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精选12篇)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篇1
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主张, 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很好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是党报提高权威性、服务性、可读性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形势下, 党报要很好地做到这些, 就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进行改革与创新。
坚持“三贴近”原则, 做好重大新闻的报道
党报肩负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使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地在报媒上得到反映。为此, 应当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 在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解读的基础上, 研究正确的方式方法。
坚持“三贴近”原则是做好重大新闻报道的关键。秉承“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这一办报理念, 以及注重深度报道和权威资讯的报纸定位, 郑州日报在报道中, 既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积极主动地报道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又眼睛向下, 及时反映群众呼声, 找好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的结合点, 努力做到指导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思想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做好这一重大新闻的报道是党报的职责所在。郑州日报编委会研究后, 确立了2010年“两会”报道的指导思想:大会程序性报道准确、及时、全面, 专题报道富有特色, 充分展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风采, 从而全方位地向读者提供“两会”召开期间的各种信息, 力求把党委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话题提炼出来, 将事关百姓利益的内容报道出来。
如何在党委、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在2010年“两会”上, 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做好程序性报道的同时, 对政府工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政协常委会工作和“两院”工作等报告的主要精神进行解读;多侧面、多角度地报道代表委员审议讨论各项报告的情况;开设“议案提案精选”和“代表委员心声”栏目, 及时报道委员提案和代表议案中关系民生的内容及代表委员建设性的建议意见;记者“两会手记”从另一个视角对“两会”进行解读;16篇代表委员专访从不同侧面详解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主张;特别是围绕今后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重点推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希望在新区》三篇特稿, 进一步开掘了整个报道的深度。
2010年2月8日,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专门对本报报道作出批示, 称赞郑州日报“两会”报道有质量、有深度, 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加强新闻策划,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反映重大题材, 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
党报的自身优势在于权威性、公信力。充分发挥党报的权威性优势和在党和人民中间的桥梁作用, 以独到的视角、独特的思考和独特的观念,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对党委政府关注、老百姓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和中心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把“高度”与“贴近”结合起来, 在贴近中反映生活, 充分体现党心、民心之所系。为此, 要加强新闻策划。
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 不仅要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报道有策划, 而且对常规性报道也要做到周密思考, 精心策划。在第一时间详解党的主张和决策, 是党报的职责和优势所在, 必须做精、做深这个领域的报道, 把党报的政治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郑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中心工作, 2008年, 郑州日报适时推出了“卫大叔逛绿城”专栏。通过“卫大叔”这个虚拟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 及时反映“创文”中存在的问题。该栏目既让群众喜闻乐见, 又很好地配合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 增加报道的厚重。2009年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 意义重大。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主题的报道呢?国庆前夕, 郑州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推出“沧桑巨变看郑州%喜迎国庆60年”专栏, 着力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内容包括9个专题:工业经济、商贸服务业、农业、城市建设、新区建设。林业、民生改善、文化产业、民主法制建设。每个专题在1200字以内, 并配发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将60年沧桑巨变浓缩在短短1200字内, 决非易事。为此, 我们提前策划, 要求记者采写稿件注意材料的取舍, 着力现在;注意找好由头和切入点, 力求生动活泼, 富有个性。这组报道见报后, 为郑州日报迎国庆系列报道增添了一道风景。
当然, 选择符合时代特色的重大题材, 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文章, 并不意味着报道一定要全面宏大, 还要注意关注“小”:小人物、小典型、小故事、小镜头……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同样可以见精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连续多年, 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研究“三农”问题。围绕中央的这一重大部署跟进报道, 党报责无旁贷。为把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引向深入, 郑州日报精心选择了一些典型村、亮点村, 在一版主打位置, 图文并茂, 推出了《沼气点亮中牟农民》、《乡村建起农民公寓》等一组报道, 从不同侧面记录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变化反映百姓心里的所想、所盼、所喜、所忧。该系列报道讲述的每一个故事, 虽然只有千字左右, 却都能做到见人、见事、见场景。这种以点带面、小处着手报道重大题材的形式, 引起了广泛好评。
求新创新,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让党报新闻入眼入脑入心
在当今充满变革的时代, 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中, 作为新闻素材的源头,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传媒的形式甚至包括文字、体裁都在革新和进步。作为党报记者, 我们的思想、文字必须“与时俱进”。要改变陈旧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操作技巧, 强化新闻的后期制作, 用好用活报纸版面语言, 把好新闻打造成精品, 对重大新闻、热点事件做深、做透, 以强化内容的传播效果。
创新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记者要在遵守宣传纪律的同时, 积极发挥创造性。在做好常规报道的基础上, 要善于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捕捉亮点, 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 让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变得更亲切、更生动。近几年, 郑州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好的效果。
关于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市委全会、政府全会等具有严格规范性和程序性的会议报道。这些会议涉及全市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议题, 涉及主要领导同志的具体要求, 必须按照规定动作做好文章, 在保证程序报道准确无误的前提下, 创新报道形式, 丰富报道内容。
关于本市主要领导活动报道。增强工作主动性, 做到有备而去, 努力挖掘出既让领导认可、又符合新闻规律的新闻点做文章。同时, 记者应当主动加强与领导的沟通, 特别是与四大班子指定的“审稿负责人”的沟通, 力求使报道意图取得他们的认可。特别是领导深入基层的调研活动, 往往有一定的现场感, 要提前主动与相关领导进行沟通, 在严格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审稿程序的前提下, 力求生动鲜活。
做“巧”会议新闻。要善于从会议中发现问题, 捕捉亮点, 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 还可以根据会议精神或领导讲话精神进行追踪报道。
创新经验性报道。经验性报道是党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写出新意, 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不能仅从工作业务角度去写, 而要从贴近百姓的角度,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报道。
