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通用12篇)
大学生新闻 篇1
“看”新闻
——校园新闻周刊
一、定位
(一)栏目名称
《“看”新闻——校园新闻周刊》(二)栏目宗旨
关注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紧紧围绕大学生设置栏目内容,运用清新、时尚的栏目包装形式,能够让受众产生兴趣,让新闻栏目不死板僵硬,把新闻做的时尚、好看,适合大学生看,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将新闻视角横向和纵向延伸,增强广度和深度,虽然栏目的受众是大学生,但新闻内容的选择不应局限于校园之中,网罗天下大事,就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评论,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节目了解国内外要闻,放眼世界,对社会问题有所思考,得到启发,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栏目定位
1、栏目类型:校园周播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
2、受众定位:中国在校大学生
3、栏目时长:45分钟
4、投放频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5、播出时间
每周日晚22:00—22:45 这一时间段,受众的心绪比较平静,能够接受深度评论报道类的新闻,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四)传播内容
1、报道全国各大学一周内发生的热点的、有趣的新闻事件,让各校大学生能通过栏目了解同龄人的生活状态,产生兴趣和共鸣;
2、宣传报道各高校的优秀大学生人物事迹,让受众学习他们身上的长处,获得经验,得到激励;
3、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或高校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评论,让受众从中获得感悟,得到启迪,引发思考;
4、通过采访各高校名师、社会成功人士,让他们提供一些大学生需要的学习、就业方面的信息,解答一些大学生的困惑,让受众有所收获,得到切实好处;
5、与受众积极互动,通过网络征集大学生拍摄的图片新闻,从大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展示他们的生活状态,也让大学生从接受者变为参与者,真正成为栏目的主人;
6、网罗一周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让大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之中,了解国家大事、国际形势,放眼于整个世界。(五)栏目的板块分类
1、“看”天下
(1)板块内容:网罗一周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速览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事件。
(2)呈现形式:视频 + 配音的方式呈现,每条新闻约30秒种,共10条新闻。(3)板块时长:5分钟。
2、“看”你身边
(1)板块内容:报道一周内国内外各高校发生的热点新闻。(2)呈现形式:主持人播报 + 剪辑好的视频新闻短片,共8条新闻,每条2分钟左右。(3)版块时长:15分钟。
3、“看”热点
(1)板块内容:就最近大学校园内或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度评论。讲述新闻事件、分析原因、提供对策,通过采访大学生、老师、学校管理者、专家等,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解析,提供解决方法,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2)呈现形式:新闻专题片,模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形式,短片前后是主持人的评论。(3)版块时长:15分钟。
4、“看”你需要
(1)板块内容:采访各高校名师、社会成功人士、发展较好的大学毕业生,就在校大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就业信息、考试信息等。
(2)呈现形式:采用外拍记者采访的形式呈现,每期1个话题,(3)版块时长:5分钟
(4)话题搜集方式:通过网络手段与大学生进行互动,搜集他们关心的问题并进行整合,以便在节目内容中进行解答,如通过微博、贴吧、邮箱等方式搜集话题。
5、“看”图说话
(1)板块内容:图片新闻。
(2)呈现形式:画面出现一张或一组新闻图片,配音解说。(3)图片征集方式:通过网络手段征集国内外各高校大学生拍摄的图片新闻,拍摄他们所关心的、在校园中看到的或社会上发生的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六)栏目水准
将新闻性、评论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运用大学生的思维、大学生的口吻,站在大学生的立场报道新闻、评论事件,努力做到让大学生看得懂,让大学生感兴趣,并有深度能引起大学生思考,能从中得到启发。
(七)栏目风格特色
视野开阔,贴近受众,深度评论,充分互动,时尚清新
(八)栏目口号
“关注大学生关心的事件,报道大学生身边的新闻,提供大学生需要的信息。”
二、内容
(一)栏目形式 1.主持人设置
一名男主持人,坐在桌前,自信、睿智、有风度,30岁左右,这个年龄与大学生的距离仍旧很近,容易让受众产生亲切感,并能够给受众有经验的感觉,容易让受众产生信任感。2.栏目包装
包括:A片头及音乐,各个板块的标版设计 B本期节目导视 C片尾及音乐
D演播室设置:主持人坐在桌前,背后出现新闻画面。(二)栏目样例
1、片头
2、本期节目导视
3、主持人开场语
“亲爱的大学生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收看本期的《看新闻》!”
