。自己又买了个炉子经营起了烤红薯。
这几项措施不仅大大提升了老王杂货店的名气,也为其凝聚了更多的“人气”。这样,店里来的人自然增多了,而相关的烟酒、食品饮料的销售额也逐渐恢复到前几年的水平。◆
摄影记者如何做活图片新闻 篇7
1 新闻摄影的特点
1.1 新闻摄影的对象是新闻事实
所谓的新闻事实是最新的, 或者新发生, 或在事实的最新变化。新闻照片的两个特点:时效性和事新性。时效性强调在最近的时间里发生的事实。事新性是事实或新鲜或有新的变化。因此, 新闻摄影本身是新闻。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所以摄影的时间、地点、事件或者人物必须真实的。
1.2 新闻摄影的形式是照片和文字的结合
新闻摄影也是摄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体裁, 只不过以图片的形式来表达新闻, 而图片的第一位是具有新闻性, 艺术性排在第二位。图片与文字想结合, 从而构成了新闻摄影的特殊报道形式。无论是文字或图片, 都是记录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只不过新闻图片的表达方式与文字的表达有所不同。
同时, 也可以用新闻图片独立报道新闻, 不是填空、补白、美化版面, 而是要图文并重、图文相融、图文互补、图文成一体, 相得益彰, 这样的新闻报道更为真实具体。
1.3 新闻摄影的职能是形象化的报道新闻
新闻摄影的基本职能是报道新闻, 具体说是形象化地报道新闻。其形象化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图片可视影响的形象。图为新闻视觉图像, 具有新闻价值的图像, 真实生活的形象反映。第二, 图片真实生活的形象。新闻摄影是最真实, 最生动的记载, 要挖深, 形象化的表现时代。
2 图片新闻画面的形象
新闻摄影图片的形象, 新闻报道的图片, 必须有视觉冲击力, 情感震撼力, 引起注意和关注角度的美感力。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 对图片新闻有阅读好感是从接收图片形象开端的, 进而才会往阅读其文字说明或者报道。如果新闻图片原本没有吸引读者的视觉, 则很少有读者持续看其文字报道。
2.1 视觉冲击
一组成功的新闻图片除了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内容简洁外, 画面的形象也尤其的重要, 画面里如很优美, 又有情趣, 加上对读者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这样的新闻图片更受到读者的欢迎。如果新闻的内容很精彩, 但照片的构图或者影调平淡, 这就找不到新闻图片的“形象”, 更谈不上受众的喜好了。因此, 摄影记者在拍摄的时候, 不光要求图片的“形象”, 更要求关系到整张图片如建筑、风光、设备、各种场面的整体“形象”。把各关系“形象”找准后, 通过新闻摄影者的构思和拍摄后将产生新闻画面中的“形象”, 就是“新闻形象”。而图片形象的表现, 必须掌握光影、色彩、形状、质感等形式结构的知识和整体操作能力, 这是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抓住最典型的报道对象, 就是摄影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抓住这一刻, 也就抓住了该新闻事件发展高潮瞬间的关键场面及气氛, 从而也是抓住了图片新闻的“点”, 即“视觉冲击点”。达到这样的新闻摄影的高度, 摄影出来的图片将给读者一种直观的冲击。因此, 对新闻图片是否有冲击力, 很多时候就看摄影记者是否找到新闻发生的“点”, 当然其技术也很关键。
2.2 情感要素
一般的新闻图片, 是通过记录过程和情景来表达事件中的情感, 包括特写, 其表达力最强, 能突出的表达出事件中的人或物的表情或动作某一个细节的特点。新闻图片可以直观, 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事件的场景, 这可称为情境信息。情境信息新闻图片具有戏剧性元素, 它能使人兴奋焕发生命力, 能充分考虑事件发生的背景, 并通过“故事”的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其主要作用是强调新闻事件的内涵环境, 表现出一定的气氛。
好的新闻图片, 不仅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读者也因生动的画面而被感染。图片可以显示人物或者事件的外貌、举止, 也可以重现事故现场情节和气氛。从而唤起读者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情感, 提高沟通效果。
2.3 角度美感
美学与新闻摄影的关系可以说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总体影响个体, 个体作用与总体, 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达到高度统一。图片新闻的美感在新闻报道领域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新闻拍摄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好后, 这对图片新闻的画面出美感是很重要的。一些常规的新闻摄影报道, 是死摆画面的再次出现, 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作为一个新闻摄影工作者, 要有专业精神, 加强自己的想法、新闻、艺术的修养, 这样当遇到各种各样的采访报道题材时, 这才找准一个新视角, 才能做出具有美感的图片新闻报道。
3 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在新闻摄影中, 技巧是特别重要的, 如何让图片“活”起来, 这就得在“动”练功夫, 而“动”即技巧, 通过技巧拍摄, 图片展现出来了动感。因此, 在摄影中要科学选用背景、事件角度、环境光线、表情等条件, 这样才能展现出图片的生动活泼。
