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时政新闻论文(共11篇)
如何写好时政新闻论文 篇1
随着执政为民理念和民生意识的提升, 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时政新闻如何表现民生意识?笔者认为, 采访时政新闻要重视与表现民生态——即民生主体意识。
时政新闻的民生主体意识
这里所说的民生主体是新闻内容所关联所作用所涉及的所有民众, 而非仅仅是时政新闻发生本身的主体人物。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 地方时政新闻往往是报道政务活动, 传递的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办法。于是许多时政报道只报道哪位领导参加、哪位领导讲话、讲了哪些等等, 这样以“官”为主的新闻受众不愿听也不愿观看。这里不是说领导讲话不重要, 而是记者没能把受众想要获取的信息从众多信息的泥沙中挖出金子来。
近年来, 中波972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民生频率的时政新闻在民生意识上作了不少尝试。从城市建设、修路架桥、天然气置换、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廉租房建设、大面积棚户区改造、修建地铁、居民医疗保险覆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等, 都是从民生意识、民生需求的角度, 第一时间向哈尔滨市民传递政府为民惠民的声音。
时政新闻的民生意识要在采写过程中就表现出来。无论是内容和表现手法上, 都要首先考虑听众的所需、所想、所求。针对政府的每一个行为举动所发生的新闻, 记者都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 老百姓从中所要了解什么, 想要获取什么信息, 对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有了这种民生意识, 所报道的新闻就受听、耐听。
时政新闻民生态的表现
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 要让时政新闻体现民生态, 就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信息实用:针对政府作出的一些决策, 要在繁复的文案中找到涉及百姓、涉及民生的内容, 报道那些在百姓看来最有用、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新闻。
选取角度:有时候, 政府的某项惠民政策的推出, 媒体报道的角度找好了, 百姓会赞扬有加, 报道的角度选取不当,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现场生动:政府一个政策的实施、一个决定的影响, 民众都有不同的反应。在新闻实践中, 用生动的现场感体现民众的这种反应, 更能真实反映民众的意愿。
以一篇稿件为例, 报道的是市领导检查哈尔滨城市综合整治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时政新闻。如果按照时政新闻的套路写很容易:谁、在什么时间、检查什么工作, 这项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然后列举一些成就、数字, 下一步工作要求等。这样报道, 仅报道了“官”, 而忽视了“民”, 如何体现出民生态?
在写这篇报道时, 记者立足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取得的成果, 城市综合整治给市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给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城市综合整治修了多少背街巷道、整治了多少居民庭院, 搬走了大垃圾山、修建了生态园、清理了沿江垃圾、打造了沿江公园带……但如果这些都被记者一一点到, 也只是罗列一些数字, 干干巴巴的没有冲击力。记者侧重采用现场音响、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用生动的几处现场对白, 就使报道鲜活丰富起来。
如在第一场景:三大动力路一小区:
旭升街福利委小区是三大动力企业职工居住的小区, 几十年来没有变化。今年城市综合整治这里是重点。粉刷一新的楼体, 整饰一新的街路, 让生活在这里的锅炉厂退休职工生活得非常愉快。
[百姓 (对市长说) :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啊!谢谢你啊! (步道板) 到门口陆续为我们铺上了, 谢谢你啊!]
[市长:主要是由于区里面工作做得好, 人民群众满意, 市政府也感觉到这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啊, 所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坚持这个方向。 (市民:办好事儿) 。改善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大的福利, 提高认识进一步把这件事办好。 (谢谢市长啊!以后政府办好事办实事, 群众拥护啊!) ]
[百姓:拉近了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啊, 零距离啊!现在这的职工子女孩子们都出去住, 在这儿地儿住的都是些老职工了, 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了, 这环境一改变, 这心情就是一个好哇, 心情高兴啊!]
[区长:市长, 这样的庭院我们改造了128个, 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再如, 2007年, 新一届哈尔滨市政府把改善百姓住房作为惠民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 拆除二环路以里的危棚房, 彻底消灭棚户区。市领导在政府常务会议作最后决策前, 进行实地调研并现场办公。
录音报道:对于居住在道外15道街的霍玉英大妈来说, 市长的到来给她带来了福音。居住在道外区棚户区半个多世纪的霍大妈天天盼着的就是啥时候动迁, 改善居住条件, 彻底告别危棚房。
昨天市长张效廉视察了道外棚户区来到72岁的霍玉英家, 一进不足五平方米的小屋, 张效廉市长就和霍大妈唠起了家常。
[在这儿住了多少年了?
53年啦。
53年了?……
19岁就在这了!烧炉子, 烧火炕。
有时候上街溜达溜达回来想的第一件事儿是啥呀?
第一件事儿, 动迁 (市长和市民的笑声……) 动迁, 真的, 动迁就不遭罪了, 冬天还冷, 夏天下雨还哗哗地漏 (雨)
动迁完了想的还回来? (霍大妈:回来) , 还想在这住?是吧?动迁了, 盖新房不想离开这, 是吧?
不想离开这, (笑声……) 就想回迁。
你现在多少米啊?
32米6,
市长重复:32米6
市长问:将来想住多大的房啊?
我不想贪太大的, 太大的买不起啊!]
……
以上就是笔者理解的时政新闻民生态表现方式, 用广播音响再现新闻发生场景的手法, 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市政府执政为民, 真真切切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如何写好时政新闻论文 篇2
山东省审计厅内审指导中心 任庆明
(2014年6月)
宣传报道是内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指引导向、推广典型、凝心聚力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宣传报道员,就是要多撰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大力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新动态、新经验、新做法,展示内部审计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不断扩大资源共享面和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怎样写好新闻稿件,如何进行有效宣传。
一、新闻的有关概念
(一)什么是新闻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这里的定义强调三点:
一是在‚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二是‚新近发生‛,这是说新闻不是隔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
三是‚报道‛,即指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重要的事实,值得 报道的事实,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由新闻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2、新鲜性。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闻的‚新‛包含内容的‚新‛和时间的‚新‛两方面。内容的‚新‛即要有新意;时间的‚新‛就是要及时。
3、倾向性。一切新闻机构都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喉舌,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进行新闻宣传的,这就给新闻带上了无以争辩的政治倾向。
4、选择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无疑的,但由于新闻同时又有凭借事实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和影响舆论的作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往往利用新闻作为宣传手段。因此,对新闻事实总会有所选择。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国家局的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来报道。
(三)新闻的五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有的还要加结果。
(四)新闻的体裁
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消息即是狭义的新闻,它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 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必须具备上面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一则消息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因为消息是新闻写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动笔写稿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接触最多的形式,由于时间的关系,下面重点只讲一下怎样写好消息稿件的问题。其他文体就不在赘述了。
二、怎样写好消息稿
(一)关于消息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报道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它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其它新闻报道如通讯、广播稿、新闻评论等是它的发展和补充。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作新闻或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总称)它是我们使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2、消息的要素:一条完整的消息,一般要具备六个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消息的组成:可分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4、消息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通常一事一报,主要用事实说话。必须完全真实,可靠,有一说一。要真实可信,分寸得当。要强调反映本质的真实,不搞片面性和表面性。要选择和运用典型事例对事实进行概括,处理好议 论与叙述的关系(消息中的议论必须是从事实本身得出来的结论,不能抽象推理)。
(2)强调时效。在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迅速、最及时的。采写发稿都要及时、迅速。新闻要新,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结构新。
(3)简明扼要。语言文字要简洁明快,叙事直截了当,篇幅要短小精悍,主要用概述方式将最主要、精彩的内容反映出来
5、消息写作的要求。一是迅速及时; 二要短小精悍; 三要生动活泼、有风趣; 四要有文采。
6、消息的种类
(1)简讯:即用三言两语简要报道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这类报道的内容要求单一写作。一般不分段,既没导语又不必交代背景,只求简单明了的告诉读者某地、某时发生了某件事就可以。(100字以下)
(2)短消息:即用简洁文字把最新、最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实报道出来。一般的短消息,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有的短消息,也没导语,一气写下去,但是它比简讯、快讯要写的具体。(100字左右)(3)长消息:即用较多的笔墨深细的报道新闻价值较高的重大事实。此类消息的写作有导语,还要交代必要的背景,主要是报道重要会议、重大事件或成就及介绍先进经验等。(500字以上)
(4)动态消息。动态消息就是准确、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鲜事实的一种消息形式。它是最能鲜明、直 接体现新闻定义,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是:短、快、新。
(5)经验消息。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6)述评消息。述评消息往往以‚记者述评‛的方式发表,因此也称记者述评。它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及时分析形势,阐述重大事件,揭示问题本质,用以指导现实生活、工作的新闻体裁。
(二)消息的结构类型
1、倒金字塔式结构。所谓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后推,形成‚虎头蛇尾‛形状。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的新闻结构方式。常应用于动态新闻。
2、金字塔式结构。所谓金字塔式结构,即上小下大的形式,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把最重要的结局放到后面去写。常用于目击式新闻。
3、自由式结构。所谓自由式结构,即以不拘一格、自由灵活的表
现方式打破成规写作新闻的方式。常见的方式有目击式、散文式和对话式等等。
(三)消息的标题
1、标题的种类
(1)正题。正题也称主标题、主标、主题,它是标题中最主要、最 受人注意的部分。在复合型标题中,一般字号最大,位臵最显要,内容也最重要,用来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思想。一则新闻的主题可以是实题也可以是虚题,如果只有一行题,一般不能制成纯粹的虚题。主题一定要精炼,不能太长或太罗索。
(2)辅题:用来配合主题来完成标题任务。辅题不能独立存在,也不是每题必有辅题,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决定是否加配辅题。辅题分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辅题)和副题(子题、下辅题)两类。引题与正题搭配,烘托、引导、说明和渲染正题。引题文字少于副题,字号小于正题。副题与正题搭配,是臵于正题后的次要标题,用于补充、注释、深化、完善正题。
2、标题的作用
(1)标题在版面编排上具有独特的优势。(2)标题是对新闻内容最好的标示。(3)标题具有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4)展示新闻立场、观点。(5)组织、美化版面。
3、标题的制作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就是说标题犹如人的眼睛。好的标题相当于文章的广告能招揽读者,好的标题能一下吸引读者的目光,是文章的门面。使读者看了标题后产生要读内文的欲望。
1、标题要准确生动。准确和生动是不可分的,生动而不准确会失之于浮夸,准确而不生动又会失之于枯燥。一事实要准确,标题要忠于新闻,不能文不对题,事实不能歪曲,不能任意拔高,更不能虚构。二 观点要准确。三用词要生动,遣词造句要善于用最恰当最贴切的表现或评价。文章的内容做到不浮夸、不粉饰。常用的方法有:标题句式工整,注意对仗,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琅琅上口,如:有钱买小车,无钱办教育。还有恰到好处的运用成语,长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用修辞学的比喻、比拟、借代等手法可以增强标题的形象性如: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用于标题的词句必须经得起推敲。
2、标题要点出文章精华。这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的关键,标题要把文章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在标题之中,总之要引人入文。
3、标题要简短易读。不要一写就是几十字,做好标题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1)巧用比喻 美国华纳 时代在线 终于拜了天地(2)巧用比拟
遭遇冰雹48小时后 让座:小事之中见风气(3)巧用排比:
做文明市民 创文明单位 建设文明城市(4)巧用摹拟: 飞天伏群芳 碧水映明霞(5)巧用反复:
喜喜喜 鲁能三连胜
新田改行教师纷纷归队
(6)巧用对比:
1、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2、昔日:农民掏钱 干部去旅游 如今:政府出资 农民去考察
(7)巧用谐音:
1、羊倌的儿子留了‚洋‛
2、有‚礼‛走遍天下(8)巧用感叹:
1、跑!跑!跑!东北敌军官兵纷纷跑到解放区来
2、不许乱收费!国家计委出台八项价格、收费检查项目(9)巧用回环:
猪多肥多 肥多粮多 粮多猪多
人才开创事业 事业造就人才(10)巧用双关:
有欺诈怎‚安然‛ 无诚信‚安达信‛ ‚两安‛悬念越滚越大(11)巧用衬托:
国民遇难海里挣扎 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12)巧用设问:
潜艇没长眼? 美称将全面调查核潜艇撞船原因
(13)巧用引用:
诗词名句: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 熟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成语:允许‚生财有道‛ 不可‚为富不仁‛(14)巧用顶针:
权力金钱美色关 关前落马一批官
(五)如何写好导语
1、什么是导语。导语就是导读的语言,它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从消息的结构顺序讲,指的是概括消息中心内容的开端部分。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2、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3、导语的作用。
(1)最简洁地反映出新闻要素。新闻的要点与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传递何种信息;
(2)最简洁地确定新闻基调。导语写出新闻的基本格调与舒展程度;
(3)最精彩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导语要抓住读者,激起读者阅读欲望。
4、导语的类型。
(1)叙述式。直接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和思想,经过提炼、概括扼要地写出来。(2)评论式。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揭示事物的意义和目的。
(3)提问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
(4)描写式。也称见闻式、目击式或细节式。在消息中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以造成气氛,增添声色,引人入胜。
(5)谈话式。也称‚你‛导语。在导语中直接把读者称呼为‚你‛。这类导语缩短了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最使人感到亲切的导语。
(6)引语式。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
(7)对话式。采取对话问答形式采写的导语。
(8)对比式。利用同一事物或具有可比性的事物进行两相对比。(9)感叹式。以感叹的口气直抒胸臆,引起读者的关注
5、如何写好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打头阵的,而且要简明扼要,故称它是一条消息中的‚寸金之地‛。那么,作为我们怎么耕耘好这块‚寸金之地‛呢?总结一些记者和通讯员的写作经验有三个方面:
其一,一般地说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三点:
第一点,揭示主题,点明内容。最好是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同时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而又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如在首届短新闻一等奖的文章《难忘的时刻》文中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此导语这样写后,不仅揭示出报道的主题,还写出了新意。由此可 见,消息的导语写作既不可无病呻吟,也不宜泛泛而谈,一定要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是说明什么事,如此报道的观点才鲜明。
第二点,突出精华,抓住重点。导语写作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写作时需要审慎衡量报道的事实,准确判断报道中的精华是什么,重点之处在哪里?初学消息写作的人,比较极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要作出这样正确的判断,需从报道的诸多内容中寻找出信息量最重、新鲜度最强、重要性最大等具有很大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写。
第三点,简洁扼要,不应罗嗦。由于消息写作一般只有几百字,顶多是‚千字文‛,导语力求简洁凝炼,反对拖泥带水。如《现场短新闻》,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关于导语写作的基本功。上述三点只是择其要者而言.并未模括全部的要求。
其二,练好导语的基本功。
实践表明,写好消息的导语,既不是一挥而就的事,更不可随心所欲去写。需要掌握好写作的基本功.写好导语要有4个功夫,这4个功夫是:
一要有提炼概括之功。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有些新闻事实又头绪繁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导语写得简洁明晰,就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对客观事物及其报道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深刻又有新意的见解、论点或道理。然后对报道的素材送行归纳分析,做到既抓准新闻事实中富有新意的核心,又凝炼和升华出报道的主题。如此写出的导语,方能概括报道内容的精髓及其主题思想。
二要有捕捉特点之功。导语写作要避免雷同和一般化,只有把事物的特点抓住才能出新意。三要有添情加彩之功。导语要写得感人肺腑,有时需记者和通讯员倾注一定的感情,笔端显露出悲、喜、哀、怒之情,从而增强报道的诱惑力和感染力。请看新华社记者报道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骨灰安葬仪式时写的导语:
安息吧,华罗庚教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500多名人士今天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您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低回的哀乐寄托着人们对您无限哀思.礼堂正中悬挂的您那大幅遗像显得是那样安详……
这个导语用‚安息吧‛三个字开头,便把记者和参加安葬仪式人们的感情一起注入了进去,突破了一般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套,增添了报道的感情色彩。
四要有挤压‚水分‛之功。导语写作要千净利落,简洁明了,必须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废词、废字以及泛泛之言。把这些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方可做到‚言简意赅‛。此外,写导语既不要罗里罗嗦,也不宜拐弯抹角。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套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如有些导语开头总喜欢用,为了响应什么,为了贯彻什么,为了进一步开展什么,这种加到导语中,缺少独特的个性,缺乏鲜明性的词语、空泛的套话,应尽量不用。
其三,提倡巧妙构思,努力提高导语的精粹度和诱惑力。为了克服导语写作一般化、老一套等毛病,可以总结出下面一些构思技巧:
一选择角度。对一个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导语。一般地说,报道一件事或一个成就,从工作角度去写导语,容易枯燥、沉闷。要从群众角度或生活角度写导语就不同了。二寻找反差。把客观事物对立的两方面,用简洁得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强烈的反差吸引读者的关注。比如,报道××省山区一些荒山没有绿化的消息,导语就是如此写的: ‚当鸟语花香的春天到来时,记者在××省山区看到大约半数荒山却见不到新绿,‛这个导语用‚鸟语花香的春天,和‚半数荒山不见新绿‛来对比,造成鲜明的形象反差,使人产生了一种荒山不治而春天难到的紧迫感,强化了这条批评性消息的气氛一般说来,采取这种反差、对比的技巧写导语,对需要强化气氛的批评性报道写作,可以说是一个诀窍。
三设臵悬念。这样的导语不是将主要新闻事实不折不扣和盘托出,而是造成一个悬念,吊读者的胃口,引人去看下文。
四运用诗词、俗语、谚语、比喻等写作,也可增强导语的形象感和生动性。比如,新华社记者写的《北京今晨大雨前出现天似黑夜的罕见现象》一条消息的导语:‚今天早晨8时30分左右,北京上空鸟云密布,天黑似锅底,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马路上的汽车开着车灯缓缓行驶,市民们惊奇中有些不安.‛这里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来渲染当时北京上空乌云浓重的气氛,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有的导语中巧设比喻,同样会增添报道的吸引力。
最后再说一句,消息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往往先在导语设计上‚争奇斗妍‛,这也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发展趋势。
(六)怎样写好消息的主体部分
消息主体是消息的骨干部分,也是消息的展开部分。它承接导语,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作具体全面的陈述,以体现全篇的主题思想。概括地讲,主体就是表述和说明新闻主题的主要部分。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新闻主体部分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基本上每个自然段一层意思。一般情况下,新闻主体的前几个自然段解释和深化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随后的几个自然段则提供同一主题的新的事实、补充新的新闻要素和提供新闻背景。也有将这两种功能交叉表现的,主要视结构安排的需要而定。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有:
1)、倒金字塔式。把高潮或结局放在开头,然后再介绍其余内容。这样的好处便于阅读,使读者一下子抓住要点,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其次是便于编辑处理版面。
2)、金字塔式。特点一段比一段具体,事件的高潮和结尾要到最后一段才显示出,能吸引读者看完全篇。有人说:“读新闻像剥洋葱,从一个微笑的细节开始,一直到最核心、最隐秘的部分,这中间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里体现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问题。
3)、时间顺序结构。也称编年体结构,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时间排列,其优点可以使读者对某一事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的印象一目了然。
4)、逻辑顺序结构。这种结构适于比较系统介绍某一事件的综合消息,要求根据内容和要表达的主题而定。此外还有特写镜头式,电影蒙太奇式,散文式等等。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合理结构的标准在于用最短的篇幅把新闻事实写的能吸引读者读完全篇。
2、内容充实,回答问题有力。
消息的主体部分要写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内容充实的标志,就是看这一部分中是否有力的解决回答了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3、用词准确,语言精炼。要用确切恰当的词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充分得体的表达主题。语言的运用上要防止套话、废话、大话或滥加形容。当然语法错误更不能出现。
(七)用好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指消息发生的背景条件和环境。新闻背景在通讯员写作时也不可忽视,要紧扣主题言简意明,要灵活多变,围绕主题服务。
1、背景材料的种类。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
对比性材料。今日与昔日对比、正与反对比等。例如,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影响重大。针对1-5月存货余额均突破300.00万元以上,已超过省公司下达最高存货限额249万元的现状......截止9月30日,存货积压--库存商品的报账滞后得到一定解决。财务报表数据显示8月存货余额235万元,9月存货余额246万元,已控制在省公司存货限额内。
说明性材料。历史、地理、文化及新闻产生的背景等。例如,迎溪村,一个曾经每周发生6至7次治安案件的“问题村”,在近一个月来,竟然没有发生一次案件。有细心的护村队员发现,曾经被他们重点“监控”的几个劣迹斑斑的租房者已经退房离开了,是什么让迎溪村蜕变成功的?走进金汁河畔城乡结合部的迎溪村,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村口一根高耸的电杆上的圆形电子监控设备,这就是“全球眼”。
注释性材料。对概念、术语及有关专业知识进行解释。
2、背景材料的作用
(1)有助于突出、烘托、阐述、深化主题,增强说服力。(2)可以提高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使消息大为生色。(3)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3、背景材料的使用时机:(1)报道较复杂的新闻事实。
(2)报道一项新事物,如一项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3)报道读者不熟悉的或时间间隔较长的事物。
(4)靠交代背景才有价值的消息。总之丰富的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消息本身的意义,以揭示其内在的含义。
(八)怎样写好消息的结尾
1、消息结尾的常见形式:(10种)
评论式。文章提出了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最后以评论式的语气作为新闻的结尾。
总结式。对于内容广、头绪多的新闻,为了给读者一个整体印象,对新闻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启发式。引发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展望式。提示读者通过新闻事件对未来进行展望。
引语式。这种结尾常引用消息报道的主人公或某人的语言,选择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的话作为结尾。
背景式。用新闻事件背景叙述来结尾。数字式。用数字展示新闻事件的结果。
补充式。用相近的新闻事例加深对新闻主体的说明。点题式。在结尾处点题。
反问式。这种结尾往往可以加深人们对新闻所述事物的思索进一步悟出其中奥妙。
根据消息报道的内容报道的角度不同,结尾的写法也是多种多样 的。值得注意的是结尾不要陷入一般化,如: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表示;形势在发展,人们在前进;他们决定;等等均属此类。
(九)好稿件是磨出来的
在自己写完一篇文章后,切忌不经过认真修改,就急忙给编辑部发出。把本应是作者完成的东西留给了编辑。俗话说好事多磨,对通讯员来说,要写出好稿件,就要有一股磨劲。这种磨劲表现在写稿上,主要是精心修改稿件,会改稿才能写好稿,好稿件是经过反复修改磨出来的。
写作首先要思考语言,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不常见的。一篇稿件从采访、从思考语言到表述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是边用思维,边用语言组织。这时文章难免有些片面,出现语法逻辑等毛病(这些问题下面还要讲)。这就需要修改,所谓修改,包括对原有内容的补充和修改,也包括文字表达上的调整与完善。
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稿件的修改,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最适当的词句,要适应情境、题旨,创造意境。我们应该学习名家,对自己作品那种认真修改,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文章要想做到深(思想深)、强(指导性强)、活(文字生动活泼),就不能孤立、片面的在文字上打转转。好稿件需要不断的改,不断的磨,但并不等于说只要舍得泡时间就行了。
修改的具体方法:
1、自改:即自己修改。1)事实是否真实; 2)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 3)阐述是否有片面性; 4)主体是否突出,有无本末倒臵的错位现象; 5)语言是否流畅; 6)数字、时间是否有错。
2、互改:文章写好后尽可能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这就需要放下架子,并虚心听取意见,对稿子反复推敲,进行修改。
三、怎样写好通讯稿
通讯是宣传报道的常用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常用文体之一。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的文体。通讯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写法多样。它可以写重大的社会问题、重大事件,也可以写平常人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可以侧重写人,也可以侧重写事;可以报道、歌颂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也可以揭露、抨击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通讯稿件质量是宣传的生命,稿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一)通讯的定义