4、板块一:“看”天下
(1)主持人背后屏幕出现《“看”天下》板块标版(2)主持人:“让我们先来速览一周的国内外要闻。”(3)10条国际新闻
例:湄公河杀中国船员移交中方。中国记者在黄岩岛插中国国旗宣示主权
5、版块二:“看”你身边
(1)主持人背后屏幕出现《“看”你身边》板块标版
(2)主持人:“再来看看这一周大学身边又发生了怎样的新闻”(3)8条校园新闻
例:南京留学生陪乞讨老太吃薯条
6、板块三:“看”热点
专题评论、深度报道:大学生自杀现象普遍
7、板块四:“看”你需要
外拍记者采访某大学老师,教大学生如何写简历,总结大学生简历中存在问题。
8、板块五:“看”图说话
图片新闻:毕业生创意毕业照
9、主持人结束语
10、片尾
三、风格特色
1、视野开阔
不仅报道大学校园内和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件,而且把视野放诸世界,报道国内外大事,让大学生了解天下大事。
2、贴近大学生
关注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未来道路及他们身边发生的新闻和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节目,给他们提供信息方法,让他们能深入思考,得到启迪。(三)评论有深度
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报道现象,分析背景原因,指出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四)与大学生充分互动
聘请校园记者和校园编辑,能够从大学生的角度报道新闻;通过网络形式搜集大学生存在的困惑,让大学生提供图片新闻,从而让大学生成为栏目的主人。
(五)栏目包装新式时尚清新
栏目片头、片尾、板块标版设计、演播室布置、音乐的选取以及新闻语言的运用均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采用时尚、清新、现代的包装形式。
大学生新闻 篇2
一、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且缺乏实践锻炼
目前, 大多数的新闻专业的学生都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 而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 更没有一点社会阅历。在学校, 他们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根本不去了解社会民生问题, 也不会去关注国家政治大事, 在选取新闻时, 往往缺乏敏锐的眼睛, 不能够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同时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专业在教学上, 都采用理论式的教育, 并且实行封闭式的管理。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都是只熟悉理论知识, 在工作中, 往往眼高手低, 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而且现在我国很多学校不重视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缺乏对学生人格、价值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增多, 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闻的虚假报道, 使人们缺失了理性的判断, 同时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沉溺在娱乐新闻节目里, 使人们缺乏了对这个世界理性的认识和判断。因此, 新闻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该注重与当代社会结合, 注重关注国家大事,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老师也要多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锻炼, 增加新闻专业的学生的社会阅历。
二、新闻专业的学生分析能力不足且理性批判精神不足
众所周知, 一条优秀的新闻, 不仅能够涵盖重要的新闻信息, 还要能够吸引到人们的注意。这就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专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目前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 缺乏专业的新闻思维能力, 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 没有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 导致播放的大多数新闻没有一定的价值。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大多数的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学习方面没有积极性, 虽然每天都看许多的新闻, 但是都是随便的阅读一下, 从来不进行深入了解, 也从来不对其报道方式以及语言组织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大多数的新闻教育学校不重视对新闻专业的教学, 使得大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文化基本素质。
三、新闻专业的建构力度不足
近几年来, 各个高校开始开设传播学, 忽视对新闻专业的建构。目前许多高校把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混为一体, 导致新闻专业失去了灵魂。众所周知, 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培养学生的方法根本不一样, 它们有各自的培养目标, 其中新闻专业主要是为大家培养能够传播真相以及事实的学生, 通过对事实现象的正确分析以及理性的判断,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而传播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各个方面的传播新闻的学生, 他们主要是进行一些商业活动的宣传, 主要为各种公司以及集团服务, 为他们谋取更多的利益。总的来说, 它们一个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为广大人民群众做事的媒体传播, 一个是为了各个公司以及集团的利益而去进行媒体传播。目前, 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利益的熏陶, 只注重对传播专业的构建以及宣传教育, 而忽视对新闻专业的构建, 只把其设置为选修课。除此之外, 由于传播专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突出, 传播专业逐渐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并且传播专业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逐渐的提高。从总体情况来看, 传播专业不仅冲击了新闻专业, 使新闻专业不断地创新, 但是传播专业与新闻专业经常混淆一起, 新闻专业也逐渐地被传播专业所代替。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现在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存在众多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对新闻专业进行改革管理的时候, 一定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增设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二是强化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阅读分析能力;三是加大新闻专业的建构力度, 明确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 使他们在毕业的时候, 不仅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同时还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 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新闻行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作平, 张国良.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疑问的思考与回应[J].西北大学学报, 2012 (10) .
