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

2024-09-21

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共9篇)

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 篇1

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大学生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校园媒体(比如校报)的学生记者、各社会媒体在校园中聘任的通讯员、特约学生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等。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大学生记者。由于大学生记者并不是都来自新闻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如何写好新闻稿往往成为不少大学生记者的难题。就算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又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对此也觉得吃力。在这里,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我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第一、积累新闻素材。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大学生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因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者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大学生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第二、选好新闻题材。新闻素材经选择的、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第三、找准新闻角度。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一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此外,要写好新闻稿,大学生记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当然,这些新闻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 篇2

关键词:校园新闻,新闻线索,采访,写作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普遍都有自己的校园媒体与学生记者, 他们肩负着内宣与外宣的双重使命。学生记者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园新闻的质量, 所以, 写好校园新闻是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下将从校园新闻的定义及特点、如何发现新闻线索、校园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等方面详细阐述作为学生记者如何写好高校校园新闻。

一、校园新闻的定义及特点

校园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真实、准确、及时等特性之外, 由于它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主体为学生和教职工, 还具有如下几个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性:接近性、专业性、周期性。

二、如何发现校园新闻

(1) 培养新闻敏感, 发现新闻线索。求我们能敏锐地从日常小事中挖掘深意, 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地方。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一方面靠平时读书读报的积累;一方面靠对于校园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首先, 作为校园记者, 每天关注新闻热点事件, 尤其是与校园相关的新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积累多学习, 才能举一反三, 找到自己校园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深入了解。其次, 应该留心观察七室三厅两馆三平台, 校园新闻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生的。七室为教室、会议室、办公室、实验室、活动室、寝室、校园超市, 三厅为报告厅、音乐厅、餐厅, 两馆为体育馆、图书馆, 三平台是布告栏、校园网、公众号。

(2) 建立校园人脉资源。大学校园虽然人群密度比较高, 但由于院系专业、课程活动的不同使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很迅速。因此, 拥有一个完备的校园人脉资源对于校园记者采访写作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学生记者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平时生活学习活动中多注重人脉资源的积累, 以备需要采访考证时能及时联系到采访对象, 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与及时性。

(3) 善于寻找政策“落地”, 联系本校情况进行选题。国家的宣传方针政策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的影响是方向性的, 因此社会媒体的关注热点和政策措施息息相关。作为校园学生记者, 我们应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参考, 将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落地”到校园里, 寻找校园生活与社会热点的联系之处深入挖掘。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写出的新闻报道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校园新闻的采访

与普通民众相比,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群更愿意协助记者完成采访工作。因此, 采访的难度和阻力较小。同时, 大学生的理解力和知识水平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俗话说, 七分采三分写, 采访的成败对于成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采访前的准备。为保证效率, 在采访之前学生记者应做好充足准备, 提前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访大人物容易搜寻资料, 采访小人物就只能靠自己多方了解了。在了解的基础上列出采访提纲、设计采访问题。

(2) 不卑不亢, 平等交流。学生记者的采访对象主要有学生、教师、院系或者学校领导等三个方面。在面对学生时应该尽多用口语化的语言, 以朋友的口吻进行交流, 消除被采访人的戒备紧张情绪。在面对教师时, 学生记者要注意放低姿态, 尊师重道, 有礼貌的与老师交流, 照顾到老师的情绪和顾虑。在面对院系或者学校领导时, 学生记者应不卑不亢, 怀着平等的交流心态, 高度集中注意力, 保持清醒的思维, 避免让领导主导了整个采访过程。

(3) 提问应注意技巧, 灵活变换提问方式。采访提问的方式主要有:1) 直接提问。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提问, 不兜圈子。这种方式适用于学生记者熟悉的任课教师、同班同学, 或者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2) 迂回探问。这种方式适用于一时不能清晰地回忆起主体事件的师生员工。此时学生记者就要通过问题启发引导采访对象, 最大化的争取事实材料。3) 激将提问。激将法适用于那些想谈但又有所顾虑的采访对象。在具体实施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刺激问, 即学生记者在问题中投入一定的刺激, 迫使对方感觉朝向转化, 而后乘势追问。故意错问, 学生记者可以从事实的反面提问, 正话反说使对方迫切地想要澄清事实, 从而吐露真情。

四、校园新闻的写作

有了充分的采访之后, 就该把采访到的内容形成文字了。写作就是将采访内容揉碎后根据需要再重组的过程, 在重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言生动活泼。对于校园新闻来说, 所写的大部分是发生在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的事情, 受众也以学生、教师为主。因此, 就要求写的比一般新闻更加生动活泼, 这样大家才愿意看, 愿意传播, 影响力才大。

(2) 客观表述事实。学生记者在进行校园新闻写作时, 应注意避免过于浓厚的宣传意味。虽然各个高校校园新闻的作用主要是宣传, 可是相对于明示结论而言, 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表述方式更易于接受, 更有说服力。校园新闻很容易沦为空泛华丽的宣传稿, 所以学生记者尤其要注意表述的客观性。

(3) 内宣和外宣的有机结合。学生记者的工作不仅是校内宣传, 对外宣传也很重要, 这就要求学生记者多与校园以外的社会媒体 (简称外媒) 联系, 写好新闻稿之后, 根据每家社会媒体的不同风格外投, 争取在本地甚至全国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 郑州大学从2014年起开展晨跑换早餐的活动, 就是校园记者在内宣的同时也联系了当地媒体, 将这条新闻扩散出去, 后来被央视报道, 在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 挖掘新闻深度。校园新闻中, 消息类新闻居多, 基本每天都会有学生活动、名师讲座、校园变化等等, 我们在报道这些消息的时候, 如果能多留个心眼, 可能就会促成一篇“大稿”, 即深度报道的产生。例如, 在报道义工队进行公益服务时, 深入挖掘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就可能产生一篇活灵活现材料丰富的人物专访。

参考文献

[1]杨洪波.高校校报编辑记者简论[M].科学出版社, 2011.