创新典型报道。典型宣传是党报的传统项目, 要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具有时代特征的崇高精神, 着力展现先进典型的本色个性。近年来, 郑州日报先后推出了郭春园、朱和平、任长霞、李隆、沈战东等典型报道, 都取得了较大成功。
朱和平系列报道可以说是郑州日报创新典型报道的一次成功范例。《新闻阅评》称:“这组报道一开始就高屋建瓴, 立意深远。”2006年2月3日, 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代表、管城区垃圾清运公司退休女职工朱和平去世。对这一同城媒体同时关注的典型, 如何在报道中胜出一筹?于是, 在当天下午采访、晚上交稿、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 我们除了写朱和平去世的消息外, 还同时提交了新闻特写《勤劳无私终无悔, 我们为你三鞠躬》。这篇特写缘于记者在采访现场面向这位可敬的劳模遗像三鞠躬后的真实感受, 以三鞠躬为“红线”, 层层递进, 写出了朱和平对事业的执著精神。此后, 消息《数千群众挥泪送别朱和平》、特写《和平, 让我们再送你一程》、评论《为一种精神感动》、通讯《一个女环卫工人的大写春秋》相继见诸报端, 全面报道了朱和平30年来不仅清运了20万吨垃圾, 而且“用那颗金子般的心, 温暖着大伙儿, 温暖着身边的世界”。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篇2
狮子镇镇计生办开展优质服务上门活动
今年七月份以来,狮子镇计生办积极组织广大计生干部广泛开展“学习王爱春,争当优秀计生专干”活动,努力探索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新路子,开展优质服务上门活动,提出了进“进千家门、办千家事、解千家难”的服务新理念,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进千家门”倾听群众心声。狮子镇将便民服务通道延伸至各个村组、院落,开展了便民服务“进村组、进家庭、进学校、进医院”的“四进”活动。同育龄群众促膝相谈、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在了解群众需求时,充分发挥计生政策宣传中心户的作用,为育龄群众答疑解惑,截止目前,该镇共走访育龄妇女1950人次,术后随访85人次。做到了“谈心有记录,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基本形成了育龄群众咨询不出村、不出乡镇的良好局面,实现了镇村组干部、计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与育龄群众的零距离接触。
“办千家事”开展亲情服务。狮子镇要求工作人员在走访、服务、咨询的过程中,充分掌握育龄群众的需求。不把她们当外人,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送技术、送项目”的“五送”活动。为新夫妇送去优生优育知识及避孕药具和避孕常识,指导孕期的营养饮食、孕产期保健、合理用药等知识。免费上门为外出务工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时政新闻民生化 篇3
3年前,呼伦贝尔电视台开办了一档新闻节目——《身边新闻》。3年来,作为以时政新闻为主的《呼伦贝尔新闻》和作为以民生新闻为主的《身边新闻》,经常在呼伦贝尔市各种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不期而遇”,两个栏目各展所能,在报道上的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也为这两个栏目如何创新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以2009年的呼伦贝尔市“两会”为例,作为《呼伦贝尔新闻》在确保当天的会议内容必须当天播发外,还要力争达到报道的内容更丰富,参与更广泛,形式更活泼,情感更贴近,以报道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报道过程中,《呼伦贝尔新闻》除了延续历年来效果明显的传统报道方式外,又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报道方式,首次开设了一系列具有“人文视角”的小专栏:《梁郑视点》、《我在履职》、《“两会”连着老百姓》、《数字2009》和《2010年看点》等,这些板块从民生的角度,以清新、自然、重视贴近性的报道方式,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活力,体现了“政治议题平民化,理性主题感性化”,从而凸显了时政新闻的民生贴近性。而在“两会”期间《身边新闻》推出的《身边记者跑“两会”》,邀市民一起走进会场关注“两会”,这在以往“两会”的宣传报道中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通过市民的所看、所听、所感,更直观地让全市人民对“两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独有的“两会”民生新闻理念诠释“记者眼中的”“两会”,并精心策划了市领导为录制节目的背景板签名这样一个有亮点的环节。更值得一提的是推出了学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由专家来解读报告更系统、更权威、更具看点,体现了民生新闻在主流化报道上的独到之处。
创新是报道方式,对于时政新闻来说尤为重要。时政新闻由于其所承载的宣传价值,同时也附着有其他新闻样式所缺乏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近年来,《呼伦贝尔新闻》在保证真实、准确、及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尝试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新闻的元素,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时政新闻报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以群众的新闻诉求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既保持了它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这一原本的使命,同时也关注了社会、关注了民生。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重大主题报道行动化、日常主题报道动态化
作为呼伦贝尔市直属电视媒体的唯一一档汉语时政新闻《呼伦贝尔新闻》,它的基本定位是:要闻总汇、资讯平台;内容定位是:强时效推出时事报道,大纵深洞悉经济波澜,多角度展现百姓生活,全方位引领新闻视线。《呼伦贝尔新闻》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节庆、重点工程等方面的报道中,坚持策划先行,舆论造势。比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呼伦贝尔新闻》经过精心策划,推出了《我与共和国同龄》大型主题报道,联合13个旗市区记者站深入一线采访有代表性的共和国同龄人,用新闻当事人和亲历者的讲述,用采访者的眼光和笔触,来展现呼伦贝尔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新闻部每年都要策划。去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呼伦贝尔新闻》在日常报道中,共推出40多个大大小小的主题策划,其中《五区建设》、《迎盛会(下转27页)看发展》、《迎盛会看文明》、《我随书记去调研》、《小城新貌》、《大地之花》等自采内容已经成为受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宣传品牌。
二.会议报道合并化、延伸化
如果是一般的会议或者部门会议,《呼伦贝尔新闻》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合并报道,将几条会议精炼出最主要的内容,组合成一组,提炼主题后播发;二是将会议核心内容外延,提炼出这个会议中老百姓最关注的信息,跳出会议,另外采访播发。这样的结果就是可看性增强了。
三.浓缩信息推出新闻资讯
《呼伦贝尔新闻》时长15分钟,除片头片尾,真正内容播放时间不超过12-13分钟。一般情况下,节目的用稿量都在10条左右,为了增加信息量,我们在新闻节目最后推出了《今日资讯》板块,将呼伦贝尔各地的新鲜事以短消息的形式集中播发,里面的新闻也许并不是新闻“五要素”都齐备,但是每条新闻中肯定有一些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这样快节奏、大容量的信息报道,更使得观众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时政新闻创新初探 篇4
一、善于发现时政新闻的软角度
澳门回归五周年的报道中, 新华社最后发的一篇稿子让大家赞不绝口。新华社用一组数字盘点了胡锦涛的澳门之行:
—29个小时。
—16场活动。
—8次重要讲话。
—会见2位行政长官。
—3个重要思想。
—3个重大意义。
—4个“坚定不移”。
—84家媒体500多名记者。
从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 合适的角度对于时政新闻的软处理可谓另辟蹊径、曲径通幽, 同时在做政治人物报道时一段人性化的描写、一个细节的注重、一节趣味性的故事, 都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二、挖掘基层时政报道空间
从现有媒体的实际操作来说, 时政报道大致分为宏观高端报道和基层时政报道。宏观高端报道包括政策解读、政要访谈、人事变动和趋势分析, 注重时效性;而微观层面上的基层时政报道则长于深度挖掘和细节表述。基层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中央来说的, 范围很广阔, 包括了省、地、县市区以及乡镇、村组。对基层时政的解读, 不仅需要熟悉国内的整体状况和对政策的研究动态, 还需要拥有深度调查的耐心和讲故事的技巧, 相对于会议新闻、政要活动、政策解读和经验总结的常规时政报道来看, 基层时政报道是时政新闻创新的突破口。
1. 要善于发掘基层时政中的重大题材
基层就只有零碎的不重要的琐碎小事?绝对不是。回首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激动人心也最影响历史进程的新闻报道, 当数安徽小岗村的秘密包产到户和四川向阳公社的率先摘牌, 这些在传统题材划分上属于农村报道的新闻, 严格说就是真正的基层时政新闻。这几年为公众所共知的是, 随着中央对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强调, 各地的基层政治创新实践呈现了更为活跃的状态和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我们基层时政报道的广阔作为之地。所以关注基层时政, 并不意味着会与重大题材擦肩而过。
2. 基层是宏观政策的一个观察点
很多高端政策的解读和趋势分析容易流于条文+专家的固定模式之中, 而基层时政报道却有一个好处, 就是可从较低视角入手, “用事实说话”, 由下至上, 追踪解读政策动向, 从另一个方向说, 这是宏观政策解读和趋势分析的落地。从最基层发生的新闻事件中, 所有的政策利弊都透明如水, 当然这不同于那种以基层事例为导语引出高端思路和理论阐述的模式报道, 这要求记者应有质疑精神, 这种质疑和观察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经验判断能力, 既要尊重并吸收权威部门和学界的意见, 又要扎根基层、深入实际, 才能做出好的真实的基层时政新闻。
三、有人物有故事的时政新闻才便于传播
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相比, 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 那么应以怎样一种方式改变时政新闻的枯燥乏味, 让读者爱读时政新闻?