3.1 题材细节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 不是任何一个题材都能产生很好的摄影效果。所以, 选择好的题材是新闻摄影工作的一种技巧, 用独特的视角拍摄。从而才能达到展现事件的内容, 才能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新闻摄影中要选取典型性的画面新闻主体, 以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作为场面, 题材选择好了, 拍摄出来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也更容易形成观众的共鸣高潮。所以, 题材的选择也是技巧中的一种。作为摄影记者, 在日常拍摄中应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观察生活中的新闻图片, 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发掘出具有传播效应的题材。另外, 如果遇到是同一题材新闻, 要用创新拍摄理念的双重完美。其次, 创新拍摄理念, 对于同一题材的新闻, 可以选取不同的拍摄视角, 创新拍摄理念和思考方式, 结合新闻的实际, 赋予事实以最真实的面目, 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3.2 环境细节
新闻性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新闻现场环境, 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开放、复杂、混乱、无序的局面, 作者摄影记者深入现场, 很难找到其图片新闻的点。事实上, 大环境有时可以加强读者的想象空间, 以帮助读者全面地感知和理解新闻事件。能反映事件特定的地点环境、社会现场的消息和时代特征, 通过这个新闻背景, 将产生更逼真的环境, 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现场感。
因此, 摄影记者不仅要关注新闻环境细节, 更要重视新闻环境中具体的“对象”和在特定事件环境中的“对象”反应和态度, 捕捉他的表情神态和行为举止, 反映在此环境中的内心世界, 引发读者对事件的思考。
3.3 事件情节
新闻照片, 不仅能够反映某些事件如何发生, 或者事件怎么发生的过程。拍摄纪录了新闻事件的特点, 或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回放事件的过程, 这往往受到读者的喜欢。图片记录不是一个孤立的片段, 可以记录事态的发展链, 凝固在“定格”效果被强调和放大, 读者可以想像从选定点在整个事件过程。
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新闻事件情节总是不断的发展, 或高潮的瞬间或达到峰值, 过程还出现层出不穷的悬念, 引人入胜的情节, 强烈的现场感、生动的新闻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都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性质。作为摄影记者, 在此刻, 要全面的深入了解, 及时抓住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时刻, 把典型的、独特的、戏剧性的和意想不到的情节的新闻事件拍摄下来。
3.4 专业细节
作为摄影记者, 其新闻的摄影水平必须要专业, 职业道德对摄影图片也是很重要。要使摄影出来的照片吸引公众的眼球, 提升其传播效果, 那么对摄影记者不仅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拍摄视角和布景格局, 更要求用专业的角度和艺术的技巧, 如合理的使用长、短、广等镜头, 把原本看不清事物真实的东西给予特写, 通过专业的视角和镜头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视差, 适当变换角度, 重新组合画面内容, 从而形成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双重完美。采用专业的拍摄视角, 实现立意角度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赋予画面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 带给读者焕然一新、别具一格的视觉感受。
3.5 抓拍细节
新闻摄影的抓拍不能干涉被摄对象的活动, 这抓拍与其他拍摄方法是一个基本的差异。对应于自然状态下的运动捕获, 捕获由于不干预的被摄者。无论被摄者的动作还是内心世界的表露, 都比较和谐, 照片看起来自然, 生动, 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和钝性错觉。抓拍从实际出发, 深入实际生活, 尊重生命, 尊重现实, 在现实中发现新闻。首先, 瞬间把握, 这个是每个新闻摄影记者的基本技能。在新闻采访现场中, 不同的时刻, 会形成不同的画面, 不同的图片会产生不同的吸引效果。新闻摄影虽然没有文字那样描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但新闻摄影捕捉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 最好的时刻, 读者可以感受到图画记录时所发生什么, 给人以联想与想象。其次, 抓拍的调焦。在新闻摄影调焦的清晰与否, 直接关系到新闻摄影的成功和失败。面对着稍纵即逝的瞬间形象, 能够迅速调焦清晰, 这是拍摄者的又一项基本功。
4 小结
总之, 图片新闻要有可视性、可读性, 使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相统一, 就把新闻图片与美学真实、全面、确切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图片新闻报道才更加真实, 更加生动, 新闻摄影才能得以迅速发展。
摘要:镜头可以拍摄下客观世界的每一个变化, 表达“难以用语言形容”或“罄竹难书”的内容。作为摄影记者, 如何把图片新闻做出更有冲击力, 笔者就此先介绍新闻摄影的特点, 然后对新闻图片的形象与情感视觉冲击力及艺术技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地市级党报,摄影记者,图片新闻
参考文献
[1]张民生.试论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 .