[2]王瑾.校园新闻及其媒体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如何写好综合新闻 篇3

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它是事实的综合,其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用确凿生动的事实来感染、影响听众和读者。我们说“事实的综合”,并非“情况的总结”。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报道面广,气势浩大,点面结合,纵揽全局。而“情况总结”虽然也有概括,但它主要是总结某部门、某单位在工作、业务上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它和新闻报道有质的区别。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往往分不清二者的关系,把新闻报道当成情况总结或工作总结来写,面面俱到,无轻无重。有的也有事实的综合,但材料雷同、堆砌,见物不见思想,俨然就是某个单位的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

写综合新闻就要抓住主要因素、直接因素。这样,才能抓到点子上,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并给人以启迪。但写好一篇好综合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分析、概括、归纳和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还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手法:首先,点面结合。综合新闻一般由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材料构成。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把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性材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得综合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完整,又具有说服力。如果缺少面上材料,则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即缺乏广度;但如有面上材料而缺少点上的材料,则又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深度。只有点面结合,才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应当指出的是:点上的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之能进一步说明面上的问题;表面上的材料,要概括得全面、完整、简练,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面上材料的概括,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事实,能给人以实在的感觉,不能写得太虚、太空。其次,分析对比。综合新闻常用来反映形势。为说明当前的形势,就要用历史的情况对比。对比材料的运用,除了一般常用的数字、百分比、概括性事例的对比以外,还可以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对比,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第三,夹叙夹议。所谓“综合”,就是要对事实进行概括和提炼,把许许多多的事实组织好,在表达上就会有叙有议、夹叙夹议。只列举事实而没有分析不行,只罗列几个大观点,而没有生动的事例作依据难以服众,必须是有事实有分析。综合新闻中的议论,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应由新闻事实直接引出来。它不能像记者述评那样依托事实作较多的发挥和阐述,当然更不能离开事实去空发议论。

另外,换位思考,我们在写稿时,还应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读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要写读者想知、未知的东西。然而,你的读者中多数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兴趣、年龄、教育、思想不大相同,因此,你认为有意思或重要的事情,也许你的读者并不这样认为,而你认为没有意思或不重要的,他们反而会觉得重要或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吃透上面精神的同时,还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需,尽量写出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报道来。另外,你把搞子写好以后,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把事件分析一下,用编辑的眼光去挑剔,去找毛病。缺少什么,就采写什么,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将专业性强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干巴的语言和陈旧的内容写活、写深,写出它的新意来,使写出来的综合新闻令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稿 篇4

客观地讲,写新闻稿主要是记者的工作,相对于通知、总结、汇报等公文来说,新闻稿并非常规性的材料,但这并不是说新闻稿就不重要。恰恰相反,一个高明的领导,一个重视单位外在形象的领导,都是十分重视宣传报道、新闻报道工作的。所以作为办公室从事写材料的同志,也应该学会写新闻稿。如何写好新闻稿?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把握:

1、要树立写作意识。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先别说你会不会,先别说能不能成功,关键是你想不想。我很喜欢《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当秦国打败了魏国,收回了河西等大片土地以后,秦孝公就问商君,秦国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秦国能不能实现统一的宏图大业?商君与: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只要你想,就肯定能实现。写新闻稿也是这样,只要你想写,只要你愿意写,只要你行动起来,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不要把写文章看得那么难,其实很简单,就如同吃饭一样,只要你经常写,一周写上一小篇,一年下来会是个什么概念?

2、要把握新闻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必须包括六个要素:即六个“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原因、什么结果),把这些要素写全了,要报道的事件才算算完 1

整。另外,新闻稿有四个特点:即快、真、短、新。快,就是报道快,就是报道要及时,要第一时间拿去报道,不要等过了几天才拿去,那就没有新闻价值了。真,就是事实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绝不能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捏造。看新闻、看电视的人成千上万,看《新闻联播》的人上亿,如果你搞个假新闻,你试试看,保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短,就是篇幅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只要内容充实、叙述清楚、重点突出就行,新闻稿件一般都不是太长,事情说清楚就行了。当然也有很长的新闻稿,那多是专业记者的事,我们先从短的写起。新,就是内容新,指发生在一两天之内的事件,同时角度也要新,要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东西,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有人说,“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就是这个意思。

3、要培养新闻敏感。同是干部职工,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人却写不出来呢?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呢?简言之,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 2

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地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新闻稿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搞财会的不一定对新闻有敏感性,但对数字要有敏感性,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那么,怎样培养新闻敏感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新闻”,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你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人民日报》有一篇新闻稿题目叫《新风饭馆有新风》,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篇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就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

4、要找准新闻角度。写好一篇新闻稿,要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一是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 3

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有报道的价值。二是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三是读者角度。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注意选择与读者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读者感兴趣的事,选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四是时空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的重要程度会发生一定变化。有的事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算新闻了。

5、掌握新闻技巧。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从结构形式上讲,新闻稿一般采取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在记叙一事件的时候,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把最重要、最新鲜或者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新闻稿的开端,其他事实也是按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的。先写最重要的,再写次重要的,再写一般重要的,最后写不大重要的。由重到轻,这就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类新闻稿一般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新闻,而对于某些非事件性新闻就不太适宜了。还有的新闻稿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作,4

适合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其适合写现场目击记。还有一种叫悬念式结构,开头是一个带悬念的新闻导语,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读者胃口,以后的段落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写作。

