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精选7篇)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 篇1
近年来, 小学生死亡率明显上升, 意外死亡的事件常见诸报端。父母唠叨了几句, 老师批评了几句……便负气离家、离校, 更甚者跳楼自杀, 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在惋惜之余, 不禁思考: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如同一层薄薄的“蛋壳”那样不堪一击呢?
在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笔者对小学生“蛋壳”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下面简要谈一下小学生“蛋壳”心理的成因, 并就“蛋壳”如何加“钙”谈几点对策。
一、造成“蛋壳心理”的成因
(一) 家庭教育的“温室效应”
现在的孩子大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超级温暖的家庭让他们安稳地躲避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羽翼下, 不用担心外面是寒风刺骨还是电闪雷鸣。任何时候, 任何事情, 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只要提要求, 就必定会有人立刻“满足”。在这种父母的溺爱式的保护中, 孩子们的“翅膀”越来越软弱, 单纯的心灵外裹着一层易碎的蛋壳, 于是孩子成了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的“宝贵物种”, 一旦遇见一些挫折, 甚至不如意的事情, 难免就会想不开了。
(二) 学校教育的“高帽后遗症”
近年来, 我们所谓的“鼓励教育”“表扬教育”, 似乎把教师和家长引进了一个误区, 似乎教育孩子, 不管场合, 不管对错, 不管是非, 鼓励表扬就是唯一的绝招, 唯有鼓励表扬才是上上之策。反之, 不管孩子有理还是无理, 一旦批评, 我们就“罪大恶极”。
老师们也担心自己的批评教育被戴上变相体罚的“高帽”, 于是完全抛弃了“批评教育”的理念, 在“唯生皆优”的理念中, 学生心理“蛋壳”的“钙质”不断流失, 愈发脆弱。于是, 我们面对再调皮捣蛋的孩子, 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他身上的优点, 甚至对他“不起眼”的优点也要大肆夸奖一番, 以让孩子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可这种“戴高帽”却会让孩子脱离实际而“飘飘然”起来。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赞扬他, 鼓励他有自信, 这是对的, 但是不能过度。否则,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 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
二、应对“蛋壳心理”的策略
(一) 体验中成长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学生只有脱离温室, 经历一下风吹雨打, 品尝一下酸甜苦辣, 心理的营养供需才会健全, 心理的“蛋壳”才会愈发坚固。
寒假期间, 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小岗位每日体验”活动, 如:“家庭收支我统计”“这周我买菜”“早餐营养师”“我陪爸爸去上班”……要求每位学生在家里找一个体验岗位并及时记录下自己体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花钱大手大脚的王同学在跟随妈妈卖了一天的水果后, 在岗位记录中这样写道:“……哎, 原来我的零花钱是妈妈如此辛辛苦苦得来的, 我真是太不懂事了……”还有些同学在做了几天早餐、整理了一天的家务、买了几天的菜后, 个个感受颇多, 收获丰富。这种真实的体验活动, 学生不仅乐于尝试,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 有了切身的感受, 在体悟中慢慢懂事, 逐渐长大, 明白了责任与担当……
(二) 批评中坚强
古人曾云:“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引用古人的话不是说必须让学生经受痛苦的折磨, 方能达到锻炼坚忍不拔毅力的目的。但恰到好处的批评教育却能达到“苦其心志”的教育意义, 让学生明白犯错就要为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只有品尝过学习与生活中的苦与乐、挫折与失败、委屈与痛苦, 才会变得坚强起来。但批评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并做到适度。
每个班总有这样的女孩:在家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在校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习以为常的表扬, 逐渐造就了这些女孩娇纵跋扈的个性, 如果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或心情沮丧, 甚至认为老师、同学都对她有偏见。对待这样个性的学生, 我们老师要常找她们谈话, 在肯定成绩和能力之余, 也要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 她才会明白人生总是有得有失, 而困难、挫折与逆境正是磨砺意志、坚定信念的基石。
(三) 成功中自信
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心理敏感, 自尊心强, 承受能力差, 更易成为自卑心理的牺牲品。过度的自卑, 往往沉默寡言, 精神萎靡, 学习落后, 稍微受点外界刺激很容易走上轻生之路。品尝成功的喜悦, 无疑是增强自信心, 消除自卑感的最佳方法。学生只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才会领略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才会懂得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赵同学是笔者班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男孩, 成绩较差, 课堂上也很少发言, 经常看到的是他深埋的头颅和灰暗的眼神。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中, 笔者鼓励他参加了跳远和跳高比赛, 谁能想到“名不见经传”的他收获了一个第一、一个第二的佳绩, 最后全班也获得了年级组的第一名。笔者抓住这个教育契机, 告诉全班同学:正是凭借赵同学的努力, 才让我们班获得了这么好的成绩。那么, 代表咱班到主席台领奖的光荣使命, 就让赵同学去完成。从当时他满眶的泪水中, 笔者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一定会慢慢昂起他曾经深埋的头颅。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为学生, 尤其是自卑感较重的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 让他们有一个能显示自己才能的天地, 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变得自信起来, 活泼开朗起来。
总之, 如果要让学生脆弱的心理“蛋壳”不断加“钙”, 变得成熟、坚强、自信, 必须从学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进行培养、锻炼, 让他们适时地独自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方能成长为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