在报道角度上,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追求大众视角。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 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现在的时政报道往往较多地注重政策性, 很少联系群众生活, 让读者看起来不够轻松, 很难理解, 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在抓时政新闻时, 要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 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 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人性的刻画、一个细节的关注, 都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 拉近时政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时政新闻演讲报告 篇5
2010年7月国内部分:
7月1日上午8时,铁路上海虹桥站至南京站G5000次、南京站至上海虹桥站G5001次列车同时相向发车,这标志着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中国人口学会年会7月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主题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按照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布的《藏传佛教**转世管理办法》,依照历史定制、宗教仪轨,第五世德珠**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于7月4日清晨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庄严举行。
国务院新闻办7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10周年新闻发布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宏观经济指标10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
7月10日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日”,也是世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志愿者主题日”。上午8时开始,主办方陆续开展“体验志愿者”、“聚爱世博”、“圆梦世博1+1”、“孤儿世博梦”、“行,志愿世博”等活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12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
7月13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对外发布《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8.74亿吨,增长8.6%,内河港口完成27.83亿吨,增长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7月15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国家主席胡锦涛7月1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7月20日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正在这里举行的“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6日召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布会,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13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2010年7月国际部分:
欧洲航天局7月5日宣布,该机构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根据此前收集的数据,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它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后各种天体的形成过程。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7月9日宣布,世界第一艘单纯依靠太阳光驱动的太空帆船“伊卡洛斯”号已成功利用太阳光压力,实现了机体变速。
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2点30分,南非世界杯决赛在约翰内斯堡的足球城球场进行,对阵双方是无冕之王荷兰和欧洲冠军西班牙。上半场、下半场两队0-0战平进入加时赛,加时赛第116分钟法布雷加斯助攻伊涅斯塔破门,西班牙1-0取胜成为新科世界冠军。
意大利《晚邮报》网站消息,世界上首座氢能源发电站于7月12日在意大利正式建成投产。这座电站位于水城威尼斯附近的福西纳镇。
今年7月18日是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92岁的生日,也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曼德拉国际日”。
韩国和美国7月25日开始在韩国东部海域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双方参加演习的兵力约为8000人。
(今年7月18日是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92岁的生日,也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曼德拉国际日”。)
南非总统府此前发表新闻公告,呼吁南非各行各业的人们用67分钟时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公告说,“曼德拉国际日”是为前总统曼德拉举行的庆祝活动,是为了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共同把世界建设得更美好。
南非全国各地都在响应号召,部长们和许多地方政府官员都在这一天参加了社会公益活动。妇女、青年及残障保障部长诺卢坦多・马延德―西比亚当天来到一家医院产科,穿上白大褂当上了护士。南非工会大会主席德拉米尼也来到同一家医院当起了护士。高等教育部长布莱德・恩齐曼德则在这一天启动了纳尔逊・曼德拉职业指导行动,为农村地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地方上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有的帮助穷人翻修房子,有的帮助贫困社区修路,有的则来到学校做义工。好莱坞明星、电影《成事在人》中曼德拉的饰演者摩根・弗里曼在开普敦的卡耶利沙与十几位知名的摩托车手一起,翻修了当地的一所医疗中心。
曼德拉家中――
92名孩子为其庆祝
17日,位于约翰内斯堡的曼德拉家中迎来了92名孩子。这些6岁至12岁的孩子来自东开普省曼德拉出生和成长的村庄,他们围在曼德拉身旁,为他唱起生日歌。看到来自家乡的孩子们,曼德拉高兴地说,“我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
同一天,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代表团也到曼德拉的家中为他庆祝生日。该党发言人姆坦布说,曼德拉是非国大学习的榜样,非国大将秉承曼德拉的意志,用曼德拉的思想指导工作。他说:“如曼德拉所说,„未来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要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对他的爱戴和祝福。”
南非《星期日时报》继不久前出专刊登出有关曼德拉生平的文字和照片之后,18日再次出专版纪念“曼德拉国际日”,并称曼德拉为“活着的遗产”。
联合国大会――
呼吁通过点滴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1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全体会议,纪念即将到来的首个“曼德拉国际日”。联大副主席、哈萨克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阿依基莫娃在会上代表联大主席发表致辞。阿依基莫娃说,庆祝“曼德拉国际日”是为了提醒国际社会寻求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通过对话实现和平的重要性,是为了让世人行动起来,通过每天的点滴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不结盟运动以及联大5个地区集团的代表也分别上台发表讲话,称赞曼德拉为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以及在世界各地促进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视频为会议发表致辞。他说,曼德拉的身上体现了“最高的人文价值和联合国价值”,“他的一生,他的力量,以及他的宽容,是世人学习的榜样。今天,值此第一个„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我们对他为自由、正义、民主献出的毕生精力道一声感谢。”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5日发表声明庆祝“曼德拉国际日”。她说,曼德拉是所有争取自由和进步的人们心中的英雄。
时政新闻破冰 渐进温暖色彩 篇6
一、时政报道的传统色调:青色调
时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当时的政治情况”;时事,就是“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所谓时政新闻,有狭义、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时政新闻是指党、政、人大、政协等政治性机构召开的重要会议、重要纪念活动或者重要政治性节日活动以及领导人的活动,一般由于主题重大或者出席人员层次较高而引人注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广义的时政新闻包括党、政、军、工、青、妇、公、检、法、司、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乃至民族、华侨、港澳台等领域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等人在分析我国自唐代以来盛行千余年的邸报的主要内容后指出:政治报道从有报纸伊始,在各类报道中就是唱“主角”的。而说起时政新闻的报道套路,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主要以领导人的活动为报道对象。调研类、会议类,甚至领导参加的事件类消息都有自己固定的报道模式,造成了程式化、面孔僵硬、行文刻板等现象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而这些传统的时政新闻的底色,呈现在受众眼里是严肃的庄重的青色调(百度文库解释:青色,代表着庄重、希望、坚强)。每年的全国及地方“两会”开闭幕的消息、党代会等报道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突破不易。如记者多次参加的地方“两会”报道,在会议程序报道上不仅要按规定采写,而且必须经过上级审核方可签发。做好既定报道,确保万无一失,是一名时政记者的基本素质。
二、在探索中改进:褐色调
近年来,各级各类媒体也就时政新闻的改进作了很多尝试,增强时政新闻的时效性、还原感性和延伸性:字数变少、篇幅变短、时段缩减、形式更加活泼、语言更加生动……时政报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时政报道的影响力,犹如似红如橙,正像它的含义:既严肃,又浑厚、温暖。2009年12月初,记者跟随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莫建成到固阳县调研。如果按规定写稿,则需写成“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莫建成到固阳调研时要求……”但当时有一个场景十分感人:当莫建成来到固阳二社村,得知这里由于贫穷,村里很多青壮年娶不上媳妇,成了远近出名的“光棍村”时,他忍不住流泪了,不仅当即表示要为这里修建100套移民新村住房,而且当场为最困难的村民捐款。看到这一幕,记者立即写了一篇《温暖送到大后山》的现场新闻发回报社。虽然当时还有一篇也是莫建成主持召开的会议消息要见报,但大家一致认为这篇现场新闻更有感染力,遂放在了头版头条刊发。这样就摆脱了领导高高在上强调的时政新闻,是当下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闪光点。记者特别注意到,近年来,新华社也在领导人调研稿件方面进行了改进,如《“我想直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胡锦涛总书记陕南农村问农情》《“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吴邦国委员长上海廊下农村考察侧记》《“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灾害”——温家宝总理慰问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群众纪实》等,从中可以看出,时政新闻也在破冰中前行。