[2]李响.新闻摄影需要创意.新闻爱好者, 2010 (8) .
[3]苗艳丽.新闻图片影响力研究.山东大学, 2008 (4) .
[4]吴方敏.新闻摄影拍摄手法浅析.新闻爱好者, 2011 (2) .
[5]胡瑛.浅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青年文学家, 2011 (1) .
[6]郑雅良, 耿文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提升策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0 (2) .
[7]陈兆贤.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新闻前哨, 2011 (5) .
发挥资源优势做活产业报 篇8
中国的产业报产生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的产业管理模式。那时候, 各产业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 每个主管部门都要办一张报纸, 于是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产业报格局。在1998年开始的机构大改革之前, 所有的产业报都是吃皇粮的, 日子都好过。1998年之后, 产业报经历了由政府机关媒体向产业媒体的嬗变。但即便如此, 总的看来, 大多数产业报还是带有明显的传统经济体制色彩, 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相适应。社会在转型, 产业在转型, 企业在转型, 社会媒体在转型, 产业报也要由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媒体, 转变为适应新体制发展要求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媒体。
二、产业报的三大局限性
一是时效性局限。首先, 产业报一般出版周期比较长, 目前, 产业报中没有日报, 最多也就是周五报, 有的甚至是周三报、周一报。这样的出版周期要想抢新闻是不可能的。其次是人员限制。产业报人员有限, 其中还包括每天要完成版面制作的编辑和各层次负责人, 真正能到第一线去跑新闻、抓新闻的人恐怕连1/3都不到。再次是发行速度限制。大多数的产业报都是全国发行, 但是却极少有产业报在除北京之外的地区有同步的印刷点。这样, 就算你做的是昨天新闻, 从北京通过邮局递送到各地也变成了前天新闻, 大前天新闻了。
除了这些自身的限制, 还有一些原因也决定了产业报很难在求“新”上有所作为。
例如, 一些敏感的新闻事件, 虽然是业内的重大新闻, 但是即便是产业报的记者捕捉到了, 也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披露。
随着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的发展, 产业报在时效性上的局限越来越突出。
二是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即产业、行业领域的局限性。产业报的受众群绝大多数是本系统、本部门、本行业的员工, 再加上少部分与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对某产业感兴趣的人士, 而不是广义上的社会大众。
三是报道内容的局限性。相对固定的产业、行业, 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 决定了产业报道内容的局限性。
针对这三大局限性, 产业报做过探索, 如, 正面突击, 哪里弱就在哪里加强。时效性差, 就增加记者, 挖第一手资料, 为了加强时效性, 排版印刷安排在后半夜, 力争最新报道。为了突破受众群体限制, 就放大关注点, 报道更多的人和事, 想方设法扩大影响力。在报道内容方面, 产业报走的弯路最多。不少产业报都在办一个副刊, 试图将专业的内容放大, 然后推向市场, 放报摊。可实际的结果是, 针对三方面的努力, 虽然有一点作用, 但效果不大。在抢时效性上, 产业报无法和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抗衡;受众群体没有明显扩大, 钢铁的人还是关心钢铁, 电力的人还是关心电力;现在报摊上基本没有产业报的副刊, 即使有个别的, 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产业报了, 已经归都市报类了。
三、扬长避短, 将产业报弱势、局限性打造成优势
产业报的三大局限性, 目前看, 正面强化、弥补很少有成功的, 那么, 该从何处入手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针对时效性差的局限, 加强深度报道, 打造以质量后发制人的优势。
时效性的后发优势是, 一切前面的新闻报道都可以视作为我做铺垫和造势。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 综合性媒体大抢产业领域的新闻。但这些媒体更多的是进行新闻事件的客观性报道, 对某一新闻事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后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报道的并不很多。这是因为, 一方面这样的报道基本上只有业内的受众才关注, 业外受众的兴趣并不高;另一方面, 综合性媒体进行这样的深度报道有着天然的劣势, 难以做深做透。因此出于传播效率的考虑, 综合媒体一般较少去做这种事倍功半的报道。这就给产业报留出了市场空间。产业报在时效性上抢不过其他媒体, 但是在做深度报道方面, 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报拥有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编辑记者, 具有做好产业深度报道的天然优势。