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2024-06-24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通用9篇)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篇1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宝洁公司发现“帮宝适”产品的销售量很稳定,但是从零售商到分销商的订单波动很大,从分销商到制造商的订单波动更惊人。人们称这种订单从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为“牛鞭效应”。随后,大量学者对“牛鞭效应”进行研究。Lee H L等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解决“牛鞭效应”的基本方法——在供应链企业间加强信息共享。供应链的优化的关键,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其中有两大类信息共享问题对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影响特别突出,一是关于量的信息;二是关于产品组合的信息。

一、供应链环境下信息共享的价值分析

根据供应链中合作企业间信息的流动方向,可大致将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分为两类:一是从原料供应商到制造商、零售商以及顾客的纵向供应链信息共享;二是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

(1)供应链中的纵向信息共享。传统上,上下游的企业之间是一种以“价格谈判”为核心的竞争关系,是“推”战略,而不是“拉”战略,缺乏一致的消费者导向战略。信息共享使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消费者响应,提高整体绩效。

(1)零售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交互。零售商能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及时全面进行信息相互传递并据此作出市场预测。

(2)销售商与制造商共享信息。能够避免供货短缺时因上下游博弈而产生的虚假需求、制造商超量存货,和因制造商增加生产能力或赶工引起的成本增加。也能让销售商保持适度库存,在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节省成本。斯坦福大学曾经对食品和消费品行业的100家生产商和100家零售商做过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信息共享越大,其盈利能力越强。

(3)供应商与制造商实现信息共享。供应商掌握了制造商的生产进度安排和库存控制,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长、短期生产计划和供货计划。根据制造商的库存水平变化及时准确地安排送货,既节约了制造商的订单发出成本,又使得两者的原料库存降低。

(2)供应链中的横向信息共享。供应链中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有着利益冲突,使得一些企业不愿公开信息,从而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实际上,同行企业间合理共享信息可以做到“双赢”。

(1)同一个企业的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一个生产性企业生产一种产品一般需要多种原材料,原材料供应分属不同的供应商。因不同供应商的供货时间、运输方式等的不同,原材料供应有早有晚。这样就增加了制造商的库存成本,因储存而带来价值衰减;同时有些供应商怕耽误生产,而采用空运等高成本的运输方式。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节约成本,增大供应链上的利润空间。

(2)生产同类或功能替代性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该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生产、技术、销售信息。共享生产信息,可以将自己的某些业务外包或是接受同行企业的转包业务,减少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而带来的损失。同行企业之间通过共享信息,加强合作,能共同抵御外来大型竞争企业的冲击,降低了风险,共存共赢,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3)生产互补性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于生产或销售该类产品的企业,信息共享,主要是对客户信息的共享,能给供应链带来良好影响。一方面,可以扩大本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客户来源,提高销售额,增大了本身和供应链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了有用产品信息,节约了顾客的成本,使得整个供应链趋于优化。

二、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模式

信息共享模式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种:

1. 点对点的直联共享模式

该模式指供应链合作伙伴间通过自身内部信息系统,利用专有网络互传信息。信息从提供方到需求方,不需经由数据转换或储存中心,信息的提供和获取是多对多关系,通常直接用EDI专线连接。

数据传输速度快,运行稳定是它的优点;但假设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数量较多(n个),则该模式需要构架n×(n-1)/2条EDI专线,成本费用太高,并且专用性程度也太高。

2. 基于Internet的互联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对外延伸,企业A、B、C分别建立了外部共享数据库A′、B′、C′,然后选择相关信息经加工后存放其中,合作伙伴通过Internet只能从A′、B′、C′中获取加工过的信息,无法触及第一手数据。共享信息通过Intranet从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发送到位于防火墙外的共享数据库中,合作企业以WEB方式,进入该外部共享数据库。

当供应链中节点企业较多,有n个,单个企业要获取其他企业的共享信息需访问n-1个企业的外部数据库。因此,进行共享数据的访问是一件很繁琐的工作。

3. 基于信息中心的集中管理模式

该模式就是将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集中在一个信息中心的公共数据库中,各企业根据权限对其进行操作,完成与多个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

信息中心可以由第三方信息企业提供,为了向节点企业提供增值的信息服务,它还要主动地从外部去收集、加工相关信息,从而有人为介入共享信息处理的过程。另外,第三方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只是合作关系,一旦合作中止,信息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对第三方企业的信用要求很高。

以专用的信息平台系统取代第三方信息企业,则节点企业内部信息和信息平台数据库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平台服务商只对平台运行进行维护或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新功能模块,不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共享信息的种类、标准等都由链上节点企业商定,信息共享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信息平台模式对企业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较高。

三、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

供应链中围绕链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得到的利益与参与信息共享付出的成本并不一致,从而使一些企业失去参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遵循利益引导的思想来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以价格为核心的激励措施

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上游企业的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因此,上游企业可以给予参与信息共享的下游企业较低的产品转移价格,这样下游企业可以从信息共享中获利,进而影响它的行为。以及用批量折扣的方式吸引下游参与信息共享;还有,可以允许下游成员以低于批发价的返销价格将超过需求的产品退给上游企业。

2. 缩短零售商的前置期

与零售商信息共享时,除采用价格折扣等策略外,还可缩短零售商的前置期。尽管缩短前置期会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下降,也会影响制造商的库存费用和缺货损失费用,但就供应链整体来看,这有利于降低整体的库存水平,也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双赢。

3. 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

对有利益冲突的节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是无法也不应当改变这种竞争关系的。因此,供应链应该制定一定的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据此对所有上游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保证上游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此外,公平竞争的环境还可以保证消费者,包括最终消费者和中间厂商的利益不受垄断企业的损害。

4. 提高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被指定用途或已经发生的支出。当一方做违约决策时,它就会衡量合作终止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与违约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对合作业务所需固定资产共同投资、共同进行研发等来提高沉没成本。

5. 建立利益再分配机制

信息共享使链中成员的效益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但一般情况下供应链的绩效会有所提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利益再分配,势必会影响信息共享的程度,因为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

6.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对不合作的节点企业,供应链管理还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但这种强硬式策略需要以善意、宽容和简单为原则,在反复沟通中进行并防止盟主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过分要求。

摘要:信息共享是成功的供应链集成的关键。本文对供应链信息共享进行了价值分析,探讨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共享的模式以及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模式,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1]Lee H L.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

[2]波里尔·C,鲍尔·J.电子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社,2002.78-86.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5-130.

[4]梁静,蔡淑琴,汤云飞.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及其共享模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4).

[5]王伟,陈国华,沈克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2005,6:63-65.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篇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处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环境中,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越来越挑剔,这就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柔性去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必须善于利用外部的资源,即企业的资源管理应从内部转向外部,而供应链管理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管理手段之一。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其他企业完成,即所谓的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解决企业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1.业务外包的内涵

业务外包,指企业基于契约,将一些非核心的、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仅专注于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上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如果这又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这种活动不至于与客户分开,那么可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最专业的公司去做。供应链环境下的资源配置决策是一个增值的决策过程,如果企业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比自制更高价值的资源,那么则应该选择业务外包。2.企业业务外包的优势及缺点 2.1.业务外包的优势 2.1.1利于企业分担风险

今天的企业所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经营环境,如果所有的业务都由自己来完成的话,企业不可避免的增加厂房、专用设备等的投入,这样一来,企业的柔性将比较差,因而风险将大大增加。而通过业务外包,将非核心、或不善长的业务外包给其他专家级企业去做,就可以将风险与其他企业共同承担,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柔性。2.1.2利于节约资金成本

与本企业相比,外包企业是从事某项业务的专业公司,那么它会同时为多家企业做相同的业务,这样可以比本企业自己做的成本低。在技术和经验上,外包企业也往往具有优势。有着多年从事某种工作经验的外包公司,无论是在生产时间上,还是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计划。并且,企业通过实施业务外包,还可以节省在设施、人员和技术上面的开支,节省了资金成本。2.1.3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业务外包,各个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避免因重复投资或由于承担不善长的业务而使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社会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2.2业务外包的缺点