小学生的《本班新闻》 篇3
本班讯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小华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了家常。赵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刘小华一起作弊的往事。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
接着,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小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
大学生记者新闻总结 篇4
1、标题的命名。标题可以是一个总结,也可以突出主要事件,一目了然。标题可以多种多样,避免死板。比较新奇的标题更吸引人眼球。可以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写标题,还可以写标题时通过副题补充说明。标题上可以自己创新,但是需要有个度,不要让人误解,需要让人从标题中就可以了解事件的主体,不能夸张像广告似的,需要严肃一点。比如这次写曲艺社的十周年庆典,标题为《十年风雨》,如果只看标题感觉是在写天气十年的变化。可以直接直接一点,写《曲艺社十周年庆典》。中心与社管会交流联谊,题目是《“双管”交流,真情永驻》,虽然比较简洁,但是“双管”用的不太得当,虽然两个组织中都有“管”字,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形容得话有点不妥,最好写全一点《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与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举办首届交流联谊赛》,有时候正式简单的命名也很好。还有上次书法摄影大赛,标题为《书法摄影大赛再现火爆场面》,这个感觉有点像促销广告,可以写书法摄影大赛———彰显文字之魅,捕捉校园之美,或者也可以直接写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书法摄影大赛”正式举办。
2、标点符号的问题。有时候一句话特别长,读起来很累,也容易造成句式杂糅,所以可以利用标点符号断句。多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3、语病问题。1.注意用词的搭配,需要把主语、谓语与宾语之间的意思表述好。如新生义务大清扫颁奖大会那篇中“他也传答了对获奖班级和个人的祝贺”这句话中,那次评奖有班级一二三等奖,校岗部内部人员的先进个人奖,需要表述清楚。“对各班级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改为“对各班级积极参与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同时这篇新闻出现很大的问题漏洞就是只是告诉读者有奖,但是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奖,有哪几种奖项。
2、错别字。如“最后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卸(是”谢”)下了帷幕.3、内容空洞。这个问题很大。A.书法摄影大赛那篇“吸引了大批同学驻足询问”询问的内容呢?B.“接着交流会围绕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话题有哪些呢?C.曲艺社十周年那篇,“张书记致词,并预祝晚会圆满成功”致词的一些重点是什么?4.注意人物主次,最重要的人物在先,相继在后面。“到场的嘉宾有10届曲艺社社长、几位老师及安徽中医学院高等高校的学生和我校的学生”这应该先把老师放在最先,后说学生。而且这句有语病,嘉宾是老师和社长,而学生则是观众。可改为“到场嘉宾有某某老师和10届曲艺社社长本次晚会还吸引了安徽中医学院等学生前来观看”最后一段可以不需要广告„„5.语句重复。A.“本次活动是双方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展联谊交流活动”改为“本次活动是双方第一次开展联谊交流”B.“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部长及副部,各部门主要管理干部”改为“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管理干部”
4、语言口语化,不简练。A.“早早的来到会议室”改为“如期来到会议室”B.“学到了很多东西”改为“收获颇丰”C.“双方打得比较和谐”“场上队员欢乐的奔跑着”“场上场下一片和谐的景象”改为一些词来修饰如“ 气氛热烈、配合默契、情绪高涨、其乐融融、笑声连连”等。不要太口语化或者写的像散文一样D.“合了几张影作为留恋”改为“合影留恋”E.“室内交流很有收获,户外篮球赛玩得很高兴”改为“室内交流受益良多,户外球赛玩得其乐融融”F.“玩的很high”这样的句子太口语化了,不要这样。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篇5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2007-02-06 09:52:29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谁能说得清呢? 两个月的磨刀练阵,按理说,自己到底是宝刀还是锈铁应该可以从这些日子的点滴表现中露出应有的光泽了,然而直至目前,我却对自己这些许的光泽没有信心——虽然我坚信自己不是锈铁!两个月来,我分别在两个不同 的岗位上练兵,前个月在电编部学习新闻采编,后一个月是在办公室做临时的文秘工作。首先说说在电编部的工作心得。在电编部一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这期间我一直都是在远离父母亲人的视线之外享受着逍遥自主的生活。虽然在学校里也有师长的关爱与教诲,但总有一种仰承的距离感,缺少家庭特有的温馨。本以为毕业参加工作后,这种人际关系的距离感、层次感只可能加强,但在电编部工作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原先的判断错了。电编部容主任、韦副主任、廖副主任三位领导都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特别是容主任,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球,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慈父的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温情。而其他大部分的
老同事,也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记得刚到一周的时间,电编部新老同事以及三位领导就已经打成一片,给我的感觉是上下同心。正因为如此,在电编部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1、基本学会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拍摄和采写的区别;3、基本了解并初步学会编辑新闻摄像带;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5篇。主任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基本可以顺利完成。在这期间,工作上最大的不足
主要有:⒈新闻拍摄技术相对落后,画面的稳定性不够;⒉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⒊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月初我开始被调到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协助钟主任开展日常办公接待和文秘拟写等。显然,办公室的工作环境与电编部迥然相异。虽然钟主任与电编部的容主任一样,对我关爱有加,体贴不减,同样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父爱的慈祥与特有的威严,另外还有同事彭秋霞姐和周光明兄的友情关心与帮助,但却逃脱不掉办公室特有的按部就班的沉静环境。这多少让我喜欢热闹的性格有些不很适应。幸好有钟主任以及其他几位同事的友情关心帮助下,我较早地克服了波动的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环境中。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学习,我做出了一定的成绩:⒈独立完成并印发了
两期《简报》;⒉配合办公室其他同事开展日常接待、后勤服务和卫生清理工作,并具体负责杨副局长办公室的卫生打理;⒊负责部分公文打字和复印登记工作;⒋在钟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负责拟写相关公文,如较好的完成了自查自纠工作总结;干部职工培训工作总结;拟写完成《文字、图片、音像规范化管理》规定,并顺利通过领导审核等;⒌协助钟主任组织召开“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座谈会”,并根据要求,完成“行风评议调查”统计和上送工作;⒍与同事梁伟耀共同策划完成两个版面的“四五”普法教育宣传板报。在办公室工作不足主要有:⒈缺乏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常常表现生涩,甚至有时还觉得不知所措;⒉对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从而影响到相关公文写作的进行;⒊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作质量;⒋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
题上出现错漏;⒌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就总体的工作感受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比较令我满意的。首先是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同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第三就是目前正在营造形成我们局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了我工作的信心。我知道,上面的工作表现也许不能让领导感到满意,如果完全依据这些表现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学习,坦白说,我自己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我坚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好,保证让领导满意。如果承蒙领导的信任,准许我继续留在这里参加工作,那么我想借这次机会提两点想法: 第一点:我希望能调回电编部做记者,可以的话请允许我进“思灵天地”专题组工作。理由主要是:()、我是
