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2024-05-19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共9篇)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1

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中借用世界人文、宗教的历史演变,为我们诠释了社会融合、文明的进程离不开人类族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我们何不在学校教育中也贯穿“宽容”的人格教育?另外,从学生个人的成长来说,“仁者爱人,厚德载物”也应当贯穿于学生的人生价值理念当中,让他们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已经或者即将接触到的纷繁世界。

一、启迪智慧,在基础课程中渗透

什么是宽容?宽,即广博,意味丰富的智慧;容,即兼容,强调高度的认同力。智慧不等于知识,但是知识是孕育智慧的温床,知识使人视野开阔,见识不断扩增,而智慧则表现为策略和程序的融合;接受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孕育什么样的智慧结晶。教育不等于教学,学校工作的主阵地是基础课堂,在各学科教学全面开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启迪学生感知人生的大智慧。启迪智慧也需要渗透点,培育学生什么样的人格就需要渗透什么样的智慧,而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也不是单纯的存在,以语文、数学、思品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等各学科为主要的材料依托,在教学中渗透爱心、感恩、同情、友善、团结、帮助等人性的本源智慧,是促进学生宽容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宽容,是一种情感的融会和整合。宽容的课堂环境会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的气氛,从而养成不争与尊重的品质;宽容的师生互动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以至学生习惯于友好相处孕育爱心;从解读材料案例中解读宽容,树立效仿的榜样,进而感知宽容的内涵,会形成宽和待人的性格习惯。如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速度的快慢差异会造成课堂中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教师的宽容智慧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耐心地等待;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转不过弯的窘境,此时引导互相帮助是渗透宽容人格切入点;思品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优秀人格的上佳材料,每认知一项美德品质,就扩充了学生幼稚的心灵,持久的孕育会培养出他们“载物”的“厚德”。

因此,培养儿童的宽容人格,首先要打造散发着人文芬芳的课堂,让学生在美德的百花丛中探嗅人性的光辉,启迪学生养成优秀的人生智慧。

二、润泽生命,在拓展载体中养正

当然,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警示我们,仅仅启迪是不能完全开拓学生的智慧的,相关的拓展是加强我们课堂启迪效果的必要手段。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积淀,给了学校教育工作一个极大的拓展舞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作品中不乏人格教育的因素,从学校环境和群体精神的层面补充校园文化的内涵,更有助于儿童在大环境中感知和践行。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一句名言、一方张贴墙壁、一砖一石都可以是教育的阵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凝聚师生形成宽容博爱的共识,有效地教化师生形成人格养成的精神理念,有效地引导师生共同奔向锤炼人格修养的大目标。

如学校的楼道、楼梯间、校园围墙上处处都可以设置一些信息,不断提醒师生擦拭自己的美德之心。校门口“厚德载物”的鎏金大字,显眼地引领观者效仿大地,开阔心胸,能容万物。楼道里一张张放大的学生生活照配上精简的词汇,以瞬间的品格美,提醒观者待人接物的风范:“紧握着的双手”配上“友爱”告知我们如何与初识的朋友交往;“病床前的弯腰探问”配上“关怀”提示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赠与书籍”配上“慷慨”教会我们如何展现自己的风度。而大幅的名言“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有容,德乃大”等,无不告诫孩子们要宽以待人。

文化的养正引领,可以从正向引导学生远离世俗杂念,一味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

三、回归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养成

知易行难,除却大量的环境、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一种道德品质当是人格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学校,我们应当重视班主任工作的作用,在学生出现争端的时候,采用高明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应用自身美德自行解决。另外,家校联动共同教育也是学生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

前者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共生,如小孩子爱打个小报告:“花花弄折了我的铅笔。”这一个问题,在入学初期会高频出现,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智慧去处理这样的事呢?“哦,是吗?我看看。真的折了!这时候你需要表现出宽容的心胸,想想你该怎么办?”“他说对不起了,我也觉得他是不小心才把铅笔撞到地上的。”比之以职业的麻木粗浅地处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宽容。后者与学生的家庭背景相关,家长教育孩子各有一套,那么将他们的教育思路和我们的育人理想融合起来就是关键。如我们可利用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告知家长教会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处理学生之间的小摩擦是必要的。学生的道德践行,离不开师长的引导,教育需要智慧。

总之,培养儿童的宽容人格,要从多方面入手,以大的环境熏陶,以坚持不懈的渗透启迪,以些微末节的小事开始践行,都是我们培养儿童人格的重要渠道。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一定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2