(1)当外包业务不在受到公司控制时就失去了灵活性当外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使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做出改变。

(2)由于企业文化理念和供应商存在一定差异,在服务和质量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即能否得到顾客的满意,虽然在外包是双方会签订一系列合同条款但在实际运作中明确每一方的义务是较难实现的。因此会影响到企业形象。

(3)在外包过程中企业既不能对供应商管控过于严格这会导致打击其对工作的积极性,也不能过于放宽条件影响到外包质量,所以双方的协调沟通十分重

要这是导致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企业在业务外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为例

3.1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管理的现状

在中国饮料市场中主要公司中,汇源公司可谓是首屈一指。自1992年成立以来,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一直致力凭借专业的技术实力,和阳光健康的公司理念,为消费者呈现优质产品。汇源公司每年可为果农加工水果上百万吨,累计研发生产销售了600多种健康饮品和食品,这就意味着每年汇源公司将花费巨额的物流费用。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司的销量也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现在公司的业务中饮料占60%,食品大约为40%。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公司销售网络已逐步形成,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宽。由于上述情况,该公司主管开始考虑简单的将配送业务全部外包,来解决公司现有的物流配送体系混乱的问题,从而将公司资源和骨干用来对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但是作为一家中国知名的食品饮料公司,物流业务全部外包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该公司无法承受的。

3.2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物流外包中遇到的问题 3.2.1缺少对物流服务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物流服务商管理问题是汇源公司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物流服务商的选择、评价机制到最终的运作过程控制,整个管理过程汇源公司都因为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管理机制而失去对物流过程的监控能力。汇源公司在选择物流服务商的过程中,主要是参考过去的物流运作经验,或针对公司资源配置能力和经营实力来选择物流服务商,或提出服务标准,要求物流商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完成服务,忽视前期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培训与培养更没有一个完善评价机制。而物流商由于缺乏有关饮料属性的相关知识培训而对货品认知性差,专业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而汇源公司又缺乏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评价机制,属于无流程的管理,从而导致物流外包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3.2.2无法直接对外包管理流程进行有效地监控

由于汇源公司的饮料淡旺季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很多物流公司无法支持项目的运作,而导致提前退出项目,即合同的提前解约。这种情况,正是缺乏针对外包管理流程的有效监控所带来的后果,这些对汇源公司这样的生产厂商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物流服务商,将严重影响到饮料的生产和销售环节。3.3应对策略

在经过多次反思后,公司的领导认识到,只有采用综合的物流外包体系才能为公司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于是公司进行招投标,选择多家物流运输公司从事不同区域的配送服务,来减轻公司自身的物流压力、控制物流成本激增、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方面公司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即物流业务外包,但是这并不表示公司可以完全对之后的物流承担公司进行的物流过程置之不理,相反,汇源公司构建出自己对相应的物流服务商质量的评价细则,也就是相应的评价机制。汇源公司对物流服务商的物流活动及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中就对物流服务商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流服务商的物流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汇源公司在合作的基础上对物流外包流程进行控制,建立以营运质量为中心的流程监控,而且汇源公司更多关注流程的调整和执行单元,以增强流程的可操

作性和贯彻性。这样一来,通过流程的控制,提高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公司以外的资源,有针对性地改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工作绩效,较好达成工作预期,满足公司业务需要。4.完善企业业务外包的建议

通过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案例我们得到启发,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资源配置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模式,但是不能盲目进行外包。

4.1企业应树立新的企业观念

供应链管理中的外包战略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手段,其应用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实施业务外包的前提条件。要转变观念,首先企业的领导层要要认真分析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认识到在网络知识经济时代业务外包的必要性、作用,并把上升到战略层次。同时,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1)树立合作共赢观念。外包是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要克服传统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思想,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2)利用外部资源的观念。在网络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日趋个性化,要求越来越苛刻,要求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去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也就不能更好的服务于顾客,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的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的观念,不管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国外的企业的,都可以与他们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4.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和制定风险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由于没有认识到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没有单独的组织对风险进行管理, 因此,当风险降临时,要么是匆忙应对, 要么相互踢皮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企业经营环境里,如不对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规避,企业将遭受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业务外包的发展。

4.3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专业化程度

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立足市场,必须具备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必将失去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其供应链合作关系也将瓦解,因此,企业要聚集资源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支撑企业稳步发展。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时要考虑到行业的特征、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条件与优势,尽量避免与竞争对手进行无差别的残酷竞争。如果每个企业都这样做, 将会减少企业间的重复投资,提高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化水平,为企业实施外包提供基础条件。5.结论

海运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海运供应链;道德风险;契约制定;报童模型;联盟

中图分类号:F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096-04

近年来,亚马逊、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纷纷进入跨境购物板块,跨境物流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海运供应链管理的现实作用用更是凸显。对海运供应链中道德风险及其规避的研究,即关于契约优化设置的研究将备受关注。

笔者立足国内海运情形,选取供应链中三家大型公司,(公司名称略去)分别为两家货代公司F1、F2,一家船公司Sa,对其真实运营历史进行收集分析,深入研究。在真实情形中,F2在国际海运航线广度、灵活性等方面占优。在既有研究结论与模型基础上,提出整合模型与拓展模型并展示数据实验结果与拓展应用过程。

一、基础模型

为研究方便,笔者用传统的报童模型(见表1)。设定制造商的收益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销售收入加上残废品的处理所得减去批发的价格。在报童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就利润函数进行扩展,在海运供应链中,“货代公司”“船公司”可分别抽象为一般供应链模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下面为借鉴报童模型提出的海运供应链基础模型:

πM(Q)=r1Emin(D,Q)+sE(Q-D)+-wQ

二、模型拓展与应用

考虑一个F1、F2、Sa的三角供应链关系,F2因其优势而成为主供应商,而F1为备选供应商。来自F2的货源部分最终市场售价为r1,Sa定出的批发价格为w,运输采货完成后,剩余的运载力有剩余价值s。F2货源的单位成本为c1。

当产生紧急订单时,Sa转向备选供应商F1,来自F1的最终市场价为r2(r2≤r1),但市场接受率仅为α(0<α≤1)。

在过去已有的关于道德风险模型理论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多个拓展模型以更好地演绎和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一: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不合谋);

拓展二: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间合谋);

拓展三:双货代双船公司。

(一)拓展一: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不合谋)

在图1中,船公司与货代公司进行合作的时候出现道德风险(在这里笔者所指的道德风险为传统意义上的单边道德风险)。

在报童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就利润函数进行扩展并得到下面的函数。其意义为:船公司Sa的最大效益为:在市场上出售最终商品的收益+超出市场需求部分订货的退返价值-支付货代公司的批发成本+市场需求超出首批订单而向F1补货带来的净利润(见表2)。

以上即为Sa与F1、F2之间道德风险规避的契约设置。

(二)拓展二:单货代双船公司

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之间合谋(见图2)。

在图2中F2将会分享部分信息,同时F1将会基于备选货代公司共享的信息作出最优批发价格决策。在整个博弈中,假设Sa并不知道供应商会互相密谋,因此,供应商密谋与否,对于制造商来说采购过程并不会被改变。这意味着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契约制定问题随着密谋仍然保持相同。此时笔者对文中五个主要约束条件进行推导演绎可以发现,只有在F1是低成本类型时,信息的共享即合谋才能给合谋集体带来利益。对于F1来说,当紧急订单相对较大而F2又提价的时候,低成本的F1将会同时得到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产品毛利。

对比博弈中排除合谋的行为,Sa的利益在两种情况下都会被削弱,信息共享时削弱的趋势更为显著。

1. 数据实验结果。图3(a)、图3(b)、图3(c)分别为F1、F2、Sa的收益模式。

2. 应用。通过数据实验可以发现,F2与F1的合作程度越高,各自的收益越多;当F2与F1进行利益共享与合谋时,Sa的收益会减少。

(三)拓展三:F1、F2-Sa、Sb探索

在前文基础上,在更多真实存在的复杂情形中,如双货代公司与双船公司研究框架见图4。

不仅每家船公司可以选择一或两个货代公司进行合作,而且货代公司也可以选择一或两家船公司进行合作,此时将出现更复杂的潜在道德风险,那么应如何设置契约以规避风险并实现最大利益。这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子博弈最终的纳什均衡,研究其是否为帕累托有效来判断与制定最优契约。

三、总结

笔者研究了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下海运供应链中船公司与货代公司的契约制定问题,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基本利润函数、增设一个船公司对海运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船公司与货代公司如何设置最优契约以规避风险。另外,笔者也进一步分析了船公司彼此进行合谋对原有扩展模型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真实海运情形对其动态发展的分析,结合激励相容和个体理性约束,用契约设计的方法得出最优设置以规避道德风险;进一步考虑两家货代公司达成密谋的更复杂情况,引入道德风险下的收益函数决策。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有:双货代双船公司下的模型、双边道德风险情况下最优契约的设置和将高低成本两种类型拓展为一段连续区间。

参考文献:

[1]Péter Egria,József Váncza.Channel coordination with the newsvendor model us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5(1),491-499.