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2
一、弄清问题原因, 对症下药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与父母、师长同学难以沟通, 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使他们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笔者教过的一个班, 有一名叫小莹的学生趁学校放学教室无人时, 弄乱班里的桌椅, 把同学的书扔了一地, 还把垃圾丢了满教室, 笔者没有简单地指责她“破坏班集体”, 而是与之交流, 并通过调查了解情况, 结果发现她是因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 觉得父母不爱她, 教师不理解他, 也没有同伴与之玩耍。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暗中对几名班级小干部做工作, 让他们带领班里的同学主动和这位同学交朋友。笔者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日常生活中笔者常常和他谈起与人交流的艺术以及重要性。半年之后, 这位同学不但性格开朗了许多, 学会了与人交流, 有了要好的小伙伴, 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地提高。
二、做到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在班级中创设和谐、民主、健康的心理氛围,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笔者时常注意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为了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 笔者注意做到师生真诚相对, 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 真诚是最重要的, 要做到能理解别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班主任, 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 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成年人渴望理解, 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没有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 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放下架子,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用真诚换真诚,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 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教育家诺乐特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 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 他将学会含羞;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里, 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里, 他将学会爱这个世界……”从中可以看出, 消极责备可以使人落后、消沉压抑、精神不振。因此, 笔者十分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让班级的舆论氛围积极进取、文明向上。长此以往, 不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抓住教育时机, 促进学生发展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 就是要求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问题行为发生时, 班主任要迅速作出反应, 遏制不良行为对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而对于学生本人, 要根据其自身特点,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例如, 当性格内向, 情感细腻的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最好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 因为这样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产生抵触情绪, 降低教育的效果, 而应该私下里指出他们的错误, 帮助其改进。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积极和家长配合, 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 性格差异很大, 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作为班主任, 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家长沟通, 使他们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让他们尽量为孩子创造民主、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名女学生李铭。有一次笔者布置的作文让同学们写自己感到最美好的东西。她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生活中只有憎恨、恐惧, 常常被噩梦吓醒。这不应该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说的话啊!于是我和她私下交谈, 了解到是因为父亲酗酒, 常常深夜喝地醉醺醺的回家, 回来后就打骂妻子和孩子。了解到这个情况后, 我告诉李铭:生活中有许多爱, 老师爱她, 同学爱她, 这也是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东西。笔者还启发她想一想父亲清醒的时候是不是很爱她。那些伤害她和母亲的行为是失去理智时做的, 要学会忘却。笔者还在生活、学习上处处给这个女孩以关爱, 让她感受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笔者还单独找来李铭的爸爸, 把孩子的作文给他看。看得出, 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并且答应以后尽量不喝酒。同时笔者推荐给他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笔者还和她妈妈经常联系,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历程。通过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灿烂的笑容终于重新荡漾在了孩子可爱的脸上。李铭的妈妈还高兴地告诉笔者, 李铭的爸爸不再酗酒了, 他们一家现在很幸福。对一个班主任来说, 这可是对自己付出最好的回报啊!