最近,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这是学校活动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绝大多数的时间我是看不进去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之所有读下去的欲望,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教授的经历所吸引。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书中,朱小蔓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情感与情感教育、对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素质教育、对教师与教师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上篇主题集中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等;中篇主题集中在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论题,内容包括人的情感发展特点、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价值、对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下篇主题集中在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养、创建情感师范教育等。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读者读起来晓畅明了。

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 心灵成长 心理问题 意志力 学习习惯 心理素质 平常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23

新时期,我们倡导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为,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简单的知识型人才已然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也真正能够感悟成长中的幸福和美好。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必须切实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发展,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帮助学生们成长为心理素质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本篇文章即以高中政治的教学为例浅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实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发挥“心灵工程师”的作用。

一、当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无疑是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有的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选择放弃和逃避、有的学生在考场上昏厥过去、还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抵御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心理不够强大而产生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这显然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情况。针对这一现实,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了每一名有责任感和时代感的教师的教中之义。而且回归到我们政治这门功课本身的教学宗旨上来,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毫无疑问,教师应该切实关注学生们内心的成长。

二、更多關注学生内心的成长

不论是教授学生知识,还是教导学生人生道理,其实我们教师真正关注的就是学生内心的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远比学校要现实复杂的多,学生如果不能有足够强大的内心的话,即使肚子里面有再多的政治性常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是很难找到用武之地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力和良好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一)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毫无疑问,成功的道路上总是需要坚持、需要意志力。意志力是支撑学生坚持学习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是值得我们教师花功夫研究和探索的学生心理品质之一。学生们本身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他们之所以在学习上取得不一样的成绩,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谁的意志力更强,谁坚持得更久。政治知识的精准掌握不仅需要学生的记忆能力,更需要学生的思维理解。因此我们常常讲:“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教师只有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才能保证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较高的斗志和激情。具体地激发途径因人而异,以下一点是我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办法。督促学生制定并且坚持执行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小的习惯,譬如是每一次碰到不会的问题都记录下来,每一天熟记一个政治规律知识点等等看上去都是非常不起眼的习惯,但是学生如果真正坚持的话,就会收获良多了,正如中国的古语有云:“勤学如”。刚开始学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监督,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将其当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小的学习习惯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学生在这个坚持的过程总会逐渐增强对于意志力的感知和其带来的成就感的习得。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素质发展是有差异的。1.有的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强,抗压能力较强,在面对一些学习上的变化或者一时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是抱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反思自己的事物根源,因而并不影响后续阶段的学习,整体比较平稳。而另外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学生在成绩上总是表现出起伏非常大的特点。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体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具体体现在平时学习遇见一些小挫折或者生活上有一些不如意就常常过分放大这些不幸,陷入其中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状态。我们常常讲:“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学生浪费在调整心理情感的时间显然是有悖于我们珍惜每一分钟的座右铭的。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这一点,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一般是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挫折情境,让学生们去感受、去探寻正确的处理方式,学生们在不断地挫折打击中逐渐恢复平和的心态,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稳定的状态一往无前了。2.其次,我们还应该教导学生们用平常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成功和失意。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关键是我们怎样从中吸收有益经验、收获成长。有的学生之所以在考试中平平发挥失常,就是因为他们把考试看得太重了,过分关注了自己的成绩和排名,学生追求上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分执着只有弊大于利。当成绩和排名成了压抑学生心灵的枷锁,学生们就不能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了。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学习得不快乐,那么也就失去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在交流中互相鼓励和分享

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除了要努力,还要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出现一些疏忽和纰漏。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往往对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之间学习环境相似、年龄相近,他们在分享心理上的问题和学习的压力时,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相同感受。因此,我们教师也要制定可行的计划,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组织学生们互相鼓励和分享学习的感受和心得,让整个班级都充满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4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一)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据调查表明,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其他行业,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还可能延续一整天。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苦恼、烦闷,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现实中,个人的个性、能力、机遇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特别是教师职业,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的工夫中直接反映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反映。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就使得,教师如果觉得成绩不够理想就加倍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教师如果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误,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就会内疚、自责,甚至感到悲观厌世,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三)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牵连着千家万户,成千上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上对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学者型教授型人才;而教师毕竟是普普通通的现实中的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人的期望值。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积极地悦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二)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三)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四)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五)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三、教师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保护自己。

(一)给心灵种植一片阳光。

哲学家带领他的弟子们来到一片旷野,问:如何除掉旷野上的杂草?弟子们有的说铲掉它,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上石灰,还有的说斩草需要除根。哲学家摇摇头说:“如果没有理想的答案,明年再到这里来吧。”第二年,弟子们都来了,只见昔日的旷野如今已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他们突然醒悟:原来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植庄稼。