中文专业,自信能够胜任该专题的文字采写;()、我平常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而且自以为颇有些见地,如果能够在该专题组工作学习,我的潜能应该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对应急性工作不是很感兴趣,且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但青睐于需要花时间思考和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理”。这应该很适合“思灵天地”的专题策划和制作。第二点:如果必须留在办公室工作,我希望办公室能够在近期内补充招聘一位电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另聘一位专业的文秘人员。因为我对技术性的操作向来缺乏兴趣,让我通过学习来填补目前办公室急缺的电脑能手,坦白说我没有太大的信心。但对公文写作以及必要的办公室接待工作,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只要再假以不多的时日,等我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公文写作常识以及更多了解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后,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份工作。上面两点想法恳请领导给予
我理解、信任与支持。谢谢。
大学生就业工作新闻 篇6
2012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2013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低就业分析”。
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从2010年开始,对之前调查过的全国2006届-2008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再跟踪调查。目前,麦可思已经调查了2006届-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2012年报告是第四次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显著上升,比2010)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
2009~2011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
201214.9%),其次为美术学(14.7%);15.5%)。
大学生新闻 篇7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闻写作能力一直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如何培养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一个难题。
1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
作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一年级开设了《专业写作技巧》,二年级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针对性课程。
在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新闻学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首先指出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提出实践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实战平台,学生的实践大多是模拟或者是老师布置写作练习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实战。其次,课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仍大行其道。传统的“广播式”教学,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台下,以教师中心,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要手段,向学生灌输式传输知识,课堂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学生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自我要求不高,存在部分学生以“不会写”“写不出”“不从事专业工作”为由,对新闻写作课程采取一种应付和对付的心理。第四,教学的持续性不强,不少学生反映“课程一结束,就不写新闻了,有时候一两个学期一篇新闻都没有写过。”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随相关课程的结束而停止。
当前,虽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原因探究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足也有其原因,归纳起来说,笔者认为有主观和客观这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存在不足。教师层面,新闻采编专业开设较晚,教师水平有偏差,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缺乏一定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70%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此外,随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有过多时间去主动提升对一门课程的研究;从学生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底子较差,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不够理想,而新闻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生报读某个专业,很大程度上都是经由家长选择或者老师推荐,而自身对专业并不十分的熟悉。
从客观方面来讲,学校与行业的互动交流不够,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缺乏与行业的充分互动,如受制于课时费的不高等原因,很难邀请到相关行业专家到校兼课,到校指导学生新闻写作实训;同时,学生缺少校外媒体实践平台,受制于题材与写作水平,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难以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等。
3“三个结合”培养途径
3.1 行业与学校充分结合
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落实到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想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首先,加强校媒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单位的指导作用,让行业参与学校教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和骨干专家来校客座讲座,聘请行业记者、编导担任新闻写作实训指导老师,弥补校内师资不足、教师缺乏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的缺陷。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建设成为学校长久有效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拓宽平台。最后,与一些媒体单位,尤其是网络新闻媒体单位达成长期、有效的用稿合作协议。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投稿无门”“投稿不用”的尴尬,与媒体单位达成用稿合作协议,让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得以刊登。
3.2 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
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鼓励把课堂延伸到校外。“learning by doing”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的共识,本科高校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都高度重视校外课堂的建设,如清华大学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把学生拉到远离课堂的校外,进行具有实战性质的采写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写作教学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适时开展一些校外课堂。如果学生的新闻采写不去挖掘社会中的一些写作题材,只停留在校内进行实践,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被禁锢,极易造成学生只会写作“三段式”的校园活动新闻。