三、在创新中跟紧时代步伐:橙色调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闻竞争的加剧,时政新闻的民主化色彩日显重要,这不仅体现出了新闻媒体的责任感,也是衡量一家新闻媒体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且这种变化往往和一个政党、组织,一个地区的开放度、透明化形象密切相关。如今的时政新闻,散发着柔和的橙色调,这种色彩意味着温和、光明和希望。
其一,在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中有了大胆的突破。从2010年的“两会”开始,《包头日报》开设了《两会观察》 《两会声音》《百姓连两会》《两会热词》等形式新颖的栏目,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抒胸臆的参政议政见解和老百姓对“两会”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都展现了出来,有思想、有分析,精彩稿件迭出,受到广泛好评。2012年初的“两会”,又适时增加了“两会微博”,让纸媒与新媒体有了更进一步的互动。记者采写的《提案“回娘家” 顽疾如何解?》针对年年有些政协委员的提案打“罗圈架”又转回到提案人所在部门的情况进行了采写,此稿所涉现象存在已久,但从未有人报道,这篇稿件也因此被评为月评好稿。
其二,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2012年2月22日,包头市召开主城区“三片两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市长孙炜东等党政领导出席。按惯例,当天没有市委书记的活动,这条会议消息应该要上头版头条。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次日《包头日报》头版头条是题为《今年环境综治锁定125户企业》的消息,同时把“三片两线”的治理项目列表公诸于众。很明显,刊发的是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会议的程序性报道被安排在右侧栏的二条位。可以说,这个会议报道安排是尊重新闻本质的举动。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编发的“新闻出版阅评第5期(总第362期)”内部刊物对此予以高度评价:“长期以来,党报的会议报道存在着读者很不买帐的三个痼疾,一是会议报道的版位,以出席会议领导的职务大小排序;二是会议报道内容紧盯领导排位,按会议程序记豆腐帐,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不知其详;三是报纸的头版头条成了空洞无物的会议报道‘重灾区’。《包头日报》这个版面安排,在会议报道应该报什么、怎么报,给了业界一个很好的启迪。”
其三,为民主进程的点滴变化大书特书。2012年4月,包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就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市政府進行质询,这在北方地区相对保守的政治环境来说是首开先河。为此,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了这一事件,连续写了消息《本届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六委员询问副市长大气污染防治》和通讯《关注民心所关切,履职监督之本位》,其中第二篇刊发在头版头条并配发了评论。中国记协秘书长来包头日报社指导工作时,对这篇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从新闻性和前沿意义等方面而言,无疑是本年度的好新闻。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分析 篇7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创新
电视时政新闻主要报道新近的、正在发生的国家政治新闻, 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路线, 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等活动中的典型性、经验性、成就性报道, 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广泛性、政策性、政治性特点, 在我国新闻事业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 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意识, 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加强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 保证时政新闻报道工作取得新成效。
1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原则
电视新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对社会公众群体来说, 因为电视时政新闻真实性很高, 所以得到了观众的信任。在对电视时政新闻进行创新时, 各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时政新闻传播原则, 保证其准确性、时效性、真实性和专业性。虽然微信、微博等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发展很快, 但是因为这类信息个人主义很强, 对时政新闻媒体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 由于微信、微博上的时政新闻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 让社会信息的客观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对社会舆论造成了误导, 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信息的真实性, 因而社会公信力不强。所以,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的分析时政新闻的信息与内容, 不能将个人情感掺杂在时政新闻信息中, 保证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比如在2014年3月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 微信、微博上传播着大量相关信息, 但是受众对这些新闻信息持怀疑态度, 等到新闻报道发布准确、具体的事件相关内容后, 受众才能了解事件真相。由此可见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只有提高公信力, 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群体的认可。同时在创新电视时政新闻的过程中, 不仅要追求信息的时效性, 还要注重信息传播质量, 做到两者并重, 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2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
2.1 创新报道内容, 积极取材于群众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要将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真实反映出来, 报道人民群众中的感人故事, 体现出群众观点。新闻报道的重要基础就是基层,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要将镜头对准群众, 从基层取材, 这是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必须具备的态度。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要源泉, 重视深入群众中挖掘新思想、新人物与新方法, 将其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 将基础群众的真风貌形象生动的报道出来。
比如, 在拍摄市委领导看望患地中海贫血症儿童的新闻时, 新闻的报道要从其家庭故事开始, 为受众介绍地中海贫血病为这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以及社会各界对儿童及其家庭的关爱与资助, 最后将市委领导与儿童对话同期声展现出来, 做成新闻特点《爱心燃料, 生命加油》, 这无疑增添了报道的温情感, 更加触碰人心, 并反映出市委领导真实、亲切的形象。
2.2 创新表现手法, 表达群众愿望需求
新闻工作者要立足于群众思考问题, 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多报道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 将群众的利益诉求全面反映出来, 表达群众的愿望需求。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 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认可[1]。新闻工作者要履行好自身职责, 积极报道出群众的真实呼声, 发挥出群众的耳目喉舌作用。此外, 电视时政新闻要完整、真实的进行新闻报道, 将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充分表达出来。要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法, 避免出现新闻八股。要多用群众的语言报道新闻, 从群众的生活点滴、所思所想出发, 采写最典型、最真实的新闻作品。
比如说, 广州省亚运会开幕的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综合频道分别对开幕式进行了直播, 综合频道依旧是选择过去那种朗诵式的现场解说, 而新闻频道却是选择了更加轻松的类似于聊天的方式, 让白岩松 (主持人) 与观众进行互动。这样的播报形式和过去的朗诵式新闻直播比起来, 更加贴近于观众, 也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喜爱。但是互动对话的方式也应当保持合理的限度, 即能够在放平心态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取悦观众, 避免时政新闻播报变得媚俗化。
2.3 转变创作观念, 满足群众知情欲望
满足群众知情欲望, 就是要在创作观念上尊重群众知情权, 深入群众, 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 让群众更好的了解党的政策方针[2]。要将贴近群众作为新闻工作的落脚点, 这是提高新闻机构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表现手法创新的不竭动力。新闻工作者要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报道群众最想看、最想听的时政新闻, 最大限度让群众知情欲望得到满足, 并以此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时政新闻只有通过贴近群众, 才能传播的更加广泛与有效, 才能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所以, 对于新闻媒介而言, 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 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2.4 创新报道形式, 突出新闻价值取向
时政新闻报道必须要重点关心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不断加强传播影响力, 揉合电视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征, 从而让时政新闻报道朝着更加生动化和形象化的方向发展。在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可以选择直播连线、现场记者、同期声以及记者采访等各种方式, 促进时政新闻报道从过去的静态报道向动态报道转变。另外还应当合理设置新闻案例, 从当事人的经历、变化等方面出发,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新闻事件的细节表现出来, 将时政新闻做“活”, 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3 结论
总之,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宣传党的基本政策、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平台, 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具备的核心优势。因此, 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与专业性原则, 及时转变观念, 积极深入群众取材, 不断对报道内容、表现手法、创作观念、报道形式出发, 突出新闻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时政新闻报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彬.如何让时政新闻“鲜活”起来[J].新闻传播, 2014, 10:28.