如果说我们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称之为杂草的话,教师的心理自助就是绿油油的庄稼。

(二)轻装上阵。

“心是有限的舞台,那里不可能摆放太多的座位”。所以,从学生放学的那一刻起,你就要把时间交给自己,整理一天的用品,写写明天需要的东西,做这些事时可以听听你喜欢的音乐或者是悠扬的曲子,都可以帮助你缓解一天的压力。或者你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随手可触的地方,哪怕只看一两段,这一天里你总算给了自己一些时间,为自己而活着。你会发现,你不但是教师,还是一个不错的烹饪大师、画家、诗人或者插花家……只要你愿意,一切就是美好的,有时给自己的心理负载了太多的负担,不必要的禁忌、消极的思想、阴郁的情绪都让我们举步维艰,而自己却不知道。我们总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试图获得他人的支持,更加重了对心灵的束缚。所以,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才能轻装上阵,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于应该完成的事,又可以给内心腾出更多的空间,使心理的潜力释放出来,享受精神的自由。

(三)加强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

1. 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卫和提高抗挫力。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消极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如学生的顶撞、教学的失败、家长的不理解,等等。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面对挫折,教师要培养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悦纳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容忍挫折,学会自我调适;心怀坦荡,情绪乐观,提高心理挫折忍受力。

3. 善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教师要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等。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培养良好的心态,尤其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4.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充分显示育人者的良好形象。

(四)学会放松。

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教育教学中。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5

一、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

二、心灵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1、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

2、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3、心灵的成长需要情感

4、心灵的成长需要宽容

5、心灵的成长需要梦想

三、孩子心灵的成长要面对挫折,教孩子学会心理自助

四、健康美好的心灵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

报告的主题之二:关注孩子的生存智慧

一、生存压力呼唤生存智慧

二、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掌握的5大生存智慧

1、认识自己的智慧

2、规划人生的智慧

3、与人相处的智慧

4、融入社会的智慧

5、感受幸福的智慧

三、父母是培养孩子生存智慧的关键人

报告的主题之三:关注孩子主动生活的能力

一、“主动生活”:是孩子成功人生的关键词

二、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四大主动

1、主动学习

2、主动管理情绪

3、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4、主动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6

关键词:心灵关怀;贫困学生;自信心培养

一、课题的提出

城市贫困学生不仅在生活水平上远远低于城市普通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着城市中巨大的经济差距,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以及人生的孤独感都与城市人口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我们所选择的北京市育芳小学,无论教师、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生活水平都相对低于周边重点校。教师的工资较低,教学资源较少,已经培养出的骨干教师大多流动到周边的重点学校,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拥有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灵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的较少;该校生源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家庭和城市中吃低保的家庭,家长因生活所迫无暇顾及或因文化程度的限制不知如何顾及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们在双重的无助中滋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疏导,暴力倾向学生和极度自卑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此状况下,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限制了其今后改变命运的心理能力的成长。心理学的多项研究证明,对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重要他人对于他们自己和对于孩子、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北京市东城区心理课教学改革课题组第一期实验重点放在了对儿童进行自信心训练上,与此同时还特别重视改变儿童生存环境中重要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用以考察能否通过“心灵关注”的形式给这些贫困人口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以长期根本并促其自助的帮助。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完成对城市贫困人口子女的心灵帮助,探索对特殊人群帮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累更为全面的心灵关注的经验,为今后向更多的贫困人群及其子女提供有效的帮助积累好的经验。同时,探索心理课教学改革富有成效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单组前后测实验研究

1.前后测问卷的选择。主要有自信心问卷、儿童孤独问卷、城市生活适应性问卷。

2.问卷结果的统计。根据评分标准,统计每张问卷每一道题的成绩,最后再汇总每张问卷的总成绩。根据编码系统,对每张问卷进行了单独的编码并登统到计算机中。

3.被试选择。前后共有65名学生参与到训练当中,因春节放假,6名学生中途退出,又补充6名学生参与训练。所以前测问卷59人,后测问卷65人,前后共发放问卷124份,其中两次数据不全的问卷12份(因为共有12名学生或者只参加了前测后返乡无后测成绩,或者只参加了后测没有前测成绩),共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100%。

学生中二年级7人,占11%;三年级7人,占11%;四年级12人,占18.5%;五年级20人,占30.8%;六年级19人,占29.2%;涉及北京市、江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7个省市的在京打工的65个家庭的贫困子女。

