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教育(共12篇)
时政教育 篇1
要。它是初中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灵魂部分。
一、时政教育应用目的
关于时政的应用目的, 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 从三个方面来概述, 即师生对象, 教育对象以及社会。
师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时政教育的应用对于他们而言是最直接关联的, 是时政教育应用效果的直接反射体。在初中政治教育中, 仅有理论教育是无法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 无法学以致用, 纸上谈兵
山
只会让他们感受教育的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时政教东育犹如一潭活水, 会让水中乏味的鱼儿们感受到活
力与生机。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莒
南
性。比如在时政教学中, 可以把当前相关国际时事拿
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 分析, 让学生了解国际事●
宋
件, 时政作为客观的存在, 在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移的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时局观与爱国安主义情怀。刘
时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得老师对于自己的知识不仅仅是“温故而知新”, 更能“知新而温故”。在教学过程中, 以新的知识来充实完善固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 时政教育也使得老师年复一年的理论讲解有了新的话题, 也提升了教育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 时政教育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会学生寓学于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是教育的思想, 指出,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时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更接近本质, 使其得以升华。社会的向前发展是需要矛盾的存在、需要思想的碰撞。时政教育的应用使得新的思想力量诞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想的创新, 时政教育的应用能从思想方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艳
二、时政教育应用
应用方法也分为两个方面:时政材料的正确选择以及时政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即是准备与实施。
材料的选择。时政材料有时间性、空间性, 作为老师要从如此繁杂的时政材料中选出适合学生学习思考的材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所选择的材料必须具有时政教育价值
即是与现时代的时政紧紧联系, 不能与时政教育脱节。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时政材料要紧扣教材知识体系和进度, 与教学主题相吻合, 运用这样的时政材料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锻炼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时政教育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2. 要注意材料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政治时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 用于时政教育的材料必须是反映最新政治形势的信息, 因此必须具备时效性和新颖性。
3. 不能因为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与其让学生在众多的时政材料中机械迷茫, 不如让学生在一个材料中得到思想的锻炼和提升。
4.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突出性
时政远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复杂得多。一个时政材料中会包含各种各样的复杂信息, 为了避免学生分心、跑题, 要选择主题突出的
摘要: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化, 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是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科学指导、带动师范,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从心理上认为体育是身体健康的必修课, 锻炼好身体是将来更好地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
纵观传统的体育教学, 我们都能认识到, 传统的体育教学应该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都是进行运动技巧的传授。实际上运动技能教学, 不代表体育教学的全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体,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新课标对高中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必须得到更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必须得以改变, 要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 变成主动学习的状态, 也就是把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变成“我要学”的状态。本文从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角色的转变方面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做好终身体育的启蒙工作
众所周知, “生命在于运动”, 从生理学角度讲, 人的一生离不开科学的体育锻炼。在学校期间的体育教学, 只能是人的一生体育锻炼的很小一个阶段, 高中体育只是这个小阶段当中的一部分。学校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较快、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们怎么能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上好体育课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该走出完成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把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体育的启蒙教育, 把学校体育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和连接家庭体育、全民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为此, 高中体育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学校体育的机会, 不但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而且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 不断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二是教师不能再单纯地传授知识, 讲授运动技能,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三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应该做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兼顾, 尽量达到学生主动性和教师传授体育技能的完美结合。总之, 通过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 树立终身体育的体育观, 让学校体育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
时政材料。
三、教育方法
1.教育形式多样化
时政教育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具有一定吸引力, 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都是进行时政教育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
刚开始时可以由老师来找材料供大家学习, 老师在授课之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 可以由学生自己找材料, 自己分组思考。老师只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时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如主题班会、时事报告、时事专栏、专题讲座、影视收看、时事政治课、参观考察等。
2.思想平等化
师生思想平等化, 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
二、教师应树立生活体育的观念, 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要使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 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身体基本状况的情况下, 在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生活当中有利于体育锻炼的各种条件, 尽量利用学生的兴趣, 进行体育教学。通过合理地引导和体育教师的精心策划, 使传统的体育教学, 向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在趣味中培养观念, 观念驱使下锻炼身体, 逐步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因素来看, 越来越显现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性。但是, 运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人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要大量的宣传工作。体育工作者的言谈举止, 对学生来说, 可以起到导向性作用。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者, 也应该是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倡导者和宣传者。通过宣传栏、专题报告、运动会等多种宣传形式, 使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 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使体育教学走上全民化、生活化的轨道。
三、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 做好体育教学的组织工作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 从心理和生理上逐步趋向成熟, 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从内心深处也特别渴望掌握科学的运动技能、合理的运动习惯和必要的保健常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应该是采取“配发制”, 用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 而应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各种知识组成的体育教学“超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到“超市”中有选择地“领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时候, 教师的角色就是体育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
综上所述, 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对体育教师来说, 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在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上多下功夫。使体育依托学校的课堂教学, 又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教学, 使体育锻炼终生化、全民化, 生活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季浏, 汪晓赞.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8 (5) .