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3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1. 教师要倾情投入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 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 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 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 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活动中, 我坚持这一原则, 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 面带笑容, 倾情参与活动中, 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
2. 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最喜欢的课是心理活动课, 在这节课上, 我们可以各抒己见, 大胆地说出我们的心理话……”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 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二、贴近实际, 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 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 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 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1. 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
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 以选择恰当的内容, 进行精心的设计。
当代的小学生, 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在家庭处于特殊地位, 长辈的呵护、父母溺爱, 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最关注什么, 他们最困惑什么, 他们最需要辅导老师帮助什么, 老师要心中有数。
2、活动形式多样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 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 我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 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三、重在感悟, 实际运用
1. 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 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育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活动中, 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 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 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 你会怎么想?”等问题, 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 有感而发, 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心灵顿悟, 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 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 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 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 延伸课外, 实际运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 并对学生进行辅导, 目的并不仅仅满足活动课上学生的心理要求, 它应该贯穿学生的始终, 让学生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应延伸课外, 指导行为。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强, 对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铭刻在心,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反映出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 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小学生中开展以心理活动课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
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密切关注
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
第一, 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一般来讲,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伤害别人;支配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的孩子, 被动和胆怯;娇宠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了任性;专制中长大的孩子, 他喜欢反抗。第二, 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同宿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娇宠者, 各自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 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第三, 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 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 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第四, 性行为问题。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 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五, 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滞后, 往往一心要找很理想的工作岗位, 如果单位与理想岗位差距大, 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第六, 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都会对那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表现状态
心理危机表现状态。 (1) 有强烈的孤寂感, 同时又存在互相矛盾的另一种心理, 喜欢独居, 缺乏归属感。 (2) 很容易流露出挫折和失望心态, 失落感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丧失兴趣。 (3) 有自责、自卑心理, 经常为良心的折磨而烦恼。 (4) 人际关系不好, 很内向, 缺乏与身边的人正常交流的能力。比如说轻生的心理危机。如语言方面预兆。当事人会把想死的念头跟周围的人用语言表达和诉说或者在信件、绘画和乱涂乱画中的只言片字中表现出来, 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说或者谨慎地暗示。此外还存在情绪预兆。如果他们情绪突然变得不稳定, 甚至非常奇怪, 感觉变了个人似的, 就要对他们仔细观察。另外, 还存在着一种行为预兆。比如没有任何理由地赠送礼物或把平时好友送的礼物还给好友、突然收拾东西向关系亲密的人道谢、无故缺课甚至出走、自残等。身体预兆。