4.实验的实施。2005年11月~2005年12月聘请教育专家对育芳小学的40名教师进行了全员心理培训,每周二、四各一次,共8次,之后选派本校自愿参与的教师20人作为培训者参与对学生的训练。

2005年10月,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招聘到心理学硕士12名和不同学科的学士2名,北京171中学、北京朝阳区外国语学校、东城区府学小学心理教师5名,朝阳区语文特级教师1名,共20名志愿者,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了四次培训。志愿者除了参与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完善以外,还负责进入每个小组进行观察和现场指导,每一次活动后,在课题组负责教师的主持下,育芳小学的培训教师先自我总结,再由志愿者进行点评,及时总结,及时提高。

2005年12月,为可能参与实验的贫困学生家长发放家长信100份,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其中签署了对课题组授权书并且愿意参与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参与实验;2006年初,实验教师分别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与59位家长作了沟通;2006年寒假放假后召开家长会一次,实验过程中邀请家长参与实验活动三次。

对学生的培训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形式进行,培训进行三次后6名学生刚一退出,马上通过电话的形式又邀请另外6名学生参与。

5.数据的录入。聘请计算机使用熟练的两位教师,在Excell中将前后测数据录入,存成Excell4.0格式,然后导入SPSS。

6.数据处理。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配对样本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四、研究结论

1.经过两个月的自信心训练,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显著提高。训练前有15%的学生忧虑抑郁、烦恼自扰。他们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甚至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自觉得不如别人,缺乏和他人接近的勇气。训练后比例降低为5%,这可能是因为对于那些极度缺乏自信的孩子,两个月的自信心训练还没有充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该给予后续的更多关注。

训练前有37.5%的学生相信自己在一些一般性问题上有应付的能力,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则会忧虑抑郁、优柔寡断,甚至沮丧悲观。训练前只有40%的学生安详、沉着、信心十足,相信自己有应付各种问题的能力,有安全感,能运用自如。训练后,则有57.5%(超过一半多)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心了。

2.两个月的训练后,部分学生的城市生活适应性有了提高,但变化的差异不显著。从学生总的分布看,训练前城市生活适应性很强的学生没有,训练以后,有2.5%的学生变化很强烈;训练前10.5%的学生适应性较差,训练后减少了2.5%。看来,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性处在两端的少数学生容易变化,适应较强和适应性一般的学生变化不明显,占到学生总数的87.5%,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不如自信心那样变化明显的原因。

3.两个月的训练后,部分学生的孤独感有了降低,但变化的差异不显著。

五、心理课改及未来研究中的几点设想

1.用环境的改变带动人的改变。本次研究的最大成果不是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有了多大的提高(尽管这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是培训了影响他们的教师和家长,这也是此次课程改革最成功的一点,不仅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对于改变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课程重点应该放在生态效应上,即改变其环境,改变其重要他人的态度进而再去改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2.激发人的潜能,彻底改变自身命运。中国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导。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关注,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下去,如果没有资金的持续支持,很多课程改革可能就要搁浅。因此,从课程改革设计之初,就应该想到所有的活动设计,要从激发学生和他们的教师、家长的潜能下手,让他们学会改变现状的方法,建立改变现状的自信,最终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仍能利用自身的动力持续改变自己。我们的课程改革得到了加拿大政府资金的支持,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服务。

3.在改变别人的同时改变自己,让每一个课改参与者获得不竭的前进动力。不论是课改的设计实施者还是项目的培训者、观察者、参与者,在这一次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都深刻地感到了自身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无法在自我的关注下获得的,它必须是通过向社会、向别人奉献爱心、奉献智慧,看到因为有了你的奉献而使别人发生了发自内心的改变以后才可以领略到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无可替代,又可以促使人不断地参与奉献、收获惊喜,这份惊喜也是人的最高的理想——自我实现的理想。

4.持续考察这些孩子的变化,追踪研究。愿我们的心理课程改革能够持续到第二期、第三期……这样我们可以作深入的追踪研究,也可以让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课改的受益者群体中来,将课改试验成果不断扩大,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受益,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北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府学小学、北京市育芳小学。电邮:chenlijuan8325@yahoo.com.cn)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7

一、更新观念, 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毋庸置疑,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学校管理, 尤其是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结构及教学技能等都亟待变化, 学校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革新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出发, 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管理, 试图从管理的角度来寻找学校管理与教师成长的切入点, 搭建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 以典型来示范