(苍梧县第一高级中学)
学生, 而是在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然后将思想分享给对方。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旨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觉悟能力。
3.长期进行时政教育
时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平常的时候就应该和学生们探讨时政问题, 坚持长期教育, 耳濡目染的影响是最长久深远的。
总之,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选择正确合适的时政材料, 以合适的时政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 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 使其政治素养得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从底层做好, 打好教育的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时政教育 篇2
东阳市南马实验小学
开展时政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世情,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地方的改革、建设、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培养开阔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 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把个人的学习进步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连在一起,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鉴于此,我校坚持了时政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时政教育“三个落实”
1.课时落实:保证每学年不少于10个课时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把新鲜时政教育落实到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中进行专题教学;
2.师资落实:时政课教师主要由思想品德课、班主任、校领导等担任,时政课应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3.教材落实:做好党报党刊、队报队刊等征订和使用工作。
二、时政教育“四个阵地” 1.时政宣传栏
在师生师生每天必到的宣传橱窗中设置时政宣传专栏,以新闻摘要的形式突出宣传国内外重大新闻、党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社会重大事件等,时政宣传内容每周更新一次。
2.校园广播
在学生午餐后、课间等课余时段播出时政新闻。由各值周班负责材料搜集、按时在少先队“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最近时政新闻。
3.班队活动
在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中,由各中队自行搜集材料,在班队活动中穿插时政新闻,解读新闻。
4.主题教育
结合少先队工作规划,适当穿插时政主题教育,保证每月有一次时政主题教育。
三、时政教育“五条途径”
我校积极探索,构建以“一日一‘收看’,一周一‘专栏’,两周一‘活动’,一月一‘专题’,和一期一‘竞赛’”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时政教育新途径,保证了学校时政教育的常态化。
1.一日一“收看”。要求学校一方面让通校学生在家进行时政收看,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2.一周一“专栏”。要求各校设立时政专栏,并每月一期进行时政更新,详细介绍有关大事要事。
3.两周一“活动”。指导学校组成时政课外兴趣小组,每逢双周开展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时政内容学习时政。据学校统计数据,自今年开学以来各校学生在收看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活动中,举办各种各样形式的时政活动达到一百余次。4.一月一“专题”。学校根据时节特点,每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时政专题报告会。
谈谈初中思想品德时政教育的实施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3-02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在教学中要突出时代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世界的变化,从而培养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时政教育它承担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历史责任,有助于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时政教育既是生动活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也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一种必备的素质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时政的教育功能,仅仅是把时政作为初三年中考的考试内容加以教学,造成了初一、初二年学生对时政的不关心、不了解。纵观整个泉州地区,很少有学校老师能做到在平时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关注国家和世界。只是到了初三年临近中考时才把时事资料发给学生,把时事条条划给学生,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时事教育形式的倾向使原本鲜活的时事教育的内容,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新八股,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违背了时事教育的初衷。这样做,只能导致学生对这项教育活动的误解、畏惧、甚至厌烦。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初中思想品德中如何发挥时政功能作了如下探索,将时政从单纯的应付考试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一、实施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活动
这项活动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每堂思想品德课的前五分钟,按小组轮流由两位学生登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报告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简要阐述自己的见解,下面听的同学针对发言情况从材料内容、语言表达、仪表情态、观点、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议打分,然后我有针对性的释疑、点拨和归纳。
此项活动作用极大,表现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研究性学校的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搜集新闻——处理新闻——分布新闻——评议新闻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很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等得到了很好培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时政演讲活动使学生讲新闻、谈国事、论形式、议政策蔚然成风,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收看电视新闻、读书看报的习惯。在搜集新闻过程中,学生们博览群书,了解了社会,大大增长了见识。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五分钟时政演讲”活动,一讲一评,寓教于演,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觉得思品课很有情趣,从而使他们主动性得到发挥,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在搜集新闻时,不仅要学会体现时事新闻的新鲜性、知识性、趣味性,更要突出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体现主旋律和舆论导向。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将时政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
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告诉我,将时政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确是一条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教材总会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坦率的说,思品课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初三年思品课,这种客观形势,势必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结合教材适时的引入相关的鲜活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例如:上个学期,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课时,教材中呈现的材料陈旧,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朝鲜、伊朗的核危机,导致美、朝、伊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这真是最好不过的教材,我就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热点时事,结合教材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1)这一事件说明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什么问题?(2)中国政府的态度体现了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3)请你对美国的做法予以评价。(4)时代主题会因这一事件而改变吗?