‚通讯‛一词的概念,字典上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利用电讯设备传送消息或音讯,有时指来回地传送。一种解释是:一种新闻载体,比较详细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当然,作为宣传工作来说,通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通讯稿,应该是第二种解释,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消息和通讯的区别:从内容上说,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简洁明快,篇幅较短;通讯写得要具体细腻,篇幅较长,不但要告诉读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而且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在时效上,消息更快,争分夺秒,耽误了时间就丧失了新闻的价值。通讯则不像消息那样严格,同一题材的内容,往往是先发消息,后发通讯。两者相比较,消息更快更及时,能满足读者想早知道的心理。在手法上,消息一般是客观的叙述,尽量避免作者出面议论;通讯则自由灵活得多,它可以调动多种手段,还可以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在题材上,消息侧重于写事,通讯既写事又写人。
(二)通讯的历史演变
通讯的发展、演变,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口语时代。古代击鼓。
2、文字书写时代。
最初是西周,邮驿,寄信用马匹,中途有驿站。
尔后是公元前100年,用信鸽传送信息,也就是很多人说的鸿雁传书、飞鸽传书,一般短距离使用。
公元前7世纪,传送信息用烽火台,烧狼粪。1777年,用旗语,用规定的一套旗子动作表达信号。
3、近代电子通讯(印刷时代)
1792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1857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完成。1875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87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188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同时成功研制了无线电接收机。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电影。1901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无线电救了700多条人命。1915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1920年代,收音机问世。
1920年代,英国人贝尔德成功进行了电视画面的传送,被誉为电视发明人。
1926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1947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1953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1955年,美国为了大战的需要,发行了第一部军用电子计算机。1956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1957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1958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
1960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196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电视卫星传送的时代。1962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4、网络传播时代。
1969年,美军建立阿帕网(ARPANET),目的是预防遭受攻击时,通信中断。
1969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1975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机“Apple II”; 1978年美国提出建设高速通信网络规划;
1979年传奇的美国Xero公司研究小组在鲍勃〃泰勒的领导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
1981年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出“MS-DOS”。同年IBM发布IBM-PC; 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
1984年出现CD-ROM,通讯进入海量时代。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 1988年随着通讯事业发展,virtus剧增;
1991年美国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
1993年,美国宣布兴建信息高速通路计划,整合电脑、电话、电视媒体。同年,美国Intel公司开发出非Risc高性能CPU;
1994年美国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1995年微软开发“Windows95”,把网络功能集成在PC机上。可以说,通讯发展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进入网络全球化时代。
(三)通讯的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网站、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描写的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内容的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语言的议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三)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四)通讯的写作
第一,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典型是通讯的筋骨,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呢?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呢?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的主题,确立反映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选好材料,重点突出。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好人物是通讯写作的重要任务。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把人物写好。写人离不开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因此,写人必写事,写人物自己所做的事实的事,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事。写人物还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第五,立场态度要鲜明。对于立场态度来说,大部分的新闻都会有体现,所以要注意。而且,不要过多的去议论抒情,不要左右群众的思想
上述五条是通讯写作总的要求,总的构思,总的体现。具体来讲,还要同写消息一样,写好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要素要全,要让以前不知道此事的人看完这篇通讯就明白、就清楚是怎么回事。
例如:一篇小通讯稿
倾听学习携手同行(标题)
(主体)5月25号,乘用车公司在综合楼三楼召开学习实验室的汇报工作会议。来自公司各实验室的负责人到会参加。汇报会上,各自负责人分别就实验室创建运行情况、取得的成果、工作打算做了发言。通过汇报工作,大家对乘用车内学习型实验室运行情况有了基本了解。汇报会由党总支副书记苏卫亚主持,培训中心相关人员应邀出席,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
(所在单位)乘用车制造公司冲焊一厂(作者)吴欣
(日期)2014年4月25日
最后说说文字编辑,或者说是页面设臵。在审核来稿中,我发现很多来稿仅是写出了文字,没有形成一篇好的文章。段落不分,字体、字号、页面行距、字距没设臵,标点符合乱用,像一盘散沙,给人感觉很不规范、很不认真、很不负责。也许他们认为反正你得审核、你得编辑,我只要将内容写出来,其他事情由你去处理吧。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或不在乎写通讯还要像写公文一样调整好格式、段落,搞成一篇像样的文章。这也是投稿者一大忌,今后要注意。
四、宣传稿件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标题不清、稿件类型没有注明。
(二)所在单位、姓名、日期不详。
(三)内容缺乏提炼,含糊不清,没有具体的事件,不能表达中心思想,或片面夸大事实,内容失真。
(四)名称、称谓不准确。
五、宣传报道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在工作中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新闻敏感度,了解内审工作发展形势。
(二)认真,执着,勤奋敬业,持之以恒的动力。
(三)多观察,多积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一蹴而就和好高骛远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一篇好的文章是不断揣摩、反复练习、日积月累的过程。
六、怎样获得新闻
实际上留心处处皆新闻。新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他无时不刻地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新闻的存在是客观的,发现不发现则是我们主观努力的结果。
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一探讨: 一是从会议、检查中发现新闻。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善于发现亮点。
二是从深入基层调研、采访中发现新闻。
三是从工作中发现新闻。注意挖掘、总结和提炼工作特点、成效和经验。
四是从社会活动中发现新闻。节假日,礼拜天,走亲访友,同学相聚,相会乃人之常情。在一般人看来,但对我们这些从事新闻宣传的同志来讲,咱就得多长个心眼儿,从亲朋好友的笑说中去捕捉新闻线索。
五是从报纸电视上获取。
七、常见通讯简介与实例
(一)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主要报道先进人物,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给大家传递正能量,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像;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 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是要写‚全人‛。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 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
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 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
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二)事件通讯。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围绕中心事件选材,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时效性较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2、写好事件的高潮。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3、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 又终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4、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也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实例1:
八十三天的“打工梦” ——向明春外出沈阳遇难获救备忘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外出打工归来时,却成了一个失去四肢、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眼前的他,年过40岁,是四川省广安县石笋镇文昌街居民向明春。提起他的不幸遭遇时,人们议论纷纷:‚是沈阳人民救了他的命,外出打工真难啊!‛
向明春带着挣钱的梦想,告别爱妻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去大连市打工。当他来到广安火车站时,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去沈阳。3月6日,当他抵达沈阳下车时,才发现自己那个装有衣服、身份证和100多元现金的行李包被扒手洗劫一空。
3月7日,向明春拖着疲惫的身体,穿梭于沈阳北站附近,盲目找工无着落。当晚,他蹲在候车室里过夜,晚上没有衣服增添,没有被子盖,又无钱购买所需物品,冷得发抖,只好蜷缩在长条椅上。由于他没有身份证,无处住宿,一连几个晚上都被拒之于候车室和旅馆的大门外。不明真相的值班人员错把他当成流浪汉,他有口难言,欲哭无泪。就这样,他白天走街串巷,寻找四川老乡,晚上露宿沈阳街头。当时,春寒料峭,沈阳的气温零下10多度。日复一日,他忍饥受冻,双手双脚便不知不觉地冻伤了。3月13日,当他路过沈阳钢厂基建处时,这个身高1.65米的汉子终于倒下了,他的四肢已经冻僵了。此刻,幸好被队长王宏宽
发现,询问情况后,王队长立即给他找住宿,并安排在这里打工的四川射洪县刘博给他端水、喂饭,扶他大小便。他在钢厂住了7天,伤情稍好,又回到车站等候家里人来接他。这期间,他靠乞讨度日,每晚躺在售票厅外面的石阶上,导致冻坏的手脚流出血水,周身麻木。一些好心人目睹此情此景,一方面洒下同情之泪,一方面请求新闻界为他呼吁。
4月7日,在沈阳电视台记者张吉顺等人的帮助下,要来救护车,把向明春送到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观察治疗,医院还专门雇请一位民工照顾他。赓即,沈阳电视台播放了向明春冻伤住院的新闻,引起当地群众的关注,沈阳市政府很快与广安县政府联系,通知其亲属火速赴沈。向明春之妻柏长余接到电报后,心急如焚,她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500元钱,去邮局电汇到向明春所住的医院。接着,柏长余又想方设法筹措路费,她怀揣着镇粮站、供销社、医院、学校等单位职工和乡亲们捐助的1100多元现金,在广安县石笋司法所律师李正法的陪同下,搭乘了驶向北国的列车,于4月18日抵达沈阳。当柏长余见到自己丈夫面黄肌瘦、双手双脚用布包裹着的模样,禁不住泪如泉涌。向明春见到亲人突然出现在病床前,顿时悲喜交加。不一会儿,李正法和柏长余查看了患者的病情,因冻伤严重,导致四肢腐烂,如不及时做四肢截除手术,将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生说:‚现在,患者的臭味熏人,污染了整个病房,住院的病人对此提出抗议。要救向明春的命,必须做截肢手术!‛
为了救人,李正法和柏长余请求医院立即给病人作截肢手术。然而,当柏长余得知手术、输血等费用大约要用1万多元时,急得六神无主。天啦,她哪里交得出这么多钱呢?为难之际,李正法陪他去找市长张荣茂求援,张市长当即表示:‚先做手术。救人要紧!‛沈阳电视台率先
捐赠1000元,交给医院为向明春作手术,并拍摄电视新闻播出,再次呼吁各界人士为四川患者奉献爱心。4月21日,沈阳市政府、卫生局、医政处、民政局、红十字会的领导和同志们聚集医院现场办公,分别听取了患者病情、家庭经济状况的汇报,拍板解决了医疗费用。李正法和柏长余才如释重负。4月23日,医生们给向明春冻坏的四肢作了截除手术,当地广播、电视及报社作了报道。手术后,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医院,有的送来现金,有的送来糖果、馒头和面包……用爱点燃了他的希望之火!
冻伤无情党有情,惨遭不幸遇恩人。经过43天的精心治疗和特殊护理,向明春终于痊愈了,1.5万多元医疗费,只交了1500元,其余费用全部由医院承担。5月20日,向明春在亲人的护理下出院启程回四川。临走时,辽宁森工地板实业公司余经理给他捐款1500元,沈阳市民政收容遣送站赠给他500元……
沈阳电视台记者摄下了人们为他送行时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从沈阳到北京直到广安,他沿途受到特殊照顾,一律免费乘车、吃饭。北京到重庆的9次特快列车全体乘务员给向明春捐款445元,并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一路上,不少乘客都给他送钱送物送水果……这一切的一切,向明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不知有多少感激的话儿要说啊!