写好新闻稿,关键看三点:一看标题。标题是新闻稿的眼睛,一篇新闻稿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现在人们看报纸有时就只看标题,因为有时只看标题就能知道大概的内容。所以标题一定要让读者一看就能知道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情,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前三点我就不说了,就说生动吧。要想标题生动,就要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有这样一些新闻标题,大家看一看:①昔日伐木建功 今日栽树还债(对偶1994年11月17日《工人日报》),既是对偶,又是对比,写出了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觉醒。②正标题是:××县对干部进行年终考核评选;副标题是:勇于开拓者——升平庸无能者——降 以权谋私者——撤(排比),这个标题采用排比的写法明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③(谐音)“副”局长竟成了“富”局长。巧借谐音,揭露了非法致富的丑恶。还有:“北侧”向北侧建跑道。④回头浪子帮助浪子回头;打假何以成了假打?(回环)颠倒语序,翻出新意,很是精巧。⑤牟其中昨日在武汉受审‚首富‛还是‚首骗‛今番见分晓(对照),“首富”与 5

“首骗”之间的对照耐人寻味。再如:甩掉“东亚病夫”帽子,戴上“近视眼王国”桂冠。⑥在广州市机场路,各地非法印制销售挂历的厂商成行成市,直接威胁正规出版社此项业务的生存。记者写了一篇新闻标题叫:挂起来的“日子”难过!挂起来的“日子”,既指挂历业务,又暗示这些正规厂家在非法印刷品的挤兑下双脚无法踏在实处的尴尬处境。(双关)⑦张嘴就骂 抬手就打‚这个所长咋恁横?‛(引用)引用群众语言,表达了强烈的义愤。二看导语。导语是新闻稿的开头,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三看主题。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统领全篇,是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要心中无数。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1999年武汉一位个体餐馆老板为了抢救一位被毒蛇咬伤的打工仔,不惜重金包专机送打工仔到广州抢救,同时还有数百人参与了抢救行动,记者为此写了一篇长篇新闻稿,题目叫《为了一个受伤弟兄》。写这篇新闻稿的主要 6

如何写好体验式新闻 篇5

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具有报道立体、现场感突出、可读性强的特点。《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对体验式报道的选材、采访和操作,独辟蹊径,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本文试对两报体验式报道进行浅析。

选材紧密结合民生

体验式报道重点应关注两方面,一是公共服务领域,二是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行业。这两方面的核心是民生。只有抓住民生这个焦点,深入剖析其中的问题,从问题中寻找新闻,体验式报道才能赢得读者的眼球。

正是抓住了新闻和民生这个结合点,《威海日报》、《威海晚报》的体验式报道才取得了成功。如《卧底酒店看后厨》,通过对不同档次酒店的后厨的实地暗访,记者的报道真实反映了酒店后厨的卫生状况。当读者看到这样的内容——“那盛扦子和碗碟的塑料盆里的水已经是通黑一片,散发出来的馊味顶得记者的胃里‘翻江倒海’。在一盆浑水里,记者找到了一个灰色、缠着鱼刺的洗碗布。没有手套,洗了三只碗后,馊味开始让记者不能呼吸。”„„读者对酒店食品卫生的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威海晚报》推出的《追根溯源看蔬菜》、《探真求实看鸡蛋》、《明察暗访看生猪》、《刨根问底看水果》等系列体验式稿件,也紧紧围绕和百姓日常消费相关层面展开,现场探访,集中刊发,告诉读者直观的、有关蔬菜、鸡蛋、猪肉等的生产过程,揭示出一些所谓“无公害”产品存在的问题,抓住读者的眼球。

体验式报道选择民生视角切入,要注意报道不能停留在事件的表层,仅仅作简单的原生态描述,而要找准体验事件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才能使体验式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兼具。

体验式采访全面深入

体验式报道的核心是体验。记者如何去体验?体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都是体验式报道在体验采访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体验的环节应包含参与、表现、分析。多环节体验才能反映新闻内核。

参与就是记者把自己置身于体验事实的一部分,成为新闻事实的参与者。在《威海日报》《机动车考证、挂牌、年审全体验》一文中,记者分别以学车者、新买车者等身份,亲自体验车管所在学车、挂牌、年审各道环节的服务。

表现就是记者把自己体验到的内容,进行本质性地还原——形成文字,传播出去。体验式报道可以是消息、可以是通讯,也可以是述评,更可以是图片——以组片为佳。目前,《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刊发的体验式报道大多是通讯,他们既体现了现场短新闻的新鲜和主题,同时又具有影视片般的直观,真实传达新闻事实的本相和记者的感受。这种体验式新闻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窥一斑可见全豹。

分析就是记者在体验的基础上借助专业人士的观点,告诉读者更加全面的事实。如《威海晚报》推出的《专家解读无公害蔬菜》报道,对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这一环节,大大增加了报道的分量和深度,影响力得到提升。

体验式报道的采访要注意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有关负面类新闻事实的体验,记者事先应当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设想各种可能性,形成完善的报道方案和应急举措。体验采访时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证据,由此才能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同时也可以在报道遭遇“麻烦”时保护记者。

建设性成为报道的主旨

体验式报道形成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是报道本身形成的建设性。何谓建设性?建设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新闻本身提供的资讯起到的传播信息、让读者广泛知晓的作用,二是由于媒体的介入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快问题解决的作用。《威海日报》、《威海晚报》组织的体验式报道完美地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体验式报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丰富、多元、真实的特性,对读者的影响作用更大。譬如,《威海日报》上刊发的《机动车考证、挂牌、年审全体验》一文,不仅帮助读者解开了对机动车考证等的疑问,也提供了更多车管所的最新服务信息。

体验式报道的建设性突出体现在加快问题的解决上。《卧底酒店看后厨》刊出后,报社邀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食品卫生管理协会等为市区餐饮业卫生安全“把脉”。卫生监督部门表示,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要继续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合作开展“卫生监督进社区”活动。并提出今后将在市区实行餐饮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让不卫生的餐饮单位逐步失去市场。随后,相关方面组织了多次相关检查,有力地促进了餐饮市场的卫生管理。《威海晚报》在推出探访无公害蔬菜基地系列报道后,随之召开《发展无公害产业 打造“放心餐桌”》座谈会,来自农业、畜牧、质监、科技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就如何贯彻“威海超市菜肉蛋无公害化科技专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解决“餐桌污染”提出了详尽的办法;就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提高质量检测手段、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以推动我市无公害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随后,有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规范无公害产品市场,落实相关生产规范和产业发展意见,全市无公害食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何写好新闻报道体会交流 篇6