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知识激起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并迫切希望能结合课文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同时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习惯和能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进行时政小论文的创作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知识、孕育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在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和平时课堂教学中及时政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时事背后的深层意义,我市每年都会举行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的评选活动,时政小论文的写作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知识和自己的所思所悟,写出自己对这一时政热点的看法,因此这是一种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绝佳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让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如讲到“一国两制”时,我会提供给学生“团团”“圆圆”的素材,写一篇关于祖国统一的小论文。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我会提供给学生“抗震救灾精神”的素材,以此写一篇小论文。
通过平时对时政小论文的创作,加深学生对时事政策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不仅会看时事政策,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上好中考政治热点专题复习题
近年开卷考试的形式和要求使政治试题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而上,出题目的以热点为依托,考察知识,体现能力。针对上述情况,在中考复习时事时,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时政演讲所获得的时事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感悟、把握热点问题。依据是:(1)是否重大。即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有无重要影响;(2)与初中社会和政治教材的相关度。充分体现以我为主和学以致用;(3)强调时代性。要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4)热点问题是否已形成共识,体现国情民意。
依据以上四点,我和学生们一起归纳出今年的热点问题: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天神对接,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对以上热点问题,我采取一种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讨论、辩论——(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师生)互评。在分专题进行复习、落实热点时,我教会学生领会热点问题的精神实质,结合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论时政教育的有效性 篇4
一、要从观念上重视时政教育
“观念指导行动。”因此, 我们只有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更新或者突破, 才能引导行动上的变革。同样, 只有充分认识到时政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才会在行动上努力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
(1) 时政教育入课堂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要素之一。教材是死的, 但时政是活的;教材是不可任意选择的, 但时政材料是有很大的可选余地的;教材上的事例永远都是过时的, 时政材料永远都是新的。因此, 我们有必要把时政渗透到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2) 时政教育入课堂是高考形势所“逼”。现在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特别是在政治考试中, 绝大多数试题都是以时政材料作为背景, 考查学生收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政教育, 增强学生对时政的了解, 并通过实践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
(3) 时政教育入课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措施之一。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时政教育, 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 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要注意时政材料的时效性
提高时政材料的时效性, 有利于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提高时政教育的时效性, 平时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时政材料, 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新的、最恰当的时政材料用于课堂教学。
(1) 平时做个有心人, 有意识地收集时政材料。在看报的时候进行剪报, 在看电视的时候进行记录, 在上网的时候进行下载等, 有意识地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政材料, 以备不时之需或供择优选用。
(2) 要及时更换用于课堂教学的时政材料。如果某一行为或者事情重复出现但每次的内容不同, 教师应该及时更换时政材料。譬如, 每年都开“两会”, 如果教师将“两会”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 那么每年都要及时更新时政材料。
(3) 要注意时政材料的选择。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 选择时政材料要遵循时效原则。也就是说,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 应从众多的同类时政材料中选择离授课时间最近的。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进行时政教育时, 也许教师收集了很多材料, 此刻必须注意材料的筛选, 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与学生联系最密切、与教学内容联系最密切、离授课时间最近的时政材料用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材料的新鲜感, 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才能使时政材料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 使两者融为一体, 最终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在时政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 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提高时政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时政的内容、重要程度、涉及知识面的大小等方面选择时政教育的具体形式。
(1) 嵌入式时政教育。就是以新课内容教学为主体, 把时政融入课堂教学, 实现时政教育和新课内容的有机结合。嵌入式时政教育有多种具体方式, 可以有选择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三种形式: (1) 五分钟新闻发布。课前确定相关主题, 让学生找最近的、自己感兴趣的时政作为材料,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时政材料加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大大加强,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2) 运用时政作为新课的导入。把时政作为新课的导入, 必须考虑时政与新课的衔接——时政材料能有效地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全国人大的职权的时候, 以剪辑过的全国人大开幕式的录像作为新课导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把时政材料作为例子阐述课本上的基本原理、理论、观点。这是我们运用时政材料的最主要方式。但一定要注意时政材料和基本原理、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
(2) 专题式时政教育。这主要是以一个重要的时政作为一节课或者连续几节课的教学内容, 运用课本知识分析时政, 从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把握时政和课本知识。专题式时政教育主要适合于高三时政专题复习阶段, 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分析。如党的十七大及各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召开的“两会”等重点时政最适合于采取专题式时政教育的形式进行教学。专题式时政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清时政的脉络,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时政和相关知识。
时政教育 篇5