5月23日,向明春终于从遥远的北国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从出走到归来,整整83天,他历尽艰辛,饱受了人间的冷暖。连日来,乡亲们纷纷前去看望他,为他奉献一片爱心;县、镇、村的干部们也去安慰他,为他排忧解难。
夜幕降临,向明春躺在他那睡了多年的床上,万感交集。
正欲外出打工的人们,你能从向明春的遭遇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实例2:
200台瑞风接受军方验收
3月28日,总装备部的军车验收负责人在乘用车制造公司生产部、品管部、采购部等相关部门单位主管的陪同下,对即将‚入伍‛的200台瑞风商务车进行全面验收。验收过程中,军代表仔细检查了瑞风车的内部和外部结构,验收内容大到查看发动机小到检查一根胶条安装,验收项目全面,验收过程中认真负责,经过三个小时左右的验收,军方代表对瑞风商务车的验收结果表示满意。在与相关人员交谈中军代表透露:自瑞风商务车2003年‚参军‛以来,瑞风车整体质量逐年上升,此次200台军车质量又在2005年军车基础之上又有了进一步提升,说明江淮公司在落实军车标准体系上严格要求,将该体系渗透到生产中的每个环节,并且在执行军方所提出的改进意见上,措施得力,保障完善,最终造就了高品质的产品。
自接受到200台军车生产任务以来,乘用车制造公司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准备。3月份,公司召开数次军车体系标准学习和军车制造工作会议,各专业厂还将军标体系和相关信息传达到班组,让每位员工人明确军车制造要求。在采购、制造、检验、调试、入库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为确保200台军车按时按质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自3月23日军车开始进入调试阶段以来,为能将调试最好的车送进军营,总装一厂调试工段实现两班制,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双休日不休息、全力以赴调试军车。
据了解,200台军车将在3月31之前全部入库,在4月初陆续发车
进入军队系统,投身国防。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工作通讯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写工作通讯要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这使它区别于一般总结性文章并和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同的方面。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异处在于:要将事实作经验性的概括,对问题发表议论,对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有一定的评论色彩。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工作通讯写作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出来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起来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二是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
实例:
“卧龙”何以腾飞
——化工部第二胶片厂 成功之路探秘
70年代建在河南省伏牛山深处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今天神奇般屹立在南阳市的卧龙岗下,成为我国印刷感光器材生产的基地、河南省利 35 税百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越战越强的秘诀是什么?
企业要有一种精神。记者在这个厂采访时,干部职工介绍了他们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如何狠抓产品质量促销售;如何狠抓科技进步……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职工们高昂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经常提到的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团结进取。
70年代初期,二胶厂的建设者们开进了伏牛山。他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红薯面窝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万名建设者忍着冬天的奇冷,冒着夏天的酷热,硬是在4年中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二胶厂的许多职工经历了那段日月,创业的艰难磨炼了他们,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企业精神也像刀刻石雕般印在了这一代建设者的心中。
进入80年代,电影胶片市场趋于饱和。二胶厂的领导们审时度势,决定转产工业用印刷胶片。新的生产线怎样建起来,是完全靠国家贷款引进国外设备,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二胶厂选择了后一条路。几年来,他们对关键设备拉幅机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改造,使其能生产0.175毫米厚的涤纶薄膜,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涂面机进行了多项改造,实现了微机控制、双机计量等,使生产的车速由18米/分提高到28米/分,控制精度由百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零点五。
对国外的先进设备二胶厂并不排斥,适于厂情的或技术改造中的关键设备也要买。他们分别从美英日引进了三条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这样技术改造的结果,产品质量上去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同时还锻炼出一批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
1991年,该厂被列为《三线企事业单位‚八五‛调整规划方案》之中,开始了由山沟到南阳的搬迁工作,除山区暂设分厂外,主要生产机
构全部搬出。在搬迁中,该厂只用了6000万元,还比原计划的40天提前了5天。拉幅机搬迁后一次试车成功,工人们精细地拆装,忘我地工作,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被国务院三线办评为搬迁的典型。转入市场经济后,许多工厂的供销人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然而二胶厂的供销公司仍然有一支不计名利、朴实能干的队伍。公司经理是个血气方刚的中年汉子,在二胶厂已工作20多年。他很为他的同事自豪。他说:‚我们这80多人长年奔波在祖国各地,只要一说有任务,买张车票就走,出门在外吃住全不讲究,小旅店、小饭馆即可。当然,看到有的单位供销人员拿高奖金,花钱大手大脚,我们也有想法,但我们这支队伍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一直没有丢。‛
在二胶厂,一线工人勤恳耐劳,他们很为自己的工厂自豪。迁入南阳后电源不足,对生产有影响,春节,工厂决定避开用电高峰照常上班,大家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完成了任务。企业精神从何而来二胶厂的成功,与职工们的精神面貌有重要关系,他们的企业精神从何而来?二胶厂的多数职工都有一段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历史,他们对工厂有很深的感情,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但从干部职工的谈话中,他们十分信赖自己的企业领导,对他们充满信心,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以‚全国优秀化工企业领导人‛李相权为带头人的领导班子,在工厂中深孚众望。李相权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从企业基层干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二胶厂一起成长,又决定了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干大事业的气魄。
在二胶厂参观,厂房是新的,高水平的设备让行家们眼热,但厂领导的办公室则很普通,他们只是借用了厂科研楼的两层。为工人和科研 37 人员创造最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己则决不讲排场。春节,工人们加班,李相权和其他领导大年初一的早晨也来到车间,和大家一起工作。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中,企业领导人正确的决策是十分重要的。李相权对行业状况、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都了解甚深,因而有很强的市场驾驭能力。二胶厂的产品转向、技术改造、狠抓质量、开拓市场都渗透着他和领导班子的心血。一个能带领职工沿着正确的航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厂长,自然会得到群众的信赖。当职工看到企业美好前景,个人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时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呢?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尤其是改革、开放、搞活所带来的变化,又为这类通讯增加了新的内容。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一个点、一个方面的风貌变化,展现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读者介绍。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四点:一是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
风貌通讯重写作者见闻,而这‚见闻‛又须是新的见闻,能提供新的信息、反映新的变化。因此,着眼于‚新‛和‚变‛,写出事物的新情况,揭示事物的新变化,是此类通讯的重要特征。二是善用对比衬托。要写新,要突出‚变‛,通常运用背景材料,选择事实和数字,作今昔对比,38 这是较常用的一种手法。有时还可用民谚、故事来衬托事物的变化。三是丰富知识,增添趣味。风貌通讯常运用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但也应注意以扣主题、关联现实、恰到好处、避免冗杂。四是叙论结合、情景交融。风貌通讯可灵活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边叙边议,叙论结合;也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实例:
“太旧精神”耀三晋
山西,曾被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称作‚表里山河‛,它内凹外凸,四周被群山环抱,自古多以栈隘与域外相通。
‚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全封闭、全立交的太旧高速公路的兴趣,不但揭开了山西公路建设乃至山西经济建设史上的崭新一页,同时,工程建设者们在实践中,也为世人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太旧精神‛。
新春佳节前夕,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在全省干部、群众当中,开展学习‚太旧精神‛活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中共山西省委总结的‚太旧精神‛,体现出改革开放的90年代山西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
知难而上太旧高速公路西起太原,东止晋冀交界处的旧关,全程144公里。路虽不算长,但沿线地貌变化大,地质情况复杂,80%的路段都蜿蜒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为施工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工期短,要求高,投资少,速度快,质量上必须创全国一流水平。
面对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要求,络绎不绝的外国投资者们虽屡经辗转、考察、概算,但最终都一个个地退缩了。他们啃不下这硬骨头,也
不敢冒这天大的风险!怎么办?靠我们自己干!
山西省委、省政府下了这决心,全省人民下了这决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修建太旧高速公路,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工程1993年5月动工。高速公路建设初期,遇到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还是优柔寡断、知难而退?在这重大抉择关头,胡富国同志带领省‚五大班子‛的领导赴太旧路现场办公,调查研究,统一了思想,坚定了自力更生、咬紧牙关、勒紧裤带、知难而进的决心。全省人民心系‚太旧‛,以不同的方式大力支持太旧路的建设,踊跃捐资捐物,在很短的时间里捐资达2.3亿元,缓解了资金困难。公路沿线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像革命战争年代支前一样支援太旧高速公路建设,他们拆新房、迁祖坟、砍果园、献良田,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顾全大局征地拆迁,常常是施工前的一大难题。但太旧路工程却是一个例外。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隶属于3地(市)10个乡(镇)的18个村庄的成千上万个拆迁户,便拆迁完毕。他们就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那样全力以赴地支援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只要筑路需要,他们拆新房不犹豫,迁祖坟不忌讳,献良田不心痛,砍果树不留恋。他们说:‚太旧高速公路是咱省的经济大命脉,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小复兴服从大复兴,舍小家为大家嘛!‛太旧路工程共征地1.39万亩,拆迁房屋1058户,总面积10.8万平方米,砍掉果树12万株,迁坟4240座。拆迁户们谁也不现难色,谁也没有怨言,谁也不计得失,表现出了识大体、顾大局的崇高精神!无私奉献
太旧路工地,就像一座大熔炉,任何人,只要一投入这太旧路工地,40 其灵魂就会得到铸冶,其精神就会得到升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得到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与飞跃。讲政治、讲志气、讲拚搏、讲奉献,已经成为太旧人民心中的火炬和追求的目标。工地上,时时都有捷报频传,时时都有动人的事迹出现。施工项目负责人庞成,为了抢时间浇筑桥桩,竟冒着大雪在工地上坚守了三天两夜。高级工程师高德生除完成监理任务外,还分外为一项设计修改图纸,节约工程费用100余万元。
为了给太旧高速公路作奉献,长期病体的司机开起了砼灌车,新婚燕尔的夫妇把家安在工地的窝棚里,患病的操作手一边输液一边坚持施工,已经退休的老工程师重新走上了施工第一线。即使在病榻上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还要给工程指挥部写信表述自己的心迹:建设好太旧高速公路是我的最大心愿,但是不能自始至终地参加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在太旧路建设中,副总指挥刘俊谦被省委树为全省领导干部的楷模,8位党员受到省委组织部的表彰,8支突击队被评为‚三项建设‛优秀青年突击队,100名优秀干部、工人被火速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奋战在第一线的干部被提拔。
‚太旧精神‛正在三晋大地发扬光大。
(5)小故事(小通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一个场景,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以生动、快捷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族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实例:
温馨留蓝天 爱心在人间 ——陈太菊家人向西南航 空公司致谢
3月22日下午,因丢失一年血汗钱受到西航乘务员帮助的打工妹陈太菊的两位姐姐陈太凤和陈太翠,从广汉市专程赶到成都双流机场,亲手将书有‚温馨留蓝天,爱心在人间‛的一面锦旗赠送给西航总经理王如岑,以表达全家人的诚挚谢意。
去年12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一童装厂打工一年的陈太菊从珠海机场乘机到成都,过安检时忙乱中不填将12900元血汗钱丢失了。当她痛不欲生之际,西航乘务员带头为其捐款,从而感动了全机123位旅客纷纷为其解囊相助。当晚23点过,同机旅客古和强、张其君夫妇在回家整理行李时意外发现了陈太菊的钱盒,于是连夜驱车冒着浓雾赶到双流机场,将钱盒交给西航乘务部值班领导。元月一日,西航派人到广汉寻找到陈太菊后及时归还了钱盒。陈太菊得到失款后,感动不已,当场将在飞机上所得的6000元捐款委托给西航的同志,请转捐给‚希望工程‛。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到这笔捐款后,打破常规,速将该款划拨给朱德同志的故乡仪陇县,从而使15名失学儿童得助重返校园。
‚这一串串动人的真实故事,就像是导演编的,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自家人的身上‛。陈太凤噙着泪水,满怀感慨地握着王如岑的手说:‚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乘务员,我们全家人永远都会感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3天前才从北京开完人大会议归来的王如岑托着锦旗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把它放在了很重要的位臵。陈太菊把款转捐给‘希望工程’的举动,做得很好,它对我们继续抓好安全服务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据悉,陈太菊已于3月13日重返广东求职打工去了。
失败案例:
南皮交通运输局 掀起学习白宝海英雄事迹热潮
连日来,该局干部职工利用周五集中学习、日常分组学习等机会,深入学习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的好榜样――冰河救人的出租车司机白宝海同志的感人事迹,并提出“七学英雄白宝海,推动交通事业科学协调发展”的口号:
一学白宝海同志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事成之后悄然离去的高尚行为,加强职工理想信念教育。他们用白宝海的事迹教育干部职工,坚决抵制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救人的英雄群体,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学习过程中,他们大力倡导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鼓舞的团队意识,营造勇于担当、敬业奉献、勇创一流的深厚氛围……
三学白宝海同志诚实善良、不求名利的动人事迹……
四学白宝海同志当即立断、敢于担当、不畏牺牲的作风和精神…… 五学白宝海同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自己生命之上高尚情操…… 六学白宝海同志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作风…… 七学白宝海同志危难之时显身手的豪情……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篇3
关键词:新闻评论 新闻事实 评论选题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53-01
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虽然同属新闻体裁,但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等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却有着较大差异,也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规律。新闻评论是以表达作者主观情感、态度、观点为诉求的,不仅要以新闻事实作为基础,还要体现真实、准确等重要新闻特征,所以人们常把评论比作报纸的“旗帜”或“灵魂”。
1 观点明确,吸引读者