如何写好新闻报道体会交流**从2000年开始,就涉足新闻报道工作,结合这10年来的心得体会,与首长和同志们一起交流如何写好新闻稿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人物专访等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新闻形式。目前,不管是政工网还是各种报刊大多数都是以消息为主的,所以写好消息是每个报道员必备的素质。如果是刚刚接触新闻报道,就要先从写消息入手。首先,谈一谈如何写好消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前三项“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背景和结尾可视具体情况决定取舍。也就是说,有的消息没有背景和结尾。

(一)标题。大家都知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有的可以用平铺直叙法,比如**前段时间写的“在除冰清雪中见证血浓于水的深情”、“65119部队防震抗灾训练忙”等,有的可以用新颖别致的艺术化写法,比如**去年写的“山沟沟盛开教育花”、“六十封决心书的背后”,以及前两天刚写的“公示板前静悄悄党员微博真热闹”等。

(二)导语。导语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消息的主题思想。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 篇7

首先要考虑所写题材是否典型, 是不是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是不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有没有指导意义, 要选择最佳的角度。矛盾的突破口、群众关注的焦点、受众同情心之所在, 就是最佳角度。这样的题材和角度, 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发的一条社会新闻, 《六十岁老人为七十岁老人让座》就是一条令人心颤、耐人寻味的新闻, 这条新闻的大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乘坐公交车, 上车之后, 有座位的年轻人视若无睹, 纷纷掉头窗外, 最后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让出了座位。这篇只有400多字的稿件, 反映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暴露出一些年轻人社会公德缺失, 阐释了社会呼唤公德回归这样一个主题。还有本台曾经围绕有一些利益熏心的人, 把目标锁定在老年人群, 利用老年人有病乱投医的心理, 欺骗老年人, 购买所谓的特效药, 然后商家人去楼空这件事, 采写了社会新闻《骗子瞎忽悠, 目标是老年人》反映的是赵大娘患有Ⅱ型糖尿病, 2006年6月初参加某社区举办的“免费健康咨询”, 被劝说后买了10盒药, 服用一段时间后, 病情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加重。后发现此“药”是保健食品, 找商家退货, 但已人去楼空。记者请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对这起案例进行了点评, 并提醒老年人, 保健食品绝不是药品, 千万不能上当, 一旦发现有人在把保健食品当药卖时, 可以拨打12315进行举报。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写社会新闻要突出广泛的社会性这个特点, 即显示其“社会相”。

2 要有头有尾有情节, 活人活事活道理。

这就是要突出社会新闻来源于群众之中,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特点。要在新闻现场描写中交待情节, 在情节的叙述中展开矛盾, 在矛盾的演化中褒贬人物, 在人物的举止言谈中显示性格。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特别要注意写好那一瞬即逝的关键性细节。我们要写生动的细节, 但并不去猎奇媚俗。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针对时下出现的结伴旅游这件事, 采制了录音报道《结伴出游, 注意趋利避害》, 提醒市民不要仓促成行。文章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市民洪小姐是个旅游爱好者, 大好春光, 无限美景, 早已令她心驰神往, 按耐不住, “五一”长假的临近, 在网上寻求“同游”伙伴。通过对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结伴同游”四个字, 发现相关的网站比比皆是。记者通过对律师和市旅游局市场处工作人员, 以及旅游业内资深人士还有旅游爱好者的采访, 对结伴出游这件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述, 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市民不要仓促出行。这样, 就能紧紧揪住受众的心。还有本台曾经采写的社会新闻:《非法宠物交易占道经营, 影响行人通行》, 反映的是在长春市人防地下商场入口处以及桂林路一带, 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贩把小狗、小猫、小兔子放在纸壳箱子里或是笼子里向过往行人兜售。既没有相关部门的合法手续, 也没有动物检疫检验证明, 一个自发形成的宠物市场就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开张”了, 行人从此处经过举步维艰。通过对这件事情的报道, 一方面反映出市民行路难, 另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对事情及时进行解决。长春市城市管理治安支队限制养犬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重点打击非法宠物交易行为, 还市民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

3 要以小见大寓深意, 警劝世人见真诚

社会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而又平凡的小事, 往往寓教育于针砭之中, 是一些微言大义的新闻。写作时要注意以小见大,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寓意深刻。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的录音新闻“破损健身路径, 5月前将维修”反映的是天气转暖, 进行户外运动的市民也多了起来。设在小区以及公园里的健身路径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健身锻炼活动。然而严冬过后, 不少地方的健身路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对这件事情的采写, 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更换维修损坏的体育器材, 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要爱护公共设施。还有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以《沉重, 使儿童走向成年》为题播送了二道区吉林小学四年一班学生孙宁因母亲身患重病, 父亲离家出走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报道。在这篇报道播出后的第二天, 长春市某私企的李先生及时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两千元现金, 并承诺今后每月会资助这个贫困家庭3000元钱。

这两条新闻看似平凡小事, 却抓住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发人深省。

4 要软硬结合, 暴露适当

有人曾经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软些软些再软些”。这后者主要是对社会新闻提出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 但是软些再软些就要考虑斟酌了。社会新闻当然不能太硬, 太硬了受众难以接受。也不能太软, 太软就容易流于媚俗, 使社会新闻格调走低。要软硬结合, 通俗亲切, 从小讲到大, 由近讲到远, 引人入胜。例如, 本台采写的录音报道:《古稀老人的奥运情结》, 反映的是家住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的72岁老人李研华, 剪了一套以2008年北京奥员会吉祥物福娃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祝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事情。所以采写社会新闻应该把朴素的思想内容, 鞭辟入里的分析, 同通俗、亲切、形象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质文统一。另外社会新闻是暴露社会问题, 某种程度上要触及社会阴暗面, 对此, 记者要把握好度, 不暴露要适当, 不能为暴露而暴露, 要注意把握好舆论导向, 以正面引导为主, 通过揭示社会现象, 引导公众处理好社会问题, 这才是我们采写社会新闻的要领, 也是社会新闻对公众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社会新闻, 是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 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 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内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写作

参考文献

[1]周胜林著.高级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64, 65.