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紧紧围绕推进关系民生改善的各项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本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做好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关键是要按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这一大局,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着力完善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价值引领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活动时间,开展学生健康体质状况监测,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强化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美育教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要以小学生减负为重点,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科学保教,着力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第二,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使农村学校校舍、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基本达标;出台校长教师交流指导意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等举措,着力破解择校难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尽快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农村学校;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
第三,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基础教育方面,重点是从课标、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入手,完善课程标准,保证教材质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养,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实行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对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方面,重点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评估方式,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同时,深化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拓宽学生发展通道。今年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启动改革试点。
第四,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作用,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要健全和落实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巩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引时政进课堂 提升思想教育效益 篇6
关键词:时政;课堂;思想教育;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21-001
今日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改革也到了深化攻坚阶段,社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革。身处这一时代的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史无前例地多样和便捷起来,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流中,年龄相对较小,社会阅历相对较浅,生活经验较少的他们,该如何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在纷繁芜杂的的社会变革期,捕捉社会敏感事件,传递积极正能量,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打造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课堂,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思想品德课程本质的要求。那么,如何引时政进思想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课前新闻播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世界发展是永恒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着的世界要求初中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引时政进课堂,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态度,也就是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开展了课前新闻播报活动,在每堂思想品德课前5分钟,我都按照值日生名单,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用3分钟时间播报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6字要求点评事先精选出来的新闻。学生播报点评结束后,我会及时给予点评。在播报点评新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才华得以展示,为了搜到最新的时政新闻,他们会在网络及报刊上进行广范“扫描”,这无疑会使他们搜集资料的媒介素养得以提升。最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新闻都真实地发生在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点评,他们掌握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学会了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深入内心。新闻课前5分钟播报点评是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有效形式,应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展。
二、巧用时政热点材料教学,两难情境触发深层次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有关道德的学科,完美道德不是在说教中养成的,而是在正与误,善与恶,美与丑的反复甄别、判断、选择、强化中逐步养成的。也就是说,心灵的净化是在强烈的震撼后实现的。思想品德要实现其育人的本质,创设两难的思维情境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而创设两难思维情境的最好素材便是时政热点材料,由于是“热点”事件,学生的关注度普遍较高,教师只需因势利导,便可触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如在学习公平与正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出示了这样一则材料:“2014年5月31日,在江西宜春市区开往袁州区金瑞镇的一辆公交中巴车上,一名持刀歹徒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将5名乘客砍伤,当歹徒继续举刀要砍向更多乘客时,江西宜春高三学生柳艳兵不顾自身被砍后的剧痛,勇敢地冲上前夺下暴徒手中的刀。事发后,他与另一名同学被送医院救治,两人因伤情严重,无法参加2014年6月7日的高考。当地教育部门表示,愿意不计成本为两人提供帮助。”然后设问:“1.一面是关乎前途的高考和重于泰山的生命,一面是暴徒行凶肆无忌惮,柳艳兵的选择你赞成吗?说明你的理由。2.柳艳兵因伤势严重没有参加高考,当地教育部门却表示愿意不计成本为两人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违背了高考的正义性呢?人性的善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不公平瞬间席卷了学生的大脑。利益、正义、公平纠结在一起,学生震撼的同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两难的抉择,学生们各抒己见。我最后升华道:“柳艳兵事后参加了单独考试,最终被南昌大学录取。为了他人安全,奋不顾身勇斗歹徒,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于是,在时政材料所创设的两难情境的思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成为学生的共识。
三、变换时政运用形式,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靠宣读教材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靠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来实现。仅仅通过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和点评以及情境创设所运用的时政材料,就要使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实现沟通,也是不可能的。这不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不足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只有不断丰富思想品德课堂,运用时政的形式,才能让时政真正走进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环境有更充分的认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针对某一时政话题分组进行讨论,如讨论“国家为什么要设立烈士纪念日、宪法纪念日?我们可以邀请电台主持人、时事评论员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时政小讲座;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时政热点举行手抄报、黑板报、演讲、绘画比赛,如“减少雾霾 我在行动”手抄报比赛,“支持光盘,践行节约”演讲比赛;我们还可以针对某一时政观点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时政每天都是崭新的,而承载这些时政的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也是多样的。常态化的时政关注,让我们的学生视野扩展了,眼光放远了,体验加深了。