时政新闻报道的几点创新趋势 篇8
何谓时政新闻?关于时政新闻的定义,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业界比较多的看法是指与国家领导人有关的国家政治活动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而言, 有关政党、国家和军队的最新政务活动、政治会议、政策发布, 以及重大经济、文化、军事事件的报道或是发生在当地有影响的涉及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的报道都可称之为时政新闻。
无论在中西方, 时政类新闻都广受关注。在我国时政新闻是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也是公众了解社会上层建筑动态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其政治性强、敏感性强、时效性强、口径严格、报道定势比较明显, 所以, 时政新闻一方面在坚持“主流新闻观”, 即把发挥喉舌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 承担引导舆论和弘扬主流价值等宣传任务。但同时又被一些媒体精英和社会精英寄予了新闻改革和回归传媒独立社会角色本位的期待, 其中也掺杂了新闻报道的纯客观性标准、“中立把关人”等西方媒体专业主义的成分。近年来, 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习惯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执政思想、受众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思维、社交媒体、大数据技术等的发展, 时政新闻报道也涌现出了一批创新作品,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几个创新趋势。
二、时政新闻的创新趋势
(一) 可视化呈现
过去时政新闻因受其时效性的限制, 为保证播出内容的准确性和播出的及时性, 一般而言, 自选动作不多, 发布形式也以传统的文字、图片及视频新闻为主。而近两三年, 随着数据新闻的迅速发展, 时政新闻利用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叙事化, 也呈现出一些全新的报道范式:
(1) 以时间为轴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2014年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北京青年报》以此为突破口, 以时间为线索, 梳理了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近15个月里, 习近平在国内国外进行的调研、出访、参会等各种政务活动, 将国家领导人的足迹通过可视化的信息图表展现出来, 直观易读, 成功地展现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公的形象, 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找到了吸引受众的突破口。
(2) 以地域为标展现信息的空间联系。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了连战时, 曾用“剜心之痛”来形容甲午战败。澎湃新闻客户端2014年8月1日以《让习总不再有“腕”心之痛:多媒体全景重现甲午海战》为题, 推出了一个数据驱动性的、多媒体新闻产品, 以历史图片和博物馆的船舰模型提取细节, 从史籍记载中提取数据, 通过3D技术逐一还原了中日参战的24艘船舰, 制作了360度对比观看的展示, 融合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的方法制作了战况还原视频, 还原出来的甲午海战的场景效果逼真, 增强了报道的现实感, 报道同时在PC和手机客户端播放, 引起了网民的点赞和转发。
(3) 以内容为据点进行发散解读。2014年7月31日, 国新办发布了户籍改革的新政。新京报通过在知识门户的数据库中搜索, 发现了习近平的博士论文, 论文中有一整段关于户籍改革方向的表述。记者发现习近平论文中的户籍改革思路与如今改革方向一致。记者就此发表报道《习近平13年前论文提户改路线图》, 提到, “对于要不要取消户籍限制, 当时学界和理论界存在争议, 他在论文中坚持认为, 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应理智而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十三年间, 习近平从福建调到浙江、上海, 再到中央任职。在不同的位置上, 他曾多次表示要推动户籍改革……”这篇报道塑造了习近平勤勉、智慧的领导人形象。报道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转载。
不论是从时间、空间, 还是内容的维度进行数据探索、挖掘与呈现, 占有大量“信息”是产生“角度”的基础, 都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表达能力, 也需要记者提升数据素养。在这方面, 我国的时政新闻报道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亲民化的领导人形象塑造
领导人形象塑造与政治传播密切相关, 成功的时政类新闻报道需要感性政治与理性政治两者的互济。与很多国外媒体相比, 我国以往对领导人的报道普遍庄重严肃, 以硬新闻为主, 在融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相对于以往“高、大、全”的报道风格, “亲民化、生活化、个性化”的表达成为了受众需求的主流。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 一部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画短片广泛流传于互联网。短片有中文、英文两种版本, 以轻松的方式比较了美国、英国和中国领导人的产生机制。而全片最大的亮点, 就是七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首次以卡通形象出现。从形式上, 其大头萌版造型的政治人物们笑容可掬, 非常可爱。这一设计, 突破了人们心目中领导人形象必须“高冷”的讲究, 使领导人的形象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从文风上, “卖萌”的语言风格, 似“唠家常”, 让人感觉到领导人和普通人一样, 将传统的刻板的语言风格转为亲民的语言, 可以瞬间拉近领导人与民众的心理距离, 视频播出后, “亲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成了网民点赞的关键词, 有人大呼“习大大萌翻了”。从深层次表意角度而言, 视频以习近平的晋升之路为例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 引用了大量数据。例如, 提到省部级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正部级干部的概率“只有一点四万分之一, 平均所需时间至少要23年”, 并分析习近平从基层干部到国家主席, “至少经历了16次大的工作调整, 治理过的地区人口累计超过1.5亿, 这一过程前后用了四十多年时间”。这是中国的干部选拔制度首次通过讲故事形式予以介绍, 称中国领导人的产生机制为“中国功夫式的长期锻炼、选贤任能”, 视频使政治话题公开化透明化, 有助于老百姓了解我们的领导人和政治体制, 同时在国际舆论环境中传达了中国在政治上的自信心。在优酷首播当日, 视频点击量仅一天就达到90万, 三天内就突破了百万。截至5月18日, 这部动画短片中文版在优酷总播放量已超过361万。
在新媒介的平台上, “有趣、有用、有料”是获得公众认可和转发的必要条件, 这也决定了严肃的时政新闻在新媒介平台上要让公众愿意看, 无论是页面设计还是语言风格上, 都应该体现亲民的特点, 抓住这一时代的受众心理特点,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创新对内和对外宣传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 选材角度:从鲜活的个体着手
时政报道涉及的内容往往关系国计民生, 怎样将这些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政策解读好, 成为考验新闻工作者的一道难题。西方媒体中, 报道国家政策的变化时, 往往会从小的个体入手, 以点带面再回到点, 这样就可以将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
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 在演讲过程中提到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中国捐献“熊猫血”和一对母子半世纪寻亲之旅的故事。记者预判到习主席会讲故事, 连夜行动找到故事主人公, 直播结束后, 央视新闻频道就播出了“捐献‘熊猫血’流淌中哈友谊”和“半世纪寻亲之旅见证中哈友好”这两个感人故事, 成为时政报道中的最大的亮点。下午记者又采访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对习近平主席演讲的感受, 第一时间独家对演讲进行了呼应。
国际上的领导人报道, 也注重从个体人物入手, 如希拉里竞选2016年总统的宣传片中,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准备搬家的夫妇、期待新生命降生的家庭、打算举办婚礼的恋人、规划退休生活的老人、经营小家族企业的普通人, 希拉里当地时间12日推出的长达2分18秒的竞选视频中有大半时间都在讲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普通人的故事, 涵盖了亚裔、拉丁裔、非洲裔、同性恋等群体, 主打草根路线, 从微观切入, 进而扩展到宏观政策。原本枯燥难懂的政策, 也就变得具体生动。
(四) 增强互动性和服务性
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是融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先前, 新闻生产都集纳在专业人员手里, 新闻发布也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 (用户贡献内容) 的大量产生, 新技术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然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 民间话语力量、民间话题设置, 借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 并被传播出去, 同时, 用户的广泛参与也能发挥融媒体UGC的优势, 形成良性循环。
澎湃新闻问世以来, 其互动性设计一直被学界及业界讨论。在时事新闻版块, 最能直观体现澎湃新闻互动性的功能特点, 用户可以在新闻后发表评论或者提出疑问, 这就使之在新闻之后创造了阅读价值, 用户的互动留言以及提问所反映出来的舆情, 有时比新闻本身更有看点。澎湃新闻客户端的“追问”和“跟踪”功能也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新闻话题保持长期关注与跟踪阅读。