[2]刘海贵, 尹德刚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P87.

如何写好新闻英语中的导语 篇8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三类:消息、特写和新闻评论。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title)、导语(lead)和正文(body)。其中,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头部分。它和一般文体的开头部分有所不同,并不用来介绍事由、缘起,也并不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消息的导语,从形式上看,它一般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从内容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事件)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从功能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浓缩、提炼,展示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简而言之,导语是消息的核心所在,是新闻的眼睛,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西方记者十分注重导语的作用,视其为消息的精髓,也是显示记者文采的橱窗。

新闻英语导语的特点

一条好的导语应具备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简洁(succinct)。导语应力争以最经济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它应做到简明扼要,使人读来一目了然。有的新闻机构为此规定了一条导语的具体字数,如美联社和合众社都要求记者撰写导语时将数字尽可能控制在25个词之内,最多不超过35个词,并且以一句一段的形式一气呵成。

信息丰富(informative)。导语应揭示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言之有物,以最少的字数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力戒華而不实、内容空洞的导语。

引起读者兴趣(intriguing)。导语的关键在于引导、引入,故新闻英语的学者除了称之为“lead”之外,有时也常把它叫做“grabber”,意指能有效地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有时,一篇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事件)涉及诸多方面。而读者感兴趣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导语应当将读者最感兴趣的那一个方面或部分,放在醒目的位置特别加以突出。也就是说,写导语的时候,要牢牢把握读者的兴趣点。

新闻英语导语的种类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英文消息导语正在日益呈现千姿百态、标新立异,语言更加凝练,形式更加活泼,可读性更强,充分展示了记者构思的广阔空间,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显示记者才华的“橱窗”。目前,英文消息报道常见的导语主要有十二种:

概括性导语(summary lead)。概括性导语又称“综述性导语”(roundup lead),是导语写作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在消息的第一段把新闻事实的轮廓等过程,概要地叙述出来,以引导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新闻并抓住要领。

A branch of a Chinese dairy giant and a unit of the biggest oil refiner are among 32 companies that were ordered to stop production yesterday for violating pollution limits.Shanghai Daily , July. 4, 2007

(乳制品行业巨头的分公司和最大炼油厂的一个单位也被列入32个由于违反了污染方面的相关法规被迫停止生产的企业。上海日报,2007年7月4日)

要点式导语(main fact lead)。这种导语语言精练,集中叙述新闻中主要事实的某一部分、某一场景或情节。它强调开门见山,直接道出新闻精髓,反对将“新闻六要素”一次交代完毕,而争取以最少的W报告最新的消息。

China will restrict organ transplants for foreigners coming to China as tourists, promising priority to sick Chinese and demanding that pati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seek official approval,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Tuesday. Transplants for foreigners restricted.

China Daily July 3, 2007

(中国将限制外国人以游客身份到中国进行器官移植,承诺在器官移植上优先考虑中国人。要求其他国家的病人应征求官方的许可。中国政府周二公布了“限制外国人器官移植的相关规定”。《中国日报》2007年7月3日)

描写性导语(descriptive lead)。这种导语指消息一开始只描写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某个细节,等渲染了气氛后再逐步展开,引出最基本的 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 想象,从而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以吸引和影响读者。

Arriving for work at British Airways’ headquarters early this morning, staff about to discover what the airline’s survival strategy would mean for them. At seven am sharp, the staff newspaper broke the news, nearly 6,000 jobs to go. On top of last years’ cuts, that’s now 13,000 jobs in total, almost one in four of BA’s workforce.(British Airway Job Losses)

BBC World 13,Febbruary,2002.

(今天一大早,来到英国航空公司的员工将会发现公司的生存战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7点整,员工通讯发布消息,近6,000个工作岗位被裁掉。加上去年裁掉的,到目前为止总共裁掉工作岗位已经达到1,3000个,几乎是英航职工总数的1/4。BBC 世界报道 2002年2月13日)

直呼式导语(direct address lead)。这种导语亦称“人称式导语”(personal lead),指记者用一种与读者直接交谈的方式入手,以第一或第二人称的笔调撰写出消息的导语,从而给人一种亲切感。

Like many on the mainland, I was on the move over the Chinese New Year. My flight lifted off early on the last morning of the Horse, touching down at the airport eight minutes later. Yet it never left the ground.

My flight—that’s what it was called—was aboard Shanghai’s spanking -new Maglev(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 the world’s fastest, most futuristic passenger line.

The Asian Wall StreetJournal, Feb. 21-23,2003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我正赶着回家过年,我的航班在“马年”的最后一个早上启动,8分钟后到达机场。然而,它从未离开地面——我的航班就是上海的磁悬浮铁路,世界上最快的、通向未来的乘客快道。《亚洲华尔街时报》2003)

引语式导语(quotation lead)。这种导语引用消息中主要人物关键性或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或有新意的谈话,以增强消息的真实性、可信性与权威性。它通常又分为“完整引语式导语”和“部分引语式导语”。

“If you haven’t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ou aren’t a real man”, MaoZedong once said. This particular assertion is known to almost every citize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millions of whom journey to the Great Wall each year.(Saving the Great Wall by Sheila Melvi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2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之一,现在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到长城游览。“拯救长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 )

悬念式导语(suspense lead)。这种形式指记者先在导语中给读者以某些惊人的或戏剧性的细节,作为“引子”,调动读者思维,驱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整篇报道。请细细体会下列两则实例中的“悬念”之处。

Los Angeles—It sounds like the plot of a Hollywood thriller but it’s true:just nine days before this year’s Academy Awards, Oscar has disappeared. The FBI is hunting for him and a reward of $ 50,000 has been offered for his return.