笔者认为,时政进思想品德课堂,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对现实事件的分析对比中深根发芽。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意识、现代意识。为了让时政在我们思想品德课堂绽放出更靓丽的花朵,让我们更加努力地“浇水、施肥”吧!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仰望星空——结合高效课堂谈“时政进课堂”的几点建议[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12)
当代高职生时政观教育思考 篇7
1当代高职生时政观现状
(1) 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国际形势, 饱含爱国情怀。
近几年有人认为, 当代大学生只关心经济利益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事实并非如此, 调查表明, 众多高职生已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 所以他们已经在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 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调查显示, 在“十一五”规划中72.3%的学生最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56%的学生最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表明学生在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进程;在问及“近几年, 你对哪些国际和地区形势比较关注”时,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台海问题”占81.7%, “中日关系”占58.1%, “中美关系”占57.5%, 这表明学生比较关心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以及中国与国际上重要国家的关系问题, 同时反映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在“2008年影响最深刻的国际国内大事”时, “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国际金融危机”位列前三位, 这表明在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国际形势, 与国家、民族悲喜感同身受, 饱含爱国热情, 同时也表明了国家、民族在高职生心中占据神圣的地位。
(2) 政治认知基本正确, 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政治实施与政治现象的一种主观反映。调查表明, 高职生对国家发展的前途和趋势普遍看好, 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表示认同。在“对于中央近些年来所做工作卓有成效的有哪些”问题的选项中, 67.6%的学生认为“三农工作”最有成效, 认为“西部大开发”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效明显的分别占59.8%和53.7%, 其余选项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这表明大学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实施途径有一定了解, 特别是感受到了国家社会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另外, “教育公平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也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利用了一定渠道在关心国家大事, 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一定了解, 同时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表示认同。
(3) 政治态度比较明确, 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
高职生们普遍认为, 近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发展前景看好, 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面对“中国当前的人权状况的认识”问题时, 有63%的高职生认为当前中国“重视人权, 尊重人权, 人权状况有较大改善”;高职生对“未来十年内我国的政治局势”的看法, 有69.98%的学生认为“非常稳定或比较稳定”;在“影响国内局势稳定的因素”问题上, 高职生把影响因素集中在“党风不正、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上, 所占比例达78%和79.2%。这表明, 高职生对国家发展表示肯定, 对国家政治局势稳定充满信心, 虽然影响局势稳定的因素集中在两大问题上, 但这两大问题也正是国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说明高职学生在关心、在思考、在认识。
①政治理论较缺乏, 政治思想不稳定, 政治情感仍缺乏理性。
当前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党的方针政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钻研, 相当多的高职生缺乏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 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 甚至不正确。即便是自身了解到一些时政现象, 也不能正确的认识。当面对“如果有一定外在因素的影响, 您是否在政治上有过激行为”的问题时, 17.3%的学生表示“会有”, 38.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有”, 只有27.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有过激行为”, 这表明由于缺乏较高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 使学生政治思想不稳定, 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成熟的政治情感尚未形成, 理性程度不够;在“中国目前贪污腐败”的问题上, 仍有78.3%的学生认为“贪污腐败仍然很严重”, 只有8.6%的学生认为“反腐力度增大, 腐败现象少了”, 这表明, 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因素和各种观念的冲击, 有些认识过于偏激, 缺乏足够的理性。
②参与时政活动热情不高, 政治信仰不容乐观。
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 高职生更是“大众教育”下的普通一员, 以前大学生具有的优越感、成就感逐渐淡化。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 使得当代高职生不再激进狂热、豪情万丈, 关心时事、参与政治的热情在整体上降温, 即便有时参与相关活动也出于被动, 主动性不足。由于政治理论的缺乏和参与热情的降低, 高职生的政治信仰也不容乐观, 出现了“冷漠化”的倾向, 政治取向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就拿学生当前的入党动机可以看出, 把“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或“既为自己又为人民”作为入党动机的大有人在, 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入党动机的学生也逐渐减少,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2当代高职生时政观的原因分析
(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促进了高职生关心时政。
自从中央发出十六号文件以来, 学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更加注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环境的变化, 校园文化的发展, 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有利条件, 但高等教育的改革, 也对当代高职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冲击和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 内容僵化, 针对性不强, 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虽然, 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促进了大部分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发展, 但要形成良好的关心时政、学习时政的氛围还需要一个过程。
(2) 社会因素影响高职生认识缺乏理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市场经济对当代高职生也具有消极影响。市场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学生中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意识膨胀, 大学校园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 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学生理想淡化, 存在“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 有钱就途”的思想意识, 在学习上也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忽视包括时政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 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高职生带来了不良影响, 近年“审计风暴”揭露出的高层腐败, 让很多大学生认为国家当前的腐败现象仍非常严重, 但却没有认识到这是国家重拳出击、反腐力度加强的必然结果。所以, 部分高职生认识上有些偏激, 缺乏理性思考。
(3) 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影响其正确时政观的形成。
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 但相对而言, 理论基础更为薄弱, 政治水平普遍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 内心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当代高职生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 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 他们的政治生活与社会成年人相比, 表现出内在矛盾性和不成熟性的特点, 其时政观也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盲从性。这些因素都会对正确时政观的形成带来明显的影响。