[2]Ning Shi ,Shaorui Zhou,Shenghao Xu and Shuping Xiong.Horizontal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suppliers in the manufacturer-supplier tria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3,51,Issue 23-24.

[3]Raith,M.,A general model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oligopol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6,(71):260-288.

[4]Simatupang,T.M. and Sridharan,R. The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3(1):15-30.

[5]Tomkins,C. Interdependencies,trust and information in relationships,alliances and networks[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1,26(2),161-191.

[6]姜丽宁,崔文田.目标回扣契约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运筹与管理,2012,(2):8-13

[7]姜丽宁,崔文田,林军.供应链应对生产能力突发事件的激励策略选择分析[J].系统工程,2011,(12):40-45.

[8]贾迎琳.制造商—供应商三角形供应链中供应商横向合作与信息共享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1-100.

[9]尤建新,朱立龙. 道德风险条件下的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0,(7):1092-1098.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Constrainedby moral hazard, the issue of contract designing between the shipping company and the shipping ag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maritim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raditional newsboy modelin the maritime supply chain andtake into account the expansionof the model of "single shipping agent——two shipping companies". It furth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when the two shipping companies reach cooperation in secret,carries out numerical experiments to test its robustness, and puts forward a more complexmodel of "two shipping agents——two shipping companies"as the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篇4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及其特征的反映, 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表征。随着供应链这个概念的深入人心, 企业间能共享的信息范围也越来越宽, 消除了信息化孤岛。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原料采购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网链结构模型。对于供应链上企业来说, 每个主体都产生、发布大量信息如生产、库存、销售、产品、订单等, 同时也意味着它将面对大量的信息。如何从大分母中及时分离并获得相对较小的分子即企业所需信息以及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利润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供应链上合作、共享能给供应链带来利益, 但同时信息共享也会遇到挑战。各企业应积极加入供应链信息分享的系统中, 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的环境, 供应链也是全球的, 全球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2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成因及技术问题

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供应链的整个链条和运作过程中, 它是降低供应链运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信息共享被认为是对付供应链长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手段。

2. 1 长鞭效应

20世纪60年代, 啤酒游戏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完成, 参与者置身于一个产品生产与运输的产销系统, 参与者各自扮演角色, 自由做出任何决定, 唯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按照各角色啤酒需求量制成的图表类似于图1。整条供应链上各角色都按照自己的情况决定需求, 消费者需求波动不大, 却引发了其他节点的大幅变化。这种现象在每次实验时都会出现, 即使参与者从事了多年的产销业务。此实验恰恰反映了供应链条上的现实情况。

通过上述游戏, 以VAR表示不同环节的需求变动 ( 如图2所示) , 则有:

由客户微小的需求变动沿着供应链上游移动, 其他节点企业需求变动大幅增加, 这种需求被扭曲的现象称为长鞭效应。这种效应导致各节点企业库存水平提高, 供应链的总成本随之提高。各企业面对下游企业时, 有时不能满足有效需求, 存在流失顾客的风险。

2. 2 技术支持

供应链的协调运作的实现依赖于企业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 先进的技术, 对供应链优化、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效用。在供应链管理中, 信息采集、传递常用的是自动识别以及销售时点POS ( Point of Sale) 技术。信息快速安全的收集、传递成为供应链竞争力得以提高的起点。信息交换、共享常用的是电子数据交换EDI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技术, EDI是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工具, 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 特别是在全球进行合作贸易时, 它是在供应链中连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

3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系统问题

3. 1 信息流的传递模式

信息流的传递模式主要有直链式传递、直链式跨级信息传递、网状信息传递、集成式信息流运作四种。

由于供应链是由职责不同的企业组成, 这种链状结构使得信息交换主要发生在相邻的节点企业间, 如啤酒游戏中, 顾客需求信息只有零售商知道, 通过运输商将零售商的订单需求传递给了分销商或批发商; 直链式跨级信息传递模式下, 上游生产商和供应商存在生产能力和库存的大量过剩, 为了减轻这种过剩, 下游零售商将原来不公开的数据提供给上游, 实现需求信息的共享。这种跨越式的信息传递只是为了改善需求信息的传递,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鞭效应, 但依旧没有弥补主要缺陷;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每个企业都希望了解其他企业的生产情况,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各节点间建立起信息通道, 网状信息传递模式基本克服了直链式的缺点, 但每个节点面对繁多的信息通道, 信息处理成本增加; 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下存在一个供应链之外的节点: 信息集成中心。各节点发布的各种信息都被集成中心收集, 形成信息共享源。集成中心独立于各企业, 不受某一节点企业的控制, 信息的透明度和运行的稳定性得以保证, 同时它为各企业信息交流提供了场所, 原先的分散决策系统转变为集中决策系统。

3. 2 信息流的控制分析

信息可能是由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发布的, 跨越了部门、企业的范围, 凭借各种高新技术, 能将分散在各地的信息有机地集成与协调, 使企业活动同步进行。四种传递模式分属三种控制模式: 分散控制、集中控制、综合协调控制。前三种传递模式属信息流的分散控制, 第四种信息传递模式属集中控制, 所有的信息都必须经过中央数据库到达目的地。而信息流的综合协调控制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协调使用, 仍然保存有信息集成中心, 但在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的要求下, 可以通过双方开通的信息通道将信息直接发送到需求信息的节点企业上。

这三种控制模式中, 分散控制强调企业各自独立性, 对资源共享程度低, 缺乏宏观调控能力, 企业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导致信息流的混乱及无序, 很难做到供应链的同步化。

4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系统设计问题

信息共享的设计原则中, 保密与共享的平衡原则中就涉及了安全问题, 除了明确哪些信息应共享外, 还需考虑共享中的技术安全问题。

供应链上合作伙伴既是信息共享主体, 又是信息发布主体。作为共享主体, 它知晓的信息未必是发布主体所发布的所有信息; 同样, 作为发布主体发布的信息未必对所有共享主体公开。信息共享具有鲜明的层次结构, 根据信息发布与共享主体间的合作密切程度, 将企业的合作关系分为三个级别即非合作伙伴、次要合作伙伴、重要合作伙伴。非合作伙伴指与信息发布主体不具有合作关系, 也没有合作协议, 必要时偶尔有一次合作。次要合作伙伴相对较多, 与发布主体不很密切的合作伙伴。重要合作伙伴少而精, 与发布主体关系密切。

各企业凭借计算机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连通性, 实现了信息集成、信息共享, 为各企业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常见的有信息被非交易者窃取使用; 冒充某一节点企业以交易者的身份发出交易信息误导其他企业等。可能存在的技术安全导致信息泄露等问题,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为了实现供应链协调高效运行, 各个合作企业不能忽视信息的安全管理, 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施先亮, 许舒婷.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控制模式分析[J].中国物流学会, 2012 (11) .

[2]吕贤睿.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6 (3) :32-40.

[3]樊敏.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J].数量经济学, 2006 (5) :17.

[4]贺萍.含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1 (6) .

[5]柳青.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007 (3) .