这些编辑记者在产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 很多人都拥有熟悉、了解本产业发展状况的先天条件, 他们对各类新闻信息对产业的影响比其他社会媒体的从业者更敏感, 对各类信息、各类新闻事件从本产业的角度进行拓展和延伸处理, 找出这类信息与本产业生产、建设和经营的关联点的能力更强。与此同时, 他们拥有社会其他媒体难以建立的人际资源, 与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有较好的联系, 对相关政策的解读、相关新闻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开发和市场分析等, 比业外媒体的从业人员更有优势、更专业化, 完全有能力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纵深开发, 做深做透。
二是针对受众群体的局限性, 明确读者定位, 树立“读者意识”, 打造资源优势。
产业报的读者群相对固定, 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报的受众群体受到限制,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受众的局限性, 恰恰是产业报的资源优势。按照新闻的“贴近性”原理, 产业报的读者群对产业报的忠诚度、信任度一般高于其他媒体的读者。
守着这样“高度忠诚”的读者, 产业报要做的不是抱怨受众的局限性, 而是要明确读者定位, 转变观念, 想方设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抓住这些读者的心。
按照媒体纵向细分读者的原则, 产业报的读者对象可纵向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本行业各层面管理者、决策者、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其次是从业者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者;再次是社会上关注该行业的人士。三个层面的读者需求, 产业报都要兼顾, 尤其不能忽视后两个层面读者的需求。产业报要树立“读者意识”, 满足核心读者的需求。
三是针对内容的局限, 办出特色, 打造话语权的优势。
一个产业中的产业报纸最具有权威, 是这个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打造产业报的话语权, 就必须做好自己的内容。
不可否认, 产业报尤其是一些产业党报具有政治属性, 但也必须同样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 突出新闻性。要转变机关作风, 明确报纸自身的定位, 根据各自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为本行业读者提供认识复杂行业现象、帮助读者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信息。
产业报的本质特性是专业, 但这不等于新闻报道通篇充斥“专业术语”, 不能“过专、过远、过浮、过平”。在报道产业特色新闻时, 要将专业化用语通俗化, 通过解释、翻译让系统内外的读者看得懂。要注重贴近性, 树立“大众情怀”, 揭示报道的社会意义。从取材到采编, 不仅“向上使劲”, 还要“下沉”满足广大读者的普遍需求。要改变“原文照登”、“同比压缩”的状况, 由资料向新闻转变, 尽快跳出固有的行文模式,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资料转化为受众需要的、能接受的、真正的新闻。
结语
当前, 中国产业报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搏击,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报业整顿力度的加大, 产业报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没有一家新闻媒体可以说自己的空间是无限的, 从形式到内容, 从人力到物力, 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相对受限制的空间。认清自己的局限性, 找准定位, 主动创新, 发挥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将弱势打造成优势, 不失为产业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报发展任重道远——访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 彭波, 《传媒》, 2011.8[1]《中国产业报发展任重道远——访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 彭波, 《传媒》, 2011.8
[2]《拓展产业报的生存空间》, 吴晔, 《新闻战线》, 2001.1[2]《拓展产业报的生存空间》, 吴晔, 《新闻战线》, 2001.1
[3]《产业报:避“新”之短扬“深”之长》, 张木早, 《中国报业》, 2009.2[3]《产业报:避“新”之短扬“深”之长》, 张木早, 《中国报业》, 2009.2
[4]《陆闻言:实现“新转变”跨越式发展再谱新辉煌》, 中国产业协会网www.acin.org.cn, 2010年7月26日[4]《陆闻言:实现“新转变”跨越式发展再谱新辉煌》, 中国产业协会网www.acin.org.cn, 2010年7月26日
[5]《王海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传媒大有作为》, 中国产业协会网www.acin.org.cn, 2010年10月30日[5]《王海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传媒大有作为》, 中国产业协会网www.acin.org.cn, 2010年10月30日