在黄桥实小, 每学期都要定期刊出《师德风采录》, 出好师德风采板报, 以此来发现、宣传身边的典型, 激励教师当好学校主人翁, 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干劲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五年来, 我们共刊出了10期《师德风采录》, 47期师德风采板报。在此基础上, 积极向上级刊物荐稿, 其中有80多篇稿件被录用。此外, 我们还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了“青春献实小, 本领显教坛, 能力显课堂”、“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小论文评比”、“我的廉洁警句格言”等活动。将抽象的师德规范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既增强了大家廉洁从教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又促进了广大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和践行。

2. 以制度来规范

制度是实施学校管理的依据与准绳。多年来, 黄桥实小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苏省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和《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 丰富校园生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为标准, 制定并修订了《黄桥实验小学章程》。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施的“青蓝工程”, 把师德考评要求列入“星级教师考评条例”、“教师工作考核表”以及“安全文明办公室 (班) ”的考评细则中, 以此来发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应当看到, 以制度来规范的管理方式实质是“法”治。它需要有科学的计划, 缜密的实施、认真的检查、客观的总结;它必须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在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追求的是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既各尽其职, 又协作配合;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差不一样;奖勤罚懒, 选优淘劣, 在“法”的面前人人平等。

3. 以情感来熏陶

管理, 追求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挖掘人的潜能, 就要尽量排除对人的各种限制, 让人在自由交往、互相关怀的环境中输入新的信息,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 我们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 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来熏陶、感染每一位教职员工, 此即“人治”。“人治”强调的就是人的因素, 就是让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都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 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大是大非上讲原则, 在小是小非上讲人情, 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尊重教师人格、情感, 关心教师心理需要, 淡化约束, 少设框框, 多搭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 尽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舞台上唱好教书育人这台“戏”。“生日时一盒蛋糕, 节日时一句问候, 生病时一束鲜花, 困难时一份帮助, 工作时一份指导, 奉献时一声感谢, 成功时一份激励”成为黄桥实小多年来的一贯做法;在各办公室争创“安全文明办”的活动中大力倡导“建小家”活动, 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来传承师爱, 弘扬师德;利用假期分别组织党员、团员赴井冈山、南湖等地开展“红色之旅”, 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追忆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 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这样的管理思想指导下, 干群之间的心理隔阂消除了, 大家相处在一起, 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孰上孰下的等级之分, 大家真正地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心灵有了归属感, 一种做主人的亲切感和责任感在每一个教师心中升腾。和谐的人际氛围造就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教师们工作生活其间, 感受到的是快乐、幸福。

4. 以文化来引领

“法治”和“人治”只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 而“文治”如同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 时间愈长, 味道愈香浓。都说“校园是一座象牙塔”, 那是因为学校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也成为了人们公认的教化人、培养人的场所。由此可见“文治”在学校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年来, 我校在健全法制, 强调人治的同时, 更是努力地构建“学习型校园”, 刻意打造“敬业奉献、敢于攻坚、敢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学校精神, 合力形成“计划先行、雷厉风行、注重细节、富有创意、团队协作、诚实总结、狠抓落实”的稳定独特的做事方式, 让教师在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里, 在乐学乐教的文化氛围中, 以阳光的心态, 自主、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的感召, 学校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温馨的家园。

“法治”、“人治”、“文治”并举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工作措施在黄桥实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近5年来, 先后有175位教师获得了各级各类先进荣誉称号。

二、理念为魂, 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切合学校实际的灵魂思想有助于把教师的心凝聚在一起, 让大家心有所属, 明确奋斗的方向。黄桥实小在传承历史、审视现实、前瞻未来的基础上,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 瞄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双语教育”、“青少年科技教育”这三大教改热点, 引领教师投身教改, 勇于实践,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1. 开辟培训渠道

近年来, 学校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职称培训的基础上, 选派骨干, 外出学习;邀请专家, 来校指导;建立机制, 校本培训。近年来, 先后邀请了袁金华、高林生、孙尚金、贾志敏等1 0多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来校讲学、指导。目前, 学校6 9位专任教师中, 获本科学历者15人, 大专学历者38人, 中学高级教师3人, 小学高级教师37人。100%的教师参加了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的考试, 并取得了合格证书。学校还分批组织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 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双学历、双语种的进修学习。

2. 坚持科研先导

继学校“九五”省级主课题《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圆满结题之后, “十五”期间, 学校又先后承担了省级立项重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学习的研究》、省级教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研究》以及苏州市级重点课题《小学双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三结合德育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研究任务, 并有幸成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及《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双语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使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双语教育、科技教育这三大特色得到了有力的显现。

目前, 学校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形式的研究》以及苏州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阶段双语教育整体改革的实践研究》。

这些课题的研究, 一方面使学校教师得到了各级专家的直接指导,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大家在课改实验中的困惑, 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 加强科研、教研、课堂一体化建设