首先,观点明确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点,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重要要求。对一篇新闻进行评论时,必须得有观点。而这个观点必须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而且必须要旗帜鲜明,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一些评论文章的观点不明确,往往是因为表达不集中,多数是不集中而形成的注意力干扰和结构的混乱而显得观点不明确。如果各种材料向着观点集中,各种观点向着中心的观点即所谓的论点集中,那么结构自然是清晰的,观点也是明确的。此外,还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明确性,我们平时的语言,有直接表达观点的,还有间接表达观点的;有具体的语汇,也有抽象的语汇。所以说,明确的观点,总是体现对事物的具体判断。但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评论整篇都在谈论着某件事情或是某个事物,却始终没有对这件事情或这个事物做出具体的判断,正式因为没有这些具体的判断,才没有明确的观点。其次,新闻评论的写作,在选题上也应该与新闻报道的节奏和社会公众关注的节奏相应和,在结构上应该适应大众传播的节奏和资源限度,此外还要从新闻传播环境的角度,掌握表达观点的一些规律,从而吸引读者阅读的热情。
如:《林海日报》刊登《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看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职工群众》一文,并配发了题为《振奋精神 不辱使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林业工人》《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余年来,林业工人“先生产、后生活”,为林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一大背景之下,习总书记春节前夕亲临林区视察、看望林业工人,并指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业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大家欢欣鼓舞,热议林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系列评论员文章的配发,起到了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做到了吃透精神、上下结合。同时,评论中观点明确,抓住了包括民生、生态、政策等在内的问题实质,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就体现了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新闻敏锐性,善于观察、分析和判断,正是好的新闻评论所应具备的条件。
2 论据充分,易于接受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新闻评论的基础,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必要条件。新闻评论的论点再独到深刻,如果没有论据支撑,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打动人、说服人。一般来说,论据的材料是事实性内容,比如新闻报道、法律文件和统计数据。但有一些论据作用的材料,也可能是观点性内容,比如权威、专家的观点,还有被读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不管怎样,论据应是读者不会怀疑、直接可以按受的内容。对论据的要求,除了可信之外,还要与论题、论点相关,如果不相关,也不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干扰论点的作用。而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往往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鲜的、具有“眼见为实”特征的真实新闻事件。
如,《林海日报》副刊《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七天七夜救助严重烧伤的牛长友一家三口》的新闻,并配发了《真爱无言,大爱无疆》的新闻评论。额尔古纳市三河乡牛长友一家三口被大火烧伤,均是深二度烧伤,牛长友烧伤面积达90%、妻子烧伤面积60%、5岁的女儿小佳慧面部伤势达三级,双手将成残疾。7天的时间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达59万。此篇评论对社会各界的做法表示支持与赞赏,文章认为这样做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家同心同德帮助牛长友一家共渡难关,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3 论证有力,以理服人
论证是证明论点的议论过程,也是写好新闻评论最见真功和水平的地方。论证的方法,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要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此外还有比喻等修辞手段,也有论证的效果。如果我们以一个读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用来判具体新闻事件是善还是恶,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演绎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对系列同类的新闻事件总结分析,得出一个普遍的判断,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的判断,需要借助另一个与它有着共同点的事实进行对比,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类比推理过程。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评论者都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要将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二是在论证中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三是论述的过程中要遵循人们的思维特点,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既要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又要能显示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过程;四是评论者要有感情投入,从而在更深的程度上说服别人。论证是新闻评论中最有难度和需要集中精力写作的部分,也是需要消耗读者较大精力的部分。所以,在写作中,评论者既要注意自身推理无误,还要尽量减轻读者理解的负担。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要想写好新闻评论只掌握一些技巧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只有博览群书,涉猎百科,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评论者充满思辨的逻辑力量,才能真正为读者提供认识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以理服人,形成更大共识。
参考文献
[1]赵振宇.面向新世纪的新闻评论——谈我的新著《现代新闻评论》[J].新闻与写作,2005(11):26.
[2]骆嘉.《现代新闻评论》出版[J].新闻记者,2005(6):60.
时政新闻如何做到“三贴近” 篇4
时政新闻是指记者对当地市委、市政府举行的会议及主要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报道, 这些报道承载的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国计民生等宣传任务。可以说, 时政新闻记者承担着联络政府、沟通百姓的桥梁纽带作用, 这正是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然而, 由于时政新闻的严肃性, 让有些时政新闻记者如履薄冰, 在采写稿件时唯恐出错, 因此记者在报道会议、领导人活动等时政新闻的时候, 稿件经常出现枯燥、呆板、程式化严重的现象, 使受众对这类节目产生了厌烦情绪,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时政新闻的宣传效果。时政新闻记者如果能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下足功夫, 就能够使时政新闻变得喜闻乐见, 增强这类新闻的可听性, 从而得到受众认可, 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更好地完成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
时政新闻要真正做到“三贴近”, 首先在选题上要拉近与受众的关系, 从民生、民情、民意出发, 想受众所想, 通过受众乐于接受的角度, 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生动有效地得到广泛传播。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 他们关心的不是政府开了什么会、领导讲了什么话, 他们更关心的是会议内容是否有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这是正常的受众心理, 也是时政新闻记者应该把握的舆情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媒体的报道让群众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树立正确的舆论方向。
就拿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来说, 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是受众最关心的新闻, 然而多年来, 由于“两会”报道模式僵化, 人们既需要听但是又由于报道的冗长、沉闷没有人爱听。笔者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几乎每年都参与“两会”报道, 为了增强“两会”新闻的可听性, 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近两年, 在“两会”报道的选题上, 笔者在力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突出新闻性, 尽量采取特写、侧记等多种报道形式, 使“两会”的报道更加生动、有感染力。在2010年的“两会”报道期间, 笔者就采写了特写《哈尔滨市市长也曾蜗居棚户区》, 这篇报道是大中小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与网友在线交流, 谈及哈尔滨的房价和棚户区改造时讲起了自己的蜗居经历。“他曾经住过林区的板夹泥房子, 比城里很多的棚户区还要简陋, 到了夏天, 基本上是外面下大雨, 里面叮当响。从那个时候开始, 他就下决心, 有朝一日自己能做决策, 不管在哪个环节, 都希望给人民群众盖好房子。”通过这个报道, 说明了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决心。这种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报道, 听众爱听, 同时也使政府的工作重点深入百姓心中。
时政新闻要真正做到“三贴近”, 还要在写作手法上贴近民生。
不少时政新闻冗长、枯燥、程式化, 除了选题方面的原因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沿用一贯的时政新闻的写作手法, 空话多、细节少。要想使时政新闻出新, 跳出会议写时政新闻是时政新闻记者要练就的基本功。时政新闻记者面对的现状是会议多、领导活动多。如何做到既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又让受众满意?我们常听到的时政新闻都是有固定模式的:今天上午, 市委、市政府召开某某会议, 后面是领导名单一大串, 然后紧跟领导讲话一大段。这样的新闻听众当然就不喜欢听。时政新闻记者要学会跳出会议写新闻, 着重报道政府关注的、百姓关心的一些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其实, 要让时政新闻丰富生动起来, 关键在于见人见事, 尽量把新闻选题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 聚焦到群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 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上。领导讲话政治性强, 这是无法避免的, 记者在采写稿件时, 除了必要的语言以外, 要尽量把领导讲话中关系民生、能引起听众共鸣的内容, 用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而不要生搬硬套讲话稿。不少记者在采访这类选题时, 领导在上面讲他就在讲话稿上画线, 领导讲完了, 记者的稿子也成型了, 这样的稿件非常枯燥乏味。而有的记者却能够通过领导讲话中的一句经典词句或者某一个细节动作, 创作出一篇生动的报道, 这样的报道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可听性强, 能引起听众共鸣, 自然它的宣传效果就要远远好于那些常规的会议报到手法。
如何写好新闻稿 篇5
——和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系列报道一
3月19日,杭州和睦幼儿园在二楼音乐厅举办新闻稿写作知识培训,这是和睦幼儿园结合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强幼儿园宣传,提高宣传报道水平的重要举措。
本次培训由幼儿园信息组的桂亮老师讲解《怎样写好新闻稿》。幼儿园全体教师,共30余人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桂老师结合当前老师们对新闻稿写作的困惑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以“幼儿园特色活动为中心,切实做好宣传”为切入点,以“培养新闻意识,找好信息角度”为重点,主要讲解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如何写好新闻稿以及撰写稿件应把握的思想要点等内容。
培训中讲到:幼儿园日常宣传要注意积累幼儿园各类活动的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教师们还要时刻关注拱墅教育网站,掌握信息,了解形势;要围绕“新“字做文章,用最有价值的文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思想;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报道。并建议大家在做好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带着激情做好宣传工作,多揣摩修改过的稿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新闻稿的写作能力。最后,培训中提出以“勤于学习积累,善于观察思考,千锤百炼出精品”作为结束语与教师们共勉。
这次培训活动使教师们对新闻稿无处下手到逐渐了解其选材、撰写方法,许多教师都觉得本次培训受益匪浅。“今天的学习培训真是很实用。现在终于知道了应该如何写新闻稿!也明白了之前写的稿件需要提高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会后参加培训的一名教师兴奋地说。
杭州和睦幼儿园
如何写好新闻英语中的导语 篇6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三类:消息、特写和新闻评论。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title)、导语(lead)和正文(body)。其中,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头部分。它和一般文体的开头部分有所不同,并不用来介绍事由、缘起,也并不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消息的导语,从形式上看,它一般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从内容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事件)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从功能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浓缩、提炼,展示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简而言之,导语是消息的核心所在,是新闻的眼睛,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西方记者十分注重导语的作用,视其为消息的精髓,也是显示记者文采的橱窗。
新闻英语导语的特点
一条好的导语应具备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简洁(succinct)。导语应力争以最经济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它应做到简明扼要,使人读来一目了然。有的新闻机构为此规定了一条导语的具体字数,如美联社和合众社都要求记者撰写导语时将数字尽可能控制在25个词之内,最多不超过35个词,并且以一句一段的形式一气呵成。
信息丰富(informative)。导语应揭示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言之有物,以最少的字数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力戒華而不实、内容空洞的导语。
引起读者兴趣(intriguing)。导语的关键在于引导、引入,故新闻英语的学者除了称之为“lead”之外,有时也常把它叫做“grabber”,意指能有效地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有时,一篇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事件)涉及诸多方面。而读者感兴趣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导语应当将读者最感兴趣的那一个方面或部分,放在醒目的位置特别加以突出。也就是说,写导语的时候,要牢牢把握读者的兴趣点。
新闻英语导语的种类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英文消息导语正在日益呈现千姿百态、标新立异,语言更加凝练,形式更加活泼,可读性更强,充分展示了记者构思的广阔空间,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显示记者才华的“橱窗”。目前,英文消息报道常见的导语主要有十二种:
概括性导语(summary lead)。概括性导语又称“综述性导语”(roundup lead),是导语写作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在消息的第一段把新闻事实的轮廓等过程,概要地叙述出来,以引导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新闻并抓住要领。
A branch of a Chinese dairy giant and a unit of the biggest oil refiner are among 32 companies that were ordered to stop production yesterday for violating pollution limits.Shanghai Daily , July. 4, 2007
(乳制品行业巨头的分公司和最大炼油厂的一个单位也被列入32个由于违反了污染方面的相关法规被迫停止生产的企业。上海日报,2007年7月4日)
要点式导语(main fact lead)。这种导语语言精练,集中叙述新闻中主要事实的某一部分、某一场景或情节。它强调开门见山,直接道出新闻精髓,反对将“新闻六要素”一次交代完毕,而争取以最少的W报告最新的消息。
China will restrict organ transplants for foreigners coming to China as tourists, promising priority to sick Chinese and demanding that pati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seek official approval,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Tuesday. Transplants for foreigners restricted.