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一是建立任课教师摸底制度。我院大一每个班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每个科任老师在开展大学生一年的心理健康这个项目时除了给学生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外, 可以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的自我分析报告。从学生交上去的分析报告中可以发现各班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 通过一对一的谈心、交流、疏导等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解除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批对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各班心理辅导员及学生会主要干部、社团负责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三是公布应急求助信息。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网络专题咨询等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了解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有何表现, 如何进行干预, 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校医院急救电话、辅导员电话等。四是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对自伤、自杀 (或自杀倾向) 者立即送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 并报告上级负责人。由当事人亲近的人员或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心理救护, 稳定和疏导情绪;帮助危机当事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向危机当事人提供应对机制并与其共同制定缓解危机的行动步骤, 注意危机后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康复工作, 防止意外再次发生。六是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营建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 让心理有危机的学生, 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二能逐步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所言、所思、所想、所做协调) ;三能逐步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而不卑下, 自尊自重) ;四能逐步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 ;五能逐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六能逐步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七能逐步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当然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 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 仅仅依靠某个部门———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 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
四、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1. 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
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困难、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说是逢时俱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 我们应该承认它, 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 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 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意义上看, 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条件, 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而危机能激发潜能, 并能够发挥到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2. 争取社会支持。
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应该努力争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家庭的亲情和朋友、邻居的友情, 拓展的网络包括同伴、同乡、同学、团体等。想要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 建议他们一是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 也要对他人负责;二是对人不苛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比自己弱的人, 要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 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 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 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3. 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是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 有适度的自信, 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地认知评估, 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 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 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那么怎样才能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成功可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 从而提高自信心。不仅如此, 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的良药。
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理 篇5
卡耐基在《成功学教程》中讲述:
目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中, 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会精神崩溃, 而大部分都是因为忧虑和感情冲突而引起的。
著名的梅奥兄弟宣布, 我们有一半以上的病床上, 躺着患有神经病的人。
现在活着的美国人中, 每20人就有1人在某一段时期得过精神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大约有三十几万美国人死在战场上, 可是在同一段时间里, 心脏病却杀死了200万平民———其中100万人的心脏病是由于忧虑和过度紧张的生活引起的。
孩子更是脆弱的。
某一年, 某县级市一位中学生服农药自杀。一位小学生因为没有做完暑假作业而跳楼自杀。一位住校的中学生因为紧张而梦游。某校高三学生集体服用精神药物“百忧解”。一位中学生已经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于一身……
从教近二十年来, 我有机会接触到十多位特殊的学生, 以下是我的四篇随笔:
何小明, 五年级男生。俊秀高大, 但总驼着背, 从不敢正眼看人。聪明, 可学习比较马虎。当着老师的面乖巧懂事, 平时却总打人, 班里的男生差不多都被他打过。因此攻击性成了这个班男生的共同特点。我通过几次用心的接触, 何小明对我敞开了心扉。原来他家里还有个哥哥, 哥哥人见人爱, 文静懂事, 父母的爱就偏向了哥哥。相反, 总是用批评、打骂的方式教育小明, 这引起了孩子的反抗心理, 同时, 也形成了他对周围人的攻击心理。我先跟他的任课老师谈话, 大家达成共识。然后和孩子的母亲谈话, 我相信每个母亲都应该爱自己的孩子的。结果母亲落泪了, 他也在担心孩子这样下去的后果不堪设想。后来, 我看到了一篇小明剖析自己内心的日记, 他已经由担心开始醒悟, 我有些放心了。六年级开学一个月后, 我询问他在班上有没有打人, 他和同学都说没有。一个班级终于安宁了。
姚亮, 四年级男生。父母离异, 跟爷爷奶奶生活。不肯做作业, 总捣乱课堂纪律。班主任生病时我去代了一星期课。第一眼看到他的衣服极脏, 我摸摸他的脑袋说好孩子要穿着整洁些。第二天他真的穿上了干净衣服。一星期的语文课上他从不影响别人, 但总是吮吸着大拇指, 这个动作告诉我他很紧张, 缺少安全感。由于在两个校区不方便, 接下去我没有给予他更多的关注。下学期开学后, 我听说他有了很坏的改变。经常想出校门, 还骂门卫老奶奶。一天下午, 我把他请到了我的校长室。我走近他, 只见他双手握拳紧缩在胸前, 一副拳击姿势, 龇牙咧嘴, 探着下巴, 斜着脑袋和眼睛。我知道他的紧张程度升级了。我心里也一阵紧张, 紧跟着是一种后悔和心痛。我帮他翻好衣领吗, 紧紧地温暖地握着他的小手。他开始愿意回答我的问题, 但都只有两个字, 我拉着他的手、搂着他的肩, 在校园里到处走走。一路上, 我在不断消除他的戒备心理, 我突然摸着他的小脸望着他的眼睛说:“老师是火眼金睛, 看得出你的内心, 你是一个好孩子, 可是你过得不开心, 所以在故意扮演一个坏孩子, 让大家跟你一样不开心。我说得对吗?”孩子睁大了眼睛点点头, 接着他的小手渐渐变得柔软了, 乖乖地跟着我去向门卫老奶奶道歉, 并说以后再也不骂人了吗, 老奶奶感动得抹眼泪。