[6]《中国产业报协会:抓住产业、行业报改革机遇做大事》, 中国记协网, 2010年7月9日[6]《中国产业报协会:抓住产业、行业报改革机遇做大事》, 中国记协网, 2010年7月9日
[7]《深入与贴近:培育产业报的核心竞争力》, 陈培吉, 《实践与思考》, 2011.8[7]《深入与贴近:培育产业报的核心竞争力》, 陈培吉, 《实践与思考》, 2011.8
[8]《产业报创新的路径选择》, 彭玫, 《新闻三味》, 2007.6[8]《产业报创新的路径选择》, 彭玫, 《新闻三味》, 2007.6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活时政要闻 篇9
如何才能把地方时政要闻做活做好看呢?南阳晚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求新, 采用新的取材角度、新的报道手法和新的处理手段, 尽量把报道作出新意, 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时政要闻很多时候体现在对会议新闻的报道上, 如果想在选材和报道手法上出现新意, 就要求参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记者要察言 (捕捉领导讲话中透露的重要信息) 、观色 (看哪些事情能够引起领导及与会者的喜怒哀乐) 、追行 (领导活动中的非常态行动) 。南阳晚报在时政要闻的报道上长期贯彻一种导向, 就是在立足服务大局的前提下, 通过察言、观色、追行, 挖出读者关注的新闻。几年来, 南阳晚报始终坚持报道一般性会议不以领导的级别或其重视的程度来决定报道的篇幅或版面, 而是围绕读者兴趣, 以社会的牵涉面、读者的关注度和新闻自身的“含金量”进行取舍。我们这些从事时政要闻报道的记者也总是坚持跳出会议写会议, 关注现场花絮与重点人物的“脱口秀”, 从会议中抓新闻。1997年, 笔者写的《开会不早到, 会上睡大觉, 提前溜了号:看看这些老板的消防意识》一直被读者引为美谈。该报道就是笔者根据与会领导在消防会上的即席讲话采访而成的。2010年南阳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笔者随市长采访, 选取人们的关注点和市长的经典话语构思谋篇, 写了《招商就像找媳妇, 要找就找有品位的》的报道, 很好地展现了市长贴近代表、风趣幽默的作风, 受到了市领导和读者一致好评。事实上, 只有不依赖文件、讲话稿, 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才能挖掘出时政新闻中鲜活的、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及相关细节。
求独, 就是立足都市报, 尝试从受众角度策划独家新闻, 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给受众一种特别的视觉愉悦。近年来, 南阳市承担了两项“国字号”工程, 一项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 另一项是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工作。南阳晚报围绕南水北调工作独家策划并采写了“移民新传”、“根在丹江”、“情牵丹江”等大型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创新了写法, 以深刻的立意统揽全局, 以独特的视角构思, 以散文化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展示了移民的新生活, 每篇报道都能做到纵横捭阖、形散而神聚,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得到了南阳市委宣传部和相关领导的称赞。2010年底, 南阳市委宣传部就以“移民新传”系列报道为构思模板推出了“新移民、新家园、新生活”大型移民报道活动。
2011年10月, 最后一批外迁农村移民搬迁时, 河南省和南阳市分别在许昌和南阳两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欢送仪式。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 都派出了大批记者报道这次活动。笔者没有就会写会, 也没有把地方宣传部门提供的材料一抄了之, 而是尝试以活动为契机, 以会议为引线, 推出了《15.27万移民全部迁入新家园》和《两年迁安路激扬爱国情》两版会议报道, 前者简要报道了领导活动和讲话, 并以小标题的形式予以高度概括、分类;后者从“决策制胜、关爱制胜、大义制胜、奉献制胜、协作制胜、创新制胜”六个部分入手, 从读者关心的地方运笔, 回顾了移民迁安的历程, 并详细剖析了南阳移民工作取得前所未有胜利的原因。这种别出心裁的报道不仅新颖独特, 也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效果。
求近, 就是多从民生角度做新闻, 走进基层、贴近读者, 拉近受众同媒体的情感。“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读者的需求是多元化且不断变化着的, 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要闻, 办报人必须心中有数, 随时研究, 及时作出调整。