3加强高职生时政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1) 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高职院校重视德育工作, 时政观教育是一重点, 高校要把对学生的时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仍不够完善, 在途径和方法上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学校主要引导学生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方向发展, 在实施时政教育的方法上力求通俗化、情理化、科学化,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站等进行, 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喜闻乐见, 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方法简单生硬。
(2) 充分利用“两课”阵地, 发挥“两课”在时政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两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当前, 要为“两课”赋予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讲和说上, 而是要与学生更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两课”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时政观教育, 把国际国内时政大事、社会热点引入课堂, 加强国情、社情教育, 提高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同时, 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广大教师要把时政观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 从而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时政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时政观。
(3) 鼓励高职生参与社会活动, 投身社会实践。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也是一面镜子, 学生投身其中, 既可以锤炼自己, 也可以认识自己。高职生时政观的形成也必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企业、支援边区灾区、调查访问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思考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认识自我与现实差距, 从而提高学生时政理论水平, 提高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4) 开辟多种渠道, 为高职生提供更多获取时政信息的机会。
当代高职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的特点, 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时不能一味采取僵硬的“灌输”方式, 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学校潜力, 开辟多种渠道,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获取时政信息的机会。定期组织专题形势报告会, 介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信息;召开时政研讨会, 促使学生关心时政, 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举行时政知识竞赛, 广泛获取时政信息;利用校园宣传途径, 主要是校园电视、广播、网站、宣传橱窗等途径, 多方面向学生介绍重要时政信息, 使学生处于一种随时了解时政信息的氛围中, 无疑会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摘要:时政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高职生时政观主流是好的, 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利用“两课”主阵地、鼓励投身社会实践、开辟时政信息渠道等方面作出加强时政观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生,时政观,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 (中发[2004]16号) , 2004, (8) .
[2]卞玲霞.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07, (17) .
论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时政教育 篇8
一、加强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把握时代脉搏, 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今天也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这些都使中学生的社会实践领域不断扩大、认识领域不断扩展、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而对于世界观尚在形成、知识结构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说, 就必须有正确的疏导和点拨, 引导他们对时事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 引导他们去关心政治, 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使他们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2. 提高整体素质, 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当前教育改革就是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时事教育, 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学以致用, 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 时政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 它是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是中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窗口”。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时事政治教育, 充实教材, 才能更好地增强其德育功能, 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培养出更高更好的新时代的人才。
3.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学习的兴趣。然而, 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现行教材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内容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从而影响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材料、新成就、社会热点问题, 以及国际社会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 等等, 贴近生活实际, 中学生非常关注。这些材料生动、具体、时代特色鲜明, 在授课中适当运用, 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的目的。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时政教育
科学的方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时政教育必须有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方法。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 我们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 学校、教师在确保积极性、健康性的前提下, 为学生开
放全方位的信息来源,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信息媒体。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事政治内容及其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 以获得最优质的学习效果。
2. 运用电化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经常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时事报道》等节目。
3. 订阅时事报刊杂志。
班集体订阅一些关于时事的报刊杂志, 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传阅, 使他们能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 树立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主人翁精神。
4. 举办“时事专题论谈”。
发动全体师生关注时事, 搜集资料, 精心准备。每两至三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 对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既使学生了解社会, 同时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进去, 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最近进行的几场讨论, 如《预防H1N1病毒我们能做些什么?》、《你如何看待国家的家电下乡政府补贴政策》等, 由于切点精准, 外延信息量大, 在学生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5. 课前5分钟举行“热点新闻聚焦”,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时事资料, 走上教坛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通过这一形式, 不但能增加学生对时政的关心, 培养敏锐的时事触角,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 举行班级时事知识竞赛, 这样既能活跃学习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又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7. 重视宣传栏, 加强时事宣传教育阵地的建设。