3.3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笔者认为,要把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指导、服务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针对高职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缺乏新闻媒体从业工作经验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媒体单位学习、提高,增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提高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的兴趣。传统的“广播式”教学难以适应当前要求,教师要多挖掘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多与学生分享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结构安排、新闻点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去分析文章,增强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评来提升学生的新闻领悟能力。
其次,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余时间从事新闻的写作,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辅导,针对写作较好的作品,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联系媒体单位,发表学生的作品。
最后,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部分学生,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制定相关的阅读任务,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就很难写作出优秀的作品。
4 结语
新闻写作能力作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技能,它对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当前,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软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不断探索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因此,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努力提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新闻专业人才。
摘要:新闻写作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发掘原因,以期从加强“行业与学校”“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培养新闻采编制作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新闻采编制作,新闻写作,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柏铨.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J].青年记者,2006(23).
[2]马晓红.新闻教育与新闻写作能力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6).
[3]蒋海文.影响大学生新闻写作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突围路径[J].科技资讯,2014(12).
[4]吴良勤.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江苏地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口碑最好 篇8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
近年来,复旦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曾到校访问并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27个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复旦大学是全国4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居全国前列。复旦大学的在校学生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3300多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200多人。
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28个(不含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附属医院10所,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抢眼专业
在复旦大学的的外国留学生所选专业中,新闻传播类专业颇受欢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亚洲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享有“记者摇篮”的美誉。其前身是1929年创建的新闻系,1988年6月在全国率先升格为新闻学院。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担任新闻系主任时,将“好学力行”确立为系铭,为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秉承至今。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使新闻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2007年,新闻学院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的所在单位。
在教学与科研上,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对外交流广泛、密切,已同国内外不少著名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建立硕士生双学位、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本科生双学位、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本科生、硕士生两个层次的双学位等合作培养项目。在科研上努力创新,先后承担了近百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迄今,学院已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输送了一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新闻媒体、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党政部门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学院现有本科生近900人,其中留学生就有180余人;还有硕士和博士留学生30余人。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以业务见长”,在全国新闻传播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本刊点评
在面对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环境下,复旦大学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大量留学生到复旦大学所带去的跨文化的课题应该引起复旦师生的高度重视。当然,我们相信,复旦大学将会为继续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发挥多渠道活动的桥梁作用。
大学生活动新闻稿 篇9
比赛主要分为创作和评比2个阶段。在创作阶段,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装饰墙壁和天花板,为桌椅贴上贴纸,悬挂健康向上的书法作品,摆放富有特色的装饰物等方式完成了风格迥异的寝室设计与布置。
11日上午,由院学生会主席和生活部成员到各参赛宿舍进行评比打分。在认真参观之后,根据主题突出、装饰美观、经济节约、干净卫生等打分要素,评选出了综合成绩最高的9间寝室,分别为:一等奖:女生宿舍A111、A112;二等奖:女生宿舍A110、A117、C312;三等奖:女生宿舍A106、A114;男生宿舍C325、C316。
大学生军训新闻稿 篇10
紧张的迎新工作结束之后,XXXX年8月22日,新生们迎来了他们在学院的第一课——军训。
随着22日上午的军训开营仪式圆满结束,为期12天的军训全面拉开了序幕,虽然已经是秋天,但万里无云的天气并没有给参加军训的新生及班主任带来秋高气爽的感觉,头顶的烈日炎炎,放佛仍是酷热的夏天,然而,同学们的热情却并没有因为炎热带来丝毫的衰减。整理仪容仪表、站军姿、队列训练,同学们做到一丝不苟,力求得到教官的认可与班主任的赞扬。高温酷暑中,有的学生身体坚持不住,但她们只是稍作休息,立马又回到了队列之中。而我们的新生班主任们的关怀与爱护也为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鼓励,他们与新生同样站在火热的`太阳下,一样的穿着厚厚的军训服装,耐心的观察学生的表情与异常,为我们的军训增添了许多温馨的关怀。
天色渐晚,然而军训却并未结束,同学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仍然在学习整理内务,他们那好学的态度与耐心的学习为靓丽的青春添加了一抹亮色,军训虽苦虽累,然而通过军训,同学们的自身素质、纪律性与团队意识都有了极大的锻炼,而我们的班主任们也与教官一起,逐个的指导每个宿舍中每位同学的内务,师生间欢乐的笑声放佛在揭示着军训的圆满成功,也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校园!