[6]丁寅, 洪跃, 王俊杰.集中采购供应链稳定性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19) .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篇5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系统集成,协同

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必须要求汽车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范畴不再仅限于单个企业的内部系统, 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做到最优, 而是扩展到与不同产业背景的关联业务伙伴共同建立有利于整个供应链信息流畅通的全行业系统。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找到目前影响和制约信息系统应用与集成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 基于对汽车制造业核心业务的分析、研究以及梳理, 进而对多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进行研究, 提出了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信息系统集成对策, 以求真正理顺汽车行业的协作、共赢之实施线路, 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1 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鉴于供应链在汽车行业里的核心地位, 汽车行业的这些发展趋势也势必对现有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面对新的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传统的业务领域基础上, 汽车行业供应链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业务转型, 主要表现在计划与控制、采购、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等领域。例如, 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为了实现按定单柔性混流生产, 在计划领域采用了多种供应链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例如结合库存生产、定单生产甚至定单定位等生产模式, 从而实现多品牌和产品线的组合。按照价值链的原理, 整车厂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而实施业务外包策略, 因此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既要为整车厂提供快速、灵活的响应, 又要能够持续降低成本。这样, 需要供应商在流程和技术上做出改进, 保证其下游供应链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还有, 在定单管理中, 将前台的电子商务系统中获得的用户定单情况与后台的业务处理系统集成, 以满足用户交付日期或者实时查询的需求;在物流管理中, 引入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满足零部件或整车的物流服务;在网络设计中, 利用启发式的算法来优化资源配置, 使得成本/效益达到最佳。所以对于汽车行业的厂商而言, 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持续合作、产品的统一及合理化和品牌管理等几个因素推动了汽车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变化, 因此在供应链管理领域中, 会产生一系列全新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如订单拉动的混线排序生产的计划模式、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B2B及B2C的信息集成模式以及面向车间层的制造执行信息系统等。

2 汽车行业IS应用集成的核心问题

面临汽车供应链管理领域这些根本性的变化, 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业务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汽车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研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销售与服务等领域通过实施国内外一些管理软件提供商的一些专业管理软件、或者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建立符合自己企业特色的各类信息系统来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 获取信息经济效益。但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的范围还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 没有真正做到企业内部各种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 当然, 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的协同也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要做到真正的协同还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同时目前汽车制造行业在采购、制造、销售和服务等阶段存在的一系列独特的问题也是困扰企业在供应链上实现协同的障碍, 主要表现在:

2.1 市场需求导致业务流程的频繁变更。

从业务流程的角度看, 汽车行业的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流水生产过渡到定单生产甚至大规模定制阶段, 为了提高业务灵活性, 快速把握市场的跳动, 满足消费者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改善客户响应以及提高运营效率, 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也必须随需而变, 比如为了实现客户定制, 满足客户在配置、颜色、交货期上的要求, 需要对物料采购、计划与控制、销售等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2.2 业务流程的变更会影响IT战略。

从IT的角度看, 企业需要跟上竞争激烈的市场对新业务功能的需求的步伐。例如, SGMW现在的IT预算中的约80%都花费在维护和增强现有应用程序上, 而早期创建这些应用程序并没有充分考虑灵活性方面的问题, 因此, 虽然业务转变而使用新的和增强的流程, IT部门却没有能力进行必须的更改, 而这主要是因为流程无法随需应变地适应业务需求。业务要求通常转换为孤立的IT项目, 这些项目无法进行协作;为不同IT项目创建的构件之间的可重用性通常非常低。创建能够响应未知情况的足够灵活的应用程序则需要为系统的应用程序开发方法。而且, 通常非常难于确定创建灵活IT应用程序的更为深入的预算需求。由于传统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缺乏灵活性, 即使很小的改进也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因而几乎不可能进行调整。

3 汽车行业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各企业之间业务协作松散、信息交换不畅或延迟导致的在产品定制、原材料供应、物料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销售与服务及快速响应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提出的对策包括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设计、制造与管理一体化关键技术以及企业内与企业间异构系统的集成方法, 面向服务的开放集成数字化企业系统集成框架, 开发企业间协同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等一系列策略, 通过这些策略的组合应用来支持汽车行业企业群的协同运作, 实现各企业的业务紧密合作、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安全的交换。

3.1 建立汽车行业供应链业务协作模型。

分析汽车行业在快速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中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汽车行业在基于OTD生产模式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国内外其它企业最新进展, 根据协同管理的思想, 以业务驱动为导向, 基于价值流优化企业群业务流程, 建立业务流程中心, 提出企业群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以系统工程的思想, 先分解后综合, 从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协同服务及协同管理的角度分别研究它们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势, 最后综合建立业务关联的企业群业务协作模型。并通过业务流程管理对业务流程或企业群变更后系统集成平台的维护, 监控业务流程中心, 使企业能够提高应对企业业务面临的重大事件、变化及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面向服务的开放软件架构。

根据面向服务建模 (SOA) 的要求, 将每项业务流程处理成可以重用、移植的组件, 采用基于关注点分离、松散耦合等源自最佳实践的架构原则, 继承EAI、消息总线、流程集成、数据集成等优秀技术, 设计一种软件架构, 它能通过公开发布的或者可发现的接口为其他应用提供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通过网络被其他应用调用。以系统集成为目的开发出业务驱动的多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组件, 提供了解业务流程的可见性以及访问整个企业里面信息的始终如一的方式。

3.3 建立第三方企业数据中心。

对基于第三方企业数据中心的自组织, 自适应, 软件自治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 利用智能代理技术建立系统集成平台, 来满足企业群之间信息沟通中及时、开放、安全等要求。利用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集成基于企业应用集成采用XML消息表示, 基于发布/订阅的信息共享和消息路由机制使得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简单和易于变化, 采用智能代理技术, 可以连接异构系统和操作环境, 研究网络环境下以软件服务为协同对象、具有自治特征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协同关键技术, 形成面向服务的自治式系统集成平台。

结束语

通过多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机制, 可以指导新世纪汽车行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运作模式。体现了分权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战略管理的管理思想;蕴含着竞争性合作、利用外部资源超常规发展、汽车行业企业管理中引进信息技术机制、市场交易中引进企业信息技术协同机制等先进的经营思想。汽车行业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集聚资源, 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 通过寻求具有互补资源优势或对等经营实力的相关企业, 实现联盟各参与方的竞合协同, 共担风险和成本, 共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使联盟内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实现共赢, 经过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系统的集成与优化运作之后, 信息时代的汽车行业内各业务关联的合作伙伴将是一个集成的数字化企业, 在基于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和持续创新, 从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达到明显的协同竞争效应。

参考文献

[1]彭俊松著.汽车行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与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48-49.

[2]孙鸿广著.迈向信息时代的中国汽车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4) :30-34.

[3]刘云华, 陈立平, 钟毅芳著.大规模生产准备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3) :205-207.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篇6

供应链管理主要通过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 来达到在准确的时间、特定的地点, 以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并以此获得稳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 是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协调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始终, 供需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起因, 也是最终目标。

面对日益普及的“制造商责任延伸制”的挑战, 全球制造商在整合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概念——闭环供应链管理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 management) 。

Harold Krikke等学者认为, 闭环供应链包括正向的供应链和逆向的供应链, 可以通过若干种方式来封闭, 比如产品的重新利用、零部件的重新利用和原料的再利用。大多数闭环供应链都包括若干种再利用的方式, 各种回收的产品通过最有价值的方式进行再处理。

Moritz Fleischmann 和 Jo A.E.E. van Nunen (2003) 认为, 正向的产品流动和逆向的产品流动的分离, 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用一种全面的方法来从整体上研究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内向物流和外向物流, 这就被称为“闭环供应链”。从物流角度讲闭环供应链实质上是通过产品的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 使“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凯欢过程变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冯志俊等, 2003) 。它实质就是基于正向/逆向供应链整合而成的网状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闭环供应链的具体运作可以分为若干个环节, 通常包括四个典型的活动。回收:从市场重新找回产品, 以及相应的物理回收过程。对回收产品的时间、数量、质量和组成的管理需要和靠近顾客的供应链伙伴进行紧密的合作。分类和测试:根据质量和构成进行分类, 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再处理:通常有六个处理方式, 直接使用、修理、翻新、再制造、焚烧和废弃、再配送和销售。