China Daily July 3, 2007
(中国将限制外国人以游客身份到中国进行器官移植,承诺在器官移植上优先考虑中国人。要求其他国家的病人应征求官方的许可。中国政府周二公布了“限制外国人器官移植的相关规定”。《中国日报》2007年7月3日)
描写性导语(descriptive lead)。这种导语指消息一开始只描写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某个细节,等渲染了气氛后再逐步展开,引出最基本的 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 想象,从而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以吸引和影响读者。
Arriving for work at British Airways’ headquarters early this morning, staff about to discover what the airline’s survival strategy would mean for them. At seven am sharp, the staff newspaper broke the news, nearly 6,000 jobs to go. On top of last years’ cuts, that’s now 13,000 jobs in total, almost one in four of BA’s workforce.(British Airway Job Losses)
BBC World 13,Febbruary,2002.
(今天一大早,来到英国航空公司的员工将会发现公司的生存战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7点整,员工通讯发布消息,近6,000个工作岗位被裁掉。加上去年裁掉的,到目前为止总共裁掉工作岗位已经达到1,3000个,几乎是英航职工总数的1/4。BBC 世界报道 2002年2月13日)
直呼式导语(direct address lead)。这种导语亦称“人称式导语”(personal lead),指记者用一种与读者直接交谈的方式入手,以第一或第二人称的笔调撰写出消息的导语,从而给人一种亲切感。
Like many on the mainland, I was on the move over the Chinese New Year. My flight lifted off early on the last morning of the Horse, touching down at the airport eight minutes later. Yet it never left the ground.
My flight—that’s what it was called—was aboard Shanghai’s spanking -new Maglev(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 the world’s fastest, most futuristic passenger line.
The Asian Wall StreetJournal, Feb. 21-23,2003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我正赶着回家过年,我的航班在“马年”的最后一个早上启动,8分钟后到达机场。然而,它从未离开地面——我的航班就是上海的磁悬浮铁路,世界上最快的、通向未来的乘客快道。《亚洲华尔街时报》2003)
引语式导语(quotation lead)。这种导语引用消息中主要人物关键性或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或有新意的谈话,以增强消息的真实性、可信性与权威性。它通常又分为“完整引语式导语”和“部分引语式导语”。
“If you haven’t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ou aren’t a real man”, MaoZedong once said. This particular assertion is known to almost every citize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millions of whom journey to the Great Wall each year.(Saving the Great Wall by Sheila Melvi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2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之一,现在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到长城游览。“拯救长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 )
悬念式导语(suspense lead)。这种形式指记者先在导语中给读者以某些惊人的或戏剧性的细节,作为“引子”,调动读者思维,驱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整篇报道。请细细体会下列两则实例中的“悬念”之处。
Los Angeles—It sounds like the plot of a Hollywood thriller but it’s true:just nine days before this year’s Academy Awards, Oscar has disappeared. The FBI is hunting for him and a reward of $ 50,000 has been offered for his return.
The Guardian, March 18,2000
(洛杉矶——人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像看到了好莱坞影片中让人兴奋的情节。事实确实如此:今年就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发九天前,奥斯卡失踪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悬赏50,000美元来寻找他。《卫报》 2000年3月8日)
延缓性导语(delayed lead)。延缓性导语也称“多段落导语”(multi-paragraph lead),其风格与一般导语迥然不同,启闭比较迂回,新闻的主要事实不是一开始就被报道出来,而是常常放在第一段、第二段甚至第四段。读者初看第一段、第二段,可能不知所云,但再往下看便会明白,记者把真正的导语放在下文中。这样写的目的,旨在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下面这段话是关于克隆羊多利诞生的报道,作者在第三段才写出主要的新闻事实。
On July 5, 1996,at 5:00 p.m., the most famous lamb in history entered the world. She was born in a shed, just down the road from the Roslin Institute , Scotland, Where she was created. …No one broke open champagne. No one took pictures. Only a few staff members from the institute and a local veterinarian who attended the birth were present. Yet Dolly , who looked for all the world like hundreds of other lambs the dot the rolling hills of Scotland , was soon to change the world.
When the times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our age, this quiet birth, the creation of this little lamb, will stand out. The world is a different place now that she is born.
A Clone is Born by Gina Kolata, The New Millennium Reader 2000
(最后一句:當后人编写我们这一时代的历史的时候,这一平静的降生,这头小羊的问世,将会引人注目。世界因它的降生而从此改变。)
对比式导语(contrast lead)。这类导语同时列举两个极端的新闻事实,如今与昔、大与小、生与死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的情景等,把它们对比起来,以突出全文的内容或意义。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思考与关注,吸引读者读完全篇。
While nine survivors of the Nanjing plane crash last Friday have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be out of danger, six others who survived initially have died to raise the death to 106.
China Daily, Aug. 3, 1992
(上周五,当九个南京空难的幸存者完全脱离危险时,起初幸存的六个人突然死亡,这样死亡人数已达106人。《中国日报》 1992年8月3日)
提问式导语(question lead)。这是修辞中设问方法的移用,即先简短直率地提出人们广为关心的问题,以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事实去回答。这种写法能适应和调动读者急欲了解答案的急迫心情,使之有兴趣读下去。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East Asian Crisis ? After Thailand devalued the baht on July 2 1997, capital rushed out of the region’s economies, and in rapid succession most of them collapsed….
The Lost(Half )DecadeThe Economist 2002
(东亚金融危机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后,资金从该地区迅速流失,大多数国家的 经济接连崩溃。……《经济学家》2002)
轶事式导语(anecdotal lead)。这种导语指记者在全文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引述一些与新闻人物或事件有关的趣事轶闻,以增强报道的趣闻性,通常用于时效性较弱的“软”新闻报道中。
At 14, Kent Conrad figured he’d be ready for the Senate in 1986 or 1988. Twenty-four years later, Conrad laughs at the memory. At 38, about to become North Dakota’s new senator, he says“I guess I was a serious kid.”USA Today, Dec.2, 1986
(十四岁时,Kent Conrad 说1986年 或1988年他会成为参议员,二十四年后,他想起当年的话就发笑。38岁,当他将要成为North Dakota州的参议员时,他说:我是一个认真的孩子。《今日美国》 1986年12月2日)
复合式导语(combined lead)。复合式导语又称多元素导语(multi element lead),指一个导语同时概述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新闻事实,一般用于报道比较重大或复杂的新闻事件,常以“when”, “ as”, “amid”, “following”, “while” “ in the wake of”等作为连接词,把并列的几个新闻事实复合成一句。
标签式导语(label lead)。这种导语往往对新闻事实只稍稍提及而不概括出最精要的内容,即无实质性的内容,古亦称为“空洞式导语”(empty lead)。它只起到一篇报道“开场白”的铺垫作用,因而记者通常忌讳采用这类导语,除非报道诸如公报、声明、条约、演说、官方会谈等内容时。
英语消息文体中导语的写作要求
怎样才能把导语写好呢?除了新闻事件本身, 文字功底等因素外, 一个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就是看作者有没有好的构思技巧。这种构思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规律:
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信息。
在通常情况下,导语都要对全篇消息的内容进行精当的概括。读者只要读完导语,就能大致了解全篇报道的内容。因此,导语部分就应当把整篇消息的精髓呈现在读者面前。善于提取新闻事实的精华,并进行准确生动的概括,这是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一般是由近及远, 在導语中突出最新鲜的事实、突出距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概念。这样写的好处是, 能够变从“头”写起为从“新”写起, 把新闻写新, 把新闻的节奏加快。
展示亮点,吸引读者眼球。
消息的导语,应当有自己的亮点。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①致力于发现新闻事实本身的亮点。亮点往往与新闻价值紧密相连。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事件)所固有的一种素质。面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并不是任何记者都有同样的发现。有所发现,这有赖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没有办法使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具备新闻价值,但他却完全可以在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应当融化在导语写作之中。②致力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撰写导语,从而形成某种“亮点”,即导语的写作要给读者带来新颖之感、新鲜之感。
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也有消息的导语,并不采用读此一段、全篇了然的方法写成,而是在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所走的路子是与在开头处将精华和盘托出相反的路子,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重使用“动”词使导语活起来。
有人把动词称为“动字” , 把形容词称为“静字”。一位老记者说得好: “形容词再多, 还不如展现一个生动的事实。”所以,在新闻英语导语写作时要多用“动作动词”,少用“静态动词”。
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之长。
在新闻写作领域,有人进行过散文化的倡导和实践。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散文化的写作体现在消息导语上,那就是自由发挥,不受约束,记者采取自己认为有利于牢牢吸引住读者和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事件)的写法。
当然, 客观事物千变万化,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写作导语也应灵活多样, 只有不拘一格, 勇于创新, 才能将导语写得绚丽多姿, 像“凤头”那样引人注目。无论采用哪种导语,导语要想发挥它的效用,其作者就必须深切地、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将导语写得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经贸外语系)
时政新闻如何让听众爱听 篇7
一、把采访报道和问政履职相结合, 探索时政报道新模式
《问计改革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名称最初是《代表委员走基层》, 它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代表委员”为主体, 用“走基层”的方式关注改革话题。代表委员深入基层探实情、找问题正是其履职所需, 他们可以从参政议政的高度看发展, 理经验, 提建议, 从而使报道更具实际价值;而记者深入基层, 采访才会深入扎实, 素材才会鲜活生动。这个策划在代表委员履职工作和新闻宣传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但“改革”是这次采访最突出的主题, 因而最后系列报道的名称改为更加贴切的《问计改革走基层》。这个报道形式首先获得了江苏省人大、省政协的大力支持, 在筛选提供代表和委员名单时, 他们积极配合前期的采访联系工作, 有针对性地选准了参加报道的代表委员。
二、站在民众立场, 用民生角度解读时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涉及方方面面, 其中, 百姓最关心什么, 大众利益的关切点在哪里?根据会议精神, 记者初步梳理了这样一些关键词:家庭农场、科技创新、养老服务、医患纠纷、自主创业、粮食安全、城管执法、生态环保, 再根据这些关键词去寻找、邀请相关领域的代表或委员, 请他们一起了解基层最新情况, 为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主题确定之后, 对去哪些地方走基层、采访哪些人等问题也都分别做了精心的准备, 力求报道有典型性、有说服力。
在具体展开的采访中, 无论是记者还是代表委员, 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那双眼睛一定是循着百姓的视线和视角。改革的受益者必须是最广大的人民, 所以记者的采访主题不管是养老服务还是生态环保, 首先要了解百姓的感受和期望是什么。而代表委员的履职角色也决定了他们必须要充分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 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或科学合理的建议意见, 提供给政府或相关部门。因此, 走基层的主体始终和百姓站在一起, 这样的报道才是有吸引力且听众愿意接受的。
三、在走基层中发现问题, 建言献策彰显媒体担当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 《问计改革走基层》开篇便把目光锁定“家庭农场”守望者。之所以选择去无锡采访, 是因为“一号文件”发布后的第27天, 无锡于永军的先锋家庭农场拿到了江苏省第一张家庭农场工商营业执照。虽然出发前做了很多功课, 但走到基层、走访了两家农场和当地的农业部门之后, 记者发现这一年里, “家庭农场”在江苏的步子迈得并不大。于永军多年来为农场的基础设施投入了800多万元, 但租期到了以后是不是能续租, 他心里没底。他想投资又不敢多砸钱, 生怕租期一到这些付出就打了水漂。农业的持续投入为什么不能有合法的保障?这是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家庭农场主们急盼解决的问题。同行的江苏省人大代表周建涛长期在农村一线奔走, 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他最担心的是政策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会不会让人钻空子圈地盖别墅, 那样就完全背离政策初衷了。锡山当地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家庭农场”的界定、门槛的设置和准入等方面都非常谨慎, 希望江苏省能够提供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导, 给予农业经营者政策红利和制度保障的安全感。
这个系列报道的收尾篇关注生态环保。苏州从2010年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而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东山镇最先试点, 如今成效显著, 几乎杜绝了污水流入太湖的可能, 当地的太湖水面清澈, 风景怡人。但副镇长杨忠星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和隔壁的工业强镇木渎比起来, 东山镇的“钱袋子”显得很寒酸。木渎镇一年财政收入将近20个亿, 东山镇却连发放8000万元的教师工资都捉襟见肘。为保护太湖生态牺牲了很多, 但经济补偿还远远不够, 怎么解决这后续的新问题?