夏子凡, 四年级女生。一天早晨七点到校, 告诉同桌胸闷后哭着跑出了学校。老师、家长一起四处寻找。后来在尚湖边上找到了独自在哭泣的她。原来小子凡捡到了六十元钱, 没有交给老师, 而交给了妈妈, 并告诉妈妈这是学校发给他的奖学金。妈妈将信将疑, 说要到学校问问老师。从那一天起, 上课也不再积极发言, 脸上的血色也没有了。事后, 我先找孩子的父母谈话, 原来这是个领养的孩子, 并商量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阴影的办法。接着我找孩子谈话, 告诉她:“老师相信你是个好孩子, 你对妈妈撒谎也是希望自己是个好孩子, 别害怕,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只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孩子和父母商量后, 把六十元钱捐给了学校爱心基金会。孩子的心病终于消除了。
邓力, 四年级男生。想象力特丰富, 作文总有创新思维。但上课经常分神, 作业喜欢拖拖拉拉。情绪容易低落。不跟男生玩在一起, 相反总去捣乱女生们的游戏。因此, 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我跟孩子的父母进行了交流。原来孩子一二年级时不是这样的。学习退步起源于二年级时一次被老师冤枉的事件, 他又不敢去解释, 这事在孩子的心头压抑了整整两年之久, 结果把孩子给憋坏了。有点女生腔是因为她妈妈太溺爱, 经常带他出入美容院、美发厅等。
我们从以上四个小例子可以看出, 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性格因素。
孩子是脆弱的。孩子的生命之树还经不起风雨的摧残。童年时代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摧残, 可能会使一些生命之树夭折, 而大部分的生命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这童年的阴影。
作者建议:
1.仔细观察你的每一个学生, 像父母、朋友一样地去察言观色。这样你就能随时发现孩子的喜怒哀乐, 随时与他们沟通交流, 让心与心亲密接触。
2.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孩子和家长进行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并能做简单的心理疏导。
3.鼓励孩子写心理日记, 宣泄垃圾情绪, 并争取老师和家长的及时帮助。
试论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6
一、给予学生足够的爱
学生刚被送到幼儿园时, 是第一次长期离开妈妈身边, 会有孤单和恐惧的心理, 因此会对教师非常依赖, 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所以, 教师代替妈妈给孩子母爱, 那孩子一定会特别安心, 更加愿意来幼儿园, 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幼儿园, 教师和孩子共同玩耍是孩子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 他们感觉老师就是妈妈, 如果老师再赞美几句:“你很帅”“你很漂亮”, 他们会一脸的骄傲。
二、给予学生出错的机会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是逐步加深的, 当然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出错也是很正常的。儿童有些奇怪的想法和理解往往不容易被理解, 但是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上往往是很正常的。由于学生心理与成人心理不同, 因此儿童允许出现错误, 教师不能因让儿童尽快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一直逼问, 正所谓物极必反, 这样做反而会让儿童有所恐惧, 在回答问题时只说老师告诉的答案, 长期下去, 儿童会认为只有老师告诉的是正确的, 甚至会对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有所怀疑, 严重影响了儿童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 同时对儿童自我探索与创新力的培养都没有益处, 甚至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教师要尊重儿童, 允许儿童出现错误, 逐步引导儿童通过生活实践来寻找到正确答案。儿童的年龄比较小, 有探究欲望, 喜欢玩积木。有一次, 班里球状的积木坏了, 当时我确实生气了, 打算去批评孩子。但刚好看到小B将球摔开了, 我就过去询问小B为什么要将球摔坏, 这是不爱惜玩具的表现。小B回答说:“老师, 我是想看一下球里面放的什么?”我没有训斥他, 而是和他一起把球粘好, 并告诉他要知道球里有没有东西, 听听有没有声音就行。这样不仅满足了儿童的探索欲望, 而且不会对儿童心理造成负担。儿童只有在健康安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成长。
三、尊重学生的观点
儿童心理成长要想确保健康, 就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 这同时也是儿童人格健康成长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犯了错误, 被老师严厉批评, 学生就会闷闷不乐很久;而被老师指出错误, 但轻描淡写的处理就会让学生很快恢复愉悦的情绪, 而且知道尽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儿童看待事物的角度、思考方式和成人相比都有所差异,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儿童各种的做法, 尽可能地营造舒适愉快的环境, 同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有安全感, 相信学生会有更积极的探究欲望。特别是学生提出独到见解时, 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答案, 并找出导致学生这样想的来源。如我班最近开展“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时, 学生对动物的尾巴十分感兴趣, 都异常兴奋地争论着有关动物尾巴的秘密。很多学生都问为什么动物要有尾巴, 而人没有。有的学生说有尾巴是为了好看, 有的学生说有尾巴可以跑得快, 还有的说有尾巴可以保暖, 答案多种多样。学生的答案都非常的有价值。我回家查了资料后, 第二天告诉学生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 并且请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儿童的能力强弱与否, 都会对此有强烈的兴趣, 并在兴趣的引导下有更多的新发现。即使儿童有些想法是错误的, 与常规不符合, 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想法, 正确对待儿童想法和问题。同时, 教师要以儿童看问题的角度与儿童一起思考, 使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找到正确答案。
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首先, 教师要确保自身心理健康。实际上, 教师的心情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教师心情不好, 对待学生会很凶;教师心情好, 对待学生会非常和善。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如果学生整天看着老师板着脸, 学生能快乐地游戏吗?那种感受该有多么难过, 多么无奈。因此, 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热情的态度会使儿童快乐地学习, 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 大自然是学生最喜欢的天然乐园, 让学生到户外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 学生的心情肯定会更好。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使他们在舒心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做好家园合作
学生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 有一些是由于紧张的家庭关系所造成的。因此, 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如果发现学生有不正常行为, 要尽快联系家长, 尽快找出起因, 共同努力, 想出最佳方案, 慢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并非难事, 教师与家长只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从多个角度关注学生, 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得到满足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刁建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内蒙古教育, 2012 (03) .