大学生新闻 篇11
[关键词] 新闻;传媒;学生
【中图分类号】 GJ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02-1
一、新闻人才培养现状
(一)目前從业状况:供大于求。在2010年中旬我国高校学生与就业指导处,公布了了2009年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其中新闻及其传媒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光明的就业前景,但是根据目前社会对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来说,高校毕业生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另外一方面,在大学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有一部分从事其他类工作,这就使社会新闻传媒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加紧迫。
针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同学们更加注重的是各个等级考试。在校期间,同学们都在忙着准备一个又一个的等级考试,因此造成了在校期间参加新闻相关的实践活动过少,进而使同学们关于新闻传媒的专业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传媒界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一道坎。
(二)目前各大高校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教学理论还不成熟。新闻是一个使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对于同学们来说就是一个需要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针对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状况来说,还不能达到所需要的实践程度。在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授方式还是理论性的,学生完全是在老师所构建的温室中成长的小树苗,没有经历过阳光的照射,就不能真正摄取到真正对成长有利的营养,进而不能应对外界的风雨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新闻传媒工作人员的要求。
二、高校新闻传媒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是学术界的一个常见术语,其方法在对社会自然科学的探究中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我们要说的是人才培养的模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培养人才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水平的教育理论以及思想的引导下,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等等相关要素组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过程和运作机制的统称。简单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对人才进行系统培养过程中所设定好的目标、规则和方式的概括,我们通过对人才培养的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但是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探索。随着我国传媒的发展,所以社会对新闻人及其新闻传媒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目前社会新闻传媒技术的熟练运用、传媒业的前景展望和社会对新闻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促使我国高校的新闻传媒专业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对同学们的新闻精神的培养模式探索上更加加强。
首先我们要对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的有关专业的微观部分的教育。根据最近几年来的新闻传媒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和所需要的新闻人的条件,我们不难看出对新闻评论、播音主持、新闻摄影这些部分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而且很稳定,同时也是各大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所缺乏的一部分。高校要针对目前学校里的的新闻评论专业专长的培养,试着开办有关播音主持和摄影等有关新闻细节方面的专长培养班,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新闻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新闻能力,进而更大的满足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
其次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根据课堂内容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直在延续,不仅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有帮助,还不能体现专业的学习特色,那就不能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因此,新闻传媒专业老师要根据现代化新闻发展特色,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做到合理改革。使同学们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下更加能体会新闻专业的特色,使同学们在学校实践活动中增加经验,进而促进同学们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优秀。平时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同学们的情况举行小型的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短小的新闻写作等活动,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中学习到新闻知识,进而更加符合社会对新闻工作人员的要求。
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学校信息化的充分利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所以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一定要结合学习情况,利用好信息化这一有利条件。通过对运营商业型的媒体的参考,学生可以模拟广告发行过程自创媒体,通过此过程使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还能锻炼同学们经营方面能力。
结论:总之,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要根据实际状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培养同学们的新闻精神来说,要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根据学习需求举办小型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对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对于同学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来说,同学们在做到充分运用的同时,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自创媒体,从而使自己的新闻传媒实践更加完善,进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对新闻传媒工作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伍晓亮.发展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意义和建议[J].中国校园导刊,2010,(12).
[2]徐晓红,李端生.我国高校当前新闻教育改革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李明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J].东南传播,2010,(3).
[4]王勇.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内外有别”传播原则[J].中国出版,2012,(2).
[5]鲍枫.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1,(2).