围绕“科研——教研——课堂”这条主线,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实小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活动等, 活动不仅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还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据统计, 近5年来, 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说课比赛中获奖38人次, 参加各级各类的评课选优活动获奖62人次, 区级以上课件评比获奖19人次。

三、健全制度, 开辟教师成长渠道

1. 实施“青蓝工程”

黄桥实小把师德师艺的锤炼与每学期开展的“过三关, 创三杯”活动和学校青年教师定位培养工程结合起来, 与星级教师、先进教师的评比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选准苗子, 排出梯队, 重点扶持。经过努力, 学校已经拥有苏州市名校长1人, 名教师1人, 苏州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5名, 区级学术、学科带头人1 3人, 市 (区) 教学能手6人, 市 (区) 教坛新秀2人, 市、区评课选优一等奖获得者1 4人, 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正在涌现。

2. 师徒结对制度

学校每年根据教师具体情况, 都要在教师自主结合和选择搭配的形式上, 给年轻教师、某方面欠缺的后进教师举办隆重的师徒结对, 并且相应的下定责任目标, 做到权利与义务, 责任与目标的统一。

3. 星级教师评选制度

“是金子就让他闪光”。为使优秀教师在心理上、情感上得到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增强他们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信心、力量和职业责任感, 同时, 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学校每学期都要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星级教师评选活动”。坚持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 以此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四、活动为根, 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

多年来, 黄桥实小利用各种教师培养、培训活动, 搭建教师学习、实践、体验的平台, 为教师成长提供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

一是提出目标。每学期初, 学校都会在教师自己定位申报的基础上, 分层次提出各自的发展性目标, 然后培养对象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围绕目标, 学校尽力搭建平台, 敦促教师自主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是提供条件。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研讨的机会。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 外出教师学习回来后, 整理好一份学习笔记, 撰写好一份学习心得, 开展好一次专题报告会, 执教好一堂示范课, 辑录一段精彩的录像片, 把外出学习获得的全新信息内化吸收, 再直观深刻地反馈给全校的教师, 促使全校教师得到发展。

三是创设机会。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黄桥实小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活动、赴苏北结对学校的示讲、示教活动等, 以此让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展现自己的风采, 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锻炼, 让他们在感受认同的时候, 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

四是提供舞台。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级课题研究, 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让广大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 在激烈的竞赛中,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提炼, 丰富认识, 实现创新, 在广阔的教学舞台上展示自己。

五是重点指导。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群体的主要力量, 也是学校的希望。学校对青年教师实行“师徒结对制”, 让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一帮一”指导, 催促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六是体验成功。利用学校宣传栏、报刊杂志、电视媒体、家长会、各级现场活动等展示教师才华, 宣传教师事迹, 让教师在充分感受成功、感受被尊重、被重视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8

正如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规程中所说,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素质进行检查和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比赛既是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检阅, 也是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明确指引。

基于本次技能比赛规程, 从一名教师逐步成长的过程来看, 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由基础性技能和形成性技能构成。基础性技能是指, 体育教师经过自身锻炼和专业院校的培养所具备的个人体育专业技能, 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质量等等。这些技能在大学时期以及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期往往处于巅峰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呈现下降的态势。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持续、规律的锻炼, 才能延缓技能水平的下降。形成性技能是指, 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 经过自己的反思和学习不断积累并提高的教学技能。该类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积累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 包括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师教与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评价能力以及具备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等等。虽然, 其中一些教学技能在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经过了初步的培训, 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和完善, 如制订教学计划、评课等能力。基础性技能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 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形成性技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学习反思中逐步积累而成的, 反映出一名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和教学能力综合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两种教学技能互为补充, 缺一不可。

针对本次比赛规程的设置, 笔者认为, 可以适当加大形成性技能的评分分值比例, 基础性技能与形成性技能比例建议为4:6。原因有两个:一是形成性技能更能体现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反映出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二是加强形成性技能分值比例的导向, 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立足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那么, 具体分值如何分配呢?笔者建议:首先, 应降低自选项目的分值比例, 可由30%调整为20%。主要因为体育教师个人特长在大学期间或刚毕业那几年处于高峰期,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降低该项分值可以帮助更多不再年轻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国家层面的比赛中, 既扩大了参与教师的面, 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素质。其次, 提高规定项目的分值, 可由30%提高到40%, 并适当增加教师抽取的模拟上课内容。规程规定, 参赛教师要在个人自选项目外的9个项目中, 随机抽取一项, 再随机抽取内容进行模拟上课, 由于随机备选的内容过多, 共9大项27小项, 将会导致比赛的偶然性变大。既然要求体育教师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 那么就会有相对专的和不专的内容, 抽到自己擅长的, 驾轻就熟;抽到不擅长的, 只能暗呼运气不佳。笔者认为, 在全国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大赛上, 应通过比赛规程的设置尽量降低运气及偶然性的成分, 以确保每个教师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体现个人能力, 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保障比赛的相对公平。因此, 将基础性技能与形成性技能的分值比例由5:5调整为4:6, 可以使得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导向性更加明确, 对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了解也更加全面。