在关注改革发展的“走基层”中, 记者和代表委员的身份就像是民情调研员, 在基层感受、发现最新的变化和最新的问题, 它们有些是新事物新现象, 有些是老问题的新延展。在深入的调查了解之后, 在充分的探讨分析之后, 记者的报道才算具备了发言权。
四、做听众爱听的时政新闻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 篇8
一、要善于提炼会议精神, 抓住新闻点
地方台的时政新闻, 大多数是反映市委、市政府等方面的重要会议, 活动及重要领导的调研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方面的内容, 大多又以领导讲话为主, 如何抓住领导讲话精神, 突出实质内容, 把重点、要点突出出来, 就成为时政记者整理、提炼、讲话内容的一个重要能力。电视新闻不象报纸等传统媒体, 可以就某个事件, 进行长篇累牍的报道, 再重要的事件, 也是几分钟一闪而过,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稿时要强调内容具体。注意少说空话、套话, 要短小精悍, 要做到句子短, 段落短, 篇幅短。通俗易懂, 写得浅显明白, 叙述描写时不要拘泥于各种框框, 一条新闻, 仅某一事件的意义就写了将近一分钟, 可以想像, 这样的新闻可视性就可想而知啦。所以写时政新闻不是长就好, 以为这样可以突出领导, 切不知这样反而造成了观众的视觉疲劳, 一定要围绕新闻事件的主题去写, 围绕中心去写, 让观众一看就懂。
二、可以适时运用现场音,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时政新闻受内容、要求、条件等因素的约束, 使用现场音受到限制, 尤其是在地方台, 更应该慎用领导的现场音, 但也不是不能用。在条件充许下, 选择好适当的选题, 找准切入点, 用好现场音, 会使整个报道更加生动感人。比如领导在调研过程中与群众的生动对话。恰当的运用现场音, 报道就显得生动、亲切、感人。
比如, 笔者有一次在随同农业局领导下乡调研棚模经济发展状况时, 农业局领导深入到农户的大棚中, 与正在劳动的农户交谈, 询问他们对市里发展棚模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该农户发展大棚的收益等情况, 就适时运用了一段现场音, 当农户说大棚的收益高于传统陆地种植作物3到4倍时, 市里发展棚模经济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且农民自己说出的话也更有说服力。在充分体现出领导干部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心和爱护的同时, 它的现场气氛和感染力, 是文字所做不到的。
三、拓展报道内容, 善于捕捉“会议以外的新闻”
地方台的新闻记者, 多年来, 基本养成了等新闻的习惯, 往往是跟着领导走, 围着领导转, 采写回来的新闻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 某年某有某日, 某某领导去某地开会, 某地调研, 某某领导指出, 某某领导要求, 某某领导强调, 形成写稿的“三字经”, 结果造成了稿子好写, 片子不耐看的现状。报道会议以外的新闻, 而这些新闻可能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新闻, 也是最能提起观众兴奋点的新闻。结合多年采访中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时政记者应着力关注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调动采访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发散思维, 拓展报道内容, 从文山会海中找线索, 从调研细节中找索材, 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好新闻。
比如, 2009年全市开展的节前慰问活动中, 笔者随同市领导深入到吉林油田物探二公司在东明镇的勘探工地, 慰问了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油田干部职工, 市领导在与物探二公司负责同志座谈时, 笔者了解到, 为了加快双辽断层的勘探力度, 吉林油田物探二公司的职工们春节期间也将工作在第一线, 不休息, 笔者感到这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结合市委宣传部要求的节日期间访群众、走百家活动, 在大年三十, 笔者再次来到油田工作中间, 采访了油田工人大年三十的辛勤付出, 随同工人们打井、放炮, 吃饺子, 放爆竹, 采写了《松原石油工人双辽过大年》稿件, 不但在双辽广大干部群众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吉林电视节目评选中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再比如, 全市计生工作会议, 这是一个例行性会议, 每年都要举行一次, 市里重要的领导都要出席参加, 会议的议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往往记者就做常规性报道。象这种会议的报道如何推陈出新呢?在2010年全市计生大会上, 在会上我了解到, 我市计生工作在完成了全年的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同时, 通过开展双农独生子女救助等工作的开展, 获得了省市的一致好评, 将代表全省参加全国联检, 这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在完成了常规的时政报道后, 马上来到市计生局, 就这一项工作进行了跟踪采访, 进行了详细报道, 并在片子结尾带上记者感言, 新闻播出后, 获得了广泛好评。这就是发挥时政记者近水楼台的优势, 不拘泥于会议, 延伸报道获得的, 谁说在会议中就报道不出好的新闻呢。
四、在常规新闻报道中求“新”
在时政报道过程中有很多是常规的报道, 有很多也是程序性的, 如果没有深挖细抠, 很容易写成小学生的作文, 按老师的话来说, 叫流水帐, 或者是仅仅是暴露了领导的一天行踪。仅此而已, 没有一点新闻价值而言。那么如何打破常规报道的固有模式, 求新、求特呢?我认为, 这需要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敏锐的洞察力, 发现隐藏在常规报道中的新闻亮点。
比如市领导今年到新立乡边家店村检查畜牧小区建设工作时, 看到畜牧小区虽然建立起来了, 但牲畜的粪便扔的到处都是, 影响村容村貌, 市领导随口对村主任说, “咱们做一笔交易如何, 市里出资继续支持牧业小区建设, 你负责解决村里的卫生环境怎么样”。这是检查中一个“小插曲”,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不报, 但经过细致发掘, 这个“小插曲”以《交换》为题做了报道, 这一报道获得了出奇效果, 在观众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大家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变农村的卫生环境, 确实应该紧紧抓在手上, 这次《交换》值得。
摘要:时政新闻采写要善于提炼会议精神, 抓住新闻点, 可以适时运用现场音, 拓展报道内容, 在常规话题中求新, 提高时政新闻的报道水平。
如何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 篇9
关键词:受众,民生视角,百姓语言,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是电视台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些电视时政新闻,形成了固有的报道模式和风格,难以吸引受众。要保持时政新闻类栏目在电视新闻中的主导地位,还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宣传属性、新闻规律、电视规律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化解电视时政新闻给人们留下的“文山会海”“人头展览”空洞说教等印象。
1 时政新闻报道的误区
在目前的各类新闻中,有人认为,时政新闻是离老百姓最远的新闻。实际上,时政新闻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应是受到受众高度关注的,但为什么老百姓对时政新闻提不起兴趣呢?
1.1 内容空虚,新闻性差
不少电视新闻节目在时政新闻报道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只重视或过于强调时政新闻的宣传属性,而忽视了新闻属性,报道时不按新闻价值来取舍,尽管版面安排得非常突出,占据头条或前面的位置,但官话、套话多,老百姓关注的信息少,使报道效果大打折扣。
1.2 讲究程式,面孔呆板
这样的问题在会议、领导活动报道中比较常见和突出。很多记者在时政新闻采访过程中很担心漏掉程序、写错领导名字职务之类。因此,在报道中,大篇幅地报道出席活动的领导,以及活动程序,而没有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在此类新闻报道中,老百姓自己关心的问题却了解不到,很难对新闻产生兴趣。
1.3 避重就轻,缺乏深度
一个事件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就是因为它有新闻价值,而在不少电视时政新闻中,记者往往是摘抄文件,或者记流水帐,满足于不遗漏基本内容,而没有深入挖掘事件背景,分析事件本质。这样的报道看似面面俱到,但既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兴趣知晓。
1.4 角度单一,手法单调
很多电视时政新闻存在操作手法单一,缺乏联想性和跳跃性思维的问题。很多记者要参加某个会议或活动,才写得出新闻,没有会议或活动,就很难挖掘新闻。这方面时政新闻记者还需要改进,特别是可以向民生新闻记者,或者都市报记者学习。
1.5 语言生硬、缺乏生气
空话、套话和口号,离老百姓生活遥远,生硬的语言,居高临下的口气更会让观众反感。电视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受众准确地理解要传播的信息,并非“曲高和寡”才是好新闻。因此,应尽量使用常用词汇,力求口语化,这样才能使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读懂新闻。如果能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生动反映百姓生活,最大限度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新闻对于政策、措施的宣传才会使老百姓入脑入心。
总的来看,一般性会议和领导活动可用简明的新闻形式报道,而重大的会议报道,则要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与观众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多关注会议之外的内容。概括地讲,做好时政新闻要拥有三种思维、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平民思维,贵在转变角度;二是发散思维,贵在挖掘深度;三是边缘思想,贵在突破力度。做到了这三点,时政新闻有可能就更受老百姓欢迎,而做到这几点,也有一些技巧。
2 平民视角报道时政新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电视媒体由于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将自认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很少思索老百姓究竟关心什么?我们所播报的新闻是不是老百姓所感兴趣的?观众满不满意,甚至节目有没有人看都漠不关心。因此,时政新闻记者只有放下身段,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让新闻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才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3 百姓语言传播时政信息
时政新闻很重要,也和百姓息息相关,但在形式上似乎并不受观众欢迎。主要原因还是时政新闻讲究程式,行文庄重,政策性强,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抽象的、文件式的语言中。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对此,记者应该做好翻译员的角色,将枯燥、抽象的书面语,变成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大白话”。其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通俗的语言转述文件,另一种是用采访形式转化文件。
4 小处切入反映大主题
大处着眼,小处点题,应该是时政新闻记者应该掌握的一种报道手法。比如,在一次全市“三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上,本台记者采写了“《东莞市‘三旧’改造实施细则(试行)》出台”这样一则新闻,记者跳出会议,做了一段现场:“我身边这片地方原来是一家旧的水厂和一家酒楼,经过莞城政府的改造,现在变成了莞城公安分局的办公室大楼和莞城美术馆。它不但改善了公安的办公室条件,而且还增加了市民的文化娱乐场所”,然后引出会议出台的政策。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创新 篇10
1 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当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的传播速度及传播内容不断的丰富,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内容的新闻,在这些新闻当中,一些不良的内容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时政新闻的存在,最主要的是对于整个的新闻传播进行引导,从而保证所宣扬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移动终端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各类信息的传播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通过时政新闻的引导作用,能够对整体的舆论走向进行引导,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新媒体,一些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成为了时政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新媒体,时政新闻能够得到更为快速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
2 时政新闻的创新举措
2.1 理念创新
时政新闻的内容,最主要的来源于一些社会大事及相应的政治动态,这就需要依赖于政府的推动来进一步发挥出时政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工作进行了全新的革新,支持时政新闻的理念创新,特别是在出台“八项规定”以后,时政新闻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进行理念创新,通过对于新闻报道的编排理念创新,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
2.2 创新报道手段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传播报道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各种移动终端应用于新闻的传播报道,对于新闻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而时政新闻作为新闻业的权威,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时政新闻传播当中,由于报道手段比较单一,使得整体的报道内容及模式比较死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动创新传播报道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方式,对具体的时政新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工作,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直观立体的新闻感触,从最大程度上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
2.3 创新风格模式
时政新闻的传播由于受到内容的限制,一般的风格模式比较严谨,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这种过于严谨的报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时政新闻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必须要对自身的风格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改变以往单一的内容传播,以全新的丰富的内容来满足观众的新闻需求。时政新闻在进行内容的报道选择时,应该与观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通过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在全新的报道风格之下,为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时政新闻,更好的提升时政新闻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结语
媒体时代下,新闻有着比较自由的传播环境,但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新闻的传播内容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如许多对社会发展有危害的负能量新闻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快速传播,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时政新闻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与现实的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与新时代的要求契合,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进行时政新闻制作与传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在稳定新闻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魁勇.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转型突破——以成都日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9).