关于时政类报道的互动性与服务性方面的另一个成功案例, 是BBC的数据新闻产品《预算计算器》。在英国政府财政预算是一项专业和繁复的公共政策事件, 媒体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解读它对普通居民的生活影响。BBC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制作的《预算计算器:2012年财政预算将如何影响你?》的报道中, 通过一些灵敏的指标, 建立起个人和公共政策之间联系, 用户只需在界面上输入包括每周购买多少啤酒、几包香烟、家有几辆汽车、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 就能自动算出2012新预算会让你多付多少税、你明年的生活会比今年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在泛时政类新闻中, 用这种互动性新闻产品, 可以大大提升政策解读的传播效果。
一向以严肃、刻板为特点的时政新闻报道, 在媒介融合的新语态环境下, 其生产思路、流程、报道范式正在发生变化。需要指出的是, 新闻报道以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基础, 但它绝不是多种技术形态的简单堆砌;时政新闻报道需要有亲和力, 但不能因此而变得哗众取宠, 虚有其表。时政新闻的创新, 一定是仍以“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生产意识作为基本前提, 需要背后的机制、流程、人员配备等方面资源整合, 而这其中,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媒介素养, 仍是最具紧迫意义的任务。
摘要:2014年8月, 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媒体融合发展由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作为新闻领域最具政治宣传使命和舆论引导功能的新闻产品, 时政类新闻新闻报道也必然要面对媒介融合这个命题。论文从宏观背景下简析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 着重以四步实操法归纳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方向, 以期对时政报道在新形势下提升传播活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时政新闻,媒介融合,可视化
参考文献
[1]刘保全.时政新闻如何创新出佳作[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01) .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篇9
1 时政新闻及全媒体
1.1 时政新闻
对当前国家政治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即为时政新闻, 一般包含了政党、社会团体等在进行国家生活、国际关系处理等制定的方针、政策、活动等[1]。
1.2 全媒体
全媒体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而生成的一种新的概念, 但并没有被学术界正式的做出概括性提出。一般是指不同群体对信息了解采取的媒体形式, 这其中包含多种传播形式, 如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卫星通讯等。
2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作用
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促进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 也从根本上丰富了新闻的传播内容, 提升了传播的速度。社会上也由于这种变化, 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时政新闻报道的是当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 对于整个新闻传播来说, 起到的是引导性作用, 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是全媒体发展的时期, 各种移动终端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各类信息呈现出海量状态和爆炸式传播特征, 时政新闻在此时就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维护社会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时政新闻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 也要加快自身改革, 与时俱进, 利用好新媒体平台, 加快传播的速度, 真正发挥出舆论导向的作用,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创新
新闻创新一直是新闻媒体重视的工作, 尽管在不懈的追求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制约了时政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在全媒体时代的当前, 时政新闻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创新和发展时政新闻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3.1 理念上实现创新
时政新闻报道的都是社会发生的大事及政治动态事件, 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必须依赖与政府的推动。在当前全媒体时代下, 政府出台了“八项规定”[2], 从理念上赋予时政新闻新的革新理念, 促进了时政新闻作用的发挥。为此, 必须从理念上实现创新, 时政新闻才能得到本质上的创新, 迎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3.2 新闻形式要求创新
时政新闻反应的是国家的发展政策、方针, 报道的是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国家活动, 因此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报道时, 时政新闻就要抓住这个特征, 紧贴群众生活, 报道的新闻才有价值, 成为社会的焦点。在报道时, 不应受到版面影响, 必须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贴近性, 如医疗保障、反腐倡廉、教育教学等。只有内容符合人民需求, 形式丰富、多彩, 迎合人民口味, 才是好的报道。
3.3 新媒体手段助推及时跟进
时政新闻相比其他的新闻更具引导性和权威性, 因此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时政新闻具有的特殊性质, 从很大程度上固定了其内容和模式, 因此其应有的价值往往被忽略。在当前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时政新闻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强化时政报道的覆盖面, 全力增强其吸引力。如在举办重大领导群体活动时, 要进行动态的直播, 以增加时效性;会议期间出台的新政策, 要在第一时间加以解读, 并通过现场连线等方式, 增强互动性, 促进时效性的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在充分应用新媒体时, 也给新闻传播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编必须更加的准确、快速, 报道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倡导时效性和社会性, 传播形式更应体现时代性, 综合运用高科技的音频、视频等手段, 全方位、立体化的释放, 使宣传合力发挥更强效能。
3.4 风格模式注重创新
第一, 要重视内容创新配置, 将信息的思维、视角向多方面发展和融合, 并通过多样化形式, 对其进行展现, 对其内在价值更深一步挖掘, 使新闻主题更加深化, 补充内容上单一和不足。新闻稿件在当前全媒体时代中, 呈现更具细致性和实效性, 融合了图片、文字及声音, 对受众从视觉、听觉和感官上更强的冲击力, 使其更具感染力, 实现了事件和报道的同步。第二, 强化对标题的认知, 在制作方面要紧紧围绕中心点来拓展, 更加简短、新颖的将信息和观点传达给受众, 让受众从标题上就被深深吸引, 当然标题一定要摆脱俗套辞藻。第三, 新闻传播中要尽量采用短小精湛的语句, 提高受众的接受能力, 让报道可以实现更快的传播。时政新闻在媒体上传播时, 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将受众作为中心, 选择的内容必须紧贴时代发展, 可引起话题效应的内容, 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引导舆论发展。
3.5 时政新闻要有人物和故事才利于传播
时政新闻的报道一定要从整体着眼, 但报道要把握小处落笔原则, 这样才能让受众更容易接受, 理解新闻的表达思想。很多时政新闻由于将着眼点放在了政策上, 与群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受众阅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 时政新闻就要改变报道的方向, 更多的联系群众, 从小地方入手, 以小见大,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故事, 才能深入民心。
4 结束语
总之, 全媒体时代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 新闻在整个全新环境下, 更具自由性和宽松性, 内容上也容易受到影响产生偏差, 给社会发展带来负能量, 因此在这个时期, 时政新闻必须把握好发展的原则, 除了要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也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 做好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从多个方面实现创新, 才能促进自身成长, 稳定整体发展, 更好的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为现代社会建设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赖晗.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转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2) :57-60.