2 闭环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为了博弈中利润的最大化, 追求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 为了应对全球激烈的竞争, 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期望获得最低程度的利润, 因为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单打独斗, 已经变成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面对这种局面, 企业被迫加入供应链体系中, 按照“利润均分”原则进行利润的共享。

另一方面, 作为“理性人”假定的企业个体, 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安于现状, 因此, 即使加入了供应链运作, 自身与其它成员之间的博弈仍然在继续进行, 只不过这种博弈带来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已。

第三, 由于供应链结构自身的不平等性, 分成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两种类型, 同时在利润分享时带来的成员企业和核心企业不平等现象, 又促使成员企业在供应链运作的同时, 又在追求博弈中的信息优势, 以期改变自身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地位, 寻求更大的利润。由此带来的是, 博弈双方往往会同时采取行动谋求获取更多信息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期望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取得更大竞争优势。

2.2 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利用能力差异

信息能力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效用能力 (或称信息利用能力) 和信息创造能力, 信息流沿着一种螺旋曲线上升的过程, 不仅是信息效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交替循环的过程, 也使得信息利用主体在持续的信息利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能力。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由于其依据成本效用对等原则操作, 因此必然造成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在信息利用能力上出现偏差。

一方面, 供应链管理运作上体现出来的订单信息流、需求信息流、库存信息流、发运出货信息流等[2], 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在信息搜集和整理上已经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原因在于, 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企业依赖上游成员企业的物资流动, 而进行想当然的正向信息反馈, 由此该成员之间的信息反馈结束, 进而沿着供应链上物流的走向, 与其下下游成员企业进行物流活动, 然后得到信息反馈, 依次进行, 今后完成物流的活动, 就是在这样一个彼此交互的信息传递过程中, 由于不同成员在信息利用能力上的偏差, 进而使得反馈信息流呈现一种双峰的现象, 如图2所示, 最上游企业传递的信息最多, 最靠近终端用户反馈的信息最多, 其余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较少, 这就使得真正想利用信息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 进而产生信息共享障碍。

另一方面, 如图1所示, 闭环供应链结构中的回收、测试/分类、再处理、再配送等环节的运作, 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信息流, 又会使各成员企业承担巨大的信息利用能力风险, 原因在于, 在闭环供应链中, 信息的走向变成了双向交流, 虽然有时效的差异, 但是不同的信息量在经过同样的信息传递渠道时, 又会增加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信息的耦合, 经过不同成员企业的整理、加工、传递, 使得信息量在传递给下一个信息利用者时, 其已获得的信息利用能力经验成为了一种限制, 反而不利于相邻信息利用者的共享, 依次类推, 只能是信息量在交互传递的过程中不断衰减, 不断地变异。

2.3 信息异化和供应链不稳定现象的存在, 降低了企业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其价值在于信息自身的使用效用, 作为企业而言, 由于其本身对信息利用能力的不同, 所获得信息量也就不同, 知识社会中如果不慎走失了企业的机密信息, 必然会使企业在后续竞争过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 因此成员企业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增加信息被再次利用的难度。

一方面, 信息异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使得企业自身限于企业信息传递不安全的圈套。所谓信息异化[3], 是指主体创造了信息, 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 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 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主体的力量。由于企业惧怕信息不安全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通过供应链上整体企业担忧的放大效应, 使得各成员纷纷降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进而使得信息共享机制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 由于供应链本身存在的变数, 决定了成员之间互信低下的局面, 由于成员之间往往会因为利益的不均等产生矛盾, 进而造成原有的供应链断裂, 但原来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却不会因为该供应链的中断而消失, 加上成员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系统自适应能力, 必然会将原有的信息带到新的供应链系统中, 进而给现有的供应链带来巨大的竞争劣势。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等状况, 供应链管理必须克服上述信息共享障碍, 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 才能适应新竞争环境下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3 建立信息透明窗口, 突破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瓶颈

3.1 完善闭环供应链信息传递模式, 建立供需信息集成中心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虚拟形态, 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 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发生。有效地供应链管理在于及时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传递需求和供给信息, 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 从而使供应链成员在实时信息的指引下, 形成统一的计划和行动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的传递不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 而是沿着供应链不同的节点方向 (网络结构) 传递。供需信息本身的实时性特质, 为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尽管信息具有衍生性, 但供需信息的瞬态性, 决定了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可能针对这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博弈, 因为成员之间博弈的重点在于管理信息。但供应链成员所依据的指导方针, 恰恰就是供需信息。因此, 有必要在成员之间进行供需信息的导引, 避免成员之间进行误判, 从而使博弈双方背离主体, 进而失去最佳平衡策略, 造成供应链管理的内耗。针对供需信息, 供应链应该增加一个新的功能节点——供需信息集成中心, 它具有供需信息存储、处理、搜集与发送的功能。闭环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主要供需信息被搜集于此, 形成供需信息共享源, 同时把节点上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供需信息中心集中处理。通过供需信息中心协调闭环供应链中的交叉信息反馈流, 不仅可以使节点企业能够专业化运作, 而且可以减少彼此“留一手”的不利局面的发生。

3.2 增加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管理信息透明报告发布, 减少信息博弈

供应链管理在于依赖成员的努力, 谋求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博弈的存在, 致使供应链管理必须花费巨大的信息成本, 谋求一个个动态的平衡结果。其结果是一方面成员之间有了一定的利润保障, 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信息成本花费巨大, 造成收益和成本出现倾斜, 进而使供应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博弈双方进行博弈时, 依赖的是各自的管理信息, 因此, 作为闭环供应链来说, 为了增加供应链成员的收益, 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 唯一的结果就是消除成本, 换句话来说, 就是消除博弈双方花费的管理信息成本。

具体而言, 在闭环供应链中, 按照物资的流动方向, 通过上游的核心企业发布自身的管理信息透明度报告, 按季节、半年度、年度时间节点进行顺向传递, 统一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判断。按照回流方向, 通过靠近最终端客户的核心企业, 发布逆向管理信息透明度报告, 时间节点同上。通过两个方向核心企业管理信息的发布,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 统一各节点企业的信息认知, 进而平衡各节点企业对于管理信息的臆测。

3.3 强化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利用能力, 消除信息异化

成员企业应该投入相应的成本, 增强自身的信息利用能力。通过对闭环供应链两个方向的透明度管理信息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掌握, 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博弈成本, 以节省的成本更好的服务企业用户以满足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而且有利于更科学、高效地识别并组织企业的有效信息资源。

闭环供应链中的信息异化来源于成员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的人为保护,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保护, 表面上的信息安全成为其借口, 但实际上是成员企业对于闭环供应链中的管理信息和需求信息界定不明确产生的原因。因此, 必须加强成员企业自身的信息意识, 按照能够充分保障物流快速运作的前提, 相邻成员企业之间对其自身的管理信息形成一定的交集, 各成员之间应该增降识别、挖掘彼此管理信息的能力, 进而增强彼此的信息共享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杰.闭环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08 (19) :23-25.