作为地市级都市报, 南阳晚报的时政要闻在处理贴近性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记者要围绕市里的中心工作到基层去采访。稿子是用手写出来的, 更是用脚跑出来的。记者下基层“接地气”, 写出的稿子才能冒热气、有灵气。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南阳晚报又提出记者要始终带着“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去完成采访任务, 记者要经常“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二是记者要感知百姓冷暖, 稿件要展现百姓冷暖、服务百姓冷暖。党的新闻工作者, 同时也是党的群众工作者, 只有深入基层感知百姓冷暖, 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 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 在群众中产生共鸣, 才能写出不辜负时代的新闻作品。三是在内容的选择上, 突出民生并尽量做到“三贴近”, 力求从读者关心的角度切入, 做到突出醒目、形式活泼、有趣好看、及时实用。办报人只有始终同读者心心相通, 做到同读者心心相印、心随心动, 在这种状态下, 写出的时政要闻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四是在新闻的报道实施中, 尽量寻找中心工作和读者关注的切入点做新闻。2011年, 南阳晚报围绕南阳市的重点工作, 策划了“宛杭直航”和“直通上海”活动。特别是“直通上海”活动, 同信阳晚报、金陵晚报等媒体记者联动, 推介南阳至上海直通列车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活动启动后, 不仅读者非常关注, 主抓旅游的副市长也亲自打电话给记者, 对相关报道大加赞赏。这一新闻实践佐证了一个道理:时政新闻的选题非常难, 难就难在不容易找准中央或上级部门的精神同百姓需要的结合点。要想找准结合点, 提高舆论引导力, 记者必须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多下基层,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以活动为载体, 组织读者参与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拉近受众情感并做活时政要闻的好的选择。2010年以来, 针对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场馆建设、“两争一迎”活动等南阳市的中心工作, 我们多次组织“市民观察团”活动, 让读者报名, 实地察看相关工作的进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南阳晚报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是:时政要闻是晚报新闻的重要品种, 而时政要闻的内容又与党委、政府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闭口不谈党委、政府工作的新闻, 不能称其为要闻, 更算不得时政要闻。
求活, 就是报道体裁活泼多样, 版面语言力求新颖活泼, 从而增强稿件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求活的一个要求是形式上的美观、新颖、语言活泼。从新闻的本体看, 新闻即具有新颖性的信息和事实, 而受众对该信息或事实的认识首先是从其外在形式开始的。鉴于此, 在报道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时政新闻时, 我们注重视觉冲击效果, 力求做活做好看, 用渲染的手法, 通过“美”的包装达到形神兼备的报道效果。在写作笔法上, 要求新颖传神。我们策划的“移民新传”、“根在丹江”、“情满丹江”等大型移民系列报道, 采用纵横捭阖、形散而神聚的写法, 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 展示移民的新生活, 诠释党以人为本的移民政策。在版面语言上, 我们力求新颖别致, 尝试图文辉映、形式多样。南阳晚报针对移民迁安、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等系列报道, 设计了统一的报眉, 版面上大小图片配合、规则和变形的图片配合, 大气而不失简约, 厚重而不失清秀。精当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有机结合, 既相得益彰, 又充满诗情画意,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求活的另一方面要求是处理方法大胆有力、不落俗套。南阳晚报每遇重大的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会议, 报道时都要从百姓的角度组织所要刊发的内容, 并采取多版联动的方法, 将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这样做, 既能形成报道规模, 达到加大时政新闻报道力度的目的, 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读者对这一时政新闻能有全方位的了解和领悟。比如, 2010年的南阳市党代会, 这既是一次换届会, 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定调会, 我们就采用了多版联动解读会议的方法, 推出三个解读版, 向读者系统地回顾了过去五年的成就, 展示了未来五年的谋划, 更诠释了实现这些谋划的希望所在。
地市党报要闻版要做强做活 篇10
增加报道内容加大信息含量
地市党报要闻版, 领导活动多, 工作报道多, 可读可看的东西少是客观事实,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七台河日报》围绕“三贴近”原则进行了改版和改革, 努力寻找党报与读者的契合点, 在采编工作中, 注意把党和政府的精神与群众实践结合起来, 把新闻规律、政务报道规律与市场规律结合起来, 体现在稿件内容和版式上。要闻版编辑在编排稿件时力求做到疏朗通透、信息量大、亮点多, 注重做重五分之二, 即头题和二题 (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头报道或会议报道) 的基础上, 重点做活余下的五分之三版。信息量大不大、版面活不活关键在这里。头条报道方面, 在配合好市委、市政府重要活动、重要工作外, 将目光更多地对准基层、对准民生。把人民群众请到头版上来, 让关乎民情民意民生的新闻发在报纸夺人眼球的重要位置, 彰显党报的服务意识、民本理念, 从而扩大党报的亲和力、公信力、影响力。