大学生新闻 篇12
一、实践教育理念——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它之所以能够长期盘踞美国新闻院系头把交椅,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常春藤名校的强势挑战下依然永葆青春、长盛不衰,靠的就是密苏里方法。打开密苏里大学的官方网站,密苏里方法作为一级栏目与专业项目(Academic Programs)、未来学生(For prospective students)、学院介绍(J school)、校友(Alumni)、新闻事件(News and events)并列,而且足足占据了首页三分之一版面,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密苏里方法呢?其核心理念就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即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操作能力。这与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有关。这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理念,不足为奇。因为理念容易认识而且易于传播,不管是在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还是中国,众多的新闻学院都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范本进行新闻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真正能够做到像密苏里新闻学院一样的却寥若晨星,这又是为何呢?笔者掩卷长思、寻访多日,发现关键是因为落实这一理念的实践平台不同,支撑“密苏里方法”的实践教育平台最为重要,而且也是众多模仿者容易忽视却又最难以复制的部分。因此,研究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比研究密苏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二、实践教育平台的构成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实践教育的平台是其下属的9家媒体或广告公司,其数量不仅居美国高校新闻学院之冠,而且在全球之内也无新闻院校能与之匹敌。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媒体,而是面向现实社会(对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媒体而言,现实社会指“密苏里州尤其是哥伦比亚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媒体。《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是数字出版优先的城市报,其印刷版一周五刊,而网络版则全天候出版。网络版不仅包括文字、视频、音频,而且还包含读者互动内容。如作为数据新闻作品的“哥伦比亚密苏里地区犯罪率追踪(CoM o Crime Tracker)”、读者生成内容的“读者来稿(From Readers)”等。KOMU TV-8是美国唯一一家大学拥有的商业电视台,同时是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和有线新闻网(CNN)的成员;KBIA91.3FM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中部密苏里地区的成员电台。二者的覆盖半径为112公里左右的地区,包括中部密苏里州的15个郡,听众超过40000户。《密苏里数字新闻》(Missouri Digital News)是新闻学院的第一个整合新闻编辑室也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的新闻网站,主要播报密苏里州的政府新闻和政治议题。《声音》(VOX)杂志把哥伦比亚市的城市精神和故乡情怀融为一体,共有四个版本:每周出版一次的印刷版和iP ad版、随时更新的网络版以及专注文化和娱乐的博客日刊VOXTalk。其中,印刷版单周发行量1万份,网络版单周独立访客数20000人。《环球记者》(Global Journalist)是一个整合性的行业数字媒体,报道国际新闻及全球新闻自由面临的挑战,服务全球记者,向本地和全球受众提供数字、广播、印刷和移动端形式的内容。Ad Zou和Mojo AD是两家广告公司,其最大特色是学生是雇员、教授是公司管理层。前者主要服务本地广告主,而后者则主要服务全国性广告主。《密苏里商讯》(Missouri Business Alert)是报道密苏里州商业新闻的数字新闻编辑室,主要为本州的商业决策者和企业家提供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从公司董事会到州政府大厅发生的重要新闻。月均70000余印象数(网站+社交媒体公号)、3000多独立访客、8000多页面浏览量。
三、实践平台的发展历史
1908年9月14日,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建院演说完毕后两个小时,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个由新闻学院运营的商业性报纸《大学密苏里人报》(中间几经易名,现名《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就开始运作了。在广播的黄金年代,学院1936年与哥伦比亚社区电台KFRU合作办学,在学院建有演播室。电视技术出现于1939年,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发展停滞。1948年学院迎来第一台电视机。1950年讨论兴办电视台事宜。但二战结束后因为开播频道过多以及彩色电视制式之争等原因,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停止颁发电视执照4年(1949—1952年)。1953年禁令解除后,在爱德华·C·兰伯特教授的倡导下KOMU TV得以创建,并于1953年12月1日在甚高频的第八频道开播。KBIA91·3FM创建于1972年5月1日。早在1972年《密苏里哥伦比亚人》旗下的Vibration杂志就开始允许学生参与写作深度报道、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1998年创刊的《声音》杂志则将《密苏里哥伦比亚人》旗下的《周末》(Weekend)和《想法》(Ideas)两本周刊合二为一。《密苏里数字新闻》创办于1995年,当时仅距互联网商用后3年,是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环球记者》(季刊)创办于1999年,原名《国际新闻研究所报告》,2000年更名为《IPI环球记者》,2006年改现名。MojoA D成立于2005年,口号是“年轻人事务专家”(Specialist in All Things Young),服务于目标客户是千禧一代的企业。《密苏里商讯》创办于2012年,由新闻学院和商学院联合运营,它的创办顺应了商业新闻快速发展的趋势。AdZ ou创办于2013年,整合了战略传播专业的总成课程(Capstone Course,直译“压顶石”课程,又译“综整”课程、“顶峰体验”课程等),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广告体验,不同于MojoA D的是,它主要服务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当地广告主。