[2]孙亚明.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07 (11) :56-58.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及其对策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危机,管理对策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减小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管理模式,信息则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产生的信息危机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危机的诸多表现并探求相应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及其危害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是指信息流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扭曲给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不便,以及企业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资源所造成的损失。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主要造成以下危害:

(一)信息虚假造成供应链运作效率低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竞争环境应运而生的,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竞争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并获得更大的利润而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供应链每个环节上的企业就要相互合作,通过相互分担责任和风险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获取利润,但往往这种合作机制并不能像简单的人际合作那样建立起来。其原因有多种,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氛围不能真正形成等。因此,一些企业不愿意信任其上、下游的企业,他们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故意隐藏一些信息,使其合作伙伴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波动情况,造成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不但没有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还影响了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导致供应链紊乱

1.信息不充分导致供应链紊乱。

一条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环节构成的,而每个环节又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因此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变化、丢失的现象,导致供应链中某个环节获取的信息不充分,进而会使该环节上的企业无法正确地做出管理决策,而这个环节的失误又会引起其他环节企业所作决策的不准确,这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导致的供应链紊乱。

2.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紊乱。

信息的不对称可分为两种:一是信息时间的不对称,二是信息内容的不对称。信息时间的不对称是指供应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所获得的同一市场需求信息不同步,其各自所做出的预测与决策也会因此产生差异,可能会造成产品的供大于求或者供小于求。而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是指供应链上每个企业得到的信息或多或少,因此每个企业进行管理活动的效率也就有高有低。因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利益相关的整体,每个环节所进行的活动都会直接影响其上、下游的企业,所以,信息不对称同样会导致供应链活动的紊乱。

(三)信息不确定造成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相关信息,但其中会存在许多信息无法确定其真正来源与真实性,这就是信息的不确定。信息不确定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进而导致供应链企业的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其管理活动偏离预定的目标。由于信息不确定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有:

1.行为主体风险。指处于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服务商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对于相应信息的把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行为主体自身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风险。

2.系统结构风险。指由于信息不确定导致的供应链的结构设计不合理进而带来的一些风险。例如运输配送结构网络设计不合理,会使产品在有些地区积压,而在有些地区却出现短缺的现象,既没有完全满足市场要求,又造成了大量运输费、配送费的增加,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低下。

3.协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信息的不确定致使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不畅通、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可能表现为企业间的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冲突,合作协议的漏洞等。

(四)信息失真带来供应链“牛鞭效应”

这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信息危机。由于市场需求信息是由最终用户流向供应商,而在需求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需求的波动性表现为由零售商向分销商发出订单需求的波动性大于用户需求的波动性,而分销商向制造商发出订单需求的波动性又大于零售商的订单需求的波动性,以此类推,就出现了供应链上游环节的需求波动大于下游环节,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甚至扭曲放大,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的显示很像甩起的赶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给供应链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影响生产计划的制定。由“牛鞭效应”带来的较大的需求波动性,给制造商制定生产计划带来了很多困难,有时可能停顿生产,有时又可能加班加点,仓促生产,这样不仅使生产的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还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2.引起大量库存。由于“牛鞭效应”使物流在供应链的下游环节流向上游环节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逐级递增的现象,导致每个成员相应增加了库存,一方面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会面临库存过时的风险。

3.导致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牛鞭效应”使需求信息的波动沿着供应链从下游环节到上游环节呈逐渐放大的趋势,这就会使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因而即使在市场需求不大的情况下,制造商也会进行大量生产,浪费了生产能力以及资金,最终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合理利用。

二、减少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危机的对策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危机会严重影响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主动预防并且尽量减少信息危机的威胁。减少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危机的对策主要有:

(一)建立信用制度

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各节点企业是利害攸关的伙伴,必须持精诚合作的态度,并以一定的信用制度作为保障,在不损害自身利益又要考虑到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共享一定的信息,以确保各自都能获取充分、真实的市场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计划。

为了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供应链各个参与企业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消除习惯性防卫行为,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合作伙伴要及时了解对方对于当前合作状况所持的态度,开诚布公地反映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告诉对方本企业要开展什么业务,生产什么产品,实力如何,希望同对方在哪些方面合作,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从而建立开放式的合作体系,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更加融洽。

(二)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协同运作的效益,因此供应链管理必须致力于增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做法是:

1.建立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有效顾客响应模式(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 ECR)。它是以批发商、零售商和厂商的信息共享为前提,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了降低直至消除供应链上的浪费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一种合作模式。ECR可以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结合在一起,使企业为了达到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这个目标而协调合作。

快速响应模式(Quick Response, QR)。这种合作模式通过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快的反应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并增加整个供应链的获利能力。成功地实施QR,可以使供应商降低流通费用和管理费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而对于零售商则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减小需求预测的误差并提高销售额,最终提高利润。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这是一种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保护库存水平的管理方法。它要求供应商分享一些重要信息,并能对其下游企业的生产计划、库存策略等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对供应商来说,可以通过VMI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并且能够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以减少库存,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对于供应链的下游企业来说,他们可以省下以往花费在采购、进货和保管等方面的人力、物力。

合作计划、预测与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 CPFR)。CPFR利用一系列的流程和技术模型,使合作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并通过信息的共享,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合理地规划出生产计划和管理活动,以达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标。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需求波动并预测何时该采取何种销售策略,使供应商和销售商都能提前做好准备,将被动变为主动。

2.开通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提高最终用户信息的透明度。在信息不完全共享的情况下,上游企业只能通过其相邻的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判断相应的需求状况。由于“牛鞭效应”、信息不确定等信息危机的存在,上游企业做出的判断往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如果提高用户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上游企业就可以利用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作为依据进行预测,并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过滤掉中间环节预测带来的信息干扰。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市场形势:技术成本趋于下降,信息更容易获取,市场的全球化和商品的普及等等。企业要想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增加效益,就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利润源泉,于是,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分重要。形成战略伙伴的企业都是为了实现增加利润而相互合作、共同创造价值的,这样就必然会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一方面可以平稳供应商的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库存产生的费用。

(三)避免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信息危机,因此,避免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避免信息失真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订购策略。由于批量订货会使需求信息扭曲失真,因此企业应调整其订购策略,控制大批量的订货,实行小批量、多批次的订货策略。以往企业所采取的批量订货策略是出于降低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目的,但事实上,这种订货模式的效率并不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以及高频度的特点,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重新分析研究订购策略,如采用混载运输,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合理地订货。

2.减少流通环节。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越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现象越严重,相应地也会增加产品从制造商流向最终用户的费用和时间。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可以缓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扭曲的程度,有利于对用户的需求做出更加快速及时的反应。

3.采取稳定的价格。由于促销而导致的价格波动过大,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数量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情况,那么,减少由于价格波动所造成的信息失真的最好方法就是采取稳定的价格。这种策略可以消除由于促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较大波动,使真实的消费信息显露在销售数据中,以便这些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更好地被上游企业利用,使上游企业做出稳定的、变动性较小的生产计划,减少库存、配送和运输等费用。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激励机制来刺激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权责明确,这样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更好地协调利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共同承担风险,保证利益分享的公平,对供应商和制造商都会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当出现质量问题时,权责明晰,避免了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企业通常可以采用制定供应链契约的方式来规定激励的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供应链契约,使供应链企业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各自的利润,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制约企业的行为,建立一种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通过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使合作的企业按比例获得各自应得的利润,以保证双方不会因利益问题产生纠纷。

(五)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

要想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不仅在宏观上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而且在微观上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质,以保证供应链的管理活动有较好的氛围,为企业管理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中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打好基础。提高员工信息素质的主要方法是: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员工意识到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主动接受并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以保证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流通顺畅,以避免有些部门故意隐瞒、虚报数据所导致的决策失误。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已成为供应链存在的基础。供应链上的信息首先应通过各节点企业的客户端以文字、图像、条形码、电子标签等形式将原材料、产品的信息输入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中,然后在产品运输过程中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和控制各环节的信息。

节点企业内部要有基于Intranet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以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企业负责整个供应链上信息的管理,因此,核心企业要建立供应链数据中心:一方面包括供应链核心数据库,它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核心数据库与各节点企业内部数据库之间的管理,形成集成化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供应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它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各节点企业内部的信息服务系统相连接,可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从而做出面向市场的快速、敏捷、高效的科学决策。为了从供应链上获得优势,企业还要从一些基本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普及做起,例如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把先进技术作为支持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

总之,信息是供应链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桥梁,充分、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每个成员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阎红.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J].商业研究,2004(12):49-51.

[2]邵晓峰,张存禄,李美燕.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5.