The Guardian, March 18,2000

(洛杉矶——人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像看到了好莱坞影片中让人兴奋的情节。事实确实如此:今年就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发九天前,奥斯卡失踪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悬赏50,000美元来寻找他。《卫报》 2000年3月8日)

延缓性导语(delayed lead)。延缓性导语也称“多段落导语”(multi-paragraph lead),其风格与一般导语迥然不同,启闭比较迂回,新闻的主要事实不是一开始就被报道出来,而是常常放在第一段、第二段甚至第四段。读者初看第一段、第二段,可能不知所云,但再往下看便会明白,记者把真正的导语放在下文中。这样写的目的,旨在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下面这段话是关于克隆羊多利诞生的报道,作者在第三段才写出主要的新闻事实。

On July 5, 1996,at 5:00 p.m., the most famous lamb in history entered the world. She was born in a shed, just down the road from the Roslin Institute , Scotland, Where she was created. …No one broke open champagne. No one took pictures. Only a few staff members from the institute and a local veterinarian who attended the birth were present. Yet Dolly , who looked for all the world like hundreds of other lambs the dot the rolling hills of Scotland , was soon to change the world.

When the times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our age, this quiet birth, the creation of this little lamb, will stand out. The world is a different place now that she is born.

A Clone is Born by Gina Kolata, The New Millennium Reader 2000

(最后一句:當后人编写我们这一时代的历史的时候,这一平静的降生,这头小羊的问世,将会引人注目。世界因它的降生而从此改变。)

对比式导语(contrast lead)。这类导语同时列举两个极端的新闻事实,如今与昔、大与小、生与死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的情景等,把它们对比起来,以突出全文的内容或意义。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思考与关注,吸引读者读完全篇。

While nine survivors of the Nanjing plane crash last Friday have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be out of danger, six others who survived initially have died to raise the death to 106.

China Daily, Aug. 3, 1992

(上周五,当九个南京空难的幸存者完全脱离危险时,起初幸存的六个人突然死亡,这样死亡人数已达106人。《中国日报》 1992年8月3日)

提问式导语(question lead)。这是修辞中设问方法的移用,即先简短直率地提出人们广为关心的问题,以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事实去回答。这种写法能适应和调动读者急欲了解答案的急迫心情,使之有兴趣读下去。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East Asian Crisis ? After Thailand devalued the baht on July 2 1997, capital rushed out of the region’s economies, and in rapid succession most of them collapsed….

The Lost(Half )DecadeThe Economist 2002

(东亚金融危机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后,资金从该地区迅速流失,大多数国家的 经济接连崩溃。……《经济学家》2002)

轶事式导语(anecdotal lead)。这种导语指记者在全文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引述一些与新闻人物或事件有关的趣事轶闻,以增强报道的趣闻性,通常用于时效性较弱的“软”新闻报道中。

At 14, Kent Conrad figured he’d be ready for the Senate in 1986 or 1988. Twenty-four years later, Conrad laughs at the memory. At 38, about to become North Dakota’s new senator, he says“I guess I was a serious kid.”USA Today, Dec.2, 1986

(十四岁时,Kent Conrad 说1986年 或1988年他会成为参议员,二十四年后,他想起当年的话就发笑。38岁,当他将要成为North Dakota州的参议员时,他说:我是一个认真的孩子。《今日美国》 1986年12月2日)

复合式导语(combined lead)。复合式导语又称多元素导语(multi element lead),指一个导语同时概述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新闻事实,一般用于报道比较重大或复杂的新闻事件,常以“when”, “ as”, “amid”, “following”, “while” “ in the wake of”等作为连接词,把并列的几个新闻事实复合成一句。

标签式导语(label lead)。这种导语往往对新闻事实只稍稍提及而不概括出最精要的内容,即无实质性的内容,古亦称为“空洞式导语”(empty lead)。它只起到一篇报道“开场白”的铺垫作用,因而记者通常忌讳采用这类导语,除非报道诸如公报、声明、条约、演说、官方会谈等内容时。

英语消息文体中导语的写作要求

怎样才能把导语写好呢?除了新闻事件本身, 文字功底等因素外, 一个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就是看作者有没有好的构思技巧。这种构思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规律:

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信息。

在通常情况下,导语都要对全篇消息的内容进行精当的概括。读者只要读完导语,就能大致了解全篇报道的内容。因此,导语部分就应当把整篇消息的精髓呈现在读者面前。善于提取新闻事实的精华,并进行准确生动的概括,这是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一般是由近及远, 在導语中突出最新鲜的事实、突出距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概念。这样写的好处是, 能够变从“头”写起为从“新”写起, 把新闻写新, 把新闻的节奏加快。

展示亮点,吸引读者眼球。

消息的导语,应当有自己的亮点。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①致力于发现新闻事实本身的亮点。亮点往往与新闻价值紧密相连。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事件)所固有的一种素质。面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并不是任何记者都有同样的发现。有所发现,这有赖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没有办法使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具备新闻价值,但他却完全可以在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应当融化在导语写作之中。②致力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撰写导语,从而形成某种“亮点”,即导语的写作要给读者带来新颖之感、新鲜之感。

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也有消息的导语,并不采用读此一段、全篇了然的方法写成,而是在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所走的路子是与在开头处将精华和盘托出相反的路子,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重使用“动”词使导语活起来。

有人把动词称为“动字” , 把形容词称为“静字”。一位老记者说得好: “形容词再多, 还不如展现一个生动的事实。”所以,在新闻英语导语写作时要多用“动作动词”,少用“静态动词”。