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室的墙报、橱窗要定期更新, 内容应反映时事热点, 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现象剖析本质。另外, 墙报主要安排学生负责, 在提高动手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他们更自觉地学习。
8. 鼓励学生以剪报的方式保存时事素材, 指导学生以撰
写时事小论文、制作时事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社政教学中引入时政教育 篇9
关键词:社政教学,时政教育,课堂
通过对近几年的宁波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社政试卷的分析回顾, 我们可以发现社政试卷从有利于改进日常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出发, 命题严格依据课标、依据宁波市社政学业考试说明, 立足于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 学科特色鲜明, 时代气息浓厚, 试卷难度适宜, 结构简约, 形式活泼, 突出能力考查, 注重教育价值, 体现新课改理念, 积极追求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从考查目的来看, 突出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焦点问题, 了解身边事件, 感受社会发展变化, 是社政学科教学的方向和要求, 也是近几年来学业考试试题在取材方面的一个趋势。
一、近几年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1. 突出长效热点, 回避不确定性问题。
热点问题的切入体现了长效性, 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话题, 回避那些不确定性、可能变化的问题。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能源和环境问题、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平与发展等都属于长期的热点问题。像一些存在很大变数的问题, 往往采取“冷处理”的办法, 或通过隐性考查的方式来体现。
2. 以问题为中心, 多角度考查实际问题。
中考社政试题多以社会热点为立意背景,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 问题设置倾向系统化、综合化。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 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考察的主观性试题。
3. 体现人文性, 关注青少年成长。
中考试题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 注重突出时代性, 反映时代主旋律, 在试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的正确导向, 并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结合, 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
社政中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 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初中社政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 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解题能力也决非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我开始把时政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要使学生学有所获, 知行统一, 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有目的的引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 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 合理利用课本事例, 恰当引入时政。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国土与人民》一课中的众多的人口一节, 引入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 设问学生当时有没有人口普查员到家普查, 及时更新书本中我国人口总数及相关的数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 数据显示, 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十年增加7390万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0.57‰。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权利义务伴我行》可以引入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浙江省“最美妈妈———吴菊萍”,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菊萍的颁奖辞: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 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 但那一刻, 已经让我们仰望。又如:2011年5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正式实施, 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五一”期间, 发现醉酒驾驶者, 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 醉驾者一旦被查实, 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2011年5月9日著名音乐人、达人秀评委高晓松醉酒驾车一案, 5月17日,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 并处罚金四千元人民币。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人, 能及时的劝阻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要酒后驾车。通过课堂内时政新闻的引入, 即能给枯燥的课堂加点酱、醋、油、盐等调料, 活跃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思维, 又能激发学生去观察社会生活, 通过自己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社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三、教师平时应加强对时政新闻的了解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注意广泛选材,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 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新闻深呼吸、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我自己更认同舒中胜《新闻深呼吸》的节目。正如舒中胜老师自己对《新闻深呼吸》的评价:“这是一档浙江经视的原创的时评节目。它不只是读报, 它还读电视, 读网络。它有新闻事实, 有观点引用, 有对评论本身的评论。当然, 既然是时评, 它具备了时评的基本特点:一是‘时’要抓得紧, 要有时效, 是时事热点, 是新近发生的、重大的、关注度高的事情;二是评要很鲜明, 要有观点, 或先声夺人;或更有深度。重要的还有, 它强调说实在话, 心里话, 此所谓真诚;评论时追求有法律、伦理、人性人进行形而上的引导。在我看来, 评论的境界有三:最起码的要有自己的观点, 不是人云亦云;更好的境界是独具慧眼, 说出了人家想说却又说不出的东西;最高的境界是:更胜一筹, 高人一点。”
通过平时教学中时政内容的引入, 开阔了学生视野, 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同时有利于创设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内互动乃至课外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时政内容引入, 既有利于摆脱社政学科死记硬背的影像,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对开卷能力考查的压力, 更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 是提高初中社政课实效、完成初中社政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时政教育 篇10
一、正确的理论导向是前提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加深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二、及时准确是基本
时事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时政教育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 把握住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 领会其内在含义, 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否则就失去了时政教育的作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 党中央领导的抗震救灾,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增强知识趣味性是要求
教材的内容相对稳定, 时事的内容却瞬息万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学生的视野, 就要把时政教育与丰富的百科知识融于一体, 从趣味中学会知识。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时, 我结合08年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采取措施, 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的时事讲解, 学生感到趣味性强, 同时也深化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实践活动是补充