要闻版除刊登正面报道外, 还要增加舆论监督内容, 并坚持群众观点, 公心公正, 以人为本, 从善出发, 帮忙不添乱, 既反映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 拉近要闻版与读者的距离。
要闻版还可以通过强化导读增加版面的信息量和厚重感。导读功能实质上就是服务功能, 帮助读者作阅读选择, 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强化导读正是满足了读者对厚报的阅读需要, 而满足读者的这种需要正是服务读者意识的反映。强化导读大大拓展了一版的要闻空间, 给更多的要闻以一席之地。比方说, 同一新闻事件, 一版可以发短消息, 其他版可发背景分析、资料或深度报道;重要文章, 可以一版置题, 文见其他版。再次, 强化导读为放大标题、照片创造了条件, 可以增强版面的冲击力。导读一做, 要闻版上的信息量就大了, 亮点就多了, 而且能够使要闻版与其他版面连成一体, 从而增加要闻版的“厚度”, 版面也“活”了。
要强化地市党报要闻版的“短”意识, 要让短新闻在要闻版唱“主角”。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七台河日报》编辑对政务稿件做到能转则转, 尽最大可能增加要闻版信息含量, 保证要闻版每天用稿量都在13条以上, 改变过去以大而全稿件“唱主角”的做法, 让鲜、活、短稿子登“宝座”。
加强深度报道做好专题文章
专题报道是一个广阔领域, 覆盖面大, 具有轰动性, 体现编辑意图, 代表报纸水准。例如, 《七台河日报》坚持策划先行, 在重大新闻报道方面, 认真策划了《冬奥冠军家乡行》等报道, 并科学组织实施, 收到良好效果。在策划报道冬奥冠军王濛、孙琳琳冬奥会后回家乡七台河时, 从王濛、孙琳琳的成长到冬奥会夺冠、从她们的父母到教练、从训练比赛到夺冠的场面再到回家乡的情景, 大跨度地展示两位冬奥冠军的风采及家乡领导和人民热盼亲人、欢迎冠军的情景, 可以说是进行了大跨度、多方位、全景式报道, 并且运用多版、大照片、大字号编辑手段。
在策划组织专题深度报道时, 把功夫下在选题上, 使专题深度报道覆盖社会各个领域, 触角伸到社会深层角落。我们根据不同事件不同题材, 或整合报道, 或拆散刊登, 或配发言论、图片, 或作相关链接, 或加背景、名词解释等, 读者可从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更快接受编辑意图。在注重内容的同时, 用好用足各种版式编排美化强化手段, 在标题、字体、字号、色彩、线条上下功夫, 力求变中求新, 强化第一视觉冲击力, 以吸引读者注意力
在精制标题上下足功夫。新闻标题不但力求能突出新闻的本质内容, 还能突出传情, 提高美感, 让读者在短暂的一瞥中就能被打中。要求编辑能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形象地浓缩、再现新闻事实。
培育品牌栏目打造形象精品
有了好内容, 还要有好栏目。在海量信息的时代, 地市党报需要不断创新, 需要有名牌栏目的支撑, 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目前《七台河日报》要闻版已开设了30多个栏目, 在专栏的策划、组稿、选稿、编排等各个方面都突出精、新、细, 内容上实现硬新闻软着陆, 形式上以精包装吸引读者的目光。我们精心培育出来的名栏目, 如“老方说事”, 以杂文的形式寓教于说理之中, 受到领导和读者欢迎, 并被评为七台河市报纸名专栏, 为党报增添了灵气, 增添了亮色, 也使主流媒体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设的栏目占栏目的比例最大, 尽管如此这些栏目都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有些常设栏目经久不衰。
常做活力操,肠道更健康 篇11
抱腿蹬车 仰卧,一腿屈膝抬起,用双手抱住,另一侧腿伸直,上身慢慢抬起,直至头和肩膀离开地面,眼睛看向伸直腿的脚尖。保持这个动作吸气,然后呼吸交换另一边。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腹部用力。如果觉得累了,可以选择头和肩膀不离开地面,以降低动作难度。
小船平衡 坐稳,保持背部挺直,微微后倾;慢慢地让双手和双腿离开地面,手和腿可以选择你觉得舒服的任意姿势来配合。保持15秒以上,重复10 次。这个动作可以依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量力而为。双手和双腿离臀部越远,动作的难度越大。
下蹲排气式 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向前弯曲,保持背部挺直,双手抓住小腿前侧;慢慢屈膝下蹲,直到臀部蹲到最低位置。双腿外开,双手肘放在大腿内侧,五指合十,眼睛看向前方。保持15秒以上,重复10次。整个动作过程中,背部都要保持挺直。
眼镜蛇扭转式 俯卧,双手撑地,上身慢慢抬起,用腰部的力量带动身体向一侧扭转,眼睛看向自己的脚部,然后换另一侧。双手肘关节微微弯曲,但是不要耸肩膀。
如何把领导活动报道做好做足做活 篇12
1.从人的角度来说, 要从我们的记者编辑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练内功做好做活领导活动报道。
首先, 作为领导活动报道的一线记者编辑要从讲政治, 对事业负责的高度出发, 认真二字至关重要。从事领导活动报道的同志更应该具备政治敏锐性, 只有有了政治敏锐, 才能讲好党性原则, 做到在工作中讲政治, 做到舆论导向正确, 报道有政治深度。