四、实践平台与学院的空间关系
在物理空间布局上,学院下属媒体公司办公场所与学院建筑互相渗透。新闻学院共有五栋大楼:奈夫楼、沃尔特·威廉姆斯楼、唐纳德·雷诺兹楼、甘乃特楼和李·希尔斯楼。其中前四座紧密相连,位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主校区四方院的东北角,而后者则位于大学传统校门斜对面。《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声音》《密苏里商讯》《环球记者》的编辑室均在李·希尔斯楼,MojoA d和AdZ ou的办公室均在甘乃特楼,《密苏里数字新闻》的办公场所在密苏里州府杰斐逊城的州议会大厦,KOMU TV则位于学院东南方向13公里处的KOMU TV办公大楼,KBIA91.3FM的编辑部在甘乃特楼,发射塔在KOMU TV大楼。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处房间,既可以用作某门课程的教室,又可用作编辑部会议的场所;既可以是广告公司的办公室,还可以是教师给学生答疑的教研室。师生在学校和公司的多重身份,常常统一于同一物理空间,起到了空间利用最大化、沟通协作便利化、商业成本最小化的一石三鸟之举。此外,这些大楼本身也是密苏里方法成功的见证。除了沃尔特·威廉姆斯楼是为纪念首任院长而建的外,其他四栋均为企业捐款。甘乃特楼由甘乃特集团1977年捐资兴建,因为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生在该报表现突出、贡献良多。奈夫楼由1913届新闻学学士瓦德·A·奈夫于1918年捐资兴建,是当时密苏里大学成立以来的最大个人捐资。李·希尔斯楼是为了纪念该校毕业生、1956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盛极一时的美国最大媒介集团奈特·里德集团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李·希尔斯而建于1995年。雷诺兹楼则由以该院1927年毕业生唐纳德·雷诺兹命名的基金于2008年捐资3200万美元建成。在这些学院的走廊拐角,还布置着各种铭文铜牌、半身雕像、荣誉证书或者优秀作品,当学生徜徉在这些大楼与之擦肩而过时,前辈学长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五、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结合方式
物理空间上的相互融合为新闻学院最引以为傲的“密苏里方法”这一实践教学理念的开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结合方式有四:一是这些媒体的管理层和资深记者担任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这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序列有关,一类是研究型的,而另一类则是从NBC等全国知名媒体工作过、实践经验丰富的实战派。他们在被聘为这些实践平台媒体职位负责管理学院下属的这些商业媒体或公司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教授学生采写编评等实践课程。二是与平时课程的结合。因为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担任课程老师,他们会分享真实的报道案例、传授采写编评技巧,并将实际采访报道任务布置为课程作业。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三是与暑期课程的结合。密苏里大学实行三学期制,新闻学院在夏季学期(与暑期相当,共八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相关媒体或公司的工作,维持学院媒体的正常运营。学生不仅可以聆听专业教师的指导,获得正常的课程学分,而且还可以获得部分收入。四是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学院常将旗下媒体或公司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毕业环节,将其设计成第四学年的总成课程,让学生综合运用前三年学习的所有知识完成某一任务。以战略传播专业为例,他们往往以7到10人为小组来完成一项战略传播任务,有点类似国内的毕业作品设计,但是其面对的却是真实的问题、服务的是真实的客户、参与的是真实的工作。各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工作,最后都要做出印刷精美装订成册的策划书(Plan book),并向客户进行现场口头提案,最后胜出者的方案将被客户采纳并由广告公司真实执行。
总之,密苏里大学拥有对上述媒体或公司的所有权,而新闻学院则负责这些媒体或公司的日常运转。学院既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又是锐意进取、善于经营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教师不是在课堂上讲课,就是在编辑部或演播室指导学生担负的实践工作。学院运营媒体或公司获得的利润,再投入教学科研,用于支付员工工资、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认真贯彻密苏里方法,通过上述实践平台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在美国中部这一被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蔑称为“飞过区”(Flyover Zone)的内陆小镇哥伦比亚市缔造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密苏里传奇,为全球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值得我国新闻传播界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官方网站[OL].https://journalism.missouri.edu/.
[2]Suzette Heiman.The J school:celebrating one hundred years in journalism and the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dedication[M].Virginia Beach,Va.:The Donning Company Publishers,2009.
[3]高晓瑜.“密苏里方法”的借鉴与启示——密苏里大学新闻实践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46-47.
【大学生新闻】推荐阅读:
新闻稿(大学生活动新闻稿)06-26
传媒大学新闻07-14
大学生自媒体新闻研究05-20
大学生新闻专业实习心得06-07
大学生理财新闻稿07-26
新闻报道下大学生创业09-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新闻稿05-13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06-03
大学生如何写新闻稿10-05
大学学生会新闻稿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