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之长。

在新闻写作领域,有人进行过散文化的倡导和实践。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散文化的写作体现在消息导语上,那就是自由发挥,不受约束,记者采取自己认为有利于牢牢吸引住读者和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事件)的写法。

当然, 客观事物千变万化,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写作导语也应灵活多样, 只有不拘一格, 勇于创新, 才能将导语写得绚丽多姿, 像“凤头”那样引人注目。无论采用哪种导语,导语要想发挥它的效用,其作者就必须深切地、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将导语写得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经贸外语系)

浅谈记者如何寻找新闻线索1 篇9

2005级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

马文明 2007年11月4日

一、新闻线索及其特点

新闻线索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往往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零零散散。

新闻线索首先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其次线索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第三,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与新闻价值观念。第四,挖掘新闻线索要求记者紧追不放,连续作战寻根溯源。

二、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的作用

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是从寻找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依据线索的提示,找到知情人进行采访,从采访中获取事实的全部新闻事实。从采访的整个过程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

新闻线索需要记者自己去寻找。假如记者不会寻找新闻线索,别人报什么,他也报什么,毫无优势可言,如果别人 没有发现的新闻,你发现了并且报道出来,那就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权威性,媒体间的竞争力也在于此,鉴于独家新闻的巨大推动力,任何新闻媒体都会要求记者寻找独家新闻进行报道。

一旦记者找到了新闻线索,就可以理清采访思路,拟订采访提纲,然后按照采访计划进行新闻采访,由此看来,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到底记者在寻找新闻线索时,要注意哪些信号,哪些信号是新闻线索,或者可以转变成新闻线索,进而使记者发现并挖掘出一条新闻呢?

三、记者要注意哪些信号以及渠道来寻找新闻线索 由于新闻有着与生俱来的时效性,它“喜新厌旧”,因此,寻找新闻线索要抓第一。比如,“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这些在当时都是第一的新闻。这些新闻一定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因此记者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比如,红河第一条水泥路面即将通车,作为记者要想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第一时间赶去采访,第一时间采访第一张车辆,第一个从车车辆里走出的乘客。

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思路。有些新闻具有前瞻性,例如体育赛事,记者预测谁将获得冠军,谁将赢得比赛,实际上这就是在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在寻找新闻线索。记者去商店购物时发现有大量商品在打折出售,这时候他能想到的是什么?商品为什么要打折,是不是由于商品过剩,这会打破市场格局,可以想到:去采访商家去采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作出预测性的新闻报道。

寻找第一与预测新闻不完全相同,不仅需要记者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还需要记者有前瞻性思维的思考和判断,确定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依据之一。

将以前报道过的新闻与最近报道过的同类新闻做对比,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途径。如红河县委制作的MTV光碟专题片《江外名邦——红河》,引用了大量的红河县历史资料,通过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对比,可以反映出红河县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人体会到红河县在党的好政策下产生的巨大变化。

变换报道角度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一个入手点。同样是一件事,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新闻,如果报道角度与他们一样,那么毫无新闻价值可言;如果记者能够通过他们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中挖掘出一些信息,以另一种角度来报道这件事,关注别人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寻找别人没有采访过的 人进行采访,就能得到新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别人没有注意的角度,也可能是迥然不同的故事,也可能是已经报道的跟踪报道,这样寻找线索,这样挖掘线索,也非常有意义。

新闻线索无处不在,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话,但要寻找起来却不容易。发布新闻的政府机关,或者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是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的,但是这些新闻线索是记者等来的,一般这类线索会比较少。平常,记者应当经常主动联系有关机关,企业单位,群众团体,努力获取新闻线索。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各家媒体和记者为了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通过广交朋友,进而建立通讯网络,设立热线电话等方式,使媒体成为一个情报中心,只要这条通道畅通无阻,新闻线索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说完了寻找新闻线索的信号,接下来来说说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渠道有哪些:

寻找新闻线索,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强调记者的发现,要靠记者在自身观察和不断的问问题、挖掘旧闻中获得。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它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在这个网络时代,记者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浏览网络信息,特别是那些新 加入新闻工作领域的记者们,认识人不多,报道领域也不了解,这时网络可帮了他们大的忙,他们可以进入聊天室、BBS、博客等,看看最近网民都在关注什么事情,哪些帖子是点击率最高,跟帖最多的,哪些内容是当前大家都在关心,并且还没有结论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新闻线索,只要发现有些内容值得去挖掘的,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采访、追踪,查个水落石出。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本来就是作为消息传播渠道,经常浏览网络寻找线索,应当是当代记者的重要选择。

第二种是经常读报、听广播。也许有人要问了,从报纸广播中寻找线索,不是等于在吃别人的剩饭吗,这怎么能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渠道呢?已经刊登出来的新闻里难道还有重大线索吗?有!一些记者就是从刊登出的一些小消息中找到了新闻线索,发觉出新闻价值,采写出了成功的新闻报道。有些电视媒体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报道,之后作为新闻线索去采访,去报道,发现新的人物,事物,视点,这些在同行中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用的很普遍。新闻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就看记者是想把它做大还是做小。例如一条新闻线索,记者去现场采访,他可以为了应付写一条简讯或者短消息,他也可以仔细采访,写成一则完整报道,他更可以深入采访人、事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彻底挖掘写出长篇通讯或者 一则专题报道。细心观察,仔细寻找,记者与作家只有一步之遥。

第三种是广交朋友。作为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得的多少与及时程度,与他的社会关系网是有联系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养、构建自己关系网的习惯。这对以后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闲聊,也会成为新闻线索,听起来很神奇,因此不能随意放过认识的人和看似无关的线索。下面举一个例子,《红河日报》原本有近60人的记者队伍,每天需要做8大大版面近6万字的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原可以加班加点挺过去,但从近两年《红河日报》改制后,只有20多个记者,它是如何获取足够的稿源而正常发行呢,首先,是因为该报有一支勤奋的记者队伍。如何勤奋呢?原来他们的记者不仅自己在州县乡村各地采访,勤跑、勤问,还在全州各地发展了相当数量的通讯员、消息员,随时向记者提供稿件和新闻线索。记者的关系网越大,工作也相对轻松,新闻线索的获得也会更加容易,采写报道也会得心应手。