其次, 在采访相关领导活动报道时要做好案头工作, 临时性采访, 也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到熟悉采访对象, 领会采访内容, 了解活动意图。
第三, 记者在采访报道领导活动时要练就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亮点和代表性细节的工夫。作为一线记者编辑在领导活动报道中要眼勤、脚勤、手勤, 随时能够捕捉到领导活动中的亮点, 有时一个细节可能就是关键的领导活动内容, 反衬着重大的相关信息, 而且也能丰满领导的形象, 为整个报道增色。中美建交的报道中, 有一个基辛格为刚下车的周总理脱大衣的镜头, 这个进入史册的镜头就为报道添加了很大的活力, 也孕育着深刻政治内容, 政治影响, 这种镜头的张力体现了出来, 新闻的价值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 在领导活动报道中, 记者要有平视的视角, 不能仰视, 远望领导。这样才能使自己在领导活动报道采访中放开手脚, 大胆发现, 实现创新和全视角报道。特别是在领导活动专访性的报道中体现更为明显。只有有了与领导平视的角度, 才能设置好问题, 挖掘出领导人物深层次的想法, 避免常见的几张纸, 照本宣科的刻板表现。
第五, 在进行领导活动报道中, 一线记者编辑要有勇气, 胆大心细, 灵活机动, 有的时候还要敢为人所不敢为。这里既有拍摄上的勇气胆量问题, 也要求记者编辑要灵活机智, 在领导活动报道中, 电视由于必须拥有第一现场的前提要求, 所以能拍摄到独家镜头, 至少是拍足领导镜头为目的和报道关键, 有时候没勇气, 没机智的头脑是不行的。
2.要从报道本身做好谋划, 搞好领导活动报道。
首先, 领导活动报道要准确。这里的准确包括政策把握要准确, 新闻事实要准确, 领导意图表达要准确, 这些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
举个例子, 一个是原地区副专员参加计划生育会议, 在会上分别批评和表扬了一些市县, 但报道中只提到了批评的, 表扬的没有, 没领会领导意图, 领导不满意, 专门批评了报道内容。
其次, 领导活动报道由于是时政新闻, 硬新闻的成分较多, 那么, 在进行报道时就要注意硬新闻的软化工作。如何软化, 也就是增加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可读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办法把硬邦邦的新闻事实变个角度展示出来, 突出领导活动中软性的部分, 弱化新闻硬度, 把领导活动报道变的可看性更强, 人性化更浓, 从而更容易让受众接受。
第三, 在领导活动报道中, 可以以背景为主干的变通方式进行报道。如果属于比较抽象的事实, 如一种精神, 一种决议或程式化较强的活动, 像领导经常性的工作或会议等, 则在报道中可以侧重展示重要精神、此次会议、这次活动的前期背景, 由来根源, 弱化成式性、抽象性的新闻事实。这样就如同给干枯的植物注入了水分一样, 能使报道丰满一些, 厚重一些, 不但有新闻冲击力, 丰厚了新闻主体, 揭示了新闻内涵, 而且避免了程式化领导活动报道的僵硬局面和这类活动报道的干瘪现象。像胡锦涛同志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时期, 就是全面介绍了由来, 由西柏坡“七大”背景展开, 使这种思想从抽象变得具体厚重。像1998年中央台抗洪英模庆功会, 展示难忘场景, 大背景, 既突出了领导形象又丰厚了由于只是表彰而带来的报道干枯问题。
第四, 在领导活动报道中, 要善于跳出活动本身, 以新闻事实为主干来报道, 以此来避免套路化的报道。例如一篇几年前, 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会见台湾华新丽华集团客人的报道, 标题就是《黑龙江有独特沿边开放优势发展潜力巨大》。钱运录说, 具有独特的沿边开放优势, 发展潜力巨大。黑龙江正在抢抓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 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这个例子里就是在领导活动的日常性活动中跳出了会见本身, 找到了新闻点, 把我省准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利用好沿边优势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部分提炼了出来。
第五, 领导活动报道, 要善于在活动中抽取新闻精髓, 提炼最有价值的新闻内涵。而且领导活动报道中从事件出发的, 发现新闻内涵, 使之构成主体, 更能使领导活动显得有目的, 有益。像北京台城管队员李志强被杀害后的报道,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看望因公殉职的城管队员李志强的家属时, 感谢全市城管工作者为加强城市管理、整治城市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他要求, 要坚持依法治市, 依法行政,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为举办奥运会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把领导要下决心加大依法治市力度,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为建设和谐城市、宜居城市, 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的精神展示了出来。既有了事件的主体, 又在领导活动报道中突出了领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把领导活动自然地蕴于新闻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