关注心灵成长科学教育学生 篇9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一种引导。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习,无论教师讲得再细、再透,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也是没有作用的。所以,教师要慢慢地引导学生,带领他们去体验知识转换的过程,让他们产生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教育不是神话,而是一种训练。如果教师以为讲过了,学生就会理解;练过了,学生就会掌握;强调过了,学生就会铭记,那么就是把教育简单化了。教育是一种训练,就像教师常讲的,包含听、说、读、写、算、练等环节。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去经历单一环节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包含听、说、读、写、算、练等各个环节的整个系统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明白,让他们学会。

教育不是宽容,而是一种规范。当学生们刚刚进入校园时,他们往往是幼稚无知的,贪玩任性的,没有约束不懂规矩的。此时,教师要明确地告诉他们:到学校来,要先学会遵守纪律、遵守规则,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在开始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学习生活,为未来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育不是学习,而是一种修炼。即使学生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无数的技能,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明白了是非正误,但还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修炼,要用学到的知识去看待社会,用正确的观念来指导自己,更要用自己的思想来修炼自己;要懂得尊重他人,懂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懂得看淡名利,懂得敬业奉献。学生要逐步锻炼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地处理问题,学会适当地调节自己。通过教育,让自己明白自己的职责,约束自己的行为,提炼自己的思想,得到锻炼,实现成长。

二、引导学生明确教育的目的

1.教育是为了获得知识。人类五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深邃的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我们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知识,要学习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技、语言等知识。所以,接受教育,首先是为了学习知识,以脱离愚昧,走向文明。

2.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通过教育能够学会体育运动,掌握各项运动技能,锻炼自己的体魄;学会手工制作,制作各种模型器具,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会吹拉弹唱,掌握各种艺术技能,能够展现美妙的世界和丰富的情感;学会劳动实践,能够从事各种工作活动,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学会交流沟通,能够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意图和愿望。所有这些技能,都能够通过教育习得。

3.教育是为了完善人格。从幼童走向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而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是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学会担当和负责,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学会关爱和帮助,支持和帮助家人、朋友、他人;学会奋斗和追求,提升我们的能力,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4.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通过教育,我们知道有关政策法规,学会依法守法;了解风俗人情,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熟悉社会运行的方式,学会适应社会的准则;理解社会生活方式,学会在社会中自我管理、自我照顾;了解各种社会现象,能够规避各种伤害和问题。通过教育,可以让我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5.教育是为了修炼自我。通过教育,我们学会思考,能够对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各种规定和制度,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思考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教育,让我们学会修炼,学会转变,学会提升。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科学规划学习活动的方法。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学生科学规划学习活动。包括:早上几点起床,是否进行早读,读多长时间?上课如何听讲,注意些什么?放学后先干什么?如何解决疑难问题?朗读背诵多长时间,谁来帮助检查?周末是否参加辅导学习,参加哪些科目?等等。只有有了科学的规划,才能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这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起点。

2.掌握预习复习的方法。上新课之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比如可以先阅读课文几遍,找找不懂的词语、问题,找找疑惑的关键点,梳理自己的思路,想想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道理。课后,还要养成复习的习惯。比如可以翻一下当天学习的课文,反思自己是否理解了主要内容,文章的要点是什么;可以看一下所做的笔记,是否写下了主要思路,是否记下了关键步骤和重点环节。周末时,也可以复习单元的学习内容,整理一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想想需要向谁请教,等等。学习之前有准备,学习之后有反思,则会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学习障碍。

3.掌握听讲思考的方法。上课要学会听,听出重难点、重要的步骤,听清教师的思路;学会讲,参与课堂活动时,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自己的观点,讲清自己的意图;学会思考,认真思考学习的内容,思考教师的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答案,思考自己疑惑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思考同学的问题并能够理清同学的思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让自己理解更深、思考更透、提问更准。