第四种是要重视读者来信及热线电话。很多新闻机构,都开设了热线电话,并设立报料奖,这样的举动就是鼓励人们提供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而新闻机构可以把这些当作新闻线索,然后让记者去了解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人物,采写新闻报道。笔者所工作的红河县委宣传部记者站,就设立了24小时新闻热线,确保热线电话时刻有人接听,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大家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就是重视读者来信与重视热线电话的范例。群众为了反映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打电话,寄信,发邮件,有的还甚至直接登门拜访,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媒体把他们的问题彻底解决掉。《焦点访谈》总是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所以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如此一来,媒体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群众有问题需要解决,有线索可以提供,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他所信赖的新闻媒体。同时,记者个人也要与听众或观众交流,对于一些有名记者来说,群众往往会直接向他们反映问题。例如一些记者写了一则报道后,群众反映强烈,一有没有被发现或者群众觉得可以挖掘的东西,对于记者来说,这些都是新闻线索。

第五种是要有一张特殊日历表。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者能够记住这些日子,在这些日子到来之前找到相关的对象进行采访,进行报道,就是新闻。像元旦、春节、国庆这些日子不用多说,也应该知道是新闻点,有新闻可写,有新闻可做。但是比如像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这类,也应该意识到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寻找新闻线索,提前构思,提前了解党 的十七大的主要内容以及详细安排。像5月12护士节,3月12植树节,6月26国际禁毒日,这些虽然不是特殊的节日,但是如果记者将这些日子划到特殊日历表内,在这些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把以前看到过类似的报道翻出来仔细研究,就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基本明确的采访方向,进而寻找新闻线索,采写专题报道。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线索无处不在,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时刻留意,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寻找新闻线索也就不难了。

四、记者的发现力以及培养途径

记者应该如何寻找新闻线索,跟记者的发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具备较强发现力的记者,就算是报纸中的一条小消息中,都能找出新闻线索,进而制定采访计划,而有些发现力较弱的记者,就算新闻摆在眼前,也可能会视而不见。

如此看来,发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发现跟人的认识有关,跟科技发展有关,当然跟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有识别哪些是宝的眼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因具有发现的意识,发展的眼光,预见等等的能力。在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或许是太狭隘了,如果能够接触更多的地方,记者的生活空间,想象空间,知识积累无疑也会更加丰富。记者的发现力不仅靠眼睛来发现,还要靠思维,靠对所掌握的事实的比较,从中来发现新闻。发现不只 用眼,还要用脑袋进行分析。发现力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应该贯穿采访开始至结束,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前去采访后,除了必须了解原有事实外,还应该不断对新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做到能够进行有规律的发现和探索,预测新闻的发生。这种发现力是在采访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发现力是记者采访贯穿始终的能力。

记者的发现力还包括所见与众不同,所看到的其他人看不到,这是对记者发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具慧眼的观察,突出思维的思考。

培养发现力,记者还应该注意抓“社会热点”,抓棘手的“老大难”,抓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抓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抓时效性强的问题等等。对于一些地方记者或者驻站记者来说,抓“小中见大”的问题更加是优势。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培养记者的发现力,一些地方记者和驻站记者经常抱怨的地方小,无新闻可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反过来会发现其实仔细观察,是可以写出有分量,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来的。

如红河县电视新闻中播放的一条有关在墙上乱贴乱划违法广告的新闻,虽然短小,但群众反响比较大,社会影响较好,这就是“小中见到”的鲜例。这跟记者立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放眼全局地进行 报道,是分不开的。

培养记者的发现力,还必须从研究原有事实开始,以原有事实为基础,头脑里形成一条清晰的“地平线”,这条线越是清晰,记者的发现力就越强。任何一个新事实冒出来,记者就有可能发现它。培养记者的发现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闲谈中捕捉信息。二是在采访中触景生情。三是要多问多想。

五、记者该如何判断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记者判断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主要从新闻价值的5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时新性,指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越小。记者判断新闻线索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价值大还是小,首先应该从线索本身进行分析,看这条新闻线索,是否是新近发生的,另外,如果有其他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那么就要考虑从其他角度来报道。二是接近性。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与受众接触得越多,获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从获得的这些信息中,能够很容易的找出新闻。另外,经常关注民生,看看老百姓在关心什么问题,例如自来水价格上调,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等,这些都是关乎老百姓 利益的头等大事,记者要牢牢抓住这些老百姓关心的重要内容,进行报道。三是显著性。有什么歌星来开演唱会,有什么巨星来某城市训练、比赛,有什么大型展览会是第一次举办,有什么博览会是第一次办而且是国际性的,像这些具有显著特点的新闻,记者也应该要注意把握,往往线索就来自报纸的广告,路边的墙报,商场的海报以及同事之间的闲聊。四是重要性。国家大事,国家政策改变,国家新制度颁发,体育盛事。这些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一等一的大事,都非常关心,而这些事件的新闻线索也是比较好找的,因为通常是通讯员供稿,由媒体集体组织进行报道的大型采访活动。五是趣味性,它指的是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这些线索的发现和获得,需要记者有趣味的眼光和思维,例如82岁老头娶了一个18岁姑娘为妻,听起来极为荒唐,一个是快要走到人生终点的老头,一个是刚满18岁开始进入社会的小姑娘。这两人能走到一起,可以说是奇迹,也可以说是一种趣味,这些事情在老百姓看来,觉得挺有趣,那么就具有新闻价值,如果是为了满足少部分读者的兴趣,报道色情、暴力等,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上一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下一篇:作风长效机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