[3]毛接炳,欧阳满花.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刍议[J].市场论坛,2006(1):173-177.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篇8

经济国际化趋势的日趋显著,使得信息网络,信息产业融合在供应链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带来的整个社会的管理体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成本高、机构冗余、管理复杂的局面,从而提升了企业在供应链这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在现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局面中赢得了机会。

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经过信息的传递,一方面把信息自上而下精确无误地传递给员工,另一方面进行信息的从下而上的反馈,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无障碍传递[1,2]。在组织企业做战略部署时,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经济行为的反馈,就显得有尤为重要。而在关注供应链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要精确掌控一个企业的信息传递,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还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有一个完整并长远的计划,才能真正降低供应链中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提升效率、增加利润[3,4]。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畅通,更高效和快速地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精简。

1 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特征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目标多元化,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比较复杂,不仅仅追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而且关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既有时间方面的要求,也有成本方面的要求,所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的商业活动中,可以提高整体的效率;二是管理视域扩大化,在集成思想指导下供应链管理的事业极大拓宽,它已从一个部门延伸到另外一个部门,从企业内延伸到企业外,从本行业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成为全方位、立体状的运作空间。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跨越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信息的无障碍通信[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符合市场实际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和技术解决方式为利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供应链过程能够使企业加强控制市场的能力,尤其是对于掌握了当代前沿技术的公司可以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对于这样的利润人们称之为“达尔文利润”,即由于企业管理系统或生产技术的创新而使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

2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

2.1 物料管理技术

现代化生产物料配套是否协调,将极大程度的影响产品生产效率,杂乱无章的物料仓储体系影响了供应链中供应商物料的存储效率和加工再生产效率,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应用高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活动[6]。

(1)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形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以及符号组成的信息,条形码技术是计算机处理自动识别技术。当然条形码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很广阔,有条形码原理及规则标准、条形码译码技术、光电技术、印刷技术、扫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应用条形码技术的条件下,可以加快物料尤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入库、出库以及加工各个过程的识别时间和识别精度准度。在此环节中应用条形码技术可以追踪物料的生产环节,建立完整的产品加工生产记录,实现物料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库存成本。

(2)物料采购信息化。

采购供应信息化是对物品需求的作业层、物品采购的执行层、物品采购的管理层及供应链中的外部供应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和方式。作为企业的原料采购环节,建立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是减少成本所必须的。如图1所示,一个完整的物料进货程序和库存管理过程全程都由数据仓库支持,这就为精确完整的库存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采购协同平台的协作管理,并结合企业内部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将有利于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电子商务的推进又能促进采购运作效率的提高。

2.2 面向业务的信息交换技术

(1)企业外部信息交换技术。

针对企业外部信息,要通过外部网络实施信息和数据的交换,所以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Internet完成对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的沟通与控制,实现对重要客户的及时访问和信息收集,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企业的电子贸易,在网上进行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业务及金融交易。这其中主要的技术操作是企业外部的Internet信息与企业自身信息记录的交换。在针对企业业务的外部信息交换技术中, 电子商务的应用是现阶段较为重要的模式,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功实现电子数据交换,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是重要的一环。

(2)企业内部信息交换技术。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是企业的Intranet,因为企业的事务处理、信息共享、协同计算时间是在Intranet上的,在交换信息中实现信息企业内部共享,完成数据处理、状态统计、趋势分析等任务。同样,实现Internet与Intranet的协作分工和明确责任是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前提,同时信息安全的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

2.3 供应链中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定义是“将商务或行政事务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事务处理和文档化的形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方法”,也就是说EDI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用到商业供应链上,就相当于,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这极大地提高了在经济全球化商业环境中的信息传递效率。

EDI的标准格式主要有两个:UN/EDIFACT和ANSIX12,分别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制定。EDIFACT的报文举例说明,如表1所示。

通过电子方式对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数据同步和全球无障碍数据流动,就是“无纸化贸易”。其中的主要技术有贸易数据交换系统(trade data interchange,TDI),主要用于传输订单,发货单和各类通知等;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lectronic fund transfer,EFT),主要在银行和其他组织之间进行电子费用汇兑;交互式应答系统(Interactive Query Response,IQR),可用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之间作为机票预订系统。

2.4 企业资源管理技术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就是在信息技术平台上,以系统化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公司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在企业管理中可以看出,ERP不仅仅是一种管理软件在经济活动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先进的、网络化的管理模式,ERP不仅是企业中一种提高效率的手段,而是一种管理理念,在长期化和战略化的计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现阶段ERP的实际应用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对于ERP的评价体系业界已建立了相关的标准规范,《Oliver Wight ABCD检测表》、《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等等都是现阶段ERP评价的重要指标。

3 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些年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诞生并出现广阔的前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看不见的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服务世界,如手机、PDA等将这些多种多样的设备以及移动通信手段与因特网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是未来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应用的大趋势。

因特网企业核心模式、平台集成商核心模式和移动运营商核心模式都将在未来的供应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匹配的是创造性地培养用户的电子商务购买习惯,改变传统被动的、缺少个性的Push信息服务模式,才能用Pull方式利用服务器按照客户预先设定的触发事件和发送要求,在条件满足时自动向客户发送信息。

4 结束语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清晰明确和系统化,但是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直接调控和提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或顾客)进行整合,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将原料的价格和市场信息在企业之间进行互通,这样不仅单一企业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整个供应链也可以实现经济活动中的利润最大化,当然,这样的前提是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者都会应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共享信息。

摘要:每个企业都在各自行业的供应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整个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应用效率低下和冗余,成了企业提高效益亟需解决的问题,把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既提高了效益,又使整个供应链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其中条形码技术、数据仓库、企业局域网、电子商务EDI和ERP都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的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供应链,成本最优,信息整合

参考文献

[1]辛文昉,慕艳芬.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Tamer Cavusgil.International Busines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84-86.

[4]王莺,李军,贺盛瑜.生产成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供应链决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4):17-18.

[5]赵丽娜,李培亮,代丽.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问题的相关探讨[J].中国商贸,2011(6):182-183.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 篇9

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市场的主体由企业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市场竞争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当前供应链的很多企业都有一套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 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的数据集成方法和工具投入到系统间的协作应用中,但由于各个系统的复杂性和异构性等原因,系统间还没有“共同语言”, 使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系统的交互变得非常复杂。 这个问题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采购仍然采用传统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标准开放的业务级软件的支持, 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采购,这成为限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壮大的瓶颈。

供应链集成是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单位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虚拟组织,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信息共享和合作,以优化实现共同目标[2]。对产品的标准描述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活动开展的基础, 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基本问题是产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由于企业经营范围和使用习惯等差异,让企业现有的业务系统都采用同一套产品分类目录是不现实的。 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公共本体定义统一的产品信息目录,各成员单位通过与公共本体的映射实现一致的语义转换, 以实现信息共享。 本文结合e Cl@ss产品信息标准描述本体技术在供应链信息集成中的应用。

1本体概述

本体(Ontology)这个术语来自于哲学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的各种实体以及关系,本体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的,所有对事物的描述都可以看作是事物的“本体”对应的外在符号。 通过本体这个概念,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图像、声音、人们的所见所闻都成了符号到本体的映射, 也就是说在哲学层面上所有符号都是到本体的映射。 在信息技术领域,借用哲学上的本体来表示某个领域的专业词汇或术语, 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语义上却是相同的。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本体进行了定义,Gruber对本体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形式化规范说明[3]。 Fensel将各种不同的本体定义概括为四个主要特征:

(1)概念化:将客观世界的对象抽象成概念模型。

(2) 形式化: 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而不是自然语言描述, 方便计算机进行理解和处理。

(3)明确性:概念和关系都是有确定的定义。

(4)共享性: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使用者共同认可的。

在实践中,本体被表示成一种用父类和子类、整体和部分、对象和属性这些关系联系起来的概念层次体系。 本体的目标是收集相关领域的知识,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 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从而形成一个得到公认的形式化的知识表示体系。 这一知识体系具有结构化、系统化和智能推理等特点,方便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从而增加了知识共享和重用的程度[4]。

根据所描述对象的层次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本体可分为:元数据本体、上层本体、领域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 其中元数据本体是用元数据形式表示的本体; 上层本体是普遍意义上的客观事物的本体;领域本体用于提供描述特定领域的本体;方法本体是用于解决某种特定问题的过程本体; 而应用本体是为特定应用建模的本体。