4.掌握正确的作业训练方法。作业训练要讲究方法:一般学生要确保基本任务正确,拓展任务能够探索;优秀学生要聚焦拓展任务,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困难学生要完成基本任务,拓展任务基本不参与。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先易后难,以保证做作业的速度,同时不影响心情;在作业的探究中,要注意运用新学的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换;在作业的订正中,要注意典型题目的整理,加强类似题目的归类和转换。作业的方法对路了,作业的正确率就高了,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就得到保证了。

5.掌握交流实践的方法。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由地交流表达,与同学交流,交流学习生活的感受,交流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与老师交流,交流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交流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与家长交流,交流生活中的迷惑和问题,交流成长中的感受和体验;与他人交流,交流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交流人生路途上的得失成败。教育更要让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劳动实践,能够打扫自己的教室、校园,能够做简单的家务;学会社会生活实践,能够到菜市场买菜,到超市购物,去网上选择旅游的景点、酒店、饭店,等等。教育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照顾自己、学会合作的过程。

四、提供给学生多样的生活实践

一要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其中。除了固定的三节体育课的学习外,学校要做好体锻课的设计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锻炼活动;要选配好有专业基础的教师,能给予学生技术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足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开展对子、小组、班级等形式的竞赛,以此提升活动效率,促进学生课外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进校园的体育锻炼氛围。总之,要通过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品质,使其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

二要提供丰富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其中。除了课堂的美术、音乐学习外,关键要抓好艺术类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要根据地区特色,挖掘适合学生的艺术项目;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相关的艺术项目;要整合地区资源的优势,助推学校艺术活动的实施;要充分运用政策的优势,借助上级平台的力量,提升学校的艺术项目。要注重普及层面的学习和锻炼,在课程计划的整体建设中予以落实,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学生自愿申报,选择部分优秀学生,给其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比赛,使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锻炼,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总之,要让艺术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精彩。

三要提供丰富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尽享科技创新的魅力。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后,学生需要参与和体验各种科技活动。航模、空模等制作活动,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实现在水面上航行、在蓝天上飞翔的理想。机器人编程与设计,往往是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想象能力的,让机器人动起来是学生们的梦想。计算机程序设计,将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学生们可以通过程序设计,实现各种创意。赛车活动,更是学生们感到快乐的游戏,他们在疾驰的道路上感受速度的魅力,感受驾驭科技的快乐。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走进科学、感受科学、创造科学。

四要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劳动。学生要自己打扫校园,维护校园的整洁是每个学生的职责;学会自己管理午餐,帮助同学分餐,餐后打扫卫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各种家务劳动,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自己收拾,每个学生都要做自己的主人,等等。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学会各种劳动技能;在劳动中磨练,学会自我管理;在劳动中成长,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要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中。通过结对共建的方式,学校可以和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大学共建,让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实验室,感受大学的人文魅力和科学氛围;与银行共建,让学生了解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逐步培养理财的意识;与军队共建,让学生走进军营,接受战士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严明的组织纪律,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最终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现健康成长。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

一是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学业质量是办学情况的重要指标,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应该把同类型学校的学业质量进行比较,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第,比如优秀、良好、合格,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学业质量等第进行考核奖励。学校要淡化过于讲究分数、过于在一分半分之间的比较,如此可以让教师有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

二是建立科学的健康体质评价标准。体质健康反映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体育锻炼反映的是学生的活动情况,体育技能反映的是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因此,应该把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锻炼、体育技能学习三者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比值实现整合。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下结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日常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三是建立科学的健康心理评价标准。中小学生要心理健康、阳光,对此,学校必须要有健康心理评价标准。学校要细化具体的评价项目,如:与同学合群,乐于与人交流;性格开朗,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待社会现象;自信勇敢,能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且愿意展现自己;自我调适放松,能够参与各种休闲活动,适当放松自己,不紧张焦虑;顽强不屈,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畏惧、不放弃,等等。学校要用系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是建立个性特长评价标准。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意识,在教育中推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校可以设置各种特长评价标准,如:“运动小达人”,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己,每分钟跳绳的数量,每次垫球的数量,会展示自选的体育项目(如轮滑、篮球、武术、花样跳绳);“艺术小达人”,能够参加才艺展示活动,会弹琴、演唱、表演、绘画、写字等;“制作小达人”,能够制作各种物品,参加市区校级展示活动,等等。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信心。

五是建立社会适应评价标准。学校还要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生社会适应评价标准。如:能否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请求他人来帮助自己;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学习、作业、休息安排有序;能否与教师有效交流,反映自己的想法,寻求教师的帮助;能否自己独立上学,自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能否自己管理好学习生活,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等等。作为教育,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上一篇:内生技术进步下一篇:旅游职业教育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