[2]翟媛媛.社会性发展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 2011 (01) .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7
实际上, 学习成绩的优劣与道德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道德品质往往也很好, 有时是老师在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他们的道德品质不好。因此, 他们在道德品质特别是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常常被班主任忽略。就拿我任九年级 (2) 班班主任时发生的一件事说起。九 (2) 班有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又是学习委员和英语学科代表, 甚至不允许自己在任何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可是就在临近中考的前两个月, 这名学生居然连续不断地破坏公物, 还被我逮着正着……事后, 我与学校领导联系, 采取正确的手段处理这件事, 一点也没有影响到这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件不该发生事发生以后, 引起了我的关注, 通过多渠道的调查、研究, 面临日益迫近的中考, 我们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前途产生焦虑, 心理健康方面80%的学生存在问题, 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到学生中考的正常发挥, 决定着学生的命运, 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有些学生认为:如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 或是与自己制定的目标尚有距离, 就会产生焦虑, 坐不住, 学不成, 心情沉闷压抑, 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学习上非常自负, 认为自己水平能力很高, 自我感觉良好, 但眼高手低, 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殊不知自己是“半瓶子醋”, 平时学习, 浮躁懒惰, 不深入, 不系统, 浅尝辄止。考试时, 粗心马虎, 不认真, 不仔细, 一塌糊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 失去学习兴趣, 对自己失去信心, 或者自我封闭, 抑郁孤僻, 或者自我放纵, 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方面, 荒废学业。更有甚者, 自我封闭的学生可能会形成抑郁症, 自我放纵的学生可能形成小团体, 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任何看似偶然的事情, 都有它的必然性, 许多现象都蕴含着内在的规律, 面对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简单地处理, 而是要透过现象去寻找内在规律。从面对一个个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发现普遍性,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连续召开几次学生和各科任教师座谈会, 同时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家访, 得出结论, 印证各类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观点。
二是重新思考严格的行为规范与学生个性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如何统一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汇报, 得到领导的建议、鼓励和支持后, 从心理疏导开始切入。
三是在体育活动处挂起一排沙袋, 让喜欢拳击的学生一试身手, 还可以让存在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发泄场所, 作为学生心理疏导的一种手段。
四是认真听起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五是请心理教师开办讲座和心理咨询;生活教师加大生活管理中的教育质量;各班班主任增加感情投入, 并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学生会和团委精心设计的“周末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相关中学生电视观察人生, 体味生活。
之后, 我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曾经给学生解决了不少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近几年的工作表明, 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生和心理素质,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的广泛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直至成功的顽强的拼搏、奋斗精神, 这对于学生的一生是最为可贵的。现对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浅显讲几点:
一是了解学生个性。学生个性差异普遍存在的, 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扬长避短。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才能因材施教, 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小档案, 通过科学评价方法, 反映学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已经发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预测学生在未来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心理活动行为, 从而使班主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点及基本规律, 真正地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在和本班学生加深了解、统一认识过程中, 要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从而增强影响力, 吸引学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是班集体辅导, 塑造优良的个性品质。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 是推动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客观力量,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有利环境。如:选拔班干部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加上工作能力, 具有榜样和表率作用;塑造班风时, 还要考虑通过班风是否塑造学生的现代人格的功效;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心理辅导时, 要采用感情投资,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推荐阅读: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演讲稿09-02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05-24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11-09
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11-17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11-20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09-16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10-07
关注学生的数学幸福感07-02
关注高校学生的性教育10-12
关注问题学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