时政教育不仅仅是对报刊杂志等传媒内容的教育, 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既开阔了思路, 又培养了能力。我组织他们到农村搞调查,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时政教学可单独进行, 但更多的时候是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要达到良好渗透, 就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 运用时政知识, 充实教材, 为课本理论说话
时政材料具有及时性、可信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 可增加理论观点的可信性, 增强理论说服力, 在德育教育中有独特作用。
经济常识中讲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学生对此怀疑的大有人在, 我利用时政材料,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向学生介绍2007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6 768亿元, 同比增长11.5%,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2007年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07年10月24日下午, “嫦娥一号”中国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 是发展中国家绕月探测的首次举动。学生逐步树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 运用时政知识, 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中应注意使抽象理论具体化, 利用时政材料, 就可做到生动具体, 深入浅出, 在讲到对台问题时, 为了加深对“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解, 我引入了十七大报告中的内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 达成和平协议,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接着我又告诉同学们, 台湾刚刚结束的大选, 代表台独的民进党大败, 国民党大胜, 马英九明确表示, 上任后要加强两岸经贸关系, 适当时候会和大陆领导人会面, 这彰显出和平统一势头强劲。
(三) 运用时政知识, 补充教材内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在不断扩展、深化, 所以教学实践中既要以课本为依据, 同时还必须关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便及时、准确地调整、完善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 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性。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 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现有的教材作一些调整和补充。比如有关政治常识的内容:
1.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对“改革开放”做出新的高度评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做好时事教育, 师生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多多记录
要求每个学生配备时政摘抄本, 坚持经常记录国内外重大新闻, 用时查找十分便利, 时政内容纷繁复杂, 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做笔记。
2.营造时政氛围
每期黑板报要有时事要闻, 定期出时政专刊, 放手让学生组织稿件、设计形式, 老师从中指导。
3.注重时政交流
可采用两种方式: (1) 小型新闻发布会。利用每节政治课前三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轮流上台发布时政要闻。 (2) 专题新闻报告会。一个月左右时间, 教师应把该月的时政大事加以整理, 让学生对发生的大事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4.写作升华认识
写小论文, 可一事一议, 事理交融。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情进行认真剖析,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把时政大事与书本有关知识相结合。
5.利用网络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时政教育 篇11
关键词:时政;时政的特点;命题思路;答题技巧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同时,政治科教材的很多内容又都涉及时事政治,且需要与时俱进。时政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学生适应高考变化的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那么,如何做好时政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时政含义
时政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研究高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1.依托教材知识,考查能力素质
现在的高考试题考时政大多是通过时政热点问题创设新情境,考查政治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同时,注重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或借助或突出时政热点,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
2.突出长效热点,回避不确定性问题
热点问题的切人体现了长效性,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话题,回避那些不确定、可能变化的问题。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平与发展等都属于长期的热点问题。
3.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考查实际问题
高考政治试题多以社会热点为立意背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问题设置系统化。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考查的主观性试题。
4.以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主
以我国当前存在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弘扬民族精神和道德榜样的力量,反映时代特征和國家意志的新观点、新理论等。
三、注意时政教育的几个问题
1.注意时效性和选择性
时事政治教育要注重一个“新”字。“新”是时事政治的自身特点,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时事。我们应该在众多新闻事件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搜集、整理、筛选重大新闻,做到“有的放矢”。
2.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时事作为思想政治教材的补充,可以用来补充教材的不足,也可以用来证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等。考查时政热点问题,并不是不要教材知识。千万不能脱离教材知识去搞热点,为讲时事而讲时事,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3.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各个时事热点不是孤立的,不能就事论事地的解和把握,有些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归类、整合,从而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
四、掌握时政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要围绕这些主题设计,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还应该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要做好政治主观性试题,特别是时政热点问题,必须做到“一扣三结合”: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必须结合教材,必须结合材料,必须结合时政。
总之,时政教育体现了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改变政治课和政治老师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勤于探索,时政教育定能在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大放异彩。
时政教育 篇12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日前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时政教育的指导意见》规定, 各地、学校要多形式推进中小学时政教育,把新鲜的时政教育内容及时深入地融合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在师生易去地方的显著位置设置时政宣传栏,内容选择要让学生看得懂、感兴趣、多受益,原则上时政宣传内容至少每周更新一次。
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以及电子屏幕等,在学生上学、放学、就餐等课余时段播出时政新闻。校图书馆、读书角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报纸、时政刊物,供学生阅读。鼓励师生开展时政演讲、征文、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吸引广大师生关心时事政治。
浙江省教育厅指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开展时政教育情况作为督导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