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创新 篇10
1 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当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的传播速度及传播内容不断的丰富,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内容的新闻,在这些新闻当中,一些不良的内容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时政新闻的存在,最主要的是对于整个的新闻传播进行引导,从而保证所宣扬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移动终端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各类信息的传播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通过时政新闻的引导作用,能够对整体的舆论走向进行引导,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新媒体,一些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成为了时政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新媒体,时政新闻能够得到更为快速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
2 时政新闻的创新举措
2.1 理念创新
时政新闻的内容,最主要的来源于一些社会大事及相应的政治动态,这就需要依赖于政府的推动来进一步发挥出时政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工作进行了全新的革新,支持时政新闻的理念创新,特别是在出台“八项规定”以后,时政新闻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进行理念创新,通过对于新闻报道的编排理念创新,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
2.2 创新报道手段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传播报道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各种移动终端应用于新闻的传播报道,对于新闻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而时政新闻作为新闻业的权威,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时政新闻传播当中,由于报道手段比较单一,使得整体的报道内容及模式比较死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动创新传播报道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方式,对具体的时政新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工作,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直观立体的新闻感触,从最大程度上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
2.3 创新风格模式
时政新闻的传播由于受到内容的限制,一般的风格模式比较严谨,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这种过于严谨的报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时政新闻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必须要对自身的风格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改变以往单一的内容传播,以全新的丰富的内容来满足观众的新闻需求。时政新闻在进行内容的报道选择时,应该与观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通过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在全新的报道风格之下,为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时政新闻,更好的提升时政新闻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结语
媒体时代下,新闻有着比较自由的传播环境,但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新闻的传播内容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如许多对社会发展有危害的负能量新闻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快速传播,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时政新闻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与现实的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与新时代的要求契合,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进行时政新闻制作与传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在稳定新闻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魁勇.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转型突破——以成都日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9).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篇11
可是现实生活里,中学生家国天下的情怀状态不尽如人意,平时我们听到中学生谈论较多的话题是物质生活的享受,是游戏的冲关感受,是关于歌星的追捧,是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鲜见学生谈论时政新闻。如谈到台湾问题时,笔者的课件选用了连战访问大陆的相关材料,可看完材料后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小声问同桌:“连战是什么人?”平时笔者都会选编时事资料印发给学生,可即便这样,学生考卷中的答案还是张冠李戴、笑料百出,包括本市的重大时事也不知道, 时事题材的问答题考得更糟糕。关于城乡建设问题、涉及国家方针政策需要发表个人看法,学生也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显然我们的学生不够关注时政新闻。所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
一、培养中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以及参政议政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国家的法治建设也非常有利。
1.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关心时政新闻的学生,更容易联系课本理论解读并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新问题。 比如,钓鱼岛问题一出现,有些公民就主张武力解决,还有部分公民偏激到焚烧日系车,砸毁在华日商产业。政府的态度是坚决不同意日本将钓鱼岛占为己有,希望双方和平解决疆土问题,同时制裁违法公民。关注该新闻的学生就会思考,国家和公民个人应该如何面对钓鱼岛问题呢?再联系教材“我国贯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既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一贯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是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理论,学生就能理解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而公民要学会依法理性爱国。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
学生喜欢关注食物中毒、校车安全等新闻事件,由此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学校的饭堂建设、小卖部的管理、学校设施的安全还有社会的食品安全等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去参与单位、家乡、国家的建设。每年关注“两会”的学生,会主动和别人探讨自己感受到的民生问题,如读书难,就业难,看病难,买房难、环境污染、物价暴涨等问题。该不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符合不符合国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没有必要?关注更多的时政新闻,学生才更有水平地去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评论。
3.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温岭杀医案值得深思,医者如何接受监督?患者如何维权?如果医生有错,患者就有权取其生命吗?关注温岭杀医案的报道,能让学生明白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也不能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显然杀医不是解决医患问题的好办法,医者患者都懂法守法用法,才会减少有碍于法治建设事件的发生。关注制裁违法者的新闻,可以警醒我们遵纪守法;关注先进模范榜样新闻,可以鼓励我们弘扬和树立社会良好风气……如果学生经常关注新闻,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然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二、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意识的途径
1.班集体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关注并搜集时政资料的习惯
(1)班里开辟学习园地,定期设一个时事专栏,每期轮派几个学生收集新闻张贴到园地专栏。这种方式简单方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新闻素材,提高参政议政的公民素养。
(2)学生自己可以办一份时事手抄报放在班里的图书角里供大家阅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抄写自己收集的新闻,每周一期,这样既可以增长时事见闻又可以练习书法。
(3)举办时政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建设发展,并鼓励学生谈感想谈看法提建议。有些学生对学校对家乡对国家多牢骚多怪话,鼓励他们参与活动,才能产生主人翁的积极性,更加懂得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现实中的不如意,走向成熟。
2. 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政题材
政治学科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意识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与政治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题材。比如,学习挫折、逆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刘伟的事迹;学习环境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雾霾、沙尘暴、PM2.5等新闻报道资料;学习致富之道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北京每年召开的“两会”的资料;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时,可以请学生谈谈衣、食、住、行民生问题;讲解钓鱼岛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东局部战火、克里米亚公投时,可以请学生解读当今的时局与和平主题……
3 .学校给学生创造学习时政新闻知识的氛围
(1)国旗下的讲话可以宣传时政新闻知识。每周星期一升旗后的国旗下讲话,除了讲学校常规工作内容外也可以适当宣传一些时政消息。
(2)在学校的宣传专栏里进行时政主题资料的展览。比如在学校里做关于学习“十八大”的宣传栏,可以设计三个宣传版块:①“十八大”知识知多少(只要介绍“十八大”召开的时间、报告名称等);②“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概念、热点词,代表眼中的“十八大”(介绍“十八大”代表与会的感受,还有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③前进中的中国共产党(介绍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等等。还有“两会”知识、道德模范人物学习活动、爱国纪念活动资料等等。
(3)通过学校文学社的报刊,利用学校的广播,及时通报一些国内国外大事。