本体是语义网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语义网的首要工作就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网络上的信息。 本体用于处理相同概念但不同形式的同义关系。 本体除定义属性和关系外,还能定义属性的知识范畴,使子类能继承父类的属性,这就为语义网的语义推理创造了条件。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和OWL(Ontology Web Language,网络本体语言)是语义网的关键技术,它们以XML形式分别阐述了结构性描述和万维网为基础的本体论。

本体的构建当前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 Gruber提出本体构建的原则: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编码偏置最小化、约定最小化。 常用的本体建立方法有:IDEF5 方法、骨架法、TOVE方法、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七步法、Methontology Framework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等[3]。面向对象的方法将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对象、属性和继承等概念引入本体设计过程,使本体更加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体的构建过程跟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一样,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如图1 所示。

为了方便本体的设计和管理, 研究人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本体工具,包括:本体编辑器、本体标注工具、本体推理工具等。本体编辑器主要用于本体概念的定义和构造、 本体类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的定义, 这类工具一般提供图形化的交互界面形象地展示本体结构,如由斯坦福大学研制的Protégé 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本体开发工具。

2公共本体供应链集成模型

在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日常的采购、生产、销售和配送等各个环节中。 供应链涉及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如ERP、CAD、CRM等, 不同信息系统存在的异构成为企业间实现自动化信息交换的的瓶颈。 系统异构主要包括不同系统提供的数据的语法异构和语义异构, 其中语法异构是指不同系统针对同一对象采用不同的数据或文件结构进行表示; 语义异构是指同一概念采用不同的词汇进行表达。 异构使得同一语义本体在不同的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表现表式, 引起异构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应用环境、设计用途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个企业内部来说是合理的, 但在企业之间却成了相互交流的障碍。XML通过可扩展的标记使得计算机能理解信息的结构, 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存在的语法异构问题,但无法解决语义异构问题。 本体技术通过共享概念,将不同系统中的概念进行本体映射和匹配,通过本体的对应达到语义上的互通,从而解决了语义异构问题。OWL将XML和本体相结合,为异构系统信息交换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涉及的本体包括产品目录、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等,其中产品目录是需要共享的核心本体,供应链上的大部分的业务都与产品目录有关。 产品目录是一个层次的树状结构,每个叶结点都对应一个分类,不同的产品分类具有不同的属性, 例如阀门用形状和材质等属性进行描述;而下水管则以材质和长度等作为属性。 某个分类下不同的属性取值便构成了产品的实例。

每个产品分类描述了同类对象,对应着一个本体。 产品信息的异构不仅表现在不同的系统采用的分类层次、分类名称、分类的属性数和属性名称不同, 而且不同的产品实例的属性取值也存在差异。 不同系统间的产品信息交换,如同不同语种间的翻译一样,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每个系统两两之间都建立本体对应关系; 另一种是每个系统都与一个公共的产品本体建立对应关系,通过公共本体进行转译。 显然第一种方案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第二种方案更为合理。

不同系统建立的本体集形成了不同的本体空间, 分别形成公共本体空间和私有本体空间。 私有本体需要通过公共本体的转换才能进行共享和交换,这个转换过程称为本体映射。 常规意义上的本体映射是指在两个不同的本体空间中建立本体间的相似关系。 在电子商务中,购买方不可能接受相似的产品,而必须是完全符合属性要求的产品,因此,两个系统中定义的产品需要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必须是明确的,而不仅仅是相似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有限的,企业的本体空间中的本体在公共本体空间都能找到对应的公共本体,因此企业本体空间是公共本体空间的子集。

基于公共产品本体的供应链信息集成框架,如图2 所示。

整个框架分为三个层次: 业务系统层是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系统;交换接口层是各信息系统用于本体信息交换的接口,由交换接口完成私有本体到公共本体的转换。 公共本体库通常提供一个开放的接口,各企业可以下载公共本体目录,私有本体和公共本体的对应通常是由企业预先设定的, 保存在私有与公共本体对应库中。 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需要进行交互时,企业A的信息系统生成的交互信息交给交换接口, 根据私有和公共本体库将交互信息转换为公共本体表示,交给企业B的交换接口,再反向转换成企业B信息系统能识别的私有本体表示的信息。本体交换接口同时给用户提供一个本体查询的接口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接口获知企业是否供应或销售某个公共本体对应的产品。

3e Cl@ss及本体交换接口实现

从本体交换框架中可以看出, 公共本体库起着核心作用。e Cl@ss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本体库, 它是一个跨行业的产品描述和交换标准,提供了一套产品描述和分类系统,用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 该标准由德国e Cl@ss协会发起,由各行业的领导企业共同参与制定。 经过近几年的升级和完善,e Cl@ss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行业标准。 e Cl@ss的目标是通过公共通用的数据模型,把供应链上的不同的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减少因为信息的不一致导致的资源投入和效率低下问题。 自从2000 年以来,e Cl@ss在工业、 商业、 工艺品、 食品和服务等行业占据了稳固的地位。 它包括40 800 个产品类和16 800 个属性,现已涵盖绝大多数的交易货物和服务[5]。

e Cl@ss的分类体系是根据ISO 13584-42 (工业自动化系统和集成标准件库-第42 部分:描述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构建的。 其分类是一个树状结构,共分为四级,每个分类都有一个唯一的8 位的数字编码, 每个子分类用相关的属性集合进行描述。 由于不同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共享一些通用的基本属性,e Cl@ss设置了标准属性集与基本属性集。 标准属性集是为描述某类产品专门制定的,而基本属性集包括:GTIN代码、供应商名称、产品编号、产品名称以及产品类型描述。 其中GTIN(Global Trade Item Number)代码是国际贸易项目代码,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统一制定的商品条码,由厂商代码、项目代码及校验码等项组成[6]。

e Cl@ss的分类数据采用Onto ML (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本体标识语言)格式进保存和交付,并根据实际需要做了一些调整。 Onto ML是一种XML文件格式,其主要节点的结构如图3 所示[6]。 虚线节点是非必需节点,根节点ontoml下的header是对当前文件的描述,包括版本号、生成日期、创建者、授权者的信息等,dictionary是文档中的主要节点,它包括了产品分类、属性和值的定义,其子节点contained_classes就是各个分类的描述,由class节点的集合组成。 每个class对应一个分类,class节点中有分类的名称、版本、修订状态、相关定义和属性(property)节点的集合构成。 dictionary的子节点contained_properties中对属性进行了声明,每个不同的属性都有一个唯一编号,在类中引用属性时,只需引用属性编号即可,这样大幅降低了属性定义的冗余。

在电子商务中,e Cl@ss的分类目录为商品的采购和销售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效率优势, 供应商向买方提供所供应商品的e Cl@ss分类和属性信息, 采购方可以便捷地获取同一商品的多个供应商的价格和描述信息,扩大了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市场变得更加透明,促进了供应商之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并大幅减少交易费用。

我们以e Cl@ss产品目录结构为公共本体定义,以义乌小商品城中的卫浴外贸企业为例, 开发了私有本体和公共本体的映射工具、本体查询接口以及本体交换接口,使得企业信息系统之间能方便通畅地交换信息。 本体的定义都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由于现有的很多系统信息输出不符合本体交换的标准, 所以本体交换接口中的私有本体解析模块需要定制开发。 系统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品采购过程的效率, 为实现供应链的全程自动化打下了基础。

4结语

供应链犹如多个企业之上的虚拟企业, 要想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必须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交互的自动化。 公共本体作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通用语言”解决了异构系统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异构问题, 为供应链上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有一个覆盖大多数行业、被用户广泛接受的并不断升级和更新的公共本体库。e Cl@ss是公共本体库的一个较佳选择。 本文对采用公共本体库的供应链信息集成框架和方法进行了描述,并结合e Cl@ss分类实现了本体交换接口。 后续的研究工作还需要结合业务本体,实现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的本体交换。

参考文献

[1][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第2版.英文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吕艳.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系统语义互操作方法[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Gruber T R.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43(5):907-928.

[4]王洪伟,郑丽娟,韩子文.供应链环境下本体驱动的信息共享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2,21(3):312-318.

上一篇: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下一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