论如何让时政新闻活起来 篇11
要顺应新形势和新的宣传要求, 电视时政新闻就要创新改革、力戒陈习, 使其变得生动好看起来。
1 时政新闻的故事性
以往, 大部分时政新闻都是“平铺直叙”式, 基本上按照“新闻由头+新闻正文+新闻背景”的结构来完成。呆板的结构、毫无情节以及悬念的新闻事实, 很容易让受众乏味, 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和传播效果。而形式上的变通则会令人耳目一新, 传播效果也随之增加。故事性, 是目前众多媒体采用的让时政新闻活起来的方法之一。
笔者在2007年参与采写的《石排镇新莞人廉租公寓正式动工》新闻中, 就将故事化运用其中, 使这条时政新闻活泼起来。
石排镇新莞人廉租公寓正式动工
【导语】新莞人在东莞工作得怎么样、生活得好不好, 这些都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曾公开表示, 东莞要为新莞人建廉租房, 这项工作也是今年我市要重点解决的民生大事之一。
【现场】记者熊志琴
我现在是在石排镇的向西村, 这里是企业员工居住得比较集中的地方。小黄是一个企业的主管, 他们一家就住在这个10多㎡的小房子里, 一家三口住在这张木板床上已经两年了, 他感到十分拥挤。
【采访】小黄新莞人
对住房方面, 我们就是希望我们一家人小孩子主要是一个两房一厅的房间, 小孩子一个单独的房间, 给家庭一个舒适的感觉, 再就是有专人的管理, 楼梯、过道卫生比较清洁。
【现场】记者熊志琴
小黄的心愿是有一个更加宽敞的住房, 他的心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现场】邓凯记者
我现在是在石排镇的石崇工业区, 今天下午, 石排镇新莞人廉租公寓在这里动工建设。刚才黄先生向我的同事熊志琴讲述的心愿, 将随着我身后这片规划蓝图的逐步实施, 成为现实。
【同期声】奠基画面5秒
【正文】市领导刘志庚、李秀冰、梁国英、林明枢, 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 以及市有关部门、石排镇有关领导出席了今天的动工仪式。
石排镇新莞人廉租公寓是我市首批启动的10个新莞人廉租公寓示范点之一。由石排镇财政全额投资约3.8亿元建设, 总用地面积8.99万㎡, 总建筑面积22.47万㎡, 可居住1.85万人。工程分三期进行开发, 首期预计在下一个春节前可投入使用, 可满足3300人入住。
廉租公寓社区设施齐全, 商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食堂、运动场所、幼儿园等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在最受关注的出租价格上, 政府部门也将严格控制。
【同期声】刘志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这个 (廉租房) 的价格我们的成本肯定比它 (出租房) 高, 因为环境比它好, 我也不能要求一定要比农民出租房低, 起码不能比它高太多, 太高的话就失去意义了。
在这篇报道中, 正因为把廉租房工程与新莞人小黄的居住现状和愿望结合起来, 才进一步凸显了这个新莞人廉租房工程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由于新闻有了故事性, 才更具可看性和贴近性。
2 跳出会议写会议
在时政新闻中, 会议新闻尤其容易显得枯燥, 再加上电视画面上的“数人头”, 更加让观众觉得乏味。但会议中有些内容又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 这种情况下, 如何让会议新闻活起来, 让老百姓从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呢?跳出会议写会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
茂名:“减灾安居”经验走向全国
【导语】今天上午, 全国救灾救济工作暨减灾安居工程现场会在我省召开。茂名市荣获全国首个“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称号。
【正文】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广源在会上作了讲话。李立国充分肯定了2006年各级民政部门所作的努力, 在总结经验时, 对于茂名已取得成效的泥砖房改造工程, 他说, 这是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 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减轻了灾害损失。
【现场】记者朱秋萱
这里是茂名市茂南区的文秀村, 我们现在看到这些楼房都是在“告别泥砖房工程”中兴建起来的, 这些楼房在规划选址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地质情况, 避免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冲击和破坏, 如今五年过去了, 茂名市农村的抗灾防灾能力也明显增强。
【同期声】村民柯炳源
以前是泥砖房, 一下大雨就漏水, 就得拿个盆子去接水, 做饭还要戴草帽, 风大了就更危险, 我们就得马上搬出来。
【正文】以养殖为生的村民柯炳源曾多次遭遇洪涝灾害, 如今已搬入新房的他对于现在的变化深有感触。
【同期声】村民柯炳源
现在搬到这个新房子了, 就肯定什么也不怕了, 没有危险没有后顾之忧, 我就安心地搞养殖, 家里老老少少都很高兴。
【正文】截至目前, 茂名市已经改造泥砖房30.4007万户, 占原有总户数的91.95%。在去年8月, 风力14级的台风派比安正面袭击中, 茂名市无一伤亡, 只倒了5000多间房子, 经济损失12.83亿元。而在1996年12级的台风中, 茂名全市倒塌房屋却达到11.29万间, 死亡60多人,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0多亿元, 村民们都说泥砖房改造不仅是民心工程, 更是救命工程。
今年, 作为全国首个“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 茂名市的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并由此推动“全国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 (县) ”创建活动的开展。
【同期声】茂名市委书记周镇宏
告别泥砖房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连接点、切入口, 在全面告别泥砖房工程之后, 我们下一步还要在广大农村实施能源工程, 推广沼气、太阳, 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更优美, 人居环境更好。
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会议, 但由于记者创新了报道形式, 将会议新闻的视角拓展到会场外, 充分利用电视元素。才让整个报道更加丰满。
归纳起来, 笔者认为, 适合电视媒体的“跳出会议写会议”有一个方法原则可循。
(1) 要有记者现场。
(2) 要有细节、有故事性。故事性主要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来表现。故事性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情节转折, 而要通过采访发掘当事人思想转变的内核。
(3) 有职能部门的采访或者职能部门提供的资料。
(4) 有当地领导人 (市委书记或市长) 的采访或同期声。领导的采访不能说空话, 不能泛泛而谈, 要求讲到实处。
(5) 有会议内容领域“面”上的基本情况介绍。
3 时政新闻采写角度的选择
合适的角度对于时政新闻的软处理, 可谓另辟蹊径, 曲径通幽。如笔者于2006年采写的《市长现场拍板贫困儿童免予辍学》:
市长现场拍板贫困儿童免予辍学
【导语】中堂镇初一学生郭顺友由于家庭贫困, 面临即将失学的窘境。今天,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庚前往扶贫挂点村中堂镇三涌村慰问时, 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拍板, 政府将全免郭顺友的学费, 保证她能够继续上学读书。
【正文】郭顺友的父母都已年迈, 哥哥智残, 全家四口没有一个劳动力, 每月仅靠800元的低保金生活。但是小顺友读书却很争气, 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矛, 但妈妈却准备让她辍学。
【同期声】
郭顺友母亲:准备不读书了。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庚:啊?
郭顺友母亲:读书要用很多钱的, 我不想让她读了。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庚:一定要让她读书, 我们的政府从9月份开始, 她的学杂费就不用交了, 全部由政府出, 所以你一定要让她读书。
【正文】刘志庚的现场拍板让顺友妈妈打消了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小顺友非常高兴, 她亲手向市长叔叔送上了贺年卡表达谢意。
【采访】郭顺友
我给刘叔叔写了:新春将至, 祝你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记者:你还想继续读书么?) 想, 想尽量读好书, 然后为家做一点贡献, 改变生活, 改变家庭的生活。
【正文】中堂镇三涌村是全市的扶贫村之一, 在多方的努力下, 去年该村经营性收入增长了60%, 集体资产负债率从110%下降到61%, 预计今年底可以实现脱贫。
这本是一条例行的领导春节慰问的新闻。按照往常的做法, 会以市长为主体, 叙述他“访贫问苦”的全过程。但是笔者大胆换了一个角度, 从报道“施善者施善”转变为“受善者受善”, 以贫困女孩郭顺友为主体。叙述她获得帮助的过程。角度一改变, 正面报道的正面宣传效果也大大增强了, 新闻也活了起来。与传统的报道方式相比, 这样的报道方式更容易让受众接受, 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心中一些最原始、最善良的感动, 这就是报道中的人情味。
4 挖掘时政新闻中的素材
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并不是把事件的全部照搬到稿子上, 记者不能被表面的材料所迷惑, 而是要从中挑选出使观众有收获、有感悟、受启发的素材。
时政新闻要活要软, 素材是关键, 如果新闻本身就是充满趣味或者可读性强, 那么这条新闻必定可以是一条好新闻。
2006年笔者采访了一期邀请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石齐平担当主讲嘉宾的东莞农村党组织书记学习论坛。本是一个寻常的讲座, 但笔者根据新闻素材, 除了按照常规做了一条讲座报道以外, 还做了一条从描述参会者睡觉而引发思考的“侧记新闻”:
农村基层的发展有赖于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
【导语】今天石齐平先生演讲精彩独到, 但会场上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及不断进出走动的人多次打断演讲人, 使这场演讲逊色不少。
【正文】演讲开始前, 主办方专门就会场纪律提出要求, 然而演讲中“悦耳”的手机铃声总是不断响起, 参会人员多次进进出出, 甚至在会议中也有倒头大睡的人。 (形形色色的画面10秒)
【同期声】石齐平香港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
中国终于摆脱了过去那种贫穷落后 (手机铃声响起, 呆立) 大家不要讲话好不好, 大家看到中国大陆的崛起 (演讲被打断呆立抹脸) 好, 我们其他的朋友们不要讲话了好不好 (无语、无奈地看着台下进进出出的人和铃声) 你现在可以离开好不好, 三分钟。
【同期声】欧阳贵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报告会主持人
你们带队的要了解, 哪些人是经常这样走来走去的, 真的你们跟他们说下次不要让他们来了, 配合一下老师, 辛勤劳动大家要互相尊重, 手机该关的关, 配合一下老师, 很难得的从台湾请到这里来讲课, 大家尊重一下。
这条侧记, 表现了报告会上众多参会者集体睡觉的尴尬一幕, 并且将这种现象提炼成“农村基层的发展有赖于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的主题。通过挖掘时政新闻中的素材, 让时政新闻活了起来, 使时政新闻也发挥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这条新闻因此赢得了市领导的好评。
摘要:在中国,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政治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时政新闻是媒体发挥喉舌作用最重要的阵地。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 时政新闻很容易模式化, 说教味浓, 怎样才能使其变得“好看”呢?结合作者的采访实际, 从实操角度作一番探讨。
关键词:时政新闻,活起来,电视媒体
参考文献
[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邢建毅:《对中国电视业改革与转型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3年第1期.
[3]刘寒娥、张丽萍《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 《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6期.
【如何写好时政新闻论文】推荐阅读:
时政新闻采编技巧论文07-19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如何抓住时政热点11-30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如何拯救官员“塌方式腐败”?06-06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如何证明公务员收入低07-05
2024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廉洁年金,如何避免成“变相福利”01-09
如何写好校园新闻07-04
创新时政新闻10-21
时政新闻广播05-27
电视时政新闻07-04
写时政新闻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