(4)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给学生专门读时政新闻,尤其是当地的发展形势,还有我国的发展状态以及在国际中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幸福感。
(5)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教室里给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时政知识是积少成多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家国情怀,养成关注世界局势的全球意识。
公民政治素养越高、参政议政的意识越强,实现公平公正和人权民主就越充分,国家的文明程度就越高,而这样的素养和意识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因此请重视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篇12
“地方时政新闻是指地方党政机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报道。它包括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与当地人民群众生产、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和政治报道”。对于地市一级来讲,时政新闻重点体现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工程、工作要求、最新动态以及地方社会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等等,这些内容涉及百姓民生,是群众最关心关注的内容。地方电视台是发布地方这些内容的重要平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编排僵化,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很难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地市台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内容及编排重领导、多会议
地市台时政新闻多把目光聚焦在地方领导活动、会议展播等内容上,此类内容常占到80%以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凡有活动都要如数播发。报道主要领导活动长篇大论。在这种情况下,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内容被大量压缩。新闻播出排序是按照领导人职务高低,而不是按新闻价值大小。时政新闻被观众戏称为“会连会,头接头”。
2.报道形式程式化、概念化
地市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基本形成了程式化、概念化的模式。新闻形式流于僵化与肤浅,稿件语言大量使用书面语言或者领导讲话稿,加工提炼不足,甚至是会议发言稿原文抄发。而稿件文字的冗长又使本就不丰富的画面更显捉襟见肘。画面通常只能反映会场规模和参会人员的座次,缺少信息量。画面语言无法发挥电视优势。
3.报道角度单一,缺少群众视角
地市电视台习惯以政府部门的视角去播发新闻。缺乏宣传艺术,不遵循电视传播规律。群众关心的重大事件报道通常停留在表层,缺乏群众视角的解读,引不起观众共鸣。
地市时政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的问题,导致节目不能引起群众关注,或者受关注却不受欢迎,缺乏吸引力就谈不上影响力和引导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等几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时政新闻的改进与创新已经是一个地市台必须正视的课题。
改进与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途径
改进与创新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一切围绕为人民群众服务,以“对人民群众有没有用,人民群众爱不爱看”为检验标杆。
1.内容选择和编排上打破框框,多方兼顾
新闻报道要根据新闻价值而非领导职务来进行取舍与顺序。在实际操作中,可将一些重大的活动,影响力大的事件的报道,放置在重要位置。而一些常规的、常务性的会议活动放在较后的位置,同时去掉官话、套话、废话,只提取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地方时政信息的需求。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压缩时政新闻,增加民生新闻、监督报道、新闻评论、信息服务等内容,让各类新闻共同为群众提供综合的信息集成。
作为改进重点的会议报道,要从会议中发掘亮点,敏锐捕捉有价值的会议要点,一般性的会议不做报道或简略报道。会议不能只在会场转,要围绕会议寻找素材;尽量多使用新闻画面和背景资料,同时借助字幕动画等电视手段,提高新闻的可看性。例如,山西省忻州台在一次市国土局的工作会议中,记者抓住“配合城市建设进行土地整治”的新闻亮点,将这次部门会议置于忻州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在简介会议后,引入土地整改、拆违整治等资料性画面,同时所涉及整治的地理图加以展示,给观众带来直观印象,传达了丰富的信息,是一次较为成功的会议报道的改进与创新尝试。
2.选题上宏观着眼,微观导入
在选题上,电视时政新闻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选择社会上最真实的关注热点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媒体的报道议题。方向要宏观,但角度却要微观,要从小处着手,从最贴近百姓生活的视角入手。
许多大型时政活动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全市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对这些题材要找出报告或决定中蕴含的重要信息、新的提法和思路,对会议的决定、思路、措施等进行解读和剖析,站在群众的角度,找出会议的决策部署与群众的利益紧密关联的结合点,选取适当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把宏观的政治活动与百姓民生以故事化的手法呈现给观众,寓政策宣传于百姓生活之中。在央视走转改活动中,大量运用了这样的报道方式。对地方台来说,学习和熟练掌握这种方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式。
3.形式上有所创新,手段灵活
时政新闻在形式上要灵活运用电视新闻的各种手段,多用“画面讲事实”,多展现细节、反映真实,多使用现场同期声、记者出镜、现场采访,把报道从“静态”变成“动态”。通过细节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努力实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使党委、政府的声音更接地气,更易于群众理解和接受。
4.用好新闻策划,打好主动仗
媒体通常能最先接触和掌握地方重大政策、最新动向。政策性报道可以策划先行,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影响深远、值得发掘的新闻素材进行进行分析、构思,组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新闻报道,打好主动仗,形成舆论场,增强影响力。地市每年的党代会、两会等大型会议、市委政府的主题性活动、大的工程项目等社会影响面比较广的新闻素材,都可以做为新闻策划的良好题材。忻州台近年来配合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报道策划先行,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例如,配合当地城市建设,在连续三年策划了“大干城建年”“城建再大干续写新篇章”“城建再大干三年看巨变”大型系列报道。做到了让全市群众理解全市发展思路、熟悉相关政策法规、随时了解工程动态、施工节点、关键活动等。如在开工建设初期阶段,派出多路记者,进驻每一个施工点,密集播发了各个片区紧锣密鼓的动员、拆迁、施工状况,通过有序组织,在屏幕上形成了市区城建大干的热烈氛围,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市委政府发展的决心、信心、思路以及科学的规划统筹,市委政府也可以随时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呼声。这样的宣传策划、整体部署,宣传效果十分明显,强大的舆论场搭建起市委市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有效通道,在忻州城市建设中发挥出了舆论引导的力量。
时政新闻报道改进创新的保障
1.向央视学习,探索创新路子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已经为广大地市台提供了创新方向与指南。作为央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内容,2012年《新闻联播》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走近基层一线群众身边,站在群众的视角,采写了一系列改文风转作风的优质新闻作品,大幅提高了《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地方台本身就在最基层,最了解百姓生活。在新闻报道中需要的是善于发现、捕捉和表达的本领。在实际操作中,地市台需要研究学习央视《新闻联播》中走基层、两会报道等相关经验,特别是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画面捕捉的细节化以及切入点的典型和贴近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模仿中创新,在探索中形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新路子。
2.与上级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
地市台在地市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时政新闻的每一步改进都应取得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忻州新闻为例,为改进时政新闻报道,从忻州台领导到一线记者编辑,多次深入探讨,就改进时政新闻、压缩会议报道、规范领导活动报道等问题,从改进新闻报道的制度保障到具体实践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形成了改进方案,多次向新闻主管部门提交,并最终与上级部门达成了一致意见。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忻州市广播电视台改进新闻报道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文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时政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规范,保障改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3.内强素质,调动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进与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最终要依靠记者编辑等一线队伍来实现。人员素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地市台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引进人才难的问题。要致力于内部人才培养和激励,特别是一线采编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立起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的通道。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改进创新的专项表彰机制,对做出实际贡献的人员表彰,激发工作动力和信心。建立竞争机制,在“比学赶帮”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保障机制,新闻工作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对脑力、智力和体力都有较高要求。特别是随着当前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地市电视的生存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新闻从业人员的压力加大。保障人员的生活基础才能使新闻工作者全身心投入新闻事业中,进一步发挥改进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
总之,地市台时政新闻改进与创新势在必行的。要改出实效、创出新路,必须围绕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个核心。从节目理念、节目内容、形式以及编排方式、从业人员素质等几方面积极主动进行改进,使时政新闻节目有价值、有看头、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重头戏”,充分发挥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推荐阅读:
创新时政新闻10-21
创新时政报道08-22
时政新闻广播05-27
电视时政新闻07-04
写时政新闻范文07-02
时政新闻相关问题07-22
做好做活时政新闻07-24
怎样演讲时政新闻09-15
时政新闻采编技巧论文07-19
2024年重要时政新闻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